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3516925B - 显示面板及其制作方法、显示装置 - Google Patents

显示面板及其制作方法、显示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3516925B
CN113516925B CN202110728588.2A CN202110728588A CN113516925B CN 113516925 B CN113516925 B CN 113516925B CN 202110728588 A CN202110728588 A CN 202110728588A CN 113516925 B CN113516925 B CN 113516925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upport columns
display substrate
cover plate
area
unit area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10728588.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3516925A (zh
Inventor
李伟丽
臧公正
李文星
张继帅
董耀龙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Kunshan Govisionox Optoelectronic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Kunshan Govisionox Optoelectronic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Kunshan Govisionox Optoelectronics Co Ltd filed Critical Kunshan Govisionox Optoelectronic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10728588.2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3516925B/zh
Publication of CN11351692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51692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351692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516925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9EDUCATION; CRYPTOGRAPHY; DISPLAY; ADVERTISING; SEALS
    • G09FDISPLAYING; ADVERTISING; SIGNS; LABELS OR NAME-PLATES; SEALS
    • G09F9/00Indicating arrangements for variable information in which the information is built-up on a support by selection or combination of individual elements
    • G09F9/30Indicating arrangements for variable information in which the information is built-up on a support by selection or combination of individual elements in which the desired character or characters are formed by combining individual elements
    • G09F9/33Indicating arrangements for variable information in which the information is built-up on a support by selection or combination of individual elements in which the desired character or characters are formed by combining individual elements being semiconductor devices, e.g. diode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Devices For Indicating Variable Information By Combining Individual Elements (AREA)
  • Electroluminescent Light Source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涉及一种显示面板及其制作方法、显示装置。显示面板包括:显示基板,包括彼此不重叠的第一区域和第二区域,第一区域位于第二区域远离显示基板中心的一侧;盖板,与显示基板相对设置;以及多个支撑柱,设于显示基板与盖板之间,多个支撑柱包括位于第一区域内的多个第一支撑柱和位于第二区域内的多个第二支撑柱;其中,单位面积内的第一支撑柱整体对盖板的极限承载力,大于单位面积内的第二支撑柱整体对盖板的极限承载力,能够改善局部黑斑现象实现正常显示。

Description

显示面板及其制作方法、显示装置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显示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显示面板及其制作方法、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OLED(Organic Light Emitting Diode,有机发光二极管)显示屏不仅轻薄、能耗低、亮度高、发光率好、可以显示纯黑色,并且还可以做到弯曲,被誉为“梦幻显示器”。其中,OLED显示屏中的有机材料对水、氧特别敏感,容易受到水氧侵蚀而失效。有效的封装可以将水、氧与有机材料隔离,提高OLED显示屏的使用寿命。
目前,常用的一种封装方法是采用玻璃料(frit)粘结显示基板和盖板,形成包围OLED发光器件的密封空间。为避免盖板压伤OLED发光器件,通常在显示基板和盖板之间设有多个支撑柱(spacer,SPC),然而,显示基板和盖板边缘的支撑柱在粘结过程中容易压伤形成残渣,造成局部黑斑的现象。
