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3260767A - 室内构造 - Google Patents

室内构造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3260767A
CN113260767A CN201980087968.3A CN201980087968A CN113260767A CN 113260767 A CN113260767 A CN 113260767A CN 201980087968 A CN201980087968 A CN 201980087968A CN 113260767 A CN113260767 A CN 113260767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wiring
solar cell
window
body panel
wiring por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80087968.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泽田彻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Kaneka Corp
Original Assignee
Kaneka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Kaneka Corp filed Critical Kaneka Corp
Publication of CN11326076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260767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31/00Semiconductor devices sensitive to infrared radiation, light, electromagnetic radiation of shorter wavelength or corpuscular radiation and specially adapted either for the conversion of the energy of such radiation into electrical energy or for the control of electrical energy by such radiation; Processe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thereof or of parts thereof; Details thereof
    • H01L31/02Details
    • H01L31/02002Arrangements for conducting electric current to or from the device in operations
    • H01L31/02005Arrangements for conducting electric current to or from the device in operations for device characterised by at least one potential jump barrier or surface barrier
    • H01L31/02008Arrangements for conducting electric current to or from the device in operations for device characterised by at least one potential jump barrier or surface barrier for solar cells or solar cell modules
    • H01L31/02013Arrangements for conducting electric current to or from the device in operations for device characterised by at least one potential jump barrier or surface barrier for solar cells or solar cell modules comprising output lead wires element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SGENERATION OF ELECTRIC POWER BY CONVERSION OF INFRARED RADIATION, VISIBLE LIGHT OR ULTRAVIOLET LIGHT, e.g. USING PHOTOVOLTAIC [PV] MODULES
    • H02S20/00Supporting structures for PV modules
    • H02S20/20Supporting structures directly fixed to an immovable object
    • H02S20/22Supporting structures directly fixed to an immovable object specially adapted for buildings
    • H02S20/26Building materials integrated with PV modules, e.g. façade elements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6DOORS, WINDOWS, SHUTTERS, OR ROLLER BLINDS IN GENERAL; LADDERS
    • E06BFIXED OR MOVABLE CLOSURES FOR OPENINGS IN BUILDINGS, VEHICLES, FENCES OR LIKE ENCLOSURES IN GENERAL, e.g. DOORS, WINDOWS, BLINDS, GATES
    • E06B1/00Border constructions of openings in walls, floors, or ceilings; Frames to be rigidly mounted in such openings
    • E06B1/04Frames for doors, windows, or the like to be fixed in openings
    • E06B1/36Frames uniquely adapted for windows
    • E06B1/366Mullions or transoms therefor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6DOORS, WINDOWS, SHUTTERS, OR ROLLER BLINDS IN GENERAL; LADDERS
    • E06BFIXED OR MOVABLE CLOSURES FOR OPENINGS IN BUILDINGS, VEHICLES, FENCES OR LIKE ENCLOSURES IN GENERAL, e.g. DOORS, WINDOWS, BLINDS, GATES
