CN113710083A - 作业车 - Google Patents

作业车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3710083A
CN113710083A CN202080029781.0A CN202080029781A CN113710083A CN 113710083 A CN113710083 A CN 113710083A CN 202080029781 A CN202080029781 A CN 202080029781A CN 113710083 A CN113710083 A CN 113710083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engine
steering
steering wheel
radiator
dispose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80029781.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内山大辅
目野鹰博
岸冈雄介
冈本拓也
茂木博子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Kubota Corp
Original Assignee
Kubota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Kubota Corp filed Critical Kubota Corp
Publication of CN11371008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710083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01AGRICULTURE; FORESTRY; ANIMAL HUSBANDRY; HUNTING; TRAPPING; FISHING
    • A01BSOIL WORKING IN AGRICULTURE OR FORESTRY; PARTS, DETAILS, OR ACCESSORIES OF AGRICULTURAL MACHINES OR IMPLEMENTS, IN GENERAL
    • A01B69/00Steering of agricultural machines or implements; Guiding agricultural machines or implements on a desired track
    • AHUMAN NECESSITIES
    • A01AGRICULTURE; FORESTRY; ANIMAL HUSBANDRY; HUNTING; TRAPPING; FISHING
    • A01CPLANTING; SOWING; FERTILISING
    • A01C11/00Transplanting machines
    • A01C11/02Transplanting machines for seedling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K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ROPULSION UNITS OR OF TRANSMISSIONS IN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LURAL DIVERSE PRIME-MOVERS IN VEHICLES; AUXILIARY DRIVES FOR VEHICLES; INSTRUMENTATION OR DASHBOARDS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S IN CONNECTION WITH COOLING, AIR INTAKE, GAS EXHAUST OR FUEL SUPPLY OF PROPULSION UNITS IN VEHICLES
    • B60K11/00Arrangement in connection with cooling of propulsion units
    • B60K11/02Arrangement in connection with cooling of propulsion units with liquid cooling
    • B60K11/04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radiators, radiator shutters, or radiator blind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5/00Power-assisted or power-driven steering
