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3365864A - 用于机动车的车顶系统的可运动的车顶部件的驱动系统 - Google Patents

用于机动车的车顶系统的可运动的车顶部件的驱动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3365864A
CN113365864A CN202080008706.6A CN202080008706A CN113365864A CN 113365864 A CN113365864 A CN 113365864A CN 202080008706 A CN202080008706 A CN 202080008706A CN 113365864 A CN113365864 A CN 113365864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heet metal
metal insert
drive system
plastic component
movabl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80008706.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3365864B (zh
Inventor
M·马奎特
T·丁纳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aoshi Auto Parts Taicang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Baoshi Auto Parts Taicang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aoshi Auto Parts Taicang Co ltd filed Critical Baoshi Auto Parts Taicang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1336586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36586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336586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365864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JWINDOWS, WINDSCREENS, NON-FIXED ROOFS, DOORS, OR SIMILAR DEVICES FOR VEHICLES; REMOVABLE EXTERNAL PROTECTIVE COVERING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 B60J7/00Non-fixed roofs; Roofs with movable panels, e.g. rotary sunroofs
    • B60J7/02Non-fixed roofs; Roofs with movable panels, e.g. rotary sunroofs of sliding type, e.g. comprising guide shoes
    • B60J7/024Non-fixed roofs; Roofs with movable panels, e.g. rotary sunroofs of sliding type, e.g. comprising guide shoes characterised by the height regulating mechanism of the sliding panel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JWINDOWS, WINDSCREENS, NON-FIXED ROOFS, DOORS, OR SIMILAR DEVICES FOR VEHICLES; REMOVABLE EXTERNAL PROTECTIVE COVERING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 B60J7/00Non-fixed roofs; Roofs with movable panels, e.g. rotary sunroofs
    • B60J7/02Non-fixed roofs; Roofs with movable panels, e.g. rotary sunroofs of sliding type, e.g. comprising guide sho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JWINDOWS, WINDSCREENS, NON-FIXED ROOFS, DOORS, OR SIMILAR DEVICES FOR VEHICLES; REMOVABLE EXTERNAL PROTECTIVE COVERING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 B60J7/00Non-fixed roofs; Roofs with movable panels, e.g. rotary sunroofs
    • B60J7/02Non-fixed roofs; Roofs with movable panels, e.g. rotary sunroofs of sliding type, e.g. comprising guide shoes
    • B60J7/04Non-fixed roofs; Roofs with movable panels, e.g. rotary sunroofs of sliding type, e.g. comprising guide shoes with rigid plate-like element or elements, e.g. open roofs with harmonica-type folding rigid panel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JWINDOWS, WINDSCREENS, NON-FIXED ROOFS, DOORS, OR SIMILAR DEVICES FOR VEHICLES; REMOVABLE EXTERNAL PROTECTIVE COVERING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 B60J7/00Non-fixed roofs; Roofs with movable panels, e.g. rotary sunroofs
