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3574342B - 热交换器及制冷循环装置 - Google Patents

热交换器及制冷循环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3574342B
CN113574342B CN201980094118.6A CN201980094118A CN113574342B CN 113574342 B CN113574342 B CN 113574342B CN 201980094118 A CN201980094118 A CN 201980094118A CN 113574342 B CN113574342 B CN 113574342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eat transfer
transfer pipe
tube
heat exchanger
pip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80094118.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3574342A (zh
Inventor
金谷英树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Original Assignee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filed Critical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Publication of CN11357434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574342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3574342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574342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39/00Evaporators; Condensers
    • F25B39/02Evaporator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8HEAT EXCHANGE IN GENERAL
    • F28DHEAT-EXCHANGE APPARATUS, NOT PROVIDED FOR IN ANOTHER SUBCLASS, IN WHICH THE HEAT-EXCHANGE MEDIA DO NOT COME INTO DIRECT CONTACT
    • F28D1/00Heat-exchange apparatus having stationary conduit assemblies for one heat-exchange medium only, the media being in contact with different sides of the conduit wall, in which the other heat-exchange medium is a large body of fluid, e.g. domestic or motor car radiators
    • F28D1/02Heat-exchange apparatus having stationary conduit assemblies for one heat-exchange medium only, the media being in contact with different sides of the conduit wall, in which the other heat-exchange medium is a large body of fluid, e.g. domestic or motor car radiators with heat-exchange conduits immersed in the body of fluid
    • F28D1/04Heat-exchange apparatus having stationary conduit assemblies for one heat-exchange medium only, the media being in contact with different sides of the conduit wall, in which the other heat-exchange medium is a large body of fluid, e.g. domestic or motor car radiators with heat-exchange conduits immersed in the body of fluid with tubular conduits
    • F28D1/047Heat-exchange apparatus having stationary conduit assemblies for one heat-exchange medium only, the media being in contact with different sides of the conduit wall, in which the other heat-exchange medium is a large body of fluid, e.g. domestic or motor car radiators with heat-exchange conduits immersed in the body of fluid with tubular conduits the conduits being bent, e.g. in a serpentine or zig-zag
    • F28D1/0477Heat-exchange apparatus having stationary conduit assemblies for one heat-exchange medium only, the media being in contact with different sides of the conduit wall, in which the other heat-exchange medium is a large body of fluid, e.g. domestic or motor car radiators with heat-exchange conduits immersed in the body of fluid with tubular conduits the conduits being bent, e.g. in a serpentine or zig-zag the conduits being bent in a serpentine or zig-zag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8HEAT EXCHANGE IN GENERAL
    • F28DHEAT-EXCHANGE APPARATUS, NOT PROVIDED FOR IN ANOTHER SUBCLASS, IN WHICH THE HEAT-EXCHANGE MEDIA DO NOT COME INTO DIRECT CONTACT
    • F28D1/00Heat-exchange apparatus having stationary conduit assemblies for one heat-exchange medium only, the media being in contact with different sides of the conduit wall, in which the other heat-exchange medium is a large body of fluid, e.g. domestic or motor car radiators
    • F28D1/02Heat-exchange apparatus having stationary conduit assemblies for one heat-exchange medium only, the media being in contact with different sides of the conduit wall, in which the other heat-exchange medium is a large body of fluid, e.g. domestic or motor car radiators with heat-exchange conduits immersed in the body of fluid
    • F28D1/04Heat-exchange apparatus having stationary conduit assemblies for one heat-exchange medium only, the media being in contact with different sides of the conduit wall, in which the other heat-exchange medium is a large body of fluid, e.g. domestic or motor car radiators with heat-exchange conduits immersed in the body of fluid with tubular conduits
    • F28D1/047Heat-exchange apparatus having stationary conduit assemblies for one heat-exchange medium only, the media being in contact with different sides of the conduit wall, in which the other heat-exchange medium is a large body of fluid, e.g. domestic or motor car radiators with heat-exchange conduits immersed in the body of fluid with tubular conduits the conduits being bent, e.g. in a serpentine or zig-zag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8HEAT EXCHANGE IN GENERAL
    • F28DHEAT-EXCHANGE APPARATUS, NOT PROVIDED FOR IN ANOTHER SUBCLASS, IN WHICH THE HEAT-EXCHANGE MEDIA DO NOT COME INTO DIRECT CONTACT
