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3424747A - 一种银耳的栽培基质及工厂化栽培方法 - Google Patents

一种银耳的栽培基质及工厂化栽培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3424747A
CN113424747A CN202110881010.0A CN202110881010A CN113424747A CN 113424747 A CN113424747 A CN 113424747A CN 202110881010 A CN202110881010 A CN 202110881010A CN 113424747 A CN113424747 A CN 113424747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remella
culture medium
fresh
percent
cultur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10881010.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林兴生
林占熺
林冬梅
林辉
罗海凌
林占森
林应兴
林春梅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Fujian Zhengyuan Juncao International Cooperation Co ltd
Fujian Agriculture and Forestry University
Original Assignee
Fujian Zhengyuan Juncao International Cooperation Co ltd
Fujian Agriculture and Forestry University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Fujian Zhengyuan Juncao International Cooperation Co ltd, Fujian Agriculture and Forestry University filed Critical Fujian Zhengyuan Juncao International Cooperation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10881010.0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3424747A/zh
Publication of CN11342474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424747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01AGRICULTURE; FORESTRY; ANIMAL HUSBANDRY; HUNTING; TRAPPING; FISHING
    • A01GHORTICULTURE; CULTIVATION OF VEGETABLES, FLOWERS, RICE, FRUIT, VINES, HOPS OR SEAWEED; FORESTRY; WATERING
    • A01G18/00Cultivation of mushrooms
    • A01G18/20Culture media, e.g. compost
    • AHUMAN NECESSITIES
    • A01AGRICULTURE; FORESTRY; ANIMAL HUSBANDRY; HUNTING; TRAPPING; FISHING
    • A01GHORTICULTURE; CULTIVATION OF VEGETABLES, FLOWERS, RICE, FRUIT, VINES, HOPS OR SEAWEED; FORESTRY; WATERING
    • A01G18/00Cultivation of mushrooms

Landscapes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Mycology (AREA)
  • Environmental Sciences (AREA)
  • Micro-Organisms Or Cultivation Processes Thereof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银耳的栽培基质及工厂化栽培方法,栽培基质包括以下质量百分含量的组分:新鲜绿洲1号菌草67‑72%、麦麸25‑30%、石膏0.8‑1.2%、石灰0.8‑1.2%、盐0.1‑0.4%、过磷酸钙0.1‑0.4%;其中所述新鲜绿洲1号菌草的含水率为70‑75%。栽培方法包括制备栽培基质、灭菌、接种、菌丝体培养、子实体生长、采收步骤。本技术方案用鲜绿洲1号菌草进行栽培,打破了鲜原料不能直接栽培食药用菌的传统理论,其采用了绿洲1号菌草为主要原料,绿色环保,保护了生态,得到银耳子实体的产量较高,且多糖含量和总黄酮含量可达到80.88mg/g、8.52mg/g。

