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3303294B - 固定辅助件及钓竿 - Google Patents

固定辅助件及钓竿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3303294B
CN113303294B CN202110208777.7A CN202110208777A CN113303294B CN 113303294 B CN113303294 B CN 113303294B CN 202110208777 A CN202110208777 A CN 202110208777A CN 113303294 B CN113303294 B CN 113303294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fishing rod
leg portion
fishing
fixing
auxiliar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10208777.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3303294A (zh
Inventor
神纳芳行
德山雄己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imano Inc
Original Assignee
Shimano In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20030236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7448374B2/ja
Application filed by Shimano Inc filed Critical Shimano Inc
Publication of CN11330329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30329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330329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303294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Abstract

本发明要解决的问题是抑制引导部件向钓竿主体的周向扭转等动作。本发明提供一种固定辅助件(4),该固定辅助件(4)用于将具有在钓竿主体(2)的长度方向延伸的脚部(10)的引导部件(3)固定于钓竿主体的外周面,其具备辅助件主体(21),该辅助件主体(21)通过缠绕安装用线(6)而与脚部一起固定于钓竿主体的外周面,辅助件主体用于限制脚部相对于辅助件主体向钓竿主体的周向的移动。

Description

固定辅助件及钓竿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固定辅助件及钓竿。
背景技术
作为钓竿的一种,已知有一种将钓线引导件安装于钓竿本体的外周面的类型的钓竿,即所谓的外通竿。
这种外通竿构成为,当钓线因鱼咬钩(鱼咬饵)而被拉动时,钓线引导件接收施加在钓线上的力,并将该力传递至钓竿主体侧。因此,外通竿在安装有钓线引导件的每个安装部位均接收来自钓线的力,从而整体呈弧形平滑地弯曲。
通常,钓线引导件是通过缠绕被称为缠绕线等的安装用线而安装于钓竿主体的外周面。具体来说,大多情况下,在将钓线引导件的安装脚部放置于钓竿主体的外周面的状态下,按各安装脚部将安装用线脚部缠绕于钓竿主体,从而进行钓线引导件的安装。需要说明的是,在安装钓线引导件时,根据需要使用合成树脂(环氧系合成树脂等)覆盖安装用线的缠绕部分。
关于钓线引导件的安装,例如在下述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如下钓竿:在钓竿主体的外周面形成管等下底层,并在该下底层上放置安装脚部的状态下,通过缠绕安装用线而将钓线引导件安装于钓竿主体。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第5252689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钓线引导件不仅具有引导钓线的作用,而且如上所述,因鱼咬钩而向钓线施加力时,具有接收该力并将其传递给钓竿主体的作用。因此,钓线引导件需要适当地固定在钓竿主体的外周面。
