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3207313B - 二次电池、装置、人造石墨及制备方法 - Google Patents

二次电池、装置、人造石墨及制备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3207313B
CN113207313B CN201980066259.7A CN201980066259A CN113207313B CN 113207313 B CN113207313 B CN 113207313B CN 201980066259 A CN201980066259 A CN 201980066259A CN 113207313 B CN113207313 B CN 113207313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rtificial graphite
negative electrode
secondary battery
electrode plate
battery accord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80066259.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3207313A (zh
Inventor
李远源
马建军
沈睿
何立兵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ontemporary Amperex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Contemporary Amperex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ontemporary Amperex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Contemporary Amperex Technology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1320731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207313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320731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207313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4/00Electrodes
    • H01M4/02Electrodes composed of, or comprising, active material
    • H01M4/36Selection of substances as active materials, active masses, active liquids
    • H01M4/58Selection of substances as active materials, active masses, active liquids of inorganic compounds other than oxides or hydroxides, e.g. sulfides, selenides, tellurides, halogenides or LiCoFy; of polyanionic structures, e.g. phosphates, silicates or borates
    • H01M4/583Carbonaceous material, e.g. graphite-intercalation compounds or CFx
    • H01M4/587Carbonaceous material, e.g. graphite-intercalation compounds or CFx for inserting or intercalating light metal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4/00Electrodes
    • H01M4/02Electrodes composed of, or comprising, active material
    • H01M4/13Electrodes for accumulators with non-aqueous electrolyte, e.g. for lithium-accumulators;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4/133Electrodes based on carbonaceous material, e.g. graphite-intercalation compounds or CFx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1INORGANIC CHEMISTRY
    • C01BNON-METALLIC ELEMENTS; COMPOUNDS THEREOF; METALLOIDS OR COMPOUNDS THEREOF NOT COVERED BY SUBCLASS C01C
    • C01B32/00Carbon; Compounds thereof
    • C01B32/05Preparation or purification of carbon not covered by groups C01B32/15, C01B32/20, C01B32/25, C01B32/30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1INORGANIC CHEMISTRY
    • C01BNON-METALLIC ELEMENTS; COMPOUNDS THEREOF; METALLOIDS OR COMPOUNDS THEREOF NOT COVERED BY SUBCLASS C01C
    • C01B32/00Carbon; Compounds thereof
    • C01B32/20Graphite
    • C01B32/205Preparation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05Accumulators with non-aqueous electrolyte
    • H01M10/052Li-accumulators
    • H01M10/0525Rocking-chair batteries, i.e. batteries with lithium insertion or intercalation in both electrodes; Lithium-ion batteri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4/00Electrodes
    • H01M4/02Electrodes composed of, or comprising, active material
    • H01M4/13Electrodes for accumulators with non-aqueous electrolyte, e.g. for lithium-accumulators;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4/139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 H01M4/1393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electrodes based on carbonaceous material, e.g. graphite-intercalation compounds or CFx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1INORGANIC CHEMISTRY
    • C01BNON-METALLIC ELEMENTS; COMPOUNDS THEREOF; METALLOIDS OR COMPOUNDS THEREOF NOT COVERED BY SUBCLASS C01C
    • C01B32/00Carbon; Compounds thereof
    • C01B32/20Graphite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1INORGANIC CHEMISTRY
    • C01P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STRUCTURAL AND PHYSICAL ASPECTS OF SOLID INORGANIC COMPOUNDS
    • C01P2004/00Particle morphology
    • C01P2004/50Agglomerated particle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1INORGANIC CHEMISTRY
    • C01P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STRUCTURAL AND PHYSICAL ASPECTS OF SOLID INORGANIC COMPOUNDS
    • C01P2004/00Particle morphology
    • C01P2004/51Particles with a specific particle size distribution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1INORGANIC CHEMISTRY
