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3225466A - 图像抖动校正装置及摄像装置 - Google Patents
图像抖动校正装置及摄像装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3225466A CN113225466A CN202110538169.2A CN202110538169A CN113225466A CN 113225466 A CN113225466 A CN 113225466A CN 202110538169 A CN202110538169 A CN 202110538169A CN 113225466 A CN113225466 A CN 113225466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axis
- movable member
- magnet
- position detecting
- circuit board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Granted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23/00—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comprising electronic image sensors; Control thereof
- H04N23/50—Constructional details
- H04N23/54—Mounting of pick-up tubes, electronic image sensors, deviation or focusing coils
-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B—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FOR TAKING PHOTOGRAPHS OR FOR PROJECTING OR VIEWING THEM; 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EMPLOYING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3B5/00—Adjustment of optical system relative to image or object surface other than for focusing
-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27/00—Optical systems or apparatus not provided for by any of the groups G02B1/00 - G02B26/00, G02B30/00
- G02B27/64—Imaging systems using optical elements for stabilisation of the lateral and angular position of the image
- G02B27/646—Imaging systems using optical elements for stabilisation of the lateral and angular position of the image compensating for small deviations, e.g. due to vibration or shake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23/00—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comprising electronic image sensors; Control thereof
- H04N23/60—Control of 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 H04N23/68—Control of 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for stable pick-up of the scene, e.g. compensating for camera body vibrations
- H04N23/681—Motion detection
- H04N23/6812—Motion detection based on additional sensors, e.g. acceleration sensor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23/00—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comprising electronic image sensors; Control thereof
- H04N23/60—Control of 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 H04N23/68—Control of 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for stable pick-up of the scene, e.g. compensating for camera body vibrations
- H04N23/682—Vibration or motion blur correction
- H04N23/685—Vibration or motion blur correction performed by mechanical compensation
- H04N23/687—Vibration or motion blur correction performed by mechanical compensation by shifting the lens or sensor position
-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B—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FOR TAKING PHOTOGRAPHS OR FOR PROJECTING OR VIEWING THEM; 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EMPLOYING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3B2205/00—Adjustment of optical system relative to image or object surface other than for focusing
- G03B2205/0007—Movement of one or more optical elements for control of motion blur
- G03B2205/0038—Movement of one or more optical elements for control of motion blur by displacing the image plane with respect to the optical axis
-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B—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FOR TAKING PHOTOGRAPHS OR FOR PROJECTING OR VIEWING THEM; 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EMPLOYING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3B2205/00—Adjustment of optical system relative to image or object surface other than for focusing
- G03B2205/0053—Driving means for the movement of one or more optical element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ultimedia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Adjustment Of Camera Lenses (AREA)
- Studio Devic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图像抖动校正装置及具备该图像抖动校正装置的摄像装置,该图像抖动校正装置通过最大限度地确保在使成像元件旋转来校正图像抖动时的成像元件的旋转量而能够提高图像抖动校正性能。图像抖动校正装置(3)具备限制可动部件(2)的移动范围的2个移动限制部(MR1、MR2)。移动限制部(MR1(MR2))由形成于支撑部件(1)的贯穿孔(11a(11b))及形成于可动部件(2)且插通于贯穿孔(11a(11b))的插通部件(28a(28b))构成。在从与成像元件(20)的受光面(20a)垂直的方向(Z)观察的状态下的贯穿孔(11a、11b)的形状为正方形,在贯穿孔(11a、11b)各自的中心有插通部件(28a、28b)的基准状态下,在2个正方形中的一个正方形的对角线的延长线(L4)上重叠有2个正方形中的另一个正方形的对角线,且在连结这2个对角线的线上重叠有受光面(20a)的中心(P)。
Description
本申请是申请日为2018年9月27日、申请号为201880062921.7、名称为“图像抖动校正装置及摄像装置”的中国专利申请的分案申请。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图像抖动校正装置及摄像装置。
背景技术
在具备通过摄像光学系统对被摄体进行拍摄的成像元件的摄像装置或安装于这种摄像装置而使用的透镜装置中,有具有用于校正由于装置振动而产生的摄像图像的抖动(以下,称为图像抖动)的图像抖动校正功能的装置。
例如在透镜装置中,根据来自搭载于透镜装置中的加速度传感器或角速度传感器等移动检测传感器的信息来检测装置的振动,并且通过使包含于摄像光学系统中的校正用透镜在与光轴垂直的面内移动来进行图像抖动校正,以抵消所检测出的振动。
并且,在摄像装置中,根据来自搭载于摄像装置中的加速度传感器或角速度传感器等移动检测传感器的信息来检测装置的振动,并且通过使包含于摄像光学系统中的校正用透镜和成像元件中的一个或这两者在与光轴垂直的面内移动来进行图像抖动校正,以抵消所检测出的振动。
专利文献1中记载有一种通过使校正用透镜移动来进行图像抖动校正的图像抖动校正装置。
专利文献2中记载有一种通过使成像元件移动来进行图像抖动校正的图像抖动校正装置。
以往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5-040866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07-199583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技术课题
在使成像元件移动来进行图像抖动校正的图像抖动校正装置中,由于成像元件的受光面以矩形构成,因此有时使成像元件不仅沿水平方向及垂直方向移动,而且沿以受光面的中心为旋转中心的旋转方向移动。
使成像元件旋转的结构中,需要设置2个用于限制包含成像元件的可动部的旋转的旋转限制部。关于这2个旋转限制部的配置,为了最大限度地确保成像元件的旋转量而需要进行研究。
专利文献1中,使校正用透镜移动来进行图像抖动校正,未考虑使成像元件旋转时的情况。
专利文献2中,未设想使成像元件旋转的情况,未认识到确保旋转量的课题。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情况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图像抖动校正装置及具备该图像抖动校正装置的摄像装置,该图像抖动校正装置通过最大限度地确保在使成像元件旋转来校正图像抖动时的成像元件的旋转量而能够提高图像抖动校正性能。
用于解决技术课题的手段
本发明的图像抖动校正装置具备:可动部件;成像元件,固定于上述可动部件;支撑部件,在沿以上述成像元件的受光面的中心为中心的圆的周向的方向上移动自如地支撑上述可动部件;及2个移动限制部,限制上述可动部件的移动范围,上述2个移动限制部分别由形成于上述可动部件和上述支撑部件中的一个的凹部或贯穿孔及形成于上述可动部件和上述支撑部件中的另一个且插通于上述凹部或上述贯穿孔的插通部件构成,在从与上述受光面垂直的方向观察的状态下的上述凹部或上述贯穿孔的形状为具有与上述受光面的长边方向平行的2边及与上述受光面的短边方向平行的2边的矩形,在2个上述凹部或贯穿孔的各自的中心有上述插通部件的状态下,在2个上述矩形中的一个矩形的第一对角线的延长线上重叠有上述2个上述矩形中的另一个矩形的第二对角线,且在连结上述第一对角线与上述第二对角线的线上重叠有上述受光面的中心。
