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3036838A - 无线充电器 - Google Patents

无线充电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3036838A
CN113036838A CN202110177984.0A CN202110177984A CN113036838A CN 113036838 A CN113036838 A CN 113036838A CN 202110177984 A CN202110177984 A CN 202110177984A CN 113036838 A CN113036838 A CN 113036838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eat dissipation
wireless charger
heat
charged
ai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10177984.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3036838B (zh
Inventor
武昊
李泉明
陈君
惠晓卫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uawei Digital Power Technologie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filed Critical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10177984.0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3036838B/zh
Publication of CN11303683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036838A/zh
Priority to EP21218058.2A priority patent/EP4040625B1/en
Priority to BR102022000910-4A priority patent/BR102022000910A2/pt
Priority to US17/579,770 priority patent/US20220256732A1/en
Priority to KR1020220012185A priority patent/KR102624305B1/ko
Priority to JP2022011402A priority patent/JP2022122262A/ja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303683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036838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7/00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charging or depolarising batteries or for supplying loads from batteries
    • H02J7/0042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charging or depolarising batteries or for supplying loads from batteries characterised by the mechanical construction
    • H02J7/0044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charging or depolarising batteries or for supplying loads from batteries characterised by the mechanical construction specially adapted for holding portable devices containing batteries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KPRINTED CIRCUITS; CASINGS OR 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ELECTRIC APPARATUS; MANUFACTURE OF ASSEMBLAGES OF ELECTRICAL COMPONENTS
    • H05K7/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common to different types of electric apparatus
    • H05K7/20Modifications to facilitate cooling, ventilating, or heating
    • H05K7/2039Modifications to facilitate cooling, ventilating, or heating characterised by the heat transfer by conduction from the heat generating element to a dissipating body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50/00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wireless supply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50/005Mechanical details of housing or structure aiming to accommodate the power transfer means, e.g. mechanical integration of coils, antennas or transducers into emitting or receiving device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8HEAT EXCHANGE IN GENERAL
    • F28FDETAILS OF HEAT-EXCHANGE AND HEAT-TRANSFER APPARATUS, OF GENERAL APPLICATION
    • F28F3/00Plate-like or laminated elements; Assemblies of plate-like or laminated elements
    • F28F3/12Elements constructed in the shape of a hollow panel, e.g. with channel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50/00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wireless supply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50/10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wireless supply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using inductive coupling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7/00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charging or depolarising batteries or for supplying loads from batteries
    • H02J7/0042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charging or depolarising batteries or for supplying loads from batteries characterised by the mechanical construction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7/00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charging or depolarising batteries or for supplying loads from batteries
    • H02J7/0042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charging or depolarising batteries or for supplying loads from batteries characterised by the mechanical construction
    • H02J7/0045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charging or depolarising batteries or for supplying loads from batteries characterised by the mechanical construction concerning the insertion or the connection of the batteries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KPRINTED CIRCUITS; CASINGS OR 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ELECTRIC APPARATUS; MANUFACTURE OF ASSEMBLAGES OF ELECTRICAL COMPONENTS
    • H05K5/00Casings, cabinets or drawers for electric apparatus
    • H05K5/02Details
    • H05K5/0213Venting apertures; Constructional details thereof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KPRINTED CIRCUITS; CASINGS OR 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ELECTRIC APPARATUS; MANUFACTURE OF ASSEMBLAGES OF ELECTRICAL COMPONENTS
    • H05K7/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common to different types of electric apparatus
    • H05K7/20Modifications to facilitate cooling, ventilating, or heating
    • H05K7/20009Modifications to facilitate cooling, ventilating, or heating using a gaseous coolant in electronic enclosures
    • H05K7/20136Forced ventilation, e.g. by fans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KPRINTED CIRCUITS; CASINGS OR 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ELECTRIC APPARATUS; MANUFACTURE OF ASSEMBLAGES OF ELECTRICAL COMPONENTS
    • H05K7/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common to different types of electric apparatus
    • H05K7/20Modifications to facilitate cooling, ventilating, or heating
    • H05K7/20009Modifications to facilitate cooling, ventilating, or heating using a gaseous coolant in electronic enclosures
    • H05K7/20136Forced ventilation, e.g. by fans
    • H05K7/20145Means for directing air flow, e.g. ducts, deflectors, plenum or guides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一种无线充电器,所述无线充电器包括:壳体、电路板组件和导热结构,所述壳体具有第一进风口和第一出风口,所述第一进风口和所述第一出风口之间形成连通两者且位于所述壳体内部的散热风道;所述电路板组件位于所述散热风道;所述导热结构包括相连接的接触部和连接部,所述接触部的至少部分外露在所述壳体的外表面,所述接触部用于与待充电设备接触,所述连接部位于所述壳体内部且接触所述散热风道,所述接触部、所述壳体的外表面和所述待充电设备配合形成通风风道,所述通风风道与所述散热风道连通。本申请的技术方案所提供的无线充电器具有良好的散热能力,可靠性佳。

