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3339099B - 一种集成油泵的取力系统和变速箱 - Google Patents

一种集成油泵的取力系统和变速箱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3339099B
CN113339099B CN202110489333.5A CN202110489333A CN113339099B CN 113339099 B CN113339099 B CN 113339099B CN 202110489333 A CN202110489333 A CN 202110489333A CN 113339099 B CN113339099 B CN 113339099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oil
pipeline
oil pump
hole
open en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10489333.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3339099A (zh
Inventor
言梓谦
张莉香
李剑平
曹辞
向盼
张馨月
郑万生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Dongfeng Commercial Vehicle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Dongfeng Commercial Vehicle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Dongfeng Commercial Vehicle Co Ltd filed Critical Dongfeng Commercial Vehicle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10489333.5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3339099B/zh
Publication of CN11333909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339099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3339099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339099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1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ENGINE PLANTS IN GENERAL; STEAM ENGINES
    • F01MLUBRICATING OF 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LUBRICATING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S; CRANKCASE VENTILATING
    • F01M1/00Pressure lubrication
    • F01M1/02Pressure lubrication using lubricating pump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1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ENGINE PLANTS IN GENERAL; STEAM ENGINES
    • F01MLUBRICATING OF 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LUBRICATING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S; CRANKCASE VENTILATING
    • F01M1/00Pressure lubrication
    • F01M1/10Lubricating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ovision therein of lubricant venting or purifying means, e.g. of filter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1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ENGINE PLANTS IN GENERAL; STEAM ENGINES
    • F01MLUBRICATING OF 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LUBRICATING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S; CRANKCASE VENTILATING
    • F01M1/00Pressure lubrication
    • F01M1/18Indicating or safety devices
    • F01M1/20Indicating or safety devices concerning lubricant pressure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1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ENGINE PLANTS IN GENERAL; STEAM ENGINES
    • F01MLUBRICATING OF 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LUBRICATING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S; CRANKCASE VENTILATING
    • F01M11/00Component parts, details or accessories, not provided for in, or of interest apart from, groups F01M1/00 - F01M9/00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1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ENGINE PLANTS IN GENERAL; STEAM ENGINES
    • F01MLUBRICATING OF 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LUBRICATING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S; CRANKCASE VENTILATING
    • F01M11/00Component parts, details or accessories, not provided for in, or of interest apart from, groups F01M1/00 - F01M9/00
    • F01M11/03Mounting or connecting of lubricant purifying means relative to the machine or engine; Details of lubricant purifying mea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2COMBUSTION ENGINES; HOT-GAS OR COMBUSTION-PRODUCT ENGINE PLANTS
    • F02BINTERNAL-COMBUSTION PISTON ENGINES; COMBUSTION ENGINES IN GENERAL
    • F02B63/00Adaptations of engines for driving pumps, hand-held tools or electric generators; Portable combinations of engines with engine-driven devices
    • F02B63/06Adaptations of engines for driving pumps, hand-held tools or electric generators; Portable combinations of engines with engine-driven devices for pump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2COMBUSTION ENGINES; HOT-GAS OR COMBUSTION-PRODUCT ENGINE PLANTS
    • F02BINTERNAL-COMBUSTION PISTON ENGINES; COMBUSTION ENGINES IN GENERAL