    • B62D5/04Power-assisted or power-driven steering electrical, e.g. using an electric servo-motor connected to, or forming part of, the steering gear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Transportation (AREA)
  • Soil Sciences (AREA)
  • Environmental Sciences (AREA)
  • Guiding Agricultural Machines (AREA)
  • Cooling, Air Intake And Gas Exhaust, And Fuel Tank Arrangements In Propulsion Units (AREA)

Abstract

具备:发动机(17)和散热器(23),支承于机体的前部;以及电动马达(42),相对于发动机(17)配置于后侧,能对前轮进行转向操作。具备:隔热板(57),以在后视时与电动马达(42)重叠的方式在机体的前后方向上配置于电动马达(42)与发动机(17)之间。

Description

作业车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乘坐型插秧机、乘坐型直播机以及拖拉机等作业车中的发动机附近的结构。
背景技术
在作为作业车的一个例子的乘坐型插秧机中,有一种乘坐型插秧机像专利文献1中所公开的那样,发动机支承于机体的前部,散热器和风扇沿前后方向相对于发动机配置于右侧。
在专利文献1中,隔热板配置于发动机的后侧,利用风扇的送风作用而经过了散热器的空气被隔热板引导为流向作为散热器的相反侧的左侧。通过隔热板,经过了散热器的空气不易从发动机附近流向后侧,抑制了配置于发动机的后侧的静液压式无级变速器的温度上升。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1-199251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问题
在乘坐型插秧机等作业车中,已开发出一边沿着规定的作业路径自动行驶一边进行作业的功能,为了该自动行驶的功能,有时会设置能对前轮进行转向操作的电动马达。
在该情况下,在发动机支承于机体的前部的作业车中,有时会将电动马达配置于作为靠近前轮的位置的发动机的后侧。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在作业车中,有效地利用隔热板配置于发动机后侧的结构来适当地配置能对前轮进行转向操作的电动马达。
用于解决问题的方案
本发明的作业车具备:发动机和散热器,支承于机体的前部;电动马达,相对于所述发动机配置于后侧,能对前轮进行转向操作;以及隔热板,以在后视时与所述电动马达重叠的方式,在所述机体的前后方向上配置于所述电动马达与所述发动机之间。
根据本发明,在发动机和散热器支承于机体的前部的作业车中,在电动马达相对于发动机配置于后侧的情况下,隔热板以在后视时与电动马达重叠的方式在机体的前后方向上配置于电动马达与发动机之间,因此即使发动机的热流向后侧,发动机的热也会被遮挡板阻挡,直接接触电动马达的状态变少。
由此,抑制了电动马达的温度上升,能谋求提高电动马达的耐久性。
在本发明中,优选的是,所述隔热板具有绝热构件。
根据本发明,隔热板具有绝热构件,因此发动机的热直接接触电动马达的状态进一步变少,能谋求提高电动马达的耐久性。
在本发明中,优选的是,所述散热器相对于所述发动机配置于右侧或左侧,沿着所述散热器配置有将空气导入所述散热器并使该空气在所述发动机附近流向所述散热器的相反侧的风扇,所述作业车具备:方向盘支柱,相对于所述发动机配置于后侧,支承能人为地对所述前轮进行转向操作的方向盘,所述电动马达在后视时相对于所述方向盘支柱配置于所述风扇侧。
根据本发明,散热器相对于发动机配置于右侧或左侧,风扇沿着散热器配置,利用风扇的送风作用,空气被导入散热器并在散热器中通过,在发动机附近流向散热器的相反侧。
根据本发明,支承能人为地对前轮进行转向操作的方向盘的方向盘支柱相对于发动机配置于后侧,电动马达在后视时相对于方向盘支柱配置于风扇侧并配置于靠近风扇的位置。
在靠近风扇的位置,风扇的送风作用几乎不衰减,因此通过了散热器的空气容易流向散热器的相反侧,不易流向后侧(电动马达侧)。在靠近风扇的位置,即使通过了散热器的空气流向了后侧(电动马达侧),该空气也几乎不会被发动机加热。
基于以上的点,发动机的热直接接触电动马达的状态变少,能谋求提高电动马达的耐久性。
在本发明中,优选的是,所述散热器相对于所述发动机配置于右侧或左侧,沿着所述散热器配置有将空气导入所述散热器并使该空气在所述发动机附近流向所述散热器的相反侧的风扇,所述作业车具备:导风罩,相对于所述发动机配置于上侧,将流过所述发动机附近的空气引导为流向所述散热器的相反侧。
根据本发明,散热器相对于发动机配置于右侧或左侧,风扇沿着散热器配置,利用风扇的送风作用,空气被导入散热器并在散热器中通过,向散热器的相反侧流过发动机附近。
根据本发明,将流过发动机附近的空气引导为流向散热器的相反侧的导风罩相对于发动机配置于上侧,因此利用风扇的送风作用而通过了散热器的空气不会滞留在发动机附近,而会顺利地流向散热器的相反侧。
由此,通过了散热器的空气不易流向后侧(电动马达侧),发动机的热直接接触电动马达的状态变少,能谋求提高电动马达的耐久性。
