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3677889A - 活塞式压缩机 - Google Patents

活塞式压缩机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3677889A
CN113677889A CN202080024725.8A CN202080024725A CN113677889A CN 113677889 A CN113677889 A CN 113677889A CN 202080024725 A CN202080024725 A CN 202080024725A CN 113677889 A CN113677889 A CN 113677889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assage
chamber
suction
drive shaft
communica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80024725.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3677889B (zh
Inventor
角口健一
山本真也
近藤久弥
西井圭
岛田贤
村西明广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oyota Industries Corp
Original Assignee
Toyota Industries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oyota Industries Corp filed Critical Toyota Industries Corp
Publication of CN11367788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677889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3677889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677889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4POSITIVE - DISPLACEMENT MACHINES FOR LIQUIDS; PUMPS FOR LIQUIDS OR ELASTIC FLUIDS
    • F04BPOSITIVE-DISPLACEMENT MACHINES FOR LIQUIDS; PUMPS
    • F04B27/00Multi-cylinder pumps specially adapted for elastic fluids and characterised by number or arrangement of cylinders
    • F04B27/08Multi-cylinder pumps specially adapted for elastic fluids and characterised by number or arrangement of cylinders having cylinders coaxial with, or parallel or inclined to, main shaft axis
    • F04B27/10Multi-cylinder pumps specially adapted for elastic fluids and characterised by number or arrangement of cylinders having cylinders coaxial with, or parallel or inclined to, main shaft axis having stationary cylinders
    • F04B27/12Multi-cylinder pumps specially adapted for elastic fluids and characterised by number or arrangement of cylinders having cylinders coaxial with, or parallel or inclined to, main shaft axis having stationary cylinders having plural sets of cylinders or pist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4POSITIVE - DISPLACEMENT MACHINES FOR LIQUIDS; PUMPS FOR LIQUIDS OR ELASTIC FLUIDS
    • F04BPOSITIVE-DISPLACEMENT MACHINES FOR LIQUIDS; PUMPS
    • F04B27/00Multi-cylinder pumps specially adapted for elastic fluids and characterised by number or arrangement of cylinders
    • F04B27/08Multi-cylinder pumps specially adapted for elastic fluids and characterised by number or arrangement of cylinders having cylinders coaxial with, or parallel or inclined to, main shaft axis
    • F04B27/0873Component parts, e.g. sealings; Manufacturing or assembly thereof
    • F04B27/0878Pist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4POSITIVE - DISPLACEMENT MACHINES FOR LIQUIDS; PUMPS FOR LIQUIDS OR ELASTIC FLUIDS
    • F04BPOSITIVE-DISPLACEMENT MACHINES FOR LIQUIDS; PUMPS
    • F04B27/00Multi-cylinder pumps specially adapted for elastic fluids and characterised by number or arrangement of cylinders
    • F04B27/08Multi-cylinder pumps specially adapted for elastic fluids and characterised by number or arrangement of cylinders having cylinders coaxial with, or parallel or inclined to, main shaft axis
    • F04B27/0873Component parts, e.g. sealings; Manufacturing or assembly thereof
    • F04B27/0895Component parts, e.g. sealings; Manufacturing or assembly thereof driving mea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4POSITIVE - DISPLACEMENT MACHINES FOR LIQUIDS; PUMPS FOR LIQUIDS OR ELASTIC FLUIDS
    • F04BPOSITIVE-DISPLACEMENT MACHINES FOR LIQUIDS; PUMPS
    • F04B27/00Multi-cylinder pumps specially adapted for elastic fluids and characterised by number or arrangement of cylinders
    • F04B27/08Multi-cylinder pumps specially adapted for elastic fluids and characterised by number or arrangement of cylinders having cylinders coaxial with, or parallel or inclined to, main shaft axis
    • F04B27/10Multi-cylinder pumps specially adapted for elastic fluids and characterised by number or arrangement of cylinders having cylinders coaxial with, or parallel or inclined to, main shaft axis having stationary cylinders
    • F04B27/1009Distribution member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4POSITIVE - DISPLACEMENT MACHINES FOR LIQUIDS; PUMPS FOR LIQUIDS OR ELASTIC FLUIDS
    • F04BPOSITIVE-DISPLACEMENT MACHINES FOR LIQUIDS; PUMPS
    • F04B27/00Multi-cylinder pumps specially adapted for elastic fluids and characterised by number or arrangement of cylinders
    • F04B27/08Multi-cylinder pumps specially adapted for elastic fluids and characterised by number or arrangement of cylinders having cylinders coaxial with, or parallel or inclined to, main shaft axis
    • F04B27/10Multi-cylinder pumps specially adapted for elastic fluids and characterised by number or arrangement of cylinders having cylinders coaxial with, or parallel or inclined to, main shaft axis having stationary cylinders
    • F04B27/1036Component parts, details, e.g. sealings, lubrication
    • F04B27/1045Cylinder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4POSITIVE - DISPLACEMENT MACHINES FOR LIQUIDS; PUMPS FOR LIQUIDS OR ELASTIC FLUIDS
    • F04BPOSITIVE-DISPLACEMENT MACHINES FOR LIQUIDS; PUMPS
    • F04B27/00Multi-cylinder pumps specially adapted for elastic fluids and characterised by number or arrangement of cylinders
    • F04B27/08Multi-cylinder pumps specially adapted for elastic fluids and characterised by number or arrangement of cylinders having cylinders coaxial with, or parallel or inclined to, main shaft axis
    • F04B27/10Multi-cylinder pumps specially adapted for elastic fluids and characterised by number or arrangement of cylinders having cylinders coaxial with, or parallel or inclined to, main shaft axis having stationary cylinders
    • F04B27/1036Component parts, details, e.g. sealings, lubrication
    • F04B27/1054Actuating element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4POSITIVE - DISPLACEMENT MACHINES FOR LIQUIDS; PUMPS FOR LIQUIDS OR ELASTIC FLUIDS
    • F04BPOSITIVE-DISPLACEMENT MACHINES FOR LIQUIDS; PUMPS
    • F04B27/00Multi-cylinder pumps specially adapted for elastic fluids and characterised by number or arrangement of cylinders
    • F04B27/08Multi-cylinder pumps specially adapted for elastic fluids and characterised by number or arrangement of cylinders having cylinders coaxial with, or parallel or inclined to, main shaft axis
