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1749866B - 活塞式压缩机 - Google Patents

活塞式压缩机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1749866B
CN111749866B CN202010227114.5A CN202010227114A CN111749866B CN 111749866 B CN111749866 B CN 111749866B CN 202010227114 A CN202010227114 A CN 202010227114A CN 111749866 B CN111749866 B CN 111749866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drive shaft
communication passage
flow rate
chamber
communica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10227114.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1749866A (zh
Inventor
西井圭
山本真也
金井明信
井上宜典
稻垣洋介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oyota Industries Corp
Original Assignee
Toyota Industries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oyota Industries Corp filed Critical Toyota Industries Corp
Publication of CN11174986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749866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1749866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749866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4POSITIVE - DISPLACEMENT MACHINES FOR LIQUIDS; PUMPS FOR LIQUIDS OR ELASTIC FLUIDS
    • F04BPOSITIVE-DISPLACEMENT MACHINES FOR LIQUIDS; PUMPS
    • F04B39/00Component parts, details, or accessories, of pumps or pumping systems specially adapted for elastic fluid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in, or of interest apart from, groups F04B25/00 - F04B37/00
    • F04B39/0027Pulsation and noise damping means
    • F04B39/0055Pulsation and noise damping means with a special shape of fluid passage, e.g. bends, throttles, diameter changes, pipe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4POSITIVE - DISPLACEMENT MACHINES FOR LIQUIDS; PUMPS FOR LIQUIDS OR ELASTIC FLUIDS
    • F04BPOSITIVE-DISPLACEMENT MACHINES FOR LIQUIDS; PUMPS
    • F04B27/00Multi-cylinder pumps specially adapted for elastic fluids and characterised by number or arrangement of cylinders
    • F04B27/08Multi-cylinder pumps specially adapted for elastic fluids and characterised by number or arrangement of cylinders having cylinders coaxial with, or parallel or inclined to, main shaft axis
    • F04B27/10Multi-cylinder pumps specially adapted for elastic fluids and characterised by number or arrangement of cylinders having cylinders coaxial with, or parallel or inclined to, main shaft axis having stationary cylinders
    • F04B27/12Multi-cylinder pumps specially adapted for elastic fluids and characterised by number or arrangement of cylinders having cylinders coaxial with, or parallel or inclined to, main shaft axis having stationary cylinders having plural sets of cylinders or pist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4POSITIVE - DISPLACEMENT MACHINES FOR LIQUIDS; PUMPS FOR LIQUIDS OR ELASTIC FLUIDS
    • F04BPOSITIVE-DISPLACEMENT MACHINES FOR LIQUIDS; PUMPS
    • F04B27/00Multi-cylinder pumps specially adapted for elastic fluids and characterised by number or arrangement of cylinders
    • F04B27/08Multi-cylinder pumps specially adapted for elastic fluids and characterised by number or arrangement of cylinders having cylinders coaxial with, or parallel or inclined to, main shaft axis
    • F04B27/10Multi-cylinder pumps specially adapted for elastic fluids and characterised by number or arrangement of cylinders having cylinders coaxial with, or parallel or inclined to, main shaft axis having stationary cylinders
    • F04B27/1009Distribution member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4POSITIVE - DISPLACEMENT MACHINES FOR LIQUIDS; PUMPS FOR LIQUIDS OR ELASTIC FLUIDS
    • F04BPOSITIVE-DISPLACEMENT MACHINES FOR LIQUIDS; PUMPS
    • F04B27/00Multi-cylinder pumps specially adapted for elastic fluids and characterised by number or arrangement of cylinders
    • F04B27/08Multi-cylinder pumps specially adapted for elastic fluids and characterised by number or arrangement of cylinders having cylinders coaxial with, or parallel or inclined to, main shaft axis
    • F04B27/10Multi-cylinder pumps specially adapted for elastic fluids and characterised by number or arrangement of cylinders having cylinders coaxial with, or parallel or inclined to, main shaft axis having stationary cylinders
    • F04B27/1036Component parts, details, e.g. sealings, lubrication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4POSITIVE - DISPLACEMENT MACHINES FOR LIQUIDS; PUMPS FOR LIQUIDS OR ELASTIC FLUIDS
    • F04BPOSITIVE-DISPLACEMENT MACHINES FOR LIQUIDS; PUMPS
    • F04B27/00Multi-cylinder pumps specially adapted for elastic fluids and characterised by number or arrangement of cylinders
    • F04B27/08Multi-cylinder pumps specially adapted for elastic fluids and characterised by number or arrangement of cylinders having cylinders coaxial with, or parallel or inclined to, main shaft axis
