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3093437A - 背光模组、显示结构及其制备方法 - Google Patents

背光模组、显示结构及其制备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3093437A
CN113093437A CN202110389782.2A CN202110389782A CN113093437A CN 113093437 A CN113093437 A CN 113093437A CN 202110389782 A CN202110389782 A CN 202110389782A CN 113093437 A CN113093437 A CN 113093437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double
adhesive layer
sided adhesive
special
area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10389782.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王鼎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Interface Optoelectronics Shenzhen Co Ltd
Interface Technology Chengdu Co Ltd
General Interface Solution Ltd
Original Assignee
Interface Optoelectronics Shenzhen Co Ltd
Interface Technology Chengdu Co Ltd
General Interface Solution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nterface Optoelectronics Shenzhen Co Ltd, Interface Technology Chengdu Co Ltd, General Interface Solution Ltd filed Critical Interface Optoelectronics Shenzhen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10389782.2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3093437A/zh
Publication of CN11309343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093437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 G02F1/1335Structural association of cells with optical devices, e.g. polarisers or reflectors
    • G02F1/1336Illuminating devices
    • G02F1/133602Direct backlight
    • G02F1/133608Direct backlight including particular frames or supporting mean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 G02F1/1335Structural association of cells with optical devices, e.g. polarisers or reflectors
    • G02F1/1336Illuminating devices
    • G02F1/133602Direct backlight
    • G02F1/133603Direct backlight with LED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Nonlinear Science (AREA)
  • Mathematical Physics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rystallography & Structural Chemistry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Liquid Crystal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涉及背光模组、显示结构及其制备方法;所述背光模组包括:金属框架的粘贴部设有异型区;框件,用于在其上设置第二双面胶层,粘贴部用于在其上设置第一双面胶层,以使第一双面胶层及第二双面胶层共同形成粘贴面,且第一双面胶层覆盖异型区;以及,背光组件,固定于金属框架上,且背光组件位于粘贴面之下。上述背光模组,通过异型区的设计,一方面增加了接触面积,从而提升了贴附面积;另一方面有利于提升双面胶层的激活率,增强了胶粘效果,确保产品的可靠性及使用寿命,尤其适用于采用Mini‑LED的背光组件;再一方面对于产品外观没有影响,可以替换性地应用于相关产品中。

Description

背光模组、显示结构及其制备方法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背光显示领域,特别是涉及背光模组、显示结构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液晶显示已经得到广泛应用,如图1所示,请一并参阅图2,传统液晶显示装置主要是在背光模块的金属框架100上设置双面胶层400,再将液晶面板与之贴合。由于技术发展方向为窄边框、轻薄化及高亮度,因此双面胶层400被要求越窄越好,金属框架100用于提供双面胶层400贴附的贴附面积亦越来越窄。但是,这种情况下会遇到双面胶层的激活率问题,即双面胶层不能完全发挥胶粘作用。如图1及图2所示,双面胶层400会形成有效区410及无效区420,有效区410及无效区420的形状往往是不规则的,激活率即为有效区410的面积,与有效区410及无效区420的面积和值的比例。
亦即,双面胶层的贴附面积越来越窄,一方面影响双面胶层的胶粘效果,另一方面导致对应的双面胶层的激活率要求变得越来越高。
通常地,Mini-LED(迷你发光二极管)要求发光二极管(LED,Light EmittigDiode)芯片尺寸小于100微米,而Micro-LED(微型发光二极管)则要求发光二极管芯片尺寸小于50微米;传统产品要求双面胶层的激活率在60%以上就可以抵抗落摔或温湿循环导致的背光模块与液晶面板脱落的问题。但是需要进一步缩窄边框、更轻更薄时,会导致双面胶层的宽度不足;而当双面胶层的宽度不足时,尤其是对于采用Mini-LED的背光模块而言,即背光源采用Mini-LED,则需要双面胶层的激活率至少在80%以上才可以满足可靠性测试的要求,从而能够确保产品的使用寿命。
发明内容
基于此,有必要提供一种背光模组、显示结构及其制备方法。