    • F04B27/10Multi-cylinder pumps specially adapted for elastic fluids and characterised by number or arrangement of cylinders having cylinders coaxial with, or parallel or inclined to, main shaft axis having stationary cylinders
    • F04B27/1036Component parts, details, e.g. sealings, lubrication
    • F04B27/1081Casings, housing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4POSITIVE - DISPLACEMENT MACHINES FOR LIQUIDS; PUMPS FOR LIQUIDS OR ELASTIC FLUIDS
    • F04BPOSITIVE-DISPLACEMENT MACHINES FOR LIQUIDS; PUMPS
    • F04B39/00Component parts, details, or accessories, of pumps or pumping systems specially adapted for elastic fluid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in, or of interest apart from, groups F04B25/00 - F04B37/00
    • F04B39/10Adaptations or arrangements of distribution member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5INDEXING SCHEMES RELATING TO ENGINES OR PUMPS IN VARIOUS SUBCLASSES OF CLASSES F01-F04
    • F05B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WIND, SPRING, WEIGHT, INERTIA OR LIKE MOTORS, TO MACHINES OR ENGINES FOR LIQUIDS COVERED BY SUBCLASSES F03B, F03D AND F03G
    • F05B2210/00Working fluid
    • F05B2210/10Kind or type
    • F05B2210/14Refrigerants with particular properties, e.g. HFC-134a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Compressors, Vaccum Pumps And Other Relevant Systems (AREA)
  • Compressor (AREA)

Abstract

提供耐久性优异且能够发挥高控制性的活塞式压缩机。在本公开的压缩机中,壳体(1)具有第1缸体(21)、第2缸体(22)。另外,在壳体(1),除了形成有作为吸入区域的斜板室(31)以外,还形成有控制压力室(28)和作为轴孔的第3轴孔(25)。第2缸体(22)具有作为延伸部的支撑突起(240)。在驱动轴(3)设置有第1密封环(41a)。第1密封环(41a)位于支撑突起(240)内,密封斜板室(31)与控制压力室(28)之间。另外,在驱动轴(3)的外周面(300),形成有保持第1密封环(41a)的第1保持槽(3c)。第1保持槽(3c)在驱动轴(3)被支承于第3轴孔(25)内时配置于比第2阀形成板(9)靠控制压力室(28)侧的部位。

Description

活塞式压缩机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活塞式压缩机。
背景技术
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以往的活塞式压缩机(以下,仅称为压缩机)。该压缩机具备壳体、驱动轴、固定斜板、活塞、吸入通路、排出阀、移动体及控制阀。
壳体具有第1壳体和缸体。第1壳体经由排出阀且在驱动轴的轴心方向上与缸体接合。在第1壳体形成有排出室及控制压力室。在缸体,除了形成有多个缸孔(缸膛),还形成有与缸孔连通的第1连通路。另外,在缸体形成有吸入区域。吸入区域比排出室低压。具体而言,吸入区域是将斜板以能够旋转的方式收纳的斜板室。而且,在缸体形成有轴孔。轴孔在轴心方向上延伸,与控制压力室相连。
驱动轴在轴孔内被支承为能够旋转。固定斜板通过驱动轴的旋转而能够在斜板室内旋转,固定斜板相对于与驱动轴垂直的平面的倾斜角度一定。活塞在缸孔内形成压缩室,连结于固定斜板。排出阀位于压缩室与排出室之间,使压缩室内的制冷剂向排出室排出。控制压力室被设为控制压力。
吸入通路形成于驱动轴。具体而言,吸入通路具有在驱动轴内在轴心方向上延伸的轴向路、和在驱动轴的径向上延伸并经由固定斜板将斜板室与轴向路连接的径向路。移动体设置于驱动轴并位于轴孔内及控制压力室内。移动体能够与驱动轴一体地绕轴心旋转,并且能够相对于驱动轴在轴心方向上移动。在移动体形成有第2连通路。第2连通路与吸入通路连通,并且伴随于驱动轴的旋转而与第1连通路间歇地连通。而且,在移动体设置有密封构件。密封构件位于驱动轴的外周面与控制压力室的内壁面之间。控制阀对控制压力进行控制。
在该压缩机中,由密封构件密封吸入区域与控制压力室之间。并且,在该压缩机中,制冷剂通过径向路而从斜板室内向轴向路内流入,该制冷剂通过第2连通路及第1连通路而轴向路内的制冷剂被向压缩室内吸入。另外,移动体基于控制压力来变更其相对于驱动轴的在轴心方向上的位置。由此,在该压缩机中,驱动轴的每1圈旋转中的第1连通路与第2连通路的连通面积变化。这样一来,在该压缩机中,能够使从压缩室向排出室排出的制冷剂的流量变化。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平5-312145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课题
在上述以往的压缩机中,伴随于移动体相对于驱动轴在轴心方向上移动,密封构件在轴孔的内壁面及控制压力室的内壁面沿轴心方向滑动。另外,在该压缩机中,通过移动体绕轴心旋转,从而密封构件在轴孔的内壁面及控制压力室的内壁面绕轴心滑动。也就是说,密封构件进行轴心方向的滑动和绕轴心的滑动。因此,密封构件容易磨损,在吸入区域与控制压力室之间容易发生制冷剂的泄漏。由此,在该压缩机中,难以调整控制压力,难以使移动体相对于驱动轴在轴心方向上移动,因此控制性恶化。
本公开是鉴于上述以往的实际情况而完成的,其用于解决的课题在于,提供耐久性优异且能够发挥高控制性的活塞式压缩机。
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本公开的活塞式压缩机具备:
壳体,所述壳体具有形成有多个缸孔的缸体,并形成有轴孔、排出室、及比所述排出室低压的吸入区域;
驱动轴,所述驱动轴在所述轴孔内被支承为能够旋转;
固定斜板,所述固定斜板通过所述驱动轴的旋转而能够在所述壳体内旋转,所述固定斜板相对于与所述驱动轴垂直的平面的倾斜角度一定;
活塞,所述活塞在所述各缸孔内形成压缩室,连结于所述固定斜板;
吸入通路,所述吸入通路使所述吸入区域内的制冷剂向所述压缩室内吸入;
排出阀,所述排出阀使所述压缩室内的制冷剂向所述排出室排出;
移动体,所述移动体设置于所述驱动轴并位于所述轴孔内,与所述驱动轴一体旋转并且能够基于控制压力而在所述驱动轴的轴心方向上相对于所述驱动轴移动;及
控制阀,所述控制阀控制所述控制压力,
在所述缸体形成有与所述缸孔连通的第1连通路,
在所述移动体形成有伴随于所述驱动轴的旋转而间歇地与所述第1连通路连通的第2连通路,
根据所述移动体在所述轴心方向上的位置,从所述压缩室向所述排出室排出的制冷剂的流量变化,
所述活塞式压缩机的特征在于,
所述轴孔具有内壁面,所述第1连通路开口于所述内壁面,
所述壳体具有第1壳体,所述第1壳体配置于所述驱动轴的轴心方向的一方侧,并形成有所述排出室及所述控制压力室并且经由所述排出阀而与所述缸体在所述轴心方向上接合,
所述缸体具有延伸部,所述延伸部在所述轴心方向上向所述控制压力室内延伸并且形成有所述轴孔的一部分,
所述吸入通路具有形成于所述驱动轴的第1吸入通路,
所述第1吸入通路具有在所述驱动轴内在所述轴心方向上延伸并与所述第2连通路连通并且与所述控制压力室连通的轴向路、和在所述驱动轴的径向上延伸并将所述斜板室与所述轴向路连通的径向路,
所述移动体具有形成有所述第2连通路的第1移动体、和与第1移动体连结并位于所述轴向路内并且与所述控制压力室相对且能够在所述轴向路内在所述轴心方向上移动的第2移动体,
在所述驱动轴设置有第1密封构件,所述第1密封构件呈环状地形成并位于所述延伸部内,并且通过绕所述轴心旋转的驱动轴而在所述内壁面绕所述轴心滑动,且密封所述吸入区域与所述控制压力室之间,
在所述驱动轴的所述外周面形成有保持槽,所述保持槽呈环状地形成并位于所述延伸部内,并且收纳且保持所述第1密封构件,
所述保持槽在所述轴心方向上配置于比所述排出阀靠所述控制压力室侧的位置。
在本公开的活塞式压缩机中,在驱动轴设置有第1密封构件,由该第1密封构件密封吸入区域与控制压力室之间。在此,驱动轴虽然在被支承于轴孔的状态下绕轴心旋转,但不会在轴心方向上移动。因此,第1密封构件虽然利用绕轴心旋转的驱动轴而在轴孔的内壁面绕轴心滑动,但不会在轴孔的内壁面沿轴心方向滑动。由此,在该压缩机中,第1密封构件难以磨损,能够利用第1密封构件合适地防止吸入区域与控制压力室之间的制冷剂的泄漏。
另外,在该压缩机中,第1密封构件通过被收纳于在驱动轴的外周面形成的保持槽内,从而位于延伸部内。由此,第1密封构件在轴心方向上配置于靠近控制压力室的位置,因此控制压力室的控制压力容易作用。因此,第1密封构件利用控制压力而容易在轴心方向上被压靠于保持槽,在这一点上也是同样,在该压缩机中,能够利用第1密封构件合适地密封吸入区域与控制压力室之间。
在此,在该压缩机中,在压缩室内被压缩后的高压的制冷剂的一部分在第1连通路中流通而会不可避免地向轴孔内流通。对此,在该压缩机中,保持槽在轴心方向上配置于比排出阀靠控制压力室侧的位置。因此,保持槽及收纳于保持槽的第1密封构件配置于从压缩室、进而从第1连通路离开(远离)的位置。因此,在该压缩机中,即使高压的制冷剂的一部分在第1连通路中流通并流通到轴孔内,也能够防止该高压的制冷剂经由保持槽、保持槽与第1密封构件之间而向其他的压缩室流通、向控制压力室流通的情况。
由此,在该压缩机中,能够合适地调整控制压力室的控制压力,能够基于控制压力而使移动体相对于驱动轴在轴心方向上合适地移动。
因此,本公开的活塞式压缩机耐久性优异且发挥高控制性。
在这种压缩机中,为了实现性能的进一步的提高,可考虑使从压缩室向排出室排出的制冷剂的流量进一步增大。因此,需要使从吸入区域向压缩室吸入的制冷剂的流量进一步增大。在该情况下,不仅需要增大第1连通路与第2连通路的连通面积,而且需要使在吸入通路中流通的制冷剂的流量增大。因此,虽然可考虑使轴向路及径向路、即吸入通路大型化,但由于吸入通路形成于驱动轴,因此伴随于吸入通路的大型化而驱动轴也会大型。另外,需要与驱动轴的大型化对应地使壳体等也大型化。因此,压缩机的大型化不可避免。
因此,在本公开的压缩机中,优选的是,吸入通路具有形成于缸体的第2吸入通路,关于第2吸入通路,一端侧在吸入区域开口且另一端侧以能够与第2连通路连通的方式在内壁面开口。
由此,在该压缩机中,吸入区域内的制冷剂通过第1吸入通路、第2连通路及第1连通路而被向压缩室吸入。另外,在该压缩机中,如果第2吸入通路与第2连通路连通,则也利用第2吸入通路将吸入区域内的制冷剂向压缩室吸入。由此,在该压缩机中,由于能够充分确保从吸入区域向压缩室吸入的制冷剂的流量,因此能够使从压缩室向排出室排出的制冷剂的流量合适地增大。
这样,在该压缩机中,由于利用第1吸入通路及第2吸入通路能够充分确保从吸入区域向压缩室吸入的制冷剂的流量,因此与仅利用第1吸入通路或第2吸入通路来确保向压缩室吸入的制冷剂的流量的情况不同,无需使第1吸入通路、第2吸入通路过度地大型化。因此,在该压缩机中,能够抑制驱动轴的大型化,并且也能够抑制缸体的大型化。
这样一来,在该压缩机中,能够发挥高性能并且抑制大型化。
吸入区域可以是将固定斜板以能够旋转的方式收纳的斜板室。在该情况下,通过斜板室兼作吸入区域,从而无需对壳体设置作为吸入区域的专用的空间。因此,能够使制造容易化并且实现壳体的小型化、进而实现压缩机的小型化。另外,能够使斜板室内的制冷剂通过第1吸入通路、第2吸入通路向压缩室合适地吸入。
在本公开的压缩机中,缸孔可以包括配置于轴心方向的一方侧的一方侧缸孔、和配置于轴心方向的另一方侧的另一方侧缸孔。轴孔可以具有配置于轴心方向的一方侧的一方侧轴孔、和配置于轴心方向的另一方侧的另一方侧轴孔。活塞可以具有在一方侧缸孔内形成一方侧压缩室的一方侧头、和在另一方侧缸孔内形成另一方侧压缩室的另一方侧头。第1连通路可以包括与一方侧缸孔连通的一方侧第1连通路、和与另一方侧缸孔连通的另一方侧第1连通路。一方侧轴孔可以具有一方侧内壁面,一方侧第1连通路开口于该一方侧内壁面。另一方侧轴孔可以具有另一方侧内壁面,另一方侧第1连通路开口于该另一方侧内壁面。第2连通路可以与一方侧第1连通路连通。第1吸入通路可以具有联络路,所述联络路在驱动轴的径向上延伸并将轴向路与另一方侧第1连通路连通。第2吸入通路可以包括:一方侧第2吸入通路,所述一方侧第2吸入通路的一端侧在斜板室开口且另一端侧以能够与第2连通路连通的方式在一方侧内壁面开口;和另一方侧第2吸入通路,所述另一方侧第2吸入通路的一端侧以能够与联络路连通的方式在另一方侧内壁面开口且另一端侧在斜板室开口。可以在延伸部形成一方侧轴孔的一部分。并且,第1密封构件优选在一方侧内壁面绕轴心滑动。
在该情况下,斜板室内的制冷剂经由第1吸入通路、第2连通路及一方侧第1连通路被向一方侧压缩室吸入,并且经由第1吸入通路及另一方侧第1连通路被向另一方侧压缩室吸入。另外,如果一方侧第2吸入通路与第2连通路连通,则利用一方侧第2吸入通路而将斜板室内的制冷剂向一方侧压缩室吸入。而且,如果另一方侧第2吸入通路与联络路连通,则利用另一方侧第2吸入通路而将斜板室内的制冷剂向另一方侧压缩室吸入。由此,在该压缩机中,能够充分确保从斜板室向一方侧压缩室及另一方侧压缩室分别吸入的制冷剂的流量。
