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36478C - 照相机 - Google Patents

照相机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36478C
CN1136478C CNB981253032A CN98125303A CN1136478C CN 1136478 C CN1136478 C CN 1136478C CN B981253032 A CNB981253032 A CN B981253032A CN 98125303 A CN98125303 A CN 98125303A CN 1136478 C CN1136478 C CN 1136478C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optical system
camera
finder
focal length
camera optica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B98125303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219683A (zh
Inventor
����һ
儿玉晋一
杉田幸彦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Olympus Corp
Original Assignee
Olympus Optical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Olympus Optical Co Ltd filed Critical Olympus Optical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21968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219683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36478C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6478C/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B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FOR TAKING PHOTOGRAPHS OR FOR PROJECTING OR VIEWING THEM; 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EMPLOYING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3B13/00Viewfinders; Focusing aids for cameras; Means for focusing for cameras; Autofocus systems for cameras
    • G03B13/02Viewfinder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Viewfinders (AREA)
  • Structure And Mechanism Of Cameras (AREA)
  • Lens Barrels (AREA)

Abstract

以一种改进的照相机包括彼此独立存在的照相光学系统和取景器光学系统。为使得取景器观察图象不会被照相机透镜遮蔽,照相机包括用于分别驱动照相光学系统和取景器光学系统的驱动电路,以及用于控制照相光学系统的光学系统控制电路,其控制方式使得取景器光学系统将不会被照相光学系统阻挡。