特别是,当由于对象鱼的活动而向钓竿主体的左右方向拉动钓线时,钓线引导件上会作用朝钓竿主体的周向侧扭转的横向力。因此,在现有的钓线引导件中,受到上述横向力的影响,钓线引导件容易产生如向钓竿主体的周向扭转的动作,从而可能导致晃动、松动等。进而,存在钓鱼时钓线引导件从钓竿主体脱落的担忧。
需要说明的是,因作为对象的鱼的活动而向左右方向拉动钓线时,在配置得越靠近竿梢侧的钓线引导件上,越容易集中作用上述横向力。因此,上述不良状况容易发生在配置于竿梢侧的钓线引导件上。
本发明是考虑这样的情况研究而成的,其目的是提供一种固定辅助件及钓竿,能够抑制引导部件的如向钓竿主体的周向扭转的动作。
用于解决问题的方案
(1)本发明所涉及的固定辅助件用于将具有在钓竿主体的长度方向延伸的脚部的引导部件固定于所述钓竿主体的外周面,其特征在于,具备辅助件主体,该辅助件主体通过缠绕安装用线而与所述脚部一起固定于所述钓竿主体的外周面,所述辅助件主体限制所述脚部相对于所述辅助件主体向所述钓竿主体的周向的移动。
根据本发明,辅助件主体限制脚部相对于辅助件主体向钓竿主体的周向的移动,因此,例如因鱼咬钩等而对引导部件施加外力时,能够抑制引导部件向钓竿主体的周向扭转(即,引导部件相对于钓竿主体的长度方向弯曲)等动作。因此,引导部件不易发生晃动、松动等,例如钓鱼时不易发生引导部件脱落等不良状况,并且能够有助于提高钓竿的可靠性。
(2)所述辅助件主体可以形成为沿着所述脚部在所述长度方向延伸,并且配置为相对于所述脚部在所述周向上排列。
在这种情况下,即使因鱼咬钩等产生的外力,造成例如引导部件欲向钓竿主体的周向移动,也能通过辅助件主体在脚部的整个长度上抑制引导部件的动作。因此,能够更有效地抑制引导部件向周向的扭转。
(3)所述辅助件主体也可以在相对于所述脚部在所述周向排列的状态下,在所述长度方向隔开间隔地配置有多个。
在这种情况下,即使因鱼咬钩等产生的外力,造成引导部件例如欲向钓竿主体的周向移动,也能够通过沿着脚部排列的多个辅助件主体来抑制引导部件的动作。因此,可以更有效地抑制引导部件向周向的扭转。
(4)所述辅助件主体距所述钓竿主体的外周面的高度也可以形成为,比所述脚部中缠绕有所述安装用线的部分与所述钓竿主体的外周面之间的高度低。
在这种情况下,可以使安装用线更可靠地接触脚部,并且可以在充分按压脚部的同时缠绕安装用线。因此,可以将引导部件更牢固地固定于钓竿主体。
(5)所述辅助件主体也可以以夹持所述脚部的方式配置于所述周向的两侧。
在这种情况下,可以以在中间夹着脚部的方式配置辅助件主体,从而能够更有效地抑制引导部件向钓竿主体的周向的扭转。
(6)也可以具备下方引导部,该下方引导部配置于所述钓竿主体的外周面与所述脚部之间,并且与所述辅助件主体一体地形成,所述下方引导部以沿着所述脚部在所述长度方向延伸的方式形成,并从下方引导所述脚部。
在这种情况下,可以将下方引导部介于钓竿主体的外周面与脚部之间,因此可以防止引导部件与钓竿主体直接接触,从而使钓竿主体不易发生损伤等。进而,可以利用下方引导部保持例如粘接剂等,并且可以利用粘接剂等将下方引导部与引导部件之间牢固地连接。
(7)所述下方引导部也可以以沿着所述长度方向离开所述脚部的方式,延伸得超过所述脚部的前端部。
在这种情况下,可以增加下方引导部与钓竿主体的外周面的接触面积,从而可以将固定辅助件更稳定地固定于钓竿主体的外周面。因此,可利用固定辅助件更稳定地固定引导部件,并且可以有效地抑制引导部件向钓竿主体的周向的扭转。
(8)所述下方引导部中至少延伸得超过所述脚部的前端部的部分可以形成为,所述钓竿主体的径向的弯曲刚性随着离开所述脚部而变小。
在这种情况下,下方引导部中至少延伸得超过脚部前端部的部分的弯曲刚性随着离开脚部而变小,因此例如即使钓竿主体因鱼咬钩而弯曲时,可根据钓竿主体的弯曲而使下方引导部弯曲变形。因此,相比不具有固定辅助件的现有的钓竿主体,不易影响弯曲,可以维持钓竿主体具有的弯曲特性。
(9)在所述下方引导部也可以形成有延长部,该延长部沿着所述长度方向朝所述下方引导部的反方向延伸。
在这种情况下,由于延长部形成于下方引导部,因此可进一步增加与钓竿主体的外周面的接触面积,从而可以将固定辅助件更稳定地固定于钓竿主体的外周面。因此,可利用固定辅助件更稳定地固定引导部件,并且可以有效地抑制引导部件向钓竿主体周向的扭转。
(10)所述延长部也可以形成为,所述钓竿主体的径向上的弯曲刚性随着离开所述下方引导部而变小。
在这种情况下,由于延长部的弯曲刚性随着离开下方引导部而变小,因此,例如即使钓竿主体因鱼咬钩而弯曲时,也能够根据钓竿主体的弯曲而使延长部弯曲变形。因此,可维持钓竿主体具有的弯曲特性。
(11)本发明所涉及的钓竿的特征在于具备:钓竿主体;引导部件,其具有在所述钓竿主体的长度方向延伸的脚部;以及所述固定辅助件。
