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3412190A - 抗静电硬涂用固化性组合物 - Google Patents

抗静电硬涂用固化性组合物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3412190A
CN113412190A CN202080013211.2A CN202080013211A CN113412190A CN 113412190 A CN113412190 A CN 113412190A CN 202080013211 A CN202080013211 A CN 202080013211A CN 113412190 A CN113412190 A CN 113412190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urable composition
group
hard coat
composition according
active energ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80013211.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3412190B (zh
Inventor
鹿内康史
原口将幸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issan Chemical Corp
Original Assignee
Nissan Chemical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issan Chemical Corp filed Critical Nissan Chemical Corp
Publication of CN11341219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41219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341219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412190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F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OBTAINED BY REACTIONS ONLY INVOLVING CARBON-TO-CARBON UNSATURATED BONDS
    • C08F290/00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obtained by polymerising monomers on to polymers modified by introduction of aliphatic unsaturated end or side groups
    • C08F290/02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obtained by polymerising monomers on to polymers modified by introduction of aliphatic unsaturated end or side groups on to polymers modified by introduction of unsaturated end groups
    • C08F290/06Polymers provided for in subclass C08G
    • C08F290/062Polyether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32LAYERED PRODUCTS
    • B32BLAYERED PRODUCTS, i.e. PRODUCTS BUILT-UP OF STRATA OF FLAT OR NON-FLAT, e.g. CELLULAR OR HONEYCOMB, FORM
    • B32B27/00Layered products comprising a layer of synthetic resin
    • B32B27/30Layered products comprising a layer of synthetic resin comprising vinyl (co)polymers; comprising acrylic (co)polymer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F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OBTAINED BY REACTIONS ONLY INVOLVING CARBON-TO-CARBON UNSATURATED BONDS
    • C08F2/00Processes of polymerisation
    • C08F2/44Polymerisation in the presence of compounding ingredients, e.g. plasticisers, dyestuffs, filler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F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OBTAINED BY REACTIONS ONLY INVOLVING CARBON-TO-CARBON UNSATURATED BONDS
    • C08F2/00Processes of polymerisation
    • C08F2/46Polymerisation initiated by wave energy or particle radiation
    • C08F2/48Polymerisation initiated by wave energy or particle radiation by ultraviolet or visible light
    • C08F2/50Polymerisation initiated by wave energy or particle radiation by ultraviolet or visible light with sensitising agent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F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OBTAINED BY REACTIONS ONLY INVOLVING CARBON-TO-CARBON UNSATURATED BONDS
    • C08F290/00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obtained by polymerising monomers on to polymers modified by introduction of aliphatic unsaturated end or side groups
    • C08F290/02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obtained by polymerising monomers on to polymers modified by introduction of aliphatic unsaturated end or side groups on to polymers modified by introduction of unsaturated end groups
    • C08F290/06Polymers provided for in subclass C08G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JWORKING-UP; GENERAL PROCESSES OF COMPOUNDING; AFTER-TREATMENT NOT COVERED BY SUBCLASSES C08B, C08C, C08F, C08G or C08H
    • C08J7/00Chemical treatment or coating of shaped articles made of macromolecular substances
    • C08J7/04Coating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JWORKING-UP; GENERAL PROCESSES OF COMPOUNDING; AFTER-TREATMENT NOT COVERED BY SUBCLASSES C08B, C08C, C08F, C08G or C08H