可以在驱动轴形成有引导窗,所述引导窗与轴向路连通并且在一方侧轴孔内开口并供第1移动体配置。另外,可以利用第1移动体而使一方侧第1连通路与第2连通路连通。而且,可以利用驱动轴而使一方侧第1连通路与第2连通路成为非连通。并且,优选在第2移动体连接有吸入阀芯,所述吸入阀芯位于轴向路内,并使从一方侧压缩室向排出室排出的制冷剂的流量减少并且使利用第1吸入通路从斜板室内向另一方侧压缩室内吸入的制冷剂的流量减少。
在该情况下,由于利用驱动轴而使一方侧第1连通路与第2连通路成为非连通,因此,压缩行程、排出行程中的来自一方侧压缩室的高压的制冷剂产生的载荷(以下,称为压缩载荷)通过一方侧第1连通路作用于驱动轴。由此,驱动轴承受住(挡住)压缩载荷,从而压缩载荷难以作用于第1移动体。因此,第1移动体、进而移动体容易利用控制压力在轴心方向上移动。
另外,在该压缩机中,如果从一方侧压缩室向排出室排出的制冷剂的流量减少,则吸入阀芯使利用第1吸入通路从斜板室内向另一方侧压缩室内吸入的制冷剂的流量减少。也就是说,在该压缩机中,通过从一方侧压缩室向排出室排出的制冷剂的流量减少,从另一方侧压缩室向排出室排出的制冷剂的流量也减少。这样一来,在该压缩机中,作为包括一方侧压缩室及另一方侧压缩室的压缩室整体,能够使向排出室排出的制冷剂的流量变化。
可以在第2移动体设置有密封斜板室与控制压力室之间的第2密封构件。并且,优选的是,在从一方侧压缩室向排出室排出的制冷剂的流量为最大时,第2密封构件在轴心方向上位于比第1密封构件靠近引导窗侧的位置。
在该情况下,利用第2密封构件也能够密封斜板室与控制压力室之间、即吸入区域与控制压力室之间。在此,第2移动体虽然在轴向路内在轴心方向上移动,但不会相对于驱动轴绕轴心相对旋转。因此,第2密封构件虽然伴随于第2移动体的移动而在轴向路内在轴心方向上滑动,但不会在轴向路内绕轴心滑动。因此,第2密封构件也难以磨损,利用第2密封构件能合适地防止通过轴向路的、斜板室与控制压力室之间的制冷剂的泄漏。
在此,在从一方侧压缩室向排出室排出的制冷剂的流量为最大时,在轴心方向上第2密封构件以位于比第1密封构件离引导窗远的部位的方式构成的情况下,第2移动体在轴向上大型化,另外,为了确保轴向路内的第2移动体的轴向的移动,需要也使驱动轴在轴向上大型化。
关于这一点,在该压缩机中,在从一方侧压缩室向排出室排出的制冷剂的流量为最大时,第2密封构件在轴心方向上位于比第1密封构件靠近引导窗侧的位置。由此,能够使第2移动体在轴向上小型化,结果,能够使驱动轴在轴向上小型化。
一方侧第1连通路可以为多个。另外,各一方侧第1连通路可以相对于缸体在周向上配置。而且,各一方侧第1连通路彼此之间的周向的间隔可以从一方侧缸侧朝向一方侧内壁面侧而逐渐变小。并且,一方侧轴孔内的从各一方侧第1连通路到第1密封构件为止的轴心方向上的距离,优选比各一方侧第1连通路彼此之间的周向上的最小间隔长。
在该情况下,能够在轴向上使第1密封构件离各一方侧第1连通路充分远,与此相应地,能够在轴向上使第1密封构件接近控制压力室。因此,能够利用控制压力将第1密封构件在轴向上合适地压靠于保持槽,能够利用第1密封构件而更合适地密封吸入区域与控制压力室之间。另外,通过在轴向上使第1密封构件离各一方侧第1连通路远,从而关于保持槽也能够在轴向上使其离各一方侧第1连通路充分远。因此,在该压缩机中,能够合适地防止高压的制冷剂经由保持槽、保持槽与第1密封构件之间而向其他的压缩室流通、向控制压力室流通。
发明效果
本公开的活塞式压缩机耐久性优异且发挥高控制性。
附图说明
图1涉及实施例1的活塞式压缩机,是最少流量时的剖视图。
图2涉及实施例1的活塞式压缩机,是最大流量时的剖视图。
图3涉及实施例1的活塞式压缩机,是示出图1的A-A剖面的要部放大剖视图。
图4涉及实施例1的活塞式压缩机,是示出图1的B-B剖面的要部放大剖视图。
图5涉及实施例1的活塞式压缩机,是示出图1的B-B剖面的要部放大剖视图。
图6涉及实施例1的活塞式压缩机,是示出移动体移动到比图1所示的位置靠前方处的状态的与图4同样的要部放大剖视图。
图7涉及实施例1的活塞式压缩机,是示出图2的C-C剖面的要部放大剖视图。
图8涉及实施例1的活塞式压缩机,是示出驱动轴、移动体及吸入阀芯等的分解图。
图9涉及实施例1的活塞式压缩机,是示出驱动轴的要部放大剖视图。
图10涉及实施例1的活塞式压缩机,是示出图8的D-D剖面的放大剖视图。
图11涉及实施例1的活塞式压缩机,是示出最小流量时的移动体等的要部放大剖视图。
图12涉及实施例1的活塞式压缩机,是示出移动到比最小流量时的位置靠前方处的移动体等的要部放大剖视图。
图13涉及实施例1的活塞式压缩机,是示出最大流量时的移动体等的要部放大剖视图。
图14涉及实施例1的活塞式压缩机,是示出最小流量时的吸入阀芯等的要部放大剖视图。
图15涉及实施例1的活塞式压缩机,是示出最大流量时的吸入阀芯等的要部放大剖视图。
图16涉及实施例2的活塞式压缩机,是示出最小流量时的移动体等的与图11同样的要部放大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将本公开的压缩机具体化了的实施例1、2进行说明。这些压缩机是双头活塞式压缩机。这些压缩机搭载于车辆,构成空气调节装置的制冷回路。
(实施例1)
如图1及图2所示,实施例1的压缩机具备壳体1、驱动轴3、固定斜板5、多个活塞7、第1阀形成板8、第2阀形成板9、移动体11、吸入通路12及控制阀15。第1阀形成板8、第2阀形成板9是本公开中的“排出阀”的一例。
壳体1具有前壳体17、后壳体19、第1缸体21及第2缸体22。第1缸体21、第2缸体22是本公开中的“缸体”的一例。另外,后壳体19是本公开中的“第1壳体”的一例。
在本实施例中,将前壳体17所处侧作为压缩机的前方侧、将后壳体19所处侧作为压缩机的后方侧而规定了压缩机的前后方向。另外,将图1及图2的纸面的上方作为压缩机的上方侧、将纸面的下方作为压缩机的下方侧而规定了压缩机的上下方向。并且,在图3以后,与图1及图2对应地表示前后方向及上下方向。此外,实施例中的前后方向等是一例,本公开的压缩机与搭载的车辆对应地将其姿势适当变更。
前壳体17具有在径向上延伸的前壁17a、和与前壁17a呈一体并从前壁17a在驱动轴3的轴心O方向上向后方延伸的周壁17b,呈大致圆筒状。轴心O与压缩机的前后方向平行地延伸。另外,在前壳体17内形成有第1排出室27。第1排出室27呈环状地形成。
在前壁17a形成有第1凸台部171和第1轴孔173。第1凸台部171在轴心O方向上朝向前方突出。第1轴孔173在轴心O方向上贯通前壁17a。在第1轴孔173内设置有轴封装置16。
在后壳体19形成有控制压力室28和第2排出室29。控制压力室28位于后壳体19的中心侧。第2排出室29呈环状地形成,位于控制压力室28的外周侧的位置。
第1缸体21位于前壳体17与第2缸体22之间。在第1缸体21形成有第1凹部210、吸入口211、第1排出通路212及排出口213。第1凹部210从第1缸体21的后端朝向前方凹陷设置。吸入口211与第1凹部210连通,在第1缸体21的径向上延伸并向第1缸体21的外部开放。吸入口211经由配管与蒸发器连接。
第1排出通路212在轴心O方向上呈直线状地延伸,贯通第1缸体21。排出口213与第1排出通路212连通,在第1缸体21的径向上延伸并向第1缸体21的外部开放。排出口213经由配管与冷凝器连接。此外,省略配管、蒸发器及冷凝器的图示。
另外,如图3所示,在第1缸体21,除了形成有第1缸孔21a~21e以外,还形成有第2轴孔23和前侧连通路24a~24e。第1缸孔21a~21e是本公开中的“另一方侧缸孔”的一例。另外,第2轴孔23是本公开中的“另一方侧轴孔”的一例。并且,前侧连通路24a~24e是本公开中的“另一方侧第1连通路”的一例。
第1缸孔21a~21e分别在周向上等角度间隔地配置。如图1及图2所示,第1缸孔21a~21e分别在第1缸体21内在轴心O方向上呈直线状地延伸,贯通第1缸体21。此外,第1缸孔21a~21e的个数能够适当设计。
第2轴孔23位于第1缸体21的中心侧的位置。第2轴孔23在第1缸体21内在轴心O方向上呈直线状地延伸,贯通第1缸体21。第2轴孔23具有内壁面231。内壁面231是本公开中的“另一方侧内壁面”的一例。
如图3所示,前侧连通路24a~24e位于第1缸孔21a~21e与第2轴孔23之间。前侧连通路24a~24e从第2轴孔23侧朝向第1缸孔21a~21e侧在第1缸体21的径向上延伸。由此,前侧连通路24a~24e中的第1缸孔21a~21e侧的端部在第1缸孔21a~21e内开口。并且,前侧连通路24a~24e中的第2轴孔23侧的端部在第2轴孔23的内壁面231开口。这样一来,前侧连通路24a~24e与第1缸孔21a~21e和第2轴孔23连通。
另外,在第1缸体21形成有前侧吸入通路61a~61e。前侧吸入通路61a~61e是本公开中的“另一方侧第2吸入通路”的一例。前侧吸入通路61a~61e配置于第1缸孔21a~21e与第2轴孔23之间的且与前侧连通路24a~24e不同的位置。
如图1及图2所示,前侧吸入通路61a~61e在第1缸体21内从前方侧朝向后方侧延伸。另外,前侧吸入通路61a~61e以随着从前方侧朝向后方侧而在第1缸体21的径向上从第2轴孔23离开的方式延伸。由此,如图3所示,前侧吸入通路61a~61e的各前端在与前侧连通路24a~24e不同的位置处在第2轴孔23的内壁面231开口。另外,如图1及图2所示,前侧吸入通路61a~61e的各后端在第1凹部210开口。此外,前侧吸入通路61a~61e的形状、个数能够适当设计。另外,在图3中,为了容易说明,简化地图示了前侧吸入通路61a~61e的形状。
如图1及图2所示,第2缸体22位于第1缸体21与后壳体19之间。在第2缸体22形成有第2凹部220和第2排出通路221。第2凹部220从第2缸体22的前端朝向后方凹陷设置。第2排出通路221在轴心O方向上呈直线状地延伸,贯通第2缸体22。此外,也可以对第2缸体22形成吸入口211及排出口213。
另外,如图4~图6所示,在第2缸体22,除了形成有第2缸孔22a~22e以外,还形成有第3轴孔25和后侧连通路26a~26e。第2缸孔22a~22e是本公开中的“一方侧缸孔”的一例。另外,第3轴孔25是本公开中的“一方侧轴孔”的一例。而且,后侧连通路26a~26e是本公开中的“一方侧第1连通路”的一例。并且,由图1及图2所示的第1轴孔173、第2轴孔23及第3轴孔25构成本公开中的“轴孔”。
如图4~7所示,第2缸孔22a~22e分别在周向上等角度间隔地配置。如图1及图2所示,第2缸孔22a~22e分别在第2缸体22内在轴心O方向上呈直线状地延伸,贯通第2缸体22。第2缸孔22a~22e的内径分别与第1缸孔21a~21e的内径相同。此外,第2缸孔22a~22e的个数能够根据第1缸孔21a~21e的个数而适当设计。另外,也可以设计成:第1缸孔21a~21e的内径与第2缸孔22a~22e的内径不同。
第3轴孔25位于第2缸体22的中心侧的位置。第3轴孔25在第2缸体22内在轴心O方向上呈直线状地延伸,贯通第2缸体22。第3轴孔25与第2轴孔23为同径。第3轴孔25具有内壁面251。内壁面251是本公开中的“一方侧内壁面”的一例。
如图4~图7所示,后侧连通路26a~26e位于第2缸孔22a~22e与第3轴孔25之间。后侧连通路26a~26e从第3轴孔25侧朝向第2缸孔22a~22e侧在第2缸体22的径向上延伸。由此,后侧连通路26a~26e中的第2缸孔22a~22e侧的端部在第2缸孔22a~22e内开口。并且,后侧连通路26a~26e中的第3轴孔25侧的端部在第3轴孔25的内壁面251开口。这样一来,后侧连通路26a~26e与第2缸孔22a~22e和第3轴孔25连通。
在此,如图4所示,后侧连通路26a~26e从第3轴孔25侧朝向第2缸孔22a~22e侧呈放射状地延伸。因此,后侧连通路26a~26e彼此之间的周向的间隔随着从第2缸孔22a~22e侧朝向第3轴孔25侧而逐渐变小。关于这一点,若列举后侧连通路26a与后侧连通路26e的周向上的间隔来具体地进行说明,则后侧连通路26a与后侧连通路26e的周向上的间隔在第2缸孔22a、22e侧的端部为最大间隔。并且,在第3轴孔25侧的端部为最小间隔。并且,后侧连通路26a~26e彼此之间的周向上的最大间隔为第1长度L1,后侧连通路26a~26e彼此之间的周向上的最小间隔为第2长度L2。此外,虽然省略详细的图示,但关于前侧连通路24a~24e彼此之间的周向上的间隔也是同样的。另外,在图4中,为了容易说明,省略了驱动轴3等的图示。
另外,如图4~图7所示,在第2缸体22形成有后侧吸入通路63a~63e。后侧吸入通路63a~63e是本公开中的“一方侧第2吸入通路”的一例。后侧吸入通路63a~63e配置于第2缸孔22a~22e与第3轴孔25之间的且与后侧连通路26a~26e不同的位置。
如图1及图2所示,后侧吸入通路63a~63e在第2缸体22内从前方侧朝向后方侧延伸。另外,后侧吸入通路63a~63e以随着从前方侧朝向后方侧而在第2缸体22的径向上接近第3轴孔25的方式延伸。由此,后侧吸入通路63a~63e的各前端在第2凹部220开口。并且,如图4~图6所示,后侧吸入通路63a~63e的各后端在与后侧连通路26a~26e不同的位置处在第3轴孔25的内壁面251开口。此外,后侧吸入通路63a~63e的形状、个数能够适当设计。另外,在图4~图7中,为了容易说明,后侧吸入通路63a~63e用假想线进行图示,并且简化地图示了后侧吸入通路63a~63e的形状。
另外,第2缸体22具有支撑突起240。支撑突起240是本公开中的“延伸部”的一例。支撑突起240与第2缸体22一体地形成。如图11~图13所示,支撑突起240比第2缸孔22a~22e及后侧连通路26a~26e在轴心O方向上朝向第2缸体22的后方侧、即朝向控制压力室28侧延伸。支撑突起240形成为与控制压力室28的内径大致同径。另外,支撑突起240呈筒状,在内部形成有第3轴孔25的一部分。换言之,第3轴孔25延伸至支撑突起240的内部,内壁面251延伸至支撑突起240的内部。
如图1及图2所示,在第1缸体21与第2缸体22之间设置有垫圈20。并且,第1缸体21和第2缸体22以使第1凹部210与第2凹部220相对的状态接合。这样一来,利用第1凹部210和第2凹部220,在第1缸体21与第2缸体22之间、进而在壳体1内形成有斜板室31。利用吸入口211向斜板室31吸入经过了蒸发器的低压的制冷剂气体。由此,斜板室31为吸入压力,比第1排出室27、第2排出室29低压。也就是说,在该压缩机中,斜板室31为本公开中的“吸入区域”。
在此,前侧吸入通路61a~61e的各后端在第1凹部210开口,后侧吸入通路63a~63e的各前端在第2凹部220开口。因此,前侧吸入通路61a~61e的各后端及后侧吸入通路63a~63e的各前端在斜板室31开口。这样一来,前侧吸入通路61a~61e将第2轴孔23与斜板室31连通。同样,后侧吸入通路63a~63e将第3轴孔25与斜板室31连通。
