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3272740A - 图像形成装置 - Google Patents

图像形成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3272740A
CN113272740A CN201980088260.XA CN201980088260A CN113272740A CN 113272740 A CN113272740 A CN 113272740A CN 201980088260 A CN201980088260 A CN 201980088260A CN 113272740 A CN113272740 A CN 113272740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ecording medium
sheet member
image forming
toner image
sec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80088260.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3272740B (zh
Inventor
下平善树
山下孝幸
山下真登
坂本笃哉
山田光介
小寺哲郎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Fujifilm Business Innovation Corp
Original Assignee
Fujifilm Business Innovation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Fujifilm Business Innovation Corp filed Critical Fujifilm Business Innovation Corp
Publication of CN11327274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27274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327274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272740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2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fixing, e.g. by using heat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15/00Overturning articl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85/00Recirculating articles, i.e. feeding each article to, and delivering it from, the same machine work-station more than once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2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fixing, e.g. by using heat
    • G03G15/2003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fixing, e.g. by using heat using heat
    • G03G15/2007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fixing, e.g. by using heat using heat using radiant heat, e.g. infrared lamps, microwave heater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2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fixing, e.g. by using heat
    • G03G15/2003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fixing, e.g. by using heat using heat
    • G03G15/2014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fixing, e.g. by using heat using heat using contact heat
    • G03G15/2017Structural details of the fixing unit in general, e.g. cooling means, heat shielding means
    • G03G15/2021Plurality of separate fixing and/or cooling areas or units, two step fixing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2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fixing, e.g. by using heat
    • G03G15/2003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fixing, e.g. by using heat using heat
    • G03G15/2014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fixing, e.g. by using heat using heat using contact heat
    • G03G15/2039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fixing, e.g. by using heat using heat using contact heat with means for controlling the fixing temperature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2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fixing, e.g. by using heat
    • G03G15/2003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fixing, e.g. by using heat using heat
    • G03G15/2014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fixing, e.g. by using heat using heat using contact heat
    • G03G15/2053Structural details of heat elements, e.g. structure of roller or belt, eddy current, induction heating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22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involving the combination of more than one step according to groups G03G13/02 - G03G13/20
    • G03G15/23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involving the combination of more than one step according to groups G03G13/02 - G03G13/20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pying both sides of an original or for copying on both sides of a recording or image-receiving material
    • G03G15/231Arrangements for copying on both sides of a recording or image-receiving material
