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3624100A - 游隙测量装置 - Google Patents

游隙测量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3624100A
CN113624100A CN202010381633.7A CN202010381633A CN113624100A CN 113624100 A CN113624100 A CN 113624100A CN 202010381633 A CN202010381633 A CN 202010381633A CN 113624100 A CN113624100 A CN 113624100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fixing column
abutting
axle
fixing
bear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10381633.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杨文斌
刘世荣
程登松
王怀玉
彭琦
张向东
石晓生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RRC Lanzhou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CRRC Lanzhou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RRC Lanzhou Co Ltd filed Critical CRRC Lanzhou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10381633.7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3624100A/zh
Publication of CN11362410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624100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BMEASURING LENGTH, THICKNESS OR SIMILAR LINEAR DIMENSIONS; MEASURING ANGLES; MEASURING AREAS; MEASURING IRREGULARITIES OF SURFACES OR CONTOURS
    • G01B5/00Measuring arrangeme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use of mechanical techniques
    • G01B5/14Measuring arrangeme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use of mechanical techniques for measuring distance or clearance between spaced objects or spaced apertures
    • G01B5/146Measuring arrangeme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use of mechanical techniques for measuring distance or clearance between spaced objects or spaced apertures measuring play on bearing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A Measuring Device Byusing Mechanical Method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游隙测量装置。本发明游隙测量装置,包括:抵顶件、固定件以及百分表;固定件包括支撑板、第一固定柱和第二固定柱,第一固定柱和第二固定柱沿预设方向间隔设置在支撑板上,且第一固定柱和第二固定柱之间的间隔距离与抱轴箱上安装孔的孔距相等,第一固定柱和第二固定柱分别插设在抱轴箱第一端的安装孔内,为抱轴箱的轴向移动提供支撑点;通过将抵顶件的第一端地定在支撑板上,抵顶件的第二端抵顶在车轮上,使得抱轴箱以及与抱轴箱过盈连接的轴承外圈产生轴向位移,并利用百分表测量轴承的轴向游隙;如此能够准确测量轴承的轴向游隙,进而可以判断该轴向游隙是否在预设范围内,避免影响后续的装配工艺。