    • F28D1/00Heat-exchange apparatus having stationary conduit assemblies for one heat-exchange medium only, the media being in contact with different sides of the conduit wall, in which the other heat-exchange medium is a large body of fluid, e.g. domestic or motor car radiators
    • F28D1/02Heat-exchange apparatus having stationary conduit assemblies for one heat-exchange medium only, the media being in contact with different sides of the conduit wall, in which the other heat-exchange medium is a large body of fluid, e.g. domestic or motor car radiators with heat-exchange conduits immersed in the body of fluid
    • F28D1/04Heat-exchange apparatus having stationary conduit assemblies for one heat-exchange medium only, the media being in contact with different sides of the conduit wall, in which the other heat-exchange medium is a large body of fluid, e.g. domestic or motor car radiators with heat-exchange conduits immersed in the body of fluid with tubular conduits
    • F28D1/047Heat-exchange apparatus having stationary conduit assemblies for one heat-exchange medium only, the media being in contact with different sides of the conduit wall, in which the other heat-exchange medium is a large body of fluid, e.g. domestic or motor car radiators with heat-exchange conduits immersed in the body of fluid with tubular conduits the conduits being bent, e.g. in a serpentine or zig-zag
    • F28D1/0477Heat-exchange apparatus having stationary conduit assemblies for one heat-exchange medium only, the media being in contact with different sides of the conduit wall, in which the other heat-exchange medium is a large body of fluid, e.g. domestic or motor car radiators with heat-exchange conduits immersed in the body of fluid with tubular conduits the conduits being bent, e.g. in a serpentine or zig-zag the conduits being bent in a serpentine or zig-zag
    • F28D1/0478Heat-exchange apparatus having stationary conduit assemblies for one heat-exchange medium only, the media being in contact with different sides of the conduit wall, in which the other heat-exchange medium is a large body of fluid, e.g. domestic or motor car radiators with heat-exchange conduits immersed in the body of fluid with tubular conduits the conduits being bent, e.g. in a serpentine or zig-zag the conduits being bent in a serpentine or zig-zag the conduits having a non-circular cross-section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8HEAT EXCHANGE IN GENERAL
    • F28FDETAILS OF HEAT-EXCHANGE AND HEAT-TRANSFER APPARATUS, OF GENERAL APPLICATION
    • F28F1/00Tubular elements; Assemblies of tubular elements
    • F28F1/02Tubular elements of cross-section which is non-circular
    • F28F1/022Tubular elements of cross-section which is non-circular with multiple channel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8HEAT EXCHANGE IN GENERAL
    • F28FDETAILS OF HEAT-EXCHANGE AND HEAT-TRANSFER APPARATUS, OF GENERAL APPLICATION
    • F28F1/00Tubular elements; Assemblies of tubular elements
    • F28F1/10Tubular elements and assemblies thereof with means for increasing heat-transfer area, e.g. with fins, with projections, with recesses
    • F28F1/12Tubular elements and assemblies thereof with means for increasing heat-transfer area, e.g. with fins, with projections, with recesses the means being only outside the tubular element
    • F28F1/24Tubular elements and assemblies thereof with means for increasing heat-transfer area, e.g. with fins, with projections, with recesses the means being only outside the tubular element and extending transversely
    • F28F1/32Tubular elements and assemblies thereof with means for increasing heat-transfer area, e.g. with fins, with projections, with recesses the means being only outside the tubular element and extending transversely the means having portions engaging further tubular element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8HEAT EXCHANGE IN GENERAL
    • F28FDETAILS OF HEAT-EXCHANGE AND HEAT-TRANSFER APPARATUS, OF GENERAL APPLICATION
    • F28F1/00Tubular elements; Assemblies of tubular elements
    • F28F1/10Tubular elements and assemblies thereof with means for increasing heat-transfer area, e.g. with fins, with projections, with recesses
    • F28F1/40Tubular elements and assemblies thereof with means for increasing heat-transfer area, e.g. with fins, with projections, with recesses the means being only inside the tubular element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8HEAT EXCHANGE IN GENERAL
    • F28FDETAILS OF HEAT-EXCHANGE AND HEAT-TRANSFER APPARATUS, OF GENERAL APPLICATION
    • F28F9/00Casings; Header boxes; Auxiliary supports for elements; Auxiliary members within casings
    • F28F9/02Header boxes; End plates
    • F28F9/026Header boxes; End plates with static flow control means, e.g. with means for uniformly distributing heat exchange media into conduits
    • F28F9/027Header boxes; End plates with static flow control means, e.g. with means for uniformly distributing heat exchange media into conduits in the form of distribution pipes
    • F28F9/0275Header boxes; End plates with static flow control means, e.g. with means for uniformly distributing heat exchange media into conduits in the form of distribution pipes with multiple branch pipe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41/00Fluid-circulation arrangements
