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3183629B - 记录装置 - Google Patents
记录装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3183629B CN113183629B CN202110116466.8A CN202110116466A CN113183629B CN 113183629 B CN113183629 B CN 113183629B CN 202110116466 A CN202110116466 A CN 202110116466A CN 113183629 B CN113183629 B CN 113183629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distance
- heating
- support surface
- unit
- heating unit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 238000010438 heat treatment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261
- 230000007246 mechanism Effect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68
- 230000005855 radiation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53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9
- 238000004140 cleaning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5
- 230000008569 process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4
- 229910052782 aluminium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6
- XAGFODPZIPBFFR-UHFFFAOYSA-N aluminium Chemical compound [Al] XAGFODPZIPBFFR-UHFFFAOYSA-N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6
- 239000007788 liquid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6
- 239000000853 adhesive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5
- 230000001070 adhesive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5
- 239000002390 adhesive tape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4
- 230000008859 change Effect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4
- 230000015556 catabolic process Effects 0.000 abstract 1
- 238000006731 degradation reaction Methods 0.000 abstract 1
- 230000002401 inhibitory effect Effects 0.000 abstract 1
- 238000007639 print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20
- 239000012790 adhesive lay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1
- 238000003825 press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6
- 239000000976 ink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9
- 230000002093 peripher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5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4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4
- 238000002360 prepara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9
- 238000004804 wind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8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5
- 239000004744 fabric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5
- 239000004820 Pressure-sensitive adhesiv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4
- 239000000835 fib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4
- 239000010410 lay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4
- 229910052751 metal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4
- 239000002184 met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4
- 239000011888 foi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3252 repetitiv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4044 respons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6866 deterior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35515 penetr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1144 upstream manufactur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29920000742 Cotton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2159 abnorm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3459 approach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2238 attenuated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084 colloidal system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3086 coloran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1816 cool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8878 coupling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0168 coupl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859 coupling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1514 detec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9826 distribu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1035 dry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1704 evapor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8020 evapor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7667 float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3292 