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3124585A - 车载用吸收式热泵装置 - Google Patents

车载用吸收式热泵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3124585A
CN113124585A CN202110048129.XA CN202110048129A CN113124585A CN 113124585 A CN113124585 A CN 113124585A CN 202110048129 A CN202110048129 A CN 202110048129A CN 113124585 A CN113124585 A CN 113124585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evaporator
absorbent
absorption
absorber
liqui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10048129.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3124585B (zh
Inventor
坪内修
丰田健嗣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Aisin Corp
Original Assignee
Aisin Seiki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Aisin Seiki Co Ltd filed Critical Aisin Seiki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1312458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12458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312458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124585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41/00Fluid-circulation arrangements
    • F25B41/40Fluid line arrangement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15/00Sorp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operating continuously, e.g. absorption type
    • F25B15/02Sorp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operating continuously, e.g. absorption type without inert gas
    • F25B15/06Sorp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operating continuously, e.g. absorption type without inert gas the refrigerant being water vapour evaporated from a salt solution, e.g. lithium bromide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30/00Heat pumps
    • F25B30/04Heat pumps of the sorption type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37/00Absorbers; Adsorber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39/00Evaporators; Condensers
    • F25B39/02Evaporators
    • F25B39/026Evaporators specially adapted for sorption type system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43/00Arrangements for separating or purifying gases or liquids; Arrangements for vaporising the residuum of liquid refrigerant, e.g. by heat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2339/00Details of evaporators; Details of condensers
    • F25B2339/04Details of condensers
    • F25B2339/047Water-cooled condenser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2400/00General features or devices for 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or heat-pump systems, i.e. not limited to a particular subgroup of F25B
    • F25B2400/23Separator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27/00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using particular sources of energy