Description

无线充电器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无线充电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无线充电器。
背景技术
随着智能手机等电子设备的快速发展,无线充电器作为辅助的充电装置在人们的生活、办公领域广泛应用。无线充电器能否进行良好的散热直接影响电子设备的充电功率和充电速度,然而传统无线充电器的散热能力差。
发明内容
本申请的实施例提供一种无线充电器,无线充电器具有良好的散热能力,可靠性佳。
本申请提供一种无线充电器,所述无线充电器包括:
壳体,所述壳体具有第一进风口和第一出风口,所述第一进风口和所述第一出风口之间形成连通两者且位于所述壳体内部的散热风道;
电路板组件,所述电路板组件位于所述散热风道;
导热结构,所述导热结构包括相连接的接触部和连接部,所述接触部的至少部分外露在所述壳体的外表面,所述接触部用于与待充电设备接触,所述连接部位于所述壳体内部且接触所述散热风道,所述接触部、所述壳体的外表面和所述待充电设备配合形成通风风道,所述通风风道与所述散热风道连通。
可以理解的是,第一进风口可理解为能够供自然风从无线充电器外的环境进入散热风道的开口,第一出风口可理解为可供携带有无线充电器和待充电设备的热量的空气,从散热风道流入外部环境的开口。散热风道与第一进风口和第一出风口连通,能够相互配合而为待充电设备的背面散热,其中,待充电设备的背面可理解为用户握持手机时,背向用户的表面。
也即为,冷空气经由第一进风口进入无线充电器内部,在无线充电器内的散热风道的流动中携带上无线充电器和待充电设备产生的热量而变成热空气,热空气经由第一出风口流出无线充电器而流入外部环境中,冷热空气交替循环而周而复始,以完成无线充电器与外部环境的不间断换热,保证无线充电器始终具有良好的导热性能。
而导热结构自壳体的外表面延伸至壳体的内部。而导热结构裸露在壳体外的部分与待充电设备接触,导热结构位于壳体内的部分接触散热风道,故而能够通过导热结构的热传导,将待充电设备的热量传递至无线充电器内部,以为待充电设备散热。换言之,接触部作为导热结构中至少部分位于壳体外的部分,能够通过直接与待充电设备的接触,而将待充电设备的热量引导至导热结构自身。连接部作为导热结构中位于壳体内的部分,能够通过直接与散热风道的接触,而将待充电设备中的热量进一步的传导至无线充电器内部,充分发挥无线充电器的热传导能力。
换言之,待充电设备的热量可通过导热结构传递至无线充电器内部,并通过无线充电器的散热风道散发开来,使得无线充电器具备为待充电设备散热的功效。此设置下,能够提高无线充电器的热传导能力,并配合待充电设备自身的散热功效,将待充电设备短时间内温度上升的可能性降低到最小,使得待充电设备具有良好的热平衡,进而使得无线充电器能够维持良好的工作性能。也即为,无线充电器能够为待充电设备提供良好的散热性能,使得待充电热备的热量平衡情况不易影响无线充电器的充电功率,从而在无线充电器具有相同的充电功率的条件下,待充电设备的温度能够大幅度降低。也即为,在为同等条件的热点散热,即达成同等散热目标的情况下,无线充电器的散热能力能够大幅度提升,有利于更好的提升无线充电器的充电功率和用户的使用体验。
而在无线充电器的工作过程中,电子元件作为发热元件会产生大量的热量,从而在无线充电器内部的相应位置处形成热点。热点的温度较高,如不及时将热点产生的热量有效散发,会直接影响无线充电器的工作性能,例如若局部过热会使无线充电器失效。而且热点对应位置的壳体温度也会相应较高,导致壳体局部过热,严重影响用户体验。也即为,无线充电器的热量平衡情况也会直接影响无线充电器的工作性能。由此,将电路板组件设置在散热风道中,能够使得无线充电器具备为自身进行散热的功效。也即为,能够使得无线充电器兼具为无线充电器和待充电设备散热的双重功效,从而使两者的热量通过散热风道有效的拓展开,使得无线充电器整体具备良好的导热温差和传热效率,有效提升无线充电器的导热性能。
又因接触部、壳体的外表面和待充电设备能够配合形成与散热风道连通的通风风道,故而能够方便快捷的将外部环境中的空气引导至通风风道中,具有良好的导向作用。还能够在不多占用无线充电器的壳体的空间下,大幅度提高无线充电器的壳体和待充电设备的壳体与空气的接触面积,进一步起到为无线充电器和待充电设备散热的作用。
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接触部包括与所述待充电设备接触的导热面,所述导热面与所述壳体的外表面具有高度差。
其中,具有高度差可理解为接触部完全凸设于散热面,或者,接触部部分嵌设于壳体,部分外露在散热面上。
由此,能够根据实际需要灵活调整导热面与散热面之间的高度差,使得形成的通风风道能够最大限度的将外部空气引导至无线充电器内部,有效提高无线充电器的散热能力。
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壳体包括朝向所述待充电设备的散热面,所述接触部包括第一侧部和第二侧部,所述第一侧部和所述第二侧部凸设于所述散热面且分别位于所述散热面的两侧,所述第一侧部与所述第二侧部间隔设置。
示例性地,第一侧部和第二侧部均自主体的顶部延伸至主体的底部。例如,第一侧部和第二侧部可呈长条状,两者分别位于散热面的两条边。
由此,能够在不多占用壳体的表面面积的同时实现为待充电设备导热的功效,同时还能够使待充电设备和无线充电器通过接触部的间隔而不直接接触,使得两者之间能够形成通风风道而扩大散热面积,有利于进一步提高无线充电器的热传导能力和散热效率。
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接触部与所述连接部为一体式结构,且所述一体式结构具有柔性。
示例性地,接触部与连接部为一体式结构。也即为,导热结构整体可为一体式结构。一体式结构制成的导热结构加工工序少,能够有效节省生产成本和时间成本,提高无线充电器的加工生产效率。另外,导热结构还可具有柔性,从而使得导热结构具有可折弯性能。也即为,接触部能够相对连接部折弯(也可理解为连接部能够相对接触部折弯),从而能够随壳体仰角的改变而发生形态的变化,以灵活适应壳体仰角可变时的应用需求。例如,导热结构可以为热管或均温板。当应当理解,具有高导热性且能够有效将待充电设备的热能传导的导热材料均可以适配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的无线充电器,对此不做严格限制。
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无线充电器还包括散热结构,所述散热结构位于所述散热风道内且与所述连接部连接,所述散热结构与所述电路板组件相邻设置,通过所述导热结构的热传导使所述散热结构为所述电路板组件和所述待充电设备散热。
可以理解的是,由于散热结构与导热结构连接,故而导热结构的热量可通过散热结构散发开来,使得散热结构兼具为待充电设备散热和无线充电器散热的双重的功效,多元化了散热结构的使用性能,使得无线充电器的散热能力能够大幅度提升,有利于更好的提升无线充电器的充电功率和用户的使用体验。
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壳体具有第二进风口和第二出风口,所述第二进风口和所述第二出风口之间形成连通两者且设于所述壳体内部的冷却风道,所述冷却风道位于所述接触部背离所述散热结构的一侧;
所述散热结构包括半导体制冷件和第一散热器,所述半导体制冷件包括冷面,所述第一散热器位于所述冷面和所述接触部之间。
可以理解的是,导热结构将待充电设备产生的热能传导至半导体制冷件的冷面,冷面能够吸收热能以降低温度,且设置在冷面的第二散热器的散热齿片能够持续制冷,使得经第二出风口进入冷却风道的风能够在第二散热器的散热齿片的作用下进一步降低温度而制冷,使得制冷后的冷空气能够经第二出风口流出以吹向待充电设备。
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散热结构还包括第二散热器,所述半导体制冷件还包括与所述冷面相背设置的热面,所述第二散热器位于所述散热风道且连接至所述热面。
可以理解的是,冷面吸收的热能能够通过热面放出,并在第一散热器的散热齿片的作用下将热能有效拓展开,使得热空气可以在散热风道内流动而被带出无线充电器,以为无线充电器换热散热。
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壳体包括主体和底座,所述主体的底部与所述底座连接,所述主体朝向所述待充电设备的表面为散热面,所述底座包括与所述散热面连接的承载面,所述承载面设有穿孔;
所述接触部自所述主体的顶部延伸至所述主体的底部,所述接触部穿过所述穿孔,所述接触部与位于所述底座内部的所述连接部连接,且所述接触部与所述连接部呈夹角设置。