    • C01P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STRUCTURAL AND PHYSICAL ASPECTS OF SOLID INORGANIC COMPOUNDS
    • C01P2004/00Particle morphology
    • C01P2004/60Particle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ize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1INORGANIC CHEMISTRY
    • C01P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STRUCTURAL AND PHYSICAL ASPECTS OF SOLID INORGANIC COMPOUNDS
    • C01P2004/00Particle morphology
    • C01P2004/60Particle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ize
    • C01P2004/61Micrometer sized, i.e. from 1-100 micrometer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1INORGANIC CHEMISTRY
    • C01P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STRUCTURAL AND PHYSICAL ASPECTS OF SOLID INORGANIC COMPOUNDS
    • C01P2006/00Physical properties of inorganic compounds
    • C01P2006/11Powder tap density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1INORGANIC CHEMISTRY
    • C01P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STRUCTURAL AND PHYSICAL ASPECTS OF SOLID INORGANIC COMPOUNDS
    • C01P2006/00Physical properties of inorganic compounds
    • C01P2006/12Surface area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1INORGANIC CHEMISTRY
    • C01P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STRUCTURAL AND PHYSICAL ASPECTS OF SOLID INORGANIC COMPOUNDS
    • C01P2006/00Physical properties of inorganic compounds
    • C01P2006/40Electric properti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4/00Electrodes
    • H01M4/02Electrodes composed of, or comprising, active material
    • H01M2004/021Physical characteristics, e.g. porosity, surface area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4/00Electrodes
    • H01M4/02Electrodes composed of, or comprising, active material
    • H01M2004/026Electrodes composed of, or comprising, active material characterised by the polarity
    • H01M2004/027Negative electrod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2220/00Batteries for particular applications
    • H01M2220/20Batteries in motive systems, e.g. vehicle, ship, plane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10Energy storage using batteries

Landscapes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Electrochemistry (AREA)
  • General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Organic Chemistry (AREA)
  • Inorganic Chemistry (AREA)
  • Materials Engineering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General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Geology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Battery Electrode And Active Subsutance (AREA)
  • Carbon And Carbon Compounds (AREA)
  • Secondary Cell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二次电池、装置、人造石墨及制备方法。二次电池包括负极极片,所述负极极片包括负极活性材料,所述负极活性材料包括人造石墨,其中,所述人造石墨的数量粒径分布Dn10≥1μm;所述人造石墨的石墨化度为90%~95%;所述负极极片的压实密度为1.55g/cm3~1.75g/cm3,所述负极极片的OI值≤15,其中,所述负极极片的OI值=C004/C110,C004为所述负极极片中所述人造石墨004晶面衍射峰的峰面积,C110为所述负极极片中所述人造石墨110晶面衍射峰的峰面积。本申请所提供的人造石墨具有较高的克容量和较低的循环膨胀。本申请所提供的二次电池能具有低循环膨胀和高能量密度。

Description

二次电池、装置、人造石墨及制备方法
技术领域
本申请属于二次电池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二次电池、装置、人造石墨及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二次电池因具有无污染、使用寿命长等突出特点,因而被广泛应用。
但二次电池在循环过程中会发生体积膨胀,导致电池的内应力增大,影响电池的使用寿命和安全性能。例如,随着新能源汽车的迅速普及,市场对动力型二次电池的使用寿命和安全性能的要求越来越高。为了增强新能源汽车的市场竞争力,确有必要提供一种能降低二次电池体积膨胀的新技术。
发明内容
本申请提供一种可具有低循环膨胀的二次电池、包含该二次电池的装置、可降低二次电池在循环过程中的体积膨胀的人造石墨及制备方法。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申请第一方面提供一种二次电池,其包括负极极片,所述负极极片包括负极活性材料,所述负极活性材料包括人造石墨,其中,
所述人造石墨的数量粒径分布Dn10≥1μm;
所述人造石墨的石墨化度为90%~95%;
所述负极极片的压实密度为1.55g/cm3~1.75g/cm3
所述负极极片的OI值≤15,其中,所述负极极片的OI值=C004/C110,C004为所述负极极片中所述人造石墨004晶面衍射峰的峰面积,C110为所述负极极片中所述人造石墨110晶面衍射峰的峰面积。其中,所述衍射峰的峰面积可以通过X射线衍射图谱测试获得。
本申请提供的二次电池中的负极活性材料包括人造石墨,所述人造石墨具有特定范围的Dn10和石墨化度,且当负极极片的压实密度为1.55g/cm3~1.75g/cm3时,该人造石墨的004晶面的峰面积与110晶面的峰面积之比在特定范围内。在上述条件的综合作用下,二次电池可以同时兼顾较高的能量密度和较小的循环膨胀,从而使二次电池的续航能力和安全性能得到有效改善。
在本申请的任一实施方式中,人造石墨的数量粒径分布Dn10为1.2μm~3μm。可选地,人造石墨的数量粒径分布Dn10为1.3μm~2μm。
在本申请的任一实施方式中,人造石墨的石墨化度为92%~94%。
在本申请的任一实施方式中,负极极片的压实密度为1.6g/cm3~1.7g/cm3;可选为1.62g/cm3~1.68g/cm3
在本申请的任一实施方式中,负极极片的OI值为8~12。
在本申请的任一实施方式中,人造石墨的体积粒径分布Dv10≥6μm,可选为6.5μm≤Dv10≤10.5μm。
在本申请的任一实施方式中,人造石墨的体积平均粒径Dv50为15μm~22μm,可选为15μm~18μm。
在本申请的任一实施方式中,人造石墨的粒径跨度(Dv90﹣Dv10)/Dv50为1.1~1.8,可选为1.2~1.5。
在本申请的任一实施方式中,人造石墨的比表面积SSA为0.8m2/g~2.0m2/g,可选为1.0m2/g~1.5m2/g。
在本申请的任一实施方式中,人造石墨包括由一次颗粒聚集形成的二次颗粒。在一些实施例中,二次颗粒在人造石墨中的数量占比≥60%。在一些实施例中,二次颗粒在人造石墨中的数量占比为70%~90%。
在本申请的任一实施方式中,人造石墨的D峰的峰强度ID与G峰的峰强度IG之间满足:ID/IG≤0.25。人造石墨的ID/IG较小,其表面稳定性较高,由此能降低二次电池在循环过程中的体积膨胀。在一些实施例中,0.1≤ID/IG≤0.2。