    • F25B41/40Fluid line arrangements
    • F25B41/42Arrangements for diverging or converging flows, e.g. branch lines or junc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8HEAT EXCHANGE IN GENERAL
    • F28DHEAT-EXCHANGE APPARATUS, NOT PROVIDED FOR IN ANOTHER SUBCLASS, IN WHICH THE HEAT-EXCHANGE MEDIA DO NOT COME INTO DIRECT CONTACT
    • F28D21/00Heat-exchange apparatus not covered by any of the groups F28D1/00 - F28D20/00
    • F28D2021/0019Other heat exchangers for particular applications; Heat exchange system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F28D2021/0061Other heat exchangers for particular applications; Heat exchange system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for phase-change applications
    • F28D2021/0064Vaporizers, e.g. evaporator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8HEAT EXCHANGE IN GENERAL
    • F28DHEAT-EXCHANGE APPARATUS, NOT PROVIDED FOR IN ANOTHER SUBCLASS, IN WHICH THE HEAT-EXCHANGE MEDIA DO NOT COME INTO DIRECT CONTACT
    • F28D21/00Heat-exchange apparatus not covered by any of the groups F28D1/00 - F28D20/00
    • F28D2021/0019Other heat exchangers for particular applications; Heat exchange system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F28D2021/0068Other heat exchangers for particular applications; Heat exchange system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for refrigerant cycle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8HEAT EXCHANGE IN GENERAL
    • F28FDETAILS OF HEAT-EXCHANGE AND HEAT-TRANSFER APPARATUS, OF GENERAL APPLICATION
    • F28F2210/00Heat exchange conduits
    • F28F2210/02Heat exchange conduits with particular branching, e.g. fractal conduit arrangement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8HEAT EXCHANGE IN GENERAL
    • F28FDETAILS OF HEAT-EXCHANGE AND HEAT-TRANSFER APPARATUS, OF GENERAL APPLICATION
    • F28F2210/00Heat exchange conduits
    • F28F2210/06Heat exchange conduits having walls comprising obliquely extending corrugations, e.g. in the form of thread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8HEAT EXCHANGE IN GENERAL
    • F28FDETAILS OF HEAT-EXCHANGE AND HEAT-TRANSFER APPARATUS, OF GENERAL APPLICATION
    • F28F2210/00Heat exchange conduits
    • F28F2210/08Assemblies of conduits having different feature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8HEAT EXCHANGE IN GENERAL
    • F28FDETAILS OF HEAT-EXCHANGE AND HEAT-TRANSFER APPARATUS, OF GENERAL APPLICATION
    • F28F2215/00Fins
    • F28F2215/12Fins with U-shaped slots for laterally inserting conduits

Abstract

本发明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热交换器及制冷循环装置,能够向相对配置于上方的传热管和相对配置于下方的传热管均匀地分配气液2相制冷剂,且与以往的热交换器相比小型化。热交换器(1)包括分配部(10)和相对于分配部并联连接的第一传热管(3a)及第二传热管(3b)。第一导热管配置于比第二导热管靠上方的位置。第一传热管具有第一内周面(30a)和相对于第一内周面凹陷且在传热管的周向上排列配置的至少1个第一槽部(31a)。第二传热管具有第二内周面(30b)和相对于第二内周面凹陷且沿周向排列配置的至少1个第二槽部(31b)。第一传热管的管内压力损失比第二传热管的管内压力损失小。

Description

热交换器及制冷循环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热交换器及制冷循环装置。
背景技术
在日本特开2018-059673号公报中,公开了在与分配部连接的流入配管以及流出配管设置有流量调整部件的热交换器。流量调整部件对流入配管以及流出配管的各流量进行调整,向相对地配置于上方的传热管以及相对地配置于下方的传热管均匀地分配气液2相制冷剂。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8-059673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课题
然而,上述热交换器除了分配部、传热管以及翅片等之外还具备流路调整部件,因此与不具备流路调整部件的热交换器相比大型化。另外,上述热交换器的制造成本比不具备流路调整部件的热交换器的制造成本高。
本发明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热交换器及制冷循环装置,能够向相对地配置于上方的传热管和相对地配置于下方的传热管均匀地分配气液2相制冷剂,且与以往的热交换器相比小型化。
用于解决课题的方案
本发明的制冷循环装置具备分配部和相对于分配部并联连接的第一传热管以及第二传热管。第一传热管配置于比第二传热管靠上方的位置,第一传热管具有第一内周面和相对于第一内周面凹陷且在传热管的周向上排列配置的至少1个第一槽部。第二传热管具有第二内周面和相对于第二内周面凹陷且在周向上排列配置的至少1个第二槽部。第一传热管的管内压力损失比第二传热管的管内压力损失小。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能够提供一种热交换器及制冷循环装置,能够向相对地配置于上方的传热管和相对地配置于下方的传热管均匀地分配气液2相制冷剂,且与以往的热交换器相比小型化。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实施方式1的制冷循环装置的图。
图2是表示实施方式1的热交换器的图。
图3是表示图2所示的热交换器的第一传热管的剖视图。
图4是表示图2所示的热交换器的第二传热管的剖视图。
图5是表示图2所示的热交换器的第三传热管的剖视图。
图6是表示实施方式2的热交换器的第一传热管的剖视图。
图7是表示实施方式2的热交换器的第二传热管的剖视图。
图8是表示实施方式3的热交换器的第一传热管的剖视图。
图9是表示实施方式3的热交换器的第二传热管的剖视图。
图10是表示实施方式4的热交换器的第一传热管的剖视图。
图11是表示实施方式4的热交换器的第二传热管的剖视图。
图12是表示实施方式6的热交换器的图。
图13是表示实施方式7的热交换器的图。
图14是表示图13所示的热交换器的第一传热管的剖视图。
图15是表示图13所示的热交换器的第二传热管的剖视图。
图16是表示实施方式7的热交换器的第一传热管的变形例的剖视图。
图17是表示实施方式7的热交换器的第二传热管的变形例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另外,对图中相同或相当的部分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原则上不重复其说明。
实施方式1
<制冷循环装置的结构>
如图1所示,实施方式1的制冷循环装置100具备供制冷剂循环的制冷剂回路。制冷剂回路包括压缩机101、作为流路切换部的四通阀102、减压部103、第一热交换器1以及第二热交换器11。制冷循环装置100还具备向第一热交换器1送风的第一风扇104和向第二热交换器11送风的第二风扇105。
压缩机101具有排出制冷剂的排出口和吸入制冷剂的吸入口。减压部103例如是膨胀阀。减压部103与第一热交换器1的第三流入流出部5连接。
四通阀102具有:第一开口部P1,其经由排出配管与压缩机101的排出口连接;第二开口部P2,其经由吸入配管与压缩机101的吸入口连接;第三开口部P3,其与第一热交换器1的第一流入流出部6a及第二流入流出部6b连接;以及第四开口部P4,其与第二热交换器11连接。四通阀102设置成切换第一热交换器1作为冷凝器发挥作用且第二热交换器11作为蒸发器发挥作用的第一状态和第二热交换器11作为冷凝器发挥作用且第一热交换器1作为蒸发器发挥作用的第二状态。此外,图1所示的实线的箭头表示制冷循环装置100处于上述第一状态时的在上述制冷剂回路中循环的制冷剂的流通方向。图1所示的虚线的箭头表示制冷循环装置100处于上述第二状态时的在上述制冷剂回路中循环的制冷剂的流通方向。
<第一热交换器的结构>
