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3697627B - 电梯的控制系统、方法及电梯 - Google Patents

电梯的控制系统、方法及电梯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3697627B
CN113697627B CN202110977633.8A CN202110977633A CN113697627B CN 113697627 B CN113697627 B CN 113697627B CN 202110977633 A CN202110977633 A CN 202110977633A CN 113697627 B CN113697627 B CN 113697627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elevator
escape
opening
fault
elevator bod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10977633.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3697627A (zh
Inventor
蔡清财
欧阳彦
陈彬斌
王欣鑫
张扬文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Fujian Fuji Sino Elevator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Fujian Fuji Sino Elevator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Fujian Fuji Sino Elevators Co ltd filed Critical Fujian Fuji Sino Elevator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10977633.8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3697627B/zh
Publication of CN11369762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697627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3697627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697627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6HOISTING; LIFTING; HAULING
    • B66BELEVATORS; ESCALATORS OR MOVING WALKWAYS
    • B66B5/00Applications of checking, fault-correcting, or safety devices in elevators
    • B66B5/02Applications of checking, fault-correcting, or safety devices in elevators responsive to abnormal operating conditions
    • B66B5/027Applications of checking, fault-correcting, or safety devices in elevators responsive to abnormal operating conditions to permit passengers to leave an elevator car in case of failure, e.g. moving the car to a reference floor or unlocking the door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6HOISTING; LIFTING; HAULING
    • B66BELEVATORS; ESCALATORS OR MOVING WALKWAYS
    • B66B1/00Control systems of elevators in general
    • B66B1/24Control systems with regulation, i.e. with retroactive action, for influencing travelling speed, acceleration, or deceleration
    • B66B1/2408Control systems with regulation, i.e. with retroactive action, for influencing travelling speed, acceleration, or deceleration where the allocation of a call to an elevator car is of importance, i.e. by means of a supervisory or group controller
