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3228387A - 电池包以及电池系统 - Google Patents

电池包以及电池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3228387A
CN113228387A CN201980086348.8A CN201980086348A CN113228387A CN 113228387 A CN113228387 A CN 113228387A CN 201980086348 A CN201980086348 A CN 201980086348A CN 113228387 A CN113228387 A CN 113228387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odule
frame
battery
battery pack
battery modul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80086348.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3228387B (zh
Inventor
山本博史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oshiba Corp
Original Assignee
Toshiba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oshiba Corp filed Critical Toshiba Corp
Publication of CN11322838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228387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3228387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228387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60Heating or cooling; Temperature control
    • H01M10/65Means for temperature control structurally associated with the cells
    • H01M10/655Solid structures for heat exchange or heat conduction
    • H01M10/6554Rods or plat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60Heating or cooling; Temperature control
    • H01M10/61Types of temperature control
    • H01M10/613Cooling or keeping cold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60Heating or cooling; Temperature control
    • H01M10/62Heating or cooling; Temperature control specially adapted for specific applications
    • H01M10/625Vehicl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60Heating or cooling; Temperature control
    • H01M10/64Heating or cooling; Temperature control characterised by the shape of the cells
    • H01M10/647Prismatic or flat cells, e.g. pouch cell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60Heating or cooling; Temperature control
    • H01M10/65Means for temperature control structurally associated with the cells
    • H01M10/653Means for temperature control structurally associated with the cells characterised by electrically insulating or thermally conductive material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60Heating or cooling; Temperature control
    • H01M10/65Means for temperature control structurally associated with the cells
    • H01M10/655Solid structures for heat exchange or heat conduction
    • H01M10/6556Solid parts with flow channel passages or pipes for heat exchange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20Mountings; Secondary casings or frames; Racks, modules or packs; Suspension devices; Shock absorbers; Transport or carrying devices; Holders
    • H01M50/204Racks, modules or packs for multiple batteries or multiple cells
    • H01M50/207Racks, modules or packs for multiple batteries or multiple cell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hape
    • H01M50/209Racks, modules or packs for multiple batteries or multiple cell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hape adapted for prismatic or rectangular cell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20Mountings; Secondary casings or frames; Racks, modules or packs; Suspension devices; Shock absorbers; Transport or carrying devices; Holders
    • H01M50/218Mountings; Secondary casings or frames; Racks, modules or packs; Suspension devices; Shock absorbers; Transport or carrying devices; Holders characterised by the material
    • H01M50/22Mountings; Secondary casings or frames; Racks, modules or packs; Suspension devices; Shock absorbers; Transport or carrying devices; Holders characterised by the material of the casings or rack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20Mountings; Secondary casings or frames; Racks, modules or packs; Suspension devices; Shock absorbers; Transport or carrying devices; Holders
    • H01M50/233Mountings; Secondary casings or frames; Racks, modules or packs; Suspension devices; Shock absorbers; Transport or carrying devices; Holders characterised by physical properties of casings or racks, e.g. dimens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20Mountings; Secondary casings or frames; Racks, modules or packs; Suspension devices; Shock absorbers; Transport or carrying devices; Holders
    • H01M50/233Mountings; Secondary casings or frames; Racks, modules or packs; Suspension devices; Shock absorbers; Transport or carrying devices; Holders characterised by physical properties of casings or racks, e.g. dimensions
    • H01M50/24Mountings; Secondary casings or frames; Racks, modules or packs; Suspension devices; Shock absorbers; Transport or carrying devices; Holders characterised by physical properties of casings or racks, e.g. dimensions adapted for protecting batteries from their environment, e.g. from corrosion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20Mountings; Secondary casings or frames; Racks, modules or packs; Suspension devices; Shock absorbers; Transport or carrying devices; Holders
    • H01M50/249Mountings; Secondary casings or frames; Racks, modules or packs; Suspension devices; Shock absorbers; Transport or carrying devices; Holders specially adapted for aircraft or vehicles, e.g. cars or trai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20Mountings; Secondary casings or frames; Racks, modules or packs; Suspension devices; Shock absorbers; Transport or carrying devices; Holders
    • H01M50/251Mountings; Secondary casings or frames; Racks, modules or packs; Suspension devices; Shock absorbers; Transport or carrying devices; Holders specially adapted for stationary devices, e.g. power plant buffering or backup power suppli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20Mountings; Secondary casings or frames; Racks, modules or packs; Suspension devices; Shock absorbers; Transport or carrying devices; Holders
    • H01M50/289Mountings; Secondary casings or frames; Racks, modules or packs; Suspension devices; Shock absorbers; Transport or carrying devices; Holders characterised by spacing elements or positioning means within frames, racks or packs
    • H01M50/291Mountings; Secondary casings or frames; Racks, modules or packs; Suspension devices; Shock absorbers; Transport or carrying devices; Holders characterised by spacing elements or positioning means within frames, racks or pack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hape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20Mountings; Secondary casings or frames; Racks, modules or packs; Suspension devices; Shock absorbers; Transport or carrying devices; Holders
    • H01M50/289Mountings; Secondary casings or frames; Racks, modules or packs; Suspension devices; Shock absorbers; Transport or carrying devices; Holders characterised by spacing elements or positioning means within frames, racks or packs
    • H01M50/293Mountings; Secondary casings or frames; Racks, modules or packs; Suspension devices; Shock absorbers; Transport or carrying devices; Holders characterised by spacing elements or positioning means within frames, racks or packs characterised by the material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2220/00Batteries for particular applications
    • H01M2220/10Batteries in stationary systems, e.g. emergency power source in plant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2220/00Batteries for particular applications