    • F02B67/00Engines characterised by the arrangement of auxiliary apparatus not being otherwise provided for, e.g. the apparatus having different functions; Driving auxiliary apparatus from engin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F02B67/04Engines characterised by the arrangement of auxiliary apparatus not being otherwise provided for, e.g. the apparatus having different functions; Driving auxiliary apparatus from engin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of mechanically-driven auxiliary apparatu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1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ENGINE PLANTS IN GENERAL; STEAM ENGINES
    • F01MLUBRICATING OF 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LUBRICATING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S; CRANKCASE VENTILATING
    • F01M1/00Pressure lubrication
    • F01M1/02Pressure lubrication using lubricating pumps
    • F01M2001/0253Pressure lubrication using lubricating pumps characterised by the pump driving mean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General Details Of Gearing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集成油泵的取力系统和变速箱,其包括壳体,所述壳体的内侧设置有动力输出轴,所述壳体的外侧设置有取力器,所述动力输出轴和所述取力器同轴传动连接,所述壳体上集成有同轴设置且可绕自身轴线旋转的油泵转子和取力轴,所述取力轴的一端与所述动力输出轴传动连接,所述取力轴的另一端与所述取力器传动连接,所述油泵转子与所述动力输出轴传动连接。本发明不仅能够有效地缩短取力轴的长度,而且能够实现取力器的自润滑。

Description

一种集成油泵的取力系统和变速箱
技术领域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取力系统和变速箱,属于变速箱技术领域,具体公开了一种集成油泵的取力系统和变速箱。
背景技术
目前重型商用车变速箱多采用主动润滑方式进行润滑,油泵先通过吸油装置将润滑油泵送到过滤装置进行过滤,再将润滑油通过冷却装置进行冷却,最后再将润滑油通过油道或油管输送到变速箱各润滑点进行润滑。润滑过程中还需在变速箱油路中安装限压阀对润滑系统进行过压保护。部分变速箱还将润滑油通过喷淋油管喷淋在变速箱齿轮啮合表面。润滑油从变速箱壳体底部到达变速箱各润滑点需经过吸油装置、泵油装置、过滤装置(粗滤、精滤)、冷却装置、过压保护装置、喷淋装置等多个环节。润滑油从变速箱壳体底部到达变速箱各润滑点需经过吸油装置、泵油装置、过滤装置(粗滤、精滤)、冷却装置、过压保护装置、喷淋装置等多个环节。
中国实用新型专利CN201531584U的说明书中公开了一种新型带一轴取力器的变速器。它具有结构简单,使用方便,可满足消防车辆使用等优点,其结构为:它主要由变速器前壳、变速器中壳以及加装在两者间的一轴取力器组成,所述带一轴取力器的变速器,变速器中壳与一轴取力器的连接板连接,一轴取力器的壳体也与连接板连接,变速器前壳与取力器壳体前端面相连接;变速器一轴、变速器左副轴、变速器右副轴前端与取力器连接板连接;变速器换选挡软轴支架安装在取力器壳体上;变速器左副轴的动力通过取力器左副轴传递给油泵;变速器中壳、取力器连接板、取力器壳体以及变速器前壳均设有相互连通的油路组成变速器强制润滑系统;其存在如下缺陷:1.取力轴过长,不便于加工装配、传动效率有限;2.需要外置的润滑系统对取力器传动部分进行润混。
中国实用新型专利CN201931995U的说明书中公开了一种变速器接油泵的取力器总成,包括取力器前壳、取力器后壳、取力器花键轴、输入齿轮轴、输出齿轮轴、滑套、拨叉轴、弹簧和拨叉;取力器前壳和取力器后壳上设有同一轴线、且与变速器箱体连接的螺栓孔;输出齿轮轴上、靠近与油泵连接的一端沿轴线设有与油泵轴配合的花键中心孔。该实用新型在取力器前壳和取力器后壳上设有同一轴线的螺栓孔,安装时可直接将整个取力器安装在变速器箱体上,无需拆分,可减少取力器的故障率;由于取力器整体安装,无需单独留取力器前壳的安装孔位,可缩小壳体的体积,整体重量减轻,生产加工、装配节拍更快,通过输出齿轮轴上的花键中心孔直接与油泵轴装配,无需输出法兰,进一步降低成本,但其存在如下缺陷:1.取力轴过长,不便于加工装配、传动效率有限;2.需要外置的润滑系统对取力器传动部分进行润混。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集成油泵的取力系统和变速箱,其不仅能够有效地缩短取力轴的长度,而且能够实现取力器的自润滑。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集成油泵的取力系统,包括壳体,所述壳体的内侧设置有动力输出轴,所述壳体的外侧设置有取力器,所述动力输出轴和所述取力器同轴传动连接,所述壳体上集成有同轴设置且可绕自身轴线旋转的油泵转子和取力轴,所述取力轴的一端与所述动力输出轴传动连接,所述取力轴的另一端与所述取力器传动连接,所述油泵转子与所述动力输出轴传动连接。
在本发明的一种优选实施方案中,所述壳体的内壁上加工有油泵转子安装槽,所述壳体的外壁上加工有用于连接取力轴的轴承安装槽,所述油泵转子安装槽和所述轴承安装槽相互连通,所述壳体上设置有用于将流入轴承安装槽的润滑油导流回壳体内部的导油孔。
在本发明的一种优选实施方案中,所述导油孔的中轴线与所述轴承安装槽的中轴线呈一夹角,所述导油孔的顶端高于安装于所述轴承安装槽内轴承的外周面。
在本发明的一种优选实施方案中,所述动力输出轴朝向所述取力器的端部同轴设置有传动槽,所述传动槽的内周壁上设置用于传动连接所述取力轴的内花键,所述传动槽的外周壁上设置有用于传动连接所述油泵转子的外花键。
本发明还公开了一种变速箱,变速箱的壳体上集成有集成油泵的取力系统。
在本发明的一种优选实施方案中,所述变速箱的后壳体上集成有所述取力器、所述油泵转子、进油口、出油口和用于连通所述进油口和所述出油口的润滑油路,所述润滑油路包括进油管路、中间管路和出油管路,所述进油管路和所述出油管路为设置于所述后壳体侧壁上的盲孔结构,所述中间管路为设置于所述后壳体侧壁上的盲孔结构,所述中间管路上设置有用于实现安装于后壳体上的冷却器或/和滤清器与出油管路连通的多功能转接孔和用于实现安装于后壳体上的冷却器或/和滤清器与进油管路连通的过油孔。
在本发明的一种优选实施方案中,当后壳体上不安装冷却器和滤清器时,所述第一管路的敞口端均设置有堵头,所述进油管路的敞口端、所述出油管路的敞口端、所述多功能转接孔和所述过油孔均设置有堵头或者不加工。
在本发明的一种优选实施方案中,当后壳体上仅安装滤清器时,所述第一管路的敞口端设置有能够截断第三管路和出油管路、使得润滑油在一定的油压范围内仅通过滤清器后流入出油管路的限压阀,所述进油管路的敞口端、所述出油管路的敞口端均设置有堵头,所述过油孔与滤清器的进口端连通,所述多功能转接孔和滤清器的出口端连通。
在本发明的一种优选实施方案中,当后壳体上仅安装小冷却器或者同时安装小冷却器和滤清器时,所述第一管路的敞口端设置有能够截断第三管路和出油管路、使得润滑油在一定的油压范围内仅通过小冷却器或者小冷却器和滤清器后流入出油管路的限压阀,所述进油管路的敞口端、所述出油管路的敞口端设置有堵头,所述过油孔与小冷却器的进口端连通,所述多功能转接孔和小冷却器的出口端连通。
在本发明的一种优选实施方案中,当后壳体上仅安装大冷却器时,所述第一管路的敞口端设置有堵头,所述进油管路的敞口端与大冷却器的进油口连通、所述出油管路的敞口端与大冷却器的出油口连通,所述第二管路或第三管路上设置有堵塞,所述多功能转接孔和所述过油孔均设置有堵头或者不加工。
在本发明的一种优选实施方案中,当后壳体上安装大冷却器和滤清器时,所述第一管路的敞口端设置有能够截断第一管路和出油管路、使得润滑油在一定的油压范围内仅通过滤清器后流入出油管路的限压阀,所述进油管路的敞口端与大冷却器的进油口连通、所述出油管路的敞口端与大冷却器的出油口连通,所述过油孔的上游设置有第一堵塞,所述出油管路的敞口端与所述第一管路之间设置有第二堵塞,所述出油管路的敞口端和第二堵塞之间设置有用于将经大冷却器冷却后的润滑油引入滤清器的第二过油孔,所述多功能转接孔和滤清器的出口端连通。
在本发明的一种优选实施方案中,所述进油管路的中心轴线与所述出油管路的中心轴线平行。
在本发明的一种优选实施方案中,所述进油管路位于侧壁的敞口端设置有堵头,所述出油管路位于侧壁的敞口端设置有堵头。
在本发明的一种优选实施方案中,所述进油管路位于侧壁的敞口端设置有压力传感器,所述出油管路位于侧壁的敞口端设置有堵头。
在本发明的一种优选实施方案中,所述进油管路位于侧壁的敞口端设置有压力传感器,所述出油管路位于侧壁的敞口端设置有压力传感器。
在本发明的一种优选实施方案中,所述进油管路、所述中间管路和所述出油管路均通过铸造成形。
在本发明的一种优选实施方案中,所述进油管路和所述进油口之间设置有油泵安装槽和连接于所述油泵安装槽的油泵盖板,所述油泵安装槽一端与所述进油管路连通、另一端与所述进油口连通。
在本发明的一种优选实施方案中,所述油泵安装槽内安装有的同轴布置的油泵内转子和油泵外转子,所述油泵内转子的中心与所述油泵安装槽的中心不重合,所述油泵内转子上设置有用于连接中间轴的花键。
在本发明的一种优选实施方案中,所述油泵盖板上集成设置有与其垂直布置的滤网,所述滤网与所述进油口之间通过螺纹连接。