另外,通过将第1缸体21与第2缸体22接合,从而第1排出通路212与第2排出通路221连通。而且,第1缸孔21a~21e和第2缸孔22a~22e互相同轴,并且隔着斜板室31相对。同样,第2轴孔23与第3轴孔25互相同轴,并且隔着斜板室31相对。垫圈20以使第1凹部210、第2凹部220彼此和第1排出通路212、第2排出通路221彼此分别连通的状态密封第1缸体21与第2缸体22之间。
第1阀形成板8设置于前壳体17与第1缸体21之间。经由该第1阀形成板8而将前壳体17和第1缸体21在轴心O方向上接合。
第1阀形成板8具有第1阀板80、第1排出阀板82及第1保持板(retainer plate)83。在第1阀板80形成有与第1缸孔21a~21e连通的5个第1排出孔811。第1缸孔21a~21e通过各第1排出孔811与第1排出室27连通。
第1排出阀板82设置于第1阀板80的前表面。在第1排出阀板82设置有能够利用弹性变形来开闭各第1排出孔811的5个第1排出簧片阀82a。第1保持板83设置于第1排出阀板82的前表面。第1保持板83限制第1排出簧片阀82a的最大开度。
另外,在第1阀形成板8形成有第1贯通孔8a和第1连通孔8b。第1贯通孔8a和第1连通孔8b分别贯通第1阀板80、第1排出阀板82及第1保持板83。利用第1贯通孔8a而第1轴孔173与第2轴孔23连通。利用第1连通孔8b而第1排出室27与第1排出通路212连通。
第2阀形成板9设置于第2缸体22与后壳体19之间。经由该第2阀形成板9将第2缸体22与后壳体19在轴心O方向上接合。
并且,通过这样地将第2缸体22与后壳体19接合,从而如图11~图13所示那样,在第2缸体22中支撑突起240越过第2阀形成板9而成为向控制压力室28内突出了的状态。
如图1及图2所示,第2阀形成板9具有第2阀板90、第2排出阀板92及第2保持板93。在第2阀板90形成有与第2缸孔22a~22e连通的5个第2排出孔911。第2缸孔22a~22e通过各第2排出孔911与第2排出室29连通。
第2排出阀板92设置于第2阀板90的后表面。在第2排出阀板92设置有能够利用弹性变形来开闭各第2排出孔911的5个第2排出簧片阀92a。第2保持板93设置于第2排出阀板92的后表面。第2保持板93限制第2排出簧片阀92a的最大开度。
另外,在第2阀形成板9形成有第2贯通孔9a和第2连通孔9b。第2贯通孔9a和第2连通孔9b分别贯通第2阀板90、第2排出阀板92及第2保持板93。在第2贯通孔9a插通有第2缸体22的支撑突起240。利用第2连通孔9b而第2排出室29与第2排出通路221连通。这样一来,在该压缩机中,通过第1排出通路212、第2排出通路221及第1连通孔8b、第2连通孔9b,从而第1排出室27与第2排出室29连通。并且,第1排出室27及第2排出室29通过第1排出通路212、第2排出通路221及第1连通孔8b、第2连通孔9b而与排出口213连通。
驱动轴3在轴心O方向上从壳体1的前方侧朝向后方侧延伸。驱动轴3为钢铁制,具有针对高压的制冷剂气体的压缩载荷的刚性。在驱动轴3形成有螺纹孔3a。螺纹孔3a在驱动轴3的前端开口,在驱动轴3内朝向后方延伸。驱动轴3经由该螺纹孔3a而与动力传递机构4连结。也就是说,实施例的压缩机具有动力传递机构4。作为动力传递机构4,能够采用例如公知的滑轮、电磁离合器等。此外,在图1及图2中,为了容易说明,简化地图示了动力传递机构4。
另外,如图8所示,在驱动轴3形成有轴向路33、径向路35、联络路37及引导窗39。
如图9所示,轴向路33呈圆柱状。轴向路33在驱动轴3的后端开口,在驱动轴3内在轴心O方向上朝向前方延伸。轴向路33具有大径部位33a和小径部位33b。另外,在大径部位33a与小径部位33b之间形成有台阶部33c。
径向路35位于驱动轴3中的前后方向上的大致中央。径向路35与轴向路33的小径部位33b连接并且在驱动轴3的径向上延伸,并在驱动轴3的外周面300开口。此外,关于径向路35,也可以设为在径向上贯通驱动轴3的形状。
联络路37在驱动轴3中位于比径向路35靠前方侧的位置。联络路37与轴向路33的小径部位33b连接并且在驱动轴3的径向上延伸,并在驱动轴3的外周面300开口。如图3及图10所示,联络路37由第1联络路37a和第2联络路37b构成。第1联络路37a与小径部位33b连接并且在驱动轴3的径向上呈直线状地延伸。第2联络路37b与第1联络路37a连接并且在驱动轴3的周向上呈长孔状地开口。此外,联络路37的形状能够适当设计。
如图9所示,引导窗39从驱动轴3的外周面300朝向轴心O侧在驱动轴3的径向上凹陷设置。引导窗39在外周面300位于比径向路35靠后方侧的位置。如图10所示,引导窗39在驱动轴3中在周向上遍及半周地延伸。另外,如图9所示,引导窗39在轴心O方向上延伸。引导窗39与轴向路33的大径部位33a连通。另一方面,在驱动轴3中,隔着轴心O而位于与引导窗39相反的一侧的部分被设为主体部3b。如图10所示,主体部3b呈与引导窗39相对且在轴心O方向上延伸的半圆形的檐槽形状。此外,关于引导窗39,也可以在驱动轴3的周向上大于半周地形成,另外,还可以在驱动轴3的周向上小于半周地形成。
在此,如图8~图10所示,在驱动轴3中,引导窗39隔着轴心O位于与联络路37相反的一侧。也就是说,在驱动轴3中,引导窗39和联络路37形成为相位错开大约180°。另外,在驱动轴3中,径向路35形成为与引导窗39及联络路37相位错开大约90°。此外,在图8中,图示了与图1及图2所示的位置相比,驱动轴3绕轴心O旋转了的状态。另外,在图1及图2中,为了容易说明,将径向路35的相位变更而图示。
另外,通过形成引导窗39,从而如图8及图9所示,在驱动轴3形成有第1限制面301、第2限制面302及引导面303。第1限制面301从外周面300在驱动轴3的径向上呈平面状地延伸,并朝后地面向引导窗39。第2限制面302与第1限制面301相对并且从外周面300在驱动轴3的径向上呈平面状地延伸,朝前地面向引导窗39。引导面303位于第1限制面301与第2限制面302之间,在轴心O方向上呈平面状地延伸。引导面303构成主体部3b的端面。
另外,如图9所示,在外周面300的比引导窗39靠后方侧处形成有第1保持槽3c。更具体而言,第1保持槽3c在驱动轴3被支承于第3轴孔25时配置于比第2阀形成板9靠控制压力室28侧的部位。第1保持槽3c是本公开中的“保持槽”的一例。第1保持槽3c呈环绕外周面300一周的环状。在第1保持槽3c内保持有第1密封环41a。第1密封环41a是本公开中的“第1密封构件”的一例。此外,在图8等中,为了容易说明,将第1保持槽3c的形状夸大地图示。
第1密封环41a的材质是PTFE(聚四氟乙烯)、PEEK(聚醚醚酮)等树脂材料。如图11~图13所示,第1密封环41a呈圆环状地形成。另外,第1密封环41a的径向的剖面呈矩形形状。第1密封环41a具有在轴心O方向、径向上基本不弹性变形的程度的刚性。
如图1及图2所示,驱动轴3通过以使包含螺纹孔3a的前端侧位于第1凸台部171内的状态支承于第2轴孔23及第3轴孔25,从而以能够旋转的方式被插通于壳体1。由此,驱动轴3能够绕轴心O旋转。更具体而言,在本实施例中,驱动轴3按图3~图6所示的R1方向旋转。
这样,通过驱动轴3被支承于壳体1,从而如图11~图13所示,驱动轴3的后端向支撑突起240内、进而向控制压力室28内突出。由此,轴向路33的后方侧、更具体而言是轴向路33的大径部位33a,与控制压力室28连通。另外,第1密封环41a以被保持于第1保持槽3c内的状态,位于第1保持槽3c与支撑突起240之间,更具体而言,位于第1保持槽3c与在支撑突起240中比第2阀形成板9靠控制压力室28侧的部位之间。并且,第1密封环41a与第3轴孔25的内壁面251和第1保持槽3c的轴心O方向的壁面分别面接触。这样一来,第1密封环41a通过密封驱动轴3的外周面300与第3轴孔25的内壁面251之间,从而密封第3轴孔25与控制压力室28之间、进而密封斜板室31与控制压力室28之间。
在此,在本实施例中,从后侧连通路26a~26e到第1密封环41a为止的轴心O方向上的距离的长度为第3长度L3。换言之,以使得从后侧连通路26a~26e到第1密封环41a为止的轴心O方向上的距离成为第3长度L3的方式,设计了驱动轴3的外周面300中的第1保持槽3c的位置。在此,第3长度L3比图4所示的后侧连通路26a~26e彼此之间的周向的最小间隔即第2长度L2长。这样,从后侧连通路26a~26e到第1密封环41a为止的轴心O方向上的距离比后侧连通路26a~26e彼此之间的周向的最小间隔长。此外,第3长度L3既可以比后侧连通路26a~26e彼此之间的周向的最大间隔即第1长度L1长,也可以比第1长度L1短。另外,第1长度L1和第3长度L3也可以相等。
并且,通过驱动轴3绕轴心O旋转,从而第1密封环41a在支撑突起240内、即在第3轴孔25内与驱动轴3一起绕轴心O旋转。由此,第1密封环41a在第3轴孔25的内壁面251绕轴心O滑动。在此,驱动轴3不会以被支承于第2轴孔23及第3轴孔25的状态在轴心O方向上移动。因此,第1密封环41a不会在内壁面251在轴心O方向上移动。而且,通过从控制压力室28侧作用控制压力,第1密封环41a成为被压靠到第1保持槽3c中的前方侧的壁面的状态。此外,关于控制压力在后叙述。
另外,通过驱动轴3被支承于壳体1,从而如图5~图7所示,引导窗39位于第3轴孔25内。由此,在第3轴孔25内,引导窗39与后侧连通路26a~26e相对。更具体而言,引导窗39与后侧连通路26a~26e中的、连通于处于再膨胀行程或吸入行程的第2压缩室45a~45e的后侧连通路26a~26e相对。另一方面,主体部3b与连通于处于压缩行程或排出行程的第2压缩室45a~45e的后侧连通路26a~26e相对。另外,在第3轴孔25内,引导窗39及主体部3b与后侧吸入通路63a~63e相对。此外,关于第2压缩室45a~45e在后叙述。
而且,通过驱动轴3被支承于壳体1,从而如图3所示,联络路37位于第2轴孔23内。由此,在第2轴孔23内,联络路37与前侧连通路24a~24e相对。这样一来,联络路37使前侧连通路24a~24e与轴向路33连通。另外,在第2轴孔23内,联络路37与前侧吸入通路61a~61e相对。
而且,通过驱动轴3被支承于壳体1,从而如图1及图2所示,驱动轴3的前端侧在第1轴孔173内插通于轴封装置16。由此,轴封装置16密封壳体1的内部与壳体1的外部之间。
固定斜板5通过被压入于驱动轴3,从而被固定于驱动轴3。固定斜板5配置于斜板室31内,通过驱动轴3旋转,从而固定斜板5在斜板室31内能够与驱动轴3一起旋转。在此,固定斜板5相对于与驱动轴3垂直的平面的倾斜角度一定。
在固定斜板5形成有在轴心O方向上延伸的第2凸台部5a。在第2凸台部5a形成有连接路5b。连接路5b在驱动轴3的径向上延伸,贯通第2凸台部5a。通过将固定斜板5固定于驱动轴3,连接路5b与径向路35匹配而与径向路35连通。由此,径向路35经由连接路5b而将斜板室31与轴向路33的小径部位33b连接。这样一来,轴向路33经由连接路5b及径向路35而与斜板室31连通。由这些轴向路33、径向路35、联络路37及连接路5b构成了第1吸入通路30。并且,由第1吸入通路30、前侧吸入通路61a~61e及后侧吸入通路63a~63e构成了吸入通路12。
另外,在斜板室31内,在第1缸体21与第2凸台部5a之间设置有第1推力轴承6a。另一方面,在斜板室31内,在第2缸体22与第2凸台部5a之间设置有第2推力轴承6b。
各活塞7具有第1头7a、第2头7b及卡合部7c。第1头7a是本公开中的“另一方侧头”的一例,第2头7b是本公开中的“一方侧头”的一例。
第1头7a位于活塞7的前方侧,也就是说,位于第1缸体21侧。第1头7a分别收纳于第1缸孔21a~21e内。这样一来,利用第1头7a和第1阀形成板8,如图3所示,在第1缸孔21a~21e内分别形成有第1压缩室43a~43e。第1压缩室43a~43e是本公开中的“另一方侧压缩室”的一例。第1压缩室43a~43e分别与前侧连通路24a~24e连通。
如图1及图2所示,第2头7b位于活塞7的后方侧,也就是说,位于第2缸体22侧。第2头7b分别收纳于第2缸孔22a~22e内。这样一来,利用第2头7b和第2阀形成板9,如图4~图7所示,在第2缸孔22a~22e内分别形成有第2压缩室45a~45e。第2压缩室45a~45e是本公开中的“一方侧压缩室”的一例。第2压缩室45a~45e分别与后侧连通路26a~26e连通。
如图1及图2所示,卡合部7c在活塞7中位于第1头7a与第2头7b之间。在卡合部7c内分别设置有半球状的靴状件(shoe)14a、14b。利用这些靴状件14a、14b将活塞7与固定斜板5连结。由此,各靴状件14a、14b作为将固定斜板5的旋转向活塞7的往复运动变换的变换机构发挥功能。因此,在活塞7中,第1头7a能够在第1缸孔21a~21e内在第1头7a的上止点与下止点之间往复运动,并且第2头7b能够在第2缸孔22a~22e内在第2头7b的上止点与下止点之间往复运动。
在此,在第1头7a处于第1头7a的上止点时,第2头7b处于第2头7b的下止点。并且,在第1头7a处于第1头7a的下止点时,第2头7b处于第2头7b的上止点。以下,关于第1头7a的上止点及下止点、和第2头7b的上止点及下止点,分别记载为上止点及下止点。
如图8所示,移动体11由第1移动体11a和第2移动体11b构成。如图5~图7所示,第1移动体11a形成为与引导窗39匹配的半圆的檐槽状,如图11~图13所示,在轴心O方向上延伸。在此,第1移动体11a的轴心O方向上的长度、即前后方向的长度,被设定得比引导窗39的前后方向上的长度短。第1移动体11a具有外表面111、内表面112、前端面113及后端面114。
另外,在第1移动体11a,除了形成有卡合部110以外,还形成有移动体通路47。移动体通路47是本公开中的“第2连通路”的一例。卡合部110位于第1移动体11a的后端,从内表面112沿第1移动体11a的径向延伸。
移动体通路47在第1移动体11a中位于比卡合部110靠前方侧的位置,在径向上贯通第1移动体11a。另外,如图8所示,移动体通路47在第1移动体11a中以在前后方向上延伸的方式形成。并且,移动体通路47以随着从前端去向后端而逐渐在第1移动体11a的周向上变大的方式形成。也就是说,以在第1移动体11a的周向上变大的方式形成的第1部位47a位于移动体通路47的后端侧的位置,以在第1移动体11a的周向上变小的方式形成的第2部位47b位于移动体通路47的前端侧的位置。此外,移动体通路47的形状能够适当设计。
第2移动体11b具有主体部115和轴部116。如图11~图13所示,主体部115形成为与轴向路33的大径部位33a大致同径的大致圆柱状。在主体部115的后端侧形成有第2保持槽115a。第2保持槽115a呈环绕主体部115一周的圆环状。此外,在图8等中,为了容易说明,将第2保持槽115a的形状夸大地图示。