本发明的摄像装置具备上述图像抖动校正装置。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能够提供一种图像抖动校正装置及具备该图像抖动校正装置的摄像装置,该图像抖动校正装置通过最大限度地确保在使成像元件旋转来校正图像抖动时的成像元件的旋转量而能够提高图像抖动校正性能。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摄像装置的一实施方式的数码相机100的概略结构的图。
图2是表示图1所示的数码相机100中的图像抖动校正装置3的概略结构的图。
图3是表示图1及图2所示的图像抖动校正装置3的外观结构的立体图。
图4是从摄像光学系统101侧观察图3所示的图像抖动校正装置3中的支撑部件1的支撑部件1的分解立体图。
图5是从与摄像光学系统101侧相反的一侧观察图4所示的支撑部件1的支撑部件1的分解立体图。
图6是从摄像光学系统101侧观察图3所示的图像抖动校正装置3中的可动部件2的立体图。
图7是从与摄像光学系统101侧相反的一侧观察图6所示的可动部件2的立体图。
图8是从与摄像光学系统101侧相反的一侧观察图6所示的可动部件2的俯视图。
图9是表示从方向Z观察固定于图7所示的可动部件2的电路板21的背面的状态的图。
图10是表示从方向X观察固定于图6所示的可动部件2的电路板21及与其连接的挠性印制电路板的状态的侧视图。
图11是从摄像光学系统101侧观察图4所示的第一支撑部件1A的主视图。
图12是示意性地表示从与摄像光学系统101侧相反的一侧沿方向Z观察图5所示的第一支撑部件1A的状态的图。
图13是图12所示的贯穿孔11a的放大图。
图14是表示图12所示的移动限制部MR1、MR2的变形例的图。
图15是表示图11所示的第一支撑部件1A的变形例的图。
图16是表示图8所示的可动部件2的基座22的变形例的图。
图17是表示图15所示的钩160a~160c的基座10中的配置的变形例的图。
图18是表示图11所示的第一支撑部件1A的另一变形例的图。
图19是说明图像抖动校正装置3中的电路板21的背面的优选结构例的示意图。
图20是表示图19所示的电路板21的第一变形例的图。
图21是表示图19所示的电路板21的第二变形例的图。
图22是表示本发明的摄像装置的一实施方式的智能手机200的外观的图。
图23是表示图22所示的智能手机200的结构的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考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摄像装置的一实施方式的数码相机100的概略结构的图。
数码相机100具备摄像光学系统101、成像元件20、图像抖动校正装置3、驱动成像元件20的成像元件驱动部105、模拟前端(AFE)104、图像处理部107、移动检测传感器106及统一控制数码相机100整体的系统控制部108。
摄像光学系统101包含聚焦透镜或变焦透镜及光圈。
成像元件20通过摄像光学系统101对被摄体进行拍摄,并且具备形成有CCD(Charge Coupled Device:电荷耦合元件)图像传感器或CMOS(Complementaly MetalOxide Semiconductor:互补型金属氧化物半导体)图像传感器等的半导体芯片及容纳该半导体芯片的封装体。
如后述的图3所示,该成像元件20的受光面20a成为矩形。
图像抖动校正装置3通过使成像元件20的受光面20a在与摄像光学系统101的光轴K垂直的面内移动来校正由成像元件20拍摄的摄像图像的图像抖动。
本说明书中,将在数码相机100中的成像元件20的受光面20a与重力方向垂直的状态(光轴K与重力方向平行的状态)、且图像抖动校正装置3未被通电的状态称为基准状态。在该基准状态下,受光面20a的中心P(参考图3)位于光轴K上。
对图像抖动校正装置3的详细结构进行后述,但通过使成像元件20分别沿在该基准状态下的成像元件20的受光面20a的短边方向(图3所示的方向X)即第一方向、在该基准状态下的成像元件20的受光面20a的长边方向(图3所示的方向Y)即第二方向、沿以在该基准状态下的成像元件20的受光面20a的中心P为中心的圆的圆周的方向(图3所示的方向θ)即第三方向这3个方向移动来校正图像抖动。
AFE104包含对从成像元件20输出的摄像信号进行相关双采样处理及数字转换处理等的信号处理电路。
图像处理部107对用AFE104处理后的摄像信号进行数字信号处理并生成JPEG(Joint Photographic Experts Group:联合图像专家小组)格式等的摄像图像数据。
移动检测传感器106是用于检测数码相机100的移动的传感器,由加速度传感器或角速度传感器、或者这两者等构成。
系统控制部108控制成像元件驱动部105和AFE104,使由成像元件20对被摄体进行拍摄,并将与被摄体像对应的摄像信号从成像元件20输出。
系统控制部108根据由移动检测传感器106检测出的数码相机100的移动信息来控制图像抖动校正装置3。系统控制部108通过使成像元件20的受光面20a沿方向X、方向Y及方向θ中的至少一个方向移动,校正由成像元件20拍摄的摄像图像的图像抖动。
当在图像抖动校正装置3通电的状态下,由移动检测传感器106未检测出数码相机100的移动时,系统控制部108控制图像抖动校正装置3,以使成像元件20的受光面20a的位置成为上述基准状态下的位置。
图2是表示图1所示的数码相机100中的图像抖动校正装置3的概略结构的图。
图像抖动校正装置3具备:可动部件2,能够在方向X、方向Y及方向θ上移动;及支撑部件1,在方向X、方向Y及方向θ上移动自如地支撑可动部件2。
可动部件2中固定有:固定(安装)有成像元件20的电路板21;X轴兼旋转驱动用线圈C1;X轴兼旋转驱动用线圈C2;及Y轴驱动用线圈C3。
电路板21中固定有用于检测可动部件2在方向X上的位置的位置检测元件即X轴位置检测用霍尔元件H1、用于检测可动部件2在方向Y和方向θ上的位置的位置检测元件即Y轴兼旋转位置检测用霍尔元件H2及Y轴兼旋转位置检测用霍尔元件H3。
X轴位置检测用霍尔元件H1、Y轴兼旋转位置检测用霍尔元件H2及Y轴兼旋转位置检测用霍尔元件H3的输出信号输入至系统控制部108。
系统控制部108根据该输出信号控制流向X轴兼旋转驱动用线圈C1的控制电流、流向X轴兼旋转驱动用线圈C2的控制电流及流向Y轴驱动用线圈C3的控制电流使可动部件2移动来校正图像抖动。
支撑部件1由第一支撑部件1A及第二支撑部件1B构成。
第一支撑部件1A中固定有X轴兼旋转驱动用磁铁Mv1、X轴兼旋转驱动用磁铁Mv2、Y轴驱动用磁铁Mv3、X轴位置检测用磁铁Mh1、Y轴兼旋转位置检测用磁铁Mh2及Y轴兼旋转位置检测用磁铁Mh3。
第二支撑部件1B中固定有X轴兼旋转驱动用磁铁mv1、X轴兼旋转驱动用磁铁mv2及Y轴驱动用磁铁mv3。
图3是表示图1及图2所示的图像抖动校正装置3的外观结构的立体图。图3示出在上述基准状态下的图像抖动校正装置3的外观。
如图3所示,图像抖动校正装置3具备由第一支撑部件1A和第二支撑部件1B构成的支撑部件1及固定有安装有成像元件20的电路板21的可动部件2。可动部件2通过作为弹性部件的弹簧24a、24b、24c对第一支撑部件1A施力。
另外,弹簧24a、24b、24c只要能够通过弹力将可动部件2对第一支撑部件1A施力即可,例如也能够替换为作为弹性部件的橡胶。
该图像抖动校正装置3在受光面20a朝向图1所示的摄像光学系统101的状态下固定于数码相机100主体。
图像抖动校正装置3通过使可动部件2分别沿与受光面20a垂直且以通过受光面20a的中心P的旋转轴R(在基准状态下与重力方向平行的方向且通过中心P的轴)为中心的方向θ、作为受光面20a的长边方向的方向X及作为受光面20a的短边方向的方向Y移动来进行图像抖动校正。
以下,将旋转轴R延伸的方向称为方向Z。与该旋转轴R垂直的平面成为可动部件2移动的平面。
可动部件2能够从基准状态分别沿方向X的一个方向(左方向)和方向X的另一个方向(右方向)各移动相同距离。
并且,可动部件2能够从基准状态分别沿方向Y的一个方向(上方向)和方向Y的另一个方向(下方向)各移动相同距离。
并且,可动部件2能够从基准状态分别沿方向θ的一个方向(右旋转方向)和方向θ的另一个方向(左旋转方向)各旋转相同角度。
图1所示的数码相机100中,图3所示的方向Y与重力方向平行的姿势被设为常规姿势(所谓的用于水平摄影的姿势)。
图4是从摄像光学系统101侧观察图3所示的图像抖动校正装置3中的支撑部件1的分解立体图。
图5是从与摄像光学系统101侧相反的一侧观察图4所示的支撑部件1的分解立体图。
如图4及图5所示,第一支撑部件1A具备:板状的基座10,由树脂等形成且具有与方向Z垂直的平面;及突起部17a、17b、17c,从基座10的周边部朝向摄像光学系统101侧沿方向Z延伸。
从摄像光学系统101侧观察时,第二支撑部件1B具有大致L字状的轭部18。该轭部18中,在与突起部17a、17b、17c对置的位置形成有孔部19a及缺口部19b、19c。
在可动部件2配置于第一支撑部件1A与第二支撑部件1B之间的状态下,第一支撑部件1A的突起部17a嵌合并固定于第二支撑部件1B的孔部19a,第一支撑部件1A的突起部17b嵌合并固定于第二支撑部件1B的缺口部19b,第一支撑部件1A的突起部17c嵌合并固定于第二支撑部件1B的缺口部19c。由此,成为可动部件2被支撑部件1支撑的状态。
如图4所示,在基座10的摄像光学系统101侧的面上,从摄像光学系统101侧观察时,在方向X的左侧的端部及方向Y的下侧的端部形成有从摄像光学系统101侧观察时大致L字状的轭部14。
在第一支撑部件1A的轭部14中的沿方向Y延伸的部分的表面上沿方向Y隔着间隔排列固定有构成第一驱动用磁铁的X轴兼旋转驱动用磁铁Mv1及构成第二驱动用磁铁的X轴兼旋转驱动用磁铁Mv2。
从摄像光学系统101侧观察时,X轴兼旋转驱动用磁铁Mv1的N极朝向方向X的右方向配置,S极朝向方向X的左方向配置。
从摄像光学系统101侧观察时,X轴兼旋转驱动用磁铁Mv2的N极朝向方向X的左方向配置、S极朝向方向X的右方向配置。
在第一支撑部件1A的轭部14中的沿方向X延伸的部分的表面固定有构成第三驱动用磁铁的Y轴驱动用磁铁Mv3。
从摄像光学系统101侧观察时,Y轴驱动用磁铁Mv3的N极朝向方向Y的下方向配置,S极朝向方向Y的上方向配置。
如图5所示,在第二支撑部件1B的轭部18的第一支撑部件1A侧的表面上,在隔着图7中说明的可动部件2的X轴兼旋转驱动用线圈C1与第一支撑部件1A的X轴兼旋转驱动用磁铁Mv1对置的位置固定有X轴兼旋转驱动用磁铁mv1。
X轴兼旋转驱动用磁铁mv1的S极隔着X轴兼旋转驱动用线圈C1与X轴兼旋转驱动用磁铁Mv1的N极对置。X轴兼旋转驱动用磁铁mv1的N极隔着X轴兼旋转驱动用线圈C1与X轴兼旋转驱动用磁铁Mv1的S极对置。
如图5所示,在第二支撑部件1B的轭部18的第一支撑部件1A侧的表面上,在隔着图6~图8中说明的可动部件2的X轴兼旋转驱动用线圈C2与第一支撑部件1A的X轴兼旋转驱动用磁铁Mv2对置的位置固定有X轴兼旋转驱动用磁铁mv2。
X轴兼旋转驱动用磁铁mv2的S极隔着X轴兼旋转驱动用线圈C2与X轴兼旋转驱动用磁铁Mv2的N极对置。X轴兼旋转驱动用磁铁mv2的N极隔着X轴兼旋转驱动用线圈C2与X轴兼旋转驱动用磁铁Mv2的S极对置。
如图5所示,在第二支撑部件1B的轭部18的第一支撑部件1A侧的表面上,在隔着图6~图8中说明的可动部件2的Y轴驱动用线圈C3与Y轴驱动用磁铁Mv3对置的位置固定有Y轴驱动用磁铁mv3。
Y轴驱动用磁铁mv3的S极隔着Y轴驱动用线圈C3与Y轴驱动用磁铁Mv3的N极对置。Y轴驱动用磁铁mv3的N极隔着Y轴驱动用线圈C3与Y轴驱动用磁铁Mv3的S极对置。
如图4所示,在第一支撑部件1A的基座10的摄像光学系统101侧的面上,在与固定于图6~图8中说明的可动部件2的电路板21对置的部分形成有从方向Z观察时大致加号(+)字状的轭部12。
在轭部12的表面上,在与固定在固定于可动部件2的电路板21的X轴位置检测用霍尔元件H1(参考后述的图7)对置的位置固定有构成第一位置检测用磁铁的X轴位置检测用磁铁Mh1。
X轴位置检测用磁铁Mh1由沿方向X隔着间隔配置的S极1s及N极1n构成,在S极1s与N极1n的中间位置对置而配置有X轴位置检测用霍尔元件H1。
从摄像光学系统101侧观察时,X轴位置检测用磁铁Mh1的N极1n相对于X轴位置检测用磁铁Mh1的S极1s配置于方向X的左侧。
在轭部12的表面上,在与固定在固定于可动部件2的电路板21的Y轴兼旋转位置检测用霍尔元件H2(参考后述的图7)对置的位置固定有构成第二位置检测用磁铁的Y轴兼旋转位置检测用磁铁Mh2。
Y轴兼旋转位置检测用磁铁Mh2由沿方向Y隔着间隔配置的S极2s及N极2n构成,在S极2s与N极2n的中间位置对置而配置有Y轴兼旋转位置检测用霍尔元件H2。
从摄像光学系统101侧观察时,Y轴兼旋转位置检测用磁铁Mh2的N极2n相对于Y轴兼旋转位置检测用磁铁Mh2的S极2s配置于方向Y的上侧。
在轭部12的表面上,在与固定在固定于可动部件2的电路板21的Y轴兼旋转位置检测用霍尔元件H3(参考后述的图7)对置的位置固定有构成第三位置检测用磁铁的Y轴兼旋转位置检测用磁铁Mh3。
Y轴兼旋转位置检测用磁铁Mh3由沿方向Y隔着间隔配置的S极3s及N极3n构成,在S极3s与N极3n的中间位置对置而配置有Y轴兼旋转位置检测用霍尔元件H3。
从摄像光学系统101侧观察时,Y轴兼旋转位置检测用磁铁Mh3的N极3n相对于Y轴兼旋转位置检测用磁铁Mh3的S极3s配置于方向Y的下侧。