    • H01M2220/20Batteries in motive systems, e.g. vehicle, ship, plane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10Energy storage using batteries

Landscapes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Electrochemistry (AREA)
  • General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Aviation & Aerospace Engineering (AREA)
  • Battery Mounting, Suspending (AREA)
  • Secondary Cells (AREA)
  • Connection Of Batteries Or Terminals (AREA)

Abstract

实施方式的电池包具备电池模块、框架及片材部件。电池模块具备多个电池,并且具有模块底面。框架及片材部件具有电绝缘性,电池模块的收纳空间由框架的框架侧壁形成。框架突出部从框架侧壁朝向内周侧突出,并从模块底面所朝向的一侧支承电池模块。框架形成将框架突出部的突出端作为边缘的至少一部分的贯通孔。片材部件与电池模块的模块底面密接。

Description

电池包以及电池系统
技术领域
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涉及电池包以及电池系统。
背景技术
作为电池包,有具备排列有多个电池(蓄电池)的电池模块的电池包。在这样的电池包中,由具有电绝缘性的树脂形成框架,在由框架包围的收纳空间中收纳电池模块。如上述那样的电池包例如被用作固定用电源以及铁道车辆用电源等。在该情况下,在有限的空间中配置多个电池模块(电池包)。并且,通过将多个电池模块电连接,形成电池系统(蓄电池系统),在电池系统中,形成电池模块的串联连接结构和并联连接结构中的至少一种连接结构。
在如上述那样的电池系统中,有时以高的使用电压来使用。因此,在电池系统中,要求通过电池包形成耐电压性(绝缘耐力)高的绝缘结构,并要求形成难以被绝缘破坏的绝缘结构。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国际公开第2013/084938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13-12464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在电池系统中形成耐电压性高的绝缘结构的电池包以及形成耐电压性高的绝缘结构的电池系统。
用于解决技术问题的手段
根据实施方式,电池包具备电池模块、框架以及片材部件。电池模块具备被排列的多个电池,并且具有朝向与多个电池的排列方向交叉的高度方向的一侧的模块底面。多个电池分别具备电极组和收纳电极组的金属制的外包装容器。框架具有电绝缘性。框架具备:框架侧壁,沿着高度方向延伸设置,形成电池模块的收纳空间;框架突出部,从框架侧壁朝向收纳空间的内周侧突出,并在高度方向上从模块底面所朝向的一侧支承电池模块。通过框架,形成将框架突出部的突出端作为边缘的至少一部分的贯通孔。片材部件具备导热性比框架高的层,具有电绝缘性。片材部件的层与电池模块的模块底面密接,并且形成从电池模块向外部的热的传递路径的至少一部分。上述的热的传递路径通过配置于框架的贯通孔的固体部分。
另外,根据实施方式,电池系统具备上述的电池包和冷却板。电池包设置于冷却板的外表面,冷却板在高度方向上相对于框架突出部及座部件被设置于与电池模块所在一侧相反一侧。从电池模块通过上述的传递路径向冷却板传递热。
另外,根据实施方式,电池包具备电池模块、框架、片材部件以及密接部。电池模块具备被排列的多个电池。电池模块具有:模块底面,朝向与多个电池的排列方向交叉的高度方向的一侧;以及模块侧面,从模块底面沿着高度方向延伸设置,在与模块底面之间形成角部。多个电池分别具备电极组和收纳电极组的金属制的外包装容器。框架具有电绝缘性。框架具备沿着高度方向延伸设置的框架侧壁,框架侧壁形成电池模块的收纳空间。片材部件具备导热性比框架高的高传导层,具有电绝缘性。片材部件的高传导层与电池模块的模块底面密接。密接部具有电绝缘性,与框架分体地形成。密接部在电池模块中与模块侧面与模块底面之间的角部及模块侧面密接。
另外,根据实施方式,电池系统具备上述的电池包和冷却板。电池包设置于冷却板的外表面,冷却板在高度方向上相对于片材部件设置于与电池模块所在一侧相反一侧。从电池模块通过片材部件向冷却板传递热。
另外,根据实施方式,电池包具备电池模块及框架。电池模块具备被排列的多个电池,并且具有朝向与多个电池的排列方向交叉的高度方向的一侧的模块底面。多个电池分别具备电极组和收纳电极组的金属制的外包装容器。电池模块设置于具有电绝缘性的绝缘层的表面,模块底面在高度方向上朝向绝缘层所在一侧。框架具有电绝缘性。框架具备:框架侧壁,沿高度方向延伸设置,形成电池模块的收纳空间;以及框架突出部,从框架侧壁向与收纳空间所在一侧相反一侧突出。框架突出部配置于上述的绝缘层的表面。
另外,根据实施方式,电池系统具备上述的电池包和冷却板。电池包设置于冷却板的外表面,冷却板在高度方向上相对于电池模块设置于朝向模块底面的一侧。从电池模块向冷却板传递热。
附图说明
图1是概略地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电池包所使用的电池单体的一例的立体图。
图2是表示图1的电池所使用的电极组的一例的概略图。
图3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电池包的概略图。
图4是将图3的电池包以从高度方向的一侧观察的状态表示的概略图。
图5是以与电池的排列方向垂直或大致垂直的截面概略地表示图3的电池包的剖视图。
图6是以与宽度方向垂直或大致垂直的截面概略性地表示图3的电池包的剖视图。
图7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电池包的框架的结构的概略图。
图8是表示应用第一实施方式的电池包的电池系统的一例的概略图。
图9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第一变形例的电池包的概略图。
图10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第二变形例的电池包的概略图。
图11A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第三变形例的电池包的概略图。
图11B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第四变形例的电池包的概略图。
图11C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第五变形例的电池包的概略图。
图11D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第六变形例的电池包的概略图。
图11E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第七变形例的电池包的概略图。
图12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第八变形例的电池包的概略图。
图13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第九变形例的电池包的概略图。
图14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第十变形例的电池包的概略图。
图15是表示应用了第一实施方式的第十一变形例的电池包的电池系统的一例的概略图。
图16是表示应用了第一实施方式的第十二变形例的电池包的电池系统的一例的概略图。
图17是将第一实施方式的第十三变形例的电池包以从高度方向的一侧观察的状态表示的概略图。
图18是以与纵向垂直或大致垂直的截面概略地表示图17的电池包的剖视图。
图19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第十三变形例的电池包的框架的结构的概略图。
图20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第十四变形例的电池包的电池模块的结构的概略图。
图21是以与电池的排列方向垂直或大致垂直的截面概略地表示第二实施方式的电池包的剖视图。
图22是以与宽度方向垂直或大致垂直的截面概略地表示图21的电池包的剖视图。
图23是表示应用了第二实施方式的电池包的电池系统的一例的概略图。
图24是表示第二实施方式的第一变形例的电池包的概略图。
图25是表示应用了第二实施方式的第二变形例的电池包的电池系统的一例的概略图。
图26是表示应用了第二实施方式的第三变形例的电池包的电池系统的一例的概略图。
图27是表示第二实施方式的第四变形例的电池包的概略图。
图28是表示第二实施方式的第五变形例的电池包的概略图。
图29是表示第三实施方式的电池包的示意图。
图30是表示应用了第三实施方式的电池包的电池系统的一例的概略图。
图31是表示应用了第三实施方式的第一变形例的电池包的电池系统的一例的概略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图1至图31对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实施方式的电池包具备电池模块。并且,电池模块具备多个电池。电池模块所使用的电池例如是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等二次电池。
[第一实施方式]
(电池)
首先,对第一实施方式的电池包所使用的电池进行说明。图1表示电池包所使用的电池1单体的一例。在此,电池1例如是密闭型的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电池1具备电极组2和在内部收纳电极组2的外包装容器3。外包装容器3由铝、铝合金、铁或不锈钢等金属形成。外包装容器3具备容器主体5和盖6。
在此,在电池1(外包装容器3)中,规定有纵向(箭头X1及箭头X2所示的方向)、与纵向交叉的(垂直或大致垂直的)横向(箭头Y1及箭头Y2所示的方向)及与纵向及横向双方交叉的(垂直或大致垂直的)高度方向(箭头Z1及箭头Z2所示的方向)。在电池1(外包装容器3)中,在纵向上的尺寸与在横向上的尺寸以及在高度方向上的尺寸的各个尺寸相比非常小。
容器主体5具有底壁(容器底壁)11及侧壁(容器侧壁)12A、12B、13A、13B。在容器主体5中,通过底壁11及侧壁12A、12B、13A、13B形成供电极组2收纳的内部空洞。另外,在容器主体5上形成有内部空洞开口的开口部15。内部空洞在开口部15向外包装容器3的高度方向的一侧(上侧)开口。在外包装容器3中,通过盖6封堵内部空洞的开口部15。并且,盖6在开口部15焊接于容器主体5。因此,在外包装容器3中,底壁11隔着内部空洞而与盖6在高度方向上分离地配置。并且,盖6形成外包装容器3的上壁(容器上壁)。在外包装容器3中,从底壁11的外表面(底面)到盖6的外表面(上表面)的尺寸与外包装容器3的高度方向上的尺寸相同或大致相同。
在外包装容器3中,侧壁12A、12B、13A、13B分别从底壁11到盖6地沿高度方向延伸设置。侧壁12A、12B隔着内部空洞相对于彼此在横向上分离地配置,侧壁13A、13B隔着内部空洞在纵向上相互分离地配置。另外,侧壁12A、12B分别从侧壁13A到侧壁13B地沿纵向延伸设置,侧壁13A、13B分别从侧壁12A到侧壁12B地沿横向延伸设置。外包装容器3中从侧壁12A的外表面到侧壁12B的外表面的尺寸,与外包装容器3的横向上的尺寸相同或大致相同。并且,外包装容器3中从侧壁13A的外表面到侧壁13B的外表面的尺寸,与外包装容器3的纵向上的尺寸相同或大致相同。
图2是表示电极组2的一例的图。在图2的一例中,电极组2具备正极21、负极22和隔膜23、25。正极21具备作为正极集电体的正极集电箔21A和担载于正极集电箔21A的表面的含正极活性物质层21B。正极集电箔21A是铝箔或铝合金箔等,厚度为10μm~20μm左右。在正极集电箔21A上涂布包含正极活性物质、粘结剂及导电剂的浆料。作为正极活性物质,并不限定于这些物质,列举出能够嵌入脱嵌锂离子的氧化物、硫化物及聚合物等。另外,从获得较高的正极电位的观点出发,正极活性物质优选使用锂锰复合氧化物、锂镍复合氧化物、锂钴复合氧化物及磷酸铁锂等。
负极22具备作为负极集电体的负极集电箔22A和担载于负极集电箔22A的表面的含负极活性物质层22B。负极集电箔22A是铝箔、铝合金箔或铜箔等,厚度为10μm~20μm左右。在负极集电箔22A上涂布含有负极活性物质、粘结剂及导电剂的浆料。作为负极活性物质,没有特别限定,列举出能够嵌入脱嵌锂离子的金属氧化物、金属硫化物、金属氮化物及碳材料等。作为负极活性物质,优选锂离子的嵌入脱嵌电位相对于金属锂电位为0.4V以上的物质、即锂离子的嵌入脱嵌电位为0.4V(vs.Li+/Li)以上的物质。通过使用具有这样的锂离子嵌入脱嵌电位的负极活性物质,由此铝或铝合金与锂的合金反应被抑制,因此与负极集电箔22A及负极22相关联的构成部件能够使用铝及铝合金。作为锂离子的嵌入脱嵌电位为0.4V(vs.Li+/Li)以上的负极活性物质,例如列举出钛氧化物、钛酸锂等锂钛复合氧化物、钨氧化物、非晶锡氧化物、铌-钛复合氧化物、锡硅氧化物及氧化硅等,特别优选使用锂钛复合氧化物作为负极活性物质。另外,在将嵌入脱嵌锂离子的碳材料用作负极活性物质的情况下,负极集电箔22A可以使用铜箔。作为负极活性物质使用的碳材料的锂离子的嵌入脱嵌电位为0V(vs.Li+/Li)左右。
正极集电箔21A及负极集电箔22A所使用的铝合金优选含有从Mg、Ti、Zn、Mn、Fe、Cu及Si中选择的1种或2种以上的元素。铝及铝合金的纯度可以设为98重量%以上,优选99.99重量%以上。此外,能够使用纯度100%的纯铝作为正极集电体及/或负极集电体的材料。铝及铝合金中的镍、铬等过渡金属的含有量优选设为100重量ppm以下(包括0重量ppm)。
在正极集电箔21A中,通过一方的长边缘21C及其附近部位形成正极集电极耳21D。在本实施方式中,正极集电极耳21D遍及长边缘21C的全长而形成。在正极集电极耳21D中,在正极集电箔21A的表面上没有担载含正极活性物质层21B。此外,在负极集电箔22A中,通过一方的长边缘22C及其附近部位形成负极集电极耳22D。在本实施方式中,负极集电极耳22D遍及长边缘22C的全长而形成。在负极集电极耳22D中,在负极集电箔22A的表面上没有担载含负极活性物质层22B。
隔膜23、25分别由具有电绝缘性的材料形成,将正极21与负极22之间电绝缘。隔膜23、25分别既可以是与正极21及负极22分体的片等,也可以与正极21及负极22中的一方一体地形成。此外,隔膜23、25既可以由有机材料形成,也可以由无机材料形成,还可以由有机材料与无机材料的混合物形成。作为形成隔膜23、25的有机材料,可以举出工程塑料及超级工程塑料。并且,作为工程塑料,列举出聚酰胺、聚缩醛、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间规聚苯乙烯(syndiotactic polystyrene)、聚碳酸酯、聚酰胺酰亚胺、聚乙烯醇、聚偏二氟乙烯及改性聚苯醚等。此外,作为超级工程塑料,可以举出聚苯硫醚、聚醚醚酮、液晶聚合物、聚偏氟乙烯、聚四氟乙烯(PTFE)、聚醚腈、聚砜、聚丙烯酸脂、聚醚酰亚胺及热塑性聚酰亚胺等。此外,作为形成隔膜23、25的无机材料,可以举出氧化物(例如,氧化铝、二氧化硅、氧化镁、磷氧化物、氧化钙、氧化铁、氧化钛)、氮化物(例如,氮化硼、氮化铝、氮化硅、氮化钡)等。
在电极组2中,在隔膜23、25分别被夹在含正极活性物质层21B与含负极活性物质层22B之间的状态下,正极21、负极22及隔膜23、25以几何学上(虚拟上)的卷绕轴B为中心被卷绕为扁平形状。此时,例如正极21、隔膜23、负极22及隔膜25在以该顺序重叠的状态下被卷绕。此外,在电极组2中,正极集电箔21A的正极集电极耳21D相对于负极22及隔膜23、25向沿着卷绕轴B的方向的一侧突出。并且,负极集电箔22A的负极集电极耳22D相对于正极21及隔膜23、25,在沿着卷绕轴B的方向上向与正极集电极耳21D突出的一侧相反侧突出。