    • F25B27/02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using particular sources of energy using waste heat, e.g. from internal-combustion engine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33/00Boilers; Analysers; Rectifier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ATECHNOLOGIES FOR ADAPTATION TO CLIMATE CHANGE
    • Y02A30/00Adapting or protecting infrastructure or their operation
    • Y02A30/27Relating to heating, ventilation or air conditioning [HVAC] technologies
    • Y02A30/274Relating to heating, ventilation or air conditioning [HVAC] technologies using waste energy, e.g. from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Thermal Sciences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Materials Engineering (AREA)
  • Analytical Chemistry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Sorption Type Refrigeration Machines (AREA)
  • Air-Conditioning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能够使装置小型化同时确保蒸发器的性能的车载用吸收式热泵装置。该车载用吸收式热泵装置100具备蒸发器41、吸收器42、和能够贮留从吸收器42排出的稀释吸收液以及从蒸发器41排出的制冷剂这两方的贮留罐44。贮留罐44一体设于吸收器42以及蒸发器41这两方的下方,并与吸收器42以及蒸发器41这两方连通。

Description

车载用吸收式热泵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车载用吸收式热泵装置,尤其涉及一种具备蒸发器和吸收器的车载用吸收式热泵装置。
背景技术
以往,已知存在具备蒸发器和吸收器的车载用吸收式热泵装置(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上述专利文献1公开了具备蒸发器和吸收器的车载用吸收式热泵装置。并且,车载用吸收式热泵装置具备再生器(regenerator)、冷凝器、循环泵、吸收液贮留罐和供给泵。
上述专利文献1的再生器包含气液分离部,该气液分离部将含有制冷剂的稀释吸收液分离为制冷剂和浓缩吸收液。冷凝器构成为将在气液分离部中分离出的制冷剂蒸气冷凝为制冷剂。蒸发器构成为使在冷凝器中被冷凝的制冷剂蒸发。吸收器构成为使在蒸发器中蒸发的制冷剂蒸气被在气液分离部中被分离出的浓缩吸收液吸收,从而生成稀释吸收液。循环泵构成为使在气液分离部中被分离出的浓缩吸收液在再生器内循环。
上述专利文献1的吸收液贮留罐构成为暂时贮留吸收器中生成的稀释吸收液。吸收液贮留罐设于吸收器的下方,且与吸收器分开设置。吸收液贮留罐与吸收器连通。
在上述专利文献1的车载用吸收式热泵装置中,当气液分离部内的浓缩吸收液混入在冷凝器中被冷凝的制冷剂中并直接流入蒸发器时,在蒸发器中,浓缩吸收液不会蒸发而会残留下来,因此蒸发器中的制冷剂的蒸发量将相应地减少。在这种情况下,认为蒸发器的性能会下降。因此,在上述专利文献1的车载用吸收式热泵装置中,利用供给泵,将与制冷剂一起混入的浓缩吸收液排出至再生器。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8-197094号公报
发明内容
然而,在上述专利文献1的车载用吸收式热泵装置中,为了确保蒸发器的性能,设置有上述供给泵等驱动源,从而产生使装置相应地大型化的问题。由此,人们期望在上述专利文献1记载的以往的车载用吸收式热泵装置中,使装置小型化,同时确保蒸发器的性能。
本发明是为了解决如上课题而完成的,本发明的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使装置小型化,同时确保蒸发器的性能的车载用吸收式热泵装置。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一个技术方案中的车载用吸收式热泵装置具备:再生器、冷凝器、蒸发器、吸收器、以及贮留罐,上述再生器包含气液分离部;上述气液分离部将含有制冷剂的稀释吸收液分离为制冷剂和被从稀释吸收液中分离出的浓缩吸收液;上述冷凝器对在气液分离部中被从稀释吸收液中分离出的制冷剂蒸气进行冷凝;上述蒸发器使在冷凝器中被冷凝的制冷剂蒸发;上述吸收器使在气液分离部中被从稀释吸收液中分离出的浓缩吸收液吸收被蒸发器蒸发的制冷剂;上述贮留罐能够贮留从吸收器排出的稀释吸收液以及从蒸发器排出的制冷剂这两方,贮留罐一体设于吸收器以及蒸发器这两方的下方,并与吸收器以及蒸发器这两方连通。
在本发明的一个技术方案的车载用吸收式热泵装置中,如上所述,设置能够贮留从吸收器排出的稀释吸收液以及从蒸发器排出的制冷剂这两方的贮留罐。将贮留罐一体设于吸收器以及蒸发器这两方的下方,并使其与吸收器以及蒸发器这两方连通。由此,可将吸收器内的压力以及蒸发器内的压力、与贮留罐内的压力设为大致相同,因此能够根据贮留于贮留罐内的稀释吸收液的量来改变贮留罐内的压力。因此,不用设置用于将与制冷剂一起混入的浓缩吸收液从蒸发器内排出的泵等驱动源,能够从吸收器排出稀释吸收液,并且能够将混入的浓缩吸收液从蒸发器排出。其结果为,能够使车载用吸收式热泵装置小型化,同时确保蒸发器的性能。此外,通过在吸收器以及蒸发器这两方的下方一体设置贮留罐,相比将贮留罐与吸收器分开设置的情况,可去掉吸收器与贮留罐之间配置的配管以及蒸发器与贮留罐之间配置的配管,或者使它们缩短。由此,能够使车载用吸收式热泵装置进一步小型化。
在上述一个技术方案的车载用吸收式热泵装置中,优选地,车载用吸收式热泵装置还具备单一的吸收蒸发器容器,上述吸收蒸发器容器将吸收器以及蒸发器配置于内部,贮留罐一体设于吸收蒸发器容器的下表面。
如果以上述方式构成,则通过在吸收蒸发器容器的下表面一体设置贮留罐,可去掉配置于吸收器与贮留罐之间的配管以及配置于蒸发器与贮留罐之间的配管,或者使它们缩短,因此能够使包含蒸发器以及吸收器和贮留罐的单元小型化。
在这种情况下,优选地,吸收蒸发器容器与冷凝器在水平方向上相对。
如果以上述方式构成,则与吸收蒸发器容器和冷凝器在上下方向上错开配置的情况相比,能够减小车载用吸收式热泵装置在上下方向上的大小(尺寸),因此能够抑制车载用吸收式热泵装置的大型化以及复杂化。
