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3302819A - 电枢 - Google Patents

电枢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3302819A
CN113302819A CN202080007131.6A CN202080007131A CN113302819A CN 113302819 A CN113302819 A CN 113302819A CN 202080007131 A CN202080007131 A CN 202080007131A CN 113302819 A CN113302819 A CN 113302819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eg
insulating layer
portions
transition
pai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80007131.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山本义久
古贺清隆
小渊隆洋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Aishin Co Ltd
Aisin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Aisin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Aisin Co Ltd filed Critical Aisin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1330281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302819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3/00Details of windings
    • H02K3/04Windings characterised by the conductor shape, form or construction, e.g. with bar conductors
    • H02K3/12Windings characterised by the conductor shape, form or construction, e.g. with bar conductors arranged in slot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3/00Details of windings
    • H02K3/32Windings characterised by the shape, form or construction of the insulation
    • H02K3/34Windings characterised by the shape, form or construction of the insulation between conductors or between conductor and core, e.g. slot insulation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3/00Details of windings
    • H02K3/32Windings characterised by the shape, form or construction of the insulation
    • H02K3/34Windings characterised by the shape, form or construction of the insulation between conductors or between conductor and core, e.g. slot insulation
    • H02K3/345Windings characterised by the shape, form or construction of the insulation between conductors or between conductor and core, e.g. slot insulation between conductor and core, e.g. slot insulation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3/00Details of windings
    • H02K3/32Windings characterised by the shape, form or construction of the insulation
    • H02K3/38Windings characterised by the shape, form or construction of the insulation around winding heads, equalising connectors, or connections thereto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10/00Road transport of goods or passengers
    • Y02T10/60Other road transportation technologies with 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effect
    • Y02T10/64Electric machine technologies in electromobility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Insulation, Fastening Of Motor, Generator Windings (AREA)
  • Windings For Motors And Generator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电枢(100),在该电枢(100)中,以不同相的过渡部彼此相邻的方式配置的第一过渡部(72)以及第二过渡部(82)的可绝缘的电压值高于以相互同相的腿部彼此相邻的方式配置的第一腿部(71)以及第二腿部(81)。

Description

电枢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电枢。
背景技术
以往,公知有具备设置有过渡部的分段导体的电枢。这样的电枢例如被公开于日本特开2004-64989号公报中。
在上述日本特开2004-64989号公报中,公开了具备设置有多条插槽的定子铁芯的定子。在定子铁芯的插槽插入有具有U字形状的分段导体。具体而言,分段导体包括以直线状延伸的一对插槽插入部、和将一对插槽插入部的一端彼此连结的插入侧端部。一对插槽插入部分别被插入至相互不同的插槽。另外,插入侧端部以从插槽的轴向一侧突出的方式设置。另外,分段导体在插槽插入部的另一端具有与插槽插入部一体设置的一对接合侧端部。一对接合侧端部分别以从插槽的轴向另一侧突出的方式设置。一对接合侧端部在从插槽的轴向另一侧突出的状态下以相互靠近的方式弯曲之后,相互的端部彼此接合。
这里,存在多个接合侧端部(插入侧端部)分别以与相互不同相的接合侧端部(插入侧端部)彼此相邻的方式配置,并且多条插槽插入部分别在插槽内以与相互同相的插槽插入部相邻的方式配置的情况。在该情况下,与以同相彼此相邻的方式配置的插槽插入部相比,以不同相彼此相邻的方式配置的接合侧端部(插入侧端部)要求更高绝缘性能。为此,如上述日本特开2004-64989号公报那样,考虑通过在插入侧端部以及接合侧端部分别实施形成粉体涂装膜等的绝缘处理,来使插入侧端部(接合侧端部)的绝缘性能高于插槽插入部。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4-64989号公报
然而,在上述日本特开2004-64989号公报所记载的现有的电枢中,被实施了绝缘处理的过渡部的至少一方穿过插槽,因此存在过渡部(形成于过渡部的绝缘层等)破损的情况。另外,在将分段导体插入至插槽之后,通过焊接等接合处理将过渡部彼此接合时,存在接合处理引起过渡部(形成于过渡部的绝缘层等)破损的情况。即,在上述日本特开2004-64989号公报所记载的现有的电枢中,在将分段导体沿轴向配置于定子铁芯的情况下,存在实施了绝缘处理的过渡部破损(形成于过渡部的绝缘层等破损)的问题。此外,能够通过分割铁芯(沿周向分割的定子铁芯)将分段导体沿径向插入至定子铁芯,而存在定子铁芯分割引起损耗(磁阻增大引起的铁损等)恶化的情况。
发明内容
该发明是为了解决上述那样的课题而产生的,该发明的一个目的在于提供在将分段导体沿轴向配置于电枢铁芯的情况下,能够将过渡部彼此更可靠地绝缘,并且能够防止实施了绝缘处理的过渡部破损的电枢。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该发明的第一方式的电枢具备:电枢铁芯,其设置有沿轴向延伸的多条插槽;和线圈部,其包括多相的第一分段导体、多相的第二分段导体以及接合部,该第一分段导体包括沿轴向朝轴向的一侧延伸的一对第一腿部、和将一对第一腿部的轴向的另一侧的端部彼此连接的第一过渡部,该第二分段导体包括沿轴向朝轴向的另一侧延伸的一对第二腿部、和将一对第二腿部的轴向的一侧的端部彼此连接的第二过渡部,该接合部将第一腿部的轴向的一侧的端部以及第二腿部的轴向的另一侧的端部在一个插槽内或者一个插槽的轴向的外侧进行接合,多个第一分段导体各自的第一腿部配置为与相互同相的第一腿部彼此相邻,多个第二分段导体各自的第二腿部配置为与相互同相的第二腿部彼此相邻,多个第一分段导体各自的第一过渡部配置为与相互不同相的第一过渡部彼此相邻,多个第二分段导体各自的第二过渡部配置为与相互不同相的第二过渡部彼此相邻,第一过渡部以及第二过渡部的可绝缘的电压值高于第一腿部以及第二腿部。此外,接合部不仅是指经由接合剂接合的部分,而且还指包含不经由接合剂而仅接触的部分的广意。
这里,与配置为同相彼此相邻的腿部相比,配置为不同相彼此相邻的过渡部要求更高绝缘性能。因此,在该发明的第一方式的电枢中,如上述那样,通过第一过渡部以及第二过渡部的可绝缘的电压值高于第一腿部以及第二腿部,能够将第一过渡部以及第二过渡部分别更可靠地绝缘。
另外,如上述那样,上述电枢具备第一分段导体和第二分段导体。而且,第一分段导体的第一腿部与第二分段导体的第二腿部接合。即,在第一腿部与第二腿部接合前,第一分段导体以及第二分段导体相互独立(分开)设置。在该情况下,使第一分段导体朝轴向的一侧(相对于第一过渡部设置有第一腿部的方向侧)移动,并且使第二分段导体朝轴向的另一侧(相对于第二过渡部设置有第二腿部的方向侧)移动,由此第一腿部与第二腿部以接近的方式配置并且相互接合。由此,不使第一过渡部以及第二过渡部分别沿轴向插入至插槽,也能够使第一腿部与第二腿部接近并且能够相互接合。其结果是,过渡部不穿过插槽,因此能够防止为了提高绝缘性能(可绝缘的电压值)而被实施了绝缘处理(绝缘被膜的形成以及绝缘部件的配置等)的过渡部破损(绝缘被膜以及绝缘部件破损)。
另外,在上述电枢中,与使第一过渡部以及第二过渡部中的至少一方沿轴向插入至插槽的情况不同,能够以预先将第一过渡部彼此(第二过渡部彼此)接合的状态将分段导体配置于插槽。即,无需在将分段导体配置于插槽之后,通过焊接等接合处理使第一过渡部彼此(第二过渡部彼此)接合。由此,能够防止接合处理引起过渡部破损(绝缘被膜以及绝缘部件破损)。
其结果是,在将分段导体沿轴向配置于电枢铁芯的情况下,能够将过渡部彼此更可靠地绝缘,并且能够防止实施了绝缘处理的过渡部破损。
该发明的第二方式的电枢具备:电枢铁芯,其设置有沿轴向延伸的多条插槽;和线圈部,其包括多相的第一分段导体、多相的第二分段导体以及接合部,该第一分段导体包括沿轴向朝轴向的一侧延伸的一对第一腿部、和将一对第一腿部的轴向的另一侧的端部彼此连接的第一过渡部,该第二分段导体包括沿轴向朝轴向的另一侧延伸的一对第二腿部、和将一对第二腿部的轴向的一侧的端部彼此连接的第二过渡部,该接合部将第一腿部的轴向的一侧的端部以及第二腿部的轴向的另一侧的端部在一个插槽内或者一个插槽的轴向的外侧进行接合,在一对第一腿部分别设置有第一腿部侧绝缘层,在一对第二腿部分别设置有第二腿部侧绝缘层,在第一过渡部中的至少配置为不同相的第一过渡部彼此相邻的部分,设置有比第一腿部侧绝缘层厚度大的第一过渡部侧绝缘层,在第二过渡部中的至少配置为不同相的第二过渡部彼此相邻的部分,设置有比第二腿部侧绝缘层厚度大的第二过渡部侧绝缘层。此外,接合部不仅是指经由接合剂接合的部分,而且还指包含不经由接合剂而仅接触的部分的广意。