图4所示的例子中,X轴位置检测用磁铁Mh1、Y轴兼旋转位置检测用磁铁Mh2及Y轴兼旋转位置检测用磁铁Mh3通过连结部件13连结而一体化。通过连结部件13固定于轭部12,X轴位置检测用磁铁Mh1、Y轴兼旋转位置检测用磁铁Mh2及Y轴兼旋转位置检测用磁铁Mh3固定于第一支撑部件1A。
如图5所示,轭部12通过从形成于第一支撑部件1A的基座10的与摄像光学系统101侧相反的一侧的面的螺纹孔插入的螺钉SC1~SC4固定于基座10。
螺钉SC1和螺钉SC2分别与在加号字状的轭部12的沿方向Y延伸的部分中沿方向Y排列而形成的2个螺孔螺合。
螺钉SC3和螺钉SC4分别与在加号字状的轭部12的沿方向X延伸的部分中沿方向X排列而形成的2个螺孔螺合。
如图4所示,在基座10的摄像光学系统101侧的面形成有与方向Z垂直的3个平面15a、15b、15c。平面15a、15b、15c在方向Z上的位置全部相同,全部形成于同一平面上。
在基座10的摄像光学系统101侧的面,从摄像光学系统101侧观察时,在比Y轴兼旋转位置检测用磁铁Mh3更靠方向Y的上侧形成有用于限制可动部件2的移动的贯穿孔11a,在比Y轴兼旋转位置检测用磁铁Mh2更靠方向Y的下侧形成有限制可动部件2的移动的贯穿孔11b。
在基座10的周缘部形成有沿图3所示的弹簧24a的一端被卡止的方向X延伸的钩16a、沿图3所示的弹簧24b的一端被卡止的方向Y的上方向延伸的钩16b及沿图3所示的弹簧24c的一端被卡止的方向Y的下方向延伸的钩16c。
图6是从摄像光学系统101侧观察图3所示的图像抖动校正装置3中的可动部件2的立体图。
图7是从与摄像光学系统101侧相反的一侧观察图6所示的可动部件2的立体图。
图8是从与摄像光学系统101侧相反的一侧观察图6所示的可动部件2的俯视图。图8中,为了便于理解可动部件2的结构,用虚线表示固定于可动部件2的电路板21,用假想线表示与电路板21连接的挠性印制电路板25、26、27。
如图8所示,可动部件2具备从摄像光学系统101侧观察时大致C字状的基座22,该基座22由沿方向X延伸的直线状的部分、从该部分的方向X的右端部沿方向Y延伸的直线状的部分及从沿该方向Y延伸的部分的下端部沿方向X的左侧延伸的直线状的部分构成。
如图6及图7所示,该基座22中,在面向由上述3个部分包围的区域的部分通过粘接剂等固定有安装有成像元件20的电路板21。
并且,该基座22中,如图6~图8所示,在与图4所示的X轴兼旋转驱动用磁铁Mv1、mv1分别对置的位置形成有X轴兼旋转驱动用线圈C1。
并且,该基座22中,在与图4所示的X轴兼旋转驱动用磁铁Mv2、mv2分别对置的位置形成有X轴兼旋转驱动用线圈C2。
而且,该基座22中,在与图4所示的Y轴驱动用磁铁Mv3、mv3分别对置的位置形成有Y轴驱动用线圈C3。
由图6~图8所示的X轴兼旋转驱动用线圈C1及图4所示的X轴兼旋转驱动用磁铁Mv1、mv1构成X轴驱动用的VCM(Voice Coil Motor:音圈马达)。
该X轴驱动用的VCM通过使控制电流流向X轴兼旋转驱动用线圈C1,并利用X轴兼旋转驱动用线圈C1与X轴兼旋转驱动用磁铁Mv1、mv1之间的电磁感应作用,使可动部件2沿方向X移动。
由图6~图8所示的X轴兼旋转驱动用线圈C2及图4所示的X轴兼旋转驱动用磁铁Mv2、mv2构成VCM。由该VCM及上述X轴驱动用的VCM构成旋转驱动用的VCM。
该旋转驱动用的VCM通过将流向图6~图8所示的X轴兼旋转驱动用线圈C1及X轴兼旋转驱动用线圈C2的控制电流的朝向设为彼此相反,并利用X轴兼旋转驱动用线圈C1与X轴兼旋转驱动用磁铁Mv1、mv1之间的电磁感应作用及X轴兼旋转驱动用线圈C2与X轴兼旋转驱动用磁铁Mv2、mv2之间的电磁感应作用,使可动部件2以受光面20a的中心P为旋转中心绕旋转轴R旋转。
由图6~图8所示的Y轴驱动用线圈C3及图4所示的Y轴驱动用磁铁Mv3、mv3构成Y轴驱动用的VCM。
该Y轴驱动用的VCM通过使控制电流流向Y轴驱动用线圈C3,并利用Y轴驱动用线圈C3与Y轴驱动用磁铁Mv3、mv3之间的电磁感应作用,使可动部件2沿方向Y移动。
如图7所示,在固定于基座22的电路板21的第一支撑部件1A侧的面(以下,称为电路板21的背面),在与X轴位置检测用磁铁Mh1的S极1s和N极1n的中间位置对置的位置固定有X轴位置检测用霍尔元件H1。
并且,在电路板21的背面,在与Y轴兼旋转位置检测用磁铁Mh2的S极2s和N极2n的中间位置对置的位置固定有Y轴兼旋转位置检测用霍尔元件H2。
而且,在电路板21的背面,在与Y轴兼旋转位置检测用磁铁Mh3的S极3s和N极3n的中间位置对置的位置固定有Y轴兼旋转位置检测用霍尔元件H3。
X轴位置检测用霍尔元件H1输出与从X轴位置检测用磁铁Mh1供给的磁场对应的信号,根据该信号的输出变化,系统控制部108检测可动部件2在方向X上的位置。
Y轴兼旋转位置检测用霍尔元件H2输出与从Y轴兼旋转位置检测用磁铁Mh2供给的磁场对应的信号,根据该信号的输出变化,系统控制部108检测可动部件2在方向Y上的位置。
Y轴兼旋转位置检测用霍尔元件H3输出与从Y轴兼旋转位置检测用磁铁Mh3供给的磁场对应的信号。
根据Y轴兼旋转位置检测用霍尔元件H3的输出信号的变化及Y轴兼旋转位置检测用霍尔元件H2的输出信号的变化,系统控制部108检测可动部件2的绕旋转轴R的旋转角度作为可动部件2在方向θ上的位置。
图9是表示从方向Z观察固定于图7所示的可动部件2的基座22的电路板21的背面的状态的图。
图9中示出与电路板21的背面重叠的成像元件20的受光面20a的中心P。并且,图9中示出通过该中心P且与方向X平行的直线L1,上述Y轴兼旋转位置检测用霍尔元件H2及Y轴兼旋转位置检测用霍尔元件H3配置于该直线L1上。从Y轴兼旋转位置检测用霍尔元件H2至中心P的距离与从Y轴兼旋转位置检测用霍尔元件H3至中心P的距离相同。
如图4所示,与Y轴兼旋转位置检测用霍尔元件H2对置的Y轴兼旋转位置检测用磁铁Mh2及与Y轴兼旋转位置检测用霍尔元件H3对置的Y轴兼旋转位置检测用磁铁Mh3以磁极在方向Y上彼此相反的方式配置。
从摄像光学系统101侧观察时,当可动部件2沿方向θ的右方向旋转时,Y轴兼旋转位置检测用霍尔元件H2与Y轴兼旋转位置检测用霍尔元件H3在方向Y上彼此沿相反的方向移动相同距离。因此,Y轴兼旋转位置检测用霍尔元件H2与Y轴兼旋转位置检测用霍尔元件H3的输出改变为相同。
通过将Y轴兼旋转位置检测用霍尔元件H2的输出信号、Y轴兼旋转位置检测用霍尔元件H2的移动方向及移动距离、Y轴兼旋转位置检测用霍尔元件H3的输出信号、Y轴兼旋转位置检测用霍尔元件H3的移动方向及移动距离、可动部件2在方向θ上的旋转角度预先建立对应关联,能够根据Y轴兼旋转位置检测用霍尔元件H2及Y轴兼旋转位置检测用霍尔元件H3的输出信号检测可动部件2的方向θ的旋转位置。
另一方面,当可动部件2仅沿方向Y移动时,Y轴兼旋转位置检测用霍尔元件H2与Y轴兼旋转位置检测用霍尔元件H3在方向Y上沿相同方向仅移动相同距离。
因此,Y轴兼旋转位置检测用霍尔元件H2与Y轴兼旋转位置检测用霍尔元件H3的输出信号改变为相反的方向。
因此,当Y轴兼旋转位置检测用霍尔元件H2与Y轴兼旋转位置检测用霍尔元件H3的输出改变为相反的方向时,通过确认Y轴兼旋转位置检测用霍尔元件H2或Y轴兼旋转位置检测用霍尔元件H3的输出,能够检测可动部件2在方向Y上的位置。
如图6~图8所示,在基座22上的与支撑部件1的钩16a(参考图4)对置的位置形成有沿与钩16a相同方向(方向X)延伸的钩23a。该钩23a上卡止有图3所示的弹簧24a的另一端。
通过分别卡止于钩16a和钩23a的弹簧24a,可动部件2朝向第一支撑部件1A施力。
如图6及图8所示,在基座22上的与支撑部件1的钩16b(参考图4)对置的位置形成有沿与钩16b相同方向(方向Y的上方向)延伸的钩23b。该钩23b上卡止有图3所示的弹簧24b的另一端。
通过分别卡止于钩16b和钩23b的弹簧24b,可动部件2朝向第一支撑部件1A施力。
如图6~图8所示,在基座22上的与支撑部件1的钩16c(参考图4)对置的位置形成有沿与钩16c相同方向(方向Y的下方向)延伸的钩23c。该钩23c上卡止有图3所示的弹簧24c的另一端。
通过分别卡止于钩16c和钩23c的弹簧24c,可动部件2朝向第一支撑部件1A施力。
一对钩16a及钩23a、一对钩16b及钩23b、一对钩16c及钩23c在沿方向Z观察的俯视观察时,设置成可动部件2的重心配置于将这3对连结而形成的三角形的内侧的状态。
如图7及图8所示,在基座22上,在与图4所示的第一支撑部件1A的平面15a对置的位置形成有容纳用于使可动部件2能够在与方向Z垂直的面内移动的滚动体(球状的滚珠)的凹部290a。凹部290a的底面29a为与方向Z垂直的平面。
并且,在基座22上,在与图4所示的第一支撑部件1A的平面15b对置的位置形成有容纳用于使可动部件2能够在与方向Z垂直的面内移动的滚动体的凹部290b。凹部290b的底面29b为与方向Z垂直的平面。
而且,在基座22上,在与图4所示的第一支撑部件1A的平面15c对置的位置形成有容纳用于使可动部件2能够在与方向Z垂直的面内移动的滚动体的凹部290c。凹部290c的底面29c为与方向Z垂直的平面。
这些底面29a、29b、29c在方向Z上的位置全部相同,全部形成于同一平面上。
通过配置于可动部件2的底面29a与第一支撑部件1A的平面15a之间、可动部件2的平面29b与第一支撑部件1A的平面15b之间及可动部件2的平面29c与第一支撑部件1A的平面15c之间的滚动体的滚动,可动部件2在与方向Z垂直的平面内移动。
如图8所示,在基座22的第一支撑部件1A侧的面形成有安装部28A。如图7所示,平板部280a通过螺钉固定于安装部28A,该平板部280a沿方向Y的下方向延伸至与电路板21重叠的位置。在该平板部280a形成有朝向第一支撑部件1A侧沿方向Z突出的插通部件28a。
并且,如图8所示,在基座22的第一支撑部件1A侧的面形成有安装部28B。如图7所示,平板部280b通过螺钉固定于安装部28B,该平板部280b沿方向Y的上方向延伸至与电路板21重叠的位置。在该平板部280b形成有朝向第一支撑部件1A侧沿方向Z突出的插通部件28b。
插通部件28a插通于图4所示的第一支撑部件1A的贯穿孔11a。插通部件28b插通于图4所示的第一支撑部件1A的贯穿孔11b。
在可动部件2在与方向Z垂直的面内移动时,插通部件28a的移动范围被限制在贯穿孔11a的内侧,插通部件28b的移动范围被限制在贯穿孔11b的内侧。如此,通过一对插通部件28a与贯穿孔11a及一对插通部件28b与贯穿孔11b,可动部件2的移动范围(方向X的移动范围、方向Y的移动范围及方向θ的移动范围)被限制在预先确定的范围。
一对插通部件28a与贯穿孔11a构成限制可动部件2的移动范围的移动限制部MR1(参考后述的图12)。并且,一对插通部件28b与贯穿孔11b构成限制可动部件2的移动范围的移动限制部MR2(参考后述的图12)。
如图7所示,在固定于可动部件2的电路板21的背面的方向Y的上侧的端部形成有连接器21a及连接器21b。并且,在电路板21的背面的方向X的端部中的靠近基座22的一侧的端部形成有连接器21c。
连接器21a及连接器21b包含与安装于电路板21的成像元件20的各种端子(作为用于电源供给的端子的电源端子、作为用于接地的端子的接地端子、信号输出用的端子及驱动用的端子等)连接的端子。
连接器21a连接有挠性印制电路板26,该挠性印制电路板26为包含与包含于其中的端子连接的配线的第一挠性基板。
连接器21b连接有挠性印制电路板25,该挠性印制电路板25为包含与包含于其中的端子连接的配线的第一挠性基板。
连接器21c包含与安装于电路板21的背面的X轴位置检测用霍尔元件H1、Y轴兼旋转位置检测用霍尔元件H2及Y轴兼旋转位置检测用霍尔元件H3各自的输出端子连接的端子。
连接器21c连接有挠性印制电路板27,该挠性印制电路板27为包含与包含于其中的端子连接的配线的第二挠性基板。
挠性印制电路板27沿方向Y延伸,且由固定于基座22的固定部27a及相对于基座22为自由的非固定部27b构成。
可动部由包含X轴兼旋转驱动用线圈C1、X轴兼旋转驱动用线圈C2及Y轴驱动用线圈C3的可动部件2、成像元件20、包含X轴位置检测用霍尔元件H1、Y轴兼旋转位置检测用霍尔元件H2及Y轴兼旋转位置检测用霍尔元件H3的电路板21以及与电路板21连接的挠性印制电路板25~27构成。并且,由该可动部及支撑部件1构成可动辅助装置。
图10是表示从方向X观察固定于图6所示的可动部件2的电路板21及与其连接的挠性印制电路板的状态的侧视图。图10中,为了便于理解,用虚线图示挠性印制电路板的一部分。
如图10及图7所示,挠性印制电路板25具有从连接器21b沿方向Y的上方向延伸的第一部位25a(虚线部分)及在第一部位25a的端部沿方向Y的下方向折回的折回部25b(实线部分)。
并且,虽然在图10中未示出,但挠性印制电路板26的结构也与挠性印制电路板25的结构相同,如图7所示,具有从连接器21a沿方向Y的上方向延伸的第一部位26a及在第一部位26a的端部沿方向Y的下方向折回的折回部26b。
如图10及图7所示,挠性印制电路板27包含固定于基座22的固定部27a且具有沿方向Y的下方向延伸的第二部位270(虚线部分)及在第二部位270的端部沿方向Y的上方向折回的折回部271(实线部分)。
由第二部位270的除了固定部27a以外的部分及折回部271构成图7所示的非固定部27b。
折回部25b的末端、折回部26b的末端及折回部271的末端分别与数码相机100中的省略图示的主基板(形成有系统控制部108等的基板)的连接器连接。
接着,对固定于图4所示的第一支撑部件1A的磁铁的配置进行详细说明。
图11是从摄像光学系统101侧沿方向Z观察图4所示的第一支撑部件1A的主视图。
在图像抖动校正装置3中,如图11所示,6个磁铁固定于第一支撑部件1A的基座10。因此,对各磁铁的配置进行了研究,以免这些6个磁铁各自的磁场对其他磁铁的磁场带来影响。
