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8269381U - 多功能便携调温装置 - Google Patents
多功能便携调温装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18269381U CN218269381U CN202222217831.7U CN202222217831U CN218269381U CN 218269381 U CN218269381 U CN 218269381U CN 202222217831 U CN202222217831 U CN 202222217831U CN 218269381 U CN218269381 U CN 218269381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fan
- air outlet
- cavity
- temperature regulating
- housing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Cooling Or The Like Of Electrical Apparatu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多功能便携调温装置,包括设有腔体的支架和安装于支架的多个调温单元,每个调温单元包括第一风机、第二风机及调温组件,第一风机和第二风机位于腔体内,支架设有与腔体连通的第一进风口、第一出风口,第二进风口、第二出风口及散热口,第二风机与散热口之间形成第一出风路径,第二风机与第二出风口之间形成第二出风路径,调温组件包括位于第一出风路径的调温件和与调温件连接的传导件,传导件至少部分位于腔体外。第二风机不仅能对调温件进行散热,还能给用户吹风降温,使得多功能便携调温装置不仅能通过第一风机和第二风机吹风降温,还能通过调温件进行调温,增强了多功能便携调温装置降温效果。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生活用品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多功能便携调温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空调和风扇等调温设备被广泛地应用于居家或办公环境中,调节室内温度以提高人们的舒适性。但是这些调温设备通常只能在室内场所使用,无法随声携带。为满足人们的户外需求,逐步发展出各种各样的便携式风扇,例如手持风扇和挂脖风扇等,以便用户携带,随身为用户提供凉风。
现有的挂脖风扇,功能较为单一,通常仅具有吹风降温的功能。为了丰富挂脖风扇的功能,有的挂脖风扇上会设置调温件,使得挂脖风扇不仅能通过吹风降温,也能通过调温件制造冷流以给用户降温。例如在公开号为CN215570905U的专利中,其公开了一种挂脖式冷热器,该挂脖式冷热器的两端设有第一风扇,用于在高温环境下对面部进行吹风降温。中部区域设有制热制冷片、散热件以及第二风扇,制热制冷片用于接触式调温,第二风扇用于增强散热件的散热效果。在该方案中,第二风扇只能用来给散热器散热,并不能给用户吹风,导致挂脖式制冷器的降温效果并不是很好。
实用新型内容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降温效果好的多功能便携调温装置。
一种多功能便携调温装置,包括设有腔体的支架和安装于所述支架的多个调温单元,每个所述调温单元都包括:
第一风机,位于所述腔体内,所述支架设有与所述腔体相连通的第一进风口和第一出风口;
第二风机,位于所述腔体内,所述支架设有与所述腔体连通的第二进风口、第二出风口以及散热口,所述第二风机与所述散热口之间形成第一出风路径,所述第二风机与所述第二出风口之间形成第二出风路径;
调温组件,包括位于所述第一出风路径的调温件和与所述调温件连接的传导件,所述传导件至少部分位于所述腔体外。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腔体内设有分隔件,所述分隔件在所述腔体内分隔出所述第一出风路径和所述第二出风路径,所述第一出风路径和所述第二出风路径位于所述第二风机的同一侧。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支架包括两个壳体和连接件,两个所述壳体分别连接于所述连接件的两端,每个所述壳体都设有所述调温单元。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支架包括与两个所述壳体和所述连接件连接的固定片,所述固定片上对应每一个所述调温单元设有所述第一进风口、所述第二进风口和所述散热口。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支架围设有佩戴腔,两个所述壳体和所述连接件远离所述佩戴腔的一侧设有与所述腔体连通的开口,所述固定片嵌设于所述开口内;和/或,