发明内容
基于此,有必要针对上述技术问题,提供一种能够改善局部黑斑现象实现正常显示的显示面板及其制作方法、显示装置。
根据本申请的一个方面,本申请提供一种显示面板,包括:
显示基板,包括彼此不重叠的第一区域和第二区域,所述第一区域位于所述第二区域远离所述显示基板中心的一侧;
盖板,与所述显示基板相对设置;以及
多个支撑柱,设于所述显示基板与所述盖板之间,所述多个支撑柱包括位于所述第一区域内的多个第一支撑柱和位于所述第二区域内的多个第二支撑柱;
其中,单位面积内的所述第一支撑柱整体对所述盖板的极限承载力,大于单位面积内的所述第二支撑柱整体对所述盖板的极限承载力。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单位面积内的所述第一支撑柱与所述盖板的总接触面积,大于单位面积内的所述第二支撑柱与所述盖板的总接触面积。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支撑柱背向所述显示基板一侧的高度,沿远离所述显示基板中心的方向越来越大;
所述第二支撑柱背向所述显示基板一侧的高度相同。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单位面积内的所述第一支撑柱在所述显示基板上的正投影总面积,小于单位面积内的所述第二支撑柱在所述显示基板上的正投影总面积。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任一个所述第一支撑柱在所述显示基板上的正投影面积,大于任一个所述第二支撑柱在所述显示基板上的正投影面积。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单位面积内的所述第一支撑柱在所述显示基板上的正投影总面积,等于单位面积内的所述第二支撑柱在所述显示基板上的正投影总面积;
单位面积内的所述第一支撑柱的总数量,大于单位面积内的所述第二支撑柱的总数量。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支撑柱均匀排布于所述第一区域内;和/或
所述第二支撑柱均匀排布于所述第二区域内。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任一个所述第一支撑柱的高度大于任一个所述第二支撑柱的高度。
根据本申请的另一个方面,本申请提供一种显示装置,包括上述任一实施例所述的显示面板。
根据本申请的又一个方面,本申请提供一种显示面板的制作方法,包括:
提供一显示基板;所述显示基板包括彼此不重叠的第一区域和第二区域,所述第一区域位于所述第二区域远离所述显示基板中心的一侧;
在所述显示基板上形成多个支撑柱;所述多个支撑柱包括位于第一区域内的多个第一支撑柱和位于所述第二区域内的多个第二支撑柱;
在所述多个支撑柱背向所述显示基板的一侧设置盖板;单位面积内的所述第一支撑柱整体对所述盖板的极限承载力,大于单位面积内的所述第二支撑柱整体对所述盖板的极限承载力。
上述显示面板及其制作方法、显示装置,显示基板包括靠近显示基板边缘的第一区域和靠近显示基板中心的第二区域,多个支撑柱包括位于第一区域内的多个第一支撑柱和位于第二区域内的多个第二支撑柱,单位面积内的第一支撑柱整体对盖板的极限承载力大于单位面积内的第二支撑柱,通过提升靠近显示基板边缘支撑柱的承压能力,可以降低显示基板边缘支撑柱压伤形成残渣的概率,改善显示面板局部黑斑的现象,提高显示面板的显示效果。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或传统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传统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申请一实施例中的显示面板的主视图;
图2为本申请另一实施例中的显示面板的主视图;
图3为本申请又一实施例中的显示面板的主视图;
图4为本申请又一实施例中的显示面板的主视图;
图5为本申请又一实施例中的显示面板的主视图;
图6为本申请又一实施例中的显示面板的主视图;
图7为本申请又一实施例中的显示面板的主视图;
图8为本申请又一实施例中的显示面板的主视图;
图9为本申请又一实施例中的显示面板的主视图;
图10为本申请又一实施例中的显示面板的主视图;
图11为本申请又一实施例中的显示面板的主视图;
图12为本申请一实施例中的显示面板内的俯视图;
图13为本申请一实施例中的显示面板的制作方法的流程图。
附图标记说明:10-显示基板,11-第一表面,111-第一区域,112-第二区域,113-显示区,114-非显示区,20-盖板,30-支撑柱,31-第一支撑柱,32-第二支撑柱。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便于理解本申请,下面将参照相关附图对本申请进行更全面的描述。附图中给出了本申请的较佳的实施例。但是,本申请可以以许多不同的形式来实现,并不限于本文所描述的实施例。相反地,提供这些实施例的目的是使本申请的公开内容的理解更加透彻全面。
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申请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申请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例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申请。
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
在附图中,为了清楚说明,可以夸大层和区域的尺寸。可以理解的是,当层或元件被称作“在”另一层或基底“上”时,该层或元件可以直接在所述另一层或基底上,或者也可以存在中间层。另外,还可以理解的是,当层被称作“在”两个层“之间”时,该层可以是所述两个层之间的唯一层,或者也可以存在一个或更多个中间层。另外,同样的附图标记始终表示同样的元件。
在下面的实施例中,当层、区域或元件被“连接”时,可以解释为所述层、区域或元件不仅被直接连接还通过置于其间的其他组成元件被连接。例如,当层、区域、元件等被描述为被连接或电连接时,所述层、区域、元件等不仅可以被直接连接或被直接电连接,还可以通过置于其间的另一层、区域、元件等被连接或被电连接。
在下文中,尽管可以使用诸如“第一”、“第二”等这样的术语来描述各种组件,但是这些组件不必须限于上面的术语。上面的术语仅用于将一个组件与另一组件区分开。还将理解的是,以单数形式使用的表达包含复数的表达,除非单数形式的表达在上下文中具有明显不同的含义。
