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36649C - 电力组件 - Google Patents
电力组件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36649C CN1136649C CNB001350579A CN00135057A CN1136649C CN 1136649 C CN1136649 C CN 1136649C CN B001350579 A CNB001350579 A CN B001350579A CN 00135057 A CN00135057 A CN 00135057A CN 1136649 C CN1136649 C CN 1136649C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mentioned
- terminal
- lead
- supply wiring
- power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Expired - Fee Related
Links
- 239000000758 substrate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2
- 230000004888 barrier function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6
- 230000015572 biosynthetic process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5
- 230000008878 coupling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3
- 238000010168 coupl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3
- 238000005859 coupling reac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3
- 238000004519 manufactu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18
- 230000006698 indu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4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9000000919 ceramic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
- 239000004020 conducto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
- 239000002184 met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
- 229910052751 metal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5540 biological transmiss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RYGMFSIKBFXOCR-UHFFFAOYSA-N Copper Chemical compound [Cu] RYGMFSIKBFXOCR-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956 alloy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45601 alloy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6243 chemical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52802 copper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0949 copp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516 enginee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17525 heat dissip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565 sealan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P—CONTROL OR REGULATION OF ELECTRIC MOTORS, ELECTRIC GENERATORS OR DYNAMO-ELECTRIC CONVERTERS; CONTROLLING TRANSFORMERS, REACTORS OR CHOKE COILS
- H02P25/00—Arrangements or methods for the control of AC motors characterised by the kind of AC motor or by structural details
- H02P25/02—Arrangements or methods for the control of AC motors characterised by the kind of AC motor or by structural details characterised by the kind of motor
- H02P25/08—Reluctance motor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4/00—Arrangements for connecting or disconnecting semiconductor or solid-state bodies; Methods or apparatus related thereto
- H01L24/01—Means for bonding being attached to, or being formed on, the surface to be connected, e.g. chip-to-package, die-attach, "first-level" interconnec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related thereto
- H01L24/42—Wire connectors; Manufacturing methods related thereto
- H01L24/47—Structure, shape, material or disposition of the wire connectors after the connecting process
- H01L24/49—Structure, shape, material or disposition of the wire connectors after the connecting process of a plurality of wire connector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224/00—Indexing scheme for arrangements for connecting or disconnecting semiconductor or solid-state bodies and methods related thereto as covered by H01L24/00
- H01L2224/01—Means for bonding being attached to, or being formed on, the surface to be connected, e.g. chip-to-package, die-attach, "first-level" interconnec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related thereto
- H01L2224/42—Wire connectors; Manufacturing methods related thereto