也即为,接触部可部分设置在壳体外部,部分设置在壳体内部,从而能够方便快捷的连接起位于壳体外部的待充电设备和位于壳体内部的散热结构,使得待充电设备的热量能够传递至无线充电器,并通过散热结构而散发。接触部与连接部之间呈夹角的设置能够充分适配无线充电器的外观形态,并较好的适应无线充电器壳体内部狭小的空间布置,满足多空间配置下的应用需求,灵活性强,有利于适应无线充电器的小型化的发展趋势。
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主体能够相对所述底座转动,并带动所述接触部相对所述连接部折弯。
应当理解,无线充电器的仰角可调时,主体能够相对底座转动,并带动接触部相对连接部折弯。接触部与连接部之间的夹角能够随着主体与底座之间夹角的变化而适应性的发生改变,使得在无线充电器的仰角的调整过程中,导热结构能够始终稳定的连接在待充电设备和散热结构之间,可靠性佳。
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主体内设有第一收容空间,所述底座内设有与所述第一收容空间连通的第二收容空间,所述连接部、所述电路板组件、所述散热结构和所述导热结构均位于所述第二收容空间内;
所述第一进风口位于所述散热面,所述散热风道自所述第一收容空间延伸至所述第二收容空间,所述第一出风口位于所述底座的侧面;
所述无线充电器还包括第一风扇,所述第一风扇位于所述第一收容空间且与所述第一进风口对应设置,在所述第一风扇的驱动下,使经第一进风口进入所述散热风道后的空气自所述第一出风口流出,以为所述待充电设备的背面散热,其中,所述待充电设备的背面为朝向所述散热面的表面。
可以理解的是,由于散热风道连通第一进风口和第一出风口,故而散热风道能够自第一收容空间延伸至第二收容空间。也即为,第一收容空间的至少部分和第二收容空间的至少部分形成散热风道,且散热风道自主体延伸至底座,从而使散热风道较为均匀的分布在壳体的各个部分,有利于提高壳体的均温性能,使得壳体具有良好的导热温差和散热效率,进一步提高无线充电器的散热能力。
而第一风扇为能够使无线充电器内空气进行流动的动力源,其设置在壳体的散热风道内并与第一进风口对应,可电连接至电路板组件。由此,进入无线充电器内的空气可在第一风扇的驱使下在散热风道内进行流动,有利于提高空气的流动性和无线充电器的散热性能。示例性地,第一风扇可以为但不仅限于为离心风扇、轴流风扇和压电风扇。
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二进风口位于所述底座的底面,所述冷却风道形成于所述第二收容空间,所述第二出风口位于所述底座的承载面;
所述无线充电器还包括第二风扇,所述第二风扇位于所述第二收容空间且与所述第二进风口对应设置,通过所述第二风扇和所述第一散热器的配合,使经所述第二进风口进入第二收容空间的空气制冷后自所述第二出风口流出,以为所述待充电设备的正面散热,其中,所述待充电设备的正面为背离所述散热面的表面。
可以理解的是,由于冷却风道连通第二进风口和第二出风口,故而冷却风道位于第二收容空间内。也即为,第二收容空间的至少部分形成冷却风道,且冷却风道自底座的一端延伸至底座的另一端,从而使冷却风道较为均匀的分布在底座内部,有利于使经冷却风道制冷后的空气能够稳定高效的吹向待充电设备,进而使得待充电设备的温度进一步降低,更好的提升用户的使用体验。
而第二风扇为能够使无线充电器内空气进行流动的动力源,其设置在壳体的冷却风道内并与第二进风口对应,可电连接至电路板组件。由此,进入无线充电器内的空气可在第二风扇的驱使下在冷却风道内进行流动,有利于提高空气的流动性和无线充电器的散热性能。示例性地,第二风扇可以为但不仅限于为离心风扇、轴流风扇和压电风扇。
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散热结构还包括线圈组件,所述线圈组件位于所述第一收容空间内部,所述线圈组件在所述散热面的正投影落入所述第一侧部与所述第二侧部的间隔区域在所述散热面的正投影范围内。
由此,第一侧部和第二侧部的设置能够不阻碍线圈组件发射功率信号,使得线圈组件的感应范围更大,无线充电器的充电功率能够得到优化。
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无线充电器还包括齿片,所述齿片位于所述第一收容空间的内壁和/或所述第二收容空间的内壁。
由此,能够有效增加散热面积,增强散热,提高无线充电器的散热效率。需说明的是,齿片与内壁可为一体式结构。齿片可以有不同的齿型,如针状齿片、扇形齿片、环形齿片,本申请的实施例对此不做严格限制。
附图说明
图1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无线充电器的一种剖面示意图;
图2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无线充电器应用至待充电设备的一种剖面示意图;
图3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无线充电器的一角度的剖面示意图;
图4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无线充电器应用至待充电设备的一种示意简图,其中,待充电设备竖放;
图5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无线充电器应用至待充电设备的另一种示意简图,其中,待充电设备横放;
图6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无线充电器的一种部分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无线充电器的另一种部分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方便理解,首先对本申请的实施例所涉及的术语进行解释。
和/或:仅仅是一种描述关联对象的关联关系,表示可以存在三种关系,例如,A和/或B,可以表示:单独存在A,同时存在A和B,单独存在B这三种情况。
多个:是指两个或多于两个。
固定:应做广义理解,例如,A固定于B,可以是A与B直接连接且连接后的相对位置不发生变化,也可以是A与B通过中间媒介间接连接且连接后的相对位置不发生变化。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申请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清楚地描述。
请结合参阅图1和图2,本申请的实施例提供一种无线充电器100,无线充电器100可根据需要配置为提供额定的无线充电功率(如Max 40W或Max 50W),其体积可以在允许的情况下尽可能小,并可支持慢充充电和快充充电。无线充电器100可以为但不限于为手机充电器或车载充电器。
可以理解的是,无线充电器100为利用电磁感应原理对待充电设备200进行充电的装置,通过在作为发射端的无线充电器100上设置发射线圈,以及在作为接收端的待充电设备200上设置接收线圈,并使发射线圈和接收线圈进行能量耦合,以使无线充电器100与待充电设备200之间能够实现电能的传输。也即为,发射线圈向外界发出电磁信号,接收线圈收到电磁信号并将电磁信号转变为电流,从而达到无线充电的目的。
而无线充电器100还可对不同类型的待充电设备200进行充电,以将用户外出时需携带多种电源适配器和电源线的可能性降低到最小,有效提高无线充电器100的便携性。
示例性地,在待充电设备200需进行充电时,可将待充电设备200放置于无线充电器100上,从而使无线充电器100对待充电设备200进行充电。而无线充电器100在为待充电设备200充电时,其即可以是立式状态,也可以是卧式状态,从而能够多元化无线充电器100的使用模式,提高用户的使用体验。
为了方便理解,以待充电设备200为手机这种具有广泛使用人群和丰富应用场景的无线充电器100为例来进行说明,但并不以此为限。
可以理解的是,在无线充电器100的工作过程中,用户可能会对待充电设备200进行使用(如语音通话、视频聊天、音视频播放、软件办公),考虑到待充电设备200的使用情况,其可能会在短时间内有一定幅度的温升出现,而待充电设备200的局部温升会影响无线充电器100的充电速度,限制无线充电器100的充电功率。也即为,待充电设备200的热量平衡情况会直接影响无线充电器100的工作性能,导致限制无线充电器100功率的进一步提升。由此,无线充电器100为待充电设备200提供的散热性能就显得尤为重要。
基于此,本申请的实施例所提供的无线充电器100一方面能够突破现有技术中散热布局的限制,提高无线充电器100的散热能力。另一方面,能够通过优化无线充电器100的热传导能力而使无线充电器100的功率进一步提升,可靠性佳。