一种背光模组,其包括:金属框架,具有粘贴部,所述粘贴部设有异型区;框件,用于在其上设置第二双面胶层,所述粘贴部用于在其上设置第一双面胶层,以使所述第一双面胶层及所述第二双面胶层共同形成粘贴面,且所述第一双面胶层覆盖所述异型区;以及,背光组件,固定于所述金属框架上,且所述背光组件位于所述粘贴面之下。
上述背光模组,通过异型区的设计,一方面增加了接触面积,从而提升了贴附面积;另一方面有利于提升双面胶层的激活率,增强了胶粘效果,确保产品的可靠性及使用寿命,尤其适用于采用Mini-LED的背光组件;再一方面对于产品外观没有影响,因此可以替换性地应用于采用背光模组的相关产品中。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框件为塑料框件。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框件与所述金属框架共同围合形成容纳区,所述容纳区用于容置所述背光组件中的背光源及/或复合膜层。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背光组件采用Mini-LED阵列作为所述背光源;及/或,所述容纳区为棱柱体或圆柱体。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框件上亦设有所述异型区;及/或,所述异型区包括凹槽、凸部或其组合;及/或,所述凹槽的深度为8微米至12微米;及/或,所述凸部的高度为3微米至5微米;及/或,所述第一双面胶层及所述第二双面胶层对应所述异型区形成相应的凸部、凹槽或其组合,以与所述异型区紧密贴合。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异型区的数量为多个,多个所述异型区相互间隔设置或连接设置;及/或,所述异型区的形状包括长方体形、锥形、柱形、部分球形、部分椭球形及其组合。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双面胶层为导电胶层;及/或,所述第一双面胶层及所述第二双面胶层共同形成完整矩形或者部分矩形的边框。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金属框架具有半包围结构,用于避让所述背光组件中的控制区,且所述控制区容置于所述半包围结构之内。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一种显示结构,其包括:双面胶层,包括第一双面胶层及第二双面胶层;金属框架,具有粘贴部,所述粘贴部开设有异型区,所述粘贴部上设置所述第一双面胶层,且所述第一双面胶层覆盖所述异型区;框件,所述框件上设置所述第二双面胶层,以使所述第一双面胶层及所述第二双面胶层共同形成粘贴面;背光组件,固定于所述金属框架上,且所述背光组件位于所述粘贴面之下;以及,液晶模组,粘设于所述粘贴面上。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一种显示结构的制备方法,其包括以下步骤:于金属框架的粘贴部上设置异型区;将背光组件固定于所述金属框架内;将框件固定于所述背光组件上;于所述粘贴部及其所述异型区上设置第一双面胶层,且使所述第一双面胶层覆盖所述异型区;于所述框件上设置第二双面胶层,且使所述第一双面胶层及所述第二双面胶层共同形成粘贴面;于所述粘贴面上粘设液晶模组。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采用滚压成型方式于金属框架的粘贴部上开设凹槽或形成凸部以作为所述异型区。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或传统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传统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传统液晶显示装置的双面胶层贴附示意图。
图2为传统液晶显示装置的双面胶层贴附的照片。
图3为本申请所述背光模组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申请所述背光模组另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申请所述背光模组另一实施例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申请所述背光模组另一实施例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申请所述背光模组另一实施例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申请所述背光模组另一实施例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图9为图8所示实施例的另一方向示意图。
图10为本申请所述背光模组另一实施例的金属框架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图11为本申请所述背光模组另一实施例的金属框架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图12为本申请所述背光模组另一实施例的金属框架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图13为本申请所述背光模组另一实施例的金属框架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图14为图11所示实施例的金属框架配合双面胶层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图15为本申请所述背光模组另一实施例的金属框架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图16为本申请所述背光模组另一实施例的金属框架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图17为本申请所述背光模组另一实施例的金属框架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图18为本申请所述背光模组另一实施例的金属框架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图19为本申请所述显示结构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0为图19所示实施例的另一方向示意图。
图21为图20所示实施例的A处放大示意图。
图22为本申请所述显示结构另一实施例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图23为本申请所述显示结构另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4为图23所示实施例的另一方向示意图。
图25为本申请所述显示结构的制备方法一实施例的流程示意图。
图26为本申请所述显示结构的制备方法另一实施例的金属框架的制备示意图。
