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3321100B - 曳引机单元及其装设方法 - Google Patents

曳引机单元及其装设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3321100B
CN113321100B CN202011403878.1A CN202011403878A CN113321100B CN 113321100 B CN113321100 B CN 113321100B CN 202011403878 A CN202011403878 A CN 202011403878A CN 113321100 B CN113321100 B CN 113321100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bearing beam
hanging part
hoisting machine
hanging
hois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11403878.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3321100A (zh
Inventor
伊藤勇辉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oshiba Elevator and Building Systems Corp
Original Assignee
Toshiba Elevato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oshiba Elevator Co Ltd filed Critical Toshiba Elevator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1332110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32110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332110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321100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6HOISTING; LIFTING; HAULING
    • B66BELEVATORS; ESCALATORS OR MOVING WALKWAYS
    • B66B11/00Main component parts of lifts in, or associated with, buildings or other structures
    • B66B11/04Driving gear ; Details thereof, e.g. seal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6HOISTING; LIFTING; HAULING
    • B66BELEVATORS; ESCALATORS OR MOVING WALKWAYS
    • B66B11/00Main component parts of lifts in, or associated with, buildings or other structures
    • B66B11/0035Arrangement of driving gear, e.g. location or support
    • B66B11/004Arrangement of driving gear, e.g. location or support in the machine room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6HOISTING; LIFTING; HAULING
    • B66BELEVATORS; ESCALATORS OR MOVING WALKWAYS
    • B66B19/00Mining-hoist operation
    • B66B19/005Mining-hoist operation installing or exchanging the elevator driv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6HOISTING; LIFTING; HAULING
    • B66BELEVATORS; ESCALATORS OR MOVING WALKWAYS
    • B66B7/00Other common features of elevators

Abstract

在将机房设置在井道的侧方的所谓的横向牵引方式的电梯中,有的是从原来的曳引机的形态旋转90°而垂直地加以配置。于是,本发明提出一种曳引机单元及其装设方法,在机房内确保曳引机单元旋转时的稳定性的同时提高作业性。本发明的曳引机单元具备:曳引机;第一承重梁,其固定并支承曳引机的下部;第二承重梁,其与第一承重梁的曳引机支承面垂直地与第一承重梁的长边方向的端部接合在一起;以及第一承重梁的第一吊挂部及第二承重梁的第二吊挂部,它们设置在第一承重梁及第二承重梁各自的相反侧的端部附近;将吊具卡合至第一吊挂部和第二吊挂部来上提并旋转曳引机单元,从而装设至第一承重梁与机房的壁面以及第二承重梁与机房的地面分别平行的位置。