Description

一种银耳的栽培基质及工厂化栽培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农业种植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银耳的栽培基质及工厂化栽培方法。
背景技术
银耳(Tremella fuciformis Berk)又名白木耳、雪耳等,隶属于真菌界(Fungi)、担子菌门(Basidiomycota)、银耳纲(Tremellomycetes)、银耳目(Tremellales)、银耳科(Tremellaceae)、银耳属(Tremella),是一种大型的食药用真菌。
中国在很早就有关于银耳的记载,且中医认为,银耳有“生津、润肺、止咳”的疗效。成分分析表明,银耳中含有大量的银耳多糖,占其干重的60%以上,此外还有三萜、黄酮等多种活性成分。银耳含有17种氨基酸,包括7种人体必需的氨基酸。目前我国的银耳栽培方式主要分为段木栽培和代料栽培。段木栽培的生产方式,主要分布于气候温暖潮湿的南方地区,如四川、湖北等地,生产过程主要包括砍树、剃枝、截段、打孔接种、发菌、出耳管理、采收加工等步骤,最为著名的是四川通江银耳。而代料栽培银耳由于其原料广泛易得,供应稳定,且子实体产量高、生产周期短的特点,广泛分布于全国各地,福建省为主产区,其中又以福建省古田县最为著名,代料栽培银耳的年产量占全国银耳年产量的80%以上。
银耳的代料栽培目前普遍以棉籽壳和木屑作为主要原料,可以进行大规模工厂化生产。工厂化代料栽培银耳的生产流程包括拌料、装袋、打孔、灭菌、接种、养菌、出菇、采收等,根据生产规模的大小,机械化程度不尽相同。
段木栽培银耳需要木材,而代料栽培银耳则需要棉籽壳或木屑等,原材料选择范围的狭窄严重制约了银耳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段木银耳的栽培势必要砍伐树木,而林木的再生能力弱,生长周期长,由食用菌栽培导致的树木过度砍伐已经在多地造成了严重危害,引起了广泛关注,目前许多地区已经禁止恶意砍伐树木。
以棉籽壳为原料栽培银耳,虽然产量高,生产周期短,但其质量不如段木银耳,且棉籽壳的使用带来了农药残留及棉酚危害等新的问题,因此价格较低。农药残留超标易导致银耳菌丝停止生长,不出耳,子实体发育畸形等问题。
发明内容
为此,需要提供一种用新鲜菌草生料栽培银耳的栽培料和栽培方法,所述栽培基质采用了生长迅速的新鲜菌草为主要原料,菌草生长过程不用农药,可作为绿色环保型原料,且适应性强,应用范围广,具有巨大的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
为实现上述目的,发明人提供了一种银耳的栽培基质,所述栽培基质包括以下质量百分含量的组分:新鲜绿洲1号菌草67-72%、麦麸25-30%、石膏0.8-1.2%、石灰0.8-1.2%、盐0.1-0.4%、过磷酸钙0.1-0.4%;其中所述新鲜绿洲1号菌草的含水率为70-75%。
进一步的,所述栽培基质包括以下质量百分含量的组分:新鲜绿洲1号菌草69.5%、麦麸28%、石膏1.0%、石灰1.0%、盐0.2%、过磷酸钙0.3%。
发明人还提供了一种银耳的工厂化栽培方法,所述栽培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制备栽培基质:按照重量百分比称取鲜绿洲1号菌草68-73%、麦麸25-30%、石膏0.8-1.2%、盐0.1-0.4%、过磷酸钙0.1-0.4%,搅拌后得到含水率为56-60%的栽培基质;
灭菌:将栽培基质进行灭菌;
接种:在无菌的操作条件下,将银耳菌种接入灭菌后的栽培基质;
菌丝体培养:将接种后的栽培基质密封置于温度20-23℃,相对湿度60%-70%的工厂化菌丝培养库中,进行菌丝体培养22-26天;
子实体生长:将菌丝走透的栽培基质移入温度23-25℃、相对湿度75-85%的工厂化出菇库中进行出菇培养,待银耳耳片出现舒展时,将室内湿度控制88-92%;
采收:采收前5天降低室内湿度至80%。
进一步的,所述绿洲1号鲜菌草在收割后粉碎为0.4-0.6cm的纤维状碎屑。
进一步的,所述灭菌采用121-125℃高压灭菌。
进一步的,所述采收步骤,在出菇39-43天进行采收。
区别于现有技术,上述技术方案至少包括以下有益效果:本技术方案用鲜绿洲1号菌草进行栽培,打破了鲜原料不能直接栽培食药用菌的传统理论,其采用了绿洲1号菌草为主要原料,绿色环保,保护了生态,适用于生产有机银耳。最后得到银耳子实体的产量较高,且多糖含量和总黄酮含量可达到80.88mg/g、8.52mg/g。
附图说明
图1为实施方式中4种栽培基质的单朵银耳产量图;
图2为实施方式中4种栽培基质的银耳子实体图;
图3为实施方式中4种栽培基质的银耳多糖、黄酮、三萜含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详细说明技术方案的技术内容、构造特征、所实现目的及效果,以下结合具体实施例并配合附图详予说明。
银耳栽培原料巨菌草和绿洲1号种植于福建农林大学洋中科教基地,于配料前一天收割并粉碎成0.4-0.6cm备用。