    • B66B1/2433For elevator systems with a single shaft and multiple car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6HOISTING; LIFTING; HAULING
    • B66BELEVATORS; ESCALATORS OR MOVING WALKWAYS
    • B66B13/00Doors, gates, or other apparatus controlling access to, or exit from, cages or lift well landings
    • B66B13/24Safety devices in passenger lif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for preventing trapping of passengers
    • B66B13/28Safety devices in passenger lif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for preventing trapping of passengers between car or cage and well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6HOISTING; LIFTING; HAULING
    • B66BELEVATORS; ESCALATORS OR MOVING WALKWAYS
    • B66B5/00Applications of checking, fault-correcting, or safety devices in elevators
    • B66B5/0006Monitoring devices or performance analysers
    • B66B5/0018Devices monitoring the operating condition of the elevator system
    • B66B5/0031Devices monitoring the operating condition of the elevator system for safety reas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6HOISTING; LIFTING; HAULING
    • B66BELEVATORS; ESCALATORS OR MOVING WALKWAYS
    • B66B5/00Applications of checking, fault-correcting, or safety devices in elevators
    • B66B5/0087Devices facilitating maintenance, repair or inspection task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6HOISTING; LIFTING; HAULING
    • B66BELEVATORS; ESCALATORS OR MOVING WALKWAYS
    • B66B2201/00Aspects of control systems of elevators
    • B66B2201/40Details of the change of control mode
    • B66B2201/406Details of the change of control mode by input of human supervisor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Automation & Control Theory (AREA)
  • Maintenance And Inspection Apparatuses For Elevator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涉及一种电梯,其包括至少两部并行设置于同一电梯井内的电梯本体;电梯本体的侧壁贯穿开设有逃生口;电梯本体的侧壁设置有用于启闭逃生口的逃生门;相邻电梯本体的逃生口存在相对且相通的关系。相较于受困人员通过电梯本体上方开口的救援方式,通过在电梯本体的侧壁开设逃生口,便于受困人员通过调度的电梯本体从故障的电梯本体内转移至安全地带,尤其是老幼人员的脱困,降低营救人员在电梯上方实施营救作业时电梯突然受力而造成电梯突然移动的风险,实现安全解救轿厢内的受困人员的效果。

Description

电梯的控制系统、方法及电梯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智能制造的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电梯的控制系统、方法及电梯。
背景技术
电梯是指服务于建筑物内若干特定的楼层,其轿厢运行在至少两列垂直于水平面或与铅垂线倾斜角小于15°的刚性轨道运动的永久运输设备。而电梯控制系统则是控制电梯能平稳安全地移动到指定楼层。
一般在电梯的上方设置有开口,在平时开口处于封闭状态,当轿厢内的乘客受困或需要检修电梯井时,营救人员便开启开口,使轿厢内的乘客脱困或者营救人员从轿厢内进入电梯井内进行检修作业。