在本申请的任一实施方式中,人造石墨的振实密度为0.85g/cm3~1.35g/cm3,可选为0.95g/cm3~1.15g/cm3
在本申请的任一实施方式中,人造石墨在2000kg压力下的粉体压实密度为1.65g/cm3~1.85g/cm3,可选为1.68g/cm3~1.83g/cm3
在本申请的任一实施方式中,人造石墨的克容量为350mAh/g~359mAh/g;可选为352mAh/g~355mAh/g。
在本申请的任一实施方式中,负极极片的面密度为7.5mg/cm2~14.0mg/cm2;可选为9.5mg/cm2~12.0mg/cm2。负极极片的面密度在适当范围内,能使具有较高的容量的同时,还具有较高的活性离子和电子传输性能。
本申请第二方面提供一种装置,其包括根据本申请第一方面所述的二次电池。
本申请的装置包括本申请提供的二次电池,因而至少具有与所述二次电池相同的优势。
本申请第三方面提供一种人造石墨,所述人造石墨的数量粒径分布Dn10≥1μm;所述人造石墨的石墨化度为90%~95%;当所述人造石墨在压实密度为1.55g/cm3~1.75g/cm3的负极极片中时,所述人造石墨004晶面的峰面积与110晶面的峰面积之比≤15。
本申请提供的人造石墨具有特定范围的Dn10和石墨化度,且当人造石墨在压实密度为1.55g/cm3~1.75g/cm3的负极极片中时,其004晶面的峰面积与110晶面的峰面积之比在特定范围内。在上述条件的综合作用下,采用该人造石墨的二次电池可以同时兼顾较高的能量密度和较小的循环膨胀,从而使二次电池的续航能力和安全性能得到有效改善。
本申请第四方面提供一种人造石墨的制备方法,其包括以下步骤:
(1)将生焦进行破碎,并分级处理;
(2)对步骤(1)所得产物进行整形,之后去除细粉;
(3)对步骤(2)所得产物进行造粒,其中,所述造粒过程加入的粘结剂用量不超过生焦原料总重量的5%;
(4)对步骤(3)所得产物在2800℃~3200℃的温度下进行石墨化处理,得到所述人造石墨;
其中,所述人造石墨的数量粒径分布Dn10≥1μm;所述人造石墨的石墨化度为90%~95%;当所述人造石墨在压实密度为1.55g/cm3~1.75g/cm3的负极极片中时,所述人造石墨004晶面的峰面积与110晶面的峰面积之比≤15。
在本申请的任一实施方式中,生焦选自生石油焦、生沥青焦和冶金焦中的一种或几种。可选地,生焦包括生石油焦。
在本申请的任一实施方式中,生焦为非针状焦。
在本申请的任一实施方式中,生焦的挥发分含量为6%~12%,可选为7%~10%。
在本申请的任一实施方式中,生焦的硫含量≤2%。可选地,生焦的硫含量≤0.6%。
在本申请的任一实施方式中,步骤(3)在不加入粘结剂的条件下对步骤(2)所得产物进行造粒。
在本申请的任一实施方式中,对步骤(3)得到的产物在2900℃~3100℃的温度下进行石墨化处理。
本申请第五方面提供一种二次电池的制备方法,其包括采用本申请第三方面所述的人造石墨制备负极极片的步骤。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本申请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所描述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二次电池的示意图。
图2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电池模块的示意图。
图3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电池包的示意图。
图4是图3的分解图。
图5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装置的示意图。
图6a-6c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人造石墨的SEM(scanning electronmicroscope,扫描电镜)图片。
其中,附图标记说明如下:
1、电池包;
2、上箱体;
3、下箱体;
4、电池模块;
5、二次电池。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申请的发明目的、技术方案和有益技术效果更加清晰,以下结合实施例对本申请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的是,本说明书中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为了解释本申请,并非为了限定本申请。
为了简便,本文仅明确地公开了一些数值范围。然而,任意下限可以与任何上限组合形成未明确记载的范围;以及任意下限可以与其它下限组合形成未明确记载的范围,同样任意上限可以与任意其它上限组合形成未明确记载的范围。此外,尽管未明确记载,但是范围端点间的每个点或单个数值都包含在该范围内。因而,每个点或单个数值可以作为自身的下限或上限与任意其它点或单个数值组合或与其它下限或上限组合形成未明确记载的范围。
在本文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说明,“以上”、“以下”为包含本数,“一种或几种”中“几种”的含义是两种或两种以上。
本申请的上述发明内容并不意欲描述本申请中的每个公开的实施方式或每种实现方式。如下描述更具体地举例说明示例性实施方式。在整篇申请中的多处,通过一系列实施例提供了指导,这些实施例可以以各种组合形式使用。在各个实例中,列举仅作为代表性组,不应解释为穷举。
电能作为一种经济、实用、清洁且容易控制和转换的能量形式,被越来越多地应用于各种装置中。二次电池因其具有高能量密度、便于携带、无记忆效应、环境友好等优势,成为装置的电源优选项。
[二次电池]
因此,在本申请的第一方面提供一种二次电池。
二次电池包括正极极片、负极极片和电解质。在电池充放电过程中,活性离子在正极极片和负极极片之间往返嵌入和脱出。电解质在正极极片和负极极片之间起到传导离子的作用。
[负极极片]
负极极片包括负极集流体以及设置在负极集流体至少一个表面上的负极膜片。作为示例,负极集流体具有在其自身厚度方向相对的两个表面,负极膜片层合设置在负极集流体相对的两个表面中的任意一者或两者上。
负极集流体可以采用具有良好导电性及机械强度的材质,起导电和集流的作用。在一些实施例中,负极集流体可以采用铜箔。
负极膜片包括负极活性材料,负极活性材料包括人造石墨。
本申请的发明人基于大量的研究,提供一种能同时兼顾高克容量和低膨胀性能的人造石墨。具体地,所述人造石墨的数量粒径分布Dn10≥1μm;所述人造石墨的石墨化度为90%~95%;且当所述人造石墨在压实密度为1.55g/cm3~1.75g/cm3的负极极片中时,所述人造石墨004晶面的峰面积C004与110晶面的峰面积C110之比C004/C110≤15。本申请的人造石墨可有效减小负极极片在循环过程中的体积膨胀,同时,其具有较高的克容量,有利于提升二次电池的能量密度。
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的人造石墨具有特定范围的Dn10和石墨化度,由此能使其具有较高的克容量。且在负极极片的压实密度为1.55g/cm3~1.75g/cm3时,该人造石墨的取向指数OI值较低。具有低取向度的人造石墨在嵌锂过程中的膨胀可以分散到各个方向,从而能降低负极极片和二次电池在循环过程中的体积膨胀。
采用本申请的人造石墨,在上述条件综合作用下,能使二次电池兼具较高的能量密度和较低的循环膨胀。
二次电池在循环过程中的体积增加较小,有利于使其保持较高的体积能量密度。尤其是,低循环膨胀的二次电池能在循环过程中能保持适于电解液浸润的内部结构,使电解液充分浸润于电芯中,从而提高二次电池的循环寿命。较低的循环膨胀还能降低该二次电池的电芯内应力,减小电芯在内应力作用下产生的变形,使二次电池的安全性能也得到有效改善。采用该二次电池的装置的安全性能也因此能得到提升。
具有较高的石墨化度能使人造石墨获得较高的克容量。尤其是,进一步通过使人造石墨的Dn10在特定范围内,能进一步提高人造石墨的克容量。因此,本申请的人造石墨的克容量较高,可提高电池的能量密度,从而有利于提升装置的续航能力。另外,采用本申请的人造石墨能使负极极片获得较高的压实密度,能进一步提高二次电池的能量密度。
负极极片的压实密度为1.55g/cm3~1.75g/cm3时,负极极片的OI值可以≤15,≤13,≤12,≤11.5。负极极片的OI值较小,则其中的人造石墨在嵌锂过程中的方向选择性较小,嵌锂膨胀可以被分散到各个方向,从而能降低极片和电池的循环膨胀。进一步地,负极极片的压实密度为1.55g/cm3~1.75g/cm3时,负极极片的OI值可以≥6,≥7,≥8,≥8.5。这样,该负极极片中的人造石墨与负极集流体之间能具有较高的粘结力,由此能进一步降低极片和电池的循环膨胀。
在一些实施例中,当负极极片的压实密度为1.55g/cm3~1.75g/cm3时,负极极片的OI值为8~12。
在一些实施例中,负极极片的压实密度可以为1.6g/cm3~1.7g/cm3,可选为1.62g/cm3~1.68g/cm3。这样能使负极极片具有高压实密度的同时,还具有适于电解液充分浸润的孔隙率。因此,电池的容量能得到更有效地发挥,且该电池能获得较好的动力学性能。
本申请人发现,具有适当的石墨化度G能使人造石墨具有较高克容量的同时,还使人造石墨的体相结构稳定性较高。在一些实施例中,人造石墨的石墨化度G为90%~95%,可选为92%~95%,还可选为92%~94%。
人造石墨的石墨化度在上述范围内,能使其具有较高的粉体压实密度和克容量。尤其是,石墨化度G在上述范围内还能使人造石墨在电池循环过程中不易发生溶剂共嵌入,则石墨层不易发生剥离,由此能降低极片和电池的循环膨胀。同时,该人造石墨的结构稳定性较高,其在制备负极极片的辊压工艺中不易发生解体,因而极片中颗粒之间的内聚力较高,从而减小极片和电池在循环过程中的膨胀。
在一些实施例中,人造石墨的数量粒径分布Dn10可以≥1μm,≥1.2μm,≥1.3μm,≥1.5μm。人造石墨的Dn10适当,能使其自身具有较高的克容量。另外,人造石墨的Dn10使其活性比表面积较小,因此其与电解液之间的副反应较少,电池的循环膨胀也能进一步降低。