应当理解,无线充电器100的无线充电功能可灵活支持不同型号的手机,对于不同型号的手机可提供相同或不同的充电功率。例如,可给型号为C1的手机提供最大40W的无线充电功率,可给型号为C2和C3的手机提供最大为15W的无线充电功率,可给型号为C4的手机提供最大为10W的无线充电功率。由此,能够使得无线充电器100适配更多型号的待充电设备200,有效提高无线充电器100的便捷性。
请结合参阅图1和图2,无线充电器100包括壳体10、电路板组件20、导热结构30、散热结构40、线圈组件50、第一风扇60和第二风扇70。其中,图1和图2中箭头的指向为空气流动的方向。
需说明的是,图1和图2的目的仅在于示意性的描述壳体10、电路板组件20、导热结构30、散热结构40、线圈组件50、第一风扇60和第二风扇70的连接关系,并非是对各个设备的连接位置、具体构造及数量做具体限定。而本申请实施例示意的结构并不构成对无线充电器100的具体限定。在本申请另一些实施例中,无线充电器100可以包括比图示更多或更少的部件,或者组合某些部件,或者拆分某些部件,或者不同的部件布置。图示的部件可以以硬件,软件或软件和硬件的组合实现。
请结合参阅图1和图2,壳体10为无线充电器100的外壳结构,能够容置和封装无线充电器100的各种部件,使无线充电器100的各种部件免受外部灰尘、水汽等的侵扰,具有良好的保护功能。
其中,无线充电器100为卧式充电器时,无线充电器100的内部部件可呈现较为集中的分布形式,故而壳体10可整体呈现能够使待充电设备200水平放置的结构形态,水平放置可理解为以地面为参考面,待充电设备200与地面平行设置。无线充电器100为立式充电器时,无线充电器100的内部部件可呈现较为分散的分布形式,故而壳体10可整体呈现能够使待充电设备200倾斜放置的结构形态,倾斜放置可理解为以地面为参考面,待充电设备200与地面倾斜设置。
壳体10具有第一进风口13、第二进风口14、第一出风口15、第二出风口16、散热风道17和冷却风道18。第一进风口13、第二进风口14、第一出风口15、第二出风口16均为开设于壳体10的外表面101的开口。示例性地,其即可以为开设于壳体10的外表面101的孔状结构,也可以为开设于壳体10的外表面101的槽类结构。散热风道17和冷却风道18设于壳体10内部,且散热风道17和冷却风道18分别位于导热结构30的接触部31的相背两侧。散热风道17与第一进风口13和第一出风口15连通,能够相互配合而为待充电设备200的正面220散热,其中,待充电设备200的正面220可理解为用户握持手机时,背向用户的表面。冷却风道18与第二进风口14和第二出风口16连通,能够相互配合而为待充电设备200的正面210散热,其中,待充电设备200的正面210可理解为用户握持手机时,朝向用户的表面。
也即为,第一进风口13可理解为能够供自然风从无线充电器100外的环境进入无线充电器100内部的开口,第一出风口15可理解为可供携带有无线充电器100和待充电设备200的热量的空气,从散热风道17流入外部环境的开口。第二进风口14可理解为能够供自然风从无线充电器100外的环境进入无线充电器100内部的开口,第二出风口16可理解为可供在冷却风道18内制冷后的空气,流出无线充电器100并吹向待充电设备200的正面210的开口。
换言之,冷空气一部分经由第一进风口13进入无线充电器100内部,在无线充电器100内的散热风道17的流动中携带上无线充电器100和待充电设备200产生的热量而变成热空气,热空气经由第一出风口15流出无线充电器100而流入外部环境中,冷热空气交替循环而周而复始,以完成无线充电器100与外部环境的不间断换热,保证无线充电器100始终具有良好的导热性能。冷空气另一部分经由第二进风口14进入无线充电器100内部,在无线充电器100内的冷却风道18的流动中进一步降低温度而制冷,制冷后的空气经由第二出风口16流出电源适配器,并吹向待充电设备200的正面210,周而复始循环流动以为待充电设备200的正面210不间断吹风散热。
电路板组件20为无线充电器100的核心部件,其收容于壳体10内部的散热风道17中,能够将无线充电器100的各个重要部件集成在一起,从而发挥它们各自的作用。电路板组件20可以包括电路板21和设于电路板21的多个电子元件22。电路板21可理解为电子元件22的载体,其既可以为电子元件22提供电连接、保护、支撑、散热、组装等功效,也可以作为导热件而将电子元件22的热量传导。电子元件22可理解为在无线充电器100的工作过程中会产生热量的零部件,其可以贴附在电路板21上。示例性地,电子元件22可以为芯片、电路。
请结合参阅图2和图3,导热结构30为无线充电器100的热传导部件,其包括相连接的接触部31和连接部32。接触部31的至少部分外露在壳体10的外表面101,用于与待充电设备200抵接。连接部32位于壳体10内部,连接部32接触散热风道17和冷却风道18。接触部31、壳体10的外表面101和待充电设备200配合形成与散热风道17连通的通风风道80。
其中,接触部31的至少部分外露在壳体10的外表面101可以包括接触部31的全部均外露在壳体10的外表面101的情况,也可以包括接触部31部分外露在壳体10的外表面101、部分设置在壳体10上的情况,还可以包括接触部31与待充电设备200接触的表面与壳体10的外表面101共面的情况。
示例性地,接触部31与连接部32为一体式结构。也即为,导热结构30整体可为一体式结构。一体式结构制成的导热结构30加工工序少,能够有效节省生产成本和时间成本,提高无线充电器100的加工生产效率。另外,导热结构30还可具有柔性,从而使得导热结构30具有可折弯性能。也即为,接触部31能够相对连接部32折弯(也可理解为连接部32能够相对接触部31折弯),从而能够随壳体10仰角的改变而发生形态的变化,以灵活适应壳体10仰角可变时的应用需求。例如,导热结构30可以为热管或均温板(Vapor Chambers,VC)。但应当理解,具有高导热性且能够有效将待充电设备200的热能传导的导热材料均可以适配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的无线充电器100,对此不做严格限制。
可以理解的是,导热结构30自壳体10的外表面101延伸至壳体10的内部。而导热结构30裸露在壳体10外的部分与待充电设备200接触,导热结构30位于壳体10内的部分接触散热风道17,故而能够通过导热结构30的热传导,将待充电设备200的热量传递至无线充电器100内部,以为待充电设备200散热。换言之,接触部31作为导热结构30中至少部分位于壳体10外的部分,能够通过直接与待充电设备200的接触,而将待充电设备200的热量引导至导热结构30自身。连接部32作为导热结构30中位于壳体10内的部分,能够通过直接与散热风道17的接触,而将待充电设备200中的热量进一步的传导至无线充电器100内部,充分发挥无线充电器100的热传导能力。
换言之,待充电设备200的热量可通过导热结构30传递至无线充电器100内部,并通过无线充电器100的散热风道17散发开来,使得无线充电器100具备为待充电设备200散热的功效。此设置下,能够提高无线充电器100的热传导能力,并配合待充电设备200自身的散热功效,将待充电设备200短时间内温度上升的可能性降低到最小,使得待充电设备200具有良好的热平衡,进而使得无线充电器100能够维持良好的工作性能。也即为,无线充电器100能够为待充电设备200提供良好的散热性能,使得待充电热备的热量平衡情况不易影响无线充电器100的充电功率,从而在无线充电器100具有相同的充电功率的条件下,待充电设备200的温度能够大幅度降低。也即为,在为同等条件的热点散热,即达成同等散热目标的情况下,无线充电器100的散热能力能够大幅度提升,有利于更好的提升无线充电器100的充电功率和用户的使用体验。
而在无线充电器100的工作过程中,电子元件22作为发热元件会产生大量的热量,从而在无线充电器100内部的相应位置处形成热点。热点的温度较高,如不及时将热点产生的热量有效散发,会直接影响无线充电器100的工作性能,例如若局部过热会使无线充电器100失效。而且热点对应位置的壳体10温度也会相应较高,导致壳体10局部过热,严重影响用户体验。也即为,无线充电器100的热量平衡情况也会直接影响无线充电器100的工作性能。由此,将电路板组件20设置在散热风道17中,能够使得无线充电器100具备为自身进行散热的功效。也即为,能够使得无线充电器100兼具为无线充电器100和待充电设备200散热的双重功效,从而使两者的热量通过散热风道17有效的拓展开,使得无线充电器100整体具备良好的导热温差和传热效率,有效提升无线充电器100的导热性能。