针对上述中的相关技术,发明人认为若轿厢内乘坐有老幼人员,老幼人员较难攀爬至电梯上方的开口,此时若营救人员协助受困人员脱困,当营救人员站立或趴在电梯的顶部时,电梯的突然受力,易导致电梯意外移动,较难保证受困人员的人身安全。
发明内容
为了安全解救轿厢内的受困人员,本申请提供一种电梯的控制系统、方法及电梯。
第一方面,本申请提供的一种电梯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一种电梯,包括至少两部并行设置于同一电梯井内的电梯本体;所述电梯本体的侧壁贯穿开设有逃生口;所述电梯本体的侧壁设置有用于启闭所述逃生口的逃生门;相邻所述电梯本体的逃生口存在相对且相通的关系。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电梯本体在运行过程中发生故障,乘客滞留于电梯本体内,此时营救人员调度故障的电梯本体临近的电梯本体,并进入调度的电梯本体内,使调度的电梯本体移动至故障的电梯本体的附近。
而后营救人员依次打开调度的电梯本体的逃生口和故障的电梯本体的逃生口,使调度的电梯本体的内腔和故障的电梯本体的内腔相通,故障的电梯本体内的乘客便可进入调度的电梯本体内。待全部乘客从故障的电梯本体内安全转移至调度的电梯本体内后,营救人员将逃生门重新闭合于逃生口,便可启动调度的电梯本体,将被困乘客安全转移至指定楼层。
若故障的电梯本体内的受困人员较多时,可同时调度多部电梯本体至故障的电梯本体的附近,实现受困人员分流疏散的效果。相较于受困人员通过电梯本体上方开口的救援方式,通过在电梯本体的侧壁开设逃生口,便于受困人员通过调度的电梯本体从故障的电梯本体内转移至安全地带,尤其是老幼人员的脱困,降低营救人员在电梯上方实施营救作业时电梯突然受力而造成电梯突然移动的风险,实现安全解救轿厢内的受困人员的效果,同时提高受困人员的转移效率,减轻救援工作的救援负担,降低受困人员滞留于故障的电梯本体内的时间。
可选的,所述逃生门设置有至少两个用于与所述电梯本体锁合的锁扣;所述电梯本体的内外壁均设置有解锁构件,所述解锁构件用于解锁所述锁扣与所述电梯本体的锁合状态。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一方面至少两个锁扣的设置,需要同时开启才能开启逃生门,若轿厢内的乘客意外解锁一个锁扣,至少还有一个锁扣能锁住逃生门,降低位于电梯本体内的乘客意外开启逃生门的风险,提高乘客承座电梯的安全性。另一方面解锁构件位于电梯本体的内外壁,便于营救人员在调度的电梯本体内打开故障的电梯本体的逃生门,减少营救人员指导被困人员打开逃生门的步骤,提高对被困人员的救援效率。
可选的,所述电梯本体的外壁安装有供所述锁扣抵接的行程开关;所述行程开关通讯连接于电梯的驱动源。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逃生门闭合或分离逃生口时,行程开关相对应的关闭或开启,行程开关启闭的过程中,行程开关向电梯的驱动源发送信号,电梯的驱动源从而做出相应的动作。行程开关的设置,不仅实现对逃生口启闭状态的监视的效果,而且在逃生门的意外开启时电梯的驱动源能及时停止运行的电梯,降低乘客的手部穿过逃生口刮擦电梯井的内壁的风险。
可选的,所述逃生门设置有用于踩踏的跨板;所述跨板供相邻所述电梯本体的所述逃生口的内壁抵接。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跨板的引入,使得受困人员能踩踏踏板,从故障的电梯本体内进入调度的电梯内,降低受困人员横跨相邻电梯时脚部踩空的风险,提高受困人员在救援过程中的安全性。
可选的,所述逃生门包括铰接于所述逃生口内壁的内板和铰接于所述内板的外板;所述外板用于启闭所述逃生口;所述内板设置有供所述跨板收纳的收纳槽;所述收纳槽的槽口被所述外板覆盖。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跨板收纳于收纳槽内,外板将收纳槽的槽口覆盖,在需要使用跨板时,便可翻转外板,取出收纳槽内的跨板使用,便于救援人员使用的同时,降低跨板丢失的风险。
可选的,所述跨板的表面嵌设有第一磁块;所述内板供所述第一磁块吸合;所述逃生口的内壁嵌设有第二磁块;所述第二磁块供所述第一磁块吸合。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一方面在将跨板收纳于收纳槽内时,跨板与内板的吸合使跨板能稳固地固定在收纳槽内,降低电梯运行过程中跨板在收纳槽内晃动的风险,减少电梯运行中的噪音污染,另一方面在将跨板横跨相邻电梯之间的间隙,第一磁块与第二磁块的吸合,降低跨板在抵接于逃生口内壁时滑动的风险,提高跨板与逃生口内壁连接的稳定性。
第二方面,本申请提供的一种电梯的控制系统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一种电梯的控制系统,包括:
第一检测单元,发出检测信号,所述检测信号为所述电梯本体在电梯井内所处的位置信息;
控制单元,当接收到电梯的故障信号后,所述控制单元通过所述检测信号控制临近的所述电梯本体悬停于故障的所述电梯本体的附近。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电梯本体悬停至电梯井内的任一位置时,只要电梯发送故障信号,控制单元便能根据检测信号,获取故障电梯在电梯井内的位置,控制单元便可控制临近电梯移动至故障电梯附近,改善故障电梯位于两个楼层之间时调度的电梯无法停靠在故障电梯旁边的问题,提高营救人员营救被困人员的效率。