另外,电极组2在卷绕轴B沿着电池1(外包装容器3)的横向的状态下配置于外包装容器3的内部空洞。因此,在配置于外包装容器3的内部空洞的电极组2中,正极集电极耳21D在电池1的横向上相对于负极22突出。并且,在电极组2中,负极集电极耳22D在电池1的横向上向与正极集电极耳21D突出的一侧相反一侧相对于正极21突出。另外,在外包装容器3的内部空洞中,正极集电极耳21D在电池1的横向上配置于一侧的端部。并且,在外包装容器3的内部空洞中,负极集电极耳22D在电池1的横向上配置于与正极集电极耳21D所在一侧相反一侧的端部。
另外,电极组不需要具有正极、负极及隔膜被卷绕而成的卷绕结构。在某一实施例中,电极组具有多个正极及多个负极交替层叠的堆叠结构,在正极与负极之间设置隔膜。在该情况下也是,在电极组中,正极集电极耳在电池1的横向上向一侧相对于负极突出。并且,在电极组中,负极集电极耳在电池1的横向上向与正极集电极耳突出的一侧相反一侧相对于正极突出。
另外,在某实施例中,在外包装容器3的内部空洞中,在电极组2中含浸有电解液(未图示)。作为电解液,使用非水电解液,例如使用通过将电解质溶解到有机溶剂中而制备的非水电解液。在此情况下,作为溶解到有机溶剂中的电解质,列举出高氯酸锂(LiClO4)、六氟磷酸锂(LiPF6)、四氟硼酸锂(LiBF4)、六氟砷酸锂(LiAsF6)、三氟甲磺酸锂(LiCF3SO3)及双(三氟甲基磺酰)亚胺锂[LiN(CF3SO2)2]等的锂盐及它们的混合物。此外,作为有机溶剂,可以举出碳酸丙酯(PC)、碳酸亚乙酯(EC)及碳酸亚乙烯酯等的环状碳酸酯;碳酸二乙酯(DEC)、碳酸二甲酯(DMC)及碳酸甲乙酯(MEC)等的链状碳酸酯;四氢呋喃(THF)、2-甲基四氢呋喃(2MeTHF)及二氧戊环(DOX)等的环状醚;二甲氧基乙烷(DME)及二乙氧基乙烷(DEE)等的链状醚;γ-丁内酯(GBL)、乙腈(AN)及环丁砜(SL)等。这些有机溶剂被单独或作为混合溶剂使用。
此外,在某一实施例中,作为非水电解质,代替电解液而使用将非水电解液和高分子材料复合化而成的凝胶状非水电解质。在此情况下,使用上述的电解质及有机溶剂。此外,作为高分子材料,列举出聚偏二氟乙烯(PVdF)、聚丙烯腈(PAN)及聚环氧乙烷(PEO)等。
此外,在某一实施例中,代替电解液,设置高分子固体电解质及无机固体电解质等的固体电解质作为非水电解质。在此情况下,也可以不在电极组2中设置隔膜。并且,在电极组2中,代替隔膜而在正极与负极之间夹持固体电解质。因此,在本实施例中,通过固体电解质将正极与负极之间电绝缘。
在电池1中,在外包装容器3的盖6的外表面(上表面)安装有一对电极端子26A、26B。电极端子26A、26B由金属等导电材料形成。电极端子26A、26B中的一个是正极端子,电极端子26A、26B中的另一个是负极端子。因此,电极端子26A、26B具有相对于彼此相反的电极性。电极端子26A、26B分别通过绝缘部件(未图示)与包含盖6的外包装容器3电绝缘。
电极组2的正极集电极耳21D经由正极备用引线27A及正极引线28A等与正极端子(电极端子26A、26B的对应的一方)电连接。另外,电极组2的负极集电极耳22D经由负极备用引线27B及负极引线28B等与负极端子(电极端子26A、26B的对应的一方)电连接。备用引线27A、27B及引线28A、28B分别由金属等导电材料形成。另外,在外包装容器3的内部空洞中,集电极耳21D、22D、备用引线27A、27B以及引线28A、28B分别通过绝缘部件(未图示)与外包装容器3(容器主体5以及盖6)电绝缘。
另外,电极端子26A、26B分别具备接触面29。在图1的一例中,电极端子26A、26B各自的接触面29在高度方向上朝向盖6的外表面所朝向的一侧(上侧)。
另外,在某实施例中,也可以在盖6形成气体释放阀以及注液口(均未图示)。在盖6形成注液口的情况下,在盖6的外表面焊接有将注液口封堵的密封板(未图示)。
(电池包以及电池系统)
图3至图6表示电池包30。如图3至图6所示,电池包30具备电池模块31。电池模块31具备多个上述电池1,在图3至图6的一例中,电池模块31具备6个电池1。在电池模块31中,多个电池1沿着排列方向(箭头X3及箭头X4所示的方向)排列。
在此,在电池包30及电池模块31中,电池的排列方向与纵向一致或大致一致。另外,在电池包30及电池模块31中,规定有与电池模块31中的电池1的排列方向交叉的(垂直或大致垂直的)高度方向(箭头Z3及箭头Z4所示的方向)。并且,在电池模块31(电池包30)中,规定有与高度方向及电池1的排列方向这两者交叉(垂直或大致垂直的)宽度方向(箭头Y3及箭头Y4所示的方向)。图3是概略地表示电池包30的立体图,图4概略地表示从高度方向的一侧(箭头Z3侧)观察电池包30的状态。另外,图5以相对于电池1的排列方向垂直或大致垂直的截面概略地表示电池包30,图6以与宽度方向垂直或大致垂直的截面概略地表示电池包30。
在图3至图6的一例的电池模块31中,电池1各自的纵向与电池1的排列方向一致或大致一致,电池1各自的横向与电池模块31(电池包30)的宽度方向一致或大致一致。并且,在电池模块31中,电池1各自的高度方向与电池模块31(电池包30)的高度方向一致或大致一致。另外,在电池模块31中,多个电池1在电池模块31的宽度方向(电池1各自的横向)上,相对于彼此不错开或者几乎不错开地排列。
另外,电池模块31具备:模块底面32,在高度方向上朝向的一侧(下侧);以及模块上表面33,在高度方向上朝向与模块底面32所朝向的一侧相反一侧(上侧)。在多个电池1(全部的电池1)的每一个中,外包装容器3的底壁11在高度方向上相对于电极组2位于模块底面32所在一侧。并且,多个电池1各自的底壁11的外表面(底面)形成模块底面32的一部分。另外,在多个电池1(全部的电池1)的每一个中,外包装容器3的盖6以及电极端子26A、26B在高度方向上相对于电极组2位于模块上表面33所在一侧。并且,多个电池1各自的盖6的外表面(上表面)以及电极端子26A、26B形成模块上表面33的一部分。
另外,在电池模块31中,模块侧面34A、34B、35A、35B从模块底面32至模块上表面33地、沿高度方向延伸设置。因此,模块侧面34A、34B、35A、35B在电池包30的高度方向上从模块底面32向与模块底面32所朝向的一侧相反一侧延伸设置。另外,模块侧面34A、34B、35A、35B分别在与模块底面32之间形成角部。并且,模块侧面34A、34B、35A、35B分别在与模块上表面33之间形成角部。
模块侧面34A、34B在电池模块31的宽度方向上朝向外侧,在电池模块31(电池包30)的宽度方向上相对于彼此分离地配置。模块侧面34A、34B分别从模块侧面35A到模块侧面35B地沿电池1的排列方向(电池模块31的纵向)延伸设置。模块侧面35A、35B在电池模块31的纵向上朝向外侧,在电池模块31(电池包30)的纵向上相对于彼此分离地配置。模块侧面35A、35B分别从模块侧面34A到模块侧面34B地沿着电池模块31的宽度方向延伸设置。
在多个电池1的每一个中,侧壁12A、12B中的一个侧壁的外表面形成模块侧面34A的一部分。并且,在多个电池1的每一个中,侧壁12A、12B中的另一个侧壁的外表面形成模块侧面34B的一部分。另外,在形成电池模块31的多个电池1中,规定在电池1的排列方向上排列在最外侧的2个电池1A、1B。电池1A在电池1的排列方向上配置于电池模块31的一端部,电池1B在电池1的排列方向上配置于电池模块31的另一端部。在电池模块31中,电池1A的侧壁13A、13B中的一个侧壁的外表面形成模块侧面35A,电池1B的侧壁13A、13B中的一个侧壁的外表面形成模块侧面35B。
在电池模块31中,在排列方向上相对于彼此相邻的电池1之间设置有分隔板(隔膜)36。分隔板36设置有1个以上,在图3至图6的一例中,设置有5个分隔板36。分隔板36分别形成模块底面32的一部分,并且形成模块上表面33的一部分。另外,分隔板36分别形成模块侧面34A的一部分,并且形成模块侧面34B的一部分。
分隔板36由具有电绝缘性的材料形成。分隔板36例如由具有电绝缘性的树脂形成,包含聚苯醚(PPE)、聚碳酸酯(PC)以及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PBT)中的任意1种以上。另外,分隔板36的导热率小于1W/(m·K),例如,分隔板36的导热率为0.2W/(m·K)左右。在电池模块31中,通过分隔板36防止相对于彼此相邻的电池1彼此的接触。因此,例如能够有效地防止相对于彼此相邻的电池1彼此通过外包装容器3而电连接等。即,能够有效地防止相对于彼此相邻的电池1彼此不经由电极端子26A、26B而电连接。
此外,分隔板36整体不需要由上述的具有电绝缘性的材料形成,只要分隔板36中的至少外表面由上述的具有电绝缘性的材料形成即可。在某实施例中,在金属制的板的外表面,由上述的具有电绝缘性的材料形成绝缘层,由此形成分隔板36。在该情况下也是,分隔板36中的至少外表面由上述的具有电绝缘性的材料形成。通过在分隔板36的内部使用金属制的板,由此由电池1各自产生的热容易通过分隔板36传递至模块底面32。
另外,电池模块31具备将电池1分别与分隔板36粘接的粘接剂37。电池1分别通过粘接剂37固定于分隔板36。作为粘接剂37,优选使用硅系或环氧系的粘接剂。这些粘接剂在电池包30被使用的温度范围内也维持弹性。因此,通过使用硅系或环氧系的粘接剂作为粘接剂37,由此来自外部的冲击被粘接剂37吸收,并且由于电池1的膨胀而产生的应变等被粘接剂37吸收。另外,硅系及环氧系的粘接剂的导热率为1W/(m·K)以上。因此,通过使用这些粘接剂作为粘接剂37,由此由电池1各自产生的热容易通过粘接剂37传递至分隔板36。如上述那样,分隔板36形成模块底面32的一部分。因此,通过使用导热率高的上述粘接剂作为粘接剂37,由此能够将由电池1各自产生的热通过分隔板36向模块底面32所在一侧放出。
另外,在某实施例中,也可以代替粘接剂37而使用导热率比上述的粘接剂高的润滑脂等。由此,能够将由电池1各自产生的热通过分隔板36更适当地向模块底面32所在一侧放出。另外,在另一实施例中,也可以不设置粘接剂37等,而电池1分别与对应的分隔板36直接抵接。
另外,电池包30具备汇流条(连接部件)38,在本实施方式中,在电池包30中设置多个汇流条38。汇流条38由金属等导电材料形成。在电池模块31中,多个电池1分别经由汇流条38与其他电池1电连接。另外,电池模块31经由汇流条与电池包30的外部端子电连接。在电池模块31中,多个电池1通过汇流条38电连接,由此形成电池1的串联连接结构及并联连接结构中的至少一种连接结构。在多个电池1的每一个中,在电极端子26A、26B各自中,汇流条38与接触面29接触,汇流条38与接触面29连接。另外,在电极端子26A、26B各自中,通过基于焊接、螺钉的螺合以及嵌合等中的任意一个,汇流条38被连接(固定)于接触面29。
在此,在2个电池1的串联连接结构中,一个电池1的正极端子通过汇流条38与另一个电池1的负极端子连接。另外,在多个电池1的并联连接结构中,电池1的正极端子彼此通过汇流条38连接,电池1的负极端子彼此通过另外的汇流条38连接。
电池包30具备框架40。框架40由具有电绝缘性的树脂形成。框架40例如可以由与分隔板36(分隔板36的外表面)相同的材料形成。框架40例如包含聚苯醚、聚碳酸酯及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中的任意一种以上。并且,框架40的导热率小于1W/(m·K),例如,框架40的导热率为0.2W/(m·K)左右。
图7是表示框架40的结构的图。如图4至图7等所示,框架40具备沿着电池包30的高度方向延伸设置的框架侧壁41A、41B、42A、42B。框架侧壁41A在电池1的排列方向(电池包30的纵向)上从一侧(箭头X3侧)与电池模块31对置。因此,框架侧壁41A在电池模块31的纵向上从外侧与模块侧面35A对置。另外,框架侧壁41B在电池1的排列方向上从与框架侧壁41A相反一侧(箭头X4侧)与电池模块31相对。因此,框架侧壁41B在电池模块31的纵向上从外侧与模块侧面35B相对。
框架侧壁42A在电池模块31(电池包30)的宽度方向上从一侧(箭头Y3侧)与电池模块31对置。因此,框架侧壁42A在电池模块31的宽度方向上从外侧与模块侧面34A对置。另外,框架侧壁42B在电池模块31的宽度方向上从与框架侧壁42A相反一侧(箭头Y4侧)与电池模块31相对。因此,框架侧壁42B在电池模块31的宽度方向上从外侧与模块侧面34B对置。电池模块31在电池包30的纵向上配置于框架侧壁41A、41B之间,在电池包30的宽度方向上配置于框架侧壁42A、42B之间。
由于是如上述那样的结构,因此通过框架侧壁41A、41B、42A、42B,形成遍及电池模块31的整周地将电池模块31的外周侧包围的包围框。并且,框架侧壁41A、41B、42A、42B形成收纳电池模块31的收纳空间43。即,由框架侧壁41A、41B、42A、42B形成的包围框所包围的范围成为收纳空间43。电池模块31通过粘接剂(未图示)等固定于包围框的内表面。
框架40具备框架突出部54。框架突出部54从框架侧壁41A、41B、42A、42B的各自的一端部(下端部)向收纳空间43的内周侧突出。在框架侧壁41A、41B、42A、42B的每一个中,框架突出部54在电池包30的高度方向上从模块底面32所朝向的一侧的端部突出。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框架突出部54形成框架40的底壁(框架底壁)。框架突出部54在电池包30的高度方向上相对于电池模块31配置于模块底面32所朝向的一侧。并且,框架突出部54在电池包30的高度方向上从模块底面32所朝向的一侧支承电池模块31。
另外,在电池包30中,在框架40形成贯通孔55。贯通孔55在电池包30的高度方向上贯通框架40的底壁(框架突出部54)。因此,贯通孔55在框架突出部54中从朝向电池模块31所在一侧的面(内表面)到朝向与电池模块31所在一侧相反一侧的面(外表面)地连续地延伸设置。另外,贯通孔55的边缘由框架突出部54的突出端(内端)E形成。在图3至图7的一例中,在贯通孔55的周向上遍及整周地,框架突出部54的突出端E形成贯通孔55的边缘。
另外,框架突出部54不需要在电池模块31(收纳空间43)的周向上遍及整周地设置,也可以在电池模块31的周向上仅设置于一部分的范围。在某实施例中,框架突出部54在电池模块31的周向上仅设置于框架侧壁42A、42B延伸设置的范围内,不设置于框架侧壁41A、41B延伸设置的范围内。在该情况下,贯通孔55的边缘的一部分由框架突出部54的突出端(内端)E形成。
在电池包30中,片材部件45与电池模块31的模块底面32抵接。片材部件45由具有电绝缘性的树脂形成。片材部件45在电池包30的高度方向上从模块底面32所朝向的一侧与模块底面32抵接。片材部件45的外表面具备与模块底面32抵接的片材上表面46。另外,片材部件45的外表面具备朝向在电池包30的高度方向上与电池模块31所在一侧相反一侧的片材底面47。片材底面47朝向与片材上表面46朝向的一侧相反一侧。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电池包30中,底板(支承部件)48在电池包30的高度方向上从模块底面32所朝向的一侧安装于框架40。底板48由金属形成,例如由铝、铝合金、不锈钢及铜等中的任一种形成。因此,与分隔板36、框架40以及片材部件45相比,底板48的导热性高,底板48的导热率例如为10W/(m·K)以上且400W/(m·K)以下的程度。在本实施方式中,框架侧壁41A、41B、42A、42B分别从底板48沿着电池包30的高度方向朝向模块上表面33所朝向的一侧(箭头Z3侧)延伸设置。另外,框架突出部54设置于底板48的外表面上。在本实施方式中,底板48形成为厚度为0.5mm以上且5mm以下左右的平板状或大致平板状。另外,底板48根据需要而形成为适当的尺寸及形状等。