进一步地,人造石墨的Dn10可以≤4μm,≤3μm,≤2μm。可选地,人造石墨的Dn10为1.2μm~3μm,还可选为1.3μm~2μm。含有适量较小颗粒的人造石墨中,较小颗粒能填充于较大颗粒之间的孔隙中,使该人造石墨还能具有较高的振实密度和粉体压实密度,由此采用其的负极极片能获得较高的极片压实密度,从而能使电池的能量密度进一步提升。
在一些实施例中,人造石墨的粒径Dv50可以为15μm~22μm。可选地,人造石墨的Dv50可以为15μm~20μm,还可选为15μm~18μm。
人造石墨的粒径Dv50适于使其具有较高的活性离子和电子传输性能的同时,还能减少电解液在负极的副反应。具有适当Dv50的人造石墨还有利于提升自身的粉体压实密度。
在一些实施例中,人造石墨的粒径Dv10≥6μm。例如,人造石墨的Dv10可以≥6μm,≥6.5μm,≥7μm,≥7.5μm。该人造石墨的活性比表面积较小,能使采用其的二次电池中的副反应进一步减少。进一步地,人造石墨的Dv10可以≤11μm,≤10.5μm,≤10μm,≤9.5μm,≤9μm。这样有利于使极片获得较高的压实密度。可选地,6.5μm≤Dv10≤10.5μm。
定义人造石墨的粒径跨度Span=(Dv90-Dv10)/Dv50。在一些实施例中,人造石墨的粒径跨度Span可以为1.1~1.8,可选为1.2~1.5。
人造石墨的粒径跨度Span适当,则其中含有适量的较大颗粒与较小颗粒,这能改善人造石墨之间的堆积性能,使采用其的负极极片具有适当孔隙率。同时,该人造石墨还能具有适当的活性比表面积,使其兼具较高的电化学反应活性和较高的表面稳定性,由此该人造石墨表面的电解液副反应较少,从而能大幅度减小副反应造成的电解液消耗和材料表面SEI(solid electrolyte interphase,固体电解质)膜厚度增加。这样,电池的低循环膨胀性能进一步提高。
此外,适当的粒径跨度Span还能使人造石墨具有较高的振实密度和粉体压实密度,采用其的负极极片的压实密度也因此比较高,从而能提升电池的能量密度。
在一些实施例中,人造石墨的比表面积SSA可以为0.8m2/g~2.0m2/g。例如,人造石墨的比表面积SSA可以为0.8m2/g以上,1m2/g以上,1.2m2/g以上;并且可以为2.0m2/g以下,1.8m2/g以下,1.5m2/g以下,1.3m2/g以下。可选地,人造石墨的比表面积SSA为1.0m2/g~1.5m2/g。
人造石墨具有适当的比表面积,能减少电解液在其表面的副反应,降低产气量,从而能降低二次电池在循环过程中的体积膨胀。同时,该人造石墨能具有较高的电化学反应活性,从而使二次电池具有较高的动力学性能,这有利于满足装置的功率需求。此外,适当的比表面积还能使人造石墨与粘结剂之间具有较强的结合力,由此能提高极片的内聚力和粘结力,从而进一步降低二次电池的循环膨胀。
在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所述人造石墨还同时满足人造石墨的Dv50为15μm~22μm,Dv10≥6μm,(Dv90-Dv10)/Dv50为1.1~1.8,和SSA为0.8m2/g~2.0m2/g。该人造石墨具有较好的颗粒搭配,使其获得较高的堆积密度,由此能提升人造石墨的粉体压实密度,这有利于提升电池的能量密度。同时,该人造石墨的比表面积有利于满足其电化学反应活性需求,且人造石墨的颗粒间搭配效果较好,使负极极片具有较高的液相离子传输性能和固相离子传输性能,由此能保证电池具有良好的动力学性能。
在一些实施例中,人造石墨包括由一次颗粒聚集形成的二次颗粒。这可以使人造石墨本身的取向程度较低,从而能降低电池的循环膨胀。
在一些实施例中,二次颗粒的形貌可以为块状、球状和类球状中的一种或几种。类球状例如是椭球状、类椭球状或近似球状的结构。图6a-6c是作为示例的人造石墨的颗粒形貌的SEM图片。
在一些实施例中,二次颗粒在人造石墨中的数量占比≥60%,进一步地为≥65%,≥70%,≥75%,≥80%。采用该人造石墨的负极极片的OI值较小,因此能降低负极极片和电池的循环膨胀。进一步地,二次颗粒在人造石墨中的数量占比≤95%,≤90%,≤85%。人造石墨中含有适量的一次颗粒,能提升其振实密度和粉体压实密度。可选地,二次颗粒在所述人造石墨中的数量占比为70%~90%。
D峰和G峰是石墨材料的拉曼(Raman)特征峰。人造石墨的D峰和G峰可以使用激光拉曼光谱测得,如Advantage 785TM型拉曼光谱仪。本申请的人造石墨通过拉曼光谱仪测得的拉曼光谱图中,D峰是在1300cm-1至1400cm-1范围内,G峰是在1580cm-1至1620cm-1范围内。ID/IG表示D峰的峰强度ID与G峰的峰强度IG之比。
在一些实施例中,可选地,本申请的人造石墨的ID/IG≤0.25。例如,人造石墨的ID/IG可以≤0.23,≤0.2,≤0.18,≤0.16,≤0.15。本申请的人造石墨的ID/IG较小,可认为人造石墨的表面稳定性较高,由此能进一步降低二次电池在循环过程中的体积膨胀。进一步地,人造石墨的ID/IG可以≥0.05,≥0.08,≥0.1,≥0.12。这样能使人造石墨具有较高的电化学反应活性,满足电池动力学性能的较高需求。可选地,0.1≤ID/IG≤0.2。
在一些实施例中,人造石墨的振实密度可以为0.85g/cm3~1.35g/cm3,可选为0.95g/cm3~1.15g/cm3
在一些实施例中,人造石墨在2000kg压力下的粉体压实密度为1.65g/cm3~1.85g/cm3,可选为1.68g/cm3~1.83g/cm3
人造石墨在2000kg压力下具有较高的粉体压实密度,采用该人造石墨的负极极片能具有较高的压实密度,从而使电池具有较高的能量密度。
在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本申请的人造石墨的克容量为350mAh/g~359mAh/g,例如为350mAh/g~357mAh/g,再例如为352mAh/g~355mAh/g。本申请的人造石墨在具有较高的克容量的同时,还具有较高的内部结构稳定性,其在制备负极极片的辊压工艺中不易发生解体,使极片中颗粒之间的内聚力较高,从而减小极片和电池的循环膨胀。
在一些实施例中,负极膜片还可选的包括可用于二次电池负极的其他负极活性材料。其他负极活性材料可以是其他石墨材料(如其他人造石墨、天然石墨)、中间相微碳球(简写为MCMB)、硬碳、软碳、硅基材料、锡基材料中的一种或几种。
在一些实施例中,负极膜片还包括粘结剂。作为示例,粘结剂可选自聚丙烯酸(PAA)、聚丙烯酸钠(PAAS)、聚丙烯酰胺(PAM)、聚乙烯醇(PVA)、丁苯橡胶(SBR)、海藻酸钠(SA)、聚甲基丙烯酸(PMAA)及羧甲基壳聚糖(CMCS)中的一种或几种。
在一些实施例中,负极膜片还可选地包括增稠剂。作为示例,增稠剂可以是羧甲基纤维素钠(CMC-Na)。
在一些实施例中,负极膜片还可选地包括导电剂。作为示例,用于负极膜片的导电剂可选自石墨、超导碳、乙炔黑、炭黑、科琴黑、碳点、碳纳米管、石墨烯和碳纳米纤维中的一种或几种。
在一些实施例中,负极极片的面密度可以为7.5mg/cm2~14.0mg/cm2;可选为8.5mg/cm2~13.0mg/cm2;还可选为9.5mg/cm2~12.0mg/cm2。负极极片的面密度指的是负极集流体单面上的负极膜片的面密度。负极极片的面密度在适当范围内,能使具有较高的容量的同时,还具有较高的活性离子和电子传输性能。
在本申请中,所述人造石墨的Dn10、Dv10、Dv50、Dv90可以参照标准GB/T19077.1-2016,使用激光粒度分析仪(如Malvern Master Size 3000)测定。
其中,Dn10、Dv10、Dv50、Dv90的物理定义如下:
Dn10:所述人造石墨累计数量分布百分数达到10%时所对应的粒径;
Dv10:所述人造石墨累计体积分布百分数达到10%时所对应的粒径;
Dv50:所述人造石墨累计体积分布百分数达到50%时所对应的粒径;
Dv90:所述人造石墨累计体积分布百分数达到90%时所对应的粒径。
所述人造石墨的形貌可以采用本领域已知的方法测试。例如,将人造石墨粘于导电胶上,使用扫描电镜&能谱仪(如sigma300型),对颗粒的形貌进行测试。测试可参考JY/T010-1996。可在500倍放大倍率下,统计二次颗粒数量和总颗粒数量,二次颗粒占比为二次颗粒数量与总颗粒数量的比值。
所述人造石墨的比表面积可以采用本领域已知的方法测试。例如可以参照GB/T19587-2017,采用氮气吸附比表面积分析测试方法测试,并用BET(Brunauer EmmettTeller)法计算得出,其中氮气吸附比表面积分析测试可以通过美国Micromeritics公司的Tri-Star 3020型比表面积孔径分析测试仪进行。
在负极极片的OI值测试中,X射线衍射分析可以参考标准JISK 0131-1996,使用X射线衍射仪(例如Bruker D8 Discover型X射线衍射仪)进行测试。在X射线衍射分析测试中可以采用铜靶作为阳极靶,使用厚度为0.02mm的Ni滤波片过滤CuKβ,以CuKα射线为辐射源,射线波长(取Kα1和Kα2的加权平均值),扫描2θ角范围为20°~80°,扫描速率为4°/min。在本申请中,具体地,负极极片的OI值测试方法为:将制备好的负极极片直接置于X射线衍射仪中,通过X射线衍射分析法得到负极极片中负极活性材料的004晶面衍射峰的峰面积C004以及110晶面衍射峰的峰面积C110,负极极片的OI值=C004/C110
人造石墨的004晶面所对应的2θ角为53.5°~55.5°(例如54.5°);人造石墨的110晶面所对应的2θ角为76.5°~78.5°(例如77.4°)。
所述人造石墨的振实密度可以采用本领域已知的方法测试。例如可参照标准GB/T5162-2006,使用粉体振实密度测试仪(如丹东百特BT-301)测试。
所述人造石墨的粉体压实密度可以采用本领域已知的方法测试。例如可参照GB/T24533-2009,使用电子压力试验机(如UTM7305)测试:将一定量的粉末放于压实专用模具上,设置不同压力,在设备上可以读出不同压力下粉末的厚度,计算可得不同压力下的压实密度。
所述人造石墨的石墨化度可以采用本领域已知的方法测试。例如石墨化度可以使用X射线衍射仪(如Bruker D8 Discover)测试,测试可参考JIS K 0131-1996、JB/T 4220-2011,测出d002的大小,然后根据公式G=(0.344-d002)/(0.344-0.3354)计算得出石墨化度,其中d002是以纳米(nm)表示的人造石墨晶体结构中的层间距。
[正极极片]
正极极片包括正极集流体以及设置在正极集流体至少一个表面上且包括正极活性材料的正极膜片。作为示例,正极集流体具有在其自身厚度方向相对的两个表面,正极膜片层合设置在正极集流体相对的两个表面中的任意一者或两者上。