Description

照相机
本发明涉及照相机,特别涉及用于照相机的驱动照相光学系统和取景器光学系统(带有可变放大率)的驱动系统,其中照相光学系统和取景器光学系统相互独立存在。
长时间以来,用于拾取照片的照相机通常是这样一种光学装置,其中照相光学系统和取景器光学系统是相互独立存在的。详细来说,通常使用的照相机装置是按这样设计的,即其照相光学系统和其取景器光学系统能够在它们的焦距内改变。
另一方面,长期以来要求把照相机做得尺寸小,但是还有另一个要求即是要把照相机的照相光学系统做得具有长焦距和高可变放大率。上述两种要求在使用诸如IX240胶卷的小型胶卷的这类照相机中明显得到满足。然而,使用这种小型照相机发现,照相光学系统的光轴与取景器光学系统的光轴之间的间距之间的间距变得比以前要小,并且照相光学系统和取景器光学系统两者都具有较长的焦距和较高的可变放大率。
由于照相光学系统的光轴与取景器光学系统的光轴之间的间距变得较小,并由于照相光学系统和取景器光学系统两者都具有较长的焦距和较高的可变放大率,故取景器光学系统的观察图象将受到固定照相光学系统的透镜筒的阻挡,引起不希望有的称为“遮蔽”的现象。
为了解决以上的问题,日本未审专利申请No.7-261243提出通过改进照相机中某些相关光学系统防止遮蔽现象的技术解决方法。
进而,日本未审专利申请No.9-138464提出使用能够在照相机透镜的中间划分光路的TTL系统防止遮蔽现象的另一技术解决方法。此外,日本未审专利申请No.9-197487提出通过在照相操作期间把取景器光学系统投影到不同的位置来防止遮蔽现象的又一个技术解决方法。
然而,如上述那样解决遮蔽现象已经证明不那么容易。例如,已经证明日本未审专利申请No.7-261243提出的技术解决方法不适用于具有更高可变放大率的照相机。已经证明日本未审专利申请No.9-138464提出的技术解决方法(使用TTL系统)和日本未审专利申请No.9-197487提出的技术解决方法(在照相操作期间把取景器光学系统投影到不同的位置),因为其复杂的结构和大的尺寸而不适用于一般使用。
鉴于与上面讨论的先有技术相关的以上问题,本发明的一个目的是要提供一种能够控制照相机透镜停止位置的改进的照相机,使得取景器光学系统的观察图象不会由于照相机透镜筒而引起遮蔽现象,从而使照相机能够有改进的性能并使用户使用照相机时能够有改进的感觉。
作为简要的综述,根据本发明制造的一种改进的照相机,具有彼此独立存在的照相光学系统和取景器光学系统,所述照相机包括用于分别驱动照相光学系统和取景器光学系统的驱动电路,以及用于以这样的一种方式控制照相光学系统的控制电路,使得取景器光学系统将不会受到照相光学系统的阻挡。
从以下详细的说明将可以清楚地理解本发明的其它目的和优点。
与以上相关,本发明提供了具有彼此独立存在的照相光学系统和取景器光学系统的照相机。通过使用本发明,对于尺寸小并具有高放大率照相光学系统的小型照相机,比以前容易进行光学设计。同时,本发明使得能够提供可易于防止取景器光学系统的观察图象中的遮蔽现象的照相机,以致防止了观察图象受到照相光学系统的阻挡。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简略框图;
图2A-图2E是表示在使用本实施例的照相机时,不同的操作中透镜筒的不同位置的示意图;
图3的图示表示在使用本实施例的照相机时,当接近T位置的取景器光学系统的观察图象中出现遮蔽现象时,照相光学系统和取景器光学系统的不同焦距;
图4的图示表示在使用本实施例的照相机时,当两种焦距的整个范围中取景器光学系统的观察图象中出现遮蔽现象时,照相光学系统和取景器光学系统的不同焦距;
图5的图示表示在使用本实施例的照相机时,当接近W位置的取景器光学系统的观察图象中出现遮蔽现象时,照相光学系统和取景器光学系统的不同焦距;
图6是另一图示,表示在使用本实施例的照相机时,当接近W位置的取景器光学系统的观察图象中出现遮蔽现象时,照相光学系统和取景器光学系统的不同焦距;
图7是另一图示,表示在使用本实施例的照相机时,当两种焦距的整个范围中取景器光学系统的观察图象中出现遮蔽现象时,照相光学系统和取景器光学系统的不同焦距;
图8是表示本实施例的照相机操作的主流程图;
图9是表示当使用本实施例的照相机时,对于变焦距驱动处理的子程序的流程图;
图10是表示当使用本实施例的照相机时,对于设置照相机透镜的子程序的流程图;
图11是表示当使用本实施例的照相机时,对于复位照相机透镜的子程序的流程图;
图12是表示当使用本实施例的照相机时,照相光学系统的操作的简要示意图;
