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7783817U - 挂脖风扇 - Google Patents

挂脖风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7783817U
CN217783817U CN202221350388.4U CN202221350388U CN217783817U CN 217783817 U CN217783817 U CN 217783817U CN 202221350388 U CN202221350388 U CN 202221350388U CN 217783817 U CN217783817 U CN 217783817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fan
air outlet
housing
main body
neck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1350388.4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李伟平
杨广
刘凯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Wu Xunhuan
Original Assignee
Wu Xunhuan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Wu Xunhuan filed Critical Wu Xunhuan
Priority to CN202221350388.4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7783817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7783817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7783817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Structures Of Non-Positive Displacement Pump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涉及的一种挂脖风扇例如包括:第一风扇主体、第二风扇主体以及与第一风扇主体和第二风扇主体连接的弹性连接件;其中,第一风扇主体和第二风扇主体包括壳体,具有容纳腔、第一出风口和第二出风口;传导片,设置在所述壳体表面上;第一分隔部,将所述容纳腔分隔成第一容置腔和第二容置腔;调温件,设置在所述第一容置腔内、且与所述传导片热传导连接;第一风扇,设置在所述第一容置腔内,所述第一风扇用于将所述调温件产生的热量经所述第一出风口排出;以及第二风扇,设置在所述第二容置腔内,所述第二风扇用于将第二风扇产生的气流经所述第二出风口对外导出。本实用新型通过第一风扇给调温件进行散热降温,使得降温散热效率更高。

Description

挂脖风扇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调温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挂脖风扇。
背景技术
在日常生活中,为了满足户外活动以及其他生活场景需要使用空调的需求,市场上就随之出现了多种多样的挂脖风扇产品。
但是,现有的挂脖风扇产品如中国专利号为CN215490117U公开了一种新型挂脖空调,其包括有调温件,通过调温件来进行制冷或者制热,当调温件需要散热时,通过现有的给人体吹风的风扇运转并使得一部分风来带走调温件的工作时产生的热量,一方面会使得吹向人体的吹风口的风量减小了,另一方面由于需要同时开启吹风风扇才能给调温件散热,但是开启吹风风扇给调温件的散热效果也并不理想,所以需要增大吹风风扇的吹风量,而增大吹风量就会增加挂脖风扇的工作量和工作强度,影响挂脖风扇的使用寿命。同时,该专利中提及的新型挂脖空调仅仅具备挂脖风扇的功能,使用场景比较单一,例如该新型挂脖空调不具备有照明功能,无法满足用户对于产品的多样化需求。
实用新型内容
因此,为克服现有技术的至少部分缺陷和不足,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出了一种挂脖风扇,以提升调温件的散热效果,提升人体降温体验。