所述固定片为具有弹性复位功能的金属片或塑料片。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传导件从所述壳体靠近所述连接件的一端朝远离所述连接件的方向延伸。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二风机位于所述连接件与所述调温件之间,所述传导件的其中一端相比所述第二风机更靠近所述连接件。
在一些实施例中,同一所述壳体内的所述第一风机和所述第二风机分别位于所述壳体的两端,所述第一出风口沿所述壳体的长度方向从所述第一风机朝向所述第二风机方向延伸,所述第二出风口沿所述壳体的长度方向从所述第二风机朝向所述第一风机延伸。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二风机设于所述壳体靠近所述连接件的一端,所述壳体靠近所述连接件的一端沿所述壳体的宽度方向向外凸出形成凸出部以容纳所述第二风机;和/或,
在所述壳体的宽度方向,所述第二风机的尺寸大于所述第一风机的尺寸。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调温组件包括连接于所述调温件远离所述传导件一侧的散热器,所述散热器位于所述第一出风路径内,且所述散热器的外表面设有石墨烯层;和/或,
所述支架为圆环形结构。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多功能便携调温装置,第一风机在工作时,可以将外界的空气通过第一进风口吸入腔体内并通过第一出风口排出支架,并吹向用户;第二风机在工作时,可以将外界的空气通过第二进风口吸入腔体内,空气在第二风机的作用下一部分进入第一出风路径流经调温件,带走调温件上的热量后从散热口排出,一部分进入第二出风路径并从第二出风口排出,并吹向用户。调温件在工作过程中能够产生冷流和热流,传导件用于与用户接触,从而将冷流或热流传递至用户。因此,多功能便携调温装置不仅能通过第一风机和第二风机形成吹风降温效果,以增加多功能便携调温装置的吹风降温范围,还能通过调温件形成接触式调温效果,增强了多功能便携调温装置的降温效果。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多功能便携调温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所示多功能便携调温装置的部分分解示意图;
图3为图1中所示多功能便携调温装置的剖视示意图;
图4为图1中所示多功能便携调温装置未安装固定片时的示意图;
图5为图4中所示一壳体、一调温单元以及一控制组件的部分分解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提供的多功能便携调温装置未安装固定片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0、多功能便携调温装置;12、支架;16、腔体;17、开口;18、壳体;20、连接件;22、固定片;24、第一风机;26、第一进风口;28、第一出风口;30、第二风机;32、调温组件;34、第二进风口;36、第二出风口;38、散热口;40、第一出风路径;42、第二出风路径;43、调温件;44、传导件;46、分隔件;48、凸出部;52、散热器;56、电路板;58、电池;60、控制按键;62、充电口。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以及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描述,需要说明的是,在不相冲突的前提下,以下描述的各实施例之间或各技术特征之间可以任意组合形成新的实施例。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有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内、外、顶部、底部……)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如附图所示)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