在本发明的一种优选实施方案中,所述出油口包括间隔设置于所述出油管路上的集油池连通孔、喷淋管连通孔和二轴连通孔,所述变速箱的后壳体上还设置有与所述进油管路连通的安全阀安装孔。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本发明的集成油泵的取力系统具有结构紧凑、成本低、便于装配、能够实现自润滑的优点,其通过在壳体上集成有同轴设置且可绕自身轴线旋转的油泵转子和取力轴,所述取力轴的一端与所述动力输出轴传动连接,所述取力轴的另一端与所述取力器传动连接,所述油泵转子与所述动力输出轴传动连接,使得动力输出轴实现润滑系统的油泵和取力轴的同步驱动,从而有效地缩短了取力轴的长度,同时利用油泵转子渗透出来的润滑油对取力轴和取力器进行润滑,结构紧凑;优选地,取力轴可以与动力输出轴做成一体式结构;进一步的,本发明在壳体的内壁上加工有油泵转子安装槽,所述壳体的外壁上加工有用于连接取力轴的轴承安装槽,所述油泵转子安装槽和所述轴承安装槽相互连通,所述壳体上设置有用于将流入轴承安装槽的润滑油导流回壳体内部的导油孔,使得结构更加紧凑,且防止壳体内润滑油的外溢;进一步的,本发明设计导油孔的中轴线与所述轴承安装槽的中轴线呈一夹角,所述导油孔的顶端高于安装于所述轴承安装槽内轴承的外周面,有效地保证了轴承的润滑效率;进一步的,本发明的动力输出轴朝向所述取力器的端部同轴设置有传动槽,所述传动槽的内周壁上设置用于传动连接所述取力轴的内花键,所述传动槽的外周壁上设置有用于传动连接所述油泵转子的外花键,该结构设计便于制造和装配;进一步的,本发明的变速箱针对变速箱润滑系统各个环节存在布置分散、占用空间大、油路结构复杂、密封部位多、漏油风险大、连接零件多、制造成本高的问题,提供了一种具有结构紧凑、漏油风险小、加工简单、便于装配、制造成本低、兼容性高的集成式后壳体改进设计,其通过一种集成有内油道的变速箱后壳体,包括变速箱后壳体,变速箱后壳体上集成设置有进油口、出油口和用于连通进油口和出油口的润滑油路,润滑油路包括进油管路、中间管路和出油管路,进油管路和出油管路为设置于后壳体侧壁上的盲孔结构,中间管路为设置于后壳体侧壁上的盲孔结构,中间管路上设置有用于实现安装于后壳体上的冷却器或/和滤清器与出油管路连通的多功能转接孔和用于实现安装于后壳体上的冷却器或/和滤清器与进油管路连通的过油孔,从而将吸油功能、泵油功能、过滤功能、冷却功能、润滑功能、过压保护功能、齿面喷淋功能、可变油面润滑功能集合于一个后壳体上,无需在后壳体外部添加任何多余的附加零部件即可实现润滑,从而极大地节省了变速箱的空间,降低了变速箱的制造成本,降低了油路泄露的风险,其跟可以根据需要合理的适配冷却器、滤清器等结构;进一步的,本发明将所述中间管路设计为包括同轴布置的与所述出油管路连通的第一管路、与所述进油管路连通的第二管路和连通于所述第一管路和所述第二管路之间的第三管路的结构,并保证第一管路的管径大于第三管路的管径,第三管路的管径大于第二管路的管径,所述第三管路上设置有用于实现冷却器或/和滤清器与出油管路连通的多功能转接孔和用于实现冷却器或/和滤清器与进油管路连通的过油孔,所述多功能转接孔的中轴线和所述过油孔的中轴线均与所述中间管路的中轴线垂直,有效地方便了本发明六种技术方案的兼容性适配,无需另外增加外部结构;进一步的,本发明公开了具体的六种技术方案,其只需要在本发明的后壳体上合理增加堵头、堵塞和限压阀即可实现不安装冷却器和滤清器、仅安装滤清器、仅安装小冷却器、同时安装小冷却器和滤清器、仅安装大冷却器时同时安装大冷却器和滤清器时六种技术方案的布置;进一步的,本发明通过将所述进油管路的中心轴线与所述出油管路的中心轴线平行设置,不仅方便了进油管路和出油管路的铸造抽芯和后续加工,而且能够通过位于侧壁的两个敞口的多功能使用;当所述进油管路位于侧壁的敞口端设置有堵头,所述出油管路位于侧壁的敞口端设置有堵头,此时构成一个完整的润滑油路,润滑油通过润滑油路由上游的供油系统流至下游的各润滑油出口实现变速箱内部各个单元的定点润滑;当所述进油管路位于侧壁的敞口端设置有压力传感器,所述出油管路位于侧壁的敞口端设置有堵头,此时基于该压力传感器的读数P1与油压标定值P可以判断位于上游的供油系统是否堵塞或者漏油,仅需要拆卸一个堵头、在堵头处安装该压力传感器即可方便快捷地监控供油系统的工作情况,监测完毕后恢复堵头的安装即可;当所述进油管路位于侧壁的敞口端设置有压力传感器,所述出油管路位于侧壁的敞口端设置有压力传感器,此时基于两个压力传感器的压降ΔP与滤清器油压标定值P0,即可判断是否需要更换滤清器,仅需要拆卸两个堵头、在堵头处安装该压力传感器即可方便快捷地监控滤清器的工作情况,监测完毕后恢复堵头的安装即可。进一步的,本发明的所述进油管路、所述中间管路和所述出油管路均通过铸造成形,其便于加工制造;进一步的,本发明在所述进油管路和所述进油口之间设置有油泵安装槽和连接于所述油泵安装槽的油泵盖板,所述油泵安装槽一端与所述进油管路连通、另一端与所述进油口连通,从而实现了后壳体上油泵的集成,不仅借助于中间轴驱动油泵,还可以将中间轴驱动取力器,同时基于该油泵对取力器进行润滑,从而相比于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能够有效地缩短位于取力器和中间轴之间取力轴的加工长度,提高了变速箱的加工效率、降低了变速箱的制造成本;进一步的,本发明的油泵系统集成度高,其通过在所述油泵安装槽内安装同轴布置的油泵内转子和油泵外转子,所述油泵内转子的中心与所述油泵安装槽的中心不重合,所述油泵内转子上设置有用于连接中间轴的花键,极大地节省了油泵系统占用的空间;进一步的,本发明的所述油泵盖板上集成设置有与其垂直布置的滤网,所述滤网与所述进油口之间通过螺纹连接,使得润滑油从变速箱底部经过吸油滤网过滤后进入油泵的进油油道,避免了油泵出现的吸空现象;进一步的,本发明所述出油口包括间隔设置于所述出油管路上的储油装置连通孔、齿面喷淋油管连通孔和二轴中心油管连通孔,所述变速箱的后壳体上还设置有与所述进油管路连通的安全阀安装孔,使得本发明的后壳体的变速箱能够实现变速箱内润滑油油面的高度的合理调节,其可以保证变速箱总成在低温冷启时或系统压力过大时采用齿轮搅油的方式满足变速箱润滑需求,又可以保证变速箱在正常工作状态时,润滑油部分储存在储油装置内,变速箱油面高度降低,变速箱主箱齿轮不搅油,采用齿面喷淋的及二轴中心油管润滑的方式进行润滑,提高了变速箱的传动效率。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实施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发明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现有技术中一种集成油泵的取力系统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一种集成油泵的取力系统的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一种集成油泵的取力系统的示意图;(不安装取力器)
图4是本发明一种集成油泵的取力系统的示意图;
图5是本发明一种集成油泵的取力系统的主视图;
图6是本发明一种集成油泵的取力系统的剖视图;
图7是本发明一种集成油泵的取力系统的主视图;
图8是图7中一种集成油泵的取力系统的旋转剖视图;
图9是本发明一种集成油泵的取力系统的示意图;
图10是图9中本发明一种集成油泵的取力系统的剖视图;
图11是本发明一种集成油泵的取力系统的实施例1示意图;
图12是本发明一种集成油泵的取力系统的实施例1主视图;
图13是图12中的A-A剖视图;
图14是图12中的B-B剖视图;
图15是图12中的C-C剖视图;
图16是图15中的D-D剖视图;
图17是本发明一种集成油泵的取力系统的实施例2示意图;
图18是本发明一种集成油泵的取力系统的实施例2主视图;
图19是图18中的A-A剖视图;
图20是图18中的B-B剖视图;
图21是图18中的C-C剖视图;
图22是图21中的D-D剖视图;
图23是本发明一种集成油泵的取力系统的实施例3示意图;
图24是本发明一种集成油泵的取力系统的实施例3主视图;
图25是图24中的A-A剖视图;
图26是图24中的B-B剖视图;
图27是图24中的C-C剖视图;
图28是图27中的D-D剖视图;
图29是本发明一种集成油泵的取力系统的实施例4示意图;
图30是本发明一种集成油泵的取力系统的实施例4主视图;
图31是图30中的A-A剖视图;
图32是图30中的B-B剖视图;
图33是图30中的C-C剖视图;
图34是图33中的D-D剖视图;
图35是本发明一种集成油泵的取力系统的实施例5示意图;
图36是图35中的A-A剖视图;
图37是图35中的B-B剖视图;
图38是图35中的C-C剖视图;
图39是图38中的D-D剖视图;
图40是本发明一种集成油泵的取力系统的实施例6示意图;
图41是本发明一种集成油泵的取力系统的实施例6主视图;
图42是图41中的A-A剖视图;
图43是图41中的B-B剖视图;
图44是图41中的C-C剖视图;
图45是图44中的D-D剖视图
图46是图41中的实施例6的过油孔和第二过油孔示意图;
图47是一种集成油泵的取力系统的滤清器示意图;
图48是一种集成油泵的取力系统的安全阀示意图;
图49是本发明一种集成油泵的取力系统的油路流向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下”、“前”、“后”、“左”、“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同时应该指出,尽管在本说明书可能出现并使用术语“第一”、“第二”、“顶部”、“底部”、“一侧”、“另一侧”、“一端”、“另一端”等来描述各种不同的组件,但是这些成分和部分不应受这些术语的限制。这些术语仅用于区分一个成分和部分和另一个成分和部分。例如,在不脱离本说明书的范围的情况下,第一部件可以被称为第二部件,并且类似地,第二部件可以被称为第一部件,顶部和底部的部件在一定情况下,也可以彼此对调或转换;一端和另一端的部件可以彼此性能相同或者不同。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集成油泵的取力系统,包括壳体1,所述壳体1的内侧设置有动力输出轴2,所述壳体1的外侧设置有取力器3,所述动力输出轴2和所述取力器2同轴传动连接,所述壳体1上集成有同轴设置且可绕自身轴线旋转的油泵转子4和取力轴5,所述取力轴5的一端与所述动力输出轴2传动连接,所述取力轴5的另一端与所述取力器3传动连接,所述油泵转子4与所述动力输出轴2传动连接。所述壳体1的内壁上加工有油泵转子安装槽,所述壳体1的外壁上加工有用于连接取力轴的轴承安装槽,所述油泵转子安装槽和所述轴承安装槽相互连通,所述壳体1上设置有用于将流入轴承安装槽的润滑油导流回壳体内部的导油孔6。所述导油孔6的中轴线与所述轴承安装槽的中轴线呈一夹角,所述导油孔6的顶端高于安装于所述轴承安装槽内轴承7的外周面。所述动力输出轴朝向所述取力器的端部同轴设置有传动槽,所述传动槽的内周壁上设置用于传动连接所述取力轴的内花键,所述传动槽的外周壁上设置有用于传动连接所述油泵转子的外花键。当无需安装取力器3时,轴承安装槽可以不加工,取消取力轴5,轴承安装槽处用密封盖8密封。