在第2保持槽115a设置有第2密封环41b。第2密封环41b是本公开中的“第2密封构件”的一例。第2密封环41b除了形成为直径比第1密封环41a小的圆环状以外,是与第1密封环41a同样的结构。也就是说,第2密封环41b的材质也是PTFE、PEEK等树脂材料。另外,关于第2密封环41b也是同样,径向的剖面呈矩形形状,具有在轴心O方向、径向上基本不会弹性变形的程度的刚性。
另外,在主体部115的前端侧凹陷设置有卡合槽117。卡合槽117呈环绕主体部115一周的环状。
如图8所示,轴部116与主体部115的前端面连接,朝向前方延伸。轴部116形成为直径比主体部115及轴向路33的小径部位33b小的圆柱状。
另外,在轴部116的前端、即第2移动体11b的前端,一体地设置有吸入阀芯13。如图14及图15所示,吸入阀芯13形成为直径与轴向路33的小径部位33b大致相同的圆柱状。
如图1及图2所示,第2移动体11b及吸入阀芯13从驱动轴3的后端插入轴向路33内。由此,如图11~图13所示,第2移动体11b的主体部115位于轴向路33的大径部位33a内。因此,通过连接路5b、径向路35及轴向路33、即第1吸入通路30,而吸入压力作用于主体部115的前端面。另一方面,控制压力室28的控制压力作用于主体部115的后端面。另外,第2密封环41b位于第2保持槽115a与大径部位33a的内周面331之间。并且,第2密封环41b与大径部位33a的内周面331和第2保持槽115a中的轴心O方向的壁面分别面接触。这样一来,第2密封环41b通过密封主体部115与内周面331之间,从而密封轴向路30与控制压力室28之间,进而密封斜板室31与控制压力室28之间。另外,与第1密封环41a同样地,关于第2密封环41b也是同样,通过从控制压力室28侧作用控制压力,从而第2密封环41b成为被压抵到第2保持槽115a中的前方侧的壁面的状态。
另一方面,如图14及图15所示,吸入阀芯13位于轴向路33的小径部位33b中的前端侧的位置。
另外,如图11~图13所示,第1移动体11a以使内表面112朝向第2移动体11b的状态设置于引导窗39内。由此,第1移动体11a隔着轴心O位于与驱动轴3的主体部3b相反的一侧,在第3轴孔25内露出。在此,第1移动体11a为直径与引导窗39大致相同的半圆的檐槽状,因此,如图5~图7所示,第1移动体11a通过设置于引导窗39内,从而与主体部3b一起构成直径与第3轴孔25大致相同的圆筒体。由此,第1移动体11a与主体部3b一起与第3轴孔25匹配。并且,在第1移动体11a中,外表面111与第3轴孔25的内壁面251相对。
另外,如图11~图13所示,在第1移动体11a中,卡合部110进入第2移动体11b的卡合槽117内。由此,通过将卡合部110与卡合槽117卡合,从而将第1移动体11a与第2移动体11b组装到一起。这样一来,第1移动体11a的移动体通路47与轴向路33连通,进而与第1吸入通路30连通。
这样,通过将第1移动体11a与第2移动体11b组装到一起,从而第1移动体11a和第2移动体11b能够在轴心O方向上一体地移动。具体而言,如图11所示,如果在轴向路33内第2移动体11b向后方移动,则第1移动体11a在引导窗39内向后方移动。并且,如图13所示,如果在轴向路33内第2移动体11b向前方移动,则第1移动体11a在引导窗39内向前方移动。
在此,如果在轴向路33内第2移动体11b向后方移动,则如图14所示,吸入阀芯13在轴向路33内向后方移动。相反,如果在轴向路33内第2移动体11b向前方移动,则如图15所示,吸入阀芯13在轴向路33内向前方移动。
另外,如图11~图13所示,在大径部位33a内,在台阶部33c与第2移动体11b的主体部115之间,设置有施力弹簧51。施力弹簧51对第2移动体11b朝向驱动轴3的后方施力。
如图5~图7所示,在该压缩机中,通过驱动轴3绕轴心O旋转,从而通过引导面303向第1移动体11a传递驱动轴3的旋转。由此,第1移动体11a、进而移动体11能够与驱动轴3一起绕轴心O旋转。在此,通过使卡合部110与卡合槽117卡合,从而限制了第2移动体11b在大径部位33a内相对于第1移动体11a独立地绕轴心O旋转的情况。
这样,通过在轴向路33内第2移动体11b在轴心O方向上移动,从而第2密封环41b与第2移动体11b一起在轴向路33的大径部位33a在轴心O方向上移动。由此,第2密封环41b在大径部位33a的内周面331在轴心O方向上滑动。在此,由于限制了第2移动体11b在大径部位33a内相对于第1移动体11a独立地绕轴心O旋转的情况,因此第2密封环41b不会在内周面331绕轴心O滑动。
另外,通过驱动轴3绕轴心O旋转,从而移动体通路47与后侧连通路26a~26e和后侧吸入通路63a~63e间歇地连通。并且,根据第1移动体11a的在引导窗39内的位置,驱动轴3的每1圈旋转中的后侧连通路26a~26e与移动体通路47的连通面积变化,并且后侧吸入通路63a~63e与移动体通路47的连通面积变化。此外,在图5~图7中,为了容易说明,除了简化地图示了移动体通路47等的形状以外,也省略了施力弹簧51的图示。
而且,在该压缩机中,通过驱动轴3绕轴心O旋转,从而如图3所示,联络路37与前侧连通路24a~24e和前侧吸入通路61a~61e间歇地连通。并且,如图14及图15所示,根据轴向路33内、更具体而言是小径部位33b内的吸入阀芯13的位置,联络路37与轴向路33的连通面积变化。其结果是,在该压缩机中,驱动轴3的每1圈旋转中的前侧连通路24a~24e与联络路37的连通面积变化。并且,通过联络路37与前侧连通路24a~24e连通,从而经由联络路37而前侧连通路24a~24e与前侧吸入通路61a~61e连通。
如图1及图2所示,控制阀15设置于后壳体19。另外,跨后壳体19及第2缸体22形成有检测通路15a。而且,在后壳体19形成有第1供气通路15b及第2供气通路15c。检测通路15a连接于斜板室31和控制阀15。第1供气通路15b连接于第2排出室29和控制阀15。第2供气通路15c连接于控制压力室28和控制阀15。通过第1供气通路15b、第2供气通路15c及控制阀15向控制压力室28导入第2排出室29内的制冷剂气体的一部分。另外,控制压力室28利用未图示的抽气通路与斜板室31连接。由此,控制压力室28的制冷剂气体通过抽气通路向斜板室31导出。控制阀15通过检测通路15a感知斜板室31内的制冷剂气体的压力即吸入压力,从而调整阀开度。由此,控制阀15调整经由第1供气通路15b、第2供气通路15c从第2排出室29向控制压力室28导入的制冷剂气体的流量。具体而言,控制阀15通过增大阀开度,从而使经由第1供气通路15b、第2供气通路15c从第2排出室29向控制压力室28导入的制冷剂气体的流量增大。另一方面,控制阀15通过减小阀开度,从而使经由第1供气通路15b、第2供气通路15c从第2排出室29向控制压力室28导入的制冷剂气体的流量减少。这样一来,控制阀15通过使从第2排出室29向控制压力室28导入的制冷剂气体的流量相对于从控制压力室28向斜板室31导出的制冷剂气体的流量变化,从而控制控制压力室28的制冷剂气体的压力即控制压力。
在如以上那样构成的压缩机中,通过驱动轴3绕轴心O旋转,从而在斜板室31内固定斜板5旋转。由此,在活塞7中,第1头7a在第1缸孔21a~21e内在上止点与下止点之间往复运动,第2头7b在第2缸孔22a~22e内在上止点与下止点之间往复运动。因此,在第1压缩室43a~43e及第2压缩室45a~45e中,反复进行内部的制冷剂气体再膨胀的再膨胀行程、向内部吸入制冷剂气体的吸入行程、压缩内部的制冷剂气体的压缩行程、及将压缩后的制冷剂气体向第1排出室27和/或第2排出室29排出的排出行程。第1排出室27、第2排出室29内的制冷剂气体经由第1连通孔8b、第2连通孔9b、第1排出通路212、第2排出通路221及排出口213向冷凝器排出。
具体而言,在该压缩机中,在驱动轴3处于图3~图6所示的旋转角度时,图3所示的第1压缩室43a处于再膨胀行程乃至吸入行程的初期阶段。由此,在第1压缩室43b中,与第1压缩室43a相比,成为吸入行程前进了的状态,处于吸入行程的中期阶段。并且,在第1压缩室43c中,活塞7的第1头7a处于下止点,成为从吸入行程移向压缩行程的状态。也就是说,在第1压缩室43c中,处于从吸入行程的后期阶段移向压缩行程的初期阶段的状态。另外,在第1压缩室43d中,与第1压缩室43c相比,成为压缩行程前进了的状态,处于压缩行程的中期阶段。并且,在第1压缩室43e中,成为从压缩行程的后期阶段移向排出行程的状态。此外,在图3中,为了容易说明,省略了第1头7a的图示。
在此,在该压缩机中,第2联络路37b与连通于处于再膨胀行程乃至吸入行程的初期阶段的第1压缩室43a~43e的前侧连通路24a~24e、和连通于处于吸入行程的中期阶段的第1压缩室43a~43e的前侧连通路24a~24e相对。也就是说,在驱动轴3的旋转角度处于图3所示的状态时,第1压缩室43a处于再膨胀行程乃至吸入行程的初期阶段,第1压缩室43b处于吸入行程的中期阶段,因此第2联络路37b与前侧连通路24a及前侧连通路24b相对。另外,此时,第2联络路37b与前侧吸入通路61a及前侧吸入通路61e相对。
并且,如果驱动轴3相比图3所示的位置向R1方向进一步旋转,则第2联络路37b与前侧连通路24e和前侧连通路24a相对。此时,与前侧连通路24e连通的第1压缩室43e处于再膨胀行程乃至吸入行程的初期阶段,与前侧连通路24a连通的第1压缩室43a处于吸入行程的中期阶段。另外,此时,第2联络路37b与前侧吸入通路61e及前侧吸入通路61a相对。这样一来,通过驱动轴3旋转,从而第2联络路37b、进而联络路37依次与连通于处于再膨胀行程乃至吸入行程的初期阶段的第1压缩室43a~43e的前侧连通路24a~24e、和连通于处于吸入行程的中期阶段的第1压缩室43a~43e的前侧连通路24a~24e相对。另外,联络路37依次与前侧吸入通路61a~61e相对。
在第1压缩室43a~43e处于上述那样的吸入行程、排出行程等时,图5~图7所示的第2压缩室45a处于压缩行程的中期阶段。另外,在第2压缩室45b中,与第2压缩室45a相比,处于压缩行程前进了的状态,处于压缩行程的后期阶段。并且,在第2压缩室45c中,活塞7的第2头7b处于上止点,成为从排出行程移向再膨胀行程乃至吸入行程的初期阶段的状态。另外,在第2压缩室45d中,与第2压缩室45c相比,成为吸入行程前进了的状态,成为吸入行程的中期阶段。并且,在第2压缩室45e中,与第2压缩室45d相比,成为吸入行程进一步前进了的状态,成为吸入行程的后期阶段。也就是说,第2压缩室45a~45e中的、第2压缩室45a、45b处于高压的状态,第2压缩室45c处于从高压移向低压的状态。并且,第2压缩室45d、45e处于低压的状态。
另外,在该压缩机中,通过将第1移动体11a设置于引导窗39内,从而第1移动体11a与连通于处于再膨胀行程或吸入行程的第2压缩室45a~45e的后侧连通路26a~26e相对。也就是说,在驱动轴3处于图5~图7所示的旋转角度时,第1移动体11a与连通于第2压缩室45c的后侧连通路26c、连通于第2压缩室45d的后侧连通路26d、及连通于第2压缩室45e的后侧连通路26e相对。另外,此时,第1移动体11a与后侧吸入通路63c及后侧吸入通路63d相对。另一方面,驱动轴3的主体部3b与连通于处于压缩行程或排出行程的第2压缩室45a~45e的后侧连通路26a~26e相对。因此,在驱动轴3处于图5~图7所示的旋转角度时,主体部3b与连通于第2压缩室45a的后侧连通路26a、连通于第2压缩室45b的后侧连通路26b相对。在此,如上所述,第2压缩室45c处于从排出行程移向再膨胀行程乃至吸入行程的初期阶段的状态。由此,主体部3b在第2压缩室45c处于排出行程的期间的大部分中,也与后侧连通路26c相对。另外,主体部3b与后侧吸入通路63e、后侧吸入通路63a及后侧吸入通路63b相对。
并且,如果驱动轴3比图5~图7所示的位置向R1方向进一步旋转,则第2压缩室45b~45d处于再膨胀行程或吸入行程,第2压缩室45e、45a处于压缩行程或排出行程。由此,第1移动体11a与后侧连通路26b~26d相对。另外,此时,第1移动体11a与后侧吸入通路63b及后侧吸入通路63c相对。另外,主体部3b与后侧连通路26e、26a相对,并且与后侧吸入通路63d、后侧吸入通路63e及后侧吸入通路63a相对。这样一来,通过驱动轴3旋转,从而第1移动体11a依次与连通于处于再膨胀行程或吸入行程的第2压缩室45a~45e的后侧连通路26a~26e相对,主体部3b依次与连通于处于压缩行程或排出行程的第2压缩室45a~45e的后侧连通路26a~26e相对。另外,第1移动体11a及主体部3b依次与后侧吸入通路63a~63e相对。
在该压缩机中,通过使移动体11相对于驱动轴3在轴心O方向上移动,从而能够变更驱动轴3的每1圈旋转中从斜板室31向第2压缩室45a~45e吸入的制冷剂气体的流量。并且,在该压缩机中,与在轴心O方向上移动的移动体11联动地,吸入阀芯13相对于驱动轴3在轴心O方向上移动,因此能够变更驱动轴3的每1圈旋转中从斜板室31向第1压缩室43a~43e吸入的制冷剂气体的流量。由此,在该压缩机中,能够变更从第1压缩室43a~43e向第1排出室27排出的制冷剂气体的流量、和从第2压缩室45a~45e向第2排出室29排出的制冷剂气体的流量。
具体而言,在使从第1压缩室43a~43e、第2压缩室45a~45e向第1排出室27、第2排出室29排出的制冷剂气体的流量减少的情况下,控制阀15通过减小阀开度,从而使从第2排出室29向控制压力室28导入的制冷剂气体的流量减少。这样一来,控制阀15使控制压力室28的控制压力减少。由此,控制压力与吸入压力的差压即可变差压变小。
因此,在移动体11中,在轴向路33的大径部位33a内,第2移动体11b通过施力弹簧51的施加力而从图13所示的位置在轴心O方向上向后方开始移动。因此,第1移动体11a在引导窗39内在轴心O方向上向后方开始移动。由此,移动体通路47相对于后侧连通路26a~26e及后侧吸入通路63a~63e向后方进行相对移动。这样一来,移动体通路47在靠近第2部位47b的位置处与后侧连通路26a~26e连通。因此,在该压缩机中,驱动轴3的每1圈旋转中的后侧连通路26a~26e与移动体通路47的连通面积逐渐变小。另外,此时,第1移动体11a的外表面111开始封闭后侧吸入通路63a~63e。因此,驱动轴3的每1圈旋转中的后侧吸入通路63a~63e与移动体通路47的连通面积也逐渐变小。
另外,通过移动体11在轴心O方向上向后方开始移动,从而吸入阀芯13从图15所示的位置在轴向路33的小径部位33b内在轴心O方向上向后方开始移动。由此,在小径部位33b内,通过吸入阀芯13开始封闭第1联络路37a,从而轴向路33与联络路37的连通面积逐渐变小。
