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2513730B - 图像抖动校正装置及摄像装置 - Google Patents

图像抖动校正装置及摄像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2513730B
CN112513730B CN201980049987.7A CN201980049987A CN112513730B CN 112513730 B CN112513730 B CN 112513730B CN 201980049987 A CN201980049987 A CN 201980049987A CN 112513730 B CN112513730 B CN 112513730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ovable member
axis
receiving surface
light receiving
support memb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80049987.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2513730A (zh
Inventor
福岛一
大塚慎治
粟津亘平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Fujifilm Corp
Original Assignee
Fujifilm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Fujifilm Corp filed Critical Fujifilm Corp
Publication of CN11251373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51373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251373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513730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27/00Optical systems or apparatus not provided for by any of the groups G02B1/00 - G02B26/00, G02B30/00
    • G02B27/64Imaging systems using optical elements for stabilisation of the lateral and angular position of the image
    • G02B27/646Imaging systems using optical elements for stabilisation of the lateral and angular position of the image compensating for small deviations, e.g. due to vibration or shake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B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FOR TAKING PHOTOGRAPHS OR FOR PROJECTING OR VIEWING THEM; 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EMPLOYING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3B5/00Adjustment of optical system relative to image or object surface other than for focusing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B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FOR TAKING PHOTOGRAPHS OR FOR PROJECTING OR VIEWING THEM; 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EMPLOYING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3B5/00Adjustment of optical system relative to image or object surface other than for focusing
    • G03B5/02Lateral adjustment of le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23/00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comprising electronic image sensors; Control thereof
    • H04N23/60Control of 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 H04N23/68Control of 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for stable pick-up of the scene, e.g. compensating for camera body vibr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23/00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comprising electronic image sensors; Control thereof
    • H04N23/60Control of 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 H04N23/68Control of 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for stable pick-up of the scene, e.g. compensating for camera body vibrations
    • H04N23/682Vibration or motion blur correction
    • H04N23/685Vibration or motion blur correction performed by mechanical compensation
    • H04N23/687Vibration or motion blur correction performed by mechanical compensation by shifting the lens or sensor position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B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FOR TAKING PHOTOGRAPHS OR FOR PROJECTING OR VIEWING THEM; 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EMPLOYING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3B2205/00Adjustment of optical system relative to image or object surface other than for focusing
    • G03B2205/0007Movement of one or more optical elements for control of motion blur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B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FOR TAKING PHOTOGRAPHS OR FOR PROJECTING OR VIEWING THEM; 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EMPLOYING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3B2205/00Adjustment of optical system relative to image or object surface other than for focusing
    • G03B2205/0007Movement of one or more optical elements for control of motion blur
    • G03B2205/0015Movement of one or more optical elements for control of motion blur by displacing one or more optical elements normal to the optical axi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B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FOR TAKING PHOTOGRAPHS OR FOR PROJECTING OR VIEWING THEM; 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EMPLOYING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3B2205/00Adjustment of optical system relative to image or object surface other than for focusing