图13是表示图12中所示根据本实施例所制造的照相机取景器光学系统的观察图象的简要示意图;
图14是表示在使用根据先有技术制造的照相机时,照相光学系统的操作的简要示意图;
图15是表示图14中所示根据先有技术制造的照相机的取景器光学系统的观察图象的简要示意图。
在本发明以下的实施例中,使用到本发明的照相机具有能够进行变焦距操作的照相光学系统,以及能够独立于照相光学系统变焦距操作而进行变焦距操作的取景器光学系统。当用户进行变焦距操作时,照相光学系统的变焦距光学系统和取景器光学系统的变焦距光学系统,能够按彼此预定的关系被投影。
为了使取景器光学系统的观察图象没有遮蔽现象(这种现象可能会由照相光学系统的透镜筒引起),本发明最重要的特点之一在于,在变焦距操作期间备用状态的照相光学系统的变焦距光学系统位于不同于其曝光运动之前的照相光学系统的变焦距光学系统的位置的一个位置,然后根据曝光运动的启动信号对该位置进行调节(例如,第二释放信号)。进而,在以下的实施例中,假设照相机中整个的可照相区域都是可能发生遮蔽现象的区域。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框图。
参见图1,照相机1包括能够变焦距操作的照相光学系统2、与照相光学系统2独立装设的取景器光学系统3、用于独立驱动照相光学系统2和取景器光学系统3的光学系统驱动电路4、用于控制光学系统驱动电路4的控制电路5、为用户操纵照相机1而设的一组操作开关6。
这组操作开关6包括伸长焦距开关6a和缩短焦距开关6b,这两个开关可能同时用来改变照相光学系统2的焦距,用作为照相机1的电源开关的主开关6c,为启动一系列曝光运动装设的第一释放开关6d和第二释放开关6e。
伸长焦距开关6a、缩短焦距开关6b、主开关6c、第一释放开关6d、第二释放开关6e连接到与控制电路5连接(通过一侧上的各个端子)的多个I/O端口P1-P5,并通过另一侧各个端子连接到接地(地)。
在检测I/O端口P1-P5的电压电平时,控制电路5能够检测到以上伸长焦距开关6a、缩短焦距开关6b、主开关6c、第一释放开关6d及第二释放开关6e的接触状态。
在本发明的这一实施例中,如果一I/O端口的电压电平高,则断定与该端口连接的开关为切断。另一方面,如果一I/O端口的电压电平低,则断定与该端口连接的开关为接通。
光学系统驱动电路4包括一个驱动源例如步进电动机或脉冲电动机,及用于驱动该驱动源的驱动器电路。作为驱动源的步进电动机还可用来驱动其它装置(未示出),诸如胶卷卷绕装置和快门驱动机构。
照相光学系统2包括能够改变照相光学系统2的焦距的变焦距光学系统(未示出),及能够进行聚焦调节的聚焦光学系统(未示出)。取景器光学系统3也有变焦距光学系统(未示出),用于改变焦距,即改变取景器观察图象的放大率。而且,为了使取景器光学系统3的观察图象不被照相光学系统2的透镜框架部分阻挡,照相光学系统2的焦距和取景器光学系统3的焦距由控制电路5确定。
在操作中,用户已经实现变焦距操作的这一事实由控制电路5检测到,该电路按对应于上述检测的焦距使光学系统驱动电路4驱动取景器光学系统3的变焦距光学系统。同时,光学系统驱动电路4被操作以便驱动照相光学系统2的变焦距光学系统到这样一个位置,使得取景器的观察图象不被照相光学系统2的透镜筒阻挡。
一旦检测到照相信号,则照相光学系统2的变焦距光学系统曝光到对应于取景器光学系统3的焦距的变焦距位置。
这样,通过把照相光学系统2配置在不同于当照相光学系统2被曝光时的一个位置,而能够使取景器光学系统3的观察图象避免可能由照相光学系统2的透镜筒所引起的遮蔽现象。从而使照相操作能够对应于取景器光学系统3的观察图象。
图2A-图2E是表示当观察其外观时照相机透镜可能位于的几个不同位置的示意图。
图2A表示当主开关6c为切断时、即当没有电源施加到照相机1时,的状态。这时,照相光学系统2的透镜筒2a前端部分位于相对于照相机主体1a的最后的位置(即未曝光的位置)。在图2A-图2E中,标号3a用来表示取景器光学系统3(图1)的取景器。
图2B表示主开关6c刚刚接通之后的状态。在主开关6c刚刚接通之后,取景器光学系统3在其WIDE(以下简称为W)的位置。照相光学系统2的透镜筒2a的前端部分将位于图2D中所示位置向后的一个位置。
图2C表示主开关6c已经接通、伸长焦距开关6a被操作且照相光学系统2已经移动到TELE(以下简称为T)的位置之后的状态。在这一状态下,取景器光学系统3将位于位置T处,但是照相光学系统2的透镜筒2a的前端部分将位于图2E中所示的位置向后的位置。