    • E06B7/00Special arrangements or measures in connection with doors or windows
    • E06B7/28Other arrangements on doors or windows, e.g. door-plates, windows adapted to carry plants, hooks for window cleaner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31/00Semiconductor devices sensitive to infrared radiation, light, electromagnetic radiation of shorter wavelength or corpuscular radiation and specially adapted either for the conversion of the energy of such radiation into electrical energy or for the control of electrical energy by such radiation; Processe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thereof or of parts thereof; Details thereof
    • H01L31/02Details
    • H01L31/02002Arrangements for conducting electric current to or from the device in operations
    • H01L31/02005Arrangements for conducting electric current to or from the device in operations for device characterised by at least one potential jump barrier or surface barrier
    • H01L31/02008Arrangements for conducting electric current to or from the device in operations for device characterised by at least one potential jump barrier or surface barrier for solar cells or solar cell module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SGENERATION OF ELECTRIC POWER BY CONVERSION OF INFRARED RADIATION, VISIBLE LIGHT OR ULTRAVIOLET LIGHT, e.g. USING PHOTOVOLTAIC [PV] MODULES
    • H02S40/00Components or accessories in combination with PV modules, not provided for in groups H02S10/00 - H02S30/00
    • H02S40/30Electrical component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SGENERATION OF ELECTRIC POWER BY CONVERSION OF INFRARED RADIATION, VISIBLE LIGHT OR ULTRAVIOLET LIGHT, e.g. USING PHOTOVOLTAIC [PV] MODULES
    • H02S40/00Components or accessories in combination with PV modules, not provided for in groups H02S10/00 - H02S30/00
    • H02S40/30Electrical components
    • H02S40/34Electrical components comprising specially adapted electrical connection means to be structurally associated with the PV module, e.g. junction boxe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SGENERATION OF ELECTRIC POWER BY CONVERSION OF INFRARED RADIATION, VISIBLE LIGHT OR ULTRAVIOLET LIGHT, e.g. USING PHOTOVOLTAIC [PV] MODULES
    • H02S40/00Components or accessories in combination with PV modules, not provided for in groups H02S10/00 - H02S30/00
    • H02S40/30Electrical components
    • H02S40/36Electrical components characterised by special electrical interconnection means between two or more PV modules, e.g. electrical module-to-module connection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B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BUILDINGS, e.g. HOUSING, HOUSE APPLIANCES OR RELATED END-USER APPLICATIONS
    • Y02B10/00Integration of renewable energy sources in buildings
    • Y02B10/10Photovoltaic [PV]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10/00Energy generation through renewable energy sources
    • Y02E10/50Photovoltaic [PV] energy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ivil Engineering (AREA)
  • Structural Engineering (AREA)
  • Architecture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REA)
  • Sustainable Energy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Condensed Matter Physics & Semiconductors (AREA)
  • Electromagnetism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Computer Hardware Design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Photovoltaic Devices (AREA)