根据本发明,可利用上述固定辅助件,将引导部件固定在钓竿主体的外周面,从而使得引导部件不易发生晃动、松动等,例如不易产生钓鱼时引导部件脱落等不良状况。因此,可以提供高品质及高可靠性的钓竿。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即使因鱼咬钩等而对引导部件施加外力时,也能抑制引导部件向钓竿主体的周向扭转等动作。因此,引导部件不易发生晃动、松动等,例如钓鱼时不易发生引导部件脱落等不良状况。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图,且是钓竿的竿梢侧的侧视图;
图2是将图1所示的钓线引导件及固定辅助件的周边放大表示的立体图;
图3是图2所示的钓竿主体、钓线引导件及固定辅助件的纵剖视图;
图4是表示从图2所示的状态拆下被覆层及安装用线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5是图2所示的固定辅助件的立体图;
图6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固定辅助件的变形例的立体图;
图7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固定辅助件的其他变形例的立体图;
图8表示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的图,且是将钓线引导件及固定辅助件的周边放大表示的立体图;
图9是表示第二实施方式的固定辅助件的变形例的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第一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来说明本发明所涉及的第一实施方式。
如图1所示,本实施方式的钓竿1具备:钓竿主体2,其沿着竿轴线O配置;钓线引导件(本发明所涉及的引导部件)3,其对钓线5进行引导(导引);以及固定辅助件4,其用于将钓线引导件3固定于钓竿主体2的外周面。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方式的钓竿1优选为例如,矶竿、船竿、投掷竿、鲈鱼竿、海钓竿等所谓的外通竿。
(钓竿主体)
钓竿主体2例如为沿着竿轴线O配置的多节竿体接合而成的所谓的并继式。但是,多节竿体的接合形式并不限定于并继式,也可以是振出式等众所周知的接合方式。进而,钓竿主体2并不限定于由多节竿体构成的情况,例如也可以是无接缝的所谓一体式竿型。
需要说明的是,当钓竿主体2由多节竿体构成时,例如可以是由两节竿体构成的所谓的两节钓竿、由三节竿体构成的所谓三节钓竿,也可以是由四节以上的竿体构成的钓竿。
在钓竿主体2的竿尾侧,利用轮座安装有双轴承渔线轮等未图示的钓鱼用渔线轮。在从钓鱼用渔线轮放出的钓线5的前端装配有与鱼种类对应的未图示的钓具。
本实施方式中,在钓竿主体2的无负荷状态(即笔直而不弯曲的状态)下,将沿着竿轴线O的方向定义为前后方向L1。此外,在前后方向L1上,将钓线5从钓鱼用渔线轮放出的方向称为前方,将与其相反的方向称为后方。
进而,从竿轴线O方向观察,将与竿轴线O交叉的方向称为径向,将径向中从竿轴线O朝向钓鱼用渔线轮的方向称为上方,将与其相反的方向称为下方。进而,将相对于前后方向L1及上下方向L2的两个方向大致正交地交叉的方向称为左右方向L3。
(钓线引导件)
如图1所示,钓线引导件3遍及钓竿主体2的全长而在前后方向L1隔开间隔地配置有多个。多个钓线引导件3中,位于最靠近竿梢侧的钓线引导件3被称为所谓的顶部引导件3a。
在本实施方式中,多个钓线引导件3中除顶部引导件3a外的剩余的钓线引导件3利用固定辅助件4固定于钓竿主体2的外周面。
但是,除顶部引导件3a外的剩余的所有的钓线引导件3并非需要都利用固定辅助件4固定于钓竿主体2的外周面,只要将除顶部引导件3a外的至少一个钓线引导件3利用固定辅助件4固定于钓竿主体2的外周面即可。
具体来说,在本实施方式中,以如下情况为例来说明,如图1所示,位于从竿梢侧朝向竿尾侧的第二个~第六个、合计五个钓线引导件3利用固定辅助件4固定于钓竿主体2的外周面。
如图2~图4所示,钓线引导件3包括:固定脚部(本发明所涉及的脚部)10,其用于将该钓线引导件3安装于钓竿主体2;和环保持部11,其一体形成于固定脚部10的前端部10a。
需要说明的是,钓线引导件3的材质并无特别限定。例如可以由钛合金等金属制成,也可以是由利用合成树脂材料(热塑性树脂等)注塑成型而形成的合成树脂制成。钓线引导件3由合成树脂制成时,例如可以在合成树脂材料中含有碳纤维等强化纤维。
固定脚部10形成为,沿着钓竿主体2的长度方向、即前后方向L1延伸。固定脚部10形成为,沿左右方向L3的横向宽度W1在前后方向L1上设定为固定宽度。但是,并不限定于这种情况,固定脚部10也可以形成为,从与环保持部11的连接的部分即前端部10a朝向后端部10b,横向宽度W1逐渐变窄、或阶段性变窄。