如上述那样,该发明的第二方式的电枢在第一过渡部中的至少配置为不同相的第一过渡部彼此相邻的部分,设置有比第一腿部侧绝缘层厚度大的第一过渡部侧绝缘层,在第二过渡部中的至少配置为不同相的第二过渡部彼此相邻的部分,设置有比第二腿部侧绝缘层厚度大的第二过渡部侧绝缘层。由此,能够将第一过渡部以及第二过渡部各自更可靠地绝缘。
另外,如上述那样,上述电枢具备第一分段导体和第二分段导体。而且,第一分段导体的第一腿部与第二分段导体的第二腿部接合。这里,在第一腿部与第二腿部接合前,第一分段导体以及第二分段导体相互独立(分开)设置。在该情况下,使第一分段导体朝轴向的一侧(相对于第一过渡部设置有第一腿部的方向侧)移动,并且使第二分段导体朝轴向的另一侧(相对于第二过渡部设置有第二腿部的方向侧)移动,由此第一腿部与第二腿部以接近的方式配置并且相互接合。由此,不使第一过渡部以及第二过渡部分别沿轴向插入至插槽,也能够使第一腿部与第二腿部接近并且能够相互接合。其结果是,过渡部不穿过插槽,因此能够防止过渡部破损(第一过渡部侧绝缘层以及第二过渡部侧绝缘层破损)。
另外,在上述电枢中,与使第一过渡部以及第二过渡部中的至少一方沿轴向插入至插槽的情况不同,能够以预先将第一过渡部彼此(第二过渡部彼此)接合的状态将分段导体配置于插槽。即,无需在将分段导体配置于插槽之后,通过焊接等接合处理使第一过渡部彼此(第二过渡部彼此)接合。由此,能够防止接合处理引起过渡部破损(第一过渡部侧绝缘层以及第二过渡部侧绝缘层破损)。
其结果是,在将分段导体沿轴向配置于电枢铁芯的情况下,能够将过渡部彼此更可靠地绝缘,并且能够防止过渡部破损(第一过渡部侧绝缘层以及第二过渡部侧绝缘层破损)。
另外,与使第一过渡部以及第二过渡部中的至少一方沿轴向插入至插槽的情况相比,能够防止插槽的轴向的开口面积增大,并且能够防止电枢铁芯大型化。由此,在将第一分段导体以及第二分段导体沿轴向配置于电枢铁芯的情况下,即便是在第一过渡部侧绝缘层的厚度大于第一腿部侧绝缘层的厚度,并且第二过渡部侧绝缘层的厚度大于第二腿部侧绝缘层的厚度的情况下,与使第一过渡部以及第二过渡部的至少一方沿轴向插入至插槽的情况相比,也能够防止电枢铁芯大型化。
另外,不使第一过渡部以及第二过渡部分别插入至插槽,也能够使第一腿部与第二腿部接近,因此无需将线圈部从径向内侧插入。其结果是,能够防止由于在从径向内侧插入时从径向内侧的按压而过渡部的绝缘层破损的情况。另外,使第一分段导体以及第二分段导体分别沿轴向移动,从而无需通过使用沿周向分割的多个电枢铁芯并且使分割的电枢铁芯沿径向移动,而使腿部配置于插槽。其结果是,与电枢铁芯被分割的情况相比,能够防止电枢铁芯的损耗(磁阻增大所引起的铁损等)恶化。
另外,不使第一过渡部以及第二过渡部分别插入至插槽,也能够使第一腿部与第二腿部接近,因此无需放大插槽的俯视下的面积。其结果是,能够防止电枢铁芯的体格增大,并且能够防止电枢的损耗恶化。
根据本发明,如上述那样,在将分段导体沿轴向配置于电枢铁芯的情况下,能够将过渡部彼此更可靠地绝缘,并且能够防止实施了绝缘处理的过渡部破损。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第一以及第二实施方式的定子(旋转电机)的结构的俯视图。
图2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定子的结构的立体图。
图3是表示第一以及第二实施方式的定子铁芯的结构的局部放大俯视图。
图4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铁芯腿部绝缘部件以及接合部绝缘部件的结构的局部放大剖视图。
图5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线圈部的接线结构的电路图。
图6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第一导体的结构的主视图。
图7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第二导体的结构的主视图。
图8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腿部的结构的横剖视图。(图8A是第一腿部的横剖视图。图8B是第二腿部的横剖视图。)
图9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过渡部的结构的横剖视图。(图9A是第一过渡部的横剖视图。图9B是第二过渡部的横剖视图。)
图10是沿着图1的1000-1000线的剖视图。
图11是图10的第一过渡部的附近的局部放大图。
图12是图10的第二过渡部的附近的局部放大图。
图13是图10的接合部的附近的局部放大图。
图14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接合部绝缘部件的结构的剖视图。
图15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接合部绝缘部件的结构的立体图。
图16是将第一实施方式的定子铁芯、铁芯腿部绝缘部件以及接合部绝缘部件进行了分解的分解立体图。
图17是用于对第一实施方式的定子的制造方法进行说明的流程图。
图18是用于对第一实施方式的过渡部的结构进行说明的图。(图18A是从径向内侧观察配置于插槽的第一分段导体的图。图18B是从径向内侧观察配置于插槽的第二分段导体的图。图18C是过渡部附近的局部放大俯视图。)
图19是第二实施方式的定子的分解立体图。
图20是第二实施方式的分段导体的剖视图。
图21是第二实施方式的插槽内的沿着径向的剖视图。
图22是图21的接触部附近的局部放大图。
图23是表示第二实施方式的绝缘部件的结构的剖视图。
图24是表示第二实施方式的绝缘部件的绝缘层以及固定层的结构的剖视图。
图25是表示第二实施方式的定子的制造方法的流程图。
图26是第一实施方式的第一变形例的定子的接合部的附近的局部放大图。
图27是第一实施方式的第二变形例的定子的接合部的附近的局部放大图。
图28是第一实施方式的第三变形例的第一导体以及第二导体的立体图。(图28A是从径向外侧观察第一导体的立体图。图28B是从径向外侧观察第二导体的立体图。)
图29是表示第二实施方式的第四变形例的绝缘部件的结构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基于附图对本发明的本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第一实施方式]
[定子的构造]
参照图1~图17对本实施方式的定子100的构造进行说明。定子100以中心轴线C为中心具有圆环形状。此外,定子100是权利要求书的“电枢”的一个例子。
在本申请说明书中,如图1所示,“轴向(轴线方向)”是指沿着定子100的中心轴线C(转子101的旋转轴线)的方向(Z方向)。轴向的一侧是指Z1方向侧,轴向的另一侧是指Z2方向侧。另外,“周向”是指定子100的周向(A1方向、A2方向)。另外,“径向”是指定子100的径向(R方向)。另外,“径向内侧”是指沿着径向朝向定子100的中心轴线C的方向(R1方向)。另外,“径向外侧”是指沿着径向朝向定子100之外的方向(R2方向)。
定子100与转子101一起构成旋转电机102的一部分。旋转电机102例如构成为马达、发电机、或者马达兼发电机。如图1所示,定子100配置于设置有永磁石(未图示)的转子101的径向外侧。即,在本实施方式中,定子100构成内转子型的旋转电机102的一部分。
如图2所示,定子100具备定子铁芯10、片状的铁芯腿部绝缘部件20以及线圈部30。铁芯腿部绝缘部件20为了将插槽12(参照图3)与线圈部30(后述的第一腿部71以及第二腿部81)进行绝缘而配置于插槽12与线圈部30之间。即,铁芯腿部绝缘部件20被插入至插槽12。铁芯腿部绝缘部件20与后述的绝缘层73(参照图8A)以及后述的绝缘层83(参照图8B)相独立地设置。此外,定子铁芯10是权利要求书的“电枢铁芯”的一个例子。
另外,线圈部30包括第一线圈组件30a(反引线侧线圈)和第二线圈组件30b(引线侧线圈)。另外,线圈部30由多个分段导体40(参照图4)构成。另外,定子100具备与铁芯腿部绝缘部件20相独立地设置的片状的接合部绝缘部件21(参照图4)。
(定子铁芯的构造)
定子铁芯10具有以中心轴线C(参照图1)为中心轴的圆筒形状。另外,定子铁芯10例如通过将多张电磁钢板(例如硅钢板)在轴向上层叠而形成。如图3所示,定子铁芯10设置有:背轭11,其在沿轴向观察时具有圆环状;和多条插槽12,其设置于背轭11的径向内侧,沿轴向延伸。而且,在定子铁芯10,在插槽12的周向两侧设置有多个齿13。
插槽12是由设置于径向外侧的背轭11的壁部11a、和两个齿13的周向侧面13a围起的部分。而且,在插槽12设置有向径向内侧开口的开口部12a。另外,插槽12分别向轴向两侧开口。齿13形成为从背轭11向径向内侧突出,在径向内侧的前端部形成有构成插槽12的开口部12a的凸部13b。
开口部12a在周向上具有开口宽度W1。这里,开口宽度W1对应于齿13的凸部13b的前端部彼此的距离。另外,插槽12的供线圈部30配置的部分的宽度W2大于开口宽度W1。即,插槽12构成为半开放型的插槽。这里,宽度W2对应于配置在插槽12的周向两侧的齿13的周向侧面13a彼此的距离。另外,插槽12的宽度W2遍及径向大致恒定。
(线圈部的构造)
如图4所示,线圈部30由平角导线构成。例如,线圈部30由铜或者铝构成。
另外,如图2所示,线圈部30是设置于轴向另一侧(Z2方向侧)的第一线圈组件30a与设置于轴向一侧(Z1方向侧)的第二线圈组件30b在轴向上组合并且接合而形成的。第一线圈组件30a以及第二线圈组件30b分别形成为以与定子铁芯10相同的中心轴线C(参照图1)为中心的圆环状。另外,如图4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线圈部30是多个分段导体40的后述的第一腿部71和第二腿部81在接合部90处接合而形成的。
线圈部30例如构成为卷绕线圈。另外,线圈部30构成为8匝线圈。即,线圈部30是在插槽12内沿径向并列配置8个分段导体40而构成的。
〈线圈部的接线的结构〉
如图5所示,在线圈部30中,构成为从电源部(未图示)供给三相交流的电力,由此产生磁通。具体而言,线圈部30通过三相的Y接线进行连接(接线)。即,线圈部30包括U相线圈部30U、V相线圈部30V以及W相线圈部30W。而且,在线圈部30设置有多个(例如两个)中性点N。详细而言,对线圈部30进行四并联接线(星形接线)。即,在U相线圈部30U设置有4个中性点连接端部NtU和4个动力线连接端部PtU。在V相线圈部30V设置有4个中性点连接端部NtV和4个动力线连接端部PtV。在W相线圈部30W设置有4个中性点连接端部NtW和4个动力线连接端部PtW。此外,在以下的记载中,在不特别区分U相、V相以及W相的情况下,中性点连接端部以及动力线连接端部简单记载为“中性点连接端部Nt”以及“动力线连接端部Pt”。
〈线圈组件的构造〉
如图2所示,第一线圈组件30a由作为分段导体40的多个第一分段导体70(以下,设为“第一导体70”)构成。优选第一线圈组件30a是仅组合多个第一导体70而构成的。
另外,第二线圈组件30b包括:作为分段导体40的多个(例如3个)动力分段导体50(以下,设为“动力导体50”);作为分段导体40的多个(例如两个)中性点分段导体60(以下,设为“中性点导体60”);以及多个分段导体40中的与动力导体50以及中性点导体60不同的导体(一般的分段导体40)、且是构成线圈部30的第二分段导体80(以下,设为“第二导体80”)。即,设置于定子100的动力导体50以及中性点导体60全部设置于第二线圈组件30b。
〈第一导体以及第二导体的构造〉
如图6所示,线圈部30包括多个第一导体70,该多个第一导体70包括朝向定子铁芯10的轴向的一侧(Z1方向侧)延伸的一对第一腿部71。多个第一导体70包括多相的第一导体70。具体而言,多个第一导体70包括U相用的第一导体70、V相用的第一导体70以及W相用的第一导体70。另外,多个第一导体70分别配置于定子铁芯10的轴向的另一侧(Z2方向侧)。另外,多个第一导体70各自的第一腿部71在轴向上具有长度L1。
另外,如图7所示,线圈部30包括多个第二导体80,该多个第二导体80包括朝向定子铁芯10的轴向的另一侧(Z2方向侧)延伸的一对第二腿部81。多个第二导体80包括多相的第二导体80。具体而言,多个第二导体80包括U相用的第二导体80、V相用的第二导体80以及W相用的第二导体80。另外,多个第二导体80分别配置于定子铁芯10的轴向的一侧(Z1方向侧)。另外,多个第二导体80分别配置为相对于多个第一导体70在轴向上对置。另外,多个第二导体80各自的第二腿部81在轴向上具有长度L2。此外,第二腿部81的长度L2大于第一腿部71的长度L1。