Description

曳引机单元及其装设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曳引机单元及其装设方法。
背景技术
以往,电梯通过使轿厢在井道内移动而将乘客或货物输送至任意楼层。在这样的电梯中,需要作为驱动机的曳引机,作为其装设方法,例如有在区别于井道而另行设置的机房内配备曳引机的类型和不设置机房而在井道内配备曳引机的无机房类型。
此外,在由于天花板方向上的空间的制约而无法将机房设置在井道的正上部的情况下,有时会使用在设置于井道侧方的机房内装设曳引机的、所谓的横向牵引方式。
在横向牵引方式的情况下,需要横向牵引方式用曳引机和其他周边的机械材料,在制造等方面比较费事。为了消除该难点,有的是为了有效利用平常的曳引机而在装设方法上想办法、从原来的曳引机的形态旋转90°而垂直地加以配置。由此,能够抑制设置上的空间。
但是,在机械材料出厂时无法倾斜为规定形态,因此,需要在现场作业时在有限的空间内加以倾斜而配置到装设位置。
此外,在将曳引机等重物升举至规定装设位置并使其旋转而加以装设时,须以不破坏平衡的方式照顾到稳定性来进行作业。以往,在升举安装在承重梁上的曳引机譬如曳引机单元的情况下,提出有将对上提用挂绳的牵引体进行卡止的吊孔的位置设为比总重量的重心位置高的位置的吊装架。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特开平2-261788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专利特开2007-182270号公报
【专利文献3】日本专利特开2005-112615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然而,像现有技术这样将吊装位置设为比重心高的位置的操作虽然在确保将曳引机单元与地面大致平行地朝正上方上提的情况下的稳定性方面比较有效,但并未考虑到旋转时的稳定性。
因而,在机房内使曳引机单元旋转90°时,存在容易破坏平衡这一问题。因此,本发明提出一种一方面确保使曳引机单元旋转来加以装设时的稳定性、另一方面提高作业性的曳引机单元。
【解决问题的技术手段】
实施方式的曳引机单元运用于将机房设置在井道侧方的横向牵引方式的电梯,该曳引机单元具备:
曳引机,其使电梯运行;第一承重梁,其将所述曳引机的下部固定,支承所述曳引机;第二承重梁,其为与所述第一承重梁的支承面垂直地与所述第一承重梁的长边方向的端部接合在一起的装设构件,所述支承面为所述第一承重梁与所述曳引机的支承面,装设构件;第一吊挂部,其设置在所述第一承重梁的与所述第二承重梁的接合部的相反侧的端部附近,卡合上提时使用的吊具;以及第二吊挂部,其设置在所述第二承重梁的与所述第一承重梁的接合部的相反侧的端部附近,卡合所述吊具;
将所述吊具卡合至所述第一吊挂部和所述第二吊挂部来上提并旋转,从而装设至所述第一承重梁与所述机房的壁面以及所述第二承重梁与所述机房的地面分别平行的位置。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施方式的横向牵引方式的电梯中从候梯间的侧面观察井道的整体图。
图2为本实施方式中的曳引机单元的立体图。
图3为本实施方式中的、表示悬挂有主绳的状态的曳引机单元的左侧视图。
图4为表示承重梁与副承重梁的连接关系的立体图。
图5为表示承重梁与副承重梁的连接关系的另一形态的立体图。
图6为表示另一形状的吊挂部的例(1)的立体图。
图7为表示另一形状的吊挂部的例(2)的主视图。
图8为表示悬吊本实施方式的曳引机单元的作业的流程/旋转时的状态的图(1)。
图9为表示悬吊本实施方式的曳引机单元的作业的流程/旋转时的状态的图(2)。
图10为第二实施方式中的、具备支承部的曳引机单元的立体图。
图11为表示悬吊第二实施方式的曳引机单元的作业的流程/旋转时的状态的图。
图12为第三实施方式中的、在支承部上具有通孔的曳引机单元的立体图。
图13为第三实施方式中的、在支承部上具有通孔的曳引机单元的俯视图。
图14为表示悬吊第三实施方式的曳引机单元的作业的流程/旋转时的状态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第一实施方式>
下面,一边参考附图,一边对作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曳引机单元及其装设方法进行说明。