    • B60J7/02Non-fixed roofs; Roofs with movable panels, e.g. rotary sunroofs of sliding type, e.g. comprising guide shoes
    • B60J7/04Non-fixed roofs; Roofs with movable panels, e.g. rotary sunroofs of sliding type, e.g. comprising guide shoes with rigid plate-like element or elements, e.g. open roofs with harmonica-type folding rigid panels
    • B60J7/043Sunroofs e.g. sliding above the roof
    • B60J7/0435Sunroofs e.g. sliding above the roof pivoting upwardly to vent mode and moving at the outside of the roof to fully open mode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Fittings On The Vehicle Exterior For Carrying Loads, And Devices For Holding Or Mounting Articles (AREA)
  • Injection Moulding Of Plastics Or The Like (AREA)
  • Power-Operated Mechanisms For Wing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机动车的车顶系统的可运动的车顶部件的驱动系统,具有在装配就绪的状态下与车辆固定的引导轨道组件,并且具有控制机构,所述控制机构设置用于使得可运动的车顶部件在关闭位置、通风位置和打开位置之间受控地移位,其中,所述控制机构具有能够在引导轨道组件中移动的驱动滑座,所述驱动滑座为了使得可运动的车顶部件移位而作用在能够与可运动的车顶部件连接的承载条上。根据本发明,所述驱动滑座具有两个沿横向方向间隔开地相对而置的侧向部件,所述侧向部件的彼此背离的外侧分别与引导轨道组件配合作用并且在它们的彼此面对的内侧之间布置有承载条的前部区域并且在所述侧向部件之一的至少一个侧向向内敞开的控制轮廓上可强制运动地得到引导,并且所述驱动滑座作为金属‑塑料‑复合构件制成,其中,所述侧向部件分别至少通过塑料组件形成,所述塑料组件注塑到至少一个沿着横向方向在所述侧向部件之间延伸的并且由金属制成的横向接片上。

Description

用于机动车的车顶系统的可运动的车顶部件的驱动系统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机动车的车顶系统的可运动的车顶部件的驱动系统,该驱动系统具有在已装配就绪的状态下与车辆固定的引导轨道组件,并且具有控制机构,该控制机构被设置用于使得可运动的车顶部件在关闭位置、通风位置和打开位置之间受控地移位,其中,控制机构具有能够在引导轨道组件中移动的驱动滑座,该驱动滑座为了移位可运动的车顶部件而作用在能够与该可运动的车顶部件连接的承载条上。
背景技术
这种驱动系统由DE 10 2015 201 587 A1 已知。已知的驱动系统是车顶系统的一部分,该车顶系统作为预制的结构单元装入到乘用车的切开的车顶区域中。驱动系统具有在装配就绪的状态中与车辆固定的引导轨道组件。此外,设置有控制机构,借助该控制机构,车顶系统的可运动的车顶部件能够在关闭位置、通风位置和打开位置之间受控地移位。为此目的,控制机构具有可在引导轨道组件中移动的驱动滑座。驱动滑座作用在如下承载条上,该承载条能够与可运动的车顶部件连接。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任务是,提供一种开头所述类型的驱动系统,该驱动系统相对于现有技术被简化地构造。
该任务通过如下方式解决,即,驱动滑座具有两个沿着横向方向间隔开地相对而置的侧向部件,所述侧向部件的彼此背离的外侧分别与引导轨道组件配合作用并且在所述侧向部件的彼此面对的内侧之间布置有承载条的前部区域并且在所述侧向部件之一的至少一个侧向向内敞开的控制轮廓上可强制运动地得到引导,并且驱动滑座作为金属-塑料-复合构件制成,其中,所述侧向部件分别至少由塑料组件(Kunststoffkomponente)形成,所述塑料组件注塑到至少一个沿着横向方向在侧向部件之间延伸的并且由金属制成的横向接片上。与现有技术相比,通过根据本发明的解决方案可以实现特别简单的结构。根据本发明的驱动系统的简化结构允许可运动的构件的减少的数量,并且与之伴随地允许特别简单且成本有利的制造和装配。驱动滑座的根据本发明的构型尤其有助于驱动系统的特别简单的结构。这规定,驱动滑座具有两个沿着横向方向间隔开地相对而置的侧向部件。承载条的前部区域沿着横向方向在两侧被侧向部件包围(flankieren)。侧向部件分别具有外侧和内侧。外侧分别与引导轨道组件配合作用并且沿着横向方向彼此背离。内侧沿着横向方向与相应的外侧相对而置地布置,并且与之相应地沿着横向方向彼此面对。侧向部件之一具有侧向向内敞开的控制轮廓,该控制轮廓与承载条的前部区域配合作用,以控制可运动的车顶部件的运动。优选地,至少一个控制轮廓设计为控制滑槽,承载条的前部区域的至少一个侧向突伸的控制凸块嵌入到该控制滑槽中。同时,根据本发明将驱动滑座制造为金属-塑料-复合构件有助于特别简单的结构。这规定,两个侧向部件分别至少通过塑料组件来形成。此外规定,这两种塑料组件注塑到沿横向方向延伸的横向接片上。横向接片优选通过金属板形成。这两个塑料组件优选依次地并且就此而言利用彼此相继的注塑过程注塑到所述横向接片上。由此得到大量的结构自由度,因为尤其是可以设置相应的注塑模具的不同的主打开方向。横向接片在侧向部件之间形成固定的连接,所述侧向部件就此而言一体式地连贯。所使用的方向说明,例如竖直方向、纵向方向和横向方向涉及驱动系统的在机动车上装配就绪的状态和机动车的向前指向的行驶方向。
在本发明的一种设计方案中,所述侧向部件分别设计成沿纵向方向和竖直方向延伸的侧壁的形式,所述侧壁的高度至少在很大程度上对应于承载条的前部区域的高度。通过本发明的这种设计方案,可以实现再次简化的结构并且同时实现对承载条沿着横向方向的改善的支撑。为此目的,侧壁的高度与承载条的前部区域的高度相协调。侧壁由于其沿纵向方向和竖直方向的延伸度而垂直地取向。优选地,侧壁彼此平行地延伸。侧壁的内侧与承载条或者与顶盖承载件配合作用,所述顶盖承载件与承载条连接并且设置用于与可运动的车顶部件固定地连接。侧壁的彼此背离的外侧与引导轨道组件配合作用。