在本实施方式中,片材部件45具备:片材主体65;以及片材突起66,在电池包30的高度方向上从片材主体65向与电池模块31所在侧相反一侧突出。片材突起66在电池包30的高度方向上相对于片材部件45的其他部位向与电池模块31所在一侧相反一侧突出。在本实施方式中,片材部件45的片材突起66相对于框架突出部54的突出端E配置于收纳空间43的内周侧。并且,片材突起66配置于框架40的贯通孔55,形成配置于贯通孔55的固体部分。即,通过片材部件45的一部分,形成配置于贯通孔55的固体部分。配置于贯通孔55的固体部分有时也被称为润滑脂、间隔物、片材、凝胶及腻子等中的任一种。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在贯通孔55中,框架突出部54的突出端E从收纳空间43的外周侧与片材突起66抵接。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底板48在电池包30的高度方向上从与电池模块31所在一侧相反一侧与片材突起66的突出端抵接。在片材突起66中,底板48与片材部件45的片材底面47抵接。因此,片材部件45的片材底面47与底板48密接(粘接),片材部件45的片材突起66在突出端与底板48密接。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框架突出部54在电池包30的高度方向上从与电池模块31所在一侧相反一侧与片材主体65抵接。在片材主体65中,框架突出部54与片材部件45的片材底面47抵接。因此,片材部件45的片材底面47与框架突出部54密接(粘接),片材部件45的片材主体65与框架突出部54密接。由于是如上述那样的结构,因此片材部件45被夹在电池模块31的模块底面32与底板48之间,并且片材主体65被夹在框架突出部54与模块底面32之间。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框架侧壁41A、41B、42A、42B各自与底板48之间未设置片材部件45,框架侧壁41A、41B、42A、42B各自的一端(底板48所在一侧的端部)与底板48抵接。另外,在框架突出部54与底板48之间未设置片材部件45,底板48在电池包30的高度方向上从与电池模块31所在一侧相反一侧与框架突出部54抵接。因此,框架突出部54配置于电池模块31的模块底面32与底板48之间。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电池包30中,在高度方向上,在模块底面32与框架突出部54之间形成粘接层56。在本实施方式中,粘接层56在电池模块31的宽度方向上相对于片材部件45配置于外侧。通过粘接层56,模块底面32被粘接于框架突出部54。另外,作为粘接层56,只要能够将电池模块31粘接于框架突出部54即可。因此,粘接层56与粘接剂37不同,需要使用导热率高的粘接剂。另外,粘接层56优选具有电绝缘性。
通过如上述那样设置片材部件45、底板(支承部件)48等,由此底板48在电池包30的高度方向上从模块底面32所朝向的一侧支承电池模块31、框架40以及片材部件45。然后,由电池模块31产生的热通过片材部件45及底板48向电池包30的外部传递。在本实施方式中,在片材部件45以及底板48通过的来自电池模块31的热的传递路径,通过在框架40的贯通孔55配置的固体部分。并且,在热的传递路径中在框架40的贯通孔55配置的固体部分由片材部件45形成。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片材部件45是仅由层(第一层)51形成的1层结构。因此,片材上表面46及片材底面47由层51形成。层51优选具有粘接性。层51例如包含硅。在层51包含硅的情况下,层51的粘接性成为基于高分子的聚合物的组合、交联密度及硅的纯度等的大小。由于层51具有粘接性,因此即使在片材部件45的位置因振动以及热等而发生了位移的情况下,片材部件45对模块底面32以及底板48的密接性也得以确保。
另外,层51与分隔板36及框架40相比,导热性高。但是,层51与电池1的外包装容器3及底板48相比,导热性低。层(高传导层)51的导热率为1W/(m·K)以上,例如层51的导热率为1W/(m·K)以上且10W/(m·K)以下左右。另外,层51的电绝缘性高。例如,层51的基于IEC法的比较跟踪指数测定的比较跟踪指数为175以上。
另外,层51与框架40相比,压缩性高,与框架40相比,在外力的作用下容易被压缩。因此,层51与框架40相比,弹性较高。在片材部件45中,层(第一层)51与电池模块31的模块底面32密接(粘接)。并且,在片材部件45中,层(第一层)51在电池模块31的模块底面32抵接的部位被压缩。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片材部件45中,层(第一层)51与底板48密接(粘接)。
接着,对电池包30的应用例进行说明。电池包30例如被用作固定用电源及铁道车辆用电源等。在该情况下,设置有多个搭载有电池模块31的电池包30,通过多个电池包30形成电池系统。在电池系统中,多个电池模块被电连接,形成电池模块的串联连接结构及并联连接结构中的至少一种连接结构。
图8表示电池包30的某一应用例。如图8所示,在上述的电池系统50等中,电池包30设置于冷却板(冷却翅片)60的外表面上。在冷却板60的外表面上设置有多个电池包30。冷却板60由金属等形成,与框架40、分隔板36以及片材部件45相比,导热率高。冷却板60的导热率例如为10W/(m·K)以上且400W/(m·K)以下左右。通过利用螺栓等将框架40或底板48安装于冷却板60,由此电池包30被设置于冷却板60上。
在图8的一例中,底板48与冷却板60抵接。因此,电池模块31相对于片材部件45及框架突出部54位于与冷却板60所在一侧相反一侧。即,冷却板60在电池包30的高度方向上相对于片材部件45及框架突出部54设置于与电池模块31所在一侧相反一侧。在冷却板60的内部形成有流路。在冷却板60的流路中流动包含冷却液及冷却气体等的冷却流体。
在如上述那样电连接多个电池模块31的电池系统50中,有时进行大电流下的充放电。在该情况下,由于大电流下的充放电,有时电池包30的电池模块31变得高温。在本实施方式中,片材部件45的片材上表面46(层51)与电池模块31的模块底面32粘接及密接。并且,片材部件45的片材底面47(层51)与底板48密接(粘接)及抵接。因此,由电池模块31产生的热经由在片材部件45及底板48通过的传递路径被传递至冷却板60。即,通过在层51及框架40的贯通孔55种配置的固体部分,从电池模块31向冷却板60传递热。
在此,片材部件45的层51与框架40以及分隔板36相比导热率高。实际上,在层51中,导热率相对于框架40以及分隔板36为10倍左右。并且,本实施方式的片材部件45仅由层51形成。因此,来自电池模块31的热通过片材部件45及底板48而适当地传递至冷却板60。因此,在电池包30中,从电池模块31向冷却板60适当地散热。
另外,在如上述那样的电池系统50中,有时在较高的使用电压下使用。例如,根据电池系统50,在发生短路时,有时会产生1000V以上的短路电压。在本实施方式的电池包30中,包围电池模块31的框架侧壁41A、41B、42A、42B由电绝缘性高的材料形成。并且,与模块底面32密接的片材部件45也由电绝缘性高的材料形成。另外,配置于电池模块31与底板48之间的框架突出部54也由电绝缘性高的材料形成。因此,在电池系统50中,由电池包30适当地形成耐电压性(绝缘耐力)高的绝缘结构。
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框架突出部54和片材部件45,能够延长电池模块31的多个电池1与底板48之间的绝缘距离。通过延长电池模块31的多个电池1与底板48之间的绝缘距离,由此形成耐电压性(绝缘耐力)更高的绝缘结构。
[第一实施方式的变形例]
在图9所示的第一实施方式的第一变形例中,不设置粘接层56。在本变形例中也是,框架40具备框架突出部54,片材部件45具备片材主体65以及片材突起66。并且,底板48在电池包30的高度方向上从模块底面32所朝向的一侧支承电池模块31、框架40以及片材部件45。并且,由电池模块31产生的热通过片材部件45和底板48被传递至电池包30的外部。另外,在本变形例中也是,在来自电池模块31的热的传递路径中,在框架40的贯通孔55配置的固体部分由片材部件45的片材突起66形成。在本变形例中也是,起到与上述的实施方式等同样的作用以及效果。
另外,在上述的实施方式等中,片材部件45的一部分配置于框架40的贯通孔55,在来自电池模块31的热的传递路径中配置于贯通孔55的固体部分由片材部件45形成,但不限于此。在图10所示的第一实施方式的第二变形例中,底板48具备:底板主体61;以及底板突起62,在电池包30的高度方向上从底板主体61向电池模块31所在一侧突出。底板突起62在电池包30的高度方向上向电池模块31所在一侧相对于底板48的其他部位突出。在本变形例中,底板主体61在电池包30的高度方向上从与电池模块31所在一侧相反一侧与框架突出部54抵接。并且,框架突出部54配置于电池模块31的模块底面32与底板主体61之间。
在本变形例中,底板突起62相对于框架突出部54的突出端E配置于收纳空间43的内周侧。并且,底板突起62配置于框架40的贯通孔55,形成配置于贯通孔55的固体部分。因此,在本变形例中,通过底板48的一部分,形成配置于贯通孔55的固体部分。另外,在贯通孔55中,框架突出部54的突出端E从收纳空间43的外周侧与底板突起62抵接。
另外,在本变形例中,框架突出部54及底板突起62在电池包30的高度方向上从与电池模块31所在一侧相反一侧与片材部件45抵接。因此,片材部件45的片材底面47(层51)与框架突出部54密接(粘接),片材部件45被夹在电池模块31的模块底面32与框架突出部54之间。并且,片材部件45的片材底面47(层51)与底板突起62的突出端密接(粘接),片材部件45被夹在电池模块31的模块底面32与底板突起62之间。
在本变形例中也是,底板48在电池包30的高度方向上从模块底面32所朝向的一侧支承电池模块31、框架40以及片材部件45。并且,由电池模块31产生的热通过片材部件45和底板48被传递至电池包30的外部。但是,在本变形例中,在来自电池模块31的热的传递路径中,在框架40的贯通孔55配置的固体部分由底板48形成。在本变形例中也是,起到与上述的实施方式等同样的作用以及效果。
另外,在图10的变形例中,未设置粘接层56,但也可以与第一实施方式同样地设置粘接层56。在该情况下,粘接层56将电池模块31的模块底面32粘接于框架突出部54。并且,粘接层56在电池模块31的宽度方向上相对于片材部件45配置于外侧。
在图11A所示的第一实施方式的第三变形例中,也与第一实施方式的第二变形例同样地,底板48具备底板主体61以及底板突起62。但是,在本变形例中,片材部件45形成为具备层51~53的3层结构。层(第一层)51与上述的实施方式等同样地粘接于电池模块31的模块底面32。层(第二层)52在电池包30的高度方向上相对于层51层叠于与电池模块31所在一侧相反一侧。层(第三层)53在电池包30的高度方向(片材部件45的层叠方向)上相对于层52层叠于与层叠层51的一侧相反一侧。并且,层53粘接于底板48。在本变形例中,通过层51形成片材上表面46,通过层53形成片材底面47。
层51由与上述的实施方式等同样的材料等形成。在本变形例中,层51、53分别具有粘接性。层51、53分别包含例如硅。并且,层52包含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聚酰亚胺(PI)、聚丙烯(PP)以及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PBT)中的任意1种以上。在层51、53含有硅的情况下,层51、53各自的粘接性如上述那样,成为基于高分子的聚合物的组合、交联密度及硅的纯度等的大小。由于层51、53各自具有粘接性,因此即使在片材部件45的位置因振动以及热等而发生了位移的情况下,片材部件45对模块底面32以及底板48的密接性也得以确保。
另外,层51、53各自与分隔板36、框架40以及层52相比,导热性高。但是,层51、53各自与电池1的外包装容器3及底板48相比,导热性低。层51、53的导热率为1W/(m·K)以上,例如,层51、53各自的导热率为1W/(m·K)以上10W/(m·K)以下左右。另外,层52与分隔板36及框架40的导热性为相同程度。因此,层52的导热率小于1W/(m·K),例如为0.2W/(m·K)左右。另外,层52与层51、53各自相比薄。另外,在某一例子中,层(第二层)52的层厚为200μm以下,例如为100μm左右。
另外,层52与层51、53相比,机械强度高,与层51、53相比,不易因外力的作用而被破坏。因此,层52与层51、53相比,耐压力性高。并且,层51、53各自与层52相比,压缩性高,与层52相比,容易因外力的作用而被压缩。因此,层51、53各自与层52相比,弹性较高。另外,层53的压缩性与层51为相同程度,或者与层51相比压缩性低。
在此,片材部件45的层51、53与框架40以及分隔板36相比,导热率高。实际上,在层51、53中,导热率相对于框架40以及分隔板36,为10倍左右。并且,在片材部件45中,层51、53各自与层52相比,层厚较厚。因此,在本变形例中也是,来自电池模块31的热通过片材部件45以及底板48而适当地传递至冷却板60。因此,在本变形例的电池包30中也是,从电池模块31向冷却板60适当地散热。
另外,在本变形例的片材部件45中,层52由电绝缘性高的材料形成,并且机械强度高。因此,即使在层51、53因外力而破损的情况下,电池模块(电池包)31也通过层52而相对于底板48以及冷却板60适当地电绝缘。因此,即使在层51、53因外力而破损的情况下,也能够通过电池包30的层52而适当地形成耐电压性(绝缘耐力)高的绝缘结构。
此外,在某变形例中,在如第一实施方式那样片材部件45具备片材主体65及片材突起66的结构中,如第一实施方式的第三变形例那样,片材部件45形成为具备层51~53的3层结构。另外,片材部件45可以为2层结构,也可以为具备4层以上的层的多层结构。另外,如第一实施方式的第三变形例那样,在片材部件45具备多个层(例如51~53)的情况下,只要至少1个层具有电绝缘性即可,其他层也可以不具有电绝缘性。
例如,在图11B所示的第一实施方式的第四变形例中,片材部件45的一部分配置于框架40的贯通孔55,并且片材部件45配置于具备层51~53的3层结构。在本变形例中,层(第三层)53配置于贯通孔55,在来自电池模块31的热的传递路径中配置于贯通孔55的固体部分由片材部件45的层53形成。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在贯通孔55中,框架突出部54的突出端E从收纳空间43的外周侧与层53抵接。另外,在本变形例中,底板48在电池包30的高度方向上从与电池模块31所在一侧相反一侧与层53抵接。因此,片材部件45的层53密接(粘接)于底板48。
另外,在本变形例中,层51、52在电池包30的高度方向上被夹在框架突出部54与电池模块31的模块底面32之间。并且,层(第一层)51与电池模块31的模块底面32密接(粘接),层(第二层)52与框架突出部54抵接。另外,层53被夹在层52与底板48之间。另外,在本变形例中,层51、52分别在电池包30的宽度方向上相对于层53向外侧突出。并且,层51、52分别在电池包30的宽度方向上相对于框架突出部54的突出端E延伸设置到外侧的部位。
另外,在本变形例中,与第一实施方式等同样地,在电池包30中,在高度方向上,在模块底面32与框架突出部54之间形成粘接层56。在本变形例中,粘接层56在电池模块31的宽度方向上相对于片材部件45的层51、52配置于外侧。通过粘接层56,模块底面32粘接于框架突出部54。在本变形例中也是,片材部件45具备层51~53,因此起到与第三变形例同样的作用以及效果。
另外,在图11C所示的第一实施方式的第五变形例中,也与第四变形例同样地,片材部件45具备层51~53,层(第三层)53配置于贯通孔55。并且,层51、52在电池包30的高度方向上被夹在框架突出部54与电池模块31的模块底面32之间。但是,在本变形例中,不设置粘接层56。在本变形例中也是,起到与第四变形例同样的作用以及效果。
另外,在图11D所示的第一实施方式的第六变形例中也是,与第五变形例等同样地,片材部件45具备层51~53,层(第三层)53配置于贯通孔55。并且,与第五变形例等同样地,不设置粘接层56。但是,在本变形例中,仅层51在电池包30的宽度方向上相对于层53向外侧突出,层52在电池包30的宽度方向上相对于层53不向外侧突出。即,在层51~53中仅层52在电池包30的宽度方向上相对于框架突出部54的突出端E而延伸设置至外侧的部位。
在本变形例中,层52与框架突出部54抵接,配置于框架突出部54与模块底面32之间。另外,在本变形例中也是,与第五变形例等同样地,层51密接(粘接)于模块底面32。由于是如上述那样的结构,因此在本变形例中也起到与第五变形例等相同的作用以及效果。
另外,在图11E所示的第一实施方式的第七变形例中,也与第六变形例等同样地,片材部件45具备层51~53,层(第三层)53配置于贯通孔55。并且,在层51~53中仅层52在电池包30的宽度方向上相对于框架突出部54的突出端E延伸设置至外侧的部位。并且,层52与框架突出部54抵接,层51密接(粘接)于模块底面32。
在本变形例中,层52具备层突出部59A、59B。层突出部59A、59B分别在电池包30的高度方向上向电池模块31所在一侧突出。另外,层突出部59A、59B在电池包30的宽度方向上在层52的外端(外周端)突出。层突出部59A在收纳空间43中配置于框架侧壁42A与模块侧面34A之间,从外周侧与模块侧面34A对置。另外,层突出部59B在收纳空间43中配置于框架侧壁42B与模块侧面34B之间,从外周侧与模块侧面34B相对。层突出部59A覆盖模块侧面34A以及模块底面32与模块侧面34A之间的角部。层突出部59B覆盖模块侧面34B和模块底面32与模块侧面34B之间的角部。在本变形例中,也起到与第六变形例等相同的作用以及效果。