还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或“设置于”另一个元件上时,该元件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当一个元件被称为“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
请参阅图1至图3,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多功能便携调温装置10,用于佩戴在人体上,例如佩戴在人体脖颈或腰腹等部位,以实现降温或升温效果,下文以佩戴在脖颈为例进行说明。
多功能便携调温装置10包括支架12和多个调温单元,支架12用于佩戴在用户的脖颈上,多个调温单元分别安装在支架12上,并用于调节温度,以实现降温或升温效果。支架12内部设有腔体16,以用于容纳调温单元。可以理解的,调温单元可以是完全容纳在腔体16内,也可以是部分收容在腔体16内,部分位于腔体16外。
支架12佩戴至脖颈的具体方式不进行限定,例如,可以是从用户的头顶往下,直接套在用户的脖颈上;也可以是将支架12设置成两个端部可以相对运动,使得用户可以通过调整支架12两端之间的间距,将多功能便携调温装置10以侧向插入的方式直接佩戴在脖颈上。在本实施例中,支架12的两端能够相对运动,能够以侧向插入的方式佩戴在脖颈上,使得多功能便携调温装置10在佩戴过程中不会受到头部的影响,能够减小多功能便携调温装置10的体积,同时也方便多功能便携调温装置10的佩戴和取下。
支架12的具体形状不进行限定,例如U形、C形或圆环形等。在本实施例中,支架12为圆环形结构,且该圆环可以为不闭合或者闭合的圆环。圆环形相比于U形和C形等形状,圆环形两端之间的间距较小甚至没有,因此多功能便携调温装置10戴在脖颈上后就不容易掉落,从而降低用户在运动过程中多功能便携调温装置10从脖颈上脱落的风险。
支架12包括两个壳体18和连接件20,每个壳体18上都设有调温单元,两个壳体18分别连接于连接件20的两端。每个壳体18都设有腔体16,以用于容纳调温单元。
每个壳体18上安装的调温单元的具体数量不进行限定,可以是一个,也可以是多个,在本实施例中,调温单元的数量为两个,每个壳体18上都设有一个调温单元。
在一些实施例中,壳体18远离连接件20的另一端则能够相对运动,因此,用户在佩戴或取下的过程中,可以先使两个壳体18远离连接件20的端部相背运动,使两个端部之间的缺口大于脖颈的宽度,以使脖颈可以从两个端部之间的缺口通过。
两个壳体18远离连接件20的一端实现相对运动的具体方式不进行限定,例如,可以是让两个壳体18分别与连接件20转动连接,通过转动两个壳体18的方式调整来调节两个端部之间的间距,或者,也可以是通过使连接件20具有弹性,能够产生形变,两个壳体18就能通过压缩或拉伸连接件20实现相对运动。在本实施例中,连接件20能够产生形变。
连接件20的具体种类不进行限定,例如,可以是能够产生形变的硅胶件,也可以是能够伸缩的软管等。在本实施例中,连接件20为硅胶件,硅胶件具有弹性,可以产生形变,当两个壳体18受到向外的作用力时,两个壳体18远离连接件20的一端相背运动,并拉伸硅胶件。
支架12还包括固定片22,两个壳体18和连接件20均与固定片22连接。
在一些实施例中,固定片22具有弹性复位功能,当用户驱动两个壳体18远离连接件20的一端相背运动时,固定片22会产生形变以跟随两个壳体18一起运动,当用户松开两个壳体18后,两个壳体18远离连接件20的一端就会在固定片22的作用下相向运动,最终使支架12恢复至原状态,形成自动复位效果,即恢复至圆环形,以避免多功能便携调温装置10从脖颈上掉下来。
固定片22的具体材质不进行限定,例如,可以是具有弹性的金属片,也可以是具有弹性的塑料片等,只要具有弹性复位效果即可。在本实施例中,固定片22为具有弹性的金属片。
请参阅图3和图4,每个调温单元都包括第一风机24,第一风机24位于腔体16内。支架12上设有第一进风口26和第一出风口28,第一进风口26和第一出风口28均与腔体16相连通。第一风机24在工作时,可以将多功能便携调温装置10外部的空气通过第一进风口26吸入腔体16内,然后在第一风机24的驱动下,从第一出风口28吹出,吹向用户,从而给用户形成吹风降温效果。
第一风机24的具体种类不进行限定,例如,可以是轴流风机,也可以是离心风机。在本实施例中,第一风机24为离心风机,第一进风口26设于支架12的径向侧部(即靠近用户脖颈的内侧或远离用户脖颈的外侧),第一出风口28设于支架12的轴向侧部。具体地,固定片22和壳体18远离固定片22的一侧均设有第一进风口26,第一出风口28设于壳体18的轴向一侧,设置两个第一进风口26,可以增大进风量,从而使更多的空气可以通过第一进风口26进入腔体16内,以提升第一风机24的吹风降温效果。