    • G03G15/232Arrangements for copying on both sides of a recording or image-receiving material using a single reusable electrographic recording member
    • G03G15/234Arrangements for copying on both sides of a recording or image-receiving material using a single reusable electrographic recording member by inverting and refeeding the image receiving material with an image on one face to the recording member to transfer a second image on its second face, e.g. by using a duplex tray; Details of duplex trays or inverter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22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involving the combination of more than one step according to groups G03G13/02 - G03G13/20
    • G03G15/23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involving the combination of more than one step according to groups G03G13/02 - G03G13/20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pying both sides of an original or for copying on both sides of a recording or image-receiving material
    • G03G15/231Arrangements for copying on both sides of a recording or image-receiving material
    • G03G15/232Arrangements for copying on both sides of a recording or image-receiving material using a single reusable electrographic recording member
    • G03G15/234Arrangements for copying on both sides of a recording or image-receiving material using a single reusable electrographic recording member by inverting and refeeding the image receiving material with an image on one face to the recording member to transfer a second image on its second face, e.g. by using a duplex tray; Details of duplex trays or inverters
    • G03G15/235Arrangements for copying on both sides of a recording or image-receiving material using a single reusable electrographic recording member by inverting and refeeding the image receiving material with an image on one face to the recording member to transfer a second image on its second face, e.g. by using a duplex tray; Details of duplex trays or inverters the image receiving member being preconditioned before transferring the second image, e.g. decurled, or the second image being formed with different operating parameters, e.g. a different fixing temperature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50Machine control of 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e.g. regulating differents parts of the machine, multimode copiers, microprocessor control
    • G03G15/5054Machine control of 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e.g. regulating differents parts of the machine, multimode copiers, microprocessor control by measuring the characteristics of an intermediate image carrying member or the characteristics of an image on an intermediate image carrying member, e.g. intermediate transfer belt or drum, conveyor belt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65Apparatus which relate to the handling of copy material
    • G03G15/6555Handling of sheet copy material taking place in a specific part of the copy material feeding path
    • G03G15/6558Feeding path after the copy sheet preparation and up to the transfer point, e.g. registering; Deskewing; Correct timing of sheet feeding to the transfer point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65Apparatus which relate to the handling of copy material
    • G03G15/6555Handling of sheet copy material taking place in a specific part of the copy material feeding path
    • G03G15/657Feeding path after the transfer point and up to the fixing point, e.g. guides and feeding means for handling copy material carrying an unfused toner image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21/00Arrangements not provided for by groups G03G13/00 - G03G19/00, e.g. cleaning, elimination of residual charge
    • G03G21/20Humidity or temperature control also ozone evacuation; Internal apparatus environment control
    • G03G21/206Conducting air through the machine, e.g. for cooling, filtering, removing gases like ozone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Fixing For Electrophotography (AREA)
  • Control Or Security For Electrophotography (AREA)
