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3423617B - 侧面安全气囊装置及其制造方法、具备该装置的车辆座椅 - Google Patents

侧面安全气囊装置及其制造方法、具备该装置的车辆座椅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3423617B
CN113423617B CN201980077228.1A CN201980077228A CN113423617B CN 113423617 B CN113423617 B CN 113423617B CN 201980077228 A CN201980077228 A CN 201980077228A CN 113423617 B CN113423617 B CN 113423617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irbag
chamber
line
plate
folde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80077228.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3423617A (zh
Inventor
小林优斗
岛弘之
樱井努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Autoliv Development AB
Original Assignee
Autoliv Development AB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Autoliv Development AB filed Critical Autoliv Development AB
Publication of CN11342361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423617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3423617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423617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21/00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on vehicles for protecting or preventing injuries to occupants or pedestrians in case of accidents or other traffic risks
    • B60R21/02Occupant safety 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e.g. crash pads
    • B60R21/16Inflatable occupant restraints or confinements designed to inflate upon impact or impending impact, e.g. air bags
    • B60R21/20Arrangements for storing inflatable members in their non-use or deflated condition;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air bag modules or components
    • B60R21/207Arrangements for storing inflatable members in their non-use or deflated condition;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air bag modules or components in vehicle seat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21/00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on vehicles for protecting or preventing injuries to occupants or pedestrians in case of accidents or other traffic risks
    • B60R21/02Occupant safety 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e.g. crash pads
    • B60R21/16Inflatable occupant restraints or confinements designed to inflate upon impact or impending impact, e.g. air bags
    • B60R21/23Inflatable members
    • B60R21/231Inflatable member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hape, construction or spatial configuration
    • B60R21/23138Inflatable member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hape, construction or spatial configuration specially adapted for side protection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21/00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on vehicles for protecting or preventing injuries to occupants or pedestrians in case of accidents or other traffic risks
    • B60R21/02Occupant safety 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e.g. crash pads
    • B60R21/16Inflatable occupant restraints or confinements designed to inflate upon impact or impending impact, e.g. air bags
    • B60R21/20Arrangements for storing inflatable members in their non-use or deflated condition;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air bag modules or components
    • B60R21/215Arrangements for storing inflatable members in their non-use or deflated condition;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air bag modules or compone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covers for the inflatable member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21/00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on vehicles for protecting or preventing injuries to occupants or pedestrians in case of accidents or other traffic risks
    • B60R21/02Occupant safety 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e.g. crash pads
    • B60R21/16Inflatable occupant restraints or confinements designed to inflate upon impact or impending impact, e.g. air bags
    • B60R21/20Arrangements for storing inflatable members in their non-use or deflated condition;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air bag modules or components
    • B60R21/217Inflation fluid source retainers, e.g. reaction canisters; Connection of bags, covers, diffusers or inflation fluid sources therewith or together