正极集流体可以采用具有良好导电性及机械强度的材质。在一些实施例中,正极集流体可以采用为铝箔。
本申请对正极活性材料的具体种类不做具体限制,可以采用本领域已知的能够用于二次电池正极的材料,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实际需求进行选择。
在一些实施例中,二次电池可以为锂离子二次电池。正极活性材料可选自锂过渡金属氧化物及其改性材料,改性材料可以是对锂过渡金属氧化物进行掺杂改性和/或包覆改性。例如,锂过渡金属氧化物可选自锂钴氧化物、锂镍氧化物、锂锰氧化物、锂镍锰氧化物、锂镍钴锰氧化物、锂镍钴铝氧化物及橄榄石结构的含锂磷酸盐中的一种或几种。
作为示例,二次电池的正极活性材料可选自LiCoO2、LiNiO2、LiMnO2、LiMn2O4、LiNi1/3Co1/3Mn1/3O2(NCM333)、LiNi0.5Co0.2Mn0.3O2(NCM523)、LiNi0.6Co0.2Mn0.2O2(NCM622)、LiNi0.8Co0.1Mn0.1O2(NCM811)、LiNi0.85Co0.15Al0.05O2、LiFePO4(LFP)和LiMnPO4中的一种或几种。
在一些实施例中,正极膜片中还可选地包括粘结剂。对粘结剂的种类不做具体限制,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实际需求进行选择。作为示例,用于正极膜片的粘结剂可包括聚偏氟乙烯(PVDF)和聚四氟乙烯(PTFE)中的一种或几种。
在一些实施例中,正极膜片中还可选地包括导电剂。对导电剂的种类不做具体限制,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实际需求进行选择。作为示例,用于正极膜片的导电剂可包括石墨、超导碳、乙炔黑、炭黑、科琴黑、碳点、碳纳米管、石墨烯及碳纳米纤维中的一种或几种。
[电解质]
电解质在正极极片和负极极片之间起到传导离子的作用。本申请对电解质的种类没有具体的限制,可根据需求进行选择。例如,电解质可以选自固态电解质及液态电解质(即电解液)中的至少一种。
在一些实施例中,电解质采用电解液。电解液包括电解质盐和溶剂。
在一些实施例中,电解质盐可选自LiPF6(六氟磷酸锂)、LiBF4(四氟硼酸锂)、LiClO4(高氯酸锂)、LiAsF6(六氟砷酸锂)、LiFSI(双氟磺酰亚胺锂)、LiTFSI(双三氟甲磺酰亚胺锂)、LiTFS(三氟甲磺酸锂)、LiDFOB(二氟草酸硼酸锂)、LiBOB(二草酸硼酸锂)、LiPO2F2(二氟磷酸锂)、LiDFOP(二氟二草酸磷酸锂)及LiTFOP(四氟草酸磷酸锂)中的一种或几种。
在一些实施例中,溶剂可选自碳酸亚乙酯(EC)、碳酸亚丙酯(PC)、碳酸甲乙酯(EMC)、碳酸二乙酯(DEC)、碳酸二甲酯(DMC)、碳酸二丙酯(DPC)、碳酸甲丙酯(MPC)、碳酸乙丙酯(EPC)、碳酸亚丁酯(BC)、氟代碳酸亚乙酯(FEC)、甲酸甲酯(MF)、乙酸甲酯(MA)、乙酸乙酯(EA)、乙酸丙酯(PA)、丙酸甲酯(MP)、丙酸乙酯(EP)、丙酸丙酯(PP)、丁酸甲酯(MB)、丁酸乙酯(EB)、1,4-丁内酯(GBL)、环丁砜(SF)、二甲砜(MSM)、甲乙砜(EMS)及二乙砜(ESE)中的一种或几种。
在一些实施例中,电解液中还可选地包括添加剂。例如添加剂可以包括负极成膜添加剂,也可以包括正极成膜添加剂,还可以包括能够改善电池某些性能的添加剂,例如改善电池过充性能的添加剂、改善电池高温性能的添加剂、改善电池低温性能的添加剂等。
[隔离膜]
采用电解液的二次电池、以及一些采用固态电解质的二次电池中,还包括隔离膜。隔离膜设置在正极极片和负极极片之间起到隔离的作用。本申请对隔离膜的种类没有特别的限制,可以选用任意公知的具有良好的化学稳定性和机械稳定性的多孔结构隔离膜。在一些实施例中,隔离膜的材质可以选自玻璃纤维、无纺布、聚乙烯、聚丙烯及聚偏二氟乙烯中的一种或几种。隔离膜可以是单层薄膜,也可以是多层复合薄膜。隔离膜为多层复合薄膜时,各层的材料可以相同或不同。
[外包装]
在一些实施例中,二次电池可以包括外包装,用于封装正极极片、负极极片和电解质。作为一个示例,正极极片、负极极片和隔离膜可经叠片或卷绕形成叠片结构电芯或卷绕结构电芯,电芯封装在外包装内;电解质可采用电解液,电解液浸润于电芯中。二次电池中电芯的数量可以为一个或几个,可以根据需求来调节。
在一些实施例中,二次电池的外包装可以是软包,例如袋式软包。软包的材质可以是塑料,如可包括聚丙烯PP、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PBT、聚丁二酸丁二醇酯PBS等中的一种或几种。二次电池的外包装也可以是硬壳,例如铝壳等。
[制备方法]
二次电池的制备可以包括将负极极片、正极极片和电解质组装形成二次电池的步骤。在一些实施例中,可将正极极片、隔离膜、负极极片按顺序卷绕或叠片,使隔离膜处于正极极片与负极极片之间起到隔离的作用,得到电芯;将电芯置于外包装中,注入电解液并封口,得到二次电池。
在一些实施例中,二次电池的制备还可以包括制备正极极片的步骤。作为示例,可以将正极活性材料、导电剂和粘结剂分散于溶剂(例如N-甲基吡咯烷酮,简称NMP)中,形成均匀的正极浆料;将正极浆料涂覆在正极集流体上,经烘干、冷压等工序后,得到正极极片。
在一些实施例中,二次电池的制备包括采用本申请的任意一种或几种人造石墨制备负极极片的步骤。
在一些实施例中,采用本申请的任意一种或几种人造石墨制备负极极片的步骤可以包括:将包括本申请任意一种或几种人造石墨的负极活性材料、粘结剂、以及可选的增稠剂和导电剂分散于溶剂中,溶剂可以是去离子水,形成均匀的负极浆料;将负极浆料涂覆在负极集流体上,经烘干、冷压等工序后,得到负极极片。
接下来本申请还提供的一种人造石墨的制备方法,通过该制备方法能够制备得到上述任意一种人造石墨。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人造石墨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S10、将生焦原料进行破碎,并分级处理。
S20、将步骤S10所得产物进行整形,之后去除细粉。
S30、对步骤S20所得产物进行造粒,其中,所述造粒过程加入的粘结剂用量不超过生焦原料总重量的5%。
S40、对步骤S30所得产物在2800℃~3200℃的温度下进行石墨化处理,得到所述人造石墨。
在上述制备方法中,在步骤S10,所述生焦原料可以选自生石油焦、生沥青焦、冶金焦中的一种或几种,可选地包括生石油焦。
可选地,所述生焦原料为非针状焦。所述非针状焦可选自非针状生石油焦和非针状生沥青焦中的一种或几种。可选地,所述非针状焦包括非针状生石油焦。
在一些实施例中,在步骤S10,可选地,生焦原料的挥发分含量为6%~12%(重量百分含量)。例如,生焦原料的挥发分含量可以为6%以上,6.5%以上,7%以上,7.5%以上;并且可以为12%以下,11%以下,10%以下,9%以下。可选地,生焦原料的挥发分含量为7%~10%。
生焦原料的挥发分含量适当,能使其在步骤S20的造粒过程中具有较高的自粘接性,提高人造石墨中一次颗粒之间的粘接强度,使人造石墨具有较高的结构强度。同时,该生焦原料还有利于使人造石墨形成致密的内部结构,进一步提升人造石墨的结构强度。
生焦的挥发分含量可以采用本领域已知的方法测试。例如参照SH/T 0026-1990进行测定。
在一些实施例中,生焦原料的硫含量可以≤2%,≤1.5%,≤1%,≤0.5%。生焦原料具有较低的硫含量,能防止后续工艺过程中较多的硫组分逸出而造成的石墨材料的比表面积增大。这样有利于使人造石墨的比表面积满足前文所述的要求。可选地,生焦原料的硫含量≤0.6%。
生焦的的硫含量可以采用本领域已知的方法测试,例如参考GB/T 2286-2008进行测定。
在一些实施例中,在步骤S10,可以使用本领域已知的设备和方法对焦原料进行破碎,例如气流磨、机械磨或辊压磨。破碎过程常常会产生较多的过小颗粒,有时还会存在过大颗粒,因而可以在破碎后可根据需求进行分级处理,以除去破碎后粉体中的过小颗粒和过大颗粒。分级处理后能得到具有较好的粒径分布的颗粒产物,以便于后续的整形和造粒工艺。分级处理可以采用本领域已知的设备和方法进行,例如分级筛、重力分级机、离心分级机等。
通过调控步骤S10所得颗粒产物的粒径分布如Dv10、Dv50和/或Dv90在适当范围内,能改善后续造粒步骤中的造粒程度,使人造石墨自身具有较高的各向同性度,并兼具较高的克容量。
在步骤S20,通过整形以便将步骤S10所得颗粒产物的棱角打磨。这样便于后续的造粒工艺,使所得人造石墨中的二次颗粒具有较高的结构稳定性。
在一些实施例中,步骤S20可以采用本领域已知的设备和方法对步骤S10所得颗粒产物进行整形处理,例如整形机或其他整形设备。
本申请的发明人发现,通过步骤S20中的整形后去细粉处理,以调控整形后颗粒产物的Dn10在适当范围内,以便使所得人造石墨的Dn10在所需范围内。在一些实施例中,在步骤20可将所得颗粒产物的Dn10控制在0.5μm以上,如0.5μm~1.5μm。
可以采用本领域已知的设备和方法进行去细粉,例如分级筛、重力分级机、离心分级机等。
在步骤S30,通过对步骤S20所得颗粒产物进行造粒,以便使独立分散的一次颗粒聚集形成二次颗粒,由此能显著提升人造石墨的各向同性度,从而降低负极极片的OI。在造粒过程中,所述粘结剂的用量不超过生焦原料总重量的5%(即所述粘结剂的用量小于等于所述生焦原料总重量的5%)。可选地,在不加入粘结剂的条件下对步骤S20所得产物进行造粒(即所述粘结剂用量占生焦原料总重量的0%)。例如,当生焦的挥发分含量在7%以上时,所述步骤S30可在不加入粘结剂的条件下对步骤20所得颗粒产物进行造粒。
在减少或不存在粘结剂的条件下进行造粒,能进一步提升人造石墨的克容量。尤其是,在减少或不存在粘结剂的条件下,利用生焦的自粘接性对其进行造粒,能提升人造石墨颗粒整体的结构强度,从而能进一步降低电池的循环膨胀。但挥发分的含量不宜过大,否则会降低负极活性材料的克容量以及影响其在后续使用过程中的加工性能。
在一些实施例中,步骤S30可以采用本领域已知的设备进行造粒,例如造粒机。造粒机通常包括搅拌反应釜和对反应釜进行温度控制的模块。通过调控造粒过程中的搅拌转速、升温速率、造粒温度、降温速率等,有利于提高所得人造石墨的结构强度和各向同性度,其中能使人造石墨的C004/C110满足需求。