又因接触部31、壳体10的外表面101和待充电设备200能够配合形成与散热风道17连通的通风风道80,故而能够方便快捷的将外部环境中的空气引导至通风风道80中,具有良好的导向作用。还能够在不多占用无线充电器100的壳体10的空间下,大幅度提高无线充电器100的壳体10和待充电设备200的壳体与空气的接触面积,进一步起到为无线充电器100和待充电设备200散热的作用。
散热结构40为无线充电器100的主散热结构,其收容于壳体10内部的散热风道17且与导热结构30的接触部31连接,其还与电路板组件20相邻设置,通过导热结构30的热传导使散热结构40为电路板组件20和待充电设备200散热。也即为,通过散热结构40良好的散热功效,能够及时有效的将传导至无线充电器100内部的热量散发开来,以为无线充电器100均温,提高无线充电器100正常工作时的散热可靠性。
可以理解的是,由于散热结构40与导热结构30连接,故而导热结构30的热量可通过散热结构40散发开来,使得散热结构40兼具为待充电设备200散热和无线充电器100散热的双重的功效,多元化了散热结构40的使用性能,使得无线充电器100的散热能力能够大幅度提升,有利于更好的提升无线充电器100的充电功率和用户的使用体验。
请结合参阅图2、图4和图5,线圈组件50可理解为前文所述的发射线圈,其可与电路板组件20电连接,能够在电力的作用下向外界发出电磁信号,并可与设置在待充电设备200的接收线圈耦合。线圈组件50可以包括层叠设置的线圈51和磁片52,线圈51可以为电磁感应式线圈51,电磁感应式线圈51在通电时产生磁场并通过电磁感应方式向待充电设备200输出电能。磁片52能够增强线圈51的磁场强度,增加能量传送效率,加快待充电设备200的充电速度。
应当理解,线圈组件50可以为一个或多个。线圈组件50为一个时,可以只对一个待充电设备200充电,并与待充电设备200一对一而对应设置。线圈组件50为多个时,既可以只对一个待充电设备200进行充电,即多个线圈组件50仅对应一个待充电设备200而多对一对应设置。也可以对多个待充电设备200同时进行充电,即多个线圈组件50对应多个待充电设备200而多对多对应设置。其中,多个线圈组件50的排布形式可以是多个线圈组件50间隔设置,也可以是多个线圈组件50重叠设置,重叠设置可理解为相邻两个线圈组件50之间具有一定的公共重叠面积,即一个线圈组件50在壳体10的正投影至少部分落入另一个线圈组件50在壳体10的正投影的范围内。
示例性地,线圈组件50的数量可以为两个,从而使得无线充电器100具备感应范围更大的双线圈51,不仅能够适应如图4所示的待充电设备200的竖放场景,同时还能够适应如图5所示的待充电设备200的横放场景,适应并支持待充电设备200多场景下的应用需求,有效加快无线充电器100的充电速度,提高无线充电器100的充电效率。
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线圈组件50还可包括设置在磁片52背离线圈51一侧的支撑件53。支撑件53可以为金属材质,能够起到为线圈51和磁片52均温的作用。其中,当线圈51的数量为多个时,多个线圈51可共用一个支撑件53,以使支撑件53为多个线圈51均温。
第一风扇60为能够使无线充电器100内空气进行流动的动力源,其设置在壳体10的散热风道17内并与第一进风口13对应,可电连接至电路板组件20。由此,进入无线充电器100内的空气可在第一风扇60的驱使下在散热风道17内进行流动,有利于提高空气的流动性和无线充电器100的散热性能。示例性地,第一风扇60可以为但不仅限于为离心风扇、轴流风扇和压电风扇。
第二风扇70为能够使无线充电器100内空气进行流动的动力源,其设置在壳体10的冷却风道18内并与第二进风口14对应,可电连接至电路板组件20。由此,进入无线充电器100内的空气可在第二风扇70的驱使下在冷却风道18内进行流动,有利于提高空气的流动性和无线充电器100的散热性能。示例性地,第二风扇70可以为但不仅限于为离心风扇、轴流风扇和压电风扇。
如下将,对无线充电器100的结构可能性即各部件的结构、连接位置和连接关系进行说明。其中,主要以无线充电器100为立式充电器为例进行说明。应当理解,无线充电器100为立式充电器时,其既可以是仰角固定的充电器,也可以是仰角可调的充电器,其即可以支持竖屏充电,也可以支持横屏充电,本申请的实施例对此不做严格限制。
请结合参阅图1和图2,壳体10包括主体11和底座12,主体11的底部与底座12连接。主体11可理解为主支撑待充电设备200的外壳结构。底座12可理解为能够放置于载物平台(如书桌、茶几)而为无线充电器100提供较好的接触平稳性的外壳结构。
主体11可与底座12呈夹角设置,以使壳体10整体呈现仰角立式结构,而为用户提供良好的使用体验。示例性地,主体11与底座12相对固定,也即为。主体11与底座12之间的夹角角度固定。其中,主体11与底座12之间的夹角的角度范围可以在0°-90°的角度范围内。或者,主体11能够相对底座12转动。也即为,主体11转动连接至底座12,且主体11与底座12之间的夹角角度可调,其中,主体11与底座12之间的夹角的角度范围可以在0°-90°的角度范围内。例如,主体11与底座12之间的夹角可以为60°。由此,可根据实际情况自主对无线充电器100的仰角进行调整,有利于更为主动的适应多场景的应用需求,使用户可边充电边使用待充电设备200,操作舒适,便捷性强。
主体11与底座12可为一体式结构,也即为,壳体10整体可为一体式结构。一体式结构制成的壳体10加工工序少,能够有效节省生产成本和时间成本,提高无线充电器100的加工生产效率。示例性地,主体11与底座12可以通过焊接、胶粘、压接或螺钉固定等方式彼此连接而形成一体式结构。也可以通过一体成型的方式而形成一体式结构。也即为,主体11与底座12连接构成一体式结构。
主体11包括散热面111,散热面111可理解为主体11朝向待充电设备200的表面。当待充电设备200放置于无线充电器100时,待充电设备200的正面220可与散热面111正对设置。也即为,散热面111为能够与导热结构30的接触部31和待充电设备200共同构成的通风风道80的壳体10的外表面101。
而第一进风口13可开设于散热面111,从而能够与通风风道80直接连通,使经通风风道80进入的空气能够进入主体11内部。第一进风口13的数量可以为一个或多个,其即可设置于散热面111的中心区域,也可以设置于散热面111的边缘区域。而当第一进风口13的数量为多个时,多个第一进风口13可集中排布于散热面111的某一区域,或者,多个第一进风口13也可分散排布至散热面111的各个区域。
本申请的实施例中,接触部31连接至散热面111,且接触部31的至少部分外露在散热面111,以使接触部31、散热面111和待充电设备200配合形成前文所述的通风风道80。
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接触部31包括与待充电设备200接触的导热面311,导热面311与散热面111共面而共同构成壳体10的外表面101。散热面111和导热面311共同构成的壳体10外表面还凹设有散热槽,且此散热槽的槽口自散热面111延伸至导热面311。第一进风口13可设于散热槽的槽壁。
也即为,本实施方式中,除接触部31的导热面311外,接触部31的其他部分均嵌设于壳体10,从而使得导热面311与散热面111共面。由此,导热面311、散热面111、散热槽和待充电设备200共同形成通风风道80。
另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接触部31包括与待充电设备200接触的导热面311,导热面311与壳体10的外表面101也即散热面111具有高度差,具有高度差可理解为接触部31完全凸设于散热面111,或者,接触部31部分嵌设于壳体10,部分外露在散热面111上。
由此,能够根据实际需要灵活调整导热面311与散热面111之间的高度差,使得形成的通风风道80能够最大限度的将外部空气引导至无线充电器100内部,有效提高无线充电器100的散热能力。
请结合参阅图2和图6,示例性地,接触部31包括第一侧部312和第二侧部313,第一侧部312和第二侧部313凸设于散热面111且分别位于散热面111的两侧,第一侧部312与第二侧部313间隔设置。第一侧部312和第二侧部313均自主体11的顶部延伸至主体11的底部。例如,第一侧部312和第二侧部313可呈长条状,两者分别位于散热面111的两条边。
由此,能够在不多占用壳体10的表面面积的同时实现为待充电设备200导热的功效,同时还能够使待充电设备200和无线充电器100通过接触部31的间隔而不直接接触,使得两者之间能够形成通风风道80而扩大散热面111积,有利于进一步提高无线充电器100的热传导能力和散热效率。
请结合参阅图1和图2,主体11内设第一收容空间112,第一收容空间112与第一进风口13连通,第一风扇60和线圈组件50可收容于第一收容空间112内部。