  • Counters In Electrophotography And Two-Sided Copying (AREA)

Abstract

图像形成装置具有:预备加热部,其在记录介质的输送方向上配置于转印部与主加热部之间,在对在第二面转印有调色剂图像的所述记录介质进行加热时,以在利用所述主加热部对所述记录介质进行加热之前所述记录介质的所述第一面的温度高于调色剂的软化点的方式,以非接触状态对所述记录介质进行加热;以及非接触单元,其使得在从所述预备加热部到所述主加热部之间,在所述第二面转印有所述调色剂图像的所述记录介质的所述第一面的调色剂图像形成区域与所述记录介质以外的部件成为非接触状态。

Description

图像形成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图像形成装置。
背景技术
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电子照片系统具有打印速度切换单元,该打印速度切换单元设定实质上连结多台电子照片装置进行打印时使用的打印速度和使多台电子照片装置独立而利用各个电子照片装置进行打印时使用的打印速度,并且对打印速度进行切换。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平8-50429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以往,当在记录介质的两面形成图像时,首先,预备加热部以非接触状态对在第一面转印有调色剂图像的记录介质进行加热,主加热部与记录介质接触,将图像定影于被预备加热部加热的记录介质的第一面。接着,将调色剂图像转印到记录介质的第二面上,预备加热部以非接触状态对在第二面转印有调色剂图像的记录介质进行加热。进而,主加热部与记录介质接触,将调色剂图像定影于被预备加热部加热的记录介质的第二面。
这里,在预备加热部对在第二面转印有调色剂图像的记录介质进行加热时,记录介质的第一面的温度会成为调色剂的软化点以上,构成第一面的调色剂图像的调色剂变软。因此,在从预备加热部到主加热部之间,当记录介质的第一面的图像形成区域与记录介质以外的部件接触时,第一面的调色剂图像会被损伤。
本发明的课题在于,在预备加热部对在第二面转印有调色剂图像的记录介质进行加热时,记录介质的第一面的温度为调色剂的软化点以上的结构中,在从预备加热部到主加热部之间,与记录介质的第一面的图像形成区域与记录介质以外的部件接触的情况相比,抑制形成于第一面的调色剂图像被损伤的情况。
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1]本发明的一个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具有:转印部,其将调色剂图像转印到被输送的记录介质;主加热部,其在所述记录介质的输送方向上配置于所述转印部的下游侧,与记录介质接触而对记录介质进行加热,将所述调色剂图像定影于所述记录介质;翻转部,其使通过所述主加热部在所述记录介质的第一面被定影了调色剂图像的记录介质的正反翻转,并将所述记录介质向所述转印部输送;预备加热部,其在所述记录介质的所述输送方向上配置于所述转印部与所述主加热部之间,以非接触状态对所述记录介质进行加热,所述预备加热部在对被所述翻转部输送到所述转印部从而在第二面转印有调色剂图像的所述记录介质进行加热时,以在利用所述主加热部对记录介质进行加热之前所述记录介质的所述第一面的温度高于调色剂的软化点的方式对所述记录介质进行加热;以及非接触单元,其使得在所述预备加热部到所述主加热部之间,在所述第二面转印有所述调色剂图像的所述记录介质的所述第一面的调色剂图像形成区域与所述记录介质以外的部件成为非接触状态。
[2]在所述图像形成装置中,所述预备加热部也可以在对在所述第二面转印有所述调色剂图像的所述记录介质进行加热时,从所述记录介质的所述第二面侧对所述记录介质进行加热。
[3]在所述图像形成装置中,所述图像形成装置也可以具有输送部,该输送部输送所述记录介质,所述输送部可以保持着所述记录介质的前端部,沿着水平方向输送所述记录介质,所述预备加热部可以配置于被输送的所述记录介质的上方,在隔着所述记录介质与所述预备加热部相反的一侧具有向所述记录介质喷吹空气的喷吹部来作为所述非接触单元。
[4]所述图像形成装置构成为可以在多个尺寸的记录介质形成所述调色剂图像,在使用所述多个尺寸的记录介质中的在所述输送方向上为最大尺寸的记录介质时,所述主加热部对一部分正在被所述预备加热部进行加热的状态下的所述记录介质的另一部分进行加热。
[5]在所述图像形成装置中,可以是,在使用所述多个尺寸的记录介质中的在所述输送方向上为最小尺寸的记录介质时,所述主加热部对一部分正在被所述预备加热部进行加热的状态下的所述记录介质的另一部分进行加热。
发明效果
根据[1]的图像形成装置,在预备加热部对在第二面转印有调色剂图像的记录介质进行加热时,记录介质的第一面的温度为调色剂的软化点以上,在该结构中,与在从预备加热部到主加热部之间记录介质的第一面的图像形成区域与记录介质以外的部件接触的情况相比,能够抑制形成于第一面的调色剂图像损伤。
根据[2]的图像形成装置,在预备加热部对在第二面转印有调色剂图像的记录介质进行加热时,与从第一面侧对记录介质进行加热的情况相比,能够提高形成于第二面的调色剂图像的光泽度。
根据[3]的图像形成装置,与记录介质在由于重力而挠曲的状态下被输送的情况相比,能够增加装置主体内的能够配置部件的区域。
根据[4]的图像形成装置,当在记录介质的两面形成调色剂图像时,与在主加热部开始对最大尺寸的记录介质进行加热时预备加热部对记录介质的加热结束的情况相比,能够减弱预备加热部的输出。
根据[5]的图像形成装置,当在记录介质的两面形成调色剂图像时,与在主加热部开始对最小尺寸的记录介质进行加热时预备加热部对记录介质的加热结束的情况相比,能够减弱预备加热部的输出。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本发明的例示的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所具有的定影装置的结构图。
图2是示出本发明的例示的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所具有的定影装置的主定影部的立体图。
图3是示出本发明的例示的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的链式叼纸部的立体图。
图4是示出本发明的例示的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所具有的风扇的俯视图。
图5是示出本发明的例示的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所具有的定影装置的主定影部的剖视图。
图6是示出本发明的例示的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所具有的定影装置的主定影部的剖视图。
图7是以表的形式示出针对本发明的例示的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的实施例、比较例的评价结果的图。
图8是示出本发明的例示的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所具有的冷却部的剖视图。
图9是示出本发明的例示的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所具有的调色剂图像形成部的结构图。
图10是示出本发明的例示的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的结构图。
具体实施方式
根据图1~图10对本发明的例示的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的一例进行说明。另外,图中所示的箭头H表示装置上下方向(铅垂方向),箭头W表示装置宽度方向(水平方向),箭头D表示装置进深方向(水平方向)。
(图像形成装置10)
本例示的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10是在片材部件P形成调色剂图像的电子照片式的图像形成装置。如图10所示,图像形成装置10具有控制部160、收纳部50、排出部52、图像形成部12、输送机构60、翻转机构80、定影装置100和冷却部90。
〔控制部160〕
控制部160由CPU(Central Processing Unit:中央处理单元)、ROM(Read OnlyMemory:只读存储器)、RAM(Random Access Memory:随机存取存储器)和HDD(Hard DiskDrive:硬盘驱动器)(均未图示)构成。在CPU中执行处理程序。在ROM中存储有各种程序、各种表、参数等。RAM被用作CPU执行各种程序时的工作区等。
〔收纳部50〕
收纳部50具有收纳作为记录介质的片材部件P的功能。在图像形成装置10中具有多个(例如2个)收纳部50。收纳部50构成为从多个收纳部50中选择性地送出片材部件P。
〔排出部52〕
排出部52是排出形成有调色剂图像的片材部件P的部分。具体而言,构成为将在利用定影装置100对调色剂图像进行定影后被冷却部90冷却后的片材部件P向排出部52排出。
〔图像形成部12〕