在本发明中,优选的是,所述导风罩形成为在侧视时沿着所述风扇的外端部的旋转轨迹。
根据本发明,导风罩形成为在侧视时沿着风扇的外端部的旋转轨迹,因此利用风扇的送风作用而通过了散热器的空气会顺利地流向散热器的相反侧,通过了散热器的空气不易流向后侧(电动马达侧),发动机的热直接接触电动马达的状态变少,能谋求提高电动马达的耐久性。
在本发明中,优选的是,具备:方向盘支柱,相对于所述发动机配置于后侧,支承能人为地对所述前轮进行转向操作的方向盘,所述导风罩支承于所述方向盘支柱。
根据本发明,支承能人为地对前轮进行转向操作的方向盘的方向盘支柱相对于发动机配置于后侧,导风罩支承于方向盘支柱,因此发动机的振动不易传递至导风罩。
由此,导风罩的振动被抑制,因此有利于防止导风罩破损。
在本发明中,优选的是,空气滤清器在主视时相对于所述导风罩配置于上侧。
根据本发明,在空气滤清器配置于发动机附近的情况下,空气滤清器在主视时相对于导风罩配置于上侧,因此发动机的热被导风罩隔断而不易传递至空气滤清器。
由此,抑制了空气滤清器的温度上升,能谋求提高发动机的吸气效率。
在本发明中,优选的是,具备:方向盘支柱,相对于所述发动机配置于后侧,支承能人为地对所述前轮进行转向操作的方向盘,右侧和左侧的支承部从所述方向盘支柱向前侧延伸,所述导风罩通过与所述支承部连结而支承于所述方向盘支柱,将来自所述空气滤清器的空气供给向所述发动机的吸气管以在主视时穿过右侧和左侧的所述支承部之间并在侧视时穿过所述导风罩与所述方向盘支柱之间的方式,跨于所述空气滤清器和所述发动机进行连接。
根据本发明,支承能人为地对前轮进行转向操作的方向盘的方向盘支柱相对于发动机配置于后侧,在从方向盘支柱向前侧延伸的右侧和左侧的支承部连结有导风罩。
在前述的结构中,在空气滤清器主视时相对于导风罩配置于上侧的情况下,根据本发明,在右侧和左侧的支承部之间有效地利用导风罩与方向盘支柱之间的空间来配置以跨于空气滤清器和发动机的方式进行连接的吸气管,因此有利于空气滤清器附近的紧凑化。
在本发明中,优选的是,将空气吸入所述空气滤清器的吸入管以在主视时穿过右侧和左侧的所述支承部之间并在侧视时穿过所述导风罩与所述方向盘支柱之间的方式,从所述空气滤清器向下侧延伸,在后视时,所述吸入管向所述风扇侧横向延伸。
根据本发明,在设有将外部的空气吸入空气滤清器的吸入管的情况下,在前述的右侧和左侧的支承部之间有效地利用导风罩与方向盘支柱之间的空间来配置吸入管,因此有利于空气滤清器附近的紧凑化。
在本发明中,优选的是,所述隔热板与所述支承部连结,所述导风罩通过与所述隔热板连结来与所述支承部连结。
根据本发明,从方向盘支柱向前侧延伸的支承部被兼用于隔热板的支承和导风罩的支承,因此有利于简化结构。
在本发明中,优选的是,具备:方向盘支柱,相对于所述发动机配置于后侧,支承能人为地对所述前轮进行转向操作的方向盘,所述作业车具备:动力转向机构,对由所述方向盘实现的所述前轮的转向操作进行辅助;以及转向轴,内装于所述方向盘支柱,将所述方向盘的操作传递至所述动力转向机构,所述电动马达对所述转向轴进行旋转操作来对所述前轮进行转向操作。
根据本发明,在设有对由方向盘实现的前轮的转向操作进行辅助的动力转向机构的情况下,在通过电动马达对转向轴进行旋转操作来对前轮进行转向操作时,动力转向机构会辅助电动马达,因此即使是输出较小的电动马达也能顺利地进行前轮的转向操作。
在本发明中,优选的是,具备:齿轮机构,能将所述电动马达的动力传递至所述转向轴;以及齿轮箱,覆盖所述齿轮机构,所述齿轮箱具有上齿轮箱部分和下齿轮箱部分,在所述上齿轮箱部分与所述下齿轮箱部分之间容纳有所述齿轮机构的状态下,所述上齿轮箱部分的外周部与所述下齿轮箱部分的外周部相互螺栓连结。
如上所述,在配置为由电动马达对转向轴进行旋转操作的情况下,多数情况下会设置能将电动马达的动力传递至转向轴的齿轮机构。
根据本发明,通过具有上齿轮箱部分和下齿轮箱部分的齿轮箱,齿轮机构以大致密闭状态被容纳于齿轮箱,因此会保护齿轮机构免受泥、水等的侵害。
在本发明中,优选的是,所述电动马达以从所述齿轮箱向上侧露出的方式装配于所述上齿轮箱部分的上表面部。
根据本发明,在地面的泥、水等向上侧跳跃并飞溅至电动马达附近的情况下,泥、水等容易碰到相对于电动马达靠下侧的齿轮箱(下齿轮箱部分)而不易碰到电动马达,有利于保护电动马达。
附图说明
图1是乘坐型插秧机的左视图。
图2是乘坐型插秧机的俯视图。
图3是表示发动机罩的内部的纵剖左视图。
图4是表示发动机罩的内部的分解立体图。
图5是表示发动机罩的内部的俯视图。
图6是表示发动机罩的内部的纵剖右视图。
图7是导风罩和方向盘支柱附近的分解立体图。
图8是方向盘支柱和隔热板附近的主视图。
图9是方向盘支柱和隔热板附近的后视图。
图10是方向盘支柱附近的分解立体图。
图11是齿轮箱和齿轮机构的分解立体图。
图12是齿轮箱和齿轮机构的纵剖主视图。
图13是检测构件和转向轴的横剖俯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图1~图13中示出了作为作业车的一个例子的乘坐型插秧机,在图1~图13中,F表示前方向,B表示后方向,U表示上方向,D表示下方向,R表示右方向,L表示左方向。
(乘坐型插秧机的整体结构)
如图1所示,乘坐型插秧机中,在设有右侧和左侧的前轮1、右侧和左侧的后轮2的机体3的后部,以能上下摆动的方式支承有向后侧延伸的连杆机构4,并设有对连杆机构4进行上下升降操作的液压缸5,秧苗插植装置6支承于连杆机构4的后部。