    • F04B27/10Multi-cylinder pumps specially adapted for elastic fluids and characterised by number or arrangement of cylinders having cylinders coaxial with, or parallel or inclined to, main shaft axis having stationary cylinders
    • F04B27/1036Component parts, details, e.g. sealings, lubrication
    • F04B27/1081Casings, housing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4POSITIVE - DISPLACEMENT MACHINES FOR LIQUIDS; PUMPS FOR LIQUIDS OR ELASTIC FLUIDS
    • F04BPOSITIVE-DISPLACEMENT MACHINES FOR LIQUIDS; PUMPS
    • F04B27/00Multi-cylinder pumps specially adapted for elastic fluids and characterised by number or arrangement of cylinders
    • F04B27/08Multi-cylinder pumps specially adapted for elastic fluids and characterised by number or arrangement of cylinders having cylinders coaxial with, or parallel or inclined to, main shaft axis
    • F04B27/14Control
    • F04B27/16Control of pumps with stationary cylinder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4POSITIVE - DISPLACEMENT MACHINES FOR LIQUIDS; PUMPS FOR LIQUIDS OR ELASTIC FLUIDS
    • F04BPOSITIVE-DISPLACEMENT MACHINES FOR LIQUIDS; PUMPS
    • F04B39/00Component parts, details, or accessories, of pumps or pumping systems specially adapted for elastic fluid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in, or of interest apart from, groups F04B25/00 - F04B37/00
    • F04B39/0027Pulsation and noise damping mea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4POSITIVE - DISPLACEMENT MACHINES FOR LIQUIDS; PUMPS FOR LIQUIDS OR ELASTIC FLUIDS
    • F04BPOSITIVE-DISPLACEMENT MACHINES FOR LIQUIDS; PUMPS
    • F04B39/00Component parts, details, or accessories, of pumps or pumping systems specially adapted for elastic fluid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in, or of interest apart from, groups F04B25/00 - F04B37/00
    • F04B39/10Adaptations or arrangements of distribution members
    • F04B39/1073Adaptations or arrangements of distribution members the members being reed valve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4POSITIVE - DISPLACEMENT MACHINES FOR LIQUIDS; PUMPS FOR LIQUIDS OR ELASTIC FLUIDS
    • F04BPOSITIVE-DISPLACEMENT MACHINES FOR LIQUIDS; PUMPS
    • F04B39/00Component parts, details, or accessories, of pumps or pumping systems specially adapted for elastic fluid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in, or of interest apart from, groups F04B25/00 - F04B37/00
    • F04B39/10Adaptations or arrangements of distribution member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4POSITIVE - DISPLACEMENT MACHINES FOR LIQUIDS; PUMPS FOR LIQUIDS OR ELASTIC FLUIDS
    • F04CROTARY-PISTON, OR OSCILLATING-PISTON, POSITIVE-DISPLACEMENT MACHINES FOR LIQUIDS; ROTARY-PISTON, OR OSCILLATING-PISTON, POSITIVE-DISPLACEMENT PUMPS
    • F04C2210/00Fluid
    • F04C2210/26Refrigerants with particular properties, e.g. HFC-134a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5INDEXING SCHEMES RELATING TO ENGINES OR PUMPS IN VARIOUS SUBCLASSES OF CLASSES F01-F04
    • F05B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WIND, SPRING, WEIGHT, INERTIA OR LIKE MOTORS, TO MACHINES OR ENGINES FOR LIQUIDS COVERED BY SUBCLASSES F03B, F03D AND F03G
    • F05B2210/00Working fluid
    • F05B2210/10Kind or type
    • F05B2210/14Refrigerants with particular properties, e.g. HFC-134a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5INDEXING SCHEMES RELATING TO ENGINES OR PUMPS IN VARIOUS SUBCLASSES OF CLASSES F01-F04
    • F05B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WIND, SPRING, WEIGHT, INERTIA OR LIKE MOTORS, TO MACHINES OR ENGINES FOR LIQUIDS COVERED BY SUBCLASSES F03B, F03D AND F03G
    • F05B2260/00Function
    • F05B2260/96Preventing, counteracting or reducing vibration or noise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ressors, Vaccum Pumps And Other Relevant Systems (AREA)
  • Compressor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能够抑制工作时的驱动轴的旋转驱动力的增大并且抑制吸入脉动的活塞式压缩机。本发明的压缩机具备驱动轴及移动体等。在移动体形成有第2连通路。第2连通路具有位于移动体的旋转方向的先行侧的位置的前端缘和位于比前端缘靠旋转方向的后行侧的位置的后端缘。前端缘具有第1缘部和第2缘部。第1缘部在从压缩室向排出室排出的制冷剂气体的流量最大时与第1连通路相对向。第2缘部在从压缩室向排出室排出的制冷剂气体的流量比最大小时与第1连通路相对向。第1缘部位于比第2缘部靠旋转方向的后行侧的位置。

Description

活塞式压缩机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活塞式压缩机。
背景技术
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一种以往的活塞式压缩机(以下,仅称为压缩机)。该压缩机具备壳体、驱动轴、固定斜板、多个活塞、排出阀、移动体、以及控制阀。
壳体具有缸体。在缸体,除了形成有多个缸孔之外,还形成有与压缩室连通的第1连通路。另外,在壳体形成有排出室、斜板室、轴孔、以及控制压室。从压缩机的外部向斜板室吸入吸入压力的制冷剂。由此,斜板室成为吸入压气氛(日文:雰囲気),比排出室的压力低。另外,斜板室与轴孔连通。控制压室被设为控制压力。
驱动轴在轴孔内被支承为能够旋转。固定斜板能够通过驱动轴的旋转而在斜板室内旋转,且相对于与驱动轴垂直的平面的倾斜角度为恒定。活塞在缸孔内形成压缩室,并与固定斜板连结。在压缩室与排出室之间设置有使压缩室内的制冷剂向排出室排出的簧片阀式的排出阀。