在本发明的另一种设计方案中,所述侧向部件中的至少一个侧向部件具有以相应的塑料组件进行注塑包封的金属板嵌件,其中所述横向接片构造在所述金属板嵌件上。因此,金属板嵌件一方面用作沿着横向方向彼此间隔开地布置的侧向部件之间的横向连接部。同时,金属板嵌件起到加强相关的侧向部件的作用。如果至少一个侧向部件以沿纵向方向和竖直方向延伸的侧壁的形式设计,那么所述金属板嵌件与之相应地沿纵向方向和竖直方向延伸。优选地,金属板嵌件至少近似在侧向部件的或侧壁的整个表面上延伸。
在本发明的另一种设计方案中,第一侧向部件由第一塑料组件和第一金属板嵌件形成,在构成侧向向内敞开的控制轮廓的情况下,第一塑料组件以侧向向内伸出(aufragen)的轮廓壁部注塑到所述第一金属板嵌件的内表面上。这种设计方案能够实现关于所述控制轮廓的构造方面的特别简单的制造和结构优点。在本发明的这种设计方案中,第一侧向部件优选设计成沿纵向方向和竖直方向延伸的侧壁的形式。第一金属板嵌件优选沿纵向方向和竖直方向延伸并且就此而言垂直地取向。第一金属板嵌件的内表面沿着横向方向向内取向并因此朝承载条的前部区域的方向取向。第一塑料组件注塑到这个内表面上。由此构成侧向向内伸出的轮廓壁部并因此构成向内敞开的控制轮廓。第一塑料组件优选附加地注塑到第一金属板嵌件的一个与内表面沿着横向方向对置的外表面上。由此,尤其可以构造至少一个用于与引导轨道组件可滑动运动地配合作用的滑动轮廓。
在本发明的另一种设计方案中,第一塑料组件构成加筋部(Verrippung),其具有侧向向内伸出的加固肋。所述加筋部注塑到第一金属板嵌件的内表面上。加固肋侧向向内伸出并且因此布置在第一侧向部件的内侧上。加筋部起到加固第一侧向部件的作用。该加筋部尤其起到加固向内伸出的轮廓壁部的作用。所述加筋部优选至少近似在所述第一侧向部件的整个内侧和/或所述第一金属板嵌件的整个内表面上延伸。
在本发明的另一种设计方案中,所述第一金属板嵌件具有至少一个相对于其内表面折弯的加强支腿,该加强支腿至少区段式地平行于所述控制轮廓的走向而嵌入到所述第一塑料组件中。加强支腿起到机械加强由第一塑料组件形成的控制轮廓的作用。为此目的,加强支腿从第一金属板嵌件的内表面向内伸出并且就此而言相对于内表面折弯。在本发明的这种设计方案中,金属板嵌件至少在加强支腿的区域中改型,优选弯曲。加强支腿优选嵌入到轮廓壁部之一中。优选地,加强支腿构成一个金属的轮廓壁区段,该金属的轮廓壁区段直接与承载条的控制凸块配合作用。本发明的这种设计方案使得能够在具有简单结构的同时改善碰撞安全性。
在本发明的另一种设计方案中,第一金属板嵌件具有至少一个相对于其内表面折弯的支撑支腿,该支撑支腿反作用于加强支腿沿着纵向方向向上弯曲(Aufbiegen)。由此可以实现再次改善的碰撞安全性。支撑支腿沿着横向方向向内侧向突伸并且关于纵向方向布置在加强支腿前面。由此反作用于加强支腿沿纵向方向的不期望的向上弯曲。因为在承载条强力地作用到控制轮廓上并且由此作用到加强支腿上时,其借助支撑支腿沿着纵向方向得到支撑。支撑支腿优选嵌入到第一塑料组件中。
在本发明的另一种设计方案中,横向接片构造在第一金属板嵌件上并且相对于第一金属板嵌件的内表面侧向向内弯曲。本发明的该设计方案能够实现再次简化的结构。
在本发明的另一种设计方案中,第二侧向部件通过第二塑料组件和第二金属板嵌件形成。关于第二侧向部件、第二塑料组件和/或第二金属板嵌件的其他特征,参照对第一侧向部件、第一塑料组件和/或第一金属板嵌件的说明。在那里描述的特征优选单独地或者相互组合地以相应的方式在第二侧向部件、第二塑料组件和/或第二金属板嵌件中规定。
在本发明的另一种设计方案中,第二塑料组件注塑到第一金属板嵌件的横向接片上。本发明的该设计方案实现了特别简单的制造和在结构上特别有利的构型。第二塑料组件同时注塑到第一金属板嵌件的横向接片上和第二金属板嵌件上。由此一方面构造第二侧向部件本身。同时,在第一侧向部件和第二侧向部件之间构成一体式的连接。
在本发明的另一种设计方案中,第二塑料组件在构成支撑面的情况下注塑到第二金属板嵌件的内表面上,承载条和/或与承载条连接的顶盖承载件沿着横向方向向外支撑在该内表面上并且可沿纵向方向和竖直方向滑动运动。本发明的这种设计方案能够实现承载条的或者顶盖承载件沿着横向方向的改善的支撑。支撑面优选至少在很大程度上在第二金属板嵌件的整个内表面上延伸。由此实现了承载条的和/或顶盖承载件的特别整面的支撑。支撑面优选至少在很大程度上在承载条的和/或顶盖承载件的前部区域的高度上延伸。在驱动系统的装配就绪的状态下,由此可以实现可运动的车顶部件沿着横向方向的改善的支撑。顶盖承载件优选可松开地与承载条连接并且不可松开地与可运动的车顶部件接合在一起。为此目的,顶盖承载件例如借助由塑料形成的泡沫施覆件或泡沫包覆件接合到可运动的车顶部件的下侧上。
在本发明的另一种设计方案中,所述第二金属板嵌件具有如下连接区段,该连接区段与用于使所述驱动滑座运动的运动传动系相连接并且借助所述第二塑料组件在构成固定的接合连接的情况下进行注塑包封。运动传动系在另一端与车顶系统的驱动马达作用连接。运动传递系尤其可以是螺距缆线、柔性轴或类似物。连接区段优选地被构造成圆柱形的容纳开口的形式,运动传动系的一端插入该圆柱形的容纳开口中。通过用第二塑料组件进行注塑包封,连接区段和运动传动系固定地并且由此不可松开地接合在一起。由此实现了再次简化的结构。
此外,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机动车的车顶系统,其具有至少一个根据前述说明的驱动系统。
附图说明
本发明的其它优点和特征由权利要求以及由以下对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的描述得出,该实施例借助附图示出。
图1以示意性透视图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车顶系统的一种实施方式,其中,可运动的车顶部件占据打开位置,
图2示出了用于根据图1的车顶系统的根据本发明的驱动系统的一种实施方式的透视性的分解图,
图3以不同的视图示出了根据图2的驱动系统的另一个透视性的分解图,
图4、5、6示出了根据图2和3的驱动系统,其中,为了与根据图1的车顶系统的可运动的车顶部件连接而设置的承载型材占据关闭位置(图4)、通风位置(图5)和打开位置(图6),
图7以示意性透视图示出了根据图2至6的驱动系统的驱动滑座,该驱动滑座作为金属-塑料-复合构件制成并且具有两个沿着横向方向间隔开地相对而置的侧壁,
图8示出根据图7的驱动滑座的示意侧视图,
图9示出根据图7和8的驱动滑座的示意俯视图,
图10、11、12分别以与图7、8和9相应的视图示出配设给根据图7至9的驱动滑座的第一侧壁的第一金属板嵌件。
图13、14、15示出根据图7至9的驱动滑座的第一侧壁,该第一侧壁由根据图10至12的第一金属板嵌件和注塑到其上的第一塑料组件形成,
图16以沿着图15中的剖切线l-l的示意性纵剖视图示出根据图13至15的第一侧壁,
图17、18、19以与图7至9对应的视图示出第一侧壁连同第二金属板嵌件,其被设置用于构成根据图7至9的驱动滑座的第二侧壁。