glu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1678 irradiat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203 mixtur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3021 overheat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2904 solven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1179 sorption measurement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126 substanc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20003002 synthetic resin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057 synthetic resin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2918 waste hea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10000002268 wool Anatomy 0.000 description 1
Classification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 B41J2/315—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selective application of heat to a heat sensitive printing or impression-transfer material
- B41J2/32—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selective application of heat to a heat sensitive printing or impression-transfer material using thermal head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9/00—Details of, or accessories for, 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41J29/17—Cleaning arrangement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 B41J2/005—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bringing liquid or particles selectively into contact with a printing material
- B41J2/01—Ink jet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1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of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e.g. ink-jet printers or thermal printers, for supporting or handling copy material in sheet or web form
- B41J11/0015—Devices or arrangements of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e.g. ink-jet printers or thermal printers, for supporting or handling copy material in sheet or web form for treating before, during or after printing or for uniform coating or laminating the copy material before or after printing
- B41J11/002—Curing or drying the ink on the copy materials, e.g. by heating or irradiating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1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of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e.g. ink-jet printers or thermal printers, for supporting or handling copy material in sheet or web form
- B41J11/007—Conveyor belts or like feeding device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15/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of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e.g. ink-jet printers or thermal printers, specially adapted for supporting or handling copy material in continuous form, e.g. webs
- B41J15/04—Supporting, feeding, or guiding devices; Mountings for web rolls or spindles
- B41J15/048—Conveyor belts or like feeding device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5/00—Actions or mechanism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41J25/24—Case-shift mechanisms; Fount-change arrangement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5/00—Actions or mechanism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41J25/304—Bodily-movable mechanisms for print heads or carriages movable towards or from paper surface
- B41J25/308—Bodily-movable mechanisms for print heads or carriages movable towards or from paper surface with print gap adjustment mechanism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3/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or mark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urpose for which they are constructed
- B41J3/407—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or mark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urpose for which they are constructed for marking on special material
- B41J3/4078—Printing on textile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Textile Engineering (AREA)
- Ink Jet (AREA)
- Handling Of Sheets (AREA)
- Delivering By Means Of Belts And Rollers (AREA)