移动体使驱动轴插通。由此,移动体设置于驱动轴,并配置在轴孔内。并且,移动体划分轴孔和控制压室。移动体在轴孔内与驱动轴一体旋转,并且能够基于控制压力在驱动轴的驱动轴心方向上相对于驱动轴移动。另外,在移动体的外周面形成有第2连通路。第2连通路在移动体的周向上延伸,伴随于驱动轴的旋转而间歇地与第1连通路连通。控制阀调整控制压力。
在该压缩机中,通过驱动轴旋转,固定斜板旋转,从而活塞在缸孔内在上止点与下止点之间往复运动。在此,通过处于上止点的活塞开始朝向下止点移动,从而压缩室成为残留于内部的制冷剂进行再膨胀的再膨胀行程。然后,通过第1连通路与第2连通路连通,从而压缩室从再膨胀行程移向吸入行程。此时,第2连通路使轴孔内、即斜板室内的制冷剂通过第1连通路向压缩室吸入。然后,压缩室在活塞从下止点朝向上止点移动的期间,成为对吸入了的制冷剂进行压缩的压缩行程,进而,移向将压缩后的制冷剂向排出室排出的排出行程。
并且,在该压缩机中,根据移动体相对于驱动轴的驱动轴心方向的位置,而在驱动轴每旋转一周时第1连通路与第2连通路连通的绕驱动轴心的连通角度变化。由此,在该压缩机中,通过使被吸入压缩室的制冷剂的流量变化,能够使从压缩室向排出室排出的制冷剂的流量变化。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平5-306680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课题
在从压缩室向排出室排出的制冷剂的流量最大时(以下,称为最大流量时),从压缩室向排出室排出的制冷剂成为高压,另外,残留于压缩室内的制冷剂也成为高压。因此,如果在通过再膨胀行程而残留于压缩室内的制冷剂成为比吸入压气氛低的压力之前第1连通路与第2连通路连通,则残留于压缩室内的制冷剂从第1连通路向第2连通路逆流、进而向吸入压气氛侧逆流。
在此,在压缩机工作时从上止点侧朝向下止点侧移动的活塞将压缩室内的压力用作动力的一部分。因此,若残留于压缩室内的制冷剂向第2连通路逆流而使得压缩室内急剧减压,则活塞难以从上止点侧朝向下止点侧移动。因此,为了使活塞移动,需要增大驱动轴的旋转驱动力。另外,由于残留于压缩室内的制冷剂向吸入压气氛侧逆流,而吸入压气氛侧的压力变动变大,因此吸入脉动也变大。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以往的实际情况而完成的,其应解决的课题在于,提供一种能够抑制工作时的驱动轴的旋转驱动力的增大并且能够抑制吸入脉动的活塞式压缩机。
用于解决课题的技术方案
本发明的活塞式压缩机具备:
壳体,所述壳体具有形成有多个缸孔的缸体,并形成有排出室、斜板室、以及轴孔;
驱动轴,所述驱动轴在所述轴孔内被支承为能够旋转;
固定斜板,所述固定斜板能够通过所述驱动轴的旋转而在所述斜板室内旋转,且相对于与所述驱动轴垂直的平面的倾斜角度为恒定;
活塞,所述活塞在所述缸孔内形成压缩室,并与所述固定斜板连结;
排出阀,所述排出阀使所述压缩室内的制冷剂向所述排出室排出;
移动体,所述移动体设置于所述驱动轴并位于所述轴孔内,与所述驱动轴一体旋转,并且能够基于控制压力在驱动轴心方向上相对于所述驱动轴移动;以及
控制阀,所述控制阀控制所述控制压力,
在所述缸体形成有与所述压缩室连通的第1连通路,
在所述移动体形成有第2连通路,所述第2连通路在所述移动体的周向上延伸,伴随于所述驱动轴的旋转而间歇地与所述第1连通路连通,由此使制冷剂通过所述第1连通路向所述压缩室吸入,
根据所述移动体的所述驱动轴心方向的位置,而从所述压缩室向所述排出室排出的制冷剂的流量变化,
所述活塞式压缩机的特征在于,
所述第2连通路具有位于所述移动体的旋转方向的先行侧的位置的前端缘、和位于比所述前端缘靠所述旋转方向的后行侧的位置的后端缘,
所述前端缘具有在从所述压缩室向所述排出室排出的制冷剂的流量最大时与所述第1连通路相对向的第1缘部、和在从所述压缩室向所述排出室排出的制冷剂的流量比最大小时与所述第1连通路相对向的第2缘部,所述第1缘部位于比所述第2缘部靠所述旋转方向的后行侧的位置。
关于本发明的活塞式压缩机,第2连通路的前端缘具有第1缘部和第2缘部,第1缘部位于比第2缘部靠驱动轴的旋转方向的后行侧的位置。因此,与从压缩室向排出室排出的制冷剂的流量比最大流量时小时相比,在最大流量时,第1连通路与第2连通路连通的定时延迟,由此压缩室从再膨胀行程移向吸入行程的定时延迟。
因此,在该压缩机中,能够使在最大流量时残留于压缩室内的制冷剂在再膨胀行程中充分减压,因此,能够抑制在第1连通路与第2连通路连通了时残留于压缩室内的制冷剂向第2连通路逆流。由此,即使第1连通路与第2连通路连通,压缩室内的压力也难以急剧降低,因此,在最大流量时活塞容易移动,能够抑制驱动轴的旋转驱动力的增大。另外,由于残留于压缩室内的制冷剂向第2连通路逆流被抑制,因此能够抑制最大流量时的吸入脉动。
并且,在该压缩机中,与最大流量时相比,在从压缩室向排出室排出的制冷剂的流量比最大流量时小时,第1连通路与第2连通路连通的定时提前,由此压缩室从再膨胀行程移向吸入行程的定时提前。
因此,在该压缩机中,在从压缩室向排出室排出的制冷剂的流量比最大流量时小时,能够防止通过再膨胀行程而压缩室内成为比吸入压力低的压力。其结果,即使在从压缩室向排出室排出的制冷剂的流量比最大流量时小的状态下,活塞也容易移动,也能够抑制驱动轴的旋转驱动力的增大。另外,通过防止压缩室内成为比吸入压力低的压力,从而在该压缩机中,能够抑制从压缩室向排出室排出的制冷剂的流量比最大流量时小时的吸入脉动。
因此,根据本发明的活塞式压缩机,能够抑制工作时的驱动轴的旋转驱动力的增大,并且能够抑制吸入脉动。
在驱动轴,可以形成有以能够使移动体在驱动轴心方向上移动的方式配置移动体的引导窗。另外,移动体可以具有形成有第2连通路并且配置于引导窗的第1移动体和配置于驱动轴内的第2移动体。而且,可以通过第1移动体,使第1连通路与第2连通路连通。并且,优选的是,通过驱动轴,使第1连通路与第2连通路成为非连通。
在该压缩机中,在压缩行程中被压缩后的高压的制冷剂通过与处于压缩行程、排出行程的压缩室连通的第1连通路朝向第2连通路流通。在此,在该压缩机中,由于通过驱动轴使第1连通路与第2连通路成为非连通,因此,由在压缩室内被压缩后的高压的制冷剂产生的载荷(以下,称为压缩载荷)通过第1连通路作用于驱动轴。由此,驱动轴承受压缩载荷,从而压缩载荷难以作用于移动体。因此,移动体容易在驱动轴心方向上移动,因此,在该压缩机中,能够提高控制性。另外,在该压缩机中,在使移动体在驱动轴心方向上移动时,不需要过大的推力,不需要使移动体大型化来确保相对于控制压力的受压面积大。因此,在该压缩机中也能够实现小型化。
优选的是,第1缘部和第2缘部在旋转方向上逐渐变化地连续。另外,也优选的是,第1缘部和第2缘部具有台阶(日文:段差)地连续。在这些情况下,能够在提高包括前端缘在内的第2连通路的设计的自由度的同时,合适地设定最大流量时的第1连通路与第2连通路的连通定时和从压缩室向排出室排出的制冷剂的流量比最大流量时小时的第1连通路与第2连通路的连通定时。
发明的效果
根据本发明的活塞式压缩机,能够抑制工作时的驱动轴的旋转驱动力的增大,并且能够抑制吸入脉动。
附图说明
图1涉及实施例1的活塞式压缩机,是最小流量时的剖视图。
图2涉及实施例1的活塞式压缩机,是最大流量时的剖视图。
图3涉及实施例1的活塞式压缩机,是示出驱动轴及移动体等的分解图。
图4涉及实施例1的活塞式压缩机,是示出盖的剖视图。
图5涉及实施例1的活塞式压缩机,是示出图4的C-C剖面的放大剖视图。
图6涉及实施例1的活塞式压缩机,是从压缩机的前方侧观察第1移动体而得到的放大主视图。
图7涉及实施例1的活塞式压缩机,是从压缩机的后方侧观察第2移动体而得到的放大后视图。
图8涉及实施例1的活塞式压缩机,是示出最小流量时的驱动轴及移动体等的主要部分放大剖视图。
图9涉及实施例1的活塞式压缩机,是示出最大流量时的驱动轴及移动体等的主要部分放大剖视图。
图10涉及实施例1的活塞式压缩机,是示出图1的A-A剖面的主要部分放大剖视图。
图11涉及实施例1的活塞式压缩机,是示出移动体移动到比图1所示的位置靠后方处的状态的与图10同样的主要部分放大剖视图。
图12涉及实施例1的活塞式压缩机,是示出图2的B-B剖面的主要部分放大剖视图。
图13涉及实施例1的活塞式压缩机,是示出最小流量时的第1移动体与第1连通路的位置关系的示意图。
图14涉及实施例1的活塞式压缩机,是示出中间流量时的第1移动体与第1连通路的位置关系的示意图。
图15涉及实施例1的活塞式压缩机,是示出最大流量时的第1移动体与第1连通路的位置关系的示意图。
图16涉及实施例2的活塞式压缩机,是示出第1移动体的侧视图。
图17涉及实施例3的活塞式压缩机,是示出第1移动体的侧视图。
图18涉及实施例4的活塞式压缩机,是示出第1移动体的侧视图。
图19涉及实施例4的活塞式压缩机,是示出图18的D-D剖面的主要部分放大剖视图。
图20涉及实施例5的活塞式压缩机,是示出第1移动体的侧视图。
附图标记说明
1…壳体
3…驱动轴
5…固定斜板
7…活塞
9…阀形成板(排出阀)
10…移动体
13…控制阀
21…缸体
21a~21f…缸孔
22a~22f…第1连通路
23…第2轴孔(轴孔)
29…排出室
31…斜板室
35a…引导窗
41…第2连通路
45a~45f…压缩室
61…前端缘
61a…第1缘部
61b…第2缘部
63…后端缘
173…第1轴孔(轴孔)
612…台阶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将本发明具体化了的实施例1~5进行说明。这些压缩机是单头活塞式压缩机。这些压缩机搭载于车辆,构成空调装置的制冷回路。
(实施例1)
如图1及图2所示,实施例1的压缩机具备壳体1、驱动轴3、固定斜板5、多个活塞7、阀形成板9、移动体10、以及控制阀13。阀形成板9是本发明的“排出阀”的一例。
壳体1具有前壳体17、后壳体19、以及缸体21。在本实施例中,将前壳体17所在的一侧作为压缩机的前方侧并将后壳体19所在的一侧作为压缩机的后方侧来规定了压缩机的前后方向。另外,将图1及图2的纸面的上方作为压缩机的上方侧并将纸面的下方作为压缩机的下方侧来规定了压缩机的上下方向。并且,在图3以后,与图1及图2对应地表示前后方向及上下方向。此外,实施例中的前后方向等是一例,本发明的压缩机与所搭载的车辆相对应地适当变更其姿势。
前壳体17具有在径向上延伸的前壁17a和与前壁17a呈一体并在驱动轴3的驱动轴心O方向上从前壁17a向后方延伸的周壁17b,并呈大致圆筒状。驱动轴心O与压缩机的前后方向平行地延伸。
在前壁17a形成有第1凸部171、第2凸部172、以及第1轴孔173。第1凸部171在驱动轴心O方向上朝向前方突出。在第1凸部171内设置有轴封装置25。第2凸部172在后述的斜板室31内,在驱动轴心O方向上朝向后方突出。第1轴孔173在驱动轴心O方向上贯通前壁17a。