附图标记:金属框架100、背光组件200、框件300、双面胶层400、液晶模组500、粘贴面600、滚压装置700、异型区800、背光模组900;凹槽110、起伏结构111、凹入区112、凸出区113、平移方向120、粘贴部130、凸端140、弧形边缘150、凸部160、背光源210、复合膜层220、反射层230、控制区211、发光区212、容纳区221、涂胶平面310、有效区410、无效区420、凸出形状430、第一双面胶层440、第二双面胶层450、平面区610、滚动方向710;深度D、宽度W。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申请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申请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详细的说明。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申请。但是本申请能够以很多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它方式来实施,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不违背本申请内涵的情况下做类似改进,因此本申请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需要说明的是,当组件被称为“固定于”或“设置于”另一个组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组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组件。当一个组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组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组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组件。本申请的说明书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上”、“下”、“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并不表示是唯一的实施方式。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在本申请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申请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下”可以是第一特征直接和第二特征接触,或第一特征和第二特征间接地通过中间媒介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可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或斜上方,或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可以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或斜下方,或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除非另有定义,本申请的说明书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申请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在本申请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方式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申请。本申请的说明书所使用的术语“及/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
在本申请一个实施例中,一种背光模组,其包括:金属框架,具有粘贴部,所述粘贴部设有异型区;框件,用于在其上设置第二双面胶层,所述粘贴部用于在其上设置第一双面胶层,以使所述第一双面胶层及所述第二双面胶层共同形成粘贴面,且所述第一双面胶层覆盖所述异型区;以及,背光组件,固定于所述金属框架上,且所述背光组件位于所述粘贴面之下。上述背光模组,通过异型区的设计,一方面增加了接触面积,从而提升了贴附面积;另一方面有利于提升双面胶层的激活率,增强了胶粘效果,确保产品的可靠性及使用寿命,尤其适用于采用Mini-LED的背光组件;再一方面对于产品外观没有影响,因此可以替换性地应用于采用背光模组的相关产品中。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一种背光模组,其包括以下实施例的部分结构或全部结构;即,所述背光模组包括以下的部分技术特征或全部技术特征。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所述背光模组即所述背光模组,其包括:金属框架100、背光组件200及框件300。金属框架100具有粘贴部130,粘贴部130设有异型区;可以理解的是,粘贴部130属于金属框架100的一部分,亦即以金属框架100的一部分作为粘贴部130,且在该部分结构设置所述异型区。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背光模组还包括双面胶层,所述双面胶层包括所述第一双面胶层及所述第二双面胶层。请一并参阅图4及图5,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框件300上设置第二双面胶层450,粘贴部130上设置第一双面胶层440,以使第一双面胶层440及第二双面胶层450共同形成粘贴面600,且第一双面胶层440覆盖异型区。其中,背光组件200固定于金属框架100上,背光模组900用于与液晶面板通过双面胶层400贴合到一起。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双面胶层或所述第一双面胶层为导电胶层即导电双面胶,用于实现液晶面板与金属框架的导电连接。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双面胶层及所述第二双面胶层共同形成完整矩形的边框例如“口”字形,或者所述第一双面胶层及所述第二双面胶层共同形成部分矩形即非完整的矩形的边框。例如双面胶层400通常采用涂布等方式形成。背光模组900包括金属框架100、背光组件200及框件300,金属框架100与框件300分别一体成型且单独设置,即两者间隔设置;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框件300为塑料框件,例如框件300为注塑一体成型。双面胶层400分别设置在金属框架100与框件300上,所述双面胶层400包括设置在粘贴部130上的第一双面胶层440及设置框件300上的第二双面胶层450。由于异型区的巧妙设计,相当于增加了接触面积即贴附面积,亦即贴附面积足够大的情况下,此时双面胶层不易虚粘,有利于双面胶层紧密贴合于粘贴部,即提升了双面胶层的激活率,从而确保胶粘效果,保证产品的使用寿命。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金属框架具有半包围结构,用于避让所述背光组件中的控制区,且所述控制区容置于所述半包围结构之内。