    • G03B2205/0007Movement of one or more optical elements for control of motion blur
    • G03B2205/0038Movement of one or more optical elements for control of motion blur by displacing the image plane with respect to the optical axi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B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FOR TAKING PHOTOGRAPHS OR FOR PROJECTING OR VIEWING THEM; 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EMPLOYING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3B2205/00Adjustment of optical system relative to image or object surface other than for focusing
    • G03B2205/0053Driving means for the movement of one or more optical element
    • G03B2205/0069Driving means for the movement of one or more optical element using electromagnetic actuators, e.g. voice coil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ultimedia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Adjustment Of Camera Lenses (AREA)
  • Studio Devic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能够在实现轻型化、小型化及提高响应性的同时防止可动部件的翘起的图像抖动校正装置及具备该图像抖动校正装置的摄像装置。图像抖动校正装置(3)具备移动限制部,该移动限制部限制可动部件(2)向方向X、Y、θ、Z的移动。移动限制部具备:移动防止部件(1B),固定于支撑部件(1A)的基座(10)并与支撑部件(1A)一同夹持可动部件(2),用于防止可动部件(2)向方向Z的移动;孔部(11a),形成于支撑部件(1A);及插通部件(28a),形成于可动部件(2)且插通于孔部(11a)中。插通部件(28a)的宽幅部(281a)的大小为,无论插通部件(28a)的抵接部(283b)位于孔部(11a)内的任何位置,均与支撑部件(1A)的基座(10)重叠。

Description

图像抖动校正装置及摄像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图像抖动校正装置及摄像装置。
背景技术
在具备通过摄像光学系统对被摄体进行拍摄的成像元件的摄像装置或安装于这种摄像装置而使用的透镜装置中,有具有用于校正由于装置振动而产生的摄像图像的抖动(以下,称为图像抖动)的图像抖动校正功能的装置。
例如在透镜装置中,根据来自搭载于透镜装置中的加速度传感器或角速度传感器等移动检测传感器的信息来检测装置的振动,并且通过使包含于摄像光学系统中的校正用透镜在与光轴垂直的面内移动来进行图像抖动校正,以抵消所检测出的振动。
并且,在摄像装置中,根据来自搭载于摄像装置中的加速度传感器或角速度传感器等移动检测传感器的信息来检测装置的振动,并且通过使包含于摄像光学系统中的校正用透镜和成像元件中的一个或这两者在与光轴垂直的面内移动来进行图像抖动校正,以抵消所检测出的振动。
专利文献1~3中记载有一种通过使成像元件移动来进行图像抖动校正的图像抖动校正装置。
以往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0-096826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13-003404号公报
专利文献3:日本特开2006-203624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技术课题
在图像抖动校正装置中,为了防止可动部件向与可动部件的移动平面垂直的方向翘起,安装有按压部件,该按压部件用于相对于从背面侧支撑可动部件的固定部件,从可动部件的前面侧将可动部件向固定部件侧按压(参考专利文献1)。
为了实现图像抖动校正装置的轻型化,减小该按压部件的设置面积为有效。但是,若过度减小按压部件的设置面积,则无法防止可动部件的翘起。因此,难以通过减小按压部件兼顾小型化及轻型化和防止可动部件的翘起。
专利文献1中未考虑减小按压部件的情况。
专利文献2中记载的图像抖动校正装置不具有按压部件,通过小螺钉将可动部固定于固定部。因此,不产生减小按压部件的问题。
专利文献3中记载的图像抖动校正装置不具有按压部件,通过将形成于可动部件的卡合销的直径变大的部分卡在设置于固定部件上的卡合窗的周缘上来防止可动部件的翘起。但是,该图像抖动校正装置伴随可动部件的移动而在卡合销与卡合窗的内面之间经常发生摩擦。因此,驱动的响应性降低,或驱动所需的电力变大。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情况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在实现轻型化、小型化及提高响应性的同时防止可动部件的翘起的图像抖动校正装置及具备该图像抖动校正装置的摄像装置。
用于解决技术课题的手段
本发明的图像抖动校正装置具备:可动部件,固定有成像元件;支撑部件,在包括沿上述成像元件的受光面相互正交的第一方向及第二方向的多个方向上移动自如地支撑上述可动部件,且相对于上述可动部件配置于与上述受光面侧相反的一侧;及移动限制部,限制上述可动部件向上述多个方向和与上述受光面垂直的方向的移动,上述移动限制部具备:移动防止部件,固定于上述支撑部件并与上述支撑部件一同夹持上述可动部件,用于防止上述可动部件向与上述受光面垂直的方向的移动;孔部,形成于上述可动部件或上述支撑部件中的一个上;及插通部件,形成于上述可动部件或上述支撑部件中的另一个上且插通于上述孔部中,上述移动防止部件由与上述受光面的第一边相邻且沿上述第一边延伸的第一部分和与上述受光面的上述第一边正交的第二边相邻且沿上述第二边延伸的第二部分构成,上述孔部在从与上述受光面垂直的方向观察的状态下,形成于比沿与通过上述受光面的中心的上述第一边平行的方向延伸的直线更靠与上述第一部分相反的一侧,且形成于比沿与通过上述受光面的中心的上述第二边平行的方向延伸的直线更靠与上述第二部分相反的一侧的区域,上述插通部件具备:抵接部,位于上述孔部内,且可取伴随上述可动部件的移动而在上述孔部内沿上述多个方向移动而与上述孔部的内面抵接的状态和不与上述内面抵接的状态;及宽幅部,配置于上述孔部的与形成有上述插通部件的上述另一个部件侧相反的一侧的外侧,上述宽幅部的大小为,无论上述抵接部位于上述孔部内的任何位置,从与上述受光面垂直的方向观察时,均与形成有上述孔部的上述其中一个部件重叠。
本发明的摄像装置具备上述图像抖动校正装置。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能够提供一种能够在实现轻型化和小型化的同时防止可动部件的翘起的图像抖动校正装置及具备该图像抖动校正装置的摄像装置。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摄像装置的一实施方式的数码相机100的概略结构的图。
图2是表示图1所示的数码相机100中的图像抖动校正装置3的概略结构的图。
图3是表示图1及图2所示的图像抖动校正装置3的外观结构的立体图。
图4是从摄像光学系统101侧观察图3所示的图像抖动校正装置3中的支撑部件1A及移动防止部件1B的分解立体图。
图5是从与摄像光学系统101侧相反的一侧观察图4所示的支撑部件1A及移动防止部件1B的分解立体图。
图6是从摄像光学系统101侧观察图3所示的图像抖动校正装置3中的可动部件2的立体图。
图7是从与摄像光学系统101侧相反的一侧观察图6所示的可动部件2的立体图。
图8是从与摄像光学系统101侧相反的一侧观察图6所示的可动部件2的俯视图。
图9是表示从方向Z观察固定于图7所示的可动部件2的基座22的电路板21的背面的状态的图。
图10是从与摄像光学系统101侧相反的一侧沿方向Z观察图3所示的图像抖动校正装置3的后视图。
图11是图10所示的图像抖动校正装置3的B1-B2线的截面示意图。
图12是图10所示的图像抖动校正装置3的A1-A2线的截面示意图。
图13是图10所示的图像抖动校正装置3的D-D线的截面示意图。
图14是图10所示的图像抖动校正装置3的C-C线的截面示意图。
图15是表示宽幅部281b沿方向Z上的远离背面10a的方向最大限移动的状态的图。
图16是表示宽幅部281a沿方向Z上的远离背面10a的方向最大限移动的状态的图。
图17是表示本发明的摄像装置的一实施方式的智能手机200的外观的图。
图18是表示图17所示的智能手机200的结构的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考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摄像装置的一实施方式的数码相机100的概略结构的图。
数码相机100具备摄像光学系统101、成像元件20、图像抖动校正装置3、驱动成像元件20的成像元件驱动部105、模拟前端(AFE)104、图像处理部107、移动检测传感器106及统一控制数码相机100整体的系统控制部108。
摄像光学系统101包含聚焦透镜或变焦透镜等成像透镜及光圈。