在上述一个技术方案的车载用吸收式热泵装置中,优选地,车载用吸收式热泵装置还具备冷却水所流经的冷却水回路,冷凝器包含热交换器以及蒸气透过膜,上述热交换器进行在气液分离部中被分离出的制冷剂蒸气与流经冷却水回路的冷却水之间的热交换;上述蒸气透过膜覆盖热交换器,使制冷剂蒸气通过,但防止吸收液的通过。
如果以上述方式构成,则通过蒸气透过膜,在气液分离部中被分离出的浓缩吸收液将更难混入在热交换器中冷凝成的制冷剂,因此能够更加可靠地抑制浓缩吸收液流入蒸发器。其结果为,能够使由于气液分离部内的浓缩吸收液混入冷凝的制冷剂后直接流入蒸发器并且不蒸发而残留于蒸发器内所引起的蒸发器的性能下降难以发生。
在上述一个技术方案的车载用吸收式热泵装置中,优选地,再生器还包含对稀释吸收液进行加热的加热部,车载用吸收式热泵装置还具备:第1流路、第2流路、以及泵,第1流路使在气液分离部中被分离出的浓缩吸收液流向吸收器;第2流路从第1流路分支,并使在气液分离部中被分离出的浓缩吸收液流向加热部;泵在第1流路中配置于向第2流路的分支部分的上游侧,并使浓缩吸收液在再生器内循环。
如果以上述方式构成,则与将泵配置于在第1流路中向第2流路的分支部分的下游侧的情况相比,从泵喷出的浓缩吸收液的流量不易偏向第1流路,因此能够将从泵喷出的浓缩吸收液以更加适当的流量分别分配至第1流路以及第2流路。其结果为,能够容易地将贮留于吸收器内的稀释吸收液维持为一定量。
在这种情况下,优选地,气液分离部包含贮留部,上述贮留部贮留被分离出的浓缩吸收液,泵配置于贮留部的下游侧,并一体设于气液分离部的下表面。
如果以上述方式构成,则可通过贮留于贮留部的浓缩吸收液的自身重力,对浓缩吸收液进行加压,因此能够抑制浓缩吸收液内所含的气泡在泵内析出。其结果为,能够抑制泵内出现空泡现象(cavitation)。此外,通过贮留于贮留部的浓缩吸收液的自身重力,浓缩吸收液容易从贮留部流入泵,因此能够高效地进行泵对浓缩吸收液的吸入。此外,通过使泵吸入贮留于贮留部的浓缩吸收液,能够使泵更加可靠地吸入浓缩吸收液,因此能够防止泵的空转。
在具备上述第1流路的车载用吸收式热泵装置中,优选地,车载用吸收式热泵装置还具备第3流路,第3流路使在吸收器中吸收了制冷剂的稀释吸收液流向第2流路,第2流路具有缩小部,缩小部在第2流路与第3流路的合流部分中与其他部分相比流路截面积更小,并且连接有第3流路的下游侧端部,缩小部构成为通过流经缩小部的浓缩吸收液所产生的负压,将第3流路的稀释吸收液引入第2流路。
如果以上述方式构成,则通过利用缩小部将第3流路的稀释吸收液引入第2流路,能够使第3流路的稀释吸收液的流动不容易妨碍第1流路的浓缩吸收液的流动,因此能够抑制向加热部供给的稀释吸收液的流量的急剧变化。其结果为,能够容易地将向加热部供给的稀释吸收液的流量维持为一定量。
应予说明,在上述一个技术方案的车载用吸收式热泵装置中,也可考虑如下结构。
(附记项1)
即,在上述一个技术方案的车载用吸收式热泵装置中,吸收器与蒸发器在水平方向上邻接且一体设置,冷凝器与气液分离部在水平方向上邻接配置,吸收器以及蒸发器、和冷凝器以及气液分离部在水平方向上相对。
如果以上述方式构成,通过在水平方向上邻接且一体地设置吸收器与蒸发器,能够减小配置吸收器和蒸发器所需要的水平方向的空间。此外,通过在水平方向上邻接地配置冷凝器和气液分离部,能够减小配置冷凝器和气液分离部所需要的水平方向的空间。此外,通过使吸收器以及蒸发器、和冷凝器以及气液分离部在水平方向上相对,与使吸收器以及蒸发器、和冷凝器以及气液分离部在上下方向上错开配置的情况相比,能够减小车载用吸收式热泵装置在上下方向的大小(尺寸)。它们的结果为,能够减小车载用吸收式热泵装置在上下方向以及水平方向上的大小(尺寸),因此能够抑制车载用吸收式热泵装置的大型化以及复杂化。
(附记项2)
在具备上述加热部的车载用吸收式热泵装置中,加热部配置于气液分离部的下方。
如果以上述方式构成,通过将加热部配置于气液分离部的下方,由于加热部为高温高压,且气液分离部比加热部压力更低,因此能够高效地将稀释吸收液供给至气液分离部。其结果为,能够使车载用吸收式热泵装置更高效地工作,并且,能够抑制车载用吸收式热泵装置在水平方向上的大小(尺寸)的大型化。
附图说明
图1为表示一个实施方式的车载用吸收式热泵装置的整体图。
图2为从Y1方向侧观察一个实施方式的车载用吸收式热泵装置中的再生器、冷凝器、气液分离部以及吸收蒸发器容器的立体图。
图3为从Y2方向侧观察一个实施方式的车载用吸收式热泵装置中的再生器、冷凝器、气液分离部以及吸收蒸发器容器的立体图。
图4为表示一个实施方式的车载用吸收式热泵装置中的吸收蒸发器容器内的蒸发器以及吸收器的立体图。
图5为从X1方向侧观察一个实施方式的车载用吸收式热泵装置中的再生器、冷凝器、气液分离部以及吸收蒸发器容器的立体图。
图6为表示一个实施方式的车载用吸收式热泵装置中的冷凝器的立体图。
图7为从Y1方向侧观察一个实施方式的车载用吸收式热泵装置中的再生器、冷凝器、气液分离部以及吸收蒸发器容器的侧视图。
图8为图2的A部分的放大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基于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参照图1~图8,对设于车辆用发动机的车载用吸收式热泵装置100的结构进行说明。
如图1以及图2所示,在车载用吸收式热泵装置100中,使用水作为制冷剂,并且,使用溴化锂(LiBr)水溶液作为吸收液。此外,车载用吸收式热泵装置100构成为搭载于具备发动机的小客车、巴士以及卡车等车辆,并适用于车内的空调系统。
具体而言,车载用吸收式热泵装置100具备第1冷却水回路部1(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中的“冷却水回路”的一个例子)、第2冷却水回路部2、主体回路部3、包含蒸发器41以及吸收器42的蒸发吸收单元4、和包含再生器51、冷凝器52以及热交换器53的再生冷凝单元5。应予说明,在图1中,用细线表示冷却水流经的流路,用粗线表示浓缩吸收液、稀释吸收液以及制冷剂流经的流路。
在此,将蒸发吸收单元4与再生冷凝单元5相对的方向设为X方向,将从蒸发吸收单元4朝向再生冷凝单元5的方向设为X1方向,将其反方向设为X2方向。此外,将上下方向设为Z方向,将向上的方向设为Z1方向,将向下的方向设为Z2方向。将与X方向以及Z方向正交的方向设为Y方向,将其一方设为Y1方向,另一方设为Y2方向。此外,将水平方向设为XY方向。
如图1所示,第1冷却水回路部1以及第2冷却水回路部2为冷却水所流经的循环管路部。第1冷却水回路部1以及第2冷却水回路部2构成为在制冷运转时被驱动。