第一出风口28和第一进风口26的具体形状不进行限定,例如,可以是设置在支架12上的通孔,也可以是设置在支架12上的通槽。
每个调温单元还包括第二风机30和调温组件32,第二风机30位于腔体16内,支架12设有与腔体16连通的第二进风口34、第二出风口36以及散热口38。第二风机30与散热口38之间形成第一出风路径40,第二风机30与第二出风口36之间形成第二出风路径42。调温组件32包括设于第一出风路径40的调温件43和与调温件43连接的传导件44,传导件44至少部分位于腔体16外,以便与用户接触。具体地,传导件44位于壳体18的内侧。第二风机30工作时,可以将多功能便携调温装置10外部的空气通过第二进风口34吸入腔体16内,然后在第二风机30的驱动下,一部分空气进入第一出风路径40,流经调温组件32的调温件43,带走调温件上43的热量后从散热口38排出,一部分空气进入第二出风路径42,最后从第二出风口36排出,吹向用户,形成吹风降温效果。第一风机24和第二风机30都能形成吹风降温效果,增加了多功能便携调温装置的吹风降温范围。调温件43能够产生冷流和热流,传导件44用于与用户接触从而将冷流或热流传递至用户,为用户形成接触式的降温或取暖即调温效果。在给用户降温时,调温件43与传导件44连接的一侧产生冷流,并通过传导件44传递给用户,调温件43远离传导件44的一侧形成热流,第一出风路径40内的空气在朝向散热口38运动的过程中流经调温件43,并带走调温件43上的热流,保证调温件43的制冷效果。第二风机30在给调温件43散热的同时,还能为用户形成吹风降温的效果,增强了多功能调温装置的降温效果。
固定片22上对应每一个调温单元都设有第一进风口26、第二进风口34和散热口38。具体地,调温单元的数量为两个,两个调温单元分别设于两个壳体18,每个调温单元都包括一个第一风机24和一个第二风机30,固定片22对应两个第一风机24都设有第一进风口26,对应两个第二风机30都设有第二进风口34和散热口38。
固定片22的具体安装方式不进行限定,可以是位于支架12内,也可以是位于支架12外。在本实施例中,支架12围设有佩戴腔,佩戴腔位于支架12的内侧,支架12通过佩戴腔佩戴在用户的脖颈上,两个壳体18和连接件20远离佩戴腔的一侧设有与腔体16连通的开口17,该开口17连通腔体16和支架12的外部,即壳体18和连接件20在径向上的外侧呈敞口设置,固定片22嵌设于开口17内。通过在支架12的外侧形成开口17,将固定片22嵌设在开口17内,使固定片22不仅具有复位效果,同时还能形成覆盖腔体16以保护内部元件的效果,有利于减小多功能便携调温装置10的整体体积和重量。具体地,固定片22的外表面与壳体18和连接件20的外表面平齐,以降低固定片22的突兀感。
第二风机30的具体种类不进行限定,例如,可以是轴流风机,也可以是离心风机。在本实施例中,第二风机30为离心风机,第二进风口34和散热口38设于支架12的径向侧部(即内侧或外侧),第二出风口36设于支架12的轴向侧部。具体地,第二进风口34和散热口38都设置在固定片22上,第二出风口36设置在壳体18的轴向一侧,并与第一出风口28位于支架12的同一侧。多功能便携调温装置10佩戴在脖颈时,固定片22位于远离脖颈的一侧,因此,将散热口38设置在固定片22上,可以防止从散热口38排出的热风吹向用户而影响降温效果。
第二出风口36、第二进风口34以及散热口38的具体形状不进行限定,例如,可以是设置在支架12上的通孔,也可以是设置在支架12上的通槽。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进风口26和第二进风口34处可以设置滤网,以对进入腔体16内的空气形成过滤效果,防止外界空气中的灰尘进入腔体16内。
如图4所示,在本实施例中,支架12的腔体16内设有分隔件46,分隔件46在腔体16内分隔出第一出风路径40和第二出风路径42。具体地,第一出风路径40和第二出风路径42位于第二风机30的同一侧,并沿壳体18的长度方向延伸。分隔件46可以将第一出风路径40和第二出风路径42隔开,使得两个出风路径内的空气不会相互流通,从而避免第一出风路径40内给调温件43降温后形成的热空气流进第二出风路径42内从而影响第二风机30吹风降温的效果。在其它实施例中,腔体16内也可以没有分隔件46,例如,当第一出风路径40和第二出风路径42不在第二风机30的同一侧时,空气在第一出风路径40和第二出风路径42内流动时流动方向就会不同,两个出风路径内的空气本身就不会相互影响,因此可以不用设置分隔件46将其隔开。