另外,线圈部30是将在轴向上分割成两部分的第一导体70和第二导体80接合而形成的。具体而言,线圈部30包括将第一腿部71的轴向的一侧的端部71a与第二腿部81的轴向的另一侧的端部81a在一个插槽12内接合的接合部90(参照图10)。这里,第二导体80是构成第二线圈组件30b的分段导体40中的除动力导体50以及中性点导体60以外的分段导体40。此外,端部71a是包括后述的第一面配置部71d的部分。另外,端部81a是包括后述的第二面配置部81d的部分。
如图6所示,多相的第一导体70分别包括将一对第一腿部71的轴向的另一侧(Z2方向侧)的端部71b彼此连接的第一过渡部72。多相的第一导体70分别形成为,配置于相互不同的插槽12的一对第一腿部71通过第一过渡部72连接,由此在沿径向观察时具有U字形(大致U字形)。第一导体70的线圈节距为6。即,一对第一腿部71配置于6个插槽12大小的周向上不同的位置。即,在供一对第一腿部71中的一方的第一腿部71配置的插槽12、与供另一方的第一腿部71配置的插槽12之间设置有5条插槽12。此外,第一腿部71是指第一导体70中的沿轴向以直线状延伸的部分。具体而言,第一腿部71是指从端部71b至后述的第一腿部71的前端部71e为止的部分。另外,第一过渡部72是指第一导体70中的除第一腿部71以外的部分。
另外,第一过渡部72具有沿轴向折弯的弯曲形状。具体而言,第一过渡部72具有在第一过渡部72的中央弯曲的第一弯曲部72a。另外,第一过渡部72具有从第一弯曲部72a在一对第一腿部71侧以相互交叉的方式以直线状延伸的一对第一斜行部72b。另外,在沿轴向观察时,第一弯曲部72a形成为在径向上以1根分段导体40的宽度大小以阶梯状弯曲的曲柄状。即,第一弯曲部72a的径向的宽度为1根分段导体40的宽度的2倍。此外,“相互交叉”是指在沿径向观察时第一斜行部72b彼此的延长线在定子铁芯10的轴向外侧交叉。
另外,一对第一腿部71的轴向长度L1相互大致相等。另外,轴向长度L1小于定子铁芯10的轴向长度L3(参照图2)。此外,定子铁芯10的轴向长度L3是指端面10a与端面10b之间在轴向上的轴向的距离(间隔)。
同样,如图7所示,多相的第二导体80分别包括将一对第二腿部81的轴向的一侧(Z1方向侧)的端部81b彼此连接的第二过渡部82。多相的第二导体80分别形成为,配置于相互不同的插槽12的一对第二腿部81通过第二过渡部82连接而具有U字形。第二导体80的线圈节距为6。即,一对第二腿部81配置于6个插槽12大小的周向上不同的位置。即,在供一对第二腿部81中的一方的第二腿部81配置的插槽12、与供另一方的第二腿部81配置的插槽12之间设置有5条插槽12。此外,第二腿部81是指第二导体80中的沿轴向以直线状延伸的部分。具体而言,第二腿部81是指从端部81b至后述的第二腿部81的前端部81e为止的部分。另外,第二过渡部82是指第二导体80中的除第二腿部81以外的部分。
另外,第二过渡部82具有沿轴向折弯的弯曲形状。具体而言,第二过渡部82具有在第二过渡部82的中央弯曲的第二弯曲部82a。另外,第二过渡部82具有从第二弯曲部82a在一对第二腿部81侧以相互交叉的方式以直线状延伸的一对第二斜行部82b。另外,在沿轴向观察时,第二弯曲部82a形成为在径向上以1根分段导体40的宽度大小以阶梯状弯曲的曲柄状。即,第二弯曲部82a的径向的宽度为1根分段导体40的宽度的2倍。
另外,第二导体80的一对第二腿部81的轴向长度L2相互大致相等。另外,第二导体80的一对第二腿部81的轴向长度L2大于第一导体70的一对第一腿部71的轴向长度L1(L2>L1)。
另外,如图8A所示,在一对第一腿部71分别设置有绝缘层73。具体而言,分段导体40(第一导体70以及第二导体80)构成为横截面具有大致矩形形状的平角导线。而且,在第一导体70的导体表面70a设置有具有厚度t1的绝缘层73。绝缘层73的厚度t1例如设定为能够确保相间绝缘性能(第一腿部71彼此的绝缘)的程度。此外,在图8A中,为了说明而强调地图示了厚度等的大小关系,但并不限定于该图示的例子。另外,绝缘层73是权利要求书的“第一腿部侧绝缘层”的一个例子。
另外,如图8B所示,在一对第二腿部81分别设置有绝缘层83。具体而言,在第二导体80的绝缘层83设置有具有厚度t2的绝缘层83。绝缘层83的厚度t2例如设定为能够确保相内绝缘性能(第二腿部81彼此的绝缘)的程度。此外,在图8B中,为了说明而强调地图示了厚度等的大小关系,但并不限定于该图示的例子。另外,绝缘层83的厚度t2与绝缘层73的厚度t1大致相等。此外,绝缘层83是权利要求书的“第二腿部侧绝缘层”的一个例子。
另外,在一个插槽12内沿定子铁芯10的径向排列有多个第一腿部71(参照图10)。另外,在一个插槽12内沿定子铁芯10的径向排列有多个第二腿部81(参照图10)。
具体而言,在插槽12内的轴向的另一侧(Z2方向侧)沿径向排列有多个第一过渡部72(参照图10)。另外,在插槽12内的轴向的一侧(Z1方向侧)沿径向排列有多个第二过渡部82(参照图10)。
这里,如图18所示,多个第一导体70各自的第一过渡部72以与相互不同相的第一过渡部72彼此相邻的方式配置。在图18中,在U相、V相以及W相的分段导体分别记载了U、V以及W。具体而言,第一过渡部72中的一对第一斜行部72b整体以与不同相的第一过渡部72的第一斜行部72b(在径向以及轴向)邻接(参照图11)的方式设置。此外,在图18中,仅图示了第一过渡部72,但在第二过渡部82中结构也相同,因而省略图示。
另外,如图7所示,多个第二导体80各自的第二过渡部82以与相互不同相的第二过渡部82彼此相邻的方式配置。具体而言,第二过渡部82中的一对第二斜行部82b整体以与不同相的第二过渡部82的第二斜行部82b(在径向以及轴向)邻接(参照图12)的方式设置。
如图18A所示,一对第一斜行部72b中的至少一方具有局部设置于朝向径向的面72d并与相互不同相的第一过渡部72相邻的部分72e(图18A的斜线部)。在图18A中,图示了在一对直线部72b分别设置有4个部分72e的状态。另外,如图18B所示,与第一过渡部72同样,在一对第二斜行部82b分别设置有局部配置于朝向径向的面82d并与相互不同相的第二过渡部82相邻的部分82e。
如图18C所示,这是第二斜行部82b(第一斜行部72b)配置为以第二弯曲部82a(第一弯曲部72a)为边界相互在径向上错开(移线1列)所引起的。由此,相互不同相的第二斜行部82b(第一斜行部72b)配置为在径向上局部相邻。
具体而言,一对第一腿部71配置为径向上的位置相互错开第一腿部71的径向的宽度W11(参照图11)的大小。另外,一对第二腿部81配置为径向上的位置相互错开第二腿部81的径向的宽度W12(参照图12)的大小。另外,一对第一斜行部72b配置为径向上的位置相互错开第一腿部71的径向的宽度W11的大小。一对第二斜行部82b配置为径向上的位置相互错开第二腿部81的径向的宽度W12的大小。
另外,多个沿径向排列的第一斜行部72b中的除最内周以及最外周的第一斜行部72b以外的第一斜行部72b在朝向径向的两侧的面72d处与相互不同相的第一过渡部72相邻。另外,多个沿径向排列的第二斜行部82b中的除最内周以及最外周的第二斜行部82b以外的第二斜行部82b在朝向径向的两侧的面82d处与相互不同相的第二过渡部82相邻。
另外,第一斜行部72b在朝向周向(轴向)的面72f也具有与不同相的第一斜行部72b在周向(轴向)上相邻的部分。具体而言,如图18A所示,从左开始排列有U1、U2、V1、V2···,因此U2在周向(轴向)上与V1的第一斜行部72b相邻。另外,如图18B所示,在第二斜行部82b也同样,设置有具有与不同相的第二斜行部82b在周向(轴向)上相邻的部分的面82f。
这里,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6所示,第一过渡部72以及第二过渡部82的绝缘性能高于第一腿部71以及第二腿部81的绝缘性能。具体而言,在第一过渡部72中的至少以不同相的第一过渡部72彼此相邻的方式配置的部分(即第一斜行部72b),设置有比绝缘层73(参照图8A)厚度大的绝缘层74。此外,绝缘层74是权利要求书的“第一过渡部侧绝缘层”的一个例子。另外,“绝缘性能高”是指可绝缘的电压值高。
详细而言,如图9A所示,绝缘层74包括第一基础绝缘层74a和第一附加绝缘层74c。第一基础绝缘层74a与绝缘层73(参照图8A)形成为一体并且具有与绝缘层73的厚度t1相等的厚度t3。第一附加绝缘层74c设置于第一基础绝缘层74a的表面74b上。第一附加绝缘层74c的厚度t4大于绝缘层73的厚度t1(第一基础绝缘层74a的厚度t3)。例如,第一附加绝缘层74c的厚度t4为绝缘层73的厚度t1(第一基础绝缘层74a的厚度t3)的约1.5倍。在该情况下,绝缘层74的厚度(t3+t4)为绝缘层73的厚度t1的约2.5倍。此外,第一附加绝缘层74c以及第一基础绝缘层74a分别由与绝缘层73相同的材质(例如聚酰亚胺等的绝缘材料)形成。
另外,如图7所示,在第二过渡部82中的至少以不同相的第二过渡部82彼此相邻的方式配置的部分(即第二斜行部82b),设置有比绝缘层83(参照图8B)厚度大的绝缘层84。此外,绝缘层84是权利要求书的“第二过渡部侧绝缘层”的一个例子。
具体而言,如图9B所示,绝缘层84包括第二基础绝缘层84a和第二附加绝缘层84c。第二基础绝缘层84a与绝缘层83(参照图8B)形成为一体并且具有与绝缘层83的厚度t2相等的厚度t5。第二附加绝缘层84c设置于第二基础绝缘层84a的表面84b上。第二附加绝缘层84c的厚度t6大于绝缘层83的厚度t2(第二基础绝缘层84a的厚度t5)。例如,第二附加绝缘层84c的厚度t6为绝缘层83的厚度t2(第二基础绝缘层84a的厚度t5)的约1.5倍。在该情况下,绝缘层84的厚度(t5+t6)为绝缘层83的厚度t2的约2.5倍。此外,第二附加绝缘层84c以及第二基础绝缘层84a分别由与绝缘层83相同的材质(例如聚酰亚胺等的绝缘材料)形成。
如上述那样,在不同相间的电压差变得比较大的第一过渡部72(第二过渡部82)设置有第一附加绝缘层74c(第二附加绝缘层84c),由此能够使定子100应对高电压化。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6所示,绝缘层74(第一附加绝缘层74c)分别设置于第一弯曲部72a以及一对第一斜行部72b。具体而言,绝缘层74(第一附加绝缘层74c)设置于第一过渡部72中的除后述的第一倾斜部72c以外的部分。
另外,设置于第一弯曲部72a的绝缘层74的第一附加绝缘层74c、与分别设置于一对第一斜行部72b的绝缘层74的第一附加绝缘层74c一体设置。具体而言,第一附加绝缘层74c为单一的绝缘层。换言之,绝缘层74未被分割成多个,是在第一过渡部72处连续形成的绝缘层。
另外,如图9A所示,绝缘层74被设置为,在与第一过渡部72延伸的方向正交的截面(横截面)上,以周状包围第一过渡部72。即,在观察截面(横截面)时,绝缘层74具有从径向外侧覆盖第一过渡部72的环状形状。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7所示,绝缘层84(第二附加绝缘层84c)分别设置于第二弯曲部82a以及一对第二斜行部82b。具体而言,绝缘层84(第二附加绝缘层84c)设置于第二过渡部82中的除后述的第二倾斜部82c以外的部分。
另外,设置于第二弯曲部82a的绝缘层84的第二附加绝缘层84c、与分别设置于一对第二斜行部82b的绝缘层84的第二附加绝缘层84c一体设置。具体而言,第二附加绝缘层84c为单一的绝缘层。换言之,绝缘层84未被分割成多个,是在第二过渡部82处连续形成的绝缘层。
另外,如图9B所示,绝缘层84被设置为,在与第二过渡部82正交的截面(横截面)上,以周状包围第二过渡部82。即,在观察截面(横截面)时,绝缘层84具有从径向外侧覆盖第二过渡部82的环状形状。
(倾斜部的结构)
如图11所示,在沿径向排列的多个第一过渡部72中的至少一部分设置有第一倾斜部72c。第一倾斜部72c设置于第一腿部71的端部71b侧。另外,第一倾斜部72c朝径向外侧倾斜。第一倾斜部72c设置于第一过渡部72中的设置有绝缘层74的部分与第一腿部71(端部71b)之间。虽省略图示,但在第一倾斜部72c仅设置有第一基础绝缘层74a(参照图9A)。此外,第一倾斜部72c设置于多个(在本实施方式中为8个)沿径向排列的第一过渡部72中的除径向最内侧的第一过渡部72以外的第一过渡部72。即,在观察沿着插槽12的径向的截面时,除径向最内侧的第一过渡部72以外的多个第一过渡部72分别与第一腿部71相比朝径向外侧偏移。此外,在图11中,为了简化,省略图示绝缘层73。
如上述那样,沿径向排列有多个(在本实施方式中为7个)第一倾斜部72c。这里,在本实施方式中,径向外侧的第一倾斜部72c相对于轴向的倾斜角度θ1大于径向内侧的第一倾斜部72c。换言之,沿径向排列的多个第一倾斜部72c各自的倾斜角度θ1从径向最内侧的第一倾斜部72c开始按顺序缓缓增大。