Description

游隙测量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轨道车辆装配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游隙测量装置。
背景技术
轨道车组的动力车和机车的牵引电机是通过传动装置驱动轮对的,牵引电机的安装方式分为抱轴式悬挂、车体悬挂以及转向架悬挂。其中,抱轴式悬挂因其具有结构简单、维修方便等优点而被广泛应用。抱轴式悬挂具体为,牵引电机的一端通过抱轴承刚性抱合在车轴上,另一端弹性悬挂在转向架构架的横梁或者端梁上。因牵引电机质量的一般支悬在构架上,因此这种安装方式也被称为半悬挂。
由于抱轴承的轴向游隙会影响抱轴箱体的灵活转动,为此,抱轴承的轴向游隙需要在预设范围内。抱轴承的内圈与车轴过盈配合,抱轴承的外圈与抱轴箱体的轴承座过盈配合,由于抱轴箱轴向移动时没有固定支撑点,无法测量抱轴承的轴向游隙。现有技术中,通常测量抱轴承内圈端面的平面度,以此判断抱轴承的轴向游隙是否在预设范围内。具体地,将百分表通过磁力座固定在抱轴箱小端的侧面上,百分表的测头与抱轴承内圈端面接触,采用铜锤敲击抱轴箱使抱轴箱产生轴向位移,从而测得抱轴承内圈端面的平面度。
但是,受抱轴承和抱轴箱装配工艺以及抱轴承内圈端面的平面度测量方法的影响,使得抱轴承内圈端面的平面度数值不准确,从而对轴向游隙是否在预设范围内的判定存在误差。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一种游隙测量装置,以解决现有技术中轮对水平放置时无法准确测量滚抱轴承轴向游隙的技术问题。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本发明提供一种游隙测量装置,其包括:抵顶件、固定件以及百分表;所述固定件包括支撑板、第一固定柱和第二固定柱,所述第一固定柱和所述第二固定柱沿预设方向间隔设置在所述支撑板上,且所述第一固定柱和所述第二固定柱之间的间隔距离与抱轴箱上安装孔的孔距相等,所述第一固定柱和所述第二固定柱分别插设在所述抱轴箱第一端的所述安装孔内;所述抵顶件的第一端与所述支撑板抵接,所述抵顶件的第二端用于与车轮抵接;所述百分表的测头与所述抱轴箱第二端的端面接触。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第一方面提供的游隙测量装置具有如下优点:
本发明的游隙测量装置,包括抵顶件、固定件以及百分表,其中,固定件包括支撑板以及沿预设方向间隔设置在支撑板上的第一固定柱和第二固定柱,通过将第一固定柱和第二固定柱插入在抱轴箱第一端的安装孔内,为抱轴箱的轴向移动提供支撑点;通过将抵顶件的第一端地定在支撑板上,抵顶件的第二端抵顶在车轮上,使得抱轴箱以及与抱轴箱过盈连接的轴承外圈产生轴向位移,并利用百分表测量轴承的轴向游隙;如此能够准确测量轴承的轴向游隙,进而可以判断该轴向游隙是否在预设范围内,避免影响后续的装配工艺。
作为本发明上述游隙测量装置的一种改进,所述固定件还包括加强板,所述加强板与所述支撑板固定连接。
作为本发明上述游隙测量装置的一种改进,所述加强板为多个,且多个所述加强板沿所述预设方向间隔设置。
作为本发明上述游隙测量装置的一种改进,所述加强板、所述第一固定柱以及所述第二固定柱均焊接在所述支撑板上。
作为本发明上述游隙测量装置的一种改进,所述支撑板的第一侧设置有避让车轴的避让开口。
作为本发明上述游隙测量装置的一种改进,所述支撑板的第二侧设置有操作把手。
作为本发明上述游隙测量装置的一种改进,所述抵顶件包括抵顶座和抵顶头,所述抵顶座的第一端用于与所述车轮抵接,所述抵顶座的第二端与所述抵顶头的第一端螺纹连接;所述抵顶头的第二端与所述支撑板抵接。
作为本发明上述游隙测量装置的一种改进,所述抵顶头的第二端形成抵顶尖端,且所述支撑板朝向所述车轮的一侧设置有与所述抵顶尖端相配合的配合凹坑。
作为本发明上述游隙测量装置的一种改进,所述游隙测量装置还包括磁力座,所述百分表通过所述磁力座固定在抱轴箱安装的齿轮上。
作为本发明上述游隙测量装置的一种改进,所述游隙测量装置还包括安装在所述支撑板上的平衡块。
除了上面所描述的本发明解决的技术问题、构成技术方案的技术特征以及由这些技术方案的技术特征所带来的有益效果外,本发明提供的游隙测量装置所能解决的其他技术问题、技术方案中包含的其他技术特征以及这些技术特征带来的有益效果,将在具体实施方式中做出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部分实施例,这些附图和文字描述并不是为了通过任何方式限制本公开构思的范围,而是通过参考特定实施例为本领域技术人员说明本公开的概念,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它的附图。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游隙测量装置的使用状态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游隙测量装置的固定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游隙测量装置的固定件的左视图。