使用了上述集成油泵的取力系统的变速箱可以为如下结构,变速箱后壳体100上集成设置有进油口25、出油口26和用于连通所述进油口25和所述出油口26的润滑油路,所述润滑油路包括进油管路108、中间管路109和出油管路116,所述进油管路108和所述出油管路116为设置于所述后壳体侧壁上的盲孔结构,所述中间管路109为设置于所述后壳体侧壁上的盲孔结构,所述中间管路109上设置有用于实现安装于后壳体上的冷却器或/和滤清器与出油管路116连通的多功能转接孔120和用于实现安装于后壳体上的冷却器或/和滤清器与进油管路108连通的过油孔111,所述中间管路109包括同轴布置的与所述出油管路116连通的第一管路1091、与所述进油管路108连通的第二管路1092和连通于所述第一管路1091和所述第二管路1092之间的第三管路1093,所述第一管路1091的管径大于所述第三管路1093的管径大于第二管路1092的管径,所述第三管路1093上设置有用于实现冷却器或/和滤清器与出油管路连通的多功能转接孔120和用于实现冷却器或/和滤清器与进油管路连通的过油孔111,所述多功能转接孔120的中轴线和所述过油孔111的中轴线平行,所述多功能转接孔120的中轴线和所述过油孔111的中轴线与所述中间管路109的中轴线垂直,通过在多功能转接孔120的外周面上加工外螺纹使得其适配各种型号的冷却器或滤清器,润滑油由所述进油管路108流经所述中间管路109后流入所述出油管路116,进油管路108、中间管路109和出油管路116三者构成一个土字形结构。优选地,所述进油管路108的中心轴线与所述出油管路116的中心轴线平行。优选地,所述中间管路109上可设置有连通滤清器的油路。优选地,所述进油管路108的中心轴线与所述出油管路116的中心轴线平行。优选地,所述进油管路108由垂直于变速箱后壳体100的侧壁的盲孔构成,所述出油管路116由垂直于变速箱后壳体100的侧壁的盲孔构成,所述中间管路109由垂直于变速箱后壳体100的侧壁的盲孔构成,上述盲孔机加形成,所述进油管路108、所述中间管路109相互垂直布置,所述进油管路108、所述中间管路109和所述出油管路116构成一个完整的润滑油路,润滑油由进油口25流入所述进油管路108后、通过所述中间管路109流入所述出油管路116,并通过出油口26排出。优选地,所述进油管路108和所述出油管路116均通过铸造工艺形成底孔,所述进油管路108、所述中间管路109和所述出油管路116首先经过抽芯形成底孔,然后可以对底孔再加工。优选地,所述进油管路108和所述进油口之间设置有油泵安装槽101和连接于所述油泵安装槽101的油泵盖板23,油泵盖板23通过油泵盖板螺栓24连接于油泵安装槽101上方,所述油泵安装槽101一端与所述进油管路108连通、另一端与所述进油口25连通。优选地,进油口25可以直接集成于油泵盖板23上。优选地,所述油泵安装槽101内安装有的同轴布置的油泵内转子21和油泵外转子22,所述油泵内转子21的中心与所述油泵安装槽101的中心不重合,所述油泵内转子21上设置有用于连接中间轴的花键,中间轴驱动油泵内转子21和油泵外转子22工作将润滑油从变速箱内吸入进油管路108。优选地,所述油泵盖板23上集成设置有与其垂直布置的过滤装置,过滤装置上安装有滤网41。优选地,所述出油口26包括间隔设置于所述出油管路116上的储油装置连通孔261、齿面喷淋油管连通孔262和二轴中心油路连通孔263,所述变速箱的后壳体上还设置有与所述进油管路108连通的限压阀安装孔1081,限压阀安装孔1081位于油泵安装槽101的下游。为了使得本发明的后壳体的变速箱能够实现变速箱内润滑油油面的高度的合理调节,本发明的储油装置连通孔261、齿面喷淋油管连通孔262和二轴中心油路连通孔263三者的孔径大小应该满足润滑油量的合理分配,从而无需其他辅助结构即可以保证变速箱总成在低温冷启时或系统压力过大时采用齿轮搅油的方式满足变速箱润滑需求,又可以保证变速箱在正常工作状态时,润滑油部分储存在储油装置内,变速箱油面高度降低,变速箱主箱齿轮不搅油,采用齿面喷淋的方式及二轴中心油管润滑的方式进行润滑,提高了变速箱的传动效率。
通过在本发明集成油泵的取力系统的上实现不安装冷却器和滤清器、仅安装滤清器、仅安装小冷却器、同时安装小冷却器和滤清器、仅安装大冷却器时同时安装大冷却器和滤清器时六种技术方案的实施例如下:
实施例1: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集成油泵的取力系统,当后壳体上不安装冷却器和滤清器时,其包括变速箱后壳体100,所述变速箱的后壳体100上集成设置有进油口25、出油口26和用于连通所述进油口25和所述出油口26的润滑油路,所述润滑油路包括进油管路108、中间管路109和出油管路116,所述进油管路108和所述出油管路116为设置于所述后壳体侧壁上的盲孔结构,所述中间管路109为设置于所述后壳体侧壁上的盲孔结构,所述中间管路109上设置的多功能转接孔120和过油孔111可以不加工,所述中间管路109包括同轴布置的与所述出油管路116连通的第一管路1091、与所述进油管路108连通的第二管路1092和连通于所述第一管路1091和所述第二管路1092之间的第三管路1093,所述第一管路1091的管径大于所述第三管路1093的管径大于第二管路1092的管径,润滑油由所述进油管路108流经所述中间管路109后流入所述出油管路116,进油管路108、中间管路109和出油管路116三者构成一个土字形结构。优选地,所述进油管路108的中心轴线与所述出油管路116的中心轴线平行。所述第一管路1091的敞口端,所述进油管路108的敞口端、所述出油管路116的敞口端均设置有堵头。此时,润滑油路的流向为进油管路108->第二管路1092->第三管路1093->出油管路116->出油口26。优选地,所述进油管路108由垂直于变速箱后壳体100的侧壁的盲孔构成,所述出油管路116由垂直于变速箱后壳体100的侧壁的盲孔构成,所述中间管路109由垂直于变速箱后壳体100的侧壁的盲孔构成,所述进油管路108、所述中间管路109相互垂直布置,所述进油管路108、所述中间管路109和所述出油管路116构成一个完整的润滑油路,润滑油由进油口25流入所述进油管路108后、通过所述中间管路109流入所述出油管路116,并通过出油口26排出。优选地,所述进油管路108和所述出油管路116均通过铸造形成底孔,所述进油管路108所述出油管路116首先经过抽芯成形,然后可以对孔再加工。优选地,所述进油管路108和所述进油口之间设置有油泵安装槽101和连接于所述油泵安装槽101的油泵盖板23,油泵盖板23通过油泵盖板螺栓24连接于油泵安装槽101上方,所述油泵安装槽101一端与所述进油管路108连通、另一端与所述进油口25连通。优选地,进油口25可以直接集成于油泵盖板23上。优选地,所述油泵安装槽101内安装有的同轴布置的油泵内转子21和油泵外转子22,所述油泵内转子21的中心与所述油泵安装槽101的中心不重合,所述油泵内转子21上设置有用于连接中间轴的花键,中间轴驱动油泵内转子21和油泵外转子22工作将润滑油从变速箱内吸入进油管路108。优选地,所述油泵盖板23上集成设置有与其垂直布置的过滤装置,过滤装置上安装有滤网41。优选地,所述出油口26包括间隔设置于所述出油管路116上的储油装置连通孔261、齿面喷淋油管连通孔262和二轴中心油路连通孔263,,所述变速箱的后壳体上还设置有与所述进油管路108连通的安全阀安装孔1081,安全阀安装孔1081位于油泵安装槽101的下游。安全阀安装孔1081处安装安全阀51,安全阀51与安全阀安装孔1081之间采用O型圈52密封或在螺纹之间涂密封胶,变速箱润滑系统的油压作用在安全阀阀头53的表面,当系统压力大于安全阀弹簧54的弹簧力时,弹簧54被压缩,安全阀阀头53上移,油路打开,润滑油经过安全阀阀盖55上的小孔直接流入变速箱内部,变速箱润滑系统开始泄压。安全阀弹簧力的大小及泄压阀的流量需根据变速箱润滑系统的系统压力和流量确定。为了使得本发明的后壳体的变速箱能够实现变速箱内润滑油油面的高度的合理调节,本发明的储油装置连通孔261、齿面喷淋油管连通孔262和二轴中心油路连通孔263三者的孔径大小应该满足润滑油量的合理分配,从而无需其他辅助结构即可以保证变速箱总成在低温冷启时或系统压力过大时采用齿轮搅油的方式满足变速箱润滑需求,又可以保证变速箱在正常工作状态时,润滑油部分储存在储油装置内,变速箱油面高度降低,变速箱主箱齿轮不搅油,采用齿面喷淋的方式及二轴中心油管润滑的方式进行润滑,提高了变速箱的传动效率。