如图2所示,第一热交换器1例如主要具备多个翅片2、多个第一传热管3a、多个第二传热管3b及多个第三传热管4、分配部10。第一热交换器1设置成朝向沿着多个翅片2的方向流动的气体与在多个第一传热管3a、多个第二传热管3b以及多个第三传热管4的内部流动的制冷剂进行热交换。多个第一传热管3a、多个第二传热管3b以及多个第三传热管4分别相互平行地配置。
如图2所示,多个第一传热管3a分别配置在比多个第二传热管3b各自靠上方的位置。在此,多个第一传热管3a分别配置在比多个第二传热管3b各自靠上方的位置是指,在第一热交换器1作为蒸发器发挥作用的上述第二状态下,在各第一传热管3a中供制冷剂流入的流入口配置在比在各第二传热管3b中供制冷剂流入的流入口靠上方的位置。
多个第二传热管3b例如分别配置在比多个第三传热管4各自靠上方的位置。在此,多个第二传热管3b分别配置在比多个第三传热管4各自靠上方的位置是指,在第一热交换器1作为蒸发器发挥作用的上述第二状态下,在各第二传热管3b中供制冷剂流入的流入口配置在比在各第三传热管4中供制冷剂流入的流入口靠上方的位置。
如图2所示,多个第一传热管3a经由第一连接部21a相互串联连接。多个第二传热管3b经由第二连接部21b相互串联连接。多个第三传热管4经由第三连接部22相互串联连接。
如图2所示,多个第一传热管3a经由第四连接部23a与分配部10串联连接。多个第二传热管3b经由第五连接部23b与分配部10串联连接。多个第三传热管4经由第六连接部24与分配部10串联连接。第一连接部21a、第二连接部21b、第三连接部22、第四连接部23a、第五连接部23b以及第六连接部24分别构成为将2个流入流出口串联连接的连接管。此外,在图2中,实线所示的第一连接部21a、第二连接部21b以及第三连接部22与多个传热管3、4的各一端连接,虚线所示的第一连接部21a、第二连接部21b以及第三连接部22与多个传热管3、4的各另一端连接。
如图2所示,分配部10具有经由第四连接部23a与第一传热管3a连接的第一端口P5、经由第五连接部23b与第二传热管3b连接的第二端口P6、以及经由第六连接部24与第三传热管4连接的第三端口P7。第一端口P5和第二端口P6配置在比第三端口P7靠上方的位置。分配部10具有将第一端口P5与第三端口P7之间连接的制冷剂流路和将第二端口P6与第三端口P7之间连接的制冷剂流路。将第一端口P5与第三端口P7之间连接的制冷剂流路的压力损失例如设置为与将第二端口P6与第三端口P7之间连接的制冷剂流路的压力损失相等。
经由第一连接部21a相互串联连接的第一传热管3a构成第一制冷剂流路。经由第二连接部21b相互串联连接的第二传热管3b构成第二制冷剂流路。经由第三连接部22相互串联连接的多个第三传热管4构成第三制冷剂流路。第一制冷剂流路配置于比第二制冷剂流路靠上方的位置。第二制冷剂流路例如配置于比第三制冷剂流路靠上方的位置。
第一制冷剂流路及第二制冷剂流路构成相对于第三制冷剂流路分支的分流路。第一制冷剂流路和第二制冷剂流路经由分配部10与第三制冷剂流路串联连接。第一传热管3a和第二传热管3b相对于分配部10相互并联连接。第一传热管3a和第二传热管3b分别经由分配部10与多个第三传热管4串联连接。
第一制冷剂流路的一端与分配部10的第一端口P5连接。第二制冷剂流路的一端与分配部10的第二端口P6连接。第一制冷剂流路的另一端与第一流入流出部6a连接。第二制冷剂流路的另一端与第二流入流出部6b连接。第一制冷剂流路的另一端经由第一流入流出部6a与四通阀102的第三开口部P3连接。第二制冷剂流路的另一端经由第二流入流出部6b与四通阀102的第三开口部P3连接。将分配部10的第一端口P5与第一流入流出部6a之间连接的第一制冷剂流路的流路长度例如与将分配部10的第二端口P6与第二流入流出部6b之间连接的第二制冷剂流路的流路长度相等。第三制冷剂流路的一端经由第三流入流出部5与减压部103连接。第三制冷剂流路的另一端经由分配部10与第一制冷剂流路及第二制冷剂流路的各一端连接。
如图2~图5所示,多个第一传热管3a、多个第二传热管3b以及多个第三传热管4分别构成为圆管。多个第一传热管3a的管内压力损失比多个第二传热管3b的管内压力损失小。优选多个第一传热管3a的管内压力损失比多个第三传热管4的管内压力损失大。
各第一传热管3a的外形例如与各第二传热管3b的外形相同。各第一传热管3a的外径例如与各第二传热管3b的外径相等。各第三传热管4的外形例如与各第一传热管3a及各第二传热管3b的外形相同。各第三传热管4的外径例如与各第一传热管3a及各第二传热管3b的外径相等。
如图3所示,多个第一传热管3a分别具有第一内周面30a和多个第一槽部31a。第一内周面30a是与在第一传热管3a的内部流动的制冷剂接触的面。各第一槽部31a相对于第一内周面30a凹陷。多个第一槽部31a各自的结构例如彼此相同。各第一槽部31a在第一传热管3a的周向上相互隔开间隔地配置。各第一槽部31a相对于第一传热管3a的中心轴O设置成螺旋状。各第一槽部31a与第一传热管3a的径向交叉。各第一槽部31a的上述周向的宽度例如设置为随着朝向第一传热管3a的径向的外周而变窄。
如图4所示,多个第二传热管3b分别具有第二内周面30b和多个第二槽部31b。第二内周面30b是与在第二传热管3b的内部流动的制冷剂接触的面。各第二槽部31b相对于第二内周面30b凹陷。多个第二槽部31b各自的结构例如彼此相同。各第二槽部31b在第二传热管3b的周向上相互隔开间隔地配置。各第二槽部31b相对于第二传热管3b的中心轴O设置成螺旋状。各第二槽部31b与第二传热管3b的径向交叉。各第二槽部31b的上述周向的宽度例如设置为随着朝向第二传热管3b的径向的外周而变窄。
如图3所示,第一槽部31a的条数被定义为在第一传热管3a的与上述轴向垂直的截面中沿上述周向排列配置的第一槽部31a的数量。如图4所示,第二槽部31b的条数被定义为在第二传热管3b的与上述轴向垂直的截面中沿上述周向排列配置的第二槽部31b的数量。第一槽部31a的条数小于第二槽部31b的条数。换言之,上述周向上的各第一槽部31a的宽度比上述周向上的各第二槽部31b的宽度宽。
各第一槽部31a的深度(详细情况后述)例如与各第二槽部31b的深度相等。各第一槽部31a的导程角(详细情况后述)例如与各第二槽部31b的导程角相等。各第一传热管3a的管壁厚(详细情况后述)例如与各第二传热管3b的管壁厚相等。
如图5所示,各第三传热管4例如具有第三内周面40和多个第三槽部41。第三内周面40是与在第三传热管4的内部流动的制冷剂接触的面。各第三槽部41相对于第三内周面40凹陷。多个第三槽部41各自的结构例如彼此相同。各第三槽部41在第三传热管4的周向上相互隔开间隔地配置。各第三槽部41相对于第三传热管4的中心轴O设置成螺旋状。各第三槽部41与第三传热管4的径向交叉。各第三槽部41的上述周向的宽度例如设置为随着朝向第三传热管4的径向的外周而变窄。
第三槽部41的条数被定义为在第三传热管4的与上述轴向垂直的截面中沿上述周向排列配置的第三槽部41的数量。如上所述,优选多个第一传热管3a的管内压力损失比多个第三传热管4的管内压力损失大。优选第一槽部31a的条数比第三槽部41的条数多。换言之,优选上述周向上的各第三槽部41的宽度比上述周向上的各第一槽部31a的宽度宽。
<第一热交换器1内的制冷剂的流动>
在制冷循环装置100处于上述第一状态时,第一热交换器1作为冷凝器发挥作用。在该情况下,第一流入流出部6a以及第二流入流出部6b相对于压缩机101的排出口相互并联连接。因此,从压缩机101排出的制冷剂的一部分从第一流入流出部6a流入第一制冷剂流路,该制冷剂的剩余部分从第二流入流出部6b流入第二制冷剂流路。流入第一制冷剂流路的制冷剂一边在第一传热管3a内流动一边与空气进行热交换而冷凝,使其干燥度逐渐降低。流入第二制冷剂流路的制冷剂一边在第二传热管3b中流动一边与空气进行热交换而冷凝,使其干燥度逐渐降低。在第一制冷剂流路及第二制冷剂流路各自中流动结束后的制冷剂在分配部10中合流,流入第三制冷剂流路。流入第三制冷剂流路的制冷剂一边在第三传热管4中流动一边与空气进行热交换而冷凝,使其干燥度进一步降低。在第三制冷剂流路中流动结束后的制冷剂从第三流入流出部5向第一热交换器1的外部流出,并流入减压部103。
在制冷循环装置100处于上述第二状态时,第一热交换器1作为蒸发器发挥作用。在该情况下,由减压部103减压后的制冷剂的全部量从第三流入流出部5流入第三制冷剂流路。流入第三制冷剂流路的制冷剂一边在第三管部3内流动一边与空气进行热交换而蒸发,逐渐提高其干燥度。在第三制冷剂流路中流动结束后的气液2相制冷剂在分配部10中分流,其一部分流入第一制冷剂流路,其剩余部分流入第二制冷剂流路。流入第一制冷剂流路的气液2相制冷剂一边在第一传热管3a中流动一边与空气进行热交换而进一步蒸发,成为干燥度更高的状态。流入第二制冷剂流路的气液2相制冷剂一边在第二传热管3b中流动一边与空气进行热交换而进一步蒸发,成为干燥度更高的状态。在第一制冷剂流路及第二制冷剂流路各自中流动结束后的制冷剂从第一流入流出部6a及第二流入流出部6b向第一热交换器1的外部流出,并流入压缩机101的吸入口。
<第一热交换器1中的气液2相制冷剂的分配性能>
气液2相制冷剂中的气相制冷剂的比重比液相制冷剂的比重小。因此,在分配部10向相对地配置于上方的第一制冷剂流路和配置于下方的第二制冷剂流路分配气液2相制冷剂,且构成第一制冷剂流路的传热管的管内压力损失与构成第二制冷剂流路的传热管的管内压力损失相等的情况下,与第一制冷剂流路相比,气液2相制冷剂中的气相制冷剂较多地流向第二制冷剂流路,与第一制冷剂流路相比,液相制冷剂较多地流向第二制冷剂流路。由此,在配置于上方的制冷剂流路中,液相制冷剂的流量相对于热交换能力变得过少,出口的过热度变高。另一方面,在配置于下方的制冷剂流路中,液相制冷剂的流量相对于热交换能力变得过多,液相制冷剂不完全蒸发而流出。其结果是,这样的热交换器的性能变低。
与此相对,在第一热交换器1中,构成配置于上方的第一制冷剂流路的第一传热管3a的管内压力损失比构成配置于比第一制冷剂流路靠下方的第二制冷剂流路的第二传热管3b的管内压力损失小。因此,在第一热交换器1中,分别在第一传热管3a及第二传热管3b中流动的液相制冷剂的流量差与上述的以往的热交换器的液相制冷剂的流量差相比小。其结果是,第一热交换器1的热交换性能与上述的以往的热交换器的热交换性能相比提高。
而且,在第一热交换器1中,通过使第一槽部31a的条数小于第二槽部31b的条数,从而将第一传热管3a的管内压力损失设置得比第二传热管3b的管内压力损失小。即,第一传热管3a的外径与第二传热管3b的外径相等,且插入第一传热管3a及第二传热管3b的翅片2的各贯穿孔的孔径恒定,并且第一传热管3a的管内压力损失设置得比第二传热管3b的管内压力损失小。因此,第一热交换器1与例如为了降低压力损失而传热管的外径及内径根据位置而变更的热交换器相比,能够容易地组装。
<第一热交换器1中的制冷剂的压力损失>
制冷剂的比容越大,制冷剂的压力损失越大,另外,制冷剂的流量越多,制冷剂的压力损失越大。此外,供制冷剂流动的传热管的流路阻力越大,制冷剂的压力损失越大。
在上述第一状态下,从压缩机101排出的干燥度高的制冷剂流入第一传热管3a及第二传热管3b,在第一传热管3a及第二传热管3b中冷凝而干燥度降低的制冷剂流入第三传热管4。因此,分别在第一传热管3a及第二传热管3b中流动的制冷剂的比容比在各第三传热管4中流动的制冷剂的比容大。而且,由于第一槽部31a及第二槽部31b的各条数比第三槽部41的条数多,因此第一传热管3a及第二传热管3b的各流路阻力比第三传热管4的流路阻力大。另一方面,分别在第一传热管3a和第二传热管3b中流动的制冷剂的流量比在各第三传热管4中流动的制冷剂的流量少,例如为其一半左右。
即,分别在第一传热管3a以及第二传热管3b中流动的制冷剂的比容以及由第一槽部31a以及第二槽部31b引起的第一传热管3a以及第二传热管3b的流路阻力比在各第三传热管4中流动的制冷剂的比容以及由第三槽部41引起的各第三传热管4的流路阻力大。与此相对,分别在第一传热管3a以及第二传热管3b中流动的流量比在各第三传热管4中流动的流量少。因此,抑制了第一传热管3a和第二传热管3b中的制冷剂的压力损失的增大。