  • Special Wing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不易看到针对太阳能电池模块的布线而外观设计性良好的室内构造。该室内构造构成为,向配设于从顶棚至地板之间的窗安装太阳能电池模块,顶棚具有:第1顶棚部;和第2顶棚部,其相对于第1顶棚部处于下方侧且经由立壁部而与第1顶棚部连续,窗具有包括窗主面的窗玻璃,太阳能电池模块具有主体面板和取出布线,主体面板是在两个透光性基板之间配设有太阳能电池单元的部件,且能够使光在厚度方向上透过,主体面板包括面板主面,且面板主面与窗的窗主面对置,取出布线遍及主体面板的内外而延伸,且包括第1端部,取出布线的第1端部在主体面板内与太阳能电池单元电连接,取出布线具有从主体面板暴露的布线部,布线部在立壁部与窗之间铺设。

Description

室内构造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在办公室等的窗设置有太阳能电池模块的室内构造。
背景技术
在办公室等设施中,作为应对夏天的炎热、冬天的寒冷的对策,为了将外部空气与内部空气之间隔热,采用以多层设置窗玻璃而多层化的重叠窗。然而,为了使已设置的嵌入窗多层化,需要将已设置的窗全部拆下、再次安装新的重叠窗的安装施工,作业规模大。
因此,近年来,开发一种多层玻璃窗,其使玻璃板隔着隔离物相对于现有的窗玻璃面对面,并通过密封构件粘合(例如专利文献1)。
根据专利文献1所述的多层玻璃窗,对已设置的窗玻璃安装玻璃板,因此,能够在对已设置的嵌入窗不需要大规模的施工的情况下使之多层化。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2-140767号公报
然而,近年来,针对高层大厦、大型商业设施的ZEB(Zero Energy Building:零耗能建筑)化促进,利用了外墙、窗的太阳能发电的需要增加。通常,对于太阳能电池模块而言,太阳能电池单元由玻璃板密封,将透明导电膜、金属膜用作电极。
因此,本发明人认为,根据专利文献1,若在现有的窗玻璃的内侧设置空隙,并设置太阳能电池模块而多层化,则能够同时实现窗的隔热和太阳能发电这两者。
然而,在使用太阳能电池模块使窗玻璃多层化的情况下,在太阳能电池模块设置有将所产生的电回收的布线,太阳能电池模块的布线向室内侧暴露。因此,可从室内侧视认出布线,存在室内空间的外观变差这样的问题。
发明内容
因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不易看到针对太阳能电池模块的布线而外观设计性良好的室内构造。
用于解决上述问题的本发明的一个方式是室内构造,为对配设于从顶棚至地板之间的窗安装太阳能电池模块的室内构造,上述顶棚具有:第1顶棚部;和第2顶棚部,其相对于上述第1顶棚部处于下方侧且经由立壁部而与上述第1顶棚部连续,上述窗具有包括窗主面(一个主面)的窗玻璃,上述太阳能电池模块具有主体面板和取出布线,上述主体面板是在两张透光性基板之间配设有太阳能电池单元而形成的部件,且能够使光在厚度方向上透过,上述主体面板包括面板主面(一个主面),且该面板主面与上述窗主面对置,上述取出布线跨上述主体面板的内外地延伸,且包括第1端部(一个端部),上述取出布线的上述第1端部在上述主体面板内与上述太阳能电池单元电连接,上述取出布线具有从上述主体面板暴露的布线部,上述布线部在上述立壁部与上述窗之间铺设。
根据本方式,取出布线的从太阳能电池模块暴露的暴露部分的布线部在顶棚的立壁部与窗之间铺设,因此,由立壁部遮挡取出布线,从而能够不易从室内空间侧看到取出布线。
优选的方式为,上述布线部是厚度比宽度薄的结构,其以厚度方向与上述第1顶棚部交叉的方式在上述立壁部与上述窗之间铺设。
根据本方式,能够更加不易看到取出布线。
优选的方式为,在上述窗主面(窗玻璃的一个主面)与上述面板主面(主体面板的一个主面)之间设置有间隔保持构件,上述窗主面与上述面板主面之间的间隔为5mm以上且50mm以下。
根据本方式,由于在窗与主体面板之间存在适度的空间,所以能够通过空间内的空气等气体来隔热,能够更加发挥隔热效果。另外,根据本方式,主体面板不会过于比窗伸出,体积不易变大。
优选的方式为,上述主体面板具有多个太阳能电池串、正极侧连接部、负极侧连接部,上述太阳能电池串由多个太阳能电池单元串联连接而成,上述正极侧连接部由各太阳能电池串的正极侧端部电连接而成,上述负极侧连接部由各太阳能电池串的负极侧端部电连接而成,上述取出布线在上述第1端部(一个端部)设置有正极侧布线部和负极侧布线部,在上述两个透光性基板之间,各正极侧布线部与上述正极侧连接部连接,各负极侧布线部与上述负极侧连接部连接。
根据本方式,各太阳能电池串的正极侧端部经由正极侧连接部而与取出布线的正极侧布线部连接,各太阳能电池串的负极侧端部经由负极侧连接部而与取出布线的负极侧布线部连接。即,各太阳能电池串并联电连接,因此,即便一个太阳能电池串破损也能够发电。另外,施工、维护也容易。
更优选的方式为,上述取出布线具有第2布线部,上述第2布线部具备上述正极侧布线部和上述负极侧布线部,上述第2布线部通过多个导电体成为束而构成。
根据本方式,假设即便一部分导电体断线,也能够通过剩余的导电体维持作为布线的功能。
优选的方式为,具备具有凹部的罩构件,上述罩构件向上述窗、上述第1顶棚部和上述主体面板中至少一个安装对象物安装,上述凹部与上述安装对象物一起围绕上述布线部。
根据本方式,取出布线由罩构件和安装对象物围绕,因此,在从室内空间侧观察时,取出布线被罩构件遮挡,能够不易看到取出布线,并且对于触电的安全性也提高。
更优选的方式为,上述太阳能电池模块具有连接有上述布线部的端子盒,上述罩构件收容上述端子盒。
根据本方式,端子盒由罩构件遮挡,因此,不易看到端子盒,外观设计性提高。
优选的方式为,上述布线部是厚度比宽度薄的结构,且局部插入上述主体面板内,上述布线部的厚度方向实质上在上述主体面板内与上述两个透光性基板的重叠方向一致。
此处所说的“布线部的厚度方向与两个透光性基板的重叠方向实质上一致”实质上是指布线部的厚度方向相对于两个透光性基板的重叠方向倾斜的倾斜角度的绝对值为3度以下。
根据本方式,在主体面板内插入布线部的局部,布线部的厚度方向与两个透光性基板的重叠方向大致一致。因此,能够在不使密封性降低的情况下将布线部插入主体面板内。
然而,在会议室等较大的房间等,有时利用多个嵌入窗进行采光,在窗之间设置有对窗进行固定的框架、确保墙壁强度的贯通柱等柱构件。这样的柱构件通常从设置有窗的墙面向室内空间侧伸出,因此,当在各窗安装太阳能电池模块的情况下,需要横穿从窗伸出的柱构件地设置布线,来将太阳能电池模块之间电连接。因此,布线直接暴露,外观变差,还有触电等危险。
因此,优选的方式为,具有:至少两个窗、位于上述两个窗之间的柱构件、至少两个上述太阳能电池模块、具有凹部的第2罩构件,上述两个太阳能电池模块的上述主体面板的面板主面(一个主面)分别针对上述两个窗的窗主面(一个主面)设置,上述两个太阳能电池模块通过上述取出布线而电连接,上述布线部沿着上述柱构件的外表面配设,上述第2罩构件在上述凹部收容上述布线部的局部。
根据本方式,通过第2罩构件收容布线部,因此,通过第2罩构件而不易看到布线部,并且能够防止触电等危险。
更优选的方式为,上述柱构件是贯通柱。
本发明的一个方式是室内构造,具有:沿着墙壁排列的至少两个窗、位于上述两个窗之间的柱构件、至少两个太阳能电池模块、具有凹部的第2罩构件,上述窗具有:包括窗主面的窗玻璃,上述太阳能电池模块具有包括面板主面的主体面板和取出布线,各主体面板的面板主面(一个主面)设置为与各窗的窗主面(窗玻璃的一个主面)对置,上述两个太阳能电池模块通过上述取出布线而电连接,上述取出布线具有从上述主体面板暴露的布线部,上述布线部沿着上述柱构件的外表面延伸,上述第2罩构件向上述柱构件安装,并在上述凹部收容上述布线部。