- H01L2224/47—Structure, shape, material or disposition of the wire connectors after the connecting process
- H01L2224/48—Structure, shape, material or disposition of the wire connectors after the connecting process of an individual wire connector
- H01L2224/4805—Shape
- H01L2224/4809—Loop shape
- H01L2224/48091—Arched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224/00—Indexing scheme for arrangements for connecting or disconnecting semiconductor or solid-state bodies and methods related thereto as covered by H01L24/00
- H01L2224/01—Means for bonding being attached to, or being formed on, the surface to be connected, e.g. chip-to-package, die-attach, "first-level" interconnec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related thereto
- H01L2224/42—Wire connectors; Manufacturing methods related thereto
- H01L2224/47—Structure, shape, material or disposition of the wire connectors after the connecting process
- H01L2224/48—Structure, shape, material or disposition of the wire connectors after the connecting process of an individual wire connector
- H01L2224/484—Connecting portions
- H01L2224/4847—Connecting portions the connecting portion on the bonding area of the semiconductor or solid-state body being a wedge bond
- H01L2224/48472—Connecting portions the connecting portion on the bonding area of the semiconductor or solid-state body being a wedge bond the other connecting portion not on the bonding area also being a wedge bond, i.e. wedge-to-wedge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224/00—Indexing scheme for arrangements for connecting or disconnecting semiconductor or solid-state bodies and methods related thereto as covered by H01L24/00
- H01L2224/01—Means for bonding being attached to, or being formed on, the surface to be connected, e.g. chip-to-package, die-attach, "first-level" interconnec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related thereto
- H01L2224/42—Wire connectors; Manufacturing methods related thereto
- H01L2224/47—Structure, shape, material or disposition of the wire connectors after the connecting process
- H01L2224/49—Structure, shape, material or disposition of the wire connectors after the connecting process of a plurality of wire connectors
- H01L2224/491—Disposition
- H01L2224/4911—Disposition the connectors being bonded to at least one common bonding area, e.g. daisy chain
- H01L2224/49111—Disposition the connectors being bonded to at least one common bonding area, e.g. daisy chain the connectors connecting two common bonding areas, e.g. Litz or braid wire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4/00—Arrangements for connecting or disconnecting semiconductor or solid-state bodies; Methods or apparatus related thereto
- H01L24/01—Means for bonding being attached to, or being formed on, the surface to be connected, e.g. chip-to-package, die-attach, "first-level" interconnec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related thereto
- H01L24/42—Wire connectors; Manufacturing methods related thereto
- H01L24/47—Structure, shape, material or disposition of the wire connectors after the connecting process
- H01L24/48—Structure, shape, material or disposition of the wire connectors after the connecting process of an individual wire connector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924/00—Indexing scheme for arrangements or methods for connecting or disconnecting semiconductor or solid-state bodies as covered by H01L24/00
- H01L2924/0001—Technical content checked by a classifier
- H01L2924/00014—Technical content checked by a classifier the subject-matter covered by the group, the symbol of which is combined with the symbol of this group, being disclosed without further technical detail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924/00—Indexing scheme for arrangements or methods for connecting or disconnecting semiconductor or solid-state bodies as covered by H01L24/00
- H01L2924/01—Chemical elements