    • C08J7/00Chemical treatment or coating of shaped articles made of macromolecular substances
    • C08J7/04Coating
    • C08J7/044Forming conductive coatings; Forming coatings having anti-static propertie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JWORKING-UP; GENERAL PROCESSES OF COMPOUNDING; AFTER-TREATMENT NOT COVERED BY SUBCLASSES C08B, C08C, C08F, C08G or C08H
    • C08J7/00Chemical treatment or coating of shaped articles made of macromolecular substances
    • C08J7/04Coating
    • C08J7/046Forming abrasion-resistant coatings; Forming surface-hardening coating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KUse of inorganic or non-macromolecular organic substances as compounding ingredients
    • C08K3/00Use of inorganic substances as compounding ingredients
    • C08K3/18Oxygen-containing compounds, e.g. metal carbonyls
    • C08K3/20Oxides; Hydroxides
    • C08K3/22Oxides; Hydroxides of metal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9DYES; PAINTS; POLISHES; NATURAL RESINS; ADHESIVES; COMPOSITION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PPLICATIONS OF MATERIA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C09DCOATING COMPOSITIONS, e.g. PAINTS, VARNISHES OR LACQUERS; FILLING PASTES; CHEMICAL PAINT OR INK REMOVERS; INKS; CORRECTING FLUIDS; WOODSTAINS; PASTES OR SOLIDS FOR COLOURING OR PRINTING; USE OF MATERIALS THEREFOR
    • C09D4/00Coating compositions, e.g. paints, varnishes or lacquers, based on organic non-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having at least one polymerisable carbon-to-carbon unsaturated bond ; Coating compositions, based on monomers of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of groups C09D183/00 - C09D183/16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9DYES; PAINTS; POLISHES; NATURAL RESINS; ADHESIVES; COMPOSITION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PPLICATIONS OF MATERIA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C09DCOATING COMPOSITIONS, e.g. PAINTS, VARNISHES OR LACQUERS; FILLING PASTES; CHEMICAL PAINT OR INK REMOVERS; INKS; CORRECTING FLUIDS; WOODSTAINS; PASTES OR SOLIDS FOR COLOURING OR PRINTING; USE OF MATERIALS THEREFOR
    • C09D4/00Coating compositions, e.g. paints, varnishes or lacquers, based on organic non-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having at least one polymerisable carbon-to-carbon unsaturated bond ; Coating compositions, based on monomers of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of groups C09D183/00 - C09D183/16
    • C09D4/06Organic non-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having at least one polymerisable carbon-to-carbon unsaturated bond in combination with a macromolecular compound other than an unsaturated polymer of groups C09D159/00 - C09D187/00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9DYES; PAINTS; POLISHES; NATURAL RESINS; ADHESIVES; COMPOSITION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PPLICATIONS OF MATERIA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C09DCOATING COMPOSITIONS, e.g. PAINTS, VARNISHES OR LACQUERS; FILLING PASTES; CHEMICAL PAINT OR INK REMOVERS; INKS; CORRECTING FLUIDS; WOODSTAINS; PASTES OR SOLIDS FOR COLOURING OR PRINTING; USE OF MATERIALS THEREFOR
    • C09D7/00Features of coating compositions, not provided for in group C09D5/00; Processes for incorporating ingredients in coating compositions
    • C09D7/40Additives
    • C09D7/60Additives non-macromolecular
    • C09D7/61Additives non-macromolecular inorganic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1/00Optical eleme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material of which they are made; Optical coatings for optical elements
    • G02B1/10Optical coatings produced by application to, or surface treatment of, optical elements
    • G02B1/14Protective coatings, e.g. hard coating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KUse of inorganic or non-macromolecular organic substances as compounding ingredients