一方面,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出的一种挂脖风扇,包括:第一风扇主体、第二风扇主体以及连接在所述第一风扇主体和所述第二风扇主体之间的弹性连接件,所述第一风扇主体、所述第二风扇主体和所述弹性连接件共同形成有脖戴空间;其中,所述第一风扇主体和所述第二风扇主体包括:壳体,具有容纳腔、第一出风口和第二出风口;传导片,设置在所述壳体表面上;第一分隔部,将所述容纳腔分隔成第一容置腔和第二容置腔;调温件,设置在所述第一容置腔内、且与所述传导片热传导连接;第一风扇,位于所述第一容置腔内,所述第一风扇用于将所述调温件产生的热量经所述第一出风口排出;以及第二风扇,设置在所述第二容置腔内所述第二风扇用于将第二风扇产生的气流经所述第二出风口对外导出。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出风口设置在所述壳体背离所述传导片的外侧。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风扇主体和所述第二风扇主体还包括散热件,所述散热件位于所述第一容置腔内、且设置在所述第一出风口和所述第一风扇之间,所述散热件还抵靠在所述调温件上。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挂脖风扇还包括电路板,所述电路板位于所述第一容置腔内,所述电路板电连接所述第一风扇、所述第二风扇和所述调温件;所述第一风扇还用于将电路板产生的热量经所述第一出风口排出。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风扇主体和所述第二风扇主体还包括第二分隔部,所述第一分隔部和所述第二分隔部固定连接,且所述第二分隔部将所述第一容置腔分隔成第三容置腔和第四容置腔;其中,所述第一风扇和所述调温件安装于所述第三容置腔内,所述电路板安装于所述第四容置腔内。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分隔部上设置有第一蜗壳,所述第一蜗壳位于所述第三容置腔内,所述第一蜗壳用于将所述第一风扇产生的风聚集形成气流并排出所述第一出风口。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出风口设置在所述壳体表面上,且所述第二出风口相较于所述传导片更靠近所述壳体远离所述弹性连接件的第一端。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风扇主体和所述第二风扇主体还包括第三风扇,所述第三风扇位于所述第二容置腔内,所述第三风扇设置在靠近所述第二风扇处、且与所述第二风扇并排设置,所述第三风扇用于将第三风扇产生的气流经所述第二出风口排向人体。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风扇主体和所述第二风扇主体还包括第三出风口,所述第三出风口设置在所述壳体靠近所述弹性连接件与所述第一端相对的第二端处、且位于所述第二出风口和所述弹性连接件之间;以及第四风扇,所述第四风扇设置在所述壳体内,所述第四风扇用于将所述第四风扇产生的气流经所述第三出风口排向人体。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风扇主体和所述第二风扇主体还包括有发光件,所述发光件设置在所述壳体内,且所述发光件电连接所述电路板。
由上可知,本实用新型上述技术特征可以具有如下多个有益效果:
1、本实施例通过将调温件、第一风扇均设置在第一容置腔内,即设置单独的风扇给调温件进行散热,当调温件需要散热时,无需开启第二风扇来给调温件散热,只需要第一风扇进行工作即可给调温件散热降温,从而可提升对调温件的散热效率;同时由于第二风扇产生的风可直接通过第二出风口排出,可增大出风口的风量,使得吹向人体的风量增大了,提升用户的体验感。
2、本实施例通过将第一出风口设置在所述壳体背离所述传导片的外侧,可将调温件以及电路板的热量带出挂脖风扇内且远离人体部分,从而不会影响人体降温体验。
3、本实施例通过将电路板设置在第四容置腔内,将调温件设置在第三容置腔内,可使得调温件产生的热量不会影响到电路板,从而可延长电路板的使用寿命。以及通过在第二分隔部上设置有第一蜗壳,通过第一蜗壳将第一风扇产生的风聚集形成气流后排出。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挂脖风扇的立体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所示的一种挂脖风扇的另一视角的立体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1所示的一种挂脖风扇的局部立体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1所示的一种挂脖风扇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5为图1所示的一种第一分隔部和第二分隔部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挂脖风扇的立体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第三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挂脖风扇的立体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8为图7所示的一种挂脖风扇的另一视角的截面示意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第四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挂脖风扇的立体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10为本实用新型第五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挂脖风扇的立体分解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识说明】