成像元件20通过摄像光学系统101对被摄体进行拍摄,并且具备形成有CCD(Charge Coupled Device:电荷耦合器件)图像传感器或CMOS(Complementaly MetalOxide Semiconductor:互补型金属氧化物半导体)图像传感器等的半导体芯片及容纳该半导体芯片的封装体。
如后述的图3所示,该成像元件20的受光面20a成为矩形。
图像抖动校正装置3通过使成像元件20的受光面20a在与摄像光学系统101的光轴K垂直的面内移动来校正由成像元件20拍摄的摄像图像的图像抖动。
在本说明书中,将在数码相机100中的成像元件20的受光面20a与重力方向垂直的状态(光轴K与重力方向平行的状态)且受光面20a的中心位于光轴K上的状态称为基准状态。
对图像抖动校正装置3的详细结构进行后述,但通过使成像元件20分别沿在该基准状态下的成像元件20的受光面20a的长边方向(图3所示的方向X)即第二方向、在该基准状态下的成像元件20的受光面20a的短边方向(图3所示的方向Y)即第一方向及以在该基准状态下的成像元件20的受光面20a的中心P为中心的旋转方向(图3所示的方向θ)即第三方向的这三个方向移动来校正图像抖动。
AFE104包含对从成像元件20输出的摄像信号进行相关双采样处理及数字转换处理等的信号处理电路。
图像处理部107对用AFE104处理后的摄像信号进行数字信号处理并生成JPEG(Joint Photographic Experts Group:联合图像专家小组)格式等的摄像图像数据。
移动检测传感器106是用于检测数码相机100的移动的传感器,由加速度传感器或角速度传感器、或者这两者等构成。
系统控制部108控制成像元件驱动部105和AFE104,使由成像元件20对被摄体进行拍摄,并将与被摄体像对应的摄像信号从成像元件20输出。
系统控制部108根据由移动检测传感器106检测出的数码相机100的移动信息来控制图像抖动校正装置3。
系统控制部108通过使成像元件20的受光面20a沿方向X、方向Y及方向θ中的至少一个方向移动,校正由成像元件20拍摄的摄像图像的图像抖动。
在图像抖动校正装置3通电的状态下,由移动检测传感器106未检测出数码相机100的移动的情况下,系统控制部108控制图像抖动校正装置3,以使成像元件20的受光面20a的位置成为上述基准状态下的位置。
图2是表示图1所示的数码相机100中的图像抖动校正装置3的概略结构的图。
图像抖动校正装置3具备:可动部件2,能够分别在方向X、方向Y及方向θ上移动;支撑部件1A,分别在方向X、方向Y及方向θ上移动自如地支撑可动部件2;及移动防止部件1B,与支撑部件1A一同夹持可动部件2,防止可动部件2向光轴K方向的移动。
可动部件2中固定有:固定(安装)有成像元件20的电路板21;X轴兼旋转驱动用线圈C1;X轴兼旋转驱动用线圈C2;及Y轴驱动用线圈C3。X轴兼旋转驱动用线圈C1、X轴兼旋转驱动用线圈C2及Y轴驱动用线圈C3构成驱动用线圈。
电路板21中固定有用于检测可动部件2在方向X上的位置的位置检测元件即X轴位置检测用霍尔元件H1、用于检测可动部件2在方向Y和方向θ上的位置的位置检测元件即Y轴兼旋转位置检测用霍尔元件H2及Y轴兼旋转位置检测用霍尔元件H3。
以下,也将X轴位置检测用霍尔元件H1、Y轴兼旋转位置检测用霍尔元件H2及Y轴兼旋转位置检测用霍尔元件H3统称为位置检测元件。
X轴位置检测用霍尔元件H1、Y轴兼旋转位置检测用霍尔元件H2及Y轴兼旋转位置检测用霍尔元件H3的输出信号输入至系统控制部108。
系统控制部108根据该输出信号控制流向X轴兼旋转驱动用线圈C1的控制电流、流向X轴兼旋转驱动用线圈C2的控制电流及流向Y轴驱动用线圈C3的控制电流使可动部件2移动来校正图像抖动。
支撑部件1A中固定有X轴兼旋转驱动用磁铁Mv1、X轴兼旋转驱动用磁铁Mv2、Y轴驱动用磁铁Mv3、X轴位置检测用磁铁Mh1、Y轴兼旋转位置检测用磁铁Mh2及Y轴兼旋转位置检测用磁铁Mh3。X轴兼旋转驱动用磁铁Mv1、X轴兼旋转驱动用磁铁Mv2及Y轴驱动用磁铁Mv3构成第一驱动用磁铁。
以下,也将X轴位置检测用磁铁Mh1、Y轴兼旋转位置检测用磁铁Mh2及Y轴兼旋转位置检测用磁铁Mh3统称为位置检测用的磁铁。
移动防止部件1B中固定有X轴兼旋转驱动用磁铁mv1、X轴兼旋转驱动用磁铁mv2及Y轴驱动用磁铁mv3。X轴兼旋转驱动用磁铁mv1、X轴兼旋转驱动用磁铁mv2及Y轴驱动用磁铁mv3构成第二驱动用磁铁。
图3是表示图1及图2所示的图像抖动校正装置3的外观结构的立体图。图3示出在上述基准状态下的图像抖动校正装置3的外观。
如图3所示,图像抖动校正装置3具备支撑部件1A及移动防止部件1B、固定有安装了成像元件20的回路基板21的可动部件2。
支撑部件1A配置于可动部件2的背面侧(与受光面20a侧相反的一侧的面侧)。
移动防止部件1B配置于可动部件2的前面侧(受光面20a侧),并以与支撑部件1A一同夹持可动部件2的状态,通过螺纹固定等固定于支撑部件1A上。
可动部件2被支撑部件1A和移动防止部件1B夹持,并通过作为弹性部件的弹簧24a、24b、24c,进一步对支撑部件1A施力。
另外,弹簧24a、24b、24c只要能够通过弹力将可动部件2施力于支撑部件1A即可,例如也能够替换为作为弹性部件的橡胶。
该图像抖动校正装置3在受光面20a朝向图1所示的摄像光学系统101的状态下固定于数码相机100的主体。
图像抖动校正装置3通过使可动部件2分别沿绕与受光面20a垂直且以通过受光面20a的中心P的旋转轴R(在基准状态下与重力方向平行的方向且通过中心P的轴)的方向θ、受光面20a的长边方向即方向X及受光面20a的短边方向即方向Y移动来进行图像抖动校正。
以下,将旋转轴R延伸的方向称为方向Z。与该旋转轴R垂直的平面成为可动部件2移动的平面。
可动部件2能够从基准状态分别沿方向X的一个方向(左方向)和方向X的另一个方向(右方向)各移动相同距离。
并且,可动部件2能够从基准状态分别沿方向Y的一个方向(上方向)和方向Y的另一个方向(下方向)各移动相同距离。
并且,可动部件2能够分别沿方向θ的一个方向(右旋转方向)和方向θ的另一个方向(左旋转方向)各旋转相同角度。
图1所示的数码相机100中,图3所示的方向Y与重力方向平行的姿势被设为常规姿势(所谓的用于水平摄影的姿势)。
图4是从摄像光学系统101侧观察图3所示的图像抖动校正装置3中的支撑部件1A及移动防止部件1B的分解立体图。
图5是从与摄像光学系统101侧相反的一侧观察图4所示的支撑部件1A及移动防止部件1B的分解立体图。
如图4及图5所示,支撑部件1A具备:板状的基座10,由树脂等形成且具有与方向Z垂直的平面;及突起部17a、17b、17c,从基座10的周边部朝向摄像光学系统101侧沿方向Z延伸。
从摄像光学系统101侧观察时,移动防止部件1B具有大致L字状的轭部18。轭部18由与沿受光面20a的方向X延伸的两边中的其中一个即第一边20c(参考图3)相邻且沿第一边20c延伸的第一部分1Ba和与沿与受光面20a的第一边20c正交的方向Y延伸的第二边20b(参考图3)相邻且沿第二边20b延伸的第二部分1Bb构成。
轭部18由能够防止从构成第一驱动用磁铁的X轴兼旋转驱动用磁铁Mv1、X轴兼旋转驱动用磁铁Mv2及Y轴驱动用磁铁Mv3和构成第二驱动用磁铁的X轴兼旋转驱动用磁铁mv1、X轴兼旋转驱动用磁铁mv2及Y轴驱动用磁铁mv3的磁通泄漏的材料构成,具体而言由杂质少的纯铁或低碳的钢(低碳钢)等构成。
该轭部18中,在与突起部17a、17b、17c对置的位置形成有孔部19a及缺口部19b、19c。
在可动部件2配置于支撑部件1A与移动防止部件1B之间的状态下,支撑部件1A的突起部17a与移动防止部件1B的孔部19a嵌合,通过螺钉等固定。
并且,在相同状态下,支撑部件1A的突起部17b与移动防止部件1B的缺口部19b嵌合并固定,支撑部件1A的突起部17c与移动防止部件1B的缺口部19c嵌合并固定。
如图3所示,可动部件2通过弹簧24a、弹簧24b及弹簧24c向支撑部件1A施力。但是,例如在图3中,在受光面20a朝向地面的状态下,通过重力欲向地面侧移动的力作用于可动部件2。移动防止部件1B通过与支撑部件1A一同夹持可动部件2,发挥防止配置于可动部件2与支撑部件1A之间的后述的滚动体发生脱落的程度的可动部件2向方向Z的移动的作用。
如图4所示,在基座10的摄像光学系统101侧的面上,从摄像光学系统101侧观察时,在方向X的左侧的端部及方向Y的下侧的端部形成有从摄像光学系统101侧观察时大致L字状的轭部14。
在支撑部件1A的轭部14中的沿方向Y延伸的部分的表面上沿方向Y隔着间隔排列固定有X轴兼旋转驱动用磁铁Mv1及X轴兼旋转驱动用磁铁Mv2。
从摄像光学系统101侧观察时,X轴兼旋转驱动用磁铁Mv1的N极朝向方向X的右方向配置,S极朝向方向X的左方向配置。
从摄像光学系统101侧观察时,X轴兼旋转驱动用磁铁Mv2的N极朝向方向X的左方向配置,S极朝向方向X的右方向配置。
在支撑部件1A的轭部14中的沿方向X延伸的部分的表面上固定有Y轴驱动用磁铁Mv3。
从摄像光学系统101侧观察时,Y轴驱动用磁铁Mv3的N极朝向方向Y的下方向配置,S极朝向方向Y的上方向配置。
如图5所示,在移动防止部件1B的轭部18的支撑部件1A侧的表面上,在隔着图6~图8中说明的可动部件2的X轴兼旋转驱动用线圈C1与支撑部件1A的X轴兼旋转驱动用磁铁Mv1对置的位置固定有X轴兼旋转驱动用磁铁mv1。
X轴兼旋转驱动用磁铁mv1的S极隔着X轴兼旋转驱动用线圈C1与X轴兼旋转驱动用磁铁Mv1的N极对置。X轴兼旋转驱动用磁铁mv1的N极隔着X轴兼旋转驱动用线圈C1与X轴兼旋转驱动用磁铁Mv1的S极对置。
如图5所示,在移动防止部件1B的轭部18的支撑部件1A侧的表面上,在隔着图6~图8中说明的可动部件2的X轴兼旋转驱动用线圈C2与支撑部件1A的X轴兼旋转驱动用磁铁Mv2对置的位置固定有X轴兼旋转驱动用磁铁mv2。
X轴兼旋转驱动用磁铁mv2的S极隔着X轴兼旋转驱动用线圈C2与X轴兼旋转驱动用磁铁Mv2的N极对置。X轴兼旋转驱动用磁铁mv2的N极隔着X轴兼旋转驱动用线圈C2与X轴兼旋转驱动用磁铁Mv2的S极对置。
如图5所示,在移动防止部件1B的轭部18的支撑部件1A侧的表面上,在隔着图6~图8中说明的可动部件2的Y轴驱动用线圈C3与Y轴驱动用磁铁Mv3对置的位置固定有Y轴驱动用磁铁mv3。
Y轴驱动用磁铁mv3的S极隔着Y轴驱动用线圈C3与Y轴驱动用磁铁Mv3的N极对置。Y轴驱动用磁铁mv3的N极隔着Y轴驱动用线圈C3与Y轴驱动用磁铁Mv3的S极对置。
如图4所示,在支撑部件1A的基座10的摄像光学系统101侧的面上,在与固定于图6~图8中说明的可动部件2的电路板21对置的部分固定有从方向Z观察时大致加号(+)字状的轭部12。
在轭部12的表面上,在与固定在固定于可动部件2的电路板21的X轴位置检测用霍尔元件H1(参考后述的图7)对置的位置固定有构成第一位置检测用磁铁的X轴位置检测用磁铁Mh1。