图像形成部12具有通过电子照片方式在片材部件P形成调色剂图像的功能。具体而言,图像形成部12具有形成调色剂图像的调色剂图像形成部20、以及将由调色剂图像形成部20形成的调色剂图像转印到片材部件P上的转印装置30。
在图像形成装置10中具有多个调色剂图像形成部20,以按照每个颜色形成调色剂图像。在图像形成装置10中,具有黄色(Y)、品红(M)、青色(C)、黑色(K)合计4个颜色的调色剂图像形成部20。图10所示的(Y)、(M)、(C)、(K)示出与上述各颜色对应的结构部分。
(调色剂图像形成部20)
除了使用的调色剂以外,各颜色的调色剂图像形成部20基本上同样地构成。具体而言,如图9所示,各颜色的调色剂图像形成部20具有在图中箭头A方向上旋转的感光鼓21(即感光体)、以及使感光鼓21带电的带电器22。并且,各颜色的调色剂图像形成部20具有:曝光装置23,其对通过带电器22而带电的感光鼓21进行曝光,在感光鼓21形成静电潜像;以及显影装置24,其使用调色剂对通过曝光装置23形成于感光鼓21的静电潜像进行显影,形成调色剂图像。
(转印装置30)
转印装置30具有如下功能:将各颜色的感光鼓21的调色剂图像以重叠的方式一次转印到中间转印体上,将该重叠的调色剂图像二次转印到片材部件P上。具体而言,如图10所示,转印装置30具有作为中间转印体的转印带31、一次转印辊33和转印部35。
一次转印辊33具有如下功能:在感光鼓21与一次转印辊33之间的一次转印位置T(参照图9)将形成于感光鼓21的调色剂图像转印到转印带31上。
转印带31为环状带。转印带31卷绕于多个辊32,从而转印带31的姿态被决定。多个辊32中的至少一个被旋转驱动,由此,转印带31向箭头B方向环绕,向二次转印位置NT输送被一次转印后的调色剂图像。
转印部35具有将转印到转印带31上的调色剂图像转印到片材部件P上的功能。具体而言,转印部35具有二次转印部34和对置辊36。
对置辊36以与转印带31对置的方式配置于转印带31的下侧。二次转印部34以在其与对置辊36之间配置有转印带31的方式配置于转印带31的内侧。具体而言,二次转印部34由电晕管构成。在转印部35中,通过利用二次转印部34的放电而产生的静电力,将转印到转印带31上的调色剂图像转印到通过二次转印位置NT的片材部件P上。
〔输送机构60〕
输送机构60具有向二次转印位置NT输送在收纳部50中收纳的片材部件P的功能。并且,输送机构60具有从二次转印位置NT向后述主加热部120进行输送的功能。输送机构60的详细情况在后面叙述。
〔翻转机构80〕
翻转机构80具有使片材部件P的正反翻转的功能。翻转机构80的详细情况在后面叙述。
〔定影装置100〕
定影装置100具有将通过转印装置30而转印到片材部件P上的调色剂图像定影于片材部件P的功能。另外,定影装置100的详细情况在后面叙述。
〔冷却部90〕
冷却部90具有对由定影装置100加热后的片材部件P进行冷却的功能。如图10所示,冷却部90在片材部件P的输送方向上配置于定影装置100的主加热部120的下游侧。此外,冷却部90具有在装置宽度方向上并列的2个冷却辊92。2个冷却辊92为相同的结构,因此,对一个冷却辊92进行说明。
如图8所示,冷却辊92具有隔着片材部件P的输送路径配置于上方的辊92a、以及隔着片材部件P的输送路径配置于下方的辊92b。
辊92a、92b呈在装置进深方向上延伸的圆柱状,具有圆筒状的基材94a、94b。基材94a、94b是铝管,在基材94a、94b的内部产生由未图示的送风机构产生的空气的流动。通过该空气的流动,辊92a、92b的表面的温度比不产生该空气的流动的情况下的温度低。
在该结构中,辊92b从未图示的驱动部件被传递旋转力而旋转。进而,辊92a从动于辊92b而旋转。辊92a、92b夹着片材部件P进行输送,对片材部件P进行冷却。
(图像形成装置的作用)
在图10所示的图像形成装置10中,以如下方式形成调色剂图像。
首先,被施加电压的各颜色的带电器22(参照图9)使各颜色的感光鼓21的表面以预定的电位均匀地带负电。接着,曝光装置23根据从外部输入的图像数据,对带电的各颜色的感光鼓21的表面照射曝光光,形成静电潜像。
由此,与图像数据对应的静电潜像形成于各个感光鼓21的表面。进而,各颜色的显影装置40对该静电潜像进行显影,形成调色剂图像而使之可视化。此外,转印装置30将形成于各颜色的感光鼓21的表面的调色剂图像转印到转印带31上。
因此,从图10所示的收纳部50通过输送机构60向片材部件P的输送路径送出从而被输送的片材部件P被送出到转印带31和对置辊36接触的二次转印位置NT。在二次转印位置NT处,片材部件P被转印带31和对置辊36夹着进行输送,由此,转印带31的表面的调色剂图像被转印到片材部件P的第一面(=正面)上。
进而,定影装置100将转印到片材部件P的第一面上的调色剂图像定影于片材部件P,片材部件P被输送到冷却部90。冷却部90对定影有调色剂图像的片材部件P进行冷却,向排出部52排出。
另一方面,当要在片材部件P的第二面(=反面)形成调色剂图像的情况下,被输送机构60输送而通过了定影装置100的片材部件P被输送到翻转机构80,通过翻转装置84被正反翻转。进而,翻转机构80向输送机构60输送正反被翻转后的片材部件P。输送机构60输送片材部件P。然后,为了在片材部件P的第二面形成调色剂图像,再次进行前述工序。
(主要部分结构)
接着,对输送机构60、翻转机构80和定影装置100进行说明。
〔输送机构60〕
如图10所示,输送机构60具有送出辊62、多个输送辊64和链式叼纸部66。链式叼纸部66是输送部的一例。
送出辊62是送出收纳部50中收纳的片材部件P的辊。多个输送辊64是向链式叼纸部66输送由送出辊62送出的片材部件P的辊、或向冷却部90输送由链式叼纸部66输送的片材部件P的辊。链式叼纸部66具有保持片材部件P的前端部而输送片材部件P的功能。
如图3所示,链式叼纸部66具有一对链条72和作为保持部(=把持部)的夹持器76。一对链条72形成为环状。该一对链条72在装置进深方向上隔开间隔而配置。而且,一对链条72卷绕于配置于对置辊36(参照图10)的轴向的一端侧和另一端侧的一对链轮(图示省略)、以及配置于后述加压辊140的轴向的一端侧和另一端侧的一对链轮71(参照图2),进而,一对链条72卷绕于一对链轮74(参照图10)。通过使这些一对链轮中的任意一方旋转,使链条72向箭头C方向环绕。
此外,分别安装有多个夹持器76的多个安装部件75沿着装置进深方向架设于一对链条72。多个安装部件75沿着链条72的周向(环绕方向)以预定的间隔固定于一对链条72。
多个夹持器76沿着装置进深方向以预定的间隔安装于安装部件75。夹持器76具有保持片材部件P的前端部的功能。具体而言,夹持器76具有爪76a。此外,在安装部件75形成有与爪76a接触的接触部75a(参照图6)。
夹持器76在爪76a与接触部75a之间夹持片材部件P的前端部,由此保持片材部件P。另外,在夹持器76中,例如通过弹簧等将爪76a按压于接触部75a,并且,通过凸轮等的作用使爪76a相对于接触部75a接触分离。
而且,在链式叼纸部66中,通过在夹持器76保持着片材部件P的前端部的状态下使链条72向箭头C方向环绕,由此来输送片材部件P。链式叼纸部66向二次转印位置NT输送由多个输送辊64输送的片材部件P,进而,在使片材部件P通过后述预备加热部102后,向后述主加热部120进行输送。另外,在输送机构60中输送片材部件P的输送路径的一部分在图10中利用单点划线表示。
在该结构中,链式叼纸部66至少在从二次转印位置NT到主加热部120之间,沿着水平方向输送片材部件P。即,链式叼纸部66至少在从二次转印位置NT到主加热部120之间,以未定影的调色剂图像面朝向上方的方式输送片材部件P。
〔翻转机构80〕
如图10所示,翻转机构80具有多个输送辊82、翻转装置84和多个输送辊86。翻转机构80是翻转部的一例。
多个输送辊82是向翻转装置84输送从定影装置100送来的片材部件P的辊。作为一例,翻转装置84是如下装置:以使片材部件P的输送方向例如每次变化90度的方式多次折返并输送片材部件P,由此,如莫比乌斯带那样扭转片材部件P,使片材部件P的正反翻转。多个输送辊86是向链式叼纸部66输送通过翻转装置84被正反翻转后的片材部件P的辊。
在该结构中,当要在片材部件P的第一面(即正面)和第二面(即反面)形成调色剂图像的情况下(以下记载为“双面打印的情况”),翻转机构80使在第一面(即正面)定影了调色剂图像的片材部件P的正反翻转。然后,翻转机构80通过链式叼纸部66向二次转印位置NT输送片材部件P。
〔定影装置100〕
如图1所示,定影装置100具有以不与被输送的片材部件P接触的状态对片材部件P进行加热的预备加热部102、与片材部件P接触而对片材部件P进行加热、加压的主加热部120、以及喷吹单元170。
[预备加热部102]
如图1所示,预备加热部102在片材部件P的输送方向上相对于调色剂图像被转印到片材部件P上的二次转印位置NT(参照图10)位于下游侧,配置于被输送的片材部件P的上方。换言之,预备加热部102配置于被转印到片材部件P上的未定影调色剂图像侧。该预备加热部102具有反射板104、多个红外线加热器106(以下记载为“加热器106”)和金属网112。
(反射板104)
反射板104使用铝板形成,构成为该反射板104的靠被输送的片材部件P侧为开放的底浅的箱状。在本例示的实施方式中,从上方观察,反射板104沿着装置进深方向覆盖被输送的片材部件P。
(加热器106)
加热器106是外形为圆柱状的红外线加热器,在反射板104的内部收纳有多个加热器106,该加热器106配置成在装置进深方向上延伸。在本例示的实施方式中,从上方观察,加热器106在装置进深方向上覆盖被输送的片材部件P。此外,加热器106在上下方向上与被输送的片材部件P分开30〔mm〕。