在后壳体19形成有吸入室28、吸入口28a、排出室29、排出口29a、以及第3连接路26c。吸入室28位于后壳体19的中心侧。吸入口28a与吸入室28连通,且在后壳体19的轴向上延伸并向后壳体19的外部开放。吸入口28a经由配管与蒸发器连接。由此,吸入室28从吸入口28a吸入经过蒸发器后的低压的制冷剂气体、即吸入压力的制冷剂气体。这样一来,吸入室28成为吸入压力。排出室29形成为环状,位于吸入室28的外周侧。排出口29a与排出室29连通,且在后壳体19的径向上延伸并向后壳体19的外部开放。排出口29a经由配管与冷凝器连接。吸入口28a及排出口29a的形状能够适当设计。此外,省略配管、蒸发器及冷凝器的图示。第3连接路26c在与吸入口28a不同的位置处与吸入室28连接。
缸体21位于前壳体17与后壳体19之间。如图10~图12所示,在缸体21形成有缸孔21a~21f。缸孔21a~21f分别在周向上以等角度间隔配置。如图1及图2所示,缸孔21a~21f分别在驱动轴心O方向上延伸。此外,缸孔21a~21f的个数能够适当设计。
缸体21通过与前壳体17接合而在与前壳体17的前壁17a及周壁17b之间形成斜板室31。斜板室31通过未图示的联络通路与吸入室28连通。
另外,在缸体21形成有第2轴孔23。第1轴孔173及第2轴孔23是本发明的“轴孔”的一例。第2轴孔23位于缸体21的中心侧,在驱动轴心O方向上贯通缸体21。通过将缸体21经由阀形成板9与后壳体19接合,从而第2轴孔23的后方侧位于吸入室28内。由此,第2轴孔23与吸入室28连通。
另一方面,在第2轴孔23的前方侧形成有环状槽24。环状槽24呈圆环状凹设于第2轴孔23,面向第2轴孔23的内周面。环状槽24除了与第1连接路26a连接之外,还在与第1连接路26a不同的位置处与第2连接路26b连接。第1、2连接路26a、26b形成于缸体21及后壳体19。另外,第1连接路26a在与环状槽24相反的一侧与排出室29连接。由此,第1连接路26a使环状槽24与排出室29连通。
另外,如图10~图12所示,在缸体21形成有第1连通路22a~22f。第1连通路22a~22f位于缸孔21a~21f与第2轴孔23之间。第1连通路22a~22f分别将缸孔21a~21f与第2轴孔23连接。
如图1及图2所示,阀形成板9设置于后壳体19与缸体21之间。后壳体19和缸体21经由该阀形成板9接合。
阀形成板9具有阀板90、排出阀板92、以及保持板93。在阀板90形成有与缸孔21a~21f连通的6个排出孔911。缸孔21a~21f通过各排出孔911与排出室29连通。
排出阀板92设置于阀板90的后表面。在排出阀板92设置有能够通过弹性变形对各排出孔911进行开闭的6个排出簧片阀92a。保持板93设置于排出阀板92的后表面。保持板93限制排出簧片阀92a的最大开度。
驱动轴3由驱动轴主体33和盖35构成,并在驱动轴心O方向上从壳体1的前方侧朝向后方侧延伸。驱动轴主体33及盖35为钢铁制,具有针对高压的制冷剂气体的压缩载荷的刚性。驱动轴主体33构成驱动轴3的前侧部分。驱动轴主体33具有螺纹部33a、第1轴部33b、以及第2轴部33c。螺纹部33a位于驱动轴主体33的前端、即驱动轴3的前端。驱动轴3经由该螺纹部33a与未图示的带轮、电磁离合器等连结。这样一来,驱动轴3从车辆获得旋转驱动力。
第1轴部33b与螺纹部33a的后端连续,并在驱动轴心O方向上延伸。第2轴部33c与第1轴部33b的后端连续,并在驱动轴心O方向上延伸。第2轴部33c形成为直径比第1轴部33b的直径小。如图3所示,在第2轴部33c形成有第1轴路33d。第1轴路33d在第2轴部33c内在驱动轴心O方向上延伸,并在第2轴部33c的后端面、即驱动轴主体33的后端面开口。另外,在第2轴部33c形成有第1路径33e。如图9及图10所示,第1路径33e与第1轴路33d连通,并且在第2轴部33c内在驱动轴3的径向上延伸,并在第2轴部33c的外周面开口。
如图1及图2所示,盖35构成驱动轴3的后侧部分。如图1~图5所示,盖35呈与第2轴孔23大致同径的圆筒状,并在驱动轴心O方向上延伸。如图4及图5所示,在盖35形成有引导窗35a。如图5所示,引导窗35a在盖35的周向上遍及半周地形成,并在驱动轴心O方向上延伸。另一方面,在盖35中,隔着驱动轴心O位于引导窗35a的相反侧的部分为主体部35b。主体部35b呈与引导窗35a相对向且在驱动轴心O方向上延伸的半圆形的流槽形状。此外,引导窗35a可以在盖35的周向上形成得比半周大,另外,也可以在盖35的周向上形成得比半周小。
如图4所示,在盖35内形成有第2轴路35c。第2轴路35c在驱动轴心O方向上延伸,并前后贯通盖35。第2轴路35c由第1径部351、第2径部352、以及第3径部353构成。第1径部351、第2径部352、以及第3径部353互相呈同轴。
第1径部351形成为与驱动轴主体33的第2轴部33c大致同径。第1径部351在盖35的前端面开口,并朝向后方延伸。第2径部352与第1径部351的后端连接,并朝向后方延伸。第2径部352形成为与图3所示的第1轴路33d大致同径,且形成为直径比第1径部351的直径小。由此,在第1径部351与第2径部352之间形成有图4所示的第1台阶部(日文:段部)354。另外,第1径部351和第2径部352与引导窗35a连通。由此,第1、2径部351、352在与引导窗35a连通的部位处与盖35的外部连通。第3径部353与第2径部352的后端连接并朝向后方延伸,且在盖35的后端面开口。第3径部353形成为直径比第2径部352的直径小。由此,在第2径部352与第3径部353之间形成有第2台阶部355。
另外,在盖35的前端侧形成有第1环状凹槽356和第2环状凹槽357。在第1环状凹槽356设置有第1密封环358,在第2环状凹槽357设置有第2密封环359。第1、2密封环358、359由PTFE等树脂形成。另外,在盖35的前端侧,在成为第1环状凹槽356与第2环状凹槽357之间、即成为第1密封环358与第2密封环359之间的位置形成有第2路径35d。第2路径35d与第1径部351连通,并且在盖35内在径向上延伸,且在盖35的外周面开口。
而且,如图3~图5所示,盖35具有第1限制面301、第2限制面302、第1端面303、以及第2端面304。如图4所示,第1限制面301从盖35的内周侧朝向外周侧呈平面状延伸,并朝后面向引导窗35a。第2限制面302与第1限制面301相对向并且从盖35的内周侧朝向外周侧呈平面状延伸,并朝前面向引导窗35a。如图3所示,第1端面303及第2端面304位于引导窗35a内,即位于第1限制面301与第2限制面302之间。第1端面303和第2端面304隔着驱动轴心O而配置,互相平行地在驱动轴心O方向上呈平面状延伸。由此,第1端面303及第2端面304分别与第1限制面301和第2限制面302连接。第1端面303及第2端面304构成主体部35b的端面。
如图8及图9所示,驱动轴主体33的第2轴部33c被压入于盖35。更具体而言,第2轴部33c的后端侧被压入于第2轴路35c的第1径部351。并且,通过第2轴部33c的后端与第1台阶部354抵接,从而第2轴部33c在第1径部351内被定位。此时,通过使第1路径33e和第2路径35d匹配,从而互相连通。这样一来,驱动轴主体33和盖35被一体化,由此形成驱动轴3。
如图1及图2所示,通过使驱动轴主体33的第1轴部33b支承于第1轴孔173,并且使盖35支承于第2轴孔23,从而驱动轴3能够旋转地插通于壳体1。由此,驱动轴3能够绕驱动轴心O旋转。具体而言,驱动轴3向图10~图12等所示的R1方向旋转。
在此,通过使盖35支承于第2轴孔23,从而如图8及图9所示,环状槽24与第2路径35d及第1路径33e相对向。由此,通过第1、2路径33e、35d从而环状槽24与第1轴路33d连通。并且,通过第1、2密封环358、359将第2轴孔23内与环状槽24之间密封。另外,通过使盖35支持于第2轴孔23,从而成为盖35的后端从第2轴孔23内突出并且向吸入室28内延伸的状态。由此,第2轴路35c通过第3径部353与吸入室28相连。另一方面,如图1及图2所示,在第1凸部171内,驱动轴3插通于轴封装置25。由此,轴封装置25将壳体1的内部与壳体1的外部之间密封。
另外,通过使盖35支承于第2轴孔23,从而如图10~图12所示,引导窗35a及主体部35b与第1连通路22a~22f相对向。具体而言,引导窗35a与第1连通路22a~22f中的连通于处于再膨胀行程或吸入行程的压缩室45a~45f的第1连通路22a~22f相对向。另一方面,主体部35b与第1连通路22a~22f中的连通于处于压缩行程或排出行程的压缩室45a~45f的第1连通路22a~22f相对向。此外,在后面叙述压缩室45a~45f。
如图1及图2所示,固定斜板5通过被压入于驱动轴主体33的第2轴部33c而固定于驱动轴主体33。此时,固定斜板5通过与形成于第2轴部33c与第1轴部33b之间的台阶部33f抵接而进行相对于驱动轴主体33的定位。这样一来,固定斜板5配置于斜板室31内,并通过驱动轴3旋转,能够在斜板室31内与驱动轴3一起旋转。在此,固定斜板5相对于与驱动轴3垂直的平面的倾斜角度为恒定。另外,在斜板室31内,在第2凸部172与固定斜板5之间设置有推力轴承6。
各活塞7分别收容于缸孔21a~21f内。通过各活塞7、和阀形成板9,如图10~图12所示,在缸孔21a~21f内分别形成有压缩室45a~45f。压缩室45a~45f分别与第1连通路22a~22f连通。
如图1及图2所示,在各活塞7形成有卡合部7a。在卡合部7a内分别设置有半球状的滑履(英文:shoe)8a、8b。通过这些滑履8a、8b,活塞7与固定斜板5连结。由此,各滑履8a、8b作为将固定斜板5的旋转变换为活塞7的往复运动的变换机构发挥功能。因此,活塞7能够分别在缸孔21a~21f内在活塞7的上止点与活塞7的下止点之间往复运动。
如图3所示,移动体10由第1移动体11和第2移动体12构成。如图10~图12所示,移动体10通过安装于驱动轴3而与驱动轴3一起绕驱动轴心O旋转。由此,在第1移动体11,隔着驱动轴心O而规定了旋转方向的先行侧和旋转方向的后行侧。此外,在后面叙述移动体10相对于驱动轴3的安装。
如图6及图10~图12所示,第1移动体11具有周壁部11a和立壁部11b。周壁部11a形成为与盖35大致同径的大致半圆的流槽状,并在驱动轴心O方向上延伸。如图8及图9所示,第1移动体11的驱动轴心O方向的长度、即第1移动体11的前后方向的长度被设定为比引导窗35a的前后方向的长度短。
如图6所示,周壁部11a具有表面111和背面112。在周壁部11a形成有第2连通路41。第2连通路41由从表面111贯通至背面112的孔部41a形成。如图13~图15所示,第2连通路41在周壁部11a以在前后方向上延伸的方式形成。并且,第2连通路41形成为随着从后端朝向前端而逐渐在周壁部11a的周向上、即从第1移动体11的旋转方向的先行侧朝向后行侧延伸得长。也就是说,在第1移动体11的旋转方向上形成得小的第1部位411位于第2连通路41的后端侧,在第1移动体11的旋转方向上形成得大的第2部位412位于第2连通路41的前端侧。
通过以这样的形状在周壁部11a形成第2连通路41,从而第2连通路41具有前端缘61、后端缘63、第1连接缘65、以及第2连接缘67。前端缘61位于第1移动体11的旋转方向的最先行侧,并在驱动轴心O方向上、即第1移动体11的前后方向上延伸。后端缘63位于比前端缘61靠驱动轴3及移动体10的旋转方向的后行侧的位置,并在第2连通路41的前后方向上延伸。后端缘63呈随着朝向第2连通路41的前方而从前端缘61向旋转方向的后行侧远离的形状。第1连接缘65及第2连接缘67在第1移动体11的周向上延伸,并分别与前端缘61和后端缘63连接。