另一方面,在各第三传热管4中流动的流量比分别在第一传热管3a及第二传热管3b中流动的流量多。与此相对,在各第三传热管4中流动的制冷剂的比容以及由第三槽部41引起的各第三传热管4的流路阻力比分别在第一传热管3a以及第二传热管3b中流动的制冷剂的比容以及由第一槽部31a以及第二槽部31b引起的第一传热管3a以及第二传热管3b的流路阻力小。因此,抑制了各第三传热管4中的制冷剂的压力损失的增大。
在上述第二状态下,在减压部103中减压后的干燥度低的制冷剂流入第三传热管4。在第三传热管4中蒸发而干燥度上升的制冷剂在分配部10中被分流到第一传热管3a和第二传热管3b。因此,在各第三传热管4中流动的制冷剂的流量比分别在第一传热管3a及第二传热管3b中流动的制冷剂的流量多,但在各第三传热管4中流动的制冷剂的比容比分别在第一传热管3a及第二传热管3b中流动的制冷剂的比容小。而且,由于第三槽部41的条数比第一槽部31a及第二槽部31b的各条数少,因此第三传热管4的流路阻力比第一传热管3a及第二传热管3b的各流路阻力小。
即,在各第三传热管4中流动的流量比分别在第一传热管3a及第二传热管3b中流动的流量少。与此相对,在各第三传热管4中流动的制冷剂的比容以及由第三槽部41引起的各第三传热管4的流路阻力比分别在第一传热管3a以及第二传热管3b中流动的制冷剂的比容以及由第一槽部31a以及第二槽部31b引起的第一传热管3a以及第二传热管3b的各流路阻力小。因此,抑制了各第三传热管4中的制冷剂的压力损失的增大。
另一方面,第一传热管3a以及第二传热管3b的各流路阻力比第三传热管4的流路阻力大。与此相对,分别在第一传热管3a以及第二传热管3b中流动的流量比在各第三传热管4中流动的流量少。因此,抑制了第一传热管3a和第二传热管3b各自中的制冷剂的压力损失的增大。
这样,在上述第一状态以及上述第二状态下,第一热交换器1整体中的制冷剂的压力损失被抑制得比较低。特别是,第一热交换器1整体中的制冷剂的压力损失与传热管整体被形成为与第二传热管3b同等的带有槽的配管的热交换器整体中的制冷剂的压力损失相比,被抑制得较低。
即,第一热交换器1与以往的热交换器相比,热交换器整体中的制冷剂的压力损失降低,并且在热交换器整体中热交换性能的降低被抑制。
制冷循环装置100具备上述第一热交换器1,因此与以往的制冷循环装置相比效率高。
实施方式2
实施方式2的制冷循环装置以及第一热交换器具备与实施方式1的制冷循环装置100以及第一热交换器1基本相同的结构,但在各第一槽部31a的深度小于各第二槽部31b的深度这一点上不同。
在实施方式2的第一热交换器中,第一传热管3a的与上述轴向垂直的截面中的第一槽部31a的条数例如与第二传热管3b的与上述轴向垂直的截面中的第二槽部31b的条数相等。
如图6所示,第一槽部31a的深度H1被定义为第一槽部31a的上述周向的中心处的、将第一内周面30a延长而得到的假想线L1与第一槽部31a的内表面之间的距离。各第一槽部31a的深度H1彼此相等。如图7所示,第二槽部31b的深度H2被定义为第二槽部31b的上述周向的中心处的、将第二内周面30b延长而得到的假想线L2与第二槽部31b的内表面之间的距离。各第二槽部31b的深度H2彼此相等。
在实施方式2的第一热交换器中,各第一槽部31a的深度H1小于各第二槽部31b的深度H2。第一槽部31a的内表面的面积小于第二槽部31b的内表面的面积。因此,在实施方式2的第一热交换器中,也与实施方式1的第一热交换器1同样地,第一传热管3a的管内压力损失比第二传热管3b的管内压力损失小,分别在第一传热管3a和第二传热管3b中流动的液相制冷剂的流量差比上述的以往的热交换器的液相制冷剂的流量差小。其结果是,实施方式2的第一热交换器的热交换性能也比上述的以往的热交换器的热交换性能高。
各第三槽部的深度小于各第一槽部31a的深度H1。第一传热管3a的流路阻力比第三传热管4的流路阻力大。因此,实施方式2的第一热交换器整体中的制冷剂的压力损失与传热管整体被形成为与第二传热管3b同等的带有槽的配管的热交换器整体中的制冷剂的压力损失相比,被抑制得较低。
这样,实施方式2的第一热交换器能够起到与实施方式1的第一热交换器1同样的效果。
另外,在实施方式2的第一热交换器中,也与实施方式1的第一热交换器1同样地,第一传热管3a的与上述轴向垂直的截面中的第一槽部31a的条数例如可以小于第二传热管3b的与上述轴向垂直的截面中的第二槽部31b的条数。在这样的第一热交换器中,为了降低分别在第一传热管3a和第二传热管3b中流动的液相制冷剂的流量差而需要的第一传热管3a与第二传热管3b之间的管内压力损失差根据第一槽部31a和第二槽部31b的条数和深度这2个参数的各差值来设计,因此,例如即使在上述管内压力损失差仅根据该2个参数中的一方的差值难以设计的情况下,也能够比较容易地实现该管内压力损失差。
实施方式3
实施方式3的制冷循环装置以及第一热交换器具备与实施方式1的制冷循环装置100以及第一热交换器1基本相同的结构,但在各第一槽部31a的导程角小于各第二槽部31b的导程角这一点上不同。
在实施方式3的第一热交换器中,第一传热管3a的与上述轴向垂直的截面中的第一槽部31a的条数例如与第二传热管3b的与上述轴向垂直的截面中的第二槽部31b的条数相等。另外,在实施方式3的第一热交换器中,各第一槽部31a的深度H1例如与各第二槽部31b的深度H2相等。
如图8所示,第一槽部31a的导程角θ1被定义为第一槽部31a的延伸方向相对于第一传热管3a的中心轴O所成的角度。各第一槽部31a的导程角θ1彼此相等。
如图9所示,第二槽部31b的导程角θ2被定义为第二槽部31b的延伸方向相对于第二传热管3b的中心轴O所成的角度。各第二槽部31b的导程角θ2彼此相等。
在实施方式3的第一热交换器中,各第一槽部31a的导程角θ1小于各第二槽部31b的导程角θ2。这样的各第一槽部31a的沿着延伸方向的长度小于各第二槽部31b的沿着延伸方向的长度。因此,在第一槽部31a的条数及深度小于等于各第二槽部31b的条数及深度的情况下,第一槽部31a的内表面的面积小于第二槽部31b的内表面的面积。因此,在实施方式3的第一热交换器中,也与实施方式1的第一热交换器1同样地,第一传热管3a的管内压力损失比第二传热管3b的管内压力损失小,分别在第一传热管3a和第二传热管3b中流动的液相制冷剂的流量差比上述的以往的热交换器的液相制冷剂的流量差小。其结果是,实施方式3的第一热交换器的热交换性能也比上述的以往的热交换器的热交换性能高。
各第三槽部的导程角小于各第一槽部31a的导程角θ1。因此,第一传热管3a的流路阻力比第三传热管4的流路阻力大。因此,实施方式3的第一热交换器整体中的制冷剂的压力损失与传热管整体被形成为与第二传热管3b同等的带有槽的配管的热交换器整体中的制冷剂的压力损失相比,被抑制得较低。
这样,实施方式3的第一热交换器能够起到与实施方式1的第一热交换器1同样的效果。
另外,在实施方式3的第一热交换器中,也与实施方式1的第一热交换器1同样,第一传热管3a的与上述轴向垂直的截面中的第一槽部31a的条数例如可以小于第二传热管3b的与上述轴向垂直的截面中的第二槽部31b的条数。在这样的第一热交换器中,为了降低分别在第一传热管3a和第二传热管3b中流动的液相制冷剂的流量差而需要的第一传热管3a与第二传热管3b之间的管内压力损失差根据第一槽部31a和第二槽部31b的条数和导程角这2个参数的各差值来设计,因此,例如即使在上述管内压力损失差仅根据该2个参数中的一方的差值难以设计的情况下,也能够比较容易地实现该管内压力损失差。
另外,在实施方式3的第一热交换器中,也可以与实施方式2的第一热交换器1同样地,各第一槽部31a的深度H1小于各第二槽部31b的深度H2。在这样的第一热交换器中,为了降低分别在第一传热管3a和第二传热管3b中流动的液相制冷剂的流量差而需要的第一传热管3a与第二传热管3b之间的管内压力损失差根据第一槽部31a和第二槽部31b的深度和导程角这2个参数的各差值来设计,因此,例如即使在上述管内压力损失差仅根据该2个参数中的一方的差值难以设计的情况下,也能够比较容易地实现该管内压力损失差。
实施方式4
实施方式4的制冷循环装置以及第一热交换器具备与实施方式1的制冷循环装置100以及第一热交换器1基本相同的结构,但在各第一传热管3a的管壁厚小于各第二传热管3b的管壁厚这一点上不同。
第一传热管3a的外径与第二传热管3b的外径相等。第一传热管3a的与上述轴向垂直的截面中的第一槽部31a的条数例如与第二传热管3b的与上述轴向垂直的截面中的第二槽部31b的条数相等。在实施方式4的第一热交换器中,各第一槽部31a的深度H1例如与各第二槽部31b的深度H2相等。在实施方式4的第一热交换器中,各第一槽部31a的导程角θ1例如与各第二槽部31b的导程角θ2相等。
如图10所示,第一传热管3a的管壁厚W1被定义为第一内周面30a与第一传热管3a的外周面之间的厚度,即第一传热管3a的径向上的第一内周面30a与第一传热管3a的外周面之间的距离。各第一传热管3a的管壁厚W1彼此相等。
如图11所示,第二传热管3b的管壁厚W2被定义为第二内周面30b与第二传热管3b的外周面之间的厚度、即第二传热管3b的径向上的第二内周面30b与第二传热管3b的外周面之间的距离。各第二传热管3b的管壁厚W2彼此相等。
在实施方式4的第一热交换器中,各第一传热管3a的管壁厚W1比各第二传热管3b的管壁厚W2薄。即使这样,由于第一传热管3a的外径与第二传热管3b的外径相等,因此第一传热管3a的管内流路截面积小于第二传热管3b的管内流路截面积。因此,在实施方式4的第一热交换器中,也与实施方式1的第一热交换器1同样地,第一传热管3a的管内压力损失比第二传热管3b的管内压力损失小,分别在第一传热管3a和第二传热管3b中流动的液相制冷剂的流量差比上述的以往的热交换器的液相制冷剂的流量差小。其结果是,实施方式4的第一热交换器的热交换性能也比上述以往的热交换器的热交换性能高。
第三传热管4的管壁厚小于第一传热管3a的管壁厚W1。第三传热管4的外径与第一传热管3a的外径相等。因此,第一传热管3a的管内压力损失比第三传热管4的管内压力损失大。其结果是,实施方式4的第一热交换器整体中的制冷剂的压力损失与传热管整体被形成为与第二传热管3b同等的带有槽的配管的热交换器整体中的制冷剂的压力损失相比,被抑制得较低。
这样,实施方式4的第一热交换器能够起到与实施方式1的第一热交换器1同样的效果。
另外,在实施方式4的第一热交换器中,也与实施方式1的第一热交换器1同样地,第一传热管3a的与上述轴向垂直的截面中的第一槽部31a的条数例如可以小于第二传热管3b的与上述轴向垂直的截面中的第二槽部31b的条数。在这样的第一热交换器中,为了降低分别在第一传热管3a和第二传热管3b中流动的液相制冷剂的流量差而需要的第一传热管3a与第二传热管3b之间的管内压力损失差根据第一槽部31a和第二槽部31b的条数以及第一传热管3a和第二传热管3b的管壁厚这2个参数的各差值来设计,因此,例如即使在上述管内压力损失差仅根据该2个参数中的一方的差值难以设计的情况下,也能够比较容易地实现该管内压力损失差。
另外,在实施方式4的第一热交换器中,也可以与实施方式2的第一热交换器1同样地,各第一槽部31a的深度H1小于各第二槽部31b的深度H2。在这样的第一热交换器中,为了降低分别在第一传热管3a和第二传热管3b中流动的液相制冷剂的流量差而需要的第一传热管3a与第二传热管3b之间的管内压力损失差根据第一槽部31a和第二槽部31b的深度以及第一传热管3a和第二传热管3b的管壁厚这2个参数的各差值来设计,因此,例如即使在上述管内压力损失差仅根据该2个参数中的一方的差值难以设计的情况下,也能够比较容易地实现该管内压力损失差。