第1冷却水回路部1构成为在制冷运转时使冷却水流向吸收器42以及冷凝器52。即,第1冷却水回路部1对吸收器42中的制冷剂(低温水蒸气)被浓缩吸收液吸收时产生的吸收热进行除热、以及对制冷运转时吸收器42以及冷凝器52中的制冷剂蒸气(高温水蒸气)进行冷却(液化)。
具体而言,第1冷却水回路部1包含上游侧流量计11、下游侧流量计12、泵13、转换阀14和热交换器15(冷却器)。上游侧流量计11对从热交换器15流向吸收器42的冷却水的流量进行测量。下游侧流量计12对从冷凝器52流向热交换器15的冷却水的流量进行测量。泵13使冷却水在第1冷却水回路部1内循环。转换阀14构成为使从热交换器15流向吸收器42的流路短路为从热交换器15流向冷凝器52的流路。热交换器15构成为通过与外部空气进行热交换来冷却第1冷却水回路部1内的冷却水。
第2冷却水回路部2构成为在制冷运转时使冷却水流向蒸发器41。即,第2冷却水回路部2通过向蒸发器41(低温低压)内的制冷剂供给热量(吸热),进行第2冷却水回路部2内的冷却水的冷却。
具体而言,第2冷却水回路部2包含蒸发器用流量计21、泵22、热交换器23和送风机24。蒸发器用流量计21对从热交换器23流向蒸发器41的冷却水的流量进行测量。泵22使冷却水在第2冷却水回路部2内循环。热交换器23构成为通过第2冷却水回路部2内的冷却水与外部空气的热交换,来冷却外部空气。送风机24构成为向热交换器23送风。
如图1所示,浓缩吸收液、稀释吸收液以及制冷剂在主体回路部3中流动。在此,在主体回路部3上配置有再生冷凝单元5以及蒸发吸收单元4。如此,主体回路部3构成为使浓缩吸收液、稀释吸收液以及制冷剂在蒸发器41、吸收器42、再生器51以及冷凝器52中循环。
具体而言,主体回路部3具备制冷剂供给管路部31、第1吸收液管路部32(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中的“第1流路”的一个例子)、第2吸收液管路部33(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中的“第3流路”的一个例子)和分支管路部34(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中的“第2流路”的一个例子)。
制冷剂供给管路部31(参照图2)连接冷凝器52与蒸发器41。制冷剂供给管路部31构成为将冷凝器52中冷凝(液化)后的制冷剂供给至蒸发器41。在制冷剂供给管路部31配置有电磁阀31a。电磁阀31a对从冷凝器52向蒸发器41供给的制冷剂的流量进行调节。
第1吸收液管路部32(参照图3)连接再生器51的后述的气液分离部51b与吸收器42。第1吸收液管路部32构成为使得在气液分离部51b中被从稀释吸收液中分离的浓缩吸收液流向吸收器42。在第1吸收液管路部32配置有泵32a、流量计32b以及电磁阀32c。泵32a使浓缩吸收液从气液分离部51b流向吸收器42。流量计32b对第1吸收液管路部32的流量进行测量。电磁阀32c对从气液分离部51b向吸收器42供给的浓缩吸收液的流量进行调节。
第2吸收液管路部33(参照图2以及图3)连接蒸发吸收单元4与再生器51。第2吸收液管路部33构成为使得在蒸发吸收单元4的吸收器42中吸收了制冷剂的稀释吸收液流向分支管路部34。在第2吸收液管路部33配置有泵33a以及流量计33b。泵33a使得从蒸发吸收单元4流出的稀释吸收液流向再生器51。流量计33b对第2吸收液管路部33的流量进行测量。
分支管路部34通过从第1吸收液管路部32分支并合流于第2吸收液管路部33,连接第1吸收液管路部32与第2吸收液管路部33。
详细而言,分支管路部34的上游侧端部为从第1吸收液管路部32分支的分支部34a(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中的“向第2流路的分支部分”的一个例子)。分支管路部34的下游侧端部为合流于第2吸收液管路部33的合流部34b(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中的“与第3流路的合流部分”的一个例子)。分支管路部34构成为从第1吸收液管路部32分支,并使在气液分离部51b中被分离出的浓缩吸收液流向后述的再生器51的加热部51a。由此,使浓缩吸收液在再生器51内循环。
(蒸发吸收单元)
如图1以及图4所示,本实施方式的蒸发吸收单元4为一体设有蒸发器41、吸收器42以及吸收液贮留罐44的单元。详细而言,蒸发吸收单元4包含蒸发器41、吸收器42、吸收蒸发器容器43和吸收液贮留罐44(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中的“贮留罐”的一个例子)。
(蒸发器)
蒸发器41构成为使在冷凝器52中被冷凝的制冷剂蒸发。即,蒸发器41构成为在制冷运转时使得在冷凝器52中被冷凝的制冷剂在低温低压的条件下蒸发(汽化)。
具体而言,蒸发器41包含热交换器41a、膜部件41b、旋转涂布体41c、电动机(未图示)和液位测量部41d。
热交换器41a构成为使从冷凝器52供给来的制冷剂与冷却水进行热交换。热交换器41a具有冷却水流经的传热管(未图示)。多个(5个)热交换器41a在X方向上排列配置。应予说明,热交换器41a也可为1个以上4个以下、以及6个以上。
膜部件41b构成为以包围热交换器41a的方式覆盖热交换器41a,并且不使制冷剂透过而使制冷剂蒸气透过。由此,在膜部件41b的下部形成贮留制冷剂的制冷剂贮留部141。膜部件41b以包围热交换器41a以及旋转涂布体41c一体化而成的结构的方式进行覆盖。此外,为了使制冷剂由于冷却水的作用而蒸发,膜部件41b的内部被保持为低压的真空状态。在膜部件41b的Z2方向侧的部分(下部)形成有使贮留于制冷剂贮留部141的制冷剂向吸收液贮留罐44流出的流出口41e。
旋转涂布体41c在膜部件41b内利用电动机通过旋转轴向R1方向旋转。在蒸发器41中,在旋转涂布体41c向R1方向旋转的同时,贮留于膜部件41b的制冷剂被抽吸上来,并被毫无遗漏地供给至热交换器41a。此外,液位测量部41d对膜部件41b内的制冷剂贮留部141的液面水位进行测量。并且,液位测量部41d电连接于控制部(未图示)。
(吸收器)
吸收器42构成为使得通过蒸发器41蒸发的制冷剂(低温水蒸气)被在气液分离部51b中从稀释吸收液中分离的浓缩吸收液吸收。即,吸收器42构成为在制冷运转时稀释浓缩吸收液。
具体而言,吸收器42包含热交换器42a、膜部件42b、旋转涂布体42c、电动机(未图示)、液位测量部42d和压力测量部42e。
热交换器42a构成为利用冷却水,对浓缩吸收液吸收制冷剂蒸气时产生的热进行冷却。即,热交换器42a使稀释吸收液与冷却水进行热交换。热交换器42a具有冷却水流经的传热管(未图示)。多个(5个)热交换器42a在X方向上排列配置。应予说明,热交换器42a也可为1个以上4个以下、以及6个以上。