可选的,所述控制单元还用于通讯连接于所述解锁构件,以控制所述解锁构件解锁所述锁扣。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电梯发生故障时,乘客被困于轿厢内,此时营救人员可调度同一电梯井内的运行电梯移动至故障电梯附近,再通过控制单元远程控制解锁构件,便可解锁调度的电梯的逃生门和故障电梯的逃生门,故障电梯内的被困人员便可自行打开逃生门进入调度的电梯内,实行自救,无需营救人员进入调度的电梯内辅助施救,以改善故障电梯内被困人员满载时被困人员需分批次进入调度的电梯内的问题,降低被困人员在故障电梯内的滞留时间。
可选的,还包括校对检测单元,所述校对检测单元用于检测相邻所述电梯本体的所述逃生口的相对位置并向所述控制单元发送位置校对信号,当电梯发出故障信号,故障的所述电梯本体的所述逃生口和相邻的所述电梯本体的所述逃生口处于相对位置时,所述校对检测单元向所述控制单元发送所述位置校对信号,所述控制单元根据所述位置校对信号控制相邻的所述电梯本体与故障的所述电梯本体悬停于同一水平面。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电梯发出故障信号,相邻电梯本体的逃生口和故障的电梯本体的逃生口处于相对位置时,校对检测单元向控制单元发送位置校对信号,控制单元根据位置校对信号精确控制相邻电梯本体悬停于故障的电梯本体的附近,使至少两部电梯本体的逃生口处于同一水平面上,降低相邻电梯本体的逃生口与故障的电梯本体的逃生口产生段落差的风险,便于受困人员从故障的电梯本体内跨入相邻电梯本体内。
第三方面,本申请提供的一种电梯的控制方法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一种电梯的控制方法,包括运行模式、脱困模式和自检模式;
所述运行模式,包括以下步骤:
S11:实时判断电梯是否发出故障信号,若电梯未发出故障信号,则电梯处于正常工作模式,若电梯发出故障信号,则电梯进入脱困模式;
S12:获取需要到达的楼层;
S13:所述电梯本体在电梯井内移动至指定楼层;
所述脱困模式,包括以下步骤:
S21:实时判断电梯的故障信号是否解除,若电梯的故障信号未解除,则电梯还处于脱困模式内,若故障信号解除,则电梯进入自检模式;
S22:关闭故障电梯的驱动源;
S23:调度同一电梯井内除故障电梯外的电梯,使调度的电梯移动至故障电梯的附近;
S24:关闭调度的电梯的驱动源;
S25:开启闭合于所述逃生口的所述逃生门,进行脱困和/或检修作业;
所述自检模式包括步骤S3:实时判断所述逃生门是否完全闭合于所述逃生口,若所述逃生门未完全闭合于所述逃生口,电梯发出故障信号,则电梯进入脱困模式,若所述逃生门完全闭合于所述逃生口,则电梯进入运行模式。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电梯发生故障时,电梯发出故障信号,电梯进入脱困模式,营救人员搭乘调度的电梯至故障电梯的附近,进行救援和故障电梯的检修作业。待故障信号解除,逃生门完全闭合于逃生口后,电梯便可进入运行模式,将营救人员和被困人员安全转移至指定位置。
若故障信号解除,逃生门未完全闭合于逃生口,则电梯再次发出故障信号,电梯进入脱困模式。由于电梯在运行过程中,电梯井内会产生快速流动的风,若逃生门未完全闭合于逃生口,电梯井内的风易通过逃生口进入轿厢内,使轿厢内的温度急剧下降,易造成被困人员和营救人员失温的风险,从而需要在逃生门完全闭合于逃生口时,电梯才能进入运行模式,实现安全解救轿厢内的受困人员的效果。
综上所述,本申请包括以下至少一种有益技术效果:
相较于受困人员通过电梯本体上方开口的救援方式,通过在电梯本体的侧壁开设逃生口,便于受困人员通过调度的电梯本体从故障的电梯本体内转移至安全地带,尤其是老幼人员的脱困,降低营救人员在电梯上方实施营救作业时电梯突然受力而造成电梯突然移动的风险,实现安全解救轿厢内的受困人员的效果,同时提高受困人员的转移效率,减轻救援工作的救援负担,降低受困人员滞留于故障的电梯本体内的时间;
在电梯本体悬停至电梯井内的任一位置时,只要电梯发送故障信号,控制单元便能根据检测信号,获取故障电梯在电梯井内的位置,控制单元便可控制临近电梯移动至故障电梯附近,改善故障电梯位于两个楼层之间时调度的电梯无法停靠在故障电梯旁边的问题,提高营救人员营救被困人员的效率;
由于电梯在运行过程中,电梯井内会产生快速流动的风,若逃生门未完全闭合于逃生口,电梯井内的风易通过逃生口进入轿厢内,使轿厢内的温度急剧下降,易造成被困人员和营救人员失温的风险,从而需要在逃生门完全闭合于逃生口时,电梯才能进入正常运行模式,实现安全解救轿厢内的受困人员的效果。
附图说明
图1是本申请实施例一种电梯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申请实施例一种电梯的电梯本体的横截面示意图,用于展示逃生门闭合于逃生口的状态。
图3是本申请实施例一种电梯的电梯本体的横截面示意图,用于展示本申请实施例一种电梯的逃生门开启时的状态。
图4是用于展示本申请实施例一种电梯的跨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图1在A部的放大图。
图6是本申请实施例一种电梯的控制系统的整体框图。
图7是本申请实施例一种电梯的控制方法的流程框图。
附图标记说明:1、电梯本体;11、逃生口;12、第二磁块;2、逃生门;21、内板;211、收纳槽;22、外板;3、跨板;31、第一磁块;5、锁扣;6、解锁构件;7、行程开关;8、第一检测单元;9、校对检测单元;10、控制单元。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1-7对本申请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本申请实施例公开一种电梯。