当诸如“……中的至少一种(个)(者)”的表述位于一列元件(元素)之后时,修饰整列元件(元素),而不是修饰该列中的个别元件(元素)。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和/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申请文件中使用的,术语“和/或”包括一个或更多个相关所列项的任意组合和所有组合。还应当理解的是,术语“包括/包含”或“具有”等指定所陈述的特征、整体、步骤、操作、组件、部分或它们的组合的存在,但是不排除存在或添加一个或更多个其他特征、整体、步骤、操作、组件、部分或它们的组合的可能性。
OLED是一种利用多层有机薄膜结构产生电致发光的器件。形成有机薄膜的有机材料对水、氧特别敏感,容易受到水氧侵蚀而失效。为了避免OLED显示屏中的有机材料受到水氧侵蚀,可以对OLED显示屏中的OLED发光器件进行封装,将OLED发光器件与水、氧隔离,提高OLED显示屏的使用寿命。
现有技术中,先在显示基板设有OLED发光器件的一侧形成多个支撑柱,支撑柱的高度大于OLED发光器件的厚度。再将盖板放置在多个支撑柱背向显示基板的一侧,并采用Frit封装进行封装。其中,Frit封装是将玻璃料印刷在盖板上,采用激光束移动加热玻璃料,使玻璃料融化在基板上,将盖板和显示基板粘结,以形成包围OLED发光器件的密封空间。
可以理解,显示基板等在粘结过程中会放置在载物台的上表面上。载物台的上表面承受显示基板等重力造成的挤压而发生形变,在显示基板等放置区域出现下凹。载物台上表面上显示基板的放置区域下凹,显示基板在自身重力作用下也会随之下凹,进而显示基板上面的盖板也在自身重力作用下下凹。由于显示基板上设有OLED发光器件,因此盖板承受的重力小于显示基板承受的重力,使得盖板的下凹程度小于显示基板的下凹程度,盖板边缘与显示基板边缘的间距D1小于盖板中心与显示基板中心的间距D2,如图1所示。这样,显示基板边缘的支撑柱的压缩量小于显示基板中心的支撑柱的压缩量,显示基板边缘的支撑柱承受的压力大于显示基板中心形成的支撑柱承受的压力。而且显示基板的下凹程度与盖板的下凹程度不一致,导致设置在显示基板边缘的支撑柱与盖板的接触面积减小。显示基板边缘的支撑柱单位面积承受的压力超出其压溃强度而产生屈服断裂,造成显示基板边缘的支撑柱被压伤。压伤的支撑柱破裂产生的微小残渣掉落到显示区内,遮挡显示区内的OLED发光器件发光,从而出现局部黑斑的现象,影响到显示面板的显示效果。
基于以上原因,本申请提供了一种显示面板,以能够避免显示基板边缘的支撑柱压伤形成残渣,改善显示面板局部黑斑的现象,提高显示面板的显示效果。
本申请中的显示面板包括显示基板、盖板以及多个支撑柱。
显示基板包括彼此不重叠的第一区域和第二区域,第一区域位于第二区域远离显示基板10中心的一侧。盖板与显示基板相对设置。多个支撑柱设于显示基板与盖板之间,多个支撑柱包括位于第一区域内的多个第一支撑柱和位于第二区域内的多个第二支撑柱。其中,单位面积内的第一支撑柱整体对盖板的极限承载力,大于单位面积内的第二支撑柱整体对盖板的极限承载力。
上述显示面板,显示基板包括靠近显示基板边缘的第一区域和靠近显示基板中心的第二区域,多个支撑柱包括位于第一区域内的多个第一支撑柱和位于第二区域内的多个第二支撑柱,单位面积内的第一支撑柱整体对盖板的极限承载力大于单位面积内的第二支撑柱,通过提升靠近显示基板边缘支撑柱的承压能力,可以降低显示基板边缘支撑柱压伤形成残渣的概率,改善显示面板局部黑斑的现象,提高显示面板的显示效果。
示例性地,显示基板为包含OLED发光器件的低温多晶硅(Low Temperature Poly-Silion,LTPS),支撑柱采用弹性材料形成,盖板为玻璃板。第一表面为LTPS设有OLED发光器件的表面。
在一个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显示面板包括显示基板10、盖板20、以及多个支撑柱30。显示基板10包括彼此不重叠的第一区域111和第二区域112,第一区域111位于第二区域112远离显示基板10中心的一侧。盖板20与显示基板10相对设置。多个支撑柱30设于显示基板10与盖板20之间,多个支撑柱30包括位于第一区域111内的多个第一支撑柱31和位于第二区域112内的多个第二支撑柱32。其中,第一支撑柱31背向显示基板10一侧的高度,沿远离显示基板10中心的方向越来越大。第二支撑柱32背向显示基板一侧的高度相同。
具体地,如图2所示,显示基板10具有第一表面11,第一区域111和第二区域112包含在第一表面11中,第一区域111中任一点与第一表面11的中心之间的距离,大于第二区域112中任一点与第一表面11的中心之间的距离。
第一支撑柱31背向显示基板10一侧的高度,沿远离显示基板10中心的方向越来越大是指,第一支撑柱31背向显示基板10的一侧表面上各点距第一表面11的距离,沿第一表面11的中心向第一表面11的边缘的方向越来越大。第二支撑柱32背向显示基板一侧的高度相同是指,第二支撑柱32背向显示基板10的一侧表面上各点距第一表面11的距离相同。
需要说明的是,图2为方便观察各个支撑柱30的区别,各个支撑柱30所在的显示显示基板10和盖板20均呈下凹之前的平面状。下面各个显示面板的主视图均如此。
本实施例中,每个第一支撑柱31背向显示基板10一侧的高度均沿远离显示基板10中心的方向越来越大,使得靠近显示基板10边缘的第一支撑柱31顶端呈现出朝显示基板10中心下倾的形态,与盖板20在自身重力作用下下凹的形态一致,因此每个第一支撑柱31与盖板20的接触面积较大。而每个第二支撑柱32背向显示基板10一侧的高度相同,使得靠近显示基板10中心的第二支撑柱32顶端为平面,与盖板20在自身重力作用下下凹的形态不一致,因此每个第二支撑柱32与盖板20的接触面积较小。这样通过每个第一支撑柱31背向显示基板10一侧的高度均沿远离显示基板10中心的方向越来越大,并且每个第二支撑柱32背向显示基板10一侧的高度相同,可以实现单位面积内的第一支撑柱31与盖板20的总接触面积,大于单位面积内的第二支撑柱32与盖板20的总接触面积。
由于支撑柱30与盖板20的接触面积越大,支撑柱30对盖板20的极限承载力越大,因此通过单位面积内的第一支撑柱31与盖板20的总接触面积,大于单位面积内的第二支撑柱32与盖板20的总接触面积,可以实现单位面积内的第一支撑柱31整体对盖板20的极限承载力,大于单位面积内的第二支撑柱32整体对盖板20的极限承载力。
示例性地,第一支撑柱31背向基板10的一侧表面可以为倾斜平面,也可以为内凹弧面。
具体地,倾斜平面与水平面的夹角或者内凹弧面的圆心角可以根据基板10和盖板20下凹的差异大小进行设定。进一步地,倾斜平面与水平面的夹角或者内凹弧面的圆心角可以根据显示基板10和盖板20下凹的差异变化,沿第一表面11的中心向第一表面11的边缘的方向逐渐变化,包括但不限于逐渐增大和逐渐减小。
另外,支撑柱的形貌会影响到显示面板的出光情况。通过每个第二支撑柱32背向显示基板10一侧的高度相同,可以使靠近显示基板10中心的第二支撑柱32保持原样,最大程度避免对显示面板的显示效果造成不良影响。