    • B60R21/2171Inflation fluid source retainers, e.g. reaction canisters; Connection of bags, covers, diffusers or inflation fluid sources therewith or together specially adapted for elongated cylindrical or bottle-like inflators with a symmetry axis perpendicular to the main direction of bag deployment, e.g. extruded reaction canister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21/00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on vehicles for protecting or preventing injuries to occupants or pedestrians in case of accidents or other traffic risks
    • B60R21/02Occupant safety 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e.g. crash pads
    • B60R21/16Inflatable occupant restraints or confinements designed to inflate upon impact or impending impact, e.g. air bags
    • B60R21/23Inflatable members
    • B60R21/231Inflatable member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hape, construction or spatial configuration
    • B60R21/233Inflatable member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hape, construction or spatial configuration comprising a plurality of individual compartments; comprising two or more bag-like members, one within the other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21/00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on vehicles for protecting or preventing injuries to occupants or pedestrians in case of accidents or other traffic risks
    • B60R21/02Occupant safety 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e.g. crash pads
    • B60R21/16Inflatable occupant restraints or confinements designed to inflate upon impact or impending impact, e.g. air bags
    • B60R21/23Inflatable members
    • B60R21/237Inflatable members characterised by the way they are folded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21/00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on vehicles for protecting or preventing injuries to occupants or pedestrians in case of accidents or other traffic risks
    • B60R21/02Occupant safety 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e.g. crash pads
    • B60R21/16Inflatable occupant restraints or confinements designed to inflate upon impact or impending impact, e.g. air bags
    • B60R21/23Inflatable members
    • B60R21/231Inflatable member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hape, construction or spatial configuration
    • B60R21/23138Inflatable member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hape, construction or spatial configuration specially adapted for side protection
    • B60R2021/23146Inflatable member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hape, construction or spatial configuration specially adapted for side protection seat mounted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21/00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on vehicles for protecting or preventing injuries to occupants or pedestrians in case of accidents or other traffic risks
    • B60R21/02Occupant safety 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e.g. crash pads
    • B60R21/16Inflatable occupant restraints or confinements designed to inflate upon impact or impending impact, e.g. air bags
    • B60R21/23Inflatable members
    • B60R21/231Inflatable member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hape, construction or spatial configuration
    • B60R21/233Inflatable member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hape, construction or spatial configuration comprising a plurality of individual compartments; comprising two or more bag-like members, one within the other
    • B60R2021/23324Inner walls crating separate compartments, e.g. communicating with vent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Air Bag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切确且迅速展开安全气囊的侧面安全气囊装置以及具备该装置的车辆座椅。收纳在车辆座椅内部,且固定在侧框架上的侧面安全气囊装置具备:通过膨胀展开对乘员进行约束的安全气囊;为所述安全气囊提供膨胀气体的充气器;以及,保持所述安全气囊与所述充气器并与所述侧框架连结的支架。所述安全气囊包括:将所述充气器收纳在其内部,并主要在所述侧框架的乘员侧即内侧展开的预膨胀腔室,和与所述预膨胀腔室连结,主要向所述侧框架的前方展开的主腔室。此外,所述支架包括朝向所述车辆的行进方向即前方的第1面,和在所述车宽方向上朝向所述座椅的中心侧即内侧的第2面。并且,所述安全气囊在被折叠和/或卷绕的收纳状态下,至少所述主腔室配置在所述支架的所述第1面上。

Description

侧面安全气囊装置及其制造方法、具备该装置的车辆座椅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安装在车辆座椅上的侧面安全气囊装置。
背景技术
众所周知,为了在车辆发生事故时保护乘员,会在车辆上设置一个或多个安全气囊。安全气囊具有各种形态,例如从汽车方向盘的中心附近膨胀用以保护驾驶员的所谓驾驶员用安全气囊;在车窗内侧向下方展开,从而在车辆发生横向撞击或翻滚、翻覆事故时用以保护乘员的帘式安全气囊;还有为了在车辆发生横向撞击时保护乘员,而在乘员与侧面板之间展开的侧面安全气囊等。本发明涉及一种侧面安全气囊装置和具备该装置的车辆座椅。
以下专利文献1中记载的侧面安全气囊装置具备主安全气囊和辅助安全气囊,并通过辅助安全气囊先于主安全气囊而膨胀展开,而在早期约束乘员。另外,除了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发明以外,也提出了除主安全气囊之外加设辅助安全气囊的侧面安全气囊装置。
不过,由于侧面安全气囊装置收纳在座椅的侧支撑部中,因此对形状与大小有诸多的限制,且需要紧凑地封装。但是,装置即模块整体的紧凑化设计,绝对不可以对安全气囊的膨胀展开的动作产生不良的影响。
另外,切确且迅速展开安全气囊则一直是一项重要的课题。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特开2009-023494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本发明鉴于上述情况而完成,其目的是提供一种能够切确且迅速展开安全气囊的侧面安全气囊装置以及具备该装置的车辆座椅。