实施例2: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集成油泵的取力系统,当后壳体上仅安装滤清器50时,其包括变速箱后壳体100,所述变速箱的后壳体100上集成设置有进油口25、出油口26和用于连通所述进油口25和所述出油口26的润滑油路,所述润滑油路包括进油管路108、中间管路109和出油管路116,所述进油管路108和所述出油管路116为设置于所述后壳体侧壁上的盲孔结构,所述中间管路109为设置于所述后壳体侧壁上的盲孔结构,所述中间管路109上设置有用于实现安装于后壳体上的滤清器与出油管路116连通的多功能转接孔120和用于实现安装于后壳体上的滤清器与进油管路108连通的过油孔111,所述中间管路109包括同轴布置的与所述出油管路116连通的第一管路1091、与所述进油管路108连通的第二管路1092和连通于所述第一管路1091和所述第二管路1092之间的第三管路1093,所述第一管路1091的管径大于所述第三管路1093的管径大于第二管路1092的管径,所述第三管路1093上设置有用于实现滤清器与出油管路连通的多功能转接孔120和用于实现滤清器与进油管路连通的过油孔111,所述多功能转接孔120的中轴线和所述过油孔111的中轴线平行,所述多功能转接孔120通过在其外周面上加工外螺纹使得其适配滤清器,润滑油由所述进油管路108流经所述中间管路109后流入所述出油管路116,进油管路108、中间管路109和出油管路116三者构成一个土字形结构。优选地,所述进油管路108的中心轴线与所述出油管路116的中心轴线平行。所述第一管路1091的敞口端设置有能够截断第三管路和出油管路、使得润滑油在一定的油压范围内仅通过滤清器后流入出油管路116的限压阀72(限压阀72的限压阀阀头721受到压力弹簧722弹簧力作用,顶在第一管路1091与第三管路1093形成的贯通截面114处,截面114与限压阀阀头721配合,堵住贯通截面114,将油路断开,润滑油只能由第三管路1093经过过油孔111进入滤清器进油口进入滤清器的滤芯中),所述进油管路108的敞口端、所述出油管路116的敞口端均设置有堵头,所述过油孔111与滤清器的进口端连通,所述多功能转接孔120和滤清器的出口端连通,当油道内的油压不超过限压阀72的开启标定油压时(滤清器总成正常工作时),限压阀72的限压阀阀头721不开启,润滑油路的流向为进油管路108->第二管路1092->第三管路1093->过油孔111->滤清器->多功能转接孔120->出油管路116->出油口26,当油道内的油压超过限压阀72的开启标定油压时(此时可能是滤清器的滤芯堵塞或者滤清器不能正常工作),限压阀72的限压阀阀头721开启,润滑油路的流向为进油管路108->第二管路1092->第三管路1093->出油管路116->出油口26。优选地,所述进油管路108由垂直于变速箱后壳体100的侧壁的盲孔构成,所述出油管路116由垂直于变速箱后壳体100的侧壁的盲孔构成,所述中间管路109由垂直于变速箱后壳体100的侧壁的盲孔构成,所述进油管路108、所述中间管路109相互垂直布置,所述进油管路108、所述中间管路109和所述出油管路116构成一个完整的润滑油路,润滑油由进油口25流入所述进油管路108后、通过所述中间管路109流入所述出油管路116,并通过出油口26排出。优选地,所述进油管路108和所述出油管路116均通过铸造形成底孔,所述进油管路108和所述出油管路116首先经过抽芯成形,然后可以对孔再加工。优选地,所述进油管路108和所述进油口之间设置有油泵安装槽101和连接于所述油泵安装槽101的油泵盖板23,油泵盖板23通过油泵盖板螺栓24连接于油泵安装槽101上方,所述油泵安装槽101一端与所述进油管路108连通、另一端与所述进油口25连通。优选地,进油口25可以直接集成于油泵盖板23上。优选地,所述油泵安装槽101内安装有的同轴布置的油泵内转子21和油泵外转子22,所述油泵内转子21的中心与所述油泵安装槽101的中心不重合,所述油泵内转子21上设置有用于连接中间轴的花键,中间轴驱动油泵内转子21和油泵外转子22工作将润滑油从变速箱内吸入进油管路108。优选地,所述油泵盖板23上集成设置有与其垂直布置的过滤装置,过滤装置上安装有滤网41。优选地,所述出油口26包括间隔设置于所述出油管路116上的储油装置连通孔261、齿面喷淋油管连通孔262和二轴中心油路连通孔263,所述变速箱的后壳体上还设置有与所述进油管路108连通的安全阀安装孔1081,安全阀安装孔1081位于油泵安装槽101的下游。安全阀安装孔1081处安装安全阀51,安全阀51与安全阀安装孔1081之间采用O型圈52密封或在螺纹之间涂密封胶,变速箱润滑系统的油压作用在安全阀阀头53的表面,当系统压力大于安全阀弹簧54的弹簧力时,弹簧54被压缩,安全阀阀头53上移,油路打开,润滑油经过安全阀阀盖55上的小孔直接流入变速箱内部,变速箱润滑系统开始泄压。安全阀弹簧力的大小及泄压阀的流量需根据变速箱润滑系统的系统压力和流量确定。为了使得本发明的后壳体的变速箱能够实现变速箱内润滑油油面的高度的合理调节,本发明的储油装置连通孔261、齿面喷淋油管连通孔262和二轴中心油路连通孔263三者的孔径大小应该满足润滑油量的合理分配,从而无需其他辅助结构即可以保证变速箱总成在低温冷启时或系统压力过大时采用齿轮搅油的方式满足变速箱润滑需求,又可以保证变速箱在正常工作状态时,润滑油部分储存在储油装置内,变速箱油面高度降低,变速箱主箱齿轮不搅油,采用齿面喷淋的方式及二轴中心油管润滑的方式进行润滑,提高了变速箱的传动效率。
实施例3: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集成油泵的取力系统,当后壳体上仅安装小冷却器60时,其包括变速箱后壳体100,所述变速箱的后壳体100上集成设置有进油口25、出油口26和用于连通所述进油口25和所述出油口26的润滑油路,所述润滑油路包括进油管路108、中间管路109和出油管路116,所述进油管路108和所述出油管路116为设置于所述后壳体侧壁上的盲孔结构,所述中间管路109为设置于所述后壳体侧壁上的盲孔结构,所述中间管路109上设置有用于实现安装于后壳体上的小冷却器与出油管路116连通的多功能转接孔120和用于实现安装于后壳体上的小冷却器与进油管路108连通的过油孔111,所述中间管路109包括同轴布置的与所述出油管路116连通的第一管路1091、与所述进油管路108连通的第二管路1092和连通于所述第一管路1091和所述第二管路1092之间的第三管路1093,所述第一管路1091的管径大于所述第三管路1093的管径大于第二管路1092的管径,所述第三管路1093上设置有用于实现小冷却器与出油管路连通的多功能转接孔120和用于实现小冷却器与进油管路的连通过油孔111,小冷却器通过双头螺栓与多功能转接孔120外周的螺纹连接,润滑油从过油孔111流入小冷却器进油孔,经过冷却器冷却后,再从多功能转接孔120流出至出油管路116,所述多功能转接孔120的中轴线和所述过油孔111的中轴线平行,所述多功能转接孔120通过在其外周面上加工外螺纹使得其适配小冷却器,润滑油由所述进油管路108流经所述中间管路109后流入所述出油管路116,进油管路108、中间管路109和出油管路116三者构成一个土字形结构。优选地,所述进油管路108的中心轴线与所述出油管路116的中心轴线平行。所述第一管路1091的敞口端设置有能够截断第三管路和出油管路、使得润滑油在一定的油压范围内仅通过小冷却器后流入出油管路116的限压阀72(限压阀72的限压阀阀头721受到压力弹簧722弹簧力作用,顶在第一管路1091与第三管路1093形成的贯通截面114处,截面114与限压阀阀头721配合,堵住贯通截面114,将油路断开,润滑油只能由第三管路1093经过过油孔111进入小冷却器进油口进入小冷却器的滤芯中),所述进油管路108的敞口端、所述出油管路116的敞口端均设置有堵头,所述过油孔111与小冷却器的进口端连通,所述多功能转接孔120和小冷却器的出口端连通,当油道内的油压不超过限压阀72的开启标定油压时(小冷却器总成正常工作时),限压阀72的限压阀阀头721不开启,润滑油路的流向为进油管路108->第二管路1092->第三管路1093->过油孔111->小冷却器->多功能转接孔120->出油管路116->出油口26,当油道内的油压超过限压阀72的开启标定油压时(此时可能是小冷却器不能正常工作),限压阀72的限压阀阀头721开启,润滑油路的流向为进油管路108->第二管路1092->第三管路1093->出油管路116->出油口26。优选地,所述进油管路108由垂直于变速箱后壳体100的侧壁的盲孔构成,所述出油管路116由垂直于变速箱后壳体100的侧壁的盲孔构成,所述中间管路109由垂直于变速箱后壳体100的侧壁的盲孔构成,所述进油管路108、所述中间管路109相互垂直布置,所述进油管路108、所述中间管路109和所述出油管路116构成一个完整的润滑油路,润滑油由进油口25流入所述进油管路108后、通过所述中间管路109流入所述出油管路116,并通过出油口26排出。优选地,所述进油管路108和所述出油管路116均通过铸造形成底孔,所述进油管路108和所述出油管路116首先经过抽芯成形,然后可以对孔再加工。优选地,所述进油管路108和所述进油口之间设置有油泵安装槽101和连接于所述油泵安装槽101的油泵盖板23,油泵盖板23通过油泵盖板螺栓24连接于油泵安装槽101上方,所述油泵安装槽101一端与所述进油管路108连通、另一端与所述进油口25连通。优选地,进油口25可以直接集成于油泵盖板23上。优选地,所述油泵安装槽101内安装有的同轴布置的油泵内转子21和油泵外转子22,所述油泵内转子21的中心与所述油泵安装槽101的中心不重合,所述油泵内转子21上设置有用于连接中间轴的花键,中间轴驱动油泵内转子21和油泵外转子22工作将润滑油从变速箱内吸入进油管路108。优选地,所述油泵盖板23上集成设置有与其垂直布置的过滤装置,过滤装置上安装有滤网41。优选地,所述出油口26包括间隔设置于所述出油管路116上的储油装置连通孔261、齿面喷淋油管连通孔262和二轴中心油路连通孔263,所述变速箱的后壳体上还设置有与所述进油管路108连通的安全阀安装孔1081,安全阀安装孔1081位于油泵安装槽101的下游。安全阀安装孔1081处安装安全阀51,安全阀51与安全阀安装孔1081之间采用O型圈52密封或在螺纹之间涂密封胶,变速箱润滑系统的油压作用在安全阀阀头53的表面,当系统压力大于安全阀弹簧54的弹簧力时,弹簧54被压缩,安全阀阀头53上移,油路打开,润滑油经过安全阀阀盖55上的小孔直接流入变速箱内部,变速箱润滑系统开始泄压。安全阀弹簧力的大小及泄压阀的流量需根据变速箱润滑系统的系统压力和流量确定。为了使得本发明的后壳体的变速箱能够实现变速箱内润滑油油面的高度的合理调节,本发明的储油装置连通孔261、齿面喷淋油管连通孔262和二轴中心油路连通孔263三者的孔径大小应该满足润滑油量的合理分配,从而无需其他辅助结构即可以保证变速箱总成在低温冷启时或系统压力过大时采用齿轮搅油的方式满足变速箱润滑需求,又可以保证变速箱在正常工作状态时,润滑油部分储存在储油装置内,变速箱油面高度降低,变速箱主箱齿轮不搅油,采用齿面喷淋的方式及二轴中心油管润滑的方式进行润滑,提高了变速箱的传动效率。