具体实施方式
根据图1的车顶系统1设置用于乘用车的车顶区域。车顶系统1具有一个可运动的车顶部件2和一个承载框架3。可运动的车顶部件2可以相对于承载框架3在关闭位置、通风位置以及图1中示出的打开位置之间移位。在关闭位置中,可运动的车顶部件2与车顶区域的邻接到承载框架3上的区段齐平地并且对齐地终止。在打开位置中,可运动的车顶部件2沿纵向方向X向后移位并且沿竖直方向Z向上移位,从而乘用车的车顶开口4至少区段式地向上敞口。在该通风位置中,可运动的车顶部件2从该关闭位置开始在沿着纵向方向X位于后部的一个后边缘处向上伸展(ausstellen)。
为了使可运动的车顶部件2移位,车顶系统1在此具有两个驱动系统5,它们布置在承载框架3的沿着横向方向Y相对而置的侧向区域上。两个驱动系统5功能相同并且此外设计为相对于车顶系统1的垂直的中心纵向平面镜像对称。两个驱动系统5彼此同步地借助未详细示出的并且隐藏在前侧的遮盖件6下方的电动马达驱动。为了在电动马达与两个驱动系统5之间传递力和/或运动,以原则上已知的方式设置有运动传动系,其一端与电动马达作用连接而另一端与相应的驱动系统5作用连接。在所示的实施方式中,运动传动系分别设计成未详细示出的螺距缆线(Gewindesteigskabel)的构型。下面借助图2至19描述-参照图1的绘图平面-位于右侧的驱动系统5。与此相关的陈述以相应的方式适用于沿着横向方向Y相对而置的位于左侧的驱动系统5。
驱动系统5具有如下引导轨道组件7,该引导轨道组件在装配就绪的状态下与车顶系统1的承载框架3固定地连接。在所示的实施方式中,引导轨道组件7设计为纵向延伸的、形状稳定的空心型材。
此外,驱动系统5具有一个承载条8,该承载条以还将更详细地说明的方式与可运动的车顶部件2的下侧连接。为了控制可运动的车顶部件2的移位,驱动系统5具有一个控制机构,该控制机构具有一个沿着纵向方向X位于前侧的驱动滑座9以及一个位于后侧的伸展机构10。驱动滑座9和伸展机构10都作用在承载条8上,以便使得可运动的车顶部件2在所述移位位置之间以更详细描述的方式受控地移位。伴随可运动的车顶部件2的移位位置的、承载条8的对应的移位位置以相应的方式被称为关闭位置、通风位置和打开位置。
驱动滑座9与所述螺距缆线耦合并且因此经由电动马达驱动地可沿着引导轨道组件7移动。为了受控地移位承载条8并且由此移位可运动的车顶部件2,驱动滑座9以还要详细描述的方式与承载条8的前部区域11配合作用。此外,驱动滑座9以还要详细描述的方式与伸展机构10耦合。在讨论驱动系统5的其它具体构造和各个构件和/或区段的配合作用之前,首先阐述驱动滑座9的特征,所述驱动滑座借助图7至9详细示出。
驱动滑座9具有两个沿着横向方向Y间隔开地相对而置的侧向部件A、B,它们的彼此背离的外侧与引导轨道组件7配合作用并且在它们的彼此面对的内侧之间布置有承载条8的前部区域11并且在侧向部件A、B之一的至少一个侧向向内敞开的控制轮廓S (图13、14)上可强制运动地得到引导。驱动滑座9作为金属-塑料-复合构件V制成,其中,侧向部件A、B分别至少通过塑料组件K1、K2形成,所述塑料组件注塑到至少一个沿着横向方向Y在侧向部件A、B之间延伸的且由金属制成的横向接片Q上。
为了制造金属-塑料-复合构件V,首先将塑料组件K1注塑到横向接片Q上。此后将塑料组件K2注塑到横向接片Q上。适合于此的注塑过程在塑料技术的领域中本身基本上是已知的。就此而言依次实施注塑过程。尤其地,塑料组件K1、K2能够以相应的注塑模具的不同的主打开方向来构造。通过侧向部件A、B沿横向方向Y所设置的间隔,与所述的复合结构宽度相结合产生了许多结构上的优点和设计上的自由度。塑料组件K1、K2在下文中被称为第一塑料组件K1和第二塑料组件K2。相应的情况适用于侧向部件A、B,它们被称为第一侧向部件A和第二侧向部件B。
在所示的实施方式中,侧向部件A、B分别设计为沿纵向方向X和竖向方向Z延伸的侧壁C、D的形式,所述侧壁称为第一侧壁C和第二侧壁D。
第一侧向部件A在此通过第一塑料组件K1和第一金属板嵌件12形成(图10至16)。
第一金属板嵌件12在此设计为一体式的、多次改型的冲压弯曲构件。第一金属板嵌件12具有垂直且纵向延伸的内表面13,该内表面沿横向方向Y侧向向内地取向并且就此而言朝第二侧向部件B的内侧的方向取向。第一塑料组件K1在构成沿横向方向Y侧向向内敞开的控制轮廓S的情况下以侧向向内伸出的轮廓壁部S1至S4注塑到内表面13上。在所示的实施方式中,控制轮廓S包括第一控制滑槽14和第二控制滑槽15,它们通过轮廓壁部S1、S2或S3、S4限界。轮廓壁部S1、S2配设给第一控制滑槽14并且轮廓壁部S3、S4配设给第二控制滑槽15。控制滑槽14、15以还要详细描述的方式与承载条的前部区域11配合作用。两个控制滑槽14、15沿着竖直方向Z向上开口并且就此而言分别形成在一端向上敞开的、在平行于X-Z平面延伸的引导平面中延伸的引导通道。第一控制滑槽14具有相对于引导轨道组件7的纵向方向倾斜的、向前上升的造型。第二控制滑槽15至少很大程度上沿着竖直方向Z延伸。第一控制滑槽14和第二控制滑槽15沿着纵向方向X和竖直方向Z彼此间隔开,并且至少很大程度上在第一金属板嵌件12的整个内表面13上延伸,其中,内表面13形成控制滑槽14、15的沿着横向方向Y位于外部的后壁。
此外,第一塑料组件K1构成加筋部R。加筋部R用于加固第一侧向部件A并且尤其用于加固轮廓壁部S1至S4。所述加筋部R通过多组加固肋16、17、18形成。加固肋16配设给轮廓壁部S1并且基本上沿竖直方向Z延伸。加固肋17在轮廓壁部S2和轮廓壁部S3之间延伸。加固肋18配设给轮廓壁部S4并且基本上沿纵向方向X延伸。所述加筋部-除了控制滑槽14、15的区域之外-基本上在整个内表面13上延伸。
在此,第一金属板嵌件12具有加强支腿19和支撑支腿20。加强支腿19和支撑支腿20被布置在第一金属板嵌件12的沿着纵向方向X位于前面的功能区域F上。所述功能区域F从所述第一金属板嵌件12的平坦的状态出发在空间上多次改型。在此,加强支腿19相对于内表面13沿横向方向Y向内错开地布置并且至少很大程度上沿竖直方向Z和横向方向Y延伸,也就是说,垂直和横向地延伸。内表面13沿纵向方向X和竖直方向Z延伸。第一金属板嵌件12的形成内表面13的区段可以被称为垂直接片21并且具有矩形的基本形状。第一塑料组件K1就此而言注塑到垂直接片21的内侧上。
如借助图16所示,加强支腿19和支撑支腿20都嵌入到第一塑料组件K1中。在此,加强支腿19区段式地平行于控制轮廓S的走向延伸。更准确地说,加强支腿19在此配设给第二控制滑槽15并且平行于沿纵向方向X位于前面的轮廓壁部S4延伸。由此,第二控制滑槽15被机械地加强。这种加强反作用于由于承载条8的前部区域11的强力的作用而引起的第二控制滑槽15的不期望的变形或者甚至损坏。这种强力的作用可以尤其由于可运动的车顶部件2的由事故引起并且沿着纵向方向X向前指向的加速而发生。
支撑支腿20布置在加强支腿19的沿竖直方向Z位于下部的端部区域上并且水平以及横向地延伸。同时,支撑支腿20沿纵向方向X布置在加强支腿19的所述端部区域的前面。由此,加强支腿19借助支撑支腿20附加地沿着纵向方向X被支撑。由此实现了再次改善的碰撞安全性。