另外,在实施方式4的第一热交换器中,也可以与实施方式3的第一热交换器1同样地,各第一槽部31a的导程角θ1小于各第二槽部31b的导程角θ2。在这样的第一热交换器中,为了降低分别在第一传热管3a和第二传热管3b中流动的液相制冷剂的流量差而需要的第一传热管3a与第二传热管3b之间的管内压力损失差根据第一槽部31a和第二槽部31b的导程角以及第一传热管3a和第二传热管3b的管壁厚这2个参数的各差值来设计,因此,例如即使在上述管内压力损失差仅根据该2个参数中的一方的差值难以设计的情况下,也能够比较容易地实现该管内压力损失差。
实施方式5
实施方式5的制冷循环装置及第一热交换器具备与实施方式1的制冷循环装置100及第一热交换器1基本相同的结构,但不同点在于,第一槽部31a的上述条数小于第二槽部31b的上述条数,且各第一槽部31a的深度H1小于各第二槽部31b的深度H2,且各第一槽部31a的导程角θ1小于各第二槽部31b的导程角θ2,且各第一传热管3a的管壁厚W1小于各第二传热管3b的管壁厚W2。
实施方式5的第一热交换器也具有与上述实施方式1~4的第一热交换器基本相同的结构,因此能够起到与它们相同的效果。
另外,在实施方式5的第一热交换器中,为了降低在第一传热管3a和第二传热管3b各自中流动的液相制冷剂的流量差而需要的第一传热管3a与第二传热管3b之间的管内压力损失差根据第一槽部31a和第二槽部31b的常数、深度和导程角以及第一传热管3a和第二传热管3b的管壁厚这4个参数的各差值来设计,因此,例如即使在上述管内压力损失差仅根据该4个参数中的任3个差值难以设计的情况下,也能够比较容易地实现该管内压力损失差。
如上所述,在实施方式1~5的第一热交换器中,多个第一槽部31a的条数、深度和导程角以及多个第一传热管3a的管壁厚中的至少任一个小于多个第二槽部31b的条数、深度和导程角以及多个第二传热管3b的管壁厚中的至少任一个。
另外,在实施方式1~5的第一热交换器中,多个第一槽部31a的条数、深度和导程角以及多个第一传热管3a的管壁厚中的至少任一个超过多个第三槽部41的条数、深度和导程角以及多个第三传热管4的管壁厚中的至少任一个。
实施方式6
实施方式6的制冷循环装置以及第一热交换器具备与实施方式1的制冷循环装置100以及第一热交换器1基本相同的结构,但在还具备与多个第一传热管3a以及多个第二传热管3b并联连接的多个第四传热管3c以及多个第五传热管3d这一点上不同。
多个第四传热管3c分别配置在例如比多个第三传热管4各自靠上方且比多个第二传热管3b各自靠下方的位置。即,在第一热交换器1作为蒸发器发挥作用的上述第二状态下,在各第四传热管3c中供制冷剂流入的流入口配置于比在各第三传热管4中供制冷剂流入的流入口靠上方且比在各第二传热管3b中供制冷剂流入的流入口靠下方的位置。
多个第五传热管3d分别配置在例如比多个第三传热管4各自靠上方且比多个第四传热管3c各自靠下方的位置。即,在第一热交换器1作为蒸发器发挥作用的上述第二状态下,在各第五传热管3d中供制冷剂流入的流入口配置于比在各第三传热管4中供制冷剂流入的流入口靠上方且比在各第四传热管3c中供制冷剂流入的流入口靠下方的位置。
如图12所示,多个第四传热管3c经由第七连接部21c相互串联连接。多个第五传热管3d经由第八连接部21d相互串联连接。
如图12所示,多个第四传热管3c经由第九连接部23c与分配部10串联连接。多个第五传热管3d经由第十连接部23d与分配部10串联连接。第七连接部21c、第八连接部21d、第九连接部23c以及第十连接部23d分别构成为将2个流入流出口串联连接的连接管。此外,在图12中,实线所示的第七连接部21c以及第八连接部21d与多个第四传热管3c以及第五传热管3d的各一端连接,虚线所示的第七连接部21c以及第八连接部21d与多个第四传热管3c以及第五传热管3d的各另一端连接。
如图12所示,分配部10具有第一端口P5、第二端口P6以及第三端口P7、经由第九连接部23c与第四传热管3c连接的第四端口P8、以及经由第十连接部23d与第五传热管3d连接的第五端口P9。
第一端口P5、第二端口P6、第四端口P8以及第五端口P9配置于比第三端口P7靠上方的位置。分配部10具有将第一端口P5与第三端口P7之间连接的制冷剂流路、将第二端口P6与第三端口P7之间连接的制冷剂流路、将第四端口P8与第三端口P7之间连接的制冷剂流路、以及将第五端口P9与第三端口P7之间连接的制冷剂流路。分配部10内的各制冷剂流路的压力损失例如彼此同等地设置。
经由第七连接部21c相互串联连接的第四传热管3c构成第四制冷剂流路。经由第八连接部21d相互串联连接的第五传热管3d构成第五制冷剂流路。第四制冷剂流路配置于比第五制冷剂流路靠上方的位置。第五制冷剂流路配置于比第三制冷剂流路靠上方的位置。
第一制冷剂流路、第二制冷剂流路、第四制冷剂流路以及第五制冷剂流路构成相对于第三制冷剂流路分支的分流路。第一制冷剂流路、第二制冷剂流路、第四制冷剂流路以及第五制冷剂流路经由分配部10与第三制冷剂流路串联连接。第一传热管3a、第二传热管3b、第四传热管3c以及第五传热管3d相对于分配部10相互并联连接。第一传热管3a、第二传热管3b、第四传热管3c以及第五传热管3d分别经由分配部10与多个第三传热管4串联连接。
第三制冷剂流路的一端经由第三流入流出部5与减压部103连接。第三制冷剂流路的另一端经由分配部10与第一制冷剂流路的一端、第二制冷剂流路的一端、第四制冷剂流路的一端以及第五制冷剂流路的一端连接。第一制冷剂流路的另一端经由第一流入流出部6a与四通阀102的第三开口部P3连接。第二制冷剂流路的另一端经由第二流入流出部6b与四通阀102的第三开口部P3连接。第四制冷剂流路的另一端经由第四流入流出部6c与四通阀102的第三开口部P3连接。第五制冷剂流路的另一端经由第五流入流出部6d与四通阀102的第三开口部P3连接。
多个第一传热管3a、多个第二传热管3b、多个第三传热管4、多个第四传热管3c以及多个第五传热管3d分别构成为圆管。
多个第四传热管3c的管内压力损失比多个第二传热管3b的管内压力损失大,且比多个第五传热管3d的管内压力损失小。多个第五传热管3d的管内压力损失比多个第三传热管4的管内压力损失大。
各第四传热管3c具有未图示的第四内周面和未图示的多个第四槽部。第四内周面是与在第四传热管3c的内部流动的制冷剂接触的面。各第四槽部相对于第四内周面凹陷。多个第四槽部各自的结构例如彼此相同。各第四槽部在第四传热管3c的周向上相互隔开间隔地配置。各第四槽部相对于第四传热管3c的中心轴O呈螺旋状设置。各第四槽部与第四传热管3c的径向交叉。各第四槽部的上述周向的宽度例如设置为随着朝向第四传热管3c的径向的外周而变窄。
各第五传热管3d具有未图示的第五内周面和未图示的多个第五槽部。第五内周面是与在第五传热管3d的内部流动的制冷剂接触的面。各第五槽部相对于第五内周面凹陷。多个第五槽部各自的结构例如彼此相同。各第五槽部在第五传热管3d的周向上相互隔开间隔地配置。各第五槽部相对于第五传热管3d的中心轴O呈螺旋状设置。各第五槽部与第五传热管3d的径向交叉。各第五槽部的上述周向的宽度例如设置为随着朝向第五传热管3d的径向的外周而变窄。
第二传热管3b与第四传热管3c的相对关系以及第四传热管3c与第五传热管3d的相对关系与第一传热管3a与第二传热管3b的相对关系相同。即,第二槽部31b的条数、深度及导程角、以及第二传热管3b的管壁厚中的至少任一个小于第四槽部的条数、深度及导程角、以及第四传热管3c的管壁厚中的至少任一个。第四槽部的条数、深度及导程角、以及第四传热管3c的管壁厚中的至少任一个小于第五槽部的条数、深度及导程角、以及第五传热管3d的管壁厚中的至少任一个。此外,第四槽部以及第五槽部各自的条数、深度以及导程角被定义为与第一槽部31a以及第二槽部31b的条数、深度以及导程角相同。第四传热管3c以及第五传热管3d的各管壁厚被定义为与第一传热管3a以及第二传热管3b的各管壁厚相同。
第二槽部31b的条数例如超过第一槽部31a的条数,且小于第四槽部的条数。即,条数、深度、导程角以及管壁厚中的、在第一传热管3a与第二传热管3b之间上述大小关系成立的参数例如与在第二传热管3b与第四传热管3c之间上述大小关系成立的参数相同。即,第一传热管3a、第二传热管3b以及第四传热管3c被设置成例如它们的条数、深度、导程角以及管壁厚中的任意的参数形成2个阶段的上述大小关系。另外,例如也可以是,第二槽部31b的条数超过第一槽部31a的条数,第二槽部31b的深度小于多个第四槽部的深度。即,条数、深度、导程角以及管壁厚中的、在第一传热管3a与第二传热管3b之间上述大小关系成立的参数也可以与在第二传热管3b与第四传热管3c之间上述大小关系成立的参数不同。在上述情况下,第二槽部31b的条数也可以与第四槽部的条数相等。即,关于条数、深度、导程角以及管壁厚中的在第一传热管3a与第二传热管3b之间上述大小关系成立的参数,第二传热管3b与第四传热管3c也可以设置为相等。
第四槽部的条数例如超过第二槽部31b的条数且小于第五槽部的条数。即,条数、深度、导程角以及管壁厚中的、在第二传热管3b与第四传热管3c之间上述大小关系成立的参数例如与在第四传热管3c与第五传热管3d之间上述大小关系成立的参数相同。即,第一传热管3a、第二传热管3b、第四传热管3c以及第五传热管3d被设置成例如它们的条数、深度、导程角以及管壁厚中的任意的参数形成3个阶段的上述大小关系。另外,例如也可以是,第四槽部的条数超过第二槽部31b的条数,第四槽部的深度小于多个第五槽部的深度。即,条数、深度、导程角以及管壁厚中的、在第二传热管3b与第四传热管3c之间上述大小关系成立的参数也可以与在第四传热管3c与第五传热管3d之间上述大小关系成立的参数不同。在上述情况下,第五槽部的条数可以与第四槽部的条数相等。即,关于条数、深度、导程角以及管壁厚中的在第二传热管3b与第四传热管3c之间上述大小关系成立的参数,第四传热管3c以及第五传热管3d也可以设置为相等。
由于将分配部10与四通阀102的第三开口部P3之间连接的制冷剂流路的数量多,因此实施方式6的第一热交换器1的容量比实施方式1的第一热交换器1的容量多。另一方面,在实施方式6的第一热交换器1中,将分配部10与四通阀102的第三开口部P3之间连接的第一~第五制冷剂流路的结构具备与实施方式1的第一热交换器1中的第一~第三制冷剂流路的结构基本相同的结构,因此能够起到与实施方式1的第一热交换器1相同的效果。
需要说明的是,实施方式1~6的制冷循环装置只要具备至少1个第一槽部31a及至少1个第二槽部31b即可。在实施方式1~6的制冷循环装置具备1个第二槽部31b的情况下,关于深度、导程角以及管壁厚中的至少任一个,第一槽部31a小于第二槽部31b即可。同样地,实施方式6的制冷循环装置只要具备至少1个第四槽部即可。在实施方式6的制冷循环装置具备1个第四槽部的情况下,关于深度和导程角中的至少任一个,第二槽部31b小于第四槽部即可。
实施方式7
实施方式7的制冷循环装置以及第一热交换器具备与实施方式1的制冷循环装置100以及第一热交换器1基本相同的结构,但在第一传热管3a、第二传热管3b以及第三传热管4构成为扁平管这一点上不同。此外,实施方式7的热交换器也可以具备与实施方式2~5的热交换器中的任一个相同的结构。图13是表示与实施方式6的第一热交换器同样地,第一传热管3a、第二传热管3b、第四传热管3c以及第五传热管3d相互并联连接,且第一传热管3a、第二传热管3b、第四传热管3c以及第五传热管3d构成为扁平管的实施方式7的热交换器的图。需要说明的是,在图13中,为了方便,第一传热管3a、第二传热管3b、第四传热管3c及第五传热管3d的各结构以相同的方式图示。
多个第一传热管3a的管内压力损失比多个第二传热管3b的管内压力损失小。多个第二传热管3b的管内压力损失比多个第四传热管3c的管内压力损失小。多个第四传热管3c的管内压力损失比多个第五传热管3d的管内压力损失小。优选多个第一传热管3a的管内压力损失比多个第三传热管4的管内压力损失大。