1:挂脖风扇;10:第一风扇主体;11:壳体;111:容纳腔;112:第一出风口;113:第二出风口;114:第三出风口;115:第一进风口;116:第一端盖;117:第一端;118:第二端;1111:第一容置腔;1112:第二容置腔;11111:第三容置腔;11112:第四容置腔;11113:第五容置腔;11114:第六容置腔;1161:端部通孔;21:传导片;22:调温件;23:散热件;24:电路板;25:发光件;26:电源件;251:发光元件;31:第一分隔部;32:第二分隔部;33:第三分隔部;321:第一蜗壳;322:进风通孔;41:第一风扇;42:第二风扇;43:第三风扇;44:第四风扇;50:弹性连接件;60:第二风扇主体;70:脖戴空间。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第一实施例】
如图1-5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挂脖风扇1。所述挂脖风扇1例如包括第一风扇主体10、第二风扇主体60和弹性连接件50,所述弹性连接件50连接在所述第一风扇主体10和第二风扇主体60之间、且所述第一风扇主体10、所述第二风扇主体60和所述弹性连接件50共同形成有脖戴空间70。所述脖戴空间70可使得挂脖风扇1戴在人体颈部部位。
具体地,所述弹性连接件50可例如包括弹性件和两个连接部,两个连接部可相对转动地连接,且两个连接部分别与第一风扇主体10和第二风扇主体60连接,所述弹性件的两端分别与两个连接部抵接,通过两个连接部分别向第一风扇主体10和第二风扇主体60施加朝内侧转动的弹性力。所述弹性件可例如包括主体部和位于所述主体部两侧的弹性臂,两个弹性臂分别与两个连接部抵接,两个弹性臂分别具有朝第一风扇主体10和第二风扇主体60内侧转动的趋势,从而通过连接部向第一风扇主体10和第二风扇主体60施加朝内侧转动的弹性力。在其他实施例中,所述弹性连接件50可以是其他的连接结构部件,具体此处不做限定。所述弹性连接件50的设置能够使得第一风扇主体10和第二风扇主体60上的传导片21保持贴合人体颈部的状态。
如图1-3所示,所述第一风扇主体10和所述第二风扇主体60例如均包括有壳体11、传导片21、调温件22、第一分隔部31、第一风扇41和第二风扇42。
其中,如图1所示,所述壳体11包括有容纳腔111、第一出风口112和第二出风口113;所述传导片21设置在所述壳体11表面上;所述第一分隔部31设置在所述壳体11内、且将所述容纳腔111分隔成第一容置腔1111和第二容置腔1112;调温件22设置在所述第一容置腔1111内,所述调温件22贯穿所述壳体11、且与所述传导片21热传导连接;第一风扇41位于所述第一容置腔1111内,所述第一风扇41用于将所述调温件22产生的热量经所述第一出风口112排出;以及第二风扇42设置在所述第二容置腔1112内,所述第二风扇42用于将第二风扇42产生的气流经所述第二出风口113对外导出。
其中,如图1所示,所述第一出风口112例如为可用于散热的出风口,所述第一风扇41产生的风可将调温件22工作时产生的热量带走并通过第一出风口112排出。在本实施例中,由于第一出风口112是用于排出调温件22工作时产生的热量,所以第一出风口112的位置是不能对着人体部分排出的,所以将第一出风口112的位置设置在所述壳体11背离所述传导片21的外侧上,即远离人体的外侧排风散热,以使得该第一出风口112不会影响人体降温的体验,提升用户降温的体验感。
其中,所述第二出风口113可例如用于向人体吹风的出风口,即第二出风口113可用于将第二风扇42产生的风排出,并且由于第二风扇42产生的风不需要再去给调温件22散热,所以,将第二出风口113的位置设置在所述壳体11表面上。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出风口113可设置在相较于传导片21更靠近壳体11远离弹性连接件50的第一端117上,所述第一端117可例如为壳体11远离弹性连接件50的下端,所述壳体11靠近弹性连接件50的上端处为第二端118。通过第二风扇42产生的风从第二出风口113吹出,可吹至人体的脸部部位,当用户只需要挂脖风扇1吹出的风吹向脸部时,该第二出风口113的位置以及出风方向能够满足用户的吹风需求。在其它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出风口113可设置在壳体11的第一端117和第二端118之间的任意位置,通过第二风扇42产生的风从第二出风口113吹出,可吹至人体的颈部部位,当用户只需要挂脖风扇1吹出的风吹向颈部部位时,该第二出风口113的位置以及出风方向能够满足用户的吹风需求,从而可提升用户的吹风体验感。当然,第二出风口113可设置在壳体11的上侧壁或者下侧壁或者其他位置,可根据用户实际需求设置,具体此处不做限定。