实施例L1银耳的栽培,栽培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制备栽培基质:按照重量百分比称取含水率为70-75%鲜绿洲1号菌草69.5%、麦麸28%、石膏1.0%、石灰1.0%、盐0.2%、过磷酸钙0.3%,搅拌后得到含水率为56-60%的栽培基质;
灭菌:将栽培基质进行121-125℃灭菌;
接种:在无菌的操作条件下,将银耳菌种接种入灭菌后的栽培基质;
菌丝体培养:将接种后的栽培基质密封置于温度20-23℃,相对湿度60%-70%的工厂化菌丝培养库中,进行菌丝体培养22-26天;
子实体生长:将菌丝走透的栽培基质移入温度23-25℃、相对湿度75-85%的工厂化出菇库中进行出菇培养,待银耳耳片出现舒展时,将室内湿度控制88-92%;
采收:接种后39-43天进行采收,采收前5天降低室内湿度至80%,得到L1银耳。
对比实施例J1:
对比实施例J1和实施例L1相比,差别在于,栽培基质中新鲜绿洲1号菌草
改为:新鲜巨菌草69.5%;
对比实施例C1:
对比实施例C1和实施例L1相比,差别在于,栽培基质固态成分为:棉籽壳71%,麦麸28%,石膏1%;
对比实施例C2:
对比实施例C2和实施例L1相比,差别在于,栽培基质固态成分为:木屑71%,麦麸28%,石膏1%。
性能检测:
1、子实体产量及生物转化率测定
银耳采收后,削去耳基,测定子实体鲜重。于水中浸泡1h后,65℃恒温干燥箱烘干至恒重,测定干重。
生物转化率按公式2-1计算。
生物转化率=子实体鲜重/栽培料干重 (2-1)
结果如图1所示;C1棉籽壳配方(以下简称C1)的单朵银耳鲜重为119.9g,显著高于其它配方(P<0.05),其次是L1鲜绿洲1号配方(以下简称L1),为113.3g,C2木屑配方(以下简称C2)为105.8g,单朵鲜重最低的是J1鲜巨菌草配方(以下简称J1),只有97.2g。而单朵银耳干重,C1为28.7g,显著高于其他配方(P<0.05),L1和C2分别是21.5g和18.0g,最低的J1干重产量为16.9g,但和C2相比差异不显著。
无论是鲜重还是干重,C1的产量均显著性高于其它配方,J1的银耳干重与C2相比差异不显著。与C2相比,L1的鲜重和干重产量均较高,且差异显著。L1的银耳鲜重比C2高7.1%,干重高19.4%。
各配方的生物学转化率如表1所示,从高到低依次为C1>L1>C2>J1,这个趋势与各配方产量的高低也相符。
表1各配方生物学转化率
Figure BDA0003192316800000051
总的来看,本技术方案配方的银耳产量高于木屑配方,巨菌草配方。
银耳采收后的子实体如图2所示,C1的银耳子实体朵型大且圆正,耳片较厚。C2银耳朵型不规则,耳片薄。L1银耳子实体朵型大,耳片较厚。J1银耳颜色偏白,耳片薄且松散。
2、子实体主要活性成分含量测定
银耳中的银耳多糖具有抗氧化、抗肿瘤等多种生物活性,除了多糖,还有黄酮、三萜等活性物质,这些活性物质是银耳等食用菌食用价值高的关键因素。
如图3所示,子实体中的多糖含量,L1为80.88mg/g,J1为76.35mg/g,C1为64.89mg/g,C2为67.06mg/g,L1显著高于其他配方(P<0.05),C1和C2差异均不显著。L1子实体中的黄酮含量显著高于其他配方(P<0.05),为8.52mg/g,C1次之,为7.65mg/g,J1最低,为5.54mg/g。而三萜含量则是J1显著高于其他配方(P<0.05),为1.55%,L1和C2次之且差异不显著,分别为1.24%和1.32%,C1最低,为1.05%。
L1子实体中的多糖含量比C2高20.61%,比C1高24.64%。而L1的黄酮含量比C1高10.21%,比C2高18.66%。三萜含量与C2相比则差异不显著。在本实验中,测得的L1配方中的银耳多糖含量比棉籽壳和木屑配方的银耳高出20%左右。
3、银耳中主要营养成分含量比较
粗蛋白、粗纤维、粗脂肪等组成了植物性食物的的主要营养成分,其含量可以显示食物营养的丰富程度。
不同配方银耳子实体中主要营养成分含量如表2所示。其中,C2粗蛋白含量高达20.30%,L1为19.13%,但4种配方的差异不显著。而在粗纤维含量上,则是C2以3.93%的含量显著高于其他配方(P<0.05),而C1的粗纤维含量最低,仅为3.14%,显著低于其他配方(P<0.05)。各配方子实体的粗脂肪含量由高到低依次为C1>J1>L1>C2,含量均较低,且差异不显著。
表2银耳子实体中营养成分含量
Figure BDA0003192316800000071
2.3.4银耳中棉酚及重金属含量比较
食品中的重金属元素含量过高会危害人的身体健康,因此,对银耳子实体进行了棉酚及重金属检测,L1、J1、C2配方的银耳子实体中未检测出棉酚,C1检测出少量棉酚。说明基质棉籽壳中的棉酚会影响到银耳子实体的质量。
表3银耳子实体中有害成分含量
Figure BDA0003192316800000072
注:铅、镉、汞、砷含量标准采用标准NY/T 834-2004[97],棉酚采用标准GB 2716-2018[45]