前端缘61由第1缘部61a、第2缘部61b、以及第3缘部61c构成。第1缘部61a构成前端缘61的前端侧,并与第1连接缘65连接。第1缘部61a在从压缩室45a~45f向排出室29排出的制冷剂气体的流量最大时,也就是在最大流量时与第1连通路22a~22f相对向。
第3缘部61c构成前端缘61的后端侧,并与第2连接缘67连接。第3缘部61c在从压缩室45a~45f向排出室29排出的制冷剂气体的流量最小时(以下,称为最小流量时)与第1连通路22a~22f相对向。
第2缘部61b位于第1缘部61a与第3缘部61c之间,并与第1缘部61a和第3缘部61c连接。第2缘部61b在从压缩室45a~45f向排出室29排出的制冷剂气体的流量比最大小且比最小大时(以下,称为中间流量时)与第1连通路22a~22f相对向。在此,中间流量在最大流量与最小流量之间具有恒定的宽度。由此,第2缘部61b在前后方向上比第1缘部61a及第3缘部61c长地延伸。此外,在后面叙述最大流量时、最小流量时以及中间流量时的第1~3缘部61a~61c与第1连通路22a~22f的相对向。另外,也可以通过在从最小流量时到中间流量时为止将第2缘部61b形成为与第1连通路22a~22f相对向,从而由第1缘部61a和第2缘部61b构成前端缘61。
在此,第1缘部61a位于比第2缘部61b及第3缘部61c靠驱动轴3及移动体10的旋转方向的后行侧的位置。另外,第1缘部61a具有朝向第2缘部61b向旋转方向的先行侧弯曲的弯曲部位611。第1缘部61a通过弯曲部位611与第2缘部61b连接。这样一来,第1缘部61a和第2缘部61b在旋转方向上逐渐变化地连续。如图15所示,弯曲部位611以沿着第1连通路22a~22f的形状的曲率形成。另一方面,在第2缘部61b和第3缘部61c,旋转方向的位置不存在差异。
如图6、图8及图9所示,立壁部11b与周壁部11a的背面112一体地形成,并配置于第1移动体11的后方侧。立壁部11b呈与驱动轴心O方向正交且上下延伸的板状。如图6所示,立壁部11b具有端面113。端面113位于周壁部11a的相反侧。另外,在立壁部11b形成有呈半圆状的缺口部114。此外,除了缺口部114的形状能够适当设计之外,也可以省略缺口部114的形成。另外,在图13~图15中,为了容易说明,省略了立壁部11b及缺口部114的图示。对于后述的图16~图18及图20也是同样的。
如图3及图7~图9所示,第2移动体12形成为与第1轴路33d及第2轴路35c的第2径部352大致同径的大致圆筒状。在第2移动体12的后端形成有呈平面状的卡合部12a。另外,在第2移动体12形成有联络路120。
如图8及图9所示,联络路120在第2移动体12内在驱动轴心O方向上延伸,并在第2移动体12的后端开口。另外,联络路120中的卡合部12a侧在第2移动体12的外周面开口。在此,联络路120不在驱动轴心O方向上贯通第2移动体12内,且不在第2移动体12的前端开口。由此,在第2移动体12形成有呈平面状的第1面121和第2面122。第1面121构成第2移动体12的前端面,并面向前方。第2面122位于联络路120的前方,并面向后方。此外,卡合部12a只要能够与立壁部11b卡合即可,能够适当设计形状。
另外,在第2移动体12中,在第1面121与第2面122之间,也就是比联络路120靠前方侧的部位形成有环槽12b。在环槽12b设置有O型环37。
第2移动体12在使卡合部12a朝向引导窗35a侧的状态下,也就是在使联络路120与引导窗35a相对向的状态下,配置于盖35的第2径部352内。另外,在盖35内,第2移动体12使前端侧进入到第1轴路33d内。由此,在第1轴路33d内、即驱动轴3内,形成有由驱动轴主体33和第2移动体12划分出的控制压室27。控制压室27通过第1路径33e及第2路径35d与环状槽24连通。由这些第1连接路26a、环状槽24以及第1、2路径33e、35d形成供气通路13a。排出室29与控制压室27通过该供气通路13a连通。另外,控制压室27与第2径部352之间由O型环37密封。
在此,由于环状槽24呈圆环状凹设于第2轴孔23,因此,即使驱动轴3旋转,环状槽24与第2路径35d及第1路径33e也始终相对向。因此,即使驱动轴3旋转,环状槽24与控制压室27也始终连通。
第1移动体11以立壁部11b朝向第2移动体12的状态设置于引导窗35a内。由此,第1移动体11安装于盖35,周壁部11a隔着驱动轴心O在主体部35b的相反侧位于第2轴孔23内。在此,由于周壁部11a是呈与盖35大致同径的半圆的流槽状,因此,第1移动体11通过设置于引导窗35a内,从而如图10~图12所示,与主体部35b一起构成呈与第2轴孔23大致同径的圆筒体。由此,第1移动体11与主体部35b一起同第2轴孔23匹配。
而且,如图8及图9所示,第1移动体11以设置于引导窗35a内的状态,使立壁部11b与第2移动体12的卡合部12a抵接。由此,通过使立壁部11b与卡合部12a卡合,从而组装第1移动体11和第2移动体12。这样一来,在盖35安装了移动体10。并且,第2连通路41与联络路120相对向,并且与联络路120连通。
另外,在盖35内、即驱动轴3内,由第2径部352、第3径部353以及缺口部114形成吸入通路39。联络路120通过该吸入通路39与吸入室28连通。由此,吸入通路39及联络路120成为吸入压力。另外,联络路120通过吸入通路39使第2连通路41与吸入室28连通。另一方面,吸入通路39通过第2移动体12与控制压室27划分开。由此,吸入通路39及联络路120与控制压室27成为非连通。
在该压缩机中,通过驱动轴3绕驱动轴心O旋转,从而驱动轴3的旋转通过第1端面303向第1移动体11传递。由此,包括第1移动体11在内的移动体10能够与驱动轴3一起绕驱动轴心O旋转。在此,通过使立壁部11b与卡合部12a卡合,从而限制第2移动体12在第1轴路33d内及第2径部352内独立于第1移动体11地绕驱动轴心O旋转。
另外,在盖35内,吸入压力作用于第1移动体11的立壁部11b和第2移动体12的第2面122。另一方面,控制压力作用于第2移动体12的第1面121。此外,在后面叙述控制压力。
并且,通过立壁部11b与卡合部12a卡合,从而第1移动体11和第2移动体12能够在驱动轴心O方向上一体地移动。这样一来,第1移动体11能够在引导窗35a内在驱动轴心O方向上前后移动。另一方面,第2移动体12通过在第1轴路33d及第2径部352内滑动,能够在驱动轴心O方向上前后移动。这样一来,移动体10在第2轴孔23内能够相对于驱动轴3在驱动轴心O方向上前后移动。
另外,第2连通路41通过驱动轴3旋转,从而如图10~图12所示,与第1连通路22a~22f间歇地连通。并且,第2连通路41根据第1移动体11的在引导窗35a内的位置,而在驱动轴3每旋转一周时与第1连通路22a~22f连通的绕驱动轴心O的连通角度变化。以下,将在驱动轴3每旋转一周时第1连通路22a~22f与第2连通路41连通的绕驱动轴心O的连通角度仅记载为连通角度。此外,在图4~图9中,为了容易说明,图示了驱动轴3及固定斜板5比图1及图2所示的位置进一步旋转了的状态下的盖35、第1移动体11、第2移动体12。另外,在图8~图12中,为了容易说明,简化地图示了第2连通路41的形状等。
如图8及图9所示,在盖35内,在第2台阶部355与移动体10之间设置有施力弹簧43。施力弹簧43朝向盖35的前方对移动体10施力。
如图1及图2所示,控制阀13设置于后壳体19。控制阀13与第2连接路26b连接。由此,控制阀13通过第2连接路26b与环状槽24、进而与控制压室27连接。另外,控制阀13与第3连接路26c连接。由此,控制阀13通过第3连接路26c与吸入室28连接。这样,通过控制阀13将第2连接路26b与第3连接路26c连接。这样一来,第2连接路26b和第3连接路26c形成抽气通路13b。也就是说,在该压缩机中,通过抽气通路13b及控制阀13将控制压室27与吸入室28连接。另外,控制阀13也通过未图示的检测通路与吸入室28连接。
在该压缩机中,通过供气通路13a,排出室29内的制冷剂气体的一部分向控制压室27流通。另外,控制压室27内的制冷剂气体通过抽气通路13b向吸入室28流通。并且,控制阀13通过检测通路感知吸入室28内的吸入压力,由此调整阀开度。由此,控制阀13通过调整抽气通路13b的开度来调整在抽气通路13b中流通的制冷剂气体的流量。具体而言,控制阀13通过增大阀开度,从而使经抽气通路13b从控制压室27向吸入室28流通的制冷剂气体的流量增大。另一方面,控制阀13通过减小阀开度,从而使经抽气通路13b从控制压室27向吸入室28流通的制冷剂气体的流量减小。这样一来,控制阀13通过使从控制压室27向吸入室28流通的制冷剂气体的流量相对于从排出室29向控制压室27流通的制冷剂气体的流量变化,从而控制作为控制压室27的制冷剂气体的压力的控制压力。此外,也可以设为通过第3连接路26c与斜板室31连接来代替与吸入室28连接从而通过第3连接路26c将控制阀13与斜板室31连接的结构,即,通过抽气通路13b及控制阀13将控制压室27与斜板室31连接的结构。
在如以上那样构成的压缩机中,通过驱动轴3绕驱动轴心O旋转,从而固定斜板5在斜板室31内旋转。由此,活塞7在缸孔21a~21f内在上止点与下止点之间往复运动。以下,将缸孔21a~21f内的活塞7的从上止点向下止点的移动称为往路(日文:往路)。另外,将缸孔21a~21f内的活塞7的从下止点向上止点的移动称为复路(日文:復路)。并且,在活塞7处于往路时,在压缩室45a~45f中,成为残留于内部的制冷剂气体(以下,称为残留气体)进行再膨胀的再膨胀行程,进而,通过第1连通路22a~22f与第2连通路41连通,从而移向吸入制冷剂气体的吸入行程。另一方面,在活塞7处于复路时,在压缩室45a~45f中,进行压缩内部的制冷剂气体的压缩行程,之后,移向将压缩后的制冷剂气体向排出室29排出的排出行程。此外,在活塞7处于复路时,第1连通路22a~22f与第2连通路41成为非连通。另外,通过排出行程排出到排出室29的制冷剂气体经排出口29a向冷凝器排出。
具体而言,在该压缩机中,在驱动轴3处于图1、图2及图10~图12所示的旋转角度时,在压缩室45a~45c中,活塞7处于往路。也就是说,在压缩室45a中活塞7处于往路的初期阶段,在压缩室45b中活塞7处于比往路的初期阶段前进了的中期阶段,在压缩室45c中活塞7处于比往路的中期阶段前进了的后期阶段。另一方面,在压缩室45d~45f中,活塞7处于复路。也就是说,在压缩室45d中活塞7处于复路的初期阶段,成为压缩行程的初期阶段。另外,在压缩室45e中活塞7处于复路的中期阶段,成为压缩行程的中期阶段。并且,在压缩室45f中活塞7处于复路的后期阶段,从压缩行程的后期阶段移向排出行程。此外,在图10~图12中,为了容易说明而省略了活塞7的图示。