在一个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显示面板包括显示基板10、盖板20、以及多个支撑柱30。显示基板10包括彼此不重叠的第一区域111和第二区域112,第一区域111位于第二区域112远离显示基板10中心的一侧。盖板20与显示基板10相对设置。多个支撑柱30设于显示基板10与盖板20之间,多个支撑柱30包括位于第一区域111内的多个第一支撑柱31和位于第二区域112内的多个第二支撑柱32。其中,单位面积内的第一支撑柱31在显示基板10上的正投影总面积,小于单位面积内的第二支撑柱32在显示基板10上的正投影总面积。
具体地,如图3所示,显示基板10具有第一表面11,第一区域111和第二区域112包含在第一表面11中,第一区域111中任一点与第一表面11的中心之间的距离,大于第二区域112中任一点与第一表面11的中心之间的距离。
单位面积内的第一支撑柱31在显示基板10上的正投影总面积是指,位于第一区域111中单位面积区域内所有的第一支撑柱31在第一表面11上的正投影总面积。单位面积内的第二支撑柱32在显示基板10上的正投影总面积是指,位于第二区域112中单位面积区域内所有的第二支撑柱32在第一表面11上的正投影总面积。第一区域111中单位面积区域和第二区域112中单位面积区域的大小和形状均相同。
在本实施例中,由于单位面积内支撑柱30在显示基板10上的正投影总面积越大,则支撑柱30在第一表面11上投影面积所占的比例越大,支撑柱30平行于盖板20的横截面面积越大,支撑柱30与盖板20之间的接触面积越大,因此通过单位面积内的第一支撑柱31在显示基板10上的正投影总面积,小于单位面积内的第二支撑柱32在显示基板10上的正投影总面积,可以实现单位面积内的第一支撑柱31与盖板20的总接触面积,大于单位面积内的第二支撑柱32与盖板20的总接触面积。
由于支撑柱30与盖板20的接触面积越大,支撑柱30对盖板20的极限承载力越大,因此通过单位面积内的第一支撑柱31与盖板20的总接触面积,大于单位面积内的第二支撑柱32与盖板20的总接触面积,可以实现单位面积内的第一支撑柱31整体对盖板20的极限承载力,大于单位面积内的第二支撑柱32整体对盖板20的极限承载力。
示例性地,如图3所示,任一个第一支撑柱31在第一表面11上的正投影面积,大于任一个第二支撑柱32在第一表面11上的正投影面积。
其中,任一个第一支撑柱31在第一表面11上的正投影面积,大于任一个第二支撑柱32在第一表面11上的正投影面积包括:任一个第一支撑柱31在垂直于从第一表面11中心向第一表面11边缘的方向上的长度,大于任一个第二支撑柱32在相同方向上的长度。
在本实施例中,任一个第一支撑柱31在第一表面11上的正投影面积,大于任一个第二支撑柱32在第一表面11上的正投影面积,使得单个第一支撑柱31平行于盖板20的横截面面积大于单个第二支撑柱32平行于盖板20的横截面面积,这样单个第一支撑柱31与盖板20的接触面积大于单个第二支撑柱32与盖板20的接触面积,进而实现单位面积内的第一支撑柱31在显示基板10上的正投影总面积,小于单位面积内的第二支撑柱32在显示基板10上的正投影总面积。
进一步地,任两个相邻的第一支撑柱31的中心之间的距离,小于或等于任两个相邻的第二支撑柱32之间的距离。
任两个相邻的第一支撑柱31的中心之间的距离,小于或等于任两个相邻的第二支撑柱32之间的距离,使得单位面积内的第一支撑柱31的总数量大于或等于单位面积内的第二支撑柱32的总数量。结合任一个第一支撑柱31在第一表面11上的正投影面积,大于任一个第二支撑柱32在第一表面11上的正投影面积,可以确保单位面积内的第一支撑柱31在显示基板10上的正投影总面积,小于单位面积内的第二支撑柱32在显示基板10上的正投影面积。
具体地,每个第一支撑柱31在第一表面11上的正投影与每个第二支撑柱32在第一表面11上的正投影为相似图形。
具体地,多个支撑柱30在第一表面11上的正投影包括但不限于为圆形或者多边形。
具体地,各个第一支撑柱31在第一表面11上的正投影面积,沿第一表面11的中心向第一表面11的边缘的方向越来越大。
在本实施例中,显示基板10和盖板20的间距沿第一表面11中心向第一表面11边缘的方向逐渐减小,设于显示基板10和盖板20之间的支撑柱30承受的压力沿第一表面11中心向第一表面11边缘的方向逐渐增大。通过各个第一支撑柱31在第一表面11上的正投影面积,沿第一表面11的中心向第一表面11的边缘的方向越来越大,使得各个第一支撑柱31与盖板20的接触面积,沿第一表面11的中心向第一表面11的边缘的方向越来越大,进而使得各个第一支撑柱31对盖板20的极限承载力,沿第一表面11的中心向第一表面11的边缘的方向越来越大,与支撑柱30承受压力的变化方式一致,有利于平衡各个支撑柱30能够承受的压力与实际承受的压力,避免支撑柱30单位面积承受的压力超过其压溃强度而产生屈服断裂。
示例性地,任两个相邻的第一支撑柱31的中心之间的距离,小于任两个相邻的第二支撑柱32的中心之间的距离。
在本实施例中,任两个相邻的第一支撑柱31的中心之间的距离,小于任两个相邻的第二支撑柱32的中心之间的距离,这样单位面积内的第一支撑柱31的总数量大于单位面积内的第二支撑柱32的总数量,使得单位面积内的第一支撑柱31在显示基板10上的正投影总面积,小于单位面积内的第二支撑柱32在显示基板10上的正投影总面积。
进一步地,任一个支撑柱31在第一表面11上的正投影面积,大于或等于任一个第二支撑柱32在第一表面11上的正投影面积。
任一个第一支撑柱31在第一表面11上的正投影面积,大于或等于任一个第二支撑柱32在第一表面11上的正投影面积,使得单个第一支撑柱31平行于盖板20的横截面面积大于或等于单个第二支撑柱32平行于盖板20的横截面面积,这样单个第一支撑柱31与盖板20的接触面积大于或等于单个第二支撑柱32与盖板20的接触面积。结合任两个相邻的第一支撑柱31的中心之间的距离,小于任两个相邻的第二支撑柱32的中心之间的距离,可以确保单位面积内的第一支撑柱31在显示基板10上的正投影总面积,小于单位面积内的第二支撑柱32在显示基板10上的正投影面积。
在实际应用中,支撑柱30的设置受到显示基板10上OLED发光器件的布局限制,支撑柱30的数量无法随意调整,可以优先选择调整单个支撑柱30在第一表面11上的正投影面积,实现单位面积内的第一支撑柱31在显示基板10上的正投影总面积,小于单位面积内的第二支撑柱32在显示基板10上的正投影面积。
具体地,相邻两个第一支撑柱31的中心之间的距离沿第一表面11的中心向第一表面11的边缘的方向越来越小。
在本实施例中,显示基板10和盖板20的间距沿第一表面11中心向第一表面11边缘的方向逐渐减小,设于显示基板10和盖板20之间的支撑柱30承受的压力沿第一表面11中心向第一表面11边缘的方向逐渐增大。通过相邻两个第一支撑柱31的中心之间的距离沿第一表面11的中心向第一表面11的边缘的方向越来越小,使得第一支撑柱31整体与盖板20的接触面积,沿第一表面11的中心向第一表面11的边缘的方向越来越大,进而使得第一支撑柱31整体对盖板20的极限承载力,沿第一表面11的中心向第一表面11的边缘的方向越来越大,与支撑柱30承受压力的变化方式一致,有利于平衡各个支撑柱30能够承受的压力与实际承受的压力,避免支撑柱30单位面积承受的压力超过其压溃强度而产生屈服断裂。