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半包围结构呈C形或U形。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金属框架为铁合金框架例如不锈钢框架;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金属框架为不锈钢框架且所述金属框架具有C形结构。如图5所示,金属框架100具有弯折形状,背光组件200包括背光源210、复合膜层220及反射层230。背光组件200位于粘贴面600之下,即其相对于粘贴面600非凸出设置,即背光组件200不高于粘贴面600例如背光组件200低于粘贴面600。本实施例中,背光组件200采用Mini-LED阵列作为背光源210;其他实施例中,背光组件200可采用普通发光二极管或Micro-LED作为背光源210。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如图6所示,粘贴部130与框件300共同形成涂胶平面310;即框件300与金属框架100的粘贴部130共同形成了涂胶平面310;包括设置在粘贴部130上的第一双面胶层440及设置框件300上的第二双面胶层450的双面胶层400,整体形成了一个粘贴面600。当需求第一双面胶层440与第二双面胶层450的厚度相同时,涂胶平面310有利于帮助简化涂胶工序。
为了便于固定所述背光组件,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金属框架具有C形结构。进一步地,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如图3及图4所示,金属框架100包括顺序连接且一体成型的短边部、C形结构及长边部,所述粘贴部位于所述短边部,所述背光组件固定于所述长边部。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短边部呈长条形,即粘贴部呈长条形,亦即粘贴第一双面胶层的区域呈长条形。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背光组件采用Mini-LED阵列作为背光源。Mini-LED作为背光源的背光组件要求短边部尽可能窄,产品对于窄边框的要求亦是短边部尽可能窄,因此双面胶层的激活率要求变得越来越高。可以理解的是,金属框架例如不锈钢框架由于采用C形结构,一方面粘胶面积小,另一方面金属表面不易粘贴,由此导致与之接触的双面胶层及其形成的胶带激活困难,在不锈钢表面进行微型结构处理以形成异型区的设计则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增加双面胶层的接触面积及接触应力。
为了避免金属框架与框件的热膨胀率不同影响背光模组的结构稳定性,进一步地,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框件固定于所述背光组件上且与所述金属框架分离设置。进一步地,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框件与所述金属框架存在间隙。如图6所示,金属框架100与框件300之间存在间隙,即框件300与金属框架100的粘贴部130之间存在间隙。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如图7所示,框件300固定于背光组件200上且与金属框架100分离设置。如果金属框架与胶框为注塑一体成型例如铁框与胶框为注塑一体成型,由于金属框架与框件的热膨胀率不同,则会影响背光模组的结构稳定性;而本申请这样的设计,有利于避免金属框架与框件的热膨胀率不同,导致金属框架直接连接框件的状态下会造成框件相对于金属框架的位置变化,从而造成对连接于液晶面板不同位置的双面胶层的差异化拉伸力,进而保证了背光模组的结构稳定性,进一步确保产品的设计寿命符合使用预期。在其中一个具体应用的实施例中,背光组件采用Mini-LED阵列作为背光源,金属框架与塑料框件分别单独地注塑一体成型,金属框架与塑料框件通过背光组件的至少一组Mini-LED面板作为中介组装于一体。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框件与所述金属框架共同围合形成容纳区,所述容纳区用于容置所述背光组件中的背光源及/或复合膜层。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容纳区为棱柱体或圆柱体。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如图8所示,金属框架100与框件300围合形成矩形状,配合背光源210共同形成了容纳区221,用于容置背光源210上的复合膜层,为使图示清晰,图中未示出复合膜层及Mini-LED等,复合膜层包括扩散膜及增光膜等,还可以包括反射膜;请一并参阅图9,背光源210具有控制区211及发光区212,其中,控制区211设置连接端子、控制单元及电子元器件等,发光区212设置Mini-LED阵列或其他光源,复合膜层220会设置在发光区212上且位于容纳区221中;金属框架100具有C形结构以对控制区211形成让位作用,即具有避位效果,一方面有利于包围且保护控制区,另一方面有利于避免接触乃至于压迫控制区中的连接端子、控制单元及电子元器件等结构。本实施例中,框件300可包括相互连接的两层结构,上层结构用于设置第二双面胶层,下层结构用于安装在背光源210上。
为了确保胶粘效果,且提升贴附面积,进一步地,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异型区占所述粘贴部的面积大于5%。即所述粘贴部用于与双面胶层例如第一双面胶层相接触的表面积中,异型区的比例大于5%。根据应力公式,应力=F×S,其中F为垂直作用面之作用力,S为双面胶层接触面积,当异型区的比例大于5%时,由于异型区内部表面积大于异型区占粘贴部的表面积,至少为其2倍以上,因此S增加了至少1倍,贴附应力至少为传统设计的1.05倍。例如对于圆柱体的凹槽或凸部,其底面积与占所述粘贴部的表面积相同,但额外增加了2πrh的接触面积,对于所述圆柱体,其中r为半径,h为高。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异型区占所述粘贴部的面积大于10%。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异型区占所述粘贴部的面积大于20%。同样地,贴附应力至少为传统设计的1.2倍。其余实施例以此类推,不做赘述。进一步地,配合具有起伏结构、凹入区及凸出区等结构设计时,增加的接触面积更大,即有效地提升了贴附面积。