并且,在该压缩机中,通过将第1移动体11设置于引导窗35a内,从而第1移动体11与第1连通路22a~22f中的连通于活塞7处于往路的压缩室45a~45f的第1连通路22a~22f相对向。更具体而言,在驱动轴3处于图1、图2及图10~图12所示的旋转角度时,第1移动体11与连通于压缩室45a的第1连通路22a、连通于压缩室45b的第1连通路22b、以及连通于压缩室45c的第1连通路22c相对向。并且,如果驱动轴3比图10等所示的状态进一步向R1方向旋转,则在压缩室45f中活塞7处于往路,在压缩室45c中活塞7处于复路,因此,第1移动体11与连通于压缩室45f的第1连通路22f、连通于压缩室45a的第1连通路22a、以及连通于压缩室45b的第1连通路22b相对向。这样一来,通过驱动轴3旋转,从而第1移动体11与连通于活塞7处于往路的压缩室45a~45f的第1连通路22a~22f依次相对向。
由此,活塞7处于往路的压缩室45a~45f从再膨胀行程移向吸入行程。由此,吸入室28内的制冷剂气体通过吸入通路39、联络路120、第2连通路41以及第1连通路22a~22f向处于吸入行程的压缩室45a~45f吸入。也就是说,第1移动体11与连通于处于再膨胀行程或吸入行程的压缩室45a~45f的第1连通路22a~22f依次相对向。
另一方面,盖35的主体部35b隔着驱动轴心O位于引导窗35a的相反侧、即第1移动体11的相反侧。因此,主体部35b与第1连通路22a~22f中的连通于活塞7处于复路的压缩室45a~45f的第1连通路22a~22f相对向。更具体而言,在驱动轴3处于图1、图2及图10~图12所示的旋转角度时,主体部35b与连通于压缩室45d的第1连通路22d、连通于压缩室45e的第1连通路22e、以及连通于压缩室45f的第1连通路22f相对向。这样一来,主体部35b通过驱动轴3旋转,从而与连通于活塞7处于复路的压缩室45a~45f、即连通于处于压缩行程或排出行程的压缩室45a~22f的第1连通路22a~22f依次相对向。
并且,在该压缩机中,通过使移动体10相对于驱动轴3在驱动轴心O方向上移动,能够变更在驱动轴3每旋转一周时从吸入室28向压缩室45a~45f吸入的制冷剂气体的流量。由此,在该压缩机中,能够变更从压缩室45a~45f向排出室29排出的制冷剂气体的流量。
具体而言,在使从压缩室45a~45f向排出室29排出的制冷剂气体的流量减小的情况下,控制阀13通过增大阀开度,增大抽气通路13b的开度,从而使从控制压室27向吸入室28流通的制冷剂气体的流量增大。这样一来,控制阀13使控制压室27的控制压力减小。由此,作为控制压力与吸入压力的差压的可变差压变小。
因此,在移动体10中,第2移动体12通过施力弹簧43的作用力而从图9所示的位置起开始在第1轴路33d内及第2径部352内在驱动轴心O方向上向前方移动。另外,第1移动体11也通过施力弹簧43的作用力而开始在引导窗35a内在驱动轴心O方向上向前方移动。因此,第2连通路41相对于第1连通路22a~22f向前方相对移动。这样一来,在该压缩机中,连通角度逐渐变小。
并且,通过控制阀13使控制压室27的控制压力进一步减小,从而使可变差压成为最小。由此,如图8所示,在移动体10中,第1移动体11成为在引导窗35a内移动到最前方的状态,并与第1限制面301抵接。由此,第1移动体11在引导窗35a内的向前方的移动被限制。另外,通过第1移动体11,第2移动体12在第1轴路33d内及第2径部352内的向前方的移动也被限制。这样,通过第1移动体11在引导窗35a内向最前方移动,从而在第2连通路41中,成为在第1部位411处与第1连通路22a~22f连通的状态。由此,在该压缩机中,连通角度成为最小。
因此,在驱动轴3处于图10所示的旋转角度时,第1移动体11使第1连通路22a与第2连通路41连通。并且,第1移动体11通过周壁部11a使第1连通路22b、22c与第2连通路41成为非连通。也就是说,第1移动体11仅使连通于活塞7处于往路的初期阶段的压缩室45a~45f的第1连通路22a~22f与第2连通路41连通。另一方面,盖35的主体部35b使第1连通路22d~22f与第2连通路41成为非连通。这样一来,主体部35b使连通于处于压缩行程或排出行程的压缩室45a~45f的第1连通路22a~22f与第2连通路41成为非连通。
若以压缩室45a及与压缩室45a连通的第1连通路22a为例进行说明,则通过在可变差压最小、进而连通角度最小的状态下使第1移动体11在引导窗35a内向最前方移动,从而如图13所示,在第2连通路41中,前端缘61的第3缘部61c与第1连通路22a相对向。并且,通过使第1移动体11与驱动轴3一起旋转,从而第1连通路22a比第3缘部61c向旋转方向的后行侧移动,也就是说,从图13的纸面的下方向上方相对移动。这样一来,第1连通路22a在直到与后端缘63相对向的期间与第2连通路41连通。因此,压缩室45a从再膨胀行程移向吸入行程。并且,通过第1连通路22a与后端缘63相对向,从而吸入行程结束。
这样,通过连通角度成为最小,从而仅在活塞7处于往路的初期阶段时,制冷剂气体从吸入室28通过吸入通路39、联络路120、第2连通路41以及第1连通路22a~22f向压缩室45a~45f吸入。因此,从吸入室28向压缩室45a~45f吸入的制冷剂气体的流量成为最小。这样一来,在该压缩机中,从压缩室45a~45f向排出室29排出的制冷剂气体成为最小流量。
另一方面,在使从压缩室45a~45f向排出室29排出的制冷剂气体的流量增大的情况下,控制阀13通过减小阀开度,减小抽气通路13b的开度,从而使从控制压室27向吸入室28流通的制冷剂气体的流量减小。这样一来,控制阀13使控制压室27的控制压力增大。由此,可变差压比最小大。
因此,在移动体10中,第2移动体12一边克服施力弹簧43的作用力一边从图8所示的位置起开始在第1轴路33d内及第2径部352内在驱动轴心O方向上向后方移动。由此,第1移动体11也一边克服施力弹簧43的作用力一边开始在引导窗35a内在驱动轴心O方向上向后方移动。因此,第2连通路41相对于第1连通路22a~22f向后方相对移动。这样一来,在该压缩机中,连通角度比最小大且比最大小。
因此,在驱动轴3处于图11所示的旋转角度时,第1移动体11使第1连通路22a、22b与第2连通路41连通。并且,第1移动体11通过周壁部11a使第1连通路22c与第2连通路41成为非连通。也就是说,第1移动体11使连通于活塞7处于往路的初期阶段的压缩室45a~45f的第1连通路22a~22f和连通于活塞7处于往路的中期阶段的压缩室45a~45f的第1连通路22a~22f、与第2连通路41连通。另外,此时,也通过使第1连通路22d~22f与第2连通路41成为非连通,从而使连通于处于压缩行程或排出行程的压缩室45a~45f的第1连通路22a~22f与第2连通路41成为非连通。
若以压缩室45a及第1连通路22a为例进行说明,则可变差压比最小大,如图14的黑色箭头所示,第1移动体11在引导窗35a内向后方移动,由此,在第2连通路41中,前端缘61的第2缘部61b与第1连通路22a相对向。并且,通过第1移动体11与驱动轴3一起旋转,从而第1连通路22a比第2缘部61b向旋转方向的后行侧相对移动。这样一来,第1连通路22a在直到与后端缘63相对向的期间与第2连通路41连通。在此,在第2缘部61b与第1连通路22a相对向时,与第3缘部61c与第1连通路22a相对向时相比,后端缘63位于旋转方向的更靠后行侧处。由此,在第2缘部61b与第1连通路22a相对向时,连通角度比最小大。
这样,通过使连通角度比最小大,从而在活塞7从往路的初期阶段起处于中期阶段的期间,制冷剂气体从吸入室28通过吸入通路39、联络路120、第2连通路41以及第1连通路22a~22f向压缩室45a~45f吸入。因此,从吸入室28向压缩室45a~45f吸入的制冷剂气体的流量比最小大。这样一来,在该压缩机中,从压缩室45a~45f向排出室29排出的制冷剂气体成为中间流量。在此,如图13及图14所示,在第2缘部61b与第3缘部61c之间,旋转方向的位置不存在差异。因此,在最小流量时和中间流量时,压缩室45a~45f从再膨胀行程移向吸入行程的定时相同,也就是说,处于往路的活塞7的位置相同。
并且,通过控制阀13使控制压室27的控制压力进一步增大,从而可变差压成为最大。因此,如图8所示,在移动体10中,第1移动体11成为在引导窗35a内移动到最后方的状态,并与第2限制面302抵接。由此,第1移动体11在引导窗35a内的向后方的移动被限制。另外,通过第1移动体11,第2移动体12在第1轴路33d内及第2径部352内的向后方的移动也被限制。这样,通过第1移动体11在引导窗35a内向最后方移动,从而在第2连通路41中,成为在第2部位412处与第1连通路22a~22f连通的状态。由此,在该压缩机中,连通角度成为最大。
因此,在驱动轴3处于图12所示的旋转角度时,第1移动体11使第1连通路22a~22c与第2连通路41连通。即,第1移动体11使连通于活塞7处于往路的初期阶段的压缩室45a~45f的第1连通路22a~22f、连通于活塞7处于往路的中期阶段的压缩室45a~45f的第1连通路22a~22f、以及连通于活塞7处于往路的后期阶段的压缩室45a~45f的第1连通路22a~22f、与第2连通路41连通。另外,此时,也通过使第1连通路22d~22f与第2连通路41成为非连通,从而使连通于处于压缩行程或排出行程的压缩室45a~45f的第1连通路22a~22f与第2连通路41成为非连通。
若以压缩室45a及与压缩室45a连通的第1连通路22a为例进行说明,则可变差压成为最大,如图15的黑色箭头所示,第1移动体11在引导窗35a内向最后方移动,由此,在第2连通路41中,前端缘61的第1缘部61a与第1连通路22a相对向。并且,通过第1移动体11与驱动轴3一起旋转,从而第1连通路22a比第1缘部61a向旋转方向的后行侧相对移动。这样一来,第1连通路22a在直到与后端缘63相对向的期间与第2连通路41连通。在此,在第1缘部61a与第1连通路22a相对向时,与第2缘部61b、第3缘部61c与第1连通路22a相对向时相比,后端缘63位于旋转方向的更靠后行侧处。由此,在第1缘部61a与第1连通路22a相对向时,连通角度成为最大。
这样一来,在连通角度成为最大时,在活塞7从往路的初期阶段起处于后期阶段的期间,制冷剂气体从吸入室28通过吸入通路39、联络路120、第2连通路41以及第1连通路22a~22f向压缩室45a~45f吸入。因此,从吸入室28向压缩室45a~45f吸入的制冷剂气体的流量成为最大。由此,在该压缩机中,从压缩室45a~45f向排出室29排出的制冷剂气体的流量成为最大流量。