    • C08K2201/00Specific properties of additives
    • C08K2201/011Nanostructured additives

Landscapes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Organic Chemistry (AREA)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Medicinal Chemistry (AREA)
  • Polymers & Plastic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Materials Engineering (AREA)
  • Wood Science & Technology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Inorganic Chemistry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Paints Or Removers (AREA)
  • Macromonomer-Based Addition Polymer (AREA)
  • Polymerisation Methods In General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能形成兼顾极高的耐擦伤性和拉伸性,还具有抗静电性的硬涂层的固化性组合物。一种固化性组合物以及具备由该组合物形成的硬涂层的硬涂膜,所述固化性组合物包含:(a)活性能量射线固化性多官能单体100质量份;(b)包含聚(氧化全氟亚烷基)基的全氟聚醚,在其分子链的两末端经由氨基甲酸酯键而具有活性能量射线聚合性基团的全氟聚醚0.05质量份~10质量份(其中,在所述聚(氧化全氟亚烷基)基与所述氨基甲酸酯键之间具有聚(氧化亚烷基)基的全氟聚醚除外。);(c)利用活性能量射线产生自由基的聚合引发剂1质量份~20质量份;以及(d)作为抗静电剂的金属氧化物粒子5质量份~100质量份。

Description

抗静电硬涂用固化性组合物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作为应用于柔性显示器等的表面的硬涂层的形成材料而有用的固化性组合物。详细而言,涉及一种能形成兼顾极高的耐擦伤性和拉伸性,还具有抗静电性的硬涂层的固化性组合物。
背景技术
智能手机作为我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产品而广泛普及。近年来,作为智能手机等的显示器,进行了可屈曲的显示器,即所谓的柔性显示器的开发。柔性显示器例如可以进行屈曲和卷曲等的变形,期待其作为便携式移动显示器的广泛应用。
通常,在智能手机的表面使用防护玻璃,以防止损伤显示器。但是,一般来说,玻璃较硬且无法弯曲恢复,因此,无法应用于柔性显示器。因此,尝试了应用具备具有耐擦伤性的硬涂层的塑料膜。具备这些硬涂层的塑料膜在使其硬涂层向外侧屈曲的情况下,在硬涂层产生拉伸方向的应力。因此,要求该硬涂层具有一定的拉伸性。
通常,为了对硬涂层赋予耐擦伤性,例如采用通过形成高度的交联结构,即形成低分子运动性的交联结构来提高表面硬度并提供针对外力的抵抗性的方法。作为这些硬涂层形成材料,目前最常用的是通过自由基进行三维交联的多官能丙烯酸酯系材料。但是,多官能丙烯酸酯系材料因其高交联密度而通常不具有拉伸性。如此,硬涂层的拉伸性与耐擦伤性存在折衷关系,兼顾两者的特性成为问题。
作为兼顾硬涂层的拉伸性和耐擦伤性的方法,公开了一种并用了多官能氨基甲酸酯丙烯酸酯低聚物和由高分子运动性的氧化亚乙基改性的多官能丙烯酸酯的技术(专利文献1)。
此外,当显示器表面带电时,会产生灰尘附着在其表面而导致电子设备故障、破坏的问题,因此,期望应用于显示器表面的硬涂膜具有抗静电性。
例如,作为对通过自由基进行三维交联的多官能丙烯酸酯系材料赋予抗静电性的方法,已知有添加显示出电子传导性、离子传导性的金属氧化物微粒、显示出离子传导性的有机材料等的方法。
作为显示出电子传导性、离子传导性的金属氧化物微粒,例如已知有掺杂锑的氧化锡(ATO)、掺杂锡的氧化铟(ITO)、掺杂磷的氧化锡(PTO)等。
此外,目前为止,公开了一种技术:作为具有耐擦伤性的防污性硬涂层,将在聚(氧化全氟亚烷基)链的两末端经由聚(氧化亚烷基)基和一个氨基甲酸酯键而具有(甲基)丙烯酰基的化合物用作表面改性剂(专利文献2)。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国际公开第2013/191254号
专利文献2:国际公开第2016/163479号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问题
但是,在专利文献1所述的方法中,为了赋予耐擦伤性,配合了多官能氨基甲酸酯丙烯酸酯,因此其拉伸性存在问题。此外,具备具有拉伸性和耐擦伤性的硬涂层的塑料膜存在具有下述缺点的问题:接触面因摩擦等而容易带电。
此外,在专利文献2所述的表面改性剂中,像触控面板那样人每天用手触摸的情况下,存在使用中其功能(防污性)降低的问题,使用过程中的防污性的耐久性存在问题。
此外,包含用于抗静电的金属氧化物微粒的硬涂层在表面形成有由粒子导致的凹凸,存在耐擦伤性降低的问题。此外,包含用于抗静电的显示出离子传导性的有机材料的硬涂层具有能以不损害平坦性的方式赋予抗静电性这一特征,但是,由于该有机材料通常具有柔软的结构,因此,存在硬涂层的耐擦伤性容易降低的问题。
即,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形成兼顾极高的耐擦伤性和拉伸性,还具有抗静电性的硬涂层的固化性组合物。
用于解决问题的方案
本发明人等为了达成上述目的而反复进行了深入研究,结果发现,固化性组合物能形成兼顾极高的耐擦伤性和拉伸性,还具有抗静电性的硬涂层,从而完成了本发明,所述固化性组合物包含:包含聚(氧化全氟亚烷基)基的全氟聚醚,在其分子链的两末端不经由聚(氧化亚烷基)基而经由氨基甲酸酯键具有活性能量射线聚合性基团;活性能量射线固化性多官能单体;以及作为抗静电剂的金属氧化物粒子。
即本发明中,作为第一观点,涉及一种固化性组合物,其包含:(a)活性能量射线固化性多官能单体100质量份;(b)包含聚(氧化全氟亚烷基)基的全氟聚醚,在其分子链的两末端经由氨基甲酸酯键而具有活性能量射线聚合性基团的全氟聚醚0.05质量份~10质量份(其中,在所述聚(氧化全氟亚烷基)基与所述氨基甲酸酯键之间具有聚(氧化亚烷基)基的全氟聚醚除外。)0.05质量份~10质量份;(c)作为抗静电剂的金属氧化物粒子5质量份~100质量份;以及(d)利用活性能量射线产生自由基的聚合引发剂1质量份~20质量份。
作为第二观点,涉及第一观点所述的固化性组合物,其中,所述(b)全氟聚醚在其分子链的两末端分别经由氨基甲酸酯键而具有至少两个活性能量射线聚合性基团。
作为第三观点,涉及第二观点所述的固化性组合物,其中,所述(b)全氟聚醚在其分子链的两末端分别经由氨基甲酸酯键而具有至少三个活性能量射线聚合性基团。
作为第四观点,涉及第一观点至第三观点中任一项所述的固化性组合物,其中,所述聚(氧化全氟亚烷基)基是具有重复单元-[OCF2]-和重复单元-[OCF2CF2]-的双方,将这些重复单元以嵌段键合、无规键合、或、嵌段键合和无规键合的方式键合而成的基团。
作为第五观点,涉及第四观点所述的固化性组合物,其中,所述(b)全氟聚醚具有下述式[1]所示的部分结构。
Figure BDA0003200683510000041
上述式[1]中,n表示重复单元-[OCF2CF2]-的数量和重复单元-[OCF2]-的数量的总数,是5~30的整数,所述重复单元-[OCF2CF2]-以及所述重复单元-[OCF2]-,以嵌段键合、无规键合、或、嵌段键合和无规键合中的任一种方式键合。
作为第六观点,涉及第一观点至第五观点中任一项所述的固化性组合物,其中,所述(a)多官能单体为氧化亚乙基改性多官能单体。
作为第七观点,涉及第六观点所述的固化性组合物,其中,相对于所述多官能单体的聚合性基团1mol,所述(a)多官能单体的平均氧化亚乙基改性量少于3mol。
作为第八观点,涉及第一观点至第七观点中任一项所述的固化性组合物,其中,所述(a)多官能单体包含选自由多官能(甲基)丙烯酸酯化合物(其中,后述的多官能氨基甲酸酯(甲基)丙烯酸酯化合物除外)和多官能氨基甲酸酯(甲基)丙烯酸酯化合物构成的组中的至少一种。
作为第九观点,涉及第一观点至第八观点中任一项所述的固化性组合物,其中,所述(c)金属氧化物粒子包含选自由锡掺杂氧化铟、氟掺杂氧化锡、锑掺杂氧化锡、磷掺杂氧化锡、镓掺杂氧化锌、铝掺杂氧化锌、锑掺杂氧化锌、铟掺杂氧化锌、氧化锌掺杂氧化铟以及氧化铟镓锌构成的组中的至少一种。
作为第十观点,涉及第一观点至第九观点中任一项所述的固化性组合物,其中,所述(c)金属氧化物粒子包含磷掺杂氧化锡。
作为第十一观点,涉及第一观点至第十观点中任一项所述的固化性组合物,其中,所述(c)金属氧化物粒子的一次粒径为4nm~100nm。
作为第十二观点,涉及第一观点至第十一观点中任一项所述的固化性组合物,其中,进一步包含(e)溶剂。