参照图1,一种电梯包括并行设置于同一电梯井内的电梯本体1,电梯本体1的数量可以是两部,可以是三部及以上。电梯本体1的侧壁贯穿开设有逃生口11,逃生口11沿电梯本体1的高度方向延伸设置,电梯本体1的侧壁设置有用于启闭逃生口11的逃生门2。在其中一部电梯本体1出现故障时,可以调度同一电梯井内的其余电梯本体1并搭乘,便可到达故障电梯附近,进行救援或检修作业。
参照图2、图3,具体地,逃生门2包括铰接于逃生口11内壁的内板21和铰接于内板21的外板22,其中内板21采用钢板制成,外板22的材质采用不锈钢板制成,内板21和外板22均沿电梯本体1的高度方向延伸设置。内板21与逃生口11内壁的铰接点分别位于逃生口11靠近电梯顶部的内壁和逃生口11靠近电梯本体1底部的内壁。内板21的边缘折弯使内板21的中部形成有收纳槽211,收纳槽211的槽口被外板22覆盖,外板22用于启闭逃生口11,外板22与内板21的铰接轴平行于内板21与逃生口11内壁的铰接轴。
参照图3、图4,收纳槽211内收纳有跨板3,跨板3用于供相邻的电梯本体1的逃生口11内壁抵接。需要说明的是,跨板3的表面嵌设有第一磁块31,逃生口11的内壁嵌设有第二磁块12,第一磁块31供第二磁块12吸合。在跨板3收纳于收纳槽211内时,第一磁块31与内板21吸合,降低电梯本体1移动过程中跨板3移动制造噪音的风险,在相邻电梯本体1的逃生口11相对且相通时,将跨板3抵接于逃生口11的内壁,供人们踩踏进入相邻电梯本体1内,降低人们在进入相邻电梯本体1内腔时脚底踩空的风险,同时第一磁块31和第二磁块12的吸合,降低跨板3移位的风险,提高人们进入相邻电梯本体1内的安全性。
参照图3,外板22安装有两个锁扣5,锁扣5用于将外板22和电梯本体1锁合。电梯本体1的内外壁均设置有解锁构件6,解锁构件6用于解锁锁扣5与电梯本体1的锁合状态。锁扣5可以是正反面均有锁眼的门锁,而电梯本体1内外壁的解锁构件6均为与锁眼适配的钥匙。锁扣5也可以是锁舌外露的锁体,锁体具有锁眼,锁体螺栓连接于外板22的表面,锁舌供电梯本体1的外壁抵接,外板22远离锁扣5的一侧折弯成型有供电梯本体1外壁抵接的折弯部,逃生口11供折弯部通过,而电梯本体1内壁的解锁构件6为与锁眼适配的钥匙,电梯本体1外壁的解锁构件6则为锁舌以及与锁舌抵接的电动推杆。
参照图3,在本实施例中,锁扣5为锁舌外露的锁体,电梯本体1内壁的解锁构件6为与锁眼适配的钥匙,电梯本体1外壁的解锁构件6则为锁舌和电动推杆。具体地,电动推杆螺栓连接于电梯本体1的外壁,电动推杆的推杆抵接于锁舌远离锁体的一侧。在需要对锁扣5解锁时,启动电动推杆,电动推杆的推杆伸长并挤压锁舌缩进锁体内,此时以外板22与内板21的铰接轴为转动中心,按压外板22具有折弯部的一侧,使外板22具有锁扣5的一侧翻转至电梯本体1内。而后以内板21与逃生口11内壁的铰接轴为转动中心拉动外板22,使外板22的折弯部通过逃生口11,便可将外板22和内板21翻转至电梯本体1内,使逃生口11敞开。
参照图3、图5,进一步设置,电梯本体1的外壁螺栓连接有行程开关7,行程开关7供锁扣5的锁舌抵接。当锁扣5的锁舌抵接于行程开关7时,电梯本体1在电梯井内正常移动,当锁扣5脱离与行程开关7的抵接时,控制电梯本体1悬停于电梯井内,通过行程开关7,不仅实现对逃生口11启闭状态的监视的效果,而且在逃生门2的意外开启时电梯的驱动源能及时停止运行的电梯,降低乘客的手部穿过逃生口11刮擦电梯井的内壁的风险。
本申请实施例一种电梯的实施原理为:当同一电梯井内并行有两部电梯本体1时,在其中一部电梯在运行过程中发生故障后,乘客受困于电梯本体1内,此时营救人员便可调度另一部运行的电梯,并搭乘调度的电梯本体1至故障的电梯本体1附近。而后营救人员便通过解锁构件6,打开调度的电梯本体1的逃生门2,将跨板3从收纳槽211内取出,再打开故障的电梯本体1的逃生门2,将跨板3横跨于相邻电梯本体1的逃生口11内壁,乘客便可踏上跨板3,进入调度的电梯本体1内。最后营救人员便可重新将跨板3重新收纳于收纳槽211内,将逃生门2重新闭合于逃生口11,便可将乘客安全转移至指定楼层。
当同一电梯井内并行有三部及以上的电梯本体1时,在其中一部电梯故障后,可同时调度其余运行的电梯,使相邻电梯本体1的逃生口11相对,如此,通过多组营救人员的救援,对故障的电梯本体1内的受困人员进行分流疏散,提高救援效率。
本申请实施例还公开一种电梯的控制系统,用于上述的一种电梯。
参照图5、图6,一种电梯的控制系统,包括第一检测单元8、校对检测单元9以及控制单元10,其中电梯在发生故障时或行程开关7开启时,电梯发送故障信号,控制单元10接收故障信号。
第一检测单元8,发出检测信号,检测信号为电梯本体1在电梯井内所处的位置信息,控制单元10实时接收检测信号。第一检测单元8可以是安装在电梯井顶端或底端的红外测距传感器,也可以是安装于电梯本体1外壁的红外信号发射器和多个安装于电梯井内壁的红外信号接收器,多个红外信号接收器沿电梯井的长度方向排布设置,红外信号接收器接收红外信号发射器的红外信号,红外信号接收器发出检测信号;
校对检测单元9,用于检测相邻电梯本体1的逃生口11的相对位置,并向控制单元10发送位置校对信号。
校对检测单元9可以是红外发射器和多个红外信号接收器,红外发射器和红外信号接收器分别安装在相邻电梯本体1的侧壁,需要说明的是,红外信号接收器的数量为奇数个,且该奇数至少为3。当相邻电梯本体1的逃生口11逐渐靠近时,红外发射器依次经过多个红外接收器,当红外发射器的红外线经过第一个红外信号接收器时,第一个红外信号接收器向控制单元10发送速度减缓信号,控制单元10根据速度减缓信号控制电梯在电梯井内的速度,使电梯的速度减缓,待多个红外信号接收器位于中间一个红外接收器接收到红外发射器的红外信号时,红外发射器向控制单元10发送位置校对信号,控制电梯根据位置校对信号控制电梯的悬停,使相邻的电梯本体1悬停于同一水平面,此时的相邻电梯本体1的逃生口11处于相对的状态;