如图1和图3所示,机体3具有沿前后方向配置的右侧和左侧的机体框架7、与机体框架7的前部连结的变速箱8以及与变速箱8的前部连结的支承框架9等。
如图1、图3、图6所示,右侧和左侧的前车轴箱10与变速箱8的右部和左部连结,右侧和左侧的前轮1以能转向的方式支承于前车轴箱10。后车轴箱11支承于机体框架7的后部,右侧和左侧的后轮2支承于后车轴箱11。
(秧苗插植装置的结构)
如图1和图2所示,在秧苗插植装置6设有插植传动箱12、旋转箱13、插植臂14、浮板15以及载秧台16等。
四个插植传动箱12沿左右方向排列配置,在插植传动箱12的后部的右部和左部,以能旋转的方式支承有旋转箱13,在旋转箱13的两端部支承有插植臂14。载秧台16以能沿左右方向移动的方式被支承。
随着沿左右方向横向进给驱动载秧台16,旋转箱13被旋转驱动,插植臂14从载秧台16的下部交替取出秧苗并将秧苗插植于田面。
(从发动机向无级变速装置的传动系统)
如图3、图4、图6所示,支承框架9设有右侧和左侧的纵壁状的横侧部9a以及跨于右侧和左侧的横侧部9a进行连结的多个框架9b等,在俯视时形成为长方形的框状。
发动机17隔着防振橡胶18支承于支承框架9的框架9b,以发动机17的曲轴(未图示)沿着左右方向的方式,以横卧状态配置有发动机17。
如图1、图3、图5所示,发动机17的输出轴17a向左侧伸出,在发动机17的输出轴17a装配有输出带轮17b。静液压式的无级变速装置19与变速箱8的左部的上部连结。无级变速装置19的输入轴19a向左侧延伸,在无级变速装置19的输入轴19a装配有输入带轮19b和风扇19c。
在支承框架9的左侧的横侧部9a,以能上下摆动的方式支承有张力臂20,张紧轮21支承于张力臂20的端部,设有向上侧对张力臂20施力的弹簧(未图示)。
传动带22以跨于发动机17的输出带轮17b和无级变速装置19的输入带轮19b的方式装配,张紧轮21被向上侧按压向传动带22的下侧部分,维持传动带22的张力。
通过发动机17的动力,发动机17的输出带轮17b向图3的逆时针方向被旋转驱动,发动机17的动力经由发动机17的输出带轮17b和传动带22传递至无级变速装置19的输入带轮19b,无级变速装置19的输入带轮19b向图3的逆时针方向被旋转驱动。
风扇19c与无级变速装置19的输入带轮19b一同被旋转驱动,由无级变速装置19的风扇19c产生的冷却风从左侧流向右侧,被送往无级变速装置19和变速箱8。
(从无级变速装置向前轮和后轮、秧苗插植装置的传动系统)
无级变速装置19配置为能从中立位置向前进侧和后退侧无级变速。
无级变速装置19的输出轴(未图示)的动力经由变速箱8的内部的齿轮变速式的副变速装置(未图示)、前轮差动机构(未图示)以及右侧和左侧的前车轴箱10的内部的传动轴(未图示)传递至右侧和左侧的前轮1。副变速装置的动力经由传动轴(未图示)传递至后车轴箱11,经由后车轴箱11的内部的传动轴(未图示)传递至右侧和左侧的后轮2。
从无级变速装置19的输出轴与副变速装置之间分支的动力经由变速箱8的内部的株距变速装置(未图示)和插植离合器(未图示)、传动轴(未图示)传递至秧苗插植装置6。
(发动机和散热器的相关结构)
如图3~图6所示,散热器23相对于发动机17沿前后方向配置于右侧,支承于支承框架9的右侧的横侧部9a。发动机17和散热器23通过支承于支承框架9而支承于机体3的前部。
发动机17的输出轴17a不仅向左侧也向右侧伸出。在发动机17的输出轴17a装配有驱动带轮17c,发动机17的驱动带轮17c配置于发动机17与散热器23之间。
跨于发动机17和散热器23设有使冷却水循环的水泵27,水泵27支承于发动机17的上部的右部。在水泵27的带轮27a装配有风扇24,风扇24沿着散热器23配置于发动机17与散热器23之间。
交流发电机25支承于发动机17的上部的右部。跨于发动机17的驱动带轮17c、水泵27的带轮27a(风扇24)以及交流发电机25的带轮25a装配有驱动带26。
排气管28从发动机17的前部向下侧延伸并相对于支承框架9的左侧的横侧部9a向外侧(左侧)延伸。消声器29与排气管28连接,消声器29以相对于支承框架9的左侧的横侧部9a在前后方向上配置于外侧(左侧)的方式由支承构件69支承。
如图1、图2、图3、图6所示,设有覆盖发动机17和散热器23等的发动机罩30。在发动机罩30的右部和左部开口有开口部30a,在发动机罩30的开口部30a装配有防尘网(未图示)。
通过发动机17的动力,发动机17的驱动带轮17c向图6的顺时针方向被旋转驱动,水泵27和交流发电机25被驱动,风扇24向图6的顺时针方向被旋转驱动。
利用风扇24的吸入和送风作用,空气从发动机罩30的右侧的开口部30a被吸入并被导入至散热器23,通过了散热器23的空气向作为散热器23的相反侧的左侧流过发动机17附近,从发动机罩30的左侧的开口部30a向外侧放出。
(方向盘支柱和动力转向机构的相关结构)
如图3和图6所示,动力转向机构31与变速箱8的上部连结。基板32与动力转向机构31的上部连结,齿轮箱33与基板32连结。方向盘支柱34与齿轮箱33连结。
如图8、图9、图10、图12所示,方向盘支柱34设有与齿轮箱33的上齿轮箱部分33a连结的基板34a、三个脚部与基板34a连结的中间部34b以及与中间部34b连结并向上侧延伸的圆管状的管部34c等。