作为第十三观点,涉及一种固化膜,其由第一观点至第十一观点中任一项所述的固化性组合物得到。
作为第十四观点,涉及一种硬涂膜,其是在膜基材的至少一方的面具备硬涂层的硬涂膜,所述硬涂层由第十三观点所述的固化膜形成。
作为第十五观点,涉及第十四观点所述的硬涂膜,其中,所述硬涂层具有1μm~15μm的层厚。
作为第十六观点,涉及一种硬涂膜的制造方法,其是在膜基材的至少一方的面具备硬涂层的硬涂膜的制造方法,所述硬涂层包括:将第一观点至第十二观点中任一项所述的固化性组合物涂布于膜基材上,形成涂膜的工序;以及向所述涂膜照射活性能量射线而进行固化的工序。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能提供一种固化性组合物,其对于形成即使在厚度1μm~10μm左右的薄膜中也兼顾极高的耐擦伤性和拉伸性,还具有抗静电性的固化膜和硬涂层是有用的。
此外,根据本发明,能提供对表面赋予了由所述固化性组合物得到的固化膜或由此形成的硬涂层的硬涂膜,能提供兼顾极高的耐擦伤性和拉伸性,还具有抗静电性的硬涂膜。
具体实施方式
<固化性组合物>
详细而言,本发明的固化性组合物涉及一种固化性组合物,其包含:(a)活性能量射线固化性多官能单体100质量份;(b)包含聚(氧化全氟亚烷基)基的全氟聚醚,在其分子链的两末端经由氨基甲酸酯键而具有活性能量射线聚合性基团的全氟聚醚0.05质量份~10质量份(其中,在该聚(氧化全氟亚烷基)基与该氨基甲酸酯键之间具有聚(氧化亚烷基)基的全氟聚醚除外。);(c)作为抗静电剂的金属氧化物粒子5质量份~100质量份;以及(d)利用活性能量射线产生自由基的聚合引发剂1质量份~20质量份。
以下,首先对上述(a)~(d)的各成分进行说明。
[(a)活性能量射线固化性多官能单体]
(a)活性能量射线固化性多官能单体(以下,简称为“(a)多官能单体”)是指,通过照射紫外线等活性能量射线来进行聚合反应而固化的多官能单体。
在本发明的固化性组合物中,作为优选的(a)多官能单体,可列举出氧化亚乙基改性多官能单体,例如可列举出具有至少三个活性能量射线聚合性基团的氧化亚乙基改性多官能单体。
作为具有至少三个活性能量射线聚合性基团的氧化亚乙基改性多官能单体,可列举出具有至少三个活性能量射线聚合性基团的由氧化亚乙基改性的多官能单体,优选的是,可列举出:平均氧化亚乙基改性量相对于该聚合性基团1mol少于3mol的氧化亚乙基改性多官能单体。
在本发明的固化性组合物中,作为更优选的氧化亚乙基改性多官能单体,是选自由具有至少三个活性能量射线聚合性基团且平均氧化亚乙基改性量相对于该聚合性基团1mol少于3mol的、氧化亚乙基改性多官能(甲基)丙烯酸酯化合物和氧化亚乙基改性多官能氨基甲酸酯(甲基)丙烯酸酯化合物构成的组中的单体。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发明中,(甲基)丙烯酸酯化合物是指丙烯酸酯化合物和甲基丙烯酸酯化合物的双方。例如(甲基)丙烯酸是指丙烯酸和甲基丙烯酸。
氧化亚乙基改性多官能单体中的平均氧化亚乙基改性量相对于该单体所具有的活性能量射线聚合性基团1mol少于3mol,优选的是,相对于该单体所具有的活性能量射线聚合性基团1mol少于2mol。
此外,氧化亚乙基改性多官能单体中的平均氧化亚乙基改性量相对于该单体所具有的活性能量射线聚合性基团1mol多于0mol,优选的是,相对于该单体所具有的活性能量射线聚合性基团1mol为0.1mol以上,更优选为0.5mol以上。
作为上述氧化亚乙基改性多官能(甲基)丙烯酸酯化合物,例如可列举出由氧化亚乙基改性的多元醇的(甲基)丙烯酸酯化合物。
作为该多元醇,例如可列举出:甘油、双甘油、三甘油、四甘油、五甘油、六甘油、十甘油、聚甘油、三羟甲基丙烷、二(三羟甲基)丙烷、季戊四醇、二季戊四醇等。
作为氧基改性多官能单体中的活性能量射线聚合性基团,可列举出(甲基)丙烯酰基、乙烯基等。
对1分子的氧基改性多官能单体附加的氧化亚乙基的数量为1至30,优选为1至12。
在本发明中,上述(a)多官能单体可以单独使用,或组合两种以上使用。
此外,在本发明的固化性组合物中,作为(a)活性能量射线固化性多官能单体,可列举出未进行氧化亚乙基改性的多官能单体。作为未进行氧化亚乙基改性的多官能单体,可列举出选自由多官能(甲基)丙烯酸酯化合物(其中,多官能氨基甲酸酯(甲基)丙烯酸酯化合物除外。)和多官能氨基甲酸酯(甲基)丙烯酸酯化合物构成的组中的单体。
作为上述多官能(甲基)丙烯酸酯化合物,例如可列举出:三羟甲基丙烷三(甲基)丙烯酸酯、二(三羟甲基)丙烷四(甲基)丙烯酸酯、季戊四醇二(甲基)丙烯酸酯、季戊四醇三(甲基)丙烯酸酯、季戊四醇四(甲基)丙烯酸酯、二季戊四醇五(甲基)丙烯酸酯、二季戊四醇六(甲基)丙烯酸酯、甘油三(甲基)丙烯酸酯、1,3-丙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1,3-丁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1,4-丁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1,6-己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2-甲基-1,8-辛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1,9-壬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1,10-癸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新戊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乙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二乙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三乙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四乙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丙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二丙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双(2-羟基乙基)异氰脲酸酯二(甲基)丙烯酸酯、三(2-羟基乙基)异氰脲酸酯三(甲基)丙烯酸酯、三环[5.2.1.02,6]癸烷二甲醇二(甲基)丙烯酸酯、二噁烷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2-羟基-1-丙烯酰氧基-3-甲基丙烯酰氧基丙烷、2-羟基-1,3-二(甲基)丙烯酰氧基丙烷、9,9-双[4-(2-(甲基)丙烯酰氧基乙氧基)苯基]芴、双[4-(甲基)丙烯酰基硫代苯基]硫醚、双[2-(甲基)丙烯酰基硫代乙基]硫醚、1,3-金刚烷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1,3-金刚烷二甲醇二(甲基)丙烯酸酯、聚乙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聚丙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等。
其中,作为优选的多官能(甲基)丙烯酸酯化合物,可列举出三羟甲基丙烷三(甲基)丙烯酸酯等。
上述多官能氨基甲酸酯(甲基)丙烯酸酯化合物是在1分子内具有多个丙烯酰基或甲基丙烯酰基、且具有一个以上氨基甲酸酯键(-NHCOO-)的化合物。
例如,作为上述多官能氨基甲酸酯(甲基)丙烯酸酯,可列举出:通过多官能异氰酸酯与具有羟基的(甲基)丙烯酸酯的反应而得到的化合物、通过多官能异氰酸酯与具有羟基的(甲基)丙烯酸酯和多元醇的反应得到的化合物等,但在本发明中能够使用的多官能氨基甲酸酯(甲基)丙烯酸酯化合物不仅限定于这些示例。
需要说明的是,作为上述多官能异氰酸酯,例如可列举出:甲苯二异氰酸酯、异佛尔酮二异氰酸酯、苯二亚甲基二异氰酸酯、六亚甲基二异氰酸酯等。
此外,作为上述具有羟基的(甲基)丙烯酸酯,例如可列举出:(甲基)丙烯酸2-羟基乙酯、(甲基)丙烯酸2-羟基丙酯、季戊四醇三(甲基)丙烯酸酯、二季戊四醇五(甲基)丙烯酸酯、三季戊四醇七(甲基)丙烯酸酯等。
而且,作为上述多元醇,例如可列举出:乙二醇、丙二醇、新戊二醇、1,4-丁二醇、1,6-己二醇、二乙二醇、二丙二醇等二醇类;作为这些二醇类与琥珀酸、马来酸、己二酸等脂肪族二羧酸类或二羧酸酐类的反应生成物的聚酯多元醇;聚醚多元醇;聚碳酸酯二醇等。
在本发明中,作为上述(a)活性能量射线固化性多官能单体,可以单独使用选自由上述多官能(甲基)丙烯酸酯化合物(其中,多官能氨基甲酸酯(甲基)丙烯酸酯化合物除外)和上述多官能氨基甲酸酯(甲基)丙烯酸酯化合物构成的组中的一种,或组合两种以上使用。
[(b)包含聚(氧化全氟亚烷基)基的全氟聚醚,所述全氟聚醚在其分子链的两末端经由氨基甲酸酯键而具有活性能量射线聚合性基团(其中,在所述聚(氧化全氟亚烷基)基与所述氨基甲酸酯键之间具有聚(氧化亚烷基)基的全氟聚醚除外。)]