进一步地,通过调控上述工艺条件还能使造粒所得产物的体积平均粒径Dv50在所需范围内,尤其是使造粒所得产物的Dv10、Dv50和Dv90均在所需范围内。
通过调控步骤S10和/或S30的粒径分布,能使最终制备得到的人造石墨的Dv50、Dv10、Dv90和/或(Dv90﹣Dv10)/Dv50在所需范围内。
在步骤S40对步骤S30所得造粒产物进行超高温条件下的石墨化处理,以获得具有适当的石墨化度的人造石墨。在一些实施例中,步骤S40进行石墨化处理的温度可以为2800℃~3200℃,可选为2900℃~3100℃。在适当石墨化温度下制备得到的人造石墨能获得适当的石墨化度,由此人造石墨能获得较高的结构稳定性和克容量。
在步骤S30,可以采用本领域已知的设备进行石墨化,例如石墨化炉,进一步地例如艾奇逊石墨化炉。在石墨化处理结束后,可以通过筛分除去造粒产物在高温石墨化过程中团聚形成的少量过大颗粒。这样可以防止过大颗粒影响材料加工性能,如浆料的稳定性、涂布性能等。
在一些实施例中,在步骤S40后还可以包括步骤S50:将步骤S40所得的人造石墨与有机碳源混合,然后在850℃~1250℃的温度下加热处理,得到具有无定形碳包覆层的人造石墨。有机碳源可以选自酚醛树脂、沥青、糠醛树脂、环氧树脂中的一种或几种,可选为沥青。
本申请对二次电池的形状没有特别的限制,其可以是圆柱形、方形或其他任意的形状。如图1是作为一个示例的方形结构的二次电池5。
在一些实施例中,二次电池可以组装成电池模块,电池模块所含二次电池的数量可以为多个,具体数量可根据电池模块的应用和容量来调节。
图2是作为一个示例的电池模块4。参照图2,在电池模块4中,多个二次电池5可以是沿电池模块4的长度方向依次排列设置。当然,也可以按照其他任意的方式进行排布。进一步可以通过紧固件将该多个二次电池5进行固定。
可选地,电池模块4还可以包括具有容纳空间的壳体,多个二次电池5容纳于该容纳空间。
在一些实施例中,上述电池模块还可以组装成电池包,电池包所含电池模块的数量可以根据电池包的应用和容量进行调节。
图3和图4是作为一个示例的电池包1。参照图3和图4,在电池包1中可以包括电池箱和设置于电池箱中的多个电池模块4。电池箱包括上箱体2和下箱体3,上箱体2能够盖设于下箱体3,并形成用于容纳电池模块4的封闭空间。多个电池模块4可以按照任意的方式排布于电池箱中。
[装置]
在本申请的第二方面提供一种装置,所述装置包括本申请第一方面的二次电池,所述二次电池为所述装置提供电源。所述装置可以但不限于是移动设备(例如手机、笔记本电脑等)、电动车辆(例如纯电动车、混合动力电动车、插电式混合动力电动车、电动自行车、电动踏板车、电动高尔夫球车、电动卡车等)、电气列车、船舶及卫星、储能系统等。
所述装置可以根据其使用需求来选择二次电池、电池模块或电池包。
图5是作为一个示例的装置。该装置为纯电动车、混合动力电动车、或插电式混合动力电动车等。为了满足该装置对二次电池的高功率和高能量密度的需求,可以采用电池包或电池模块。
作为另一个示例的装置可以是手机、平板电脑、笔记本电脑等。该装置通常要求轻薄化,可以采用二次电池作为电源。
实施例
下述实施例更具体地描述了本申请公开的内容,这些实施例仅仅用于阐述性说明,因为在本申请公开内容的范围内进行各种修改和变化对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是明显的。除非另有声明,以下实施例中所报道的所有份、百分比、和比值都是基于重量计,而且实施例中使用的所有试剂都可商购获得或是按照常规方法进行合成获得,并且可直接使用而无需进一步处理,以及实施例中使用的仪器均可商购获得。
性能测试
(1)负极极片的循环膨胀率测试
将负极极片冷压后的厚度记为H0。将冷压后的负极极片与正极极片、隔离膜、电解液制成二次电池。在25℃下,将二次电池在新威充放电机进行100%DOD(100%放电深度,也就是满充后再满放)的1C/1C室温循环。将第一次循环的放电容量(即初始容量)记为100%,当循环容量保持率为初始容量80%时,循环停止。然后将二次电池充电至100%SOC(Stateof Charge,荷电状态),拆解二次电池并测试对应负极极片的厚度,记为H1。则负极极片的循环膨胀率为:(H1/H0-1)×100%。
(2)材料克容量测试
将制备的人造石墨、导电剂Super P、粘结剂(PVDF)按91.6:1.8:6.6的质量比与溶剂NMP(N-甲基吡咯烷酮)混合均匀,制成浆料;将制备好的浆料涂覆于铜箔集流体上,于烘箱中干燥后备用;以金属锂片为对电极;采用聚乙烯(PE)薄膜做为隔离膜;将碳酸亚乙酯(EC)、碳酸甲乙酯(EMC)、碳酸二乙酯(DEC)按体积比1:1:1混合,然后将LiPF6均匀溶解在上述溶液中得到电解液,其中LiPF6的浓度为1mol/L;在氩气保护的手套箱中将上述各部分组装成CR2430型扣式电池。
将所得扣式电池静置12小时后,以0.05C的电流进行恒流放电至0.005V,静置10分钟,以50μA的电流再进行恒流放电至0.005V,静置10分钟,以10μA的电流再进行恒流放电至0.005V;然后以0.1C的电流进行恒流充电值2V,记录充电容量。充电容量与人造石墨质量的比值即为所制备人造石墨的克容量。
(3)二次电池能量密度测试
在25℃下,将各实施例与对比例制备得到的二次电池以1/3C-1/3C进行充放电测试(测试仪器可以用新威测试机),电压区间为2.8V~4.3V,记录电池首圈放出的能量再除以电池的重量即为电池的重量能量密度,单位为Wh/kg。
(4)动力学性能测试
在25℃下,将实施例和对比例制备得到的电池以x C满充、以1C满放重复10次后,再将电池以x C满充,然后拆解出负极极片,并观察负极极片表面析锂情况。如果负极表面未析锂,则将充电倍率x C以0.1C为梯度递增再次进行测试,直至负极表面析锂,停止测试,此时的充电倍率(x-0.1)C即为电池的最大充电倍率。
实施例1
人造石墨的制备
1)原料破碎:使用机械磨或辊压磨对原料非针状生石油焦进行破碎。该非针状生石油焦中的挥发分含量为12%、硫含量为0.4%。破碎后进行分级处理,以调控所得颗粒产物的粒径分布。
2)整形去细粉:对破碎后所得颗粒产物进行整形,并去细粉处理。
3)造粒:将整形后所得颗粒产物加入造粒机的反应釜中,在不加入粘结剂的条件下对生焦原料进行造粒处理。
4)石墨化:将造粒所得产物加入石墨化炉中,升温至3000℃进行超高温石墨化,得到人造石墨。
负极极片的制备
将上述制备的人造石墨、导电剂(Super P)、粘结剂(SBR)、增稠剂(CMC-Na)按96.2:0.8:1.8:1.2的质量比在适量的去离子水中充分搅拌混合,使其形成均匀的负极浆料;将负极浆料涂覆于负极集流体铜箔的表面上,经干燥、冷压后,得到负极极片。所述负极极片的压实密度为1.65g/cm3,面密度为10.7mg/cm2
正极极片的制备
将正极活性材料LiNi0.5Co0.2Mn0.3O2(NCM523)、导电剂(Super P)、粘结剂PVDF按96.2:2.7:1.1的重量比在适量的NMP中充分搅拌混合,使其形成均匀的正极浆料;将正极浆料涂覆于正极集流体铝箔的表面上,经干燥、冷压后,得到正极极片。所述正极极片的压实密度为3.45g/cm3,面密度为18.8mg/cm2
电解液的制备
将碳酸亚乙酯(EC)、碳酸甲乙酯(EMC)、碳酸二乙酯(DEC)体积比1:1:1混合,然后将LiPF6均匀溶解在上述溶液中得到电解液,其中LiPF6的浓度为1mol/L。
隔离膜
采用聚乙烯(PE)薄膜。
二次电池的制备
将正极极片、隔离膜、负极极片按顺序叠好,经卷绕后得到电芯,将电芯装入外包装中,加入上述电解液,经封装、静置、化成、老化等工序后,得到二次电池。所述外包装选择长*宽*高=148mm*28.5mm*97.5mm的硬壳壳体。
实施例2~16
实施例2~5与实施例1的制备步骤相似,不同点在于:调整生焦原料的挥发分和硫含量。
实施例6~11与实施例1的制备步骤相似,不同点在于:调整整形后的去细粉程度。
实施例12~16与实施例1的制备步骤相似,不同点在于:调整石墨化温度。
对比例1~4
对比例1~4与实施例1的制备步骤相似,不同点在于:调控人造石墨的制备工艺参数,以获得不同的人造石墨。具体包括:
对比例1和4使用的原料为煅烧后的针状石油焦(即针状熟石油焦),且造粒步骤3)中添加粘结剂沥青,沥青的用量占原料总重量的8%。
对比例2在造粒后没有去细粉的步骤。
对比例3和4调整石墨化温度。
表1:实施例1~16和对比例1~4的人造石墨制备参数
表2:实施例1~16与对比例1~4的参数测试结果
表2以及下表中:粒度跨度=(Dv90﹣Dv10)/Dv50。
表2中人造石墨的其他参数:实施例1-16和对比例1-4的人造石墨的ID/IG为约0.16~0.18。
表3:实施例1~16与对比例1~4的性能测试结果
由实施例1-16和对比例1-4的比较可知,所述人造石墨的Dn10和石墨化度在适当范围内,且所述负极极片的压实密度为1.55g/cm3~1.75g/cm3时,人造石墨的OI值在适当范围内,能有效降低极片和电池的循环膨胀,并且该人造石墨还兼具较高的克容量。
对比例1中,人造石墨的取向指数OI值较高,导致负极极片在循环过程中的膨胀率较大。
对比例2中,人造石墨的Dn10较低,极片的循环膨胀虽得到一定缓解,但人造石墨自身的克容量较低。
对比例3中,人造石墨的石墨化度较低,尽管极片的循环膨胀较小,但是人造石墨难以兼顾自身较高的克容量。
对比例4中,人造石墨的石墨化度和取向指数OI值均不在范围内,其自身克容量较高,但极片的循环膨胀较大。
实施例17~21与对比例5~6
实施例17~21和对比例5~6与实施例7的制备步骤相似,不同点在于:调整负极极片的压实密度。
表4:实施例17~21与对比例5~6的参数测试结果
表5:实施例17~21与对比例5~6的性能测试结果
极片循环膨胀率[%] 二次电池能量密度[Wh/kg]
实施例17 27.7 224.5
实施例18 28.1 225.0
实施例19 28.6 225.3
实施例20 29.2 225.6
实施例21 29.6 226.2
对比例5 27.3 223.6
对比例6 31.3 227.1
从实施例17-21可以得出,当负极极片的压实密度在所给范围内时,电池可同时兼顾较低的循环膨胀和较高的能量密度。
对比例5的负极极片压实密度较低,其对应的电池能量密度较低。
对比例6的负极极片压实密度较高,电池的循环膨胀较大。
实施例22-26
实施例22~26与实施例7的制备步骤相似,不同点在于:调整原料破碎的程度以及造粒过程中的工艺参数(例如设备转数、升温曲线等)来调整人造石墨的粒度。
表6:实施例22-26的参数测试结果
人造石墨的其他参数:实施例22-26的人造石墨的石墨化度为约92%~93%;ID/IG为约0.16~0.18。