在一个实施例中,如图4所示,显示面板包括显示基板10、盖板20、以及多个支撑柱30。显示基板10包括彼此不重叠的第一区域111和第二区域112,第一区域111位于第二区域112远离显示基板10中心的一侧。盖板20与显示基板10相对设置。多个支撑柱30设于显示基板10与盖板20之间,多个支撑柱30包括位于第一区域111内的多个第一支撑柱31和位于第二区域112内的多个第二支撑柱32。其中,第一支撑柱31背向显示基板10一侧的高度,沿远离显示基板10中心的方向越来越大。第二支撑柱32背向显示基板一侧的高度相同。并且单位面积内的第一支撑柱31在显示基板10上的正投影总面积,小于单位面积内的第二支撑柱32在显示基板10上的正投影总面积。
本实施例中,一方面通过第一支撑柱31背向显示基板10一侧的高度,沿远离显示基板10中心的方向越来越大,并且第二支撑柱32背向显示基板一侧的高度相同,实现单位面积内的第一支撑柱31与盖板20的总接触面积,大于单位面积内的第二支撑柱32与盖板20的总接触面积。另一方面通过单位面积内的第一支撑柱31在显示基板10上的正投影总面积,小于单位面积内的第二支撑柱32在显示基板10上的正投影总面积,实现单位面积内的第一支撑柱31与盖板20的总接触面积,大于单位面积内的第二支撑柱32与盖板20的总接触面积。结合两种不同的实现方式,可以有效增大第一区域111内的第一支撑柱31与盖板20的接触面积,使得单位面积内的第一支撑柱31与盖板20的总接触面积,大于单位面积内的第二支撑柱32与盖板20的总接触面积,进而使得单位面积内的第一支撑柱31整体对盖板20的极限承载力,大于单位面积内的第二支撑柱32整体对盖板20的极限承载力。
在一个实施例中,如图5所示,显示面板包括显示基板10、盖板20、以及多个支撑柱30。显示基板10包括彼此不重叠的第一区域111和第二区域112,第一区域111位于第二区域112远离显示基板10中心的一侧。盖板20与显示基板10相对设置。多个支撑柱30设于显示基板10与盖板20之间,多个支撑柱30包括位于第一区域111内的多个第一支撑柱31和位于第二区域112内的多个第二支撑柱32。其中,单位面积内的第一支撑柱31在显示基板10上的正投影总面积,等于单位面积内的第二支撑柱32在显示基板10上的正投影总面积。单位面积内的第一支撑柱31的总数量,大于单位面积内的第二支撑柱32的总数量。
本实施例中,单位面积内的第一支撑柱31在显示基板10上的正投影总面积,等于单位面积内的第二支撑柱32在显示基板10上的正投影总面积,并且单位面积内的第一支撑柱31的总数量,大于单位面积内的第二支撑柱32的总数量,实质上是将靠近显示基板10边缘的支撑柱30从一个拆分为多个。支撑柱30在显示基板10上的正投影面积不变的情况下增加支撑柱30的数量,可以分散支撑柱30上承受的压力,减小单个支撑柱30承受的压力,从而提高支撑柱30对盖板20的极限承载力。因此通过单位面积内的第一支撑柱31在显示基板10上的正投影总面积,等于单位面积内的第二支撑柱32在显示基板10上的正投影总面积,并且单位面积内的第一支撑柱31的总数量,大于单位面积内的第二支撑柱32的总数量,可以实现单位面积内的第一支撑柱31整体对盖板20的极限承载力,大于单位面积内的第二支撑柱32整体对盖板20的极限承载力。
具体地,任两个相邻的第一支撑柱31的中心之间的距离为5微米~15微米,任两个相邻的第二支撑柱32的中心之间的距离大于15微米。
示例性地,单位面积内的第一支撑柱31的总数量沿第一表面11的中心向第一表面11的边缘的方向越来越多。
在本实施例中,显示基板10和盖板20的间距沿第一表面11中心向第一表面11边缘的方向逐渐减小,设于显示基板10和盖板20之间的支撑柱30承受的压力沿第一表面11中心向第一表面11边缘的方向逐渐增大。通过单位面积内的第一支撑柱31的数量沿第一表面11的中心向第一表面11的边缘的方向越来越多,使得单位面积内的第一支撑柱31整体对盖板20的极限承载力,沿第一表面11的中心向第一表面11的边缘的方向越来越大,与支撑柱30承受压力的变化方式一致,有利于平衡各个支撑柱30能够承受的压力与实际承受的压力,避免支撑柱30单位面积承受的压力超过其压溃强度而产生屈服断裂。
在一个实施例中,如图6所示,显示面板包括显示基板10、盖板20、以及多个支撑柱30。显示基板10包括彼此不重叠的第一区域111和第二区域112,第一区域111位于第二区域112远离显示基板10中心的一侧。盖板20与显示基板10相对设置。多个支撑柱30设于显示基板10与盖板20之间,多个支撑柱30包括位于第一区域111内的多个第一支撑柱31和位于第二区域112内的多个第二支撑柱32。其中,第一支撑柱31背向显示基板10一侧的高度,沿远离显示基板10中心的方向越来越大。第二支撑柱32背向显示基板一侧的高度相同。并且单位面积内的第一支撑柱31在显示基板10上的正投影总面积,等于单位面积内的第二支撑柱32在显示基板10上的正投影总面积。单位面积内的第一支撑柱31的总数量,大于单位面积内的第二支撑柱32的总数量。
本实施例中,一方面通过第一支撑柱31背向显示基板10一侧的高度,沿远离显示基板10中心的方向越来越大,并且第二支撑柱32背向显示基板一侧的高度相同,实现单位面积内的第一支撑柱31与盖板20的总接触面积,大于单位面积内的第二支撑柱32与盖板20的总接触面积,进而实现单位面积内的第一支撑柱31整体对盖板20的极限承载力,大于单位面积内的第二支撑柱32整体对盖板20的极限承载力。另一方面通过单位面积内的第一支撑柱31在显示基板10上的正投影总面积,等于单位面积内的第二支撑柱32在显示基板10上的正投影总面积,并且单位面积内的第一支撑柱31的总数量,大于单位面积内的第二支撑柱32的总数量,实现单位面积内的第一支撑柱31整体对盖板20的极限承载力,大于单位面积内的第二支撑柱32整体对盖板20的极限承载力。结合两种不同的实现方式,可以有效增大单位面积内的第一支撑柱31整体对盖板20的极限承载力,使得单位面积内的第一支撑柱31整体对盖板20的极限承载力,大于单位面积内的第二支撑柱32整体对盖板20的极限承载力。
在一个实施例中,如图7所示,显示面板包括显示基板10、盖板20、以及多个支撑柱30。显示基板10包括彼此不重叠的第一区域111和第二区域112,第一区域111位于第二区域112远离显示基板10中心的一侧。盖板20与显示基板10相对设置。多个支撑柱30设于显示基板10与盖板20之间,多个支撑柱30包括位于第一区域111内的多个第一支撑柱31和位于第二区域112内的多个第二支撑柱32。其中,第一支撑柱31背向显示基板10一侧的高度,沿远离显示基板10中心的方向越来越大。第二支撑柱32背向显示基板一侧的高度相同。并且任一个第一支撑柱31的高度大于任一个第二支撑柱32的高度。