- Feeding Of Articles By Means Other Than Belts Or Roller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能够防止输送带的过热而抑制输送带的劣化的记录装置。记录装置具备:记录部(控制部30),其在介质(M)上实施记录;输送带(22),其具有对介质(M)进行支承的支承面(22a),并输送介质(M);加热部(50),其对支承面(22a)进行加热;调节机构(55),其对支承面(22a)与加热部(50)的距离在第一距离(L1)与大于第一距离的第二距离(L2)二者之间进行调节,调节机构(55)使加热部(50)以从第一距离(L1)成为第二距离(L2)的方式从支承面(22a)移动。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记录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已知有一种通过在由输送带输送的介质上喷出油墨等液滴从而形成图像等的记录装置。在这种记录装置中,存在一种如专利文献1所公开的印刷装置(记录装置)那样向支承介质的输送带的支承面照射红外线并对支承介质之前的输送带的支承面进行加热的装置。
在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印刷装置中,例如在印刷装置结束了其动作(任务)的情况下,输送带的移动停止,加热部的加热也停止。但是,停止的输送带的同一部位会被加热部的余热持续加热。由此,存在带发生劣化这样的技术问题。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7-154834号公报
发明内容
记录装置具备:记录部,其在介质上实施记录;输送带,其具有对所述介质进行支承的支承面,并对所述介质进行输送;加热部,其对所述支承面进行加热;调节机构,其对所述支承面与所述加热部的距离在第一距离与大于所述第一距离的第二距离二者之间进行调节,所述调节机构使所述加热部以从所述第一距离成为所述第二距离的方式从所述支承面移动。
附图说明
图1为表示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印刷装置的示意结构的侧视图。
图2为在输送路径中进行移动的输送带的A部放大图。
图3为在输送准备路径中进行移动的输送带的B部放大图。
图4为表示位于第一距离(加热位置)的加热部的示意剖视图。
图5为表示向第二距离(退避位置)移动的中途的加热部的示意剖视图。
图6为表示位于第二距离(退避位置)的加热部的示意剖视图。
图7为表示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印刷装置的加热部的移动方式的示意剖视图。
图8为表示第三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印刷装置的加热部的示意剖视图。
图9为表示第四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印刷装置的加热部的示意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1.第一实施方式
对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印刷装置100和示意结构进行说明。
本实施方式的印刷装置100为作为记录装置的一个示例。印刷装置100为在布等介质M上喷出油墨而实施图案等的印刷(印染)的喷墨打印机。
在以下的各图中,为了将各部件设为能够识别的程度的大小,以使各部件的尺度与实际不同的方式进行了图示。另外,为了便于说明,作为彼此正交的三轴,图示了X轴、Y轴、以及Z轴。另外,将与X轴平行的方向称为“X方向”,将与Y轴平行的方向称为“Y方向”,并将与Z轴平行的方向称为“Z方向”。此外,将表示各方向的箭头的顶端侧设为“+侧”,并将基端侧设为“-侧”。另外,X方向对应于后述的介质M的宽度方向,Y方向对应于印刷部30中的介质M的输送路径上的输送方向(水平方向)。Z方向对应于印刷装置100的高度方向、铅直方向、上下方向。
如图1所示,印刷装置100具备:放卷部10,其对被卷绕重叠成卷筒状的介质M进行放卷;输送部20,其对介质M进行输送;作为记录部的印刷部30,其在被输送的介质M上实施印刷;收卷部40,其对印刷完毕的介质M进行收卷。另外,印刷装置100具备:加热部50,其对输送部20的输送带22进行加热;按压部60,将介质M按到输送带22而进行按压;清洗部70,其对输送带22进行清洗。另外,还具备对上述各结构部进行控制的控制部90。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介质M为绵、绢、羊毛、化学纤维、混纺等的布。
如图1所示,放卷部10以卷筒体R1的轴向成为印刷装置100的X方向(宽度方向)的方式而对卷绕重叠介质M而成的卷筒体R1进行支承。放卷部10通过利用未图示的旋转驱动部而使卷筒体R1向一个方向(在图1中为逆时针方向)旋转,从而朝向输送部20实施介质M的放卷。旋转驱动部的动作由控制部90控制。
输送部20由输送辊21、输送带22、旋转辊23、驱动辊24等构成。输送辊21将从放卷部10被放卷出的介质M中继至输送带22。
输送带22由被卷挂于旋转辊23和驱动辊24上的无接头状的橡胶部件构成,其中,旋转辊23被配置在与印刷部30相比靠输送方向上游侧,驱动辊24被配置在与印刷部30相比靠输送方向下游侧。输送带22以旋转辊23与驱动辊24之间的后述的输送路径的区域成为水平的方式而被保持于作用有预定的张力的状态。
如图2、图3所示,输送带22的外周面成为支承介质M的支承面22a。在支承面22a上设置有粘合层25,该粘合层25涂布有粘合剂而使介质M粘合。
输送带22对通过后述的按压部60将从输送部20被供给的介质M按压于粘合层25而与之紧贴的介质M进行支承并输送。输送带22被构成为在支承面22a上涂布有粘合剂的所谓粘胶带(glue belt)。借此,能够将具有伸缩性的布等作为能够印刷的介质M进行处理。
如图2、图3所示,旋转辊23以及驱动辊24对输送带22的内周面22b进行支承。驱动辊24具有使驱动辊24旋转驱动的未图示的电机。当驱动辊24被旋转驱动时,输送带22伴随着驱动辊24的旋转而旋转,旋转辊23通过输送带22的旋转而从动旋转。
输送带22通过驱动辊24的驱动而在图1中的逆时针方向上环绕,从而在成为+Y方向的输送方向上对支承于支承面22a上的状态的介质M进行输送。此外,利用输送带22在输送方向上输送介质M,并利用后述的印刷部30在介质M上形成图像。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以下,将输送带22在逆时针方向上环绕的路线称为环绕路径。此外,将环绕路径中的输送介质M的路径称为输送路径,并将成为其以外的路径的不构成介质M的输送路径的路径称为输送准备路径。因此,输送路径成为,从被放卷出的介质M由按压部60按压而被支承于输送带22的位置起到印刷结束而从输送带22剥离介质M的位置为止的路径。图2所示的图表示在输送路径中移动的输送带22的状态。另外,输送路径以外的环绕路径成为输送准备路径。在图3中,示出了在输送准备路径中移动的输送带22的状态。
在输送路径中,环绕的输送带22的支承面22a在与印刷部30对置的一侧(+Z侧)支承介质M,并从旋转辊23侧向驱动辊24侧进行输送。另外,在输送准备路径中,环绕的输送带22的支承面22a朝向与后述的清洗部70以及加热部50对置的一侧(大致-Z侧),仅具备粘合层25的输送带22从驱动辊24侧向旋转辊23侧移动。
收卷部40通过利用未图示的旋转驱动部使卷筒体R2向一个方向(图1中为逆时针方向)旋转,从而使形成有图像的介质M从输送带22的粘合层25剥离并卷绕重叠成卷筒状。收卷部40以卷筒体R2的转轴与宽度方向(X方向)平行的方式而对卷绕重叠介质M而成的卷筒体R2进行支承。旋转驱动部的动作由控制部90控制。
按压部60将介质M按压并紧贴于在输送带22上所形成的粘合层25上。按压部60在输送带22的移动方向(输送方向)上,被设置于与印刷部30相比靠上游侧(-Y方向)、且被设置于与旋转辊23相比靠下游侧(+Y方向)。按压部60具备按压辊61、按压辊驱动部62、以及辊支承部63。输送带22的移动方向在输送带22的周面的各部位发生变化,印刷部30的附近的输送带22的移动方向为+Y方向。另外,输送带22的移动方向也能够表现为当通过印刷部30而在介质M上进行记录时输送带22进行环绕移动的方向。
按压辊61被形成为圆筒状或者圆柱状,并被设置成能够沿着按压辊61的圆筒面的圆周方向进行旋转。压辊61以在沿着输送方向的方向进行旋转的方式,且以未图示的辊轴成为与输送方向交叉的宽度方向的方式而被配置。辊支承部63被设置于隔着输送带22而与按压辊61对置的输送带22的内周面22b侧。
按压辊61的宽度方向上的长度设为与输送带22的宽度方向的长度相同的程度。另外,介质M的宽度方向的长度与按压辊61以及输送带22的宽度方向的长度相比较小。辊支承部63的宽度方向上的长度设为与按压辊61的宽度方向的长度相同的程度。
按压辊驱动部62将按压辊61向下方(-Z方向)按压。被按压的按压辊61以从动于输送带22向输送方向的移动的方式而旋转。与输送带22重合的介质M在按压辊61和辊支承部63之间以被按到输送带22的方式而被按压。通过按压部60的动作,能够使介质M粘合于在输送带22的支承面22a上所形成的粘合层25上,从而能够抑制介质M在输送带22上的浮起的发生。
印刷部30相对于在输送方向(+Y方向)上移动的输送带22而被配置在铅直上方(+Z方向),对于被支承于输送带22的支承面22a(粘合层25)上的介质M实施印刷。印刷部30具备喷出头31、滑架32、以及滑架移动部33等。喷出头31相对于被支承于输送带22上的介质M喷出作为液滴的油墨。
在喷出头31上设置有供多个喷嘴列34形成的喷嘴板35。例如,在喷嘴板35上形成有四个喷嘴列34,能够按每个喷嘴列34而喷出不同颜色的油墨、例如蓝绿色、品红色、黄色、黑色。喷嘴板35与由输送带22输送的介质M对置。
滑架移动部33使喷出头31在成为与介质M的输送方向交叉的方向的介质M的宽度方向(X方向)上移动。供喷出头31搭载的滑架32被支承于沿着X方向配置的未图示的导轨上,并被构成为能够利用滑架移动部33而在X方向上往复移动。作为滑架移动部33的机构,例如能够采用将滚珠丝杠和滚珠螺母组合而成的机构、线性引导机构等。