图1为表示横向牵引方式的电梯的整体构成的图,展示了从原来的曳引机单元的形态旋转90°而配置成与机房的地面大致垂直的状态。
以连结在井道1侧方的形态配备有机房2,在机房2中设置有曳引机单元10。曳引机单元10由曳引机11、承重梁12、副承重梁13构成,详情于后文叙述。井道1内收容有轿厢3和配重4,且分别与主绳5相连。主绳5经由导向轮6悬挂在曳引机11的曳引轮11a上。
驱动力使得曳引轮11a旋转,由此使得主绳5运动,轿厢3和配重4沿未图示的导轨上下运动。
图2为曳引机单元10的立体图,图3为悬挂有主绳5的曳引机单元10的左侧视图。
曳引机11由曳引轮11a、制动器11b、制动盘11c、马达11d构成,在曳引机11下部具有承重梁紧固部11e。承重梁12是以钢铁构件12a、12b为一对来形成一个承重梁12。在曳引机11下部的两个安装面各方上各设置有两处的承重梁紧固部11e中插入螺栓并加以紧固,将曳引机11固定在承重梁12的上表面。
在承重梁12的端部以与承重梁12垂直的方式设置有与承重梁12同样地由钢铁构件13a、13b的组合形成的装设构件即副承重梁13。使用螺栓将承重梁12与副承重梁13直接连结,病且通过接头14插入别的螺栓而使承重梁12与接头14以及副承重梁13与接头14分别紧固在一起,由此构成了L字形的曳引机的支架。
承重梁12是配置在曳引机11与将曳引机11装设至机房2时的壁面或梁之间的构件,是曳引轮11a上悬挂的主绳5受到牵引的方向,因此作为支承曳引机11的曳引机台发挥功能。此外,如图3所示,曳引机11中的曳引轮11a相较于承重梁12而言朝悬挂主绳5那一侧也就是图中右方突出。
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4所示,承重梁12及副承重梁13都是使用的两个钢铁构件12a和12b、13a和13b的组合。通过改变钢铁构件12a与钢铁构件12b的间隔,可以调整承重梁12的纵深方向的设置宽度,从而可以运用于各种型号的曳引机。再者,承重梁12及副承重梁13也可像图5所示那样呈分别以一个构件来支承曳引机11的形状。
此外,在承重梁12及副承重梁13的端部附近具有通孔12c、13c作为上提曳引机单元10时的吊挂部。也就是说,在承重梁12中,在与副承重梁13的接合部及其相反侧的端部的附近设置有通孔12c,在副承重梁13中,在与承重梁12的接合部及其相反侧的端部的附近设置有通孔13c,形成了大致左右对称的结构。通孔12c、13c中可以穿入起重作业中使用的作业用绳缆,作为上提曳引机单元10时的荷重吊挂点发挥功能。再者,只要作为吊挂部发挥功能,则也可使用其他构件,例如,也可在承重梁12及副承重梁13的端部安装图6或图7所示那样的眼板15A或环头螺栓挂钩15B等钩挂部,利用钩挂部中的通孔12c'、13c'、12c”、13c”代替通孔12c、13c。通过使用通孔12c、13c或钩挂部等吊挂部,可以上提曳引机单元10。
图8为表示上提本实施方式的曳引机单元10并使其旋转90°的次序的图。通过步骤I、II、III来进行作业。在本实施方式中,使曳引机单元10顺时针旋转。
旋转时,需要作业绳16以及天花板挂钩的吊挂体作为用于上提曳引机单元10的吊具。作业绳16使用链动滑轮和挂绳。穿到吊挂部的挂绳部分经由挂钩与链条相连。其顶端的链动滑轮具备可以在保持链条的长度的情况下作所需量程度的调整的机构,因此,通过使用链动滑轮,可以安全地调整作业绳16整体的长度,从而能恰当地进行相连重物的起重作业。
在步骤I中,首先在承重梁12左侧的通孔12c中穿入第一条作业绳16,在副承重梁13上侧的通孔13c中穿入第二条作业绳16。以下,将作为第一条与曳引机单元10相连的左侧的绳缆设为16a、将作为第二条与曳引机单元10相连的右侧的绳缆设为16b。这些作业绳16中,由两位作业人员经由设置在机房上部的天花板挂钩的吊挂体来保持从各绳缆延伸出来的链条部分。于是,两位作业人员沿牵引作业绳16的方向调整链条并缩短从左右两条作业绳16延伸出来的链条部分,从而使曳引机单元10从地面18悬空而上提。
在步骤II中,以通孔12c为吊挂体的左侧绳缆16a作牵引、以通孔13c为吊挂体的右侧绳缆16b作放松,使曳引机单元10开始顺时针旋转。此时,当牵引左侧绳缆16a时,链动滑轮起到通孔12c为止的链条部分的长度逐渐变短,当放松右侧绳缆16b时,链动滑轮起到通孔13c为止的链条部分的长度逐渐变长。继续调整各作业绳16的长度,以经过连结通孔12c与通孔13c的线段与地面18即水平面平行的位置的方式使得通孔12c的位置逐渐朝上方变化、通孔13c的位置逐渐朝下方变化。因而,副承重梁13接近与地面18平行。