图2D表示当取景器光学系统3在图2B所示的W位置时,照相光学系统2的变焦距光学系统将要曝光的状态。如果从图2B所示的状态,首先是第一释放开关6d,然后是第二释放开关6e分别接通,照相光学系统2的透镜筒2a的前端部分可能被从图2B所示的位置向前移动,从而保证了与通过取景器光学系统3观察的图象几乎同样的一个图象能够指向照相机胶卷。
图2E表示当照相光学系统2在图2C所示的T位置时,照相光学系统2的变焦距光学系统要进一步曝光的状态。如果从图2C所示的状态,首先是第一释放开关6d,然后是第二释放开关6e分别接通,照相光学系统2的透镜筒2a的前端部分可能被从图2C所示的位置向前移动,从而保证了与通过取景器光学系统3观察的图象几乎同样的一个图象能够指向照相机胶卷。
图3-图7是用来表示取景器光学系统3的焦距与照相光学系统2的焦距之间的关系的图示。图3-图7中,每一水平轴线用来表示取景器光学系统3的焦距,而每一垂直轴线用来表示照相光学系统2的焦距。而且,在图3-图7中,每一虚线用来表示取景器光学系统3的焦距与照相光学系统2的焦距之间在照相操作期间的关系,每一实线用来表示取景器光学系统3的焦距与照相光学系统2的焦距之间在不是照相操作期间的关系。这里,对于用作为照相光学系统2,最好使用那种制造成较大焦距能够使照相机透镜进一步伸长的类型。
使用普通的照相机,如图3-图7虚线所示,取景器光学系统的焦距和照相光学系统的焦距彼此几乎相同。这种关系也适用于本发明的实施例,即取景器光学系统3的焦距和照相光学系统2的焦距彼此几乎相同。本发明的特点在于,控制照相机1使得取景器光学系统3的焦距和照相光学系统2的焦距除了照相操作期间外彼此不同。
在非照相的其它操作期间,在其位置以这样一种方式控制照相光学系统和取景器光学系统,使得前者的焦距短于后者的焦距,从而使照相光学系统比照相操作中伸长较小的量。
参见图4-图7,当照相光学系统焦距小于零时,这意味着照相光学系统位于透镜筒缩回的位置(图2A)与W位置(图2D)之间。因而在图4-图7的任何图示中,如果有实线,则它表示照相光学系统已经按其焦距被伸长小于其照相操作期间伸长量的一个量。
在图3-图7的任何图示中,如果虚线和实线分离太远,则到照相光学系统移动到照相位置之前有一个太大的时间滞后。因此,最好这样设置非照相操作期间照相光学系统的焦距的位置,使得时间滞后不太大且又能够防止遮蔽现象。
图3表示接近T的位置,在取景器光学系统的观察图象中出现遮蔽现象的状态。进而,图3表示接近W位置,取景器光学系统3和照相光学系统2之间的关系,其后者用来指示对应于取景器光学系统3的观察图象的图象,所述关系在图中以实线表示。为了保持接近W位置(由实线表示)的所述关系,基本上保持照相光学系统2的照相图象和取景器的观察图象彼此重合。另一方面,如接近T侧的实线所示,保持照相光学系统2的焦距小于由虚线表示的焦距,从而防止了取景器光学系统3的观察图象的遮蔽现象(所述现象否则会由透镜筒引起)。此外,在照相光学系统2朝向照相机胶卷曝光前夕,驱动照相光学系统2,使得照相光学系统2的焦距将处于由虚线所表示的状态。
图4表示在焦距的整个范围中取景器光学系统3的观察图象中出现遮蔽现象的状态。图4中,虚线用来表示取景器光学系统3的焦距与照相光学系统2的焦距之间的关系(当照相光学系统2处于曝光过程时)。在使照相光学系统2曝光之前,在能够进行变焦距操作状态下驱动照相光学系统2,使得其焦距沿图4的实线变化。在使照相光学系统2曝光之前的状态下,在取景器光学系统3的观察图象中将不会有遮蔽现象,这种现象否则会由照相光学系统2的透镜筒2a引起。实际上,这样驱动照相光学系统2,使得在其曝光动作前夕,其焦距将沿图4中的虚线变化。
图5表示,接近W的位置,在取景器光学系统3的观察图象中出现遮蔽现象的状态。当接近W位置时,在曝光之前,照相光学系统2的焦距对于取景器光学系统3的焦距可以这样设置,使满足由图5中实线表示的关系。另一方面,当接近T位置,超过由符号B表示的能够防止遮蔽现象的焦距时,设置照相光学系统2的焦距为对应于取景器光学系统3的焦距的状态。
类似于图5,图6也表示接近W位置,在取景器光学系统3的观察图象中出现遮蔽现象的状态。取景器光学系统3的焦距和照相光学系统2的焦距之间的关系可以描述如下。即在遮蔽现象将出现的焦距范围内,固定照相光学系统2的焦距。另一方面,在不会出现遮蔽现象的焦距范围内,即图6中从由符号C表示的位置到接近T的位置,焦距将等于当照相光学系统正在曝光时的焦距。
图7表示在变焦距操作期间照相光学系统2的焦距已经变为阶梯形的状态,以便处理在焦距的整个范围中在取景器光学系统3的观察图象中出现遮蔽现象的情形。