具体而言,第一风扇60位于第一收容空间112且与第一进风口13对应设置,对应设置可理解为经第一进风口13进入第一收容空间112的风能够吹向第一风扇60,并能够在第一风扇60的驱动下,使经第一进风口13进入散热风道17后的空气自第一出风口15流出,以为待充电设备200的正面220散热,其中,待充电设备200的正面220为朝向散热面111的表面。
线圈组件50在第一收容空间112内与第一风扇60间隔设置。线圈组件50的位置即可以被固定而仅能在限定区域提供发射信号。或者,线圈组件50的位置也可以随待充电设备200的放置场景而发生改变,即,线圈组件50的位置可移动。例如,当待充电设备200竖放时,可感应待充电设备200竖放时接收线圈的位置而调整到相应的位置。而当待充电设备200横放时,可感应待充电设备200横放时接收线圈的位置而移动到相应的位置。由此,线圈组件50能够通过可移动的性能而始终保持与接收线圈的耦合,无线充电的精度强,效率高,有利于适应多场景下的无线充电器100的应用场景需求。
请参阅图7,示例性地,线圈组件50在散热面111的正投影落入第一侧部312与第二侧部313的间隔区域在散热面111的正投影范围内。由此,第一侧部312和第二侧部313的设置能够不阻碍线圈组件50发射功率信号,使得线圈组件50的感应范围更大,无线充电器100的充电功率能够得到优化。
请结合参阅图1、图2和图3,底座12包括承载面121、底面122和与底面122连接的侧面123。承载面121与散热面111连接,当待充电设备200放置于无线充电器100时,待充电设备200的底部与承载面121接触。底面122可理解为无线充电器100放置于载物平台时,与载物平台正对设置的表面。侧面123与底面122连接,且远离主体11。底座12内设第二收容空间124,第二收容空间124与第一收容空间112、第二进风口14、第一出风口15、第二出风口16均连通。
第一出风口15可开设于侧面123,从而能够与散热风道17直接连通,使散热风道17内携带有热量的空气能够流出无线充电器100。第一出风口15的数量可以为一个或多个,其即可设置于侧面123的中心区域,也可以设置于侧面123的边缘区域。而当第一出风口15的数量为多个时,多个第一出风口15可集中排布于侧面123的某一区域,或者,多个第一出风口15也可分散排布至侧面123的各个区域。
可以理解的是,由于散热风道17连通第一进风口13和第一出风口15,故而散热风道17能够自第一收容空间112延伸至第二收容空间124。也即为,第一收容空间112的至少部分和第二收容空间124的至少部分形成散热风道17,且散热风道17自主体11延伸至底座12,从而使散热风道17较为均匀的分布在壳体10的各个部分,有利于提高壳体10的均温性能,使得壳体10具有良好的导热温差和散热效率,进一步提高无线充电器100的散热能力。
第二进风口14可开设于底面122,从而能够与冷却风道18直接连通,使冷却风道18内携带有热量的空气能够流出无线充电器100。第二进风口14的数量可以为一个或多个,其即可设置于底面122的中心区域,也可以设置于底面122的边缘区域。而当第二进风口14的数量为多个时,多个第二进风口14可集中排布于底面122的某一区域,或者,多个第二进风口14也可分散排布至底面122的各个区域。
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无线充电器100还包括防滑结构,防滑结构设置于底座12的底面122,以使无线充电器100具有良好的放置平稳性。示例性地,防滑结构可为防滑垫。
第二出风口16可开设于承载面121,从而能够与冷却风道18直接连通,使冷却风道18内携带有热量的空气能够流出无线充电器100。第二出风口16的数量可以为一个或多个,其即可设置于承载面121的边缘区域,其中,承载面121的边缘区域可理解为不被待充电设备200遮挡且能够朝向待充电设备200的正面210散热的位置。而当第二出风口16的数量为多个时,多个第二出风口16可集中排布于承载面121的某一区域,或者,多个第二出风口16也可分散排布至承载面121的各个区域。
可以理解的是,由于冷却风道18连通第二进风口14和第二出风口16,故而冷却风道18位于第二收容空间124内。也即为,第二收容空间124的至少部分形成冷却风道18,且冷却风道18自底座12的一端延伸至底座12的另一端,从而使冷却风道18较为均匀的分布在底座12内部,有利于使经冷却风道18制冷后的空气能够稳定高效的吹向待充电设备200,进而使得待充电设备200的温度进一步降低,更好的提升用户的使用体验。
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无线充电器100还包括限位结构,限位结构设置于底座12的承载面121,主体11与底座12配合支撑并限位待充电设备200。示例性地,限位结构可为设置于承载面121的凸起。
基于上述描述,应当理解,无线充电器100内部同时集成了散热风道17和冷却风道18,使得散热风道17能够为待充电设备200的正面220散热,冷却风道18能够为待充电设备200的正面210制冷,兼顾了待充电设备200和无线充电器100的散热需求,散热效率得以进一步提升,从而有利于提高无线充电器100的充电功率。
请结合参阅图1、图2和图3,第二风扇70、连接部32、散热结构40和电路板组件20可收容于第二收容空间124内部。
具体而言,第二风扇70位于第二收容空间124且与第二进风口14对应设置,对应设置可理解为经第二进风口14进入第二收容空间124的风能够吹向第二风扇70,并能够在第二风扇70的驱动下,使经第二进风口14进入冷却风道18后的空气制冷后自第二出风口16流出,以为待充电设备200的正面210散热,其中,待充电设备200的正面210为背向散热面111的表面。
承载面121可设有穿孔125,穿孔125设置在靠近散热面111的一侧且与第二出风口16分别位于承载面121的两侧。接触部31自主体11的顶部延伸至主体11的底部,接触部31穿过穿孔125,接触部31与位于第二收容空间124内的连接部32连接,且接触部31与连接部32呈夹角设置。
也即为,接触部31可部分设置在壳体10外部,部分设置在壳体10内部,从而能够方便快捷的连接起位于壳体10外部的待充电设备200和位于壳体10内部的散热结构40,使得待充电设备200的热量能够传递至无线充电器100,并通过散热结构40而散发。接触部31与连接部32之间呈夹角的设置能够充分适配无线充电器100的外观形态,并较好的适应无线充电器100壳体10内部狭小的空间布置,满足多空间配置下的应用需求,灵活性强,有利于适应无线充电器100的小型化的发展趋势。
应当理解,无线充电器100的仰角可调时,主体11能够相对底座12转动,并带动接触部31相对连接部32折弯。接触部31与连接部32之间的夹角能够随着主体11与底座12之间夹角的变化而适应性的发生改变,使得在无线充电器100的仰角的调整过程中,导热结构30能够始终稳定的连接在待充电设备200和散热结构40之间,可靠性佳。
散热结构40包括半导体制冷件41、第一散热器42和第二散热器42。半导体制冷件41包括相背设置的冷面412和热面411,第一散热器42设于热面411且位于散热风道17,第二散热器42位于冷面412和接触部31之间。
可以理解的是,导热结构30将待充电设备200产生的热能传导至半导体制冷件41的冷面412,冷面412能够吸收热能以降低温度,且设置在冷面412的第二散热器42的散热齿片能够持续制冷,使得经第二出风口16进入冷却风道18的风能够在第二散热器42的散热齿片的作用下进一步降低温度而制冷,使得制冷后的冷空气能够经第二出风口16流出以吹向待充电设备200。而冷面412吸收的热能能够通过热面411放出,并在第一散热器42的散热齿片的作用下将热能有效拓展开,使得热空气可以在散热风道17内流动而被带出无线充电器100,以为无线充电器100换热散热。
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无线充电器100还包括齿片,齿片位于第一收容空间112的内壁和/或第二收容空间124的内壁。示例性地,齿片可设置在散热风道17的内壁。
由此,能够有效增加散热面积,增强散热,提高无线充电器100的散热效率。需说明的是,齿片与内壁可为一体式结构。齿片可以有不同的齿型,如针状齿片、扇形齿片、环形齿片,本申请的实施例对此不做严格限制。
以上对本申请实施例进行了详细介绍,本文中应用了具体个例对本申请的原理及实施方式进行了阐述,以上实施例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申请的方法及其核心思想;同时,对于本领域的一般技术人员,依据本申请的思想,在具体实施方式及应用范围上均会有改变之处,综上所述,本说明书内容不应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

