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1052550B - 线圈 - Google Patents
线圈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1052550B CN111052550B CN201880058006.0A CN201880058006A CN111052550B CN 111052550 B CN111052550 B CN 111052550B CN 201880058006 A CN201880058006 A CN 201880058006A CN 111052550 B CN111052550 B CN 111052550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conductor
- slot
- lap
- axial direction
- cor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3/00—Details of windings
- H02K3/04—Windings characterised by the conductor shape, form or construction, e.g. with bar conductors
-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3/00—Details of windings
- H02K3/46—Fastening of windings on the stator or rotor structure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Windings For Motors And Generators (AREA)
Abstract
多条搭接部(20)包含第1搭接部(20a)、具备外侧部分(33)的第2搭接部(20b)、相对于芯部在轴向(L)上配置于与配置有第2搭接部(20b)的一侧相反的一侧并具备内侧部分(34)的第3搭接部(20c)。线圈(1)通过将具有第1搭接部(20a)的至少一部分的第1扇形导体(10a)、具有第2搭接部(20b)的至少外侧部分(33)的第2扇形导体(10b)、以及具有第3搭接部(20c)的至少内侧部分(34)的第3扇形导体(10c)接合而构成。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卷装于芯部的线圈,上述芯部在周向形成多个沿轴向延伸的插槽。
背景技术
上述的线圈的一个例子记载于日本特开2016-123249号公报(专利文献1)。在专利文献1中记载了使用多个在一对插槽之间卷绕多次的同芯卷绕部(盒式线圈)来形成线圈的技术。具体而言,在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技术中,使用第1同芯卷绕部以及与该第1同芯卷绕部相比匝数少一个的第2同芯卷绕部这两种同芯卷绕部来形成线圈。为了将使用线圈的旋转电机的特性形成所希望的特性,存在优选将在一个插槽内沿径向并排配置的插槽收容部的条数设为奇数的情况,但在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技术中,如上述那样形成线圈,由此能够满足这样的要求。
然而,在这样使用多个同芯卷绕部来形成线圈的情况下,线圈向芯部的卷装例如通过将相对于芯部而配置于径向的内侧的多个同芯卷绕部呈放射状向径向的外侧压出,将各同芯卷绕部的插槽收容部从径向的内侧插入插槽来进行。在该插入的过程中,同芯卷绕部分别需要以各同芯卷绕部的一对插槽收容部的周向的间隔变化的方式进行变形。因此,在这样的卷装方法中,不易将插槽收容部分别配置于插槽内的规定的层。另外,在这样的卷装方法中,需要将插槽的形状形成为开口部的周向宽度与插槽的内部的周向宽度相同的形状(全开插槽形状)等,从而插槽的形状的自由度容易降低。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考虑使用多个扇形导体来形成线圈。例如在日本特开2015-23771号公报(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17-34860号公报(专利文献3)中记载了使用多个扇形导体来形成线圈的技术。然而,在专利文献2、专利文献3所记载的技术中,如专利文献2的图6、专利文献3的图22所示,在一个插槽内沿径向并排配置的插槽收容部的条数成为偶数,无法将该条数形成为奇数。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6-123249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15-23771号公报
专利文献3:日本特开2017-34860号公报
发明内容
因此,期望能够使用多个扇形导体适当地形成在一个插槽内沿径向并排配置的插槽收容部的条数为奇数的线圈的技术的实现。
鉴于上述而形成的、卷装于在周向形成多个沿轴向延伸的插槽的芯部的线圈的特征结构在于,具备:多条插槽收容部,它们分别配置于上述插槽内;以及多条搭接部,它们相对于上述芯部在上述轴向的外侧分别连接配置于相互不同的上述插槽内的一对上述插槽收容部亦第1插槽收容部和第2插槽收容部,在多条上述搭接部中包含第1搭接部、第2搭接部以及第3搭接部,上述第1搭接部连接配置于相互在径向上邻接的层的上述第1插槽收容部与上述第2插槽收容部,上述第2搭接部连接分别配置于上述径向的最外侧的层的上述第1插槽收容部和上述第2插槽收容部,上述第3搭接部相对于上述芯部在上述轴向上配置于与配置有第2搭接部的一侧相反的一侧,连接分别配置于上述径向的最内侧的层的上述第1插槽收容部和上述第2插槽收容部,上述第1搭接部具备配置于与上述第1插槽收容部对应的上述径向的位置的部分、以及配置于与上述第2插槽收容部对应的上述径向的位置的部分,上述第2搭接部具备配置于与上述第1插槽收容部对应的上述径向的位置的部分、配置于比与上述第1插槽收容部对应的上述径向的位置以及与上述第2插槽收容部对应的上述径向位置靠上述径向的外侧的外侧部分、以及配置于与上述第2插槽收容部对应的上述径向的位置的部分,上述第3搭接部具备配置于与上述第1插槽收容部对应的上述径向的位置的部分、配置于比与上述第1插槽收容部对应的上述径向的位置以及与上述第2插槽收容部对应的上述径向位置靠上述径向的内侧的内侧部分、以及配置于与上述第2插槽收容部对应的上述径向的位置的部分,上述线圈通过将具有上述第1搭接部的至少一部分的第1扇形导体、具有上述第2搭接部的至少上述外侧部分的第2扇形导体、以及具有上述第3搭接部的至少上述内侧部分的第3扇导体接合而构成。
根据上述的特征构成,连接分别配置于径向的最外侧的层(即,最外层)的一对插槽收容部的第2搭接部、与连接分别配置于径向的最内侧的层(即,最内层)的一对插槽收容部的第3搭接部相对于芯部而配置于轴向的相互相反的一侧。因此,能够实现在一个插槽内沿径向并排配置的插槽收容部的条数为奇数的线圈。
此外,根据上述的特征构成,第2搭接部具备外侧部分,因此能够将多条第2搭接部与避免相互的干涉且使各自的周向的配置区域局部重叠的方式配置。另外,第3搭接部具备内侧部分,因此能够将多条第3搭接部以避免相互的干涉且使各自的周向的配置区域局部重叠的方式配置。因此,能够适当地形成具备多条第2搭接部以及多条第3搭接部的线圈。
并且,根据上述的特征构成,线圈通过将具有第1搭接部的至少一部分的第1扇形导体、具有第2搭接部的至少外侧部分的第2扇形导体、具有第3搭接部的至少内侧部分的第3扇形导体接合而构成。即,为了适当地形成在一个插槽内沿径向并排配置的插槽收容部的条数为奇数的线圈,需要相对于芯部配置于轴向的相互相反的一侧的外侧部分与内侧部分,但能够形成将这些外侧部分与内侧部分设置于相互不同的扇形导体的结构。因此,能够适当地确保扇形导体分别向芯部的配置的容易性,并且实现上述的条数为奇数的线圈。
如以上那样,根据上述的特征构成,能够使用多个扇形导体适当地形成在一个插槽内沿径向并排配置的插槽收容部的条数为奇数的线圈。
线圈的进一步的特征与优点根据参照附图说明的实施方式的以下的记载变得明确。
附图说明
图1是第1实施方式的线圈的立体图。
图2是第1实施方式的定子的一部分的与轴向正交的剖视图。
图3是第1实施方式的定子的一部分的沿着轴向的剖视图。
图4是表示第1实施方式的第1扇形导体的图。
图5是表示第1实施方式的其他的第1扇形导体的图。
图6是表示第1实施方式的第2扇形导体的图。
图7是表示第1实施方式的第3扇形导体的图。
图8是第1实施方式的线圈的布线图。
图9是表示第2实施方式的第1扇形导体的图。
图10是表示第2实施方式的第2扇形导体的图。
图11是表示第2实施方式的第3扇形导体的图。
图12是表示第3实施方式的第1扇形导体的图。
图13是表示第3实施方式的其他的第1扇形导体的图。
图14是表示第3实施方式的第2扇形导体的图。
图15是表示第3实施方式的第3扇形导体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第1实施方式〕
参照图1~图8,对线圈的第1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在以下的说明中,“轴向L”、“径向R”以及“周向C”以卷装有线圈1的芯部90(参照图2以及图3)的轴心(圆筒状的内周面90b或者圆筒状的外周面90a的轴心)为基准进行定义。即,芯部90的内周面90b或者外周面90a是成为各方向的基准的面(芯部基准面)。而且,如图1所示,将轴向L的一侧(在本实施方式中,轴向L的相对于芯部90配置有第3搭接部20c的一侧)设为轴向第1侧L1,将轴向L的另一侧(与轴向第1侧L1相反的一侧)设为轴向第2侧L2。另外,将周向C的一侧(在本实施方式中,从轴向第2侧L2观察芯部90的情况下的顺时针方向侧)设为周向第1侧C1,将周向C的另一侧(与周向第1侧C1相反的一侧)设为周向第2侧C2。在以下的说明中,线圈1的各方向是将线圈1卷装于芯部90的状态下的方向。