- H01L2924/01004—Beryllium [Be]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924/00—Indexing scheme for arrangements or methods for connecting or disconnecting semiconductor or solid-state bodies as covered by H01L24/00
- H01L2924/01—Chemical elements
- H01L2924/01005—Boron [B]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924/00—Indexing scheme for arrangements or methods for connecting or disconnecting semiconductor or solid-state bodies as covered by H01L24/00
- H01L2924/01—Chemical elements
- H01L2924/01015—Phosphorus [P]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924/00—Indexing scheme for arrangements or methods for connecting or disconnecting semiconductor or solid-state bodies as covered by H01L24/00
- H01L2924/01—Chemical elements
- H01L2924/01023—Vanadium [V]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924/00—Indexing scheme for arrangements or methods for connecting or disconnecting semiconductor or solid-state bodies as covered by H01L24/00
- H01L2924/01—Chemical elements
- H01L2924/01029—Copper [Cu]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924/00—Indexing scheme for arrangements or methods for connecting or disconnecting semiconductor or solid-state bodies as covered by H01L24/00
- H01L2924/01—Chemical elements
- H01L2924/01038—Strontium [Sr]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924/00—Indexing scheme for arrangements or methods for connecting or disconnecting semiconductor or solid-state bodies as covered by H01L24/00
- H01L2924/01—Chemical elements
- H01L2924/01042—Molybdenum [Mo]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924/00—Indexing scheme for arrangements or methods for connecting or disconnecting semiconductor or solid-state bodies as covered by H01L24/00
- H01L2924/01—Chemical elements
- H01L2924/01052—Tellurium [Te]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924/00—Indexing scheme for arrangements or methods for connecting or disconnecting semiconductor or solid-state bodies as covered by H01L24/00
- H01L2924/01—Chemical elements
- H01L2924/01068—Erbium [Er]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924/00—Indexing scheme for arrangements or methods for connecting or disconnecting semiconductor or solid-state bodies as covered by H01L24/00
- H01L2924/01—Chemical elements
- H01L2924/01074—Tungsten [W]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924/00—Indexing scheme for arrangements or methods for connecting or disconnecting semiconductor or solid-state bodies as covered by H01L24/00
- H01L2924/01—Chemical elements
- H01L2924/01075—Rhenium [Re]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924/00—Indexing scheme for arrangements or methods for connecting or disconnecting semiconductor or solid-state bodies as covered by H01L24/00
- H01L2924/01—Chemical elements
- H01L2924/01079—Gold [Au]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924/00—Indexing scheme for arrangements or methods for connecting or disconnecting semiconductor or solid-state bodies as covered by H01L24/00
- H01L2924/10—Details of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 state devices to be connected
- H01L2924/11—Device type
- H01L2924/13—Discrete devices, e.g. 3 terminal devices
- H01L2924/1304—Transistor
- H01L2924/1305—Bipolar Junction Transistor [BJT]
- H01L2924/13055—Insulated gate bipolar transistor [IGBT]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924/00—Indexing scheme for arrangements or methods for connecting or disconnecting semiconductor or solid-state bodies as covered by H01L24/00
- H01L2924/15—Details of package parts other than the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 state devices to be connected
- H01L2924/151—Die mounting substrate
- H01L2924/156—Material
- H01L2924/15786—Material with a principal constituent of the material being a non metallic, non metalloid inorganic material