校对检测单元9也可以是分别安装在相邻电梯本体1侧壁的磁性物件和霍尔效应开关,安装有磁性物件的电梯本体1在经过安装有霍尔效应开关的电梯本体1时,通过霍尔效应,霍尔效应开关向控制单元10发送位置校对信号。若控制单元10接收到电梯发出的故障信号后,控制单元10控制校对检测单元9启动,在相邻电梯本体1的逃生口11处于相对位置时,校对检测单元9向控制单元10发送位置校对信号;若控制单元10未接收到电梯发出的故障信号,则校对检测单元9处于常闭状态;
控制单元10,当接收到电梯的故障信号后,控制单元10通过检测信号和位置校对信号,控制临近的电梯本体1靠近故障的电梯本体1,以使相邻的电梯本体1悬停于同一水平面;控制单元10接收到位置校对信号后,控制解锁构件6的电动推杆启动,即可控制逃生门2的开启。
本申请实施例还公开一种电梯的控制方法,应用于上述的一种电梯,使故障的电梯本体1内的受困人员脱困。
参照图6、图7,一种电梯的控制方法,包括运行模式、脱困模式和自检模式;
运行模式包括以下步骤:
S11:实时判断电梯是否发出故障信号,若电梯未发出故障信号,则电梯处于正常工作模式,若电梯发出故障信号,则电梯进入脱困模式;
S12:控制单元10获取需要到达的楼层位置信息,具体地,控制单元10通讯连接于电梯的操作面板,当人员按动电梯的操作面板的楼层按钮后,控制单元10即可获取到达的楼层信息;
S13:电梯本体1在电梯井内移动至指定楼层,具体地,控制单元10通讯连接于电梯的驱动源,在控制单元10获取到达的楼层信息后,控制单元10控制电梯的驱动源启动,当电梯本体1移动至指定楼层后,可根据电梯的驱动源的启动时间或每层楼层在电梯井内对应的检测器检测到电梯本体1时,检测器将信号传输给控制单元10,控制单元10控制电梯的驱动源关闭,电梯本体1即可悬停于电梯井内的指定楼层位置。
脱困模式包括以下步骤:
S21:实时判断电梯的故障信号是否解除,若电梯的故障信号未解除,则电梯还处于脱困模式内,若故障信号解除,则电梯进入自检模式;
S22:控制单元10控制故障电梯的驱动源关闭,控制单元10控制校对检测单元9启动;
S23:调度同一电梯井内除故障电梯外的电梯,使调度的电梯本体1移动至故障的电梯本体1的附近;
S24:控制单元10接收到校对检测单元9的位置校对信号,控制单元10控制调度的电梯本体1的驱动源关闭,并向解锁构件6的电动推杆发送启动信号;
S25:开启闭合于逃生口11的逃生门2,进行脱困和/或检修作业;
具体地,脱困作业方式有三种:
第一,专业营救:调度的电梯为空载电梯时,调度的电梯供营救人员搭乘至故障电梯附近实施被困人员的救援;
第二,实行自救:调度的电梯为空载电梯时,通过电梯本体1内的应急电话告知故障的电梯本体1内的乘客,等待调度的电梯来到,待调度的电梯本体1悬停于故障的电梯本体1附近后,通过电梯内的应急电话指导乘客开启已被电动推杆解锁的逃生门2,进入调度的电梯本体1内,通过调度的电梯本体1实施安全转移;
第三,协助脱困:调度的电梯在载客情况下时,通过电梯本体1内的应急电话告知调度的电梯内的乘客,是否愿意协助故障电梯内的乘客脱困,若愿意,则将调度的电梯本体1移动至故障的电梯本体1附近进行被困人员的协助脱困,若不愿意,则待调度的电梯本体1内的乘客都离开后,调度的电梯不再载客,进入专业营救或实行自救。
自检模式包括步骤S3:实时判断逃生门2是否完全闭合于逃生口11,若逃生门2未完全闭合于逃生口11,电梯发出故障信号,则电梯进入脱困模式;若逃生门2完全闭合于逃生口11,则电梯进入运行模式。
本申请实施例一种电梯的控制方法实施原理为:在电梯发生故障时,故障的电梯本体1内的乘客受困,工作人员根据实际情况,从专业营救、协助脱困和实行自救方式中选择其中一种营救方式帮助受困人员脱困。
专业营救为首选的营救方式。若在工作人员人数不足或位置偏僻营救人员到达营救位置时间较长时,工作人员通过电梯的监控,观察同一电梯井正在运行的电梯并进行调度,若调度的电梯载有乘客时,进行协助脱困,若调度的电梯为空载电梯时,实行自救方式脱困。无论是专业营救、协助脱困和实行自救方式,目的均是降低被困人员滞留于故障电梯内的时间,加快被困人员的脱困效率。
以上均为本申请的较佳实施例,并非依此限制本申请的保护范围,故:凡依本申请的结构、形状、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均应涵盖于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6)

1.一种电梯,其特征在于:包括至少两部并行设置于同一电梯井内的电梯本体(1);所述电梯本体(1)的侧壁贯穿开设有逃生口(11);所述电梯本体(1)的侧壁设置有用于启闭所述逃生口(11)的逃生门(2);相邻所述电梯本体(1)的逃生口(11)存在相对且相通的关系;所述逃生门(2)设置有用于踩踏的跨板(3);所述跨板(3)供相邻所述电梯本体(1)的所述逃生口(11)的内壁抵接;所述逃生门(2)包括铰接于所述逃生口(11)内壁的内板(21)和铰接于所述内板(21)的外板(22);所述外板(22)用于启闭所述逃生口(11);所述内板(21)设置有供所述跨板(3)收纳的收纳槽(211);所述收纳槽(211)的槽口被所述外板(22)覆盖;所述逃生门(2)设置有至少两个用于与所述电梯本体(1)锁合的锁扣(5);所述电梯本体(1)的内外壁均设置有解锁构件(6),所述解锁构件(6)用于解锁所述锁扣(5)与所述电梯本体(1)的锁合状态;所述电梯本体(1)的外壁安装有供所述锁扣(5)抵接的行程开关(7);所述行程开关(7)通讯连接于电梯的驱动源。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梯,其特征在于:所述跨板(3)的表面嵌设有第一磁块(31);所述内板(21)供所述第一磁块(31)吸合;所述逃生口(11)的内壁嵌设有第二磁块(12);所述第二磁块(12)供所述第一磁块(31)吸合。