本发明的另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有助于切确且迅速展开安全气囊的侧面安全气囊装置的制造方法。
本发明的另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有助于装置紧凑化的侧面安全气囊装置、以及具备该气囊的车辆座椅和侧面安全气囊装置的制造方法。
解决问题的方法
本发明是收纳在车辆座椅内部并固定于侧框架的侧面安全气囊装置,其中,具备:通过膨胀展开对乘员进行约束的安全气囊;为所述安全气囊提供膨胀气体的充气器;以及保持所述安全气囊与所述充气器并与所述侧框架连结的支架。所述安全气囊包括:将所述充气器收纳在其内部,并主要在所述侧框架的乘员侧即内侧展开的预膨胀腔室,和与所述预膨胀腔室连结,主要向所述侧框架的前方展开的主腔室。另外,所述支架包括朝向所述车辆的行进方向即前方的第1面,和在所述车宽方向上朝向所述座椅的中心侧即内侧的第2面。并且,所述安全气囊在被折叠和/或卷绕的收纳状态下,至少所述主腔室配置在所述支架的所述第1面上。
其中,“侧框架”是指构成车辆座椅骨架的框架中位于左右两侧膨胀部分即侧支撑部内侧的框架。
“折叠”除了简单向同一方向进行折叠之外,还包括折叠成波纹状的情况。
另外,配置在第一“面上”并不是指配置在上下关系中的“上”之上,而是指靠近,接触,面对该面等意思。
所述安全气囊的所述主腔室优选将所述支架的所述第1面作为反作用力面而向前展开。由此,呈从展开方向的后方支撑主腔室的状态,从而向所期望的展开方向即前方,切确且迅速地展开安全气囊。
在收纳状态下,所述安全气囊的所述预膨胀腔室可以配置在所述支架的所述第2面上。并且,所述安全气囊的所述预膨胀腔室优选构成为,将所述支架的所述第2面作为反作用力面而向乘员侧展开。与主腔室相同,呈从展开方向的后方支撑预膨胀腔室的状态,从而安全气囊将切确且迅速地向所期望的展开方向即内侧展开。
所述主腔室可以分成前腔室和后腔室。并且,能够沿着从车宽方向的侧方观察时的所述后腔室的后缘部设定基准线L0。另外,所述后腔室可以构成为,保护落座在所述座椅上的乘员的肩部附近的肩部保护区域和保护腰部附近的腰部保护区域中的至少一个区域到达所述前腔室的前端部附近。例如将基准线L0设定为与从所述支架的所述第1面的上部区域中的车辆侧方观察时的倾斜角度(D0)一致。
其中,将后腔室的后缘部沿着基准线L0进行设定,这并不限于将划分该后缘部的缝制在整个区域上与基准线L0一致的情况,也包括基准线L0和后腔室的后缘部在一定范围内一致的情况。例如,基准线L0和后腔室的后缘部重叠的范围优选为安全气囊的上下方向整个区域即高度的至少50%以上。
另外,也可以在后腔室的后缘部的更后面形成非膨胀区域。
所述支架可包含具有所述第1面的板状第一板和具有所述第2面的板状第二板。并且,所述充气器可以固定在所述第二板。另外,所述支架可以配置成,在与长度方向垂直的截面上观察时,所述第一板和所述第二板大致正交。
以下,对适用于本发明所涉及的侧面安全气囊装置的安全气囊结构的不同形态进行说明。
(第一方式)
所述后腔室构成为,保护落座在所述座椅上的乘员的肩部附近的肩部保护区域到达所述前腔室的前端部附近。所述安全气囊的所述肩部保护区域与所述基准线(L0)大致正交,以从该肩部保护区域的前端附近向所述后腔室的后端附近延伸的第一线(L1)作为折线,向所述主腔室的中心方向折入,或者折叠。所述安全气囊在所述第一线(L1)的方向上从前端侧朝向后端侧折叠或卷绕。并且,当所述安全气囊被保持在所述支架上时,所述基准线(L0)沿着所述第一板的所述第1面配置。
其中,“折入”是指将安全气囊的端部压入、折叠或插入到该安全气囊的内侧的状态。
在上述第一方式中,可以采用如下结构:所述被折叠或卷绕的所述安全气囊的下端部以与所述第一线(L1)大致平行的第二线(L2)以及第三线(L3)作为折线,向上方进一步折叠成截面Z字状。
(第二方式)
所述后腔室构成为保护落座在所述座椅上的乘员的腰部附近的腰部保护区域到达所述前腔室的前端部附近。所述安全气囊的腰部保护区域的下端部,以从该腰部保护区域的前端附近向所述后腔室的后端附近延伸的第四线(L4)为折线,向所述主腔室的中心方向折入或折叠。为了使与所述基准线(L0)大致正交的第五线(L5)成为下缘的折线,所述安全气囊的折入或折叠后的所述下端部向上方呈截面Z字状折叠。所述安全气囊沿所述第五线(L5)从前端侧朝向后端侧折叠或卷绕。并且,当所述安全气囊被保持在所述支架上时,所述基准线(L0)沿着所述第一板的所述第1面配置。
在所述第二方式中,所述安全气囊可以构成为,在所述折叠或卷绕之前,将与所述第五线(L5)平行的第六线(L6)作为折线,并且上端部向所述主腔室的中心方向折叠的结构。
(第三方式)
所述后腔室构成为保护落座在所述座椅上的乘员腰部附近的腰部保护区域到达所述前腔室的前端部附近。所述安全气囊的所述腰部保护区域的下端部,以从该腰部保护区域的前端附近向所述后腔室的后端附近延伸的第四线(L4)作为折线,向所述主腔室的中心方向折入或折叠。所述安全气囊沿着所述第四线(L4)从前端侧向后端侧折叠或卷绕。并且,当安全气囊被保持在所述支架上时,所述基准线(L0)沿着所述第一板的所述第1面配置。
在上述第三方式中,所述安全气囊的上端部可以构成为,在所述折叠或卷绕之前,以沿前后方向延伸的第七线(L7)为折线,朝所述主腔室的中心方向折叠。
另外,在将所述折叠或卷绕的区域的前缘部与所述基准线(L0)交叉的点作为PO时,可将所述基准线(L0)前方的区域向后折叠,以使通过所述点P0并与所述第七线(L7)正交的第八线(L8)成为最前部的折线。
(罩盖构件)
在本发明所涉及的侧面安全气囊装置中,还可以进一步具备覆盖所述折叠状态的所述安全气囊的柔软的罩盖构件。
所述罩盖构件可以具备与所述充气器的螺柱卡止的第一贯穿孔和围绕折叠的所述安全气囊再次与该螺柱卡止的第二贯穿孔。
所述罩盖构件优选具备分别插穿所述第一板上部和下部的狭缝。这样,通过设置插穿第一板的狭缝,在用罩盖构件包围安全气囊模块时,罩盖构件与安全气囊以及罩盖构件与支架之间形成的多余的空间则会减少,可以在不松弛的状态下支持压缩后的安全气囊。特别是,在与支架的长度方向正交的截面中,当所述第一板和第二板是相互直行的形状时,不会形成由两个板形成的无用空间,特别有效。
(制造方法)
本发明所涉及的侧面安全气囊装置的制造方法具备:准备安全气囊的工序,该安全气囊具备将充气器收纳在内部并主要在所述侧框架的乘员侧即内侧展开的预膨胀腔室,和与所述预膨胀腔室连结并主要向所述侧框架的前方展开的主腔室;准备支架的工序,该支架具备在与所述侧框架连结的状态下朝向所述车辆的行进方向即前方的第1面和在所述车宽方向上朝向所述座椅的中心侧的第2面;形成收纳状态的工序,该工序通过折叠和/或卷绕而将所述安全气囊形成为收纳状态;将所述安全气囊保持在所述支架上的工序,该工序中将所述收纳状态的安全气囊的至少所述主腔室配置于所述支架的所述第1面上。
在收纳状态下,所述安全气囊的所述预膨胀腔室可以配置于所述支架的所述第2面上。
其中,所述主腔室可以被分成前腔室和后腔室。并且,能够沿着从车宽方向侧方观察时的所述后腔室的后缘部设定基准线L0。另外,所述后腔室可以构成为,保护落座在所述座椅上的乘员的肩部附近的肩部保护区域和保护腰部附近的腰部保护区域,且其中至少一个到达所述前腔室的前端部附近。
所述支架可以包含具有所述第1面的板状第一板和具有所述第2面的板状第二板。并且,所述充气器可以固定在所述第二板。
以下,对如上所述的本发明所涉及的侧面安全气囊装置的制造方法进行说明。
(第一方式)
保护落座在所述座椅上的乘员肩部附近的所述后腔室的肩部保护区域构成为,到达所述前腔室的前端部附近。并且,进一步包括以下工序:将与所述基准线(L0)大致正交、以从所述肩部保护区域的前端部附近向所述后腔室的后端附近延伸的第一线(L1)作为折线,向所述主腔室的中心方向折入或折叠所述安全气囊的所述肩部保护区域的工序;将与所述基准线(L0)大致正交的方向作为长度方向,将所述安全气囊从前端侧朝向后端侧折叠或卷绕的工序;以及将所述安全气囊保持在所述支架上以使所述基准线(L0)沿所述第一板的所述第1面配置的工序。
还可以包含将所述折叠或卷绕的所述安全气囊的下端部,以与所述第一线(L1)大致平行的第二线(L2)和第三线(L3)作为折线,向上方进一步折叠成截面Z字状的工序。
(第二方式)
保护所述落座在所述座椅上的乘员的腰部附近的所述后腔室的腰部保护区域构成为,到达所述前腔室的前端部附近。并且,进一步具备以下工序:将从该腰部保护区域的前端附近向所述后腔室的后端附近延伸的第四线(L4)作为折线,向所述主腔室的中心方向折入或折叠所述安全气囊的所述腰部保护区域的下端部的工序;为了使与上述基准线(L0)大致正交的第五线L5成为下缘的折线,将所述安全气囊的折入或折叠的所述下端部向上方呈截面Z字状折叠的工序;将与所述第五线(L5)正交的方向作为长度方向,将安全气囊从前端侧朝向后端侧折叠或卷绕的工序;以及将所述安全气囊保持在所述支架上以使所述基准线(L0)沿所述第一板的所述第1面配置的工序。
在折叠或卷绕所述安全气囊之前,可以将与所述第五线(L5)平行的第六线(L6)作为折线,向所述主腔室的中心方向折叠上端部。
(第三方式)
保护落座在所述座椅上的乘员的腰部附近的所述后腔室的腰部保护区域构成为,到达所述前腔室的前端部附近。并且,进一步具备以下工序:将从该腰部保护区域的前端附近向所述后腔室的后端附近延伸的第四线(L4)作为折线,向所述主腔室的中心方向折入或折叠所述安全气囊的所述腰部保护区域的下端部的工序;将所述安全气囊沿所述第四线(L4),从前端侧向后端侧折叠或卷绕的工序;将所述安全气囊保持在所述支架上以使所述基准线(L0)沿所述第一板的所述第1面配置的工序。
还可以包括在所述折叠或卷绕之前,将沿前后方向延伸的第七线(L7)作为折线,向所述主腔室的中心方向折叠所述安全气囊的上端部的工序。
另外,在将所述折叠或卷绕的区域的前缘部与所述基准线(L0)交叉的点作为PO时,可将所述基准线(L0)前方的区域向后折叠,以使通过所述点P0并与所述第七线(L7)正交的第八线(L8)成为最前方的折线。
(由罩盖构件包覆)
在如上所述的本发明所涉及的制造方法中,可以加设如下使用罩盖构件的工序。
也就是说,还可以包括用柔软的罩盖构件覆盖折叠后的所述安全气囊的工序。
其中,还可以包括:将所述充气器的螺柱与所述罩盖构件的第一贯穿孔卡止的工序;围绕折叠的所述安全气囊再次将所述螺柱与第二贯穿孔卡止的工序。
另外,还可以进一步包含在形成于所述罩盖构件的上下一对狭缝中,分别插穿所述第一板上部和下部的工序。