另外,如图12所示,在沿径向排列的多个第二过渡部82中的至少一部分设置有第二倾斜部82c。第二倾斜部82c设置于第二腿部81的端部81b侧。另外,第二倾斜部82c朝向径向外侧倾斜。第二倾斜部82c设置于第二过渡部82中的设置有绝缘层84的部分与第二腿部81(端部81b)之间。虽省略图示,但在第二倾斜部82c仅设置有第二基础绝缘层84a(参照图9B)。此外,第二倾斜部82c设置于多个(在本实施方式中为8个)沿径向排列的第二过渡部82中的除径向最内侧的第二过渡部82以外的第二过渡部82。即,在观察沿着插槽12的径向的截面时,除径向最内侧的第二过渡部82以外的多个第二过渡部82分别与第二腿部81相比朝径向外侧偏移。此外,在图12中,为了简化,省略图示绝缘层83。
如上述那样,沿径向排列有多个(在本实施方式中为7个)第二倾斜部82c。这里,在本实施方式中,径向外侧的第二倾斜部82c相对于轴向的倾斜角度θ2大于径向内侧的第二倾斜部82c。换言之,沿径向排列的多个第二倾斜部82c各自的倾斜角度θ2从径向最内侧的第二倾斜部82c开始按顺序缓缓增大。此外,在图11以及图12中,为了简化,省略接合部绝缘部件21的图示。
(接合部的结构)
如图13所示,在一个插槽12内,多个第一导体70(第一腿部71)的端部71a与多个第二导体80(第二腿部81)的端部81a接合。具体而言,端部71a包括设置有沿轴向延伸的第一面71c的第一面配置部71d。另外,端部81a包括设置有沿轴向延伸的第二面81c的第二面配置部81d。第一面配置部71d以及第二面配置部81d沿径向交替排列有多个。即,多个第一腿部71以及多个第二腿部81的接合部90彼此在一个插槽12内在径向上相邻配置。此外,在图13中,为了简化,省略了接合部绝缘部件21的图示。
具体而言,在从径向观察时,在一个插槽12内,多个接合部90以相互重叠的方式设置。即,配置于一个插槽12内的全部接合部90以沿水平方向排列的状态配置。换言之,在一个插槽12内,轴向上的多个接合部90各自的位置相互大致相等。此外,如后述那样,在从径向观察时,接合部90是第一腿部71(端部71a)的第一面71c与第二腿部81(端部81a)的第二面81c接合(重叠)的部分。
另外,第一腿部71的前端部71e以及第二腿部81的前端部81e分别具有尖端渐细形状。具体而言,在从周向(A方向)观察时,第一腿部71的前端部71e以及第二腿部81的前端部81e分别具有尖端渐细形状。
另外,第一腿部71具有与设置有第一面71c的第一面配置部71d连续设置的第一腿部主体部71f。第一腿部主体部71f相对于第一面配置部71d设置于与前端部71e相反一侧(Z2方向侧)。另外,第二腿部81具有与设置有第二面81c的第二面配置部81d连续设置的第二腿部主体部81f。第二腿部主体部81f相对于第二面配置部81d设置于与前端部81e相反一侧(Z1方向侧)。
另外,在相互在轴向上对置的第一导体70与第二导体80之间,在第一腿部71的前端部71e与第二腿部81(第二腿部主体部81f)之间设置有第一间隙部75。另外,在相互在轴向上对置的第一导体70与第二导体80之间,在第二腿部81的前端部81e与第一腿部71(第一腿部主体部71f)之间设置有第二间隙部85。
这里,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18所示,多个第一导体70各自的第一腿部71以与相互同相的第一腿部71彼此在径向上相邻的方式配置。另外,多个第二导体80各自的第二腿部81以与相互同相的第二腿部81彼此相邻的方式配置。具体而言,如图13所示,在一个插槽12内,相互同相的多个第一腿部71沿径向排列,并且相互同相的多个第二腿部81沿径向排列。详细而言,配置于一个插槽12内的8条第一腿部71为相互同相的第一腿部71。另外,配置于一个插槽12内的8条第二腿部81为相互同相的第二腿部81。另外,配置于一个插槽12内的第一腿部71和第二腿部81相互同相。即,分别配置于多条插槽12的多个第一腿部72以及多个第二腿部82全部相互同相。换言之,在一个插槽12内,相互不同相的腿部(71、81)彼此不以相邻的方式配置。此外,在多个沿周向设置的插槽12,每隔两个设置有不同相的腿部(71、81)。即,在多条插槽12,以U相、U相、V相、V相、W相、W相…(以下反复该循环)的顺序设置有腿部(71、81)。此外,多条插槽12中的腿部(71、81)的配置(相的排列)并不限定于此。
(铁芯腿部绝缘部件的构造)
如图4所示,铁芯腿部绝缘部件20配置于壁部11a以及齿13、与第一腿部71以及第二腿部81(分段导体40)之间。
而且,在沿Z2方向观察时,铁芯腿部绝缘部件20以一体覆盖在径向上并列配置的多个第二腿部81的周围的方式配置。换言之,在径向上并列配置的多个第二腿部81的周向两侧以及径向两侧由铁芯腿部绝缘部件20覆盖。由此,能够通过铁芯腿部绝缘部件20确保接合部90与定子铁芯10之间的绝缘。
(接合部绝缘部件的构造)
另外,如图14所示,在一个插槽12中在径向上邻接的线圈间的第一腿部71的端部71a(第一面71c)、与第二腿部81的端部81a(第二面81c)接合而成的接合部90中的在径向上邻接的接合部90彼此通过片状的接合部绝缘部件21绝缘。接合部绝缘部件21与铁芯腿部绝缘部件20相独立地设置。另外,“线圈”是指线圈部30中的配置于第一导体70与第二导体80接合之后的插槽12内的直线状的部分。因此,在一条插槽12配置有多个线圈。
这里,如图14所示,接合部绝缘部件21例如通过折叠诺美(NOMEX)等1张片状的绝缘部件而形成。而且,接合部绝缘部件21包括设置于在径向上相邻的接合部90之间的对置面绝缘部分21a。另外,接合部绝缘部件21包括周向面绝缘部分21b,该周向面绝缘部分21b从对置面绝缘部分21a的周向的两端部开始连续,并且至少以绝缘距离大小覆盖在径向上相邻的接合部90的周向面90a中的任一方。此外,绝缘距离是指周向面绝缘部分21b的沿径向的长度、并且是足够将在径向上相邻的接合部90彼此绝缘的距离(沿面距离)。
此外,如图15所示,接合部绝缘部件21包括覆盖配置于径向最外侧的接合部90的径向外侧的部分21c。另外,接合部绝缘部件21包括覆盖配置于径向最内侧的接合部90的径向内侧的部分21d。
另外,在接合部绝缘部件21中,在径向上相邻的对置面绝缘部分21a在周向的一方或者另一方处由周向面绝缘部分21b连结。具体而言,以在径向上相邻的方式配置的一对对置面绝缘部分21a中的径向外侧的对置面绝缘部分21a、设置于周向的一侧的周向面绝缘部分21b、一对对置面绝缘部分21a中的径向内侧的对置面绝缘部分21a、以及设置于周向的另一侧的周向面绝缘部分21b以连续的方式形成。即,接合部90的A1方向侧的周向面90a与接合部90的A2方向侧的周向面90a交替由周向面绝缘部分21b覆盖。换言之,接合部绝缘部件21构成为不连续覆盖以沿径向相邻的方式配置的多个接合部90的周向面90a。
这样,在从轴向观察时,接合部绝缘部件21具有蛇行形状(蛇腹形状)。另外,通过一个接合部绝缘部件21将配置于一个插槽12内的在径向上邻接的接合部90彼此绝缘,因此插槽12内的全部接合部90彼此绝缘。由此,与通过绝缘部件将配置于一个插槽12内的多个接合部90分别独立地进行覆盖的情况相比,能够减少用于配置接合部绝缘部件21的工序数。
另外,接合部绝缘部件21构成为可沿径向伸缩。因为接合部绝缘部件21由具有柔软性的片状的绝缘部件构成,并且以不连续覆盖以沿径向相邻的方式配置的多个接合部90的周向面90a的方式构成。由此,在将第一腿部71与第二腿部81进行接合时,即便沿径向或者轴向按压第一腿部71以及第二腿部81,接合部绝缘部件21也能够伴随第一腿部71以及第二腿部81的移动一起变形。
这里,在本实施方式中,铁芯腿部绝缘部件20以及接合部绝缘部件21分别与绝缘层74以及绝缘层84相独立地设置。另外,铁芯腿部绝缘部件20以及接合部绝缘部件21分别与绝缘层74以及绝缘层84在轴向上分离设置。
另外,如图16所示,在轴向上,接合部绝缘部件21的长度L12小于铁芯腿部绝缘部件20的长度L11。具体而言,铁芯腿部绝缘部件20的长度L11大于定子铁芯10在轴向上的长度L3。另外,接合部绝缘部件21的长度L12小于定子铁芯10的长度L3。另外,接合部绝缘部件21覆盖接合部90,并且以从接合部90朝Z1方向侧和Z2方向侧延伸的方式设置。基于被施加于线圈部30的电压的大小等(基于必要的沿面距离)调整接合部绝缘部件21的长度L12。此外,在图16中,为了简化而省略了第一导体70以及第二导体80的图示。
(定子的制造方法)
接下来,参照图17对定子100的制造方法进行说明。
(准备分段导体的工序以及形成附加绝缘层的工序)
首先,如图17所示,在步骤S1中,准备多个分段导体40。具体而言,准备构成进行了Y接线的线圈部30的各相的动力线连接端部Pt的动力导体50、构成线圈部30的各相的中性点连接端部Nt的中性点导体60、以及构成线圈部30的其他部分的第一导体70以及第二导体80。
例如图8A以及图9A所示,在由铜等导电性材料构成的第一导体70的导体表面70a形成(涂敷)绝缘层73以及第一基础绝缘层74a。此外,绝缘层73和第一基础绝缘层74a是一体形成的绝缘层。即,绝缘层73以及第一基础绝缘层74a在同一工序中形成。
另外,如图8B以及图9B所示,在由铜等导电性材料构成的第二导体80的导体表面80a形成(涂敷)绝缘层83以及第二基础绝缘层84a。此外,绝缘层83和第二基础绝缘层84a是一体形成的绝缘层,因此绝缘层83以及第二基础绝缘层84a在同一工序中形成。
接下来,第一导体70以及第二导体80通过成型夹具(未图示)成型,由此形成第一导体70(图6)、第二导体80(图7)、构成动力导体50的一部分或者中性点导体60的一部分的第二腿部81。
此时,通过成型夹具(未图示)在第一导体70上形成第一倾斜部72c,并且在第二导体80上形成第二倾斜部82c。具体而言,以设置于径向外侧的第一倾斜部72c(第二倾斜部82c)的倾斜角度θ1(θ2)大于设置于径向内侧的第一倾斜部72c(第二倾斜部82c)的倾斜角度θ1(θ2)的方式形成第一导体70以及第二导体80。
接下来,如图9A以及图9B所示,在第一基础绝缘层74a的表面74b上形成(涂敷)第一附加绝缘层74c,并且在第二基础绝缘层84a的表面84b上形成(涂敷)第二附加绝缘层84c。具体而言,作为形成第一附加绝缘层74c以及第二附加绝缘层84c的手法,可以考虑将第一过渡部72(第二过渡部82)浸泡于流动性的绝缘材料的方法、通过喷涂等在第一过渡部72(第二过渡部82)上涂覆绝缘材料的方法、在第一过渡部72(第二过渡部82)安装热缩管的方法、以及在第一过渡部72(第二过渡部82)上卷绕绝缘性的胶带的方法等。
(第一线圈组件以及第二线圈组件的形成)
接下来,在步骤S2中,形成由多个分段导体40构成的圆环状的第一线圈组件30a(参照图2)以及第二线圈组件30b(参照图2)。第一线圈组件30a以及第二线圈组件30b形成为沿径向并列多个(例如8个)分段导体40的状态并且沿周向并列插槽12的数量的状态。在第二线圈组件30b配置动力导体50以及中性点导体60。
(将铁芯腿部绝缘部件配置于插槽的工序)
接下来,在步骤S3中,用于将插槽12与线圈部30绝缘的片状的铁芯腿部绝缘部件20被插入至插槽12。
(将第二导体配置于插槽的工序)
接下来,在步骤S4中,多个分段导体40中的配置于定子铁芯10的轴向的一侧(Z1方向侧)的多个第二导体80的第二腿部81从定子铁芯10的轴向的一侧(Z1方向侧)插入定子铁芯10的插槽12。由此,多个第二导体80配置于定子铁芯10的轴向的一侧(Z1方向侧)。
(配置接合部绝缘部件的工序)
接下来,在步骤S5中,在将多个第二导体80配置于插槽12之后,在多个第二导体80中的在一个插槽12中在径向上邻接的第二导体80的第二腿部81之间配置片状的接合部绝缘部件21。
(将第一导体配置于插槽的工序)
接下来,在步骤S6中,使多个第一导体70从定子铁芯10的轴向的另一侧(Z2方向侧)相对于定子铁芯10进行相对移动。由此,将第一导体70的第一腿部71插入插槽12内。由此,多个第一导体70配置于定子铁芯10的轴向的另一侧(Z2方向侧)。
另外,在全部插槽12内,以第一腿部71的端部71a与第二腿部81的端部81a交替配置的方式,将第一导体70的第一腿部71和第二导体80的第二腿部81配置于插槽12。此时,在插入第一导体70的第一腿部71时,通过使第一腿部71倒向径向内侧、或者将第一腿部71朝径向外侧错开地进行插入,能够容易地避免第一腿部71与第二腿部81之间的干涉。
(进行第一腿部与第二腿部的接合的工序)
接下来,在步骤S7中,通过沿径向按压多个分段导体40(端部71a以及端部81a),来进行第一腿部71的第一面71c与第二腿部81的第二面81c的接合。
[第二实施方式]
接下来,参照图1、图3以及图19~图25对第二实施方式的定子200进行说明。第二实施方式的定子200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不同,在第一腿部171以及第二腿部181未设置有绝缘层。此外,对于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结构,标注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符号进行图示并且省略说明。
[定子的构造]
参照图1、图3以及图19~图24对第二实施方式的定子200的构造进行说明。此外,定子200是权利要求书的“电枢”的一个例子。