X轴位置检测用磁铁Mh1由沿方向X隔着间隔配置的S极1s及N极1n构成,在S极1s与N极1n的中间位置对置而配置有X轴位置检测用霍尔元件H1。
从摄像光学系统101侧观察时,X轴位置检测用磁铁Mh1的N极1n相对于X轴位置检测用磁铁Mh1的S极1s配置于方向X的左侧。
在轭部12的表面上,在与固定在固定于可动部件2的电路板21的Y轴兼旋转位置检测用霍尔元件H2(参考后述的图7)对置的位置固定有构成第二位置检测用磁铁的Y轴兼旋转位置检测用磁铁Mh2。
Y轴兼旋转位置检测用磁铁Mh2由沿方向Y隔着间隔配置的S极2s及N极2n构成,在S极2s与N极2n的中间位置对置而配置有Y轴兼旋转位置检测用霍尔元件H2。
从摄像光学系统101侧观察时,Y轴兼旋转位置检测用磁铁Mh2的N极2n相对于Y轴兼旋转位置检测用磁铁Mh2的S极2s配置于方向Y的上侧。
在轭部12的表面上,在与固定在固定于可动部件2的电路板21的Y轴兼旋转位置检测用霍尔元件H3(参考后述的图7)对置的位置固定有构成第三位置检测用磁铁的Y轴兼旋转位置检测用磁铁Mh3。
Y轴兼旋转位置检测用磁铁Mh3由沿方向Y隔着间隔配置的S极3s及N极3n构成,在S极3s与N极3n的中间位置对置而配置有Y轴兼旋转位置检测用霍尔元件H3。
从摄像光学系统101侧观察时,Y轴兼旋转位置检测用磁铁Mh3的N极3n相对于Y轴兼旋转位置检测用磁铁Mh3的S极3s配置于方向Y的下侧。
图4所示的例子中,X轴位置检测用磁铁Mh1、Y轴兼旋转位置检测用磁铁Mh2及Y轴兼旋转位置检测用磁铁Mh3通过连结部件13连结而一体化。通过连结部件13固定于轭部12,X轴位置检测用磁铁Mh1、Y轴兼旋转位置检测用磁铁Mh2及Y轴兼旋转位置检测用磁铁Mh3固定于支撑部件1A。
如图5所示,轭部12通过从形成于支撑部件1A的基座10的与摄像光学系统101侧相反的一侧的背面10a的螺纹孔插入的螺钉固定于基座10。
如图4所示,在基座10的摄像光学系统101侧的面形成有与方向Z垂直的三个平面15a、15b、15c。平面15a、15b、15c在方向Z上的位置全部相同,全部形成于同一平面上。
在基座10的摄像光学系统101侧的面,从摄像光学系统101侧观察时,在比Y轴兼旋转位置检测用磁铁Mh3更靠方向Y的上侧的位置形成有用于限制可动部件2的移动的孔部11a,在比Y轴兼旋转位置检测用磁铁Mh2更靠方向Y的下侧的位置形成有用于限制可动部件2的移动的孔部11b。
如图5所示,在基座10的周缘部形成有沿图3所示的弹簧24a的一端被卡止的方向X延伸的钩16a、沿图3所示的弹簧24b的一端被卡止的方向Y的上方向延伸的钩16b及沿图3所示的弹簧24c的一端被卡止的方向Y的下方向延伸的钩16c。
图6是从摄像光学系统101侧观察图3所示的图像抖动校正装置3中的可动部件2的立体图。
图7是从与摄像光学系统101侧相反的一侧观察图6所示的可动部件2的立体图。
图8是从与摄像光学系统101侧相反的一侧观察图6所示的可动部件2的俯视图。图8中,为了便于理解可动部件2的结构,用虚线表示固定于可动部件2的电路板21,用假想线表示与电路板21连接的挠性印制电路板25、26、27。
如图8所示,可动部件2具备从摄像光学系统101侧观察时大致C字状的基座22,该基座22由沿方向X延伸的直线状的部分、从该部分的方向X的右端部沿方向Y延伸的直线状的部分及从沿该方向Y延伸的部分的下端部沿方向X的左侧延伸的直线状的部分构成。
如图6及图7所示,该基座22上,在面向由上述三个部分包围的区域的部分通过粘接剂等固定有安装了成像元件20的电路板21。
并且,该基座22上,如图6~图8所示,在与图4所示的X轴兼旋转驱动用磁铁Mv1、mv1分别对置的位置形成有X轴兼旋转驱动用线圈C1。
并且,该基座22上,在与图4所示的X轴兼旋转驱动用磁铁Mv2、mv2分别对置的位置形成有X轴兼旋转驱动用线圈C2。
而且,该基座22上,在与图4所示的Y轴驱动用磁铁Mv3、mv3分别对置的位置形成有Y轴驱动用线圈C3。
由图6~图8所示的X轴兼旋转驱动用线圈C1及图4所示的X轴兼旋转驱动用磁铁Mv1、mv1构成X轴驱动用的VCM(Voice Coil Motor:音圈马达)。
该X轴驱动用的VCM通过使控制电流流向X轴兼旋转驱动用线圈C1,并利用X轴兼旋转驱动用线圈C1与X轴兼旋转驱动用磁铁Mv1、mv1之间的电磁感应作用,使可动部件2沿方向X移动。
由图6~图8所示的X轴兼旋转驱动用线圈C2及图4所示的X轴兼旋转驱动用磁铁Mv2、mv2构成VCM。由该VCM及上述X轴驱动用的VCM构成旋转驱动用的VCM。
该旋转驱动用的VCM通过将流向图6~图8所示的X轴兼旋转驱动用线圈C1及X轴兼旋转驱动用线圈C2的控制电流的朝向设为彼此相反,并利用X轴兼旋转驱动用线圈C1与X轴兼旋转驱动用磁铁Mv1、mv1之间的电磁感应作用及X轴兼旋转驱动用线圈C2与X轴兼旋转驱动用磁铁Mv2、mv2之间的电磁感应作用,使可动部件2以受光面20a的中心P为旋转中心绕旋转轴R旋转。
由图6~图8所示的Y轴驱动用线圈C3及图4所示的Y轴驱动用磁铁Mv3、mv3构成Y轴驱动用的VCM。
该Y轴驱动用的VCM通过使控制电流流向Y轴驱动用线圈C3,并利用Y轴驱动用线圈C3与Y轴驱动用磁铁Mv3、mv3之间的电磁感应作用,使可动部件2沿方向Y移动。
如图7所示,在固定于基座22的电路板21的支撑部件1A侧的面(以下,称为电路板21的背面),在与X轴位置检测用磁铁Mh1的S极1s和N极1n的中间位置对置的位置固定有X轴位置检测用霍尔元件H1。
并且,在电路板21的背面,在与Y轴兼旋转位置检测用磁铁Mh2的S极2s和N极2n的中间位置对置的位置固定有Y轴兼旋转位置检测用霍尔元件H2。
而且,在电路板21的背面,在与Y轴兼旋转位置检测用磁铁Mh3的S极3s和N极3n的中间位置对置的位置固定有Y轴兼旋转位置检测用霍尔元件H3。
X轴位置检测用霍尔元件H1输出与从X轴位置检测用磁铁Mh1供给的磁场对应的信号,根据该信号的输出变化,系统控制部108检测可动部件2在方向X上的位置。
Y轴兼旋转位置检测用霍尔元件H2输出与从Y轴兼旋转位置检测用磁铁Mh2供给的磁场对应的信号,根据该信号的输出变化,系统控制部108检测可动部件2在方向Y上的位置。
Y轴兼旋转位置检测用霍尔元件H3输出与从Y轴兼旋转位置检测用磁铁Mh3供给的磁场对应的信号。
根据Y轴兼旋转位置检测用霍尔元件H3的输出信号的变化及Y轴兼旋转位置检测用霍尔元件H2的输出信号的变化,系统控制部108检测可动部件2的绕旋转轴R的旋转角度作为可动部件2在方向θ上的位置。
图9是表示从方向Z观察固定于图7所示的可动部件2的基座22的电路板21的背面的状态的图。
图9中示出与电路板21的背面重叠的成像元件20的受光面20a的中心P。并且,图9中示出通过该中心P且与方向X平行的直线L1,上述Y轴兼旋转位置检测用霍尔元件H2及Y轴兼旋转位置检测用霍尔元件H3配置于该直线L1上。从Y轴兼旋转位置检测用霍尔元件H2至中心P的距离与从Y轴兼旋转位置检测用霍尔元件H3至中心P的距离相同。
如图4所示,与Y轴兼旋转位置检测用霍尔元件H2对置的Y轴兼旋转位置检测用磁铁Mh2及与Y轴兼旋转位置检测用霍尔元件H3对置的Y轴兼旋转位置检测用磁铁Mh3以磁极在方向Y上彼此相反的方式配置。
从摄像光学系统101侧观察时,在可动部件2沿方向θ的右方向旋转的情况下,Y轴兼旋转位置检测用霍尔元件H2与Y轴兼旋转位置检测用霍尔元件H3在方向Y上彼此沿相反的方向移动相同距离。因此,Y轴兼旋转位置检测用霍尔元件H2与Y轴兼旋转位置检测用霍尔元件H3的输出改变为相同。
通过将Y轴兼旋转位置检测用霍尔元件H2的输出信号、Y轴兼旋转位置检测用霍尔元件H2的移动方向及移动距离、Y轴兼旋转位置检测用霍尔元件H3的输出信号、Y轴兼旋转位置检测用霍尔元件H3的移动方向及移动距离、可动部件2在方向θ上的旋转角度预先建立对应关联,能够根据Y轴兼旋转位置检测用霍尔元件H2及Y轴兼旋转位置检测用霍尔元件H3的输出信号检测可动部件2在方向θ上的旋转位置。
另一方面,在可动部件2仅沿方向Y移动的情况下,Y轴兼旋转位置检测用霍尔元件H2与Y轴兼旋转位置检测用霍尔元件H3在方向Y上沿相同方向仅移动相同距离。
因此,Y轴兼旋转位置检测用霍尔元件H2与Y轴兼旋转位置检测用霍尔元件H3的输出信号改变为相反的方向。
因此,在Y轴兼旋转位置检测用霍尔元件H2与Y轴兼旋转位置检测用霍尔元件H3的输出改变为相反的方向的情况下,通过确认Y轴兼旋转位置检测用霍尔元件H2或Y轴兼旋转位置检测用霍尔元件H3的输出,能够检测可动部件2在方向Y上的位置。
如图6~图8所示,在基座22上的与支撑部件1A的钩16a(参考图4)对置的位置形成有沿与钩16a相同方向(方向X)延伸的钩23a。该钩23a上卡止有图3所示的弹簧24a的另一端。
通过分别卡止于钩16a和钩23a的弹簧24a,可动部件2朝向支撑部件1A施力。
如图6及图8所示,在基座22上的与支撑部件1A的钩16b(参考图4)对置的位置形成有沿与钩16b相同方向(方向Y的上方向)延伸的钩23b。该钩23b上卡止有图3所示的弹簧24b的另一端。
通过分别卡止于钩16b和钩23b的弹簧24b,可动部件2朝向支撑部件1A施力。
如图6~图8所示,在基座22上的与支撑部件1A的钩16c(参考图4)对置的位置形成有沿与钩16c相同方向(方向Y的下方向)延伸的钩23c。该钩23c上卡止有图3所示的弹簧24c的另一端。
通过分别卡止于钩16c和钩23c的弹簧24c,可动部件2朝向支撑部件1A施力。
一对钩16a及钩23a、一对钩16b及钩23b、一对钩16c及钩23c在沿方向Z观察的俯视观察时,设置成可动部件2的重心配置于将这3对连结而形成的三角形的内侧的状态。
如图7及图8所示,在基座22上,在与图4所示的支撑部件1A的平面15a对置的位置形成有容纳用于使可动部件2能够在与方向Z垂直的面内移动的滚动体(球状的滚珠)的凹部290a。凹部290a的底面29a为与方向Z垂直的平面。
并且,在基座22上,在与图4所示的支撑部件1A的平面15b对置的位置形成有容纳用于使可动部件2能够在与方向Z垂直的面内移动的滚动体的凹部290b。凹部290b的底面29b为与方向Z垂直的平面。
而且,在基座22上,在与图4所示的支撑部件1A的平面15c对置的位置形成有容纳用于使可动部件2能够在与方向Z垂直的面内移动的滚动体的凹部290c。凹部290c的底面29c为与方向Z垂直的平面。
这些底面29a、29b、29c在方向Z上的位置全部相同,全部形成于同一平面上。
通过配置于可动部件2的底面29a与支撑部件1A的平面15a之间、可动部件2的底面29b与支撑部件1A的平面15b之间及可动部件2的底面29c与支撑部件1A的平面15c之间的滚动体的滚动,可动部件2在与方向Z垂直的平面内移动。