此外,在所示出的实施方式中,横向接片Q构造在第一金属板嵌件12上。横向接片Q形成第一金属板嵌件12的相对于垂直接片21并且由此也相对于内表面13侧向地沿横向方向Y向内弯曲的区段。横向接片Q沿竖直方向Z在下面并且沿纵向方向X在后面布置并且由此布置在所述第一金属板嵌件12的背离功能区域F的端部上。
为了构成第二侧向部件B和进而在此构成第二侧壁D,第二塑料组件K2注塑到横向接片Q的沿横向方向Y位于内部的壁区段22上。
为了加强第二塑料组件K2,设置有第二金属板嵌件23,该第二金属板嵌件至少在很大程度上沿着纵向方向X和沿着竖直方向Z延伸。在此,第二金属板嵌件23平行于内表面13进而也平行于垂直接片21取向。此外,第二金属板嵌件23具有如下连接区段24,该连接区段设置用于与所述螺距缆线连接。连接区段24具有圆柱形的容纳通道25,其设有未详细示出的螺距(Gewindegang)以用于与螺距缆线的端侧的端部进行螺纹连接。
为了构成第二侧向部件B,第二塑料组件K2以借助图7至9可见的造型注塑到第二金属板嵌件23上并且同时注塑到横向接片Q的壁区段22上。由此在(当前未示出的)螺距缆线与连接区段24之间构造固定的接合连接。同时,在两个侧向部件A、B之间建立固定的、一体式的连接。
此外,第二侧向部件B在其外侧上具有引导元件26和支撑元件27,它们分别由第二塑料组件K2构成。在驱动滑座9为了引导和/或支撑而移动运动时,引导元件26和支撑元件27与引导轨道组件7的未详细示出的位于内部的侧壁以可滑动运动的方式配合作用。此外,第二塑料组件K2形成如下支撑面28,该支撑面布置在第二侧向部件B的内侧上并且面向第一侧向部件A的控制轮廓S。支撑面28用于沿着横向方向Y支撑承载型材8,这在下文中还将详细描述。
在驱动滑座9沿着引导轨道组件7发生移动运动时,侧向部件A、B的分别沿横向方向Y向外指向的、彼此背离的外侧沿横向方向支撑在引导轨道组件7中并且沿引导轨道组件7的纵向方向可滑动运动。为了对驱动滑座9进行引导和支撑,除了引导元件26和支撑元件27之外,还设置有其它的引导和支撑元件29、30,它们配设给第一侧向部件A并且布置在其外侧上(参见图2)。引导和支撑元件29和30沿着横向方向嵌入到引导轨道组件7的未详细示出的位于内部的导轨(Führungsspur)中并且可沿该导轨滑动运动。
下面借助图2至6描述驱动系统5的其它构件和区段以及它们与驱动滑座9的配合作用。
承载条8沿着纵向方向X纵向延伸并且在其前部区域11上具有第一控制凸块31和第二控制凸块32,所述第一控制凸块和第二控制凸块分别一体式地成型并且沿着横向方向Y侧向外突伸地设计。第一控制凸块31在第一控制滑槽14中可强制运动地得到引导并且就此而言侧向地嵌接到轮廓壁部S1、S2之间。与此相应地,第二引导凸块32在第二控制滑槽15中可强制运动地得到引导并且为此侧向地嵌接到轮廓壁部S3、S4之间。此外,前部区域11具有未详细示出的、侧向突伸的引导凸块,所述引导凸块在引导轨道组件7的另外的导轨上可滑动运动地得到引导。
此外,给承载型材8配设有设计为板弯曲构件的顶盖承载件33。顶盖承载件33以未详细示出的、但是原则上已知的方式借助塑料泡沫包覆件与可运动的车顶部件2的下侧接合在一起。塑料泡沫包覆件在此是PU泡沫包覆件。就此而言,在可运动的车顶部件2与顶盖承载件32之间的连接不能以一种无损的方式被松开。与此相对,在顶盖承载件32与承载条8之间借助多个固定元件34设置可松开的接合连接。固定元件34尤其借助图4至6可见,其中,顶盖承载件33在那里仅区段式地示出(图4)或在图中隐没(图5、6)。承载条8具有多个沿着纵向方向X彼此间隔开地布置的、用于固定元件34的容纳孔35。顶盖承载件33为此具有对应的容纳孔,这些容纳孔在附图中仅出于绘制的原因而被隐没。在此,顶盖承载件33具有大致直角地折弯的造型,其具有在纵向方向X和横向方向Y上取向的第一型材支腿36。第二型材支腿37沿纵向方向X和竖直方向Z邻接到该第一型材支腿上。型材支腿37具有沿着纵向方向X位于前面的壁区段37',该壁区段在承载条8受控地沿着横向方向Y移位时支撑在位于内部的支撑面28上并且在该支撑面上可滑动运动。
为了在驱动滑座9与伸展机构10之间进行耦合,设置有一个耦合杆38,该耦合杆在其沿着纵向方向X的前部区域中与驱动滑座9的耦合区段39可松开地耦合。耦合区段39配设给第一侧向部件A并且沿着横向方向Y侧向外突伸。在另一端,耦合杆38与伸展机构10的引导滑座40耦合。引导滑座40由于借助耦合杆38的耦合可至少区段式地与驱动滑座9一起沿着引导轨道组件7移动。为此目的,引导滑座40可以以未详细描述的方式在引导轨道组件7的另一导轨上移动。伸展机构10还具有一个伸展杠杆41和一个控制滑动件42。控制滑动件42可滑动运动地在承载条8的接片引导部43上强制引导并且可旋转运动地支承在伸展杠杆41上。伸展杠杆41支承在引导滑座40上并且借助引导滑座40的在引导轨道组件7中被引导的移动运动在沿竖直方向Z向上竖起的伸展位置(图5、6)与平放的静止位置之间可枢转运动(图4)。耦合杆38根据驱动滑座9的移位运动可松开地与驱动滑座9或与引导轨道组件7的位于内部的侧壁部耦合。引导滑座40与之相应地要么与驱动滑座9一起移位,要么借助耦合杆38相对于引导轨道组件7固定。
图4示出了驱动系统5的对应于可运动的车顶部件2的关闭位置的移位位置。在关闭位置中,承载条8与固定在其上的顶盖承载件33一起被平放。驱动滑座9关于引导轨道组件7占据前部的终端位置。为了移位到借助图5示出的通风位置,驱动滑座9沿着纵向方向X向后在引导轨道组件7中移动。在此,驱动滑座9无论如何首先借助耦合杆38与引导滑座40相耦合,从而其与驱动滑座9一起移动。由于控制凸块31、32在驱动滑座9的控制滑槽14、15内的上述强制引导、承载条8的引导凸块与引导轨道组件7的导轨的配合作用以及伸展机构10在接片引导部43上的作用,承载型材8转换到借助图5可见的斜置的通风位置中。在控制滑动件42的区域中,承载条8在此沿竖向方向Z伸展。承载条8与固定在其上的顶盖承载件33一起从通风位置借助驱动滑座9的进一步向后指向的移动运动移位到借助图6示出的打开位置中。在此,耦合杆38以未详细描述的方式强制引导地从驱动滑座9松开并且在内侧固定在引导轨道组件7上,从而引导滑座40在移位到打开位置中时关于引导轨道组件7予以固定。在此,伸展杠杆40留在其伸展位置中,其中承载条8经由其接片引导部43在控制滑动件42上可滑动运动地得到引导。

Claims (13)