如图14及图15所示,第一传热管3a的外形与第二传热管3b的外形相同。第一传热管3a的孔数比第二传热管3b的孔数少。第一传热管3a的管壁厚W1例如与第二传热管3b的管壁厚W2相等。即使这样,由于第一传热管3a的外径与第二传热管3b的外径相等,因此第一传热管3a的管内压力损失也比第二传热管3b的管内压力损失小。因此,在实施方式7的第一热交换器中,也与实施方式1的第一热交换器1同样地,在第一传热管3a及第二传热管3b各自中流动的液相制冷剂的流量差与上述的以往的热交换器的液相制冷剂的流量差相比小。其结果是,实施方式7的第一热交换器的热交换性能也比上述以往的热交换器的热交换性能高。
如图16及图17所示,在实施方式7的第一热交换器中,第一传热管3a的管壁厚W1也可以比第二传热管3b的管壁厚W2薄。在该情况下,第一传热管3a的孔数也可以与第二传热管3b的孔数相等。即使这样,由于第一传热管3a的外径与第二传热管3b的外径相等,因此第一传热管3a的管内压力损失也比第二传热管3b的管内压力损失小。另外,第一传热管3a的孔数也可以比第二传热管3b的孔数少。
另外,多个第四传热管3c的管内压力损失比多个第二传热管3b的管内压力损失大,且比多个第五传热管3d的管内压力损失小。多个第五传热管3d的管内压力损失比多个第三传热管4的管内压力损失大。
第二传热管3b与第四传热管3c的相对关系以及第四传热管3c与第五传热管3d的相对关系与第一传热管3a与第二传热管3b的相对关系相同。即,第二传热管3b的孔数以及管壁厚中的至少任一个小于第四传热管3c的孔数以及第四传热管3c的管壁厚中的至少任一个。第二传热管3b的孔数及第四传热管3c的管壁厚中的至少任一个小于第五传热管3d的孔数及第五传热管3d的管壁厚中的至少任一个。
第二传热管3b的孔数例如超过第一传热管3a的孔数,且小于第四传热管3c的孔数。即,孔数以及管壁厚中的、在第一传热管3a与第二传热管3b之间上述大小关系成立的参数例如与在第二传热管3b与第四传热管3c之间上述大小关系成立的参数相同。即,第一传热管3a、第二传热管3b以及第四传热管3c被设置成例如它们的孔数以及管壁厚中的任意的参数形成2个阶段的上述大小关系。另外,例如也可以是,第二传热管3b的孔数超过第一传热管3a的孔数,第二传热管3b的管壁厚小于第四传热管3c的管壁厚。即,孔数以及管壁厚中的、在第一传热管3a与第二传热管3b之间上述大小关系成立的参数也可以与在第二传热管3b与第四传热管3c之间上述大小关系成立的参数不同。在上述情况下,第二传热管3b的孔数也可以与第四传热管3c的孔数相等。即,关于孔数以及管壁厚中的在第一传热管3a与第二传热管3b之间上述大小关系成立的参数,第二传热管3b与第四传热管3c也可以设置为相等。
第四传热管3c的孔数例如小于第五传热管3d的孔数。即,孔数以及管壁厚中的、在第二传热管3b与第四传热管3c之间上述大小关系成立的参数例如与在第四传热管3c与第五传热管3d之间上述大小关系成立的参数相同。即,第一传热管3a、第二传热管3b、第四传热管3c以及第五传热管3d被设置成例如它们的孔数以及管壁厚中的任意的参数形成2个阶段的上述大小关系。另外,例如也可以是,第四传热管3c的孔数超过第二传热管3b的孔数,第四传热管3c的管壁厚小于第五传热管3d的管壁厚。即,孔数以及管壁厚中的、在第二传热管3b与第四传热管3c之间上述大小关系成立的参数也可以与在第四传热管3c与第五传热管3d之间上述大小关系成立的参数不同。在上述情况下,第四传热管3c的孔数也可以与第五传热管3d的孔数相等。即,关于孔数以及管壁厚中的在第二传热管3b与第四传热管3c之间上述大小关系成立的参数,也可以将第四传热管3c与第五传热管3d设置为相等。
这样一来,实施方式7的第一热交换器也具备与上述实施方式6的第一热交换器基本相同的结构,因此能够起到与其相同的效果。
需要说明的是,在实施方式7的制冷循环装置中,根据第一传热管3a及第二传热管3b的孔数及管壁厚中的至少任一个,使第一传热管3a的管内压力损失比第二传热管3b的管内压力损失小,但并不局限于此。第一传热管3a和第二传热管3b与实施方式1~6的任一实施方式中的第一传热管3a和第二传热管3b同样地,具有第一槽部31a和第二槽部31b,根据它们的条数、深度和导程角中的至少任一个,第一传热管3a的管内压力损失也可以比第二传热管3b的管内压力损失小。
另外,在实施方式1~7的制冷循环装置中,第一制冷剂流路的流路长度设置为与第二制冷剂流路的流路长度相等,但不限于此。第一制冷剂流路的流路长度也可以与第二制冷剂流路的流路长度不同。第一制冷剂流路的流路长度例如也可以比第二制冷剂流路的流路长度短。
另外,在实施方式1~7的制冷循环装置中,第一传热管3a的外形设置为与第二传热管3b的外形相同,但不限于此。第一传热管3a的外径例如也可以超过第二传热管3b的外径。第三传热管4的外径例如也可以超过第一传热管3a的外径。
另外,在实施方式1~7的制冷循环装置中,第二热交换器11也可以具备与第一热交换器1同样的结构。在这种情况下,第二热交换器11的第三流入流出部5与减压部103连接,且第一流入流出部6a和第二流入流出部6b与四通阀102的第四开口部P4连接即可。
如上所述,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也可以对上述实施方式进行各种变形。另外,本发明的范围并不限定于上述的实施方式。本发明的范围由权利要求书表示,意图包含与权利要求书等同的含义和范围内的所有变更。
附图标记的说明
1第一热交换器、2翅片、3a第一传热管、3b第二传热管、3c第四传热管、3d第五传热管、4第三传热管、5第三流入流出部、6a第一流入流出部、6b第二流入流出部、6c第四流入流出部、6d第五流入流出部、10分配部、11第二热交换器、21a第一连接部、21b第二连接部、22第三连接部、23a第四连接部、23b第五连接部、24第六连接部、21c第七连接部、21d第八连接部、23c第九连接部、23d第十连接部、30a第一内周面、30b第二内周面、31a第一槽部、31b第二槽部、40第三内周面、41第三槽部、100制冷循环装置、101压缩机、102四通阀、103减压部、104第一风扇、105第二风扇。

Claims (13)

1.一种热交换器,其中,
该热交换器具备:
分配部;以及
第一传热管以及第二传热管,相对于所述分配部并联连接,
所述第一传热管配置在比所述第二传热管靠上方的位置,
所述第一传热管具有第一内周面和相对于所述第一内周面凹陷且在所述第一传热管的周向上排列配置的至少1个第一槽部,
所述第二传热管具有第二内周面和相对于所述第二内周面凹陷且在所述第二传热管的周向上排列配置的至少1个第二槽部,
该热交换器还具备经由所述分配部与所述第一传热管以及所述第二传热管串联连接的第三传热管,
所述第一传热管的管内压力损失比所述第二传热管的管内压力损失小,且比所述第三传热管的管内压力损失大。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热交换器,其中,
关于所述至少1个第一槽部和所述至少1个第二槽部的条数、深度、导程角和所述第一传热管以及所述第二传热管的管壁厚中的至少任一个,
所述至少1个第一槽部的条数、深度、导程角和所述第一传热管的管壁厚中的至少任一个比所述至少1个第二槽部的条数、深度、导程角和所述第二传热管的管壁厚中的至少任一个小。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热交换器,其中,
所述第三传热管构成为圆管,
所述第三传热管具有第三内周面和相对于所述第三内周面凹陷且在所述第三传热管的周向上排列配置的至少1个第三槽部,
关于所述至少1个第一槽部和所述至少1个第三槽部的条数、深度、导程角和所述第一传热管以及所述第三传热管的管壁厚中的至少任一个,
所述至少1个第一槽部的条数、深度、导程角和所述第一传热管的管壁厚中的至少任一个比所述至少1个第三槽部的条数、深度、导程角和所述第三传热管的管壁厚中的至少任一个大。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热交换器,其中,
由所述第一传热管构成的第一制冷剂流路的流路长度与由所述第二传热管构成的第二制冷剂流路的流路长度相等。
5.一种热交换器,其中,
该热交换器具备:
分配部;以及
多个传热管,相对于所述分配部并联连接,
所述多个传热管包括第一传热管和配置在比所述第一传热管靠下方的位置的第二传热管,
所述第一传热管和所述第二传热管构成为扁平管,
该热交换器还具备经由所述分配部与所述第一传热管以及所述第二传热管串联连接的第三传热管,
所述第一传热管的管内压力损失比所述第二传热管的管内压力损失小,且比所述第三传热管的管内压力损失大。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热交换器,其中,
在所述第一传热管和所述第二传热管的内部设置有至少1个孔,
关于所述第一传热管以及所述第二传热管的孔数和管壁厚中的至少任一个,所述第一传热管小于所述第二传热管。
7.根据权利要求5或6所述的热交换器,其中,
所述第三传热管构成为扁平管,
在所述第三传热管的内部设置有至少1个孔,
关于所述第一传热管以及所述第三传热管的孔数和管壁厚中的至少任一个,所述第三传热管小于所述第一传热管。
8.根据权利要求5或6所述的热交换器,其中,
由所述第一传热管构成的第一制冷剂流路的流路长度与由所述第二传热管构成的第二制冷剂流路的流路长度相等。
9.一种热交换器,其中,
该热交换器具备:
分配部;
第一传热管以及第二传热管,相对于所述分配部并联连接;以及
第三传热管,经由所述分配部与所述第一传热管以及所述第二传热管串联连接,
所述第一传热管配置在比所述第二传热管靠上方的位置,
所述第一传热管的管内压力损失比所述第二传热管的管内压力损失小,且比所述第三传热管的管内压力损失大。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热交换器,其中,
由所述第一传热管构成的第一制冷剂流路的流路长度与由所述第二传热管构成的第二制冷剂流路的流路长度相等。
11.一种热交换器,其中,
该热交换器具备:
分配部;以及
第一传热管以及第二传热管,相对于所述分配部并联连接,
所述第一传热管配置在比所述第二传热管靠上方的位置,
由所述第一传热管构成的第一制冷剂流路的流路长度与由所述第二传热管构成的第二制冷剂流路的流路长度相等,
所述第一传热管的管内压力损失比所述第二传热管的管内压力损失小,
所述热交换器还具备第三传热管,所述第三传热管经由所述分配部与所述第一传热管及所述第二传热管串联连接,
所述分配部具有与所述第一传热管连接的第一端口、与所述第二传热管连接的第二端口、以及与所述第三传热管连接的第三端口,所述分配部具有将所述第一端口与所述第三端口之间连接的制冷剂流路和将所述第二端口与所述第三端口之间连接的制冷剂流路,
将所述第一端口与所述第三端口之间连接的所述制冷剂流路的压力损失设置为与将所述第二端口与所述第三端口之间连接的制冷剂流路的压力损失相等。
12.根据权利要求1、2、5、6、9~11中任一项所述的热交换器,其中,
所述第一传热管的外形与所述第二传热管的外形相同。
13.一种制冷循环装置,其中,
该制冷循环装置具备压缩机、流路切换部、减压部、第一热交换器以及第二热交换器,
所述流路切换部被设置成切换第一状态和第二状态,在该第一状态下,制冷剂依次流过所述压缩机、所述第一热交换器、所述减压部以及所述第二热交换器,在该第二状态下,所述制冷剂依次流过所述压缩机、所述第二热交换器、所述减压部以及所述第一热交换器,
所述第一热交换器被设置为权利要求1~12中任一项所述的热交换器,且被配置成,在所述第一状态下,所述分配部位于比所述第一传热管以及所述第二传热管靠所述制冷剂流动的方向的下游侧的位置,在所述第二状态下,所述分配部位于比所述第一传热管以及所述第二传热管靠所述制冷剂流动的方向的上游侧的位置。