具体而言,当着眼于固定于第一支撑部件1A的所有的磁铁(X轴兼旋转驱动用磁铁Mv1、X轴兼旋转驱动用磁铁Mv2、Y轴驱动用磁铁Mv3、X轴位置检测用磁铁Mh1、Y轴兼旋转位置检测用磁铁Mh2及Y轴兼旋转位置检测用磁铁Mh3)中的2个靠近的磁铁时,成为该2个磁铁的同极彼此对置的状态。
2个磁铁靠近是指,在图11的主视图中,连结该2个磁铁的周缘彼此的线段中的最短的线段的长度减小到该2个磁铁的一个磁场对另一个磁铁的磁场带来影响的程度。
图11所示的例子中,X轴兼旋转驱动用磁铁Mv1与Y轴兼旋转位置检测用磁铁Mh2靠近,X轴兼旋转驱动用磁铁Mv1的N极与Y轴兼旋转位置检测用磁铁Mh2的N极2n对置。
图11所示的例子中,X轴位置检测用磁铁Mh1与Y轴兼旋转位置检测用磁铁Mh3靠近,X轴位置检测用磁铁Mh1的S极1s与Y轴兼旋转位置检测用磁铁Mh3的S极3s对置。
图11所示的例子中,X轴位置检测用磁铁Mh1与Y轴兼旋转位置检测用磁铁Mh2靠近,X轴位置检测用磁铁Mh1的N极1n与Y轴兼旋转位置检测用磁铁Mh2的N极2n对置。
图11所示的例子中,Y轴兼旋转位置检测用磁铁Mh2与X轴兼旋转驱动用磁铁Mv2靠近,Y轴兼旋转位置检测用磁铁Mh2的S极2s与X轴兼旋转驱动用磁铁Mv2的S极对置。
图11所示的例子中,X轴兼旋转驱动用磁铁Mv2与Y轴驱动用磁铁Mv3靠近,X轴兼旋转驱动用磁铁Mv2的S极与Y轴驱动用磁铁Mv3的S极对置。
图像抖动校正装置3通过Y轴兼旋转位置检测用磁铁Mh2及Y轴兼旋转位置检测用磁铁Mh3这2个磁铁以及与该2个磁铁对置的Y轴兼旋转位置检测用霍尔元件H2及Y轴兼旋转位置检测用霍尔元件H3检测可动部件2在方向θ上的旋转位置。
因此,重要的是使Y轴兼旋转位置检测用霍尔元件H2及Y轴兼旋转位置检测用霍尔元件H3各自的检测精度均匀。并且,需要使当可动部件2旋转时的Y轴兼旋转位置检测用霍尔元件H2及Y轴兼旋转位置检测用霍尔元件H3各自的输出信号的变化相同。
因此,如图11所示,Y轴兼旋转位置检测用磁铁Mh2及Y轴兼旋转位置检测用磁铁Mh3相对于通过成像元件20的受光面20a的中心P且沿方向Y延伸的直线L2对称地配置。
并且,Y轴兼旋转位置检测用磁铁Mh2的N极2n及S极2s相对于通过成像元件20的受光面20a的中心P且沿方向X延伸的直线L3对称地配置。Y轴兼旋转位置检测用磁铁Mh3的N极3n及S极3s相对于直线L3对称地配置。
N极2n及S极2s各自与直线L3之间的距离及N极3n及S极3s各自与直线L3之间的距离全部相同。
并且,为了使X轴位置检测用磁铁Mh1的磁场对Y轴兼旋转位置检测用磁铁Mh2的磁场及Y轴兼旋转位置检测用磁铁Mh3的磁场带来的影响均匀,X轴位置检测用磁铁Mh1的S极1s及N极1n相对于直线L2对称地配置。
而且,为了防止Y轴驱动用磁铁Mv3的磁场对X轴位置检测用磁铁Mh1的磁场带来的影响,X轴位置检测用磁铁Mh1相对于直线L3配置于方向Y的上方向侧,Y轴驱动用磁铁Mv3相对于直线L3配置于方向Y的下方向侧。
而且,为了减少X轴兼旋转驱动用磁铁Mv1及X轴兼旋转驱动用磁铁Mv2各自的磁场对Y轴兼旋转位置检测用磁铁Mh2的磁场带来的影响,X轴兼旋转驱动用磁铁Mv1及X轴兼旋转驱动用磁铁Mv2相对于直线L3对称地配置。
为了使在可动部件2的方向θ的一个方向及另一个方向上的旋转驱动力均匀,这些X轴兼旋转驱动用磁铁Mv1及X轴兼旋转驱动用磁铁Mv2使用相同结构的磁铁。
另一方面,当数码相机100处于常规姿势(方向Y与重力方向平行的姿势)时,为了获得使可动部件2克服施加在可动部件2的重力而移动时足够的驱动力,Y轴驱动用磁铁Mv3使用平面面积比X轴兼旋转驱动用磁铁Mv1及X轴兼旋转驱动用磁铁Mv2大的磁铁。
为了使可动部件2移动,X轴兼旋转驱动用磁铁Mv1、X轴兼旋转驱动用磁铁Mv2及Y轴驱动用磁铁Mv3需要较大的磁力。
因此,优选将X轴兼旋转驱动用磁铁Mv1、X轴兼旋转驱动用磁铁Mv2及Y轴驱动用磁铁Mv3的厚度设为比可动部件2的位置检测用的磁铁(X轴位置检测用磁铁Mh1、Y轴兼旋转位置检测用磁铁Mh2、Y轴兼旋转位置检测用磁铁Mh3)的厚度大。
如上所述构成的图像抖动校正装置3中,分别具有可动部件2的驱动用的磁铁(X轴兼旋转驱动用磁铁Mv1、X轴兼旋转驱动用磁铁Mv2、Y轴驱动用磁铁Mv3)及可动部件2的位置检测用的磁铁(X轴位置检测用磁铁Mh1、Y轴兼旋转位置检测用磁铁Mh2、Y轴兼旋转位置检测用磁铁Mh3)。因此,能够提高可动部件2的位置检测精度。
并且,当着眼于固定于第一支撑部件1A的6个磁铁中的2个靠近的磁铁时,成为该2个磁铁的同极彼此对置的状态。因此,该2个靠近的磁铁各自的同极彼此不会相吸引,能够防止该2个磁铁各自的磁力减小。
如此,根据图像抖动校正装置3,能够防止可动部件2的驱动用的磁铁(X轴兼旋转驱动用磁铁Mv1、X轴兼旋转驱动用磁铁Mv2、Y轴驱动用磁铁Mv3)的磁力减小。
因此,能够使施加到X轴兼旋转驱动用线圈C1、X轴兼旋转驱动用线圈C2及X轴兼旋转驱动用线圈C2的磁场稳定,并能够提高可动部件2的驱动性能。
并且,根据图像抖动校正装置3,能够防止可动部件2的位置检测用的磁铁(X轴位置检测用磁铁Mh1、Y轴兼旋转位置检测用磁铁Mh2、Y轴兼旋转位置检测用磁铁Mh3)的磁力减小。
因此,能够使施加到X轴位置检测用霍尔元件H1、Y轴兼旋转位置检测用霍尔元件H2及Y轴兼旋转位置检测用霍尔元件H3的磁场稳定,并能够提高可动部件2的位置检测精度。
图像抖动校正装置3中,进行可动部件2的驱动,以使可动部件2的位置成为所期望的位置。因此,为了提高图像抖动校正性能,提高可动部件2的位置检测精度尤为重要。
并且,图像抖动校正装置3中,Y轴兼旋转位置检测用磁铁Mh2及Y轴兼旋转位置检测用磁铁Mh3相对于直线L2对称地配置,Y轴兼旋转位置检测用磁铁Mh2、Mh3各自的2个磁极相对于直线L3对称地配置。
因此,能够使Y轴兼旋转位置检测用霍尔元件H2及Y轴兼旋转位置检测用霍尔元件H3各自的检测精度均匀,并且能够使当可动部件2旋转时的Y轴兼旋转位置检测用霍尔元件H2及Y轴兼旋转位置检测用霍尔元件H3各自的输出信号的变化均匀。
并且,图像抖动校正装置3中,X轴位置检测用磁铁Mh1的2个磁极相对于直线L2对称地配置。因此,能够使X轴位置检测用磁铁Mh1的磁场对Y轴兼旋转位置检测用磁铁Mh2的磁场及Y轴兼旋转位置检测用磁铁Mh3的磁场带来的影响均匀。
通过这些效果,能够提高可动部件2的位置检测精度(尤其在方向θ上的旋转位置的检测精度)。
并且,图像抖动校正装置3中,X轴位置检测用磁铁Mh1相对于直线L3配置于方向Y的上方向侧,Y轴驱动用磁铁Mv3相对于直线L3配置于方向Y的下方向侧。
因此,能够防止Y轴驱动用磁铁Mv3的磁场对X轴位置检测用磁铁Mh1的磁场带来影响。其结果,能够提高可动部件2的位置检测精度。
并且,图像抖动校正装置3中,X轴兼旋转驱动用磁铁Mv1及X轴兼旋转驱动用磁铁Mv2相对于直线L3对称地配置。因此,能够减少X轴兼旋转驱动用磁铁Mv1及X轴兼旋转驱动用磁铁Mv2各自的磁场对Y轴兼旋转位置检测用磁铁Mh2的磁场带来的影响。其结果,能够提高可动部件2的位置检测精度。
并且,图像抖动校正装置3中,Y轴驱动用磁铁Mv3的平面面积变得比X轴兼旋转驱动用磁铁Mv1及X轴兼旋转驱动用磁铁Mv2各自的平面面积大。因此,在数码相机100为常规姿势的状态下,能够充分确保可动部件2的向方向Y的驱动力。
并且,图像抖动校正装置3的可动部件2的位置检测用的磁铁(X轴位置检测用磁铁Mh1、Y轴兼旋转位置检测用磁铁Mh2、Y轴兼旋转位置检测用磁铁Mh3)为S极与N极隔着间隔排列而配置的结构。
X轴位置检测用磁铁Mh1、Y轴兼旋转位置检测用磁铁Mh2及Y轴兼旋转位置检测用磁铁Mh3可以分别为S极与N极一体化的结构。但是,通过设为S极与N极分离的结构,能够提高基于霍尔元件的位置检测精度。并且,能够扩大能够检测霍尔元件的位置的范围。
另外,图像抖动校正装置3使可动部件2沿方向X、方向Y及方向θ这3个方向移动来进行图像抖动校正,但即使是使可动部件2沿方向X及方向Y这2个方向移动来进行图像抖动校正的结构,如上所述,也能够通过使2个靠近的磁铁的同极彼此对置而配置来提高位置检测精度及驱动性能。
例如,当将图像抖动校正装置3设为不使可动部件2沿方向θ移动的结构时,设为删除一对Y轴兼旋转位置检测用磁铁Mh2及Y轴兼旋转位置检测用霍尔元件H2,并删除一对X轴兼旋转驱动用磁铁Mv1及X轴兼旋转驱动用线圈C1的结构即可。
该结构中,X轴兼旋转驱动用磁铁Mv2作为第一驱动用磁铁发挥功能,Y轴旋转驱动用磁铁Mv3作为第二驱动用磁铁发挥功能,X轴位置检测用磁铁Mh1作为第一位置检测用磁铁发挥功能,Y轴兼旋转位置检测用磁铁Mh3作为第二位置检测用磁铁发挥功能。
该结构中,也能够通过2个靠近的磁铁的同极彼此对置而配置来减少各磁铁对其他磁铁的磁场带来的影响,并提高位置检测精度及驱动性能。
另外,图像抖动校正装置3为磁铁固定于第一支撑部件1A,且与该磁铁对置的驱动用的线圈及位置检测元件固定于可动部件2的结构。但是,即使是磁铁固定于可动部件2,X轴兼旋转驱动用线圈C1、X轴兼旋转驱动用线圈C2、Y轴驱动用线圈C3、X轴位置检测用霍尔元件H1、Y轴兼旋转位置检测用霍尔元件H2及Y轴兼旋转位置检测用霍尔元件H3固定于第一支撑部件1A的结构也能够同样地获得到目前为止说明的效果。
并且,图像抖动校正装置3通过使成像元件20移动来校正图像抖动,但在通过使包含于摄像光学系统101中的透镜移动来校正图像抖动的装置中,上述磁铁的配置也有效。具体而言,在具有固定有透镜的可动部件及移动自如地支撑该可动部件的支撑部件的图像抖动校正装置中,如图11所示,只要将固定于可动部件及支撑部件中的任一个的驱动用及位置检测用的多个磁铁的配置设为2个靠近的磁铁的同极彼此对置的配置即可。
如图7、图8及图10所示,图像抖动校正装置3中,挠性印制电路板25及挠性印制电路板26沿方向Y的上方向引出后沿方向Y的下方向折回,挠性印制电路板27沿方向Y的下方向引出后沿方向Y的上方向折回。
例如,调节挠性印制电路板25~27的宽度或厚度等,以使从挠性印制电路板25及挠性印制电路板26朝向方向Y的下方向施加到可动部件2的弹力及在数码相机100处于常规姿势时的施加到可动部件2的重力的总和与从挠性印制电路板27朝向方向Y的上方向施加到可动部件2的弹力相同。
通过这种方式,在数码相机100的常规姿势时,能够减少用于将可动部件2保持在基准姿势的位置的电力。
另外,在图像抖动校正装置3中,优选挠性印制电路板25及挠性印制电路板26设为包含与成像元件20的端子中的除了电源端子及接地端子以外的端子连接的配线的结构,挠性印制电路板27设为包含与成像元件20的端子中的电源端子及接地端子连接的配线(电源线及接地线)的结构。
挠性印制电路板的厚度越薄,越能够降低弹力。但是,关于电源线及接地线,若想要使厚度变薄,则需要增加宽度。另一方面,若增加挠性印制电路板的宽度,则导致挠性印制电路板的弹簧倍数变大。
根据上述优选结构,通过在挠性印制电路板25及挠性印制电路板26中不包含电源线及接地线,无需增加挠性印制电路板25及挠性印制电路板26的宽度便能够使挠性印制电路板25及挠性印制电路板26变薄来减小挠性印制电路板25及挠性印制电路板26的弹力。
如此,通过挠性印制电路板25及挠性印制电路板26的弹力减小,用于抵消该弹力与重力的合力所需的挠性印制电路板27的弹力也可以减小。
其结果,挠性印制电路板25~27的设计自由度变高,能够降低图像抖动校正装置3的制造成本。
并且,根据上述优选结构,能够减小基于挠性印制电路板25~27的弹力。因此,能够减少可动部件2的驱动所需的电力,或提高可动部件2的驱动响应性。
并且,根据上述优选结构,挠性印制电路板25、26中不包含电源线及接地线。因此,能够防止经由挠性印制电路板25、26输出的摄像信号中混入电源噪声等,并能够提高摄像图像的品质。
另外,当挠性印制电路板27包含电源线及接地线时,可以将该挠性印制电路板27的厚度设为比挠性印制电路板25及挠性印制电路板26的厚度大。
如此,关于包含电源线及接地线的挠性印制电路板27,能够通过增加厚度来防止挠性印制电路板27的宽度变大,从而能够实现图像抖动校正装置3的小型化。
并且,挠性印制电路板27的宽度变小而能够减小弹簧倍数,因此挠性印制电路板27的设计变得更容易。
并且,挠性印制电路板27优选设为除了包含电源线、接地线、与X轴位置检测用霍尔元件H1、Y轴兼旋转位置检测用霍尔元件H2及Y轴兼旋转位置检测用霍尔元件H3分别连接的配线以外,还包含与X轴兼旋转驱动用线圈C1、X轴兼旋转驱动用线圈C2及Y轴驱动用线圈C3分别连接的配线的结构。
根据该结构,挠性印制电路板25及挠性印制电路板26中仅包含拍摄所需的信号处理系统的配线,挠性印制电路板27中仅包含可动部件2的驱动所需的配线。
如此,通过信号处理系统的配线和驱动系统的配线形成于不同的基板上,能够提高摄像图像的品质及可动部件2的驱动性能。
另外,关于通过这些挠性印制电路板25~27的优选结构获得的效果,即使是可动部件2能够仅沿方向X及方向Y这2个方向移动的图像抖动校正装置3也可同样地获得。当为可动部件2沿3个方向移动的结构时,可动部件2变得更重,因此上述挠性印制电路板25~27的结构尤为有效。
接着,对设置于图像抖动校正装置3的2个移动限制部MR1、MR2进行详细说明。
图12是示意性地表示从与摄像光学系统101侧相反的一侧沿方向Z观察图5所示的第一支撑部件1A的状态的图。
图12是形成有第一支撑部件1A的贯穿孔11a、11b的部分的放大图,该部分用矩形示意性地示出。并且,图12中,对图5所示的螺钉SC1~SC4省略图示。
并且,图12中示出固定于位于纸面里侧的可动部件2的Y轴兼旋转位置检测用霍尔元件H2、H3及设置于该可动部件2且分别插通于贯穿孔11a、11b的插通部件28a、28b。
如图12所示,在基准状态下,插通部件28a的中心位于贯穿孔11a的中心,插通部件28b的中心位于贯穿孔11b的中心。