综上结果,我们可以看出,以新鲜绿洲1号作为主要原料的L1配方,干重和鲜重的产量均高于对照组J1和C2配方,且多糖含量和总黄酮含量也比其他配方高,而营养成分的含量相差不大。故认为,L1配方更适合用作有机银耳的生产。虽然产量不如C1的棉籽壳配方,但C1中由于棉籽壳中含有棉酚,会影响银耳子实体的质量,不能用于生产有机银耳。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文中,诸如第一和第二等之类的关系术语仅仅用来将一个实体或者操作与另一个实体或操作区分开来,而不一定要求或者暗示这些实体或操作之间存在任何这种实际的关系或者顺序。而且,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终端设备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方法、物品或者终端设备所固有的要素。在没有更多限制的情况下,由语句“包括……”或“包含……”限定的要素,并不排除在包括所述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终端设备中还存在另外的要素。此外,在本文中,“大于”、“小于”、“超过”等理解为不包括本数;“以上”、“以下”、“以内”等理解为包括本数。
需要说明的是,尽管在本文中已经对上述各实施例进行了描述,但并非因此限制本发明的专利保护范围。因此,基于本发明的创新理念,对本文所述实施例进行的变更和修改,或利用本发明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或等效流程变换,直接或间接地将以上技术方案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包括在本发明的专利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7)

1.一种银耳的栽培基质,其特征在于,所述栽培基质包括以下质量百分含量的组分:新鲜绿洲1号菌草67-72%、麦麸25-30%、石膏0.8-1.2%、石灰0.8-1.2%、盐0.1-0.4%、过磷酸钙0.1-0.4%;其中所述新鲜绿洲1号菌草的含水率为70-75%。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栽培基质,其特征在于,所述栽培基质包括以下质量百分含量的组分:新鲜绿洲1号菌草69.5%、麦麸28%、石膏1.0%、盐0.2%、石灰1.0%、过磷酸钙0.3%。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栽培基质,其特征在于,所述栽培基质的含水量为56-60%。
4.一种银耳的工厂化栽培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栽培方法包括以下步骤:制备栽培基质:按照重量百分比称取含水率为70-75%的新鲜绿洲1号菌草67-72%、麦麸25-30%、石膏0.8-1.2%、石灰0.8-1.2%、盐0.1-0.4%、过磷酸钙0.1-0.4%,搅拌后得到含水率为56-60%的栽培基质;
灭菌:将栽培基质进行灭菌;
接种:在无菌的操作条件下,将银耳菌种接入灭菌后的栽培基质;
菌丝体培养:将接种后的栽培基质密封置于温度20-23℃,相对湿度60%-70%的工厂化菌丝培养库中,进行菌丝体培养22-26天;
子实体生长:将菌丝走透的栽培基质移入温度23-25℃、相对湿度75-85%的工厂化出菇库中进行出菇培养,待银耳耳片出现舒展时,将室内湿度控制88-92%;
采收:采收前5天降低室内湿度至80%。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栽培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新鲜绿洲1号菌草在收割后粉碎为0.4-0.6cm的纤维状碎屑。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栽培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灭菌采用121-125℃高压灭菌。
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栽培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采收步骤,在出菇39-43天进行采收。
CN202110881010.0A 2021-08-02 2021-08-02 一种银耳的栽培基质及工厂化栽培方法 Pending CN113424747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0881010.0A CN113424747A (zh) 2021-08-02 2021-08-02 一种银耳的栽培基质及工厂化栽培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0881010.0A CN113424747A (zh) 2021-08-02 2021-08-02 一种银耳的栽培基质及工厂化栽培方法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424747A true CN113424747A (zh) 2021-09-24

Family