如图7所示,在固定于可动部件2的电路板21的背面的方向Y的上侧的端部形成有连接器21a及连接器21b。并且,在电路板21的背面的方向X的端部中的靠近基座22的一侧的端部形成有连接器21c。
连接器21a及连接器21b包含与安装于电路板21的成像元件20的各种端子(作为用于电源供给的端子的电源端子、作为用于接地的端子的接地端子、信号输出用的端子及驱动用的端子等)连接的端子。
连接器21a连接有挠性印制电路板26,该挠性印制电路板26为包含与包含于其中的端子连接的配线的第一挠性基板。
连接器21b连接有挠性印制电路板25,该挠性印制电路板25为包含与包含于其中的端子连接的配线的第一挠性基板。
连接器21c包含与安装于电路板21的背面的X轴位置检测用霍尔元件H1、Y轴兼旋转位置检测用霍尔元件H2及Y轴兼旋转位置检测用霍尔元件H3各自的输出端子连接的端子。
连接器21c连接有挠性印制电路板27,该挠性印制电路板27为包含与包含于其中的端子连接的配线的第二挠性基板。
挠性印制电路板27沿方向Y延伸,且由固定于基座22的固定部27a及相对于基座22为自由的非固定部27b构成。
如图8所示,在基座22的支撑部件1A侧的面形成有安装部28A。如图7所示,平板部280a通过螺钉固定于安装部28A,该平板部280a沿方向Y的下方向延伸至与电路板21重叠的位置。在该平板部280a形成有朝向支撑部件1A侧沿方向Z突出的插通部件28a。
并且,如图8所示,在基座22的支撑部件1A侧的面形成有安装部28B。如图7所示,平板部280b通过螺钉固定于安装部28B,该平板部280b沿方向Y的上方向延伸至与电路板21重叠的位置。在该平板部280b形成有朝向支撑部件1A侧沿方向Z突出的插通部件28b。
插通部件28a插通于图4所示的支撑部件1A的孔部11a中。插通部件28b插通于图4所示的支撑部件1A的孔部11b中。
可动部件2在与方向Z垂直的面内移动时,插通部件28a的移动范围被限制在孔部11a的内侧,插通部件28b的移动范围被限制在孔部11b的内侧。如此,通过一对插通部件28a与孔部11a及一对插通部件28b与孔部11b,可动部件2的移动范围(方向X上的移动范围、方向Y上的移动范围及方向θ上的移动范围)被限制在预先确定的范围。
由移动防止部件1B、一对插通部件28a和孔部11a、一对插通部件28b和孔部11b构成移动限制部,该移动限制部限制可动部件2向方向X、方向Y及方向θ的移动和向与受光面20a垂直的方向Z的移动。
接着,对移动限制部的结构的详细内容进行说明。
图10是从与摄像光学系统101侧相反的一侧沿方向Z观察图3所示的图像抖动校正装置3的后视图。图11是图10所示的图像抖动校正装置3的B1-B2线的截面示意图。图12是图10所示的图像抖动校正装置3的A1-A2线的截面示意图。图13是图10所示的图像抖动校正装置3的D-D线的截面示意图。图14是图10所示的图像抖动校正装置3的C-C线的截面示意图。在图11~图14中,仅图示与移动限制部有关的构成要件。
如图11所示,插通部件28b具备固定于平板部280b的沿方向Z延伸的柱状的轴部282b、设置于轴部282b的前端的宽幅部281b及轴部282b嵌合于内周部的圆筒状的抵接部283b。
抵接部283b例如由橡胶等弹性体构成,并且无论可动部件2位于能够移动的范围的任何位置,抵接部283b均位于孔部11b内,且可取伴随可动部件2的移动而在孔部11b内沿方向X、方向Y及方向θ分别移动而与孔部11b的内表面抵接的状态和不与该内表面抵接的状态。
宽幅部281b配置于孔部11b的外侧(与形成有插通部件28b的可动部件2侧相反的一侧的外侧)。如图11及图13所示,宽幅部281b的方向X及方向Y上的宽度比抵接部283b更宽。
具体而言,宽幅部281b在方向Y上的图11中的右侧的端部位于比抵接部283b在方向Y上的图11中的右侧的端部更靠右侧的位置。并且,宽幅部281b在方向Y上的图11中的左侧的端部位于比抵接部283b在方向Y上的图11中的左侧的端部更靠左侧的位置。
并且,如图13所示,宽幅部281b在方向X上的两端部分别位于比抵接部283b在方向X上的两端部更靠外侧的位置。
并且,宽幅部281b在方向X上的宽度比孔部11b在方向X上的宽度大,宽幅部281b在方向Y上的宽度比孔部11b在方向Y上的宽度大。即,宽幅部281b的从方向Z观察时的平面面积比孔部11b的从方向Z观察时的平面面积大。如此,插通部件28b的宽幅部281b的大小为,无论抵接部283b位于孔部11b内的任何位置,从方向Z观察时,均与形成有孔部11b的基座10重叠。
如图12所示,插通部件28a具备固定于平板部280a的沿方向Z延伸的柱状的轴部282a、设置于轴部282a的前端的宽幅部281a及轴部282a嵌合于内周部的圆筒状的抵接部283a。
抵接部283a例如由橡胶等弹性体构成,并且无论可动部件2位于能够移动的范围的任何位置,抵接部283a均位于孔部11a内,且可取伴随可动部件2的移动而在孔部11a内沿方向X、方向Y及方向θ分别移动而与孔部11a的内表面抵接的状态和不与该内表面抵接的状态。
宽幅部281a配置于孔部11a的外侧(与形成有插通部件28a的可动部件2侧相反的一侧的外侧)。如图12及图14所示,宽幅部281a的方向X及方向Y上的宽度比抵接部283a更宽。
具体而言,宽幅部281a在方向Y上的图12中的右侧的端部位于比抵接部283a在方向Y上的图12中的右侧的端部更靠右侧的位置。并且,宽幅部281a在方向Y上的图12中的左侧的端部位于比抵接部283a在方向Y上的图12中的左侧的端部更靠左侧的位置。
并且,如图14所示,宽幅部281a在方向X上的两端部分别位于比抵接部283a在方向X上的两端部更靠外侧的位置。
并且,宽幅部281a在方向X上的宽度比孔部11a在方向X上的宽度大,宽幅部281a在方向Y上的宽度比孔部11a在方向Y上的宽度大。即,宽幅部281a的从方向Z观察时的平面面积比孔部11a的从方向Z观察时的平面面积大。如此,插通部件28a的宽幅部281a的大小为,无论抵接部283a位于孔部11a内的任何位置,从方向Z观察时,均与形成有孔部11a的基座10重叠。
如图10所示,从方向Z观察的状态下,形成于可动部件2的孔部11a形成于比沿通过受光面20a的中心P的方向X延伸的直线D1更靠与第一部分1Ba相反的一侧,且形成于比沿通过受光面20a的中心P的方向Y延伸的直线D2更靠与第二部分1Bb相反的一侧的区域(比直线D1更靠上侧且比直线D2更靠左侧的区域)。具体而言,孔部11a形成于该区域中的与方向X的第二部分1Bb侧相反的一侧的端部,且形成于与方向Y的第一部分1Ba侧相反的一侧的端部。
形成于可动部件2的孔部11b形成于比直线D1更靠第一部分1Ba侧,且形成于比直线D2更靠第二部分1Bb侧的区域(比直线D1更靠下侧且比直线D2更靠右侧的区域)。
在可动部件2从图10所示的基准状态向方向Y的上方向最大限移动且向方向X的左方向最大限移动的状态下,由移动防止部件1B防止可动部件2向方向Z的移动的功能难以发挥作用。
但是,即使在该状态下,如前所述,插通部件28a的宽幅部281a和插通部件28b的宽幅部281b分别在方向Z观察时,也为与基座10的背面10a重叠的状态。
因此,即使在该状态下对可动部件2向方向Z的下方向施加重力的情况下,宽幅部281a和宽幅部281b也卡在基座10上,由此防止可动部件2向重力方向的移动。
如上所述,根据数码相机100,通过L字状的移动防止部件1B能够防止可动部件2沿远离基座10的方向大幅移动。而且,在通过该移动防止部件1B无法防止可动部件2的移动的状态下,插通部件28a及插通部件28b与基座10重叠,因此能够防止可动部件2沿远离基座10的方向大幅移动。其结果,能够防止滚动体的脱落。无论可动部件2处于任何移动位置,插通部件28a及插通部件28b与基座10均相互重叠。因此,能够将移动防止部件1B设为具有作为轭部的功能的程度的最小限的大小,并且能够使图像抖动校正装置3小型化及轻型化。
以下,对图像抖动校正装置3的变形例进行说明。
图像抖动校正装置3的移动限制部中,一对孔部11b及插通部件28b并非必须,可以省略。可动部件2向方向Z的翘起可能在远离通过移动防止部件1B将可动部件2与支撑部件1A一同夹持的部分的位置发生。因此,只要在比上述图10的直线D2更靠左侧且比直线D1更靠上侧的区域至少存在孔部11a及插通部件28a,则能够防止可动部件2向方向Z的翘起。
并且,关于孔部11a的形成位置,可以形成于比上述图10的直线D2更靠左侧且比直线D1更靠上侧的区域,如图10所示,可以不形成于该区域中的左端部且上端部。通过在该区域中的左端部且上端部具有孔部11a,能够更有效地防止可动部件2向方向Z的翘起。
并且,在以上的说明中,从方向Z观察时的插通部件28a的宽幅部281a的大小被设为大于孔部11的大小。但是,只要插通部件28a的宽幅部281a的大小为,无论抵接部283a位于孔部11a内的任何位置,从方向Z观察时,均与形成有孔部11a的基座10重叠,则可以小于孔部11a。如上所述,通过将宽幅部281a的大小设为大于孔部11的大小,插通部件28a的设计变得容易,能够降低制造成本。
如图11至图14所示,在固定于可动部件2的平板部280a及平板部280b与基座10之间具有间隙。因此,根据数码相机100的姿势,如图15及图16所示,插通部件28a的宽幅部281a和插通部件28b的宽幅部281b能够沿方向Z上的远离基座10的背面10a的方向移动与该间隙相当的距离L2。距离L2的大小为,上述滚动体不脱落的程度。
该距离L2(基座10与宽幅部281a、宽幅部281b之间的最大距离)优选设为构成第二驱动用磁铁的X轴兼旋转驱动用磁铁mv1、X轴兼旋转驱动用磁铁mv2及Y轴驱动用磁铁mv3与构成驱动用线圈的X轴兼旋转驱动用线圈C1、X轴兼旋转驱动用线圈C2及Y轴驱动用线圈C3之间的距离以下。根据该结构,能够进一步提高防止基于插通部件28a和孔部11a的可动部件2的翘起的效果。
至此说明的图像抖动校正装置3使可动部件2向三个方向移动,但即使是使可动部件2仅向方向X和方向Y上的两个方向移动的图像抖动校正装置,通过上述移动限制部的结构,也能够在防止可动部件2的翘起的同时实现小型化和轻型化。
而且,在以上说明中,设成在支撑部件1A形成孔部11a、11b且插通部件28a、28b固定于可动部件2的结构,但设成插通部件28a、28b固定于支撑部件1A且在可动部件2形成孔部11a、11b的结构也能够获得上述效果。
接着,作为本发明的摄像装置的另一实施方式对智能手机的结构进行说明。
图17是表示本发明的摄像装置的一实施方式的智能手机200的外观的图。
图17所示的智能手机200具有平板状框体201,且在框体201的一个面具备作为显示面的显示面板202和作为输入部的操作面板203成为一体的显示输入部204。