如图12所示,移动限制部MR1的贯穿孔11a和移动限制部MR2的贯穿孔11b实质上分别为正方形。
图13是图12所示的贯穿孔11a的放大图。贯穿孔11b的形状与贯穿孔11a的形状相同。
如图13所示,贯穿孔11a由相同长度的4个边110、111、113、114、连接边110与边113的曲线115、连接边113与边111的曲线116、连接边111与边114的曲线117及连接边114与边110的曲线118构成。
边110和边111分别与方向X平行。
边113和边114分别与方向Y平行。边113与边114之间的距离和边110与边111之间的距离相同。
曲线115~118分别为以贯穿孔11a的中心110p为中心的圆的圆弧。
曲线115~118各自的线段的长度足够小于边110~114的长度。具体而言,曲线115~118各自的线段的长度为边110~114的长度的1/10以下。
如此,贯穿孔11a(或贯穿孔11b)通过正方形的4个角稍微被磨圆成为实质上的正方形,但也可以是完整的正方形。
图13中用单点划线示出作为贯穿孔11a(或贯穿孔11b)的形状的正方形的对角线。该对角线为连结边110的延长线与边114的延长线的交点和边113的延长线与边111的延长线的交点的直线中的与贯穿孔11a(或贯穿孔11b)重叠的部分。
如图12所示,在贯穿孔11a、11b各自的中心有插通部件28a、28b的状态(上述基准状态)下,在贯穿孔11a的对角线(第一对角线)的延长线L4上重叠有贯穿孔11b的对角线(第二对角线)。而且,在连结贯穿孔11a的对角线与贯穿孔11b的对角线的线上重叠有受光面20a的中心P。
并且,如图12所示,移动限制部MR1与移动限制部MR2在方向X上的距离Lx1和移动限制部MR1与移动限制部MR2在方向Y上的距离Ly相同。
而且,距离Lx1和距离Ly分别为Y轴兼旋转位置检测用霍尔元件H2与Y轴兼旋转位置检测用霍尔元件H3在方向Y上的距离Lx2的0.75倍以上且1.25倍以下。
另外,距离Lx1是指贯穿孔11a与贯穿孔11b的中心之间的距离或插通部件28a与插通部件28b的中心之间的距离。距离Ly是指贯穿孔11a与贯穿孔11b的中心之间的距离或插通部件28a与插通部件28b的中心之间的距离。
如上所述,图像抖动校正装置3中,在贯穿孔11a的对角线的延长线L4上重叠有贯穿孔11b的对角线,在该延长线L4上重叠有受光面20a的中心P。因此,插通部件28a沿以连结中心P与插通部件28a的线为半径的圆的圆周移动。该圆通过贯穿孔11a的对角线附近,因此能够使插通部件28a的移动量最大化。
同样地,插通部件28b沿以连结中心P与插通部件28b的线为半径的圆的圆周移动,因此能够使其移动量最大化。其结果,能够使可动部件2的可旋转量最大化,并能够提高图像抖动校正性能。
并且,图像抖动校正装置3中,距离Lx1和距离Ly分别为距离Lx2的0.75倍以上且1.25倍以下。距离Lx1和距离Ly分别为第一距离,距离Lx2为第二距离。
如此,通过距离Lx1和距离Ly分别与距离Lx2具有接近的值,能够使可动部件2旋转时的插通部件28a、28b的移动量与Y轴兼旋转位置检测用霍尔元件H2、H3相对于Y轴兼旋转位置检测用磁铁Mh2、Mh3的移动量接近,并能够提高可动部件2在方向θ上的位置检测精度。
在图12所示的移动限制部MR1、MR2中,即使将贯穿孔11a、11b分别变更为形成于基座10的可动部件2侧的面的凹部,也能够获得相同的效果。
并且,移动限制部MR1也可以为贯穿孔11a或凹部形成于可动部件2的平板部280a,且插通于该贯穿孔11a或凹部的插通部件28a形成于第一支撑部件1A的基座10的可动部件2侧的面的结构。
同样地,移动限制部MR2也可以为贯穿孔11b或凹部形成于可动部件2的平板部280b,且插通于该贯穿孔11b或凹部的插通部件28b形成于第一支撑部件1A的基座10的可动部件2侧的面的结构。
在这些结构中也同样地,通过将贯穿孔或凹部的平面形状及2个贯穿孔或凹部的配置设为图12所示的结构,能够使可动部件2的旋转量最大化。
另外,图像抖动校正装置3的移动限制部MR1、MR2的贯穿孔11a、11b的平面形状可以不是正方形,而是如图14所示的长方形。即,若贯穿孔11a、11b的平面形状为矩形,则上述配置有效。
图14是表示图12所示的移动限制部MR1、MR2的变形例的图。图14所示的例子中,移动限制部MR1、MR2的贯穿孔11a、11b的平面形状为由与方向X平行的2个边和与方向Y平行的2个边构成的长方形。
而且,在贯穿孔11a的对角线的延长线L4上重叠有贯穿孔11b的对角线,在连结贯穿孔11a的对角线与贯穿孔11b的对角线的线上重叠有成像元件20的受光面20a的中心P。
如此,当贯穿孔11a、11b的形状为长方形时,通过设为图14所示的结构,能够使可动部件2的旋转量最大化。在图14中,也可以为贯穿孔11a、11b的平面形状的4个角被磨圆的结构。
接着,对设置于图像抖动校正装置3的第一支撑部件1A的钩16a~16c和分别与钩16a~16c对置的可动部件2的钩23a~23c的各对的结构的变形例进行说明。
图15是表示图11所示的第一支撑部件1A的变形例的图。
除了钩16a变更为钩160a,钩16b变更为钩160b,钩16c变更为钩160c以外,图15所示的第一支撑部件1A的结构与图11的结构相同。
钩160a的功能与钩16a的功能相同,但其延伸方向被变更。钩160b的功能与钩16b的功能相同,但其延伸方向被变更。钩160c的功能与钩16c的功能相同,但其延伸方向被变更。
图15中示出连结钩160a的末端与基端(与基座10的边界部分)的线的延长线即第一延长线L5、连结钩160b的末端与基端(与基座10的边界部分)的线的延长线即第二延长线L6及连结钩160c的末端与基端(与基座10的边界部分)的线的延长线即第三延长线L7。
而且,如图15所示,第一延长线L5、第二延长线L6及第三延长线L7分别与成像元件20的受光面20a的中心P重叠。
图16是表示图8所示的可动部件2的变形例的图。
除了钩23a变更为钩230a,钩23b变更为钩230b,钩23c变更为钩230c以外,图16所示的可动部件2的结构与图8的结构相同。图16中示出图15所示的第一延长线L5、第二延长线L6及第三延长线L7。
钩230a的功能与钩23a的功能相同,但其延伸方向被变更。钩230b的功能与钩23b的功能相同,但其延伸方向被变更。钩230c的功能与钩23c的功能相同,但其延伸方向被变更。
钩230a的延伸方向与图15所示的钩160a的延伸方向一致。并且,连结钩230a的末端、基端及中心P的线与第一延长线L5重叠。
钩230b的延伸方向与图15所示的钩160b的延伸方向一致。并且,连结钩230b的末端、基端及中心P的线与第二延长线L6重叠。
钩230c的延伸方向与图15所示的钩160c的延伸方向一致。并且,连结钩230c的末端、基端及中心P的线与第三延长线L7重叠。
在图15及图16所示的变形例中,钩160a构成第一支撑侧卡止部,钩160b构成第二支撑侧卡止部,钩160c构成第三支撑侧卡止部。
在图15及图16所示的变形例中,钩230a构成第一可动侧卡止部,钩230b构成第二可动侧卡止部,钩230c构成第三可动侧卡止部。
卡止于钩160a和钩230a的图3所示的弹簧24a构成第一弹性部件。卡止于钩160b和钩230b的图3所示的弹簧24b构成第二弹性部件。卡止于钩160c和钩230c的图3所示的弹簧24c构成第三弹性部件。
根据具有如图15及图16所示的变形例的钩160a~160c及钩230a~230c的图像抖动校正装置3,当可动部件2绕旋转轴R旋转时,卡止于钩160a和钩230a的弹簧24a的弹力、卡止于钩160b和钩230b的弹簧24b的弹力及卡止于钩160c和钩230c的弹簧24c的弹力分别仅在可动部件2的旋转方向上产生。
因此,通过确定距弹簧24a~24c的中心P的距离和弹簧24a~24c的倍数等,以使在可动部件2旋转时的弹簧24a~24c的弹力在各弹簧中为均等,能够提高旋转驱动可动部件2时的驱动的响应性。
如此,在可动部件2旋转时,不需要考虑了其旋转方向上的弹力的弹簧24a~24c的设计,因此能够容易地进行图像抖动校正装置3的设计。
图17是表示图15所示的钩160a~160c的基座10中的配置的变形例的图。图17中,关于基座10仅示出其外缘。
图17所示的例子中,在连结钩160a~160c各自的末端与基端的线的延长线上有中心P,这一点与图15相同,但钩160a~160c的设置位置与图15不同。
图17所示的例子中,以连结钩160a~160c各自中的弹簧被卡止的部分的图形成为正三角形TR的方式,钩160a~160c设置于基座10。而且,在该正三角形TR的中心重叠有受光面20a的中心P。
另外,可动部件2的钩230a~230c在正三角形TR的顶点的位置以与钩160a~160c相同的朝向设置于基座22。
如此,通过钩160a~160c和钩230a~230c被配置为与正三角形TR的顶点重叠,能够使各弹簧24a~24c与中心P之间的距离均一,因此弹簧24a~24c的设计变得更容易。
并且,能够将可动部件2沿方向X或方向Y移动时的从弹簧24a~24c施加到可动部件2的弹力的合力设为零,并能够提高在方向X和方向Y上的可动部件2的驱动的响应性。
另外,在图15~图17中示出了3对设置于第一支撑部件1A的钩和设置于与该钩对置的可动部件2的钩的例子,但也能够设为4对以上。
图18是表示图11所示的第一支撑部件1A的另一变形例的图。图18中,关于基座10仅示出其外缘。
除了钩16a变更为钩160a,钩16b变更为钩160b,钩16c变更为钩160c,进而追加了钩160d以外,图18所示的第一支撑部件1A的结构与图11的结构相同。
另外,省略图示,但可动部件2的基座22中,在与钩160a对置的位置设置有沿与钩160a相同的朝向延伸的与钩160a相同形状的钩。
并且,可动部件2的基座22中,在与钩160b对置的位置设置有沿与钩160b相同的朝向延伸的与钩160b相同形状的钩。
并且,可动部件2的基座22中,在与钩160c对置的位置设置有沿与钩160c相同的朝向延伸的与钩160c相同形状的钩。
并且,可动部件2的基座22中,在与钩160d对置的位置设置有沿与钩160d相同的朝向延伸的与钩160d相同形状的钩。
而且,弹簧卡止于各钩160a~钩160d和与其对置的可动部件2的钩,通过这4个弹簧,可动部件2对第一支撑部件1A施力。
在该变形例中,钩160d构成第四支撑侧卡止部。并且,与钩160d对置的可动部件2的钩构成第四可动侧卡止部。并且,卡止于钩160d和与其对置的可动部件2的钩的弹簧构成第四弹性部件。
图18中示出连结钩160a的末端与基端(与基座10的边界部分)的线的延长线即第一延长线L5、连结钩160b的末端与基端(与基座10的边界部分)的线的延长线即第二延长线L6、连结钩160c的末端与基端(与基座10的边界部分)的线的延长线即第三延长线L7及连结钩160d的末端与基端(与基座10的边界部分)的线的延长线即第四延长线L8。
而且,如图18所示,第一延长线L5、第二延长线L6、第三延长线L7及第四延长线L8分别与成像元件20的受光面20a的中心P重叠。
如此,通过设为具有4对钩的结构,能够以更稳定的力将可动部件2对第一支撑部件1A施力。
并且,第一延长线L5、第二延长线L6、第三延长线L7及第四延长线L8分别与中心P重叠。通过该结构,在可动部件2旋转时,不需要考虑了其旋转方向上的弹簧力的弹簧的设计。因此,能够容易地进行图像抖动校正装置3的设计。
如图18所示,当图像抖动校正装置3具有4对钩时,以连结该4对各自中的弹簧被卡止的部分的图形成为正方形的方式,钩160a~160d设置于基座10,由此能够使弹簧的设计变得更容易。并且,能够提高方向X和方向Y上的可动部件2的驱动的响应性。
另外,图15~图18所示的第一延长线L5、第二延长线L6、第三延长线L7及第四延长线L8可以为分别与可动部件2的重心重叠的结构。
在可动部件2中重量大的是成像元件20及电路板21。因此,可动部件2的重心与受光面20a的中心P接近的情况较多。
在设计上,当钩的朝向有限制等时,通过将钩设置为该重心与各延长线重叠,能够期待与将中心P和各延长线重叠时相同的效果。
如图7所示,图像抖动校正装置3为在电路板21的背面固定有X轴位置检测用霍尔元件H1、Y轴兼旋转位置检测用霍尔元件H2及Y轴兼旋转位置检测用霍尔元件H3等位置检测元件的结构。
在电路板21的背面形成有多个电路元件,该多个电路元件构成与成像元件20的端子连接的电路及与连接器21a~21c的端子连接的电路等。
这些电路元件中包含电容器、电阻、热敏电阻或振荡器等。这些电路元件的端子或者包覆这些电路元件的镀层等中包含磁性体。
以下,对电路板21的背面中的包含该磁性体的电路元件的配置的优选例进行说明。
图19是说明图像抖动校正装置3中的电路板21的背面的优选结构例的示意图。
图19示出在基准状态下从背面侧沿方向Z观察图像抖动校正装置3的电路板21的状态。图19中示出与电路板21重叠的X轴位置检测用磁铁Mh1、Y轴兼旋转位置检测用磁铁Mh2及Y轴兼旋转位置检测用磁铁Mh3。
如图19所示,在电路板21的背面存在与X轴位置检测用磁铁Mh1重叠的第一区域ar1(标注斜线的区域)、与Y轴兼旋转位置检测用磁铁Mh2重叠的第一区域ar2(标注斜线的区域)及与Y轴兼旋转位置检测用磁铁Mh3重叠的第一区域ar3(标注斜线的区域)。
第一区域ar1为与向X轴位置检测用霍尔元件H1供给磁场的磁铁重叠的区域,表示N极1n、S极1s及N极1n与S极1s之间的区域和电路板21重叠的区域。
第一区域ar2为与向Y轴兼旋转位置检测用霍尔元件H2供给磁场的磁铁重叠的区域,表示N极2n、S极2s及N极2n与S极2s之间的区域和电路板21重叠的区域。
第一区域ar3为与向Y轴兼旋转位置检测用霍尔元件H3供给磁场的磁铁重叠的区域,表示N极3n、S极3s及N极3n与S极3s之间的区域和电路板21重叠的区域。