附图标记说明:
1:抵顶件;11:抵顶座;12:抵顶头;121:抵顶尖端;122:连接端;
2:固定件;21:支撑板;211:配合凹坑;22:第一固定柱;23:第二固定柱;24:加强板;25:避让开口;26:把手;
3:百分表;31:测头;32:表体;
4:磁力座;41:吸附座;42:连接组件;
5:抱轴箱;51:小端轴承座;52:大端轴承座;53:安装板;54:凸台;
6:车轮;
7:齿轮。
具体实施方式
轨道车组的动力车和机车的牵引电机是通过传动装置驱动轮对的,牵引电机的安装方式分为抱轴式悬挂、车体悬挂以及转向架悬挂。其中,抱轴式悬挂因其具有结构简单、维修方便等优点而被广泛应用,例如:DF4D、DF7C、DF8B、SS7C型机车。抱轴式悬挂具体为,牵引电机的一端通过抱轴承刚性抱合在车轴上,另一端弹性悬挂在转向架构架的横梁或者端梁上。因牵引电机质量的一般支悬在构架上,因此这种安装方式也被称为半悬挂。
对于DF4D、DF7C、DF8B、SS7C型机车的轮对、抱轴箱及抱轴承的组装工艺均采用立式组装工艺。具体地,组装工艺包括:
将轴承外圈分别用冷冻的方法组装到抱轴箱的大端轴承座、小端轴承座,并检查轴承与轴承断面间隙;
将大端盖、大挡油圈组装至车轴,大端轴承内套(包括滚珠)热装到车轴第一端的轴颈;
将抱轴箱体竖直吊起,套在车轴轴颈相应位置;
将小端轴承内套(包括滚珠)热装到车轴第二端的轴颈;
小端轴承组装后,要求小端轴承内套外侧端面平面度≤0.10mm(以车轴的端面为基准面)。
一般的,两个车轮之间的距离是固定的,如果抱轴承的轴向游隙较大,车轮可能会压死抱轴箱而导致抱轴箱不能灵活转动,或在机车运行中造成轴承温升。为此,抱轴承的轴向游隙需要在给定范围内。其中,轴承游隙是轴承滚动体与轴承内外圈壳体之间的间隙。所谓轴承游隙,即指轴承在未安装于轴或轴承箱时,将其内圈或外圈的一方固定,然后使轴承游隙未被固定的一方做径向或轴向移动时的移动量。根据移动方向,可分为径向游隙和轴向游隙。
在此说明抱轴箱以及车轴的结构,结合图1,抱轴箱5套设在车轴的外侧,其可以包括桶体、设置在桶体第一端的小端轴承座51以及设置在桶体第二端的大端轴承座52,其中,桶体的顶部开设有安装开口,使车轴露出,从而与牵引电机连接。在安装开口的两侧分别设置有安装板53,安装板53上设置有安装孔,用于安装固定牵引电机。小端轴承座51的外径小于大端轴承座52的外径。小端轴承座51和大端轴承座52分别安装有圆锥滚子轴承。圆锥滚子轴承的外圈与小端轴承座51过盈连接,其内圈与车轴过盈连接。车轴靠近小端轴承座51的一端安装有车轮6,车轴靠近大端轴承座52的一端安装有齿轮7。
为了保证小端轴承内套外侧端面平面度≤0.10mm,抱轴箱在竖向安装时,将百分表通过磁力座固定在抱轴箱小端的侧面上,百分表的测头与抱轴承内圈端面接触。操作人员采用铜锤敲击抱轴箱使抱轴箱带动小端轴承内套产生轴向位移,从而测得抱轴承内圈端面的平面度。
由于抱轴箱轴向移动时没有固定支撑点,无法测量小端轴承的轴向游隙。通常通过调整小端轴承内圈端面的平面度,使小端轴承内圈平面度≤0.10mm,用抵顶件顶抱轴箱体使之有一定的轴向游隙,并在预设范围内,以此判断抱轴承的轴向游隙在预设范围内。
但是,在立式组装工艺中,当抱轴箱套在车轴上之后,由于抱轴箱的桶体设置有安装开口,使得抱轴箱产生重心偏移,即抱轴箱的桶体中心轴线与车轴的中心轴线不一致,从而使抱轴箱小端端面圆周中心与车轴的中心不重合,抱轴箱小端会向产生位移产生一个推力。由于小端抱轴承是圆锥滚子轴承,当小端轴承热装后,滚珠与轴承外圈的斜面接触,这个推力垂直于轴承外圈的斜面。这个推力会分解成一个轴向向上的分力和一个水平分力,轴向向上的分力使小端轴承的一侧(该侧为安装开口为同一侧)向上发生轴向位移,最后导致小端轴承内圈与车轴的端面不平度达0.5~0.8mm,达不到工艺要求(根据工艺要求,小端轴承内圈的平面度不超过0.10mm)。最后只能通过上述铜锤锤击的方法,利用百分表进行不断调整,进而达到工艺要求,但这种方法调整难度大,费时费力。
受抱轴承和抱轴箱装配工艺以及抱轴承内圈端面的平面度测量方法的影响,使得抱轴承内圈端面的平面度数值不准确,从而对轴向游隙是否在预设范围内的判定存在误差,进而影响后续装配工艺。
为解决上述至少部分技术问题,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游隙测量装置。