如与以上相关,可使用预定的方程式作出计算而进行照相光学系统2的焦距对于取景器光学系统3的焦距的变化。进而,还能够把取景器光学系统3与照相光学系统2(在其曝光之前)之间的焦距在存储装置中(未示出)作为表数据存储,并基于存储的数据可以改变照相光学系统2的焦距。
图8是表示根据本实施例所形成的照相机的照相顺序的流程图的框图。
在步骤S1,确定主开关6c的状态。如果确定主开关6c为接通,则程序进到步骤S2。另一方面,如果在步骤S1确定主开关6c为切断,则顺序终止。
在步骤S2,执行初始化。执行这种操作使得允许照相机具有其所有初始化的功能。设置本实施例的照相机1,使得取景器光学系统3的焦距在W位置,而照相光学系统2的透镜筒2a的前端处于W位置的向后的位置。
然后,程序进行到步骤S3,在此再次确定主开关6c为接通还是切断。进行这一操作是为了确定过程是否已经从预定的顺序转移。如果在步骤S3确定主开关6c为切断,则这一程序终止。另一方面,如果在步骤S3确定主开关6c为接通,则程序进到步骤S4,在此确定伸长焦距开关6a是否为接通。
如果在步骤S4确定伸长焦距开关6a为接通,则程序进到步骤S5,在此与变焦距的操作相关的标记(以下称为ZFG)设置为1。然后,程序进到在步骤S6的“变焦距驱动”子程序,以便对取景器光学系统和照相光学系统进行变焦距驱动。然而,将在稍后说明步骤S6的“变焦距驱动”子程序。
在结束步骤S6的“变焦距驱动”子程序之后,程序返回到步骤S3,在此再次确定主开关6c是否为接通。
如果在步骤S4确定伸长焦距开关6a为切断,则程序进到步骤S7,在此确定缩短焦距开关6b是否为接通。
如果在步骤S7确定缩短焦距开关6b为接通,则程序进到步骤S8,在此设置ZFG为0。接下来,程序进到步骤S6的“变焦距驱动”子程序,以便对取景器光学系统和照相光学系统进行变焦距驱动。然后在结束步骤S6的“变焦距驱动”子程序之后,程序返回到再次确定主开关6c是否为接通的步骤S3。
在步骤S6的“变焦距驱动”子程序中,当ZFG为1时,在取景器光学系统和照相光学系统两者上进行伸长焦距的操作。另一方面,当ZFG为0时,则在取景器光学系统和照相光学系统两者上进行缩短焦距的操作。
在步骤S7如果确定缩短焦距开关为切断,则程序将进到确定第一释放开关6d是否为接通的步骤S9。如果在步骤S9确定第一释放开关6d为切断,则程序返回步骤S3。另一方面,如果在步骤S9确定第一释放开关6d为接通,则程序进到步骤S10,在此执行用于检测聚焦位置的AF处理和用于测量光度操作的AE处理。
然后程序进到再次确定第一释放开关6d是否为接通的步骤11。如果在步骤S11确定第一释放开关6d为切断,则程序返回步骤S3。另一方面,如果在步骤S11确定第一释放开关6d为接通,则程序进到步骤S12。
在步骤S12确定第二释放开关6e是否为接通。如果确定第二释放开关6e为切断,则程序返回再次确定第一释放开关6d是否为接通的步骤S11。如果在步骤S12确定,第二释放开关6e为接通,则程序进到步骤13。
在步骤S13执行用于设置照相机透镜的子程序,以便使照相光学系统2能够根据取景器光学系统3的观察图象被驱动。将在稍后说明在步骤S13用于设置照相机透镜的子程序。
在结束步骤S13的用于设置照相机透镜的子程序之后,程序进到步骤S14,在此进行通常使用的照相机中所进行的完全相同的曝光操作。
然后,程序进到执行用于复位照相机透镜的子程序的步骤S15,以使照相光学系统2能够返回到不会发生遮蔽现象的先前的位置。以下将详细说明步骤S15用于设置照相机透镜的子程序。
在步骤S15用于复位照相机透镜的子程序结束之后,程序进到确定胶卷是否用完的步骤S16。进行这类判断是为了确定胶卷盒中的胶卷在这次曝光操作中是否已经用完。如果在步骤S16确定胶卷没有用完,则程序进到胶卷被卷绕一帧的步骤S17。在胶卷被卷绕一帧之后,程序返回步骤S3。
另一方面,如果在步骤S16确定胶卷为用完,则程序进到胶卷被反卷的步骤S18。在反卷胶卷之后,这一程序终止。
以下将参照图9详细说明步骤S6的“变焦距驱动”子程序。
当执行“变焦距驱动”子程序时,首先在步骤S19确定ZFG是否等于1。如果确定ZFG等于1,则这意味着伸长焦距开关6a为接通。这样,程序进到步骤S20,在此确定取景器光学系统3的焦距是否在T位置。如果在步骤S20确定取景器光学系统3的焦距是在T位置,则程序返回主程序的步骤S6。
另一方面,如果在步骤S20确定取景器光学系统3的焦距不是处于T位置,则程序进到步骤S21,在此取景器光学系统3的变焦距光学系统(未示出)和照相光学系统2的变焦距光学系统(未示出)向着T位置被驱动达预定量,以便改变它们的焦距。此后,程序返回主程序的步骤S6。