表7:实施例22-26的性能测试结果
极片循环膨胀率[%] 人造石墨克容量[mAh/g] 动力学性能
实施例22 28.2 349.0 1.7C
实施例23 28.4 353.9 1.7C
实施例24 28.6 354.6 1.6C
实施例25 28.5 355.1 1.5C
实施例26 28.7 356.8 1.4C
由实施例22-26与实施例7的比较可以看出,当人造石墨还满足其粒度分布在适当范围内时,能在改善极片和电池的循环膨胀和提高人造石墨的克容量的同时,使电池具有较好的动力学性能。
实施例27
实施例27与实施例7的制备步骤相似,不同点在于:在步骤(4)后还包括步骤(5):将步骤(4)所得的人造石墨与沥青混合,然后在1100℃的温度下加热处理,得到具有包覆层的人造石墨。
表8:实施例27的参数测试结果
表9:实施例27的性能测试结果
由实施例27与实施例7的比较可以看出,当本申请的人造石墨的表面还具有无定形碳包覆时,能在对极片的循环膨胀和材料克容量影响不太大的前提下,提高该人造石墨的动力学性能。
以上所述,仅为本申请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申请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各种等效的修改或替换,这些修改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应以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Claims (28)

1.一种二次电池,包括负极极片,所述负极极片包括负极活性材料,所述负极活性材料包括人造石墨,所述人造石墨的数量粒径分布Dn10为1.2μm~3μm;
所述人造石墨的石墨化度为90%~95%;
所述负极极片的压实密度为1.55g/cm3~1.75g/cm3
所述负极极片的OI值为8~12,其中,所述负极极片的OI值=C004/C110,C004为所述负极极片中所述人造石墨004晶面衍射峰的峰面积,C110为所述负极极片中所述人造石墨110晶面衍射峰的峰面积。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二次电池,其中,所述人造石墨的数量粒径分布Dn10为1.3μm~2μm。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二次电池,其中,所述人造石墨的石墨化度为92%~94%。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二次电池,其中,所述负极极片的压实密度为1.6g/cm3~1.7g/cm3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二次电池,其中,所述负极极片的压实密度为1.62g/cm3~1.68g/cm3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二次电池,其中,所述人造石墨还满足下述(1)-(4)中的一种或几种:
(1)所述人造石墨的体积粒径分布Dv10≥6μm;
(2)所述人造石墨的体积平均粒径Dv50为15μm~22μm;
(3)所述人造石墨的粒径跨度(Dv90﹣Dv10)/Dv50为1.1~1.8;
(4)所述人造石墨的比表面积SSA为0.8m2/g~2.0m2/g。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二次电池,其中,所述人造石墨还满足下述(1)-(4)中的一种或几种:
(1)所述人造石墨的体积粒径分布为6.5μm≤Dv10≤10.5μm;
(2)所述人造石墨的体积平均粒径Dv50为15μm~18μm;
(3)所述人造石墨的粒径跨度(Dv90﹣Dv10)/Dv50为1.2~1.5;
(4)所述人造石墨的比表面积SSA为1.0m2/g~1.5m2/g。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二次电池,其中,所述人造石墨包括由一次颗粒聚集形成的二次颗粒;所述二次颗粒在所述人造石墨中的数量占比≥60%。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二次电池,其中,所述二次颗粒在所述人造石墨中的数量占比为70%~90%。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二次电池,其中,所述人造石墨的D峰的峰强度ID与G峰的峰强度IG之间满足:ID/IG≤0.25。
11.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二次电池,其中,所述人造石墨的D峰的峰强度ID与G峰的峰强度IG之间满足:0.1≤ID/IG≤0.2。
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二次电池,其中,
所述人造石墨的振实密度为0.85g/cm3~1.35g/cm3;和/或,
所述人造石墨在2000kg压力下的粉体压实密度为1.65g/cm3~1.85g/cm3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二次电池,其中,
所述人造石墨的振实密度为0.95g/cm3~1.15g/cm3;和/或,
所述人造石墨在2000kg压力下的粉体压实密度为1.68g/cm3~1.83g/cm3
1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二次电池,其中,所述人造石墨的克容量为350mAh/g~359mAh/g。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二次电池,其中,所述人造石墨的克容量为352mAh/g~355mAh/g。
1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二次电池,其中,所述负极极片的面密度为7.5mg/cm2~14.0mg/cm2
17.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二次电池,其中,所述负极极片的面密度为9.5mg/cm2~12.0mg/cm2
18.一种装置,包括根据权利要求1至17任一项所述的二次电池。
19.一种人造石墨,其中,所述人造石墨的数量粒径分布Dn10为1.2μm~3μm;所述人造石墨的石墨化度为90%~95%;
当所述人造石墨在压实密度为1.55g/cm3~1.75g/cm3的负极极片中时,所述人造石墨004晶面的峰面积与110晶面的峰面积之比为8~12。
20.一种人造石墨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将生焦原料进行破碎,并分级处理;
(2)对步骤(1)所得产物进行整形,之后去除细粉;
(3)对步骤(2)所得产物进行造粒,其中,所述造粒过程加入的粘结剂用量不超过生焦原料总重量的5%;
(4)对步骤(3)所得产物在2800℃~3200℃的温度下进行石墨化处理,得到所述人造石墨;
其中,所述人造石墨的数量粒径分布Dn10≥1μm;所述人造石墨的石墨化度为90%~95%;
当所述人造石墨在压实密度为1.55g/cm3~1.75g/cm3的负极极片中时,所述人造石墨004晶面的峰面积与110晶面的峰面积之比为8~12。
21.根据权利要求20所述的制备方法,其中,所述生焦选自生石油焦、生沥青焦和冶金焦中的一种或几种。
22.根据权利要求21所述的制备方法,其中,所述生焦包括生石油焦。
23.根据权利要求20所述的制备方法,其中,所述生焦为非针状焦。
24.根据权利要求23所述的制备方法,其中,所述生焦的挥发分含量为6%~12%;和/或,
所述生焦的硫含量≤2%。
25.根据权利要求20所述的制备方法,其中,所述生焦的挥发分含量为7%~10%;和/或,
所述生焦的硫含量≤0.6%。
26.根据权利要求20所述的制备方法,其中,所述步骤(3)在不加入粘结剂的条件下对步骤(2)所得产物进行造粒。
27.根据权利要求20所述的制备方法,其中,对步骤(3)得到的产物在2900℃~3100℃的温度下进行石墨化处理。
28.一种二次电池的制备方法,包括权利要求20所述的人造石墨的制备方法。
CN201980066259.7A 2019-12-03 2019-12-03 二次电池、装置、人造石墨及制备方法 Active CN113207313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PCT/CN2019/122649 WO2021108981A1 (zh) 2019-12-03 2019-12-03 二次电池、装置、人造石墨及制备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207313A CN113207313A (zh) 2021-08-03
CN113207313B true CN113207313B (zh) 2023-12-01

Family

ID=7622130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80066259.7A Active CN113207313B (zh) 2019-12-03 2019-12-03 二次电池、装置、人造石墨及制备方法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Link
US (1) US20220123307A1 (zh)
EP (1) EP3916850A4 (zh)
JP (1) JP7367201B2 (zh)
KR (1) KR20220064388A (zh)
CN (1) CN113207313B (zh)
WO (1) WO2021108981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4175039A1 (en) 2021-09-08 2023-05-03 Contemporary Amperex Technology Co., Limited Negative electrode pole piece and secondary battery, battery pack, battery module, and electric device