另外,在图12所示的第一实施方式的第八变形例中,电池包30除了具备片材部件45以外,还具备中继片材67。中继片材67由具有电绝缘性的树脂形成。在本变形例中,中继片材67是仅由层68形成的1层结构。层68包含与片材部件45的层51相同的材料,例如包含硅。因此,中继片材67的层68具有粘接性。并且,层68与框架40及分隔板36相比,导热性高。但是,层68与电池1的外包装容器3及底板48相比,导热性低。层(高传导层)68的导热率为1W/(m·K)以上,例如层68的导热率为1W/(m·K)以上10W/(m·K)以下左右。由于层68具有粘接性,因此即使在中继片材67的位置因振动以及热等而发生了位移的情况下,中继片材67向片材部件45以及底板48的密接性也得以确保。
在本变形例中也是,底板48在电池包30的高度方向上从与电池模块31所在一侧相反一侧与框架突出部54抵接。并且,框架突出部54配置于电池模块31的模块底面32与底板48之间。在本变形例中,中继片材67相对于框架突出部54的突出端E配置于收纳空间43的内周侧。并且,中继片材67配置于框架40的贯通孔55,形成配置于贯通孔55的固体部分。因此,在本变形例中,通过包含层(高传导层)68的中继片材67,形成配置于贯通孔55的固体部分。另外,在贯通孔55中,框架突出部54的突出端E从收纳空间43的外周侧与中继片材67抵接。
另外,在本变形例中,底板48在电池包30的高度方向上从与电池模块31所在一侧相反一侧与中继片材67抵接。因此,中继片材67与底板48密接(粘接)。并且,框架突出部54在电池包30的高度方向上从与电池模块31所在一侧相反一侧与片材部件45抵接。因此,片材部件45的片材底面47(层51)与框架突出部54密接(粘接)。由于是如上述那样的结构,因此片材部件45被夹在电池模块31的模块底面32与框架突出部54之间,并且被夹在中继片材67与模块底面32之间。
在本变形例中,底板48在电池包30的高度方向上从模块底面32所朝向的一侧支承电池模块31、框架40、片材部件45以及中继片材67。并且,由电池模块31产生的热通过片材部件45、中继片材67以及底板48向电池包30的外部传递。但是,在本变形例中,在来自电池模块31的热的传递路径中,在框架40的贯通孔55配置的固体部分由包含层(高传导层)68的中继片材67形成。在本变形例中,也起到与上述的实施方式等同样的作用以及效果。
另外,在图12的变形例中,未设置粘接层56,但也可以与第一实施方式同样地设置粘接层56。在该情况下,粘接层56将电池模块31的模块底面32粘接于框架突出部54。并且,粘接层56在电池模块31的宽度方向上相对于片材部件45配置于外侧。
另外,在某变形例中,第一实施方式的片材突起66、第一实施方式的第二变形例的底板突起62、以及第一实施方式的第八变形例的中继片材67中的任意2个以上设置于电池包30。并且,在来自电池模块31的热的传递路径中,在框架40的贯通孔55配置的固体部分由底板突起62、片材突起66以及中继片材67中的任意2个以上形成。在本变形例中,也起到与上述的实施方式等同样的作用以及效果。
另外,在某变形例中,在底板突起62、片材突起66以及中继片材67中的任意1个以上设置于电池包30的结构中,片材部件45形成为如第一实施方式的第三变形例等那样具备层51~53的3层结构等、形成为多层结构。另外,在另一变形例中,在设置中继片材67的结构中,中继片材67形成为具备与层51~53同样的3个层的3层结构等、形成为多层结构。
另外,在图13所示的第一实施方式的第九变形例中,电池包30具备绝缘层71作为层叠于底板48的外表面的层叠部。绝缘层71在电池包30的高度方向上相对于底板48层叠在电池模块31所在一侧。绝缘层71由具有电绝缘性的材料形成。绝缘层71包含聚酰亚胺(PI)、聚丙烯(PP)、环氧类树脂、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PBT)以及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中的任意1种以上。绝缘层71与由硅等形成的层51相比,导热性及压缩性低。但是,绝缘层71比层51薄,在某一例子中,绝缘层71的层厚为500μm以下。另外,绝缘层71与层51相比,机械强度及压缩耐性高。
在本变形例中,绝缘层71在电池包30的高度方向上从与电池模块31所在一侧相反一侧与框架突出部54以及片材部件45的片材底面47抵接。因此,绝缘层71被夹在底板48与框架突出部54之间,并且被夹在底板48与片材部件45之间。并且,框架突出部54及片材部件45配置于绝缘层71(层叠部)的表面上。
在本变形例中,设置绝缘层71,但绝缘层71的层厚较薄。因此,在本变形例中,来自电池模块31的热也通过片材部件45、绝缘层71以及底板48而适当地传递至冷却板60。因此,在本变形例的电池包30中也是,从电池模块31向冷却板60适当地散热。
另外,绝缘层71由电绝缘性高的材料形成,并且机械强度高。因此,即使在片材部件45因外力而破损的情况下,电池模块(电池包)31也通过绝缘层71而相对于底板48以及冷却板60适当地电绝缘。因此,即使在片材部件45因外力而破损的情况下,也能够通过电池包30的绝缘层71适当地形成耐电压性(绝缘耐力)高的绝缘结构。
另外,本变形例等的电池模块31在高电压下使用。另外,本变形例等的电池模块31例如在铁道等中与逆变器一起使用,有时受到从逆变器重复产生的脉冲电压的影响。因此,绝缘层71等劣化,有可能发生电晕放电。因此,在本变形例等的电池包30中,防止电晕放电的结构变得必要。另一方面,从散热性的观点来看,绝缘层71优选较薄。但是,在绝缘层71的厚度薄的情况下,有可能产生电晕放电(局部放电)。在本变形例中,通过使用具有某种程度的厚度的片材部件45,由此能够应对片材部件45变厚这一情况,而提高电晕放电开始电压。另外,电晕放电开始电压也可以根据片材部件45的介电常数来调整。其结果,成为适合于以高电压用途使用的电池模块的结构。
此外,在如图13的变形例那样设置绝缘层71的情况下,不需要在框架突出部54与电池模块31的模块底面32之间配置片材部件45。但是,片材部件45配置于模块底面32与绝缘层71之间。另外,在某变形例中,在设置绝缘层71的结构中,也可以与第一实施方式同样地,在框架突出部54与电池模块31的模块底面32之间配置片材部件45。
另外,在图14所示的第一实施方式的第十变形例中,电池包30具备与底板48一体形成的突出片73A、73B。突出片73A、73B例如由与底板48相同的金属形成。突出片73A、73B分别在电池包30的高度方向上从底板48向电池模块31所在一侧突出。另外,突出片73A在电池包30的宽度方向上从底板48的一端部突出,突出片73B在电池包30的宽度方向上从底板48的另一端部突出。
突出片73A从与收纳空间43所在一侧相反一侧、即外周侧(外侧)与框架侧壁42A对置。突出片73B从与收纳空间43所在一侧相反一侧、即外周侧(外侧)与框架侧壁42B对置。在本变形例中,绝缘层71(层叠部)层叠于底板48的外表面,并且也层叠于突出片73A、73B的各自的外表面。并且,遍及在底板48及突出片73A、73B延伸设置的整个范围内形成绝缘层71。
如上述那样,形成绝缘层71,因此在本变形例中,绝缘层71被夹在框架侧壁42A与突出片73A之间,并且被夹在框架侧壁42B与突出片73B之间。在本变形例中,也通过电池包30的绝缘层71而适当地形成耐电压性(绝缘耐力)高的绝缘结构。
另外,在某变形例中,从外周侧(外侧)与框架侧壁41A对置的突出片以及从外周侧(外侧)与框架侧壁41B对置的突出片与底板48一体地形成。并且,绝缘层71层叠于底板48的外表面,并且也层叠于这些突出片各自的外表面。并且,绝缘层71被夹在框架侧壁41A与突出片的一方之间,并且被夹在框架侧壁41B与突出片的另一方之间。在本变形例中,也与第十变形例同样地,通过电池包30的绝缘层71,适当地形成耐电压性(绝缘耐力)高的绝缘结构。
另外,在上述的变形例等中,在底板48等的外表面形成的层叠部仅由绝缘层71形成,但在某变形例中,层叠部可以除了绝缘层71之外,还具备由铜等形成的金属层。在该情况下,在层叠部的金属层与底板48之间配置绝缘层71。另外,在设置有突出片73A、73B等的结构中,在层叠部的金属层与突出片73A、73B各自之间配置绝缘层71。但是,在层叠部设置有金属层的情况下,与第一实施方式同样地,优选在框架突出部54与电池模块31的模块底面32之间配置片材部件45。由此,能够有效地防止在电池模块31中电池1彼此经由金属层而电连接。
另外,在如第九变形例以及第十变形例等那样设置绝缘层71(层叠部)的结构中,也能够如在第一变形例至第八变形例等中如上述那样使电池包30的结构变形,能够将在第一变形例至第八变形例等中所述的结构适当组合。即,在设置绝缘层71(层叠部)的结构中也是,如上述那样,能够适当变更底板48以及片材部件45的形状以及结构等,中继片材67以及粘接层56等的有无也能够适当变更。
另外,在图15所示的第一实施方式的第十一变形例中,在电池包30中未设置底板48。本变形例的电池包30也能够使用于具备上述的冷却板60的电池系统50。在使用本变形例的电池包30的电池系统50中,框架40的框架侧壁41A、41B、42A、42B的下端(一端)与冷却板60抵接。并且,通过利用螺栓等将框架40安装于冷却板60,从而将电池包30设置于冷却板60的外表面。
在使用本变形例的电池包30的电池系统50中,片材部件45的片材底面47密接(粘接)于冷却板60。在图15的一例中,片材部件45的层(第一层)51密接于冷却板60。另外,在本变形例中,冷却板60在电池包30的高度方向上从与电池模块31所在一侧相反一侧与框架突出部54抵接。并且,框架突出部54配置于电池模块31的模块底面32与冷却板60之间。
在本变形例中也是,来自电池模块31的热通过片材部件45而适当地传递至冷却板60。另外,在本变形例的电池包30中,设置有片材部件45以及框架突出部54,因此通过电池包30,能够适当地形成耐电压性(绝缘耐力)高的绝缘结构。
另外,在图16所示的第一实施方式的第十二变形例中,也与第十一变形例同样地,在电池包30中不设置底板48。但是,在本变形例的电池系统50中,作为层叠于冷却板60的外表面的层叠部,形成有绝缘层75。绝缘层75在电池包30的高度方向上相对于冷却板60层叠在电池模块31所在一侧。绝缘层75由具有电绝缘性的材料形成,例如由与上述的绝缘层71相同的材料形成。因此,绝缘层75与层51相比,导热性及压缩性低。另外,绝缘层75与层51相比,机械强度及压缩耐性高。此外,绝缘层75比层51薄,在某一例子中,绝缘层75的层厚为500μm以下。
在本变形例中,绝缘层75在电池包30的高度方向上从与电池模块31所在一侧相反一侧与框架突出部54以及片材部件45的片材底面47抵接。因此,绝缘层75被夹在冷却板60与框架突出部54之间,并且被夹在冷却板60与片材部件45之间。并且,框架突出部54及片材部件45配置于绝缘层75(层叠部)的表面上。
在本变形例中,设置有绝缘层75,但绝缘层75的层厚较薄。因此,在本变形例中也是,来自电池模块31的热通过片材部件45及绝缘层75而适当地传递至冷却板60。因此,在本变形例的电池包30中,也从电池模块31向冷却板60适当地散热。
另外,绝缘层75由电绝缘性高的材料形成,并且机械强度高。因此,即使在片材部件45因外力而破损的情况下,电池模块(电池包)31也通过绝缘层75而相对于冷却板60适当地电绝缘。因此,即使在片材部件45因外力而破损的情况下,也能够通过绝缘层75适当地形成耐电压性(绝缘耐力)高的绝缘结构。
在此,绝缘层75也与绝缘层71同样地,从散热性的观点出发优选较薄。但是,在绝缘层75的厚度较薄的情况下,有可能产生电晕放电(局部放电)。在本变形例中,通过使用具有某种程度的厚度的片材部件45,由此能够应对片材部件45变厚这一情况,而提高电晕放电开始电压。另外,电晕放电开始电压也可以根据片材部件45的介电常数来调整。
此外,在如图16的变形例那样设置绝缘层75的情况下,不需要在框架突出部54与电池模块31的模块底面32之间配置片材部件45。但是,片材部件45配置于模块底面32与绝缘层75之间。另外,在某变形例中,在设置绝缘层75的结构中,也可以与第一实施方式同样地,在框架突出部54与电池模块31的模块底面32之间配置片材部件45。
另外,在如第十一变形例以及第十二变形例等那样不设置底板48的结构中,也能够如在第一变形例、第三变形例~第八变形例等中所述那样使电池包30的结构变形,能够将在第一变形例、第三变形例~第八变形例等中所述的结构适当组合。即,在不设置底板48的结构中,也如上述那样,能够适当变更片材部件45的形状以及结构等,中继片材67以及粘接层56等的有无也能够适当变更。
另外,在某变形例中,在如第十一变形例以及第十二变形例等那样不设置底板48的结构中,也可以在冷却板60上形成突起。在该情况下,突起在电池包30的高度方向上向电池模块31所在一侧相对于冷却板60的其他部位突出。并且,冷却板60的突起的突出端从与电池模块31所在一侧相反一侧与片材部件45等抵接。另外,冷却板60的突起相对于框架突出部54的突出端E而言配置于收纳空间43的内周侧。并且,冷却板60的突起配置于框架40的贯通孔55,形成配置于贯通孔55的固体部分。因此,通过冷却板60的一部分,形成配置于贯通孔55的固体部分。在本变形例中也是,由电池模块31产生的热通过片材部件45等适当地传递至冷却板60。因此,在本变形例中,也起到与上述的实施方式等同样的作用以及效果。
另外,形成电池模块31的电池1的数量不限于6个,只要是多个即可。另外,在电池包30中也可以设置有多个电池模块。例如,在图17至图19所示的第一实施方式的第十三变形例中,在电池包30中设置有3个电池模块31A~31C。在本变形例中,电池模块31A~31C分别具备8个电池1。并且,在电池模块31A~31C各自中,与上述的电池模块31同样地,排列多个电池1,并且设置分隔板36及粘接剂37。
另外,在本变形例的电池包30中,也与上述的实施方式等同样地,规定有与纵向(箭头X3及箭头X4所示的方向)、与纵向交叉的(垂直或大致垂直的)高度方向(箭头Z3及箭头Z4所示的方向)及与纵向及高度方向这两者交叉的(垂直或大致垂直的)宽度方向。在各个电池模块31A~31C中,电池1的排列方向与电池包30的纵向一致或者大致一致。在此,图17将电池包30以从高度方向的一侧(箭头Z3侧)观察的状态概略地进行表示。另外,图18以与纵向(电池模块31A~31C各自中的电池1的排列方向)垂直或大致垂直的截面概略地表示电池包30。另外,图19概略地表示框架40的结构。
在本变形例中也是,电池包30具备框架40。并且,框架40具备框架侧壁41A、41B、42A~42D。框架侧壁41A在电池包30的纵向上从一侧(箭头X3侧)与电池模块31A~31C各自的模块侧面35A对置。另外,框架侧壁41B在电池包30的纵向上从与框架侧壁41A相反一侧(箭头X4侧)与电池模块31A~31C各自的模块侧面35B对置。电池模块31A在电池包30的宽度方向上配置于框架侧壁42A、42B之间。另外,电池模块31B在电池包30的宽度方向上配置于框架侧壁42B、42C之间,电池模块31C在电池包30的宽度方向上配置于框架侧壁42C、42D之间。
由于是上述那样的结构,因此通过框架侧壁41A、41B、42A、42B,形成将电池模块31A的外周侧包围的包围框。并且,框架侧壁41A、41B、42A、42B形成收纳电池模块31A的收纳空间43A。同样地,框架侧壁41A、41B、42B、42C形成将电池模块31B的外周侧包围的包围框,并且形成收纳电池模块31B的收纳空间43B。并且,框架侧壁41A、41B、42C、42D形成将电池模块31C的外周侧包围的包围框,并且形成收纳电池模块31C的收纳空间43C。在电池包30中,收纳空间43A~43C通过框架40(框架侧壁42B、42C)而相对于彼此为隔壁。
在本变形例中,也在电池包30中设置多个汇流条38。在电池模块31A~31C的每一个中,多个电池1分别经由汇流条38与其他电池电连接。另外,电池模块31A~31C分别经由汇流条38与其他电池模块(31A~31C的对应的2个)以及电池包30的外部端子电连接。
另外,电池包30具备框架突出部54A~54C。框架突出部54A从框架侧壁41A、41B、42A、42B的各自的一端部(下端部)向收纳空间43A的内周侧突出。并且,框架突出部54A在电池包30的高度方向上从电池模块31A的模块底面32所朝向的一侧支承电池模块31A。
同样地,框架突出部54B从框架侧壁41A、41B、42B、42C各自的一端部(下端部)向收纳空间43B的内周侧突出。并且,框架突出部54B在电池包30的高度方向上从电池模块31B的模块底面32所朝向的一侧支承电池模块31B。另外,框架突出部54C从框架侧壁41A、41B、42C、42D各自的一端部(下端部)向收纳空间43C的内周侧突出。并且,框架突出部54C在电池包30的高度方向上从电池模块31C的模块底面32所朝向的一侧支承电池模块31C。在本变形例中,通过框架突出部54A~54C形成框架40的底壁(框架底壁)。
另外,在本变形例的电池包30中,在框架40上形成有贯通孔55A~55C。贯通孔55A的边缘的至少一部分由框架突出部54A的突出端(内端)Ea形成。贯通孔55B的边缘的至少一部分由框架突出部54B的突出端(内端)Eb形成。并且,贯通孔55C的边缘的至少一部分由框架突出部54C的突出端(内端)Ec形成。