3.一种应用于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梯的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一检测单元(8),发出检测信号,所述检测信号为所述电梯本体(1)在电梯井内所处的位置信息;
控制单元(10),当接收到电梯的故障信号后,所述控制单元(10)通过所述检测信号控制临近的所述电梯本体(1)悬停于故障的所述电梯本体(1)的附近。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梯的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单元(10)还用于通讯连接于所述解锁构件(6),以控制所述解锁构件(6)解锁所述锁扣(5)。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梯的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校对检测单元(9),所述校对检测单元(9)用于检测相邻所述电梯本体(1)的所述逃生口(11)的相对位置并向所述控制单元(10)发送位置校对信号,当电梯发出故障信号,故障的所述电梯本体(1)的所述逃生口(11)和相邻的所述电梯本体(1)的所述逃生口(11)处于相对位置时,所述校对检测单元(9)向所述控制单元(10)发送所述位置校对信号,所述控制单元(10)根据所述位置校对信号控制相邻的所述电梯本体(1)与故障的所述电梯本体(1)悬停于同一水平面。
6.一种用于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梯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运行模式、脱困模式和自检模式;
所述运行模式,包括以下步骤:
S11:实时判断电梯是否发出故障信号,若电梯未发出故障信号,则电梯处于正常工作模式,若电梯发出故障信号,则电梯进入脱困模式;
S12:获取需要到达的楼层;
S13:所述电梯本体(1)在电梯井内移动至指定楼层;
所述脱困模式,包括以下步骤:
S21:实时判断电梯的故障信号是否解除,若电梯的故障信号未解除,则电梯还处于脱困模式内,若故障信号解除,则电梯进入自检模式;
S22:关闭故障电梯的驱动源;
S23:调度同一电梯井内除故障电梯外的电梯,使调度的电梯移动至故障电梯的附近;
S24:关闭调度的电梯的驱动源;
S25:开启闭合于所述逃生口(11)的所述逃生门(2),进行脱困和/或检修作业;
所述自检模式包括步骤S3:实时判断所述逃生门(2)是否完全闭合于所述逃生口(11),若所述逃生门(2)未完全闭合于所述逃生口(11),电梯发出故障信号,则电梯进入脱困模式,若所述逃生门(2)完全闭合于所述逃生口(11),则电梯进入运行模式。
CN202110977633.8A 2021-08-24 2021-08-24 电梯的控制系统、方法及电梯 Active CN113697627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0977633.8A CN113697627B (zh) 2021-08-24 2021-08-24 电梯的控制系统、方法及电梯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0977633.8A CN113697627B (zh) 2021-08-24 2021-08-24 电梯的控制系统、方法及电梯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697627A CN113697627A (zh) 2021-11-26
CN113697627B true CN113697627B (zh) 2022-11-15

Family

ID=7866894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10977633.8A Active CN113697627B (zh) 2021-08-24 2021-08-24 电梯的控制系统、方法及电梯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3697627B (zh)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1067474A (ja) * 1996-08-27 1998-03-10 Toshiba Elevator Eng Kk ダブルデッキエレベータの自動救出制御装置
JPH1087204A (ja) * 1996-09-19 1998-04-07 Hitachi Ltd エレベータの非常救出装置
JP2008044734A (ja) * 2006-08-17 2008-02-28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エレベータのかご装置
JP2008063104A (ja) * 2006-09-08 2008-03-21 Toshiba Elevator Co Ltd エレベータ乗りかごの側部救出口装置
CN102992128A (zh) * 2011-09-15 2013-03-27 日立电梯(中国)有限公司 一种电梯绝对楼层的确认方法