进而,固定脚部10形成为如下薄板状:沿上下方向L2的厚度小于沿左右方向L3的横向宽度W1,并且在前后方向L1上厚度固定。但是,并不限定于这种情况,固定脚部10也可以形成为,从与环保持部11的连接的部分即前端部10a朝向后端部10b,厚度逐渐变薄或阶段性变薄。
环保持部11形成为从固定脚部10的前端部10a朝向上方以规定角度立起。具体来说,环保持部11形成为朝向前方侧的前端面与钓竿主体2的外周面之间的角度θ为锐角(参照图3),由此,形成朝向前方侧倒下的姿势。
但是,并不限定于这种情况,环保持部11也可以形成为与固定脚部10成直角,即沿着钓竿主体2的径向立起。
在环保持部11形成有在前后方向L1贯穿该环保持部11的环安装孔11a。在环安装孔11a的内侧固定有引导环12,该引导环12用于引导钓线5。
引导环12例如由耐磨耗性优异的硬质材料形成为环状,并例如通过压入等方法牢固地组装于环安装孔11a的内侧。在图示例中,将引导环12形成为圆环状,但并不限定于这种情况,例如也可以形成为具有椭圆状或长圆形状的外形形状的引导环12。
需要说明的是,硬质材料并无特别限定,例如可以利用碳化硅(SiC)等陶瓷、或钛合金等金属材料等。
如图2所示,通过固定脚部10与固定辅助件4一起利用安装用线6缠绕于钓竿主体2的外周面,从而将以上述方式构成的钓线引导件3固定于钓竿主体2的外周面。关于这一点将在后文说明。
(固定辅助件)
如图2~图5所示,固定辅助件4是通过安装用线6的缠绕而与固定脚部10一起固定于钓竿主体2的外周面。
固定辅助件4具备:基部(本发明所涉及的下方引导部)20,其配置于钓竿主体2的外周面与固定脚部10之间;辅助件主体21,其用于限制固定脚部10向钓竿主体2的周向的移动;以及前方延长部(本发明涉及的延长部)22,其从基部20朝向竿梢侧的前方延伸。
基部20形成为沿着固定脚部10在前后方向L1延伸,并且形成为具有固定厚度的薄板状。具体来说,基部20形成为,前端部20a位于固定脚部10的前端部10a的下方,并且从该前端部20a朝向钓竿主体2的竿尾侧的后方延伸。
进而,基部20形成为,向后方侧延伸得超过固定脚部10的后端部10b,以离开固定脚部10。因此,基部20的后端部20b比固定脚部10的后端部10b更位于后方侧。由此,基部20从下方引导整个固定脚部10。
进而,基部20中,沿左右方向L3的横向宽度W2(参考图5)在整个长度上形成得比固定脚部10的横向宽度W1宽。此外,基部20的横向宽度W2在该基部20的前端部20a形成得最大,并且从前端部20a朝向后端部20b逐渐变窄。
因此,整个基部20形成为向钓竿主体2的径向的弯曲刚性从前端部20a朝向后端部20b变小。需要说明的是,基部20的后端部20b形成为朝向后方侧凸起的半圆形状。
辅助件主体21沿着固定脚部10在前后方向L1较长地形成,并且以在钓竿主体2的周向排列的方式与固定脚部10相邻地配置。
具体来说,辅助件主体21以夹持固定脚部10并分别配置于周向两侧的方式,设置有两个。由此,两个辅助件主体21以将固定脚部10位于其中间的方式在左右方向L3平行地排列配置。
进而,两个辅助件主体21以在基部20中的比固定脚部10更位于左右方向L3的外侧的侧缘部上重叠的方式一体形成。因此,辅助件主体21比基部20的上表面更向上方突出。因此,辅助件主体21能够限制载置于基部20上的固定脚部10向周向的移动。
辅助件主体21具有朝向固定脚部10侧并且在前后方向L1上延伸的平坦的限制壁21a。由此,即使钓线引导件3因外力等欲向钓竿主体2的周向移动,也能够使固定脚部10与限制壁21a接触,从而能够限制钓线引导件3向周向的移动。
需要说明的是,安装钓线引导件3时,限制壁21a与固定脚部10可以相互接触,也可以在限制壁21a与固定脚部10之间留有若干间隙。
进而,如图2所示,辅助件主体21形成为,距钓竿主体2的外周面的高度比固定脚部10中缠绕安装用线6的部分与钓竿主体2的外周面之间的高度低。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方式中,辅助件主体21的上表面是朝向后方逐渐倾斜的倾斜面。此外,如图3所示,辅助件主体21形成为,在整个长度上距钓竿主体2的外周面的高度比固定脚部10中缠绕安装用线6的部分与钓竿主体2的外周面之间的高度低。需要说明的是,辅助件主体21的至少一部分距钓竿主体2的外周面的高度只要比固定脚部10中缠绕安装用线6的部分的至少一部分与钓竿主体2的外周面之间的高度低即可。
如图2~图5所示,基部20中位于比固定脚部10更靠后方侧的后端部20b形成为,对应于辅助件主体21的上述倾斜,其厚度随着朝向后方侧逐渐变薄。同样地,基部20也形成为,在钓竿主体2的径向上的弯曲刚性随着朝向后端部20b变小。