在本发明中,作为(b)成分,使用包含聚(氧化全氟亚烷基)基的全氟聚醚,所述全氟聚醚在其分子链的两末端不经由聚(氧化亚烷基)基而经由氨基甲酸酯键具有活性能量射线聚合性基团(以下,简称为“(b)在分子链的两末端具有聚合性基团的全氟聚醚”)。(b)成分发挥作为应用本发明的固化性组合物的硬涂层中的表面改性剂的作用。
此外,(b)成分与(a)成分的相容性优异,由此抑制硬涂层产生白浊,能形成呈透明的外观的硬涂层。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的聚(氧化亚烷基)基是指,氧化亚烷基的重复单元数为2以上且氧化亚烷基中的亚烷基为无取代的亚烷基的基团。
上述聚(氧化全氟亚烷基)基中的亚烷基的碳原子数没有特别限定,但优选的是,碳原子数优选为1~4。即,上述聚(氧化全氟亚烷基)基是指,具有碳原子数1~4的二价氟代烃基与氧原子交替连结而成的结构的基团,氧化全氟亚烷基是指,具有碳原子数1~4的二价氟代烃基与氧原子连结而成的结构的基团。具体而言,可列举出-[OCF2]-(氧化全氟亚甲基)、-[OCF2CF2]-(氧化全氟亚乙基)、-[OCF2CF2CF2]-(氧化全氟丙烷-1,3-二基)、-[OCF2C(CF3)F]-(氧化全氟丙烷-1,2-二基)等基团。
上述氧化全氟亚烷基可以单独使用一种,或组合两种以上使用,该情况下,多种氧化全氟亚烷基的键合可以是嵌段键合和无规键合中的任一种。
其中,从得到耐擦伤性为良好的固化膜的观点考虑,作为聚(氧化全氟亚烷基)基,优选使用具有-[OCF2]-(氧化全氟亚甲基)和-[OCF2CF2]-(氧化全氟亚乙基)的双方作为重复单元的基团。
其中,作为上述聚(氧化全氟亚烷基)基,优选的是,按照重复单元:-[OCF2]-与-[OCF2CF2]-以摩尔比率计为[重复单元:-[OCF2]-]:[重复单元:-[OCF2CF2]-]=2:1~1:2的比例包含上述重复单元的基团,更优选的是,按照大约为1:1的比例包含上述重复单元的基团。这些重复单元的键合可以是嵌段键合和无规键合中的任一种。
上述氧化全氟亚烷基的重复单元数以其重复单元数的总数计优选为5~30的范围,更优选为7~21的范围。
此外,上述聚(氧化全氟亚烷基)基的基于凝胶渗透色谱法的以聚苯乙烯换算测定的重均分子量(Mw)为1000~5000,优选为1500~3000。
作为上述活性能量射线聚合性基团,可列举出(甲基)丙烯酰基、乙烯基等。
(b)在分子链的两末端具有聚合性基团的全氟聚醚不限于在该分子链的两末端具有一个(甲基)丙烯酰基等活性能量射线聚合性基团,也可以在该分子链的两末端具有两个以上的活性能量射线聚合性基团,例如,作为包含活性能量射线聚合性基团的末端结构,可列举出以下所示的式[A1]~式[A5]的结构、以及将它们的结构中的丙烯酰基取代成甲基丙烯酰基的结构。
Figure BDA0003200683510000101
作为这样的(b)在分子链的两末端具有聚合性基团的全氟聚醚,例如,可列举出以下的式[2]所示的化合物。
Figure BDA0003200683510000102
(式[2]中,A表示所述式[A1]~式[A5]所示的结构以及将它们的结构中的丙烯酰基取代成甲基丙烯酰基的结构中的一个,PFPE表示所述聚(氧化全氟亚烷基)基(其中,与L1直接键合一侧为氧基末端,与氧原子键合一侧为全氟亚烷基末端。),L1表示由1~3个氟原子取代的碳原子数2或3的亚烷基,m分别独立地表示1~5的整数,L2表示从m+1元醇中除去OH的m+1价的残基。)
作为上述由1~3个氟原子取代的碳原子数2或3的亚烷基,可列举出:-CH2CHF-、-CH2CF2-、-CHFCF2-、-CH2CH2CHF-、-CH2CH2CF2-、-CH2CHFCF2-等,优选为-CH2CF2-。
作为上述式[2]所示的化合物中的部分结构(A-NHC(=O)O)mL2-,可列举出以下所示的式[B1]~式[B12]所示的结构等。
Figure BDA0003200683510000111
(式[B1]~式[B12]中,A表示所述式[A1]~式[A5]所示的结构和将它们的结构中的丙烯酰基取代为甲基丙烯酰基的结构中的一个。)
在上述式[B1]~式[B12]所示的结构中,式[B1]和式[B2]相当于m=1的情况,式[B3]~式[B6]相当于m=2的情况,式[B7]~式[B9]相当于m=3的情况,式[B10]~式[B12]相当于m=5的情况。
其中,优选为式[B3]所示的结构,特别优选为式[B3]和式[A3]的组合。
作为优选的(b)在分子链的两末端具有聚合性基团的全氟聚醚,可列举出具有下述式[1]所示的部分结构的化合物。
Figure BDA0003200683510000121
式[1]所示的部分结构相当于从式[2]所示的化合物中去除A-NHC(=O)的部分。
式[1]中的n表示重复单元-[OCF2CF2]-的数量和重复单元-[OCF2]-的数量的总数,优选为5~30的范围的整数,更优选为7~21的范围的整数。此外,所述重复单元-[OCF2CF2]-的数量与所述重复单元-[OCF2]-的数量的比率优选为2:1~1:2的范围,更优选为大约1:1的范围。这些重复单元的键合可以是嵌段键合和无规键合中的任一种。
在本发明中,以相对于上述的(a)活性能量射线固化性多官能单体100质量份为0.05质量份~10质量份,优选为0.1质量份~5质量份的比例,使用(b)在分子链的两末端具有聚合性基团的全氟聚醚。
(b)通过以0.05质量份以上的比例使用(b)在分子链的两末端具有聚合性基团的全氟聚醚,能对硬涂层赋予充分的耐擦伤性。此外,通过以10质量份以下的比例使用(b)在分子链的两末端具有聚合性基团的全氟聚醚,与(a)活性能量射线固化性多官能单体充分地相容,从而得到白浊更少的硬涂层。
就上述(b)在分子链的两末端具有聚合性基团的全氟聚醚而言,例如,使在下述式[3]所示的化合物的两末端存在的羟基,与具有聚合性基团的异氰酸酯化合物,即,与所述式[A1]~式[A5]所示的结构和将它们的结构中的丙烯酰基取代为甲基丙烯酰基的结构中的键合键处键合有异氰酸根的化合物(例如,2-(甲基)丙烯酰氧基乙基异氰酸酯、1,1-双((甲基)丙烯酰氧基甲基)乙基异氰酸酯等)发生反应而形成氨基甲酸酯键,由此能得到。
(HO)mL2-O-L1-PFPE-O-L1-O-L2(OH)m [3]
(式[3]中,PFPE、L1、L2以及m表示与所述式[2]相同的意思。)
需要说明的是,本发明的固化性组合物中,可以包含:(b)包含聚(氧化全氟亚烷基)基的全氟聚醚,所述全氟聚醚在其分子链的两末端经由氨基甲酸酯键而具有活性能量射线聚合性基团(其中,所述聚(氧化全氟亚烷基)基与所述氨基甲酸酯键之间没有聚(氧化亚烷基)基。),除此之外,也可以包含:包含聚(氧化全氟亚烷基)基的全氟聚醚,所述全氟聚醚在其分子链的一端(一端末端)经由氨基甲酸酯键而具有活性能量射线聚合性基团、且在该分子链的另一端(另一端末端)具有羟基(其中,在所述聚(氧化全氟亚烷基)基与所述氨基甲酸酯键之间以及在所述聚(氧化全氟亚烷基)基与所述羟基之间没有聚(氧化亚烷基)基。);如上述式[3]所示那样的包含聚(氧化全氟亚烷基)基的全氟聚醚,所述全氟聚醚在其分子链的两末端具有羟基(其中,所述聚(氧化全氟亚烷基)基与所述羟基之间没有聚(氧化亚烷基)基。)[没有活性能量射线聚合性基团的化合物]。
如上所述,本发明的固化性组合物的全氟聚醚化合物与(a)成分的相容性优异,因此,起到能形成白浊更少的硬涂层的优异效果。
[(c)金属氧化物粒子]
金属氧化物粒子是指能对由本发明的固化性组合物得到的固化膜(硬涂层)赋予抗静电性能的抗静电剂。
作为所述(c)金属氧化物粒子没有特别限定,但是,例如可列举出:氧化锡(SnO2)、锡掺杂氧化铟(ITO)、氟掺杂氧化锡(FTO)、锑掺杂氧化锡(ATO)、磷掺杂氧化锡(PTO)、镓掺杂氧化锌(GZO)、铝掺杂氧化锌(AlZO)、锑掺杂氧化锌(AZO)、铟掺杂氧化锌或氧化锌掺杂氧化铟(IZO)、氧化铟镓锌(IGZO),其中优选的是磷掺杂氧化锡和锑掺杂氧化锡等包含氧化锡的导电性金属氧化物粒子。特别是,从所形成的硬涂层的透明性的观点考虑,使用磷掺杂氧化锡作为抗静电剂的本发明的固化性组合物能形成无结雾或着色的透明的固化膜(硬涂层),因此优选。
作为上述金属氧化物粒子,还可列举出以金属氧化物为核,其表面由酸性或碱性氧化物被覆的表面被覆型金属氧化物粒子。作为所述核,例如,除了氧化锡等上述金属氧化物粒子之外,还可列举出:氧化钛、氧化钛-氧化锡复合物、氧化锆-氧化锡复合物、氧化钨-氧化锡复合物、氧化钛-氧化锆-氧化锡复合物。作为所述酸性或碱性氧化物,例如可列举出:五氧化锑、氧化硅-五氧化锑复合物、氧化硅-氧化锡复合物。其中,优选的是,以氧化锡为核,其表面由五氧化锑被覆的核壳粒子。
所述(c)金属氧化物粒子的一次粒径只要是能在固化性组合物中均匀地分散且不损害硬涂层的耐擦伤性的范围即可,优选为4nm~100nm,更优选为4nm~50nm。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发明中,金属氧化物粒子的一次粒径是指使用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到的各粒子的粒径(随机选择的100个粒子的平均值)。
在本发明中,所述(c)金属氧化物粒子相对于上述的(a)活性能量射线固化性多官能单体100质量份为5质量份~100质量份。