在图3所示的实施例中,位于同一壳体18内的第一风机24和第二风机30分别位于该壳体18的两端,也即,第一风机24和第二风机30其中一个设于壳体18靠近连接件20的一端,另一个设于壳体18远离连接件20的一端。第一出风口28沿壳体18的长度方向(本实施例中即支架12的周向)从第一风机24朝向第二风机30方向延伸,第二出风口36沿壳体18的长度方向(本实施例中即支架12的周向)从第二风机30朝向第一风机24延伸。通过将第一风机24和第二风机30分别设置在壳体18的两端,可以使第一出风口28和第二出风口36在壳体18长度方向的长度更长,使得第一风机24和第二风机30可以给用户脖颈处更多的部位形成吹风降温效果。
在图6所示的另一实施例中,位于同一壳体18内的第一风机24和第二风机30设于壳体18的中部区域,第二风机30相比第一风机24更靠近连接件20,且第一风机24和第二风机30的出风方向相反。第一出风口28沿壳体18的长度方向朝远离连接件20的方向延伸,第二出风口36沿壳体18的长度方向从第二风机30朝向连接件20延伸,第一出风路径40、第二出风路径42以及分隔件46位于第二风机30和连接件20之间。
如图4所示,在本实施例中,第二风机30设于壳体18靠近连接件20的一端,壳体18靠近连接件20的一端沿壳体18的宽度方向向外凸出形成凸出部48,以容纳第二风机30。在本实施例中,在壳体18的宽度方向,第二风机30的尺寸大于第一风机24的尺寸。当多功能便携调温装置10佩戴在脖颈上时,连接件20及其周边区域位于用户的后颈位置,在重力作用下,连接件20及其周边区域的内侧会自动与用户的后颈位置相贴合,因此,壳体18靠近连接件20的一端的内侧不便开设第二进风口34,限制了第二风机30的进风量。通过在壳体18靠近连接件20的一端设置凸出部48,可以增大壳体18靠近连接件20一端的体积,相应增大了壳体18在该处的内部空间,因此可以在壳体18靠近连接件20的一端设置更大的第二风机30和第二进风口34,以提升第二风机30的进风量,增强第二风机30的吹风降温效果和散热效果。
壳体18的宽度方向即与壳体18的长度方向相垂直的方向。在本实施例中,支架12呈圆环形,壳体18的长度方向即支架12的周向,壳体18的宽度方向可以是指支架12的轴向方向,也可以是指支架12的径向方向。具体地,凸出部48沿支架12的轴向向外凸出,且凸出部48与第二出风口36位于壳体18的相对两侧。
请参阅图3和图5,调温组件32还包括散热器52,散热器52位于第一出风路径40内并与调温件43远离传导件44的一侧连接。调温件43给用户形成降温时,散热器52可以吸收调温件43产品的热量,散热器52能够增大与空气的接触面积,能够加快与空气之间的热交换,增强调温件43的散热效果,而且第二出风路径42内的空气朝向散热口38运动时可以流经散热器52并带走散热器52上的热量,增强了散热器52的散热能力。
在本实施例中,散热器52包括基板和多个间隔设于基板上的散热片,相邻两个散热片之间形成散热通道,该散热通道的延伸方向与第一出风路径40的延伸方向相同,即与空气的流动方向相同,有利于减小风阻,加速空气流动。
散热器52的外表面设有石墨烯层(图未示)。石墨烯层可以增强热传导效率,有利于进一步增强散热器52的散热效果。
调温件43具有冷端和热端,根据电流方向,冷端和热端可以相互切换。需要降温时,可以使冷端与传导件44连接,从而利用传导件44将冷端产生冷流传递至用户脖颈,给用户形成降温效果;需要升温时,可以使热端与传导件44连接,从而利用传导件44将热端产生的热流传递至用户脖颈,给用户形成取暖效果。同时,腔体16内还可以对应第一风机24和第二风机30设置加热元件,例如电阻丝,空气在第一风机24和第二风机30的驱动下流经加热元件时,空气会被加热元件加热,从而使第一风机24和第二风机30吹出热风,给用户形成吹风取暖的效果。
传导件44从壳体18靠近连接件20的一端朝远离连接件20的方向延伸。由于连接件20及其周边区域都是靠近用户后颈的区域,能够在重力作用下与用户接触,因此使传导件44从壳体18靠近连接件20的一端朝远离连接件20的方向延伸,可以保证传导件44至少有一部分即靠近连接件20的部分能够与用户接触,以将调温件43产生的冷流传递给用户。具体地,在本实施例中,第二风机30位于连接件20和调温件43之间,传导件44的其中一端相比第二风机30更靠近连接件20,也即,在支架12的径向上,第二风机30的投影至少部分位于传导件44上。
请参阅图5,每个壳体18都安装有一控制组件,控制组件包括电路板56、电池58以及控制按键60,电池58、第一风机24、第二风机30以及调温件43都与电路板56电连接。电池58用于给第一风机24、第二风机30以及调温件43提供电能,控制按键60则用于供用户操控第一风机24、第二风机30以及调温件43的启停。