另外,在本申请的说明书以及权利要求书中,乘员以正规姿势落座在座椅时,将乘员朝向的方向即车辆的行进方向称为“前方”,将其相反方向称为“后方”,在表示坐标轴时称为“前后方向”。另外,乘员以正规姿势落座时,乘员的右侧称为“右方向,乘务员的左侧称为“左方向”,表示坐标轴时称为“左右方向”。在左右方向上,将座椅的侧框架的乘员侧区域称为“内”,从侧框架观察时与乘员相反的区域称为“外”。并且,乘员以正规姿势落座时,乘员的头部方向称为“上方”,乘员的腰部方向称为“下方”,表示坐标轴时称为“上下方向”。
本发明所涉及的侧面安全气囊,除了向座椅的车门侧即外侧展开的类型以外,还包括向座椅的车辆中心侧展开的类型。向座椅的车辆中心侧展开的侧面安全气囊,例如有远侧安全气囊,前排中央安全气囊,后侧安全气囊。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本发明所涉及的车辆座椅的主要外观形状的透视图,省略侧面安全气囊装置的图示。
图2是示出作为图1所示的车辆座椅的框架发挥作用的内部结构体即座椅框架的透视图,省略侧面安全气囊装置的图示。
图3是本发明所涉及的车辆座椅的概略侧视图,示出从车宽方向的外侧观察到的侧面安全气囊装置收纳的状态。
图4是示出本发明所涉及的车辆座椅结构的截面图,对应于图3的A1-A1方向截面的一部分。
图5是本发明所涉及的车辆座椅的概略侧视图,示出从车宽方向的外侧观察到的安全气囊展开后的状态。
图6是示出本发明所涉及的侧面安全气囊装置的结构的截面图,对应于图5的A2-A2方向截面的一部分。
图7是示出本发明所涉及的安全气囊装置所采用的支架的结构的背视图(A)、侧视图(B)。另外,背视图(A)表示从车辆后方观察的情况,侧视图(B)表示从车辆座椅的外侧面即与乘员相反的一侧观察的情况。
图8(A)、(B)是示出本发明第一实施例所涉及的侧面安全气囊装置所采用的安全气囊的结构的俯视图和侧视图。
图9是示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所涉及的侧面安全气囊装置所采用的安全气囊的折叠工序的俯视图和侧视图。
图10(A)、(B)是示出本发明第一实施例所涉及的侧面安全气囊装置所采用的安全气囊的折叠工序的俯视图和侧视图。
图11(A)、(B)是示出在本发明的第1实施例所涉及的安全气囊上安装支架的工序的俯视图和侧视图。
图12(A)、(B)、(C)是示出本发明第2实施例所涉及的安全气囊装置所采用的安全气囊的折叠工序的俯视图和侧视图。
图13(A)、(B)是示出本发明第2实施例所涉及的侧面安全气囊装置所采用的安全气囊的折叠工序的俯视图和侧视图。
图14(A)、(B)是示出在本发明第2实施例所涉及的安全气囊上安装支架的工序的俯视图和侧视图。
图15(A)、(B)是示出本发明第3实施例所涉及的侧面安全气囊装置所采用的安全气囊的折叠工序的俯视图和侧视图。
图16(A)、(B)是示出本发明第3实施例所涉及的侧面安全气囊装置所采用的安全气囊的折叠工序的俯视图和侧视图。
图17(A)、(B)是示出本发明第3实施例所涉及的侧面安全气囊装置所采用的安全气囊的折叠工序的俯视图和侧视图。
图18(A)、(B)是示出在本发明的第3实施例所涉及的安全气囊上安装支架的工序的俯视图和侧视图。
图19是示出本发明所涉及的侧面安全气囊装置可采用的软罩的结构的俯视图(A)和收纳状态即压缩状态的安全气囊(B)。
图20(A)、(B)是示出使用本发明所涉及的软罩包覆安全气囊的工序的说明图。
图21(A)、(B)是示出使用本发明所涉及的软罩包覆安全气囊的工序的说明图。
图22是示出使用本发明所涉及的软罩包覆安全气囊的状态的说明图。
图23(A)是图22的B1-B1方向的截面图,该图的(B)是图22的B2-B2方向的截面图。
图24(A)、(B)是示出本发明所涉及的安全气囊展开状态的截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基于附图对搭载了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侧面安全气囊装置的车辆座椅进行说明。
图1是示出用于本发明所涉及的车辆座椅的车辆座椅主要外观形状的透视图,省略了安全气囊装置即安全气囊模块20的图示。图2是示出作为图1所示的车辆座椅的框架发挥作用的内部结构体即座席框架的透视图,这里也省略安全气囊装置即安全气囊模块20的图示。图3是本发明所涉及的车辆座椅的概略侧视图,示出从车宽方向的外侧观察安全气囊装置即安全气囊模块20收纳在靠近左侧座椅的门的侧面即近侧的样子。
本实施例所涉及的车辆座椅将其作为部位观察时,如图1和图2所示,包括乘员就坐部分的座垫2、形成靠背的靠背1以及与靠背1的上端连结的头枕3。
如图2所示,在靠背1的内部设置有构成座椅骨架的靠背框架1f,在其表面及周围设置有由聚氨酯发泡材料等构成的垫16,参照图4,该垫16的表面由皮革、面料等表皮14覆盖。在座垫2的底侧配置有落座框架2f,与靠背1相同,在其上面及周围设置有由聚氨酯发泡材料等构成的垫,该垫的表面由皮革、面料等表皮14(图4)覆盖。落座框架2f和靠背框架1f通过倾斜装置4连结。
如图2所示,靠背框架1f由左右隔开配置且在上下方向上延伸的侧框架10、连结该侧框架10的上端部的上部框架和连结下端部的下部框架以框状构成。通过在头枕框架的外侧设置靠垫部件而构成头枕3。
图4是示出本发明所涉及的车辆座椅结构的截面图,对应于图3的A1-A1方向的截面的一部分。侧框架10由树脂或金属成形,如图4所示,可以是L字形截面形状或コ字形截面形状。侧框架10的内侧即座椅中心侧及前方侧固定有安全气囊模块即侧面安全气囊装置20。
如图4所示,靠背1具备在车宽方向侧部即端部向车辆行进方向即车辆前方膨出的侧支撑部12。在侧支撑部12的内部配置有聚氨酯垫16,侧面安全气囊装置20收纳在聚氨酯垫16的间隙中。侧面安全气囊装置20具备:气囊33,其通过膨胀展开来约束乘员;充气器30,其向安全气囊33提供膨胀气体。
靠背1的表皮14的缝合线18、22、24被织入内侧并通过缝制连结。另外,前方的缝合线18在安全气囊展开时会开裂。
另外,在侧支撑部12上形成有起点区域26,其是通过第二腔室36(参照图24)的膨胀而侧支撑部12向乘员侧弯曲时的起点,该起点区域26可以是切入、凹部或薄壁区域其中任意一个或组合。起点区域26可以仅形成在侧支撑部12内部的聚氨酯16部分中。另外,也可以省略起点区域26。
压缩的安全气囊33通过支架52、54被固定在侧框架10上。对于支架52、54的详细情况将在之后叙述。
安全气囊33也可以由布制的柔软的罩盖覆盖,参照图20至23。安全气囊33可以折叠或卷绕成波纹状,这里“折叠”也包括卷绕,此外还可以采用最适宜的压缩方法。详细情况将在之后叙述。另外,在图4中,附图标记25为车门饰板。
图5是本发明所涉及的车辆座椅的概略侧视图,示出从车宽方向的外侧观察安全气囊展开状态的样子。如图5所示,安全气囊33包括向侧支撑部12的前方展开的主腔室34和在主腔室34的车宽方向内侧展开的预膨胀腔室36。
侧面安全气囊装置的结构的概略图,示出与图5的A2-A2方向截面对应的安全气囊33的展开状态。
如上所述,安全气囊33包括向侧支撑部12的前方展开的主腔室34和收纳充气器30并在主腔室34的车宽方向内侧先于主腔室34展开的预膨胀腔室36。
在主腔室34和预膨胀腔室36的分割部即边界部分设置有使膨胀气体从预膨胀腔室36流入主腔室34的未图示的内部排气孔。
主腔室34的前端部形成有向外部排出气体的未图示的排气孔V。另外,与主腔室34一样,在预膨胀腔室36的前端部也可形成至少一个向外部排出气体的排气孔。
主腔室34通过间隔面板134c被分为前腔室34F和后腔室34R。在间隔面板134c上形成有用于使膨胀气体从后腔室34R流向前腔室34F的内部排气孔V34d。
图7是示出本发明所涉及的安全气囊装置所采用的支架52、54的结构的背视图(A)、侧视图(B)。另外,背视图(A)表示从车辆后方观察的情况,侧视图(B)表示从车辆座椅的外侧面即与乘员相反的一侧观察的情况。另外,在图7中,为了明确支架52、54的形状和配置,将省略安全气囊33的图示,仅示出充气器30。
支架52、54包括纵向延伸的平板状的第1板54,和连结到充气器30的两个螺柱32a、32b贯通并直接固定在侧框架10上的第二板52。当在与长度方向垂直的截面上观察时,这样的支架被配置成第1板54和第2板52大致正交,参照图4和图6,并且第一板54和第二板52通过焊接等方式相互连结。
支架的第一板54具有面向车辆行进方向的第1面54a,并且在收纳状态下的安全气囊33的主折叠部分(fold)即主腔室34沿着该第1面54a配置。此时,在被压缩的安全气囊33向车辆行进方向膨胀展开时,第一板54的第1面54a成为反作用力面,安全气囊33朝前方切确且迅速展开。
另一方面,支架的第二板52具有面向乘员侧的第2面52a,安全气囊33中主要是预膨胀腔室36配置在第2面52a上。并且,当预膨胀腔室36展开时,第二板52的第2面52a成为反作用力面,预膨胀腔室36朝着乘员方向即内侧切确且迅速地展开。
在图7(B)中,符号“D0”表示第一板54的上部的大半部分延伸的方向。另外,虽之后会详细说明,以安全气囊33上设定的基准线L0(图5等)与该方向DO一致的方式配置、收纳该安全气囊33。此外,图4和图6中的线H0对应于从上下方向观察时的基准线L0。
(第1实施例)
图8(A)、(B)示出了从乘员侧观察时本发明第一实施例所涉及的侧面安全气囊装置所采用的安全气囊33结构的俯视图和侧视图。结合图6进行参考更加容易理解,安全气囊33具备:预膨胀腔室36,其将充气器30收纳在内部,主要向侧框架10的乘员侧即内侧展开;主腔室34,其与预膨胀腔室36连结并且主要向侧框架10的前方展开。各腔室34(34F、34R)、36,由缝制S1、S2、S3划分形成。
如前所述,主腔室34被分割成前腔室34F和后腔室34R。并且,沿着从车宽方向的一侧方观察时的后腔室34R的后缘部设定基准线L0。此外,在后腔室34R的后缘部(L0)的更后面形成了非膨胀区域。在非膨胀区域中,形成有用以插入充气器30的开口40和用以充气器30的上侧螺柱32a贯通的开口42。
主腔室34的后腔室34R构成为,保护落座在座椅上的乘员的肩部附近的肩部保护区域34Ra到达前腔室34F的前端部附近。
图9、图10(A)、(B)是示出本发明第一实施例所涉及的侧面安全气囊装置中采用的安全气囊33的折叠工序的俯视图和侧视图。另外,图11(A)、(B)是示出在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所涉及的安全气囊33上安装支架(52、54)的工序的俯视图和侧视图。