转向轴35内装于方向盘支柱34和齿轮箱33,沿上下方向以能旋转的方式被支承,转向轴35的下部插入动力转向机构31而与该动力转向机构31连接。在从方向盘支柱34的管部34c的上端部伸出的转向轴35的上端部装配有方向盘36。
如图3~图6所示,方向盘支柱34和动力转向机构31在侧视时相对于发动机17配置于后侧。当操作者人为地操作方向盘36时,方向盘36的操作经由转向轴35传递至动力转向机构31,前轮1被转向操作,通过动力转向机构31来辅助由方向盘36实现的前轮1的转向操作。
如图9和图12所示,方向盘支柱34与齿轮箱33连结,齿轮箱33与动力转向机构31和基板32连结,由此,在如上所述方向盘36的操作经由转向轴35传递至动力转向机构31时,方向盘支柱34和齿轮箱33以不与转向轴35一同旋转的方式成为被止转的状态。
(齿轮箱和电动马达的相关结构)
如图7、图11、图12所示,齿轮箱33为具有上齿轮箱部分33a和下齿轮箱部分33b的上下二分结构,从方向盘支柱34向右侧延伸。在齿轮箱33的内部(上齿轮箱部分33a与下齿轮箱部分33b之间)容纳有齿轮机构37,上齿轮箱部分33a的外周部与下齿轮箱部分33b的外周部相互螺栓连结,齿轮机构37被齿轮箱33覆盖。
齿轮机构37设有沿上下方向以能旋转的方式被支承的传动轴38、以能一体旋转的方式装配于传动轴38的大径的传动齿轮39、以能一体旋转的方式装配于传动轴38的小径的传动齿轮40以及以能一体旋转的方式装配于转向轴35的大径的传动齿轮41,传动齿轮40、41咬合。
电动马达42以从齿轮箱33向上侧露出的方式装配于齿轮箱33的上齿轮箱部分33a的右端部的上表面部。由电动马达42旋转驱动的小齿轮42a在齿轮箱33的内部与传动齿轮39咬合。
如图6和图9所示,电动马达42相对于发动机17配置于后侧,电动马达42在后视时相对于把手支柱34配置于风扇24侧(右侧)。
在进行后文的(自动行驶的相关结构)中所记载的自动行驶时,电动马达42被运转操作。
如图11和图12所示,当电动马达42运转时,电动马达42的动力从电动马达42的小齿轮42a经由齿轮机构37(传动齿轮39、40、41和传动轴38)被减速并传递至转向轴35。
由此,转向轴35被旋转操作,与前文的(方向盘支柱和动力转向机构的相关结构)中所记载的同样地,前轮1被转向操作,通过动力转向机构31来辅助由电动马达42实现的前轮1的转向操作。
在不进行自动行驶的状态下,电动马达42成为自由旋转状态。由此,如前文的(方向盘支柱和动力转向机构的相关结构)中所记载的,成为在操作者人为地操作方向盘36来进行前轮1的转向操作时电动马达42经由齿轮机构37被驱动的状态,电动马达42不会阻碍前轮1的转向操作。
如图3和图6所示,对变速箱8的内部的齿轮变速式的副变速装置(参照前述的(从无级变速装置向前轮和后轮、秧苗插植装置的传动系统))进行变速操作的副变速杆47从变速箱8向上侧延伸。
如图9所示,副变速杆47的上部以能绕上下方向的轴芯旋转的方式支承于形成于齿轮箱33的下齿轮箱部分33b的承接部33c。操作者通过把持副变速杆47将其绕上下方向的轴芯操作来操作副变速装置。
(前轮的转向角度的检测的相关结构)
在进行后文的(自动行驶的相关结构)中所记载的自动行驶并通过电动马达42进行前轮1的转向操作时,需要检测前轮1的转向角度。以下对检测前轮1的转向角度的结构进行说明。
如图9、图11、图12、图13所示,合成树脂制的圆筒状的检测构件43在方向盘支柱34的中间部34b的内侧装配于转向轴35,在检测构件43的外周部形成有螺旋槽43a。
在检测构件43的内侧,剖面为椭圆形的异径部35a设于转向轴35。检测构件43的内侧部分形成为直径比转向轴35的异径部35a大且与转向轴35的异径部35a相似的异径形状。准备了内表面和外表面与检测构件43的内侧部分形成为相同的异径形状的两个半圆筒状的间隔件44。
在两个间隔件44装配于转向轴35的异径部35a的状态下,转向轴35插入检测构件43。由此,通过转向轴35的异径部35a和间隔件44,检测构件43成为能与转向轴35一体旋转的状态。
如图10和图12所示,电位计式的角度传感器45装配于方向盘支柱34的中间部34b。装配于角度传感器45的检测轴(未图示)并能上下摆动的检测臂45a向检测构件43延伸,检测臂45a的端部的卡合销45b插入检测构件43的螺旋槽43a。
当如前文的(齿轮箱和电动马达的相关结构)中所记载的,通过电动马达42对转向轴35进行旋转操作来对前轮1进行转向操作时,检测构件43与转向轴35一体地被旋转操作。
检测构件43的螺旋槽43a成为相对于角度传感器45的检测臂45a旋转的状态,通过检测构件43的螺旋槽43a,角度传感器45的检测臂45a被上下摆动操作。由此,通过角度传感器45的检测臂45a的上下角度来检测前轮1的转向角度。
(自动行驶的相关结构)
如图1和图2所示,右侧的预备苗载置台框架62与支承框架9的右侧的横侧部9a连结并向上侧延伸,左侧的预备苗载置台框架62与支承框架9的左侧的横侧部9a连结并向上侧延伸,预备苗载置台63支承于右侧和左侧的预备苗载置台框架62。
沿左右方向的支承框架64跨于右侧和左侧的预备苗载置台框架62的上部进行连结,GPS天线65与支承框架64的左右中央部连结。
在右侧和左侧的机体框架7的后部,朝上连结有支承框架66,驾驶座椅67支承于支承框架66。控制装置68装配于支承框架66,配置于驾驶座椅67的下侧。支承框架66中驾驶座椅67的下侧附近是各种线束(未图示)汇聚的部分,因此是适合控制装置68的位置。