1.一种用于机动车的车顶系统(1)的可运动的车顶部件(2)的驱动系统(5),具有在装配就绪的状态下与车辆固定的引导轨道组件(7),并且具有控制机构,所述控制机构设置用于使得可运动的车顶部件(2)在关闭位置、通风位置和打开位置之间受控地移位,其中,所述控制机构具有能够在引导轨道组件(7)中移动的驱动滑座(9),所述驱动滑座为了使得可运动的车顶部件(2)移位而作用在能够与可运动的车顶部件(2)连接的承载条(8)上,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滑座(9)具有两个沿横向方向(Y)间隔开地相对而置的侧向部件(A、B),所述侧向部件的彼此背离的外侧分别与引导轨道组件(7)配合作用并且在它们的彼此面对的内侧之间布置有承载条(8)的前部区域(11)并且在所述侧向部件(A、B)之一的至少一个侧向向内敞开的控制轮廓(S)上可强制运动地得到引导,并且所述驱动滑座(9)作为金属-塑料-复合构件(V)制成,其中,所述侧向部件(A、B)分别至少通过塑料组件(K1、K2)形成,所述塑料组件注塑到至少一个沿着横向方向(Y)在所述侧向部件(A、B)之间延伸的并且由金属制成的横向接片(Q)上。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驱动系统(5),其特征在于,所述侧向部件(A、B)分别设计成沿纵向方向(X)和竖直方向(Z)延伸的侧壁(C、D)的形式,所述侧壁的高度至少在很大程度上对应于所述承载条的前部区域(11)的高度。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驱动系统(5),其特征在于,所述侧向部件(A、B)中的至少一个具有以相应的塑料组件(K1、K2)注塑包封的金属板嵌件(12、23),其中,所述横向接片(Q)构造在所述金属板嵌件(12、23)上。
4.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驱动系统(5),其特征在于,第一侧向部件(A)通过第一塑料组件(K1)和第一金属板嵌件(12)形成,在形成侧向向内敞开的控制轮廓(S)的情况下,所述第一塑料组件(K1)以侧向向内伸出的轮廓壁部(S1至S4)注塑到所述第一金属板嵌件的内表面(13)上。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驱动系统(5),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塑料组件(K1)构成加筋部(R),所述加筋部具有侧向向内伸出的加固肋(16、17、18)。
6.根据权利要求4或5所述的驱动系统(5),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金属板嵌件(12)具有至少一个相对于其内表面(13)折弯的加强支腿(19),所述加强支腿至少区段式地平行于控制轮廓(S)的走向嵌入到所述第一塑料组件(K1)中。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驱动系统(5),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金属板嵌件(12)具有至少一个相对于其内表面(13)折弯的支撑支腿(20),所述支撑支腿反作用于所述加强支腿(19)沿纵向方向(X)向上弯曲。
8.根据权利要求4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驱动系统(5),其特征在于,所述横向接片(Q)构造在所述第一金属板嵌件(12)上并且相对于所述第一金属板嵌件(12)的内表面(13)侧向地向内弯曲。
9.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驱动系统(5),其特征在于,第二侧向部件(B)由第二塑料组件(K2)和第二金属板嵌件(23)形成。
10.根据权利要求8和9所述的驱动系统(5),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塑料组件(K2)注塑到所述第一金属板嵌件(12)的横向接片(Q)上。
11.根据权利要求9或10所述的驱动系统(5),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塑料组件(K2)在构造支撑面(28)的情况下注塑到所述第二金属板嵌件(23)的内侧上,所述承载条(8)和/或与所述承载条(8)连接的顶盖承载件(33)沿横向方向(Y)向外支撑在所述内侧上并且能够沿纵向方向和竖直方向(X、Z)滑动运动。
12.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驱动系统(5),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金属板嵌件(23)具有连接区段(24),所述连接区段与用于使所述驱动滑座(9)运动的运动传动系连接并且借助所述第二塑料组件(K2)在构成固定的接合连接的情况下注塑包封。
13.一种用于机动车的车顶系统(1),具有至少一个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驱动系统(5)。
CN202080008706.6A 2019-01-11 2020-01-03 用于机动车的车顶系统的可运动的车顶部件的驱动系统 Active CN113365864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7)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DE102019200268 2019-01-11
DE102019200267.6 2019-01-11
DE102019200268.4 2019-01-11
DE102019200267 2019-01-11
DE102019215541.3 2019-10-10
DE102019215541.3A DE102019215541A1 (de) 2019-01-11 2019-10-10 Antriebssystem für ein bewegliches Dachteil eines Dachsystems eines Kraftfahrzeugs
PCT/EP2020/050103 WO2020144120A1 (de) 2019-01-11 2020-01-03 Antriebssystem für ein bewegliches dachteil eines dachsystems eines kraftfahrzeugs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365864A true CN113365864A (zh) 2021-09-07
CN113365864B CN113365864B (zh) 2023-03-21

Family

ID=71132034

Family Applications (4)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80008708.5A Active CN113286719B (zh) 2019-01-11 2020-01-03 用于机动车的车顶系统的能够运动的车顶元件的驱动系统
CN202080008707.0A Active CN113329897B (zh) 2019-01-11 2020-01-03 用于机动车的顶盖系统的能运动的顶盖部件的驱动系统