当从原来的形态旋转90°而像步骤III那样使得副承重梁13与地面18大致平行而且承重梁12与地面18大致垂直时,将两作业绳16放长而以副承重梁13接触地面18的方式载置曳引机单元10。
其后,使曳引机单元10在已旋转90°的状态下移动至机房2的壁面或者所设置的梁的装设位置为止,安装到壁面或者所设置的梁上。副承重梁13与机房2的地面18接触,但也可进一步利用螺栓等加以固定。
在曳引机单元10的重量中,在步骤I中,通孔13c存在于比曳引机单元10整体的重心17高的位置,通孔12c存在于比重心17低的位置。因此,对于维持承重梁12的水平状态不变而进行升举是不稳定的,但是,随着像步骤II那样使曳引机单元10旋转,连结两个吊挂部的线段接近与水平面平行,重心17的位置变得比两个吊挂体低,因此变得稳定起来。进而,通过以副承重梁13与地面18接触的方式沿顺时针继续旋转动作,可以使曳引机单元10旋转为与原来的状态垂直而装设为规定状态。
如以上所述,根据本实施方式的曳引机单元及装设方法,在像图8所示那样顺时针倾斜来加以装设的情况下,位于附图右侧的通孔13c设置在比曳引机单元10整体的重心17高的位置而且通孔12c设置在比通孔13c低的位置,由此,当使曳引机单元10顺时针旋转时,随着连结通孔12c与通孔13c的线段接近水平,稳定性增加。在倾斜的方向不一样的情况下,例如在逆时针旋转的情况下,如图9所示,比曳引机单元10整体的重心17高的通孔13c的位置以变为附图左侧的方式加以设置,另一通孔12c设置在比通孔13c低的位置。
也就是说,不论在哪一情况下,只要将上提曳引机单元10时的两个吊挂部也就是通孔12c及13c设置在相对于承重梁而言不在同一水平面上的位置、并将其中的处于想要倾斜那一侧的吊挂部设定在比曳引机单元10整体的重心17高的位置即可。由此,一方面能确保旋转曳引机单元10来加以装设时的稳定性,另一方面能提高作业性而恰当地配置在装设位置。
<第二实施方式>
接着,使用图10和图11,对第二实施方式进行说明。除了前文所述的第一实施方式的构成以外,第二实施方式还具备支承曳引机11的支承部。
图10为第二实施方式的、具备支承部的曳引机单元20的立体图。
除了第一实施方式的曳引机单元10的构成以外,还具备从副承重梁13的端部起与承重梁12平行地延伸设置的、由钢铁构件构成的支承部21。延伸设置的支承部21与曳引机11的顶部相接触。此时,承重梁12上设置的副承重梁13的高度也就是副承重梁13的长边方向的长度与从将曳引机11固定在承重梁12上的面算起的高度也就是垂直方向的长度大致相同。例如,副承重梁13的长边方向的长度相对于曳引机11的高度而言为90%~110%左右。支承部21至少具有到曳引机11的顶部为止的长度即可,但也可为比该长度长的构件。
在作为连接构件的接头19中插入螺栓而将支承部21的一端紧固在副承重梁13上。此外,在设置在支承部21中的曳引机紧固部21a中插入螺栓而将曳引机11与支承部21紧固在一起。曳引机11上,在与曳引机紧固部21a的连接位置上预先配备有接受螺栓的孔。
固定在副承重梁13和曳引机11上的支承部21呈在相对于水平面而旋转装设曳引机单元20时从曳引机11的顶部逐渐受到荷重的构成。由此,曳引机单元20上的各构件的连接变得更牢固,使得旋转时的作为曳引机单元20的稳定性提高。
图11为表示上提第二实施方式的曳引机单元20并使其旋转的次序的图。与第一实施方式一样,通过步骤I至III来进行作业。
如以上所述,根据第二实施方式的曳引机单元20,曳引机11能以被承重梁12、副承重梁13、支承部21包围的方式加以固定,因此荷重的施加方向分散开来,使得稳定性进一步提高。即,根据第二实施方式的曳引机单元20,具备支承曳引机11的顶部的支承部21,可以进一步提高旋转装设曳引机单元20时的稳定性。
<第三实施方式>
接着,使用图12至图14,对第三实施方式进行说明。第三实施方式在前文所述的第二实施方式的支承部21上还具有吊挂部。
图12为曳引机单元30的立体图,图13为从正上方观察的曳引机单元30的俯视图。
支承部31具有通孔31a作为上提时挂接作业绳16的吊挂部。再者,也可使用图6所示的眼板15A或者图7所示的环头螺栓挂钩15B等钩挂部代替通孔31a作为吊挂部。
与第二实施方式一样,在接头19中插入螺栓而将支承部31的一端紧固在副承重梁13上。此外,在设置在支承部31中的曳引机紧固部31b中插入螺栓而将曳引机11与支承部31紧固在一起。曳引机11上,与第二实施方式同样地在与曳引机紧固部31b的连接位置上预先配备有接受螺栓的孔。再者,已接合到副承重梁13时的支承部31的长度比承重梁12的长度短。