在折叠安全气囊33时,首先如图9所示,从开口40插入充气器30,设置充气器30,且至少使未图示的气体排出孔完全位于预膨胀腔室36的内部。接着,以与基准线(L0)大致正交,从肩部保护区域34Ra的前端部附近向后腔室34R的后端附近延伸的第一线L1作为折线,将肩部保护区域34Ra向主腔室34的中心方向进行折入或折叠。
接着,如图9以及图10(A)所示,沿着第一线L1的方向,通过将安全气囊33从前端侧朝向后端侧折叠或卷绕形成卷绕部53。接着,通过以与第一线L1大致平行的第二线L2及第三线L3作为折线,将安全气囊33的下端部向上方进一步折叠成截面Z字状,形成Z折部55,参照图10(B)。
接着,如图11A所示,将支架52、54安装到压缩的安全气囊33上。具体而言,将充气器30的螺柱32a、32b插入至第二板52。然后,折回成安全气囊33侧的基准线L0与第一板54的第1面54a相抵接,参照图11(B)。
(第2实施例)
图12(A)、(B)、(C)、图13(A)、(B)是示出本发明第2实施例所涉及的侧面安全气囊装置所采用的安全气囊133的折叠工序的俯视图和侧视图。另外,图14(A)、(B)是示出在本发明的第2实施例所涉及的安全气囊133上安装支架52、54的工序的俯视图和侧视图。
第二实施例所涉及的安全气囊133包含:未图示的预膨胀腔室,其将充气器30收纳在内部,主要在侧框架10的乘员侧即内侧展开;主腔室134,其与预膨胀腔室连结,主要向侧框架10的前方展开。每个腔室134(134F、134R)由缝制S1、S2划分形成。另外,预膨胀腔室的结构与上述第一实施例的预膨胀腔室36相同,省略重复说明。
与第一实施例相同,主腔室134被划分为前腔室134F和后腔室134R。并且,沿着从车宽方向的一侧方观察时的后腔室134R的后缘部设定基准线L0。另外,在后腔室134R的后缘部L0的更后面形成非膨胀区域。在非膨胀区域中,形成有用以插入充气器30的开口40和用以充气器30的上侧螺柱32a贯通的开口42。
主腔室134的后腔室134R构成为,保护落座在座椅上的乘员的腰部附近的腰部保护区域134Ra到达前腔室134F的前端部附近。
当折叠安全气囊133时,首先,如图12B所示,将充气器30从开口40插入到预膨胀腔室内部。接着,以从腰部保护区域134Ra的前端附近向后腔室134R的后端附近延伸的第四线L4作为折线,向主腔室134的中心方向折入或者折叠该腰部保护区域134Ra的下端部,从而形成下端部150,参照图12(C)。另外,主腔室134的第四线L4与作为前腔室134F和后腔室134R之间的间隔的缝制线S2中沿前后方向延伸的线D2大致平行。
接着,如图12(C)所示,将安全气囊133的下端部150向上方折叠成截面Z字状,以使与基准线L0大致正交的第五线L5成为下缘的折线,从而形成Z折部151,参照图13(A)。在此情况下,也可以简单地朝主腔室的中心方向即上方折回,以使五线L5成为下缘的折线。以与第五线L5平行的第六线为折线,将安全气囊133的上端部向主腔室134的中心方向折叠即折回。
接着,安全气囊133沿着第五线L5即第六线L6沿直行方向,从前端侧向后端侧折叠或卷绕,从而形成卷绕部153,参照图13(B)。
接下来,如图14(A)所示,将支架52、54安装到压缩的安全气囊133上。具体而言,将充气器30的螺柱32a、32b插入至第二板52。之后,折回成安全气囊133侧的基准线L0与第一板54的第1面54a相抵接,参照图14(B)。
(第3实施例)
图15(A)、(B)、图16(A)、(B)、图17(A)、(B)是示出本发明第3实施例所涉及的侧面安全气囊装置所采用的安全气囊133的折叠工序的俯视图和侧视图。图18(A)、(B)是示出在本发明第3实施例所涉及的安全气囊133上安装支架52,54的工序的俯视图和侧视图。并且,在第三实施例中使用的安全气囊133在结构上与在第二实施例中使用的安全气囊133相同。
第三实施例所涉及的安全气囊133包括将充气器30收纳在内部,主要在侧框架10的乘员侧即内侧展开的未图示的预膨胀腔室,以及与预膨胀腔室连结并主要向侧框架前方展开的主腔室134。各腔室134(134F、134R)由缝制S1、S2划分形成。
与第一实施例和第二实施例相同,主腔室134被划分为前腔室134F和后向腔室134R。并且,沿着从车宽方向的一侧方观察时的后腔室134R的后缘部设定基准线L0。另外,在后腔室134R的后缘部L0的更后面形成了非膨胀区域。在非膨胀区域中,形成有用以插入充气器30的开口40和用以充气器30的上侧螺柱32a贯通的开口42。
主腔室134的后腔室134R构成为,保护落座在座椅上的乘员的腰部附近的腰部保护区域134Ra到达前腔室134F的前端附近。
在折叠安全气囊133时,首先,如图15(B)所示,由开口40插入充气器30内,并将其设置在预膨胀腔室内部。接着,以从腰部保护区域134Ra的前端附近向后腔室134R的后端附近延伸的第四线L4作为折线,向主腔室134的中心方向折入或者折叠该腰部保护区域134Ra的下端部,从而形成下端部250,参照图16(A)。主腔室134的第四线L4大致平行于作为前腔室34F和后腔室134R之间的间隔的缝制线S2中沿前后方向延伸的线D2。
接着,如图16(B)所示,以沿着前后方向延伸的第七线L7作为折线,向主腔室134的中心方向折叠即折回安全气囊133的上端部,由此形成折叠部252。
接着,通过沿着第四线L4从前端侧向后端侧折叠或卷绕安全气囊133,形成卷绕部253,参照图17(A)。接着,如图17(B)所示,将基准线L0的前方的区域向后方折叠,以使通过基准线L0和卷绕部253的前缘部交叉的点P0,并与第七线L7正交的第八线L8成为最前方的折线。在这种情况下,可以将基准线L0的前方区域折叠成截面Z字形,以使得第八线L8成为最前方的折线,从而形成Z折部。
接着,如图18(A)所示,将支架52、54安装到压缩的安全气囊133上。具体而言,将充气器30的螺柱32a、32b插入至第二板52。之后,折回成安全气囊133侧的基准线L0与第一板54的第1面54a相抵接,参照图18(B)。
(罩盖构件)
以下,以第2实施例所涉及的安全气囊133为例,说明包围如上所述构成的安全气囊模块的罩盖构件即软罩300的结构。另外,罩盖构件300也可以适用于第一实施例所涉及的安全气囊33、第三实施例所涉及的安全气囊133。
图19是示出可用于本发明所涉及的侧面安全气囊装置的软罩300的结构的俯视图(A)和收纳状态即压缩状态的安全气囊(B)。
软罩300包围包括安全气囊(34、36)、充气器30、支架52、54的安全气囊模块。软罩300与安全气囊33、133不同,无需高强度,构成为当安全气囊(34、36)展开时容易破裂,不会对安全气囊(34、36)的展开产生阻碍的结构。
软罩300具备包括卡止于充气器30的螺柱32a、32b的一对第一贯穿孔302a、302b,和围绕折叠的安全气囊133后再次与螺柱32a、32b卡止的一对第二贯穿孔306a、306b,在两个第二贯穿孔306a、306b之间形成有狭缝308,并被设为可扩宽第二贯穿孔306a、306b的间隔。
另外,在软罩300上形成有分别插穿第一板54的上部和下部的狭缝304U、304L。
图20(A)、(B)、图21(A)、(B)是示出使用本发明所涉及的软罩300包围安全气囊模块的工序的说明图。图22是示出使用本发明所涉及的软罩300包围安全气囊模块的状态的说明图。图23(A)是图22的B1-B1方向的截面图,该图的(B)是图22的B2-B2方向的截面图。
在由软罩300包围安全气囊模块时,首先,如图20(A)所示,将充气器30的螺柱32a、32b穿过软罩300的第一贯穿孔302a、302b而卡止。
接着,如图20(B)所示,利用软罩300围绕安全气囊模块(133、30),然后,如图21(A)所示,将充气器30的螺柱32a、32b穿过软罩300的第二贯穿孔306a、306b而卡止。
接着,如图21(B)所示,将支架的第一板54的上端和下端穿过狭缝304U和304L。接着,使收纳着充气器30的预膨胀腔室侧向第二板52的方向接近,将充气器30的螺柱32a、32b插入形成在第二板52上的开口中,参照图22。
这样,通过在软罩300上设置用于插穿第一板54的狭缝304U、304L,在利用软罩300包围安全气囊模块时,减少了在软罩300与安全气囊模块、软罩300与支架52、54之间形成的多余的空间,可以保持压缩的安全气囊133不松弛。特别是,在与支架52、54的长度方向正交的截面上,当第一板54和第二板52呈相互直通的形状时,两板52、54之间不形成多余的空间,特别有效。
图24是示出本发明所涉及的安全气囊的展开状态的截面图,(A)表示展开初期,(B)表示展开后期的状态。另外,在图24中,为了便于说明,省略了座椅框架10的图示。
如图24(A)所示,在如上所述结构的本发明中,在安全气囊装置20的起动初始阶段,预膨胀腔室36则在侧支撑部12内部展开,座椅表皮14从缝制部18开裂,同时侧支撑部12的前端侧以区域26为起点在车内侧弯曲或突出变形,将乘员推至车宽方向内侧而进行约束。当预膨胀腔室36展开时,支架的第二板52面52a作为反作用力面发挥作用。
由于预膨胀腔室36的展开,侧支撑部12的前侧部分朝着乘员侧突出变形,因此能够避免将乘员从后背方向,朝着斜前方推出的力的发生或将其抑制到最小化,可以避免乘员向安全带拉出的方向移动。也就是说可以减少对乘员的伤害,最大限度地发挥约束性能。
接着,如图24(B)所示,当安全气囊(34、36)进一步膨胀时,主腔室34向车辆前方全面展开,以保护发生碰撞时的乘员。此时,支架的第一板54的面54a作为反作用力面发挥作用。
虽然参考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并不局限于这些实施例,且可以在本发明的技术思想范围内进行适当地改变。例如,在上述实施例中,重点描述了近侧的侧面安全气囊,但也可使用在远侧安全气囊即远离车辆座椅车门侧的面的气囊,或小型移动型等超小型车辆的单座车辆即包括与有无车门无关,仅有一列座椅的部分的车辆等。

Claims (48)

1.一种侧面安全气囊装置,收纳在车辆座椅内部并固定于侧框架,该侧面安全气囊装置的特征在于,具备:
通过膨胀展开对乘员进行约束的安全气囊;
为所述安全气囊提供膨胀气体的充气器;以及,
保持所述安全气囊与所述充气器并与所述侧框架连结的支架,
所述安全气囊包括:将所述充气器收纳在其内部,并主要在所述侧框架的乘员侧即内侧展开的预膨胀腔室,和与所述预膨胀腔室连结,主要向所述侧框架的前方展开的主腔室,
所述主腔室分成前腔室和后腔室,沿着从车宽方向的侧方观察时的所述后腔室的后缘部设定基准线(L 0);所述后腔室构成为,保护落座在所述座椅上的乘员的肩部附近的肩部保护区域到达所述前腔室的前端部附近,