为了进一步确保胶粘效果,且提升贴附面积,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异型区的形状包括长方体形、锥形、柱形、部分球形、部分椭球形及其组合。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长方体形按长宽比可以形成直线形等形状。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异型区的数量为多个;多个所述异型区相互间隔设置或连接设置。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异型区包括凹槽;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凹槽的深度为8微米至12微米;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凹槽的深度为10微米±0.5微米。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异型区包括多个凹槽,多个所述凹槽相互间隔设置或连接设置。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异型区包括凸部;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凸部的高度为3微米至5微米。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异型区包括多个凸部,多个所述凸部相互间隔设置或连接设置。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异型区包括凹槽、凸部或其组合;及/或,所述凹槽的深度为8微米至12微米;及/或,所述凸部的高度为3微米至5微米。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双面胶层及所述第二双面胶层对应所述异型区形成相应的凸部、凹槽或其组合,以与所述异型区紧密贴合。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异型区包括凹槽与凸部的组合,所述凹槽的深度为3微米至5微米,所述凸部的高度为3微米至5微米;这样凹凸不平结构较为微观,高度差仅仅为10μm左右,不会对产品本身宏观形态造成影响。且这样的深度或高度设计,在设置双面胶层后,一方面增加了接触面积,从而提升了贴附面积;另一方面有利于提升双面胶层的激活率,增强了胶粘效果;再一方面对于产品外观完全没有影响。
本申请各实施例中,通过设计异型区例如不锈钢异形区域增加接触应力,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粘贴部130如图10所示,粘贴部130设有异型区800;本实施例中,异型区800为凹槽110及凸部160的组合,多个异型区800相互连接设置;粘贴部130相对于异型区800设有平面区610,即粘贴部130除了异型区800之外的表面为平面。进一步地,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平面区粗糙化处理,即降低所述平面区的光滑度,以增加微观结果的表面积,增强双面胶层的粘附力。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如图11所示,异型区800呈圆形,异型区800的数量为多个,多个异型区800相互间隔设置,间隔开的表面为平面区610。进一步地,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粘贴部130如图12所示,与图8所示实施例不同的是,异型区为凹槽110,多个凹槽110相互间隔设置,粘贴部130于凹槽110的边缘位置设有弧形边缘150,弧形边缘150与平面区610共同形成了凸端140,本实施例中,凸端140未凸出平面区610,即未凸出涂胶平面,因此未形成凸部作为异型区。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粘贴部130如图13所示,异型区为凹槽110,凹槽110呈半球形,其具有半圆形截面,请一并参阅图14,当双面胶层400例如第一双面胶层440设于粘贴部130上时,于平面区610处对应形成平面状的粘贴区,且于凹槽110处对应形成凸出形状430,本实施例中,凸出形状430亦呈呈半球形,其具有同样的半圆形截面。为了确保双面胶层的接触面积,通过提升以提升贴附面积,进一步提升双面胶层的激活率,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双面胶层与所述异型区之间完全接触,即所述第一双面胶层与所述异型区之间没有间隙、没有气泡,这样可以最大限度地利用异型区的设计。进一步地,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异型区为凹槽、凸部或其组合,且所述异型区与粘贴部形成倾斜角或弧形角,倾斜角的角度或者弧形角的弧度为110度至130度,这样的设计,一方面增加了接触面积,增强了胶粘效果;另一方面有利于避免双面胶层敷设、喷涂或者涂布时于凹槽中或凸部侧发生包泡不良,考虑到双面胶层的敷设、喷涂或者涂布工艺,倾斜角的角度或者弧形角的弧度不是越大越好,在一定倾斜适合敷设、喷涂或者涂布工艺的前提下,只需能够避免发生包泡不良即可;再一方面第一双面胶层与异型区之间完全接触,没有气泡也没有间隙,保证了双面胶层的激活率,确保产品的可靠性及使用寿命。
为了进一步增加双面胶层的接触面积,对于较窄的框件亦提升双面胶层的激活率,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框件上亦设有所述异型区;即所有表面全部做异型区的设计。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框件上设有多个所述异型区;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框件上亦设有所述异型区,所述异型区包括凹槽、凸部或其组合,所述凹槽的深度为8微米至12微米,及/或,所述凸部的高度为3微米至5微米。其余实施例以此类推,不做赘述。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凹槽的宽度为8微米至30微米,及/或,所述凸部的宽度为8微米至30微米。这样的设计,有利于采用相对于传统技术更窄的框件,减轻产品的质量。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粘贴部130如图15所示,异型区为呈部分椭球形的凹槽110,其具有部分椭圆形截面,凹槽110的深度D为8微米至12微米;凹槽130的宽度W为8微米至30微米。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粘贴部130如图16所示,异型区为呈部分锥形的凹槽110,其具有三角形截面,凹槽110的深度D为8微米至12微米;凹槽130的宽度W为8微米至30微米。
为了进一步确保胶粘效果,且提升贴附面积,进一步地,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粘贴部130如图17所示,异型区包括凹槽110,粘贴部130于凹槽110的边缘部设有起伏结构111;经对比分析,在微观层面,起伏结构111的设计,能够使接触面积提升120%至600%甚至更多,即相对于没有起伏结构111的凹槽110,接触面积为其2.2倍以上,接触面积相当于贴附面积,贴附面积越大则胶粘效果越牢固,且有利于提升双面胶层的激活率。进一步地,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粘贴部130如图18所示,凹槽110具有凹入区112及凸出区113,由此形成了除了平面区610所形成的平面粘贴之外的更为立体的粘贴面,有利于在双面胶层内部形成更多变化的微观网络交联效果,在确保双面胶层粘贴面积的前提下,有利于提升双面胶层的激活率,确保产品的可靠性及使用寿命。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粘贴部130于凹槽110的凹入区112及凸出区113的边缘部均设有连续的起伏结构111,即各起伏结构111相互连接。