另外,在本变形例的电池包30中设置粘接层56A~56C。粘接层56A~56C分别由与上述粘接层56相同的材料形成。电池模块31A的模块底面32通过粘接层56A粘接于框架突出部54A。同样地,电池模块31B的模块底面32通过粘接层56B与框架突出部54B粘接。并且,电池模块31C的模块底面32通过粘接层56C粘接于框架突出部54C。
另外,本变形例的电池包30具备片材部件45A~45C。片材部件45A~45C分别是与上述的实施方式等的片材部件45中的任一个相同的结构。在图17至图19的一例中,片材部件45A~45C分别是仅具备层51的1层结构,具备片材主体65及片材突起66。在本变形例中,片材部件45A的片材上表面46密接(粘接)于电池模块31A的模块底面32。同样地,片材部件45B的片材上表面46与电池模块31B的模块底面32密接。并且,片材部件45C的片材上表面46与电池模块31C的模块底面32密接。另外,在本变形例中,片材部件45A配置于贯通孔55A,形成配置于贯通孔55A的固体部分。同样地,片材部件45B配置于贯通孔55B,形成配置于贯通孔55B的固体部分。并且,片材部件45C配置于贯通孔55C,形成配置于贯通孔55C的固体部分。
另外,在本变形例的电池包30中,底板(支承部件)48在电池包30的高度方向上从电池模块31A~31C各自的模块底面32所朝向的一侧安装于框架40。并且,在各个片材部件45A~45C中,片材底面47密接于底板48。另外,底板48在电池包30的高度方向上从与电池模块31A~31C所在一侧相反一侧与框架突出部54A~54C分别抵接。因此,框架突出部54A配置于底板48与电池模块31A的模块底面32之间。同样地,框架突出部54B配置于底板48与电池模块31B的模块底面32之间,框架突出部54C配置于底板48与电池模块31C的模块底面32之间。
本变形例的电池包30也能够使用于具备上述的冷却板60的电池系统50。在使用本变形例的电池包30的电池系统50中,底板48与冷却板60抵接。
在本变形例中,由电池模块31A产生的热通过片材部件45A适当地传递至底板48以及冷却板60。并且,通过片材部件45A以及底板48的来自电池模块31A的热的传递路径通过在框架40的贯通孔55A配置的固体部分。同样地,由电池模块31B产生的热通过片材部件45B而适当地传递至底板48以及冷却板60。并且,通过片材部件45B及底板48的来自电池模块31B的热的传递路径通过在框架40的贯通孔55B配置的固体部分。另外,由电池模块31C产生的热通过片材部件45C被适当地传递至底板48以及冷却板60。并且,通过片材部件45C及底板48的来自电池模块31C的热的传递路径通过在框架40的贯通孔55C配置的固体部分。因此,在本变形例的电池包30中,从电池模块31A~31C分别向冷却板60适当地散热。
另外,在本变形例中,电池模块31A通过片材部件45A及框架突出部54A而相对于底板48及冷却板60适当地电绝缘。同样地,电池模块31B通过片材部件45B及框架突出部54B而相对于底板48及冷却板60适当地电绝缘。并且,电池模块31C通过片材部件45C及框架突出部54C而相对于底板48及冷却板60适当地电绝缘。因此,在本变形例中,也能够通过电池包30适当地形成耐电压性(绝缘耐力)高的绝缘结构。
另外,在某变形例中,在如第十三变形例那样在电池包30中设置多个电池模块(例如31A~31C)的结构中,也可以如第一变形例至第七变形例的任一个的片材部件45那样,使片材部件(例如45A~45C)分别变形。另外,在电池包30中设置有多个电池模块(例如31A~31C)的结构中,可以如第二变形例那样使底板48变形,也可以如第八变形例那样与各个电池模块对应地设置绝缘片。
另外,在某变形例中,在如第十三变形例那样在电池包30中设置多个电池模块(例如31A~31C)的结构中,也可以如第九变形例以及第十变形例那样相对于底板48层叠绝缘层71(层叠部)。另外,在电池包30中设置多个电池模块(例如31A~31C)的结构中,也可以如第十一变形例和第十二变形例那样不设置底板48。在该情况下,也可以如第十二变形例那样相对于冷却板60层叠绝缘层75(层叠部)。
另外,在图20所示的第一实施方式的第十四变形例中,在电池模块31(31A~31C)中设置的分隔板36的结构与上述的实施方式等不同。在本变形例中,分隔板36分别具备分隔板主体76和在分隔板主体76的外表面形成的表面绝缘层77。分隔板主体76由金属形成。因此,与框架40相比,分隔板主体76的导热性高。另外,表面绝缘层77通过将形成分隔板主体76的金属,表面改性为具有电绝缘性的状态而形成。例如,表面绝缘层77是形成分隔板主体76的金属氧化后的氧化膜。在某一例子中,分隔板主体76包含铝,表面绝缘层77是通过防蚀铝处理形成的防蚀铝层。另外,在如本变形例那样形成分隔板36的结构中,在电池模块31中,分隔板36中对应的1个也可以与电池1各自的盖6的外表面以及底壁(容器底壁)11的外表面抵接。
在本变形例中,分隔板主体76由导热性高的金属形成。因此,在电池模块31(31A~31C)中,也从电池1分别通过分隔板36向片材部件45传递热。因此,从电池模块31(31A~31C)的散热性进一步提高。另外,在本变形例中,由于通过金属的表面改性而形成表面绝缘层77,因此与在金属板的外表面由树脂等形成绝缘层的情况相比,能够减薄分隔板36的厚度。通过使分隔板36分别变薄,由此能够实现电池模块31(31A~31C)的小型化。
[第二实施方式]
接着,参照图21至图23对第二实施方式的电池包30进行说明。如图21及图22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也与上述的实施方式等同样地形成电池模块31。并且,通过框架40的框架侧壁41A、41B、42A、42B,形成电池模块31的收纳空间43。电池模块31与上述的实施方式等同样地,具有模块底面32、模块上表面33以及模块侧面34A、34B、35A、35B,与上述的实施方式等同样地配置于收纳空间43。另外,图21以与电池1的排列方向(箭头X3及箭头X4所示的方向)垂直或大致垂直的截面概略地表示电池包30,图22以与宽度方向(箭头Y3及箭头Y4所示的方向)垂直或大致垂直的截面概略地表示电池包30。
在本实施方式中也与上述的实施方式等同样地设置片材部件45。并且,与第一实施方式等同样地,片材部件45形成为仅层(高传导层)51的一层结构。但是,在本实施方式中,与上述的实施方式等不同,在框架40上不形成框架突出部54(54A~54C)。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片材部件45具备片材主体81和片材突出部82A、82B、83A、83B。片材突出部82A、82B、83A、83B与片材主体81形成为一体。
在本实施方式中,层(高传导层)51遍及片材主体81以及片材突出部82A、82B、83A、83B而形成。因此,层51在片材部件45中遍及片材主体81及片材突出部82A、82B、83A、83B延伸设置的范围的整体而形成。并且,片材主体81与电池模块31的模块底面32密接。在片材主体81中,层51粘接于模块底面32。另外,片材主体81在片材上表面46密接于模块底面32。
片材突出部82A、82B、83A、83B分别在电池包30的高度方向上向电池模块31所在一侧从片材主体81突出。片材突出部82A在电池包30的宽度方向上从片材主体81的一端部突出,片材突出部82B在电池包30的宽度方向上从片材主体81的另一端部突出。片材突出部82A在收纳空间43中配置于框架侧壁42A与模块侧面34A之间,从外周侧与模块侧面34A对置。另外,片材突出部82B在收纳空间43中配置于框架侧壁42B与模块侧面34B之间,从外周侧与模块侧面34B对置。
片材突出部83A在电池包30的纵向(电池1的排列方向)上从片材主体81的一端部突出,片材突出部83B在电池包30的纵向上从片材主体81的另一端部突出。片材突出部83A在收纳空间43中配置于框架侧壁41A与模块侧面35A之间,从外周侧与模块侧面35A对置。另外,片材突出部83B在收纳空间43中配置于框架侧壁41B与模块侧面35B之间,从外周侧与模块侧面35B对置。
片材突出部82A形成和模块侧面34A以及模块底面32与模块侧面34A之间的角部相密接的密接部。在由片材突出部82A形成的密接部中,层51与模块侧面34A及角部密接(粘接)。另外,片材突出部82A在片材上表面46密接于模块侧面34A及角部。另外,片材突出部82B形成和模块侧面34B以及模块底面32与模块侧面34B之间的角部相密接的密接部。在由片材突出部82B形成的密接部,层51与模块侧面34B及角部密接(粘接)。另外,片材突出部82B在片材上表面46密接于模块侧面34B及角部。
片材突出部83A形成和模块侧面35A以及模块底面32与模块侧面35A之间的角部相密接的密接部。在由片材突出部83A形成的密接部中,层51与模块侧面35A及角部密接(粘接)。另外,片材突出部83A在片材上表面46密接于模块侧面35A以及角部。另外,片材突出部83B形成和模块侧面35B以及模块底面32与模块侧面35B之间的角部相密接的密接部。在由片材突出部83B形成的密接部,层51与模块侧面35B及角部密接(粘接)。另外,片材突出部83B在片材上表面46密接于模块侧面35B以及角部。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电池包30中,底板(支承部件)48在电池包30的高度方向上从模块底面32所朝向的一侧安装于框架40。底板48在电池包30的高度方向上从模块底面32所朝向的一侧支承电池模块31以及片材部件45。在本实施方式中,底板48在电池包30的高度方向上从与电池模块31所在一侧相反一侧与片材部件45的片材主体81抵接。在片材主体81中,层51粘接于底板48。另外,片材主体81在片材底面47密接于底板48。在本实施方式中,由电池模块31产生的热通过片材部件45传递至底板48。
如图23所示,本实施方式的电池包30也能够使用于具备上述的冷却板60的电池系统50。即,本实施方式的电池包30设置于冷却板60的外表面。在本实施方式中,底板48与冷却板60抵接。因此,冷却板60在电池包30的高度方向上相对于片材部件45设置于与电池模块31所在一侧相反一侧。
在本实施方式中,由电池模块31产生的热经由在片材部件45以及底板48通过的传递路径而传递至冷却板60。片材部件45的层51与框架40以及分隔板36相比,导热率高。并且,本实施方式的片材部件45仅由层51形成。因此,来自电池模块31的热通过片材部件45及底板48而适当地传递至冷却板60。因此,在电池包30中,从电池模块31向冷却板60适当地散热。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在片材部件45上设置片材突出部82A、82B、83A、83B,因此片材部件45除了与模块底面32以外,还和模块侧面34A、34B、35A、35B以及模块侧面34A、34B、35A、35B各自与模块底面32之间的角部相密接。因此,由电池模块31产生的热不仅从模块底面32传递,还从模块侧面34A、34B、35A、35B以及模块侧面34A、34B、35A、35B各自与模块底面32之间的角部传递至片材部件45。因此,在电池包30中,从电池模块31向冷却板60的散热性提高。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电池包30中,包围电池模块31的框架侧壁41A、41B、42A、42B由电绝缘性高的材料形成。并且,与模块底面32及模块侧面34A、34B、35A、35B等密接的片材部件45也由电绝缘性高的材料形成。因此,在电池系统50中,由电池包30适当地形成耐电压性(绝缘耐力)高的绝缘结构。
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片材突出部82A、82B、83A、83B,能够延长电池模块31的多个电池1与底板48之间的绝缘距离。通过延长电池模块31的多个电池1与底板48之间的绝缘距离,由此形成耐电压性(绝缘耐力)更高的绝缘结构。
[第二实施方式的变形例]
此外,在某变形例中,如在第一实施方式的变形例中如上述那样,形成为片材部件45具备层51~53的3层结构等、形成为多层结构。在该情况下,层(例如51~53)分别遍及片材主体81以及片材突出部82A、82B、83A、83B而形成。因此,层(例如51~53)分别在片材部件45中遍及片材主体81以及片材突出部82A、82B、83A、83B延伸设置的范围的整体而形成。
另外,在上述的实施方式等中,在片材部件45上设置片材突出部82A、82B、83A、83B的全部,但只要在片材部件45上设置片材突出部82A、82B、83A、83B中的任意1个以上即可。
另外,在图24所示的第二实施方式的第一变形例中,如在第一实施方式的变形例中如上述那样,电池包30具备绝缘层71(层叠部)。成为层叠部的绝缘层71在电池包30的高度方向上在电池模块31所在一侧相对于底板48层叠。
在本变形例中,绝缘层71在电池包30的高度方向上从与电池模块31所在一侧相反一侧与片材部件45的片材主体81抵接。片材主体81在片材底面47密接于绝缘层71。因此,绝缘层71被夹在底板48与片材部件45的片材主体81之间。并且,片材部件45的片材主体81配置于绝缘层71(层叠部)的表面上。另外,层叠部71也可以与底板48一体地形成。
另外,在图25所示的第二实施方式的第二变形例中,如在第一实施方式的变形例中如上述那样,在电池包30中不设置底板48。本变形例的电池包30也能够使用于具备上述的冷却板60的电池系统50。在使用本变形例的电池包30的电池系统50中,框架40的框架侧壁41A、41B、42A、42B的下端(一端)与冷却板60抵接。并且,电池包30设置于冷却板60的外表面。
在使用本变形例的电池包30的电池系统50中,片材部件45的片材主体81与冷却板60密接(粘接)。片材主体81在片材底面47密接于冷却板60。在本变形例中,来自电池模块31的热也通过片材部件45而适当地传递至冷却板60。另外,在本变形例的电池包30中也是,由于设置片材部件45,因此通过电池包30,能够适当地形成耐电压性(绝缘耐力)高的绝缘结构。
另外,在图26所示的第二实施方式的第三变形例中,也与第二变形例同样地,在电池包30不设置底板48。但是,在本变形例的电池系统50中,在第一变形例中,如上述那样,形成绝缘层75。成为层叠部的绝缘层75在电池包30的高度方向上在电池模块31所在一侧相对于冷却板60层叠。
在本变形例中,绝缘层75在电池包30的高度方向上从与电池模块31所在一侧相反一侧与片材部件45的片材主体81抵接。片材主体81在片材底面47与绝缘层75密接。因此,绝缘层75被夹在冷却板60与片材部件45的片材主体81之间。并且,片材部件45的片材主体81配置于绝缘层71(层叠部)的表面上。
此外,在某变形例中,如在第一实施方式的变形例中所述那样,在电池包30中设置多个电池模块(例如31A~31C),以与电池模块(31A~31C)相同的数量设置片材部件(例如45A~45C)。另外,在本变形例中,片材部件(45A~45C)分别与第二实施方式等的片材部件45同样地具备片材主体81,并且具备片材突出部82A、82B、83A、83B中的任一个。在本变形例中,片材部件(45A~45C)分别与第二实施方式等的片材部件45向电池模块31的密接同样地,与电池模块(31A~31C)的对应的1个密接。
另外,在图27所示的第二实施方式的第四变形例中,在片材部件45中不设置片材突出部82A、82B、83A、83B,片材部件45仅由片材主体81形成。在本变形例中也是,片材主体81与电池模块31的模块底面32密接。在本变形例中,与第二实施方式的第一变形例等同样地,成为层叠部的绝缘层71在电池包30的高度方向上在电池模块31所在一侧相对于底板48层叠。并且,绝缘层71在电池包30的高度方向上从与电池模块31所在一侧相反一侧与片材部件45的片材主体81抵接。因此,绝缘层71被夹在底板48与片材部件45的片材主体81之间。
在本变形例中,在电池包30中设置由具有电绝缘性的材料形成的绝缘片85A、85B。绝缘片85A、85B分别与框架40以及片材部件45是分体的。绝缘片85A、85B在电池模块31的收纳空间43中相对于片材部件45配置于外周侧。绝缘片85A在电池包30的宽度方向上相对于片材部件45在一侧邻接。并且,绝缘片85B在电池包30的宽度方向上相对于片材部件45在另一侧邻接。因此,绝缘片85A、85B分别在电池包30的宽度方向上相对于片材部件45在外侧邻接。
绝缘片85A、85B分别在相对于片材部件45为收纳空间43的外周侧的部位密接于电池模块31的模块底面32。绝缘片85A形成和模块侧面34A以及模块底面32与模块侧面34A之间的角部相密接的密接部。另外,绝缘片85B形成和模块侧面34B以及模块底面32与模块侧面34B之间的角部相密接的密接部。
绝缘片85A、85B各自与框架40相比,基于IEC法的耐跟踪性试验的跟踪指数高。在某一例子中,在绝缘片85A、85B的每一个中,基于IEC法的耐跟踪性试验的跟踪指数为400V以上。在基于IEC法的耐跟踪性试验的跟踪指数为400V以上的情况下,形成绝缘片85A、85B的每一个绝缘片的材料例如包含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PBT)。另外,在本变形例中,绝缘层71也通过IEC法的耐跟踪性试验的跟踪指数为400V以上。