多个加热器106在装置宽度方向上并列。在本例示的实施方式中,从上方观察,配置有多个加热器106的区域在装置宽度方向上覆盖被输送的片材部件P。换言之,通过多个加热器106一次性地对被输送的片材部件P的整体进行加热。
在以上的结构中,从加热器106发出在3〔μm〕以上且5〔μm〕以下的波长光谱辐射亮度成为最大的红外线,加热器106的表面温度成为300〔℃〕以上且1175〔℃〕以下的预定的温度。
(金属网112)
金属网112利用未图示的固定部件被固定于反射板104的缘部,将反射板104的内部与反射板104的外部分隔开来。由此,金属网112防止被输送的片材部件P与加热器106接触。
在该结构中,预备加热部102从未定影的调色剂图像侧以非接触状态对片材部件P进行加热。即,预备加热部102作为使未定影的调色剂变软的软化单元发挥功能。
而且,在仅在第一面(即正面)形成调色剂图像的情况下(以下有时记载为“单面打印的情况”),预备加热部102从朝向上方的第一面侧以非接触状态对片材部件P进行加热。具体而言,预备加热部102对片材部件P进行加热,使得在利用主加热部120对片材部件P进行加热之前使片材部件P的第一面的温度高于调色剂的软化点。换言之,预备加热部102对片材部件P进行加热使得在利用主加热部120对片材部件P进行加热之前将片材部件P的第一面的温度维持为高于调色剂的软化点的状态。
并且,在双面打印的情况下,在对形成于第二面(即反面)的调色剂图像进行加热时,预备加热部102从朝向上方的第二面侧以非接触状态对片材部件P进行加热。具体而言,预备加热部102对片材部件P进行加热,使得在利用主加热部120对片材部件P进行加热之前片材部件P的第二面的温度高于调色剂的软化点。进而,预备加热部102对片材部件P进行加热使得在利用主加热部120对片材部件P进行加热之前片材部件P的第一面的温度高于调色剂的软化点。换言之,预备加热部102以在利用主加热部120对片材部件P进行加热之前维持着片材部件P的第一面的温度高于调色剂的软化点的状态的方式对片材部件P进行加热。在本例示的实施方式中,作为一例,预先通过试验,按照纸张种类或纸的尺寸求出使片材部件P的第一面的温度高于调色剂的软化点的预备加热部102的输出条件,使控制部160存储预备加热部102的输出表。然后,控制部160根据用户输入的片材部件P的纸张种类或尺寸的信息,调整预备加热部102的输出。由此,预备加热部102以片材部件P的第一面的温度高于调色剂的软化点的方式对片材部件P进行加热。另外,也可以利用温度传感器测定第一面的温度,控制部160通过根据测定结果调整预备加热部102的输出从而以片材部件P的第一面的温度小于调色剂的软化点的方式对片材部件P进行加热。
即,预备加热部102对片材部件P进行加热使得在利用主加热部120对片材部件P进行加热之前片材部件P的第一面的温度高于调色剂的软化点,由此,形成有未定影调色剂图像的第二面的温度可靠地高于调色剂的软化点。
这样,预备加热部102作为使构成已经定影于片材部件P的第一面的调色剂图像的调色剂变软的另一个软化单元发挥功能。
这里,“利用主加热部120对片材部件P进行加热之前的片材部件P的第一面或第二面的温度”是从图5所示的主加热部120的挤压部N的输送方向上游端向输送方向的上游侧离开100〔mm〕(图5所示的L01)的位置S01处的片材部件P的第一面或第二面的温度。
即,在双面打印的情况下,预备加热部102在与第二面对置地对转印到第二面上的调色剂图像进行加热时,以位置S01处的第一面的温度高于调色剂的软化点的方式对片材部件P进行加热。具体而言,与转印到第二面上的调色剂图像的图像密度、颜色无关地,以位置S01处的第一面的温度高于调色剂的软化点的方式,调整预备加热部102的输出。
在本例示的实施方式中,作为一例,根据用户输入的片材部件P的纸张种类、尺寸和图像分布等,调整预备加热部102的输出。由此,在双面打印的情况下,预备加热部102以片材部件P的第一面的温度高于调色剂的软化点的方式对片材部件P进行加热。
这里,“调色剂的软化点(=调色剂的玻璃化转变温度)”是指,使用流动测试仪(岛津制作所公司制、CFT500),在模具细孔径为0.5〔mm〕、加压加重为0.98〔MPa〕、升温速度为1〔℃/min〕的条件下测定出的1/2下降速度。另外,1/2下降速度是与从使调色剂样本熔融流出时的流出开始点到结束点的高度的1/2相当的温度。另外,在本例示的实施方式中,作为一例,使用软化点为75〔℃〕的调色剂。
[喷吹单元170]
如图1所示,喷吹单元170配置成在上下方向上与预备加热部102对置,被输送的片材部件P通过喷吹单元170与预备加热部102之间。而且,如图4所示,喷吹单元170具有在装置宽度方向和装置进深方向上排列的多个风扇172。风扇172是喷吹部的一例。
在该结构中,多个风扇172朝向通过其与预备加热部102之间的片材部件P喷吹空气,由此,被输送的片材部件P的前端部被保持从而输送姿态稳定。具体而言,通过由多个风扇172朝向片材部件P喷吹空气,由此,在从预备加热部102到主加热部120之间,片材部件P的输送姿态稳定。这样,风扇172作为使片材部件P的输送姿态稳定的姿态稳定单元发挥功能。
这里,“片材部件P的输送姿态稳定”是指,与不具有姿态稳定单元时相比,从成为由于重力而挠曲的状态的片材部件的后端部到预备加热部102为止的距离变小。即,“片材部件P的输送姿态稳定”是指,与片材部件P由于重力而挠曲的情况相比,从片材部件P的片材面到预备加热部102为止的上下方向的距离变小。进而,优选从片材部件P的片材面到预备加热部102为止的距离比从预备加热部102到夹持器76为止的距离长,并且,减小从片材部件P的片材面到预备加热部102为止的最长距离与最短距离之差。这里,也可以调整风扇172的输出。在本例示的实施方式中,作为一例,按照纸张种类或纸的尺寸求出风扇172的输出条件,使风扇172的输出表存储于控制部160。然后,控制部160根据用户输入的片材部件P的纸张种类或尺寸的信息,调整风扇172的输出。例如,在用户输入的纸厚大于规定值的情况下、或用户输入的纸的尺寸大于规定值的情况下,控制部160提高风扇的输出。另外,也可以利用光学传感器测定从片材部件P的片材面到预备加热部102为止的距离,控制部160根据测定结果调整风扇172的输出。
此外,风扇172向片材部件P喷吹空气,由此,与不向片材部件P喷吹空气的情况相比,抑制片材部件P的后端从输送路径离开的情况。这样,风扇172作为限制片材部件P的后端的位置的位置限制单元发挥功能。
此外,通过由风扇172限制片材部件P的后端的位置,在从预备加热部102到主加热部120之间,在片材部件P中朝向下方的面的图像形成区域与片材部件P以外的部件成为非接触状态。这样,风扇172作为使片材部件P中的朝向下方的面的图像形成区域与片材部件P以外的部件成为非接触状态的非接触单元发挥功能。
这里,从抑制调色剂变软的状态下的调色剂图像与片材部件P以外的部件接触而导致损伤的观点来看,“从预备加热部102到主加热部120之间”只要是在片材部件P的输送方向上从预备加热部102的中央部到后述主加热部120的挤压部N之间(=图1的H01)即可。如果“从预备加热部102到主加热部120之间”是在片材部件P的输送方向上从预备加热部102的上游端到后述主加热部120的挤压部N之间(即图1的范围H02),则更加优选。
此外,“使图像形成区域和片材部件P以外的部件成为非接触状态”是指片材部件P的图像形成区域不与任何部件接触的状态。
此外,“图像形成区域”是指片材部件P的外周部等未形成图像的部分以外的部分,在片材部件P的整面形成实心图像时,则是形成有图像的区域。另外,在本例示的实施方式中,在片材部件P中,由夹持器76把持的前端部的以外的部分全部与片材部件P以外的部件成为非接触状态。
[主加热部120]
如图1所示,主加热部120在片材部件P的输送方向上配置于预备加热部102的下游侧。主加热部120具有与被输送的片材部件P接触而对片材部件P进行加热的加热辊130、向着加热辊130而对片材部件P进行加压的加压辊140、以及从动于旋转的加热辊130而旋转的从动辊150。
(加热辊130)
如图1所示,加热辊130与被输送的片材部件P的朝向上方的面接触,配置成将轴向作为装置进深方向而在装置进深方向上延伸。加热辊130具有圆筒状的基材132、以覆盖基材132的整周的方式形成的橡胶层134、以覆盖橡胶层134的整周的方式形成的防粘层136、以及收纳于基材132的内部的加热器138。作为一例,加热辊130中的防粘层136的外周面的外径为80〔mm〕。
基材132是铝管,作为一例,具有20〔mm〕的厚度。此外,橡胶层134由硅橡胶形成,作为一例,厚度为6〔mm〕。防粘层136由四氟乙烯和全氟乙烯的共聚物(PFA树脂)形成,作为一例,厚度为50〔μm〕。
此外,如图2所示,在装置进深方向上,在加热辊130的两端部分别形成有在装置进深方向上延伸的轴部139a,设置有分别支承轴部139a的支承部件139b。由此,加热辊130在加热辊130的两端部被支承部件139b支承为能够旋转。
(从动辊150)
如图1、图2所示,从动辊150隔着加热辊130位于被输送的片材部件P的相反侧,配置成将轴向作为装置进深方向而在装置进深方向上延伸。此外,从动辊150具有圆筒状的基材152和收纳于基材152的内部的加热器154。作为一例,从动辊150的基材152的外周面的外径为50〔mm〕。
基材152是铝管,作为一例,厚度具有10〔mm〕。而且,从动辊150在从动辊150的两端部被未图示的支承部件支承为能够旋转。
在该结构中,从动辊150从动于加热辊130而旋转。而且,从动辊150对加热辊130进行加热。这样,加热辊130被从动辊150加热,并且加热辊130自身具有加热器138,由此,加热辊130的表面温度成为180〔℃〕以上且200〔℃〕以下的预定的温度。