其中,第一支撑柱31的高度为,第一支撑柱31背向基板10的一侧表面上各点距第一表面11的距离的平均值。
在本实施例中,通过第一支撑柱31背向显示基板10一侧的高度,沿远离显示基板10中心的方向越来越大,并且第二支撑柱32背向显示基板一侧的高度相同,实现单位面积内的第一支撑柱31与盖板20的总接触面积,大于单位面积内的第二支撑柱32与盖板20的总接触面积,进而实现单位面积内的第一支撑柱31整体对盖板20的极限承载力,大于单位面积内的第二支撑柱32整体对盖板20的极限承载力。
与此同时,通过靠近第一表面11边缘的任一个第一支撑柱31的高度大于靠近第一表面11中心的任一个第二支撑柱32的高度,可以与盖板20边缘与显示基板10边缘的间距小于盖板20中心与显示基板10中心的间距相抵,有利于改善盖板20的下凹,避免出现牛顿环。
具体地,每个第一支撑柱31的高度为1.2微米~1.8微米。
示例性地,如图7所示,第一支撑柱31的高度沿第一表面11的中心向第一表面11的边缘的方向越来越大。
显示基板10和盖板20的间距沿第一表面11的中心向第一表面11的边缘的方向越来越小,通过第一支撑柱31的高度沿第一表面11的中心向第一表面11的边缘的方向越来越大,有利于平衡显示基板10和盖板20在各个区域的间距,有效改善盖板20的下凹,避免出现牛顿环。
在一个实施例中,如图8所示,显示面板包括显示基板10、盖板20、以及多个支撑柱30。显示基板10包括彼此不重叠的第一区域111和第二区域112,第一区域111位于第二区域112远离显示基板10中心的一侧。盖板20与显示基板10相对设置。多个支撑柱30设于显示基板10与盖板20之间,多个支撑柱30包括位于第一区域111内的多个第一支撑柱31和位于第二区域112内的多个第二支撑柱32。其中,单位面积内的第一支撑柱31在显示基板10上的正投影总面积,小于单位面积内的第二支撑柱32在显示基板10上的正投影总面积。并且任一个第一支撑柱31的高度大于任一个第二支撑柱32的高度。
在本实施例中,通过单位面积内的第一支撑柱31在显示基板10上的正投影总面积,小于单位面积内的第二支撑柱32在显示基板10上的正投影总面积,实现单位面积内的第一支撑柱31与盖板20的总接触面积,大于单位面积内的第二支撑柱32与盖板20的总接触面积,进而实现单位面积内的第一支撑柱31整体对盖板20的极限承载力,大于单位面积内的第二支撑柱32整体对盖板20的极限承载力。
与此同时,通过靠近第一表面11边缘的任一个第一支撑柱31的高度大于靠近第一表面11中心的任一个第二支撑柱32的高度,可以与盖板20边缘与显示基板10边缘的间距小于盖板20中心与显示基板10中心的间距相抵,有利于改善盖板20的下凹,避免出现牛顿环。
在一个实施例中,如图9所示,显示面板包括显示基板10、盖板20、以及多个支撑柱30。显示基板10包括彼此不重叠的第一区域111和第二区域112,第一区域111位于第二区域112远离显示基板10中心的一侧。盖板20与显示基板10相对设置。多个支撑柱30设于显示基板10与盖板20之间,多个支撑柱30包括位于第一区域111内的多个第一支撑柱31和位于第二区域112内的多个第二支撑柱32。其中,第一支撑柱31背向显示基板10一侧的高度,沿远离显示基板10中心的方向越来越大。第二支撑柱32背向显示基板一侧的高度相同。单位面积内的第一支撑柱31在显示基板10上的正投影总面积,小于单位面积内的第二支撑柱32在显示基板10上的正投影总面积。并且任一个第一支撑柱31的高度大于任一个第二支撑柱32的高度。
本实施例中,结合两种不同的实现方式,可以有效增大第一区域111内的第一支撑柱31与盖板20的接触面积,使得单位面积内的第一支撑柱31与盖板20的总接触面积,大于单位面积内的第二支撑柱32与盖板20的总接触面积,进而使得单位面积内的第一支撑柱31整体对盖板20的极限承载力,大于单位面积内的第二支撑柱32整体对盖板20的极限承载力。
与此同时,通过靠近第一表面11边缘的任一个第一支撑柱31的高度大于靠近第一表面11中心的任一个第二支撑柱32的高度,可以与盖板20边缘与显示基板10边缘的间距小于盖板20中心与显示基板10中心的间距相抵,有利于改善盖板20的下凹,避免出现牛顿环。
在一个实施例中,如图10所示,显示面板包括显示基板10、盖板20、以及多个支撑柱30。显示基板10包括彼此不重叠的第一区域111和第二区域112,第一区域111位于第二区域112远离显示基板10中心的一侧。盖板20与显示基板10相对设置。多个支撑柱30设于显示基板10与盖板20之间,多个支撑柱30包括位于第一区域111内的多个第一支撑柱31和位于第二区域112内的多个第二支撑柱32。其中,单位面积内的第一支撑柱31在显示基板10上的正投影总面积,等于单位面积内的第二支撑柱32在显示基板10上的正投影总面积。单位面积内的第一支撑柱31的总数量,大于单位面积内的第二支撑柱32的总数量。并且任一个第一支撑柱31的高度大于任一个第二支撑柱32的高度。
在本实施例中,通过单位面积内的第一支撑柱31在显示基板10上的正投影总面积,等于单位面积内的第二支撑柱32在显示基板10上的正投影总面积,并且单位面积内的第一支撑柱31的总数量,大于单位面积内的第二支撑柱32的总数量,实现单位面积内的第一支撑柱31整体对盖板20的极限承载力,大于单位面积内的第二支撑柱32整体对盖板20的极限承载力。
与此同时,通过靠近第一表面11边缘的任一个第一支撑柱31的高度大于靠近第一表面11中心的任一个第二支撑柱32的高度,可以与盖板20边缘与显示基板10边缘的间距小于盖板20中心与显示基板10中心的间距相抵,有利于改善盖板20的下凹,避免出现牛顿环。
在一个实施例中,如图11所示,显示面板包括显示基板10、盖板20、以及多个支撑柱30。显示基板10包括彼此不重叠的第一区域111和第二区域112,第一区域111位于第二区域112远离显示基板10中心的一侧。盖板20与显示基板10相对设置。多个支撑柱30设于显示基板10与盖板20之间,多个支撑柱30包括位于第一区域111内的多个第一支撑柱31和位于第二区域112内的多个第二支撑柱32。其中,第一支撑柱31背向显示基板10一侧的高度,沿远离显示基板10中心的方向越来越大。第二支撑柱32背向显示基板一侧的高度相同。单位面积内的第一支撑柱31在显示基板10上的正投影总面积,等于单位面积内的第二支撑柱32在显示基板10上的正投影总面积。单位面积内的第一支撑柱31的总数量,大于单位面积内的第二支撑柱32的总数量。并且任一个第一支撑柱31的高度大于任一个第二支撑柱32的高度。
在本实施例中,结合两种不同的实现方式,可以有效增大单位面积内的第一支撑柱31整体对盖板20的极限承载力,使得单位面积内的第一支撑柱31整体对盖板20的极限承载力,大于单位面积内的第二支撑柱32整体对盖板20的极限承载力。
与此同时,通过靠近第一表面11边缘的任一个第一支撑柱31的高度大于靠近第一表面11中心的任一个第二支撑柱32的高度,可以与盖板20边缘与显示基板10边缘的间距小于盖板20中心与显示基板10中心的间距相抵,有利于改善盖板20的下凹,避免出现牛顿环。