图14为表示上提第三实施方式的曳引机单元30并使其旋转的次序的图。通过步骤I至V来进行作业。到步骤I、II为止与第一实施方式及第二实施方式相同,将两条作业绳16穿入通孔12c、13c并分别上拉,使曳引机单元30悬空。继而,收短左侧绳缆16a、放长右侧绳缆16b,开始曳引机单元30的旋转。
在步骤III中,将吊挂荷重的两个吊挂部中的一通孔13c换成新设置的通孔31a。此时,将区别于此前使用的绳缆16a、16b的另一新的第三条绳缆16c穿入通孔31a并卸下通孔13c上挂接的右侧绳缆16b。
在步骤IV中,左侧绳缆16a通过链动滑轮保持天花板挂钩的吊挂体起到通孔12c为止的长度固定不变,并逐次少量放长右侧更换后的第三条绳缆16c而顺时针旋转。
当如此旋转时,可以像步骤V那样实现90°的旋转。
当曳引机单元30变得垂直时,放长两作业绳16,以副承重梁13接触地面18的方式加以载置。
如前文所述,从步骤I到步骤II,随着连结两个通孔12c、13c的线段接近与水平面平行,曳引机单元30的平衡变得稳定起来。在步骤III中,将预先缩短了链条部分的绳缆16c安装至通孔31a来替换吊挂体的位置,由此,当进一步旋转时,连结通孔13c与通孔31a的线段会接近与水平面平行,因此能稳定地旋转到步骤IV所示的位置为止。因此,与借助通孔12c、13c这两个点来上拉到最后的前文所述的实施方式相比,在第三实施方式中,从图13的步骤III到步骤IV会出现去往下一稳定位置的力的作用,因此能更容易地旋转90°,从而可以减轻作业负担。通过使用三处吊挂部,使得稳定性提高。
此外,在第一实施方式及第二实施方式中,在步骤II中,作为未图示的天花板挂钩的两处吊挂体与曳引机单元10的两处吊挂部即通孔12c、13c的位置关系,是通孔12c及13c存在于外侧。根据力的平衡和作用反作用定律,施加至物体自身的力的方向由上提位置和角度决定,在产生左右朝外的力的情况下会变得不稳定。两条作业绳16形成了八字,在曳引机单元10中产生朝外的力,因此难以取得平衡,当停止时容易产生左右摇晃。因此,步骤II到步骤III须使左右两方绳缆16a、16b继续运动而在曳引机单元10的旋转时确保平衡。
另一方面,在第三实施方式中,在中途将一吊挂部从通孔13c替换成通孔31a后,相较于未图示的天花板挂钩的两处吊挂体而言,曳引机单元10的两处吊挂部即通孔12c、31a变为处于内侧。因而,即便在中途停止了左侧绳缆16a的牵引,曳引机单元10的稳定性也不会受损。因此,能以通孔12c为基点而使其不动、通过调整右侧绳缆16b的长度来旋转曳引机单元10。因此,无须继续牵引左侧绳缆16a,所以,即便在地面18到天花板的间隔比第一实施方式或第二实施方式小的情况下,也能实现旋转。
如以上所述,根据第三实施方式的曳引机单元30,通过在支承曳引机11顶部的支承部31上还具有吊挂部即通孔31a,合计三处吊挂部当中,前半段使用通孔12c及通孔13c,中途从通孔13c切换至通孔31a,后半段使用通孔12c及通孔31a,由此,可以根据状况来灵活使用吊挂部,从而可以进一步提高旋转装设时的稳定性及作业性。
对本发明的若干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这些实施方式是作为例子提出的,并非意欲限定发明的范围。这些新颖的实施方式能以其他各种形态加以实施,可以在不脱离发明的主旨的范围内进行各种省略、替换、变更。这些实施方式及其变形包含在发明的范围和主旨内,而且包含在权利要求书记载的发明及其均等的范围内。
符号说明
1…井道、2…机房/machine room、3…轿厢、4…配重、5…主绳、6…导向轮、10…曳引机单元(1)、11…曳引机、11a…曳引轮、11b…制动器、11c…制动盘、11d…马达、11e…承重梁紧固部、12…承重梁、12a…承重梁的构件(1)、12b…承重梁的构件(2)、12c…通孔、13…副承重梁、13a…副承重梁的构件(1)、13b…副承重梁的构件(2)、13c…通孔、14…接头、15A…眼板、15B…环头螺栓挂钩、16…作业绳、16a…绳缆(1)、16b…绳缆(2)、16c…绳缆(3)、17…曳引机单元的重心、18…机房的地面、19…接头、20…曳引机单元(2)、21…支承部、21a…曳引机紧固部、30…曳引机单元(3)、31…支承部、31a…通孔、31b…曳引机紧固部。