控制装置68以一边使机体3沿着事先设定的作业行程自动行驶一边进行由秧苗插植装置6实现的秧苗插植作业的方式,基于由GPS天线65得到的机体3的位置信息,对电动马达42进行运转操作来进行前轮1的转向操作。
(导风罩的相关结构)
如图3~图6所示,在发动机罩30的内部,导风罩46相对于方向盘支柱34配置于前侧且相对于发动机17配置于上侧。
导风罩46通过将板材折曲而形成,以在侧视时沿着风扇24的外端部的旋转轨迹的方式形成为向上侧凸出的山形,在导风罩46的上表面和下表面粘贴有绝热片(未图示)。
如图3~图7所示,右侧的安装部46d与导风罩46的右端部46a附近连结并向后侧延伸,左侧的安装部46e与导风罩46的左端部46b附近连结并向后侧延伸。
导风罩46的右端部46a配置为接近散热器23直至俯视时与风扇24重叠的位置。导风罩46的后部46c较长地向后侧和下侧延伸,如图8和图9所示,在主视和后视时导风罩46的后部46c与方向盘支柱34重叠。
如图4和图5所示,导风罩46的左端部46b在俯视和主视时配置于与发动机17的主体的左端部大致相同的位置,配置于比发动机17的输出带轮17b靠右侧(发动机17侧),导风罩46的左端部46b与发动机罩30的内表面(左侧的开口部30a)a之间在左右方向上相隔较大。
如图3~图6所示,导风罩46与发动机罩30的顶壁部的内表面之间在上下方向上相隔较大,在导风罩46与发动机罩30的顶壁部的内表面之间形成有空间。经由导风罩46的左端部46b与发动机罩30的内表面(左侧的开口部30a)之间,相对于导风罩46靠下侧(发动机17侧)的区域与前述的空间连通。
如前文的(发动机和散热器的相关结构)中所记载的,利用风扇24的吸入和送风作用,通过了散热器23的空气通过导风罩46被引导为顺利地流过发动机17的附近,被引导为顺利地流向作为散热器23的相反侧的左侧。
(用于导风罩和隔热板的支承的结构)
如图7~图10所示,以俯视时折曲为管道状的细长的板材与方向盘支柱34的基板34a连结并从方向盘支柱34向前侧延伸的方式,设有右侧的支承部51和左侧的支承部52。
侧视时为管道状的支承板48跨于方向盘支柱34的基板34a和管部34c进行连结。设有角状的支承部49,支承部49的左右中央部与支承板48连结。将细长的板材折曲为圆弧状而成的安装部49a朝前与支承部49连结,安装部49b朝后与支承部49连结。
棒状的加强构件50跨于右侧的支承部51和支承部49进行连结,平板状的支承构件53跨于左侧的支承部52和支承部49进行连结。跨于支承板48和支承构件53连结有平板状的加强构件54,跨于方向盘支柱34的管部34c和支承构件53连结有平板状的加强构件55。
通过以上的构造,右侧和左侧的支承部51、52、支承部49支承于方向盘支柱34。
对无级变速装置19进行操作的变速杆56(参照图1~图5)支承于支承构件53。对发动机罩30上下开闭自如地进行支承的右侧和左侧的铰链构件(未图示)与支承部49的右端部和左端部连结。
(导风罩和隔热板的支承)
如图7、图8、图9所示,平板状的隔热板57跨于右侧的支承部51和支承部49进行连结,隔热板57从右侧的支承部51向下侧延伸。对电动马达42进行运转操作的控制器58与支承部49的安装部49b连结并向下侧延伸。
如图3~图6以及图9所示,隔热板57以在后视时与电动马达42和控制器58重叠的方式在机体3的前后方向上配置于电动马达42和控制器58与发动机17之间,电动马达42和控制器58相对于隔热板57配置于后侧。
控制器58以在后视时与电动马达42和隔热板57重叠的方式在机体3的前后方向上配置于电动马达42与隔热板57之间,电动马达42相对于控制器58配置于后侧。
在隔热板57中,绝热片(未图示)(相当于绝热构件)粘贴于隔热板57的前表面和后表面。在该情况下,通过不将绝热片粘贴于隔热板57而将绝热构件融入隔热板57的内部,隔热板57也能设为具有绝热构件的状态。
如图7、图8、图9所示,导风罩46的右侧的安装部46d与隔热板57连结,导风罩46的左侧的安装部46e与左侧的支承部52连结。
在该情况下,跨于右侧的支承部51、隔热板57以及导风罩46的右侧的安装部46d穿设有共通的螺栓(未图示),右侧的支承部51、隔热板57以及导风罩46的右侧的安装部46d相互连结,导风罩46通过与隔热板57连结来与右侧的支承部51连结。
导风罩46通过与右侧和左侧的支承部51、52连结而支承于方向盘支柱34,如前文的(导风罩的相关结构)中所记载的,导风罩46配置于发动机罩30的内部。
(空气滤清器的相关结构)
如图3~图6所示,在发动机罩30的内部,空气滤清器59以沿左右方向的横向装配于支承部49的安装部49a,空气滤清器59在主视时相对于导风罩46配置于上侧。空气滤清器59在侧视时相对于方向盘支柱34配置于前侧,经由支承部49支承于方向盘支柱34。
从空气滤清器59的左部伸出的吸气管60向下侧改变朝向,穿过导风罩46的后部46c与左侧的安装部46e之间(参照图7)在下侧延伸,与发动机17连接。
吸气管60穿过导风罩46的后部46c与左侧的安装部46e之间,由此吸气管60以在主视时穿过右侧和左侧的支承部51、52之间并在侧视时穿过导风罩46与方向盘支柱34之间的方式跨于空气滤清器59和发动机17进行连接。
从空气滤清器59的下部伸出的吸入管61在相对于导风罩46的后部46c靠后侧处向下侧延伸,向右改变朝向,在相对于隔热板57靠后侧处向右侧延伸,吸入管61的吸入口61a相对于散热器23和风扇24配置于后侧。