[(d)利用活性能量射线产生自由基的聚合引发剂]
在本发明的固化性组合物中,利用优选的活性能量射线产生自由基的聚合引发剂(以下,也简称为“(d)聚合引发剂”)是例如利用电子射线、紫外线、X射线等活性能量射线、特别是利用紫外线照射产生自由基的聚合引发剂。
作为上述(d)聚合引发剂,例如可列举出:苯偶姻类、烷基苯酮类、噻吨酮类、偶氮类、叠氮类、重氮类、邻醌二叠氮类、酰基氧化膦类、肟酯类、有机过氧化物、二苯甲酮类、双香豆素类、双咪唑类、二茂钛类、硫醇类、卤代烃类、三氯甲基三嗪类、以及碘鎓盐、锍盐等鎓盐类等。它们可以单独使用一种或混合两种以上使用。
其中,在本发明中,从透明性、表面固化性、薄膜固化性的观点考虑,作为(d)聚合引发剂,优选使用烷基苯酮类。通过烷基苯酮类能得到耐擦伤性进一步提高的固化膜。
作为上述烷基苯酮类,例如可列举出:1-羟基环己基苯基酮、2-羟基-2-甲基-1-苯基丙烷-1-酮、2-羟基-1-(4-(2-羟基乙氧基)苯基)-2-甲基丙烷-1-酮、2-羟基-1-(4-(4-(2-羟基-2-甲基丙酰基)苄基)苯基)-2-甲基丙烷-1-酮等α-羟基烷基苯酮类;2-甲基-1-(4-(甲硫基)苯基)-2-吗啉代丙烷-1-酮、2-苄基-2-二甲基氨基-1-(4-吗啉代苯基)丁烷-1-酮等α-氨基烷基苯酮类;2,2-二甲氧基-1,2-二苯基乙烷-1-酮;苯基乙醛酸甲酯等。
[(e)溶剂]
本发明的固化性组合物可以进一步包含(e)溶剂,即可以制成清漆(膜形成材料)的形态。
作为上述溶剂,只要使所述(a)成分~(d)成分溶解或均匀分散,此外,考虑后述的固化膜(硬涂层)形成的涂敷时的作业性、固化前后的干燥性等适当选择即可。例如可列举出:苯、甲苯、二甲苯、乙苯、四氢萘等芳香族烃类;正己烷、正庚烷、矿物油精、环己烷等脂肪族或脂环式烃类;氯代甲烷、溴代甲烷、碘代甲烷、二氯甲烷、氯仿、四氯化碳、三氯乙烯、全氯乙烯、邻二氯苯等卤代物类;乙酸乙酯、乙酸丙酯、乙酸丁酯、乙酸甲氧基丁酯、甲基溶纤剂乙酸酯、乙基溶纤剂乙酸酯、丙二醇单甲基醚乙酸酯(PGMEA)等酯类或酯醚类;二乙基醚、四氢呋喃(THF)、1,4-二噁烷、甲基溶纤剂、乙基溶纤剂、丁基溶纤剂、丙二醇单甲基醚(PGME)、丙二醇单乙基醚、丙二醇单正丙基醚、丙二醇单异丙基醚、丙二醇单正丁基醚等醚类;丙酮、甲乙酮(MEK)、甲基异丁基酮(MIBK)、二正丁基酮、环己酮等酮类;甲醇、乙醇、正丙醇、异丙醇、正丁醇、异丁醇、叔丁醇、2-乙基己醇、苄醇、乙二醇等醇类;N,N-二甲基甲酰胺(DMF)、N,N-二甲基乙酰胺(DMAc)、N-甲基-2-吡咯烷酮(NMP)等酰胺类;二甲基亚砜(DMSO)等亚砜类;以及混合这些溶剂中的两种以上的溶剂。
(e)溶剂的使用量没有特别限定,但例如以本发明的固化性组合物中的固体成分浓度为1质量%~70质量%、优选为5质量%~50质量%的浓度使用。在此,固体成分浓度(也称为不挥发成分浓度)表示固体成分(从全部成分中除去溶剂成分的部分)相对于本发明的固化性组合物的所述(a)成分~(d)成分(以及根据需要的其他添加剂)的总质量(合计质量)的含量。
[其他添加物]
此外,本发明的固化性组合物中,只要不损害本发明效果,可以根据需要适当配合通常添加的添加剂,例如,聚合促进剂、阻聚剂、光敏剂、流平剂、表面活性剂、密合性赋予剂、增塑剂、紫外线吸收剂、光稳定剂、抗氧化剂、储存稳定剂、抗静电剂、无机填充剂、颜料、染料等。
作为上述其他添加物的抗静电剂,例如可列举出:CNT(碳纳米管)、石墨烯、富勒烯等纳米碳类;包括铵系、咪唑鎓系、鏻系、吡啶鎓系、吡咯烷鎓系、锍系等的离子液体类;聚(3,4-亚乙基二氧噻吩)(PEDOT)、聚(3,4-亚乙基二氧噻吩)-聚(苯乙烯磺酸)(PEDOT-PSS)等聚噻吩系、聚乙炔系、聚苯胺系、聚吡咯系等导电性高分子类。
<固化膜>
将本发明的固化性组合物涂布(coating)在基材上来形成涂膜,向该涂膜照射活性能量射线而使其聚合(固化),由此能形成固化膜。该固化膜也是本发明的对象。此外,可以使后述的硬涂膜中的硬涂层成为由该固化膜形成的层。
作为该情况的所述基材,例如可列举出:各种树脂(聚碳酸酯、聚甲基丙烯酸酯、聚苯乙烯、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聚萘二甲酸乙二醇酯(PEN)等聚酯、聚氨酯、热塑性聚氨酯(TPU)、聚烯烃、聚酰胺、聚酰亚胺、环氧树脂、三聚氰胺树脂、三乙酰基纤维素、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共聚物(ABS)、丙烯腈-苯乙烯共聚物(AS)、降冰片烯系树脂等)、金属、木材、纸、玻璃、板岩等。这些基材的形状可以为板状、膜状或三维成型体。
对所述基材上的涂布方法可以适当选择铸涂法、旋转涂布法、刮板涂布法、浸渍涂布法、辊涂法、喷涂法、棒涂法、模涂法、喷墨法、印刷法(凸版印刷法、凹版印刷法、平版印刷法、丝网印刷法等)等,其中,从可以利用于辊对辊(roll-to-roll)法、还从薄膜涂布性的观点考虑,理想的是使用凸版印刷法,特别理想的是使用凹版涂布法。需要说明的是,优选在事前使用孔径为0.2μm左右的过滤器等来过滤固化性组合物后供于涂布。需要说明的是,在涂布时,也可以根据需要向该固化性组合物添加溶剂而形成清漆的形态。作为该情况的溶剂,可以列举上述的[(e)溶剂]中列举的各种溶剂。
在基材上涂布固化性组合物而形成涂膜后,根据需要利用热板、烘箱等加热单元对涂膜进行预干燥来去除溶剂(溶剂去除工序)。作为此时的加热干燥的条件,例如,优选为在40℃~120℃下进行30秒~10分钟左右。
干燥后,照射紫外线等活性能量射线,使涂膜固化。作为活性能量射线,可列举出紫外线、电子射线、X射线等,特别优选紫外线。作为用于紫外线照射的光源,可使用太阳光线、化学灯、低压水银灯、高压水银灯、金属卤化物灯、氙灯、UV-LED等。
然后,通过进行烘烤,具体而言,通过使用热板、烘箱等加热单元来加热,可以使聚合完成。
需要说明的是,在干燥、固化后,所形成的固化膜的厚度通常为0.01μm~50μm,优选为0.05μm~20μm。
<硬涂膜>
可以使用本发明的固化性组合物来制造在膜基材的至少一方的面(表面)具备硬涂层的硬涂膜。该硬涂膜也是本发明的对象,例如为了保护触控面板、液晶显示器等各种显示元件等的表面,可优选使用该硬涂膜。
本发明的硬涂膜中的硬涂层可以通过包括如下工序的方法来形成:将上述的本发明的固化性组合物涂布于膜基材上,形成涂膜的工序;以及向该涂膜照射紫外线等活性能量射线来使该涂膜固化的工序。
作为所述膜基材,可以使用上述的<固化膜>中列举出的基材中的、能够用于光学用途的各种透明的树脂制膜。作为优选的树脂制膜,例如可列举出: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PBT)、聚萘二甲酸乙二醇酯(PEN)等聚酯、聚氨酯、热塑性聚氨酯(TPU)、聚碳酸酯、聚甲基丙烯酸酯、聚苯乙烯、聚烯烃、聚酰胺、聚酰亚胺、三乙酰基纤维素等的膜。
此外,对所述膜基材上涂布固化性组合物的方法(涂膜形成工序)和对涂膜照射活性能量射线的方法(固化工序)可以使用上述的<固化膜>所列举出的方法。此外,在本发明的固化性组合物中包含溶剂的(清漆形态的)情况下,在涂膜形成工序后,根据需要也可以包括对该涂膜进行干燥来去除溶剂的工序。该情况下,可以使用上述的<固化膜>所列举出的涂膜的干燥方法(溶剂去除工序)。
如此得到的硬涂层的层厚优选为1μm~20μm,更优选为1μm~10μm。
[实施例]
以下,列举实施例对本发明更具体地进行说明,但本发明不限定于下述的实施例。
需要说明的是,在实施例中,用于试样的制备和物性的分析的装置和条件如下所述。
(1)利用棒涂布机的涂布
装置:TQC Sheen公司制Automatic Filmapplicator AB3125。
棒:OSG SYSTEM PRODUCTS(株)制A-Bar OSP-25,最大湿膜厚25μm(相当于WIREBAR#10)。
涂布速度:4m/分钟。
(2)烘箱
装置:三基计装(株)制2层式洁净烘箱(上下式)PO-250-45-D。
(3)UV固化
装置:Heraeus(株)制CV-110QC-G。
灯:Heraeus(株)制高压水银灯H-bulb。
(4)凝胶渗透色谱法(GPC)
装置:Tosoh(株)制HLC-8220GPC。
色谱柱:昭和电工(株)制Shodex(注册商标)GPC K-804L、GPC K-805L。
色谱柱温度:40℃。
洗脱液:四氢呋喃。
检测器:RI。
(5)耐擦伤性试验
装置:新东科学(株)制往复式磨损试验机TRIBOGEAR TYPE:30H。
扫描速度:3000mm/分钟。
扫描距离:50mm。
(6)拉伸试验
装置:(株)岛津制作所制台式精密万能试验机Autograph AGS-10kNX。
夹具:1kN手动螺旋式平面形夹具。
夹齿:高强度橡胶涂层夹齿。
拉伸速度:50mm/分钟。
测定温度:23℃。
(7)表面电阻测定
装置:三菱化学(株)制Hiresta-UP MCP-HT450。
探头:URS探头。
电阻台(Resistable,レヅテーブル):UFL。
施加电压:10V。
(8)雾度测定
装置:日本电色工业(株)制雾度计NDH 5000。
此外,简写符号表示以下含义。
a-1:氧化亚乙基改性季戊四醇四丙烯酸酯[日本化药(株)制KAYALAD RP-1040,氧化亚乙基4mol]。