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一支撑柱31均匀排布于第一区域111。和/或,第二支撑柱32均匀排布于第二区域112。
在一个实施例中,如图12所示,显示面板包括显示区域(Active Area,AA)113和至少部分围绕显示区域113分布的非显示区域114,第一区域111位于非显示区域114内。
支撑柱30的形貌会影响到显示面板的出光,进而影响到显示面板的显示效果。通过对非显示区域114内的支撑柱30进行改进,可以有效避免对显示面板的显示效果造成不良影响。
示例性地,第二区域112位于显示区域113内。
在一个实施例中,本申请提供了一种显示面板的制作方法,如图13所示,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S102,提供一显示基板。
其中,显示基板包括彼此不重叠的第一区域和第二区域,第一区域位于第二区域远离显示基板中心的一侧。
步骤S104,在显示基板上形成多个支撑柱。
其中,多个支撑柱包括位于第一区域内的多个第一支撑柱和位于第二区域内的多个第二支撑柱。
步骤S106,在多个支撑柱背向显示基板的一侧设置盖板。
其中,单位面积内的第一支撑柱整体对盖板的极限承载力,大于单位面积内的第二支撑柱整体对盖板的极限支撑力。
应该理解的是,虽然附图的流程图中的各个步骤按照箭头的指示依次显示,但是这些步骤并不是必然按照箭头指示的顺序依次执行。除非本文中有明确的说明,这些步骤的执行并没有严格的顺序限制,这些步骤可以以其它的顺序执行。而且,附图中的至少一部分步骤可以包括多个步骤或者多个阶段,这些步骤或者阶段并不必然是在同一时刻执行完成,而是可以在不同的时刻执行,这些步骤或者阶段的执行顺序也不必然是依次进行,而是可以与其它步骤或者其它步骤中的步骤或者阶段的至少一部分轮流或者交替地执行。
基于同一发明构思,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一种显示装置(图未示),该显示装置包括上述实施例中的显示面板。
可以理解的是,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显示装置可以为OLED显示装置、QLED显示装置、电子纸、手机、平板电脑、电视机、显示器、笔记本电脑、数码相框、导航仪、可穿戴设备、物联网设备等任何具有显示功能的产品或部件,本申请公开的实施例对此不作限制。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有些实施例”、“其他实施例”、“理想实施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征包含于本发明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描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
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申请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发明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申请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因此,本申请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Claims (9)

1.一种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包括:
显示基板(10),包括彼此不重叠的第一区域(111)和第二区域(112),所述第一区域(111)位于所述第二区域(112)远离所述显示基板(10)中心的一侧;
盖板(20),与所述显示基板(10)相对设置;以及
多个支撑柱(30),设于所述显示基板(10)与所述盖板(20)之间,所述多个支撑柱(30)包括位于所述第一区域(111)内的多个第一支撑柱(31)和位于所述第二区域(112)内的多个第二支撑柱(32);
其中,单位面积内的所述第一支撑柱(31)整体对所述盖板(20)的极限承载力,大于单位面积内的所述第二支撑柱(32)整体对所述盖板(20)的极限承载力;任一个所述第一支撑柱(31)的高度大于任一个所述第二支撑柱(32)的高度。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单位面积内的所述第一支撑柱(31)与所述盖板(20)的总接触面积,大于单位面积内的所述第二支撑柱(32)与所述盖板(20)的总接触面积。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支撑柱(31)背向所述显示基板(10)一侧的高度,沿远离所述显示基板(10)中心的方向越来越大;
所述第二支撑柱(32)背向所述显示基板(10)一侧的高度相同。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单位面积内的所述第一支撑柱(31)在所述显示基板(10)上的正投影总面积,小于单位面积内的所述第二支撑柱(32)在所述显示基板(10)上的正投影总面积。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任一个所述第一支撑柱(31)在所述显示基板(10)上的正投影面积,大于任一个所述第二支撑柱(32)在所述显示基板(10)上的正投影面积。
6.根据权利要求1至3任一项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单位面积内的所述第一支撑柱(31)在所述显示基板(10)上的正投影总面积,等于单位面积内的所述第二支撑柱(32)在所述显示基板(10)上的正投影总面积;
单位面积内的所述第一支撑柱(31)的总数量,大于单位面积内的所述第二支撑柱(32)的总数量。
7.根据权利要求1至6任一项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支撑柱(31)均匀排布于所述第一区域(111)内;和/或
所述第二支撑柱(32)均匀排布于所述第二区域(112)内。
8.一种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7任一项所述的显示面板。
9.一种显示面板的制作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提供一显示基板;所述显示基板包括彼此不重叠的第一区域和第二区域,所述第一区域位于所述第二区域远离所述显示基板中心的一侧;
在所述显示基板上形成多个支撑柱;所述多个支撑柱包括位于第一区域内的多个第一支撑柱和位于所述第二区域内的多个第二支撑柱;