在本说明书中,关于部件的形状,“沿某方向延伸”被使用为如下的概念,即:不局限于以该方向为基准方向,部件的延伸方向与该基准方向平行的形状,也包含即使是部件的延伸方向与该基准方向交叉的方向,但其交叉角度在规定范围内(例如,不足45度)的形状。另外,在本说明书中,与尺寸、配置方向以及配置位置等有关的词语(例如,“平行”等)被使用为如下的概念,即:也包含具有误差(制造上能够允许的程度的误差)导致的差异的状态。
如图2以及图3所示,线圈1卷装于在周向C上形成有多个沿轴向L延伸的插槽91的芯部90。在本实施方式中,芯部9被用于旋转磁场型的旋转电机的定子9。即,线圈1的卷装对象的芯部90是定子9的芯部(定子芯部),且是电枢芯部。这样,在本实施方式中,线圈1是卷装于定子芯部的线圈。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线圈1是卷装于电枢芯部的电枢线圈。芯部90使用磁性材料而形成。例如,通过将多张磁性体板(例如,硅钢板等的电磁钢板)层叠而形成芯部90,或者将对磁性材料的粉状体进行加压成型而成的压粉材料作为主要的构成要素而形成芯部90。芯部90形成为圆筒状。此外,在本说明书中,“旋转电机”被使用为如下的概念,即:也包含马达(电动机)、发电机(generator)以及根据需要发挥马达以及发电机双方的功能的马达·发电机的任一个。
如图2所示,形成于芯部90的插槽91分别在径向R的配置有转子(未图示)的一侧具有开口部(径向开口部)。在本实施方式中,芯部90是使被用于内转子型的旋转电机的定子芯部,插槽91分别在径向R的内侧(径向内侧R1)具有径向开口部。在本实施方式中,插槽91分别形成为与径向R平行地延伸。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插槽91各自中的至少配置有线圈1(后述的插槽收容部60)的部分沿着径向R均匀地形成有周向C的宽度(周向C的两侧的侧面部的间隔)。在图2中,例示了也包含径向开口部在内沿着径向R均匀地形成有插槽91的周向C的宽度的情况,但也能够形成径向开口部的插槽91的周向C的宽度比配置有线圈1(插槽收容部60)的部分的插槽91的周向C的宽度窄的结构(即,插槽91为半开插槽的结构)。另外,如图3所示,插槽91分别在轴向L的两侧具有开口部。在本实施方式中,插槽91分别形成为与轴向L平行地延伸。
如图2所示,在沿周向C邻接的2个插槽91之间形成有齿部92。换言之,芯部90具备形成为在沿轴向L观察的情况下呈圆环状的轭部93、与从轭部93向径向R的配置有转子的一侧(在本实施方式中,为径向内侧R1)延伸的多个齿部92。而且,在沿周向C邻接的2个齿部92之间形成有在径向R的外侧(径向外侧R2)具有底部的插槽91。通过多个齿部92各自的径向内侧R1的端面而形成芯部90的圆筒状的内周面90b。另外,通过轭部93的外周面而形成芯部90的圆筒状的外周面90a。此外,当在芯部90的外周面设置有用于向壳体等安装的突出部的情况下,轭部93的外周面中的除了该突出部之外的部分形成为圆筒状。虽省略图示,但在本实施方式中,在芯部90沿着周向C以恒定间隔配置有合计48个插槽91。
线圈1具备分别配置于插槽91内的多条插槽收容部60。在本实施方式中,插槽收容部60以沿轴向L平行地延伸的方式配置于插槽91内。线圈1具有插槽收容部60沿径向R排列奇数个的奇数层卷绕构造。即,若将1条插槽收容部60的径向R的配置区域设为1层,则如图2以及图3所示,在一个插槽91的内部以划分成奇数个层的方式配置有多条插槽收容部60。在本实施方式中,线圈1具有7层卷绕构造,在一个插槽91的内部以划分成7个层的方式配置有多条插槽收容部60。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一个插槽91的内部以并排为一列的方式沿着径向R配置有多条插槽收容部60。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在一个插槽91的内部沿径向R并排配置有7条插槽收容部60。
线圈1具备相对于芯部90在轴向L的外侧分别连接配置于相互不同的插槽91内的一对插槽收容部60的多条搭接部20。如后所述,在多条搭接部20中包含第1搭接部20a、第2搭接部20b、第3搭接部20c。这里,如图4~图7所示,将由搭接部20连接的一对插槽收容部60中的配置于周向第1侧C1的插槽收容部60设为第1插槽收容部61,将配置于周向第2侧C2的插槽收容部60设为第2插槽收容部62。如图1以及图3所示,通过多条搭接部20的集合,以相对于芯部90向轴向L的两侧突出的方式形成有线圈端部。
在本实施方式中,线圈1是多相(在本例中为3相)的线圈,线圈1以各相用的插槽91(在本例中,为U相用的插槽91、V相用的插槽91以及W相用的插槽91)沿着周向C反复出现的方式卷装于芯部90。在本实施方式中,每极每相的插槽91的数量为“2”,线圈1以U相用的插槽91、V相用的插槽91以及W相用的插槽91沿着周向C各反复出现2个的方式卷装于芯部90。图1仅示出了线圈1具备的多个相线圈(在本例中为3个相线圈)中的一个相线圈。虽省略图示,但线圈1具备的其他相的相线圈在除了相对于芯部90的周向C的配置位置之外,具有与图1所示的相线圈相同的结构。
线圈1通过将多个扇形导体10接合而构成。扇形导体10分别在该扇形导体10的延伸方向的两侧的端部具有接合部64(参照图4~图7),将多个扇形导体10的接合部64彼此依次接合,由此形成线圈1。扇形导体10分别使用1条连续的线状导体而构成。这里,“连续”意味着在延伸方向上无接缝地形成为一体。线状导体由具有铜、铝等导电性的材料构成。线状导体的表面除了不同的部件之间的电连接位置(后述的接合位置63(参照图3)等)之外,被由树脂等具有电绝缘性的材料构成的绝缘包膜覆盖。如图2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构成扇形导体10的线状导体,使用与延伸方向正交的剖面的形状为矩形状的线状导体(平角线)。这里,“矩形状”包含正方形的矩形、角部被倒角为圆弧状(R倒角)或者被倒角为直线状(C倒角)的矩形、内角的大小与90度的差的绝对值小于预先决定的角度(例如,5度、10度等)的矩形等。
如图1所示,在线圈1具备的多条搭接部20中包含第1搭接部20a、第2搭接部20b、第3搭接部20c。如图1以及图8所示,第1搭接部20a是连接配置于相互沿径向R邻接的层的第1插槽收容部61与第2插槽收容部62的搭接部20,第2搭接部20b是连接分别配置于径向R的最外侧(最径向外侧R2)的层(最外层)的第1插槽收容部61与第2插槽收容部62的搭接部20,第3搭接部20c是连接分别配置于径向R的最内侧(最径向内侧R1)的层(最内层)的第1插槽收容部61与第2插槽收容部62的搭接部20。此外,图8是图1所示的线圈1(一个相线圈)的布线图,记录于插槽91的内部的数字是沿着线圈1的一端(第1端部1a)与另一端(第2端部1b)之间的电流的路径而从第1端部1a的一侧按顺序对每一对插槽收容部60从“1”开始标注的识别编号。如后所述,线圈1通过将第1线圈部2a以及第2线圈部2b电连接(这里,以串联的方式连接)而构成,在图8中,为了使线圈1的布线结构的理解变得容易,而将第1线圈部2a的布线图与第2线圈部2b的布线图错开进行表示。即,在图8中,在上下方向(能够阅读图8所示的附图标记的朝向的上下方向)并排的2个插槽91是相同的插槽91。
这里,若将轴向L的相对于芯部90而配置有第3搭接部20c的一侧设为轴向第1侧L1,则第2搭接部20b相对于芯部90而配置于与轴向第1侧L1相反的一侧亦即轴向第2侧L2。即,第3搭接部20c相对于芯部90在轴向L上配置于与配置有第2搭接部20b的一侧相反的一侧。另外,线圈1具备的多条第1搭接部20a的一部分的第1搭接部20a(具体而言,为半数的第1搭接部20a)相对于芯部90而配置于轴向第1侧L1,剩余的第1搭接部20a相对于芯部90而配置于轴向第2侧L2。在图8中,利用实线表示相对于芯部90而配置于轴向第2侧L2的搭接部20(第1搭接部20a以及第2搭接部20b),并且利用虚线表示相对于芯部90而配置于轴向第1侧L1的搭接部20(第1搭接部20a以及第3搭接部20c)。
如图4以及图5所示,第1搭接部20a具备配置于与第1插槽收容部61对应的径向R的位置的部分(第1部分31)、以及配置于与第2插槽收容部62对应的径向R的位置的部分(第2部分32)。第1部分31在第1搭接部20a的延伸方向上,配置于比第2部分32靠第1搭接部20与第1插槽收容部61的连接部侧。这里,与插槽收容部60对应的径向R的位置为在径向R上与插槽收容部60相同的位置,或者为在径向R上与插槽收容部60不同的位置。其中,即便在后者的情况下,在配置于沿径向R邻接的层的2个插槽收容部60之间,与配置于径向外侧R2的层的插槽收容部60对应的径向R的位置也被设定于比与配置于径向内侧R1的层的插槽收容部60对应的径向R的位置靠径向外侧R2。即,若将与插槽收容部60对应的径向R的位置设为“径向对应位置”,则多个径向对应位置的径向R的并排顺序与对应的插槽收容部60的径向R的并排顺序一致。此外,在图4、图5、之后参照的图6以及图7中,针对构成线圈1的扇形导体10(后述的第1扇形导体10a、第2扇形导体10b以及第3扇形导体10c),将沿径向R观察的形状、沿轴向L观察的形状以及沿周向C观察的形状汇总在一个图中进行表示。
如图4所示,相对于芯部90而配置于轴向第1侧L1的第1搭接部20a连接第1插槽收容部61和相对于该第1插槽收容部61而配置于在径向内侧R1邻接的层的第2插槽收容部62。因此,在相对于芯部90而配置于轴向第1侧L1的第1搭接部20a中,第2部分32配置于比第1部分31靠径向内侧R1。另一方面,如图5所示,相对于芯部90而配置于轴向第2侧L2的第1搭接部20a连接第1插槽收容部61和相对于该第1插槽收容部61而配置于在径向外侧R2邻接的层的第2插槽收容部62。因此,在相对于芯部90而配置于轴向第2侧L2的第1搭接部20a中,第2部分32配置于比第1部分31靠径向外侧R2。这样,相对于芯部90在轴向L的两侧的每一侧中,第1搭接部20a的第2部分32相对于第1搭接部20a的第1部分31配置于径向R的相同的一侧。由此,能够将相对于芯部90在轴向L的相同的一侧配置于径向R的相同的位置(区域)的多条第1搭接部20a以避免相互的干涉,且使各自的周向C的配置区域局部重叠的方式配置。