膜部件42b构成为以包围热交换器42a的方式覆盖热交换器42a,并且不使稀释吸收液以及浓缩吸收液透过而使制冷剂蒸气透过。由此,在膜部件42b的下部形成贮留稀释吸收液的吸收液贮留部142。膜部件42b以包围热交换器42a以及旋转涂布体42c一体化而成的构造的方式进行覆盖。此外,为了将在蒸发器41中蒸发的制冷剂蒸气引入内部,膜部件42b的内部保持为低压的真空状态。在膜部件42b的Z2方向侧的部分(下部)形成有使贮留于吸收液贮留部142的稀释吸收液向吸收液贮留罐44流出的流出口42f。
旋转涂布体42c在膜部件42b内利用电动机并通过旋转轴向R2方向旋转。在吸收器42中,在旋转涂布体42c向R2方向旋转的同时,贮留于膜部件42b的稀释吸收液被抽吸上来,并被毫无遗漏地供给至热交换器42a。液位测量部42d对膜部件42b内的吸收液贮留部142的液面水位进行测量。压力测量部42e对膜部件42b内的压力进行测量。此外,液位测量部42d以及压力测量部42e电连接于控制部(未图示)。
(吸收蒸发器容器)
吸收蒸发器容器43为将吸收器42以及蒸发器41配置于内部的单一的容器。吸收蒸发器容器43以包围吸收器42以及蒸发器41的方式覆盖吸收器42以及蒸发器41。吸收蒸发器容器43的内部配合蒸发器41以及吸收器42而保持于低压的真空状态。
(吸收液贮留罐)
如图1以及图2所示,吸收液贮留罐44构成为能够贮留从吸收器42中排出的稀释吸收液以及从蒸发器41排出的制冷剂这两方。吸收液贮留罐44具有贮留稀释吸收液的吸收液贮留部144。详细而言,吸收液贮留罐44一体设于吸收器42以及蒸发器41这两方的Z2方向(下方),并与吸收器42以及蒸发器41这两方连通。即,吸收液贮留罐44一体设于吸收蒸发器容器43的Z2方向侧的面43a(下表面43a)。详细而言,吸收液贮留罐44在Y方向上配置于吸收蒸发器容器43的下表面43a的向吸收器42侧(Y2方向侧)偏移的位置。此外,吸收液贮留罐44与蒸发器41的膜部件41b内的空间连通,并与吸收器42的膜部件42b内的空间连通。
具体而言,吸收液贮留罐44具有第1流出路44a、第2流出路44b、第3流出路44c、吸收液贮留部144和排出流路44d。
第1流出路44a连接蒸发器41的膜部件41b内的制冷剂贮留部141与吸收液贮留罐44的吸收液贮留部144。在第1流出路44a配置有对流经第1流出路44a的制冷剂的流量进行调节的调节阀44e。第2流出路44b连接吸收器42的膜部件42b内的吸收液贮留部142与吸收液贮留罐44的吸收液贮留部144。在第2流出路44b配置有对流经第2流出路44b的制冷剂的流量进行调节的电磁阀44f。第3流出路44c连接吸收器42的膜部件42b内的吸收液贮留部142与泵33a。在第3流出路44c配置有对流经第3流出路44c的制冷剂的流量进行调节的电磁阀44g。
吸收液贮留部144贮留稀释吸收液。在此,吸收液贮留部144构成为根据已贮留的稀释吸收液的液量,改变引入稀释吸收液以及制冷剂的量。
详细而言,由于吸收液贮留部144内部与蒸发器41的膜部件41b内部通过第1流出路44a连通,因此吸收液贮留部144内的压力以及蒸发器41的膜部件41b内的压力为大致相同的压力。由此,在吸收液贮留部144中,引入制冷剂的量会根据吸收液贮留部144与蒸发器41的膜部件41b之间的水头差而改变。此外,由于吸收液贮留部144内部与吸收器42的膜部件42b内部通过第2流出路44b连通,因此吸收液贮留部144内的压力以及吸收器42的膜部件42b内的压力为大致相同的压力。由此,在吸收液贮留部144中,引入稀释吸收液的量会根据吸收液贮留部144与吸收器42的膜部件42b之间的水头差而改变。
排出流路44d连接吸收液贮留罐44内的吸收液贮留部144与第3流出路44c。在排出流路44d配置有对流经排出流路44d的制冷剂的流量进行调节的电磁阀44h。
(再生冷凝单元)
如图1以及图5所示,再生冷凝单元5为一体设有再生器51、冷凝器52以及热交换器53的单元。详细而言,再生冷凝单元5包含再生器51、冷凝器52和热交换器53。
<再生器>
再生器51包含加热部51a和气液分离部51b。
加热部51a为板式热交换器,具有使用发动机的废气的热量来加入稀释吸收液的作用。在此,稀释吸收液通常在浓缩吸收液被制冷剂(水)稀释后的状态下在加热部51a中流通。加热部51a通过加热稀释吸收液而变为高温高压。在此,加热部51a与气液分离部51b一体设置。即,加热部51a配置于气液分离部51b的下方。加热部51a邻接于气液分离部51b的Z2方向侧的端部的X1方向侧。
气液分离部51b构成为将含有制冷剂的稀释吸收液分离为制冷剂和从稀释吸收液中分离的浓缩吸收液。即,气液分离部51b具有从被加热部51a加热的含有制冷剂以及浓缩吸收液的稀释吸收液中分离制冷剂蒸气(高温水蒸气)并进行浓缩的功能。气液分离部51b具有贮留被分离出的浓缩吸收液的吸收液贮留部151(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中的“贮留部”的一个例子)。吸收液贮留部151为向Z方向延伸的筒状的空间。吸收液贮留部151与泵32a连通。
<冷凝器>
如图1以及图6所示,冷凝器52构成为与气液分离部51b相邻配置,并在制冷运转时使得在气液分离部51b中被分离出的制冷剂蒸气冷凝(液化)。详细而言,冷凝器52配置于加热部51a的Z1方向侧,并在Y方向上配置于相对于气液分离部51b而向Y2方向侧偏移的位置。
这样的冷凝器52具有热交换器52a、蒸气透过膜52b、流出管52c、制冷剂贮留罐152、液位测量部52d和压力测量部52e。
在热交换器52a中,通过使在气液分离部51b中被分离出的制冷剂蒸气与流经第1冷却水回路部1的冷却水进行热交换,制冷剂蒸气液化。蒸气透过膜52b构成为以包围热交换器52a的方式覆盖热交换器52a,并且不使稀释吸收液以及浓缩吸收液透过而使制冷剂蒸气透过。即,蒸气透过膜52b覆盖热交换器52a,使制冷剂蒸气通过,但是防止吸收液通过。
流出管52c连通蒸气透过膜52b内的空间与制冷剂贮留罐152。制冷剂贮留罐152构成为贮留被冷凝器52的热交换器52a液化并贮留于蒸气透过膜52b内的制冷剂。在制冷剂贮留罐152设有贮留从流出管52c中排出的制冷剂的制冷剂贮留部152a。液位测量部52d对制冷剂贮留部152a的制冷剂的液面水位进行测量。压力测量部52e对蒸气透过膜52b内的压力进行测量。此外,液位测量部52d以及压力测量部52e与控制部(未图示)电连接。
<热交换器>
如图1以及图3所示,热交换器53通过使流经第1吸收液管路部32的浓缩吸收液与流经第2吸收液管路部33的稀释吸收液进行热交换,对浓缩吸收液进行冷却。热交换器53一体设于冷凝器52的Z2方向侧的面52f(下表面52f)。热交换器53具有在Z方向上延伸的长方体形状。
<泵>