然而,如果在步骤S19确定ZFG不等于1,则这意味着伸长焦距开关6b为接通。这样,程序进到确定取景器光学系统3的焦距是否处于W位置的步骤S22。如果在步骤S22确定取景器光学系统3的焦距处于W位置,则程序返回主程序的步骤S6。
然而,如果在步骤S22确定取景器光学系统3的焦距不处于W位置,则程序进到步骤S23,在此取景器光学系统3的变焦距光学系统和照相光学系统2的变焦距光学系统向着W位置被驱动达预定量,以便改变它们的焦距。然后,程序返回主程序的步骤S6。
然后根据以上顺序执行图8中所示的步骤S6处的“变焦距驱动”子程序。
图10用来详细说明在步骤S13执行的“设置照相机透镜”子程序。当执行“设置照相机透镜”子程序时,首先在步骤S24存储照相光学系统2的变焦距光学系统的位置。然后程序进到步骤S25,在此照相光学系统的变焦距光学系统被驱动而被延伸直至达到对应于取景器光学系统3的焦距。在驱动操作结束之后,程序进到步骤S26,在此照相光学系统的聚焦光学系统向预定的位置被驱动。然后,程序返回如图8中所示的主程序中的步骤S13。
然后根据以上顺序执行图8中所示的步骤S13处的“设置照相机透镜”子程序。
图11用来详细说明在步骤S15所执行的“复位照相机透镜”子程序。当执行“复位照相机透镜”子程序时,首先在步骤S27向初始位置驱动照相光学系统2的聚焦光学系统。然后,程序进到步骤S28,在此照相光学系统2的变焦距光学系统返回在以上“设置照相机透镜”子程序中步骤S24所存储的位置。此后,程序返回图8所示的主程序步骤S15。
然后根据以上顺序执行图8所示的步骤S15处的“复位照相机透镜”子程序。
如图14所示的先有技术中,小型照相机101通常这样制成,使得照相光学系统的光轴和取景器光学系统的光轴之间的间距很小。这样,当在预定的照相操作之前执行变焦距操作时,使光学系统的透镜筒102a从透镜缩回的位置10移动到需要执行实际照相操作的所希望的位置。结果是,观察图象(如图15中所示通过取景器光学系统的取景器103a获得的)将部分地被透镜筒102a的前部阻挡。
于是,对于以上小型照相机101,当人实际窥视取景器103a时,透镜筒102a将不合需要地出现而部分阻挡了取景器103a的观察图象。于是,将难于确定拍摄照片所希望的视野。
反之,使用根据本发明制成的照相机,如图12所示,在实际拍照之前,透镜筒2a位于透镜缩回的位置10和照相位置11之间。在实际拍照操作期间(当使照相机透镜筒曝光时),透镜筒2a移动到照相的位置11。
这样当用户窥视取景器3a进行实际的照相操作时,在实际拍照操作之前(当使照相机曝光时),取景器3a的观察图象不涉及透镜筒2a。因而,易于确定所希望的拍照区域,使能够观察到取景器3a的观察图象的整个区域。
使用根据本发明实施例制成的照相机,对于具有高可变放大率但尺寸小的照相机,易于防止可能会由照相机透镜引起的遮蔽现象。
虽然在以上实施例中,对适用于驱动照相光学系统和取景器光学系统两者的驱动系统给出了详细的说明,但是也能够形成这样不同的装置,其中使用彼此独立装设的不同的驱动源独立地驱动照相光学系统和取景器光学系统。而且,还允许只装设一个驱动源,使用驱动力传递系统和差动驱动系统,该驱动源被适当地传递到照相光学系统2和取景器光学系统3二者。
作为驱动力,允许使用除了电动机之外的其它类型的致动器。例如,允许使用诸如螺线管结构以获得所需要的驱动源。
而且,能够提供另一种致动器用来获得一种效果,即在照相操作中,可使由照相光学系统2所形成的照相图象与取景器光学系统3的观察图象相一致。另外,允许提供另外一种致动器用来获得一种效果,即使得在照相操作中,照相光学系统2与取景器光学系统3的观察图象一致,并借助于用于实现变焦距操作的操作部分控制致动器,从而允许只使用单一的致动器按预定的操作关系驱动取景器光学系统3和照相光学系统2。
而且,照相光学系统2可以位于任何所需要的位置,只要取景器光学系统3除了在照相光学系统曝光时的曝光期间之外不处于遮蔽位置即可。另一方面,如果使驱动量很小,则能够减少不希望有的从曝光开始信号(第二释放开关的开关接通信号)起的时间滞后,从而保证了照相机良好的工作性能。
本发明可能涉及不同的例子和实施方式,但是应当理解,在不背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的情形下,这些例子和实施方式都能够以相同的原理形成。此外,虽然本发明限于由所附权利要求定义的范围,但是本发明不限于本说明书中所述的特定实施例。