实施例4: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集成油泵的取力系统,当后壳体上同时安装小冷却器60和滤清器50时,其包括变速箱后壳体100,所述变速箱的后壳体100上集成设置有进油口25、出油口26和用于连通所述进油口25和所述出油口26的润滑油路,所述润滑油路包括进油管路108、中间管路109和出油管路116,所述进油管路108和所述出油管路116为设置于所述后壳体侧壁上的盲孔结构,所述中间管路109为设置于所述后壳体侧壁上的盲孔结构,所述中间管路109上设置有用于实现安装于后壳体上的小冷却器和滤清器与出油管路116连通的多功能转接孔120和用于实现安装于后壳体上的小冷却器和滤清器与进油管路108的过油孔111,所述中间管路109包括同轴布置的与所述出油管路116连通的第一管路1091、与所述进油管路108连通的第二管路1092和连通于所述第一管路1091和所述第二管路1092之间的第三管路1093,所述第一管路1091的管径大于所述第三管路1093的管径大于第二管路1092的管径,所述第三管路1093上设置有用于实现小冷却器与出油管路连通的多功能转接孔120和用于实现小冷却器和滤清器与进油管路的过油孔111,滤清器通过双头螺栓与小冷却器连接,润滑油从过油孔111流入冷却器进油孔经过冷却器冷却后,再从冷却器出油口进入滤清器内,最后从连接螺栓的中心油道流回多功能转接孔120,所述多功能转接孔120的中轴线和所述过油孔111的中轴线平行,所述多功能转接孔120的中轴线和所述过油孔111的中轴线与所述中间管路109的中轴线垂直,通过在多功能转接孔120的外周面上加工外螺纹使得其适配各种型号的小冷却器,润滑油由所述进油管路108流经所述中间管路109后流入所述出油管路116,进油管路108、中间管路109和出油管路116三者构成一个上下相连的双十字形结构。优选地,所述进油管路108的中心轴线与所述出油管路116的中心轴线平行。所述第一管路1091的敞口端设置有能够截断第三管路和出油管路、使得润滑油在一定的油压范围内仅通过滤清器后流入出油管路116的限压阀72(限压阀72的限压阀阀头721受到压力弹簧722弹簧力作用,顶在第一管路1091与第三管路1093形成的贯通截面114处,截面114与限压阀阀头721配合,堵住贯通截面114,将油路断开,润滑油只能由第三管路1093经过过油孔111进入滤清器进油口进入滤清器的滤芯中),所述进油管路108的敞口端、所述出油管路116的敞口端均设置有堵头,所述过油孔111与滤清器的进口端连通,所述多功能转接孔120和滤清器的出口端连通,当油道内的油压不超过限压阀72的开启标定油压时(滤清器总成正常工作时),限压阀72的限压阀阀头721不开启,润滑油路的流向为进油管路108->第二管路1092->第三管路1093->过油孔111->冷却器->滤清器->多功能转接孔120->出油管路116->出油口26,当油道内的油压超过限压阀72的开启标定油压时(此时可能是滤清器的滤芯堵塞或者滤清器不能正常工作),限压阀72的限压阀阀头721开启,润滑油路的流向为进油管路108->第二管路1092->第三管路1093->出油管路116->出油口26。优选地,所述进油管路108由垂直于变速箱后壳体100的侧壁的盲孔构成,所述出油管路116由垂直于变速箱后壳体100的侧壁的盲孔构成,所述中间管路109由垂直于变速箱后壳体100的侧壁的盲孔构成,所述进油管路108、所述中间管路109相互垂直布置,所述进油管路108、所述中间管路109和所述出油管路116构成一个完整的润滑油路,润滑油由进油口25流入所述进油管路108后、通过所述中间管路109流入所述出油管路116,并通过出油口26排出。优选地,所述进油管路108、所述中间管路109和所述出油管路116均通过铸造成形,所述进油管路108、所述中间管路109和所述出油管路116首先经过抽芯成形,然后可以对孔再加工。优选地,所述进油管路108和所述进油口之间设置有油泵安装槽101和连接于所述油泵安装槽101的油泵盖板23,油泵盖板23通过油泵盖板螺栓24连接于油泵安装槽101上方,所述油泵安装槽101一端与所述进油管路108连通、另一端与所述进油口25连通。优选地,进油口25可以直接集成于油泵盖板23上。优选地,所述油泵安装槽101内安装有的同轴布置的油泵内转子21和油泵外转子22,所述油泵内转子21的中心与所述油泵安装槽101的中心不重合,所述油泵内转子21上设置有用于连接中间轴的花键,中间轴驱动油泵内转子21和油泵外转子22工作将润滑油从变速箱内吸入进油管路108。优选地,所述油泵盖板23上集成设置有与其垂直布置的过滤装置,过滤装置上安装有滤网41。优选地,所述出油口26包括间隔设置于所述出油管路116上的储油装置连通孔261、齿面喷淋油管连通孔262和二轴中心油路连通孔263,所述变速箱的后壳体上还设置有与所述进油管路108连通的安全阀安装孔1081,安全阀安装孔1081位于油泵安装槽101的下游。安全阀安装孔1081处安装安全阀51,安全阀51与安全阀安装孔1081之间采用O型圈52密封或在螺纹之间涂密封胶,变速箱润滑系统的油压作用在安全阀阀头53的表面,当系统压力大于安全阀弹簧54的弹簧力时,弹簧54被压缩,安全阀阀头53上移,油路打开,润滑油经过安全阀阀盖55上的小孔直接流入变速箱内部,变速箱润滑系统开始泄压。安全阀弹簧力的大小及泄压阀的流量需根据变速箱润滑系统的系统压力和流量确定。为了使得本发明的后壳体的变速箱能够实现变速箱内润滑油油面的高度的合理调节,本发明的储油装置连通孔261、齿面喷淋油管连通孔262和二轴中心油路连通孔263三者的孔径大小应该满足润滑油量的合理分配,,从而无需其他辅助结构即可以保证变速箱总成在低温冷启时或系统压力过大时采用齿轮搅油的方式满足变速箱润滑需求,又可以保证变速箱在正常工作状态时,润滑油部分储存在储油装置内,变速箱油面高度降低,变速箱主箱齿轮不搅油,采用齿面喷淋的方式及二轴中心油管润滑的方式进行润滑,提高了变速箱的传动效率。
实施例5: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集成油泵的取力系统,当后壳体上仅安装大冷却器70时,其包括变速箱后壳体100,所述变速箱的后壳体100上集成设置有进油口25、出油口26和用于连通所述进油口25和所述出油口26的润滑油路,所述润滑油路包括进油管路108、中间管路109和出油管路116,所述进油管路108和所述出油管路116为设置于所述后壳体侧壁上的盲孔结构,所述中间管路109为设置于所述后壳体侧壁上的盲孔结构,所述中间管路109上的多功能转接孔120和过油孔111可以不加工,所述中间管路109包括同轴布置的与所述出油管路116连通的第一管路1091、与所述进油管路108连通的第二管路1092和连通于所述第一管路1091和所述第二管路1092之间的第三管路1093,所述第一管路1091的管径大于所述第三管路1093的管径大于第二管路1092的管径,进油管路108、中间管路109和出油管路116三者构成一个土字形结构。优选地,所述进油管路108的中心轴线与所述出油管路116的中心轴线平行。所述第一管路1091的敞口端设置有堵头,所述进油管路108的敞口端与大冷却器的进油口连通、所述出油管路116的敞口端与大冷却器的出油口连通,润滑油路的流向为进油管路108->第二管路1092->第三管路1093->出油管路116->出油口26。优选地,所述进油管路108由垂直于变速箱后壳体100的侧壁的盲孔构成,所述出油管路116由垂直于变速箱后壳体100的侧壁的盲孔构成,所述中间管路109由垂直于变速箱后壳体100的侧壁的盲孔构成,所述进油管路108、所述中间管路109相互垂直布置,所述进油管路108、所述中间管路109和所述出油管路116构成一个完整的润滑油路,润滑油由进油口25流入所述进油管路108后、通过所述中间管路109流入所述出油管路116,并通过出油口26排出。优选地,所述进油管路108和所述出油管路116均通过铸造形成底孔,所述进油管路108和所述出油管路116首先经过抽芯成形,然后可以对孔再加工。优选地,所述进油管路108和所述进油口之间设置有油泵安装槽101和连接于所述油泵安装槽101的油泵盖板23,油泵盖板23通过油泵盖板螺栓24连接于油泵安装槽101上方,所述油泵安装槽101一端与所述进油管路108连通、另一端与所述进油口25连通。优选地,进油口25可以直接集成于油泵盖板23上。优选地,所述油泵安装槽101内安装有的同轴布置的油泵内转子21和油泵外转子22,所述油泵内转子21的中心与所述油泵安装槽101的中心不重合,所述油泵内转子21上设置有用于连接中间轴的花键,中间轴驱动油泵内转子21和油泵外转子22工作将润滑油从变速箱内吸入进油管路108。优选地,所述油泵盖板23上集成设置有与其垂直布置的过滤装置,过滤装置上安装有滤网41。优选地,所述出油口26包括间隔设置于所述出油管路116上的的储油装置连通孔261、齿面喷淋油管连通孔262和二轴中心油路连通孔263,所述变速箱的后壳体上还设置有与所述进油管路108连通的安全阀安装孔1081,安全阀安装孔1081位于油泵安装槽101的下游。安全阀安装孔1081处安装安全阀51,安全阀51与安全阀安装孔1081之间采用O型圈52密封或在螺纹之间涂密封胶,变速箱润滑系统的油压作用在安全阀阀头53的表面,当系统压力大于安全阀弹簧54的弹簧力时,弹簧54被压缩,安全阀阀头53上移,油路打开,润滑油经过安全阀阀盖55上的小孔直接流入变速箱内部,变速箱润滑系统开始泄压。安全阀弹簧力的大小及泄压阀的流量需根据变速箱润滑系统的系统压力和流量确定。为了使得本发明的后壳体的变速箱能够实现变速箱内润滑油油面的高度的合理调节,本发明的储油装置连通孔261、齿面喷淋油管连通孔262和二轴中心油路连通孔263三者的孔径大小应该满足润滑油量的合理分配,从而无需其他辅助结构即可以保证变速箱总成在低温冷启时或系统压力过大时采用齿轮搅油的方式满足变速箱润滑需求,又可以保证变速箱在正常工作状态时,润滑油部分储存在储油装置内,变速箱油面高度降低,变速箱主箱齿轮不搅油,采用齿面喷淋的方式及二轴中心油管润滑的方式进行润滑,提高了变速箱的传动效率。