为了便于确保粘贴面的准确位置及粘贴面的位置稳定性,进一步地,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背光组件的厚度与所述长边部的厚度之和值,等于所述金属框架的厚度,所述框件围设于所述背光组件之外且所述框件与所述短边具有相平的表面,以配合双面胶层形成平整的粘贴面;或者,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框件固定于所述背光组件上,且所述框件与所述短边具有相平的表面,以配合双面胶层形成平整的粘贴面。这样的设计,一方面确保金属框架在不同工作环境下由于热胀冷缩导致影响框件与金属框架的相对位置;另一方面由于背光组件固定于金属框架上,而框件固定于背光组件上,在不同温度的工作环境中,当金属框架热胀冷缩时,其发生的微小形变大于框件的微小形变,但是框件相对于金属框架亦是随着金属框架而动的,因此使得框件不会因金属框架的形变而产生与金属框架的相互对抗力,从而避免了对连接于液晶面板不同位置的双面胶层的差异化拉伸力,进而保证了背光模组的结构稳定性;再一方面无需考虑设计与金属框架热膨胀系数相同的框件,节省了研究资源。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一种显示结构,其包括:双面胶层,包括第一双面胶层及第二双面胶层;金属框架,具有粘贴部,所述粘贴部开设有异型区,所述粘贴部上设置所述第一双面胶层,且所述第一双面胶层覆盖所述异型区;框件,所述框件上设置所述第二双面胶层,以使所述第一双面胶层及所述第二双面胶层共同形成粘贴面;背光组件,固定于所述金属框架上,且所述背光组件位于所述粘贴面之下;以及,液晶模组,粘设于所述粘贴面上。进一步地,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背光组件采用Mini-LED阵列作为背光源。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一种显示结构,其包括液晶模组及任一实施例所述背光模组,所述液晶模组粘设于所述粘贴面上。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显示结构包括单独使用的显示器或具有显示器的终端例如移动终端等。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显示结构包括液晶屏、液晶显示器、笔记本电脑、平板电脑、手机、导航仪、汽车及无人驾驶设备等。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一种显示结构如图19所示,其包括:金属框架100、背光组件200、框件300、双面胶层400及液晶模组500,请一并参阅图20及图21,双面胶层400包括第一双面胶层440及第二双面胶层450;金属框架100具有粘贴部130,粘贴部130开设有异型区,粘贴部130上设置第一双面胶层440,且第一双面胶层440覆盖异型区;框件300,框件300上设置第二双面胶层450,以使第一双面胶层440及第二双面胶层450共同形成粘贴面;背光组件200,固定于金属框架100上,且背光组件200位于粘贴面之下;液晶模组500粘设于粘贴面上。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一种显示结构如图22所示,请对比参阅图5,可见液晶模组500粘设于粘贴面600上。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一种显示结构如图23及图24所示,金属框架100、框件300及背光源210共同形成了容纳区221,用于容置背光源210上的复合膜层;背光源210具有控制区211及发光区212,且金属框架100包围控制区211。这样的设计,一方面通过异型区增加了接触面积,即增加了双面胶层的贴附面积;另一方面由于贴附面积的增加,保证了双面胶层的激活率,从而增强了胶粘效果,确保产品的可靠性及使用寿命;再一方面对于产品外观没有影响,因此可以替换性地应用于采用背光模组的相关产品中,完全不影响相关产品的现有工艺,因此技术更新成本极低,易于推广使用。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一种显示结构的制备方法如图25所示,其包括以下步骤:于金属框架的粘贴部上设置异型区;将背光组件固定于所述金属框架内;将框件固定于所述背光组件上;于所述粘贴部及其所述异型区上设置第一双面胶层,且使所述第一双面胶层覆盖所述异型区;于所述框件上设置第二双面胶层,且使所述第一双面胶层及所述第二双面胶层共同形成粘贴面;于所述粘贴面上粘设液晶模组。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一种显示结构的制备方法,用于制备任一实施例所述显示结构。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采用滚压成型方式于金属框架的粘贴部上开设凹槽或形成凸部以作为所述异型区;如图26所示,金属框架100的平移方向120与滚压装置700的滚动方向710相反,例如金属框架100向右平移,滚压装置700向左滚动;滚压装置700在金属框架100的粘贴部130上压出多个凹槽110,凹槽110可以作为异型区;当金属框架100较薄时,粘贴部130对应凹槽110的位置会形成凸部160,凸部160可以作为异型区;可以理解的是,图26所示的粘贴部130中,凹槽110作为异型区时,凸部160位于凹槽110另一面,不与第一双面胶层相接触。这样的设计,为了增加表面能,在不锈钢框或铁框上,利用滚压成型,做出凸型或凹型之微结构,以增加接触面积,而利用不同凸型或凹型之微结构形状、不同尺寸,可达到不同的拉力降低需求。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的其它实施例还包括,上述各实施例中的技术特征相互组合所形成的、能够实施的背光模组、显示结构及其制备方法。
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申请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申请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申请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因此,本申请的专利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Claims (11)

1.一种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包括:
金属框架,具有粘贴部,所述粘贴部设有异型区;
框件,用于在其上设置第二双面胶层,所述粘贴部用于在其上设置第一双面胶层,以使所述第一双面胶层及所述第二双面胶层共同形成粘贴面,且所述第一双面胶层覆盖所述异型区;以及,