在此,第1缘部61a位于比第2缘部61b及第3缘部61c靠旋转方向的后行侧的位置。因此,若以第1连通路22a为例,则在最小流量时、中间流量时第2连通路41开始与第1连通路22a连通的驱动轴3的旋转角度下,在最大流量时,第1连通路22a尚未与第1缘部61a相对向,第2连通路41与第1连通路22a成为非连通。也就是说,在最大流量时,驱动轴3需要比在最小流量时、中间流量时第2连通路41开始与第1连通路22a连通的驱动轴3的旋转角度进一步向R1方向旋转。其结果,在最大流量时,与最小流量时及中间流量时相比,压缩室45a~45f从再膨胀行程移向吸入行程的定时延迟。也就是说,在最大流量时,与最小流量时及中间流量时相比,在活塞7在往路进一步前进的定时,压缩室45a~45f从再膨胀行程移向吸入行程。换言之,在最大流量时,在活塞7接近往路的中间阶段时,压缩室45a~45f从再膨胀行程移向吸入行程,由此驱动轴3每旋转一周的再膨胀行程的期间变长,吸入行程的开始延迟。此外,在最大流量时,虽然这样使吸入行程的开始延迟,但如上所述,在活塞7处于往路的后期阶段的期间也从吸入室28吸入制冷剂气体,因此从吸入室28向压缩室45a~45f吸入的制冷剂气体的流量成为最大。
在该压缩机中,在最大流量时,与最小流量时及中间流量时相比,从压缩室45a~45f向排出室29排出的制冷剂气体的压力变高。因此,在最大流量时,与最小流量时及中间流量时相比,在排出行程中不向排出室29排出而残留于压缩室45a~45f内的残留气体的压力也变高。
关于这一点,在该压缩机中,在最大流量时,与最小流量时及中间流量时相比,第1连通路22a~22f与第2连通路41连通的定时延迟,由此压缩室45a~45f从再膨胀行程移向吸入行程的定时延迟。因此,在该压缩机中,能够在最大流量时使残留气体在再膨胀行程中充分减压。因此,在第1连通路22a~22f与第2连通路41连通了时,也就是说,在吸入行程开始时,能够抑制压缩室45a~45f内的残留气体向第2连通路41逆流、进而向吸入室28逆流。由此,即使第1连通路22a~22f与第2连通路41连通,压缩室45a~45f内的压力也难以急剧降低。这样一来,活塞7在从上止点朝向下止点移动时,能够合适地利用再膨胀行程时的压缩室45a~45f内的压力、即残留气体的压力。由此,在该压缩机中,由于在最大流量时活塞7容易从上止点朝向下止点移动,因此能够抑制驱动轴3的旋转驱动力的增大。另外,由于残留于压缩室45a~45f内的残留气体向第2连通路41逆流被抑制,因此,在该压缩机中,能够抑制最大流量时的吸入脉动。
另一方面,在最小流量时及中间流量时,与最大流量时相比,从压缩室45a~45f向排出室29排出的制冷剂气体的压力低,与此相应地,残留于压缩室45a~45f内的残留气体的压力也低。关于这一点,在该压缩机中,在最小流量时及中间流量时,与最大流量时相比,压缩室45a~45f从再膨胀行程移向吸入行程的定时提前。
因此,在该压缩机中,在最小流量时及中间流量时,能够防止通过再膨胀行程而压缩室45a~45f内成为比吸入压力即吸入室28的压力低的压力。其结果,即使在最小流量时及中间流量时,活塞7也容易从上止点朝向下止点移动,因此能够抑制驱动轴3的旋转驱动力的增大。另外,通过防止压缩室45a~45f内成为比吸入压力低的压力,从而在该压缩机中,也能够抑制最小流量时及中间流量时的吸入脉动。
因此,根据实施例1的压缩机,能够抑制工作时的驱动轴3的旋转驱动力的增大,并且能够抑制吸入脉动。
另外,在该压缩机中,在压缩行程中被压缩后的高压的制冷剂气体的一部分通过连通于处于压缩行程或排出行程的压缩室45a~45f的第1连通路22a~22f朝向第2轴孔23内流通。关于这一点,在该压缩机中,移动体10具有第1移动体11和第2移动体12,在盖35形成有配置第1移动体11的引导窗35a。由此,在该压缩机中,在第2轴孔23内,盖35的主体部35b与连通于处于压缩行程或排出行程的压缩室45a~45f的第1连通路22a~22f相对向。这样一来,主体部35b使连通于处于压缩行程或排出行程的压缩室45a~45f的第1连通路22a~22f与第2连通路41成为非连通。在此,由于盖35为钢铁制,因此,在该压缩机中,盖35、也就是说驱动轴3能够合适地承受来自处于压缩行程、排出行程的压缩室45a~45f的压缩载荷。
因此,压缩载荷难以作用于第1移动体11进而难以作用于移动体10,从而移动体10容易在驱动轴心O方向上移动。由此,在该压缩机中,容易使在驱动轴3每旋转一周时从各压缩室45a~45f向排出室29排出的制冷剂气体的流量变化。另外,在该压缩机中,也不需要为了增大相对于控制压力的受压面积而使第2移动体12过度大型化。
另外,在该压缩机中,在第2连通路41的前端缘61中,第1缘部61a通过弯曲部位611与第2缘部61b连接。由此,第1缘部61a和第2缘部61b在旋转方向上逐渐变化地连续。因此,能够在提高包括前端缘61在内的第2连通路41的设计的自由度的同时,合适地设定最大流量时的第1连通路22a~22f与第2连通路41的连通定时和最小流量时及中间流量时的第1连通路22a~22f与第2连通路41的连通定时。
另外,在该压缩机中,在从中间流量时向最大流量时变化的过渡期,通过弯曲部位611,第1连通路22a~22f与第2连通路41的连通定时逐渐延迟。并且,弯曲部位611以沿着第1连通路22a~22f的曲率形成,因此弯曲部位611与第1连通路22a~22f合适地相对向。由此,能够合适地防止制冷剂气体从第2连通路41通过弯曲部位611向第1连通路22a~22f泄漏,也就是说,能够合适地防止在弯曲部位611处第1连通路22a~22f与第2连通路41的连通定时提前。
而且,在该压缩机中,进行通过控制阀13使经抽气通路13b从控制压室27向吸入室28流通的制冷剂气体的流量变化的出侧控制(日文:抜き制御)。由此,在该压缩机中,由于能够减小在使从压缩室45a~45f向排出室29排出的制冷剂气体的流量变化时使用的排出室29内的制冷剂气体的量,因此能够提高压缩机的效率。
(实施例2)
如图16所示,在实施例2的压缩机中,在第2连通路41的前端缘61中,第1缘部61a、第2缘部61b以及第3缘部61c在旋转方向上逐渐变化地连续。由此,前端缘61成为随着从后端朝向前端而从旋转方向的先行侧向后行侧逐渐延伸的形状。该压缩机中的其他结构与实施例1的压缩机是同样的,对相同的结构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并省略与结构相关的详细说明。
在该压缩机中,在从最小流量时起经中间流量时变化至最大流量时的期间,第1连通路22a~22f与第2连通路41的连通定时以逐渐延迟的方式变化。这样一来,在该压缩机中,也能够起到与实施例1的压缩机同样的作用。
(实施例3)
如图17所示,在实施例3的压缩机中,在第2连通路41的前端缘61中,第1缘部61a和第2缘部61b具有台阶612地连续。由此,在该压缩机中,前端缘61在台阶612的部分从第2缘部61b向第1缘部61a一次性变化。该压缩机中的其他结构与实施例1的压缩机是同样的。
在该压缩机中,在从中间流量时向最大流量时变化时,通过台阶612,使第1连通路22a~22f与第2连通路41的连通定时急剧变化。也就是说,在该压缩机中,在从中间流量时向最大流量时变化了时,第1连通路22a~22f与第2连通路41的连通定时以一下子延迟的方式变化。该压缩机的其他作用与实施例1的压缩机是同样的。
(实施例4)
如图18及图19所示,在实施例4的压缩机中,第2连通路41由孔部41a和凹部41b构成。凹部41b凹设于表面111。凹部41b面向孔部41a并且与孔部41a连通。由此,在该压缩机中,第2连通路41的前端缘61由孔部41a和凹部41b形成。具体而言,在前端缘61中,第2缘部61b及第3缘部61c由凹部41b形成。由此,第2缘部61b及第3缘部61c位于比第1缘部61a靠第1移动体11的旋转方向的先行侧的位置。另外,在该压缩机中,第1缘部61a和第2缘部61b、即第1缘部61a和凹部41b具有台阶612地连续。该压缩机中的其他结构与实施例1的压缩机是同样的。
在该压缩机中,在中间流量时,前端缘61的第2缘部61b与第1连通路22a~22f相对向。并且,通过第1移动体11与驱动轴3一起旋转,从而第1连通路22a~22f通过比第2缘部61b向旋转方向的后行侧相对移动而与凹部41b相对向。由此,在第1连通路22a~22f与凹部41b相对向的期间,制冷剂气体从孔部41a经凹部41b向第1连通路22a~22f流通。关于最小流量时也是同样的。由此,在该压缩机中,在最小流量时及中间流量时,与最大流量时相比,第1连通路22a~22f与第2连通路41连通的定时提前。换言之,在该压缩机中,也在最大流量时,第1连通路22a~22f与第2连通路41的连通定时延迟。该压缩机的其他作用与实施例1的压缩机是同样的。
(实施例5)
如图20所示,在实施例5的压缩机中,在第2连通路41的前端缘61中,第3缘部61c位于比第2缘部61b靠第1移动体11的旋转方向的后行侧的位置。更具体而言,第3缘部61c位于比第2缘部61b靠旋转方向的后行侧且比第1缘部61a靠旋转方向的先行侧的位置。也就是说,在前端缘61中,第2缘部61b位于最靠旋转方向的先行侧的位置。另外,第1缘部61a和第2缘部61b具有台阶612地连续。并且,第3缘部61c和第2缘部61b具有台阶613地连续。由此,在该压缩机中,前端缘61在台阶612的部分从第2缘部61b向第1缘部61a一次性变化,并且在台阶613的部分从第3缘部61c向第2缘部61b一次性变化。该压缩机中的其他结构与实施例1的压缩机是同样的。
在该压缩机中,由于第3缘部61c位于比第2缘部61b靠旋转方向的后行侧的位置,因此,在最小流量时,与中间流量时相比,第1连通路22a~22f与第2连通路41的连通定时延迟。因此,在该压缩机中,与实施例1的压缩机相比,在最小流量时压缩室45a~45f从再膨胀行程移向吸入行程的定时延迟。由此,在该压缩机中,最小流量时的吸入行程的期间变得更短,因此从压缩室45a~45f吸入的制冷剂气体的流量变得更小,进而从压缩室45a~45f向排出室29排出的制冷剂气体的流量变得更小。在此,由于第3缘部61c位于比第1缘部61a靠旋转方向的先行侧的位置,因此最小流量时的第1连通路22a~22f与第2连通路41的连通定时比最大流量时的第1连通路22a~22f与第2连通路41的连通定时提前。该压缩机的其他作用与实施例1的压缩机是同样的。
在此,在该压缩机中,也可以以最小流量时的第1连通路22a~22f与第2连通路41的连通定时和最大流量时的第1连通路22a~22f与第2连通路41的连通定时相同的方式设计第3缘部61c的旋转方向的位置。另外,也可以以使最小流量时的第1连通路22a~22f与第2连通路41的连通定时比最大流量时的第1连通路22a~22f与第2连通路41的连通定时延迟的方式设计第3缘部61c的旋转方向的位置。
以上,根据实施例1~5对本发明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并不限定于上述实施例1~5,当然能够在不脱离其主旨的范围内适当变更而应用。
例如,也可以将实施例1~5的压缩机构成为双头活塞式压缩机。
另外,在实施例1~5的压缩机中,也可以在第2连通路41的前端缘61形成朝向第1移动体11的旋转方向的后行侧突出的突部等,利用该突部等构成第1缘部61a。另外,也可以在第2连通路41的前端缘61形成朝向第1移动体11的旋转方向的先行侧延伸的缺口部等,利用该缺口部等构成第2缘部61b。
而且,在实施例1~5的压缩机中,由第1移动体11及第2移动体12形成移动体10。但是,不限于此,也可以使移动体10形成为与第2轴孔23大致同径的圆筒状,并使驱动轴3插通于移动体10。