CN201980094118.6A 2019-03-26 2019-03-26 热交换器及制冷循环装置 Active CN113574342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PCT/JP2019/012903 WO2020194517A1 (ja) 2019-03-26 2019-03-26 熱交換器および冷凍サイクル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574342A CN113574342A (zh) 2021-10-29
CN113574342B true CN113574342B (zh) 2023-08-18

Family

ID=7260966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80094118.6A Active CN113574342B (zh) 2019-03-26 2019-03-26 热交换器及制冷循环装置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Link
US (1) US11892206B2 (zh)
EP (1) EP3951301B1 (zh)
JP (1) JP7170841B2 (zh)
CN (1) CN113574342B (zh)
ES (1) ES2943887T3 (zh)
WO (1) WO2020194517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6249870A (zh) * 2020-10-12 2023-06-09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制冷循环装置、空调机和热交换器
JPWO2022172359A1 (zh) * 2021-02-10 2022-08-18
CN114688705B (zh) * 2022-04-14 2023-10-03 珠海格力节能环保制冷技术研究中心有限公司 换热器、空调系统以及空调系统的控制方法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5248785A (ja) * 1992-03-09 1993-09-24 Hitachi Ltd 熱交換器
CN1412516A (zh) * 2001-10-16 2003-04-23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热交换器机组
JP2012167913A (ja) * 2011-02-17 2012-09-06 Hitachi Appliances Inc 空気調和機
WO2012147336A1 (ja) * 2011-04-25 2012-11-01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冷凍サイクル装置
JP2014025615A (ja) * 2012-07-25 2014-02-06 Sharp Corp 熱交換器及びこれを備えた熱サイクル装置
CN109312971A (zh) * 2016-06-24 2019-02-05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制冷循环装置以及用于该制冷循环装置的室外热交换器

Family Cites Families (1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044797A (en) * 1974-11-25 1977-08-30 Hitachi, Ltd. Heat transfer pipe
JPS59129392A (ja) * 1983-01-10 1984-07-25 Nippon Denso Co Ltd 熱交換器
US4705103A (en) * 1986-07-02 1987-11-10 Carrier Corporation Internally enhanced tubes
DE3938842A1 (de) * 1989-06-06 1991-05-29 Thermal Waerme Kaelte Klima Verfluessiger fuer ein kaeltemittel einer fahrzeugklimaanlage
US5529116A (en) * 1989-08-23 1996-06-25 Showa Aluminum Corporation Duplex heat exchanger
JPH03102193A (ja) * 1989-09-13 1991-04-26 Showa Alum Corp 凝縮器
JPH06281293A (ja) * 1993-03-31 1994-10-07 Toshiba Corp 熱交換器
JPH0727359A (ja) 1993-07-09 1995-01-27 Fujitsu General Ltd 空気調和機
JPH08159606A (ja) * 1994-12-05 1996-06-21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空気調和機の冷凍サイクル装置
JPH09189462A (ja) 1996-01-08 1997-07-22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空気調和装置
JP2005090805A (ja) * 2003-09-16 2005-04-07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熱交換器
DE102006028017A1 (de) * 2006-02-10 2007-08-16 Behr Gmbh & Co. Kg Wärmeübertrager, insbesondere mit Kältespeicher
US20080041559A1 (en) * 2006-08-16 2008-02-21 Halla Climate Control Corp. Heat exchanger for vehicle
JP5195733B2 (ja) * 2009-12-17 2013-05-15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熱交換器及びこれを備えた冷凍サイクル装置
JP5644889B2 (ja) * 2013-04-30 2014-12-24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空気調和機の室内ユニット
US9494368B2 (en) * 2013-09-11 2016-11-15 Daikin Industries, Ltd. Heat exchanger and air conditioner
WO2016135935A1 (ja) * 2015-02-27 2016-09-01 ジョンソンコントロールズ ヒタチ エア コンディショニング テクノロジー(ホンコン)リミテッド 熱交換装置およびこれを用いた空気調和機
JP2018059673A (ja) 2016-10-06 2018-04-12 株式会社日立製作所 熱交換器及びこれを用いたヒートポンプ装置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5248785A (ja) * 1992-03-09 1993-09-24 Hitachi Ltd 熱交換器
CN1412516A (zh) * 2001-10-16 2003-04-23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热交换器机组
JP2012167913A (ja) * 2011-02-17 2012-09-06 Hitachi Appliances Inc 空気調和機
WO2012147336A1 (ja) * 2011-04-25 2012-11-01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冷凍サイクル装置
JP2014025615A (ja) * 2012-07-25 2014-02-06 Sharp Corp 熱交換器及びこれを備えた熱サイクル装置
CN109312971A (zh) * 2016-06-24 2019-02-05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制冷循环装置以及用于该制冷循环装置的室外热交换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S2943887T3 (es) 2023-06-16
JPWO2020194517A1 (ja) 2021-12-02
WO2020194517A1 (ja) 2020-10-01
CN113574342A (zh) 2021-10-29
US20220113069A1 (en) 2022-04-14
JP7170841B2 (ja) 2022-11-14
EP3951301B1 (en) 2023-04-05
EP3951301A1 (en) 2022-02-09
US11892206B2 (en) 2024-02-06
EP3951301A4 (en) 2022-04-1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EP2784428B1 (en) Heat exchanger
CN113574342B (zh) 热交换器及制冷循环装置
JP5890490B2 (ja) フロー分配器及びこれを備えた環境コントロールシステム
KR100908769B1 (ko) 병류 열교환기와, 균일한 냉매 유동을 촉진하는 방법
JP6214789B2 (ja) 積層型ヘッダ、熱交換器、及び、空気調和装置
JP6202451B2 (ja) 熱交換器及び空気調和機
US20150362222A1 (en) Refrigerant distribution device and a heat pump apparatus using the same refrigerant distribution device
EP3051245B1 (en) Laminate-type header, heat exchanger, and air-conditioning apparatus
JP6145189B1 (ja) 熱交換器及び空気調和機
JP5452367B2 (ja) 気液分離器および冷凍サイクル装置
US20180135916A1 (en) Heat-exchanging device
US20160245560A1 (en) Tube fitting, heat exchanger, and air-conditioning apparatus
WO2014155816A1 (ja) 膨張弁及びこれを用いた冷凍サイクル装置
JP6169199B2 (ja) 熱交換器及び冷凍サイクル装置
EP3885690B1 (en) Heat exchanger and refrigeration cycle device
WO2020017036A1 (ja) 冷凍サイクル装置
WO2018134975A1 (ja) 熱交換器および冷凍サイクル装置並びに熱交換器の製造方法
JP2010139085A (ja) 冷媒分流器
JP2020067188A (ja) 蒸発器
JP5193631B2 (ja) 冷媒分流器及び冷媒分流器を備えた熱交換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