- H01L2924/15787—Ceramics, e.g. crystalline carbides, nitrides or oxide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924/00—Indexing scheme for arrangements or methods for connecting or disconnecting semiconductor or solid-state bodies as covered by H01L24/00
- H01L2924/19—Details of hybrid assemblies other than the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 state devices to be connected
- H01L2924/1901—Structure
- H01L2924/1904—Component type
- H01L2924/19043—Component type being a resistor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924/00—Indexing scheme for arrangements or methods for connecting or disconnecting semiconductor or solid-state bodies as covered by H01L24/00
- H01L2924/30—Technical effects
- H01L2924/301—Electrical effects
- H01L2924/30107—Inductance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Computer Hardware Design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 Inverter Devices (AREA)
- Dc-Dc Converters (AREA)
- Power Conversion In General (AREA)
Abstract
提供可以驱动SR电动机、小型、通用性高而且可以节约制造成本的电力组件。连接到P电源布线(5)上的开关器件(1a)和二极管器件(2b)被配置为在带状的P电源布线(5)的上边构成第1列,连接到N电源布线(6)的开关器件(1b)和二极管器件(2a)被配置为与第1列并排排列的第2列,在它们之间配置输出端子(3、4)的第1带状部分(41、44)和N电源布线(6)的带状部分(61)。第1带状部分(41、44)和带状部分(61)把绝缘层夹在中间彼此形成2层构造。开关器件(1a、1b)和二极管器件(2a、2b)交互地配置。
Description
本发明涉及适合于开关式磁阻电动机(以下,叫做SR电动机)的驱动的电力组件。
图10的电路图示出了用来驱动感应电动机或直流电动机等的现有的电力组件的电路构成。在该电力组件中,使各自具有互相串联连接的2个开关器件81的3个串联电路彼此并联地连接在传输高电位一侧电源电位的P电源布线85和传输低电位一侧电源电位的N电源布线86之间。
在各个串联电路中,还具备逆向并联到各个开关器件81上的二极管器件82。在这里,所谓‘逆向并联连接’意味着在开关器件81中流动的主电流的流向与在二极管器件中流动的正向电流的流向形成为互逆那样的方向上的并联连接。借助于此,二极管器件82起着保护开关器件81免受反向电流所带来的损伤的续流二极管的作用。
输出端子83、84或85连接在属于串联电路的2个开关器件81的连接部分上。6个开关器件81采用以不同的相位选择性地进行通断的办法,就可以分别从输出端子83、84、85取出构成三相的U、V、W相的输出。因此,采用使输出端子83、84、85分别连接到感应电动机等的三相输入上的办法,就可以驱动感应电动机等。
最近几年出现了作为与现有的感应电动机或直流电动机不同的电动机的SR电动机,但是为进行SR电动机的驱动,需要特殊的接线方式,不能使用图10所示的电力组件。为此,作为用来驱动SR电动机的驱动装置,或者是采用不论哪一方都是分立器件的开关器件和二极管器件的形态,或者是采用将现有的电力组件组合起来使用的形态。结果是存在着驱动装置大型化且缺少通用性、造价高的问题。这些问题成了妨碍SR电动机普及的主要原因。
本发明就是为消除现有的技术中的上述问题而作出的,目的是提供可以驱动SR电动机、小型且通用性高而且可以节俭制造成本的电力组件。
第1方案的电力组件,具备:基板;配设在上述基板上的第1和第2电源布线;配设在上述基板上,各自具有第1和第2输出端子的第1到第N端子对,其中,N≥2;配设在上述基板上,各自连接到上述第1和第2电源布线上的第1到第N电路。对于所有的n,其中n=1~N,上述第n电路具备:连接到上述第1电源布线上的第1开关器件与连接到上述第2电源布线上的第1二极管器件逆向串联连接,其连接部分连接到上述第n端子对的上述第1输出端子上的第1串联电路;连接到上述第1电源布线上的第2二极管器件与连接到上述第2电源布线上的第2开关器件逆向串联连接,其连接部分连接到上述第n端子对的上述第2输出端子上的第2串联电路。上述第1到第N电路按以下顺序进行排列,连接到上述第1电源布线上的所有的开关器件和二极管器件排列得构成第1列,连接到上述第2电源布线上的所有的开关器件和二极管器件排列得构成与第1列并排排列的第2列,在沿着第1列的方向、沿着第2列的方向与这些第1和第2列相对置的方向的任何一个方向上,开关器件和二极管器件都交互地进行配置;在上述第1到第N端子对的每一个端子对中,上述第1输出端子的至少一部分和上述第2输出端子的至少一部分,配置在上述第1列与上述第2列之间;对于所有的n,属于上述第n电路的上述第1开关器件与上述第1二极管器件用第1键合金属丝进行连接,该第1键合金属丝的中间部分连接到属于上述第n端子对的上述第1输出端子的上述至少一部分上,属于上述第n电路的上述第2开关器件与上述第2二极管器件用第2键合金属丝进行连接,该第2键合金属丝的中间部分连接到属于上述第n端子对的上述第2输出端子的上述至少一部分上。
第2方案的电力组件,具备:基板;配设在上述基板上的第1和第2电源布线;配设在上述基板上,各自具有第1和第2输出端子的第1到第N端子对,其中,N≥2;配设在上述基板上,各自连接到上述第1和第2电源布线上的第1到第N电路。对于所有的n,其中n=1~N,上述第n电路具备:连接到上述第1电源布线上的第1开关器件与连接到上述第2电源布线上的第1二极管器件逆向串联连接,其连接部分连接到上述第n端子对的上述第1输出端子上的第1串联电路;连接到上述第1电源布线上的第2二极管器件与连接到上述第2电源布线上的第2开关器件逆向串联连接,其连接部分连接到上述第n端子对的上述第2输出端子上的第2串联电路。上述第1到第N电路按以下顺序进行排列,连接到上述第1电源布线上的所有的开关器件和二极管器件排列得构成第1列,连接到上述第2电源布线上的所有的开关器件和二极管器件排列得构成与第1列并排排列的第2列,在沿着第1列的方向、沿着第2列的方向和这些第1和第2列相对置的方向的任何一个方向上,开关器件和二极管器件都交互地进行配置;在上述第1到第N端子对的每一个端子对中,上述第1输出端子的至少一部分和上述第2输出端子的至少一部分,在上述第1列与上述第2列之间,配置成沿着它们延伸的带状;上述第2电源布线,在上述第1和第2列之间,具有沿着它们延伸的带状部分;该带状部分被配置得与所有的上述第1和第2输出端子的上述至少一部分平行排列。
第3方案的电力组件,具备:基板;配设在上述基板上的第1和第2电源布线;配设在上述基板上,各自具有第1和第2输出端子的第1到第N端子对,其中,N≥2;配设在上述基板上,各自连接到上述第1和第2电源布线上的第1到第N电路。对于所有的n,其中n=1~N,上述第n电路具备:连接到上述第1电源布线上的第1开关器件与连接到上述第2电源布线上的第1二极管器件逆向串联连接,其连接部分连接到上述第n端子对的上述第1输出端子上的第1串联电路;连接到上述第1电源布线上的第2二极管器件与连接到上述第2电源布线上的第2开关器件逆向串联连接,其连接部分连接到上述第n端子对的上述第2输出端子上的第2串联电路。上述第1到第N电路按以下顺序进行排列,连接到上述第1电源布线上的所有的开关器件和二极管器件排列得构成第1列,连接到上述第2电源布线上的所有的开关器件和二极管器件排列得构成与第1列并排排列的第2列,在沿着第1列的方向、沿着第2列的方向和这些第1和第2列相对置的方向的任何一个方向上,开关器件和二极管器件都交互地进行配置;在上述第1到第N端子对的每一个端子对中,上述第1输出端子的至少一部分和上述第2输出端子的至少一部分,在上述第1列与上述第2列之间,配置成沿着它们延伸的带状;上述第2电源布线,在上述第1和第2列之间,具有沿着它们延伸的带状部分;该带状部分与所有的上述第1和第2输出端子的上述至少一部分,采用单独地配设到带状的绝缘层的一方的主面与另一方的主面上的办法,把上述绝缘层夹在中间地使它们彼此平行地相对置。