如图4以及图5所示,第1搭接部20a在第1部分31与第2部分32的连接部具有用于将第2部分32相对于第1部分31配置为在径向R上偏置(在本实施方式中,偏置1层的量)的第1偏置部41(弯曲部)。第1偏置部41是用于避免相对于芯部90在轴向L的相同的一侧配置于径向R的相同的位置的多条搭接部20(这里,为第1搭接部20a)之间的干涉的偏置部。在本实施方式中,设置于第1搭接部20a的第1偏置部41形成于第1搭接部20a的周向C的中间部(具体而言,为中央部)。而且,第1部分31形成为在轴向L观察的情况下呈圆弧状延伸并连接第1插槽收容部61和第1偏置部41,第2部分32形成为在轴向L观察的情况下呈圆弧状延伸并连接第1偏置部41和第2插槽收容部62。此外,在第1部分31与第1插槽收容部61的连接部设置有用于将第1部分31的延伸方向形成为相对于第1插槽收容部61的延伸方向朝周向C倾斜的方向的弯曲部(第1弯曲部)。在第2搭接部20b以及第3搭接部20c也设置有相同的弯曲部(第1弯曲部)。另外,在第2部分32与第2插槽收容部62的连接部设置有用于将第2部分32的延伸方向形成为相对于第2插槽收容部62的延伸方向朝周向C倾斜的方向的弯曲部(第2弯曲部)。第1搭接部20a的将这些第1弯曲部与第2弯曲部连接起来的部分构成第1搭接部20a的沿周向C延伸的部分亦即周向延伸部50。在本实施方式中,第1搭接部20a的周向延伸部50实际上构成第1搭接部20a的整体。
如图6所示,第2搭接部20b具备:配置于与第1插槽收容部61对应的径向R的位置的部分(第1部分31)、配置于比与第1插槽收容部61对应的径向R的位置以及与第2插槽收容部62对应的径向R的位置靠径向外侧R2的外侧部分33、配置于与第2插槽收容部62对应的径向R的位置的部分(第2部分32)。第1部分31在第2搭接部20b的延伸方向上,配置于比外侧部分33靠第2搭接部20b与第1插槽收容部61的连接部侧,第2部分32在第2搭接部20b的延伸方向上,配置于比外侧部分33靠第2搭接部20b与第2插槽收容部62的连接部侧。第2搭接部20b连接分别配置于最靠径向外侧R2的层的第1插槽收容部61与第2插槽收容部62(即,连接配置于相互相同的层的第1插槽收容部61与第2插槽收容部62),因此与第1插槽收容部61对应的径向R的位置以及与第2插槽收容部62对应的径向R的位置形成为径向R的相互相同的位置。即,在第2搭接部20b中,第1部分31与第2部分32配置于径向R的相互相同的位置,外侧部分33配置于比这些第1部分31以及第2部分32靠径向外侧R2。在第2搭接部20b设置这样的外侧部分33,由此能够将多条第2搭接部20b以避免相互的干涉,且使各自的周向C的配置区域局部重叠的方式配置。
如图6所示,第2搭接部20b在第1部分31与外侧部分33的连接部具有用于将外侧部分33配置为相对于第1部分31朝径向外侧R2偏置(在本实施方式中,偏置1层的量)的第1偏置部41(弯曲部)。第2搭接部20b的第1偏置部41设置为与第1搭接部20a的第1偏置部41相同,用于避免配置于径向R的相同的位置的多条搭接部20(这里,为第2搭接部20b)之间的干涉。第2搭接部20b进一步在外侧部分33与第2部分32的连接部具有用于将外侧部分33配置为相对于第2部分32朝径向外侧R2偏置(在本实施方式中,偏置1层的量)的第2偏置部42(弯曲部)(参照图3)。
在本实施方式中,第2搭接部20b的第1偏置部41形成于第2搭接部20b的周向C的中间部(具体而言,为中央部)。因此,第1部分31形成为在沿轴向L观察的情况下呈圆弧状延伸并连接第1插槽收容部61与第1偏置部41。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第2偏置部42形成于第2搭接部20b的周向第2侧C2的端部。因此,外侧部分33形成为沿轴向L观察的情况下呈圆弧状延伸并连接第1偏置部41与第2偏置部42,第2部分32形成为沿轴向L延伸(在本实施方式中,形成为与轴向L平行地延伸)并连接第2插槽收容部62与第2偏置部42。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第2偏置部42形成为与用于将外侧部分33的延伸方向形成为相对于第2插槽收容部62的延伸方向朝周向C倾斜的方向的弯曲部(第2弯曲部)重叠(即,在第2搭接部20b的延伸方向上相互重叠)。如上所述,在第2搭接部20b设置有第1弯曲部,第2搭接部20b的将这些第1弯曲部与第2弯曲部连接的部分构成第2搭接部20b的沿周向C延伸的部分亦即周向延伸部50。在本实施方式中,第2搭接部20b的周向延伸部50实际上构成第2搭接部20b的整体。
如图7所示,第3搭接部20c具备:配置于与第1插槽收容部61对应的径向R的位置的部分(第1部分31)、配置于比与第1插槽收容部61对应的径向R的位置以及与第2插槽收容部62对应的径向R的位置靠径向内侧R1的内侧部分34、配置于与第2插槽收容部62对应的径向R的位置的部分(第2部分32)。第1部分31在第3搭接部20c的延伸方向上,配置于比内侧部分34靠第3搭接部20c与第1插槽收容部61的连接部侧,第2部分32在第3搭接部20c的延伸方向上,配置于比内侧部分34靠第3搭接部20c与第2插槽收容部62的连接部侧。第3搭接部20c连接分别配置于最靠径向内侧R1的层的第1插槽收容部61与第2插槽收容部62(即,连接配置于相互相同的层的第1插槽收容部61与第2插槽收容部62),因此与第1插槽收容部61对应的径向R的位置以及与第2插槽收容部62对应的径向R的位置形成为在径向R上的相互相同的位置。即,在第3搭接部20c中,第1部分31与第2部分32配置于径向R的相互相同的位置,内侧部分34配置于比这些第1部分31以及第2部分32靠径向内侧R1。在第3搭接部20c设置这样的内侧部分34,由此能够将多条第3搭接部20c以避免相互的干涉,且使各自的周向C的配置区域局部重叠的方式配置。
如图7所示,第3搭接部20c在第1部分31与内侧部分34的连接部具有用于将内侧部分34配置为相对于第1部分31朝径向内侧R1偏置(在本实施方式中,偏置1层的量)的第1偏置部41(弯曲部)。第3搭接部20c的第1偏置部41设置为与第1搭接部20a的第1偏置部41、第2搭接部20b的第1偏置部41相同,避免配置于径向R的相同的位置的多条搭接部20(这里,为第3搭接部20c)之间的干涉。第3搭接部20c进一步在内侧部分34与第2部分32的连接部具有用于将内侧部分34配置为相对于第2部分32朝径向内侧R1偏置(在本实施方式中,偏置1层的量)的第3偏置部43(弯曲部)(参照图3)。
在本实施方式中,第3搭接部20c的第1偏置部41形成于第3搭接部20c的周向C的中间部(具体而言,为中央部)。因此,第1部分31形成为沿轴向L观察的情况下呈圆弧状延伸并连接第1插槽收容部61与第1偏置部41。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第3偏置部43形成于第3搭接部20c的周向第2侧C2的端部。因此,内侧部分34形成为沿轴向L观察的情况下呈圆弧状延伸并连接第1偏置部41与第3偏置部43,第2部分32形成为沿轴向L延伸(在本实施方式中,形成为与轴向L平行地延伸)并连接第2插槽收容部62与第3偏置部43。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第3偏置部43形成为与用于将内侧部分34的延伸方向形成为相对于第2插槽收容部62的延伸方向朝周向C倾斜的方向的弯曲部(第2弯曲部)重叠(即,在第3搭接部20c的延伸方向上相互重叠)。如上所述,在第3搭接部20c设置有第1弯曲部,第3搭接部20c的将这些第1弯曲部与第2弯曲部连接的部分构成第3搭接部20c的沿周向C延伸的部分亦即周向延伸部50。在本实施方式中,第3搭接部20c的周向延伸部50实际上构成第3搭接部20c的整体。
如图1所示,线圈1通过将第1扇形导体10a、第2扇形导体10b、第3扇形导体10c接合而构成。如上所述,在本实施方式中,第1扇形导体10a、第2扇形导体10b以及第3扇形导体10c分别是与延伸方向正交的剖面的形状呈矩形状的线状导体。此外,在图1中,为了使对线圈1的结构的理解变得容易,而仅对第1扇形导体10a、第2扇形导体10b以及第3扇形导体10c中的第2扇形导体10b以及第3扇形导体10c施加相互不同的图案的阴影线。图3也是相同的。第1扇形导体10a是具有第1搭接部20a的至少一部分的扇形导体10,第2扇形导体10b是具有第2搭接部20b的至少外侧部分33的扇形导体10,第3扇形导体10c是具有第3搭接部20c的至少内侧部分34的扇形导体10。
成为连接的对象的2个搭接部20被插槽收容部60连接。因此,相互接合的2个扇形导体10的至少一方具备插槽收容部60。为了能够相对于插槽91沿轴向L插入插槽收容部60,具备插槽收容部60的扇形导体10具备2条以下的插槽收容部60(即,1条或者2条的插槽收容部60)。这里,插槽收容部60的条数为整数,轴向L的长度小于插槽91的轴向L的长度的插槽收容部60也形成1条插槽收容部60。在本实施方式中,第1扇形导体10a、第2扇形导体10b以及第3扇形导体10c分别具有2条以下的插槽收容部60。
如图4~图7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第1扇形导体10a具有第1搭接部20a的沿周向C延伸的周向延伸部50的整体,第2扇形导体10b具有第2搭接部20b的沿周向C延伸的周向延伸部50的整体,第3扇形导体10c具有第3搭接部20c的沿周向C延伸的周向延伸部50的整体。这里,第1扇形导体10a具有第1搭接部20a的整体,第2扇形导体10b具有第2搭接部20b的整体,第3扇形导体10c具有第3搭接部20c的整体。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第1扇形导体10a、第2扇形导体10b以及第3扇形导体10c分别具有2条插槽收容部60(即,第1插槽收容部61以及第2插槽收容部62)。即,第1扇形导体10a、第2扇形导体10b以及第3扇形导体10c均在沿径向R观察的情况下形成为U字状。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第1扇形导体10a具备的2条插槽收容部60、第2扇形导体10b具备的2条插槽收容部60以及第3扇形导体10c具备的2条插槽收容部60均为轴向L的长度小于插槽91的轴向L的长度的插槽收容部60。因此,在插槽收容部60的前端部(与同搭接部20连接的连接部侧相反的一侧的端部)形成有用于与其他的扇形导体10的插槽收容部60接合的接合部64。