Claims (13)

1.一种无线充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无线充电器包括:
壳体,所述壳体具有第一进风口和第一出风口,所述第一进风口和所述第一出风口之间形成连通两者且位于所述壳体内部的散热风道;
电路板组件,所述电路板组件位于所述散热风道;
导热结构,所述导热结构包括相连接的接触部和连接部,所述接触部的至少部分外露在所述壳体的外表面,所述接触部用于与待充电设备接触,所述连接部位于所述壳体内部且接触所述散热风道,所述接触部、所述壳体的外表面和所述待充电设备配合形成通风风道,所述通风风道与所述散热风道连通。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线充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接触部包括与所述待充电设备接触的导热面,所述导热面与所述壳体的外表面具有高度差。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线充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包括朝向所述待充电设备的散热面,所述接触部包括第一侧部和第二侧部,所述第一侧部和所述第二侧部凸设于所述散热面且分别位于所述散热面的两侧,所述第一侧部与所述第二侧部间隔设置。
4.如权利要求1-3任一项所述的无线充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接触部与所述连接部为一体式结构,且所述一体式结构具有柔性。
5.如权利要求1-3任一项所述的无线充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无线充电器还包括散热结构,所述散热结构位于所述散热风道内且与所述连接部连接,所述散热结构与所述电路板组件相邻设置,通过所述导热结构的热传导使所述散热结构为所述电路板组件和所述待充电设备散热。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无线充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具有第二进风口和第二出风口,所述第二进风口和所述第二出风口之间形成连通两者且设于所述壳体内部的冷却风道,所述冷却风道位于所述接触部背离所述散热结构的一侧;
所述散热结构包括半导体制冷件和第一散热器,所述半导体制冷件包括冷面,所述第一散热器位于所述冷面和所述接触部之间。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无线充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结构还包括第二散热器,所述半导体制冷件还包括与所述冷面相背设置的热面,所述第二散热器位于所述散热风道且连接至所述热面。
8.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无线充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包括主体和底座,所述主体的底部与所述底座连接,所述主体朝向所述待充电设备的表面为散热面,所述底座包括与所述散热面连接的承载面,所述承载面设有穿孔;
所述接触部自所述主体的顶部延伸至所述主体的底部,所述接触部穿过所述穿孔,所述接触部与位于所述底座内部的所述连接部连接,且所述接触部与所述连接部呈夹角设置。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无线充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主体能够相对所述底座转动,并带动所述接触部相对所述连接部折弯。
10.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无线充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主体内设有与所述第一进风口连通的第一收容空间,所述底座内设有与所述第一收容空间连通的第二收容空间,所述连接部、所述电路板组件、所述散热结构和所述导热结构均位于所述第二收容空间内;
所述第一进风口位于所述散热面,所述散热风道自所述第一收容空间延伸至所述第二收容空间,所述第一出风口位于所述底座的侧面;
所述无线充电器还包括第一风扇,所述第一风扇位于所述第一收容空间且与所述第一进风口对应设置,在所述第一风扇的驱动下,使经第一进风口进入所述散热风道后的空气自所述第一出风口流出,以为所述待充电设备的背面散热,其中,所述待充电设备的背面为朝向所述散热面的表面。
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无线充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进风口位于所述底座的底面,所述冷却风道形成于所述第二收容空间,所述第二出风口位于所述底座的承载面;
所述无线充电器还包括第二风扇,所述第二风扇位于所述第二收容空间且与所述第二进风口对应设置,通过所述第二风扇和所述第一散热器的配合,使经所述第二进风口进入第二收容空间的空气制冷后自所述第二出风口流出,以为所述待充电设备的正面散热,其中,所述待充电设备的正面为背离所述散热面的表面。
12.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无线充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结构还包括线圈组件,所述线圈组件位于所述第一收容空间内部,所述线圈组件在所述散热面的正投影落入所述第一侧部与所述第二侧部的间隔区域在所述散热面的正投影范围内。
13.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无线充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无线充电器还包括齿片,所述齿片位于所述第一收容空间的内壁和/或所述第二收容空间的内壁。
CN202110177984.0A 2021-02-09 2021-02-09 无线充电器 Active CN113036838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6)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0177984.0A CN113036838B (zh) 2021-02-09 2021-02-09 无线充电器
EP21218058.2A EP4040625B1 (en) 2021-02-09 2021-12-29 Wireless charger
BR102022000910-4A BR102022000910A2 (pt) 2021-02-09 2022-01-18 Carregador sem fio
US17/579,770 US20220256732A1 (en) 2021-02-09 2022-01-20 Wireless charger
KR1020220012185A KR102624305B1 (ko) 2021-02-09 2022-01-27 무선 충전기
JP2022011402A JP2022122262A (ja) 2021-02-09 2022-01-28 ワイヤレス充電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0177984.0A CN113036838B (zh) 2021-02-09 2021-02-09 无线充电器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036838A true CN113036838A (zh) 2021-06-25
CN113036838B CN113036838B (zh) 2024-04-09