电池58的种类不进行限定,在本实施例中,电池58为可充电电池58,壳体18上设有用于给电池58充电的充电口62。
本实用新型的多功能便携调温装置,第一风机在工作时,可以将外界的空气通过第一进风口吸入腔体内并通过第一出风口排出支架,并吹向用户;第二风机在工作时,可以将外界的空气通过第二进风口吸入腔体内,空气在第二风机的作用下一部分进入第一出风路径流经调温件,带走调温件上的热量后从散热口排出,一部分进入第二出风路径并从第二出风口排出,并吹向用户。调温件在工作过程中能够产生冷流和热流,传导件用于与用户接触,从而将冷流或热流传递至用户。因此,多功能便携调温装置不仅能通过第一风机和第二风机形成吹风降温效果,以增加多功能便携调温装置的吹风降温范围,还能通过调温件形成接触式调温效果,增强了多功能便携调温装置的降温效果。
上述实施方式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不能以此来限定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的基础上所做的任何非实质性的变化及替换均属于本实用新型所要求保护的范围。
Claims (10)
1.一种多功能便携调温装置,包括设有腔体的支架和安装于所述支架的多个调温单元,其特征在于,每个所述调温单元都包括:
第一风机,位于所述腔体内,所述支架设有与所述腔体相连通的第一进风口和第一出风口;
第二风机,位于所述腔体内,所述支架设有与所述腔体连通的第二进风口、第二出风口以及散热口,所述第二风机与所述散热口之间形成第一出风路径,所述第二风机与所述第二出风口之间形成第二出风路径;
调温组件,包括位于所述第一出风路径的调温件和与所述调温件连接的传导件,所述传导件至少部分位于所述腔体外。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功能便携调温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腔体内设有分隔件,所述分隔件在所述腔体内分隔出所述第一出风路径和所述第二出风路径,所述第一出风路径和所述第二出风路径位于所述第二风机的同一侧。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功能便携调温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架包括两个壳体和连接件,两个所述壳体分别连接于所述连接件的两端,每个所述壳体都设有所述调温单元。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多功能便携调温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架包括与两个所述壳体和所述连接件连接的固定片,所述固定片上对应每一个所述调温单元设有所述第一进风口、所述第二进风口和所述散热口。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多功能便携调温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架围设有佩戴腔,两个所述壳体和所述连接件远离所述佩戴腔的一侧设有与所述腔体连通的开口,所述固定片嵌设于所述开口内;和/或,
所述固定片为具有弹性复位功能的金属片或塑料片。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多功能便携调温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传导件从所述壳体靠近所述连接件的一端朝远离所述连接件的方向延伸。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多功能便携调温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风机位于所述连接件与所述调温件之间,所述传导件的其中一端相比所述第二风机更靠近所述连接件。
8.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多功能便携调温装置,其特征在于,同一所述壳体内的所述第一风机和所述第二风机分别位于所述壳体的两端,所述第一出风口沿所述壳体的长度方向从所述第一风机朝向所述第二风机方向延伸,所述第二出风口沿所述壳体的长度方向从所述第二风机朝向所述第一风机延伸。