并且,在电路板21的背面,在第一区域ar1的周围存在包围第一区域ar1的框状的第二区域AR1,在第一区域ar2的周围存在包围第一区域ar2的框状的第二区域AR2,在第一区域ar3的周围存在包围第一区域ar3的框状的第二区域AR3。
在第二区域AR2和第二区域AR3分别形成有以比配置于电路板21的背面中的除了第二区域AR1~AR3以外的区域的电路元件的密度更高密度配置有电路元件的高密度区域210b。
形成于第二区域AR2的高密度区域210b与第一区域ar2的方向Y的上方向侧的端部相邻而配置。
形成于第二区域AR3的高密度区域210b与第一区域ar3的方向Y的上方向侧的端部相邻而配置。
图19所示的结构例中,在电路板21的背面存在与其他区域相比配置有较多电路元件的高密度区域210b,该高密度区域210b位于第一区域ar2、ar3各自的方向Y上的旁边。因此,能够在包含于形成于高密度区域210b的电路元件中的多个磁性体与Y轴兼旋转位置检测用磁铁Mh2、Mh3之间产生吸引力。
在数码相机100处于常规姿势的状态下,可动部件2因重力而欲沿图19中的方向Y的下方向移动。但是,通过具有该吸引力,能够使可动部件2沿方向Y的上方向移动。
因此,通过调节高密度区域210b中的磁性体的量或从高密度区域210b至第一区域ar2~ar3的距离等来调节高密度区域210b与磁铁之间的吸引力,能够减少因常规姿势时的重力引起的可动部件2的移动,并能够减少用于使可动部件2返回到基准状态的位置所需的电力。
图20是表示图19所示的电路板21的第一变形例的图。
除了第二区域AR1中追加3个高密度区域210b、第二区域AR2和第二区域AR3中分别追加3个高密度区域210b以外,图20所示的电路板21的结构与图19所示的结构相同。
如图20所示,第二区域AR1中,与第一区域ar1的方向Y的下方向侧的端部相邻而配置有高密度区域210b,且与第一区域ar1的方向X的两端部相邻而配置有高密度区域210b。
并且,第二区域AR2中,与第一区域ar2的方向Y的两端部相邻而配置有高密度区域210b,且与第一区域ar2的方向X的两端部相邻而配置有高密度区域210b。
并且,第二区域AR3中,与第一区域ar3的方向Y的两端部相邻而配置有高密度区域210b,且与第一区域ar3的方向X的两端部相邻而配置有高密度区域210b。
根据图20所示的变形例,通过调节位于第一区域ar1~ar3各自的下侧的高密度区域210b与磁铁之间的吸引力和位于第一区域ar2~ar3各自的上侧的高密度区域210b与磁铁之间的吸引力,当数码相机100处于常规姿势时,无需驱动可动部件2便能够将可动部件2保持在基准状态的位置。
并且,根据图20所示的变形例,通过调节位于第一区域ar1~ar3各自的左侧的高密度区域210b与磁铁之间的吸引力和位于第一区域ar1~ar3各自的右侧的高密度区域210b与磁铁之间的吸引力,即使数码相机100成为从常规姿势旋转90度的旋转姿势(方向X与重力平行的姿势)也无需驱动可动部件2便能够将可动部件2保持在基准状态的位置。
因此,无论在常规姿势和旋转姿势中的哪一姿势,都能够减少可动部件2的驱动所需的电力。
另外,图19及图20所示的第二区域AR1为X轴位置检测用磁铁Mh1的磁力充分达到的范围,例如为从第一区域ar1的端部至沿方向X及方向Y分别分开1mm~5mm左右的位置的范围。
同样地,第二区域AR2为Y轴兼旋转位置检测用磁铁Mh2的磁力充分达到的范围,例如为从第一区域ar2的端部至沿方向X及方向Y分别分开1mm~5mm左右的位置的范围。
同样地,第二区域AR3为Y轴兼旋转位置检测用磁铁Mh3的磁力充分达到的范围,例如为从第一区域ar3的端部至沿方向X及方向Y分别分开1mm~5mm左右的位置的范围。
图19及图20所示的变形例中,位于高密度区域210b的磁性体与磁铁的吸引力也作为将可动部件2对第一支撑部件1A施力的施加力发挥功能。
因此,通过调节该吸引力,也能够去除图3所示的弹簧24a、弹簧24b及弹簧24c。由此,能够实现图像抖动校正装置3的小型化及成本降低。
图21是表示图19所示的电路板21的第二变形例的图。
在第一区域ar1~ar3的各自中,在X轴位置检测用霍尔元件H1、Y轴兼旋转位置检测用霍尔元件H2及Y轴兼旋转位置检测用霍尔元件H3的周围分别设置有未配置电路元件的区域即非配置区域AR6、AR7、AR8,除了这一点以外,图21所示的电路板21的结构与图19所示的电路板21的结构相同。
非配置区域AR6为以X轴位置检测用霍尔元件H1为中心的正方形,是由与方向X平行的2边及与方向Y平行的2边构成的正方形和第一区域ar1重叠的区域。
从X轴位置检测用霍尔元件H1的中心至非配置区域AR6的方向X的端部的长度为可动部件2能够沿方向X的一方向移动的最大的移动距离的1.5倍以上的值。
并且,从X轴位置检测用霍尔元件H1的中心至非配置区域AR6的方向Y的端部的长度为可动部件2能够沿方向Y的一方向移动的最大的移动距离的1.5倍以上的值。
从X轴位置检测用霍尔元件H1的中心至非配置区域AR6的方向X的端部的长度和从X轴位置检测用霍尔元件H1的中心至非配置区域AR6的方向Y的端部的长度分别可以设为X轴位置检测用霍尔元件H1与X轴位置检测用磁铁Mh1之间的距离的1倍以上的值。
非配置区域AR7为以Y轴兼旋转位置检测用霍尔元件H2为中心的正方形,是由与方向X平行的2边及与方向Y平行的2边构成的正方形和第一区域ar2重叠的区域。
从Y轴兼旋转位置检测用霍尔元件H2的中心至非配置区域AR7的方向X的端部的长度为可动部件2能够沿方向X的一方向移动的最大的移动距离的1.5倍以上的值。
并且,从Y轴兼旋转位置检测用霍尔元件H2的中心至非配置区域AR7的方向Y的端部的长度为可动部件2能够沿方向Y的一方向移动的最大的移动距离的1.5倍以上的值。
从Y轴兼旋转位置检测用霍尔元件H2的中心至非配置区域AR7的方向X的端部的长度和从Y轴兼旋转位置检测用霍尔元件H2的中心至非配置区域AR7的方向Y的端部的长度分别可以设为Y轴兼旋转位置检测用霍尔元件H2与Y轴兼旋转位置检测用磁铁Mh2之间的距离的1倍以上的值。
非配置区域AR8为以Y轴兼旋转位置检测用霍尔元件H3为中心的正方形,是由与方向X平行的2边及与方向Y平行的2边构成的正方形和第一区域ar3重叠的区域。
从Y轴兼旋转位置检测用霍尔元件H3的中心至非配置区域AR8的方向X的端部的长度为可动部件2能够沿方向X的一方向移动的最大的移动距离的1.5倍以上的值。
并且,从Y轴兼旋转位置检测用霍尔元件H3的中心至非配置区域AR8的方向Y的端部的长度为可动部件2能够沿方向Y的一方向移动的最大的移动距离的1.5倍以上的值。
从Y轴兼旋转位置检测用霍尔元件H3的中心至非配置区域AR8的方向X的端部的长度和从Y轴兼旋转位置检测用霍尔元件H3的中心至非配置区域AR8的方向Y的端部的长度分别可以设为Y轴兼旋转位置检测用霍尔元件H3与Y轴兼旋转位置检测用磁铁Mh3之间的距离的1倍以上的值。
根据图21所示的变形例,在X轴位置检测用霍尔元件H1、Y轴兼旋转位置检测用霍尔元件H2及Y轴兼旋转位置检测用霍尔元件H3的周围形成有不配置包含磁性体的电路元件的区域,因此能够使各霍尔元件的输出的线性度稳定,并能够进行高精度的位置检测。
另外,图21所示的变形例也能够适用于图20所示的电路板21。
并且,在图21所示的电路板21中,可以在第一区域ar1中的除了非配置区域AR6以外的部分、第一区域ar2中的除了非配置区域AR7以外的部分及第一区域ar3中的除了非配置区域AR8以外的部分以比高密度区域210b更低的密度配置电路元件。但是,通过在这些部分也不配置电路元件,能够进一步提高位置检测精度。
另外,关于通过图19~图21所示的电路板21的结构获得的效果,即使是可动部件2能够仅沿方向X及方向Y这2个方向移动的图像抖动校正装置3也可同样地获得。当为可动部件2沿3个方向移动的结构时,可动部件2变得更重。因此,上述图19~图21所示的电路板21的结构尤为有效。
作为用于检测到目前为止进行说明的图像抖动校正装置3中的可动部件2的位置的位置检测元件,只要是能够根据从磁铁供给的磁场的变化来检测位置的元件即可,也可以使用除了霍尔元件以外的磁传感器。
接着,作为本发明的摄像装置的另一实施方式对智能手机的结构进行说明。
图22是表示本发明的摄像装置的一实施方式的智能手机200的外观的图。
图22所示的智能手机200具有平板状框体201,且在框体201的一个面具备作为显示面的显示面板202和作为输入部的操作面板203成为一体的显示输入部204。
并且,这种框体201具备扬声器205、麦克风206、操作部207及相机部208。另外,框体201的结构并不限定于此,例如也能够采用显示面与输入部独立的结构,或者采用具有折叠结构或滑动机构的结构。
图23是表示图23所示的智能手机200的结构的框图。
如图23所示,作为智能手机的主要构成要件,具备无线通信部210、显示输入部204、通话部211、操作部207、相机部208、存储部212、外部输入输出部213、GPS(GlobalPositioning System:全球定位系统)接收部214、动作传感器部215、电源部216及主控制部220。
并且,作为智能手机200的主要功能,具备经由省略图示的基站装置BS与省略图示的移动通信网NW进行移动无线通信的无线通信功能。
无线通信部210按照主控制部220的命令对容纳在移动通信网NW的基站装置BS进行无线通信。使用该无线通信,进行语音数据、图像数据等各种文件数据、电子邮件数据等的收发、网络数据或流数据等的接收。
显示输入部204为通过主控制部220的控制,显示图像(静止图像及动态图像)或文字信息等而向利用者视觉传递信息,并且检测利用者对所显示的信息的操作的、所谓的触摸面板,且具备显示面板202及操作面板203。
关于显示面板202,将LCD(Liquid Crystal Display:液晶显示器)、OELD(OrganicElectro-Luminescence Display:有机发光二极管)等用作显示器件。
操作面板203为以能够视觉辨认显示于显示面板202的显示面上的图像的方式载置于该显示面板,且通过利用者的手指或触控笔来操作的检测一或多个坐标的器件。若通过利用者的手指或触控笔操作该器件,则向主控制部220输出因操作而产生的检测信号。接着,主控制部220根据所接收的检测信号检测显示面板202上的操作位置(坐标)。
如图23所示,作为本发明的摄影装置的一实施方式而例示的智能手机200的显示面板202与操作面板203成为一体而构成显示输入部204,但成为如操作面板203完全覆盖显示面板202的配置。
当采用该配置时,操作面板203可以在显示面板202以外的区域也具备检测利用者操作的功能。换言之,操作面板203可以具备针对与显示面板202重叠的重叠部分的检测区域(以下,称为显示区域)和针对其以外的不与显示面板202重叠的外缘部分的检测区域(以下,称为非显示区域)。
另外,可以使显示区域的大小与显示面板202的大小完全一致,但无需一定要使两者一致。并且,操作面板203可以具备外缘部分和其以外的内侧部分这两个感应区域。而且,外缘部分的宽度根据框体201的大小等来适当设计。
进而,作为在操作面板203所采用的位置检测方式,可列举矩阵开关方式、电阻膜方式、表面弹性波方式、红外线方式、电磁感应方式、静电电容方式等,且能够采用任意方式。
通话部211具备扬声器205或麦克风206,将通过麦克风206输入的利用者的语音转换为能够通过主控制部220进行处理的语音数据而向主控制部220输出,或者将通过无线通信部210或外部输入输出部213接收的语音数据解码而从扬声器205输出。
并且,如图22所示,例如能够将扬声器205搭载于与设置有显示输入部204的面相同的面,且将麦克风206搭载于框体201的侧面。
操作部207为使用了按键开关等的硬件键,且接收来自利用者的命令。例如,如图22所示,操作部207搭载于智能手机200的框体201的侧面,且为通过手指等按压时成为开启状态,将手指移开则通过弹簧等的复原力而成为关闭状态的按钮式开关。
存储部212存储主控制部220的控制程序及控制数据、应用软件、将通信对象的名称或电话号码等建立关联的地址数据、所收发的电子邮件的数据、通过Web浏览器下载的Web数据、已下载的内容数据,并且暂时存储流数据等。并且,存储部212由内置于智能手机的内部存储部217和具有装卸自如的外部存储器插槽的外部存储部218构成。
另外,构成存储部212的各自的内部存储部217与外部存储部218可通过使用闪存类型(flash memory type)、硬件类型(hard disk type)、微型多媒体卡类型(multimediacard micro type)、卡类型存储器(例如,MicroSD(注册商标)存储器等)、RAM(RandomAccess Memory:随机存取存储器)或ROM(Read Only Memory:只读存储器)等存储介质而实现。
外部输入输出部213起到与智能手机200连结的所有的外部设备的接口的作用,且用于通过通信等(例如,通用串行总线(USB:Universal Serial Bus)、IEEE1394等)或网络(例如,因特网、无线LAN(Local Area Network)、蓝牙(Bluetooth)(注册商标)、RFID(RadioFrequency Identification:射频识别)、红外线通信(Infrared Data Association:IrDA)(注册商标)、UWB(Ultra WideBand:超宽频)(注册商标)、紫峰(ZigBee)(注册商标)等)与其他外部设备直接或间接连接。
作为与智能手机200连结的外部设备,例如有有线/无线头戴式耳机、有线/无线外部充电器、有线/无线数据端口、经由卡插槽连接的存储卡(Memory card)、SIM(SubscriberIdentity Module Card:订户识别模块卡)/UIM(User Identity Module Card:用户识别模块卡)卡、经由音频/视频I/O(Input/Output:输入/输出)端子连接的外部音频/视频设备、无线连接的外部音频/视频设备、有线/无线连接的智能手机、有线/无线连接的个人计算机、有线/无线连接的个人计算机、耳机等。