根据本方式,通过第2罩构件收容布线部,因此,能够防止触电等危险。另外,布线部的局部被第2罩构件遮挡,因此,不易从室内空间侧看到布线部。
根据本发明的室内构造,不易看到针对太阳能电池模块的布线,外观设计性良好。
附图说明
图1是示意性地示出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的室内构造的立体图。
图2是从上方侧观察图1的室内构造的截面立体图。
图3是从下方侧观察图1的室内构造的截面立体图。
图4是图3的室内构造的分解立体图。
图5是图1的室内构造的纵剖视图,(a)是图1的A-A剖视图,(b)是图1的B-B剖视图。
图6是图1的室内构造的横剖视图。
图7是图1的室内构造的电路图。
图8是图4的发电窗的分解立体图,且是省略了第2罩构件的图。
图9是从与图8不同的方向观察图8的太阳能电池模块的立体图。
图10是图4的太阳能电池模块的分解立体图。
图11是图4的太阳能电池模块的主视图,为了容易理解而将单侧的透光性基板和密封件省略而示出。
图12是图4的保护构件的说明图,(a)是第1罩构件的立体图,(b)是第2罩构件的立体图。
图13是图1的室内构造的组装步骤的说明图,(a)是太阳能电池模块同嵌入窗重叠时的立体图,(b)是通过定位构件将太阳能电池模块临时固定时的立体图。
图14是图1的室内构造的组装步骤的说明图,(a)是表示通过定位构件将太阳能电池模块临时固定的状态时的立体图,(b)是表示沿着太阳能电池模块的缘部涂覆粘合剂的状况的立体图。
图15是图1的室内构造的组装步骤的说明图,且是表示将外侧布线铺设于顶棚的状态的局部剖切立体图。
图16是本发明的第2实施方式的太阳能电池模块的分解立体图。
图17是图16的太阳能电池模块的主视图,为了容易理解而省略单侧的透光性基板和密封件而示出。
图18是本发明的其他实施方式的太阳能电池模块的分解立体图。
图19是本发明的其他实施方式的室内构造的电路图。
图20是表示本发明的其他实施方式的太阳能电池模块的端部附近的侧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详细地进行说明。
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的室内构造1构成办公室等建筑物的一个房间。如图1那样,室内构造1具备顶棚2、墙壁3a~3c、地板5,通过顶棚2、墙壁3a~3c、地板5构成室内空间6。
如图2、图3那样,顶棚2具备第1顶棚部10、第2顶棚部11、立壁部12,第1顶棚部10经由立壁部12而与第2顶棚部11以台阶状连续。
第1顶棚部10是与第2顶棚部11一起构成顶棚面的部位,且是相对于第2顶棚部11而位于墙壁3a侧的部位。
第2顶棚部11是相对于第1顶棚部10而位于下方侧且相对于第1顶棚部10具有高低差的部位。
立壁部12是将第1顶棚部10的端部与第2顶棚部11的端部连接的壁部,且是从第1顶棚部10起朝向第2顶棚部11垂下的壁部。
如图2~图4那样,划分出室内空间6和屋外空间7的墙壁3a具备墙面构成部15、发电窗16、柱构件17来作为主要构成部。
如图1那样,墙面构成部15是相对于地板5而立设且在上下方向上延伸的立壁。
如从图3、图4、图6可知的那样,墙面构成部15具备多个开口部18,且在宽度方向W(左右方向)上,至少两个开口部18、18隔着柱构件17而设置。
如图4那样,发电窗16向墙面构成部15的开口部18安装,且具备作为窗的采光功能和作为太阳能电池的发电功能。
如图8那样,发电窗16具备嵌入窗20、太阳能电池模块21、粘合构件22、定位构件23a~23d、保护构件25(参照图5)来作为主要构成构件。
如从图4、图8可知的那样,嵌入窗20是嵌入墙面构成部15的开口部18且与墙面构成部15成为不可分的一体的窗。即,嵌入窗20通过未图示的粘合剂等向墙面构成部15安装,只要不剥离(不破坏)由粘合剂等形成的粘合部分,则无法相对于墙面构成部15取下嵌入窗20。
如图8那样,嵌入窗20具备窗玻璃30和框架31。
窗玻璃30是具有透光性的板状体,且在主视时,本实施方式的窗玻璃30由四边形形状的玻璃板构成。
窗玻璃30经由框架31以竖立姿势固定,具有室内空间6侧的主面(以下,也称为内侧主面32)(窗主面)和屋外空间7侧的主面(以下,也称为外侧主面33)这两个主面。
如图8那样,框架31是对窗玻璃30的各边的局部或者全部进行保持,并保护窗玻璃30端面的构件。另外,框架31也是将窗玻璃30固定于墙面构成部15的开口部18的构件。
在主视时,框架31为四边形环状,且在正反面分别具有采光开口部。
如图8那样,太阳能电池模块21具备主体面板42和取出布线43。
主体面板42是透视太阳能电池面板,且能够使光在厚度方向上透过。即,主体面板42具备接受光而发电的发电部和使光在厚度方向上透过的采光部,能够利用发电部对从屋外空间7照射的光进行光电转换而进行发电,并通过采光部使该光透过室内空间6。此外,主体面板42的发电部的局部或者全部可以兼用作采光部。
本实施方式的主体面板42是在单面具有受光面的太阳能电池面板。此外,主体面板42也可以在双面具有受光面的双面受光型的太阳能电池面板。
如图5所示那样,主体面板42具有靠室内空间6侧的主面(以下,也称为内侧主面45)和靠屋外空间7侧的主面(以下,也称为外侧主面46)(面板主面),且外侧主面46成为受光面。
如图8那样,在主视时,本实施方式的主体面板42是四边形形状的板状面板,且具备四个边48a~48d。
如图9那样,主体面板42在外侧主面46上设置有间隙形成部47(间隔保持构件)。
间隙形成部47是在形成发电窗16时在窗玻璃30的内侧主面32和主体面板42的外侧主面46之间形成间隙的部位。
间隙形成部47也是夹设于窗玻璃30的内侧主面32与主体面板42的外侧主面46之间而对窗玻璃30与主体面板42之间的间隔进行保持的间隔保持部。
间隙形成部47是从外侧主面46起在与主体面板42的外侧主面46的交叉方向(在本实施方式中正交方向)上突出的凸条,在后视时,间隙形成部47为环状且沿着各边48a~48d连续或者间断地延伸。
优选间隙形成部47由可弹性变形的弹性体形成。通过这样做,主体面板42与窗玻璃30没有直接接触,在施工时不易损伤窗玻璃30。
如图10、图11那样,主体面板42是在两张透光性基板50、51之间配设有多个太阳能电池串52a~52d,且在两张透光性基板50、51之间填充有密封件53a、53b而进行密封的部件。
本实施方式的主体面板42是结晶硅太阳能电池面板,且如图10、图11那样,具备:太阳能电池串52a~52d和与各太阳能电池串52a~52d电连接的面板侧布线部54。
透光性基板50、51是具有透光性和绝缘性的透光性绝缘基板,具体而言,通常使用厚度为1mm~5mm左右的玻璃基板。为了减小窗玻璃30对框架31的载荷,透光性基板50、51中的配置于室内空间6侧的部分可以是透光性的树脂片或者树脂板。
如图10那样,太阳能电池串52是由多个太阳能电池单元55经由互连器56串联电连接而成的。即,太阳能电池串52使电流在一个方向上流动,电流的流动方向的上游侧端部成为正极侧端部57,下游侧端部成为负极侧端部58。
此外,也可以是,太阳能电池串52不经由互连器56、而是各太阳能电池单元55的电极彼此直接接触而串联电连接。
如图10、图11那样,面板侧布线部54由正极侧连接部67和负极侧连接部68构成。
如图11那样,正极侧连接部67,是与各太阳能电池串52a~52d的正极侧端部57连接,并使各太阳能电池串52a~52d与取出布线43的内侧布线部60电连接的连接布线。
负极侧连接部68,是与各太阳能电池串52a~52d的负极侧端部58连接,并使各太阳能电池串52a~52d与取出布线43的内侧布线部60电连接的连接布线。
如图10那样,密封件53a、53b,是对配设于两个透光性基板50、51之间的太阳能电池单元55进行密封,并将两个透光性基板50、51粘合的粘合构件。具体而言,密封件53a、53b能够使用乙烯-乙酸乙烯酯共聚物(EVA)、聚烯烃、离聚物等片材。