Claims (6)

1.具有彼此独立存在的照相光学系统和取景器光学系统的照相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照相机包括
用于分别驱动照相光学系统和取景器光学系统的驱动电路,
用于控制照相光学系统的控制电路,其控制方式使得在除了照相以外的操作过程期间,取景器光学系统的观察图像不被照相光学系统遮蔽。
2.根据权利要求1的照相机,其中控制电路适于实现所需要的控制,使得曝光操作只是在照相光学系统已经被驱动之后执行,以至能够在实际拍照操作的前夕的定时,获得对应于取景器光学系统的取景器放大率的照相放大率。
3.根据权利要求1的照相机,其中控制电路适于实现所需要的控制,使得照相光学系统伸长量比它处于对应于取景器光学系统的焦距的位置所必须的量要小。
4.根据权利要求1的照相机,其中的控制电路用于控制照相光学系统使得照相光学系统的位置可以根据取景器光学系统的焦距改变,从而取景器光学系统不被照相光学系统遮蔽。
5.根据权利要求1的照相机,其中的控制电路用于进行如下控制,即使照相光学系统的初始位置可以位于W位置与其透镜筒缩回的位置之间。
6.根据权利要求1的照相机,其中的控制电路配置为进行如下控制,即使照相光学系统可以位于能够防止取景器光学系统中的遮蔽现象的位置,并使得照相光学系统在照相操作的初始期间移动到一个照相位置。
CNB981253032A 1997-12-11 1998-12-11 照相机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136478C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9340462A JPH11174554A (ja) 1997-12-11 1997-12-11 カメラ
JP340462/97 1997-12-11
JP340462/1997 1997-12-11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219683A CN1219683A (zh) 1999-06-16
CN1136478C true CN1136478C (zh) 2004-01-28