下面详细描述本发明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发明,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游隙测量装置的使用状态示意图;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游隙测量装置的固定件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游隙测量装置的固定件的左视图。
参照图1至图3,本发明实施例的游隙测量装置包括:抵顶件1、固定件2以及百分表3;固定件2包括支撑板21、第一固定柱22和第二固定柱23,第一固定柱22和第二固定柱23沿预设方向间隔设置在支撑板21上,且第一固定柱22和第二固定柱23之间的间隔距离与抱轴箱5上安装孔的孔距相等,第一固定柱22和第二固定柱23分别插设在抱轴箱5第一端的安装孔内;抵顶件1的第一端与支撑板21抵接,抵顶件1的第二端用于与车轮6抵接,另外一侧抵顶件第一端与54抵接,第二端与齿轮抵接;百分表3的测头31与抱轴箱5第二端的端面接触。
具体参照图2和图3,固定件2包括支撑板21、第一固定柱22和第二固定柱23。其中,支撑板21可以是圆形板、椭圆形板、多边形板或者不规则形状板结构等。第一固定柱22和第二固定柱23均为圆柱结构,其与抱轴箱5上的安装孔间隙配合,且第一固定柱22和第二固定柱23之间的间隔距离与抱轴箱5上安装孔的孔距相等,如此可以避免第一固定柱22和第二固定柱23直径过小而使得支撑板21晃动。第一固定柱22和第二固定柱23沿预设方向间隔设置在支撑板21上,其中,预设方向为图2所示出的X方向,在实际应用中,预设方向为垂直于车轴8的方向,即,第一固定柱22和第二固定柱23分别位于车轴8的两侧。
第一固定柱22和第二固定柱23固定在支撑板21上的方式有多种,例如,支撑板21沿预设方向间隔设置有两个固定孔,第一固定柱22和第二固定柱23分别与两个固定孔过盈连接;再例如,支撑板21沿预设方向间隔设置有两个螺纹孔,第一固定柱22和第二固定柱23分别设置有外螺纹,第一固定柱22和第二固定柱23分别与两个螺纹孔螺纹连接;又例如,第一固定柱22和第二固定柱23焊接在支撑板21上。本发明实施例在此对第一固定柱22和第二固定柱23的固定方式不做限定。
在一种实施方式中,固定件2的第一固定柱22和第二固定柱23插设在抱轴箱5小端的安装孔内,为抱轴箱5的轴向移动提供支撑点。结合图1,首先,将百分表3的侧头31与抱轴箱5第二端的端面接触。然后,右侧的抵顶件1(图1中虚线示出的抵顶件)的两端分别与齿轮7、抱轴箱5的凸台54抵接,将抱轴箱5抵向左侧,此时百分表3的示数为第一数值;再然后,将右侧的抵顶件1拆下,将抵顶件1(图1中左侧的抵顶件)的第一端与支撑板21抵接,抵顶件1的第二端用于与车轮6抵接,从而将抱轴箱5以及与抱轴箱5小端轴承座51过盈连接的轴承外圈沿车轴8的轴向抵顶移动至抱轴箱5的大端,此时百分表3的示数为第二数值。第一数值和第二数值的差值为抱轴承的轴向游隙。
在本发明实施例中,抵顶件1可以是圆锥顶尖,抵顶件1还可以是其他结构的顶尖,在此不做限定。百分表3包括表体32以及测头31,其表体32内设置有防震弹簧、齿条、齿轮、游丝、圆表盘及指针等,百分表3可以为现有的百分表结构,本发明实施例在此不做限定。
在其中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本发明游隙测量装置还包括安装在支撑板21上的平衡块(图中并未示出)。
下面详细描述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游隙测量装置的使用过程:
在上述安装工艺中,在将抱轴箱体竖直吊起套在车轴轴颈相应位置之后、在将小端轴承内套(包括滚珠)热装到车轴第二端的轴颈之前,将固定件2的第一固定柱22和第二固定柱23插入到抱轴箱5的安装孔内,需要说明的是,固定件2位于抱轴箱5安装开口的一侧,并在支撑板21上放置平衡块,以调整抱轴箱5的重心。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工作经验确认抱轴箱5的重心与车轴8的中心线重合。如此,使得在小端轴承组装时可以利用滚珠和轴承外圈的斜面进行自动定位,从而控制轴承内圈平面度在0.08-0.15mm范围内,使得抱轴承存在轴向间隙,避免抱轴箱被卡死,并且在此基础上将轴承内圈平面度控制在0.1mm以内相对比较省时省力。
进一步地,在抱轴箱5、轮对以及轴承安装完成后,将轮对水平放置测量小端轴承的轴承轴向游隙。将抵顶件1的第一端与支撑板21抵接,抵顶件1的第二端用于与车轮6抵接,如此使得,抱轴箱5小端轴承座51过盈连接的轴承外圈沿车轴8的轴向抵顶移动至抱轴箱5的大端。此时,将百分表3的侧头31与抱轴箱5第二端的端面接触,从而测得小端轴承的第二数值。如果测得的轴向游隙在预设范围内,则进行后续安装;如果测得的轴向游隙超过预设范围,则需要进行返工调整。