实施例6: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集成油泵的取力系统,当后壳体上同时安装大冷却器70和滤清器50时,其包括变速箱后壳体100,所述变速箱的后壳体100上集成设置有进油口25、出油口26和用于连通所述进油口25和所述出油口26的润滑油路,所述润滑油路包括进油管路108、中间管路109和出油管路116,所述进油管路108和所述出油管路116为设置于所述后壳体侧壁上的盲孔结构,所述中间管路109为设置于所述后壳体侧壁上的盲孔结构,所述中间管路109上的多功能转接孔120和过油孔111可以不加工,所述中间管路109包括同轴布置的与所述出油管路116连通的第一管路1091、与所述进油管路108连通的第二管路1092和连通于所述第一管路1091和所述第二管路1092之间的第三管路1093,所述第一管路1091的管径大于所述第三管路1093的管径大于第二管路1092的管径,进油管路108、中间管路109和出油管路116三者构成一个土字形结构。优选地,所述进油管路108的中心轴线与所述出油管路116的中心轴线平行。所述第一管路1091的敞口端设置有能够截断第三管路和出油管路、使得润滑油在一定的油压范围内仅通过滤清器后流入出油管路116的限压阀72,所述进油管路108的敞口端与大冷却器的进油口连通、所述出油管路116的敞口端与大冷却器的出油口连通,所述过油孔111的上游第二管路1092与第一管路1093之间设置有第一堵塞131,所述出油管路116的敞口端下游与所述第一管路1091之间设置有第二堵塞132,所述出油管路116的敞口端上游和第二堵塞132之间设置有用于将经大冷却器冷却后的润滑油引入滤清器的第二过油孔1112,所述多功能转接孔120和滤清器的出口端连通,当油道内的油压不超过限压阀72的开启标定油压时(滤清器总成正常工作时),限压阀72的限压阀阀头721不开启,润滑油路的流向为进油管路108->大冷却器->第二过油孔1112->滤清器->多功能转接孔120->出油管路116->出油口26;当油道内的油压超过限压阀72的开启标定油压时(此时可能是滤清器的滤芯堵塞或者滤清器不能正常工作),限压阀72的限压阀阀头721开启,润滑油路的流向为进油管路108->大冷却器->第二过油孔1112->过油孔111->第三管路1093->出油管路116->出油口26。优选地,所述进油管路108由垂直于变速箱后壳体100的侧壁的盲孔构成,所述出油管路116由垂直于变速箱后壳体100的侧壁的盲孔构成,所述中间管路109由垂直于变速箱后壳体100的侧壁的盲孔构成,所述进油管路108、所述中间管路109相互垂直布置,所述进油管路108、所述中间管路109和所述出油管路116构成一个完整的润滑油路,润滑油由进油口25流入所述进油管路108后、通过所述中间管路109流入所述出油管路116,并通过出油口26排出。优选地,所述进油管路108和所述出油管路116均通过铸造形成底孔,所述进油管路108和所述出油管路116首先经过抽芯成形,然后可以对孔再加工。优选地,所述进油管路108和所述进油口之间设置有油泵安装槽101和连接于所述油泵安装槽101的油泵盖板23,油泵盖板23通过油泵盖板螺栓24连接于油泵安装槽101上方,所述油泵安装槽101一端与所述进油管路108连通、另一端与所述进油口25连通。优选地,进油口25可以直接集成于油泵盖板23上。优选地,所述油泵安装槽101内安装有的同轴布置的油泵内转子21和油泵外转子22,所述油泵内转子21的中心与所述油泵安装槽101的中心不重合,所述油泵内转子21上设置有用于连接中间轴的花键,中间轴驱动油泵内转子21和油泵外转子22工作将润滑油从变速箱内吸入进油管路108。优选地,所述油泵盖板23上集成设置有与其垂直布置的过滤装置,过滤装置上安装有滤网41。优选地,所述出油口26包括间隔设置于所述出油管路116上的的储油装置连通孔261、齿面喷淋油管连通孔262和二轴中心油路连通孔263,所述变速箱的后壳体上还设置有与所述进油管路108连通的安全阀安装孔1081,安全阀安装孔1081位于油泵安装槽101的下游。安全阀安装孔1081处安装安全阀51,安全阀51与安全阀安装孔1081之间采用O型圈52密封或在螺纹之间涂密封胶,变速箱润滑系统的油压作用在安全阀阀头53的表面,当系统压力大于安全阀弹簧54的弹簧力时,弹簧54被压缩,安全阀阀头53上移,油路打开,润滑油经过安全阀阀盖55上的小孔直接流入变速箱内部,变速箱润滑系统开始泄压。安全阀弹簧力的大小及泄压阀的流量需根据变速箱润滑系统的系统压力和流量确定。为了使得本发明的后壳体的变速箱能够实现变速箱内润滑油油面的高度的合理调节,本发明的储油装置连通孔261、齿面喷淋油管连通孔262和二轴中心油路连通孔263三者的孔径大小应该满足润滑油量的合理分配,从而无需其他辅助结构即可以保证变速箱总成在低温冷启时或系统压力过大时采用齿轮搅油的方式满足变速箱润滑需求,又可以保证变速箱在正常工作状态时,润滑油部分储存在储油装置内,变速箱油面高度降低,变速箱主箱齿轮不搅油,采用齿面喷淋的方式及二轴中心油管润滑的方式进行润滑,提高了变速箱的传动效率。
在本发明的实施例1-4中,通过在本发明集成有内油道的变速箱后壳体的进油管路108位于侧壁的敞口端或出油管路116位于侧壁的敞口端增加压力传感器,具体方式如下:
方式1:所述进油管路108位于侧壁的敞口端设置有压力传感器,所述出油管路116位于侧壁的敞口端设置有堵头,此时,所述进油管路108、所述中间管路109和所述出油管路116构成一个完整的润滑油路,且所述进油管路108位于侧壁的敞口端处的压力传感器可以测量获取位于进油管路108上游供油系统的油压情况,当压力传感器的读数P1小于供油系统的油压标定值Pmin,则可以判断位于上游的供油系统漏油,当压力传感器的读数P1大于供油系统的油压标定值Pmax,则可以判断位于上游的供油系统堵塞,上述两种情况均需要对供油系统进行检修,当且仅当当压力传感器的读数P1处于供油系统的油压标定值范围区间时Pmin~Pmax,则可以判断位于上游的供油系统正常工作,此时,拆卸所述进油管路108位于侧壁的敞口端处的压力传感器,重新在所述进油管路108位于侧壁的敞口端处安装堵头即可恢复正常油路工作状态,需要指出,本发明的上述检测方案无需对变速箱本体进行拆卸,因为位于所述进油管路108位于侧壁的敞口端设置有堵头和所述出油管路116位于侧壁的敞口端设置有堵头均在后壳体的外侧,故操作简单;润滑油由进油口25流入所述进油管路108后、通过所述中间管路109流入所述出油管路116,并通过出油口26排出。
方式2:
所述进油管路108位于侧壁的敞口端设置有压力传感器,所述出油管路116位于侧壁的敞口端设置有压力传感器,此时,所述进油管路108、所述中间管路109和所述出油管路116构成一个完整的润滑油路,且根据所述进油管路108位于侧壁的敞口端设置有压力传感器的压力大小和所述出油管路116位于侧壁的敞口端设置有压力传感器大小可以获取获得流经滤清器后该润滑油路内的油压压降ΔP,基于该压降ΔP与滤清器油压标定值P0的对比可以判定滤清器是否需要更换,当判断无需更替滤清器时,此时,拆卸所述进油管路108位于侧壁的敞口端处的压力传感器和所述出油管路116位于侧壁的敞口端处的压力传感器,重新在所述进油管路108位于侧壁的敞口端处和所述出油管路116位于侧壁的敞口端处各安装一个堵头即可恢复正常油路工作状态,需要指出,本发明的上述检测方案无需对变速箱本体进行拆卸,因为位于所述进油管路108位于侧壁的敞口端设置有堵头和所述出油管路116位于侧壁的敞口端设置有堵头均在后壳体的外侧,故操作简单;润滑油由进油口25流入所述进油管路108后、通过所述中间管路109流入所述出油管路116,并通过出油口26排出。
本领域技术人员容易理解,应当指出,以上实施例仅是本发明较有代表性的例子。显然,本发明不限于上述实施例,还可以有许多变形。凡是依据本发明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做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及修饰,均应认为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Claims (11)

1.一种集成油泵的取力系统,包括壳体,所述壳体的内侧设置有动力输出轴,所述壳体的外侧设置有取力器,所述动力输出轴和所述取力器同轴传动连接,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上集成有同轴设置且可绕自身轴线旋转的油泵转子和取力轴,所述取力轴的一端与所述动力输出轴传动连接,所述取力轴的另一端与所述取力器传动连接,所述油泵转子与所述动力输出轴传动连接;所述壳体的内壁上加工有油泵转子安装槽,所述壳体的外壁上加工有用于连接取力轴的轴承安装槽,所述油泵转子安装槽和所述轴承安装槽相互连通,所述壳体上设置有用于将流入轴承安装槽的润滑油导流回壳体内部的导油孔。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集成油泵的取力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导油孔的中轴线与所述轴承安装槽的中轴线呈一夹角,所述导油孔的顶端高于安装于轴承安装槽内轴承的外周面。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集成油泵的取力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动力输出轴朝向所述取力器的端部同轴设置有传动槽,所述传动槽的内周壁上设置用于传动连接所述取力轴的内花键,所述传动槽的外周壁上设置有用于传动连接所述油泵转子的外花键。
4.一种变速箱,其特征在于:变速箱的壳体上集成有如权利要求1-3任意一项所述的集成油泵的取力系统。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变速箱,其特征在于:所述变速箱的后壳体上集成有所述取力器、所述油泵转子、进油口、出油口和用于连通所述进油口和所述出油口的润滑油路,所述润滑油路包括进油管路、中间管路和出油管路,所述进油管路和所述出油管路为设置于后壳体的侧壁上的盲孔结构,所述中间管路为设置于后壳体的侧壁上的盲孔结构,所述中间管路上设置有用于实现安装于后壳体上的冷却器或/和滤清器与出油管路连通的多功能转接孔和用于实现安装于后壳体上的冷却器或/和滤清器与进油管路连通的过油孔。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变速箱,其特征在于:所述中间管路包括同轴布置的与所述出油管路连通的第一管路、与所述进油管路连通的第二管路和连通于所述第一管路和所述第二管路之间的第三管路,第一管路的管径大于第三管路的管径,第三管路的管径大于第二管路的管径,所述第三管路上设置有用于实现冷却器或/和滤清器与出油管路连通的多功能转接孔和用于实现冷却器或/和滤清器与进油管路连通的过油孔,所述多功能转接孔的中轴线和所述过油孔的中轴线均与所述中间管路的中轴线垂直;