取出布线43是从太阳能电池单元55取出电的布线,如图10、图11那样,取出布线43由内侧布线部60、端子盒61、外侧布线部62(布线部)构成。
内侧布线部60是与主体面板42内的各太阳能电池串52a~52d连接的布线,且由正极侧布线部65和负极侧布线部66构成。
正极侧布线部65是一个端部(第1端部)侧与主体面板42的正极侧连接部67连接,另一个端部侧被导入端子盒61内的布线。
负极侧布线部66是一个端部(第1端部)侧与主体面板42的负极侧连接部68连接,另一个端部侧被导入端子盒61内的布线。
如图10那样,端子盒61是从主体面板42内将内侧布线部60导入端子盒61内部的箱状的构件。即,端子盒61,是在壳体部内具备端子台,且经由端子台将内侧布线部60与外侧布线部62电连接的构件。
外侧布线部62是与其他太阳能电池模块21或者外部负载连接的布线,且是从端子盒61向外部延伸的电缆。具体而言,外侧布线部62是柔性扁平电缆,且是可屈曲且截面形状为厚度比宽度薄的电缆。
此处,对太阳能电池模块21的各部位的位置关系进行说明。
如图11那样,太阳能电池模块21在横向X上并联有多个太阳能电池串52a~52d。
对于各太阳能电池串52a~52d而言,太阳能电池单元55在纵向Y上排列,各太阳能电池单元55经由互连器56而连接。
对于太阳能电池模块21而言,发电部由太阳能电池单元55构成,采光部由各太阳能电池单元55之间的部分构成。
对于各太阳能电池串52a~52d而言,正极侧端部57与正极侧连接部67连接,负极侧端部58与负极侧连接部68连接。即,各太阳能电池串52a~52d在发电时通过连接部67、68使正极侧端部57间和负极侧端部58之间成为相同电位而使它们并联电连接。
如图8、图14的(b)那样,粘合构件22是向嵌入窗20粘合太阳能电池模块21的构件,且使液状的粘合剂100固化。
如图5那样,粘合构件22能够以使太阳能电池模块21的主体面板42的外侧主面46同嵌入窗20的窗玻璃30的内侧主面32面对面的方式将它们固定。
如图8那样,粘合构件22形成有保持部70a~70d,并能够保持主体面板42的四个边48a~48d。
如图8那样,粘合构件22具备盒用缺口部71和定位用缺口部72a~72d。
盒用缺口部71是在对主体面板42的上侧边48a进行保持的上部侧保持部70a上设置的缺口,且是可插通端子盒61的缺口。
定位用缺口部72a、72b是在对主体面板42的上侧边48a进行保持的上部侧保持部70a上设置的缺口,且是可插通定位构件23a、23b的缺口。
定位用缺口部72c、72d是在对主体面板42的下侧边48c进行保持的下部侧保持部70c上设置的缺口,且是可插通定位构件23c、23d的缺口。
定位构件23a~23d是在向窗玻璃30安装主体面板42时进行主体面板42的定位的构件,且能够在上下方向上夹持主体面板42。
如图4那样,保护构件25是对取出布线43的外侧布线部62的大部分进行保护的构件,也是对外侧布线部62的位置进行固定的定位构件。保护构件25由第1罩构件80和第2罩构件81构成。
如从图12的(a)可知的那样,第1罩构件80是对端子盒61和外侧布线部62的局部进行保护的保护罩。
第1罩构件80是截面形状为大致コ”字状且以直线状延伸的长条构件。即,第1罩构件80具备:隔着间隔对置的壁部82、83和将壁部82、83的端部之间连接的连接壁部84,通过壁部82~84形成凹槽85。
凹槽85是朝向连接壁部84具有深度的凹部,且在长边方向上以直线状延伸。
如图12的(a)那样,构成第1罩构件80的下表面的下部壁部83具备可使端子盒61穿过的缺口部86。
缺口部86是从下部壁部83的端部朝向连接壁部84延伸的缺口。
第1罩构件80以凹槽85内为基准而外侧面成为与墙面构成部15大致相同颜色。对于本实施方式的第1罩构件80而言,壁部82~84成为与墙面构成部15相同颜色。
此处所说的“大致相同颜色”不仅是指完全相同的颜色,还包括类似的颜色。具体而言,是指利用数码相机等拍摄机构进行拍摄,在将拍摄到的图像的颜色分类为RGB的各256灰度时差值为5灰度以下。
如从图12的(b)可知的那样,第2罩构件81是保护外侧布线部62的局部的保护罩。
第2罩构件81是截面形状为大致“コ”字状,且以直线状延伸的长条构件。即,第2罩构件81具备:隔着间隔对置的壁部87、88和将壁部87、88的端部之间连接的连接壁部89,并通过壁部87~89形成凹槽90。
凹槽90是朝向连接壁部89具有深度的凹部,且在长边方向上以直线状延伸。
第2罩构件81以凹槽90内为基准而外侧面成为与柱构件17的突出侧端面部96大致相同颜色。对于本实施方式的第1罩构件80而言,壁部87~89成为与柱构件17的突出侧端面部96相同颜色。
如图1那样,柱构件17,是相对于地板5立设且从地板5起朝向顶棚2在上下方向上延伸的柱。具体而言,柱构件17是支撑顶棚2的贯通柱,且是确保墙壁3a的强度的支柱。
如图4那样,柱构件17比墙面构成部15向室内空间6侧突出。柱构件17具备突出侧端面部96和从突出侧端面部96的两端部起朝向墙面构成部15延伸的侧面部97、98,并将它们来作为外表面。
接着,与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的室内构造1的施工步骤一起对各构件的位置关系进行说明。此外,下述的步骤是施工顺序的一个例子,本发明不限定于此。
首先,如图13的(a)那样,将定位构件23c、23d固定于在墙面构成部15的开口部18安装的既已设置的嵌入窗20的框架31的下部,并在定位构件23c、23d上载置太阳能电池模块21而使主体面板42重叠于嵌入窗20。而且,如图13的(b)、图14的(a)那样,在太阳能电池模块21的主体面板42的上端面与框架31之间夹设定位构件23a、23b而将太阳能电池模块21相对于框架31临时固定。
此时,太阳能电池模块21的间隙形成部47(参照图9)与窗玻璃30的内侧主面32抵接,在嵌入窗20的窗玻璃30的内侧主面32与主体面板42的外侧主面46之间形成有间隙。即,在窗玻璃30的内侧主面32与主体面板42的外侧主面46之间存在空间,形成有空气层。
优选图5所示的窗玻璃30的内侧主面32与主体面板42的外侧主面46之间的间隔D为5mm以上且50mm以下。
若为该范围,则确保隔热性能,并且室内空间6几乎不被主体面板42挤压。
而且,此时,就太阳能电池模块21而言,如图5、图15那样,定位构件23a、23b夹设于主体面板42的上端部与框架31之间。对于太阳能电池模块21而言,主体面板42的上端部位于比嵌入窗20的上端部靠下方处,端子盒61配设于主体面板42与第1顶棚部10之间的间隙。端子盒61在宽度方向W上位于定位构件23a、23b之间。
接着,在如图14的(a)那样通过定位构件23a~23d将太阳能电池模块21临时固定于嵌入窗20的状态下,如图14的(b)那样,沿着主体面板42的各边48a~48d涂覆液体状或者凝胶状的粘合剂100,使粘合剂100固化而形成粘合构件22。即,沿着主体面板42的外周形成粘合构件22,使主体面板42相对于嵌入窗20粘合。
此时,粘合剂100跨定位构件23a~23d和端子盒61涂覆,粘合构件22使定位构件23a~23d和端子盒61相对于嵌入窗20粘合。
接着,如图15那样,将外侧布线部62以使厚度方向相对于第1顶棚部10交叉的方式在顶棚2的立壁部12与嵌入窗20之间铺设并固定,而且沿着作为柱构件17的外表面的突出侧端面部96和侧面部97、98而固定。
此时,如图15那样,外侧布线部62从端子盒61在框架31上在主体面板42与第1顶棚部10之间的空间铺设。
另外,此时,如图7那样,隔着柱构件17而邻接的太阳能电池模块21、21外侧布线部62、62彼此连接,且同外部负载串联电连接。
接着,如从图12的(a)可知的那样,将第1罩构件80以使外侧布线部62的局部纳入凹槽85的方式安装于主体面板42与第1顶棚部10之间。即,通过第1罩构件80与嵌入窗20的框架31一起围绕外侧布线部62,使外侧布线部62在其内部穿过。