如图1以及图2所示,泵32a构成为在第1吸收液管路部32中配置于分支部34a(向第2流路的分支部分)的上游侧,并使稀释吸收液在再生器51内循环。即,泵32a配置于气液分离部51b的下游侧,且配置于分支管路部34的上游侧。此外,从泵32a喷出的浓缩吸收液的一部分流经第1吸收液管路部32而被供给至吸收器42,浓缩吸收液的剩余部分流经分支管路部34而被供给至加热部51a。在此,通过电磁阀32c,将流经第1吸收液管路部32的浓缩吸收液的流量调节为一定量,但不通过电磁阀对流经分支管路部34的浓缩吸收液进行流量调节,其保持原有的状态流动。
如图1以及图7所示,泵32a配置于吸收液贮留部151的下游侧,并一体设于气液分离部51b的Z2方向侧的面51c(下表面51c)。即,泵32a构成为直接吸引气液分离部51b的吸收液贮留部151内的浓缩吸收液。泵32a构成为在被施加了吸收液贮留部151内的浓缩吸收液的载荷的状态下,吸引浓缩吸收液。泵32a邻接于气液分离部51b的Z2方向侧。如此,吸收液贮留部151为泵32a的缓冲空间。
(缩小部)
如图1以及图8所示,分支管路部34具有缩小部134,该缩小部134在分支管路部34与第2吸收液管路部33合流的合流部34b中与其他部分相比流路截面积更小,且连接有第2吸收液管路部33的下游侧端部。缩小部134通过吸入从第2吸收液管路部33流入分支管路部34的稀释吸收液来进行辅助,使稀释吸收液顺利地流入分支管路部34。
具体而言,缩小部134由设于分支管路部34的合流部34b的喷射泵(ejector)构成。即,缩小部134构成为利用流经缩小部134的浓缩吸收液所产生的负压,将第2吸收液管路部33的稀释吸收液吸入分支管路部34。
(蒸发吸收单元以及再生冷凝单元的配置)
如图2以及图3所示,蒸发吸收单元4与再生冷凝单元5在X方向上相对。即,吸收蒸发器容器43与冷凝器52在XY方向(水平方向)上相对。
在此,吸收器42和蒸发器41在XY方向(水平方向)上邻接且一体设置。详细而言,吸收器42和蒸发器41在Y方向上邻接并配置于吸收蒸发器容器43内。此外,冷凝器52和气液分离部51b在XY方向(水平方向)上邻接配置。详细而言,冷凝器52和气液分离部51b在Y方向上邻接且安装为一体。如此,吸收器42以及蒸发器41、与冷凝器52以及气液分离部51b在XY方向(水平方向)上相对。
(本实施方式的效果)
在本实施方式中,能够得到如下效果。
在本实施方式中,如上所述,在车载用吸收式热泵装置100设置能够贮留从吸收器42中排出的稀释吸收液以及从蒸发器41中排出的制冷剂这两方的吸收液贮留罐44。将吸收液贮留罐44一体设于吸收器42以及蒸发器41这两方的Z2方向(下方),并使其与吸收器42以及蒸发器41这两方连通。由此,可将吸收器42内的压力以及蒸发器41内的压力与吸收液贮留罐44内的压力设为大致相同,因此可根据贮留于吸收液贮留罐44内的稀释吸收液的量而改变吸收液贮留罐44内的压力。因此,不用设置用于将与制冷剂一起混入的浓缩吸收液从蒸发器41内排出的泵等驱动源,能够从吸收器42排出稀释吸收液,并且,能够将混入的浓缩吸收液从蒸发器41中排出。其结果为,能够使车载用吸收式热泵装置100小型化,同时确保蒸发器41的性能。此外,通过将吸收液贮留罐44一体设于吸收器42以及蒸发器41这两方的Z2方向(下方),相比将吸收液贮留罐44与吸收器42分开设置的情况,能够去掉吸收器42与吸收液贮留罐44之间配置的配管以及蒸发器41与吸收液贮留罐44之间配置的配管,或者使它们缩短,因此,能够使车载用吸收式热泵装置100进一步小型化。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如上所述,在车载用吸收式热泵装置100设置将吸收器42以及蒸发器41配置于内部的单一的吸收蒸发器容器43。将吸收液贮留罐44一体设于吸收蒸发器容器43的Z2方向侧的面43a(下表面43a)。由此,通过将吸收液贮留罐44一体设于吸收蒸发器容器43的Z2方向侧的面43a(下表面43a),能够去掉配置于吸收器42与吸收液贮留罐44之间的配管以及配置于蒸发器41与吸收液贮留罐44之间的配管,或者使它们缩短,因此,能够使包含蒸发器41以及吸收器42和吸收液贮留罐44的单元小型化。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如上所述,使吸收蒸发器容器43与冷凝器52在XY方向(水平方向)上相对。由此,和使吸收蒸发器容器43与冷凝器52在Z方向上错开配置的情况相比,能够减小车载用吸收式热泵装置100在上下方向上的大小(尺寸),因此能够抑制车载用吸收式热泵装置100的大型化以及复杂化。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如上所述,在车载用吸收式热泵装置100设置供冷却水流经的第1冷却水回路部1。在冷凝器52设置热交换器52a和蒸气透过膜52b,该热交换器52a进行在气液分离部51b中被分离出的制冷剂蒸气与流经第1冷却水回路部1的冷却水之间的热交换,该蒸气透过膜52b覆盖热交换器52a,使制冷剂蒸气通过,但防止吸收液通过。由此,通过蒸气透过膜52b,在气液分离部51b中被分离出的浓缩吸收液将更难混入在热交换器52a中被冷凝的制冷剂,因此能够更加可靠地抑制浓缩吸收液流入蒸发器41内。其结果为,能够使由于气液分离部51b内的浓缩吸收液混入冷凝的制冷剂后直接流入蒸发器41并且不蒸发而残留于蒸发器41内所引起的蒸发器41的性能下降难以发生。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如上所述,在车载用吸收式热泵装置100设置第1吸收液管路部32、分支管路部34和泵32a,该第1吸收液管路部32使在气液分离部51b中被分离出的浓缩吸收液流向吸收器42,该分支管路部34从第1吸收液管路部32分支,并使在气液分离部51b中被分离出的浓缩吸收液流向加热部51a,该泵32a在第1吸收液管路部32中配置于向分支管路部34的分支部34a的上游侧,并使浓缩吸收液在再生器51内循环。由此,与将泵32a配置于在第1吸收液管路部32中向分支管路部34的分支部34a的下游侧的情况相比,从泵32a喷出的浓缩吸收液的流量不易偏向第1吸收液管路部32,因此能够使从泵32a喷出的浓缩吸收液以更加适当的流量分别分配至第1吸收液管路部32以及分支管路部34。其结果为,能够容易地将贮留于吸收器42内的稀释吸收液维持为一定量。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如上所述,在气液分离部51b设置贮留被分离出的浓缩吸收液的吸收液贮留部151。将泵32a配置于吸收液贮留部151的下游侧,并一体设置于气液分离部51b的Z2方向侧的面51c(下表面51c)。由此,可通过贮留于吸收液贮留部151的浓缩吸收液的自身重力,对浓缩吸收液进行加压,因此能够抑制浓缩吸收液内所含的气泡在泵32a内析出。其结果为,能够抑制泵32a内出现空泡现象。