第4方案的电力组件,在第2或第3方案的电力组件中,上述第2电源布线,具有从上述带状部分突起起来进入到上述第2列中去的N个突起部分,该N个的突起部分的每一个突起部分,都配置在属于同一电路的上述第1二极管器件和上述第2开关器件之间,并连接在连接属于同一电路的这些第1二极管器件和上述第2开关器件的键合金属丝的中间部分上。
第5方案的电力组件,在第1方案到第3方案中的任何一个方案所述的电力组件中,上述第1电源布线沿着上述第2列带状地配设,
属于上述第1到第N电路的每一个电路的上述第1开关器件和上述第2二极管器件配置在上述第1电源布线的上边。
第6方案的电力组件,在第1方案到第3方案中的任何一个方案所述的电力组件中,还具备与基板一起收纳配设在上述基板上的第1到第N电路的外壳,
上述第1到第N端子对的每一个端子对的上述第1和第2输出端子的每一个输出端子,都具有作为与上述至少一部分不同的部分又是突出到上述外壳的外部来的部分的突出部分,
属于上述第1到第N端子对的所有的上述突出部分,与不同的端子对之间相比,在同一端子对之间被配置为靠得更近。
第7方案的电力组件,在第6方案所述的电力组件中,属于上述第1到第N端子对的每一个端子对的上述第1和第2输出端子的每一个输出端子,都具有一端成直角地相交的第1和第2带状部分,上述第1带状部分相当于上述至少一部分而被配设为与上述第1和第2列平行,上述第2带状部分的端部相当于上述突出部分,
属于上述第1到第N端子对的上述第1和第2输出端子,它们的上述第2带状部分彼此间平行地并排排列,使得双方构成大致上的T形的平面轮廓。
第8方案的电力组件,在第7方案的电力组件中,属于上述第1到第N端子对的每一个端子对的上述第1和第2输出端子的上述第2带状部分彼此间,用键合金属丝进行电连接。
第9方案的电力组件,在第7方案的电力组件中,属于上述第1到第N端子对的每一个端子对的上述第1和第2输出端子的上述第2带状部分彼此间,用导电性的结合构件进行电连接。
第10方案的电力组件,在第7方案的电力组件中,属于上述第1到第N端子对的每一个端子对的上述第1和第2输出端子,它们的上述第2带状部分彼此间,互相连结成一个整体,使得用双方构成T形的平面轮廓。
在第1方案的电力组件中,由于连接到第1电源布线上的器件被配置到第1列上,连接到第2电源布线上的器件则被连接到与第1列并列的第2列上,输出端子的至少是一部分被配置在它们之间,故可以使组件小型化。而且,由于开关器件与二极管器件交互地进行配置,故可以减少发热量大的开关器件彼此间的热干扰。此外,连接配置在第1列上的器件与配置在第2列上的器件的键合金属丝借助于位于它们之间的输出端子的至少一部分进行中继,在制造工序中可以连续地进行金属丝键合,故可以提高制造效率。
在第2方案的电力组件中,由于连接到第1电源布线上的器件被配置到第1列上,连接到第2电源布线上的器件则被连接到与第1列并列的第2列上,输出端子的至少是一部分被配置在它们之间,故可以使组件小型化。而且,由于开关器件与二极管器件交互地进行配置,故可以减少发热量大的开关器件彼此间的热干扰。此外,由于在第1列与第2列之间,第2电源布线的带状部分和输出端子的至少一部分被配置为使得它们平行地排列,故可以压低在电流路径中发生的电感。
在第3方案的电力组件中,由于连接到第1电源布线上的器件被配置到第1列上,连接到第2电源布线上的器件则被连接到与第1列并列的第2列上,输出端子的至少是一部分被配置在它们之间,故可以使组件小型化。而且,由于开关器件与二极管器件交互地进行配置,故可以减少发热量大的开关器件彼此间的热干扰。此外,由于在第1列与第2列之间,第2电源布线的带状部分和输出端子的至少一部分被配置得把绝缘层夹在中间地相对置,故可以压低在电流路径中发生的电感的同时,还可以使组件进一步小型化。
在第4方案的电力组件中,由于第2电源布线具有突起部分,连接属于同一电路的第1二极管器件和第2开关器件的键合金属丝,借助于位于它们之间的突起部分进行中继,故在制造工序中可以连续地进行金属丝键合,故可以提高制造效率。
在第5方案的电力组件中,由于沿着第1列带状地配置第1电源布线,沿着第1列排列的器件被配置到第1电源布线的上边,故第1电源布线与各个器件之间的电流路径最短,因而可以进一步压低在电流路径中发生的电感。
在第6方案的电力组件中,输出端子的一部分突出到外壳的外部,该突出部分在不同的电路之间分离开来进行配置,在同一电路之间则配置得很近。为此,在外部可以容易地连接属于同一电路的输出端子组,借助于此,就可以把电力组件转用于感应电动机或直流电动机等的驱动。就是说,能实现用途不仅仅限定于驱动SR电动机的通用性高的电力组件。
在第7方案的电力组件中,由于所有的第1和第2输出端子都是L形,并配置为使得属于同一电路的第1和第2输出端子彼此构成大致上的T形的平面轮廓,故可以进一步压低在电流路径中发生的电感。此外,由于所有的输出端子的形状都是同一的L形,故可以用单一的模具制造所有的输出端子,因而可以节约制造成本。
在第8方案的电力组件中,由于属于同一电路的第1和第2输出端子的第2带状部分彼此间,用键合金属丝进行连接,故可以用于感应电动机或直流电动机等的驱动。此外,由于除去键合金属丝,作为SR电动机驱动用途的电力组件可以照原样不变地使用,故可以节约制造成本。
在第9方案的电力组件中,由于属于同一电路的第1和第2输出端子的突出部分彼此间,用导电性的结合构件进行电连接,故可以用于驱动感应电动机或直流电动机等。此外,由于除去结合构件,作为SR电动机的驱动用途的电力组件可以照原样不变地使用,故可以节约制造成本。此外,结合构件由于在外壳的外部使用,故可以用用户的手容易地进行改造。
在第10方案的电力组件中,由于属于同一电路的第1和第2输出端子被一体性地连接为使得双方构成T形的平面轮廓,故可以用于驱动感应电动机或直流电动机等。此外,由于除去输出端子,作为SR电动机的驱动用途的电力组件可以照原样不变地使用,故可以节约制造成本。
附图的简单说明
图1是实施例1的电力组件的平面图。
图2是沿图1的A-A剖断线的电力组件的剖面图。
图3是图1的电力组件的外观斜视图。
图4是图1的电力组件的电路图。
图5是图1的电力组件的局部剖面图。
图6是实施例2的电力组件的局部平面图。
图7是实施例3的电力组件的局部平面图。
图8是实施例4的电力组件的局部平面图。
图9是实施例5的电力组件的局部平面图。
图10是现有的电力组件的电路图。
[1.实施例1]
图1是实施例1的电力组件的平面图。此外,图2是沿图1的A-A剖断线的电力组件的剖面图。图3是图1的电力组件的外观斜视图。图4是图1的电力组件的电路图。以下,边参看这些图边对实施例1的电力组件进行说明。
[1.1.电路构成]
在实施例1的电力组件101中,3个电路C1~C3连接到传输高电位一侧电源电位的P电源布线5与传输低电位一侧电源电位的N电源布线6上。就是说,电路C1~C3彼此并联地连接在P电源布线5与N电源布线6之间。电路C1~C3中的每一个电路都具备具有彼此逆向串联连接的开关器件1a和二极管器件2a的串联电路S1、和具有彼此逆向串联连接的开关器件1b和二极管器件2b的串联电路S2。
在这里,所谓‘逆向串联连接’,意味着在开关器件中流动的主电流的流向与在二极管器件中流动的正向电流的流向成为互逆那样的方向上的串联连接。借助于此,二极管器件2a、2b起着保护开关器件1a、1b免受反向电流所带来的损伤的续流二极管的作用。
开关器件1a、1b是在构造上彼此相同的器件,二极管器件2a、2b是在构造上彼此相同的器件。另外,在本实施例中,如图4所示,开关器件1a、1b虽然举出的是Power(电力)-IGBT的例子,但本发明并不受限于该例子。
开关器件1a的第1主电极(在IGBT中为集电极)和二极管器件2b的阴极电极被连接到P电源布线5上,开关器件1b的第2主电极(在IGBT中为发射极)和二极管器件2a的阳极电极,被连接到N电源布线6上。此外开关器件1a的第2主电极与二极管器件2a的阴极电极一起被连接到输出端子2上。同样,开关器件1b的第1主电极与二极管器件2b的阴极电极一起被连接到输出端子4上。各自含有一组的输出端子3、4的端子对T1~T3,单独地连接到电路C1~C3上。
6个开关器件1a、1b,采用以不同的相位选择性地进行通断的办法就可以分别从输出端子对T1~T3取出构成三相的U、V、W相的输出。因此,采用使输出端子对T1~T3分别连接到感应电动机等的三相输入上的办法,就可以驱动感应电动机等。
[1.2.器件、布线和端子的配置]
在电力组件101中,在起着基板的作用的底板20上,配置各种的布线、器件和端子,它们都被外壳21和底板20收纳起来。底板20,例如,可以使用散热特性优良的铜板。在平面轮廓为矩形的底板20的上边,沿着其一边地按照电路C1到电路C3的顺序,排列电路C1~C3。
P电源布线5在带状的绝缘层24的上边被配置成带状。绝缘层24与P电源布线5,例如形成为沿着主面形成金属箔,并且粘接在底板20的上表面上的陶瓷基板。属于电路C1~C3的所有的开关器件1a和二极管器件2b固定到P电源布线5的上边,使得构成第1列,借助于此电连接到P电源布线5上。为此,由于P电源布线5和连接到P电源布线5上的器件1a、2b之间的电流路径将成为最短,故可以压低在电流路径中发生的电感。这一结果也将同时对电力组件101的小型化作出贡献。