如图1所示,定子200与转子101一起构成旋转电机202的一部分。另外,如图19所示,定子200具备片状的绝缘部件120和线圈部130(参照图1)。另外,线圈部130包括第一线圈组件130a(反引线侧线圈)(参照图21)和第二线圈组件130b(引线侧线圈)(参照图21)。另外,线圈部130由多个分段导体140(参照图20)构成。
〈第一导体以及第二导体的构造〉
如图20所示,多相的第一导体170分别包括一对第一腿部171和第一过渡部172。第一过渡部172具有第一弯曲部172a和一对第一斜行部172b。此外,虽由于与第一导体170结构相同而在图20中省略了图示,但多相的第二导体180分别包括一对第二腿部181(参照图21)和第二过渡部182(参照图21)。另外,第二过渡部182具有第二弯曲部182a(参照图21)和一对第二斜行部182b(参照图21)。第一腿部171和第二腿部181具有大致相等的长度(参照图21)。
这里,在第二实施方式中,第一过渡部172以及第二过渡部182的绝缘性能高于第一腿部171以及第二腿部181的绝缘性能。具体而言,在分段导体140中的一对第一腿部171(第二腿部181)未设置有绝缘层。即,第一腿部171(第二腿部181)未由绝缘层覆盖而导体表面140b露出。
而且,在第一过渡部172中的至少以不同相的第一过渡部172彼此相邻的方式配置的部分、以及第二过渡部182中的至少以不同相的第二过渡部182彼此相邻的方式配置的部分分别设置有绝缘层。具体而言,第一过渡部172的第一弯曲部172a以及一对第一斜行部172b分别由绝缘层174覆盖。另外,第二过渡部182的第二弯曲部182a以及一对第二斜行部182b分别由绝缘层184(参照图21)覆盖。此外,在图20中,虽仅图示了第一导体170,但第二导体180也同样因而省略图示。
另外,如图21所示,定子200在多条插槽12分别具备以夹设于线圈部130与插槽12的开口部12a(凸部13b)之间的方式设置的板簧部件210。即,板簧部件210设置于在插槽12内的径向内侧设置的前端隙12b。板簧部件210由能够在R方向上挠曲变形的板簧部件构成。板簧部件210构成为,通过从R1侧按压线圈部130而维持后述的接触部190的接触状态。
另外,板簧部件210具有沿Z方向弯曲的板簧形状。具体而言,板簧部件210是沿Z方向延伸的SUS(不锈钢)等的金属板沿Z方向弯曲而成的。板簧部件210具有比定子铁芯10的Z方向的长度L3(参照图19)小的Z方向的长度L4。此外,板簧部件210优选具有作用力(弹力),并且为非磁性体,并且为具有耐热性的材质(例如因科内尔(注册商标))。
板簧部件210从径向内侧按压线圈部130,以使第一导体170的第一腿部171的第一面171a与第二导体180的第二腿部181的第二面181a接触。通过第一腿部171的第一面171a与第二腿部181的第二面181a接触而形成接触部190。此外,接触部190是权利要求书的“接合部”的一个例子。
第一面171a以及第二面181a在第一面171a与第二面181a之间不经由结合材料而通过板簧部件210按压由此相互接触。即,第一面171a与第二面181a不接合,通过基于板簧部件210的按压力来维持第一面171a与第二面181a之间的接触状态。
另外,多个接触部190分别在插槽12内配置于定子铁芯10的轴向的中央部P1。另外,板簧部件210也配置于定子铁芯10的轴向的中央部P1。具体而言,在从径向观察时,板簧部件210以与多个接触部190分别重叠的方式设置。
另外,第一面171a以及第二面181a分别被镀敷处理。即,被镀敷处理的面彼此(第一面171a以及第二面181a)接触。
另外,在镀敷处理中,例如使用Ni、Ag、Au以及Sn等金属。此外,也可以使用上述金属中的多种金属(例如Ni和Ag)进行镀敷处理。
如图22所示,第一腿部171包括第一面配置部171b、前端部171c、第一腿部主体部171d以及第一台阶部171e。在第一台阶部171e与第二腿部181的前端部181c之间设置有间隙部171f。
另外,第二腿部181包括第二面配置部181b、前端部181c、第二腿部主体部181d以及第二台阶部181e。在第二台阶部181e与第一腿部171的前端部171c之间设置有间隙部181f。
另外,第一面配置部171b以及第二面配置部181b设置于定子铁芯10的轴向的中央部P1(参照图21)。
另外,定子200具备绝缘部件120。绝缘部件120包括由聚苯硫醚树脂(PPS:PolyPhenylene Sulfide Resin)、芳纶纸等构成的绝缘层。绝缘部件120形成为片状。绝缘部件120包括用于将定子铁芯10与线圈部130电绝缘的第一绝缘部121、和用于将腿部(171、181)插入在同一个插槽12内的分段导体140彼此电绝缘的第二绝缘部122。
如图23所示,第一绝缘部121在插槽12内至少设置于插槽12的内侧面12c与腿部(171、181)之间。具体而言,第一绝缘部121包括在插槽12内的全部配置有分段导体140的区域12d的周围以直线状延伸的部分121a。以直线状延伸的部分121a以包围区域12d的周围的几乎全部部位的方式配置。
第二绝缘部122在插槽12内至少设置于被插入至同一个插槽12的多个腿部(171、181)彼此之间。具体而言,第二绝缘部122包括具有从配置于同一个插槽12内的R1侧的分段导体140遍及至配置于R2侧的分段导体140设置的蛇行形状的部分122a。具有蛇行形状的部分122a相对于在R方向上邻接的分段导体140分别以在分段导体140间沿定子铁芯10的A方向延伸并且在分段导体140与插槽12的内侧面12c之间沿R方向延伸的方式蛇行。即,具有蛇行形状的部分122a包括在分段导体140间沿定子铁芯10的A方向延伸的部分122b、和在分段导体140与插槽12的内侧面12c之间沿R方向延伸的部分122c。从R1侧朝向R2侧,按照配置于A方向的一侧的部分122b、部分122c、配置于A方向的另一侧的部分122b、部分122c的顺序连续形成。而且,具有蛇行形状的部分122a与第一绝缘部121的以直线状延伸的部分121a连接,由此第二绝缘部122与第一绝缘部121形成为一体。
另外,如图24所示,第一绝缘部121包括绝缘层121b。另外,第一绝缘部121包括具有因热而发泡的发泡剂121c的固定层121d。固定层121d因发泡剂121c泡而膨胀,由此将第一腿部171以及第二腿部181分别相对于定子铁芯10至少在轴向上进行固定。第一绝缘部121的固定层121d构成为将第一腿部171以及第二腿部181分别与定子铁芯10粘合固定。固定层121d设置于绝缘层121b的双面。在固定层121d被加热时,热固化性树脂121e固化。由此,不需要为了将第一腿部171以及第二腿部181分别固定而使用漆等。另外,在图24中,为了强调图示第一绝缘部121,而以具有比实际大的厚度的方式进行了图示。另外,在图24中,为了简化而省略了定子铁芯10等的图示。另外,虽省略了图示,但第二绝缘部122也具有与第一绝缘部121相同的结构(组成)。
(定子的制造工序)
接下来,参照图25对定子200的制造方法(工序)进行说明。
如图25所示,首先,在步骤S11中,进行分段导体140的准备工序。具体而言,在第一腿部171(第二腿部181)未设置绝缘层,在第一导体170(第二导体180)的第一过渡部172(第二过渡部182)形成绝缘层(174、184)。
接下来,在步骤S12中,将绝缘部件120配置(插入)于插槽12内。
接下来,在步骤S13中,从轴向的另一侧(Z1方向侧)将第二导体180的第二腿部181(参照图21)插入至插槽12内。
接下来,在步骤S14中,从轴向的一侧(Z2方向侧)将第一导体170的第一腿部171(参照图21)插入至插槽12内。此时,以第一腿部171的第一面171a与第二腿部181的第二面181a对置的方式配置第一腿部171。
接下来,在步骤S15中,将板簧部件210(参照图21)从轴向的一侧(例如Z1方向侧)插入至插槽12内的前端隙12b。
然后,在步骤S16中,定子铁芯10被加热并且固定层121d被加热,由此发泡剂121c发泡同时固定层121d膨胀。由此,线圈部130相对于插槽12至少在轴向上被固定。
[第一以及第二实施方式的效果]
在本实施方式中,能够获得如下效果。
在第一以及第二实施方式中,如上述那样,电枢(100、200)的第一过渡部(72、172)以及第二过渡部(82、182)的可绝缘的电压值高于第一腿部(71、171)以及第二腿部(81、181)。由此,能够将第一过渡部(72、172)以及第二过渡部(82、182)分别更可靠地绝缘。
另外,在第一腿部(71、171)与第二腿部(81、181)接合前,第一分段导体(70、170)以及第二分段导体(80、180)相互独立(分开)设置。在该情况下,使第一分段导体(70、170)朝轴向的一侧(相对于第一过渡部(72、172)设置有第一腿部(71、171)的方向侧)的方向移动,并且使第二分段导体(80、180)朝轴向的另一侧(相对于第二过渡部(82、182)设置有第二腿部(81、181)的方向侧)移动,由此第一腿部(71、171)与第二腿部(81、181)以接近的方式配置并且相互接合。由此,不使第一过渡部(72、172)以及第二过渡部(82、182)分别沿轴向插入至插槽(12),就能够使第一腿部(71、171)与第二腿部(81、181)接近并且能够相互接合。其结果是,过渡部(72、82、172、182)不穿过插槽(12),因此能够防止为了提高绝缘性能(可绝缘的电压值)而被实施了绝缘处理(绝缘层(74、84、174、184)的形成)的过渡部(72、82、172、182)破损(绝缘层(74、84、174、184)破损)。
另外,与使第一过渡部(72、172)以及第二过渡部(82、182)中的至少一方沿轴向插入至插槽(12)的情况不同,能够以预先将第一过渡部(72、172)彼此(第二过渡部(82、182)彼此)接合的状态将分段导体(40、140)配置于插槽(12)。即,无需在将分段导体(40、140)配置于插槽(12)之后,通过焊接等接合处理使第一过渡部(72、172)彼此(第二过渡部(82、182)彼此)接合。由此,能够防止接合处理引起过渡部(72、82、172、182)破损(绝缘层(74、84、174、184)破损)。
其结果是,在将分段导体(40、140)沿轴向配置于电枢铁芯(10)的情况下,能够将过渡部(72、82、172、182)彼此更可靠地绝缘,并且能够防止实施了绝缘处理的过渡部(72、82、172、182)破损(绝缘层(74、84、174、184)破损)。
另外,在第一实施方式中,如上述那样,在一对第一腿部(71)分别设置有第一腿部侧绝缘层(73),在一对第二腿部(81)分别设置有第二腿部侧绝缘层(83)。另外,在第一过渡部(72)中的至少以不同相的第一过渡部(72)彼此相邻的方式配置的部分,设置有比第一腿部侧绝缘层(73)厚度大的第一过渡部侧绝缘层(74)。另外,在第二过渡部(82)中的至少以不同相的第二过渡部(82)彼此相邻的方式配置的部分,设置有比第二腿部侧绝缘层(83)厚度大的第二过渡部侧绝缘层(84)。若如这样构成,则与使第一过渡部(72)以及第二过渡部(82)中的至少一方沿轴向插入至插槽(12)的情况相比,能够防止插槽(12)的轴向的开口面积增大,并且能够防止电枢铁芯(10)大型化。由此,在将第一分段导体(70)以及第二分段导体(80)沿轴向配置于电枢铁芯(10)的情况下,即便是在第一过渡部侧绝缘层(74)的厚度(t3+t4)大于第一腿部侧绝缘层(73)的厚度(t1),并且第二过渡部侧绝缘层(84)的厚度(t5+t6)大于第二腿部侧绝缘层(83)的厚度(t2)的情况下,与使第一过渡部(72)以及第二过渡部(82)的至少一方沿轴向插入至插槽(12)的情况相比,也能够防止电枢铁芯(10)大型化。
另外,不使第一过渡部(72)以及第二过渡部(82)分别插入至插槽(12),也能够使第一腿部(71)与第二腿部(81)接近,因此无需将线圈部(30)从径向内侧插入。其结果是,能够防止由于在从径向内侧插入时从径向内侧的按压而过渡部(72、82)的绝缘层(74、84)破损的情况。并且,能够防止由于从径向内侧插入时从径向内侧的按压而形成附加绝缘层(74c、84c)所引起的在径向上相邻的过渡部(72、82)彼此间的间隙压溃的情况。另外,使第一分段导体(70)以及第二分段导体(80)分别沿轴向移动,从而无需通过使用沿周向分割出的多个电枢铁芯(10)并且使分割的电枢铁芯(10)沿径向移动,而使腿部(71、81)配置于插槽(12)。其结果是,与电枢铁芯(10)被分割的情况相比,能够防止电枢铁芯(10)的损耗(磁阻增大所引起的铁损等)恶化。
另外,不使第一过渡部(72)以及第二过渡部(82)分别插入至插槽(12),也能够使第一腿部(71)与第二腿部(81)接近,因此无需放大插槽(12)的俯视下的面积。其结果是,能够防止电枢铁芯(10)的体格增大,并且能够防止电枢(10)的损耗恶化。