在滑架移动部33上,作为用于使滑架32沿着X方向移动的动力源而设置有未图示的电机。当通过控制部90的控制而驱动电机时,喷出头31和滑架32一起沿着X方向进行往复移动。另外,本实施方式的喷出头31被搭载于滑架32上,并使用了一边在介质M的宽度方向(X方向)上移动、一边喷出油墨的串行头式。另外,喷出头31也可以为,以遍及介质M的宽度方向(X方向)的方式设置有喷嘴列、并且以滑架32不在宽度方向(X方向)上移动的方式喷出油墨的行式头式。
关于印刷部30处的印刷,最初,在被输送的介质M到达喷出头31的预定的喷嘴列34的下方的情况下,停止基于输送带22的输送,并在滑架32沿着+X方向(去路)实施移动的同时,实施基于喷出头31的印刷。接着,输送带22在输送方向上移动了预定量而停止。此外,在滑架32沿着-X方向(回路)而实施移动的同时,实施基于喷出头31的印刷。接着,输送带22在输送方向上移动了预定量而停止。
这样,印刷装置100通过使输送带22间歇性地移动,从而一边使与输送带22紧贴的介质M间歇性地移动,一边进行印刷。在本实施方式的印刷装置100中,控制部90通过执行基于输送部20的介质M的间歇移动和基于印刷部30的油墨的喷出动作,从而实施印刷。
输送带22在输送路径上移动,在被印刷的介质M通过收卷部40而从输送带22上被剥离之后,在驱动辊24处折返,而在输送准备路径上移动。另外,在布等介质M上实施了图案等的印刷(印染)的情况下,透过了介质M后的油墨、从介质M的宽度方向端部渗出的油墨、从介质M脱落的纤维等附着于输送带22的粘合层25上。
清洗部70通过利用清洗液对在输送准备路径上移动中的输送带22进行清洗,从而将附着于粘合层25的油墨、纤维等去除。详细而言,清洗部70相对于无接头状的输送带22的配置位置在驱动辊24侧而被配置于下方(-Z方向),从而从下方对输送带22的包括粘合层25在内的支承面22a进行清洗。
清洗部70具备:清洗槽71,其对清洗液进行贮存;清洗辊72,其浸渍于清洗液中,并相对于输送带22以能够旋转的方式进行抵接;移动机构部73,其使用了使清洗部70在上下方向上移动的未图示的气缸。另外,清洗部70具备使清洗辊72旋转驱动的作为动力源的未图示的电机。
清洗辊72由具有和与输送带22的移动方向(Y方向)大致正交的输送带22的宽度方向(X方向)的长度相同、或者比之稍大的宽度的旋转刷构成。另外,清洗辊72具有在宽度方向上延伸的圆柱状的未图示的转轴,转轴的两端部以能够旋转的方式被支承于清洗槽71的具有短边的两壁上。
这样被构成的清洗部70利用移动机构部73而向上方移动,并从下方与在输送准备路径上移动中的输送带22的支承面22a抵接。此外,清洗部70通过使包含有清洗液的清洗辊72旋转,从而对包括粘合层25的支承面22a进行清洗。
接下来,关于加热部50,进行说明。
本实施方式的加热部50通过将在输送带22的支承面22a上所形成的粘合层25的温度加热至预定的温度(例如65℃),从而使其变得柔软并发挥出粘合性,而提高了介质M与粘合层25的紧贴性。本实施方式的加热部50对介质M被支承于支承面22a之前的、输送带22的包括粘合层25在内的支承面22a进行加热。另外,输送带22在被加热之前包括粘合层25在内由清洗部70清洗。详细而言,加热部50在输送准备路径上到达按压部60之前,对通过旋转辊23而刚要使输送准备路径被折返之前的包括粘合层25在内的支承面22a进行加热。
本实施方式的粘合层25的厚度为数十μm左右。另外,输送带22的厚度为2mm~3mm左右。因此,加热粘合层25也就是加热输送带22。在本实施方式中,以下,对于加热部50“加热粘合层25”,有时使用“加热支承面22a”或者“加热输送带22”这样的表述。
如图4所示,印刷装置100具备调节机构55。调节机构55由气缸等构成,通过控制部90的指示,以使支承面22a与加热部50的距离从第一距离而变成为大于第一距离的第二距离的方式,而使加热部50从支承面22a起移动。另外,调节机构55也实施使加热部50从第二距离向第一距离移动的情况。换言之,加热部50能够通过调节机构22而在从支承面22a离开第一距离的加热位置与从支承面22a离开第二距离的退避位置之间进行移动。
另外,第一距离为加热部50加热输送带22时的距离,以下,将位于第一距离的加热部50的位置称为加热位置。另外,第二距离为加热部50中断或者中止输送带22的加热而退避时的距离,以下,将位于第二距离的加热部50的位置称为退避位置。另外,图4示出了加热部50位于加热位置的状态,图6示出了加热部50位于退避位置的状态。另外,在图4以后的图中,省略了被形成于支承面22a的粘合层25的图示。
如图4所示,加热部50具备辐射板51、被粘贴于辐射板51的薄片状加热器52、对辐射板51和薄片状加热器52进行固定的加热框架53等。在本实施方式中,辐射板51被构成为,如图4所示,具有内周面51a,该内周面51a以加热部50加热输送带22(粘合层25)时的位置(加热位置)作为基准,从被支承于旋转辊23的输送带22的支承面22a分离了作为预定的距离的第一距离,并被形成为与支承面22a呈同心圆状。这样,辐射板51被构成为与支承面22a对置。因此,加热部50与支承面22a对置,并分离了第一距离,而非接触地对支承面22a进行加热。
如图4所示,在加热位置处,在将从旋转辊23的中心线23a起至输送带22的支承面22a为止的距离设为R11,并将从中心线23a起至辐射板51的内周面51a为止的最短距离设为R12的情况下,第一距离成为R12与R11的差。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4所示,在将第一距离设为L1的情况下,L1为大约5mm左右。因此,加热部50从支承面22a分离了第一距离。如图6所示,在退避位置处,在将从旋转辊23的中心线23a起至输送带22的支承面22a为止的距离设为R11,并将从中心线23a起至辐射板51的内周面51a为止的最短距离设为R13的情况下,第二距离成为R13与R11的差。另外,如图6所示,在将第二距离设为L2的情况下,L2为大约10cm左右。
另外,在静电吸附等、直接在输送带22上吸附介质M的方式的情况下,输送带22的支承面22a为输送带22的外周面。另外,优选为,在通过粘合层而间接地在输送带22上吸附介质M的方式的情况下,将输送带22的支承面22a视为粘合层的最表面,从而设计第一距离L1以及第二距离L2的大小。借此,能够将第一距离L1以及第二距离L2的大小设定为抑制粘合层被过热的情况的范围。
另外,在将第一距离设为L1的情况下,第一距离L1成为加热部50位于加热位置的情况下的支承面22a与辐射板51的最短距离。另外,在将第二距离设为L2的情况下,第二距离L2成为加热部50位于退避位置的情况下的支承面22a与辐射板51的最短距离。以下,以将第一距离设为第一距离L1、并将第二距离设为第二距离L2的方式进行说明。
辐射板51被构成为内周面51a沿着输送带22的宽度方向延伸。辐射板51的宽度方向的长度被构成为,两端部相对于输送带22的宽度方向的长度而稍长。辐射板51具有:弯曲部分,其与输送带22中的被挂绕于旋转辊23的部分对置;平坦部分,其与弯曲部分相连,并与输送带22中的未被挂绕于旋转辊23的部分对置。由于辐射板51具有弯曲部分,因此,提高了输送带22中的被挂绕于旋转辊23的部分的加热效率。
辐射板51在截面性地进行观察的情况下,如图4所示,具有与被支承于旋转辊23的输送带22中从铅直下方位置到水平位置为止的区域以上的范围相对的内周面51a的长度。在本实施方式中,辐射板51以使铝的板部件弯曲的方式进行使用。
薄片状加热器52以从辐射板51放出辐射热的方式而加热辐射板51。薄片状加热器52以在具有可挠性的合成树脂等的薄片部件的内部夹入金属箔等发热体的方式而被构成,并且以薄片状加热器52的温度分布大致均匀的方式进行发热。薄片状加热器52以遍及辐射板51的外周面51b的大致整个面的方式被粘贴设置。加热框架53以使粘合有薄片状加热器52的辐射板51的内侧面51a向支承面22a侧露出的状态而对辐射板51进行固定。
在向薄片状加热器52的金属箔供给电力的情况下,金属箔发热,其热经由薄片部件而被传递至辐射板51。辐射板51通过被传递来自薄片状加热器52的热而升温。升温后的辐射板51朝向相对的输送带22而放出辐射热。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使用辐射板51,从而能够降低温度的不均匀,并均匀地加热支承面22a。
如上所述,调节机构55使加热部50在加热位置与退避位置之间进行移动。具体而言,在后述的记录装置(印刷装置)结束、输送带22a停止了的情况下,调节机构55通过来自控制部90的指示,而实施以使支承面22a与加热部50的距离从第一距离L1向第二距离L2进行变化的方式使加热部50从支承面22a移动的动作。通过实施该动作,即便在输送带22停止时与加热部50相对的输送带22的部位被持续加热,调节机构55也使支承面22a中的热量衰减。
另外,通常,在加热部50通过控制部90的指示而停止了薄片状加热器52的电力供给的情况下,无法使从辐射板51放出的辐射热瞬间地成为“0”,而是一边放出辐射热一边逐渐地降低热量。其原因是,辐射板51和薄片状加热器52具有有限大小的热容量。因此,当输送带22停止时,与加热部50相对的输送带22的区域会被持续加热。
在该情况下,输送带22会成为被过热的状态,存在超过输送带22的耐热温度的可能性。因此,本实施方式的调节机构55为了使输送带22不会超过耐热温度,当输送带22停止时,使加热部50以远离输送带22的支承面22a的方式移动(退避),从而降低了向停止的输送带22放出辐射热的影响。
在满足了条件的情况下,控制部90使加热部50以从第一距离L1变成为第二距离L2的方式从支承面21a移动。换言之,控制部90在满足了条件的情况下,使调节机构55驱动,而使加热部50从加热位置移动至退避位置。
此处,本实施方式中的条件包括由印刷部30实施的记录处理(印刷处理)的结束。详细而言,在交替地使由输送部20实施的介质M的间歇移动、和由印刷部30实施的油墨的喷出动作反复而进行印刷的情况下,将包括间歇移动和喷出动作在内的处理设为印刷处理。因此,在包括间歇移动和喷出动作在内的印刷处理结束的情况成为满足了条件的情况。