(加压辊140)
如图1、图2所示,加压辊140隔着被输送的片材部件P位于加热辊130的相反侧,与被输送的片材部件P的朝向下方的面接触,配置成将轴向作为装置进深方向而在装置进深方向上延伸。此外,加压辊140具有圆筒状的基材142、以覆盖基材142的方式形成的橡胶层144、以覆盖橡胶层144的方式形成的防粘层146、以及形成于装置进深方向的两端部的一对轴部148(参照图2)。作为一例,加压辊140中的防粘层146的外周面的外径为225〔mm〕。这样,加压辊140的外径比加热辊的外径大。
基材142是铝管,作为一例,厚度为20〔mm〕。橡胶层144由硅橡胶形成,作为一例,厚度为1〔mm〕。防粘层146由四氟乙烯和全氟乙烯的共聚物(PFA树脂)形成,作为一例,厚度为50〔μm〕。
此外,在加压辊140的外周面形成有在装置进深方向上延伸的凹部140a。如图6所示,在片材部件P通过加压辊140与加热辊130之间的情况下把持片材部件P的前端部的夹持器76收纳于该凹部140a。
而且,从预备加热部102到主加热部120为止的距离(图1的L02)以如下方式决定:在使用在片材部件P的输送方向上的尺寸最小的片材部件P时,在主加热部120正在对片材部件P的前端进行加热的状态下,片材部件P的后端会被预备加热部102加热。换言之,在片材部件P的前端被主加热部120的挤压部N夹持的状态下,片材部件P的后端在上下方向上与预备加热部102对置。另外,最小尺寸记载于图像形成装置10的使用说明书中。片材部件P的前端是片材部件P的一部分的一例,片材部件P的后端是片材部件P的另一部分的一例。
此外,如图2所示,一对轴部148形成于加压辊140的装置进深方向上的两端部。一对轴部148与加压辊140中的防粘层146的外周面相比为小径,在轴向上延伸。
在该结构中,加压辊140从未图示的驱动部件被传递旋转力而旋转。加热辊130从动于旋转的加压辊140而旋转,从动辊150从动于旋转的加热辊130而旋转。进而,加热辊130和加压辊140夹着被转印有调色剂图像的片材部件P进行输送,由此,调色剂图像被定影于片材部件P。
(其他)
如图2所示,主加热部120具有支承加压辊140的一对支承部件156、以及经由支承部件156对加压辊140朝向加热辊130侧进行施力的一对施力部件158。
一对支承部件156分别配置成从下方将加压辊140的一对轴部148支承为能够旋转。
一对施力部件158是压缩弹簧,隔着支承部件156配置于轴部148的相反侧。
在该结构中,一对施力部件158对加压辊140朝向加热辊130侧施力,由此,加压辊140对片材部件P朝向加热辊130加压。而且,如图2所示,加热辊130的被加压辊140施力的部分变形,形成加热辊130和加压辊140接触的区域即挤压部N。
而且,利用加热辊130和加压辊140的挤压部N夹着片材部件P,由此,由变软的调色剂形成的调色剂图像的表面的平滑度变高,调色剂图像的光泽度变高。这样,主加热部120作为提高调色剂图像的光泽度的光泽度提高单元发挥功能。
(主要部分结构的作用)
接着,对图像形成装置10的作用进行说明。
在图10所示的图像形成装置10中,送出辊62向片材部件P的输送路径送出收纳部50中收纳的片材部件P。进而,多个输送辊64向链式叼纸部66输送由送出辊62送出的片材部件P。
进而,如图3所示,链式叼纸部66保持着片材部件P的前端部而输送片材部件P,将片材部件P向二次转印位置NT输送。在图10所示的二次转印位置NT处,转印带31和对置辊36夹着片材部件P进行输送。由此,转印带31的表面的调色剂图像被转印到片材部件P中朝向上方的第一面(即正面)。
进而,链式叼纸部66沿着水平方向输送片材部件P。然后,图1所示的预备加热部102从由链式叼纸部66输送的片材部件P的第一面侧(即未定影的调色剂图像侧)以非接触状态对片材部件P进行加热。在预备加热部102对片材部件P进行加热时,风扇172朝向片材部件P的第二面(即反面)喷吹空气。由此,处于被预备加热部102加热的状态的片材部件P的输送姿态稳定。
进而,在主加热部120中,利用加热辊130和加压辊140夹着片材部件P进行输送,由此使调色剂图像定影于片材部件P的第一面。
在单面打印的情况下,冷却部90从主加热部120接受片材部件P,对在第一面定影有调色剂图像的片材部件P进行冷却,并向排出部52排出。
另一方面,在双面打印的情况下,图10所示的翻转机构80从主加热部120接受在第一面定影了调色剂图像的片材部件P,使片材部件P的正反翻转。然后,链式叼纸部66从翻转机构80接受正反翻转后的片材部件P并进行输送。
链式叼纸部66保持第二面朝向上方的状态的片材部件P的前端部并进行输送,再次向二次转印位置NT输送片材部件P。在二次转印位置NT处,转印带31和对置辊36夹着片材部件P进行输送。由此,转印带31的表面的调色剂图像被转印到片材部件P的第二面(=反面)上。
链式叼纸部66输送被转印有调色剂图像的第二面朝向上方、定影有调色剂图像的第一面朝向下方的状态下的片材部件P。此外,图1所示的预备加热部102从由链式叼纸部66输送的片材部件P的第二面侧以非接触状态对片材部件P进行加热。在预备加热部102对片材部件P进行加热时,喷吹单元170的风扇172朝向片材部件P的第一面(即朝向下方的面)喷吹空气。被预备加热部102加热的状态的片材部件P的姿态稳定。
由此,在从预备加热部102到主加热部120之间,在片材部件P的第一面的图像形成区域与片材部件P以外的部件为非接触状态的情况下输送片材部件P。
进而,在预备加热部102对转印到第二面上的调色剂图像进行加热时,以位置S01(参照图5)处的第一面的温度高于调色剂的软化点的方式对片材部件P进行加热。
然后,主加热部120利用加热辊130和加压辊140夹着片材部件P进行输送,由此使调色剂图像定影于片材部件P的第二面。这里,在利用加热辊130和加压辊140夹着片材部件P的前端的状态下,片材部件P的后端被预备加热部102加热。换言之,在预备加热部102对片材部件的加热结束之前,主加热部120开始对片材部件P进行加热。
此外,如上所述,在预备加热部102对转印到第二面上的调色剂图像进行加热时,以位置S01处的第一面的温度高于调色剂的软化点的方式对片材部件P进行加热。即,在利用主加热部120的加热辊130和加压辊140夹着片材部件P之前,第一面的温度高于调色剂的软化点。
因此,与第一面的温度为调色剂的软化点以下的情况相比,通过利用加热辊130和加压辊140进行夹持,第一面的调色剂图像的平滑度变高。换言之,与第一面的温度为调色剂的软化点以下的情况相比,通过利用加热辊130和加压辊140进行夹持,第一面的调色剂图像的光泽度变高。
此外,冷却部90从主加热部120接受在两面定影了调色剂图像的片材部件P,对片材部件P进行冷却,向排出部52排出。
这里,对在双面打印的情况下、位置S01处的第一面的温度和调色剂图像的光泽度之间的关系的评价进行说明。在该评价中,使用软化点的温度为75〔℃〕的调色剂,在片材部件P的第一面形成黑色实心图像。在图7中示出评价结果。位置S01处的第一面的温度低于调色剂的软化点的比较例1、2的光泽度(=光泽度)为45。与此相对,位置S01处的第一面的温度高于调色剂的软化点的实施例1的光泽度为57,实施例2的光泽度为65。即,实施例1、2的光泽度比比较例1、2的光泽度高。
这样,在双面打印的情况下,通过使调色剂图像已经定影于片材部件P的第一面的位置S01处的温度比调色剂的软化点高,形成于第一面的调色剂图像的光泽度变高。
另外,光泽度使用光泽度测定机(BYK-Gardner公司制的AG-4430)来进行评价。具体而言,使用该光泽度测定机,以镜面光泽度的测定方法(JIS Z 8741:1997)中的入射角60度进行测定,将该测定值设为光泽度。
(总结)
如以上说明的那样,在双面打印的情况下,调色剂图像定影于片材部件P的第一面的位置S01处的温度高于调色剂的软化点。即,形成第一面的调色剂图像的调色剂变软,当与片材部件P以外的部件接触时,调色剂图像会损伤。但是,通过由风扇172从片材部件P的下方朝向片材部件P喷吹空气,在从预备加热部102到主加热部120之间,使得在片材部件P的第一面的图像形成区域和片材部件P以外的部件为非接触状态的情况下,输送片材部件P。
因此,在利用主加热部120对片材部件P进行加热之前片材部件P的第一面的温度高于调色剂的软化点的结构中,与在从预备加热部102到主加热部120之间片材部件P的第一面的图像形成区域与片材部件P以外的部件接触的情况相比,抑制了形成于第一面的调色剂图像的损伤。
此外,在图像形成装置10中,在预备加热部102对在第二面转印有调色剂图像的片材部件P进行加热时,预备加热部102从第二面侧对片材部件P进行加热。由此,被转印有未定影调色剂图像的第二面的温度比第一面的温度高。即,被转印有未定影调色剂图像的第二面的温度高于调色剂的软化点。因此,与预备加热部从第一面侧对片材部件P进行加热的情况相比,构成被转印到第二面上的调色剂图像的调色剂变软,形成于第二面的调色剂图像的光泽度变高。
在图像形成装置10中,风扇172从片材部件P的下方朝向片材部件P喷吹空气,由此,前端部被保持而被输送的片材部件P的输送姿态稳定。具体而言,风扇172向片材部件P喷吹空气,由此,与片材部件P在由于重力而挠曲的状态下被输送的情况相比,抑制了片材部件P的后端在上下方向上从输送路径向下侧离开的情况。这样,通过抑制片材部件P的后端从输送路径离开的情况,与片材部件P在由于重力而挠曲的状态下被输送的情况相比,在图像形成装置10的装置主体10a内能够配置部件的区域增加。