在所述多个支撑柱背向所述显示基板的一侧设置盖板;单位面积内的所述第一支撑柱整体对所述盖板的极限承载力,大于单位面积内的所述第二支撑柱整体对所述盖板的极限承载力;任一个所述第一支撑柱(31)的高度大于任一个所述第二支撑柱(32)的高度。
CN202110728588.2A 2021-06-29 2021-06-29 显示面板及其制作方法、显示装置 Active CN113516925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0728588.2A CN113516925B (zh) 2021-06-29 2021-06-29 显示面板及其制作方法、显示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0728588.2A CN113516925B (zh) 2021-06-29 2021-06-29 显示面板及其制作方法、显示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516925A CN113516925A (zh) 2021-10-19
CN113516925B true CN113516925B (zh) 2023-05-23

Family

ID=7806625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10728588.2A Active CN113516925B (zh) 2021-06-29 2021-06-29 显示面板及其制作方法、显示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3516925B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872089B (zh) * 2014-02-28 2016-11-02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显示面板及其制备方法、显示装置
CN208045551U (zh) * 2018-01-19 2018-11-02 昆山国显光电有限公司 封装结构及有机电致发光装置
CN108550712B (zh) * 2018-04-28 2020-04-28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显示基板及其制造方法、显示装置
CN109830183B (zh) * 2019-02-21 2021-06-18 上海天马有机发光显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CN111129103A (zh) * 2020-01-02 2020-05-08 昆山国显光电有限公司 显示面板以及显示装置
CN111261033A (zh) * 2020-03-24 2020-06-09 昆山国显光电有限公司 显示面板以及显示装置
CN111312096B (zh) * 2020-04-10 2022-09-13 昆山国显光电有限公司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CN112908199A (zh) * 2021-04-13 2021-06-04 昆山国显光电有限公司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516925A (zh) 2021-10-1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9876191B2 (en) OLED panel, packaging method thereof, and a display device
US6933537B2 (en) Sealing for OLED devices
US20030062830A1 (en) Reinforcement of glass substrates in flexible devices
JP4994217B2 (ja) 照明器具
WO2019214285A1 (zh) 显示面板母板、显示面板及显示面板制备方法
US10783825B2 (en) Driving substrates and display panels
CN109148714B (zh) 缓冲结构、显示面板以及显示装置
JP2005340182A (ja) El装置の基板の薄型化方法及び貼り合わせ基板の分断方法
CN109036137A (zh) 一种显示屏及显示装置
CN113516925B (zh) 显示面板及其制作方法、显示装置
WO2019238005A1 (zh) 显示母板及其制作方法
CN113097418B (zh) 显示面板及显示面板的制造方法、显示装置
US20190363307A1 (en) Light emitting substrate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of, light emitting device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of
TWI307611B (en) Organic electroluminescence device and organic electroluminescence panel using the same
CN105742333B (zh) 显示面板母板、显示面板的制造方及显示装置
WO2022077690A1 (zh) 支撑结构、柔性显示面板及电子设备
JP2005112676A (ja) El素子用封止板の製造方法及び該製造方法により製造されたel素子用封止板
US20150122403A1 (en) Display Device with Non-Transparent Heat Dissipating Layer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of
CN112928048B (zh) 显示面板的制备方法及显示面板
CN216354207U (zh) 一种发光半导体透明显示面板
CN208110450U (zh) 电子设备及其显示屏组件
US11643362B2 (en) Display device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of
TWI281570B (en) Flat display device
CN110265433B (zh) 一种笔段式oled显示基板及显示模组
CN110993833B (zh) 显示面板的封装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