另外,在第一实施方式中,如上述那样,第一过渡部侧绝缘层(74)包括:第一基础绝缘层(74a),其与第一腿部侧绝缘层(73)形成为一体并且具有与第一腿部侧绝缘层(73)的厚度(t1)相等的厚度(t3);和第一附加绝缘层(74c),其设置于第一基础绝缘层(74a)的表面(74b)上。另外,第二过渡部侧绝缘层(84)包括:第二基础绝缘层(84a),其与第二腿部侧绝缘层(83)形成为一体并且具有与第二腿部侧绝缘层(83)的厚度(t2)相等的厚度(t5);和第二附加绝缘层(84c),其设置于第二基础绝缘层(84a)的表面(84b)上。若如这样构成,则能够容易将第一过渡部侧绝缘层(74)的厚度(t3+t4)比第一腿部侧绝缘层(73)的厚度(t1)增大第一附加绝缘层(74c)的厚度(t4)的大小。另外,能够容易将第二过渡部侧绝缘层(84)的厚度(t5+t6)比第二腿部侧绝缘层(83)的厚度(t2)增大第二附加绝缘层(84c)的厚度(t6)的大小。其结果是,能够容易将第一分段导体(70)以及第二分段导体(80)配置于电枢铁芯(10),并且能够将相邻的第一过渡部(72)彼此以及相邻的第二过渡部(82)彼此更可靠且容易地绝缘。
另外,在第一实施方式中,如上述那样,在一个插槽(12)内,多个第一腿部(71)沿径向排列,并且多个第二腿部(81)沿径向排列。另外,在插槽(12)的轴向的另一侧,沿径向排列有多个第一过渡部(72)。另外,在插槽(12)的轴向的一侧,沿径向排列有多个第二过渡部(82)。另外,在沿径向排列的多个第一过渡部(72)中的至少一部分,在第一过渡部(72)中的设置有第一过渡部侧绝缘层(74)的部分与第一腿部(71)之间,设置有朝径向的一侧倾斜的第一倾斜部(72c)。另外,在沿径向排列的多个第二过渡部(82)中的至少一部分,在第二过渡部(82)中的设置有第二过渡部侧绝缘层(84)的部分与第二腿部(81)之间,设置有朝径向的一侧倾斜的第二倾斜部(82c)。若如这样构成,则通过设置第一倾斜部(72c),能够将第一过渡部(72)相对于第一腿部(71)朝径向的一侧错开配置。另外,通过设置第二倾斜部(82c),能够将第二过渡部(82)相对于第二腿部(81)朝径向的一侧错开配置。其结果是,能够通过第一倾斜部(72c)的倾斜角度(θ1)容易地调整在径向上邻接的第一过渡部(71)彼此之间的间隙的大小。另外,能够通过第二倾斜部(82c)的倾斜角度(θ2)容易地调整在径向上邻接的第二过渡部(82)彼此之间的间隙的大小。
另外,在第一实施方式中,如上述那样,多个第一倾斜部(72c)以及多个第二倾斜部(82c)分别沿径向排列。另外,径向的一侧的第一倾斜部(72c)相对于轴向的倾斜角度(θ1)大于径向的另一侧的第一倾斜部(72c)。另外,径向的一侧的第二倾斜部(82c)相对于轴向的倾斜角度(θ2)大于径向的另一侧的第二倾斜部(82c)。若如这样构成,则能够在相邻的第一过渡部(71)彼此之间可靠地设置间隙,并且能够在相邻的第二过渡部(82)彼此之间可靠地设置间隙。由此,能够容易在相邻的第一过渡部(71)彼此之间的间隙设置第一过渡部侧绝缘层(74),并且能够容易在相邻的第二过渡部(82)彼此之间的间隙设置第二过渡部侧绝缘层(84)。
另外,在第一实施方式中,如上述那样,在一个插槽(12)内,相互同相的多个第一腿部(71)沿径向排列,并且相互同相的多个第二腿部(81)沿径向排列。若如这样构成,则在插槽(12)内,能够防止第一腿部(71)彼此的电压差过度增大,并且能够防止第二腿部(81)彼此的电压差过度增大。其结果是,在第一腿部侧绝缘层(73)的厚度(t1)小于第一过渡部侧绝缘层(74)的厚度(t3+t4)并且第二腿部侧绝缘层(83)各自的厚度(t2)小于第二过渡部侧绝缘层(84)的厚度(t5+t6)的结构中,也能够将邻接的第一腿部(71)彼此可靠地绝缘并且能够将邻接的第二腿部(81)彼此可靠地绝缘。
另外,在第一实施方式中,如上述那样,电枢(100)具备片状的铁芯腿部绝缘部件(20),该片状的铁芯腿部绝缘部件(20)与第一腿部侧绝缘层(73)以及第二腿部侧绝缘层(83)相独立地设置,配置于插槽(12)与线圈部(30)之间。另外,电枢(100)具备片状的接合部绝缘部件(21),该片状的接合部绝缘部件(21)与铁芯腿部绝缘部件(20)相独立地设置,在一个插槽(12)内将在径向上邻接的接合部(90)彼此绝缘。另外,铁芯腿部绝缘部件(20)以及接合部绝缘部件(21)分别与第一过渡部侧绝缘层(74)以及第二过渡部侧绝缘层(84)相独立地设置。若如这样构成,则即便在第一过渡部侧绝缘层(74)以及第二过渡部侧绝缘层(84)破损的情况下,也能够通过铁芯腿部绝缘部件(20)确保插槽(12)与线圈部(30)之间的绝缘性。另外,即便在第一过渡部侧绝缘层(74)以及第二过渡部侧绝缘层(84)破损的情况下,也能够通过接合部绝缘部件(21)确保接合部(90)彼此之间的绝缘性。
另外,在第一实施方式中,如上述那样,第一过渡部(72)具有在第一过渡部(72)的中央弯曲的第一弯曲部(72a)、和从第一弯曲部(72a)朝一对第一腿部(71)侧以直线状延伸的一对第一斜行部(72b)。另外,第二过渡部(82)具有在第二过渡部(82)的中央弯曲的第二弯曲部(82a)、和从第二弯曲部(82a)朝一对第二腿部(81)侧以直线状延伸的一对第二斜行部(82b)。另外,第一过渡部侧绝缘层(74)分别设置于第一弯曲部(72a)以及一对第一斜行部(72b)。另外,第二过渡部侧绝缘层(84)分别设置于第二弯曲部(82a)以及一对第二斜行部(82b)。若如这样构成,则与第一过渡部侧绝缘层(74)仅设置于第一弯曲部(72a)以及一对第一斜行部(72b)的一方的情况相比,能够将相邻的第一过渡部(72)彼此更可靠地绝缘。另外,与第二过渡部侧绝缘层(84)仅设置于第二弯曲部(82a)以及一对第二斜行部(82b)的一方的情况相比,能够将相邻的第二过渡部(82)彼此更可靠地绝缘。
另外,在第一实施方式中,如上述那样,设置于第一弯曲部(72a)的第一过渡部侧绝缘层(74)的第一附加绝缘层(74c)、与分别设置于一对第一斜行部(72b)的第一过渡部侧绝缘层(74)的第一附加绝缘层(74c)一体设置。另外,设置于第二弯曲部(82a)的第二过渡部侧绝缘层(84)的第二附加绝缘层(84c)、与分别设置于一对第二斜行部(82b)的第二过渡部侧绝缘层(84)的第二附加绝缘层(84c)一体设置。若如这样构成,则与第一弯曲部(72a)的第一附加绝缘层(74c)与一对第一斜行部(72b)各自的第一附加绝缘层(74c)相独立地设置的情况相比,能够减少部件件数,并且能够减少第一附加绝缘层(74c)的形成工序数。另外,与第二弯曲部(82a)的第二附加绝缘层(84c)与一对第二斜行部(82b)各自的第二附加绝缘层(84c)相独立地设置的情况相比,能够减少部件件数,并且能够减少第二附加绝缘层(84c)的形成工序数。
另外,在第一实施方式中,如上述那样,第一过渡部侧绝缘层(74)被设置为,在与第一过渡部(72)延伸的方向正交的截面上,以周状包围第一过渡部(72)。另外,第二过渡部侧绝缘层(84)被设置为,在与第二过渡部(82)延伸的方向正交的截面上,以周状包围第二过渡部(82)。若如这样构成,则与在与第一过渡部(72)延伸的方向正交的截面上,第一过渡部(72)的一部分由第一过渡部侧绝缘层(74)覆盖的情况相比,能够将相邻的第一过渡部(72)彼此更可靠地绝缘。另外,与在与第一过渡部(72)延伸的方向正交的截面上,以覆盖第一过渡部(72)的一部分的方式形成第一过渡部侧绝缘层(74)的情况相比,无需以不局部形成第一过渡部侧绝缘层(74)的方式进行控制(调整),因此能够容易形成第一过渡部侧绝缘层(74)。另外,与在与第二过渡部(82)延伸的方向正交的截面上,第二过渡部(82)的一部分由第二过渡部侧绝缘层(84)覆盖的情况相比,能够将相邻的第二过渡部(82)彼此更可靠地绝缘。另外,与在与第二过渡部(82)延伸的方向正交的截面上,以覆盖第二过渡部(82)的一部分的方式形成第二过渡部侧绝缘层(84)的情况相比,无需以不局部形成第二过渡部侧绝缘层(84)的方式进行控制(调整),因此能够容易形成第二过渡部侧绝缘层(84)。
另外,在第二实施方式中,如上述那样,在一对第一腿部(171)以及一对第二腿部(181)分别未设置有绝缘层。另外,第一过渡部(172)中的至少以不同相的第一过渡部(172)彼此相邻的方式配置的部分、以及第二过渡部(182)中的至少以不同相的第二过渡部(182)彼此相邻的方式配置的部分,设置有绝缘层(174、184)。若如这样构成,则能够确保过渡部(172、182)彼此的绝缘,并且能够将插槽(12)内的线圈部(130)的占有率增大在腿部(171、181)未设置有绝缘层的大小。
另外,在第一以及第二实施方式中,如上述那样,第一过渡部(72、172)具有在第一过渡部(72、172)的中央弯曲的第一弯曲部(72a、172a)、和从第一弯曲部(72a、172a)朝一对第一腿部(71、171)侧延伸的一对第一斜行部(72b、172b)。第二过渡部(82、182)具有在第二过渡部(82、182)的中央弯曲的第二弯曲部(82a、182a)、和从第二弯曲部(82a、182a)朝一对第二腿部(81、181)侧延伸的一对第二斜行部(82b、182b)。一对第一斜行部(72b、172b)以相互交叉的方式延伸并且以径向上的位置相互错开的方式配置。另外,一对第二斜行部(82b、182b)以相互交叉的方式延伸并且以径向上的位置相互错开的方式配置。另外,一对第一斜行部(72b、172b)中的至少一方具有局部设置于朝向径向的面(72d)并与相互不同相的第一过渡部(72、172)相邻的部分(72e)。一对第二斜行部(82b、182b)中的至少一方具有局部设置于朝向径向的面(82d)并与相互不同相的第二过渡部(82、182)相邻的部分(82e)。若如这样构成,则与第一斜行部(72b、172b)的面(72d)整体(第二斜行部(82b、182b)的面(82d)整体)与相互不同相相邻的情况相比,能够将在径向上相邻的过渡部(72、82、172、182)彼此更可靠地绝缘。
另外,在第一以及第二实施方式中,如上述那样,一对第一腿部(71、171)配置为,径向上的位置相互错开第一腿部(71、171)的径向的宽度(W11)大小。另外,一对第二腿部(81、181)配置为,径向上的位置相互错开第二腿部(81、181)的径向的宽度(W12)大小。一对第一斜行部(72b、172b)配置为,径向上的位置相互错开第一腿部(71、171)的径向的宽度(W11)大小。一对第二斜行部(82b、182b)配置为,径向上的位置相互错开第二腿部(81、181)的径向的宽度(W12)大小。若如这样构成,则能够将一对第一腿部(71、171)彼此配置于在径向上相互邻接的通道(lane)(以环状设置的导体配置区域),并且能够将一对第一斜行部(72b、172b)彼此配置于在径向上相互邻接的通道。另外,能够将一对第二腿部(81、181)彼此配置于在径向上相互邻接的通道,并且能够将一对第二斜行部(82b、182b)彼此配置于在径向上相互邻接的通道。
另外,在第一以及第二实施方式中,如上述那样,分别配置于多条插槽(12)的多个第一腿部(71、171)以及多个第二腿部(81、181)全部相互同相。若如这样构成,则在一个插槽(12)内,相互不同相的腿部(71、81、171、181)彼此不相邻,因此相比较而言能够减小腿部(71、81、171、181)的绝缘性能。其结果是,无需在腿部(71、81、171、181)进行设置厚度比较大的绝缘被膜等的绝缘处理,因此能够进一步提高插槽(12)内的线圈部(30、130)的占有率。
[变形例]
此外,应当认为本次公开的实施方式在全部方面为例示且并非限制性描述。本发明的范围并非是如上述实施方式的说明所示,而是如权利要求书所示,此外还包括与权利要求书同等意义以及范围内的全部改变(变形例)。
例如,在上述第一实施方式中,虽示出了在第一过渡部72设置有第一附加绝缘层74c,并且在第二过渡部82设置有第二附加绝缘层84c的例子,但本发明并不限定于此。例如,也可以在未设置有第一附加绝缘层74c的状态下,使第一基础绝缘层74a的厚度t3大于绝缘层73(第一腿部侧绝缘层)的厚度t1。另外,也可以在未设置有第二附加绝缘层84c的状态下,使第二基础绝缘层84a的厚度t5大于绝缘层83(第二腿部侧绝缘层)的厚度t2。
另外,在上述第一实施方式中,虽示出了在第一弯曲部72a设置有第一附加绝缘层74c,并且在第二弯曲部82a设置有第二附加绝缘层84c的例子,但本发明并不限定于此。例如,也可以在第一弯曲部72a不设置第一附加绝缘层74c,并且在第二弯曲部82a不设置第二附加绝缘层84c。
另外,在上述第一实施方式中,虽示出了在第一斜行部72b整体设置有第一附加绝缘层74c,并且在第二斜行部82b整体设置有第二附加绝缘层84c的例子,但本发明并不限定于此。例如,若存在第一斜行部72b中的未以不同相的第一斜行部72b相邻的方式设置的部分,则也可以在上述部分不设置第一附加绝缘层74c。另外,若存在第二斜行部82b中的未以不同相的第二斜行部82b相邻的方式设置的部分,则也可以在上述部分不设置第二附加绝缘层84c。
另外,在上述第一实施方式中,虽示出了在一条插槽12中,在沿径向排列的多个第一过渡部72中的除径向最内侧的第一过渡部72以外的第一过渡部72设置有第一倾斜部72c的例子,但本发明并不限定于此。例如,也可以在沿径向排列的多个第一过渡部72的全部设置有第一倾斜部72c。同样,也可以在沿径向排列的多个第二过渡部82的全部设置有第二倾斜部82c。