在本实施方式中,线圈1形成为作为第1扇形导体10a而使用第1导体11与第2导体12,作为第2扇形导体10b而使用第3导体13,作为第3扇形导体10c而使用第4导体14。如图4所示,第1导体11是具有相对于芯部90配置于轴向第1侧L1的第1连接部21(第1搭接部20a)的周向延伸部50的第1扇形导体10a。如图5所示,第2导体12是具有相对于芯部90配置于轴向第2侧L2的第2连接部22(第1搭接部20a)的周向延伸部50的第1扇形导体10a。另外,第3导体13具有相对于芯部90而配置于轴向第2侧L2的第3连接部23(第2搭接部20b)的周向延伸部50,第4导体14具有相对于芯部90而配置于轴向第1侧L1的第4连接部24(第3搭接部20c)的周向延伸部50。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对于插槽收容部60向插槽91内的插入,针对第1导体11以及第4导体14,能够相对于插槽91从轴向第1侧L1进行,针对第2导体12以及第3导体13,能够相对于插槽91从轴向第2侧L2进行。
在本实施方式中,线圈1通过重叠卷绕(同芯卷绕)而卷装于芯部90。即,如图8所示,线圈1形成为将沿周向C并排配置的多个重叠卷绕部3(同芯卷绕部)电连接。在本例中,如图1以及图8所示,线圈1(一个相线圈)构成为将第1线圈部2a与第2线圈部2b电连接(这里,以串联的方式连接),其中,第1线圈部2a通过将沿周向C并排配置的多个重叠卷绕部3电连接而形成,第2线圈部2b通过将沿周向C并排配置的多个重叠卷绕部3电连接而形成。构成第1线圈部2a的多个重叠卷绕部3与构成第2线圈部2b的多个重叠卷绕部3以沿周向C错开插槽91的配设间距的量(1个插槽间距的量)的方式进行配置。
如图1、图3以及图8所示,重叠卷绕部3的1匝通过将在周向C的相同的位置沿径向R错开位置配置的一个第1导体11与一个第2导体12接合而形成。此外,这些第1导体11与第2导体12的接合通过将设置于第1导体11的第2插槽收容部62的前端部的接合部64(参照图4)与设置于第2导体12的第2插槽收容部62的前端部的接合部64(参照图5)在插槽91内沿轴向L接合而进行。由此,将第1导体11的第2插槽收容部62与第2导体12的第2插槽收容部62以沿着轴向L呈直线状延伸的方式接合,从而形成在插槽91的轴向L的两端部之间沿轴向L延伸的插槽收容部60。这样,在本实施方式中,将相互不同的第1扇形导体10a彼此(具体而言,为第1导体11与第2导体12)在插槽91内接合。接合部64彼此的接合例如能够使用导电性接合材料(包含银纳米粒子的糊状的接合材料等)进行。此外,也可以不使用接合材料而通过焊接等将接合部64彼此接合。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一个重叠卷绕部3中,如上述那样相互接合的一个第1导体11与一个第2导体12这一组(第1扇形导体组)在周向C的相同的位置以沿径向R错开位置的方式配置有多组(具体而言,为3组)。而且,针对沿径向R邻接地配置的2个第1扇形导体组,构成径向R的外侧的第1扇形导体组的第2导体12的设置于第1插槽收容部61的前端部的接合部64、与构成径向R的内侧的第1扇形导体组的第1导体11的设置于第1插槽收容部61的前端部的接合部64在插槽91内被接合。即,将在周向C的相同的位置沿径向R交替配置的第1导体11与第2导体12依次接合,由此形成一个重叠卷绕部3。
如图1以及图8所示,在一个插槽91的内部沿径向R交替地配置有一个重叠卷绕部3的周向第1侧C1的插槽收容部60(第1插槽收容部61)与另一个重叠卷绕部3的周向第2侧C2的插槽收容部60(第2插槽收容部62)。即,一个重叠卷绕部3的第1插槽收容部61以在沿径向R邻接的第1插槽收容部61之间形成1层大小的空间(间隙)的方式并排配置为一列,在该间隙分别配置有不同的重叠卷绕部3的第2插槽收容部62。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4所示,第1导体11具备的一对插槽收容部60形成为第1插槽收容部61在轴向L上比第2插槽收容部62短,与此对应,第2导体12具备的一对插槽收容部60形成为第1插槽收容部61在轴向L上比第2插槽收容部62长。由此,如图3所示,能够将在一个插槽91内沿径向R邻接的接合位置63(接合部64彼此的接合位置)配置为在轴向L上相互错开位置,从而能够简化接合位置63的绝缘处理。
如图1以及图8所示,将具有相对于芯部90而配置于轴向第1侧L1的第1搭接部20a的周向延伸部50的第1扇形导体10a(在本实施方式中,为第1导体11)与第2扇形导体10b(在本实施方式中,为第3导体13)接合。具体而言,将设置于第3导体13的第1插槽收容部61的前端部的接合部64(参照图6)与配置于构成一个重叠卷绕部3(配置于在周向C上与该第3导体13相同的位置的重叠卷绕部3)的最靠径向外侧R2的第1导体11的设置于第1插槽收容部61的前端部的接合部64(参照图4)接合。另外,将设置于第3导体13的第2插槽收容部62的前端部的接合部64(参照图6)与配置于构成相对于上述重叠卷绕部3配置在周向第2侧C2的重叠卷绕部3的最靠径向外侧R2的第1导体11的设置于第1插槽收容部61的前端部的接合部64(参照图4)接合。由此,通过第2扇形导体10b(第3导体13)将一个重叠卷绕部3与在配置有该重叠卷绕部3的周向第2侧C2的插槽收容部60(第2插槽收容部62)的插槽91配置有周向第1侧C1的插槽收容部60(第1插槽收容部61)的不同的重叠卷绕部3电连接。在本实施方式中,第1扇形导体10a(第1导体11)与第2扇形导体10b(第3导体13)在插槽91内接合(参照图3)。
另外,如图1以及图8所示,将具有相对于芯部90配置于轴向第2侧L2的第1搭接部20a的周向延伸部50的第1扇形导体10a(在本实施方式中,为第2导体12)与第3扇形导体10c(在本实施方式中,为第4导体14)接合。具体而言,将设置于第4导体14的第1插槽收容部61的前端部的接合部64(参照图7)与配置于构成一个重叠卷绕部3(配置于在周向C上与该第3导体13相同的位置的重叠卷绕部3)的最靠径向内侧R1的第2导体12的设置于第1插槽收容部61的前端部的接合部64(参照图5)接合。另外,将设置于第4导体14的第2插槽收容部62的前端部的接合部64(参照图7)与配置于构成相对于上述重叠卷绕部3配置于周向第2侧C2的重叠卷绕部3的最靠径向内侧R1的第2导体12的设置于第1插槽收容部61的前端部的接合部64(参照图5)接合。由此,通过第3扇形导体10c(第4导体14)将一个重叠卷绕部3与在配置有该重叠卷绕部3的周向第2侧C2的插槽收容部60(第2插槽收容部62)的插槽91配置有周向第1侧C1的插槽收容部60(第1插槽收容部61)的其他的重叠卷绕部3电连接。在本实施方式中,第1扇形导体10a(第2导体12)与第3扇形导体10c(第4导体14)在插槽91内接合(参照图3)。
如上所述,第2搭接部20b与第3搭接部20c相对于芯部90配置于轴向L的相互相反的一侧。由此,针对配置有由第1搭接部20a连接的一对插槽收容部60的一对插槽91这一组的每一个,能够以配置于相互相同的层的插槽收容部60彼此的连接能够仅利用第2搭接部20b以及第3搭接部20c中的一方进行的方式,将线圈1卷装于芯部90。即,如图8所示,在第1线圈部2a或者第2线圈部2b中沿周向C并排的多个重叠卷绕部3交替使用第2搭接部20b以及第3搭接部20c来依次电连接。由此,能够实现在一个插槽91内沿径向R并排配置的插槽收容部60的条数为奇数(为3以上的奇数,在本实施方式中,为7条)的线圈1。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搭接部20分别设置为将沿周向C分离了插槽91的配设间距的6倍的量(6个插槽间距的量)而配置的一对插槽收容部60连接。其中,如图8所示,仅将第1线圈部2a与第2线圈部2b连接的搭接部20(第2搭接部20b)将沿周向C分离了插槽91的配设间距的7倍的量(7个插槽间距的量)而配置的一对插槽收容部60连接。
如图1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线圈1除了上述的第1导体11、第2导体12、第3导体13以及第4导体14之外,还具备第8导体18以及第9导体19。第8导体18是具有1条插槽收容部60的扇形导体10,第8导体18的与连接于第1导体11的连接部侧相反的一侧的端部构成作为线圈1(相线圈)的一端的第1端部1a。另外,第9导体19是具有1条插槽收容部60的扇形导体10,第9导体19的与连接于第1导体11的连接部侧相反的一侧的端部构成作为线圈1(相线圈)的另一端的第2端部1b。在多个相线圈通过星形接线而被接线的情况下,第1端部1a以及第2端部1b的一方与连接有动力线的动力线端子连接,第1端部1a以及第2端部1b的另一方与中性点连接。另外,在多个相线圈通过三角接线而被接线的情况下,第1端部1a以及第2端部1b双方与相互不同的动力线端子连接。
〔第2实施方式〕
参照图9~图11,对线圈的第2实施方式进行说明。以下,针对本实施方式的线圈,以与第1实施方式的不同点为中心进行说明。不特别载明的点与第1实施方式相同,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并省略详细的说明。此外,上述的第1实施方式、该第2实施方式中表示的各扇形导体10的结构只不过是一个例子,将线圈1分割为多个扇形导体10的位置能够适当地变更,各扇形导体10的结构也能够与之对应地变更。