在本变形例中,如上述那样,设置绝缘层71,并且设置基于IEC法的耐跟踪性试验的跟踪指数高的绝缘片85A、85B。因此,即使使框架侧壁42A、42B的厚度变薄等使电池模块31的多个电池1与底板48之间的绝缘距离变短,耐电压性(绝缘耐力)也高的绝缘结构由电池包30形成。另外,由于设置有基于IEC法的耐跟踪性试验的跟踪指数高的绝缘片85A、85B,因此作为形成框架40的树脂,能够使用IEC法的耐跟踪性试验的跟踪指数低的(例如175V以下的)材料。由此,形成框架40的材料的选项扩大。
另外,在某变形例中,绝缘片85A、85B的至少一方和模块侧面35A以及模块底面32与模块侧面35A之间的角部相密接,形成密接部。并且,绝缘片85A、85B的至少一方和模块侧面35B以及模块底面32与模块侧面35B之间的角部相密接,形成密接部。
另外,在另一变形例中,在电池包30中,除了绝缘片85A、85B之外,还设置基于IEC法的耐跟踪性试验的跟踪指数为与绝缘片85A、85B相同程度的绝缘片。并且,追加地设置的绝缘片在电池模块31的收纳空间43中相对于片材部件45配置于外周侧,在电池包30的纵向上相对于片材部件45在外侧邻接。追加地设置的绝缘片和模块侧面35A以及模块底面32与模块侧面35A之间的角部相密接,形成密接部。并且,追加地设置的绝缘片和模块侧面35B以及模块底面32与模块侧面35B之间的角部相密接,形成密接部。
另外,在某变形例中,在如第二实施方式的第四变形例那样设置绝缘片85A、85B等的结构中,不设置底板48。在该情况下,上述的绝缘层75(层叠部)形成于冷却板60的外表面。
另外,在图28所示的第二实施方式的第五变形例中,也与第二实施方式的第四变形例同样地设置绝缘片85A、85B。但是,在本变形例中,在电池模块31的宽度方向上,在片材部件45与绝缘片85A、85B各自之间形成有粘接层56。电池模块31的模块底面32通过粘接层56粘接于绝缘层71。另外,在本变形例中,模块侧面34A通过粘接层56粘接于框架40的框架侧壁42A,模块侧壁34B通过粘接层56粘接于框架40的框架侧壁42B。在模块侧面34A中,粘接层56相对于绝缘片85A配置于模块上表面33所在一侧。并且,在模块侧面34B中,粘接层56相对于绝缘片85B配置于模块上表面33所在一侧。另外,在某变形例中,也可以仅在图28的变形例所示的4个位置中的任意1个部位、2个部位或3个部位形成粘接层56。
另外,在某变形例中,如在第一实施方式的变形例中所述那样,在电池包30中设置多个电池模块(例如31A~31C),以与电池模块(31A~31C)相同的数量设置片材部件(例如45A~45C)。另外,在本变形例中,在供片材部件(45A~45C)的对应的1个配置的收纳空间(例如43A~43C)的每一个空间中,相对于片材部件(45A~45C)的对应的1个在外周侧设置有在第二实施方式的第四变形例等中所述的绝缘片85A、85B等。并且,绝缘片85A、85B等分别与第二实施方式的第四变形例等的绝缘片85A、85B向电池模块31的密接同样,与电池模块(31A~31C)的对应的1个密接。
另外,在某变形例中,在如第二实施方式等那样设置片材突出部82A、82B、83A、83B中的任一个的结构中,如在第一实施方式的变形例中所述那样,分隔板36具备金属制的分隔板主体76和形成分隔板主体76的金属被进行了表面处理而得到的表面绝缘层77。另外,在另一变形例中,在如第二实施方式的第四变形例等那样设置绝缘片85A、85B等的结构中,如在第一实施方式的变形例中所述那样,分隔板36具备分隔板主体76以及表面绝缘层77。
[第三实施方式]
接着,参照图29及图30对第三实施方式的电池包30进行说明。如图29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也与上述的实施方式等同样地形成电池模块31。并且,通过框架40的框架侧壁41A、41B、42A、42B,形成电池模块31的收纳空间43。电池模块31与上述的实施方式等同样地,具有模块底面32、模块上表面33以及模块侧面34A、34B、35A、35B,与上述的实施方式等同样地配置于收纳空间43。另外,图29以相对于电池1的排列方向(箭头X3及箭头X4所示的方向)垂直或大致垂直的截面概略地表示电池包30。
在本实施方式中,与上述的实施方式等不同,不设置片材部件45。并且,在框架40上不设置框架突出部54。在本实施方式中,框架40具备框架突出部86。框架突出部86从框架侧壁41A、41B、42A、42B的各自的一端部(下端部)向外周侧突出。因此,框架突出部86从框架侧壁41A、41B、42A、42B向与收纳空间43所在一侧相反一侧突出。在框架侧壁41A、41B、42A、42B的每一个中,框架突出部86在电池包30的高度方向上从模块底面32所朝向的一侧的端部突出。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框架突出部86的突出端T形成框架40的外周端(外端)。
在本实施方式中,与第一实施方式等同样地,在电池包30中设置底板48。并且,在第一实施方式的变形例等中如上述那样,绝缘层71(层叠部)在电池包30的高度方向上相对于底板48层叠于电池模块31所在一侧。因此,电池模块31的模块底面32在高度方向上朝向绝缘层71所在一侧。在本实施方式中,电池模块31的模块底面32通过粘接层87粘接于绝缘层71。由此,电池模块31设置于绝缘层71的表面(外表面)。另外,由电池模块31产生的热通过粘接层87及绝缘层71传递至底板48。
另外,在某实施例中,粘接层87由与上述粘接层56相同的材料形成。另外,绝缘层71及粘接层87各自与框架侧壁41A、41B、42A、42B的每一个相比形成得非常薄。在某一例子中,绝缘层71及粘接层87各自的层厚为1m以下。
另外,绝缘层71与框架40的框架突出部86抵接。并且,绝缘层71被夹在底板48与框架突出部86之间。因此,框架突出部86配置于绝缘层71的表面(外表面)。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框架突出部86的突出端T及底板48及绝缘层71各自的外缘,形成电池包30的外周端(外端)。
如图30所示,本实施方式的电池包30也能够使用于具备上述的冷却板60的电池系统50。即,本实施方式的电池包30设置于冷却板60的外表面。在本实施方式中,底板48与冷却板60抵接。因此,冷却板60在电池包30的高度方向上相对于绝缘层71设置于与电池模块31所在一侧相反一侧。即,冷却板60相对于电池模块31设置于模块底面32所朝向的一侧。
在本实施方式中,由电池模块31产生的热经由在粘接层87、绝缘层71以及底板48通过的传递路径被传递至冷却板60。绝缘层71及粘接层87各自的层厚如上述那样较薄。因此,来自电池模块31的热通过底板48等适当地传递至冷却板60。因此,在电池包30中,从电池模块31向冷却板60适当地散热。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电池包30中,包围电池模块31的框架侧壁41A、41B、42A、42B由电绝缘性高的材料形成。并且,配置于模块底面32与底板48之间的绝缘层71也由电绝缘性高的材料形成。因此,在电池系统50中,由电池包30适当地形成耐电压性(绝缘耐力)高的绝缘结构。
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框架突出部86,电池模块31的多个电池1与底板48之间的绝缘距离变长。实际上,绝缘距离变长从框架侧壁41A、41B、42A、42B的每一个到框架突出部86的突出端T的尺寸。通过延长电池模块31的多个电池1与底板48之间的绝缘距离,形成耐电压性(绝缘耐力)更高的绝缘结构。
[第三实施方式的变形例]
另外,在图31所示的第三实施方式的第一变形例中,如在第一实施方式的变形例以及第二实施方式的变形例等中所述那样,在电池包30中不设置底板48。本变形例的电池包30也能够使用于具备上述的冷却板60的电池系统50。另外,在本变形例的电池系统50中,形成上述的绝缘层75(层叠部)。成为层叠部的绝缘层75在电池包30的高度方向上电池模块31所在一侧,相对于冷却板60层叠。
在本变形例中,电池模块31的模块底面32通过粘接层87粘接于绝缘层75。由此,电池模块31设置于绝缘层75的表面(外表面)。另外,由电池模块31产生的热通过粘接层87及绝缘层75传递至底板48。
另外,绝缘层75与框架40的框架突出部86抵接。并且,绝缘层75被夹在底板48与框架突出部86之间。因此,框架突出部86配置于绝缘层75的表面(外表面)。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框架突出部86的突出端T形成电池包30的外周端(外端)。
另外,在某变形例中,在如第三实施方式等那样设置框架突出部86的结构中,如在第一实施方式的变形例中所述那样,分隔板36具备金属制的分隔板主体76和形成分隔板主体76的金属被进行了表面处理而得到的表面绝缘层77。
根据上述的至少一个实施方式或实施例,框架及片材部件具有电绝缘性。并且,框架的框架突出部从框架侧壁朝向收纳空间的内周侧突出,在高度方向上从模块底面所朝向的一侧支承电池模块。并且,框架形成将框架突出部的突出端作为边缘的至少一部分的贯通孔。另外,片材部件与电池模块的模块底面密接,并且形成从电池模块向外部的热的传递路径的至少一部分。并且,热的传递路径通过在框架的贯通孔配置的固体部分。由此,能够提供在电池系统中形成耐电压性高的绝缘结构的电池包。
另外,根据这些至少一个实施方式或实施方式,框架、片材部件及密接部具有电绝缘性。并且,片材部件密接于电池模块的模块底面。密接部与框架分体地形成,在电池模块中密接于模块侧面与模块底面之间的角部以及模块侧面。由此,能够提供在电池系统中形成耐电压性高的绝缘结构的电池包。
另外,根据这些至少一个实施方式或实施例,框架具有电绝缘性。并且,电池模块设置于具有电绝缘性的绝缘层的表面。框架的框架突出部从框架侧壁向与收纳空间所在一侧相反一侧突出,并配置于上述的绝缘层的表面。由此,能够提供在电池系统中形成耐电压性高的绝缘结构的电池包。
对本发明的几个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这些实施方式是作为例子而提示的,并不意图限定发明的范围。这些新的实施方式能够以其他各种方式实施,在不脱离发明的主旨的范围内,能够进行各种省略、置换、变更。这些实施方式及其变形包含在发明的范围或主旨内,并且包含在权利要求书所记载的发明及其等同的范围内。

Claims (20)

1.一种电池包,具备:
电池模块,具备被排列的多个电池,且具有朝向与所述多个电池的排列方向交叉的高度方向的一侧的模块底面,并且所述多个电池分别具备电极组及供所述电极组收纳的金属制的外包装容器;
框架,具有电绝缘性,且具备:框架侧壁,沿着所述高度方向延伸设置,形成所述电池模块的收纳空间;以及框架突出部,从所述框架侧壁向所述收纳空间的内周侧突出,在所述高度方向上从所述模块底面所朝向的一侧支承所述电池模块,所述框架形成将所述框架突出部的突出端作为边缘的至少一部分的贯通孔;以及
片材部件,具备与所述框架相比导热性高的第一层,且具有电绝缘性,所述第一层密接于所述电池模块的所述模块底面,并且形成从所述电池模块向外部的热的传递路径的至少一部分,所述热的所述传递路径通过在所述框架的所述贯通孔配置的固体部分。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池包,其中,
还具备底板,该底板由金属形成,并且在所述高度方向上从所述模块底面所朝向的一侧支承所述电池模块、所述框架以及所述片材部件,所述热从所述电池模块通过所述传递路径被传递至所述底板,
所述框架的所述框架突出部在所述高度方向上配置于所述电池模块与所述底板之间。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池包,其中,
还具备绝缘层,该绝缘层在所述高度方向上在所述电池模块所在一侧相对于所述底板层叠,并具有电绝缘性。
4.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电池包,其中,
所述底板具备底板突起,该底板突起在所述高度方向上向所述电池模块所在一侧相对于所述底板的其他部位突出,
所述底板的所述底板突起形成所述固体部分,所述固体部分在所述热的所述传递路径上配置于所述框架的所述贯通孔。
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电池包,其中,
所述片材部件形成所述固体部分,所述固体部分在所述热的所述传递路径上配置于所述框架的所述贯通孔。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电池包,其中,
所述片材部件具备片材突起,该片材突起在所述高度方向上向与所述电池模块所在一侧相反一侧相对于所述片材部件的其他部位突出,
所述片材突起形成所述固体部分,所述固体部分在所述热的所述传递路径上配置于所述框架的所述贯通孔。
7.根据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电池包,其中,
还具备中继片材,该中继片材具有电绝缘性,并在所述高度方向上从与所述电池模块所在一侧相反一侧与所述片材部件密接,
所述中继片材具备与所述框架相比导热性高的高传导层,
所述高传导层形成所述固体部分,所述固体部分在所述热的所述传递路径上配置于所述框架的所述贯通孔。
8.根据权利要求1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电池包,其中,
还具备粘接层,该粘接层将所述模块底面粘接于所述框架突出部。
9.根据权利要求1至8中任一项所述的电池包,其中,
所述电池模块具备分隔板,该分隔板在所述排列方向上配置于彼此相邻的所述电池之间,且至少外表面具有电绝缘性。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电池包,其中,
所述分隔板具备:
由金属形成的分隔板主体;以及
表面绝缘层,该表面绝缘层是形成所述分隔板主体的所述金属被表面改性为具有电绝缘性的状态而得到的。
11.根据权利要求1至10中任一项所述的电池包,其中,
所述片材部件具备:
第二层,在所述高度方向上在与所述电池模块所在一侧相反一侧相对于所述第一层而层叠,所述第二层与所述第一层相比压缩性低;以及
第三层,在与层叠所述第一层一侧相反一侧相对于所述第二层而层叠,所述第三层与所述框架相比导热性高,且与所述第二层相比压缩性高。
12.一种电池系统,具备:
权利要求1至11中任一项所述的电池包;以及
冷却板,在外表面设置所述电池包,在所述高度方向上相对于所述框架突出部及所述片材部件而言被设置于与所述电池模块所在一侧相反一侧,所述热从所述电池模块通过所述传递路径被传递至所述冷却板。
13.一种电池包,具备:
电池模块,具备被排列的多个电池,并具有:模块底面,朝向与所述多个电池的排列方向交叉的高度方向的一侧;以及模块侧面,从所述模块底面沿着所述高度方向延伸设置,在所述模块侧面与所述模块底面之间形成角部,并且所述多个电池分别具备电极组及供所述电极组收纳的金属制的外包装容器;
框架,具有电绝缘性,所述框架具备沿着所述高度方向延伸设置的框架侧壁,由所述框架侧壁形成所述电池模块的收纳空间;
片材部件,具备与所述框架相比导热性高的高传导层,并具有电绝缘性,所述高传导层与所述电池模块的所述模块底面密接;以及
密接部,具有电绝缘性,与所述电池模块中所述模块侧面与所述模块底面之间的所述角部及所述模块侧面密接,所述密接部与所述框架分体形成。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电池包,其中,
所述片材部件具备:片材主体,与所述模块底面密接;以及片材突出部,在所述高度方向上从所述片材主体向与所述模块底面所朝向的一侧相反一侧突出,
所述高传导层遍及所述片材部件中所述片材主体和所述片材突出部这两者而形成,并且在所述片材突出部形成所述密接部。
15.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电池包,其中,
还具备绝缘片,该绝缘片在所述电池模块的所述收纳空间中相对于所述片材部件而言配置于外周侧,并形成所述密接部,所述绝缘片与所述片材部件分体,并且与所述框架相比基于IEC法的耐跟踪性试验的跟踪指数高。
16.根据权利要求13至15中任一项所述的电池包,其中,
还具备底板,该底板由金属形成,并且在所述高度方向上从所述模块底面所朝向的一侧支承所述电池模块以及所述片材部件,热从所述电池模块通过所述片材部件被传递至所述底板。
17.一种电池系统,具备:
权利要求13至16中任一项所述的电池包;以及
冷却板,在外表面设置所述电池包,在所述高度方向上相对于所述片材部件而言设置于与所述电池模块所在一侧相反一侧,热从所述电池模块通过所述片材部件被传递至所述冷却板。