另外,本实施方式中的满足了条件的情况包括印刷的中途的暂时停止的信号被输入而暂时停止输送带22的情况、因输送的介质M在中途剥离等而导致介质M在装置内堵塞进而使输送带22停止的情况(产生了所谓卡纸的情况)等。另外,也包括以下情况,即,由包括对输送带22的温度进行检测的温度传感器(省略图示)在内而被设置于装置内部的温度传感器以及其他传感器获得的检测值为异常值的情况等。总之,本实施方式中的满足了条件的情况为以不包括印刷时的间歇移动时的间歇性的停止的方式而需要停止输送带22的情况,条件是指停止输送带22的原因。
关于调节机构55的结构,进行说明。
调节机构55具备第一气缸551、第一拉簧552、第一导向部553、第一限位件554,并使加热部50在Y方向上移动。另外,调节机构55具备第二气缸555、第二拉簧556、第二导向部557、第二限位件558,并使加热部50在Z方向上移动。另外,调节机构55的各个结构部相互进行动作,使加热部50移动至支承面22a与加热部50的距离成为第一距离L1(加热位置)或者第二距离L2(退避位置)的位置,
对加热部50为加热位置的情况(加热部50为第一距离L1的情况)下的调节机构55的状态进行说明。
如图4所示,调节机构55为第一气缸551使杆伸长而向+Y方向按压加热部50的状态。在该状态下,第一拉簧552为以克服拉伸力的状态向+Y方向延伸的状态。另外,加热部50为沿着第一导向部553向+Y方向移动之后与第一限位件554抵接而停止移动的状态。
此时,第二气缸555以及第二拉簧556从动于加热部50的移动而移动。另外,第二气缸555为使杆伸长而向+Z方向按压加热部50从而使加热部50与第一导向部553抵接的状态。第二拉簧556为以克服拉伸力的状态向+Z方向延伸的状态。
此处,对记录处理(印刷处理)结束的情况下的、由调节机构55实施的加热部50从加热位置(第一距离L1)向退避位置(第二距离L2)移动的顺序进行说明。
在记录处理(印刷处理)结束的情况下,控制部90使输送带22停止。此外,控制部90相对于调节机构55实施使加热部50从加热位置向退避位置移动的指示。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当使加热部50从加热位置移动至退避位置时,分成两次进行移动。其原因是,因加热部50的基于形状的大小与印刷装置100的框体内部的加热部50的周围的结构物的间隙关系,而产生针对移动的制约。在本实施方式中,在一次移动的情况下,包括存在加热部50与输送带22抵接等不良情况的情况,为了解决上述制约,实施两次移动。另外,移动两次都实施直线的移动
首先,调节机构55收到控制部90的指示,而使加热部50向-Y方向移动。在该情况下,如图5所示,第一气缸551停止按压动作,杆返回至原来的位置。借此,第一拉簧552也返回至原来的状态,因此,实施利用第一拉簧552的拉伸力而将加热部50向-Y方向拉伸的动作。通过该动作,加热部50沿着第一导向部553而向-Y方向移动,并与第二导向部557抵接而停止移动。此时,第二气缸555以及第二拉簧556维持加热位置处的状态,并从动于加热部50的移动而移动。
接着,调节机构55使加热部50向-Z方向移动。在该情况下,如图6所示,第二气缸555停止按压动作,杆返回至原来的位置。借此,第二拉簧556也返回至原来的状态,因此,实施利用第二拉簧556的拉伸力而将加热部50向-Z方向拉伸的动作。通过该动作,加热部50沿着第二导向部557向-Z方向移动,并与第二限位件558抵接而停止移动,从而能够移动至成为第二距离L2的退避位置。此时,第一气缸551以及第一拉簧552维持从加热位置起向-Y方向移动到的位置处的状态,并从动于加热部50的移动而移动。
以上,调节机构55如上所述使加热部50从加热位置移动至退避位置。
控制部90在使基于印刷部30的印刷处理开始的情况下,对于调节机构55实施以下指示,即,使加热部50以从退避位置(第二距离L2)成为加热位置(第一距离L1)的方式进行移动以使加热部50靠近支承面22a的指示。另外,在由印刷部30实施的印刷处理为在多个印刷处理中最初被执行的印刷处理的情况下,也可以在印刷处理开始的时间点,使加热部50位于加热位置。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使印刷处理开始的情况下,需要加热输送带22的支承面22a(粘合层25),并通过按压部60使输送的介质M与粘合层25紧贴。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在使加热部50移动之前,在退避位置处预先对加热部50进行加热。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与印刷处理被开始同时,对加热部50进行驱动。此外,在通过退避位置处的加热部50的加热而使辐射板51成为了预定的温度(例如200℃)的情况下,调节机构55使加热部50从退避位置移动至加热位置。另外,通过调节机构55而使加热部50移动至加热位置之后,加热部50对移动的输送带22的支承面22a进行加热。此外,输送带22开始移动,印刷部30开始印刷。
此处,对在开始记录处理(印刷处理)的情况下加热部50进行加热后的、由调节机构55实施的加热部50从加热位置(第一距离L1)向退避位置(第二距离L2)移动的顺序进行说明。另外,由调节机构55实施的加热部50从退避位置向加热位置的移动是通过与从加热位置向退避位置的移动顺序相反的顺序而被实施的。
在使加热部50从退避位置移动至加热位置时,分成两次进行移动。如图6所示,在加热部50位于退避位置的情况下,首先使加热部50向+Z方向移动而移动至图5所示的位置,之后,使加热部50向+Y方向移动而移动至图4所示的加热部50的位置。
调节机构55通过第二气缸555向+Z方向按压加热部50,从而使加热部50沿着第二导向部557向+Z方向移动,而与第一导向部553抵接。另外,第二拉簧556以克服拉伸力的状态向+Z方向延伸。此时,第一气缸551以及第一拉簧552维持退避位置处的状态,并从动于加热部50的移动而移动。
接着,调节机构55通过第一气缸551向+Y方向按压加热部50,从而使加热部50沿着第一导向部553向+Y方向移动,而与第一导向部554抵接另外,第一拉簧552以克服拉伸力的状态向+Y方向延伸。此时,第二气缸555以及第二拉簧556维持从退避位置起向+Z方向移动到的位置处的状态,并从动于加热部50的移动而移动。
通过上述动作,调节机构55使加热部50从退避位置移动至加热位置。
根据本实施方式,能够获得以下的效果。
本实施方式的印刷装置100具备:控制部30,其在介质M上实施印刷;输送带22,其具有对介质M进行支承的支承面22a,并输送介质M;加热部50,其对支承面22a进行加热;调节机构55,其对支承面22a与加热部50的距离在第一距离L1与大于第一距离L1的第二距离L2二者之间进行调节。此外,调节机构55以所述距离从第一距离L1成为第二距离L2的方式而使加热部50从支承面22a移动。因此,在输送带22停止而成为在支承面22a上同一部位被加热部50持续加热的状态的情况下,通过使支承面22a与加热部50的距离从第一距离L1成为第二距离L2,从而施加于支承面22a的热能量衰减,因此,能够防止输送带22的过热而抑制输送带22的劣化。
本实施方式的印刷装置100具备对调节机构55进行控制的控制部90。此外,在满足了条件的情况下,控制部90通过对调节机构55进行控制,从而使加热部50以从第一距离L1成为第二距离L2的方式从支承面21a移动。
根据上述结构,由于具备控制部90,因此,例如作为满足了条件的情况,在印刷装置结束而使输送带22停止之后等,能够将使加热部50相对于支承面22a进行移动的动作自动化,从而提高了用户的便利性。
在本实施方式的印刷装置100中,输送带22为具有在支承面22a上涂布有粘合剂的粘合层25的粘胶带,加热部50与支承面22a对置,并以非接触的方式对支承面22a进行加热。
根据上述结构,在输送带22为粘胶带的情况下,加热部根据加热的部位而与胶体接触,存在胶体受到损伤的可能性。但是,根据上述结构,即便在这种情况下,由于加热部50能够以非接触的方式加热支承面22a,因此,胶体也难以受到损伤。另外,由于加热部50与支承面22a对置,因此,来自加热部50的热能被有效地传递至支承面22a,和从与支承面22a相反的一侧进行加热的机构相比,能够抑制因输送带22的热传导率而导致的加热效率的降低等。
本实施方式的印刷装置100具备利用清洗液对支承面22a进行清洗的清洗部70,加热部50在介质M被支承之前以第一距离L1对由清洗部70清洗后的支承面22a进行加热。
根据上述结构,通过利用清洗部70对支承面22a进行清洗,从而能够对附着于支承面22a的、透过了介质M的油墨、从介质M的宽度方向端部渗出的油墨、从介质M脱落的纤维等进行去除。
在本实施方式的印刷装置100中,条件包括由印刷部30实施的印刷处理的结束。
根据上述结构,伴随着印刷处理的结束,能够使加热部50以所述距离从第一距离L1成为第二距离L2的方式而从支承面22a移动(退避)。借此,用户也可以不亲自使加热部50从支承面22a退避,因此,能够提高便利性。
在本实施方式的印刷装置100中,在由印刷部30实施的印刷处理开始的情况下,控制部90使加热部50以所述距离从第二距离L2成为第一距离L1的方式而向支承面22a移动。
根据上述结构,伴随着印刷处理的再次开始,能够使加热部50再次靠近支承面22a。借此,用户无需亲自使加热部50靠近支承面22a,因此,能够提高便利性。
在印刷处理开始的情况下,控制部90驱动加热部50,并在加热部50成为预定的温度之后,使移动部50以从第二距离L2成为第一距离L1的方式移动。
根据上述结构,与在移动至第一距离L1之后实施加热部50的加热的情况相比,在加热部50成为预定的温度且成为稳定的温度之后,使加热部50移动至第一距离L1,从而能够实施考虑了输送带22的热容量的加热时间等的控制,进而能够实施准确的温度控制。
在本实施方式的印刷装置100中,加热部50具备辐射板51,辐射板51以与支承面22a对置的方式而被配置。
根据上述结构,能够利用辐射板51均匀地加热支承面22a
在本实施方式的印刷装置100中,辐射板51具备铝的板部件。