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传导片21的长度大于调温件22的长度,能够使得传导片21尽量覆盖所述壳体11的外侧壁的更大表面积,当挂脖风扇1戴设于用户身体上时,传导片21可以与人体身体表面的皮肤具有更大的接触面;通过传导片21直接与人体皮肤接触进行调温,可实现对人体更加精准的散热调节或提供取暖,调温性能更好、且散热或取暖效率更高,能满足用户的多种使用需求。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调温件22用于制冷或制热以调节所述传导片21的温度,当挂脖风扇1佩戴在人体脖颈上时,传导片21可用于与人体颈部相贴合,以对人体颈部散热或提供取暖。在本实施例中,所述调温件22可例如为半导体制冷片,所述壳体11的内侧壁(即靠近人体的内侧)上设置有与所述调温件22对应大小的穿孔,所述半导体制冷片的冷端面通过所述穿孔与所述传导片21贴合。传导片21面向半导体制冷片的一侧可设有与半导体制冷片的冷端面的形状、尺寸匹配的接触部,本实施例中,接触部穿过所述穿孔后与所述半导体制冷片的冷端面接触。
其中,本实施例中的热传导连接是指两个物体间可以直接接触以形成热量的传递,或者间接接触以形成热量的传递,例如可以通过导热硅脂/硅胶,或者石墨等中间导热介质进行间接接触以形成热量的传递。
其中,所述挂脖风扇1可以是能够佩戴于用户身体上不同部位使用的调温设备,例如佩戴于用户手腕上使用的调温设备,也可以佩戴于用户腰部上使用的调温设备,还可以是佩戴于用户颈部上使用的调温设备;在本申请实施例中,为了便于理解,以便携穿戴式风扇为挂脖风扇为例进行描述。
在本实施例中,传导片21设置在所述壳体11靠近人体的一侧表面上可例如是传导片21直接形成为壳体11的外侧壁的一部分,也可以是采用与壳体11不同的材料制成后固定于壳体11的外侧壁上。
其中,所述第一风扇41和所述第二风扇42可例如为离心式涡轮风扇、斜流风扇或者轴流风扇或其它现有技术的风扇,具体此处不做限定。
本实施例通过将调温件22、第一风扇41均设置在第一容置腔1111内,即设置单独的风扇给调温件22进行散热,当调温件22需要散热时,无需开启第二风扇42来给调温件22散热,只需要第一风扇41进行工作即可给调温件22散热降温即可,从而可提升对调温件22的散热效率,同时可不用增加第一风扇的产生风的工作强度,使得挂脖风扇1的工作强度降低,不会影响到挂脖风扇的使用寿命。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如图1-2所示,所述第一风扇主体10还包括电路板24,所述电路板24位于所述第一容置腔1111内,所述电路板24电连接所述第一风扇41和所述调温件22。使得电路板24能够合理排布在第一容置腔1111内,能够有效均衡挂脖风扇1的整体重量。所述第一风扇41还可用于将电路板24产生的热量经所述第一出风口112排出。第一风扇41对电路板24进行散热,一方面是为了不让电路板24的热量积攒在第一容置腔1111中,另一方面是为了提高电路板24的使用寿命,避免过热导致电路板24上的电子元件失效。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如图1-2所示,所述第一风扇主体10和所述第二风扇主体60还包括第二分隔部32,所述第二分隔部32固定连接所述第一分隔部31,所述第二分隔部32将所述第一容置腔1111分隔成第三容置腔11111和第四容置腔11112。所述第一风扇41和所述调温件22安装于所述第三容置腔11111内,所述电路板24安装于所述第四容置腔11112内,由于本实施例中将电路板24设置在第四容置腔11112内,将调温件22设置在第三容置腔11111内,可使得调温件22产生的热量不会影响到电路板24,从而可延长电路板24的使用寿命。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如图1-2所示,所述第二分隔部32上设置有第一蜗壳321,所述第一蜗壳321位于所述第三容置腔11111内,所述第一蜗壳321用于将所述第一风扇41产生的风聚集形成气流并排出所述第一出风口112。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蜗壳321内可设置有固定柱,所述第一风扇41安装在所述固定柱中,并固定在第一蜗壳321内;所述第二分隔部32对应所述第一蜗壳321的位置设置有进风通孔322,所述壳体11上还设置有与进风通孔322对应的第一进风口115,所述进风通孔322连接所述第三容置腔1111和第四容置腔1112。在本实施例中,所述进风通孔322可为多个,多个进风通孔322的位置可与所述第一进风口115对应。在其他实施例中,所述进风通孔322也可例如为与第一风扇41对应大小的圆形通孔,也可为其他形状的通孔,具体此处不做限定。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如图1-2所示,所述挂脖风扇1例如还包括有散热件23。