a-2:氧化亚乙基改性三羟甲基丙烷三丙烯酸酯[东亚合成(株)制Aronix(注册商标)M-350,氧化亚乙基3mol]。
a-3:氧化亚乙基改性四甘油聚丙烯酸酯[阪本药品工业(株)制SA-TE6,官能团数6,氧化亚乙基6mol]。
a-4:三羟甲基丙烷三丙烯酸酯[新中村化学工业(株)制NK ESTER A-TMPT]。
CM-1:磷掺杂氧化锡20质量%异丙醇分散溶胶[日产化学(株)制CELNAX(注册商标)CX-S204IP,一次粒径:5nm~20nm,二次粒径:10nm~20nm]。
CM-2:锑掺杂氧化锡40质量%甲醇分散溶胶[日产化学(株)制CELNAX(注册商标)CX-Z410M,一次粒径:20nm~30nm,二次粒径:80nm~120nm]。
在此,一次粒径和二次粒径是指通过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测定的粒径。粒径利用透射电子显微镜以下述方式求出:将溶胶滴到铜网上使其干燥,使用透射电子显微镜(日本电子(株)制JEM-1020)在加速电压100kV下进行观察,对100个粒子进行测定并求出平均值作为平均一次粒径。
CM-3:季铵盐型抗静电聚合物[Taisei Fine Chemical(株)制ACRIT标准型1SX-1090]。
CM-4:季铵盐型抗静电聚合物[Taisei Fine Chemical(株)制ACRIT反应型8SX-1071]。
CM-5:含有离子性基团的有机硅低聚物[信越化学工业(株)制信越Silicone(注册商标)X-40-2750]。
CM-6:以氧化锡为核,其表面由五氧化锑被覆的核壳粒子30质量%甲醇分散溶胶[日产化学(株)制,CELNAX(注册商标)HX-307M1,一次粒径:30nm~40nm]。
PFPE1:在分子链的两末端分别不经由聚(氧化亚烷基)基而具有两个羟基的全氟聚醚[Solvay Specialty Polymers公司制Fomblin(注册商标)T4]。
BEI:1,1-双(丙烯酰氧基甲基)乙基异氰酸酯[昭和电工(株)制Karenz(注册商标)BEI]。
DOTDD:二新癸酸二辛基锡[日东化成(株)制NEOSTAN(注册商标)U-830]。
O2959:2-羟基-1-(4-(2-羟基乙氧基)苯基)-2-甲基丙烷-1-酮[IGMResins公司制OMNIRAD(注册商标)2959]。
MEK:甲乙酮。
MeOH:甲醇。
IPA:异丙醇。
[制造例1]在分子链的两末端分别(不经由聚(氧化亚烷基)基)经由氨基甲酸酯键而具有四个丙烯酰基的全氟聚醚(SM1)的制造
在螺旋管中投入1.19g(0.5mmol)的PFPE1、0.52g(2.0mmol)的BEI、0.017g(PFPE1和BEI的合计质量的0.01倍的量)的DOTDD以及1.67g的MEK。将该混合物使用搅拌器芯片(Starer Chip)在室温(大约23℃)下搅拌24小时,得到作为目标化合物的SM1的50质量%MEK溶液。
所得到的SM1的基于GPC的以聚苯乙烯换算测定的重均分子量:Mw为3000,分散度:Mw(重均分子量)/Mn(数均分子量)为1.2。
[实施例1~实施例8、比较例1~比较例4]
按照表1的记载混合以下的各成分,制备出表1所记载的固体成分浓度的固化性组合物。需要说明的是,在此,固体成分是指溶剂以外的成分。此外,表1中,[份]表示[质量份]。
(1)多官能单体:100质量份的表1所记载的多官能单体。
(2)表面改性剂:0.2质量份的表1所记载的表面改性剂(固体成分换算)。
(3)抗静电剂:表1所记载的量的表1所记载的导电材料。
(4)聚合引发剂:3质量份的O2959。
(5)溶剂:表1所记载的量的MeOH/IPA。
通过棒涂布机将该固化性组合物涂布在A4大小的双面易粘接处理PET膜[东丽(株)制Lumirror(商标注册)U403,厚度100μm]上,得到涂膜。使该涂膜在120℃的烘箱中干燥3分钟,去除溶剂。在氮气气氛下对所得到的膜照射曝光量300mJ/cm2的UV光来进行曝光,由此制作出具有大约5μm的层(膜)厚的硬涂层(固化膜)的硬涂膜。
对所得到的硬涂膜的耐擦伤性、表面电阻、拉伸性以及雾度值进行了评价。各评价方式在以下示出。将结果一并示于表2。
[耐擦伤性]
对硬涂膜的硬涂层表面利用安装于往复式磨损试验机的钢丝绒[BONSTAR销售(株)制BONSTAR(注册商标)#0000(超细)]施加500g/cm2的载荷而往复擦拭10次,以目视确认伤痕的程度,按照以下的基准A、B以及C进行了评价。需要说明的是,在假设实际用作硬涂层的情况下,要求至少为B,理想的是A。
A:无伤痕。
B:产生多条细小的伤痕。
C:整个表面产生伤痕。
[表面电阻]
将硬涂层表面朝上的硬涂膜放在测量台上,将探头按压在硬涂膜上10秒后进行测定。同样的操作进行三次,将平均值作为表面电阻值,按照以下的基准A、B以及C进行了评价。
A:小于1×1011Ω/□。
B:1×1011Ω/□以上且小于1×1014Ω/□。
C:1014Ω/□以上。
[拉伸性]
将硬涂膜切成长度60mm、宽度10mm的矩形,制作出试验片。以分别抓住从试验片的长尺寸方向的两端起20mm的方式安装于万能试验机的夹具,以拉伸率(=(夹具间距离的增加量)÷(夹具间距离)×100)为2.5%、7.5%、10%的方式进行拉伸试验。通过目视观察试验片的硬涂层,将未产生裂纹的最大的拉伸率作为拉伸性,按照以下的基准A、B以及C进行了评价。
A:10%以上。
B:2.5%以上且小于10%。
C:小于2.5%。
[表1]
Figure BDA0003200683510000231
[表2]
耐擦伤性 表面电阻 拉伸性 雾度[%]
实施例1 A A A 1.4
实施例2 A A A 1.6
实施例3 A A A 1.9
实施例4 B A A 1.2
实施例5 B A A 1.8
实施例6 A A B 1.9
实施例7 A A A 8.4
实施例8 A B A 2.1
比较例1 A C A 1.6
比较例2 C A A 3.0
比较例3 C C A 2.5
比较例4 C C B 14.2
如表1和表2所示,表明具有由固化性组合物得到的硬涂层的硬涂膜(实施例1~实施例8)具有耐擦伤性和适度的拉伸性,并且抗静电性优异,其中,所述固化性组合物分别配合了多官能单体、作为抗静电剂的金属氧化物粒子、作为表面改性剂的在分子链的两末端分别经由氨基甲酸酯键而具有四个丙烯酰基的全氟聚醚SM1。特别是,表明具有由固化性组合物得到的硬涂层的硬涂膜(实施例1~实施例5、实施例7以及实施例8)的拉伸性更优异,其中,所述固化性组合物使用了氧化亚乙基改性丙烯酸酯作为多官能单体。
另一方面,结果显示具有由固化性组合物得到的硬涂层的硬涂膜(比较例1)未体现出抗静电性,其中,所述固化性组合物不包含金属氧化物粒子作为抗静电剂。此外,结果显示具有由固化性组合物得到的硬涂层的硬涂膜(比较例2和比较例3)的耐擦伤性差,其中,所述固化性组合物使用了具有离子传导性的季铵盐型的聚合物作为抗静电剂。而且,结果显示具有由固化性组合物得到的硬涂层的硬涂膜(比较例4)的耐擦伤性和抗静电性的双方差,其中,所述固化性组合物使用了含有离子性基团的有机硅低聚物。

Claims (16)

1.一种固化性组合物,其中,包含:
(a)活性能量射线固化性多官能单体100质量份;
(b)包含聚(氧化全氟亚烷基)基的全氟聚醚,在其分子链的两末端经由氨基甲酸酯键而具有活性能量射线聚合性基团的全氟聚醚0.05质量份~10质量份,其中,在所述聚(氧化全氟亚烷基)基与所述氨基甲酸酯键之间具有聚(氧化亚烷基)基的全氟聚醚除外;
(c)作为抗静电剂的金属氧化物粒子5质量份~100质量份;以及
(d)利用活性能量射线产生自由基的聚合引发剂1质量份~20质量份。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固化性组合物,其中,
所述(b)全氟聚醚在其分子链的两末端分别经由氨基甲酸酯键而具有至少两个活性能量射线聚合性基团。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固化性组合物,其中,
所述(b)全氟聚醚在其分子链的两末端分别经由氨基甲酸酯键而具有至少三个活性能量射线聚合性基团。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固化性组合物,其中,
所述聚(氧化全氟亚烷基)基是具有重复单元-[OCF2]-和重复单元-[OCF2CF2]-的双方,将这些重复单元以嵌段键合、无规键合、或、嵌段键合和无规键合的方式键合而成的基团。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固化性组合物,其中,
所述(b)全氟聚醚具有下述式[1]所示的部分结构,
Figure FDA0003200683500000011
上述式[1]中,n表示重复单元-[OCF2CF2]-的数量和重复单元-[OCF2]-的数量的总数,是5~30的整数,
所述重复单元-[OCF2CF2]-以及所述重复单元-[OCF2]-,以嵌段键合、无规键合、或、嵌段键合和无规键合中的任一种方式键合。
6.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固化性组合物,其中,
所述(a)多官能单体为氧化亚乙基改性多官能单体。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固化性组合物,其中,