根据上述结构,通过具备热传导率高(放热效率高)的铝的板部件以作为辐射板51,从而能够有效地加热支承面22a。另外,在输送带22停止、停止向薄片状加热器52的电力供给、并使加热部50从第一距离L1移动至第二距离L2的情况下,也能够提高加热部50的冷却效率。
2.第二实施方式
参照图7,对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印刷装置100A的加热部50的移动方式进行说明。
本实施方式的印刷装置100A在与第一实施方式的印刷装置100比较的情况下,调节机构56的结构与第一实施方式的调节机构55的结构不同。其他结构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另外,加热部50的动作等也与第一实施方式的加热部50的动作相同。关于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结构,标注相同的符号,并省略重复的说明。
本实施方式的调节机构56具备第一气缸561、第一拉簧562、第一限位件563、第二限位件564、铰链部565,并使加热部50以铰链部565为中心进行旋转。另外,调节机构56使加热部50在成为第一距离L1(加热位置)与第二距离L2(退避位置)的位置之间移动(旋转)。
对加热部50为加热位置的情况(加热部50为第一距离L1的情况)下的调节机构56的状态进行说明。
如图7中的双点划线所示,调节机构56为第一气缸561使杆伸长而向+Z方向按压加热部50的状态。此外,在第一气缸561向+Z方向按压加热部50的情况下,加热部50以铰链565为中心而向逆时针方向旋转角度α,从而成为与第一限位件563抵接的状态。在该状态下,第一拉簧562为以克服拉伸力的状态向+Z方向延伸的状态。
接着,对记录处理(印刷处理)结束的情况下的、由调节机构56实施的加热部50从加热位置(第一距离L1)向退避位置(第二距离L2)移动的顺序进行说明。
调节机构56收到控制部90的指示,如图7中的实线所示,第一气缸561停止按压动作,杆返回至原来的位置。借此,第一拉簧562也返回至原来的状态,因此,实施利用第一拉簧562的拉伸力而将加热部50向-Z方向拉伸的动作。通过该动作,加热部50以铰链部565为中心而向顺时针方向旋转角度α,而成为与第二限位件564抵接的状态。
通过以上的动作,加热部50移动至退避位置(第二距离L2)
根据本实施方式,能够起到与第一实施方式中的效果相同的效果。
另外,虽然在第一实施方式中,使加热部50直线移动,但也可以与其不同地,如本实施方式那样,通过使加热部50旋转移动,从而使加热部50在第一距离L1与第二距离L2之间移动。借此,提高了加热部50的第一距离L1和第二距离L2的移动方式的自由度。
3.第三实施方式
参照图8,对第三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印刷装置100B的加热部50B的示意结构进行说明。
本实施方式的印刷装置100B在与第一实施方式的印刷装置100比较的情况下,加热部50B的结构与第一实施方式的加热部50的结构不同。其他结构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另外,加热部50B的动作等也与第一实施方式的加热部50的动作相同。关于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结构,标注相同的符号,并省略重复的说明。
如图8所示,本实施方式的加热部50B具备两个加热器57,以代替第一实施方式的薄片状加热器52。加热部50B还具备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辐射板51、加热框架53。
加热器57由照射部571、反射板572等构成。照射部571被形成为管状,并在宽度方向上延伸,且以与输送带22的宽度方向的长度相同的长度而形成。另外,反射板572具有图8所示的弯曲的截面形状,并在宽度方向上延伸,且以与照射部571的宽度方向的长度相同的长度而形成。另外,本实施方式的照射部571由红外线加热器构成,并射出作为电磁波的红外线。
加热器57被配置成,除了来自照射部571的直接光之外,还将由反射板572产生的反射光照射至辐射板51的外周面51b。借此,辐射板51升温,并朝向支承面22a放出辐射热。
根据本实施方式,能够起到与第一实施方式中的效果相同的效果。
4.第四实施方式
参照图9,对第四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印刷装置100C的加热部50C的示意结构进行说明。
本实施方式的印刷装置100C在与第三实施方式的印刷装置100B比较的情况下,加热部50C的结构与第三实施方式的加热部50B的结构不同。另外,还在以下这点上不同,即,虽然第三实施方式的加热部50B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地从第一距离L1向第二距离L2实施直线的移动,但本实施方式的加热部50C与第二实施方式的加热部50相同地实施旋转移动。其他结构与第三实施方式相同。关于与第三实施方式相同的结构,标注相同的符号,并省略重复的说明。
如图9所示,加热部50C的辐射板51C的结构与第三实施方式的加热部50B的辐射板51不同。在本实施方式的辐射板51C上,呈列状地形成有孔。详细而言,如图9所示,第一开口部511、第二开口部512在宽度方向上以预定的间距形成有多个。另外,加热部50C具备在第一距离L1和第二距离L2的移动中与第二实施方式的调节机构56大致相同地被构成的调节机构58,并以铰链部581为中心、以角度β向顺时针方向以及逆时针方向旋转地移动。由于与第二实施方式中的调节机构56相同,因此,省略详细说明。
加热部50C通过在第一距离L1(加热位置)处,如图9中的双点划线所示,经由辐射板51C的第一开口部511、第二开口部512,而将来自加热器57的反射板572的反射光直接照射至支承面22a,从而能够使支承面22a的温度较快地升温。另外,加热部50C在第二距离L2(退避位置)处,如图9中的实线所示,通过旋转移动,使得来自反射板572的反射光不会经由第一开口部511、第二开口部512而与支承面22a直接触碰。
根据本实施方式,除了起到了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效果之外,还通过利用设置于辐射板51C的第一开口部511、第二开口部512将来自照射部571的直接光直接照射至输送带22的支承面22a,从而能够有效地使支承面22a升温。另外,通过直接照射照射部571的红外光,从而与使辐射板升温并利用辐射热使支承面22a升温的情况相比,能够实现节能化。
5.变形例1
在第一实施方式的印刷装置100中,以实施所谓印染的印刷装置为例进行了说明,其中,所谓印染是指,在输送带22的支承面22a上形成有粘合层25,并在布等介质M上实施图像等的印刷。但是,印刷装置并不限于此,也能够应用于在输送带22的支承面22a上未形成粘合层25、并在输送带的支承面上支承作为介质的纸张、且实施印刷的印刷装置,这在第二实施方式至第四实施方式中也是相同的。
另外,在支承面上支承作为介质的纸张的印刷装置中,通过在印刷部的前段设置加热部,从而能够对输送带的纸张的支承面进行加热而使被支承于支承面的纸张在印刷前升温。借此,能够促进在印刷时被喷出的油墨的干燥。因此,能够抑制油墨向纸张的浸入,并提高油墨的定影性。另外,在该情况下,加热部也可以设置于印刷部的后段,能够促进油墨的溶剂的蒸发,并能够防止油墨的渗入。在任何情况下,为了不将支承面过度加热至容许温度以上,控制部都在满足了条件的情况下,使加热部以所述距离从第一距离成为第二距离的方式从支承面移动。
另外,在上述印刷装置中,在具有对输送带进行清洗的清洗部的情况下,通过利用加热部以第一距离使清洗后的支承面干燥,从而能够抑制例如作为介质的纸张在支承面上滑移的情况。
6.变形例2
在第一实施方式的印刷装置100中,加热部50处的辐射板51的内周面51a具有与支承面22a呈同心圆状的弯曲部分。但是,并不限于此,辐射板51也可以不被形成为与支承面22a呈同心圆状,只要以与支承面22a对置的方式而被构成即可。这在第二实施方式至第四实施方式中也是相同的。
7.变形例3
在第一实施方式的印刷装置100中,作为辐射板51,使用了铝的板部件。但是,并不限于此,若为铝以外的金属部件,只要能够放出辐射热,就能够起到相同的效果。这在第二实施方式至第四实施方式中也是相同的。
8.变形例4
在第一实施方式的印刷装置100中,在印刷处理结束、且输送带22停止的情况下,在向薄片状加热器52的电力供给停止的状态下,从支承面22a到加热部50为止的距离从第一距离L1(加热位置)被变更为第二距离L2(退避位置)。但是,并未被限定于此,在输送带22停止的情况下,当加热部50移动至退避位置时,加热部50也可以维持薄片状加热器52被电力供给的状态。
9.变形例5
在第一实施方式的印刷装置100中,当加热部50利用调节机构55从第一距离L1(加热位置)移动至第二距离L2(退避位置)时,分成两次且均实施直线的移动。但是,并不限于此,也可以实施包括直线移动和旋转移动在内的形式的移动。
10.变形例6
在第一实施方式的印刷装置100中,当加热部50利用调节机构55从第一距离L1(加热位置)移动至第二距离L2(退避位置)时,分成两次实施移动。即,当加热部50利用调节机构55从第一距离L1(加热位置)移动至第二距离L2(退避位置)时,在彼此交叉的至少两个方向上进行移动。但是,并不限于此,也可以以一次移动进行实施。换言之,也可以仅在一个方向上移动。在该情况下,除了如第二实施方式那样旋转移动之外,也可以为直线的移动。另外,在一次移动的情况下,也可以在与Y轴和Z轴这两方交叉并沿着X-Y平面的方向上进行移动。
11.变形例7