其中,所述散热件23位于所述第一容置腔1111内、且设置在所述第一风扇41和所述第一出风口112之间,且所述散热件23可抵靠在所述调温件22上。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较佳实施例中,所述散热件23上可设置有散热槽,所述散热槽可从所述进风通孔322向所述第一出风口112延伸。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散热件23还例如包括有底座,所述底座可与所述传导片21热传导连接。举例而言,当调温件22为半导体制冷片时,所述散热件23通过底座与所述半导体制冷片的热端面之间热传导连接。半导体制冷片工作过程中,冷端面产生冷能通过传导片21传递至人体颈部的皮肤表面,对人体进行降温散热,热端面产生的热量可传递至散热件23,通过散热件23的散热槽向第一出风口112散发热量。由于在第一蜗壳321内设置有第一风扇41,通过第一风扇41工作,产生吹风,并通过散热槽将散热槽内的热量直接吹至第一出风口112,从而达到提升对调温件22的散热效果。
在其它实施例中,所述第二风扇主体60上可设置有传导片和调温件,所述调温件用于对传导片进行制冷或制热,在其他实施例中,挂脖风扇1也可以只设置一个传导片,并一体覆盖连接在第一风扇主体10和第二风扇主体60的外侧壁上,并通过设置在壳体11内的调温件22和设置在第二风扇主体60内的调温件共同对传导片进行制冷或制热,同样可实现对人体进行调温。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如图1-4所示,所述挂脖风扇1还包括有电源件26。
所述电源件26位于第一容置腔1111内、且设置在弹性连接件50和散热件23之间。所述电源件26与所述电路板24电连接,所述电源件26用于给挂脖风扇1提供电源,所述电源件26可例如为蓄电池。
在本实施例中,第二风扇主体60内也可设置有壳体、第一风扇、第二风扇、传导片、调温件和散热件,可具体参照第一风扇主体10内结构。另外需要说明的是,电路板24和电源件26可设置在第一风扇主体10内或者第二风扇主体60,即电路板24和电源件26可仅设置在第一风扇主体10内,而不需要设置在第二风扇主体60内,也可仅设置在第二风扇主体60内,而不需要设置在第一风扇主体10内。只需要通过一个电源件给挂脖风扇1供电,以及只需要通过一个电路板24来达到控制所有的风扇启动或者停止即可。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一风扇主体10和第二风扇主体60内均可设置有电路板和电源件,可分别对第一风扇主体10和第二风扇主体60供电以及控制风扇的启动或者停止,具体此处不做限定。
本实施例通过将调温件22、第一风扇41均设置在第一容置腔1111内,即设置单独的风扇给调温件22进行散热,当调温件22需要散热时,无需开启第二风扇42来给调温件22散热,只需要第一风扇41进行工作即可给调温件22散热降温,从而可提升对调温件22的散热效率,同时由于第二风扇42产生的风直接通过第二出风口113排出,可增大出风口的风量,使得吹向人体的风量增大了,提升用户的体验感。本实施例通过将第一出风口112设置在所述壳体11背离所述传导片21的外侧,可将调温件22以及电路板24的热量带出挂脖风扇1内且远离人体部分,从而不会影响人体降温体验。本实施例通过将电路板24设置在第四容置腔11112内,将调温件22设置在第三容置腔11111内,可使得调温件22产生的热量不会影响到电路板24,从而可延长电路板24的使用寿命。以及通过在第二分隔部32上设置有第一蜗壳321,通过第一蜗壳321将第一风扇41产生的风聚集形成气流后排出。
【第二实施例】
本实施例提供的挂脖风扇1的结构与前述第二实施例提供的挂脖风扇的结构基本相同,其所不同之处主要在于:本实施例中的第一分隔部31为蜗壳,以及电路板24和电源件26的位置不同以及本实施例的挂脖风扇没有设置第二分隔部。
具体地,如图6所示,所述第二出风口113设置在所述壳体11表面上,且第二出风口113相较于传导片21更靠近壳体11远离弹性连接件50的第一端117上。其中,所述第一端117可例如为壳体11远离弹性连接件50的下端,所述壳体11靠近弹性连接件50的上端处为第二端118,第一端117和第二端118相对。所述第二出风口113用于将所述第二风扇42产生的风排向人体;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出风口113可设置在远离弹性连接件50的壳体11的第一端117上,则第二出风口113可将第二风扇42产生的风吹至人体对应的脸部部位。在其它实施例中,第二出风口113也可设置在壳体11的第一端117和第二端118之间,则第二出风口113可将第二风扇42产生的风吹至人体对应的颈部部位,第二出风口的位置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具体设置,此处并不以此为限。再者,也可以根据用户需求设置多个第二出风口113位于壳体11的表面上,例如2个或者3个,可按照壳体11的长度方向依次排列,具体此处不做限定。