如此使得,将固定件2一次安装,在竖向安装轴承过程中起到平衡抱轴箱5中心的作用的同时,在水平测量轴向游隙提供支撑点,操作简单方便,省时省力,有利于提高装配效率。本发明实施例解决了竖直放置组装抱轴箱时因重心偏移在组装过程中造成轴承内圈有一定的变形量,调整平面度时需进行反复调整,费时费力;水平放置时无有效支撑点测量轴承轴向游隙。发明人在具体应用游隙测量装置过程中,2019年3月至12月,采用该游隙测量装置实施作业后,根据统计,DF4D型内燃机车轮对抱轴箱组装达198对,组装时间较使用前节省高达四分之一,有效解决了轮对水平放置时无法测量轴承轴向游隙的难题,效果显著。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游隙测量装置,包括抵顶件、固定件以及百分表,其中,固定件包括支撑板以及沿预设方向间隔设置在支撑板上的第一固定柱和第二固定柱,通过将第一固定柱和第二固定柱插入在抱轴箱第一端的安装孔内,为抱轴箱的轴向移动提供支撑点;通过将抵顶件的第一端地定在支撑板上,抵顶件的第二端抵顶在车轮上,使得抱轴箱以及与抱轴箱过盈连接的轴承外圈产生轴向位移,并利用百分表测量轴承的轴向游隙;如此能够准确测量轴承的轴向游隙,进而可以判断该轴向游隙是否在规定的范围内,避免影响后续的装配工艺。
抵顶件1抵顶在支撑板21和车轮6之间,为避免支撑板21变形或者弯曲影响测量精度,本发明实施例的固定件2还包括加强板24,加强板24与支撑板21固定连接。
具体地,加强板24可以是多边形板或者不规则形状的板等,在此不做限定。例如,加强板24为直角梯形板结构,其直角边固定在支撑板21上。可选地,加强板24可以垂直与支撑板21。
本实施例通过在支撑板21上设置加强板24增加支撑板21的结构强度,避免支撑板21变形或者弯曲而影响轴向游隙的测量。
为进一步提高支撑板21的结构强度,加强板24为多个,例如,两个、三个、四个等,且多个加强板24沿预设方向间隔设置。例如,沿X方向,支撑板21上间隔设置有两个加强板24。本发明实施例对加强板24的具体数量不做限定。
在一种优选地实施方式中,加强板24、第一固定柱22以及第二固定柱23均焊接在支撑板21上,如此进一步提高固定件2的结构强度和刚度,并且焊接的连接方式简单,效率高。本发明实施例对焊接的方式不做限定,例如,钎焊、电阻焊等,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支撑板21、第一固定柱22、第二固定柱23、加强板24的材质等实际情况进行选择。
进一步地,第一固定柱22包括第一插入部和第一焊接部,其中,第一插入部用于插入到抱轴箱5的安装孔内,第一焊接部用于焊接在支撑板21上。为了保证焊接的稳定性,第一焊接部的直径可以大于第一插入部的直径;和/或,第二固定柱23包括第二插入部和第二焊接部,其中,第二插入部用于插入到抱轴箱5的安装孔内,第二焊接部用于焊接在支撑板21上。为了保证焊接的稳定性,第二焊接部的直径可以大于第二插入部的直径。
本发明实施例对支撑板21、第一固定柱22、第二固定柱23、加强板24的材质不做限定,可选地,支撑板21和加强板24采用Q235B的钢板制成,第一固定柱22和第二固定柱23采用Q235B的圆钢制成,成本低。
继续参照图2,支撑板21的第一侧设置有避让车轴8的避让开口25。其中,支撑板21的第一侧朝向其第二侧凹陷形成避让开口25,避让开口25可以是弧形开口、矩形开口等,本发明实施例对避让开口25的形状不做限定。为了避免避让开口25过大影响支撑板21的结构强度,可选地,避让开口25为弧形开口,且弧形开口的直径比车轴8的直径可以稍大一些,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经验设计,在此对弧形开口直径的具体数值不做限定。
此外,为了方便固定件2的安装和拆卸,支撑板21的第二侧设置有操作把手26,其中,操作把手26可以是手柄,操作把手26还可以是手环,本发明实施例对操作把手26的具体结构不做限定。例如,参照图2,操作把手26可以焊接在支撑板21的第二侧,且操作把手26与支撑板21之间具有操作空间;如此设置,在平衡抱轴箱5的重心时,还可以将平衡块挂设在操作把手26上。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抵顶件1包括抵顶座11和抵顶头12,抵顶座11的第一端用于与车轮6抵接,抵顶座11的第二端与抵顶头11的第一端螺纹连接;抵顶头12的第二端与支撑板21抵接。
具体地,抵顶座11可以是圆柱结构,其第一端与车轮6抵接,其第二端与抵顶头12螺纹连接,可以调节抵顶件1的两个抵顶端之间的距离。抵顶座11的第二端可以设置有螺纹孔,相应地,抵顶头12的第一端设置有外螺纹;或者,抵顶座11的第二端可以设置有外螺纹,相应地,抵顶头12的第二端设置有螺纹孔。
本实施例抵顶件1包括抵顶座11和抵顶头12,抵顶座11和抵顶头12通过螺纹连接可以调节抵顶件1的两个抵顶端之间的距离,即可以调节抵顶座11的第一端和抵顶头12的第二端之间的距离,即方便抵顶件1的安装,又能够实现与支撑板21和车轮6的有效抵接。