并且,控制阀15通过进一步减小阀开度、使控制压力室28的控制压力进一步减少,从而可变差压成为最小。由此,如图11所示,第2移动体11b成为在大径部位33a内移动到最后方的状态。另外,第1移动体11a成为在引导窗39内移动到最后方的状态,后端面114与第2限制面302抵接。由此,第1移动体11a向后方的移动被限制。另外,通过第1移动体11a,第2移动体11b向后方的移动也被限制。这样,通过第1移动体11a在引导窗39内移动到最后方,从而移动体通路47在第2部位47b处与后侧连通路26a~26e连通。这样一来,在该压缩机中,驱动轴3的每1圈旋转中的后侧连通路26a~26e与移动体通路47的连通面积成为最小。另外,通过第1移动体11a在引导窗39内移动到最后方,从而外表面111封闭后侧吸入通路63a~63e。因此,后侧吸入通路63a~63e与移动体通路47成为非连通。
在该状态下,在驱动轴3处于图5所示的旋转角度时,第1移动体11a使后侧连通路26c与移动体通路47连通。在此,如上所述,在驱动轴3处于该旋转角度时,后侧连通路26c所连通的第2压缩室45c虽然处于从排出行程移向再膨胀行程乃至吸入行程的初期阶段的状态,但在移动体通路47与后侧连通路26c连通了的阶段中,第2压缩室45c处于再膨胀行程乃至吸入行程的初期阶段。另外,第1移动体11a利用外表面111使后侧连通路26d、26e与移动体通路47成为非连通,并且使后侧吸入通路63c及后侧吸入通路63d、与移动体通路47成为非连通。即,第1移动体11a仅使连通于处于再膨胀行程乃至吸入行程的初期阶段的第2压缩室45a~45e的后侧连通路26a~26e与移动体通路47连通。
另外,驱动轴3的主体部3b通过与连通于处于压缩行程或排出行程的第2压缩室45a~45e的后侧连通路26a~26e相对,从而使连通于处于压缩行程或排出行程的第2压缩室45a~45e的后侧连通路26a~26e、与移动体通路47成为非连通。另外,主体部3b通过封闭后侧吸入通路63a、后侧吸入通路63b及后侧吸入通路63e,从而使后侧吸入通路63a、后侧吸入通路63b及后侧吸入通路63e、与移动体通路47成为非连通。
这样,在可变差压为最小时,仅在处于吸入行程的初期阶段时,通过连接路5b、径向路35、轴向路33、移动体通路47及后侧连通路26a~26e从斜板室31向第2压缩室45a~45e吸入制冷剂气体。另外,由于后侧吸入通路63a~63e被第1移动体11a的外表面111及驱动轴3的主体部3b全部封闭,因此斜板室31内的制冷剂气体不会通过后侧吸入通路63a~63e、移动体通路47及后侧连通路26a~26e向第2压缩室45a~45e内吸入。因此,从斜板室31向第2压缩室45a~45e吸入的制冷剂气体的流量变得最少。因此,在该压缩机中,从第2压缩室45a~45e向第2排出室29排出的制冷剂气体的流量成为最少。
另外,通过可变差压成为最小、第2移动体11b在大径部位33a内移动到最后方,从而如图14所示,吸入阀芯13在轴向路33的小径部位33b内在轴心O方向上向后方进一步移动。由此,在小径部位33b内,吸入阀芯13封闭第1联络路37a。因此,轴向路33与联络路37成为非连通。
因此,在可变差压为最小时,通过驱动轴3旋转,从而第2联络路37b、进而联络路37虽然与连通于处于吸入行程的初期阶段、吸入行程的中期阶段的第1压缩室43a~43e的前侧连通路24a~24e相对,但前侧连通路24a~24e与联络路37的连通面积实质上为零。另一方面,通过驱动轴3旋转,从而如图3所示的前侧吸入通路61a及前侧吸入通路61e那样,前侧吸入通路61a~61e中的、与第2联络路37b相对着的前侧吸入通路61a~61e与联络路37连通。由此,斜板室31内的制冷剂气体通过前侧吸入通路61a~61e、联络路37及前侧连通路24a~24e被向处于吸入行程的初期阶段、吸入行程的中期阶段的第1压缩室43a~43e吸入。具体而言,在驱动轴3处于图3所示的旋转角度时,斜板室31内的制冷剂气体通过前侧吸入通路61a、61e、联络路37及前侧连通路24a、24b被向第1压缩室43a、43b吸入。
其结果是,在该压缩机中,在可变差压为最小时,从斜板室31向第1压缩室43a~43e吸入的制冷剂气体的流量最少。因此,在该压缩机中,从第1压缩室43a~43e向第1排出室27排出的制冷剂气体的流量为最少。
另一方面,在使从第1压缩室43a~43e、第2压缩室45a~45e向第1排出室27、第2排出室29排出的制冷剂气体的流量增大的情况下,控制阀15通过增大阀开度,从而使从第2排出室29向控制压力室28导入的制冷剂气体的流量增大。这样一来,控制阀15使控制压力室28的控制压力增大。由此,可变差压变大。
因此,在移动体11中,在轴向路33的大径部位33a内,第2移动体11b一边克服施力弹簧51的施加力一边从图11所示的位置在轴心O方向上向前方开始移动。因此,第1移动体11a在引导窗39内在轴心O方向上向前方开始移动。由此,移动体通路47相对于后侧连通路26a~26e及后侧吸入通路63a~63e向前方进行相对移动。这样一来,移动体通路47在靠近第1部位47a的位置处与后侧连通路26a~26e连通。因此,驱动轴3的每1圈旋转中的后侧连通路26a~26e与移动体通路47的连通面积逐渐变大。另外,此时,如图12所示,第1移动体11a的外表面111开始开放后侧吸入通路63a~63e。因此,驱动轴3的每1圈旋转中的后侧吸入通路63a~63e与移动体通路47的连通面积也逐渐变大。
在该状态下,在驱动轴3处于图6所示的旋转角度时,第1移动体11a使后侧连通路26c、26d与移动体通路47连通。并且,第1移动体11a利用外表面111使后侧连通路26e与移动体通路47成为非连通。另外,后侧吸入通路63c及后侧吸入通路63d、与移动体通路47连通。即,第1移动体11a使移动体通路47及后侧吸入通路63a~63e,相对于连通于处于再膨胀行程乃至吸入行程的初期阶段的第2压缩室45a~45e的后侧连通路26a~26e和连通于处于吸入行程的中期阶段的第2压缩室45a~45e的后侧连通路26a~26e连通。另外,驱动轴3的主体部3b与连通于处于压缩行程或排出行程的第2压缩室45a~45e的后侧连通路26a~26e相对。此时,主体部3b关于与其自身相对的后侧吸入通路63a~63e,继续使之与移动体通路47成为非连通。
这样,通过使可变差压比最小大,从而从吸入行程的初期阶段跨及中期阶段,通过连接路5b、径向路35、轴向路33、移动体通路47及后侧连通路26a~26e从斜板室31向第2压缩室45a~45e吸入制冷剂气体。此时,也通过后侧吸入通路63a~63e、移动体通路47及后侧连通路26a~26e从斜板室31向第2压缩室45a~45e吸入制冷剂气体。具体而言,在驱动轴3处于图6所示的旋转角度时,通过连接路5b、径向路35、轴向路33、移动体通路47及后侧连通路26c、26d从斜板室31内向第2压缩室45c、45d吸入制冷剂气体,并且通过后侧吸入通路63c、移动体通路47及后侧连通路26c、26d从斜板室31内向第2压缩室45c、45d内吸入制冷剂气体。
因此,从斜板室31向第2压缩室45a~45e吸入的制冷剂气体的流量增大。其结果是,在该压缩机中,从第2压缩室45a~45e向第2排出室29排出的制冷剂气体的流量增大。
另外,通过可变差压变大、移动体11在轴心O方向上向前方开始移动,从而吸入阀芯13从图14所示的位置在轴向路33的小径部位33b内在轴心O方向上向前方开始移动。由此,在小径部位33b内,通过吸入阀芯13开始开放第1联络路37a,从而轴向路33与联络路37的连通面积逐渐变大。
因此,驱动轴3的每一圈旋转中的前侧连通路24a~24e与联络路37的连通面积变得比零大。因此,通过连接路5b、径向路35、轴向路33、联络路37及前侧连通路24a~24e从斜板室31对处于吸入行程的初期阶段、吸入行程的中期阶段的第1压缩室43a~43e吸入制冷剂气体。另外,此时,也从与第2联络路37b相对着的前侧吸入通路61a~61e通过联络路37及前侧连通路24a~24e而对处于吸入行程的初期阶段、吸入行程的中期阶段的第1压缩室43a~43e从斜板室31吸入制冷剂气体。这样一来,在该压缩机中,从第1压缩室43a~43e向第1排出室27排出的制冷剂气体的流量增大。
并且,控制阀15通过进一步增大阀开度、使控制压力室28的控制压力进一步增大,从而可变差压成为最大。由此,如图13所示,第2移动体11b成为在大径部位33a内移动到最前方的状态。另外,第1移动体11a成为在引导窗39内移动到最前方的状态,前端面113与第1限制面301抵接。由此,第1移动体11a向前方的移动被限制。另外,通过第1移动体11a,第2移动体11b向前方的移动也被限制。
在此,在第2移动体11b在大径部位33a内移动到最前方时,第2密封环41b在轴心O方向上移动至比第1密封环41a靠近引导窗39的位置。此外,在该情况下也是同样,第2密封环41b不会从引导窗39露出,继续密封轴向路30与控制压力室28之间。
另外,通过第1移动体11a在引导窗39内移动到最前方,从而移动体通路47在第1部位47a处与后侧连通路26a~26e连通。这样一来,在该压缩机中,驱动轴3的每1圈旋转中的后侧连通路26a~26e与移动体通路47的连通面积成为最大。另外,此时,由于第1移动体11a的外表面111使后侧连通路26a~26e的开度为最大,因此驱动轴3的每1圈旋转中的后侧吸入通路63a~63e与移动体通路47的连通面积也成为最大。
在该状态下,在驱动轴3处于图7所示的旋转角度时,第1移动体11a使后侧连通路26c~26e与移动体通路47连通。另外,后侧吸入通路63c及后侧吸入通路63d、与移动体通路47连通。即,第1移动体11a使移动体通路47及后侧吸入通路63a~63e相对于连通于处于再膨胀行程乃至吸入行程的初期阶段的第2压缩室45a~45e的后侧连通路26a~26e、连通于处于吸入行程的中期阶段的第2压缩室45a~45e的后侧连通路26a~26e、以及连通于处于吸入行程的后期阶段的第2压缩室45a~45e的后侧连通路26a~26e连通。另外,驱动轴3的主体部3b与连通于处于压缩行程或排出行程的第2压缩室45a~45e的后侧连通路26a~26e相对。此时,主体部3b关于与其自身相对的后侧吸入通路63a~63e,继续使之与移动体通路47成为非连通。
具体而言,在驱动轴3处于图7所示的旋转角度时,通过连接路5b、径向路35、轴向路33、移动体通路47及后侧连通路26c、26d、26e从斜板室31内向第2压缩室45c、45d、45e吸入制冷剂气体,并且通过后侧吸入通路63c、63d、移动体通路47及后侧连通路26c、26d、26e从斜板室31内向第2压缩室45c、45d、45e内吸入制冷剂气体。
这样,通过可变差压成为最大,从而从吸入行程的初期阶段跨及后期阶段,通过连接路5b、径向路35、轴向路33、移动体通路47及后侧连通路26a~26e从斜板室31向第2压缩室45a~45e吸入制冷剂气体。此时,由于第1移动体11a的外表面111使后侧吸入通路61a~61e的开度为最大,因此通过后侧吸入通路61a~61e、移动体通路47及后侧连通路26a~26e从斜板室31内向第2压缩室45a~45e内吸入的制冷剂气体的流量成为最大。也就是说,驱动轴3处于图7所示的旋转角度时,通过后侧吸入通路63c、63d、移动体通路47及后侧连通路26c、26d、26e从斜板室31内向第2压缩室45c、45d、45e内吸入的制冷剂气体的流量成为最大。
由于这些原因,因此,从斜板室31向第2压缩室45a~45e吸入的制冷剂气体的流量成为最大。这样一来,在该压缩机中,从第2压缩室45a~45e向第2排出室29排出的制冷剂气体的流量成为最大。
另外,通过可变差压成为最大、移动体11在轴心O方向上移动到最前方,从而如图15所示,吸入阀芯13在轴向路33的小径部位33b内在轴心O方向上移动到最前方。由此,在小径部位33b内,通过吸入阀芯13使第1联络路37a的开度成为最大,从而轴向路33与联络路37的连通面积成为最大。
因此,驱动轴3的每一圈旋转中的前侧连通路24a~24e与联络路37的连通面积成为最大。因此,通过连接路5b、径向路35、轴向路33、联络路37及前侧连通路24a~24e从斜板室31对处于吸入行程的初期阶段、吸入行程的中期阶段的第1压缩室43a~43e吸入的制冷剂气体的流量成为最大。另外,此时,也从与第2联络路37b相对着的前侧吸入通路61a~61e通过联络路37及前侧连通路24a~24e而对处于吸入行程的初期阶段、吸入行程的中期阶段的第1压缩室43a~43e从斜板室31吸入制冷剂气体。这样一来,在该压缩机中,通过使从斜板室31向第1压缩室43a~43e吸入的制冷剂气体的流量成为最大,从而从第1压缩室43a~43e向第1排出室27排出的制冷剂气体的流量成为最大。
在本公开的活塞式压缩机中,利用设置于驱动轴3的第1密封环41a密封斜板室31与控制压力室28之间。另外,也利用设置于第2移动体11b的主体部115处的第2密封环41b密封斜板室31与控制压力室28之间。在此,第1密封环41a虽然通过绕轴心O旋转的驱动轴3在第3轴孔25的内壁面251绕轴心滑动,但不会在第3轴孔25的内壁面251在轴心O方向上滑动。另一方面,第2密封环41b虽然通过在轴心O方向上移动的第2移动体11b而在大径部位33a的内周面331在轴心O方向上滑动,但不会在内周面331绕轴心O滑动。由此,在该压缩机中,第1密封环41a、第2密封环41b难以磨损,能够利用第1密封环41a、第2密封环41b来合适地防止斜板室31与控制压力室28之间的制冷剂气体的泄漏。
另外,在该压缩机中,第1密封环41a通过收纳于在驱动轴3的外周面300形成的第1保持槽3c内,从而位于支撑突起240内。由此,第1密封环41a由于在轴心O方向上配置于靠近控制压力室28的位置,因此控制压力室28的控制压力容易作用。因此,第1密封环41a通过控制压力容易在轴心O方向上被压靠于第1保持槽3c。关于第2密封环41b也是同样地,容易在轴心O方向上被压靠于第2保持槽115。在这一点上也是同样,在该压缩机中,利用第1密封环41a、第2密封环41b,能够合适地密封斜板室31与控制压力室28之间。
在此,在该压缩机中,在第1压缩室45a~45e内被压缩后的高压的制冷剂气体的一部分在压缩行程或排出行程时在后侧连通路26a~26e中流通而会不可避免地向第3轴孔25内流通。对此,在该压缩机中,第1保持槽3c在驱动轴3被支承于第3轴孔25内时,在驱动轴3的外周面300配置于比第2阀形成板9靠控制压力室28侧的部位。因此,第1保持槽3c及收纳于第1保持槽3c的第1密封环41a配置于与第1压缩室45a~45e、进而与后侧连通路26a~26e在轴心O方向上分离开的位置。更具体而言,在该压缩机中,从后侧连通路26a~26e到第1密封环41a为止的轴心O方向上的距离的长度成为第3长度L3,比后侧连通路26a~26e彼此之间的周向上的最小间隔长。由此,第1密封环41a及第1保持槽3c配置成与后侧连通路26a~26e在轴心O方向上充分分离开。