并且,这种框体201具备扬声器205、麦克风206、操作部207及相机部208。
另外,框体201的结构并不限定于此,例如也能够采用显示面与输入部独立的结构,或者采用具有折叠结构或滑动机构的结构。
图18是表示图17所示的智能手机200的结构的框图。
如图18所示,作为智能手机的主要构成要件,具备无线通信部210、显示输入部204、通话部211、操作部207、相机部208、存储部212、外部输入输出部213、GPS(GlobalPositioning System:全球定位系统)接收部214、动作传感器部215、电源部216及主控制部220。
并且,作为智能手机200的主要功能,具备经由省略图示的基站装置BS与省略图示的移动通信网NW进行移动无线通信的无线通信功能。
无线通信部210按照主控制部220的命令对容纳在移动通信网NW的基站装置BS进行无线通信。使用该无线通信,进行语音数据、图像数据等各种文件数据、电子邮件数据等的收发、网络数据或流数据等的接收。
显示输入部204为通过主控制部220的控制,显示图像(静止图像及动态图像)或文字信息等而向利用者视觉传递信息,并且检测利用者对所显示的信息的操作的、所谓的触摸面板,且具备显示面板202及操作面板203。
关于显示面板202,将LCD(Liquid Crystal Display:液晶显示器)、OELD(OrganicElectro-Luminescence Display:有机发光二极管)等用作显示器件。
操作面板203为以能够视觉辨认显示于显示面板202的显示面上的图像的方式载置于该显示面板,且通过利用者的手指或触控笔来操作的检测一或多个坐标的器件。若通过利用者的手指或触控笔操作该器件,则向主控制部220输出因操作而产生的检测信号。接着,主控制部220根据所接收的检测信号检测显示面板202上的操作位置(坐标)。
如图18所示,作为本发明的摄像装置的一实施方式而例示的智能手机200的显示面板202与操作面板203成为一体而构成显示输入部204,但成为如操作面板203完全覆盖显示面板202的配置。
在采用该配置的情况下,操作面板203可以在显示面板202以外的区域也具备检测利用者操作的功能。换言之,操作面板203可以具备针对与显示面板202重叠的重叠部分的检测区域(以下,称为显示区域)和针对其以外的不与显示面板202重叠的外缘部分的检测区域(以下,称为非显示区域)。
另外,可以使显示区域的大小与显示面板202的大小完全一致,但无需一定要使两者一致。
并且,操作面板203可以具备外缘部分和其以外的内侧部分这两个感应区域。而且,外缘部分的宽度根据框体201的大小等来适当设计。
进而,作为在操作面板203所采用的位置检测方式,可列举矩阵开关方式、电阻膜方式、表面弹性波方式、红外线方式、电磁感应方式、静电电容方式等,还能够采用任意方式。
通话部211具备扬声器205或麦克风206,将通过麦克风206输入的利用者的语音转换为能够通过主控制部220进行处理的语音数据而向主控制部220输出,或者将通过无线通信部210或外部输入输出部213接收的语音数据解码而从扬声器205输出。
并且,如图17所示,例如能够将扬声器205搭载于与设置有显示输入部204的面相同的面,且将麦克风206搭载于框体201的侧面。
操作部207为使用了按键开关等的硬件键,且接收来自利用者的命令。
例如,如图17所示,操作部207搭载于智能手机200的框体201的侧面,且为通过手指等按压时成为开启状态,将手指移开则通过弹簧等的复原力而成为关闭状态的按钮式开关。
存储部212存储主控制部220的控制程序及控制数据、应用软件、将通信对象的名称或电话号码等建立关联的地址数据、所收发的电子邮件的数据、通过Web浏览器下载的Web数据、已下载的内容数据,并且暂时存储流数据等。并且,存储部212由内置于智能手机的内部存储部217和具有装卸自如的外部存储器用的插槽的外部存储部218构成。
另外,构成存储部212的各自的内部存储部217与外部存储部218可通过使用闪存类型(flash memory type)、硬件类型(hard disk type)、微型多媒体卡类型(multimediacard micro type)、卡类型存储器(例如,MicroSD(注册商标)存储器等)、RAM(RandomAccess Memory:随机存取存储器)或ROM(Read Only Memory:只读存储器)等存储介质而实现。
外部输入输出部213起到与智能手机200连结的所有的外部设备的接口的作用,且用于通过通信等(例如,通用串行总线(Universal Serial Bus:USB)、IEEE(Institute ofElectrical and Electronics Engineers:电气电子工程师学会)1394等)或网络(例如,因特网、无线LAN(Local Area Network)、蓝牙(Bluetooth)(注册商标)、RFID(RadioFrequency Identification:射频识别)、红外线通信(Infrared Data Association:IrDA)(注册商标)、UWB(Ultra WideBand:超宽频)(注册商标)、紫峰(ZigBee)(注册商标)等)与其他外部设备直接或间接连接。
作为与智能手机200连结的外部设备,例如有有线/无线头戴式耳机、有线/无线外部充电器、有线/无线数据端口、经由卡插槽连接的存储卡(Memory card)、SIM(SubscriberIdentity Module:订户识别模块)/UIM(User Identity Module:用户识别模块)卡、经由音频/视频I/O(Input/Output:输入/输出)端子连接的外部音频/视频设备、无线连接的外部音频/视频设备、有线/无线连接的智能手机、有线/无线连接的个人计算机、有线/无线连接的耳机等。
外部输入输出部213能够设为将从这种外部设备接收到的传送的数据传递至智能手机200的内部各构成要件,或使智能手机200的内部数据传送到外部设备。
GPS接收部214按照主控制部220的命令,接收从GPS卫星ST1~STn发送的GPS信号,执行基于所接收的多个GPS信号的测位运算处理,并检测由智能手机200的纬度、经度、高度构成的位置。
GPS接收部214在能够从无线通信部210或外部输入输出部213(例如无线LAN)获取位置信息时,还能够使用该位置信息来检测位置。
动作传感器部215例如具备3轴加速度传感器等,按照主控制部220的命令,检测智能手机200的物理移动。
通过检测智能手机200的物理移动,检测出智能手机200的移动方向或加速度。将该检测结果输出到主控制部220。
电源部216按照主控制部220的命令向智能手机200的各部供给蓄积在电池(未图示)的电力。
主控制部220具备微处理器,按照存储部212所存储的控制程序及控制数据进行动作,从而统一控制智能手机200的各部。
并且,主控制部220具备为了通过无线通信部210进行语音通信或数据通信而控制通信系统的各部的移动通信控制功能和应用程序处理功能。
应用程序处理功能通过主控制部220按照存储部212所存储的应用软件进行动作而实现。
作为应用程序处理功能,例如有控制外部输入输出部213来与相向设备进行数据通信的红外线通信功能及进行电子邮件的收发的电子邮件功能或浏览网页的网络浏览功能等。
并且,主控制部220具备根据接收数据或已下载的流数据等图像数据(静止图像或动态图像的数据)而将影像显示于显示输入部204等的图像处理功能。
图像处理功能是指,主控制部220对上述图像数据进行解码,并对该解码结果实施图像处理,从而将图像显示于显示输入部204的功能。
而且,主控制部220执行对显示面板202的显示控制和检测通过操作部207、操作面板203的利用者操作的操作检测控制。
通过显示控制的执行,主控制部220显示用于启动应用软件的图标或滚动条等软件键,或者显示用于创建电子邮件的窗口。
另外,滚动条是指,关于无法收容于显示面板202的显示区域的大图像等,用于接收移动图像的显示部分的命令的软件键。
并且,通过执行操作检测控制,主控制部220检测通过操作部207的利用者操作,或者通过操作面板203接收针对上述图标的操作和针对上述窗口的输入栏的文字列的输入,或者接收通过滚动条的显示图像的滚动请求。
而且,通过操作检测控制的执行而主控制部220具备判定对操作面板203的操作位置是与显示面板202重叠的重叠部分(显示区域),还是其以外的不与显示面板202重叠的外缘部分(非显示区域),且控制操作面板203的感应区域或软件键的显示位置的触摸面板控制功能。
并且,主控制部220还能够检测针对操作面板203的手势操作,并根据所检测出的手势操作执行预先设定的功能。
手势操作并不是以往单纯的触摸操作,而是指用手指等描绘轨迹,或者同时指定多个位置,或者将这些组合而对多个位置中的至少一个描绘轨迹的操作。
相机部208包含除了图1所示的数码相机100的移动检测传感器106、系统控制部108及图像处理部107以外的构成要件。
智能手机200中,主控制部220根据相当于移动检测传感器106的动作传感器部215的信息控制图像抖动校正装置3来进行图像抖动校正。
能够将由相机部208生成的摄像图像数据存储于存储部212,或通过外部输入输出部213或无线通信部210输出。
图17所示的智能手机200中,相机部208搭载于与显示输入部204相同的面,但相机部208的搭载位置无特别限制,也可以搭载于显示输入部204的背面。
并且,相机部208能够利用于智能手机200的各种功能。例如,能够在显示面板202显示通过相机部208获取的图像,或作为操作面板203的操作输入之一,利用相机部208的图像。
并且,在GPS接收部214检测位置时,还能够参考来自相机部208的图像来检测位置。而且,还能够参考来自相机部208的图像,不使用3轴加速度传感器,或者与3轴加速度传感器同时使用来判断智能手机200的相机部208的光轴方向,或判断当前的使用环境。当然,还能够在应用软件内利用来自相机部208的图像。
除此以外,能够将通过GPS接收部214获取的位置信息、通过麦克风206获取的语音信息(通过主控制部等,可以进行语音文本转换而成为文本信息等)、通过动作传感器部215获取的姿势信息等附加于静止图像数据或动态图像数据而存储于存储部212,或通过外部输入输出部213或无线通信部210进行输出。
如以上说明,本说明书中公开有以下事项。
(1)
一种图像抖动校正装置,其具备:
可动部件,固定有成像元件;
支撑部件,在包括沿上述成像元件的受光面相互正交的第一方向及第二方向的多个方向上移动自如地支撑上述可动部件,且相对于上述可动部件配置于与上述受光面侧相反的一侧;及
移动限制部,限制上述可动部件向上述多个方向和与上述受光面垂直的方向的移动,