此时,第1罩构件80与粘合构件22一起闭塞主体面板42与第1顶棚部10之间的间隙。
如图5那样,第1罩构件80的连接壁部84构成与粘合构件22的内侧面大致形成相同的平面。即,第1罩构件80与粘合构件22的内侧面(于嵌入窗20相反一侧的面)实质上成为共面。
此处所说的“实质上共面”是指高低差为5mm以下。
如图8、图12的(a)那样,端子盒61在粘合构件22的保持部70a的盒用缺口部71穿过而到达第1罩构件80的缺口部86内。
另外,在另外的工序中,如从图3、图12的(b)可知的那样,将第2罩构件81以使外侧布线部62的局部纳入凹槽90的方式安装于柱构件17的突出侧端面部96。即,通过第2罩构件81与突出侧端面部96一起围绕外侧布线部62,并使外侧布线部62在其内部穿过。
这样,根据本实施方式的室内构造1,外侧布线部62收容于罩构件80、81的凹槽85、90,被框架31、第1罩构件80和柱构件17的突出侧端面部96、第2罩构件81在多个部位围绕。因此,不易从室内空间6侧看到外侧布线部62,外观设计性高。
根据本实施方式的室内构造1,外侧布线部62从主体面板42暴露的暴露部分在顶棚2的立壁部12与嵌入窗20之间铺设,因此,外侧布线部62的局部被立壁部12遮挡,能够不易从室内空间6侧看到外侧布线部62。
根据本实施方式的室内构造1,在窗玻璃30的内侧主面32与主体面板42的外侧主面46之间存在空间,因此,能够通过空气而隔热,能够更加发挥隔热效果。
接着,对本发明的第2实施方式的室内构造进行说明。
对于本发明的第2实施方式的室内构造而言,太阳能电池模块的形状与第1实施方式不同,内侧布线部与外侧布线部没有隔着端子盒而成为一体,没有设置有端子盒。
如图16、图17那样,第2实施方式的太阳能电池模块221具备主体面板242和取出布线243。
与第1实施方式的主体面板42相同,主体面板242在两个透光性基板50、51之间配设有多个太阳能电池串52a~52d,在两个透光性基板50、51之间填充有密封件53a、53b而被密封。
如图16、图17那样,取出布线243由内侧布线部60和外侧布线部262构成。
外侧布线部262是可屈曲且截面形状为厚度比宽度薄的薄型电缆,并具备正极侧电缆250(第2布线部)和负极侧电缆251(第2布线部),且在电缆250、251被保护罩252从四周被覆。
正极侧电缆250是多芯电缆,多个导电布线253(导电体)成为束,导电布线253由绝缘体从四周被覆。
负极侧电缆251是多芯电缆,多个导电布线256(导电体)成为束,导电布线256由绝缘体从四周被覆。
接着,对第2实施方式的太阳能电池模块221的各构件的位置关系进行说明。
如从图16、图17可知的那样,取出布线243跨透光性基板50、51之间的内外设置,外侧布线部262的局部进入密封件53a、53b之间而位于透光性基板50、51之间。即,对于外侧布线部262而言,局部插入主体面板242,在主体面板242的内部,正极侧电缆250的各导电布线253与内侧布线部60的正极侧布线部65连接,负极侧电缆251的各导电布线256与内侧布线部60的负极侧布线部66连接。根据其他观点,外侧布线部262在主体面板242的内部与布线部65、66连接,并从密封件53a、53b之间向外部伸出。
在对透光性基板50、51进行主视时,外侧布线部262在透光性基板50、51的一个边的中间部分跨越内外。
此处所说的“中间部分”是指一个方向上的两端部之间的部分,且是指除两端部以外的部分。
外侧布线部262的厚度方向至少在透光性基板50、51的边缘部分(主视时的边部分)处与两个透光性基板50、51的重叠方向一致。即,外侧布线部262的宽度在透光性基板50、51之间的界面的扩张方向上延伸。
根据第2实施方式的室内构造,太阳能电池模块221没有设置端子盒,因此,能够实现低成本化。
根据第2实施方式的室内构造,正极侧电缆250和负极侧电缆251构成为多个导电布线253、256成为束,因此,不易产生断线等。
在上述的第2实施方式中,在主体面板242的上侧边48a设置取出布线243,使来自主体面板242的电的取出部分集中于一处,但本发明不限定于此。也可以将电的取出部分设置于多个部位。
例如,如图18那样在主体面板42左右的一个边48d设置与正极侧端部57连接的取出布线243a,在另一个边48b设置与负极侧端部58连接的取出布线243b。
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主体面板42、242是结晶硅太阳能电池面板,太阳能电池单元55经由互连器56连接而构成太阳能电池串52,但本发明不限定于此。也可以是,主体面板42、242如薄膜太阳能电池面板那样,太阳能电池单元55没有经由互连器56而直接串联连接而构成太阳能电池串52。
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在主体面板42、242的上侧边48a设置取出布线43、243,但本发明不限定于此。也可以在主体面板42、242的其他边48b~48d设置取出布线43、243。
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使第1罩构件80的安装对象物为嵌入窗20的框架31,将第1罩构件80相对于嵌入窗20的框架31安装,但本发明不限定于此。第1罩构件80的安装对象物没有特别限制。例如,也可以使第1罩构件80的安装对象物为第1顶棚部10,将第1罩构件80相对于第1顶棚部10安装。另外,也可以使第1罩构件80的安装对象物为太阳能电池模块21,将第1罩构件80相对于太阳能电池模块21安装。
在上述的第2实施方式中,取出布线243的正极侧电缆250和负极侧电缆251分别为多芯电缆,但本发明不限定于此。正极侧电缆250和负极侧电缆251也可以是单芯电缆。
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定位构件23a~23d设置在窗玻璃30的内侧主面上,但本发明不限定于此。若能够维持窗玻璃30的内侧主面32与主体面板42的外侧主面46之间的间隔,则也可以设置在框架31上。
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在主体面板42的外侧主面46设置间隙形成部47来维持窗玻璃30的内侧主面32与主体面板42的外侧主面46之间的间隔,但本发明不限定于此。也可以在窗玻璃30设置间隙形成部来维持窗玻璃30的内侧主面32与主体面板42的外侧主面46之间的间隔。
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隔着柱构件17而邻接的太阳能电池模块21、21同外部负载串联电连接,但本发明不限定于此。隔着柱构件17而邻接的太阳能电池模块21、21也可以如图19那样同外部负载并联电连接。
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向嵌入墙壁3a的开口部18且实质上无法拆装的嵌入窗20安装太阳能电池模块21,但本发明不限定于此。也可以向可相对于墙壁3a的开口部18拆装的窗安装太阳能电池模块。
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在定位构件23c、23d之上载置太阳能电池模块21之后,在太阳能电池模块21与框架31之间的间隙插入定位构件23a、23b而进行了定位,但本发明不限定于此。也可以在框架31设置定位构件23a~23d之后设置太阳能电池模块21。
在上述的第2实施方式中,外侧布线部262的厚度方向与两个透光性基板50、51的重叠方向一致,但本发明不限定于此。外侧布线部262的厚度方向可以以被视为实质上与两个透光性基板50、51的重叠方向一致的程度相对于两个透光性基板50、51的重叠方向倾斜。例如,如图20那样,也可以是,太阳能电池模块至少在透光性基板50、51的边缘的部分处,布线部的厚度方向相对于两个透光性基板50、51的重叠方向的倾斜角度θ的绝对值为0度以上且3度以下。倾斜角度θ的绝对值优选为1度以下,更优选为0.2度以下。