背光组件,固定于所述金属框架上,且所述背光组件位于所述粘贴面之下。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框件为塑料框件。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框件与所述金属框架共同围合形成容纳区,所述容纳区用于容置所述背光组件中的背光源及/或复合膜层。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背光组件采用Mini-LED阵列作为所述背光源;及/或,所述容纳区为棱柱体或圆柱体。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框件上亦设有所述异型区;及/或,所述异型区包括凹槽、凸部或其组合;及/或,所述凹槽的深度为8微米至12微米;及/或,所述凸部的高度为3微米至5微米;及/或,所述第一双面胶层及所述第二双面胶层对应所述异型区形成相应的凸部、凹槽或其组合,以与所述异型区紧密贴合。
6.根据权利要求1或5所述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双面胶层为导电胶层;及/或,所述第一双面胶层及所述第二双面胶层共同形成完整矩形或者部分矩形的边框。
7.根据权利要求1或5所述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异型区的数量为多个,多个所述异型区相互间隔设置或连接设置;及/或,所述异型区的形状包括长方体形、锥形、柱形、部分球形、部分椭球形及其组合。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金属框架具有半包围结构,用于避让所述背光组件中的控制区,且所述控制区容置于所述半包围结构之内。
9.一种显示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
双面胶层,包括第一双面胶层及第二双面胶层;
金属框架,具有粘贴部,所述粘贴部开设有异型区,所述粘贴部上设置所述第一双面胶层,且所述第一双面胶层覆盖所述异型区;
框件,所述框件上设置所述第二双面胶层,以使所述第一双面胶层及所述第二双面胶层共同形成粘贴面;
背光组件,固定于所述金属框架上,且所述背光组件位于所述粘贴面之下;以及,
液晶模组,粘设于所述粘贴面上。
10.一种显示结构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于金属框架的粘贴部上设置异型区;
将背光组件固定于所述金属框架內;
将框件固定于所述背光组件上;
于所述粘贴部及其所述异型区上设置第一双面胶层,且使所述第一双面胶层覆盖所述异型区;
于所述框件上设置第二双面胶层,且使所述第一双面胶层及所述第二双面胶层共同形成粘贴面;
于所述粘贴面上粘设液晶模组。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显示结构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采用滚压成型方式于金属框架的粘贴部上开设凹槽或形成凸部以作为所述异型区。
CN202110389782.2A 2021-04-12 2021-04-12 背光模组、显示结构及其制备方法 Pending CN113093437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0389782.2A CN113093437A (zh) 2021-04-12 2021-04-12 背光模组、显示结构及其制备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0389782.2A CN113093437A (zh) 2021-04-12 2021-04-12 背光模组、显示结构及其制备方法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093437A true CN113093437A (zh) 2021-07-09

Family

ID=7667624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10389782.2A Pending CN113093437A (zh) 2021-04-12 2021-04-12 背光模组、显示结构及其制备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3093437A (zh)

Citations (1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620043U (ja) * 1992-04-03 1994-03-15 日栄化工株式会社 粘着加工シート及び剥離紙
CN201097050Y (zh) * 2007-08-13 2008-08-06 中华映管股份有限公司 背光模组
CN101295098A (zh) * 2007-04-25 2008-10-29 群康科技(深圳)有限公司 背光模组和液晶显示装置
JP2010250272A (ja) * 2008-12-22 2010-11-04 Sumitomo Chemical Co Ltd 光拡散板及び面光源装置並びに液晶表示装置
CN102436085A (zh) * 2011-12-06 2012-05-02 友达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液晶显示装置
CN202521565U (zh) * 2012-04-25 2012-11-07 青岛海信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散热铝型材、整合结构、及背光模组
CN204028511U (zh) * 2014-06-27 2014-12-17 武汉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一种框架及其液晶显示模组和液晶显示装置
CN204650103U (zh) * 2015-05-28 2015-09-16 上海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液晶显示装置
CN105467659A (zh) * 2015-12-31 2016-04-06 厦门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遮光胶带及显示装置
CN105467677A (zh) * 2016-01-04 2016-04-06 京东方光科技有限公司 背光源胶铁组件及其制备方法、背光源
CN205176446U (zh) * 2015-12-08 2016-04-20 上海中航光电子有限公司 一种液晶显示装置
CN205247015U (zh) * 2015-12-11 2016-05-18 厦门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一种背光模组及其显示装置
CN106647009A (zh) * 2017-03-09 2017-05-10 惠科股份有限公司 显示装置
CN107065302A (zh) * 2017-05-04 2017-08-18 厦门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框体、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CN108153016A (zh) * 2016-12-06 2018-06-12 三星显示有限公司 显示装置和制造显示装置的方法