在图像形成装置10中,在最小尺寸的片材部件P的前端被主加热部120的挤压部N夹持的状态下,片材部件P的后端在上下方向上与预备加热部102对置。即,在主加热部120开始对片材部件P进行加热时,片材部件P还在被预备加热部102加热。因此,与在主加热部120开始对片材部件P进行加热时预备加热部102对片材部件P的加热已结束的情况相比,预备加热部102的输出减弱。
另外,针对本发明,对特定的例示的实施方式详细地进行了说明,但是本发明不限于该例示的实施方式,本领域技术人员明白能够在本发明的范围内采取其他各种实施方式。例如,在上述例示的实施方式中,使用风扇172使片材部件P的输送姿态稳定,由此,在从预备加热部102到主加热部120之间,使第一面的图像形成区域与片材部件P以外的部件成为非接触状态。但是,例如,也可以考虑由链式叼纸部66输送的片材部件P的输送姿态来决定片材部件P以外的部件的配置,使片材部件P的第一面的图像形成区域和片材部件P以外的部件成为非接触状态。该情况下,使第一面的图像形成区域和片材部件P以外的部件成为非接触状态的非接触单元成为在供片材部件P通过的区域中具有没有配置片材部件P以外的部件的空间的装置主体。
此外,在上述例示的实施方式中,通过使用风扇172使片材部件P的输送姿态稳定,使得在从预备加热部102到主加热部120之间,片材部件P的第一面的图像形成区域与片材部件P以外的部件成为非接触状态。但是,也可以通过保持片材部件P的后端,使得在从预备加热部102到主加热部120之间,使第一面的图像形成区域与片材部件P以外的部件成为非接触状态。该情况下,使第一面的图像形成区域与片材部件P以外的部件成为非接触状态的非接触单元成为保持片材部件P的后端的保持部。
此外,在上述例示的实施方式中,通过使用风扇172使片材部件P的输送姿态稳定,使得在从预备加热部102到主加热部120之间,使片材部件P的第一面的图像形成区域与片材部件P以外的部件成为非接触状态。但是,也可以通过保持片材部件P的宽度方向两端,使得在从预备加热部102到主加热部120之间,使第一面的图像形成区域与片材部件P以外的部件成为非接触状态。该情况下,使第一面的图像形成区域与片材部件P以外的部件成为非接触状态的非接触单元成为保持片材部件P的宽度方向两端的保持部件。
此外,在上述例示的实施方式中,在从预备加热部102到主加热部120之间,利用风扇172,以片材面朝向上下方向的状态输送片材部件P。但是,在从预备加热部102到主加热部120之间,也可以以片材面朝向装置宽度方向的状态从下方向上方输送片材部件P。该情况下,不使用风扇172就可使片材部件P的输送姿态稳定。
在上述例示的实施方式中,在片材部件P的输送方向上为最小尺寸的片材部件P的前端被主加热部120的挤压部N夹持的状态下,片材部件P的后端在上下方向上与预备加热部102对置。但是,也可以是,在片材部件P的输送方向上为最大尺寸的片材部件P的前端被主加热部120的挤压部N夹持的状态下,片材部件P的后端在上下方向上与预备加热部102对置。但是,该情况下,不会发挥通过设置成在最小尺寸的片材部件P的前端被主加热部120的挤压部N夹持的状态下、片材部件P的后端在上下方向上与预备加热部102对置所起到的作用。
在上述例示的实施方式中,记载为“片材部件P的第一面的温度”,但是,当在第一面形成有调色剂图像的情况下,“片材部件P的第一面的温度”与“形成于片材部件P的第一面的调色剂图像的温度”为同义。同样,在上述例示的实施方式中,记载为“片材部件P的第二面的温度”,但是,当在第二面形成有调色剂图像的情况下,“片材部件P的第二面的温度”与“形成于片材部件P的第二面的调色剂图像的温度”为同义。
在上述例示的实施方式中,链式叼纸部66在从二次转印位置NT到主加热部120之间,大致在水平方向上输送片材部件P。但是,链式叼纸部66在从二次转印位置NT到主加热部120之间,只要是至少沿着水平方向输送片材部件P,使未定影的调色剂图像面朝向上方即可。例如,链式叼纸部66也可以在从二次转印位置NT到主加热部120之间,相对于水平方向倾斜地输送片材部件P。该情况下,与片材部件P的前端相比于后端在上下方向上成为下侧相比,在以片材部件P的前端相比于后端在上下方向上成为上侧的方式倾斜地输送片材部件P时,片材部件P的后端在上下方向上垂向下侧,由此,能够抑制片材部件P的姿态变化。
以上参照附图说明了各种实施方式,但是,本发明当然不限于该例子。只要是本领域技术人员,则显而易见能够在权利要求书所记载的范畴内想到各种变更例或修正例,了解到它们当然也属于本发明的技术范围。此外,可以在不脱离发明主旨的范围内任意地组合上述实施方式中的各结构要素。
另外,本申请基于2019年2月13日申请的日本专利申请(日本特愿2019-023906),其内容作为参考而被援引于本申请中。

Claims (5)

1.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其具有:
转印部,其将调色剂图像转印到被输送的记录介质;
主加热部,其在所述记录介质的输送方向上配置于所述转印部的下游侧,与所述记录介质接触而对所述记录介质进行加热,将所述调色剂图像定影于所述记录介质;
翻转部,其使通过所述主加热部在所述记录介质的第一面被定影了所述调色剂图像的所述记录介质的正反翻转,并将所述记录介质向所述转印部输送;
预备加热部,其在所述记录介质的输送方向上配置于所述转印部与所述主加热部之间,以非接触状态对所述记录介质进行加热,所述预备加热部在对被所述翻转部输送到所述转印部从而在第二面转印有所述调色剂图像的所述记录介质进行加热时,以在利用所述主加热部对所述记录介质进行加热之前所述记录介质的所述第一面的温度高于调色剂的软化点的方式对所述记录介质进行加热;以及
非接触单元,其使得在所述预备加热部到所述主加热部之间,在所述第二面转印有所述调色剂图像的所述记录介质的所述第一面的调色剂图像形成区域与所述记录介质以外的部件成为非接触状态。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中,
所述预备加热部在对在所述第二面转印有所述调色剂图像的所述记录介质进行加热时,从所述记录介质的所述第二面侧对所述记录介质进行加热。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中,
所述图像形成装置具有输送部,该输送部输送所述记录介质,
所述输送部保持着所述记录介质的前端部,沿着水平方向输送所述记录介质,
所述预备加热部配置于被输送的所述记录介质的上方,
在隔着所述记录介质与所述预备加热部相反的一侧具有向所述记录介质喷吹空气的喷吹部来作为所述非接触单元。
4.根据权利要求1~3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中,
所述图像形成装置构成为能够在多个尺寸的记录介质形成所述调色剂图像,
在使用所述多个尺寸的记录介质中的在所述输送方向上为最大尺寸的记录介质时,所述主加热部对一部分正在被所述预备加热部进行加热的状态下的所述记录介质的另一部分进行加热。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中,
在使用所述多个尺寸的记录介质中的在所述输送方向上为最小尺寸的记录介质时,所述主加热部对一部分正在被所述预备加热部进行加热的状态下的所述记录介质的另一部分进行加热。
CN201980088260.XA 2019-02-13 2019-08-13 图像形成装置 Active CN113272740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9023906 2019-02-13
JP2019-023906 2019-02-13
PCT/JP2019/031882 WO2020166112A1 (ja) 2019-02-13 2019-08-13 画像形成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272740A true CN113272740A (zh) 2021-08-17
CN113272740B CN113272740B (zh) 2024-03-15

Family

ID=7204388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80088260.XA Active CN113272740B (zh) 2019-02-13 2019-08-13 图像形成装置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20210286304A1 (zh)
EP (1) EP3926410A4 (zh)
JP (1) JP7447473B2 (zh)
CN (1) CN113272740B (zh)
WO (1) WO2020166112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7139979B2 (ja) * 2019-01-31 2022-09-21 富士フイルムビジネスイノベーション株式会社 定着装置、画像形成装置
EP3929663A4 (en) * 2019-02-20 2022-11-23 Fujifilm Business Innovation Corp. IMAGE FORMING DEVICE