所述支架包括朝向所述车辆的行进方向即前方的第1面,和在所述车宽方向上朝向所述座椅的中心侧即内侧的第2面,所述支架包含具有所述第1面的板状第一板和具有所述第2面的板状第二板,并且,所述充气器固定在所述第二板,
所述安全气囊的所述肩部保护区域与所述基准线(L 0)大致正交,以从该肩部保护区域的前端附近向所述后腔室的后端附近延伸的第一线(L 1)作为折线,向所述主腔室的中心方向折入或者折叠,所述安全气囊在所述第一线(L 1)的方向上从前端侧朝向后端侧折叠或卷绕,
所述安全气囊在被折叠和/或卷绕的收纳状态下,至少所述主腔室配置在所述支架的所述第1面上,所述基准线(L 0)沿着所述第一板的所述第1面而配置。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侧面安全气囊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安全气囊的所述主腔室将所述支架的所述第1面作为反作用力面而向前展开。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侧面安全气囊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收纳状态下,所述安全气囊的所述预膨胀腔室配置在所述支架的所述第2面上。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侧面安全气囊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安全气囊的所述预膨胀腔室,将所述支架的所述第2面作为反作用力面而向乘员侧展开。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侧面安全气囊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支架配置成,在与长度方向垂直的截面上观察时,所述第一板和所述第二板大致正交。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侧面安全气囊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被折叠或卷绕的所述安全气囊的下端部以与所述第一线(L 1)大致平行的第二线(L 2)以及第三线(L 3)作为折线,向上方进一步折叠成截面Z字状。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侧面安全气囊装置,其特征在于,
进一步具备覆盖被折叠的所述安全气囊的柔软的罩盖构件。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侧面安全气囊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罩盖构件具备与所述充气器的螺柱卡止的第一贯穿孔,和围绕折叠的所述安全气囊再次与该螺柱卡止的第二贯穿孔。
9.如权利要求7或8所述的侧面安全气囊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罩盖构件具备分别插穿所述第一板上部和下部的狭缝。
10.一种侧面安全气囊装置,收纳在车辆座椅内部并固定于侧框架,该侧面安全气囊装置的特征在于,具备:
通过膨胀展开对乘员进行约束的安全气囊;
为所述安全气囊提供膨胀气体的充气器;以及,
保持所述安全气囊与所述充气器并与所述侧框架连结的支架,
所述安全气囊包括:将所述充气器收纳在其内部,并主要在所述侧框架的乘员侧即内侧展开的预膨胀腔室,和与所述预膨胀腔室连结,主要向所述侧框架的前方展开的主腔室,
所述主腔室分成前腔室和后腔室,沿着从车宽方向的侧方观察时的所述后腔室的后缘部设定基准线(L 0);所述后腔室构成为保护落座在所述座椅上的乘员的腰部附近的腰部保护区域到达所述前腔室的前端部附近,
所述支架包括朝向所述车辆的行进方向即前方的第1面,和在所述车宽方向上朝向所述座椅的中心侧即内侧的第2面,所述支架包含具有所述第1面的板状第一板和具有所述第2面的板状第二板,并且,所述充气器固定在所述第二板,
所述安全气囊的所述腰部保护区域的下端部,以从该腰部保护区域的前端附近向所述后腔室的后端附近延伸的第四线(L 4)为折线,向所述主腔室的中心方向折入或折叠,为了使与所述基准线(L 0)大致正交的第五线(L 5)成为下缘的折线,所述安全气囊的折入或折叠后的所述下端部向上方呈截面Z字状折叠,所述安全气囊沿所述第五线(L 5)从前端侧朝向后端侧折叠或卷绕,
所述安全气囊在被折叠和/或卷绕的收纳状态下,至少所述主腔室配置在所述支架的所述第1面上,所述基准线(L 0)沿着所述第一板的所述第1面而配置。
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侧面安全气囊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安全气囊的所述主腔室将所述支架的所述第1面作为反作用力面而向前展开。
12.如权利要求10或11所述的侧面安全气囊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收纳状态下,所述安全气囊的所述预膨胀腔室配置在所述支架的所述第2面上。
13.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侧面安全气囊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安全气囊的所述预膨胀腔室,将所述支架的所述第2面作为反作用力面而向乘员侧展开。
14.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侧面安全气囊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支架配置成,在与长度方向垂直的截面上观察时,所述第一板和所述第二板大致正交。
15.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侧面安全气囊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安全气囊在所述折叠或卷绕之前,以与所述第五线(L 5)平行的第六线(L 6)作为折线,将上端部向所述主腔室的中心方向折叠。
16.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侧面安全气囊装置,其特征在于,
进一步具备覆盖被折叠的所述安全气囊的柔软的罩盖构件。
17.如权利要求16所述的侧面安全气囊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罩盖构件具备与所述充气器的螺柱卡止的第一贯穿孔,和围绕折叠的所述安全气囊再次与该螺柱卡止的第二贯穿孔。
18.如权利要求16或17所述的侧面安全气囊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罩盖构件具备分别插穿所述第一板上部和下部的狭缝。
19.一种侧面安全气囊装置,收纳在车辆座椅内部并固定于侧框架,该侧面安全气囊装置的特征在于,具备:
通过膨胀展开对乘员进行约束的安全气囊;
为所述安全气囊提供膨胀气体的充气器;以及,
保持所述安全气囊与所述充气器并与所述侧框架连结的支架,
所述安全气囊包括:将所述充气器收纳在其内部,并主要在所述侧框架的乘员侧即内侧展开的预膨胀腔室,和与所述预膨胀腔室连结,主要向所述侧框架的前方展开的主腔室,
所述主腔室分成前腔室和后腔室,沿着从车宽方向的侧方观察时的所述后腔室的后缘部设定基准线(L 0);所述后腔室构成为保护落座在所述座椅上的乘员腰部附近的腰部保护区域到达所述前腔室的前端部附近,
所述支架包括朝向所述车辆的行进方向即前方的第1面,和在所述车宽方向上朝向所述座椅的中心侧即内侧的第2面,所述支架包含具有所述第1面的板状第一板和具有所述第2面的板状第二板,并且,所述充气器固定在所述第二板,
所述安全气囊的所述腰部保护区域的下端部,以从该腰部保护区域的前端附近向所述后腔室的后端附近延伸的第四线(L 4)作为折线,向所述主腔室的中心方向折入或折叠,所述安全气囊沿着所述第四线(L 4)从前端侧向后端侧折叠或卷绕,
所述安全气囊在被折叠和/或卷绕的收纳状态下,至少所述主腔室配置在所述支架的所述第1面上,所述基准线(L 0)沿着所述第一板的所述第1面而配置。
20.如权利要求19所述的侧面安全气囊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安全气囊的所述主腔室将所述支架的所述第1面作为反作用力面而向前展开。
21.如权利要求19或20所述的侧面安全气囊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收纳状态下,所述安全气囊的所述预膨胀腔室配置在所述支架的所述第2面上。
22.如权利要求21所述的侧面安全气囊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安全气囊的所述预膨胀腔室,将所述支架的所述第2面作为反作用力面而向乘员侧展开。
23.如权利要求19所述的侧面安全气囊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支架配置成,在与长度方向垂直的截面上观察时,所述第一板和所述第二板大致正交。
24.如权利要求19所述的侧面安全气囊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安全气囊的上端部在所述折叠或卷绕之前,以沿前后方向延伸的第七线(L 7)为折线,朝所述主腔室的中心方向折叠。
25.如权利要求24所述的侧面安全气囊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将所述折叠或卷绕的区域的前缘部与所述基准线(L 0)交叉的点作为P 0时,将所述基准线(L 0)前方的区域向后折叠,以使通过所述点P 0并与所述第七线(L 7)正交的第八线(L 8)成为最前部的折线。
26.如权利要求19所述的侧面安全气囊装置,其特征在于,
进一步具备覆盖被折叠的所述安全气囊的柔软的罩盖构件。
27.如权利要求26所述的侧面安全气囊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罩盖构件具备与所述充气器的螺柱卡止的第一贯穿孔,和围绕折叠的所述安全气囊再次与该螺柱卡止的第二贯穿孔。