CN208156373U (zh) * 2018-05-31 2018-11-27 北京京东方显示技术有限公司 背光源胶铁结构、背光源以及显示装置
CN208903035U (zh) * 2018-10-17 2019-05-24 合肥惠科金扬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显示装置

Patent Citations (1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620043U (ja) * 1992-04-03 1994-03-15 日栄化工株式会社 粘着加工シート及び剥離紙
CN101295098A (zh) * 2007-04-25 2008-10-29 群康科技(深圳)有限公司 背光模组和液晶显示装置
CN201097050Y (zh) * 2007-08-13 2008-08-06 中华映管股份有限公司 背光模组
JP2010250272A (ja) * 2008-12-22 2010-11-04 Sumitomo Chemical Co Ltd 光拡散板及び面光源装置並びに液晶表示装置
CN102436085A (zh) * 2011-12-06 2012-05-02 友达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液晶显示装置
CN202521565U (zh) * 2012-04-25 2012-11-07 青岛海信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散热铝型材、整合结构、及背光模组
CN204028511U (zh) * 2014-06-27 2014-12-17 武汉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一种框架及其液晶显示模组和液晶显示装置
CN204650103U (zh) * 2015-05-28 2015-09-16 上海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液晶显示装置
CN205176446U (zh) * 2015-12-08 2016-04-20 上海中航光电子有限公司 一种液晶显示装置
CN205247015U (zh) * 2015-12-11 2016-05-18 厦门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一种背光模组及其显示装置
CN105467659A (zh) * 2015-12-31 2016-04-06 厦门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遮光胶带及显示装置
CN105467677A (zh) * 2016-01-04 2016-04-06 京东方光科技有限公司 背光源胶铁组件及其制备方法、背光源
CN108153016A (zh) * 2016-12-06 2018-06-12 三星显示有限公司 显示装置和制造显示装置的方法
CN106647009A (zh) * 2017-03-09 2017-05-10 惠科股份有限公司 显示装置
CN107065302A (zh) * 2017-05-04 2017-08-18 厦门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框体、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CN208156373U (zh) * 2018-05-31 2018-11-27 北京京东方显示技术有限公司 背光源胶铁结构、背光源以及显示装置
CN208903035U (zh) * 2018-10-17 2019-05-24 合肥惠科金扬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显示装置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0809567B2 (en) Display device and backlight module thereof
CN112150923B (zh) 柔性显示模组及其制作方法
KR101900932B1 (ko) 광학 필름 및 그 제조방법, 액정 표시장치
US20080101084A1 (en) Backlight module and method for making the same
CN111667769B (zh) 粘接结构及其制作方法、显示装置
US10481308B2 (en) Optical film,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optical film, and liquid crystal display including optical film
CN113707018A (zh) 显示模组及显示装置
US10937992B2 (en) Light emitting device,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of and display device using the same
CN105759506A (zh) 一种背光模组及显示器件
CN109817095B (zh) 一种柔性模组及显示设备
CN213276205U (zh) 一种背光模组和显示装置
CN106959476B (zh) 液晶显示器及其制造方法
JP5312919B2 (ja) 液晶表示装置
CN113093437A (zh) 背光模组、显示结构及其制备方法
CN211061811U (zh) 显示模组及显示装置
US20230066479A1 (en) Electronic device
US8840296B2 (en) Light guide plate with light entrance structure and manufacture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the same
US11409148B2 (en) Display device comprising a back plate having a side wall part that includes a plurality of bumps with a same height and arranged at intervals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the same
CN116088223A (zh) 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CN115880996A (zh) 显示组件及显示面板
CN212276187U (zh) 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CN110218004B (zh) 一种玻璃组件及终端
CN219715786U (zh) 复合光学功能扩散板及显示装置
WO2023184331A1 (zh) 显示模组
CN221056796U (zh) 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