上述移动限制部具备:移动防止部件,固定于上述支撑部件并与上述支撑部件一同夹持上述可动部件,用于防止上述可动部件向与上述受光面垂直的方向的移动;孔部,形成于上述可动部件或上述支撑部件中的一个上;及插通部件,形成于上述可动部件或上述支撑部件中的另一个上且插通于上述孔部中,
上述移动防止部件由与上述受光面的第一边相邻且沿上述第一边延伸的第一部分和与上述受光面的上述第一边正交的第二边相邻且沿上述第二边延伸的第二部分构成,
上述孔部在从与上述受光面垂直的方向观察的状态下,形成于比沿与通过上述受光面的中心的上述第一边平行的方向延伸的直线更靠与上述第一部分相反的一侧,且形成于比沿与通过上述受光面的中心的上述第二边平行的方向延伸的直线更靠与上述第二部分相反的一侧的区域,
上述插通部件具备:抵接部,位于上述孔部内,且可取伴随上述可动部件的移动而在上述孔部内沿上述多个方向移动而与上述孔部的内面抵接的状态和不与上述内面抵接的状态;及宽幅部,配置于上述孔部的与形成有上述插通部件的上述另一个部件侧相反的一侧的外侧,
上述宽幅部的大小为,无论上述抵接部位于上述孔部内的任何位置,从与上述受光面垂直的方向观察时,均与形成有上述孔部的上述其中一个部件重叠。
(2)
根据(1)所述的图像抖动校正装置,其中,
上述孔部形成于上述区域中的与上述第一边平行的方向的与上述第二部分相反的一侧的端部,且形成于上述区域中的与上述第二边平行的方向的与上述第一部分相反的一侧的端部。
(3)
根据(1)或(2)所述的图像抖动校正装置,其中,
从与上述受光面垂直的方向观察时,上述宽幅部大于上述孔部。
(4)
根据(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图像抖动校正装置,其具备:
上述可动部件的第一驱动用磁铁,配置于与上述支撑部件的上述移动防止部件对置的部分;
上述可动部件的第二驱动用磁铁,配置于与上述移动防止部件的上述第一驱动用磁铁对置的部分;及
上述可动部件的驱动用线圈,配置于上述可动部件中的被上述第一驱动用磁铁及上述第二驱动用磁铁夹持的位置,
上述移动防止部件由防止上述第一驱动用磁铁及上述第二驱动用磁铁的磁通泄漏的材料构成,
形成有上述孔部的上述其中一个部件与上述宽幅部之间的最大距离成为上述第二驱动用磁铁与上述驱动用线圈之间的距离以下。
(5)
一种摄像装置,其具备(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图像抖动校正装置。
以上,参考附图对各种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当然并不限定于这种例子。只要是本领域技术人员,在专利技术方案中所记载的范围内,显然能够想到各种变更例或修正例,应当理解这些当然也属于本发明的技术范围。并且,在不脱离发明的宗旨的范围内,可以任意地组合上述实施方式中的各构成要件。
另外,本申请基于2018年7月27日申请的日本专利申请(日本专利申请2018-141584),其内容引用于本申请中作为参考。
产业上的可利用性
本发明适用于单反相机或无反相机等数码相机、车载相机、监控摄像机或者智能手机等,便利性高且有效。
符号说明
100-数码相机,101-摄像光学系统,20-成像元件,3-图像抖动校正装置,104-AFE,105-成像元件驱动部,106-移动检测传感器,108-系统控制部,107-图像处理部,K-光轴,1A-支撑部件,1B-移动防止部件,1Ba-第一部分,1Bb-第二部分,Mh1-X轴位置检测用磁铁,Mh2-Y轴兼旋转位置检测用磁铁,Mh3-Y轴兼旋转位置检测用磁铁,1s、2s、3s-S极,1n、2n、3n-N极,Mv1-X轴兼旋转驱动用磁铁,Mv2-X轴兼旋转驱动用磁铁,Mv3-Y轴驱动用磁铁,mv1-X轴兼旋转驱动用磁铁,mv2-X轴兼旋转驱动用磁铁,mv3-Y轴驱动用磁铁,2-可动部件,C1-X轴兼旋转驱动用线圈,C2-X轴兼旋转驱动用线圈,C3-Y轴驱动用线圈,21-电路板,H1-X轴位置检测用霍尔元件,H2-Y轴兼旋转位置检测用霍尔元件,H3-Y轴兼旋转位置检测用霍尔元件,24a、24b、24c-弹簧,20a-受光面,20b-第二边,20c-第一边,P-受光面的中心,R-旋转轴,10-基座,11a、11b-孔部,12、14-轭部,13-连结部件,15a、15b、15c-平面,16a、16b、16c-钩,17a、17b、17c-突起部,18-轭部,19a-孔部,19b、19c-缺口部,21a、21b、21c-连接器,22-基座,23a、23b、23c-钩,25、26、27-挠性印制电路板,25a、26a-第一部位,25b、26b-折回部,27a-固定部,27b-非固定部,28A、28A-安装部,28a、28b-插通部件,280a、280b-平板部,281a、281b-宽幅部,282a、282b-轴部,283a、283b-抵接部,L1、D1、D2-直线,29a、29b、29c-底面,290a、290b、290c-凹部,200-智能手机,201-框体,202-显示面板,203-操作面板,204-显示输入部,205-扬声器,206-麦克风,207-操作部,208-相机部,210-无线通信部,211-通话部,212-存储部,213-外部输入输出部,214-GPS接收部,215-动作传感器部,216-电源部,217-内部存储部,218-外部存储部,220-主控制部,ST1~STn-GPS卫星。

Claims (6)

1.一种图像抖动校正装置,其具备:
可动部件,固定有成像元件;
支撑部件,在包括沿所述成像元件的受光面相互正交的第一方向及第二方向的多个方向上移动自如地支撑所述可动部件,且相对于所述可动部件配置于与所述受光面侧相反的一侧;及
移动限制部,限制所述可动部件向所述多个方向和与所述受光面垂直的方向的移动,
所述可动部件中固定有:固定有成像元件的电路板,以及用于使所述可动部件在所述多个方向移动的多个驱动用线圈,
所述电路板中固定有用于检测所述可动部件在所述多个方向上的各个位置的多个位置检测元件,
所述移动限制部具备:移动防止部件,固定于所述支撑部件并与所述支撑部件一同夹持所述可动部件,用于防止所述可动部件向与所述受光面垂直的方向的移动;孔部,形成于所述可动部件或所述支撑部件中的一个上;及插通部件,形成于所述可动部件或所述支撑部件中的另一个上且插通于所述孔部中,
所述移动防止部件由与所述受光面的第一边相邻且沿所述第一边延伸的第一部分和与所述受光面的所述第一边正交的第二边相邻且沿所述第二边延伸的第二部分构成,
所述孔部在从与所述受光面垂直的方向观察的状态下,形成于比沿与通过所述受光面的中心的所述第一边平行的方向延伸的直线更靠与所述第一部分相反的一侧,且形成于比沿与通过所述受光面的中心的所述第二边平行的方向延伸的直线更靠与所述第二部分相反的一侧的区域,
所述插通部件具备:抵接部,位于所述孔部内,且可取伴随所述可动部件的移动而在所述孔部内沿所述多个方向移动而与所述孔部的内面抵接的状态和不与所述内面抵接的状态;及宽幅部,配置于所述孔部的与形成有所述插通部件的所述另一个部件侧相反的一侧的外侧,
所述宽幅部的大小为,无论所述抵接部位于所述孔部内的任何位置,从与所述受光面垂直的方向观察时,均与形成有所述孔部的所述可动部件或所述支撑部件中的一个部件重叠。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抖动校正装置,其中,
所述孔部形成于所述区域中的与所述第一边平行的方向的与所述第二部分相反的一侧的端部,且形成于所述区域中的与所述第二边平行的方向的与所述第一部分相反的一侧的端部。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抖动校正装置,其中,
从与所述受光面垂直的方向观察时,所述宽幅部大于所述孔部。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图像抖动校正装置,其中,
从与所述受光面垂直的方向观察时,所述宽幅部大于所述孔部。
5.一种图像抖动校正装置,其具备:
可动部件,固定有成像元件;
支撑部件,在包括沿所述成像元件的受光面相互正交的第一方向及第二方向的多个方向上移动自如地支撑所述可动部件,且相对于所述可动部件配置于与所述受光面侧相反的一侧;及
移动限制部,限制所述可动部件向所述多个方向和与所述受光面垂直的方向的移动,
所述移动限制部具备:移动防止部件,固定于所述支撑部件并与所述支撑部件一同夹持所述可动部件,用于防止所述可动部件向与所述受光面垂直的方向的移动;孔部,形成于所述可动部件或所述支撑部件中的一个上;及插通部件,形成于所述可动部件或所述支撑部件中的另一个上且插通于所述孔部中,
所述移动防止部件由与所述受光面的第一边相邻且沿所述第一边延伸的第一部分和与所述受光面的所述第一边正交的第二边相邻且沿所述第二边延伸的第二部分构成,
所述孔部在从与所述受光面垂直的方向观察的状态下,形成于比沿与通过所述受光面的中心的所述第一边平行的方向延伸的直线更靠与所述第一部分相反的一侧,且形成于比沿与通过所述受光面的中心的所述第二边平行的方向延伸的直线更靠与所述第二部分相反的一侧的区域,
所述插通部件具备:抵接部,位于所述孔部内,且可取伴随所述可动部件的移动而在所述孔部内沿所述多个方向移动而与所述孔部的内面抵接的状态和不与所述内面抵接的状态;及宽幅部,配置于所述孔部的与形成有所述插通部件的所述另一个部件侧相反的一侧的外侧,
所述宽幅部的大小为,无论所述抵接部位于所述孔部内的任何位置,从与所述受光面垂直的方向观察时,均与形成有所述孔部的所述其中一个部件重叠,
所述图像抖动校正装置还具备:
所述可动部件的第一驱动用磁铁,配置于与所述支撑部件的所述移动防止部件对置的部分;
所述可动部件的第二驱动用磁铁,配置于与所述移动防止部件的所述第一驱动用磁铁对置的部分;及
所述可动部件的驱动用线圈,配置于所述可动部件中的被所述第一驱动用磁铁及所述第二驱动用磁铁夹持的位置,
所述移动防止部件由防止所述第一驱动用磁铁及所述第二驱动用磁铁的磁通泄漏的材料构成,
形成有所述孔部的所述可动部件或所述支撑部件中的一个部件与所述宽幅部之间的最大距离成为所述第二驱动用磁铁与所述驱动用线圈之间的距离以下。
6.一种摄像装置,其具备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图像抖动校正装置。
CN201980049987.7A 2018-07-27 2019-05-30 图像抖动校正装置及摄像装置 Active CN112513730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8-141584 2018-07-27
JP2018141584 2018-07-27