吸入管61相对于导风罩46的后部46c配置于后侧,相对于隔热板57配置于后侧,由此吸入管61以在主视时穿过右侧和左侧的支承部51a、52之间并在侧视时穿过导风罩46(隔热板57)与方向盘支柱34之间的方式从空气滤清器59向下侧延伸,吸入管61向风扇24侧横向延伸。
通过以上的构造,发动机罩30的外侧的空气被吸入至吸入管61的吸入口61a,经过吸入管61被供给至空气滤清器59。来自空气滤清器59的空气经过吸气管60被供给至发动机17。
(发明的第一其他实施方式)
散热器23和风扇24也可以相对于发动机17沿前后方向配置于左侧。
根据该结构,发动机17的驱动带轮17c配置于发动机17的左部,电动马达42相对于方向盘支柱34配置于左侧。发动机17的输出带轮17b配置于发动机17的右部,无级变速装置19与变速箱8的右部连结。
(发明的第二其他实施方式)
风扇24也可以不配置于发动机17与散热器23之间而相对于散热器23配置于外侧(发动机17的相反侧)。根据该结构,设置对风扇24进行旋转驱动的电动马达(未图示)为好。
产业上的可利用性
本发明不仅能应用于乘坐型插秧机,也能应用于乘坐型直播机、拖拉机等作业车。
附图标记说明
1:前轮;3:机体;17:发动机;23:散热器;24:风扇;31:动力转向机构;33:齿轮箱;33a:上齿轮箱部分;33b:下齿轮箱部分;34:方向盘支柱;35:转向轴;36:方向盘;37:齿轮机构;42:电动马达;46:导风罩;51:支承部;52:支承部;57:隔热板;59:空气滤清器;60:吸气管;61:吸入管。

Claims (13)

1.一种作业车,其特征在于,具备:
发动机和散热器,支承于机体的前部;
电动马达,相对于所述发动机配置于后侧,能对前轮进行转向操作;以及
隔热板,以在后视时与所述电动马达重叠的方式,在所述机体的前后方向上配置于所述电动马达与所述发动机之间。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作业车,其特征在于,
所述隔热板具有绝热构件。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作业车,其特征在于,
所述散热器相对于所述发动机配置于右侧或左侧,
沿着所述散热器配置有将空气导入所述散热器并使该空气在所述发动机附近流向所述散热器的相反侧的风扇,
所述作业车具备:方向盘支柱,相对于所述发动机配置于后侧,支承能人为地对所述前轮进行转向操作的方向盘,
所述电动马达在后视时相对于所述方向盘支柱配置于所述风扇侧。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作业车,其特征在于,
所述散热器相对于所述发动机配置于右侧或左侧,
沿着所述散热器配置有将空气导入所述散热器并使该空气在所述发动机附近流向所述散热器的相反侧的风扇,
所述作业车具备:导风罩,相对于所述发动机配置于上侧,将流过所述发动机附近的空气引导为流向所述散热器的相反侧。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作业车,其特征在于,
所述导风罩形成为在侧视时沿着所述风扇的外端部的旋转轨迹。
6.根据权利要求4或5所述的作业车,其特征在于,
具备:方向盘支柱,相对于所述发动机配置于后侧,支承能人为地对所述前轮进行转向操作的方向盘,
所述导风罩支承于所述方向盘支柱。
7.根据权利要求4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作业车,其特征在于,
空气滤清器在主视时相对于所述导风罩配置于上侧。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作业车,其特征在于,
具备:方向盘支柱,相对于所述发动机配置于后侧,支承能人为地对所述前轮进行转向操作的方向盘,
右侧和左侧的支承部从所述方向盘支柱向前侧延伸,
所述导风罩通过与所述支承部连结而支承于所述方向盘支柱,
将来自所述空气滤清器的空气供给向所述发动机的吸气管以在主视时穿过右侧和左侧的所述支承部之间并在侧视时穿过所述导风罩与所述方向盘支柱之间的方式,跨于所述空气滤清器和所述发动机进行连接。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作业车,其特征在于,
将空气吸入所述空气滤清器的吸入管以在主视时穿过右侧和左侧的所述支承部之间并在侧视时穿过所述导风罩与所述方向盘支柱之间的方式,从所述空气滤清器向下侧延伸,在后视时,所述吸入管向所述风扇侧横向延伸。
10.根据权利要求8或9所述的作业车,其特征在于,
所述隔热板与所述支承部连结,
所述导风罩通过与所述隔热板连结来与所述支承部连结。
11.根据权利要求1至10中任一项所述的作业车,其特征在于,
具备:方向盘支柱,相对于所述发动机配置于后侧,支承能人为地对所述前轮进行转向操作的方向盘,
并具备:动力转向机构,对由所述方向盘实现的所述前轮的转向操作进行辅助;以及
转向轴,内装于所述方向盘支柱,将所述方向盘的操作传递至所述动力转向机构,
所述电动马达对所述转向轴进行旋转操作来对所述前轮进行转向操作。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作业车,其特征在于,