如上所述,在基部20上以将固定脚部10位于中间的方式形成有两个辅助件主体21,因此,在基部20上形成有由各固定脚部10的限制壁21a围成的凹部23。钓线引导件3以配置于该凹部23内的状态载置于基部20上。
前方延长部22形成为从基部20的前端部20a沿着前后方向L1进一步朝前方延伸。即,前方延长部22形成为朝基部20的反方向延伸。
前方延长部22形成为在整个长度上沿左右方向L3的横向宽度W3比固定脚部10的横向宽度W1宽(参照图5)。在此基础上,前方延长部22的横向宽度W3在与基部20的连接部分即后端部22b形成得最大,并且随着从后端部22b朝向前端部22a而逐渐变窄。此外,前方延长部22形成为其厚度朝向前端部22a逐渐变薄。
因此,前方延长部22整体形成为在钓竿主体2的径向上的弯曲刚性随着从后端部22b朝向前端部22a而变小。需要说明的是,前方延长部22的前端部22a形成为朝前方侧凸起的半圆形状。
作为以上述方式构成的固定辅助件4的材料并无特别限定,但优选使用具有不易对钓竿主体2的弯曲特性造成影响的特性的材料。例如,可列举比钓竿主体2容易弯曲的软质(具有柔软性)的材料、例如合成树脂材料(聚乙烯、聚丙烯等)等。此时,可以考虑耐腐蚀性、耐水性、耐磨耗性等来选择合成树脂材料。
此外,在使用合成树脂制成的固定辅助件4时,例如合成树脂材料可以含有碳纤维等强化纤维。
(钓线引导件的固定)
接下来,简单说明使用以上述方式构成的固定辅助件4将钓线引导件3固定于钓竿主体2的外周面的情况。
首先,在钓竿主体2的外周面,将固定辅助件4装配于钓线引导件3的预安装位置并暂时固定。例如,可以在钓竿主体2的外周面涂布合成树脂(环氧系合成树脂等),利用该合成树脂将固定辅助件4暂时固定于钓竿主体2的外周面。
接着,如图4所示,将钓线引导件3暂时组装于固定辅助件4。具体来说,通过将固定脚部10载置于固定辅助件4中的基部20上的凹部23内,从而将钓线引导件3装配于固定辅助件4。此时,例如能够利用上述合成树脂将钓线引导件3暂时组装于固定辅助件4。
然后,如图2及图3所示,以从径向的外侧缠绕钓线引导件3的固定脚部10及固定辅助件4的辅助件主体21的方式,缠绕安装用线6,以将固定脚部10及辅助件主体21一起固定于钓竿主体2。具体来说,将安装用线6紧密地缠绕成螺旋状,以至少将固定脚部10在整个长度上包围。
进而,以从径向的外侧缠绕钓线引导件3的前方延长部22的方式,将安装用线6缠绕于钓竿主体2。具体来说,将安装用线6紧密地缠绕成螺旋状,以将前方延长部22在整个长度上包围。
需要说明的是,缠绕安装用线6时,可以先缠绕固定脚部10及固定辅助件4侧,然后缠绕前方延长部22侧,也可以反过来,先缠绕前方延长部22侧,然后缠绕固定脚部10及固定辅助件4侧。进而,固定脚部10及固定辅助件4侧的缠绕与前方延长部22侧的缠绕也可以平衡地同时进行。
需要说明的是,作为安装用线6,例如可以使用棉线、麻线等植物纤维线、尼龙线等众所周知的材料。
最后,至少在安装用线6的缠绕部分涂布上述合成树脂,从而形成保护缠绕部分的被覆层7。结果是,如图1所示,能够利用固定辅助件4将多个钓线引导件3固定于钓竿主体2的外周面。
(钓竿的作用)
接下来,说明使用以上述方式构成的钓竿1的情况。
根据该钓竿1,例如即使因鱼咬钩等而从钓线5对钓线引导件3施加外力,导致钓线引导件3欲作出在钓竿主体2的周向扭转等动作,辅助件主体21也能够限制固定脚部10相对于该辅助件主体21在钓竿主体2的周向的移动。由此,即使对钓线引导件3施加外力时,也能够抑制钓线引导件3在钓竿主体2的周向上扭转(即,钓线引导件3相对于钓竿主体2的长度方向弯曲)等动作。
因此,钓线引导件3不易发生晃动、松动等,例如钓鱼时不易发生钓线引导件3脱落等不良状况,并且能够有助于提高作为钓竿1的可靠性。结果是,能够形成高品质及高可靠性的钓竿1。
尤其是,本实施方式中,如图1所示,利用固定辅助件4固定位于从竿梢侧朝竿尾侧的第二~第六个、合计五个钓线引导件3。因此,能够有效抑制位于竿梢侧的钓线引导件3的扭转等。
因此,可适合用作竿梢侧容易弯曲的所谓先调子的钓竿1,也可用作例如鱿鱼专用竿或丝背细鳞鲀专用竿等。
进而,辅助件主体21配置为以沿固定脚部10在前后方向L1延伸的状态相对于固定脚部10在周向排列。因此,即使钓线引导件3因鱼咬钩等产生的外力而欲向钓竿主体2的周向移动,也可以通过辅助件主体21的限制壁21a与固定脚部10的整个长度接触,从而抑制钓线引导件3的动作。因此,能够有效地抑制钓线引导件3向周向扭转。而且,由于辅助件主体21以夹持固定脚部10的方式配置于周向的两侧,因此能够更有效地抑制钓线引导件3向周向的扭转。
进而,辅助件主体21在整个长度上距钓竿主体2的外周面的高度形成得比固定脚部10中缠绕安装用线6的部分与钓竿主体2的外周面的高度低。因此,缠绕安装用线6时,能够使安装用线6更可靠地接触固定脚部10,从而能够在充分按压固定脚部10的同时进行缠绕。因此,能够将钓线引导件3牢固地固定于钓竿主体2。