第一实施方式至第四实施方式的调节机构55、56、58的结构为一个示例,也可以是使用上述调节机构以外的结构的调节机构。例如,也可以为将滚珠丝杠和电机组合而成的调节机构。即,若是从支承面22a到加热部50为止的距离能够从第一距离L1(加热位置)变更为第二距离L2(退避位置)这样的机构,则未被限定于第一实施方式至第四实施方式的调节机构55、56、58。另外,调节机构55、56、58也可以不是由控制部90控制。在该情况下,记录处理的结束等作为加热部50的移动的原因的条件也可以不是由控制部90判断。例如,也可以采用以下结构,即,调节机构55、56、58具备供用户能够把持的把手、和将把手与加热部50连结的连结机构,用户判断记录处理的结束等条件,用户操作把手,从而使从支承面22a至加热部50为止的距离从第一距离L1(加热位置)变更为第二距离L2(退避位置)。
12.变形例8
在第一实施方式的印刷装置100中,在印刷处理开始的情况下,同时驱动加热部50。但是,并不限于此,也可以在印刷处理开始的情况下,以隔开微小的间隔的方式而驱动加热部50。这在第二实施方式至第四实施方式中也是相同的。
13.变形例9
在第一实施方式的印刷装置100中,在印刷处理开始的情况下,在第二距离L2(退避位置)处加热了加热部50之后,使从支承面22a至加热部50为止的距离从第二距离L2(退避位置)变更为第一距离L1(加热位置)。但是,并未被限于此,也可以一边对加热部50进行加热一边使加热部50进行移动。即,只要在加热部50从退避位置到达加热位置为止的期间的任意时间对加热部50进行加热即可。这在第二实施方式至第四实施方式中也是相同的。
14.变形例10
在第一实施方式的印刷装置100中,支承面22a与辐射板51之间分离第一距离L1。其中,其原因是,在支承面22a上具有粘合层25。但是,并不被限于此,在支承面上不具有粘合层的情况下,也可以通过辐射板与支承面接触,换言之,通过支承面与辐射板接触地滑动,从而使支承面升温。
15.变形例11
在第一实施方式的印刷装置100中,在与输送带22的支承面22a(外表面)对置的位置设置加热部50。但是,并不限于此,在不具有粘合层25的输送带的情况下,也可以以与输送带的背面(在第一实施方式中为输送带22的内周面22b)对置的方式设置加热部。另外,在上述结构中,成为输送带的容许温度以下的加热。在该情况下,从第一距离L1向第二距离L2的移动的方式也可以为在成为X方向的宽度方向上移动。
16.变形例12
在第一实施方式的印刷装置100中,在与输送带22的支承面22a(外表面)对置的位置设置加热部50。但是,并不限于此,也可以为以下结构,即,采用在隔着输送带22而与喷出头31对置的位置设置有压印板的结构,并将该压印板设置为用于升温的加热部的结构。
17.变形例13
在第一实施方式的加热部50中,使用了薄片状加热器52,而在第三实施方式的加热部50B中,使用了射出红外光的加热器57。但是,并不被限定于此,也可以使用将热风送风至支承面22a的风扇。
18.变形例14
第一实施方式的印刷部30使用了喷出头31被搭载于滑架32上且一边在介质M的宽度方向(X方向)上移动一边喷出油墨的串行头式。但是,并未被限定于此,也可以为在介质M的宽度方向(X方向)上延伸且固定地排列的行式头式。这在第二实施方式至第四实施方式中也是相同的。
符号说明
10…放卷部;20…输送部;22…输送带;22a…支承面;25…作为粘合剂的粘合层;30…作为记录部的印刷部;40…收卷部;50、50B、50C…加热部;51、51C…辐射板;55、56、58…调节机构;60…按压部;70…清洗部;90…控制部;100、100A~100C…作为记录装置的印刷装置;L1…第一距离;L2…第二距离;M…介质。
Claims (5)
1.一种记录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
记录部,其在介质上实施记录;
输送带,其具有对所述介质进行支承的支承面,并对所述介质进行输送;
加热部,其对所述支承面进行加热;
调节机构,其对所述支承面与所述加热部的距离在第一距离与大于所述第一距离的第二距离二者之间进行调节;
控制部,其对所述调节机构进行控制,
所述调节机构具备第一气缸、第一拉簧、第一限位件、第二限位件、铰链部,并使所述加热部以所述铰链部为中心进行旋转,
所述调节机构使所述加热部以所述支承面与所述加热部的所述距离从所述第一距离以及所述第二距离中的一方成为另一方的方式相对于所述支承面移动,
所述输送带为在所述支承面上涂布有粘合剂的粘胶带,
所述加热部与所述支承面对置,并以非接触的方式对所述支承面进行加热,
在由所述记录部实施的记录处理开始了的情况下,所述控制部通过所述加热部以所述铰链部为中心而向逆时针方向旋转角度α,从而成为与所述第一限位件抵接的状态,进而使所述加热部以所述距离从所述第二距离成为所述第一距离、且所述加热部不与所述支承面接触的方式向所述支承面移动,
在由所述记录部实施的所述记录处理结束了的情况下,所述控制部通过所述加热部以所述铰链部为中心而向顺时针方向旋转角度α,而成为与所述第二限位件抵接的状态,进而使所述加热部以所述距离从所述第一距离成为所述第二距离、且所述加热部不与所述支承面接触的方式从所述支承面移动。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记录装置,其特征在于,
具备利用清洗液对所述支承面进行清洗的清洗部,
所述加热部在所述介质被支承之前,以所述第一距离对由所述清洗部清洗后的所述支承面进行加热。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记录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记录处理开始了的情况下,所述控制部驱动所述加热部,并在所述加热部成为了预定的温度之后,使所述加热部以所述距离从所述第二距离成为所述第一距离的方式而移动。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记录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加热部具备辐射板,该辐射板以与所述支承面对置的方式而被配置。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记录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辐射板具备铝的板部件。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20012250A JP7413796B2 (ja) | 2020-01-29 | 2020-01-29 | 記録装置 |
JP2020-012250 | 2020-01-29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3183629A CN113183629A (zh) | 2021-07-30 |
CN113183629B true CN113183629B (zh) | 2024-03-19 |
Family
ID=7428533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110116466.8A Active CN113183629B (zh) | 2020-01-29 | 2021-01-28 | 记录装置 |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11465422B2 (zh) |
EP (1) | EP3858628B1 (zh) |
JP (1) | JP7413796B2 (zh) |
CN (1) | CN113183629B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7467998B2 (ja) * | 2020-03-10 | 2024-04-16 |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 インクジェット捺染記録装置及び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方法 |
Citations (8)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2003112415A (ja) * | 2001-10-09 | 2003-04-15 | Fuji Photo Film Co Ltd |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 |
CN101541538A (zh) * | 2007-07-06 | 2009-09-23 | 株式会社理光 | 图像形成设备,以及涂覆泡沫液体的设备和方法 |
CN101544109A (zh) * | 2008-03-24 | 2009-09-30 |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 记录装置及记录装置中的输送带的温度调节方法 |
CN104859303A (zh) * | 2014-02-25 | 2015-08-26 |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 液体排出装置及介质的预处理方法 |
CN107128710A (zh) * | 2016-02-29 | 2017-09-05 |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 输送装置以及印刷装置 |
CN206763298U (zh) * | 2017-03-07 | 2017-12-19 | 阳泉煤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奥伦胶带分公司 | 一种可调距节能型输送带加热箱 |
CN110116558A (zh) * | 2018-02-06 | 2019-08-13 | 柯尼卡美能达株式会社 | 加热装置以及喷墨记录装置 |
CN209851815U (zh) * | 2018-03-13 | 2019-12-27 |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 液体喷出装置及调整部件 |