此外,通过贮留于吸收液贮留部151的浓缩吸收液的自身重力,浓缩吸收液容易从吸收液贮留部151流入泵32a,因此能够高效地进行泵32a对浓缩吸收液的吸入。此外,通过使泵32a吸入贮留于吸收液贮留部151的浓缩吸收液,能够使泵32a更加可靠地吸入浓缩吸收液,因此能够防止泵32a的空转。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如上所述,在分支管路部34设置缩小部134,该缩小部134在分支管路部34与第2吸收液管路部33的合流部34b中与其他部分相比流路截面积更小,且连接有第2吸收液管路部33的下游侧端部。缩小部134构成为利用流经缩小部134的浓缩吸收液产生的负压,将第2吸收液管路部33的稀释吸收液引入分支管路部34。由此,通过利用缩小部134将第2吸收液管路部33的稀释吸收液引入分支管路部34,能够使第2吸收液管路部33的稀释吸收液的流动不容易妨碍第1吸收液管路部32的浓缩吸收液的流动,因此能够抑制向加热部51a供给的稀释吸收液的流量的剧烈变动。其结果为,能够容易地将向加热部51a供给的稀释吸收液的流量维持为一定量。
[变形例]
应认为今次公开的实施方式在所有方面均为例示,而不存在任何限制。本发明的范围由权利要求书而非上述实施方式的说明来表示,并进一步包含与权利要求书等同的含义及范围内的所有变形(变形例)。
例如,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例示了吸收液贮留罐44一体设于吸收蒸发器容器43的Z2方向侧的面43a(下表面43a)的例子,但本发明不限于此。在本发明中,吸收液贮留罐也可一体设于吸收蒸发器容器的侧面中比吸收器以及蒸发器这两方更下方的部分。
此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例示了吸收蒸发器容器43与冷凝器52在XY方向(水平方向)上相对的例子,但本发明不限于此。在本发明中,吸收蒸发器容器与冷凝器也可配置于在上下方向上错开的位置。
此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例示了冷凝器52具有热交换器52a和蒸气透过膜52b的例子,但本发明不限于此。在本发明中,在冷凝器中,也可不利用蒸气透过膜覆盖热交换器,而仅将热交换器配置于内部。
此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例示了泵32a配置于分支部34a的上游侧的例子,但本发明不限于此。在本发明中,泵也可配置于分支部的下游侧。
此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例示了泵32a配置于吸收液贮留部151(贮留部)的下游侧,并一体设于气液分离部51b的Z2方向侧的面51c(下表面51c)的例子,但本发明不限于此。在本发明中,泵也可配置于贮留部的下游侧,并一体设于气液分离部的下表面以外的侧面。
此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例示了分支管路部34(第2流路)具有缩小部134的例子,但本发明不限于此。在本发明中,第2流路也可不具有缩小部。
符号说明
1 第1冷却水回路部(冷却水回路)
32 第1吸收液管路部(第1流路)
32a 泵
33 第2吸收液管路部(第3流路)
34 分支管路部(第2流路)
34a 分支部(分支部分)
34b 合流部(合流部分)
41 蒸发器
42 吸收器
43 吸收蒸发器容器
43a 下表面
44 吸收液贮留罐(贮留罐)
51 再生器
51a 加热部
51b 气液分离部
51c 下表面
52 冷凝器
52a 热交换器
52b 蒸气透过膜
100 车载用吸收式热泵装置
134 缩小部
151 吸收液贮留部(贮留部)

Claims (7)

1.一种车载用吸收式热泵装置,其具备:
再生器,所述再生器包含气液分离部,所述气液分离部将含有制冷剂的稀释吸收液分离为所述制冷剂和被从所述稀释吸收液中分离出的浓缩吸收液;
冷凝器,所述冷凝器对在所述气液分离部中被从所述稀释吸收液中分离出的制冷剂蒸气进行冷凝;
蒸发器,所述蒸发器使在所述冷凝器中被冷凝的所述制冷剂蒸发;
吸收器,所述吸收器使在所述气液分离部中被从所述稀释吸收液中分离出的浓缩吸收液吸收被所述蒸发器蒸发的所述制冷剂;以及
贮留罐,所述贮留罐能够贮留从所述吸收器排出的所述稀释吸收液以及从所述蒸发器排出的所述制冷剂这两方,
所述贮留罐一体设于所述吸收器以及所述蒸发器这两方的下方,并与所述吸收器以及所述蒸发器这两方连通。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载用吸收式热泵装置,其中,
所述车载用吸收式热泵装置还具备单一的吸收蒸发器容器,所述吸收蒸发器容器将所述吸收器以及所述蒸发器配置于内部,
所述贮留罐一体设于所述吸收蒸发器容器的下表面。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载用吸收式热泵装置,其中,
所述吸收蒸发器容器与所述冷凝器在水平方向上相对。
4.如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车载用吸收式热泵装置,其中,
所述车载用吸收式热泵装置还具备冷却水所流经的冷却水回路,
所述冷凝器包含:
热交换器,所述热交换器进行在所述气液分离部中被分离出的所述制冷剂蒸气与流经所述冷却水回路的冷却水之间的热交换;以及
蒸气透过膜,所述蒸气透过膜覆盖所述热交换器,使所述制冷剂蒸气通过,但防止吸收液的通过。
5.如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车载用吸收式热泵装置,其中,
所述再生器还包含对所述稀释吸收液进行加热的加热部,
所述车载用吸收式热泵装置还具备:
第1流路,所述第1流路使在所述气液分离部中被分离出的所述浓缩吸收液流向所述吸收器;
第2流路,所述第2流路从所述第1流路分支,并使在所述气液分离部中被分离出的所述浓缩吸收液流向所述加热部;以及
泵,所述泵在所述第1流路中配置于向所述第2流路的分支部分的上游侧,并使所述浓缩吸收液在所述再生器内循环。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车载用吸收式热泵装置,其中,
所述气液分离部包含贮留部,所述贮留部贮留被分离出的浓缩吸收液,
所述泵配置于所述贮留部的下游侧,并一体设于所述气液分离部的下表面。
7.如权利要求5或6所述的车载用吸收式热泵装置,其中,
所述车载用吸收式热泵装置还具备第3流路,所述第3流路使在所述吸收器中吸收了所述制冷剂的所述稀释吸收液流向所述第2流路,
所述第2流路具有缩小部,所述缩小部在所述第2流路与所述第3流路的合流部分中与其他部分相比流路截面积更小,并且连接有所述第3流路的下游侧端部,