CN115810724A (zh) * 2021-09-15 2023-03-17 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复合石墨材料及其制备方法、负极极片、二次电池
WO2023115530A1 (zh) * 2021-12-24 2023-06-29 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人造石墨及其制备方法及包含该人造石墨的二次电池和用电装置
CN114665066A (zh) * 2022-03-31 2022-06-24 宁德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电化学装置及电子装置
CN114464774B (zh) * 2022-04-13 2022-08-09 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负极极片及其应用
KR20240014879A (ko) * 2022-07-26 2024-02-02 에스케이온 주식회사 이차 전지용 음극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이차 전지
WO2024103210A1 (zh) * 2022-11-14 2024-05-23 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二次电池及含有其的用电装置
CN116632170B (zh) * 2023-07-25 2023-09-26 中创新航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负极极片、包含该负极极片的二次电池及用电装置
CN118032593A (zh) * 2024-04-10 2024-05-14 瑞浦兰钧能源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颗粒辊压粘结强度的评估方法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14142285A1 (ja) * 2013-03-15 2014-09-18 日産自動車株式会社 非水電解質二次電池
JP2017530509A (ja) * 2014-07-29 2017-10-12 エルジー・ケム・リミテッド 黒鉛2次粒子及びこれを含むリチウム二次電池
CN108807849A (zh) * 2018-05-16 2018-11-13 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负极极片及含有它的二次电池
CN109461934A (zh) * 2017-09-06 2019-03-12 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电极材料及二次电池
CN109553080A (zh) * 2018-10-10 2019-04-02 湖南晋烨高科股份有限公司 锂离子电池负极活性材料、锂离子电池负极、锂离子电池、电池组及电池动力车
CN109704324A (zh) * 2017-10-26 2019-05-03 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电极材料及二次电池
CN109956471A (zh) * 2019-04-26 2019-07-02 溧阳紫宸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 用于石墨负极材料造粒或包覆的工艺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1148241A (ja) 1999-11-19 2001-05-29 Sony Corp 非水電解質電池
JP4470467B2 (ja) 2003-11-28 2010-06-02 三菱化学株式会社 粒子状人造黒鉛負極材料及びその製造方法、並びにそれを用いたリチウム二次電池用負極及びリチウム二次電池
WO2014178093A1 (en) * 2013-05-03 2014-11-06 Showa Denko K.K. Negative electrode material for lithium ion battery and use thereof
CN107112536B (zh) * 2015-01-16 2021-11-16 三菱化学株式会社 碳材料及使用了碳材料的非水系二次电池
CN105261734B (zh) * 2015-09-09 2018-01-09 深圳市贝特瑞新能源材料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锂离子电池用复合负极材料、制备方法及其应用
CN109301248B (zh) * 2017-07-24 2021-05-04 南方科技大学 电池负极片及其制备方法和锂离子电池
JP7053256B2 (ja) 2017-12-28 2022-04-12 三星エスディアイ株式会社 二次電池用負極合剤、二次電池用負極及び二次電池

Patent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14142285A1 (ja) * 2013-03-15 2014-09-18 日産自動車株式会社 非水電解質二次電池
JP2017530509A (ja) * 2014-07-29 2017-10-12 エルジー・ケム・リミテッド 黒鉛2次粒子及びこれを含むリチウム二次電池
CN109461934A (zh) * 2017-09-06 2019-03-12 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电极材料及二次电池
CN109704324A (zh) * 2017-10-26 2019-05-03 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电极材料及二次电池
CN108807849A (zh) * 2018-05-16 2018-11-13 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负极极片及含有它的二次电池
CN109553080A (zh) * 2018-10-10 2019-04-02 湖南晋烨高科股份有限公司 锂离子电池负极活性材料、锂离子电池负极、锂离子电池、电池组及电池动力车
CN109956471A (zh) * 2019-04-26 2019-07-02 溧阳紫宸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 用于石墨负极材料造粒或包覆的工艺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3916850A4 (en) 2022-03-02
KR20220064388A (ko) 2022-05-18
JP7367201B2 (ja) 2023-10-23
EP3916850A1 (en) 2021-12-01
US20220123307A1 (en) 2022-04-21
WO2021108981A1 (zh) 2021-06-10
CN113207313A (zh) 2021-08-03
JP2022550793A (ja) 2022-12-0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3207316B (zh) 人造石墨、二次电池、制备方法及装置
CN113207313B (zh) 二次电池、装置、人造石墨及制备方法
US20210313575A1 (en) Secondary battery, apparatus, artificial graphite and preparation method thereof
US11901557B2 (en) Negative electrode active material, method for preparing same, secondary battery and apparatus including the secondary battery
US20220416244A1 (en) Negative-electrode active material and preparation method thereof, secondary battery, and battery module, battery pack, and apparatus containing such secondary battery
US11569498B2 (en) Negative electrode active material and method for preparation thereof, secondary battery, and apparatus including secondary battery
CN116964800A (zh) 二次电池及用电装置
US20230087876A1 (en) Composite Artificial Graphite and Preparation Method Thereof, and Secondary Battery and Power Consuming Device Comprising the Composite Artificial Graphite
EP4207372A1 (en) Secondary battery and electric device
CN117355963A (zh) 人造石墨及其制备方法及包含所述人造石墨的二次电池和用电装置
CN116711117A (zh) 人造石墨、其制备方法、含有其的二次电池及用电装置
JP2024503965A (ja) 人造黒鉛及びその製造方法、及びこの人造黒鉛を含む二次電池と電力消費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