另外,关于实施例1~5的压缩机,也可以构成为,暂且吸入到压缩室45a~45f的制冷剂气体的一部分通过第2连通路41从压缩室45a~45f排出。并且,也可以根据连通角度的变化,而使从压缩室45a~45f排出的制冷剂气体的流量变化,由此使在驱动轴3每旋转一周时从压缩室45a~45f向排出室29排出的制冷剂气体的流量变化。
而且,在实施例1~5的压缩机中,通过连通角度根据第1移动体11在引导窗35a内的位置、即根据移动体10的驱动轴心O方向的位置而变化,由此使从压缩室45a~45f向排出室29排出的制冷剂气体的流量变化。但是,不限于此,也可以构成为,通过根据移动体10的驱动轴心O方向的位置,而使第1连通路22a~22f与第2连通路41的连通面积变化,由此使从压缩室45a~45f向排出室29排出的制冷剂气体的流量变化。
另外,关于实施例1~5的压缩机,第2移动体12也可以不与第2径部352滑动而在第2移动体12与第2径部352之间形成间隙。
而且,关于实施例1~5的压缩机,也可以代替各滑履8a、8b,而采用经由推力轴承将摆动板支承于固定斜板5的后表面侧并且通过连杆将摆动板与活塞7连接的摆动型的变换机构。
另外,在实施例1~5的压缩机中,也可以进行切换从外部向控制阀13的电流的接通和断开来控制控制压力的外部控制,也可以进行不依赖于来自外部的电流地控制控制压力的内部控制。在此,若构成为通过使向控制阀13的电流断开来增大阀开度,则在压缩机停止时,阀开度增大,能够降低控制压室27的控制压力。因此,能够在从压缩室45a~45f向排出室29排出的制冷剂气体的流量最小的状态下起动压缩机,因此能够减低起动冲击。
而且,在实施例1~5的压缩机中,也可以进行通过控制阀13使经供气通路13a从排出室29导入控制压室27的制冷剂气体的流量变化的入侧控制(日文:入れ制御)。在该情况下,能够使控制压室27迅速成为高压,能够使从压缩室45a~45f向排出室29排出的制冷剂气体的流量快速增大。在此,在进行外部控制的情况下,若构成为通过使向控制阀13的电流断开来使控制阀13减小阀开度,则在压缩机停止时,阀开度变小,能够降低控制压室27的控制压力。因此,能够在从压缩室45a~45f向排出室29排出的制冷剂气体的流量最小的状态下起动压缩机,因此能够减低起动冲击。
另外,在实施例1~5的压缩机中,也可以代替控制阀13而采用能够以供气通路13a和抽气通路13b这两者调整开度的三通阀。
而且,关于实施例1~5的压缩机,也可以构成为,通过控制阀13使控制压室27的控制压力减小,从而使得从压缩室45a~45f向排出室29排出的制冷剂气体的流量增大。
产业上的可利用性
本发明能够用于车辆的空调装置等。

Claims (3)

1.一种活塞式压缩机,具备:
壳体,所述壳体具有形成有多个缸孔的缸体,并形成有排出室、斜板室、以及轴孔;
驱动轴,所述驱动轴在所述轴孔内被支承为能够旋转;
固定斜板,所述固定斜板能够通过所述驱动轴的旋转而在所述斜板室内旋转,且相对于与所述驱动轴垂直的平面的倾斜角度为恒定;
活塞,所述活塞在所述缸孔内形成压缩室,并与所述固定斜板连结;
排出阀,所述排出阀使所述压缩室内的制冷剂向所述排出室排出;
移动体,所述移动体设置于所述驱动轴并位于所述轴孔内,与所述驱动轴一体旋转,并且能够基于控制压力在驱动轴心方向上相对于所述驱动轴移动;以及
控制阀,所述控制阀控制所述控制压力,
在所述缸体形成有与所述压缩室连通的第1连通路,
在所述移动体形成有第2连通路,所述第2连通路在所述移动体的周向上延伸,伴随于所述驱动轴的旋转而间歇地与所述第1连通路连通,由此使制冷剂通过所述第1连通路向所述压缩室吸入,
根据所述移动体的所述驱动轴心方向的位置,而从所述压缩室向所述排出室排出的制冷剂的流量变化,
所述活塞式压缩机的特征在于,
所述第2连通路具有位于所述移动体的旋转方向的先行侧的位置的前端缘、和位于比所述前端缘靠所述旋转方向的后行侧的位置的后端缘,
所述前端缘具有在从所述压缩室向所述排出室排出的制冷剂的流量最大时与所述第1连通路相对向的第1缘部、和在从所述压缩室向所述排出室排出的制冷剂的流量比最大小时与所述第1连通路相对向的第2缘部,
所述第1缘部位于比所述第2缘部靠所述旋转方向的后行侧的位置,
在所述驱动轴形成有以能够使所述移动体在所述驱动轴心方向上移动的方式配置所述移动体的引导窗,
所述移动体具有形成有所述第2连通路并且配置于所述引导窗的第1移动体和配置于所述驱动轴内的第2移动体,
通过所述第1移动体,使所述第1连通路与所述第2连通路连通,
通过所述驱动轴,使所述第1连通路与所述第2连通路成为非连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活塞式压缩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1缘部和所述第2缘部在所述旋转方向上逐渐变化地连续。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活塞式压缩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1缘部和所述第2缘部具有台阶地连续。
CN202010227114.5A 2019-03-28 2020-03-27 活塞式压缩机 Active CN111749866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9064500A JP7088113B2 (ja) 2019-03-28 2019-03-28 ピストン式圧縮機
JP2019-064500 2019-03-28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749866A CN111749866A (zh) 2020-10-09
CN111749866B true CN111749866B (zh) 2022-06-07

Family

ID=7261281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0227114.5A Active CN111749866B (zh) 2019-03-28 2020-03-27 活塞式压缩机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JP (1) JP7088113B2 (zh)
KR (1) KR102235426B1 (zh)
CN (1) CN111749866B (zh)
DE (1) DE102020108344A1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3303381B2 (ja) * 1992-03-04 2002-07-22 株式会社日本自動車部品総合研究所 斜板型可変容量コンプレッサ
JP3280696B2 (ja) * 1992-05-06 2002-05-13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可変容量圧縮機
JP3111689B2 (ja) * 1992-09-30 2000-11-27 株式会社豊田自動織機製作所 ピストン型圧縮機における冷媒ガス吸入機構
US5486098A (en) * 1992-12-28 1996-01-23 Kabushiki Kaisha Toyoda Jidoshokki Seisakusho Swash plate type variable displacement compressor
JPH07119631A (ja) * 1993-08-26 1995-05-09 Nippondenso Co Ltd 斜板型可変容量圧縮機
JPH07324678A (ja) * 1994-05-31 1995-12-12 Nippondenso Co Ltd 斜板型圧縮機
JP4730317B2 (ja) * 2007-02-02 2011-07-20 株式会社豊田自動織機 両頭ピストン式圧縮機
JP6477441B2 (ja) * 2015-11-20 2019-03-06 株式会社豊田自動織機 可変容量型斜板式圧縮機
JP6881375B2 (ja) * 2018-03-30 2021-06-02 株式会社豊田自動織機 ピストン式圧縮機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KR102235426B1 (ko) 2021-04-01
KR20200115292A (ko) 2020-10-07
DE102020108344A1 (de) 2020-10-01
JP7088113B2 (ja) 2022-06-21
JP2020165342A (ja) 2020-10-08
CN111749866A (zh) 2020-10-0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EP1918583A2 (en) Suction throttle valve of a compressor
KR101611080B1 (ko) 용량 가변형 사판식 압축기
US20070253837A1 (en) Variable capacity swash plate type compressor
JP7136003B2 (ja) ピストン式圧縮機
CN111749866B (zh) 活塞式压缩机
US20050196291A1 (en) Piston compressor
CN110318969B (zh) 活塞式压缩机
CN110821778B (zh) 活塞式压缩机
JP7120103B2 (ja) ピストン式圧縮機
US20090238698A1 (en) Reciprocal Compressor
CN113677889B (zh) 活塞式压缩机
CN110318974B (zh) 活塞式压缩机
KR101866731B1 (ko) 가변 용량형 사판식 압축기
JP2019183837A (ja) ピストン式圧縮機
JP2019183836A (ja) ピストン式圧縮機
JP2020056404A (ja) ピストン式圧縮機
JP2021032201A (ja) ピストン式圧縮機
JP2021032202A (ja) ピストン式圧縮機
JP2009138629A (ja) 可変容量コンプレッサ
JP2021032200A (ja) ピストン式圧縮機
JP2020056403A (ja) ピストン式圧縮機
JP2020023963A (ja) ピストン式圧縮機
EP1795750A1 (en) Piston compressor
JP2021032199A (ja) ピストン式圧縮機
JP2020023962A (ja) ピストン式圧縮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