所述第一分隔部31为蜗壳,所述蜗壳用于将第二风扇42产生的风聚集形成气流并排出所述第二出风口113,并排向人体部位例如颈部部位或者脸部部位等等,例如当挂脖风扇1佩戴在用户的颈部部位时,第二出风口113排出的风可吹向人体前脸部分。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如图6所示,所述第一风扇主体10还包括电路板24和电源件26,所述电路板24位于所述第一容置腔1111内,且设置在所述壳体11远离第二风扇42的一端内,所述电路板24电连接所述第一风扇41和所述第二风扇42。所述电源件26位于第一容置腔1111内,所述电源件26设置在所述壳体11远离电路板24的一端内、且位于弹性连接件50和第一散热件23之间。所述电源件26与所述电路板24电连接,所述电源件26用于给挂脖风扇1提供电源,所述电源件26可例如为蓄电池。通过分别排布电源件26和电路板24,使得电路板24和电源件26能够合理排布在第一容置腔1111内,能够有效均衡挂脖风扇1的整体重量。
【第三实施例】
本实施例提供的挂脖风扇1的结构与前述第二实施例提供的挂脖风扇的结构基本相同,其所不同之处主要在于:本实施例中的第一风扇主体10和第二风扇主体60还包括有第三风扇43。
具体地,如图7-8所示,所述第一风扇主体10和第二风扇主体60还包括第三风扇43,所述第三风扇43设置在所述第二容置腔1112内,所述第三风扇43用于将第三风扇43产生的气流经所述第二出风口113排向人体,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二风扇42和所述第三风扇43均设置在同一个容置腔内,且都位于第一分隔部31也即蜗壳内,所述第二风扇42和所述第三风扇43可并排设置在第一容置腔1111内,所述蜗壳用于将第二风扇42和第三风扇43产生的风聚集形成气流后,通过第二出风口113排出,在本实施例中,第二风扇42和第三风扇43两个风扇的工作方向为相反方向,例如第二风扇42中的扇叶是顺时针转动转动,则第三风扇43的扇叶为逆时针方向转动,所以本实施例中的蜗壳的形状可做成类似于W型的结构,且该结构的两边可延伸至邻近第二出风口113处。通过设置两个风扇位于同一个容置腔内,并通过第二分隔部(也即本实施例中的蜗壳)将两个风扇产生的风聚集成气流排出,使得挂脖风扇1的第二出风口113的吹风量明显提升,同时也能提升用户的吹风体验感。所述第三风扇43可例如为离心式涡轮风扇、斜流风扇或者轴流风扇或市面上其它成熟的风扇,具体此处不做限定。
本实施例通过设置有第三风扇43,将第三风扇43设置在第二容置腔1112内,由于第二风扇42和第三风扇43均位于第二容置腔1112内,可达到增加第二出风口113的吹风量的效果,提升用户的吹风体验感。
【第四实施例】
本实施例提供的挂脖风扇1的结构与前述第二实施例提供的挂脖风扇的结构基本相同,其所不同之处主要在于:本实施例中的第一风扇主体10和第二风扇主体60还包括有第四风扇44和第三分隔部33以及电路板24和电源件26的位置不同。
具体地,如图9所示,所述第一风扇主体10和第二风扇主体60还包括有第三分隔部33,设置在所述第一容置腔1111内,所述第三分隔部33将所述第一容置腔1111分成第五容置腔11113和第六容置腔11114,所述第三分隔部33设置在壳体11内,且位于靠近所述弹性连接件50的第二端118处。所述第一风扇主体10和第二风扇主体60还包括第四风扇44,所述第四风扇44设置在所述第六容置腔11114内;所述第一风扇41、所述调温件22和所述传导片21位于所述第五容置腔11113内。所述壳体11上还设置有第三出风口114;所述第三出风口114设置在所述壳体11靠近所述弹性连接件50与所述第一端117相对的第二端118上、且位于在第二出风口113和弹性连接件50之间。第二风扇42吹出的风从第二出风口113排出,第四风扇44吹出的风从第三出风口114排出,第二出风口113可位于壳体11的远离弹性连接件50的第一端117上。所述第四风扇44可例如为离心式涡轮风扇、斜流风扇或者轴流风扇或市面上其它成熟的风扇,具体此处不做限定。
当挂脖风扇1佩戴于用户的脖颈部位时,第二出风口113的风吹出的方向可向用户脸部方向吹,第三出风口114的风吹出的方向可向用户后颈部位(也即颈部部位)方向吹。这样一来,可同时使得挂脖风扇1能够吹向人体的多个部位,提升用户的使用感。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较佳实施例中,如图9所示,所述电路板24和所述电源件26均设置在第五容置腔11113内,由于第三分隔部33可位于靠近弹性连接件50的一端上,所述电路板24和电源件26均设置在壳体11远离弹性连接件50的第一端117内,且电源件26位于所述第二风扇42和电路板24之间;通过将电路板24和电源件26设置在壳体11内远离弹性连接件50的第一端117内,利用壳体11的空间排布,使得壳体11内的零部件的空间排布合理,可适当减轻壳体11的重量,提升用户佩戴时的体验感。
本实施例通过设置第一风扇41位于第五容置腔11113、第二风扇42位于第二容置腔1112、第四风扇44位于第六容置腔11114,第二风扇42产生的风通过第二出风口113吹出;第四风扇44产生的风通过第三出风口114吹出,从而增加挂脖风扇1的吹风量。
【第五实施例】
本实施例提供的挂脖风扇1的结构与前述第一到第四实施例提供的挂脖风扇的结构基本相同,其所不同之处主要在于:本实施例中的壳体11还设置有第一端盖116,所述第一风扇主体10和第二风扇主体60还包括有发光件25。