在本实施方式中,包含第1扇形导体10a、第2扇形导体10b以及第3扇形导体10c的扇形导体10分别具有2条插槽收容部60(第1插槽收容部61以及第2插槽收容部62)、相对于芯部90而配置于作为轴向L的一侧的轴向第1侧L1并将2条插槽收容部60连接起来的搭接部20、从2条插槽收容部60分别延伸并相对于芯部90配置于作为与轴向第1侧L1相反的一侧的轴向第2侧L2的伸出部70。若将从第1插槽收容部61延伸的伸出部70设为第1伸出部71,将从第2插槽收容部62延伸的伸出部70设为第2伸出部72,则第1伸出部71在其前端部(与连接于第1插槽收容部61的连接部侧相反的一侧的端部)具有用于与其他的扇形导体10的伸出部70接合的第1接合部71a,第2伸出部72在其前端部(与连接于第2插槽收容部62的连接部侧相反的一侧的端部)具有用于与其他的扇形导体10的伸出部70接合的第2接合部72a。
具体而言,本实施方式的线圈1形成为作为第1扇形导体10a而使用图9所示的第5导体15,作为第2扇形导体10b而使用图10所示的第6导体16,作为第3扇形导体10c而使用图11所示的第7导体17。如图9以及图10所示,第5导体15以及第6导体16分别具有相对于芯部90而配置于轴向第1侧L1的第1搭接部20a、由该第1搭接部20a连接的一对插槽收容部60(第1插槽收容部61以及第2插槽收容部62)、相对于芯部90而配置于轴向第2侧的一对伸出部70(第1伸出部71以及第2伸出部72)。即,第5导体15具有相对于芯部90而配置于轴向第1侧L1的第5连接部25(第1搭接部20a),第6导体16具有相对于芯部90而配置于轴向第1侧L1的第6连接部26(第1搭接部20a)。而且,在第1伸出部71与第1插槽收容部61的连接部设置有用于将第1伸出部71的延伸方向形成为相对于第1插槽收容部61的延伸方向而向周向C倾斜的方向的弯曲部(周向弯曲部),在第2伸出部72与第2插槽收容部62的连接部设置有用于将第2伸出部72的延伸方向形成为相对于第2插槽收容部62的延伸方向而向周向C倾斜的方向的弯曲部(周向弯曲部)。此外,第5导体15以及第6导体16具有能够在第1伸出部71以及第2伸出部72双方形成为与插槽收容部60平行地延伸的状态(即,形成有上述2个周向弯曲部前的状态)下,将插槽收容部60在轴向L上插入插槽91的形状。
如图9所示,第5导体15的第1伸出部71以伴随着朝向周向第2侧C2而从芯部90逐渐分离的方式,形成为相对于第1插槽收容部61的延伸方向而向周向第2侧C2倾斜。另一方面,如图10所示,第6导体16的第1伸出部71以伴随着朝向周向第1侧C1而从芯部90逐渐分离的方式,形成为相对于第1插槽收容部61的延伸方向而向周向第1侧C1倾斜。另外,如图9以及图10所示,第5导体15的第2伸出部72以及第6导体16的第2伸出部72均以伴随着朝向周向第1侧C1而从芯部90逐渐分离的方式,形成为相对于第2插槽收容部62的延伸方向而向周向第1侧C1倾斜。
如图11所示,第7导体17具有:相对于芯部90而配置于轴向第1侧L1的第7连接部27(第3搭接部20c)、由该第3搭接部20c连接的一对插槽收容部60(第1插槽收容部61以及第2插槽收容部62)、相对于芯部90而配置于轴向第2侧的一对伸出部70(第1伸出部71以及第2伸出部72)。而且,在第1伸出部71与第1插槽收容部61的连接部设置有用于将第1伸出部71的延伸方向形成为相对于第1插槽收容部61的延伸方向而向周向C倾斜的方向的弯曲部(周向弯曲部),在第2伸出部72与第2插槽收容部62的连接部设置有用于将第2伸出部72的延伸方向形成为相对于第2插槽收容部62的延伸方向而向周向C倾斜的方向的弯曲部(周向弯曲部)。此外,第7导体17具有能够在第1伸出部71以及第2伸出部72双方形成为与插槽收容部60平行地延伸的状态(即,形成有上述2个周向弯曲部前的状态)下,将插槽收容部60在轴向L上插入插槽91的形状。
如图11所示,第7导体17的第1伸出部71以伴随着朝向周向第2侧C2而从芯部90逐渐分离的方式,形成为相对于第1插槽收容部61的延伸方向而向周向第2侧C2倾斜。另外,第7导体17的第2伸出部72以伴随着朝向周向第2侧C2而从芯部90逐渐分离的方式,形成为相对于第2插槽收容部62的延伸方向而向周向第2侧C2倾斜。
本实施方式的线圈1通过使用这样构成的第5导体15、第6导体16以及第7导体17而形成,因此相对于芯部90而配置于轴向第1侧L1的第1搭接部20a以及第3搭接部20c与上述第1实施方式相同,搭接部20的整体包含于一个扇形导体10。即,第1搭接部20a的整体包含于第5导体15(第1扇形导体10a)或者第6导体16(第2扇形导体10b),第3搭接部20c的整体包含于第7导体17(第3扇形导体10c)。这样,在本实施方式中,与上述第1实施方式相同,第1扇形导体10a具有第1搭接部20a的整体,第3扇形导体10c具有第3搭接部20c的整体,但与上述第1实施方式不同的是,第2扇形导体10b如以下叙述的那样,仅具有包含第2搭接部20b的外侧部分33的一部分。
在本实施方式的线圈1中,相对于芯部90而配置于轴向第2侧L2的搭接部20在一个扇形导体10不包含搭接部20的整体,而是通过将相互不同的扇形导体10的伸出部70彼此接合而形成。具体而言,将第5导体15的第1伸出部71与其他的第5导体15的第2伸出部72接合,由此通过这些第1伸出部71以及第2伸出部72,形成相对于芯部90而配置于轴向第2侧L2的第1搭接部20a。即,第5导体15的第1伸出部71相当于第1搭接部20a所具备的第1部分31,第5导体15的第2伸出部72相当于第1搭接部20a所具备的第2部分32(参照图9)。另外,通过伸出部70彼此的接合部,形成有用于将一方的伸出部70(第1部分31)与另一方的伸出部70(第2部分32)配置为在径向R上偏置(在本实施方式中,偏置1层的量)的第1偏置部41。另外,将第5导体15的第1伸出部71(参照图9)与第6导体16的第2伸出部72(参照图10)接合,由此通过这些第1伸出部71以及第2伸出部72,形成有相对于芯部90而配置于轴向第2侧L2的第1搭接部20a。即,第6导体16的第2伸出部72相当于第1搭接部20a所具备的第2部分32。
另外,将第5导体15的第2伸出部72(参照图9)与第7导体17的第1伸出部71(参照图11)接合,由此通过这些第2伸出部72以及第1伸出部71,形成相对于芯部90而配置于轴向第2侧L2的第1搭接部20a。即,第7导体17的第1伸出部71相当于第1搭接部20a所具备的第1部分31。另外,将第5导体15的第2伸出部72(参照图9)与第7导体17的第2伸出部72(参照图11)接合,由此通过这些2个第2伸出部72,形成相对于芯部90而配置于轴向第2侧L2的第1搭接部20a。即,第7导体17的第2伸出部72与第7导体17的第1伸出部71相同,相当于第1搭接部20a所具备的第1部分31。若着眼于通过这样将第5导体15的第2伸出部72与第7导体17的第2伸出部72接合而形成的第1搭接部20a,则在第7导体17的第2插槽收容部62是由该第1搭接部20a连接的一对插槽收容部60中的配置于周向第1侧C1的插槽收容部60这点,相当于第1插槽收容部61。
另外,将第5导体15的第1伸出部71(参照图9)与第6导体16的第1伸出部71(参照图10)接合,由此通过这些2个第1伸出部71,形成第2搭接部20b。即,第6导体16的第1伸出部71相当于第2搭接部20b所具备的外侧部分33。在该第2实施方式中,与上述第1实施方式不同,第2扇形导体10b(第6导体16)虽具备第2搭接部20b的外侧部分33以及第2部分32,但不具备第2搭接部20b的第1部分31。另外,第5导体15的第1伸出部71在该情况下,相当于第2搭接部20b所具备的第1部分31。若着眼于这样形成的第2搭接部20b,则在第6导体16的第1插槽收容部61是由该第2搭接部20b连接的一对插槽收容部60中的配置于周向第2侧C2的插槽收容部60这点,相当于第2插槽收容部62。如以上那样,在该第2实施方式中,第3搭接部20c的整体包含于第3扇形导体10c(第7导体17),并且第2搭接部20b通过第1扇形导体10a(第5导体15)的伸出部70与第2扇形导体10b(第6导体16)的伸出部70接合而形成。
〔第3实施方式〕
参照图12~图15,对线圈的第3实施方式进行说明。以下,针对本实施方式的线圈,以与第1实施方式的不同点为中心进行说明。不特别载明的点与第1实施方式相同,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并省略详细的说明。
本实施方式的线圈1与上述第1实施方式相同,形成为作为第1扇形导体10a使用第1导体11与第2导体12,作为第2扇形导体10b使用第3导体13,作为第3扇形导体10c使用第4导体14。其中,若将图12~图15与图4~图7进行比较,则明确第1导体11、第2导体12、第3导体13以及第4导体14的结构在本实施方式中与在第1实施方式中相互不同。
在本实施方式中,仅是包含第1扇形导体10a、第2扇形导体10b以及第3扇形导体10c的多个扇形导体10中的一部分的扇形导体10具有插槽收容部60。具体而言,如图12以及图15所示,作为第1扇形导体10a的第1导体11与作为第3扇形导体10c的第4导体14具备2条以下的插槽收容部60(这里,为2条插槽收容部60),如图13以及图14所示,作为第1扇形导体10a的第2导体12与作为第2扇形导体10b的第3导体13不具备插槽收容部60。
而且,在本实施方式中,具备插槽收容部60的扇形导体10(这里,为第1导体11以及第4导体14)如图12以及图15所示,具备从插槽收容部60延伸并相对于芯部90而配置于轴向L的与搭接部20(该扇形导体10所具备的搭接部20)相反的一侧(这里,为轴向第2侧L2)的伸出部,在该伸出部(即,配置于插槽91的外侧的部分)形成有用于与其他的扇形导体10接合的接合部64。这里,具备插槽收容部60的扇形导体10与2条插槽收容部60对应地具备2条伸出部,在该2条伸出部分别形成有接合部64。这里,上述2条伸出部形成为轴向L的长度相互相等。