相对于所述(a)多官能单体的聚合性基团1mol,所述(a)多官能单体的平均氧化亚乙基改性量少于3mol。
8.根据权利要求1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固化性组合物,其中,
所述(a)多官能单体包含选自由多官能(甲基)丙烯酸酯化合物和多官能氨基甲酸酯(甲基)丙烯酸酯化合物构成的组中的至少一种,其中,在所述多官能(甲基)丙烯酸酯化合物中,所述多官能氨基甲酸酯(甲基)丙烯酸酯化合物除外。
9.根据权利要求1至8中任一项所述的固化性组合物,其中,
所述(c)金属氧化物粒子包含选自由锡掺杂氧化铟、氟掺杂氧化锡、锑掺杂氧化锡、磷掺杂氧化锡、镓掺杂氧化锌、铝掺杂氧化锌、锑掺杂氧化锌、铟掺杂氧化锌、氧化锌掺杂氧化铟以及氧化铟镓锌构成的组中的至少一种。
10.根据权利要求1至9中任一项所述的固化性组合物,其中,
所述(c)金属氧化物粒子包含磷掺杂氧化锡。
11.根据权利要求1至10中任一项所述的固化性组合物,其中,
所述(c)金属氧化物粒子的一次粒径为4nm~100nm。
12.根据权利要求1至11中任一项所述的固化性组合物,其中,
进一步包含(e)溶剂。
13.一种固化膜,其由权利要求1至11中任一项所述的固化性组合物得到。
14.一种硬涂膜,其是在膜基材的至少一方的面具备硬涂层的硬涂膜,所述硬涂层由权利要求13所述的固化膜形成。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硬涂膜,其中,
所述硬涂层具有1μm~15μm的层厚。
16.一种硬涂膜的制造方法,其是在膜基材的至少一方的面具备硬涂层的硬涂膜的制造方法,所述硬涂层包括:
将权利要求1至12中任一项所述的固化性组合物涂布于膜基材上,形成涂膜的工序;以及
向所述涂膜照射活性能量射线而进行固化的工序。
CN202080013211.2A 2019-02-06 2020-01-30 抗静电硬涂用固化性组合物 Active CN113412190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9020177 2019-02-06
JP2019-020177 2019-02-06
PCT/JP2020/003477 WO2020162324A1 (ja) 2019-02-06 2020-01-30 帯電防止ハードコート用硬化性組成物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412190A true CN113412190A (zh) 2021-09-17
CN113412190B CN113412190B (zh) 2023-09-26

Family

ID=7194705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80013211.2A Active CN113412190B (zh) 2019-02-06 2020-01-30 抗静电硬涂用固化性组合物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JP (1) JPWO2020162324A1 (zh)
KR (1) KR20210124271A (zh)
CN (1) CN113412190B (zh)
TW (1) TWI828851B (zh)
WO (1) WO2020162324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7367316B2 (ja) * 2019-03-26 2023-10-24 三菱ケミカル株式会社 高滑水性活性エネルギー線硬化性組成物及び樹脂成形品
WO2022209867A1 (ja) * 2021-04-02 2022-10-06 日産化学株式会社 帯電防止ハードコート層および硬化性組成物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70148596A1 (en) * 2003-10-21 2007-06-28 Tdk Corporation Hardcoat agent composition and optical information medium thereof
US20130084458A1 (en) * 2011-09-30 2013-04-04 Tdk Corporation Hard coat agent composition and hard coat film using the same
CN104379621A (zh) * 2012-06-22 2015-02-25 索马龙株式会社 能量射线固化型树脂组合物、固化物及层叠体
CN105705540A (zh) * 2013-11-11 2016-06-22 Dic株式会社 活性能量射线固化性组合物、其固化物及具有其固化涂膜的物品
WO2016163479A1 (ja) * 2015-04-07 2016-10-13 日産化学工業株式会社 耐擦傷性コーティング用硬化性組成物

Family Cites Familie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206464B2 (ja) * 2008-03-26 2013-06-12 Jsr株式会社 パーフルオロポリエーテル基、ウレタン基及び(メタ)アクリロイル基を有する化合物
JP2015054461A (ja) * 2013-09-12 2015-03-23 富士フイルム株式会社 ハードコートフィルム
JP6340210B2 (ja) * 2014-02-27 2018-06-06 デクセリアルズ株式会社 表面調整剤及びそれを用いた物品
JP2017008128A (ja) * 2015-06-16 2017-01-12 ユニマテック株式会社 活性エネルギー線硬化性樹脂組成物
JP7041405B2 (ja) * 2017-09-01 2022-03-24 日産化学株式会社 延伸性耐擦傷性コーティング用硬化性組成物
CN112368305B (zh) * 2018-07-05 2023-03-28 日产化学株式会社 柔性涂层用固化性组合物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70148596A1 (en) * 2003-10-21 2007-06-28 Tdk Corporation Hardcoat agent composition and optical information medium thereof
US20130084458A1 (en) * 2011-09-30 2013-04-04 Tdk Corporation Hard coat agent composition and hard coat film using the same
CN104379621A (zh) * 2012-06-22 2015-02-25 索马龙株式会社 能量射线固化型树脂组合物、固化物及层叠体
CN105705540A (zh) * 2013-11-11 2016-06-22 Dic株式会社 活性能量射线固化性组合物、其固化物及具有其固化涂膜的物品
WO2016163479A1 (ja) * 2015-04-07 2016-10-13 日産化学工業株式会社 耐擦傷性コーティング用硬化性組成物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20162324A1 (ja) 2020-08-13
KR20210124271A (ko) 2021-10-14
CN113412190B (zh) 2023-09-26
JPWO2020162324A1 (ja) 2021-12-09
TW202041609A (zh) 2020-11-16
TWI828851B (zh) 2024-01-1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KR102332177B1 (ko) 내찰상성 코팅용 경화성 조성물
JP7397412B2 (ja) 硬化性組成物
TWI791603B (zh) 延伸性耐擦傷性之塗布用硬化性組成物
CN113412190B (zh) 抗静电硬涂用固化性组合物
CN109715685B (zh) 耐擦伤性硬涂材
KR20230016187A (ko) 우레탄(메트)아크릴레이트 및 표면 수식된 실리카입자를 포함하는 하드코트층 형성용 경화성 조성물
CN113396127A (zh) 柔性硬涂层用固化性组合物
CN113396191B (zh) 柔性硬涂用固化性组合物
JP2022047947A (ja) 特定のウレタン(メタ)アクリレートを含むハードコート層形成用硬化性組成物
TW202302781A (zh) 抗靜電硬塗層及硬化性組成物
CN113383024A (zh) 硬涂用固化性组合物
CN113396190A (zh) 防眩性柔性硬涂层用固化性组合物
CN113423749A (zh) 防眩性硬涂用固化性组合物
CN113423513A (zh) 耐光性硬涂用固化性组合物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