进一步地,抵顶头12的第二端形成抵顶尖端121,且支撑板21朝向车轮6的一侧设置有与抵顶尖端121相配合的配合凹坑211。
具体地,抵顶头12包括抵顶尖端121和连接端122,其中,抵顶尖端121和连接端122为一体成型的一体件。连接端122用于与抵顶座11螺纹连接,抵顶尖端121可以是圆锥、棱锥等。配合凹坑211的形状与抵顶尖端121的形状相匹配。
本实施例通过在在抵顶头12的第二端形成抵顶尖端121,使之与支撑板21上的配合凹坑211相配合,避免抵顶座11和抵顶头12螺纹转动调节距离时出现打滑,而不能有效抵顶支撑板21,造成轴向游隙测量误差。
在其中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本发明实施例游隙测量装置还包括磁力座4,百分表3通过磁力座4固定在抱轴箱5安装的齿轮7上。其中,磁力座4可以包括吸附座41以及连接组件42,连接组件42分别与吸附座41和百分表3连接。其中吸附座41可以是现有的磁力吸附座结构,在此不做限定。连接左键42可以是连杆组件,本发明实施例对此也不做限定。
本发明实施例通过磁力座4固定百分表3,有利于提高百分表3安装位置的灵活性。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在本发明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以上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发明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必须针对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此外,在不相互矛盾的情况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将本说明书中描述的不同实施例或示例以及不同实施例或示例的特征进行结合和组合。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发明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

Claims (10)

1.一种游隙测量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抵顶件、固定件以及百分表;
所述固定件包括支撑板、第一固定柱和第二固定柱,所述第一固定柱和所述第二固定柱沿预设方向间隔设置在所述支撑板上,且所述第一固定柱和所述第二固定柱之间的间隔距离与抱轴箱上安装孔的孔距相等,所述第一固定柱和所述第二固定柱分别插设在所述抱轴箱第一端的所述安装孔内;
所述抵顶件的第一端与所述支撑板抵接,所述抵顶件的第二端用于与车轮抵接;
所述百分表的测头与所述抱轴箱第二端的端面接触。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游隙测量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件还包括加强板,所述加强板与所述支撑板固定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游隙测量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加强板为多个,且多个所述加强板沿所述预设方向间隔设置。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游隙测量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加强板、所述第一固定柱以及所述第二固定柱均焊接在所述支撑板上。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游隙测量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板的第一侧设置有避让车轴的避让开口。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游隙测量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板的第二侧设置有操作把手。
7.根据权利要求1-6任一项所述的游隙测量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抵顶件包括抵顶座和抵顶头,所述抵顶座的第一端用于与所述车轮抵接,所述抵顶座的第二端与所述抵顶头的第一端螺纹连接;所述抵顶头的第二端与所述支撑板抵接。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游隙测量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抵顶头的第二端形成抵顶尖端,且所述支撑板朝向所述车轮的一侧设置有与所述抵顶尖端相配合的配合凹坑。