具体地,如图10所示,所述壳体11还设置有第一端盖116,所述第一端盖116扣合在所述壳体11远离所述弹性连接件50的端部上。本实施例通过设置第一端盖116将壳体11的端部连接在一起,提升了挂脖风扇1的连接可靠性和产品质量,当挂脖风扇1摔在地上或者出现碰撞时,可降低壳体11散架、内部零部件损坏的可能性。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如图10所示,所述第一端盖116上设置有端部通孔1161,所述发光件25包括:发光元件251,电连接在所述电路板24上,所述发光元件251穿过所述端部通孔1161且露出于所述第一端盖116远离所述壳体11的一侧。通过设置有发光件25,使得挂脖风扇1增加了照明功能,更加方便用户,增加用户体验感。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发光元件251可用于发光照明,也可用作装饰作用的照明元件。
本实施例通过设置第一端盖116可提高壳体11的连接强度,同时在第一端盖116上设置端部通孔1161,以及挂脖风扇1还设置有发光件25,发光件25中的发光元件251穿过端部通孔1161并露出于第一端盖116,使得挂脖风扇1能够实现发光照明的作用。
另外,可以理解的是,前述各个实施例仅为本实用新型的示例性说明,在技术特征不冲突、结构不矛盾、不违背本实用新型的发明目的前提下,各个实施例的技术方案可以任意组合、搭配使用。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

Claims (10)

1.一种挂脖风扇(1),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风扇主体(10)、第二风扇主体(60)以及连接在所述第一风扇主体(10)和所述第二风扇主体(60)之间的弹性连接件(50),所述第一风扇主体(10)、所述第二风扇主体(60)和所述弹性连接件(50)共同形成有脖戴空间(70);
其中,所述第一风扇主体(10)和所述第二风扇主体(60)包括:
壳体(11),具有容纳腔(111)、第一出风口(112)和第二出风口(113);
传导片(21),设置在所述壳体(11)表面上;
第一分隔部(31),将所述容纳腔(111)分隔成第一容置腔(1111)和第二容置腔(1112);
调温件(22),设置在所述第一容置腔(1111)内、且与所述传导片(21)热传导连接;
第一风扇(41),设置在所述第一容置腔(1111)内,所述第一风扇(41)用于将所述调温件(22)产生的热量经所述第一出风口(112)排出;以及
第二风扇(42),设置在所述第二容置腔(1112)内,所述第二风扇(42)用于将第二风扇(42)产生的气流经所述第二出风口(113)对外导出。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挂脖风扇(1),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出风口(112)设置在所述壳体(11)背离所述传导片(21)的外侧。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挂脖风扇(1),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风扇主体(10)和所述第二风扇主体(60)还包括散热件(23),所述散热件(23)位于所述第一容置腔(1111)内、且设置在所述第一出风口(112)和所述第一风扇(41)之间,所述散热件(23)还抵靠在所述调温件(22)上。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挂脖风扇(1),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风扇主体(10)还包括电路板(24),所述电路板(24)位于所述第一容置腔(1111)内,所述电路板(24)电连接所述第一风扇(41)、所述第二风扇(42)和所述调温件(22);所述第一风扇(41)还用于将电路板(24)产生的热量经所述第一出风口(112)排出。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挂脖风扇(1),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风扇主体(10)和所述第二风扇主体(60)还包括第二分隔部(32),所述第一分隔部(31)和所述第二分隔部(32)固定连接,且所述第二分隔部(32)将所述第一容置腔(1111)分隔成第三容置腔(11111)和第四容置腔(11112);其中,所述第一风扇(41)和所述调温件(22)安装于所述第三容置腔(11111)内,所述电路板(24)安装于所述第四容置腔(11112)内。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挂脖风扇(1),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分隔部(32)上设置有第一蜗壳(321),所述第一蜗壳(321)位于所述第三容置腔(11111)内,所述第一蜗壳(321)用于将所述第一风扇(41)产生的风聚集形成气流并排出所述第一出风口(112);以及进风通孔(322),所述壳体(11)上设置有与所述进风通孔(322)对应的第一进风口(115),所述进风通孔(322)连通所述第三容置腔(11111)和第四容置腔(11112)。