外部输入输出部213能够设为将从这种外部设备传送而接收到的数据传递至智能手机200的内部各构成要件,或使智能手机200的内部数据传送到外部设备。
GPS接收部214按照主控制部220的命令,接收从GPS卫星ST1~STn发送的GPS信号,执行基于所接收的多个GPS信号的测位运算处理,并检测由智能手机200的纬度、经度、高度构成的位置。GPS接收部214在能够从无线通信部210或外部输入输出部213(例如无线LAN)获取位置信息时,还能够利用该位置信息来检测位置。
动作传感器部215例如具备3轴加速度传感器等,按照主控制部220的命令,检测智能手机200的物理移动。通过检测智能手机200的物理移动,检测出智能手机200的移动方向或加速度。将该检测结果输出到主控制部220。
电源部216按照主控制部220的命令向智能手机200的各部供给蓄积在电池(未图示)的电力。
主控制部220具备微处理器,按照存储部212所存储的控制程序及控制数据进行动作,从而统一控制智能手机200的各部。并且,主控制部220具备为了通过无线通信部210进行语音通信或数据通信而控制通信系统的各部的移动通信控制功能和应用程序处理功能。
应用程序处理功能通过主控制部220按照存储部212所存储的应用软件进行动作而实现。作为应用程序处理功能,例如有控制外部输入输出部213来与相向设备进行数据通信的红外线通信功能及进行电子邮件的收发的电子邮件功能或浏览网页的网络浏览功能等。
并且,主控制部220具备根据接收数据或已下载的流数据等图像数据(静止图像或动态图像的数据)而将影像显示于显示输入部204等的图像处理功能。
图像处理功能是指,主控制部220对上述图像数据进行解码,并对该解码结果实施图像处理,从而将图像显示于显示输入部204的功能。
而且,主控制部220执行对显示面板202的显示控制和检测通过操作部207、操作面板203的利用者操作的操作检测控制。
通过显示控制的执行,主控制部220显示用于启动应用软件的图标或滚动条等软件键,或者显示用于创建电子邮件的窗口。
另外,滚动条是指,关于无法收容于显示面板202的显示区域的大图像等,用于接收移动图像的显示部分的命令的软件键。
并且,通过执行操作检测控制,主控制部220检测通过操作部207的利用者操作,或者通过操作面板203接收针对上述图标的操作和针对上述窗口的输入栏的文字列的输入,或者接收通过滚动条的显示图像的滚动请求。
而且,通过操作检测控制的执行而主控制部220具备判定对操作面板203的操作位置是与显示面板202重叠的重叠部分(显示区域),还是其以外的不与显示面板202重叠的外缘部分(非显示区域),且控制操作面板203的感应区域或软件键的显示位置的触摸面板控制功能。
并且,主控制部220还能够检测针对操作面板203的手势操作,并根据所检测出的手势操作执行预先设定的功能。
手势操作并不是以往单纯的触摸操作,而是指用手指等描绘轨迹,或者同时指定多个位置,或者将这些组合而对多个位置中的至少一个描绘轨迹的操作。
相机部208包含除了图1所示的数码相机100的移动检测传感器106、系统控制部108及图像处理部107以外的构成要件。智能手机200中,主控制部220根据相当于移动检测传感器106的动作传感器部215的信息控制图像抖动校正装置3来进行图像抖动校正。
能够将由相机部208生成的摄像图像数据存储于存储部212,或通过外部输入输出部213或无线通信部210输出。
图22所示的智能手机200中,相机部208搭载在与显示输入部204相同的面,但相机部208的搭载位置无特别限制,也可以搭载在显示输入部204的背面。
并且,相机部208能够利用于智能手机200的各种功能。例如,能够在显示面板202显示通过相机部208获取的图像,或作为操作面板203的操作输入之一,利用相机部208的图像。
并且,GPS接收部214检测位置时,还能够参考来自相机部208的图像来检测位置。而且,还能够参考来自相机部208的图像,不使用3轴加速度传感器,或者与3轴加速度传感器同时使用来判断智能手机200的相机部208的光轴方向,或判断当前的使用环境。当然,还能够在应用软件内利用来自相机部208的图像。
除此以外,能够将通过GPS接收部214获取的位置信息、通过麦克风206获取的语音信息(通过主控制部等,可以进行语音文本转换而成为文本信息等)、通过动作传感器部215获取的姿势信息等附加于静止图像数据或动态图像数据而存储于存储部212,或通过外部输入输出部213或无线通信部210进行输出。
在如上所述的结构的智能手机200中也同样地,通过图像抖动校正装置3成为上述的结构,能够获得各种效果。
如以上说明,本说明书中公开有以下事项。
(1)一种图像抖动校正装置,其具备:可动部件;成像元件,固定于上述可动部件;支撑部件,在沿以上述成像元件的受光面的中心为中心的圆的周向的方向上移动自如地支撑上述可动部件;及2个移动限制部,限制上述可动部件的移动范围,上述2个移动限制部分别由形成于上述可动部件和上述支撑部件中的一个的凹部或贯穿孔及形成于上述可动部件和上述支撑部件中的另一个且插通于上述凹部或上述贯穿孔的插通部件构成,在从与上述受光面垂直的方向观察的状态下的上述凹部或上述贯穿孔的形状为具有与上述受光面的长边方向平行的2边及与上述受光面的短边方向平行的2边的矩形,在2个上述凹部或贯穿孔的各自的中心有上述插通部件的状态下,在2个上述矩形中的一个矩形的第一对角线的延长线上重叠有上述2个上述矩形中的另一个矩形的第二对角线,且在连结上述第一对角线与上述第二对角线的线上重叠有上述受光面的中心。
(2)根据(1)所述的图像抖动校正装置,其中,上述凹部或上述贯穿孔的上述形状为正方形。
(3)根据(1)或(2)所述的图像抖动校正装置,其具备:电路板,安装有上述成像元件,且固定于上述可动部件;及2个位置检测元件,在上述电路板的与安装有上述成像元件的面相反的一侧的背面沿上述长边方向排列,用于检测上述可动部件在沿上述周向的方向上的位置,在从与上述受光面垂直的方向观察的状态下,连结上述2个位置检测元件的线与上述成像元件的受光面的中心重叠,上述2个移动限制部之间的上述长边方向上的第一距离与上述2个移动限制部之间的上述短边方向上的第二距离相同,上述第一距离及上述第二距离分别为上述2个位置检测元件之间的距离的0.75倍以上且1.25倍以下。
(4)一种摄像装置,其具备(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图像抖动校正装置。
产业上的可利用性
本发明适用于单反相机或无反相机等数码相机、车载相机、监控摄像机或者智能手机等,便利性高且有效。
以上,通过特定的实施方式对本发明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并不限定于该实施方式,在不脱离所公开的发明的技术思想的范围内能够进行各种变更。
本申请基于2017年9月27日申请的日本专利申请(日本专利申请2017-186876),并将其内容援用于此。
符号说明
100-数码相机,101-摄像光学系统,20-成像元件,3-图像抖动校正装置,104-AFE,105-成像元件驱动部,106-移动检测传感器,108-系统控制部,107-图像处理部,K-光轴,1-支撑部件,1A-第一支撑部件,Mh1-X轴位置检测用磁铁,Mh2-Y轴兼旋转位置检测用磁铁,Mh3-Y轴兼旋转位置检测用磁铁,1s、2s、3s-S极,1n、2n、3n-N极,Mv1-X轴兼旋转驱动用磁铁,Mv2-X轴兼旋转驱动用磁铁,Mv3-Y轴驱动用磁铁,1B-第二支撑部件,mv1-X轴兼旋转驱动用磁铁,mv2-X轴兼旋转驱动用磁铁,mv3-Y轴驱动用磁铁,2-可动部件,C1-X轴兼旋转驱动用线圈,C2-X轴兼旋转驱动用线圈,C3-Y轴驱动用线圈,21-电路板,H1-X轴位置检测用霍尔元件,H2-Y轴兼旋转位置检测用霍尔元件,H3-Y轴兼旋转位置检测用霍尔元件,24a、24b、24c-弹簧,20a-受光面,P-受光面的中心,R-旋转轴,10-基座,11a、11b-贯穿孔,12、14-轭部,13-连结部件,15a、15b、15c-平面,16a、16b、16c-钩,17a、17b、17c-突起部,18-轭部,19a-孔部,19b、19c-缺口部,SC1、SC2、SC3、SC4-螺钉,21a、21b、21c-连接器,22-基座,23a、23b、23c-钩,24a、24b、24c-弹簧,25、26、27-挠性印制电路板,25a、26a-第一部位,270-第二部位,25b、26b、271-折回部,27a-固定部,27b-非固定部,28A、28A-安装部,28a、28b-插通部件,280a、280b-平板部,29a、29b、29c-底面,290a、290b、290c-凹部,MR1、MR2-移动限制部,L1、L2、L3-直线,L4-延长线,110、111、113、114-边,115、116、117、118-曲线,110p-贯穿孔的中心,L5-第一延长线,L6-第二延长线,L7-第三延长线,L8-第四延长线,160a、160b、160c、160d-钩,230a、230b、230c-钩,TR-正三角形,ar1、ar2、ar3-第一区域,AR1、AR2、AR3-第二区域,21b-高密度区域,AR6、AR7、AR8-非配置区域,200-智能手机,201-框体,202-显示面板,203-操作面板,204-显示输入部,205-扬声器,206-麦克风,207-操作部,208-相机部,210-无线通信部,211-通话部,212-存储部,213-外部输入输出部,214-GPS接收部,215-动作传感器部,216-电源部,217-内部存储部,218-外部存储部,220-主控制部,ST1~STn-GPS卫星。
Claims (4)
1.一种图像抖动校正装置,其具备:
可动部件;
成像元件,固定于所述可动部件;
支撑部件,移动自如地支撑所述可动部件;及
2个移动限制部,限制所述可动部件的移动范围,
所述2个移动限制部分别由形成于所述可动部件和所述支撑部件中的一个的凹部或贯穿孔及形成于所述可动部件和所述支撑部件中的另一个且插通于所述凹部或所述贯穿孔的插通部件构成,
在从与所述成像元件的受光面垂直的方向观察的状态下的所述凹部或所述贯穿孔的形状为矩形,
在2个所述凹部或贯穿孔的各自的中心有所述插通部件的状态下,在2个所述矩形中的第一矩形的第一对角线的延长线上重叠有所述2个所述矩形中的第二矩形的第二对角线,且在连结所述第一对角线与所述第二对角线的线上重叠有所述受光面的中心。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抖动校正装置,其中,
所述可动部件通过至少3个卡止部件卡止于所述支撑部件,
所述受光面的中心与2个所述凹部或所述贯穿孔中的每一个的距离小于所述受光面的中心与通过所述至少3个卡止部件中的每个将所述可动部件卡止的任何部分之间的距离。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图像抖动校正装置,其具备:
电路板,安装有所述成像元件,且固定于所述可动部件;及
2个位置检测元件,配置于在所述电路板的与安装有所述成像元件的面相反的一侧的背面,用于检测所述可动部件的位置,
在从与所述受光面垂直的方向观察的状态下,连结所述2个位置检测元件的线与所述成像元件的受光面的中心重叠,
所述2个移动限制部之间的所述成像元件的受光面的长边方向上的第一距离与所述2个移动限制部之间的所述成像元件的受光面的短边方向上的第二距离相同,
所述第一距离及所述第二距离分别为所述2个位置检测元件之间的距离的0.75倍以上且1.25倍以下。
4.一种摄像装置,其具备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图像抖动校正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4)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17-186876 | 2017-09-27 | ||
JP2017186876 | 2017-09-27 | ||
PCT/JP2018/035901 WO2019065825A1 (ja) | 2017-09-27 | 2018-09-27 | 像ぶれ補正装置及び撮像装置 |
CN201880062921.7A CN111149050B (zh) | 2017-09-27 | 2018-09-27 | 图像抖动校正装置及摄像装置 |
Related Parent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880062921.7A Division CN111149050B (zh) | 2017-09-27 | 2018-09-27 | 图像抖动校正装置及摄像装置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3225466A true CN113225466A (zh) | 2021-08-06 |
CN113225466B CN113225466B (zh) | 2022-09-23 |
Family
ID=65903395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880062921.7A Active CN111149050B (zh) | 2017-09-27 | 2018-09-27 | 图像抖动校正装置及摄像装置 |
CN202110538169.2A Active CN113225466B (zh) | 2017-09-27 | 2018-09-27 | 图像抖动校正装置及摄像装置 |