Claims (5)

1.一种曳引机单元,其运用于将机房设置在井道的侧方的横向牵引方式的电梯,该曳引机单元的特征在于,具备:
曳引机,其使电梯运行;
第一承重梁,其将所述曳引机的下部固定,支承所述曳引机;
第二承重梁,其为与所述第一承重梁的支承面垂直地与所述第一承重梁的长边方向的端部接合在一起的装设构件,所述支承面为所述第一承重梁与所述曳引机的支承面;
第一吊挂部,其设置在所述第一承重梁的与所述第二承重梁的接合部的相反侧的端部附近,卡合上提时使用的吊具;
第二吊挂部,其设置在所述第二承重梁的与所述第一承重梁的接合部的相反侧的端部附近,卡合所述吊具;
支承部,其从所述第二承重梁的与所述第一承重梁的接合部的相反侧的端部附近起与所述第一承重梁平行地延伸设置,接触所述曳引机的顶部;以及
第三吊挂部,其设置在所述支承部的靠与所述第二承重梁的接合部的相反侧,能够卡合所述吊具,
将所述吊具卡合至所述第一吊挂部和所述第二吊挂部来上提并旋转,旋转至规定位置,之后将上提部位从所述第二吊挂部变更为所述第三吊挂部,将所述第一吊挂部和所述第三吊挂部这两处作为所述曳引机单元的荷重吊挂点而从所述规定位置起旋转,
能够从将所述第一承重梁载置在所述机房的地面上的状态,装设至所述第一承重梁与所述机房的壁面以及所述第二承重梁与所述机房的地面分别平行的位置从而进行固定设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曳引机单元,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承重梁的长边方向的长度具有与在所述第一承重梁上支承有所述曳引机时的、所述曳引机距支承面的垂直方向的长度大致相同的长度。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曳引机单元,其特征在于,
所述规定位置是连结所述第一吊挂部与所述第二吊挂部的线段变得水平的位置。
4.一种曳引机单元的装设方法,所述曳引机单元是将机房设置在井道的侧方的横向牵引方式的电梯中的曳引机单元,该曳引机单元的装设方法的特征在于,
所述曳引机单元具备:曳引机,其使所述电梯运行;第一承重梁,其为所述曳引机的支承台;以及第二承重梁,其为与所述第一承重梁的长边方向的端部接合在一起的装设构件,所述第一承重梁和所述第二承重梁上,在接合部的相反侧的各端部附近具有第一吊挂部和第二吊挂部,
所述曳引机单元还具备:支承部,其从所述第二承重梁的端部附近起与所述第一承重梁平行地设置;以及第三吊挂部,其设置在所述支承部的靠与所述第二承重梁的接合部的相反侧,
牵引卡合在所述第一承重梁的所述第一吊挂部以及所述第二承重梁的所述第二吊挂部各方上的吊具,旋转至规定位置,使用卡合有另一所述吊具的所述第三吊挂部代替所述第二吊挂部,由此,将所述第一吊挂部和所述第三吊挂部这两处作为所述曳引机单元的荷重吊挂点而从所述规定位置起旋转,从而接近所述第一承重梁与所述机房的壁面以及所述第二承重梁与所述机房的地面分别平行的位置,使所述曳引机单元旋转而配置在装设位置上从而进行固定设置。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曳引机单元的装设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规定位置是连结所述第一吊挂部与所述第二吊挂部的线段变得水平的位置,在所述规定位置上将上提部位从所述第二吊挂部变更为所述第三吊挂部,运动到连结所述第一吊挂部与所述第三吊挂部的线段变得水平的位置。
CN202011403878.1A 2020-02-28 2020-12-04 曳引机单元及其装设方法 Active CN113321100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20-032942 2020-02-28
JP2020032942A JP6881865B1 (ja) 2020-02-28 2020-02-28 巻上機ユニット及びその据付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321100A CN113321100A (zh) 2021-08-31
CN113321100B true CN113321100B (zh) 2022-12-20