ID=7776248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10881010.0A Pending CN113424747A (zh) 2021-08-02 2021-08-02 一种银耳的栽培基质及工厂化栽培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3424747A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5039639A (zh) * 2022-08-17 2022-09-13 云南菌视界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银耳液体菌种短周期生产方法及银耳液体菌种的应用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812849A (zh) * 2011-06-09 2012-12-12 福建农大菌草技术开发公司 新鲜巨菌草栽培银耳的方法
CN105900686A (zh) * 2016-05-10 2016-08-31 福建农林大学 一种银耳代料栽培方法
CN112568058A (zh) * 2020-12-09 2021-03-30 山西省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 一种绿洲一号巨菌草平菇培养基质及平菇栽培方法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812849A (zh) * 2011-06-09 2012-12-12 福建农大菌草技术开发公司 新鲜巨菌草栽培银耳的方法
CN105900686A (zh) * 2016-05-10 2016-08-31 福建农林大学 一种银耳代料栽培方法
CN112568058A (zh) * 2020-12-09 2021-03-30 山西省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 一种绿洲一号巨菌草平菇培养基质及平菇栽培方法

Non-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王泽辉等: "鲜菌草工厂化栽培银耳的营养成分分析与评价" *
项丽娟等: "温室菌草袋栽银耳技术研究" *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5039639A (zh) * 2022-08-17 2022-09-13 云南菌视界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银耳液体菌种短周期生产方法及银耳液体菌种的应用
CN115039639B (zh) * 2022-08-17 2022-11-22 云南菌视界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银耳液体菌种短周期生产方法及银耳液体菌种的应用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6386163A (zh) 利用农作物秸秆种植食用菌的方法
CN103864511A (zh) 一种增效有机无机复合肥
CN106747820A (zh) 一种食用菌培养料、培养料的制备方法及培养食用菌的方法
CN103382134A (zh) 一种双孢菇培养基质的发酵方法
CN103382139A (zh) 一种双孢菇培养基质
CN104130068B (zh) 一种复合型多功能生物叶面肥
CN112021073A (zh) 一种羊肚菌外援营养袋配料、营养袋及其制备方法
CN104641942A (zh) 一种桑枝栽培平菇的方法
CN107360858A (zh) 一种香菇食用菌的培育方法
CN104126414A (zh) 黑木耳的人工栽培方法
CN111990167A (zh) 一种平菇栽培基质及其制备和使用方法
CN105724055B (zh) 一种利用金针菇菌渣提高双孢蘑菇产量的方法
CN111320507A (zh) 一种功能性液体肥料及其制备方法、棉花施肥方法
CN113424747A (zh) 一种银耳的栽培基质及工厂化栽培方法
CN104844285A (zh) 一种提高樱桃番茄免疫力的生物有机肥的制备方法
CN106748213A (zh) 一种氨基酸水溶肥及其制作方法
CN113615481B (zh) 一种培养平菇的培养基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和培养平菇的方法
CN108476866A (zh) 含辣木壳粉的平菇培养基质及平菇栽培方法
CN1810733A (zh) 一种复合菌营养液组合物
CN113951050A (zh) 一种平菇栽培基质及其制备方法
CN113717001A (zh) 一种番茄抗病生物菌肥的制备方法
TWI639579B (zh) Algae broken wall ferment as foliar fertilizer and enhance leaf crops against mites use
CN106348941A (zh) 一种香菇培养基
CN111606749A (zh) 一种苹果专用生物源菌肥体系及其使用方法
CN112075289A (zh) 一种食用菌菌棒及其制作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2109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