9.根据权利要求1-6任一项所述的游隙测量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游隙测量装置还包括磁力座,所述百分表通过所述磁力座固定在抱轴箱安装的齿轮上。
10.根据权利要求1-6任一项所述的游隙测量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游隙测量装置还包括安装在所述支撑板上的平衡块。
CN202010381633.7A 2020-05-08 2020-05-08 游隙测量装置 Pending CN113624100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0381633.7A CN113624100A (zh) 2020-05-08 2020-05-08 游隙测量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0381633.7A CN113624100A (zh) 2020-05-08 2020-05-08 游隙测量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624100A true CN113624100A (zh) 2021-11-09

Family

ID=7837727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0381633.7A Pending CN113624100A (zh) 2020-05-08 2020-05-08 游隙测量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3624100A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754655A (zh) * 2022-04-25 2022-07-15 中车青岛四方机车车辆股份有限公司 车轮轴承游隙测量装置及方法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754655A (zh) * 2022-04-25 2022-07-15 中车青岛四方机车车辆股份有限公司 车轮轴承游隙测量装置及方法
CN114754655B (zh) * 2022-04-25 2024-04-02 中车青岛四方机车车辆股份有限公司 车轮轴承游隙测量装置及方法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7514965B (zh) 一种曲轴主轴颈圆度及曲轴同轴度误差检测装置
CN111663970B (zh) 航空发动机装配方法
CN113624100A (zh) 游隙测量装置
CN102011918A (zh) 一种高精度直驱式气浮转台
CN211651476U (zh) 游隙测量装置
CN111197969A (zh) 一种磁悬浮轴承转子位置检测装置
CN204439325U (zh) 一种检修假轴
CN217110767U (zh) 一种向心轴承游隙的测量装置
CN216205904U (zh) 一种与轧辊轴承相配合的轧辊辊颈检测装置
CN212963102U (zh) 一种正游隙检测装置
CN209978802U (zh) 一种电动轮汽车轮马达机体关键尺寸同轴度检测装置
CN215639370U (zh) 轴的测量限位装置
CN117029635B (zh) 一种轮毂轴承法兰检测装置及方法
CN109059739B (zh) 一种曲轴多档位尺寸误差检测装置
CN219495553U (zh) 高速动平衡传感器支架
CN116750673B (zh) 一种卷扬机构机架安装耳板结构及安装定位方法
CN113483643B (zh) 一种曲轴油孔偏心距的检验方法
CN216954262U (zh) 一种风力发电机组联轴器跳动测试装置
CN220853367U (zh) 一种轴承保持架径向窜动检测装置
CN111442709B (zh) 一种角度可调式大锥角圆锥滚子轴承滚道角度测量装置
CN220454764U (zh) 一种螺栓拉力扭矩测量装置
CN218270646U (zh) 一种简便实用的轮毂检测辅助装置
CN115140267A (zh) 一种大型船舶轴系安装新工艺
CN217005623U (zh) 齿轮轴高度检测工装
CN220670483U (zh) 一种校对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