进而,固定辅助件4具备基部20,该基部20配置于钓竿主体2的外周面与固定脚部10之间,并从下方引导固定脚部10。因此,能够防止钓线引导件3的固定脚部10与钓竿主体2直接接触,从而不易损伤钓竿主体2等。进而,能够利用基部20的凹部23来保持例如构成被覆层7的合成树脂,从而能够利用合成树脂将基部20与固定脚部10之间牢固连接。
进而,基部20形成得比固定脚部10长,其后端部20b位于比固定脚部10的后端部10b更靠后方侧。此外,在基部20形成有朝向前方的前方延长部22。
因此,能够充分确保固定辅助件4与钓竿主体2的外周面的接触面积,从而能够将固定辅助件4更稳定地固定于钓竿主体2的外周面。因此,能够利用固定辅助件4更稳定地固定钓线引导件3,并且能够有效地抑制钓线引导件3向钓竿主体2的周向的扭转。
而且,基部20的后端部20b形成为在钓竿主体2的径向上的弯曲刚性随着朝向后方而逐渐变小。同样地,前方延长部22形成为在钓竿主体2的径向上的弯曲刚性随着朝向前方而逐渐变小。
因此,例如即使钓竿主体2因鱼咬钩而弯曲时,也能够根据钓竿主体2的弯曲,使基部20的后端部20b及前方延长部22分别弯曲变形。因此,相比不具有固定辅助件4的现有的钓竿主体2,不易对弯曲造成影响,从而能够维持钓竿主体2具有的弯曲特性。
(第一实施方式的变形例)
在上述第一实施方式中,构成为沿着固定脚部10在前后方向L1较长地形成辅助件主体21,并且限制壁21a在固定脚部10的整个长度上面朝周向,但并不限定于这种情况。例如,可以形成为,辅助件主体21的在前后方向L1的长度为固定脚部10的长度的一半左右。
此外,并不限定于辅助件主体21在前后方向L1较长地形成的情况。例如,如图6所示,也可以将辅助件主体21相对于固定脚部10在周向排列的状态下,在前后方向L1隔开间隔地形成多个。在图示例中,列举了将辅助件主体21形成为凸起的圆柱状,并在前后方向L1隔开间隔配置有两个的情况。需要说明的是,图6中省略了安装用线6及被覆层7的图示。
但是,辅助件主体21的形状并不限定于圆柱状,例如可以形成为朝上方呈半球状凸起,也可以是四棱柱等多棱柱状。此外,辅助件主体21的数量并不限定于两个,也可以在前后方向L1隔开间隔地形成三个以上。
即使以这种方式构成的情况下,也能够抑制钓线引导件3向钓竿主体2的周向扭转等动作。
进而,在上述第一实施方式中,构成为以夹持固定脚部10的方式在周向的两侧配置两个辅助件主体21,但辅助件主体21的数量并不限定于两个。例如,如图7所示,也可以是具备一个辅助件主体21的固定辅助件4。即使在这种情况下,也能够抑制钓线引导件3向钓竿主体2的周向扭转等动作。但是,如图2所示,更优选的是以将固定脚部10夹持在其中间的方式在周向的两侧配置两个辅助件主体21。需要说明的是,图7中,省略了安装用线6及被覆层7的图示。
(第二实施方式)
接下来,参照附图,来说明本发明所涉及的第二实施方式。需要说明的是,在该第二实施方式中,对与第一实施方式的构成要素相同的部分,附加相同标记并省略其说明。
在第一实施方式中,固定辅助件4具有基部20及前方延长部22,但本实施方式的固定辅助件不具备基部20及前方延长部22,而是只具备辅助件主体。
如图8所示,本实施方式的固定辅助件30具备辅助件主体31,该辅助件主体31沿固定脚部10在前后方向L1较长地形成,并且相对于固定脚部10在周向排列而相邻配置。因此,固定辅助件30并不具备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的基部20及前方延长部22。因此,本实施方式的钓线引导件3中,固定脚部10直接载置于钓竿主体2的外周面。需要说明的是,图8中省略了被覆层7的图示。
辅助件主体31相对于固定脚部10配置在周向的单向侧,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地,具有朝向固定脚部10侧并在前后方向L1延伸的平坦的限制壁31a。由此,即使钓线引导件3因外力而欲向钓竿主体2的周向移动,也能够使固定脚部10接触限制壁31a,从而能够限制钓线引导件3向周向的移动。
进而,辅助件主体31在整个长度上距钓竿主体2的外周面的高度形成得比固定脚部10中缠绕安装用线6的部分与钓竿主体2的外周面之间的高度低。需要说明的是,辅助件主体31的上表面形成为随着朝向后方而逐渐倾斜的倾斜面。
但是,并不限定于这种情况,只要辅助件主体31的至少一部的距钓竿主体2的外周面的高度只要形成得比固定脚部10中缠绕安装用线6的部分的至少一部与钓竿主体2的外周面之间的高度低即可。