在底板20的上边还与绝缘层24隔以间隔地而且与绝缘层平行地排列6个绝缘层22,在这些绝缘层22的上边形成导体层7。绝缘层22与导体层7,例如形成为沿着主面形成金属箔,并且粘接在底板20的上表面上的陶瓷基板。属于电路C1~C3的所有的开关器件1b和二极管器件2a排列成一列地固定到P电源布线5的上边的同时进行电连接。借助于此,所有的开关器件1b和二极管器件2a都被排列得构成与第1列平行地排列的第2列。另外所有的开关器件1a、1b和所有的二极管器件2a、2b都以裸片的形态使用。
在沿着第1列的方向、沿着第2列的方向和这些第1和第2列相对置的方向的任何一个方向上,开关器件1a、1b和二极管器件2a、2b都交互地进行配置。借助于此,发热量大的6个开关器件1a、1b被配置为彼此离开得最远而且距离均等。其结果是,可以降低所有的开关器件1a、1b之间的热干扰,可以缓和局部性的温度上升。这一结果,也将对电力组件101的小型化作出贡献。
N电源布线6在配设在底板20的上边的绝缘层23的上边形成。绝缘层23与N电源布线6,例如形成为沿着主面形成金属箔,并且粘接在底板20的上表面上的陶瓷基板。N电源布线6具有在第1列和第2列之间且与它们平行地延伸的带状部分61,和从带状部分61突出出来而进入到第2列的里边的3个突起部分62。3个突起部分62中的每一个都配置在属于同一电路(电路C1~C3中的同一电路。以下也与此一样)的二极管器件2a和开关器件1b之间。属于同一电路的二极管器件2a和开关器件1b,分别连接到中间部分连接到中介于它们之间的突起部分62上的键合金属丝W的一端和另一端上。为此,在制造工序中,由于在它们之间可以连续地进行金属丝键合,故可以提高制造效率。
输出端子3、4都形成为具有L形状的平面轮廓的板状。就是说,输出端子3具有一端成直角地相交的第1带状部分41和第2带状部分42,同样,输出端子4也具有一端成直角地相交的第1带状部分44和第2带状部分45。这样一来,在属于同一电路的输出端子3、4中,这些第2带状部分42、45彼此靠近地平行地排列,因而属于同一电路的输出端子3、4,双方就构成为大致上为T形的平面轮廓。为此,可以把在输出端子3、4中发生的电感抑制得更低。此外,由于所有的输出端子3、4的形状都是L形,故可以使用单一的模具来制造它们,因而可以节约制造成本。
第2带状部分42、45贯通外壳21,作为它们的端部的突出部分43、46向外壳21的外部突出出来。突出部分43、46在同一端子对(端子对T1~T3中的同一个端子对)之间彼此靠近,在不同的端子对之间则被配置为彼分此离开来。为此,就可以容易地在外部把属于同一端子对的突出部分43、46连接起来,借助于此,就可以使电力组件101的电路构成成为与图10所示的电路相同的电路。就是说,就可以使电力组件101进行向驱动感应电动机或直流电动机等的驱动用途的转换。这样一来,电力组件101就可以构成为不把用途限定为仅仅驱动SR电动机的通用性高的电力组件。
第1带状部分41、44配置于第1列与第2列之间,且配置为与它们平行。这也将对电力组件101的小型化作出贡献。此外,第1带状部分41、44,在N电源布线6的带状部分61的上边配置成带状的绝缘层8的上边,被配设为与带状部分61平行地相对置。这些的立体式的构造在图5的局部剖面图中也画了出来。借助于该2层构造,还可以进一步压低在电流路径中发生的电感,同时还可以进一步节约底板20的面积,可以使电力组件101进一步小型化。
在电路C1~C3的每一个电路中,开关器件1a和二极管器件2a都用键合金属丝W进行连接,而且,其中间部分连接到输出端子3的第1带状部分41上。同样,开关器件1b和二极管器件2b都用键合金属丝W进行连接,而且,其中间部分连接到输出端子4的第1带状部分44上。为此,在制造工序中,由于在它们之间可以连续地进行金属丝键合,故可以提高制造效率。
另外,在图1的例子中,键合金属丝W虽然通过导体层7间接连接到二极管器件2a和开关器件1b上,但是也可以直接连接到二极管器件2a和开关器件1b上。不论那种情况连接键合金属丝是不会变的。
如图2所示,在被外壳21和底板20围起来的内部,理想地说应填充上凝胶之类的绝缘性密封剂30。此外,P电源布线5和N电源布线6上分别连接电源端子31、32,其端部则突出到外壳21的外部来(图3)。同样,6个开关器件1a、1b的控制电极(在IGBT中为栅极电极)上单独地连接有6条的控制端子33,它们的端部露出并突出到外壳21的外部。采用把外部的直流电源连接到电源端子31、32上,把外部的控制电路连接到控制端子33上,再把负载连接到3对输出端子3、4的突出部分43、46上的办法,电力组件101就可供使用了。
[1.实施例2]
输出端子3、4的第1带状部分41、44,如图6所示,也可以配置得它们相互平行地排列,以取代被形成为与N电源布线6的带状部分61构成2层构造。这时,第1带状部分41、44与N电源布线同样可以在被固定于底板20的上边的绝缘层(未画出来)的上边形成。即便是象这样地配置第1带状部分41、44,也可以相应地得到减少在电流路径中发生的电感的效果。
[3.实施例3]
在实施例3的电力组件中,在实施例1的电力组件101中,如图7所示,属于端子对T1~T3的每一个端子对的输出端子3、4的第2带状部分42、45彼此间,用键合金属丝9进行电连接。借助于此,本实施例的电力组件就可以用于感应电动机或直流电动机等的驱动。此外,由于除去键合金属丝9,用来驱动SR电动机的电力组件101可以照原样不变地使用,故可以节约制造成本。
[4.实施例4]
实施例3的电力组件,在实施例1的电力组件101中,如图8所示,属于端子对T1~T3的每一个端子对的输出端子3、4的组,都被置换为构成T形的平面轮廓的平板状的单一输出端子10。输出端子10,与使它们的第2带状部分42、45(图1)彼此间互相连接成一个整体使得输出端子3、4双方变成为T形的平面轮廓的端子是等效的。
采用使输出端子3、4的组被置换为输出端子10的办法,电力组件101就可以从图4转换为图10的电路构成。为此,本实施例的电力组件就可以用于感应电动机或直流电动机等的驱动。此外,由于除去输出端子10,用来驱动SR电动机的电力组件101可以照原样不变地使用,故可以节约制造成本。
[5.实施例5]
实施例5的电力组件,在实施例1的电力组件101中,如图9所示,属于端子对T1~T3的每一个端子对的输出端子3、4的突出部分43、46彼此间,在外壳21的外部,用导电性的结合构件11进行电连接。例如,板状的导电性构件的一端和另一端,分别用螺栓固定到突出部分43、46上。借助于此,电力组件101就从图4转换成图10的电路构成。
为此,本实施例的电力组件就可以用于感应电动机或直流电动机等的驱动。此外,由于除去结合构件11,作为SR电动机的驱动用途的电力组件101可以照原样不变地使用,故可以节约制造成本。此外,结合构件11由于在外壳21的外部使用,故已得到电力组件101的用户,自己可以容易地进行改造。
[6.变形例]
在以上的实施例中,虽然说明的是3个电路C1~C3并联地进行连接的例子,但例如作为单相也可以构成仅使2个电路C1、C2并联连接起来的电力组件。一般地说,对于大于2的整数N,可以在N个电路C1~CN并联连接在P电源布线5与N电源布线6之间的状态下实施本发明。
Claims (10)
1.一种电力组件,具备:
基板;
配设在上述基板上的第1和第2电源布线;
配设在上述基板上,各自具有第1和第2输出端子的第1到第N端子对,其中,N≥2;
配设在上述基板上,各自连接到上述第1和第2电源布线上的第1到第N电路,
对于所有的n,其中n=1~N,上述第n电路具备:
连接到上述第1电源布线上的第1开关器件与连接到上述第2电源布线上的第1二极管器件逆向串联连接,其连接部分连接到上述第n端子对的上述第1输出端子上的第1串联电路;
连接到上述第1电源布线上的第2二极管器件与连接到上述第2电源布线上的第2开关器件逆向串联连接,其连接部分连接到上述第n端子对的上述第2输出端子上的第2串联电路,
上述第1到第N电路按以下顺序进行排列,
连接到上述第1电源布线上的所有的开关器件和二极管器件排列得构成第1列,
连接到上述第2电源布线上的所有的开关器件和二极管器件排列得构成与第1列并排排列的第2列,
在沿着第1列的方向、沿着第2列的方向和这些第1和第2列相对置的方向的任何一个方向上,开关器件和二极管器件都交互地进行配置,
在上述第1到第N端子对的每一个端子对中,上述第1输出端子的至少一部分和上述第2输出端子的至少一部分,配置在上述第1列与上述第2列之间,
对于所有的n,属于上述第n电路的上述第1开关器件与上述第1二极管器件用第1键合金属丝进行连接,该第1键合金属丝的中间部分连接到属于上述第n端子对的上述第1输出端子的上述至少一部分上,属于上述第n电路的上述第2开关器件与上述第2二极管器件用第2键合金属丝进行连接,该第2键合金属丝的中间部分连接到属于上述第n端子对的上述第2输出端子的上述至少一部分上。
2.一种电力组件,具备:
基板;
配设在上述基板上的第1和第2电源布线;
配设在上述基板上,各自具有第1和第2输出端子的第1到第N端子对,其中,N≥2;
配设在上述基板上,各自连接到上述第1和第2电源布线上的第1到第N电路,
对于所有的n,其中n=1~N,上述第n电路具备:
连接到上述第1电源布线上的第1开关器件与连接到上述第2电源布线上的第1二极管器件逆向串联连接,其连接部分连接到上述第n端子对的上述第1输出端子上的第1串联电路;
连接到上述第1电源布线上的第2二极管器件与连接到上述第2电源布线上的第2开关器件逆向串联连接,其连接部分连接到上述第n端子对的上述第2输出端子上的第2串联电路,
上述第1到第N电路按以下顺序进行排列,
连接到上述第1电源布线上的所有的开关器件和二极管器件排列得构成第1列,
连接到上述第2电源布线上的所有的开关器件和二极管器件排列得构成与第1列并排排列的第2列,
在沿着第1列的方向、沿着第2列的方向和这些第1和第2列相对置的方向的任何一个方向上,开关器件和二极管器件都交互地进行配置,
在上述第1到第N端子对的每一个端子对中,上述第1输出端子的至少一部分和上述第2输出端子的至少一部分,在上述第1列与上述第2列之间,配置成沿着它们延伸的带状,
上述第2电源布线,在上述第1和第2列之间,具有沿着它们延伸的带状部分,
该带状部分被配置得与所有的上述第1和第2输出端子的上述至少一部分平行排列。
3.一种电力组件,具备:
基板;
配设在上述基板上的第1和第2电源布线;
配设在上述基板上,各自具有第1和第2输出端子的第1到第N端子对,其中,N≥2;
配设在上述基板上,各自连接到上述第1和第2电源布线上的第1到第N电路,
对于所有的n,其中n=1~N,上述第n电路具备:
连接到上述第1电源布线上的第1开关器件与连接到上述第2电源布线上的第1二极管器件逆向串联连接,其连接部分连接到上述第n端子对的上述第1输出端子上的第1串联电路;
连接到上述第1电源布线上的第2二极管器件与连接到上述第2电源布线上的第2开关器件逆向串联连接,其连接部分连接到上述第n端子对的上述第2输出端子上的第2串联电路,
上述第1到第N电路按以下顺序进行排列,
连接到上述第1电源布线上的所有的开关器件和二极管器件排列得构成第1列,
连接到上述第2电源布线上的所有的开关器件和二极管器件排列得构成与第1列并排排列的第2列,
在沿着第1列的方向、沿着第2列的方向和这些第1和第2列相对置的方向的任何一个方向上,开关器件和二极管器件都交互地进行配置,
在上述第1到第N端子对的每一个端子对中,上述第1输出端子的至少一部分和上述第2输出端子的至少一部分,在上述第1列与上述第2列之间,配置成沿着它们延伸的带状,
上述第2电源布线,在上述第1和第2列之间,具有沿着它们延伸的带状部分,
该带状部分与所有的上述第1和第2输出端子的上述至少一部分,采用单独地配设到带状的绝缘层的一方的主面与另一方的主面上的办法,把上述绝缘层夹在中间地使它们彼此平行地相对置。
4.如权利要求2或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力组件,其中,上述第2电源布线具有从上述带状部分突起来进入到上述第2列中去的N个突起部分,该N个的突起部分的每一个都配置在属于同一电路的上述第1二极管器件和上述第2开关器件之间,并连接在连接属于同一电路的上述第1二极管器件和上述第2开关器件的键合金属丝的中间部分上。
5.如权利要求1到权利要求3中的任何一项所述的电力组件,其中,上述第1电源布线沿着上述第2列带状地配设,
属于上述第1到第N电路的每一个电路的上述第1开关器件和上述第2二极管器件配置在上述第1电源布线的上边。
6.如权利要求1到权利要求3中的任何一项所述的电力组件,其中,还具备与基板一起收纳配设在上述基板上的第1到第N电路的外壳,
上述第1到第N端子对的每一个端子对的上述第1和第2输出端子的每一个输出端子,都具有作为与上述至少一部分不同的部分又是突出到上述外壳的外部来的部分的突出部分,
属于上述第1到第N端子对的所有的上述突出部分,与不同的端子对之间相比,在同一端子对之间被配置为靠得更近。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力组件,其中,属于上述第1到第N端子对的每一个端子对的上述第1和第2输出端子的每一个输出端子,都具有一端成直角地相交的第1和第2带状部分,上述第1带状部分相当于上述至少一部分而被配设为与上述第1和第2列平行,上述第2带状部分的端部相当于上述突出部分,
属于上述第1到第N端子对的上述第1和第2输出端子,它们的上述第2带状部分彼此间平行地并排排列,使得双方构成大致上的T形的平面轮廓。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电力组件,其中,属于上述第1到第N端子对的每一个端子对的上述第1和第2输出端子的上述第2带状部分彼此间,用键合金属丝进行电连接。
9.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电力组件,其中,属于上述第1到第N端子对的每一个端子对的上述第1和第2输出端子的上述第2带状部分彼此间,用导电性的结合构件进行电连接。
10.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电力组件,其中,属于上述第1到第N端子对的每一个端子对的上述第1和第2输出端子,它们的上述第2带状部分彼此间互相连结成一个整体,使得用双方构成T形的平面轮廓。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00161599A JP4004715B2 (ja) | 2000-05-31 | 2000-05-31 | パワーモジュール |
JP161599/2000 | 2000-05-31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326262A CN1326262A (zh) | 2001-12-12 |
CN1136649C true CN1136649C (zh) | 2004-01-28 |
Family
ID=1866560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B001350579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136649C (zh) | 2000-05-31 | 2000-12-07 | 电力组件 |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6541838B1 (zh) |
JP (1) | JP4004715B2 (zh) |
CN (1) | CN1136649C (zh) |
DE (1) | DE10105086B4 (zh) |
FR (1) | FR2809882B1 (zh) |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4247247A (zh) * | 2012-09-20 | 2014-12-24 | 富士电机株式会社 | 半导体模块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DE10024377B4 (de) * | 2000-05-17 | 2006-08-17 | Infineon Technologies Ag | Gehäuseeinrichtung und darin zu verwendendes Kontaktelement |
JP2003060157A (ja) * | 2001-08-08 | 2003-02-28 |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 パワーモジュール |
FR2829661B1 (fr) * | 2001-08-17 | 2004-12-03 | Valeo Equip Electr Moteur | Module de composants electroniques de puissance et procede d'assemblage d'un tel module |
JP2005064479A (ja) * | 2003-07-31 | 2005-03-10 | Sanyo Electric Co Ltd | 回路モジュール |
DE102004059313B3 (de) * | 2004-12-09 | 2006-05-04 | Semikron Elektronik Gmbh & Co. Kg | Leistungshalbleitermodul mit verringerten parasitären Induktivitäten |
JP5321124B2 (ja) | 2009-02-23 | 2013-10-23 |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 半導体スイッチング装置 |
WO2012004860A1 (ja) * | 2010-07-06 | 2012-01-12 |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 インバータ |