上述的实施方式只要包括在本发明的技术范围内,则能够在各实施方式之间自由地置换、附加各构成构件。
附图标记说明
1...室内构造;2...顶棚;5...地板;10...第1顶棚部;11...第2顶棚部;12...立壁部;17...柱构件;20...嵌入窗;21、221...太阳能电池模块;23a~23d...定位构件;25...保护构件;30...窗玻璃;32...内侧主面(窗玻璃的一个主面、窗主面);42、242...主体面板;43、243...取出布线;46...外侧主面(主体面板的一个主面、面板主面);47...间隙形成部(间隔维持构件);50、51...透光性基板;52、52a~52d...太阳能电池串;55...太阳能电池单元;57...正极侧端部;58...负极侧端部;60...内侧布线部;61...端子盒;62、262...外侧布线部(布线部);67...正极侧连接部;68...负极侧连接部;80...第1罩构件;81...第2罩构件;85、90...凹槽(凹部);250...正极侧电缆(第2布线部);251...负极侧电缆(第2布线部);253、256...导电布线(导电体)。

Claims (11)

1.一种室内构造,为向配设于从顶棚至地板之间的窗安装太阳能电池模块而成的室内构造,其特征在于,
所述顶棚具有:第1顶棚部;和第2顶棚部,其相对于所述第1顶棚部处于下方侧且经由立壁部而与所述第1顶棚部连续,
所述窗具有包括窗主面的窗玻璃,
所述太阳能电池模块具有主体面板和取出布线,
所述主体面板是在两个透光性基板之间配设有太阳能电池单元的部件,且能够使光在厚度方向上透过,
所述主体面板包括面板主面,且该面板主面与所述窗主面对置,
所述取出布线跨所述主体面板的内外地延伸,且包括第1端部,
所述取出布线的所述第1端部在所述主体面板内与所述太阳能电池单元电连接,
所述取出布线具有从所述主体面板暴露的布线部,
所述布线部在所述立壁部与所述窗之间铺设。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室内构造,其特征在于,
所述布线部是厚度比宽度薄的结构,且以厚度方向与所述第1顶棚部交叉的方式在所述立壁部与所述窗之间铺设。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室内构造,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窗主面与所述面板主面之间设置有间隔保持构件,
所述窗主面与所述面板主面之间的间隔为5mm以上且50mm以下。
4.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室内构造,其特征在于,
所述主体面板具有多个太阳能电池串、正极侧连接部、负极侧连接部,
所述太阳能电池串是由多个太阳能电池单元串联连接而成的,
所述正极侧连接部是由各太阳能电池串的正极侧端部电连接而成的,
所述负极侧连接部是由各太阳能电池串的负极侧端部电连接而成的,
所述取出布线在所述第1端部设置有正极侧布线部和负极侧布线部,
在所述两个透光性基板之间,各正极侧布线部与所述正极侧连接部连接,各负极侧布线部与所述负极侧连接部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室内构造,其特征在于,
所述取出布线具有第2布线部,所述第2布线部具备所述正极侧布线部和所述负极侧布线部,
所述第2布线部是通过多个导电体成为束而构成的。
6.根据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述的室内构造,其特征在于,
具备具有凹部的罩构件,
所述罩构件安装于所述窗、所述第1顶棚部和所述主体面板的至少一个安装对象物,
所述凹部与所述安装对象物一起围绕所述布线部。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室内构造,其特征在于,
所述太阳能电池模块具有连接有所述布线部的端子盒,
所述罩构件收容所述端子盒。
8.根据权利要求1~7中任一项所述的室内构造,其特征在于,
所述布线部是厚度比宽度薄的结构,且局部插入所述主体面板内,
所述布线部的厚度方向实质上在所述主体面板内与所述两个透光性基板的重叠方向一致。
9.根据权利要求1~8中任一项所述的室内构造,其特征在于,
具有:至少两个窗、位于所述两个窗之间的柱构件、至少两个所述太阳能电池模块、具有凹部的第2罩构件,
所述两个太阳能电池模块的所述主体面板的面板主面分别是相对于所述两个窗的窗主面而设置的,
所述两个太阳能电池模块通过所述取出布线电连接,所述布线部沿着所述柱构件的外表面配设,
所述第2罩构件在所述凹部收容所述布线部的局部。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室内构造,其特征在于,
所述柱构件是贯通柱。
11.一种室内构造,其特征在于,
具有:沿着墙壁排列的至少两个窗、位于所述两个窗之间的柱构件、至少两个太阳能电池模块、具有凹部的第2罩构件,
所述窗具有:包括窗主面的窗玻璃,
所述太阳能电池模块具有包括面板主面的主体面板和取出布线,
各主体面板的面板主面设置为与各窗的窗主面对置,
所述两个太阳能电池模块通过所述取出布线电连接,
所述取出布线具有从所述主体面板暴露的布线部,
所述布线部沿着所述柱构件的外表面延伸,
所述第2罩构件相对于所述柱构件安装,并在所述凹部收容所述布线部。
CN201980087968.3A 2019-01-10 2019-10-28 室内构造 Pending CN113260767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9002792 2019-01-10
JP2019-002792 2019-01-10
PCT/JP2019/042151 WO2020144916A1 (ja) 2019-01-10 2019-10-28 室内構造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260767A true CN113260767A (zh) 2021-08-13

Family

ID=7152120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80087968.3A Pending CN113260767A (zh) 2019-01-10 2019-10-28 室内构造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11750144B2 (zh)
EP (1) EP3910148B1 (zh)
JP (1) JP7290665B2 (zh)
CN (1) CN113260767A (zh)
WO (1) WO2020144916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4029509A1 (ja) * 2022-08-03 2024-02-08 Agc株式会社 パネル保持装置及びパネル保持方法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1098856A (ja) * 1999-09-30 2001-04-10 Matsushita Seiko Co Ltd 複層ガラス
JP2001339087A (ja) * 2000-05-26 2001-12-07 Sharp Corp 採光型太陽電池モジュールおよび採光型太陽電池システム