Family Applications Before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880062921.7A Active CN111149050B (zh) | 2017-09-27 | 2018-09-27 | 图像抖动校正装置及摄像装置 |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 Link |
---|---|
US (4) | US10884259B2 (zh) |
JP (1) | JP6846531B2 (zh) |
CN (2) | CN111149050B (zh) |
WO (1) | WO2019065825A1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1164506B (zh) * | 2017-09-27 | 2021-04-23 | 富士胶片株式会社 | 图像抖动校正装置及摄像装置 |
WO2020021855A1 (ja) * | 2018-07-27 | 2020-01-30 | 富士フイルム株式会社 | 像ぶれ補正装置及び撮像装置 |
KR20200076347A (ko) * | 2018-12-19 | 2020-06-29 | 엘지이노텍 주식회사 | 카메라 모듈 |
JP2023007864A (ja) * | 2021-07-02 | 2023-01-19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駆動装置及び撮像装置 |
EP4404579A1 (en) | 2021-10-19 | 2024-07-24 |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 Camera module and electronic device comprising same |
Citations (9)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20060087561A1 (en) * | 2004-10-26 | 2006-04-27 | Konica Minolta Photo Imaging, Inc. | Digital camera |
JP2007057605A (ja) * | 2005-08-22 | 2007-03-08 |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 撮像装置 |
CN101241293A (zh) * | 2007-02-01 | 2008-08-13 | 索尼株式会社 | 图像模糊校正设备、透镜筒及摄像设备 |
US20080225126A1 (en) * | 2007-03-14 | 2008-09-18 | Pentax Corporation | Shake correction apparatus of a camera |
CN104216198A (zh) * | 2013-06-04 | 2014-12-17 | 奥林巴斯映像株式会社 | 抖动校正装置和拍摄装置 |
CN106575070A (zh) * | 2014-08-04 | 2017-04-19 | 奥林巴斯株式会社 | 摄像装置及其像抖校正方法 |
CN107003586A (zh) * | 2014-11-21 | 2017-08-01 | 富士胶片株式会社 | 摄像装置及摄像方法 |
CN107018309A (zh) * | 2015-09-29 | 2017-08-04 | 奥林巴斯株式会社 | 摄像装置和摄像装置的像抖动校正方法 |
WO2017145205A1 (ja) * | 2016-02-23 | 2017-08-31 |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 像振れ補正装置、及び撮像装置 |
Family Cites Families (1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7880769B2 (en) * | 2004-02-13 | 2011-02-01 | Qualcomm Incorporated | Adaptive image stabilization |
JP4751712B2 (ja) * | 2005-12-15 | 2011-08-17 | Hoya株式会社 | ステージ装置のロック機構 |
US7475484B2 (en) | 2005-12-15 | 2009-01-13 | Hoya Corporation | Lock mechanism for stage apparatus |
JP4714594B2 (ja) | 2006-01-30 | 2011-06-29 | Hoya株式会社 | ステージ装置 |
JP4921818B2 (ja) * | 2006-03-23 | 2012-04-25 | ペンタックスリコーイメージング株式会社 | ステージ装置のロック機構 |
JP2008160947A (ja) * | 2006-12-22 | 2008-07-10 | Hoya Corp | ステージ装置及びカメラの手振れ補正装置 |
KR101378332B1 (ko) * | 2007-10-15 | 2014-03-27 |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 촬상 장치용 손떨림 보정 모듈 |
JP5265336B2 (ja) * | 2008-12-25 | 2013-08-14 | 富士フイルム株式会社 | 手振れ補正装置及び光学機器 |
JP5301377B2 (ja) * | 2009-07-06 | 2013-09-25 | 富士フイルム株式会社 | 像ブレ補正装置及び撮像装置 |
JP2012120303A (ja) * | 2010-11-30 | 2012-06-21 | Panasonic Corp | アクチュエータ、ならびにこれを備える駆動装置及び撮像装置 |
CN103842901B (zh) * | 2011-09-29 | 2016-10-19 | 奥林巴斯株式会社 | 像抖动校正装置及具有该像抖动校正装置的拍摄装置 |
US9288394B2 (en) * | 2012-02-01 | 2016-03-15 | Ricoh Imaging Company, Ltd. | Stage apparatus and camera shake correction apparatus |
JP2015040866A (ja) | 2013-08-20 | 2015-03-02 | 日立マクセル株式会社 | 手振れ補正装置およびズームレンズユニット |
US9618770B2 (en) * | 2014-04-11 | 2017-04-11 | Samsung Electro-Mechanics Co., Ltd. | Camera module with function of auto-focus and image stabilize |
US9819869B2 (en) * | 2014-10-31 | 2017-11-14 | Canon Kabushiki Kaisha | Image shake correction device for controlling movement of a movable member holding an image shake correction unit, and optical device and image capturing apparatus using the same |
JP2018194587A (ja) * | 2017-05-12 | 2018-12-06 | オリンパス株式会社 | 位置検出装置及びこれを適用する像振れ補正装置 |
-
2018
- 2018-09-27 CN CN201880062921.7A patent/CN111149050B/zh active Active
- 2018-09-27 WO PCT/JP2018/035901 patent/WO2019065825A1/ja active Application Filing
- 2018-09-27 JP JP2019545604A patent/JP6846531B2/ja active Active
- 2018-09-27 CN CN202110538169.2A patent/CN113225466B/zh active Active
-
2020
- 2020-03-26 US US16/831,690 patent/US10884259B2/en active Active
- 2020-12-09 US US17/116,873 patent/US11402653B2/en active Active
-
2022
- 2022-06-23 US US17/808,529 patent/US11726345B2/en active Active
-
2023
- 2023-06-28 US US18/342,866 patent/US12111480B2/en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9)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20060087561A1 (en) * | 2004-10-26 | 2006-04-27 | Konica Minolta Photo Imaging, Inc. | Digital camera |
JP2007057605A (ja) * | 2005-08-22 | 2007-03-08 |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 撮像装置 |
CN101241293A (zh) * | 2007-02-01 | 2008-08-13 | 索尼株式会社 | 图像模糊校正设备、透镜筒及摄像设备 |
US20080225126A1 (en) * | 2007-03-14 | 2008-09-18 | Pentax Corporation | Shake correction apparatus of a camera |
CN104216198A (zh) * | 2013-06-04 | 2014-12-17 | 奥林巴斯映像株式会社 | 抖动校正装置和拍摄装置 |
CN106575070A (zh) * | 2014-08-04 | 2017-04-19 | 奥林巴斯株式会社 | 摄像装置及其像抖校正方法 |
CN107003586A (zh) * | 2014-11-21 | 2017-08-01 | 富士胶片株式会社 | 摄像装置及摄像方法 |
CN107018309A (zh) * | 2015-09-29 | 2017-08-04 | 奥林巴斯株式会社 | 摄像装置和摄像装置的像抖动校正方法 |
WO2017145205A1 (ja) * | 2016-02-23 | 2017-08-31 |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 像振れ補正装置、及び撮像装置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US11726345B2 (en) | 2023-08-15 |
US20200225507A1 (en) | 2020-07-16 |
CN111149050A (zh) | 2020-05-12 |
JPWO2019065825A1 (ja) | 2020-10-15 |
US20230341702A1 (en) | 2023-10-26 |
WO2019065825A1 (ja) | 2019-04-04 |
US12111480B2 (en) | 2024-10-08 |
US11402653B2 (en) | 2022-08-02 |
CN111149050B (zh) | 2021-06-01 |
US10884259B2 (en) | 2021-01-05 |
CN113225466B (zh) | 2022-09-23 |
US20210088805A1 (en) | 2021-03-25 |
US20220334404A1 (en) | 2022-10-20 |
JP6846531B2 (ja) | 2021-03-24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11149050B (zh) | 图像抖动校正装置及摄像装置 | |
CN111164504B (zh) | 图像抖动校正装置及摄像装置 | |
JP7228609B2 (ja) | 可動支援装置、像ぶれ補正装置、及び撮像装置 | |
CN112513730B (zh) | 图像抖动校正装置及摄像装置 | |
CN111164505B (zh) | 图像抖动校正装置及摄像装置 | |
CN111164506B (zh) | 图像抖动校正装置及摄像装置 | |
CN111543048B (zh) | 图像抖动校正装置及摄像装置 | |
CN111149348B (zh) | 图像抖动校正装置、摄像装置及图像抖动校正装置的制造方法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