18.一种电池包,具备:
电池模块,具备被排列的多个电池,且具有朝向与所述多个电池的排列方向交叉的高度方向的一侧的模块底面,所述多个电池分别具备电极组及供所述电极组收纳的金属制的外包装容器,并且,所述电池模块设置于具有电绝缘性的绝缘层的表面,所述模块底面在所述高度方向上朝向所述绝缘层所在一侧;
框架,具有电绝缘性,且具备:框架侧壁,沿着所述高度方向延伸设置,并形成所述电池模块的收纳空间;以及框架突出部,从所述框架侧壁向与所述收纳空间所在一侧相反一侧突出,所述框架突出部配置于所述绝缘层的所述表面。
19.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电池包,其中,还具备:
底板,由金属形成,并且在所述高度方向上从所述模块底面所朝向的一侧支承所述电池模块及所述框架,热从所述电池模块被传递至所述底板;以及
层叠部,在所述高度方向上在所述电池模块所在一侧相对于所述底板层叠,所述层叠部在所述底板的表面形成所述绝缘层,所述绝缘层的所述表面供所述电池模块设置。
20.一种电池系统,具备:
权利要求18或19的电池包;以及
冷却板,在外表面设置所述电池包,在所述高度方向上相对于所述电池模块而言设置于所述模块底面所朝向的一侧,热从所述电池模块被传递至所述冷却板。
CN201980086348.8A 2019-01-25 2019-01-25 电池包以及电池系统 Active CN113228387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PCT/JP2019/002519 WO2020152858A1 (ja) 2019-01-25 2019-01-25 電池パック及び電池システム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228387A true CN113228387A (zh) 2021-08-06
CN113228387B CN113228387B (zh) 2023-10-27

Family

ID=7173687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80086348.8A Active CN113228387B (zh) 2019-01-25 2019-01-25 电池包以及电池系统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20210351456A1 (zh)
EP (1) EP3916832A4 (zh)
JP (1) JP7186803B2 (zh)
CN (1) CN113228387B (zh)
WO (1) WO2020152858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10035439B2 (en) 2016-03-02 2018-07-31 Clearmotion Acquisition I Llc Vehicle seat active suspension control based on vehicle position
KR20220102950A (ko) * 2021-01-14 2022-07-21 주식회사 엘지에너지솔루션 전지 모듈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전지 팩
KR20220133021A (ko) * 2021-03-24 2022-10-04 주식회사 엘지에너지솔루션 전지 팩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디바이스
JP7472848B2 (ja) * 2021-04-26 2024-04-23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電池ケース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DE102021119944A1 (de) 2021-07-30 2023-02-02 Webasto SE Batteriemodul und Batterie
WO2023100724A1 (ja) * 2021-11-30 2023-06-08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蓄電モジュール

Citations (2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120171532A1 (en) * 2010-01-06 2012-07-05 Lg Chem, Ltd. Middle or large-sized battery pack of improved cooling efficiency
CN102640321A (zh) * 2010-09-22 2012-08-15 三菱重工业株式会社 电池模块及电池系统
JP2013084937A (ja) * 2011-10-07 2013-05-09 Toshiba Corp オーバーレイ制御システムおよび方法
CN103325981A (zh) * 2012-03-22 2013-09-25 株式会社东芝 电池组及导电部件
JP2013229266A (ja) * 2012-04-27 2013-11-07 Automotive Energy Supply Corp 組電池
CN103890996A (zh) * 2011-10-26 2014-06-25 丰田合成株式会社 电池模块以及电池单元
US20140370340A1 (en) * 2011-12-09 2014-12-18 Honda Motor Co., Ltd. Battery cooling structure
JPWO2013084937A1 (ja) * 2011-12-09 2015-04-27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バッテリの固定構造
JP2015225703A (ja) * 2014-05-26 2015-12-14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蓄電モジュール及びその固定構造
WO2016135786A1 (ja) * 2015-02-27 2016-09-01 三洋電機株式会社 電源装置及びこれを備える車両
CN106450072A (zh) * 2015-08-11 2017-02-22 株式会社东芝 电池模块
US20170309869A1 (en) * 2015-12-04 2017-10-26 Lg Chem, Ltd. Battery module comprising cartridge having gripping part
US20170338454A1 (en) * 2016-05-18 2017-11-23 Bosch Battery Systems GmbH Battery Module Including Cover Assembly
CN107534113A (zh) * 2015-04-28 2018-01-02 三洋电机株式会社 电源装置及具有该电源装置的车辆
US20180034117A1 (en) * 2015-02-17 2018-02-01 Lg Electronics Inc. Battery pack for electric vehicle
JP2018041582A (ja) * 2016-09-06 2018-03-15 株式会社豊田自動織機 電池モジュール及び電池パック
KR20180031203A (ko) * 2016-09-19 2018-03-28 주식회사 엘지화학 배터리 팩 및 이러한 배터리 팩을 포함하는 자동차
JP2018106822A (ja) * 2016-12-22 2018-07-05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蓄電装置
CN108305965A (zh) * 2017-01-11 2018-07-20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电池包
US20180331336A1 (en) * 2016-08-18 2018-11-15 Lg Chem, Ltd. Battery module
JP2018185923A (ja) * 2017-04-25 2018-11-22 株式会社豊田自動織機 電池モジュール
JP2019012652A (ja) * 2017-06-30 2019-01-24 株式会社豊田自動織機 電池モジュール及び電池パック

Family Cites Familie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010326B2 (ja) 2011-06-02 2016-10-19 株式会社東芝 二次電池装置、二次電池装置の製造方法
JP6192329B2 (ja) * 2013-03-27 2017-09-06 コベルコ建機株式会社 電池冷却構造
JP2017191755A (ja) * 2016-04-15 2017-10-19 株式会社豊田自動織機 電池パック及び電池パックの組立方法

Patent Citations (2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120171532A1 (en) * 2010-01-06 2012-07-05 Lg Chem, Ltd. Middle or large-sized battery pack of improved cooling efficiency
CN102640321A (zh) * 2010-09-22 2012-08-15 三菱重工业株式会社 电池模块及电池系统
JP2013084937A (ja) * 2011-10-07 2013-05-09 Toshiba Corp オーバーレイ制御システムおよび方法
CN103890996A (zh) * 2011-10-26 2014-06-25 丰田合成株式会社 电池模块以及电池单元
US20140370340A1 (en) * 2011-12-09 2014-12-18 Honda Motor Co., Ltd. Battery cooling structure
JPWO2013084937A1 (ja) * 2011-12-09 2015-04-27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バッテリの固定構造
CN103325981A (zh) * 2012-03-22 2013-09-25 株式会社东芝 电池组及导电部件
JP2013229266A (ja) * 2012-04-27 2013-11-07 Automotive Energy Supply Corp 組電池
JP2015225703A (ja) * 2014-05-26 2015-12-14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蓄電モジュール及びその固定構造
US20180034117A1 (en) * 2015-02-17 2018-02-01 Lg Electronics Inc. Battery pack for electric vehicle
WO2016135786A1 (ja) * 2015-02-27 2016-09-01 三洋電機株式会社 電源装置及びこれを備える車両
CN107534113A (zh) * 2015-04-28 2018-01-02 三洋电机株式会社 电源装置及具有该电源装置的车辆
CN106450072A (zh) * 2015-08-11 2017-02-22 株式会社东芝 电池模块
US20170309869A1 (en) * 2015-12-04 2017-10-26 Lg Chem, Ltd. Battery module comprising cartridge having gripping part
US20170338454A1 (en) * 2016-05-18 2017-11-23 Bosch Battery Systems GmbH Battery Module Including Cover Assembly
US20180331336A1 (en) * 2016-08-18 2018-11-15 Lg Chem, Ltd. Battery module
JP2018041582A (ja) * 2016-09-06 2018-03-15 株式会社豊田自動織機 電池モジュール及び電池パック
KR20180031203A (ko) * 2016-09-19 2018-03-28 주식회사 엘지화학 배터리 팩 및 이러한 배터리 팩을 포함하는 자동차
JP2018106822A (ja) * 2016-12-22 2018-07-05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蓄電装置
CN108305965A (zh) * 2017-01-11 2018-07-20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电池包
JP2018185923A (ja) * 2017-04-25 2018-11-22 株式会社豊田自動織機 電池モジュール
JP2019012652A (ja) * 2017-06-30 2019-01-24 株式会社豊田自動織機 電池モジュール及び電池パック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WO2020152858A1 (ja) 2021-10-14
EP3916832A4 (en) 2022-02-16
US20210351456A1 (en) 2021-11-11
CN113228387B (zh) 2023-10-27
WO2020152858A1 (ja) 2020-07-30
EP3916832A1 (en) 2021-12-01
JP7186803B2 (ja) 2022-12-0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3228387B (zh) 电池包以及电池系统
US6767666B2 (en) Lithium secondary cell and lithium secondary cell connecting structure
US9263723B2 (en) Secondary battery having a collecting plate
US8828571B2 (en) Secondary battery
EP2445048B1 (en) Rechargeable battery
US10804508B2 (en) Sealed cell and cell pack
JP7196322B2 (ja) 電池、電池パック及び車両
US11715855B2 (en) Battery module
KR101037041B1 (ko) 이차전지용 파우치 외장재 및 파우치형 이차전지
JP2006080066A (ja) リチウムイオン二次電池
CN113228389B (zh) 电池包以及电池系统
US20230231282A1 (en) Secondary battery
JP4254998B2 (ja) 回路一体型電池
EP4075578A1 (en) Electrochemical cell and electrochemical cell module
CN115719864A (zh) 电池
RU2779926C1 (ru) Аккумуляторная батарея и аккумуляторная система
CN216818550U (zh) 绝缘部件、电池、电池组以及车辆
CN108701867B (zh) 层叠型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
CN113169424A (zh) 电池模块
JP7124209B2 (ja) 電池モジュール、電池パック及び車両
JP5646944B2 (ja) 二次電池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EP4366040A1 (en) Secondary battery and battery module including the same
WO2021033264A1 (ja) 電池及び組電池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