因此,在该压缩机中,即使在高压的制冷剂气体的一部分在后侧连通路26a~26e中流通并流通到第3轴孔25内的情况下,该高压的制冷剂气体也难以经由第1保持槽3c、第1保持槽3c与第1密封环41a之间而向处于吸入行程的第1压缩室45a~45e流通、向控制压力室28流通。
由此,在该压缩机中,能够利用控制阀15合适地调整控制压力室28的控制压力,能够基于控制压力而使移动体11相对于驱动轴3在轴心O方向上合适地移动。
因此,实施例1的压缩机耐久性优异且发挥高控制性。
另外,在该压缩机中,通过连接路5b、径向路35、轴向路33、即第1吸入通路30、移动体通路47及后侧连通路26a~26e对处于吸入行程的第2压缩室45a~45e吸入斜板室31内的制冷剂气体。另外,通过可变差压变大、后侧吸入通路63a~63e与移动体通路47连通,从而也利用后侧吸入通路63a~63e对处于吸入行程的第2压缩室45a~45e吸入斜板室31内的制冷剂气体。
并且,通过前侧吸入通路61a~61e及前侧连通路24a~24e对处于吸入行程的第1压缩室43a~43e吸入斜板室31内的制冷剂气体。另外,通过可变差压变大、轴向路33与联络路37连通,从而通过第1吸入通路30及前侧连通路24a~24e而斜板室31内的制冷剂气体被向第1压缩室43a~43e吸入。由此,在该压缩机中,能够充分确保从斜板室31向第1压缩室43a~43e、第2压缩室45a~45e吸入的制冷剂气体的流量,因此能够使从第1压缩室43a~43e、第2压缩室45a~45e向第1排出室27、第2排出室29排出的制冷剂气体的流量合适地增大。
这样,在该压缩机中,利用第1吸入通路30、前侧吸入通路61a~61e及后侧吸入通路63a~63e能够充分确保从斜板室31向第1压缩室43a~43e、第2压缩室45a~45e吸入的制冷剂气体的流量。因此,能够不使第1吸入通路30、前侧吸入通路61a~61e及后侧吸入通路63a~63e过度大型化地、合适地确保从斜板室31向第1压缩室43a~43e、第2压缩室45a~45e吸入的制冷剂气体的流量。因此,在该压缩机中,能够抑制驱动轴3的大型化,并且也能够抑制第1缸体21、第2缸体22的大型化。
因此,实施例1的压缩机能够发挥高性能并且抑制大型化。
另外,在该压缩机中,通过将斜板室31设为本公开中的吸入区域,从而无需在壳体1另外设置相当于吸入区域的吸入室等。因此,容易形成壳体1。另外,通过由连接路5b、径向路35、轴向路33及联络路37构成第1吸入通路30,也容易形成第1吸入通路30。
而且,在该压缩机中,在移动体11使在驱动轴3的每1圈旋转中向第2压缩室45a~45e吸入的制冷剂气体的流量减少时,吸入阀芯13使在驱动轴3的每1圈旋转中向第1压缩室43a~43e吸入的制冷剂气体的流量减少。并且,通过移动体11使在驱动轴3的每1圈旋转中向第2压缩室45a~45e吸入的制冷剂气体的流量增大,吸入阀芯13使在驱动轴3的每1圈旋转中向第1压缩室43a~43e吸入的制冷剂气体的流量增大。由此,在该压缩机中,能够合适地调整在驱动轴3的每1圈旋转中从第1压缩室43a~43e、第2压缩室45a~45e向第1排出室27、第2排出室29排出的制冷剂气体的流量。
另外,如上所述,在该压缩机中,在压缩行程中被压缩后的高压的制冷剂气体的一部分通过与处于压缩行程或排出行程的第2压缩室45a~45e连通的后侧连通路26a~26e朝向第3轴孔25内流通。在这一点上,在该压缩机中,在第3轴孔25内,驱动轴3的主体部3b与连通于处于压缩行程或排出行程的第2压缩室45a~45e的后侧连通路26a~26e相对。由此,主体部3b、进而驱动轴3使连通于处于压缩行程或排出行程的第2压缩室45a~45e的后侧连通路26a~26e与移动体通路47成为非连通。并且,由于驱动轴3为钢铁制,因此驱动轴3能够合适地承受住来自处于压缩行程、排出行程的第2压缩室45a~45e的压缩载荷。
因此,难以对第1移动体11a、进而对移动体11作用压缩载荷,所以移动体11容易在轴心O方向上移动。另外,在压缩行程中被压缩后的高压的制冷剂气体的一部分通过与处于压缩行程或排出行程的第1压缩室43a~43e连通的前侧连通路24a~24e而朝向第2轴孔23内流通。此时,驱动轴3也能够承受住来自处于压缩行程、排出行程的第1压缩室43a~43e的压缩载荷。因此,也难以对吸入阀芯13作用压缩载荷。在这一点上也是同样,在该压缩机中,控制性变高。
而且,在该压缩机中,进行了下述的入侧控制:利用控制阀15使经由第1供气通路15b、第2供气通路15c从第2排出室29向控制压力室28导入的制冷剂气体的流量变化。因此,能够使控制压力室28迅速地成为高压,能够使从第1压缩室43a~43e、第2压缩室45a~45e向第1排出室27、第2排出室29排出的制冷剂气体的流量快速增大。
另外,在该压缩机中,通过使作为延伸部的支撑突起240与第2缸体22一体地形成,能够在第2缸体22容易地设置延伸部。
(实施例2)
如图16所示,在实施例2的压缩机中,在第2缸体22形成有嵌合槽241。另外,在该压缩机中,在第2缸体22设置有嵌合构件242。
嵌合槽241从第2缸体22的后端在轴心O方向上朝向前方凹陷设置。另外,在第2缸体22设置有嵌合构件242。嵌合构件242通过被压入于嵌合槽241而被固定于嵌合槽241、进而被固定于第2缸体22。嵌合构件242呈筒状地形成。由此,在该压缩机中,由嵌合构件242形成了本公开中的“延伸部”。此外,嵌合构件242既可以由与第2缸体22相同的材料形成,也可以由与第2缸体22不同的材料形成。
另外,在该压缩机中,后侧连通路26a~26e形成为贯通第2缸体22及嵌合构件242。另外,嵌合构件242在被固定于第2缸体22的状态下比第2缸孔22a~22e及后侧连通路26a~26e在轴心O方向上朝向控制压力室28侧延伸。由此,嵌合构件242向控制压力室28内突出。另外,与实施例1的压缩机同样地,在该压缩机中也是同样,第3轴孔25延伸至嵌合构件242的内部,内壁面251延伸至嵌合构件242的内部。并且,在该压缩机中,通过驱动轴3被支承于第3轴孔25,从而第1密封环41a在被保持于第1保持槽3c内的状态下位于第1保持槽3c与在嵌合构件242中比第2阀形成板9靠控制压力室28侧的部位之间。该压缩机中的其他的构成与实施例1的压缩机是同样的,关于相同的构成,标注相同的标号而省略与构成有关的详细说明。
在该压缩机中也是同样,能够起到与实施例1的压缩机同样的作用。另外,在该压缩机中,通过对第2缸体22设置作为另外构件的嵌合构件242,能够提高延伸部的设计的自由度。由此,例如,容易确保作为延伸部的嵌合构件242的强度、容易确保驱动轴3及第1密封环41a与嵌合构件242的滑动性。
以上,按照实施例1、2说明了本公开的压缩机,但本公开的压缩机不限制于上述实施例1、2,当然能够在不脱离其主旨的范围内适当变更而应用。
例如,在实施例1、2的压缩机中,将斜板室31设为本公开中的吸入区域。但是,不限于此,也可以通过在壳体1形成成为吸入压力的吸入室等从而将该吸入室等设为吸入区域。并且,也可以利用前侧吸入通路61a~61e将第2轴孔23与吸入室等连通,并且利用后侧吸入通路63a~63e将第3轴孔25与吸入室等连通。
另外,在实施例1、2的压缩机中,在移动体11使在驱动轴3的每1圈旋转中通过第1吸入通路30、移动体通路47及后侧连通路26a~26e从斜板室31内向第2压缩室45a~45e内吸入的制冷剂的气体的流量成为最小时,使通过后侧吸入通路63a~63e、移动体通路47及后侧连通路26a~26e从斜板室31内向第2压缩室45a~45e内吸入的制冷剂的气体的流量成为零。但是,不限于此,也可以构成为:在通过第1吸入通路30、移动体通路47及后侧连通路26a~26e向第2压缩室45a~45e内吸入的制冷剂的气体的流量为最小的情况下,也通过后侧吸入通路63a~63e、移动体通路47及后侧连通路26a~26e从斜板室31内向第2压缩室45a~45e内吸入一定量的制冷剂气体。
而且,也可以利用移动体11使在驱动轴3的每1圈旋转中从第1压缩室43a~43e向第1排出室27排出的制冷剂气体的流量变更,并且利用吸入阀芯13使在驱动轴3的每1圈旋转中从第2压缩室45a~45e向第2排出室29排出的制冷剂气体的流量变更。
另外,也可以是,联络路37以使得通过前侧连通路24a~24e向处于吸入行程的初期阶段~吸入行程的后期阶段的第1压缩室43a~43e吸入制冷剂气体的方式形成于驱动轴3。另外,也可以是,联络路37以使得通过前侧连通路24a~24e仅向处于吸入行程的初期阶段的第1压缩室43a~43e吸入制冷剂气体的方式形成于驱动轴3。
而且,也可以构成为:省略前侧吸入通路61a~61e的形成,在小径部位33b内,在吸入阀芯13封闭着第1联络路37a时,第1压缩室43a~43e成为不进行吸入作功、压缩作功的气缸休止状态。
另外,关于实施例1、2的压缩机,也可以作为省略了第1压缩室43a~43e的形成的单头活塞式压缩机而构成。
而且,在实施例1、2的压缩机中,根据第1移动体11a的在引导窗39内的位置、即移动体11的在轴心O方向上的位置使在驱动轴3的每1圈旋转中的后侧连通路26a~26e与移动体通路47的连通面积变化,从而使从第2压缩室45a~45e向第2排出室29排出的制冷剂气体的流量变化。但是,不限于此,也可以构成为:根据移动体11的在轴心O方向上的位置使在驱动轴3的每1圈旋转中后侧连通路26a~26e与移动体通路47连通的绕轴心O的连通角度变化,从而使从第2压缩室45a~45e向第2排出室29排出的制冷剂气体的流量变化。
另外,在实施例1、2的压缩机中,可以进行切换从外部向控制阀15的电流的接通(ON)和断开(OFF)来对控制压力进行控制的外部控制,也可以进行不依赖于来自外部的电流地对控制压力进行控制的内部控制。在此,在进行外部控制的情况下,若构成为通过使向控制阀15的电流成为断开从而控制阀15减小阀开度,则在压缩机停止时,阀开度变小,能够降低控制压力室28的控制压力。因此,能够在从第1压缩室43a~43e、第2压缩室45a~45e向第1排出室27、第2排出室29排出的制冷剂气体的流量为最少的状态下起动压缩机,因此能够降低起动冲击。
而且,在实施例1、2的压缩机中,也可以进行下述的出侧控制:利用控制阀15使经由抽气通路从控制压力室28向斜板室31导出的制冷剂气体的流量变化。在该情况下,能够减少在使从第1压缩室43a~43e、第2压缩室45a~45e向第1排出室27、第2排出室29排出的制冷剂气体的流量变化时使用的第2排出室29内的制冷剂气体的量,因此能够提高压缩机的效率。另外,在该情况下,若构成为通过使向控制阀15的电流成为断开而增大阀开度时,则在压缩机停止时,阀开度变大,能够降低控制压力室28的控制压力。因此,能够在从第1压缩室43a~43e、第2压缩室45a~45e向第1排出室27、第2排出室29排出的制冷剂气体的流量为最少的状态下起动压缩机,因此能够降低起动冲击。
另外,在实施例1、2的压缩机中,也可以采用能够在抽气通路和供气通路这两者中调整开度的三通阀来替换控制阀15。
而且,在实施例1、2的压缩机中,第1密封环41a也可以通过在第3轴孔25的内壁面251与第1保持槽3c之间在径向上进行压缩变形,从而密封斜板室31与控制压力室28之间。关于第2密封环41b也是同样的。
另外,在实施例1、2的压缩机中,也可以是:不限制第2移动体11b在大径部位33a内相对于第1移动体11a独立地绕轴心O旋转的情况。
另外,实施例1、2的压缩机包括以下的发明。
一种活塞式压缩机,具备:
壳体,所述壳体具有形成有多个缸孔的缸体,并形成有轴孔、排出室、及比所述排出室低压的吸入区域;
驱动轴,所述驱动轴在所述轴孔内被支承为能够旋转;
固定斜板,所述固定斜板通过所述驱动轴的旋转而能够在所述壳体内旋转,所述固定斜板相对于与所述驱动轴垂直的平面的倾斜角度一定;
活塞,所述活塞在所述各缸孔内形成压缩室,连结于所述固定斜板;
吸入通路,所述吸入通路使所述吸入区域内的制冷剂向所述压缩室内吸入;
排出阀,所述排出阀使所述压缩室内的制冷剂向所述排出室排出;
移动体,所述移动体设置于所述驱动轴并位于所述轴孔内,与所述驱动轴一体旋转并且能够基于控制压力而在所述驱动轴的轴心方向上相对于所述驱动轴移动;及
控制阀,所述控制阀控制所述控制压力,
在所述缸体形成有与所述缸孔连通的第1连通路,
在所述移动体形成有伴随于所述驱动轴的旋转而间歇地与所述第1连通路连通的第2连通路,
根据所述移动体在所述轴心方向上的位置,从所述压缩室向所述排出室排出的制冷剂的流量变化,
所述活塞式压缩机的特征在于,
所述轴孔具有内壁面,所述第1连通路开口于所述内壁面,
所述吸入通路具有形成于所述驱动轴的第1吸入通路、和形成于所述缸体的第2吸入通路,
所述第1吸入通路与所述吸入区域和所述第2连通路连通,
关于所述第2吸入通路,一端侧在所述吸入区域开口,另一端侧以能够与所述第2连通路连通的方式在所述内壁面开口。
另外,在上述的结构中,所述吸入区域是将所述斜板以能够旋转的方式收纳的斜板室,
所述第1吸入通路具有在所述驱动轴内在所述轴心方向上延伸并与所述第2连通路连通的轴向路、和在所述驱动轴的径向上延伸并将所述斜板室与所述轴向路连通的径向路。
另外,在上述的结构中,所述缸孔包括配置于所述轴心方向的一方侧的一方侧缸孔、和配置于所述轴心方向的另一方侧的另一方侧缸孔,
所述轴孔具有配置于所述轴心方向的一方侧的一方侧轴孔、和配置于所述轴心方向的另一方侧的另一方侧轴孔,
所述活塞具有在所述一方侧缸孔内形成一方侧压缩室的一方侧头、和在所述另一方侧缸孔内形成另一方侧压缩室的另一方侧头,
所述第1连通路包括与所述一方侧缸孔连通的一方侧第1连通路、和与所述另一方侧缸孔连通的另一方侧第1连通路,
所述一方侧轴孔具有一方侧内壁面,所述一方侧第1连通路开口于所述一方侧内壁面,
所述另一方侧轴孔具有另一方侧内壁面,所述另一方侧第1连通路开口于所述另一方侧内壁面,
所述第2连通路与所述一方侧第1连通路连通,
所述第1吸入通路具有联络路,所述联络路在所述驱动轴的径向上延伸并将所述轴向路与所述另一方侧第1连通路连通,
所述第2吸入通路包括:
一方侧第2吸入通路,所述一方侧第2吸入通路的一端侧在所述斜板室开口且另一端侧以能够与所述第2连通路连通的方式在所述一方侧内壁面开口;和
另一方侧第2吸入通路,所述另一方侧第2吸入通路的一端侧以能够与所述联络路连通的方式在所述另一方侧内壁面开口且另一端侧在所述斜板室开口。
另外,在上述的结构中,所述移动体具有形成有所述第2连通路的第1移动体、和与第1移动体连结并位于所述轴向路内的第2移动体,
在所述驱动轴形成有引导窗,所述引导窗与所述轴向路连通并且在所述一方侧轴孔内开口并供所述第1移动体配置,
利用所述第1移动体而使所述一方侧第1连通路与所述第2连通路连通,
利用所述驱动轴而使所述一方侧第1连通路与所述第2连通路成为非连通,
在所述第2移动体连接有吸入阀芯,所述吸入阀芯位于所述轴向路内,如果从所述一方侧压缩室向所述排出室排出的制冷剂的流量减少则使利用所述第1吸入通路从所述斜板室内向所述另一方侧压缩室内吸入的制冷剂的流量减少。