另外,在上述第一实施方式中,虽示出了第一倾斜部72c以及第二倾斜部82c分别朝径向外侧倾斜的例子,但本发明并不限定于此。例如,也可以第一倾斜部72c以及第二倾斜部82c分别朝径向内侧倾斜。另外,也可以第一倾斜部72c以及第二倾斜部82c在径向上相互朝相反方向倾斜。
另外,在上述第一实施方式中,虽示出了设置于第一弯曲部72a的绝缘层74(第一过渡部侧绝缘层)的第一附加绝缘层74c、与分别设置于一对第一斜行部72b的绝缘层74(第一过渡部侧绝缘层)的第一附加绝缘层74c一体设置的例子,但本发明并不限定于此。例如,也可以绝缘层74(第一过渡部侧绝缘层)的第一附加绝缘层74c、与分别设置于一对第一斜行部72b的绝缘层74(第一过渡部侧绝缘层)的第一附加绝缘层74c相互独立设置。同样,也可以绝缘层84(第二过渡部侧绝缘层)的第二附加绝缘层84c、与分别设置于一对第二斜行部82b的绝缘层84(第二过渡部侧绝缘层)的第二附加绝缘层84c相互独立设置。
另外,在上述第一实施方式中,虽示出了第一附加绝缘层74c以及第一基础绝缘层74a由相互相同的材质形成,并且第二附加绝缘层84c以及第二基础绝缘层84a由相互相同的材质形成的例子,但本发明并不限定于此。例如,也可以第一附加绝缘层74c以及第一基础绝缘层74a由相互不同材质形成,并且第二附加绝缘层84c以及第二基础绝缘层84a由相互不同材质形成。
另外,在上述第一实施方式中,虽示出了在形成第一附加绝缘层74c以及第二附加绝缘层84c之后,形成组件(30a、30b)的例子,但本发明并不限定于此。例如,也可以在形成组件(30a、30b)之后,形成第一附加绝缘层74c以及第二附加绝缘层84c。另外,也可以在局部形成了组件(30a、30b)的状态(仅组合了一部分的分段导体(40)的状态)下,形成第一附加绝缘层74c以及第二附加绝缘层84c。
另外,在上述第一实施方式中,虽示出了接合部90配置于插槽12内的例子,但本发明并不限定于此。例如,也可以接合部90的一部分配置于插槽12内(参照图26)。另外,也可以接合部90整体配置于插槽12的外侧(参照图27)。
另外,在上述第一实施方式中,虽示出了在定子铁芯10(电枢铁芯)的插槽12内的轴向的另一侧(Z2方向侧)设置有接合部90的例子,但本发明并不限定于此。例如,也可以在定子铁芯10(电枢铁芯)的轴向的中央或者一侧(Z1方向侧)设置有接合部90。
另外,在上述第一以及第二实施方式中,虽示出了在插槽12内设置有多组第一腿部71(171)与第二腿部81(181)的组合的例子,但本发明并不限定于此。也可以为在插槽12内仅设置有第一腿部71(171)与第二腿部81(181)的1组组合的结构。
另外,在上述第一实施方式中,虽示出了第一导体70的一对第一腿部71具有相互相等的长度(L1),并且第二导体80的一对第二腿部81具有相互相等的长度(L2)的例子,但本发明并不限定于此。例如,也可以构成为第一导体270的一对第一腿部271具有相互不同的长度(参照图28A),并且第二分段导体280的一对第二腿部281具有相互不同的长度(参照图28B)。即,在该情况下,第一分段导体270以及第二分段导体280分别具有J字形(大致J字形)。
另外,在上述第一实施方式中,虽示出了第二腿部81的长度大于第一腿部71的长度的例子,但本发明并不限定于此。例如,也可以第二腿部81的长度小于第一腿部71的长度。
另外,在上述第一以及第二实施方式中,虽示出了定子100(200)(电枢)构成内转子型的旋转电机102(202)的一部分的例子,但本发明并不限定于此。例如,也可以定子构成外转子型的旋转电机的一部分。
另外,在上述第一以及第二实施方式中,虽示出了第二导体80(180)为引线侧的导体,第一导体70(170)为反引线侧的导体的例子,但本发明并不限定于此。例如,也可以第二导体80(180)为反引线侧的导体,第一导体70(170)为引线侧的导体。
另外,在上述第一实施方式中,虽示出了铁芯腿部绝缘部件20以及接合部绝缘部件21为片状的例子,但本发明并不限定于此。对于具备不为片状的铁芯腿部绝缘部件20以及接合部绝缘部件21的定子也能够应用本发明。
另外,在上述第二实施方式中,虽示出了具有蛇腹形状的绝缘部件120配置于插槽12的例子,但本发明并不限定于此。例如,也可以具有梯子形状的绝缘部件配置于插槽12。
具体而言,如图29所示,绝缘部件220包括第一绝缘部221和第二绝缘部222。第一绝缘部221由以包围插槽12内的全部配置有分段导体140的区域12d的周围的方式以环状设置的环状部分221a构成。第二绝缘部222由以在同一个插槽12内的分段导体140间沿定子铁芯10的周向(A方向)延伸的方式设置的分段导体间部分222a构成。而且,分段导体间部分222a与环状部分221a连续形成。即,构成第一绝缘部221的环状部分221a和构成第二绝缘部222的分段导体间部分222a形成为一体。此外,在从Z方向观察时,绝缘部件220具有梯子形状。
另外,在上述第二实施方式中,虽示出了在过渡部(172、182)设置有绝缘层(174、184)的例子,但本发明并不限定于此。若过渡部(172、182)的绝缘性能(可绝缘的电压值)高于腿部(171、181),则也可以在过渡部(172、182)不设置绝缘层(174、184)。
符号说明
10…定子铁芯(电枢铁芯);12…插槽;20…铁芯腿部绝缘部件;21…接合部绝缘部件;30、130…线圈部;70、170,270…第一导体;71、171,271…第一腿部;71a…端部(第一腿部的轴向的一侧的端部);71b…端部(第一腿部的轴向的另一侧的端部);72、172…第一过渡部;72a、172a…第一弯曲部;72b、172b…第一斜行部;72c…第一倾斜部;72d…面(第一斜行部的面);72e…部分(第一斜行部的部分);73…绝缘层(第一腿部侧绝缘层);74…绝缘层(第一过渡部侧绝缘层);74a…第一基础绝缘层;74b…表面(第一基础绝缘层的表面);74c…第一附加绝缘层;80、180,280…第二导体;81、181,281…第二腿部;81a…端部(第二腿部的轴向的另一侧的端部);81b…端部(第二腿部的轴向的一侧的端部);82、182…第二过渡部;82a、182a…第二弯曲部;82b、182b…第二斜行部;82c…第二倾斜部;82d…面(第二斜行部的面);82e…部分(第二斜行部的部分);83…绝缘层(第二腿部侧绝缘层);84…绝缘层(第二过渡部侧绝缘层);84a…第二基础绝缘层;84b…表面(第二基础绝缘层的表面);84c…第二附加绝缘层;90…接合部;100、200…定子(电枢);174、184…绝缘层;190…接触部(接合部);t1…厚度(第一腿部侧绝缘层的厚度);t2…厚度(第二腿部侧绝缘层的厚度);t3…厚度(第一基础绝缘层的厚度);t5…厚度(第二基础绝缘层的厚度);θ1…倾斜角度(第一倾斜部的倾斜角度);θ2…倾斜角度(第二倾斜部的倾斜角度)。

Claims (15)

1.一种电枢,其中,具备:
电枢铁芯,其设置有沿轴向延伸的多条插槽;和
线圈部,其包括多相的第一分段导体、多相的第二分段导体以及接合部,所述第一分段导体包括沿所述轴向朝所述轴向的一侧延伸的一对第一腿部、和将所述一对第一腿部的所述轴向的另一侧的端部彼此连接的第一过渡部,所述第二分段导体包括沿所述轴向朝所述轴向的另一侧延伸的一对第二腿部、和将所述一对第二腿部的所述轴向的一侧的端部彼此连接的第二过渡部,所述接合部将所述第一腿部的所述轴向的一侧的端部以及所述第二腿部的所述轴向的另一侧的端部在一个所述插槽内或者一个所述插槽的所述轴向的外侧进行接合,
所述多个第一分段导体各自的所述第一腿部配置为与相互同相的所述第一腿部彼此相邻,
所述多个第二分段导体各自的所述第二腿部配置为与相互同相的所述第二腿部彼此相邻,
所述多个第一分段导体各自的所述第一过渡部配置为与相互不同相的所述第一过渡部彼此相邻,
所述多个第二分段导体各自的所述第二过渡部配置为与相互不同相的所述第二过渡部彼此相邻,
所述第一过渡部以及所述第二过渡部的可绝缘的电压值高于所述第一腿部以及所述第二腿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枢,其中,
在所述一对第一腿部分别设置有第一腿部侧绝缘层,
在所述一对第二腿部分别设置有第二腿部侧绝缘层,
在所述第一过渡部中的至少配置为与不同相的所述第一过渡部彼此相邻的部分,设置有比所述第一腿部侧绝缘层厚度大的第一过渡部侧绝缘层,
在所述第二过渡部中的至少配置为与不同相的所述第二过渡部彼此相邻的部分,设置有比所述第二腿部侧绝缘层厚度大的第二过渡部侧绝缘层。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枢,其中,
所述第一过渡部侧绝缘层包括:第一基础绝缘层,其与所述第一腿部侧绝缘层形成为一体并且具有与所述第一腿部侧绝缘层的厚度相等的厚度;和第一附加绝缘层,其设置于所述第一基础绝缘层的表面上,
所述第二过渡部侧绝缘层包括:第二基础绝缘层,其与所述第二腿部侧绝缘层形成为一体并且具有与所述第二腿部侧绝缘层的厚度相等的厚度;和第二附加绝缘层,其设置于所述第二基础绝缘层的表面上。
4.根据权利要求2或者3所述的电枢,其中,
在一个所述插槽内,多个所述第一腿部沿径向排列,并且多个所述第二腿部沿径向排列,
在所述插槽的所述轴向的另一侧,沿径向排列有多个所述第一过渡部,
在所述插槽的所述轴向的一侧,沿径向排列有多个所述第二过渡部,
在沿径向排列的所述多个第一过渡部中的至少一部分,在所述第一过渡部中的设置有所述第一过渡部侧绝缘层的部分与所述第一腿部之间,设置有朝径向的一侧倾斜的第一倾斜部,
在沿径向排列的所述多个第二过渡部中的至少一部分,在所述第二过渡部中的设置有所述第二过渡部侧绝缘层的部分与所述第二腿部之间,设置有朝径向的一侧倾斜的第二倾斜部。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枢,其中,
多个所述第一倾斜部以及多个所述第二倾斜部分别沿径向排列,
径向的一侧的所述第一倾斜部相对于所述轴向的倾斜角度大于径向的另一侧的所述第一倾斜部,
径向的一侧的所述第二倾斜部相对于所述轴向的倾斜角度大于径向的另一侧的所述第二倾斜部。
6.根据权利要求4或者5所述的电枢,其中,
在一个所述插槽内,相互同相的所述多个第一腿部沿径向排列,并且相互同相的所述多个第二腿部沿径向排列。
7.根据权利要求4~6中的任一项所述的电枢,其中,还具备:
片状的铁芯腿部绝缘部件,其与所述第一腿部侧绝缘层以及所述第二腿部侧绝缘层相独立地设置,配置于所述插槽与所述线圈部之间;和
片状的接合部绝缘部件,其与所述铁芯腿部绝缘部件相独立地设置,在一个所述插槽内将在径向上邻接的所述接合部彼此绝缘,
所述铁芯腿部绝缘部件以及所述接合部绝缘部件分别与所述第一过渡部侧绝缘层以及所述第二过渡部侧绝缘层相独立地设置。
8.根据权利要求2~7中的任一项所述的电枢,其中,
所述第一过渡部具有在所述第一过渡部的中央弯曲的第一弯曲部、和从所述第一弯曲部朝所述一对第一腿部侧延伸的一对第一斜行部,
所述第二过渡部具有在所述第二过渡部的中央弯曲的第二弯曲部、和从所述第二弯曲部朝所述一对第二腿部侧延伸的一对第二斜行部,
所述第一过渡部侧绝缘层分别设置于所述第一弯曲部以及所述一对第一斜行部,
所述第二过渡部侧绝缘层分别设置于所述第二弯曲部以及所述一对第二斜行部。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电枢,其中,
所述第一过渡部侧绝缘层包括:第一基础绝缘层,其与所述第一腿部侧绝缘层形成为一体并且具有与所述第一腿部侧绝缘层的厚度相等的厚度;和第一附加绝缘层,其设置于所述第一基础绝缘层的表面上,
所述第二过渡部侧绝缘层包括:第二基础绝缘层,其与所述第二腿部侧绝缘层形成为一体并且具有与所述第二腿部侧绝缘层的厚度相等的厚度;和第二附加绝缘层,其设置于所述第二基础绝缘层的表面上,
设置于所述第一弯曲部的所述第一过渡部侧绝缘层的所述第一附加绝缘层、与分别设置于所述一对第一斜行部的所述第一过渡部侧绝缘层的所述第一附加绝缘层一体设置,
设置于所述第二弯曲部的所述第二过渡部侧绝缘层的所述第二附加绝缘层、与分别设置于所述一对第二斜行部的所述第二过渡部侧绝缘层的所述第二附加绝缘层一体设置。
10.根据权利要求2~9中的任一项所述的电枢,其中,
所述第一过渡部侧绝缘层被设置为,在与所述第一过渡部延伸的方向正交的截面上,以周状包围所述第一过渡部,
所述第二过渡部侧绝缘层被设置为,在与所述第二过渡部延伸的方向正交的截面上,以周状包围所述第二过渡部。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枢,其中,
在所述一对第一腿部以及所述一对第二腿部分别未设置有绝缘层,
在所述第一过渡部中的至少配置为与不同相的所述第一过渡部彼此相邻的部分、以及所述第二过渡部中的至少配置为与不同相的所述第二过渡部彼此相邻的部分,设置有绝缘层。
12.根据权利要求1~11中的任一项所述的电枢,其中,
所述第一过渡部具有在所述第一过渡部的中央弯曲的第一弯曲部、和从所述第一弯曲部朝所述一对第一腿部侧延伸的一对第一斜行部,
所述第二过渡部具有在所述第二过渡部的中央弯曲的第二弯曲部、和从所述第二弯曲部朝所述一对第二腿部侧延伸的一对第二斜行部,