具备:齿轮机构,能将所述电动马达的动力传递至所述转向轴;以及齿轮箱,覆盖所述齿轮机构,
所述齿轮箱具有上齿轮箱部分和下齿轮箱部分,在所述上齿轮箱部分与所述下齿轮箱部分之间容纳有所述齿轮机构的状态下,所述上齿轮箱部分的外周部与所述下齿轮箱部分的外周部相互螺栓连结。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作业车,其特征在于,
所述电动马达以从所述齿轮箱向上侧露出的方式装配于所述上齿轮箱部分的上表面部。
CN202080029781.0A 2019-05-07 2020-02-17 作业车 Pending CN113710083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9087528A JP7169938B2 (ja) 2019-05-07 2019-05-07 作業車
JP2019-087528 2019-05-07
PCT/JP2020/006035 WO2020225955A1 (ja) 2019-05-07 2020-02-17 作業車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710083A true CN113710083A (zh) 2021-11-26

Family

ID=7304405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80029781.0A Pending CN113710083A (zh) 2019-05-07 2020-02-17 作业车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JP (1) JP7169938B2 (zh)
CN (1) CN113710083A (zh)
WO (1) WO2020225955A1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3563512B2 (ja) * 1995-10-05 2004-09-08 ヤンマー農機株式会社 田植機
JP2002172939A (ja) * 2000-12-06 2002-06-18 Mitsubishi Agricult Mach Co Ltd 作業車両におけるエアクリーナの配置構造
JP2007282511A (ja) * 2006-04-12 2007-11-01 Kubota Corp 乗用型田植機
JP5677157B2 (ja) * 2011-03-24 2015-02-25 株式会社クボタ トラクタ
WO2014178084A2 (en) * 2013-05-03 2014-11-06 Sona Koyo Steering Systems Ltd. Electric power steering system for farm and utility tractors
JP2017114153A (ja) * 2015-12-21 2017-06-29 株式会社クボタ 作業車
JP6783173B2 (ja) * 2017-03-24 2020-11-11 株式会社クボタ 作業車
JP2018172083A (ja) * 2017-03-31 2018-11-08 ヤンマー株式会社 水田作業機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7169938B2 (ja) 2022-11-11
JP2020182401A (ja) 2020-11-12
WO2020225955A1 (ja) 2020-11-1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2008114618A (ja) 車両の駆動切換えレバー構造
US7159343B2 (en) Working machine
CN113710083A (zh) 作业车
WO2018180905A1 (ja) 水田作業機
JP2012051517A (ja) トラクタ
JP5889147B2 (ja) 作業機
JP3722081B2 (ja) 作業車両
CN111094107B (zh) 作业车辆
JP7325479B2 (ja) 作業車両
JP2007038725A (ja) 乗用型作業車
JP4616705B2 (ja) 乗用型田植機
JP6914786B2 (ja) 作業車両
JP2019149939A (ja) 水田作業機
JP2003054274A (ja) 乗用型作業車
JP5950516B2 (ja) 作業車両
JP2008189219A (ja) クローラ式作業車両
JP3882975B2 (ja) 田植機
CN111698901B (zh) 联合收割机
JPH0111543Y2 (zh)
JP2006345764A (ja) 乗用型田植機
JPH1159209A (ja) 歩行型管理機における無段変速操作装置
JP2015009794A (ja) トラクタ
JP2009234474A (ja) 作業機のステアリング構造
JP2003054448A (ja) 乗用型作業車
JP2008179233A (ja) クローラ式作業車両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