CN202080008645.3A Active CN113286716B (zh) 2019-01-11 2020-01-03 用于机动车的车顶系统的可运动的车顶部件的驱动系统
CN202080008706.6A Active CN113365864B (zh) 2019-01-11 2020-01-03 用于机动车的车顶系统的可运动的车顶部件的驱动系统

Family Applications Before (3)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80008708.5A Active CN113286719B (zh) 2019-01-11 2020-01-03 用于机动车的车顶系统的能够运动的车顶元件的驱动系统
CN202080008707.0A Active CN113329897B (zh) 2019-01-11 2020-01-03 用于机动车的顶盖系统的能运动的顶盖部件的驱动系统
CN202080008645.3A Active CN113286716B (zh) 2019-01-11 2020-01-03 用于机动车的车顶系统的可运动的车顶部件的驱动系统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CN (4) CN113286719B (zh)
DE (4) DE102019215548A1 (zh)
WO (4) WO2020144122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11623501B2 (en) 2019-01-11 2023-04-11 Bos Gmbh & Co. Kg Drive system for a movable roof part of a roof module of a motor vehicle
EP4197837A1 (en) * 2021-12-14 2023-06-21 Inalfa Roof Systems Group B.V. Roof system and method of operating i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102007001287A1 (de) * 2007-01-08 2008-07-10 Webasto Ag Schlitten mit Gleiter
CN101253061A (zh) * 2005-06-27 2008-08-27 韦巴斯托股份公司 具有能在顶篷上方移动的一个顶篷件的车辆顶篷
US20150130226A1 (en) * 2013-11-08 2015-05-14 Aisin Seiki Kabushiki Kaisha Sunroof apparatus
US20170151863A1 (en) * 2015-11-26 2017-06-01 Inalfa Roof Systems Group B.V. Open roof construction for a vehicle
CN109070707A (zh) * 2016-05-02 2018-12-21 韦巴斯托股份公司 具有用于车顶的顶盖的组件、机动车的车顶和使车顶的顶盖运动的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2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938114U (ja) * 1982-09-04 1984-03-10 ダイキヨ−・ベバスト株式会社 乗物の屋根窓
US5114208A (en) * 1989-08-04 1992-05-19 Aisin Seiki Kabushiki Kaisha Sliding mechanism for sunroof
DE10023314C1 (de) * 2000-05-15 2001-08-09 Webasto Vehicle Sys Int Gmbh Öffnungsfähiges Fahrzeugdach mit verriegelbarem Deckel
KR100405837B1 (ko) * 2001-03-31 2003-12-18 주식회사 효성에이에스씨 자동차용 선루프의 유리판넬 개폐장치
US6695398B2 (en) * 2002-06-13 2004-02-24 Webasto Sunroofs, Inc. Spoiler sunroof mechanism
DE102005007031B4 (de) * 2005-02-15 2007-05-03 Webasto Ag Fahrzeugdach mit einem oberhalb des Daches verschiebbaren Dachteil
DE202007012126U1 (de) * 2007-08-30 2007-12-20 Arvinmeritor Gmbh Baugruppe für ein öffenbares Fahrzeugdach
JP4486687B2 (ja) * 2007-09-19 2010-06-23 八千代工業株式会社 サンルーフ装置
JP4521039B2 (ja) * 2008-02-26 2010-08-11 八千代工業株式会社 サンルーフ装置のスライダ構造
DE102009013105B4 (de) * 2009-03-13 2010-12-30 Webasto Ag Deckelelementträger mit Steuergleiter
JP5588330B2 (ja) * 2010-12-06 2014-09-10 ベバスト ジャパン株式会社 サンルーフ装置
DE102011014132B4 (de) * 2011-03-15 2014-06-05 Tb&C Outsert Center Gmbh Schiebeführung für ein Kraftfahrzeug-Schiebedach
DE202014103089U1 (de) * 2014-07-04 2015-10-06 Inalfa Roof Systems Group B.V. Dachsystem für ein Fahrzeug
DE102015201587A1 (de) 2015-01-29 2016-08-04 Bos Gmbh & Co. Kg Antriebssystem für einen beweglichen Dachteil eines Dachmoduls eines Kraftfahrzeugs
EP3130495B1 (en) * 2015-08-11 2018-03-14 Inalfa Roof Systems Group B.V. Open roof construction for a vehicle
EP3138711B1 (de) * 2015-08-21 2019-03-27 BOS GmbH & Co. KG Dachsystem für ein kraftfahrzeug