产业上的可利用性
本公开的压缩机能够用于车辆的空气调节装置等。
附图标记说明
1…壳体
3…驱动轴
3c…第1保持槽(保持槽)
5…固定斜板
7…活塞
7a…第1头(另一方侧头)
7b…第2头(一方侧头)
8…第1阀形成板(排出阀)
9…第2阀形成板(排出阀)
11…移动体
11a…第1移动体
11b…第2移动体
12…吸入通路
13…吸入阀芯
15…控制阀
21…第1缸体(缸体)
21a~21e…第1缸孔(另一方侧缸孔)
22…第2缸体(缸体)
22a~22e…第2缸孔(一方侧缸孔)
23…第2轴孔(轴孔、另一方侧轴孔)
24a~24e…前侧连通路(另一方侧第1连通路)
25…第3轴孔(轴孔、一方侧轴孔)
26a~26e…后侧连通路(一方侧第1连通路)
27…第1排出室(排出室)
28…控制压力室
29…第2排出室(排出室)
30…第1吸入通路
31…斜板室(吸入区域)
33…轴向路
35…径向路
37…联络路
39…引导窗
41a…第1密封环(第1密封构件)
41b…第2密封环(第2密封构件)
43a~43e…第1压缩室(另一方侧压缩室)
45a~45e…第2压缩室(一方侧压缩室)
47…移动体通路(第2连通路)
61a~61e…前侧吸入通路(第2吸入通路、另一方侧第2吸入通路)
63a~63e…后侧吸入通路(第2吸入通路、一方侧第2吸入通路)
173…第1轴孔(轴孔)
231…内壁面(另一方侧内壁面)
240…支撑突起(延伸部)
242…嵌合构件(延伸部)
251…内壁面(一方侧内壁面)
O…轴心

Claims (7)

1.一种活塞式压缩机,具备:
壳体,所述壳体具有形成有多个缸孔的缸体,并形成有轴孔、排出室、及比所述排出室低压的吸入区域;
驱动轴,所述驱动轴在所述轴孔内被支承为能够旋转;
固定斜板,所述固定斜板通过所述驱动轴的旋转而能够在所述壳体内旋转,所述固定斜板相对于与所述驱动轴垂直的平面的倾斜角度一定;
活塞,所述活塞在所述各缸孔内形成压缩室,连结于所述固定斜板;
吸入通路,所述吸入通路使所述吸入区域内的制冷剂向所述压缩室内吸入;
排出阀,所述排出阀使所述压缩室内的制冷剂向所述排出室排出;
移动体,所述移动体设置于所述驱动轴并位于所述轴孔内,与所述驱动轴一体旋转并且能够基于控制压力而在所述驱动轴的轴心方向上相对于所述驱动轴移动;及
控制阀,所述控制阀控制所述控制压力,
在所述缸体形成有与所述缸孔连通的第1连通路,
在所述移动体形成有伴随于所述驱动轴的旋转而间歇地与所述第1连通路连通的第2连通路,
根据所述移动体在所述轴心方向上的位置,从所述压缩室向所述排出室排出的制冷剂的流量变化,
所述活塞式压缩机的特征在于,
所述轴孔具有内壁面,所述第1连通路开口于所述内壁面,
所述壳体具有第1壳体,所述第1壳体配置于所述驱动轴的轴心方向的一方侧,并形成有所述排出室及所述控制压力室并且经由所述排出阀而与所述缸体在所述轴心方向上接合,
所述缸体具有延伸部,所述延伸部在所述轴心方向上向所述控制压力室内延伸并且形成有所述轴孔的一部分,
所述吸入通路具有形成于所述驱动轴的第1吸入通路,
所述第1吸入通路具有在所述驱动轴内在所述轴心方向上延伸并与所述第2连通路连通并且与所述控制压力室连通的轴向路、和在所述驱动轴的径向上延伸并将所述斜板室与所述轴向路连通的径向路,
所述移动体具有形成有所述第2连通路的第1移动体、和与第1移动体连结并位于所述轴向路内并且与所述控制压力室相对且能够在所述轴向路内在所述轴心方向上移动的第2移动体,
在所述驱动轴设置有第1密封构件,所述第1密封构件呈环状地形成并位于所述延伸部内,并且通过绕所述轴心旋转的驱动轴而在所述内壁面绕所述轴心滑动,且密封所述吸入区域与所述控制压力室之间,
在所述驱动轴的所述外周面形成有保持槽,所述保持槽呈环状地形成并位于所述延伸部内,并且收纳且保持所述第1密封构件,
所述保持槽在所述轴心方向上配置于比所述排出阀靠所述控制压力室侧的位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活塞式压缩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吸入通路具有形成于所述缸体的第2吸入通路,
关于所述第2吸入通路,一端侧在所述吸入区域开口,另一端侧以能够与所述第2连通路连通的方式在所述内壁面开口。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活塞式压缩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吸入区域是将所述固定斜板以能够旋转的方式收纳的斜板室。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活塞式压缩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缸孔包括配置于所述轴心方向的一方侧的一方侧缸孔、和配置于所述轴心方向的另一方侧的另一方侧缸孔,
所述轴孔具有配置于所述轴心方向的一方侧的一方侧轴孔、和配置于所述轴心方向的另一方侧的另一方侧轴孔,
所述活塞具有在所述一方侧缸孔内形成一方侧压缩室的一方侧头、和在所述另一方侧缸孔内形成另一方侧压缩室的另一方侧头,
所述第1连通路包括与所述一方侧缸孔连通的一方侧第1连通路、和与所述另一方侧缸孔连通的另一方侧第1连通路,
所述一方侧轴孔具有一方侧内壁面,所述一方侧第1连通路开口于所述一方侧内壁面,
所述另一方侧轴孔具有另一方侧内壁面,所述另一方侧第1连通路开口于所述另一方侧内壁面,
所述第2连通路与所述一方侧第1连通路连通,
所述第1吸入通路具有联络路,所述联络路在所述驱动轴的径向上延伸并将所述轴向路与所述另一方侧第1连通路连通,
所述第2吸入通路包括:
一方侧第2吸入通路,所述一方侧第2吸入通路的一端侧在所述斜板室开口且另一端侧以能够与所述第2连通路连通的方式在所述一方侧内壁面开口;和
另一方侧第2吸入通路,所述另一方侧第2吸入通路的一端侧以能够与所述联络路连通的方式在所述另一方侧内壁面开口且另一端侧在所述斜板室开口,
在所述延伸部形成有所述一方侧轴孔的一部分,
所述第1密封构件在所述一方侧内壁面绕所述轴心滑动。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活塞式压缩机,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驱动轴形成有引导窗,所述引导窗与所述轴向路连通并且在所述一方侧轴孔内开口并供所述第1移动体配置,
利用所述第1移动体而使所述一方侧第1连通路与所述第2连通路连通,
利用所述驱动轴而使所述一方侧第1连通路与所述第2连通路成为非连通,
在所述第2移动体连接有吸入阀芯,所述吸入阀芯位于所述轴向路内并使从所述一方侧压缩室向所述排出室排出的制冷剂的流量减少并且使利用所述第1吸入通路从所述斜板室内向所述另一方侧压缩室内吸入的制冷剂的流量减少。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活塞式压缩机,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第2移动体设置有密封所述斜板室与所述控制压力室之间的第2密封构件,
在从所述一方侧压缩室向所述排出室排出的制冷剂的流量为最大时,所述第2密封构件在所述轴心方向上位于比所述第1密封构件靠近所述引导窗侧的位置。
7.根据权利要求4~6中任一项所述的活塞式压缩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一方侧第1连通路为多个,
所述各一方侧第1连通路相对于所述缸体在周向上配置,
所述各一方侧第1连通路彼此之间的周向的间隔从所述一方侧缸侧朝向所述一方侧内壁面侧而逐渐变小,
所述一方侧轴孔内的从所述各一方侧第1连通路到所述第1密封构件为止的所述轴心方向上的距离,比所述各一方侧第1连通路彼此之间的周向上的最小间隔长。
CN202080024725.8A 2019-03-27 2020-03-25 活塞式压缩机 Active CN113677889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9-061423 2019-03-27
JP2019061423 2019-03-27
PCT/JP2020/013192 WO2020196577A1 (ja) 2019-03-27 2020-03-25 ピストン式圧縮機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677889A true CN113677889A (zh) 2021-11-19
CN113677889B CN113677889B (zh) 2023-05-05

Family

ID=7260955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80024725.8A Active CN113677889B (zh) 2019-03-27 2020-03-25 活塞式压缩机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JP (1) JP7151043B2 (zh)
KR (1) KR20210128481A (zh)
CN (1) CN113677889B (zh)
BR (1) BR112021018721A2 (zh)
WO (1) WO2020196577A1 (zh)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912768A (zh) * 2014-03-14 2015-09-16 株式会社丰田自动织机 可变排量型斜板式压缩机
CN104948416A (zh) * 2014-03-28 2015-09-30 株式会社丰田自动织机 可变排量旋转斜板式压缩机
JP2017166336A (ja) * 2016-03-14 2017-09-21 株式会社豊田自動織機 容量可変型斜板式圧縮機
JP2017172367A (ja) * 2016-03-22 2017-09-28 株式会社豊田自動織機 容量可変型斜板式圧縮機
CN108071570A (zh) * 2016-11-07 2018-05-25 株式会社丰田自动织机 容量可变型斜板式压缩机
JP2018204439A (ja) * 2017-05-30 2018-12-27 株式会社豊田自動織機 容量可変型斜板式圧縮機

Family Cites Familie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3280696B2 (ja) 1992-05-06 2002-05-13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可変容量圧縮機
JP2004332709A (ja) 2003-03-07 2004-11-25 Toyota Industries Corp ピストン式圧縮機
JP2018155228A (ja) 2017-03-21 2018-10-04 株式会社豊田自動織機 可変容量型斜板式圧縮機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912768A (zh) * 2014-03-14 2015-09-16 株式会社丰田自动织机 可变排量型斜板式压缩机
CN104948416A (zh) * 2014-03-28 2015-09-30 株式会社丰田自动织机 可变排量旋转斜板式压缩机
JP2017166336A (ja) * 2016-03-14 2017-09-21 株式会社豊田自動織機 容量可変型斜板式圧縮機
JP2017172367A (ja) * 2016-03-22 2017-09-28 株式会社豊田自動織機 容量可変型斜板式圧縮機
CN108071570A (zh) * 2016-11-07 2018-05-25 株式会社丰田自动织机 容量可变型斜板式压缩机
JP2018204439A (ja) * 2017-05-30 2018-12-27 株式会社豊田自動織機 容量可変型斜板式圧縮機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677889B (zh) 2023-05-05
BR112021018721A2 (pt) 2021-11-23
KR20210128481A (ko) 2021-10-26
WO2020196577A1 (ja) 2020-10-01
JP7151043B2 (ja) 2022-10-12
JPWO2020196577A1 (ja) 2021-11-1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9518568B2 (en) Swash plate type variable displacement compressor
KR101659812B1 (ko) 용량 가변형 사판식 압축기
US9512832B2 (en) Swash plate type variable displacement compressor
JP7136003B2 (ja) ピストン式圧縮機
KR20160108244A (ko) 용량 가변형 사판식 압축기
CN113677889A (zh) 活塞式压缩机
US20160237994A1 (en) Variable displacement swash-plate compressor
CN110821778B (zh) 活塞式压缩机
CN111749866B (zh) 活塞式压缩机
KR102186963B1 (ko) 피스톤식 압축기
JP7120103B2 (ja) ピストン式圧縮機
WO2021039847A1 (ja) ピストン式圧縮機
JP2021032200A (ja) ピストン式圧縮機
JP2020056403A (ja) ピストン式圧縮機
JP2020056404A (ja) ピストン式圧縮機
JP2021032199A (ja) ピストン式圧縮機
JP2021032202A (ja) ピストン式圧縮機
JP2021032201A (ja) ピストン式圧縮機
JP2021032236A (ja) ピストン式圧縮機
JP2021032237A (ja) ピストン式圧縮機
JP5164679B2 (ja) 可変容量圧縮機
JP2020023963A (ja) ピストン式圧縮機
JP2019183837A (ja) ピストン式圧縮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