另一方面,不具备插槽收容部60的扇形导体10(这里,为第2导体12以及第3导体13)具有搭接部20的整体或者一部分,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13以及图14所示,具有搭接部20的一部分(包含周向延伸部50的整体的部分)。此外,搭接部20的不包含于扇形导体10的部分由将该扇形导体10接合的其他的扇形导体10的上述伸出部构成。而且,不具备插槽收容部60的扇形导体10的该扇形导体10的延伸方向的两端部配置于插槽91的外侧(相对于芯部90为轴向L的外侧),在该两端部分别形成有用于与其他的扇形导体10接合的接合部64。
如上述那样形成各扇形导体10,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相互不同的第1扇形导体10a彼此(具体而言,为第1导体11与第2导体12)不在插槽91内而在插槽91外,即,相对于芯部90在轴向L的外侧被接合。相同地,第1扇形导体10a(第1导体11)与第2扇形导体10b(第3导体13)相对于芯部90在轴向L的外侧被接合,并且第1扇形导体10a(第2导体12)与第3扇形导体10c(第4导体14)相对于芯部90在轴向L的外侧被接合。在本实施方式中,相对于芯部90在轴向L的相同的一侧(这里,为轴向第2侧L2),将相互不同的第1扇形导体10a彼此(第1导体11与第2导体12)接合,将第1扇形导体10a(第1导体11)与第2扇形导体10b(第3导体13)接合,另外,将第1扇形导体10a(第2导体12)与第3扇形导体10c(第4导体14)接合。
〔其他的实施方式〕
接下来,对线圈的其他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1)在上述第2实施方式中,以第3搭接部20c的整体包含于第3扇形导体10c,并且第2搭接部20b通过第1扇形导体10a的伸出部70与第2扇形导体10b的伸出部70接合而形成的结构为例进行了说明。但是,不限定于这样的结构,也能够形成第2搭接部20b的整体包含于第2扇形导体10b,并且第3搭接部20c通过第1扇形导体10a的伸出部70与第3扇形导体10c的伸出部70接合而形成的结构。具体而言,与上述第2实施方式不同,能够形成将相对于轴向L的芯部90而配置有第2搭接部20b的一侧设为轴向第1侧L1,第2搭接部20b的整体包含于第2扇形导体10b,仅是包含第3搭接部20c的内侧部分34的一部分包含于第3扇形导体10c的结构。
(2)在上述第1实施方式以及第2实施方式中,以第1扇形导体10a、第2扇形导体10b以及第3扇形导体10c分别具有2条插槽收容部60的结构为例进行了说明。但是,不限定于这样的结构,也能够形成第1扇形导体10a、第2扇形导体10b以及第3扇形导体10c中的至少任一个扇形导体10仅具有一条插槽收容部60的结构(例如,该扇形导体10在沿径向R观察的情况下形成为J字状的结构)。
(3)在上述第1实施方式中,以相互不同的第1扇形导体10a彼此在插槽91内被接合,第1扇形导体10a与第2扇形导体10b在插槽91内被接合,另外,第1扇形导体10a与第3扇形导体10c在插槽91内被接合的结构为例进行了说明。但是,不限定于这样的结构,也能够形成相互不同的第1扇形导体10a彼此的接合位置63、第1扇形导体10a与第2扇形导体10b的接合位置63、以及第1扇形导体10a与第3扇形导体10c的接合位置63中的至少任一个接合位置63相对于芯部90而配置于轴向L的外侧的结构。
(4)在上述第1实施方式~第3实施方式中,以芯部90为内转子型的旋转电机所使用的定子芯部,插槽91分别在径向内侧R1具有开口部的结构为例进行了说明。但是,不限定于这样的结构,也能够形成芯部90为外转子型的旋转电机所使用的定子芯部,插槽91分别在径向外侧R2具有开口部的结构。
(5)在上述第1实施方式~第3实施方式中,以插槽91形成为与轴向L平行地延伸的结构为例进行了说明。但是,不限定于这样的结构,也能够形成一个插槽91的整体或者一部分沿相对于轴向L倾斜的方向延伸的结构。
(6)在上述第1实施方式~第3实施方式中,以作为构成扇形导体10的线状导体,使用与延伸方向正交的剖面的形状为矩形状的线状导体的情况为例进行了说明。但是,不限定于这样的结构,也能够将与延伸方向正交的剖面的形状为矩形状以外的形状(例如,圆形状、椭圆形状、三角形状、五边形以上的多边形状等)的线状导体使用为构成扇形导体10的线状导体。
(7)此外,在上述的各实施方式中公开的结构,只要不产生矛盾,则也能够与在其他的实施方式中公开的结构组合并应用(包含作为其他的实施方式而说明的实施方式彼此的组合)。关于其他的结构,在本说明书中公开的实施方式全部的点只不过是一个例示。因此,能够在不脱离本公开的主旨的范围内,适当地进行各种改变。
〔上述实施方式的概要〕
以下,对上述说明的线圈的概要进行说明。
一种线圈(1),其卷装于在周向(C)形成多个沿轴向(L)延伸的插槽(91)的芯部(90),该线圈(1)的特征在于,具备:多条插槽收容部(60),它们分别配置于上述插槽(91)内;以及多条搭接部(20),它们相对于上述芯部(90)在上述轴向(L)的外侧分别连接配置于相互不同的上述插槽(91)内的一对上述插槽收容部(60)亦即第1插槽收容部(61)和第2插槽收容部(62),在多条上述搭接部(20)中包含第1搭接部(20a)、第2搭接部(20b)以及第3搭接部(20c),第1搭接部(20a)将配置于相互沿径向(R)邻接的层的上述第1插槽收容部(61)与上述第2插槽收容部(62)连接起来,第2搭接部(20b)将分别配置于上述径向(R)的最外侧(R2)的层的上述第1插槽收容部(61)与上述第2插槽收容部(62)连接起来,第3搭接部(20c)相对于上述芯部(90)在上述轴向(L)上配置于与配置有第2搭接部(20b)的一侧相反的一侧,并将分别配置于上述径向(R)的最内侧(R1)的层的上述第1插槽收容部(61)与上述第2插槽收容部(62)连接起来,上述第1搭接部(20a)具备配置于与上述第1插槽收容部(61)对应的上述径向(R)的位置的部分(31)、以及配置于与上述第2插槽收容部(62)对应的上述径向(R)的位置的部分(32),上述第2搭接部(20b)具备配置于与上述第1插槽收容部(61)对应的上述径向(R)的位置的部分(31)、配置于比与上述第1插槽收容部(61)对应的上述径向(R)的位置以及与上述第2插槽收容部(62)对应的上述径向(R)的位置靠上述径向(R)的外侧(R2)的外侧部分(33)、以及配置于与上述第2插槽收容部(62)对应的上述径向(R)的位置的部分(32),上述第3搭接部(20c)具备配置于与上述第1插槽收容部(61)对应的上述径向(R)的位置的部分(31)、配置于比与上述第1插槽收容部(61)对应的上述径向(R)的位置以及与上述第2插槽收容部(62)对应的上述径向(R)的位置靠上述径向(R)的内侧(R1)的内侧部分(34)、以及配置于与上述第2插槽收容部(62)对应的上述径向(R)的位置的部分(32),上述线圈(1)通过将具有上述第1搭接部(20a)的至少一部分的第1扇形导体(10a)、具有上述第2搭接部(20b)的至少上述外侧部分(33)的第2扇形导体(10b)、以及具有上述第3搭接部(20c)的至少上述内侧部分(34)的第3扇形导体(10c)接合而构成。
根据上述的结构,将分别配置于径向(R)的最外侧(R2)的层(即,最外层)的一对插槽收容部(60)连接起来的第2搭接部(20b)与将分别配置于径向(R)的最内侧(R1)的层(即,最内层)的一对插槽收容部(60)连接起来的第3搭接部(20c)相对于芯部(90)配置于轴向(L)的相互相反的一侧。因此,能够实现在一个插槽(91)内沿径向(R)并排配置的插槽收容部(60)的条数为奇数的线圈(1)。
此外,根据上述的结构,第2搭接部(20b)具备外侧部分(33),因此能够将多条第2搭接部(20b)以避免相互干涉且使各自的周向(C)的配置区域局部重叠的方式配置。另外,第3搭接部(20c)具备内侧部分(34),因此能够将多条第3搭接部(20c)以避免相互干涉且使各自的周向(C)的配置区域局部重叠的方式配置。因此,能够适当地形成具备多条第2搭接部(20b)以及多条第3搭接部(20c)的线圈(1)。
并且,根据上述的结构,线圈(1)通过将具有第1搭接部(20a)的至少一部分的第1扇形导体(10a)、具有第2搭接部(20b)的至少外侧部分(33)的第2扇形导体(10b)、具有第3搭接部(20c)的至少内侧部分(34)的第3扇形导体(10c)接合而构成。即,为了适当地形成在一个插槽(91)内沿径向(R)并排配置的插槽收容部(60)的条数为奇数的线圈(1),需要相对于芯部(90)而配置于轴向(L)的相互相反的一侧的外侧部分(33)与内侧部分(34),但能够形成将这些外侧部分(33)与内侧部分(34)设置于相互不同的扇形导体(10)的结构。因此,能够适当地确保扇形导体(10)分别向芯部(90)的配置的容易性,并且实现上述的条数为奇数的线圈(1)。
如以上那样,根据上述的结构,能够使用多个扇形导体(10)适当地形成在一个插槽(91)内沿径向(R)并排配置的插槽收容部(60)的条数为奇数的线圈(1)。
这里,优选上述第1扇形导体(10a)、上述第2扇形导体(10b)以及上述第3扇形导体(10c)分别具有2条以下的上述插槽收容部(60)。
根据该结构,第1扇形导体(10a)、第2扇形导体(10b)以及第3扇形导体(10c)的任一个具有能够将插槽收容部(60)沿轴向(L)插入插槽(91)的形状。因此,能够适当地确保插槽收容部(60)分别向插槽(91)内配置的容易性,并且实现在一个插槽(91)内沿径向(R)并排配置的插槽收容部(60)的条数为奇数的线圈(1)。
另外,优选上述第1扇形导体(10a)具有上述第1搭接部(20a)的沿上述周向(C)延伸的周向延伸部(50)的整体,上述第2扇形导体(10b)具有上述第2搭接部(20b)的沿上述周向(C)延伸的周向延伸部(50)的整体,上述第3扇形导体(10c)具有上述第3搭接部(20c)的沿上述周向(C)延伸的周向延伸部(50)的整体,将上述轴向(L)的相对于上述芯部(90)而配置有上述第3搭接部(20c)的一侧设为轴向第1侧(L1),将与上述轴向第1侧(L1)相反的一侧设为轴向第2侧(L2),具有相对于上述芯部(90)而配置于上述轴向第1侧(L1)的上述第1搭接部(20a)的上述周向延伸部(50)的上述第1扇形导体(10a)与具有相对于上述芯部(90)而配置于上述轴向第2侧(L2)的上述第1搭接部(20a)的上述周向延伸部(50)的上述第1扇形导体(10a)被接合在一起,具有相对于上述芯部(90)而配置于上述轴向第1侧(L1)的上述第1搭接部(20a)的上述周向延伸部(50)的上述第1扇形导体(10a)与上述第2扇形导体(10b)被接合在一起,具有相对于上述芯部(90)而配置于上述轴向第2侧(L2)的上述第1搭接部(20a)的上述周向延伸部(50)的上述第1扇形导体(10a)与上述第3扇形导体(10c)被接合在一起。