DE102016119451A1 (de) * 2016-10-12 2018-04-12 Roof Systems Germany Gmbh Kraftfahrzeug-Schiebedachsystem
DE102016123693A1 (de) * 2016-12-07 2018-06-07 Webasto SE Anordnung für einen Deckel für ein Fahrzeugdach
DE102017204489A1 (de) * 2017-03-17 2018-09-20 Bos Gmbh & Co. Kg Schiebedachsystem für ein Kraftfahrzeug
DE102017207890A1 (de) * 2017-05-10 2018-11-15 Bos Gmbh & Co. Kg Antriebssystem für ein bewegliches Dachteil eines Spoilerdachmoduls eines Kraftfahrzeugs
DE102017207892A1 (de) * 2017-05-10 2018-11-15 Bos Gmbh & Co. Kg Antriebssystem für ein bewegliches Dachteil eines Spoilerdachmoduls eines Kraftfahrzeugs
DE102018113991A1 (de) * 2018-06-12 2019-12-12 Webasto SE Anordnung für einen Deckel eines Fahrzeugdachs sowie Fahrzeugdach für ein Kraftfahrzeug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253061A (zh) * 2005-06-27 2008-08-27 韦巴斯托股份公司 具有能在顶篷上方移动的一个顶篷件的车辆顶篷
DE102007001287A1 (de) * 2007-01-08 2008-07-10 Webasto Ag Schlitten mit Gleiter
US20150130226A1 (en) * 2013-11-08 2015-05-14 Aisin Seiki Kabushiki Kaisha Sunroof apparatus
US20170151863A1 (en) * 2015-11-26 2017-06-01 Inalfa Roof Systems Group B.V. Open roof construction for a vehicle
CN109070707A (zh) * 2016-05-02 2018-12-21 韦巴斯托股份公司 具有用于车顶的顶盖的组件、机动车的车顶和使车顶的顶盖运动的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DE102019215545A1 (de) 2020-07-16
CN113286716A (zh) 2021-08-20
WO2020144114A1 (de) 2020-07-16
CN113286719B (zh) 2023-06-23
DE102019215548A1 (de) 2020-07-16
CN113329897B (zh) 2023-06-13
WO2020144122A1 (de) 2020-07-16
CN113286719A (zh) 2021-08-20
CN113286716B (zh) 2023-06-13
CN113329897A (zh) 2021-08-31
WO2020144120A1 (de) 2020-07-16
DE102019215541A1 (de) 2020-07-16
CN113365864B (zh) 2023-03-21
DE102019215550A1 (de) 2020-07-16
WO2020144117A1 (de) 2020-07-1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3365864B (zh) 用于机动车的车顶系统的可运动的车顶部件的驱动系统
US10589602B2 (en) Motor vehicle door module comprising a window regulator system
CN106467010B (zh) 用于机动车的车顶系统
KR101477999B1 (ko) 차량용 개방 루프 구조
CN103732440A (zh) 可在其纵向引导件中向前移动并具有折叠靠背的车辆座椅
CN103171410A (zh) 开口顶部结构的锁定机构和具有锁定机构的开口顶部结构
US7354103B2 (en) Support frame for automobile vehicle sunroofs
KR20150090900A (ko) 자동차를 위한 루프 시스템
KR20160045607A (ko) 자동차 루프 모듈의 이동 가능 루프 부분을 위한 구동 시스템
CN104936482A (zh) 具有可选择端止动位置的座椅轨道组件
CN112424007B (zh) 包括遮蔽装置和导轨的车顶
CN102348565B (zh) 具有控制滑块的顶盖元件载体
US20110260504A1 (en) Sun Roof having Carriage Element
CN113382884B (zh) 用于机动车的导流顶盖系统的驱动系统
US20120068501A1 (en) Vehicle Roof Having Drive Carriage for Cover Element
KR101466467B1 (ko) 선루프용 개폐장치
EP0901919A1 (en) Open roof contruction for a vehicle
CN111605450B (zh) 用于座椅轨道的手动解锁杆
CN113286717B (zh) 用于机动车的车顶系统的可运动的车顶部件的驱动系统
EP3168072B1 (en) Frame of a sunroof arrangement and/or of a vehicle shading system
CN113286718B (zh) 用于机动车的顶盖模块的活动的顶盖部件的驱动系统
WO2017037979A1 (ja) サンルーフパネル用のガイドレール及びその製造方法、並びにサンルーフパネルのガイド構造
KR100655613B1 (ko) 루프 랙 베이스 레일과 크로스 바 슬라이더의 조립부 구조
CN109927636B (zh) 交通工具货舱的内部模块、货舱内饰和内部模块制造方法
CN115476930A (zh) 具有导轨和滑块的固定车顶元件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