28.如权利要求26或27所述的侧面安全气囊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罩盖构件具备分别插穿所述第一板上部和下部的狭缝。
29.一种车辆座椅,其具备权利要求1至28中任意一项所述的侧面安全气囊装置。
30.一种侧面安全气囊装置的制造方法,该侧面安全气囊装置固定在车辆座椅的侧框架上,该制造方法的特征在于,具备:
准备安全气囊的工序,该安全气囊具备:预膨胀腔室,其在内部收纳充气器并主要在所述侧框架的乘员侧即内侧展开;主腔室,其与所述预膨胀腔室连结并主要向所述侧框架的前方展开;所述主腔室被分成前腔室和后腔室,沿着从车宽方向侧方观察时的所述后腔室的后缘部设定基准线(L 0);所述后腔室构成为,保护落座在座椅上的乘员肩部附近的所述后腔室的肩部保护区域构成为,到达所述前腔室的前端部附近;
准备支架的工序,该支架具备在与所述侧框架连结的状态下朝向车辆的行进方向即前方的第1面,和在所述车宽方向上朝向所述座椅的中心侧的第2面;所述支架包含具有所述第1面的板状第一板和具有所述第2面的板状第二板,并且,所述充气器固定在所述第二板;
形成收纳状态的工序,该工序通过以下工序将所述安全气囊形成为收纳状态:
将与所述基准线(L 0)大致正交、以从所述肩部保护区域的前端部附近向所述后腔室的后端附近延伸的第一线(L 1)作为折线,向所述主腔室的中心方向折入或折叠所述安全气囊的所述肩部保护区域的工序,
以与所述基准线(L 0)大致正交的方向作为长度方向,将所述安全气囊从前端侧朝向后端侧折叠或卷绕的工序;
以及,
将所述安全气囊保持在所述支架上的工序,该工序中将所述收纳状态的安全气囊的至少所述主腔室配置于所述支架的所述第1面上,以使所述基准线(L 0)沿所述第一板的所述第1面配置。
31.如权利要求30所述的侧面安全气囊装置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
在收纳状态下,所述安全气囊的所述预膨胀腔室配置于所述支架的所述第2面上。
32.如权利要求30所述的侧面安全气囊装置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
进一步包含将所述折叠或卷绕的所述安全气囊的下端部,以与所述第一线(L 1)大致平行的第二线(L 2)和第三线(L 3)作为折线,向上方进一步折叠成截面Z字状的工序。
33.如权利要求30所述的侧面安全气囊装置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
进一步包括用柔软的罩盖构件覆盖折叠后的所述安全气囊的工序。
34.如权利要求33所述的侧面安全气囊装置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进一步包括:
将所述充气器的螺柱与所述罩盖构件的第一贯穿孔卡止的工序;以及,
围绕折叠的所述安全气囊再次将所述螺柱与第二贯穿孔卡止的工序。
35.如权利要求33或34所述的侧面安全气囊装置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
进一步包含在形成于所述罩盖构件的上下一对狭缝中,分别插穿所述第一板上部和下部的工序。
36.一种侧面安全气囊装置的制造方法,该侧面安全气囊装置固定在车辆座椅的侧框架上,该制造方法的特征在于,具备:
准备安全气囊的工序,该安全气囊具备:预膨胀腔室,其在内部收纳充气器并主要在所述侧框架的乘员侧即内侧展开;主腔室,其与所述预膨胀腔室连结并主要向所述侧框架的前方展开;所述主腔室被分成前腔室和后腔室,沿着从车宽方向侧方观察时的所述后腔室的后缘部设定基准线(L 0);所述后腔室构成为,保护落座在座椅上的乘员的腰部附近的所述后腔室的腰部保护区域构成为,到达所述前腔室的前端部附近;
准备支架的工序,该支架具备在与所述侧框架连结的状态下朝向车辆的行进方向即前方的第1面,和在所述车宽方向上朝向所述座椅的中心侧的第2面;所述支架包含具有所述第1面的板状第一板和具有所述第2面的板状第二板,并且,所述充气器固定在所述第二板;
形成收纳状态的工序,该工序通过以下工序将所述安全气囊形成为收纳状态:
以从该腰部保护区域的前端附近向所述后腔室的后端附近延伸的第四线(L 4)作为折线,向所述主腔室的中心方向折入或折叠所述安全气囊的所述腰部保护区域的下端部的工序,
为了使与上述基准线(L 0)大致正交的第五线(L 5)成为下缘的折线,将所述安全气囊的折入或折叠的所述下端部向上方呈截面Z字状折叠的工序,
以与所述第五线(L 5)正交的方向作为长度方向,将安全气囊从前端侧朝向后端侧折叠或卷绕的工序;
以及,
将所述安全气囊保持在所述支架上的工序,该工序中将所述收纳状态的安全气囊的至少所述主腔室配置于所述支架的所述第1面上,以使所述基准线(L 0)沿所述第一板的所述第1面配置。
37.如权利要求36所述的侧面安全气囊装置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
在收纳状态下,所述安全气囊的所述预膨胀腔室配置于所述支架的所述第2面上。
38.如权利要求36所述的侧面安全气囊装置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
在折叠或卷绕所述安全气囊之前,以与所述第五线(L 5)平行的第六线(L 6)作为折线,向所述主腔室的中心方向折叠上端部。
39.如权利要求36所述的侧面安全气囊装置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
进一步包括用柔软的罩盖构件覆盖折叠后的所述安全气囊的工序。
40.如权利要求39所述的侧面安全气囊装置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进一步包括:
将所述充气器的螺柱与所述罩盖构件的第一贯穿孔卡止的工序;以及,
围绕折叠的所述安全气囊再次将所述螺柱与第二贯穿孔卡止的工序。
41.如权利要求39或40所述的侧面安全气囊装置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
进一步包含在形成于所述罩盖构件的上下一对狭缝中,分别插穿所述第一板上部和下部的工序。
42.一种侧面安全气囊装置的制造方法,该侧面安全气囊装置固定在车辆座椅的侧框架上,该制造方法的特征在于,具备:
准备安全气囊的工序,该安全气囊具备:预膨胀腔室,其在内部收纳充气器并主要在所述侧框架的乘员侧即内侧展开;主腔室,其与所述预膨胀腔室连结并主要向所述侧框架的前方展开;所述主腔室被分成前腔室和后腔室,沿着从车宽方向侧方观察时的所述后腔室的后缘部设定基准线(L 0);所述后腔室构成为,保护落座在座椅上的乘员的腰部附近的所述后腔室的腰部保护区域构成为,到达所述前腔室的前端部附近;
准备支架的工序,该支架具备在与所述侧框架连结的状态下朝向车辆的行进方向即前方的第1面,和在所述车宽方向上朝向所述座椅的中心侧的第2面;所述支架包含具有所述第1面的板状第一板和具有所述第2面的板状第二板,并且,所述充气器固定在所述第二板;
形成收纳状态的工序,该工序通过以下工序将所述安全气囊形成为收纳状态:
以从该腰部保护区域的前端附近向所述后腔室的后端附近延伸的第四线(L 4)作为折线,向所述主腔室的中心方向折入或折叠所述安全气囊的所述腰部保护区域的下端部的工序,
将所述安全气囊沿所述第四线(L 4),从前端侧向后端侧折叠或卷绕的工序;
以及,
将所述安全气囊保持在所述支架上的工序,该工序中将所述收纳状态的安全气囊的至少所述主腔室配置于所述支架的所述第1面上,以使所述基准线(L 0)沿所述第一板的所述第1面配置,且所述基准线(L 0)与所述第一板的所述第1面的长度方向大致平行地配置。
43.如权利要求42所述的侧面安全气囊装置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
在收纳状态下,所述安全气囊的所述预膨胀腔室配置于所述支架的所述第2面上。
44.如权利要求42所述的侧面安全气囊装置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
进一步包括在所述折叠或卷绕之前,以沿前后方向延伸的第七线(L 7)作为折线,向所述主腔室的中心方向折叠所述安全气囊的上端部的工序。
45.如权利要求44所述的侧面安全气囊装置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
在将所述折叠或卷绕的区域的前缘部与所述基准线(L 0)交叉的点作为P 0时,将所述基准线(L 0)前方的区域向后折叠,以使通过所述点P 0并与所述第七线(L 7)正交的第八线(L 8)成为最前方的折线。
46.如权利要求42所述的侧面安全气囊装置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
进一步包括用柔软的罩盖构件覆盖折叠后的所述安全气囊的工序。
47.如权利要求46所述的侧面安全气囊装置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进一步包括:
将所述充气器的螺柱与所述罩盖构件的第一贯穿孔卡止的工序;以及,
围绕折叠的所述安全气囊再次将所述螺柱与第二贯穿孔卡止的工序。
48.如权利要求46或47所述的侧面安全气囊装置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
进一步包含在形成于所述罩盖构件的上下一对狭缝中,分别插穿所述第一板上部和下部的工序。
CN201980077228.1A 2018-12-21 2019-10-18 侧面安全气囊装置及其制造方法、具备该装置的车辆座椅 Active CN113423617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8-240381 2018-12-21
JP2018240381 2018-12-21
PCT/JP2019/041061 WO2020129386A1 (ja) 2018-12-21 2019-10-18 サイドエアバッグ装置、これを備えた車両用シート、及びサイドエアバッグ装置の製造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423617A CN113423617A (zh) 2021-09-21
CN113423617B true CN113423617B (zh) 2023-05-02

Family