9.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多功能便携调温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风机设于所述壳体靠近所述连接件的一端,所述壳体靠近所述连接件的一端沿所述壳体的宽度方向向外凸出形成凸出部以容纳所述第二风机;和/或,
在所述壳体的宽度方向,所述第二风机的尺寸大于所述第一风机的尺寸。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功能便携调温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调温组件包括连接于所述调温件远离所述传导件一侧的散热器,所述散热器位于所述第一出风路径内,且所述散热器的外表面设有石墨烯层;和/或,
所述支架为圆环形结构。
Priorit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222217831.7U CN218269381U (zh) | 2022-08-22 | 2022-08-22 | 多功能便携调温装置 |
PCT/CN2023/112110 WO2024032685A1 (zh) | 2022-08-12 | 2023-08-10 | 便携式调温装置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222217831.7U CN218269381U (zh) | 2022-08-22 | 2022-08-22 | 多功能便携调温装置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18269381U true CN218269381U (zh) | 2023-01-10 |
Family
ID=8477638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222217831.7U Active CN218269381U (zh) | 2022-08-12 | 2022-08-22 | 多功能便携调温装置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18269381U (zh) |
-
2022
- 2022-08-22 CN CN202222217831.7U patent/CN218269381U/zh active Active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10932415B (zh) | 一种无线充电器 | |
CN214404053U (zh) | 挂脖风扇 | |
CN214198974U (zh) | 挂脖风扇 | |
CN215860912U (zh) | 便携式调温装置 | |
CN215860873U (zh) | 挂脖风扇 | |
CN218269381U (zh) | 多功能便携调温装置 | |
CN216922579U (zh) | 脖戴调温装置 | |
CN216744678U (zh) | 便携式挂脖空调 | |
CN216114463U (zh) | 便携穿戴式空调 | |
CN214742175U (zh) | 可穿戴调温装置 | |
CN217999934U (zh) | 具有快速调温效果的腰带风扇 | |
CN218480699U (zh) | 一种便携调温装置 | |
CN219432087U (zh) | 可弹性调节的挂脖调温装置 | |
CN218269375U (zh) | 挂脖调温装置 | |
CN213931256U (zh) | 一种脖戴调温装置 | |
CN221222891U (zh) | 调温设备 | |
CN218269378U (zh) | 出风调温效果好的便携式空调 | |
CN217783817U (zh) | 挂脖风扇 | |
CN218817106U (zh) | 腰戴式风扇装置 | |
CN221222938U (zh) | 便携调温装置 | |
CN221220883U (zh) | 便携式风扇 | |
CN218033471U (zh) | 调温机构外置的便携式挂脖空调 | |
CN221724467U (zh) | 穿戴式调温装置 | |
CN221450918U (zh) | 便携式调温装置 | |
CN218480695U (zh) | 挂脖调温装置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