CN105366505A (zh) * 2015-11-25 2016-03-02 江南嘉捷电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带有安全门的轿厢及采用该轿厢的电梯组
CN108217389A (zh) * 2016-12-15 2018-06-29 上海三菱电梯有限公司 双联电梯系统及其故障救援方法
CN210103213U (zh) * 2019-04-02 2020-02-21 昆山广联发通信服务有限公司 一种电梯逃生结构

Family Cites Familie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1171932A (ja) * 1999-12-17 2001-06-26 Hitachi Building Systems Co Ltd エレベータの救出装置
CN104803252B (zh) * 2015-05-08 2018-01-19 吴江骏达电梯部件有限公司 一种电梯逃生装置
CN208948628U (zh) * 2018-09-12 2019-06-07 康达电梯有限公司 一种无机房电梯内部防护结构

Patent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1067474A (ja) * 1996-08-27 1998-03-10 Toshiba Elevator Eng Kk ダブルデッキエレベータの自動救出制御装置
JPH1087204A (ja) * 1996-09-19 1998-04-07 Hitachi Ltd エレベータの非常救出装置
JP2008044734A (ja) * 2006-08-17 2008-02-28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エレベータのかご装置
JP2008063104A (ja) * 2006-09-08 2008-03-21 Toshiba Elevator Co Ltd エレベータ乗りかごの側部救出口装置
CN102992128A (zh) * 2011-09-15 2013-03-27 日立电梯(中国)有限公司 一种电梯绝对楼层的确认方法
CN105366505A (zh) * 2015-11-25 2016-03-02 江南嘉捷电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带有安全门的轿厢及采用该轿厢的电梯组
CN108217389A (zh) * 2016-12-15 2018-06-29 上海三菱电梯有限公司 双联电梯系统及其故障救援方法
CN210103213U (zh) * 2019-04-02 2020-02-21 昆山广联发通信服务有限公司 一种电梯逃生结构

Non-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一种有救援通道的准平层入户旧楼加装电梯方案;罗文超;《中国电梯》;20200801(第15期);第54-55页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697627A (zh) 2021-11-2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EP3578435B1 (en) Rail-mounted vehicle having passenger emergency escape roof hatch
JP2010269895A (ja) エレベータ乗場戸の解錠装置
KR101987563B1 (ko) 휠체어리프트 승강장도어의 일체형 잠금 및 감시장치
CN113697627B (zh) 电梯的控制系统、方法及电梯
JPWO2005102900A1 (ja) エレベータの乗場戸解錠装置
JP4190626B2 (ja) エレベータの安全装置
WO2006072974A1 (ja) エレベータの乗場ドア装置
JP4245371B2 (ja) エレベータのドア装置
KR102086246B1 (ko) 엘리베이터 클러치 장치
AU2015217685B2 (en) Device for unlocking a vehicle door
CN105919229B (zh) 带有锁紧装置并且可检测锁紧情况的安全带锁
US20190023526A1 (en) Elevator access systems for elevators
CN213326248U (zh) 一种消防急救专用的轿厢
JPH06263370A (ja) エレベータ乗場ドアの外部開放装置
JP2008230782A (ja) エレベータ
KR100892876B1 (ko) 승강장의 스크린 도어의 비상용 손잡이
JP2011152979A (ja) エレベータドア装置
JPH0753148A (ja) エレベータの安全装置
KR100963168B1 (ko) 승강문제어장치
US20240109754A1 (en) Emergency evacuation robot
CN213707415U (zh) 电梯安全提示设备
JPH11292438A (ja) エレベーター乗り場ドアの安全装置
JPH0522545Y2 (zh)
JP2010058939A (ja) エレベータの非常救出装置
JPS598630B2 (ja) エレベ−タかごのドア−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