根据该结构,针对第1扇形导体(10a)、第2扇形导体(10b)以及第3扇形导体(10c)中的具有插槽收容部(60)的扇形导体(10)的每一个,能够不在向插槽(91)内插入插槽收容部(60)后进行弯折等的加工,而是将不同的第1扇形导体(10a)彼此接合、将第1扇形导体(10a)与第2扇形导体(10b)接合、以及将第1扇形导体(10a)与第3扇形导体(10c)接合。因此,能够将多个扇形导体(10)配置于芯部(90)并进行相互接合,能够实现形成线圈(1)的工序的简化。
另外,优选至少相互不同的上述第1扇形导体(10a)彼此在上述插槽(91)内被接合在一起。
根据该结构,能够将相互不同的第1扇形导体(10a)彼此的接合位置(63)配置于插槽(91)内,因此与相互不同的第1扇形导体(10a)彼此相对于芯部(90)在轴向(L)的外侧被接合的情况相比,容易将线圈(1)的轴向(L)的长度抑制为较短。
或者,优选包含上述第1扇形导体(10a)、上述第2扇形导体(10b)以及上述第3扇形导体(10c)的扇形导体(10)的每一个具有:2条上述插槽收容部(60)、相对于上述芯部(90)而配置于上述轴向(L)的一侧即轴向第1侧(L1)并将2条上述插槽收容部(60)连接起来的上述搭接部(20)、以及从2条上述插槽收容部(60)分别延伸并相对于上述芯部(90)而配置于与上述轴向第1侧(L1)相反的一侧即轴向第2侧(L2)的伸出部(70),相对于上述芯部(90)配置于上述轴向第2侧(L2)的上述搭接部(20)通过将相互不同的上述扇形导体(10)的上述伸出部(70)彼此接合而形成。
根据该结构,能够在第1扇形导体(10a)、第2扇形导体(10b)以及第3扇形导体(10c)之间,使将插槽收容部(60)配置于插槽(91)内时的插槽收容部(60)相对于插槽(91)的轴向(L)的插入方向共通化。其结果是,能够使不同的扇形导体(10)彼此的接合部相对于芯部(90)集中于轴向(L)的相同的一侧(轴向第2侧(L2)),从而能够实现将多个扇形导体(10)配置于芯部(90)并相互接合的工序的简化。
如上述那样,优选在相对于上述芯部(90)而配置于上述轴向第2侧(L2)的上述搭接部(20)通过将相互不同的上述扇形导体(10)的上述伸出部(70)彼此接合而形成的结构中,上述第2搭接部(20b)的整体包含于上述第2扇形导体(10b),并且上述第3搭接部(20c)通过将上述第1扇形导体(10a)的上述伸出部(70)与上述第3扇形导体(10c)的上述伸出部(70)接合而形成,或者,上述第3搭接部(20c)的整体包含于上述第3扇形导体(10c),并且上述第2搭接部(20b)通过将上述第1扇形导体(10a)的上述伸出部(70)与上述第2扇形导体(10b)的上述伸出部(70)接合而形成。
根据该结构,能够在第1扇形导体(10a)、第2扇形导体(10b)以及第3扇形导体(10c)之间,使将插槽收容部(60)配置于插槽(91)内时的插槽收容部(60)相对于插槽(91)的轴向(L)的插入方向共通化,并且适当地形成第2搭接部(20b)以及第3搭接部(20c)这两者。
在上述的各结构的线圈(1)中,优选在一个上述插槽(91)内沿上述径向(R)并排配置的上述插槽收容部(60)的条数为3个以上的奇数。
为了将使用线圈(1)的装置(旋转电机等)的特性形成所希望的特性,存在优选将在一个插槽(91)内沿径向(R)并排配置的插槽收容部(60)的条数设为3个以上的奇数的情况,但根据本公开的技术,能够使用多个扇形导体(10)适当地形成满足这样的要求的线圈(1)。
另外,优选上述第1扇形导体(10a)、上述第2扇形导体(10b)以及上述第3扇形导体(10c)分别是与延伸方向正交的剖面的形状呈矩形状的线状导体。
根据该结构,能够提高插槽(91)内的线圈(1)的占积率,实现使用线圈(1)的装置(旋转电机等)的性能提高。
本公开的线圈只要能够起到上述的各效果中的至少一个即可。
附图标记的说明
1…线圈;10…扇形导体;10a…第1扇形导体;10b…第2扇形导体;
10c…第3扇形导体;20…搭接部;20a…第1搭接部;20b…第2搭接部;
20c…第3搭接部;31…第1部分(配置于与第1插槽收容部对应的径向的位置的部分);32…第2部分(配置于与第2插槽收容部对应的径向的位置的部分);33…外侧部分;34…内侧部分;50…周向延伸部;60…插槽收容部;61…第1插槽收容部;62…第2插槽收容部;70…伸出部;90…芯部;91…插槽;C…周向;L…轴向;L1…轴向第1侧;L2…轴向第2侧;R…径向;R1…径向内侧(径向的内侧);R2…径向外侧(径向的外侧)。
Claims (8)
1.一种线圈,其卷装于芯部,该芯部在周向形成有多个沿轴向延伸的插槽,
所述线圈的特征在于,
具备:多条插槽收容部,它们分别配置于所述插槽内;以及多条搭接部,它们相对于所述芯部在所述轴向的外侧分别连接配置于相互不同的所述插槽内的一对所述插槽收容部亦即第1插槽收容部和第2插槽收容部,
在多条所述搭接部中包含第1搭接部、第2搭接部以及第3搭接部,所述第1搭接部连接配置于相互在径向上邻接的层的所述第1插槽收容部与所述第2插槽收容部,所述第2搭接部连接分别配置于所述径向的最外侧的层的所述第1插槽收容部和所述第2插槽收容部,所述第3搭接部相对于所述芯部在所述轴向上配置于与配置有第2搭接部的一侧相反的一侧,连接分别配置于所述径向的最内侧的层的所述第1插槽收容部和所述第2插槽收容部,
所述第1搭接部具备配置于与所述第1插槽收容部对应的所述径向的位置的部分、以及配置于与所述第2插槽收容部对应的所述径向的位置的部分,
所述第2搭接部具备配置于与所述第1插槽收容部对应的所述径向的位置的部分、配置于比与所述第1插槽收容部对应的所述径向的位置以及与所述第2插槽收容部对应的所述径向的位置靠所述径向的外侧的外侧部分、以及配置于与所述第2插槽收容部对应的所述径向的位置的部分,
所述第3搭接部具备配置于与所述第1插槽收容部对应的所述径向的位置的部分、配置于比与所述第1插槽收容部对应的所述径向的位置以及与所述第2插槽收容部对应的所述径向的位置靠所述径向的内侧的内侧部分、以及配置于与所述第2插槽收容部对应的所述径向的位置的部分,
所述线圈通过将具有所述第1搭接部的至少一部分的第1扇形导体、具有所述第2搭接部的至少所述外侧部分的第2扇形导体、以及具有所述第3搭接部的至少所述内侧部分的第3扇形导体接合而构成。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线圈,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1扇形导体、所述第2扇形导体以及所述第3扇形导体分别具有2条以下的所述插槽收容部。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线圈,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1扇形导体具有所述第1搭接部的沿所述周向延伸的周向延伸部的整体,
所述第2扇形导体具有所述第2搭接部的沿所述周向延伸的周向延伸部的整体,
所述第3扇形导体具有所述第3搭接部的沿所述周向延伸的周向延伸部的整体,
将所述轴向的相对于所述芯部配置有所述第3搭接部的一侧设为轴向第1侧,将与所述轴向第1侧相反的一侧设为轴向第2侧,
具有相对于所述芯部而配置于所述轴向第1侧的所述第1搭接部的所述周向延伸部的所述第1扇形导体、与具有相对于所述芯部而配置于所述轴向第2侧的所述第1搭接部的所述周向延伸部的所述第1扇形导体被接合在一起,
具有相对于所述芯部而配置于所述轴向第1侧的所述第1搭接部的所述周向延伸部的所述第1扇形导体与所述第2扇形导体被接合在一起,
具有相对于所述芯部而配置于所述轴向第2侧的所述第1搭接部的所述周向延伸部的所述第1扇形导体与所述第3扇形导体被接合在一起。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线圈,其特征在于,
至少相互不同的所述第1扇形导体彼此在所述插槽内被接合在一起。
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线圈,其特征在于,
包含所述第1扇形导体、所述第2扇形导体以及所述第3扇形导体的扇形导体分别具有:2条所述插槽收容部;相对于所述芯部而配置于所述轴向的一侧即轴向第1侧并将2条所述插槽收容部连接起来的所述搭接部;以及从2条所述插槽收容部各自延伸并相对于所述芯部而配置于与所述轴向第1侧相反的一侧即轴向第2侧的伸出部,
相对于所述芯部而配置于所述轴向第2侧的所述搭接部通过将相互不同的所述扇形导体的所述伸出部彼此接合而形成。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线圈,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2搭接部的整体包含于所述第2扇形导体,并且所述第3搭接部通过将所述第1扇形导体的所述伸出部与所述第3扇形导体的所述伸出部接合而形成,或者,
所述第3搭接部的整体包含于所述第3扇形导体,并且所述第2搭接部通过将所述第1扇形导体的所述伸出部与所述第2扇形导体的所述伸出部接合而形成。
7.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线圈,其特征在于,
在一个所述插槽内沿所述径向并排配置的所述插槽收容部的条数为3以上的奇数。
8.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线圈,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1扇形导体、所述第2扇形导体以及所述第3扇形导体分别是与延伸方向正交的剖面的形状呈矩形状的线状导体。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17-188340 | 2017-09-28 | ||