Family Cites Families (17)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H0687248A (ja) * | 1992-07-21 | 1994-03-29 | Canon Inc | 記録方法及び装置及びその記録物及び加工品 |
JP2002341690A (ja) * | 2001-03-15 | 2002-11-29 | Ricoh Co Ltd | 画像形成装置 |
JP2004077881A (ja) * | 2002-08-20 | 2004-03-11 | Oki Data Corp | 画像記録装置 |
JP4496171B2 (ja) * | 2006-01-13 | 2010-07-07 | 株式会社ミヤコシ | 用紙搬送装置 |
JP2008114385A (ja) * | 2006-10-31 | 2008-05-22 | Ricoh Co Ltd | 画像形成装置 |
JP5035063B2 (ja) * | 2008-03-25 | 2012-09-26 |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 記録装置及び記録方法 |
JP2010094919A (ja) * | 2008-10-17 | 2010-04-30 | Seiko Epson Corp | プレヒート装置、記録装置 |
JP5440941B2 (ja) * | 2010-03-15 | 2014-03-12 | 株式会社リコー | 画像形成装置 |
JP5842425B2 (ja) * | 2011-07-15 | 2016-01-13 |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 記録装置 |
JP6464680B2 (ja) | 2014-11-05 | 2019-02-06 |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 印刷装置 |
JP2016150439A (ja) * | 2015-02-16 | 2016-08-22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プリント装置 |
CN107526267B (zh) * | 2016-06-20 | 2021-06-22 | 株式会社东芝 | 定影装置及其间隙宽度的调节方法、图像形成装置 |
JP6988164B2 (ja) * | 2017-05-19 | 2022-01-05 |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 印刷装置 |
JP7114961B2 (ja) * | 2018-03-19 | 2022-08-09 |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 印刷装置及び媒体の搬送方法 |
JP7066111B2 (ja) | 2018-07-13 | 2022-05-13 | Toto株式会社 | 小便器装置 |
JP7110941B2 (ja) * | 2018-11-26 | 2022-08-02 |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 媒体加熱装置及び印刷装置 |
JP7404757B2 (ja) * | 2019-10-10 | 2023-12-26 |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 液体吐出装置 |
-
2020
- 2020-01-29 JP JP2020012250A patent/JP7413796B2/ja active Active
-
2021
- 2021-01-26 US US17/158,064 patent/US11465422B2/en active Active
- 2021-01-27 EP EP21153645.3A patent/EP3858628B1/en active Active
- 2021-01-28 CN CN202110116466.8A patent/CN113183629B/zh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8)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2003112415A (ja) * | 2001-10-09 | 2003-04-15 | Fuji Photo Film Co Ltd |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 |
CN101541538A (zh) * | 2007-07-06 | 2009-09-23 | 株式会社理光 | 图像形成设备,以及涂覆泡沫液体的设备和方法 |
CN101544109A (zh) * | 2008-03-24 | 2009-09-30 |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 记录装置及记录装置中的输送带的温度调节方法 |
CN104859303A (zh) * | 2014-02-25 | 2015-08-26 |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 液体排出装置及介质的预处理方法 |
CN107128710A (zh) * | 2016-02-29 | 2017-09-05 |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 输送装置以及印刷装置 |
CN206763298U (zh) * | 2017-03-07 | 2017-12-19 | 阳泉煤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奥伦胶带分公司 | 一种可调距节能型输送带加热箱 |
CN110116558A (zh) * | 2018-02-06 | 2019-08-13 | 柯尼卡美能达株式会社 | 加热装置以及喷墨记录装置 |
CN209851815U (zh) * | 2018-03-13 | 2019-12-27 |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 液体喷出装置及调整部件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US11465422B2 (en) | 2022-10-11 |
US20210229458A1 (en) | 2021-07-29 |
CN113183629A (zh) | 2021-07-30 |
EP3858628A1 (en) | 2021-08-04 |
EP3858628B1 (en) | 2023-08-09 |
JP2021115818A (ja) | 2021-08-10 |
JP7413796B2 (ja) | 2024-01-16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JP5828385B2 (ja) | 記録装置 | |
CN107538933B (zh) | 印刷装置 | |
JP6204687B2 (ja) | インクジェットプリンタ内の不具合を検知するシステム及び方法 | |
CN108437644B (zh) | 印刷装置、以及印刷装置的印刷方法 | |
EP0761449B1 (en) | Segmented flexible heater for drying a printed image | |
EP2657168B1 (en) | Medium transport apparatus and recording apparatus | |
CN107128710B (zh) | 输送装置以及印刷装置 | |
EP2700507B1 (en) | Liquid ejection device | |
JP5304430B2 (ja) | 印刷装置 | |
JP2013018628A (ja) | ロール状媒体搬送装置、ロール状媒体搬送方法、及び記録装置 | |
CN113183629B (zh) | 记录装置 | |
JP6135069B2 (ja) | 液滴噴射装置 | |
CN113263844B (zh) | 输送装置以及记录装置 | |
JP5625739B2 (ja) | 画像記録装置、及び、画像記録方法 | |
JP6497026B2 (ja) | 液体噴射装置 | |
CN108437643B (zh) | 印刷装置以及印刷装置的印刷方法 | |
JP2004050759A (ja) |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 | |
JP5540615B2 (ja) | 画像形成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方法 | |
JP2016135711A (ja) | 搬送部材およびインクジェットプリンター | |
JP6394026B2 (ja) | 印刷装置および蛇行解消方法 | |
JP7252012B2 (ja) | 塗布装置 | |
JP7155945B2 (ja) | 記録媒体加熱装置、液体吐出装置 | |
CN210011485U (zh) | 记录装置 | |
CN107042707B (zh) | 液体喷出装置 | |
JP7484584B2 (ja) | 媒体加熱装置及び液体吐出装置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