JP7268400B2 (ja) * 2019-02-28 2023-05-08 富士フイルムビジネスイノベーション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7268416B2 (ja) * 2019-03-14 2023-05-08 富士フイルムビジネスイノベーション株式会社 搬送装置、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CN116157746A (zh) * 2020-09-16 2023-05-23 富士胶片商业创新有限公司 图像形成装置
JP2022063753A (ja) * 2020-10-12 2022-04-22 富士フイルムビジネスイノベーション株式会社 転写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0321922A (ja) * 1999-05-17 2000-11-24 Ricoh Co Ltd 定着方法及び定着装置
JP2009045746A (ja) * 2007-08-13 2009-03-05 Fuji Xerox Co Ltd 冷却装置、ベルト回転装置、画像形成装置、及び定着装置
JP2010215311A (ja) * 2009-03-13 2010-09-30 Ricoh Co Ltd 画像形成装置
JP2011039148A (ja) * 2009-08-07 2011-02-24 Konica Minolta Holdings Inc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US20130209150A1 (en) * 2012-02-14 2013-08-15 Konica Minolta Business Technologies, Inc.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JP2014182183A (ja) * 2013-03-18 2014-09-29 Ricoh Co Ltd 光沢発生装置、光沢発生装置を有する画像形成システム
CN108732900A (zh) * 2017-04-20 2018-11-02 柯尼卡美能达株式会社 图像形成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952605B2 (ja) * 1990-06-20 1999-09-27 富士通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3322008B2 (ja) 1994-08-05 2002-09-09 日立工機株式会社 連続紙両面印刷システム
JP3222073B2 (ja) * 1996-10-31 2001-10-22 東芝テック株式会社 熱定着装置
JP2000305385A (ja) * 1999-04-21 2000-11-02 Ricoh Co Ltd 定着装置
DE10359666B4 (de) * 2003-12-18 2011-06-16 Eastman Kodak Co. Verfahren und Fixiereinrichtung zum Fixieren von Toner auf einem Bedruckstoff
JP2008262069A (ja) * 2007-04-13 2008-10-30 Murata Mach Ltd 定着装置
JP2009163064A (ja) * 2008-01-08 2009-07-23 Mitsubishi Heavy Ind Ltd 液体現像電子写真方式の両面印刷機及び両面印刷方法
JP5168646B2 (ja) * 2008-07-08 2013-03-21 株式会社リコー 画像形成装置
DE112015002433T5 (de) 2014-05-23 2017-03-23 Datarobot Systeme und Techniken zur prädikativen Datenanalytik

Patent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0321922A (ja) * 1999-05-17 2000-11-24 Ricoh Co Ltd 定着方法及び定着装置
JP2009045746A (ja) * 2007-08-13 2009-03-05 Fuji Xerox Co Ltd 冷却装置、ベルト回転装置、画像形成装置、及び定着装置
JP2010215311A (ja) * 2009-03-13 2010-09-30 Ricoh Co Ltd 画像形成装置
JP2011039148A (ja) * 2009-08-07 2011-02-24 Konica Minolta Holdings Inc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US20130209150A1 (en) * 2012-02-14 2013-08-15 Konica Minolta Business Technologies, Inc.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JP2014182183A (ja) * 2013-03-18 2014-09-29 Ricoh Co Ltd 光沢発生装置、光沢発生装置を有する画像形成システム
CN108732900A (zh) * 2017-04-20 2018-11-02 柯尼卡美能达株式会社 图像形成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3926410A4 (en) 2022-11-23
US20210286304A1 (en) 2021-09-16
CN113272740B (zh) 2024-03-15
JP7447473B2 (ja) 2024-03-12
JP2020134929A (ja) 2020-08-31
WO2020166112A1 (ja) 2020-08-20
EP3926410A1 (en) 2021-12-2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3272740B (zh) 图像形成装置
JP4695976B2 (ja) 定着装置、画像形成装置及び画像形成方法
JP4586867B2 (ja)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US7941086B2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and method of cooling recording material
CN113272741B (zh) 定影装置、图像形成装置
JP7404853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5831740B2 (ja) 定着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US11480898B2 (en) Transport devic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US11703786B2 (en) Fixing device and image-forming apparatus
US11550242B2 (en) Heating device with an obliquely disposed blowing unit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US11458742B2 (en) Transport devic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for reducing downward flexing of transport material
JP4701051B2 (ja)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18120121A (ja) 定着装置
JP7268385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7119281B2 (ja) 定着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7180361B2 (ja) 定着装置、画像形成装置および制御方法
JP2003223024A (ja) 転写材搬送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11123293A (ja)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6601247B2 (ja) 画像形成装置、画像形成システムおよび送風制御方法
JP2023031853A (ja) 定着装置、画像形成装置
JP2010032696A (ja) 画像形成システム
JP5976997B2 (ja) 定着ユニット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20086370A (ja) 定着装置、画像形成装置および送風制御方法
JP2013020106A (ja) 定着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