JP2017188340 | 2017-09-28 | ||
PCT/JP2018/034856 WO2019065460A1 (ja) | 2017-09-28 | 2018-09-20 | コイル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1052550A CN111052550A (zh) | 2020-04-21 |
CN111052550B true CN111052550B (zh) | 2021-09-10 |
Family
ID=6590320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880058006.0A Active CN111052550B (zh) | 2017-09-28 | 2018-09-20 | 线圈 |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11095177B2 (zh) |
JP (1) | JP6835240B2 (zh) |
CN (1) | CN111052550B (zh) |
DE (1) | DE112018003428T5 (zh) |
WO (1) | WO2019065460A1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7417236B2 (ja) | 2019-05-08 | 2024-01-18 | 株式会社アスター | ステータ部材、ステータおよびモータ |
Citations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2012055074A (ja) * | 2010-08-31 | 2012-03-15 | Aisin Aw Co Ltd | 回転電機用電機子 |
CN102656775A (zh) * | 2010-02-18 | 2012-09-05 | 爱信艾达株式会社 | 旋转电机用电枢 |
JP2014217136A (ja) * | 2013-04-24 | 2014-11-17 |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 固定子 |
CN104300716A (zh) * | 2013-07-18 | 2015-01-21 |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 旋转电机的线圈结构 |
WO2016166848A1 (ja) * | 2015-04-15 | 2016-10-20 |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 固定子および回転電機 |
JP2017050966A (ja) * | 2015-09-01 | 2017-03-09 |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 回転電機ステータ |
Family Cites Families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7078581B (zh) * | 2014-10-31 | 2020-05-15 | 日立汽车系统株式会社 | 旋转电机的定子 |
JP2016123249A (ja) | 2014-12-25 | 2016-07-07 | アイシン・エィ・ダブリュ株式会社 | コイル |
US10826364B2 (en) * | 2016-04-27 | 2020-11-03 | Faraday & Future Inc. | Continuous stator winding and electric machine comprising the same |
KR102342561B1 (ko) * | 2017-04-19 | 2021-12-23 | 엘지마그나 이파워트레인 주식회사 | 회전전기기기의 스테이터 |
-
2018
- 2018-09-20 WO PCT/JP2018/034856 patent/WO2019065460A1/ja active Application Filing
- 2018-09-20 CN CN201880058006.0A patent/CN111052550B/zh active Active
- 2018-09-20 DE DE112018003428.3T patent/DE112018003428T5/de active Pending
- 2018-09-20 JP JP2019545036A patent/JP6835240B2/ja active Active
- 2018-09-20 US US16/638,669 patent/US11095177B2/en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2656775A (zh) * | 2010-02-18 | 2012-09-05 | 爱信艾达株式会社 | 旋转电机用电枢 |
JP2012055074A (ja) * | 2010-08-31 | 2012-03-15 | Aisin Aw Co Ltd | 回転電機用電機子 |
JP2014217136A (ja) * | 2013-04-24 | 2014-11-17 |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 固定子 |
CN104300716A (zh) * | 2013-07-18 | 2015-01-21 |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 旋转电机的线圈结构 |
WO2016166848A1 (ja) * | 2015-04-15 | 2016-10-20 |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 固定子および回転電機 |
JP2017050966A (ja) * | 2015-09-01 | 2017-03-09 |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 回転電機ステータ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WO2019065460A1 (ja) | 2019-04-04 |
DE112018003428T5 (de) | 2020-04-02 |
US20210194306A1 (en) | 2021-06-24 |
JP6835240B2 (ja) | 2021-02-24 |
US11095177B2 (en) | 2021-08-17 |
JPWO2019065460A1 (ja) | 2020-04-09 |
CN111052550A (zh) | 2020-04-21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US8581460B2 (en) | Armature for rotating electrical machine | |
US8674577B2 (en) | Stator for electric rotating machine | |
US7994677B2 (en) | Stator for rotary electric machine, and rotary electric machine using the stator | |
US7923885B2 (en) | Stator for rotary electric machine, and rotary electric machine using the stator | |
JP5516989B2 (ja) | 回転電機用電機子 | |
JP2014007938A (ja) | 回転電機及び回転電機の製造方法 | |
CN113302819A (zh) | 电枢 | |
CN116195172A (zh) | 定子和电动机 | |
CN115459497A (zh) | 马达 | |
WO2012011352A1 (ja) | 回転電機用電機子 | |
CN111052550B (zh) | 线圈 | |
US11777355B2 (en) | Stator and electric rotating machine | |
JP2017221077A (ja) | 回転電機の固定子 | |
WO2014157621A1 (ja) | ステータの構造 | |
JP2009106008A (ja) | 回転電機の固定子 | |
JP2016123247A (ja) | コイル | |
US11183897B2 (en) | Stator of rotating electric apparatus | |
CN112953069B (zh) | 旋转电机 | |
JP2016123249A (ja) | コイル | |
JP2011182524A (ja) | 回転電機用電機子 | |
CN114696487A (zh) | 带多零件导体组件的电机定子 | |
JP2015019452A (ja) | コイル及びコイル形成方法 | |
US20200274413A1 (en) | Stator, stator assembly,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stator | |
JP7400970B2 (ja) | 回転電機 | |
CN109891716B (zh) | 设置有具有改良配置的互连的旋转电机的定子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