所述缩小部构成为通过流经所述缩小部的所述浓缩吸收液所产生的负压,将所述第3流路的所述稀释吸收液引入所述第2流路。
CN202110048129.XA 2020-01-14 2021-01-14 车载用吸收式热泵装置 Active CN113124585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20-003524 2020-01-14
JP2020003524A JP7439522B2 (ja) 2020-01-14 2020-01-14 車載用吸収式ヒートポンプ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124585A true CN113124585A (zh) 2021-07-16
CN113124585B CN113124585B (zh) 2024-06-25

Family

ID=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60135580U (ja) * 1984-02-17 1985-09-09 日産ディーゼル工業株式会社 車輌用室内冷暖房装置
JPH032811U (zh) * 1989-05-31 1991-01-11
CN1425123A (zh) * 1999-11-22 2003-06-18 株式会社荏原制作所 吸收式冷冻机
JP2005106408A (ja) * 2003-09-30 2005-04-21 Sanyo Electric Co Ltd 吸収式冷凍機
CN101178271A (zh) * 2006-11-07 2008-05-14 三洋电机株式会社 吸收式冷冻机
KR101773864B1 (ko) * 2016-12-16 2017-09-01 주식회사 성지테크 보조 사이클을 갖는 연료 전지 일체형 흡수식 냉온수기
CN107735627A (zh) * 2015-07-27 2018-02-23 爱信精机株式会社 吸收式热泵装置

Patent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60135580U (ja) * 1984-02-17 1985-09-09 日産ディーゼル工業株式会社 車輌用室内冷暖房装置
JPH032811U (zh) * 1989-05-31 1991-01-11
CN1425123A (zh) * 1999-11-22 2003-06-18 株式会社荏原制作所 吸收式冷冻机
JP2005106408A (ja) * 2003-09-30 2005-04-21 Sanyo Electric Co Ltd 吸収式冷凍機
CN101178271A (zh) * 2006-11-07 2008-05-14 三洋电机株式会社 吸收式冷冻机
CN107735627A (zh) * 2015-07-27 2018-02-23 爱信精机株式会社 吸收式热泵装置
KR101773864B1 (ko) * 2016-12-16 2017-09-01 주식회사 성지테크 보조 사이클을 갖는 연료 전지 일체형 흡수식 냉온수기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11454431B2 (en) 2022-09-27
JP2021109579A (ja) 2021-08-02
US20210215407A1 (en) 2021-07-15
JP7439522B2 (ja) 2024-02-2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EP2733443B1 (en) Vehicle-mounted absorption heat pump apparatus
US20070289721A1 (en) Loop type heat pipe and waste heat recovery device
CN110831796A (zh) 包括具有热交换器的制冷剂回路的用于车辆的制冷设备以及用于这种制冷设备的热交换器
US6341647B1 (en) Separator-integrated condenser for vehicle air conditioner
CN104854410A (zh) 低压冷却器
JP2013245902A (ja) 複合型吸収式ヒートポンプ装置
CN113124585A (zh) 车载用吸收式热泵装置
CN113124585B (zh) 车载用吸收式热泵装置
CN105980807A (zh) 非对称式蒸发器
JP6106999B2 (ja) 吸収式ヒートポンプ装置
JP2014025646A (ja) 蒸発器およびその蒸発器を備えた車両用空調装置
WO2017135161A1 (ja) 吸収式ヒートポンプ装置
JP2003074994A (ja) 放熱装置
JP7024317B2 (ja) 車載用吸収式ヒートポンプ装置
CN110319626B (zh) 冷却装置
CN210625012U (zh) 一种用于制冷压缩机的混合冷却结构
JP7146865B2 (ja) 車両の機器冷却システム
JP2021109579A5 (zh)
US6363742B1 (en) Accumulator for an air conditioning system
CN211716920U (zh) 一种空调机组及用于压缩机冷却的供液装置
JP2003106708A (ja) 冷凍システム、冷凍サイクル用凝縮装置及びレシーバタンク付き熱交換器
JP3715157B2 (ja) 2段2重効用吸収冷凍機
JP2014037170A (ja) 車両用空調装置およびそれに用いる蒸発器
JPH0495522A (ja) 自動車用受液器
JP2022070569A (ja) 沸騰冷却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B02 Change of applicant information

Address after: Kariya City, Aichi Prefecture, Japan's Asahi 2 chome 1 GA

Applicant after: AISIN Co.,Ltd.

Address before: Kariya City, Aichi Prefecture, Japan's Asahi 2 chome 1 GA

Applicant before: AISIN SEIKI Kabushiki Kaisha

CB02 Change of applicant inform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