ID=7110081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80077228.1A Active CN113423617B (zh) 2018-12-21 2019-10-18 侧面安全气囊装置及其制造方法、具备该装置的车辆座椅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Link
US (1) US11833990B2 (zh)
EP (1) EP3900985A4 (zh)
JP (1) JP7073534B2 (zh)
KR (1) KR102656870B1 (zh)
CN (1) CN113423617B (zh)
WO (1) WO2020129386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3812221B1 (en) * 2018-06-19 2023-04-12 Autoliv Development AB Side airbag device and vehicle seat provided therewith
KR102625278B1 (ko) * 2019-05-31 2024-01-16 아우토리브 디벨롭먼트 아베 사이드 에어백 장치 및 사이드 에어백 장치의 제조 방법
US11958429B2 (en) * 2020-04-09 2024-04-16 Autoliv Development Ab Side airbag device
JP2022133976A (ja) * 2021-03-02 2022-09-14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サイドエアバッグ装置
JP2022133977A (ja) * 2021-03-02 2022-09-14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サイドエアバッグ装置
JPWO2022209259A1 (zh) * 2021-03-31 2022-10-06
KR102626944B1 (ko) * 2021-08-11 2024-01-19 아우토리브 디벨롭먼트 아베 자동차의 파 사이드 에어백 장치 및 그의 폴딩 방법
WO2023157634A1 (ja) * 2022-02-16 2023-08-24 オートリブ ディベロップメント エービー サイドエアバッグ装置、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2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GB2397048A (en) 2003-01-10 2004-07-14 Autoliv Dev Vehicle seat comprising airbag
GB2397047B (en) * 2003-01-10 2006-02-22 Autoliv Development Ab Improvements in or relating to vehicle air-seats and air-bag units
EP1810891B1 (de) 2006-01-20 2012-10-31 Delphi Technologies, Inc. Luftsackmodul für Kraftfahrzeuge
JP4760533B2 (ja) * 2006-05-26 2011-08-31 豊田合成株式会社 エアバッグ装置
JP4816387B2 (ja) * 2006-10-02 2011-11-16 豊田合成株式会社 サイドエアバッグ装置
JP2008201172A (ja) * 2007-02-16 2008-09-04 Toyota Motor Corp サイドエアバッグ装置。
JP4962185B2 (ja) * 2007-07-19 2012-06-27 豊田合成株式会社 サイドエアバッグ装置
JP4952422B2 (ja) 2007-07-19 2012-06-13 豊田合成株式会社 サイドエアバッグ装置
JP4986910B2 (ja) 2008-03-31 2012-07-25 オートリブ ディベロップメント エービー エアバッグ装置
JP5534708B2 (ja) * 2009-04-22 2014-07-02 マツダ株式会社 サイドエアバッグ装置およびそのバッグ部の折畳み方法
DE102011086471A1 (de) * 2011-11-16 2013-05-16 Lear Corporation Fahrzeugsitzanordnung mit Airbag an innenliegender Seite
KR101355594B1 (ko) * 2011-12-07 2014-01-29 현대자동차주식회사 차량용 듀얼 챔버 사이드에어백 장치
JP5692178B2 (ja) * 2012-07-23 2015-04-01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車両用サイドエアバッグ装置
US9592789B2 (en) * 2012-07-25 2017-03-14 Toyota Jidosha Kabushiki Kaisha Side airbag deployment direction control structure
JP5942772B2 (ja) * 2012-10-18 2016-06-29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サイドエアバッグ装置を搭載した車両用シート
JP6067489B2 (ja) * 2013-06-10 2017-01-25 豊田合成株式会社 サイドエアバッグ装置
JP6179469B2 (ja) * 2014-06-23 2017-08-16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ファーサイドエアバッグ装置
JP6435412B2 (ja) * 2015-07-11 2018-12-05 オートリブ ディベロップメント エービー 乗員保護装置
CN109153362B (zh) * 2016-06-01 2021-04-23 奥托立夫开发公司 乘员保护装置
JP6561942B2 (ja) 2016-08-22 2019-08-21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サイドエアバッグ装置を搭載した車両用シート
US11104287B2 (en) * 2016-12-05 2021-08-31 Autoliv Development Ab Side air bag device
JP6658585B2 (ja) 2017-02-03 2020-03-04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サイドエアバッグ装置を搭載した車両用シート
KR102257441B1 (ko) * 2017-03-30 2021-05-31 아우토리브 디벨롭먼트 아베 승객 보호 장치
JP6856482B2 (ja) 2017-09-20 2021-04-07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サイドエアバッグ装置を搭載した車両用シート及びサイドエアバッグ装置
CN111201163B (zh) * 2017-11-02 2022-09-13 奥托立夫开发公司 侧面安全气囊装置
JP7180456B2 (ja) * 2019-03-06 2022-11-30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ファーサイドエアバッグ装置を備えたシート構造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11833990B2 (en) 2023-12-05
EP3900985A4 (en) 2022-08-17
JP7073534B2 (ja) 2022-05-23
WO2020129386A1 (ja) 2020-06-25
CN113423617A (zh) 2021-09-21
KR20210089775A (ko) 2021-07-16
JPWO2020129386A1 (ja) 2021-09-27
US20220055570A1 (en) 2022-02-24
KR102656870B1 (ko) 2024-04-16
EP3900985A1 (en) 2021-10-2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3423617B (zh) 侧面安全气囊装置及其制造方法、具备该装置的车辆座椅
JP6504296B2 (ja) 乗員保護装置
CN113825678B (zh) 侧安全气囊装置及侧安全气囊装置的制造方法
CN107640119B (zh) 车辆乘员约束装置
CN109229051B (zh) 前座用气囊装置及其控制方法、气囊的折叠方法
CN110431052B (zh) 乘员保护装置
CN111918795B (zh) 侧面安全气囊装置以及具有该装置的车辆用座椅
CN111615473B (zh) 乘员保护装置
CN112292290B (zh) 侧面安全气囊装置以及具备该侧面安全气囊装置的车辆用座椅
WO2019146382A1 (ja) サイドエアバッグ装置及び、これを備えた車両用シート
JP7381771B2 (ja) サイドエアバッグ装置
CN112533797A (zh) 侧面安全气囊装置
JP2019131165A (ja) サイドエアバッグ装置
JP2019131160A (ja) サイドエアバッグ装置及び、これを備えた車両用シート
JP7409286B2 (ja) 車両用側突エアバッグシステム
US20240157905A1 (en) Side airbag device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the same
CN114454845B (zh) 车辆用侧安全气囊装置及乘员保护装置
WO2022009757A1 (ja) エアバッグ装置
JP2022068738A (ja) 乗員保護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