Family

ID=7608388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1403878.1A Active CN113321100B (zh) 2020-02-28 2020-12-04 曳引机单元及其装设方法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6881865B1 (zh)
CN (1) CN113321100B (zh)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GB1509435A (en) * 1974-07-29 1978-05-04 Columbia Mfg Sliding door assembly
CN202848810U (zh) * 2012-10-24 2013-04-03 重庆伊士顿电梯有限责任公司 无机房电梯
CN103848333A (zh) * 2014-02-24 2014-06-11 广东力特工程机械有限公司 门架吊装系统及其使用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S1050083Y (es) * 2001-10-01 2002-06-16 Los Bolillas S L Estructura para el cabezal reversible de una maquina cortadora de piedra natural por hilo diamantado.
JP2009149422A (ja) * 2007-12-21 2009-07-09 Toshiba Elevator Co Ltd エレベータ巻上機の交換装置および交換方法
CN101486425B (zh) * 2008-01-16 2012-05-23 东芝电梯株式会社 具有电梯减振装置的电梯
JP5317037B2 (ja) * 2009-09-24 2013-10-16 東芝エレベータ株式会社 重量物取付方法および揚重装置
JP6041946B1 (ja) * 2015-08-25 2016-12-14 三菱電機ビルテクノサービス株式会社 エレベータ用制御ケーブルの送り出し機能付き運搬台車
CN106351125B (zh) * 2016-09-30 2018-12-14 武船重型工程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钢索塔整体翻身方法
CN210001391U (zh) * 2019-04-25 2020-01-31 杭州奥立达电梯有限公司 无机房电梯立式曳引机底座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GB1509435A (en) * 1974-07-29 1978-05-04 Columbia Mfg Sliding door assembly
CN202848810U (zh) * 2012-10-24 2013-04-03 重庆伊士顿电梯有限责任公司 无机房电梯
CN103848333A (zh) * 2014-02-24 2014-06-11 广东力特工程机械有限公司 门架吊装系统及其使用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21134068A (ja) 2021-09-13
CN113321100A (zh) 2021-08-31
JP6881865B1 (ja) 2021-06-0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528582B (zh) 电梯
JP2536816B2 (ja) 昇降装置
JP2000034072A (ja) エレベータ巻上機の据付装置
CN109153539B (zh) 电梯的曳引机安装方法
JP2006515554A (ja) エレベータシステム用の三角形状支持構造
US6857508B2 (en) Elevator hoist machine installation apparatus
KR20050051701A (ko) 엘리베이터 장치
JP2002003124A (ja) エレベータの据付け装置及びその据付け工法
CN113321100B (zh) 曳引机单元及其装设方法
KR100780499B1 (ko) 기계실이 없는 엘리베이터 시스템
CN110191855B (zh) 电梯的安装方法
JP2007210703A (ja) マシンルームレスエレベータの巻上機据付装置および据付工法
JP4091326B2 (ja) エレベーター装置
JP2003306282A (ja) エレベーター装置
JP2000318946A (ja) エレベーター装置
CN108698792B (zh) 电梯装置
JP4260502B2 (ja) エレベータの巻上機交換用治具
JP2002128415A (ja) エレベーター昇降路天井面近傍高さ位置への駆動機の吊上げ方法及び装置
JP4422289B2 (ja) エレベーターの主索吊設装置
JP7424529B1 (ja) エレベータの据付治具およびエレベータの据付治具の据付方法
JP4307904B2 (ja) エレベータの返し車支持装置
JP2006027749A (ja) 巻上機据付設備
JP3726595B2 (ja) エレベータ駆動装置の支持装置
JP2003171074A (ja) エレベータ
JP2005212945A (ja) エレベーター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REG Reference to a national code

Ref country code: HK

Ref legal event code: DE

Ref document number: 40056739

Country of ref document: HK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