当后壳体上不安装冷却器和滤清器时,所述第一管路的敞口端均设置有堵头,所述进油管路的敞口端、所述出油管路的敞口端、所述多功能转接孔和所述过油孔均设置有堵头或者不加工;
当后壳体上仅安装滤清器时,所述第一管路的敞口端设置有能够截断第三管路和出油管路、使得润滑油在一定的油压范围内仅通过滤清器后流入出油管路的限压阀,所述进油管路的敞口端、所述出油管路的敞口端均设置有堵头,所述过油孔与滤清器的进口端连通,所述多功能转接孔和滤清器的出口端连通;
当后壳体上仅安装小冷却器或者同时安装小冷却器和滤清器时,所述第一管路的敞口端设置有能够截断第三管路和出油管路、使得润滑油在一定的油压范围内仅通过小冷却器或者小冷却器和滤清器后流入出油管路的限压阀,所述进油管路的敞口端、所述出油管路的敞口端设置有堵头,所述过油孔与小冷却器的进口端连通,所述多功能转接孔和小冷却器的出口端连通;
当后壳体上仅安装大冷却器时,所述第一管路的敞口端设置有堵头,所述进油管路的敞口端与大冷却器的进油口连通、所述出油管路的敞口端与大冷却器的出油口连通,所述第二管路或第三管路上设置有堵塞,所述多功能转接孔和所述过油孔均设置有堵头或者不加工;
当后壳体上安装大冷却器和滤清器时,所述第一管路的敞口端设置有能够截断第一管路和出油管路、使得润滑油在一定的油压范围内仅通过滤清器后流入出油管路的限压阀,所述进油管路的敞口端与大冷却器的进油口连通、所述出油管路的敞口端与大冷却器的出油口连通,所述过油孔的上游设置有第一堵塞,所述出油管路的敞口端与所述第一管路之间设置有第二堵塞,所述出油管路的敞口端和第二堵塞之间设置有用于将经大冷却器冷却后的润滑油引入滤清器的第二过油孔,所述多功能转接孔和滤清器的出口端连通。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变速箱,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油管路位于侧壁的敞口端设置有堵头,所述出油管路位于侧壁的敞口端设置有堵头。
8.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变速箱,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油管路位于侧壁的敞口端设置有压力传感器,所述出油管路位于侧壁的敞口端设置有堵头。
9.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变速箱,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油管路位于侧壁的敞口端设置有压力传感器,所述出油管路位于侧壁的敞口端设置有压力传感器。
10.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变速箱,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油管路和所述进油口之间设置有油泵安装槽和连接于所述油泵安装槽的油泵盖板,所述油泵安装槽一端与所述进油管路连通、另一端与所述进油口连通;所述油泵安装槽内安装有的同轴布置的油泵内转子和油泵外转子,所述油泵内转子的中心与所述油泵安装槽的中心不重合,所述油泵内转子上设置有用于连接中间轴的花键;所述油泵盖板上集成设置有与其垂直布置的滤网,所述滤网与所述进油口之间通过螺纹连接。
11.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变速箱,其特征在于:所述出油口包括间隔设置于所述出油管路上的集油池连通孔、喷淋管连通孔和二轴连通孔,所述变速箱的后壳体上还设置有与所述进油管路连通的安全阀安装孔。
CN202110489333.5A 2021-04-29 2021-04-29 一种集成油泵的取力系统和变速箱 Active CN113339099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0489333.5A CN113339099B (zh) 2021-04-29 2021-04-29 一种集成油泵的取力系统和变速箱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0489333.5A CN113339099B (zh) 2021-04-29 2021-04-29 一种集成油泵的取力系统和变速箱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339099A CN113339099A (zh) 2021-09-03
CN113339099B true CN113339099B (zh) 2022-06-28

Family

ID=7746958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10489333.5A Active CN113339099B (zh) 2021-04-29 2021-04-29 一种集成油泵的取力系统和变速箱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3339099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151535B (zh) * 2021-10-29 2023-05-12 东风商用车有限公司 一种变速箱润滑系统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01232631Y (zh) * 2008-07-10 2009-05-06 宁波圣龙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 变速箱油泵
CN203115070U (zh) * 2013-02-25 2013-08-07 上海索达传动机械有限公司 一种变速箱及其润滑油系统
CN208220895U (zh) * 2018-04-29 2018-12-11 安徽柳工起重机有限公司 一种发动机油泵取力装置
CN109113989A (zh) * 2017-06-22 2019-01-01 江阴华欧德汽车动力系统研发有限公司 具有密封结构的变速箱油泵及变速箱
CN111043294A (zh) * 2019-12-30 2020-04-21 綦江齿轮传动有限公司 一种用于前置取力器的摆线内转子油泵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10781910B2 (en) * 2017-08-03 2020-09-22 Power Technology Holdings Llc PTO lubrication system for hybrid vehicles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01232631Y (zh) * 2008-07-10 2009-05-06 宁波圣龙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 变速箱油泵
CN203115070U (zh) * 2013-02-25 2013-08-07 上海索达传动机械有限公司 一种变速箱及其润滑油系统
CN109113989A (zh) * 2017-06-22 2019-01-01 江阴华欧德汽车动力系统研发有限公司 具有密封结构的变速箱油泵及变速箱
CN208220895U (zh) * 2018-04-29 2018-12-11 安徽柳工起重机有限公司 一种发动机油泵取力装置
CN111043294A (zh) * 2019-12-30 2020-04-21 綦江齿轮传动有限公司 一种用于前置取力器的摆线内转子油泵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339099A (zh) 2021-09-0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8869023B (zh) 一种取力器的自润滑系统
CN113339099B (zh) 一种集成油泵的取力系统和变速箱
CN105276153A (zh) 带喷油润滑和循环冷却结构的一体式减速驱动系统
CN113007332A (zh) 一种变速器润滑冷却系统
CN113431892B (zh) 一种集成有内油道的多功能变速器后壳体
CN113154020B (zh) 一种集成有内油道的变速箱后壳体
CN106594253B (zh) 一种重型变速器冷却润滑系统及冷却润滑方法
CN116398434A (zh) 用于商用车的螺旋式压缩机系统
CN219139782U (zh) 一种具有内部自动润滑功能的减速器
CN219045564U (zh) 一种带温度监控的减速机
CN205190717U (zh) 带喷油润滑和循环冷却结构的一体式减速机
CN111927943A (zh) 一种电机减速机二合一设备
CN115788861A (zh) 一种具有双溢流阀结构的油泵
US20190241169A1 (en) Assembly of Screws for a Screw Compressor for a Utility Vehicle
WO2022089457A1 (zh) 一种齿轮箱箱体及齿轮箱
CN113217364B (zh) 具有回油功能的插装型滑油泵试验驱动系统
CN218718703U (zh) 一种变速器集成式润滑系统及一种变速器及车辆
CN216242166U (zh) 一种拖拉机传动系用供油系统
CN205155114U (zh) 带喷油润滑和循环冷却结构的减速器
CN114151535B (zh) 一种变速箱润滑系统
CN205190699U (zh) 带气压平衡和喷油润滑结构的减速器
CN217381550U (zh) 机械油泵
CN205155100U (zh) 一体式减速机
CN220850700U (zh) 一种集成式油冷结构减速器总成
CN220770788U (zh) 一种应用于润滑系统的油滤模块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