以此方式构成的本实施方式的固定辅助件30的情况下,即使因鱼咬钩等从钓线5对钓线引导件3施加外力,导致钓线引导件3欲向钓竿主体2的周向扭转,辅助件主体31的限制壁31a也能够限制固定脚部10相对于该辅助件主体31向钓竿主体2的周向的移动。因此,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即使对钓线引导件3施加外力时,也能够抑制钓线引导件3向钓竿主体2的周向的扭转等动作。
进而,在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下,辅助件主体31距钓竿主体2的外周面的高度也形成得比固定脚部10中缠绕安装用线6的部分与钓竿主体2的外周面的高度低。因此,缠绕安装用线6时,能够使安装用线6更可靠地接触固定脚部10,从而能够在充分按压固定脚部10的同时进行缠绕。因此,可以将钓线引导件3牢固地固定于钓竿主体2。
(第二实施方式的变形例)
在上述第二实施方式中,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地,也可以以将固定脚部10夹持于其中间的方式在周向两侧排列配置两个辅助件主体31。
进而,如图9所示,也可以构成为将辅助件主体31形成为从径向外侧包围钓竿主体2的C形筒状(即在周向断开的筒状),并且其周端壁从周向面朝固定脚部10。需要说明的是,图9中省略了安装用线6及被覆层7的图示。
在这种情况下,可利用周端壁作为限制壁31a。因此,尽管是一个辅助件主体31,仍能够以将固定脚部10夹持于其中间的方式在周向的两侧配置限制壁31a,从而能够更有效地抑制钓线引导件3在钓竿主体2的周向扭转等动作。
以上,说明了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但这些实施方式是作为示例提出的,并不试图限定发明范围。实施方式能以其它各种方式实施,可以在不脱离发明主旨的范围内进行各种省略、置换、变更。实施方式和变形例包括例如本领域技术人员容易想到的、实质上相同的、以及均等范围内的实施方式及其变形例。
例如,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固定辅助件与钓竿主体是分体构成的,但也可以不分体而是将钓竿主体与固定辅助件一体地构成。即,可以将辅助件主体预先一体地形成于钓竿主体的外周面。
进而,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举例说明了具有从竿梢侧朝向竿尾侧延伸的一个固定脚部的钓线引导件的情况,但并不限定于这种情况,例如,即使在前后具有两个固定脚部的钓线引导件的情况下,也能使用本发明所涉及的固定辅助件。例如,在这种情况下,可以将图5所示的固定辅助件4分别用于各固定脚部,也可以将图5所示的固定辅助件4在将两个彼此背对连接的状态下使用。
符号说明:
1 钓竿
2 钓竿主体
3 钓线引导件(引导部件)
4、30 固定辅助件
6 安装用线
10 固定脚部(脚部)
20 基部(下方引导部)
22 前方延长部(延长部)。

Claims (10)

1.一种固定辅助件,用于将具有在钓竿主体的长度方向延伸的脚部的引导部件固定于所述钓竿主体的外周面,其特征在于,
具备辅助件主体,其通过缠绕安装用线而与所述脚部一起固定于所述钓竿主体的外周面,
所述辅助件主体限制所述脚部相对于所述辅助件主体向所述钓竿主体的周向的移动,以及
所述辅助件主体的至少一部分形成为距所述钓竿主体的外周面的高度比所述脚部中缠绕所述安装用线的部分与所述钓竿主体的外周面之间的高度低。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固定辅助件,其中,
所述辅助件主体形成为沿着所述脚部在所述长度方向延伸,并且配置为相对于所述脚部在所述周向排列。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固定辅助件,其中,
所述辅助件主体在相对于所述脚部在所述周向排列的状态下,在所述长度方向隔开间隔地配置有多个。
4.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固定辅助件,其中,
所述辅助件主体以夹持所述脚部的方式配置于所述周向的两侧。
5.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固定辅助件,其中,
具备下方引导部,该下方引导部配置于所述钓竿主体的外周面与所述脚部之间,并与所述辅助件主体一体地形成,
所述下方引导部以沿着所述脚部在所述长度方向延伸的方式形成,并从下方引导所述脚部。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固定辅助件,其中,
所述下方引导部以沿着所述长度方向离开所述脚部的方式延伸得超过所述脚部的前端部。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固定辅助件,其中,