JP2003158285A (ja) * 2001-11-22 2003-05-30 Sekisui Jushi Co Ltd 太陽電池パネルの製造方法及び太陽電池モジュール用端子ボックス
JP2009024415A (ja) * 2007-07-20 2009-02-05 I D:Kk 窓ガラス構造体およびその施工方法
JP2014175402A (ja) * 2013-03-07 2014-09-22 Asahi Glass Co Ltd 太陽電池モジュール
JP2017085750A (ja) * 2015-10-27 2017-05-18 株式会社カネカ 窓用太陽電池モジュール及び窓
JP6249176B2 (ja) * 2013-01-29 2017-12-20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太陽電池モジュール

Family Cites Familie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80236654A1 (en) * 2007-03-27 2008-10-02 Tsnergy, Inc. WINDOW CONSTRUCTION COMBININB NiMH TECHNOLOGY AND SOLAR POWER
KR20110139382A (ko) * 2010-06-23 2011-12-29 주식회사 케이씨씨 건물통합형 태양광 발전 시스템용 복합재료 커튼월 및 창호 시스템
JP5783438B2 (ja) 2010-12-28 2015-09-24 旭硝子株式会社 複層ガラス窓及び複層ガラス窓の組立方法
US8567141B2 (en) * 2011-02-17 2013-10-29 William F. Logan Panel assembly for mounting to the façade of a building
JP2016186156A (ja) * 2015-03-27 2016-10-27 三菱化学株式会社 太陽電池一体型壁材
US11489483B2 (en) * 2015-12-09 2022-11-01 Brian Patrick Janowski Solar window construction and methods
CN107154440A (zh) * 2016-03-03 2017-09-12 苏州升奥新能源有限公司 一种太阳能电池真空玻璃窗

Patent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1098856A (ja) * 1999-09-30 2001-04-10 Matsushita Seiko Co Ltd 複層ガラス
JP2001339087A (ja) * 2000-05-26 2001-12-07 Sharp Corp 採光型太陽電池モジュールおよび採光型太陽電池システム
JP2003158285A (ja) * 2001-11-22 2003-05-30 Sekisui Jushi Co Ltd 太陽電池パネルの製造方法及び太陽電池モジュール用端子ボックス
JP2009024415A (ja) * 2007-07-20 2009-02-05 I D:Kk 窓ガラス構造体およびその施工方法
JP6249176B2 (ja) * 2013-01-29 2017-12-20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太陽電池モジュール
JP2014175402A (ja) * 2013-03-07 2014-09-22 Asahi Glass Co Ltd 太陽電池モジュール
JP2017085750A (ja) * 2015-10-27 2017-05-18 株式会社カネカ 窓用太陽電池モジュール及び窓

Non-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简约客厅》编写组: "《简约客厅》", 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 pages: 55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WO2020144916A1 (ja) 2021-11-18
US11750144B2 (en) 2023-09-05
JP7290665B2 (ja) 2023-06-13
EP3910148A1 (en) 2021-11-17
EP3910148A4 (en) 2023-01-25
EP3910148B1 (en) 2024-05-29
WO2020144916A1 (ja) 2020-07-16
US20220085750A1 (en) 2022-03-1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EP1801889B1 (en) Thin-film solar cell module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the same
US6075201A (en) Photovoltaic solar module in plate form
JP3715511B2 (ja) 採光型太陽電池モジュールおよび採光型太陽電池システム
US20120012162A1 (en) Solar battery module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solar battery module
US20060243318A1 (en) Solar Module For Generating Electrical Energy
JPH11145496A (ja) 太陽電池モジュール、太陽電池アレイ、及びそれを用いた太陽光発電装置
JP2001098856A (ja) 複層ガラス
WO2013133634A1 (en) Solar cell module
JP3478524B2 (ja) 複層ガラス
JP5295370B2 (ja) 太陽電池モジュール用の端子ボックスおよびこれを用いた太陽電池モジュール
WO2008148524A2 (en) Solar module with an electrical connector element
CN113260767A (zh) 室内构造
US8656661B2 (en) Connection device for photovoltaic modules and method for installing same
JP3979829B2 (ja) 瓦一体型太陽電池モジュール
KR100357905B1 (ko) 건축 외장용 태양광기전 모듈
JP4878413B2 (ja) 太陽電池モジュール
CN114658148A (zh) 一种幕墙单元、光伏幕墙及建筑物
JP4432247B2 (ja) 太陽電池モジュール
WO2013180491A1 (ko) 태양전지 모듈 및 이의 제조방법
JPH04218979A (ja) 積層形太陽電池モジュール
JP4141974B2 (ja) 瓦一体型太陽電池モジュールおよび端子ボックス
JP2001182264A (ja) 建材用太陽電池モジュール及び太陽電池装置
JP2004235189A (ja) 太陽電池モジュール
CN214281281U (zh) 点支式光伏组件
EP4290763A1 (en) Solar cell device and cover member applied thereto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