Family

ID=7646128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10177984.0A Active CN113036838B (zh) 2021-02-09 2021-02-09 无线充电器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Link
US (1) US20220256732A1 (zh)
EP (1) EP4040625B1 (zh)
JP (1) JP2022122262A (zh)
KR (1) KR102624305B1 (zh)
CN (1) CN113036838B (zh)
BR (1) BR102022000910A2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4145668A1 (en) * 2021-09-02 2023-03-08 Molex Cvs Dabendorf Gmbh Wireless charger with venting system
EP4318854A1 (en) * 2022-08-01 2024-02-07 Inventec Corporation Wireless charging device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11744148U (zh) * 2019-11-05 2020-10-23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无线充电底座

Citation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08690979U (zh) * 2018-09-21 2019-04-02 陈宜强 一种立式无线充电器的风冷散热结构
CN208738898U (zh) * 2018-09-30 2019-04-12 深圳市誉品智能光电科技有限公司 无线充电器
WO2019136692A1 (zh) * 2018-01-12 2019-07-18 深圳市迪奥科科技有限公司 自带散热功能的无线充电支架
CN209913516U (zh) * 2019-02-25 2020-01-07 厦门立琪电子有限公司 一种带散热功能的无线充电器
US20200091755A1 (en) * 2018-09-19 2020-03-19 Apple Inc. Inductive charging dock
CN110932415A (zh) * 2019-12-19 2020-03-27 昆山联滔电子有限公司 一种无线充电器
US20200201402A1 (en) * 2018-12-24 2020-06-25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Cooler with wireless charging function for mobile electronic device
CN211183543U (zh) * 2020-01-20 2020-08-04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无线充电设备及无线充电系统
CN211981547U (zh) * 2020-05-27 2020-11-20 维沃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无线充电座
CN212323818U (zh) * 2020-06-15 2021-01-08 维沃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充电座和电子设备

Family Cites Familie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075179B2 (ja) * 2009-10-14 2012-11-14 レノボ・シンガポール・プライベート・リミテッド 外部装置
KR102641747B1 (ko) * 2016-08-10 2024-02-29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무선 충전 장치
KR102414050B1 (ko) * 2017-07-10 2022-06-28 주식회사 바른 무선 충전 장치의 휴대 단말기 직접 냉각 구조
EP3471237B1 (en) * 2017-10-16 2020-06-17 Shenzhen Flash Cat Electronic Technology Co., Ltd. Wireless charger
CN208401601U (zh) * 2018-07-27 2019-01-18 深圳市誉品智能光电科技有限公司 无线充电器
KR20210063757A (ko) * 2019-11-25 2021-06-02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냉각 팬을 제어하는 방법 및 무선 충전 장치
CN212323769U (zh) * 2020-05-28 2021-01-08 维沃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无线充电座

Patent Citation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19136692A1 (zh) * 2018-01-12 2019-07-18 深圳市迪奥科科技有限公司 自带散热功能的无线充电支架
US20200091755A1 (en) * 2018-09-19 2020-03-19 Apple Inc. Inductive charging dock
CN208690979U (zh) * 2018-09-21 2019-04-02 陈宜强 一种立式无线充电器的风冷散热结构
CN208738898U (zh) * 2018-09-30 2019-04-12 深圳市誉品智能光电科技有限公司 无线充电器
US20200201402A1 (en) * 2018-12-24 2020-06-25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Cooler with wireless charging function for mobile electronic device
CN209913516U (zh) * 2019-02-25 2020-01-07 厦门立琪电子有限公司 一种带散热功能的无线充电器
CN110932415A (zh) * 2019-12-19 2020-03-27 昆山联滔电子有限公司 一种无线充电器
CN211183543U (zh) * 2020-01-20 2020-08-04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无线充电设备及无线充电系统
CN211981547U (zh) * 2020-05-27 2020-11-20 维沃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无线充电座
CN212323818U (zh) * 2020-06-15 2021-01-08 维沃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充电座和电子设备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4145668A1 (en) * 2021-09-02 2023-03-08 Molex Cvs Dabendorf Gmbh Wireless charger with venting system
EP4318854A1 (en) * 2022-08-01 2024-02-07 Inventec Corporation Wireless charging device
EP4318855A1 (en) * 2022-08-01 2024-02-07 Inventec Corporation Wireless charging device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KR102624305B1 (ko) 2024-01-11
KR20220115055A (ko) 2022-08-17
BR102022000910A2 (pt) 2022-08-23
US20220256732A1 (en) 2022-08-11
JP2022122262A (ja) 2022-08-22
EP4040625B1 (en) 2023-10-04
EP4040625A1 (en) 2022-08-10
CN113036838B (zh) 2024-04-0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3036838B (zh) 无线充电器
CN110932415B (zh) 一种无线充电器
CN208738898U (zh) 无线充电器
CN110880803B (zh) 无线充电装置
CN112383153A (zh) 一种具有冷却装置的无线充电器
CN209627022U (zh) 无线充电器
KR101922022B1 (ko) 발열 방지 무선 충전 시스템
CN211859633U (zh) 无线充电底座
CN213152665U (zh) 一种散热装置及电子设备
CN113133279A (zh) 电子设备
CN211908393U (zh) 无线充电设备
CN213754110U (zh) 一种具有冷却装置的无线充电器
CN212323818U (zh) 充电座和电子设备
CN113852144A (zh) 无线充电装置
CN115065878A (zh) 一种无线数据终端
CN211981547U (zh) 无线充电座
CN113270922A (zh) 无线充电设备
CN219627381U (zh) 一种大功率无线充电器及车载充电结构
CN113193608A (zh) 无线充电设备
CN218976396U (zh) 双通道散热无线充电器
CN218269381U (zh) 多功能便携调温装置
CN219320733U (zh) 一种迷你主机
US20240088708A1 (en) Wireless charging device
CN218939884U (zh) 电子设备散热器
CN212392688U (zh) 无线充电装置以及电子系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TA0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11108

Address after: 518043 No. 01, 39th floor, building a, antuoshan headquarters building, No. 33, antuoshan Sixth Road, Xiang'an community, Xiangmihu street, Futian District, Shenzhen, Guangdong Province

Applicant after: Huawei Digital Energy Technology Co.,Ltd.

Address before: 518129 Bantian HUAWEI headquarters office building, Longgang District, Guangdong, Shenzhen

Applicant before: HUAWEI TECHNOLOGIES Co.,Ltd.

TA0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righ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