所述下方引导部中至少延伸得超过所述脚部的前端部的部分形成为,在所述钓竿主体的径向上的弯曲刚性随着离开所述脚部而变小。
8.根据权利要求5~7中任一项所述的固定辅助件,其中,
在所述下方引导部形成有延长部,该延长部沿着所述长度方向朝所述下方引导部的反方向延伸。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固定辅助件,其中,
所述延长部形成为在所述钓竿主体的径向上的弯曲刚性随着离开所述下方引导部而变小。
10.一种钓竿,其特征在于,其包括:
钓竿主体;
引导部件,其具有在所述钓竿主体的长度方向延伸的脚部;以及
权利要求1~9中任一项所述的固定辅助件。
CN202110208777.7A 2020-02-26 2021-02-24 固定辅助件及钓竿 Active CN113303294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20030236A JP7448374B2 (ja) 2020-02-26 2020-02-26 固定補助具及び釣竿
JP2020-030236 2020-02-26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303294A CN113303294A (zh) 2021-08-27
CN113303294B true CN113303294B (zh) 2024-06-11

Family

ID=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933498A (zh) * 2009-06-29 2011-01-05 富士工业株式会社 钓线引导器和钓竿
CN102834000A (zh) * 2010-02-18 2012-12-19 株式会社岛野 钓竿用钓线引导件(包含顶部钓线引导件)以及钓竿
CN103200816A (zh) * 2010-11-12 2013-07-10 株式会社岛野 钓线用引导件以及钓竿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933498A (zh) * 2009-06-29 2011-01-05 富士工业株式会社 钓线引导器和钓竿
CN102834000A (zh) * 2010-02-18 2012-12-19 株式会社岛野 钓竿用钓线引导件(包含顶部钓线引导件)以及钓竿
CN103200816A (zh) * 2010-11-12 2013-07-10 株式会社岛野 钓线用引导件以及钓竿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9700702B2 (en) Guide wire
CN113303294B (zh) 固定辅助件及钓竿
KR101909758B1 (ko) 낚싯대
US20020023380A1 (en) Intra-line fishing rod
US5802759A (en) Line guide for a fishing rod
JP2007259741A (ja) 釣竿
EP0827688B1 (en) Line introduction guide for pass-through fishing rod
JP3027318B2 (ja) 中通し釣竿
CN113303294A (zh) 固定辅助件及钓竿
JP2579388B2 (ja) 中通し釣竿
JP2002262725A (ja) 釣糸案内ガイドの釣糸案内体及び釣糸案内ガイド
JP2916430B2 (ja) 釣竿用導糸環
JP2007259740A (ja) 釣竿
JP3374951B2 (ja) 中通し釣竿
US5283973A (en) Fishing line guide
JP3691038B2 (ja) 釣糸補助ガイド装置
JP2919798B2 (ja) 釣竿用導糸環
JP3171334B2 (ja) 中通し釣竿
JP6667024B2 (ja) カテーテル
CN113439717A (zh) 公鱼用钓竿
JP3188180B2 (ja) 釣り竿
US7144164B2 (en) Optical device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the same
EP0832559A2 (en) Telescopic type interline fishing rod
JP2005013111A (ja) 釣竿
TW202304299A (zh) 釣線導引件之導引框架、釣線導引件及釣竿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