PCT/JP2019/021626 WO2020021855A1 (ja) 2018-07-27 2019-05-30 像ぶれ補正装置及び撮像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513730A CN112513730A (zh) 2021-03-16
CN112513730B true CN112513730B (zh) 2022-06-03

Family

ID=6918168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80049987.7A Active CN112513730B (zh) 2018-07-27 2019-05-30 图像抖动校正装置及摄像装置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11740484B2 (zh)
JP (1) JP6846575B2 (zh)
CN (1) CN112513730B (zh)
WO (1) WO2020021855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11356610B2 (en) * 2018-06-29 2022-06-07 Lg Innotek Co., Ltd. Camera device with OIS function by moving an image sensor and optical instrument
JP7108676B2 (ja) * 2020-12-21 2022-07-28 ジョウシュウシ レイテック オプトロニクス カンパニーリミテッド 撮像装置用防振機構、光学系、カメラ及び電子機器
JP2022158578A (ja) * 2021-04-02 2022-10-17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駆動装置、像ぶれ補正装置及び撮像装置
JP2023007864A (ja) * 2021-07-02 2023-01-19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駆動装置及び撮像装置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721969A (en) * 1996-02-27 1998-02-24 Asahi Seimitsu Kabushiki Kaisha Mechanism for driving a blur correcting lens in a blurred image correcting apparatus of a camera
JP2000330154A (ja) * 1999-05-19 2000-11-30 Canon Inc 像振れ補正装置
CN101324737A (zh) * 2007-06-15 2008-12-17 富士能株式会社 图像模糊校正单元、图像模糊校正装置、以及摄影装置
CN101681081A (zh) * 2007-06-20 2010-03-24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成像模糊校正装置以及摄影装置
CN102135699A (zh) * 2010-01-21 2011-07-27 奥林巴斯映像株式会社 抖动校正装置
CN102165368A (zh) * 2008-09-30 2011-08-24 日本电产科宝株式会社 像抖动修正装置、摄像透镜单元和相机单元
CN103842901A (zh) * 2011-09-29 2014-06-04 奥林巴斯株式会社 像抖动校正装置及具有该像抖动校正装置的拍摄装置
CN107463050A (zh) * 2016-06-02 2017-12-12 日本电产三协株式会社 带抖动修正功能的光学单元

Family Cites Families (1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4471853B2 (ja) 2005-01-21 2010-06-02 Hoya株式会社 デジタルカメラ
JP5309417B2 (ja) * 2005-10-06 2013-10-09 ペンタックスリコーイメージング株式会社 ステージ装置のロック機構
US7672577B2 (en) 2005-10-06 2010-03-02 Hoya Corporation Lock mechanism for stage apparatus
JP4810216B2 (ja) * 2005-12-15 2011-11-09 Hoya株式会社 ステージ装置のロック機構
JP2008129326A (ja) * 2006-11-21 2008-06-05 Pentax Corp ステージ装置、手ぶれ補正装置及びステージ装置の駆動方法
JP2008191550A (ja) * 2007-02-07 2008-08-21 Hoya Corp カメラの手振れ補正装置
JP4943191B2 (ja) * 2007-03-14 2012-05-30 ペンタックスリコーイメージング株式会社 カメラの手振れ補正装置
JP2010096826A (ja) 2008-10-14 2010-04-30 Olympus Imaging Corp カメラのブレ補正装置
JP2013003404A (ja) 2011-06-17 2013-01-07 Olympus Imaging Corp ブレ画像防止機構
US9235061B2 (en) 2013-09-12 2016-01-12 Olympus Corporation Retention mechanism, driving apparatus, and blur correction apparatus
JP6284321B2 (ja) * 2013-09-12 2018-02-28 オリンパス株式会社 ブレ補正装置
WO2017145205A1 (ja) * 2016-02-23 2017-08-31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像振れ補正装置、及び撮像装置
US10038848B2 (en) 2016-02-23 2018-07-31 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Management Co., Ltd. Image blur correction device and imaging device
WO2019065893A1 (ja) * 2017-09-27 2019-04-04 富士フイルム株式会社 像ぶれ補正装置及び撮像装置
CN111149050B (zh) * 2017-09-27 2021-06-01 富士胶片株式会社 图像抖动校正装置及摄像装置
WO2019131934A1 (ja) * 2017-12-28 2019-07-04 富士フイルム株式会社 像ぶれ補正装置及び撮像装置
JP2023045591A (ja) * 2021-09-22 2023-04-03 富士フイルム株式会社 撮像装置

Patent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721969A (en) * 1996-02-27 1998-02-24 Asahi Seimitsu Kabushiki Kaisha Mechanism for driving a blur correcting lens in a blurred image correcting apparatus of a camera
JP2000330154A (ja) * 1999-05-19 2000-11-30 Canon Inc 像振れ補正装置
CN101324737A (zh) * 2007-06-15 2008-12-17 富士能株式会社 图像模糊校正单元、图像模糊校正装置、以及摄影装置
CN101681081A (zh) * 2007-06-20 2010-03-24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成像模糊校正装置以及摄影装置
CN102165368A (zh) * 2008-09-30 2011-08-24 日本电产科宝株式会社 像抖动修正装置、摄像透镜单元和相机单元
CN102135699A (zh) * 2010-01-21 2011-07-27 奥林巴斯映像株式会社 抖动校正装置
CN103842901A (zh) * 2011-09-29 2014-06-04 奥林巴斯株式会社 像抖动校正装置及具有该像抖动校正装置的拍摄装置
CN107463050A (zh) * 2016-06-02 2017-12-12 日本电产三协株式会社 带抖动修正功能的光学单元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513730A (zh) 2021-03-16
WO2020021855A1 (ja) 2020-01-30
US11740484B2 (en) 2023-08-29
US20210149210A1 (en) 2021-05-20
JPWO2020021855A1 (ja) 2021-03-11
JP6846575B2 (ja) 2021-03-2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2513730B (zh) 图像抖动校正装置及摄像装置
CN111149050B (zh) 图像抖动校正装置及摄像装置
CN111164504B (zh) 图像抖动校正装置及摄像装置
JP7228609B2 (ja) 可動支援装置、像ぶれ補正装置、及び撮像装置
CN111512224B (zh) 图像抖动校正装置、摄像装置、位置检测方法及记录介质
US11146731B2 (en) Image shake correction device and imaging device
US10859848B2 (en) Image shake correction device and imaging device
CN111543048B (zh) 图像抖动校正装置及摄像装置
CN111149348B (zh) 图像抖动校正装置、摄像装置及图像抖动校正装置的制造方法
CN111630835B (zh) 图像抖动校正装置、摄像装置、图像抖动校正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