Family

ID=1833720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B981253032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136478C (zh) 1997-12-11 1998-12-11 照相机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6571059B1 (zh)
JP (1) JPH11174554A (zh)
CN (1) CN1136478C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088992B2 (ja) * 2001-02-14 2012-12-05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交換ズームレンズ装置、およびカメラシステム
JP4434601B2 (ja) * 2003-02-25 2010-03-17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カメラ

Family Cites Families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964686A (en) * 1987-12-14 1990-10-23 Canon Kabushiki Kaishi Finder optical device
US5055868A (en) * 1988-08-26 1991-10-08 Canon Kabushiki Kaisha Variable magnification finder of real image type
JPH0792581B2 (ja) * 1989-03-07 1995-10-09 株式会社リコー ズームファインダー
US5083146A (en) * 1989-10-02 1992-01-21 Asahi Kogaku Kogyo Kabushiki Kaisha Zoom lens camera
JPH0453938A (ja) * 1990-06-22 1992-02-21 Canon Inc コンバーター部材
US5543875A (en) * 1991-03-14 1996-08-06 Nikon Corporation Multi-motor camera for normal and trimming photography having variable focal length photographing lens and finder and variable illuminating angle flash device
US5694624A (en) * 1991-04-16 1997-12-02 Nikon Corporation Zoom lens camera capable of trimming photographing with plural magnifications
US5692227A (en) * 1993-04-05 1997-11-25 Asahi Kogaku Kogyo Kabushiki Kaisha Viewfinder
JPH07261243A (ja) 1994-03-25 1995-10-13 Olympus Optical Co Ltd ファインダー光学系
JPH08234282A (ja) * 1995-02-23 1996-09-13 Nikon Corp カメラ
JPH09138464A (ja) 1995-11-13 1997-05-27 Minolta Co Ltd カメラ
JPH09197487A (ja) 1996-01-23 1997-07-31 Minolta Co Ltd 沈胴式実像ファインダー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219683A (zh) 1999-06-16
US6571059B1 (en) 2003-05-27
JPH11174554A (ja) 1999-07-0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721973A (zh) 透镜单元和具备该透镜单元的照相机
CN1136478C (zh) 照相机
JPH11326744A (ja) オートフォーカスカメラ
CN104111512B (zh) 具有可退避透镜的镜筒和摄像设备
JP2001141982A (ja) 電子カメラの自動焦点調節装置
CN101533143B (zh) 镜头镜筒和摄像设备
JP2001166200A (ja) 自動合焦機能付き電子カメラ
JP2003101853A (ja) デジタルカメラ
CN1727981A (zh) 光量调节装置和摄像装置
CN1470932A (zh) 光学装置
JP2003322788A (ja) カメラ
JPH09269528A (ja) パララックス補正機能付きカメラ
JPH1184220A (ja) カメラの自動焦点調節装置
JP2009092764A (ja) レンズ装置及び撮像装置
JP2007033523A (ja) 撮像装置
JP2005017746A (ja) 補助光投影装置
JP2000134526A (ja) カメラ
WO2016200026A1 (ko) 플래시 모듈 및 이를 가지는 카메라 플래시 장치
JP2003244535A (ja) 撮像装置
JP2006154458A (ja) カメラ
JP2010107722A (ja) 焦点検出方法及び焦点検出装置
JP2904375B2 (ja) ファインダの取付け機構
JP2005300834A (ja) カメラ
JPH062319U (ja) 撮像装置
JP2007127938A (ja) カメラシステム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56 Change in the name or address of the patentee

Owner name: OLYMPUS CO., LTD.

Free format text: FORMER NAME OR ADDRESS: OLYMPUS OPTICAL CO., LTD.

CP03 Change of name, title or address

Address after: Tokyo, Japan

Patentee after: Olympus Corporation

Address before: Tokyo, Japan

Patentee before: Olympus Optical Co., Ltd.

REG Reference to a national code

Ref country code: HK

Ref legal event code: WD

Ref document number: 1021030

Country of ref document: HK

C17 Cessation of patent righ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040128

Termination date: 20101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