JP5789264B2 (ja) * | 2010-09-24 | 2015-10-07 | セミコンダクター・コンポーネンツ・インダストリーズ・リミテッド・ライアビリティ・カンパニー | 回路装置 |
JP5558401B2 (ja) * | 2011-03-30 | 2014-07-23 |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 電力変換装置 |
JP5866792B2 (ja) * | 2011-04-08 | 2016-02-17 | 日産自動車株式会社 | 電力変換装置 |
JP5808630B2 (ja) * | 2011-09-28 | 2015-11-10 | 株式会社ミツバ | Srモータ用制御装置 |
US9312234B2 (en) * | 2012-05-29 | 2016-04-12 | Nsk Ltd. | Semiconductor module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the same |
KR20160022799A (ko) * | 2013-06-20 | 2016-03-02 | 후지 덴키 가부시키가이샤 | 반도체 모듈 |
JP6207460B2 (ja) * | 2014-05-19 | 2017-10-04 |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 半導体装置 |
JP2017077102A (ja) * | 2015-10-15 | 2017-04-20 | 株式会社Ihi | 半導体パワーモジュール |
WO2019146073A1 (ja) * | 2018-01-26 | 2019-08-01 | 新電元工業株式会社 | 電子モジュール |
Family Cites Families (9)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EP0064856B1 (en) | 1981-05-12 | 1986-12-30 | LUCAS INDUSTRIES public limited company | A multi-phase bridge arrangement |
US5025360A (en) | 1989-12-20 | 1991-06-18 | Sundstrand Corporation | Inverter switch with parallel free-wheel diodes |
JP2725952B2 (ja) | 1992-06-30 | 1998-03-11 |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 半導体パワーモジュール |
DE59304797D1 (de) | 1992-08-26 | 1997-01-30 | Eupec Gmbh & Co Kg | Leistungshalbleiter-Modul |
JP3193827B2 (ja) * | 1994-04-28 | 2001-07-30 |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 半導体パワーモジュールおよび電力変換装置 |
JPH1169840A (ja) * | 1997-08-22 | 1999-03-09 | Aisin Seiki Co Ltd | スイッチングアセンブリ |
US6249024B1 (en) * | 1998-12-09 | 2001-06-19 | International Rectifier Corp. | Power module with repositioned positive and reduced inductance and capacitance |
JP4220094B2 (ja) * | 1999-04-05 | 2009-02-04 |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 パワー半導体モジュール |
JP3501685B2 (ja) * | 1999-06-04 | 2004-03-02 |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 電力変換装置 |
-
2000
- 2000-05-31 JP JP2000161599A patent/JP4004715B2/ja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2000-11-06 US US09/705,770 patent/US6541838B1/en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2000-12-07 CN CNB001350579A patent/CN1136649C/zh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2001
- 2001-01-11 FR FR0100320A patent/FR2809882B1/fr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2001-02-05 DE DE10105086A patent/DE10105086B4/de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4247247A (zh) * | 2012-09-20 | 2014-12-24 | 富士电机株式会社 | 半导体模块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DE10105086B4 (de) | 2009-04-23 |
JP2001346384A (ja) | 2001-12-14 |
CN1326262A (zh) | 2001-12-12 |
DE10105086A1 (de) | 2001-12-13 |
US6541838B1 (en) | 2003-04-01 |
JP4004715B2 (ja) | 2007-11-07 |
FR2809882B1 (fr) | 2003-10-31 |
FR2809882A1 (fr) | 2001-12-07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136649C (zh) | 电力组件 | |
CN1093318C (zh) | 半导体装置及其制造方法 | |
CN1204623C (zh) | 半导体装置 | |
CN104170086B (zh) | 半导体装置及半导体装置的制造方法 | |
CN1146994C (zh) | 半导体器件 | |
JP4138612B2 (ja) | 電力用半導体装置 | |
CN1467828A (zh) | 半导体器件 | |
CN1675765A (zh) | 高功率mcm封装 | |
CN1956312A (zh) | 电力转换装置 | |
CN1714442A (zh) | 半导体器件 | |
US9029977B2 (en) | Power conversion apparatus | |
CN1244064A (zh) | 电力变换装置 | |
CN1638119A (zh) | 电力半导体装置 | |
US6563691B2 (en) | Mounting structure for capacitors | |
US20220087080A1 (en) | Power converter | |
US20220319976A1 (en) | Three-level power module | |
KR20150036347A (ko) | 반도체장치 | |
CN112701112A (zh) | 一种buck电路碳化硅功率模块 | |
CN1662119A (zh) | 用于电动机驱动装置的印刷电路板结构 | |
CN1073289C (zh) | 组式电池的制造方法 | |
CN1211817C (zh) | 陶瓷电容器装配结构 | |
CN1679221A (zh) | 缓冲模块和电力转换装置 | |
CN1229915C (zh) | 制造用于电力变换器的噪声削减滤波器的方法 | |
JP2005287267A (ja) | 電力変換装置 | |
CN1638123A (zh) | 半导体装置及其制造方法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17 | Cessation of patent right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040128 Termination date: 201312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