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挂脖风扇(1),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出风口(113)设置在所述壳体(11)表面上,且所述第二出风口(113)相较于所述传导片(21)更靠近所述壳体(11)远离所述弹性连接件(50)的第一端(117)。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挂脖风扇(1),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风扇主体(10)和所述第二风扇主体(60)还包括第三风扇(43),所述第三风扇(43)位于所述第二容置腔(1112)内,所述第三风扇(43)设置在靠近所述第二风扇(42)处、且与所述第二风扇(42)并排设置,所述第三风扇(43)用于将第三风扇(43)产生的气流经所述第二出风口(113)排向人体。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挂脖风扇(1),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风扇主体(10)和所述第二风扇主体(60)还包括第三出风口(114),所述第三出风口(114)设置在所述壳体(11)靠近所述弹性连接件(50)与所述第一端(117)相对的第二端(118)处、且位于所述第二出风口(113)和所述弹性连接件(50)之间;以及第四风扇(44),所述第四风扇(44)设置在所述壳体(11)内,所述第四风扇(44)用于将所述第四风扇(44)产生的气流经所述第三出风口(114)排向人体。
10.根据权利要求4-9中任一项所述的挂脖风扇(1),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风扇主体(10)和所述第二风扇主体(60)还包括有发光件(25),所述发光件(25)设置在所述壳体(11)内,且所述发光件(25)电连接所述电路板(24)。
CN202221350388.4U 2022-05-30 2022-05-30 挂脖风扇 Active CN217783817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1350388.4U CN217783817U (zh) 2022-05-30 2022-05-30 挂脖风扇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1350388.4U CN217783817U (zh) 2022-05-30 2022-05-30 挂脖风扇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7783817U true CN217783817U (zh) 2022-11-11

Family

ID=8391080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1350388.4U Active CN217783817U (zh) 2022-05-30 2022-05-30 挂脖风扇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7783817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14404053U (zh) 挂脖风扇
CN113144436A (zh) 一种脱毛仪
CN113932320B (zh) 便携穿戴式空调
CN215860873U (zh) 挂脖风扇
CN213450915U (zh) 挂脖式风扇
CN215860912U (zh) 便携式调温装置
CN217783817U (zh) 挂脖风扇
CN213606858U (zh) 一种脱毛仪
CN219679037U (zh) 一种散热装置及脱毛仪
CN219679036U (zh) 一种散热装置及脱毛仪
CN216114462U (zh) 便携穿戴式空调
CN216922579U (zh) 脖戴调温装置
CN216744678U (zh) 便携式挂脖空调
WO2022151621A1 (zh) 一种挂脖冷暖仪
CN213190053U (zh) 脱毛仪
CN213609440U (zh) 一种脱毛仪
CN213931256U (zh) 一种脖戴调温装置
CN221220883U (zh) 便携式风扇
CN218480699U (zh) 一种便携调温装置
CN218269375U (zh) 挂脖调温装置
CN219299570U (zh) 一种挂脖风扇
CN219177871U (zh) 一种挂脖制冷空调
WO2022143708A1 (zh) 挂脖调温装置
WO2023030268A1 (zh) 便携式挂脖空调
CN219423107U (zh) 便携式调温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