所述一对第一斜行部配置为以相互交叉的方式延伸并且径向上的位置相互错开,
所述一对第二斜行部配置为以相互交叉的方式延伸并且径向上的位置相互错开,
所述一对第一斜行部中的至少一方具有局部设置于朝向径向的面并与相互不同相的所述第一过渡部相邻的部分,
所述一对第二斜行部中的至少一方具有局部设置于朝向径向的面并与相互不同相的所述第二过渡部相邻的部分。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电枢,其中,
所述一对第一腿部配置为,径向上的位置相互错开所述第一腿部的径向的宽度大小,
所述一对第二腿部配置为,径向上的位置相互错开所述第二腿部的径向的宽度大小,
所述一对第一斜行部配置为,径向上的位置相互错开所述第一腿部的径向的宽度大小,
所述一对第二斜行部配置为,径向上的位置相互错开所述第二腿部的径向的宽度大小。
14.根据权利要求1~13中的任一项所述的电枢,其中,
分别配置于所述多条插槽的所述多个第一腿部以及所述多个第二腿部全部相互同相。
15.一种电枢,其中,具备:
电枢铁芯,其设置有沿轴向延伸的多条插槽;和
线圈部,其包括多相的第一分段导体、多相的第二分段导体以及接合部,所述第一分段导体包括沿所述轴向朝所述轴向的一侧延伸的一对第一腿部、和将所述一对第一腿部的所述轴向的另一侧的端部彼此连接的第一过渡部,所述第二分段导体包括沿所述轴向朝所述轴向的另一侧延伸的一对第二腿部、和将所述一对第二腿部的所述轴向的一侧的端部彼此连接的第二过渡部,所述接合部将所述第一腿部的所述轴向的一侧的端部以及所述第二腿部的所述轴向的另一侧的端部在一个所述插槽内或者一个所述插槽的所述轴向的外侧进行接合,
在所述一对第一腿部分别设置有第一腿部侧绝缘层,
在所述一对第二腿部分别设置有第二腿部侧绝缘层,
在所述第一过渡部中的至少配置为与不同相的所述第一过渡部彼此相邻的部分,设置有比所述第一腿部侧绝缘层厚度大的第一过渡部侧绝缘层,
在所述第二过渡部中的至少配置为与不同相的所述第二过渡部彼此相邻的部分,设置有比所述第二腿部侧绝缘层厚度大的第二过渡部侧绝缘层。
CN202080007131.6A 2019-02-06 2020-01-30 电枢 Pending CN113302819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9-019935 2019-02-06
JP2019019935 2019-02-06
PCT/JP2020/003557 WO2020162333A1 (ja) 2019-02-06 2020-01-30 電機子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302819A true CN113302819A (zh) 2021-08-24

Family

ID=7194751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80007131.6A Pending CN113302819A (zh) 2019-02-06 2020-01-30 电枢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11996749B2 (zh)
EP (1) EP3863155A4 (zh)
JP (1) JP7302609B2 (zh)
CN (1) CN113302819A (zh)
WO (1) WO2020162333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586464B (zh) * 2017-09-29 2021-11-12 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 定子组件、电机和车辆
WO2020026707A1 (ja) * 2018-07-31 2020-02-06 アイシン・エィ・ダブリュ株式会社 電機子
US11955854B2 (en) * 2018-11-09 2024-04-09 Aisin Corporation Armature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of armature
CN113302819A (zh) * 2019-02-06 2021-08-24 株式会社爱信 电枢
CN114128110A (zh) * 2019-07-17 2022-03-01 株式会社电装 旋转电机

Family Cites Families (1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3407643B2 (ja) * 1997-05-26 2003-05-19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車両用交流発電機
WO1998054822A1 (fr) * 1997-05-26 1998-12-03 Denso Corporation Alternateur pour vehicule
JP2004064989A (ja) 2002-06-04 2004-02-26 Toyota Motor Corp セグメントコイル回転電機の固定子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3786059B2 (ja) * 2002-06-25 2006-06-14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回転電機のセグメント順次接合ステータコイル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US6660940B1 (en) * 2002-07-01 2003-12-09 Siemens Westinghouse Power Corporation Insulation insert for preventing strand-to-strand contact in high-voltage coils
JP5028293B2 (ja) * 2008-02-14 2012-09-19 日立オートモティブシステムズ株式会社 回転電機
JP5585823B2 (ja) * 2010-05-13 2014-09-10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回転電機の固定子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2013128363A (ja) * 2011-12-19 2013-06-27 Aisin Seiki Co Ltd 回転電機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JP5962607B2 (ja) 2013-07-23 2016-08-03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回転電機ステータ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FR3020521B1 (fr) * 2014-04-29 2016-06-03 Nicolas Langlard Stator de machine electrique tournante muni d'un bobinage optimise
JP6237518B2 (ja) * 2014-07-18 2017-11-29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回転電機の固定子
DE112018003748T5 (de) * 2017-09-22 2020-04-09 Aisin Aw Co., Ltd. Stator und Statorspule
WO2019107517A1 (ja) * 2017-11-30 2019-06-06 アイシン・エィ・ダブリュ株式会社 電機子の製造方法
US11469650B2 (en) * 2018-01-31 2022-10-11 Aisin Corporation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armature
WO2020026707A1 (ja) * 2018-07-31 2020-02-06 アイシン・エィ・ダブリュ株式会社 電機子
JP7056757B2 (ja) * 2018-11-09 2022-04-19 株式会社アイシン 電機子および電機子の製造方法
EP3678282B8 (en) * 2019-01-02 2021-12-15 LG Magna e-Powertrain Co., Ltd. Stator of electric rotating machine, hairpin of stator of electric rotating machine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of
CN113302819A (zh) * 2019-02-06 2021-08-24 株式会社爱信 电枢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20162333A1 (ja) 2020-08-13
EP3863155A1 (en) 2021-08-11
JP7302609B2 (ja) 2023-07-04
EP3863155A4 (en) 2021-12-29
US20210391763A1 (en) 2021-12-16
US11996749B2 (en) 2024-05-28
JPWO2020162333A1 (ja) 2021-10-1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3302819A (zh) 电枢
US20220294320A1 (en)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armature
CN111587523B (zh) 电枢的制造方法及电枢的制造装置
US10491056B2 (en) Stator formed by winding stator coils, rotary electric machine using said stator,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stator formed by winding stator coils,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rotary electric machine
US11509181B2 (en) Armature having a core leg position fixing member for reducing thermal stress
US11955854B2 (en) Armature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of armature
US11296584B2 (en)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rotary electric machine armature
US11955857B2 (en) Armature
US11863036B2 (en) Armature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of armature
JP2019129658A (ja) 電機子および電機子の製造方法
US20200328644A1 (en) Armature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armature
JP7156061B2 (ja) 電機子および電機子の製造方法
JP7172470B2 (ja) 電機子および電機子の製造方法
CN111052550B (zh) 线圈
WO2019230058A1 (ja) 電機子
JP2019140708A (ja) 電機子および電機子の製造方法
JP2020036457A (ja) 電機子の製造方法
JP7354548B2 (ja) 電機子の製造方法
JP7067344B2 (ja) 電機子
JP2020036401A (ja) 電機子
JP2019221114A (ja) 電機子の製造方法
JP2020108302A (ja) 電機子の製造方法および電機子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