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6922579U - 脖戴调温装置 - Google Patents
脖戴调温装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16922579U CN216922579U CN202220401028.6U CN202220401028U CN216922579U CN 216922579 U CN216922579 U CN 216922579U CN 202220401028 U CN202220401028 U CN 202220401028U CN 216922579 U CN216922579 U CN 216922579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temperature
- neck
- sheet
- air outlet
- temperature adjustment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Professional, Industrial, Or Sporting Protective Garment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脖戴调温装置,包括调温主体、设置于调温主体内的调温片以及与调温片导热连接的导温片,调温主体围设有脖戴空间,导温片与调温片导热连接,导温片向下凸出于脖戴空间外。通过设置导温片向下凸出于脖戴空间外,从而使得导温片可以伸入用户衣服里并对脖颈部下侧的皮肤进行调温,调温的效果更好。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便携式温控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脖戴调温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空调被广泛地应用于居家或者办公环境中,调节室内温度以增加人们的舒适性。然而,在户外等开放式环境中空调并不适用,因此逐渐发展出各种各样的便携式调温装置,如手持风扇、挂脖风扇、挂脖制冷颈圈等,随身提供凉风帮助人体降温。
相对于手持风扇需要用手握持,挂脖风扇或制冷颈圈作为可穿戴设备架设于人体脖颈上,可以解放用户的双手,更是受到大众的欢迎。但是,现有的挂脖制冷颈圈在使用时,只能与用户颈部的皮肤导热连接,并给用户的脖颈部进行降温,其降温面积较小,无法给用户藏于衣服里面的皮肤进行降温,例如脖颈部与背部之间这区域的皮肤。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缺点和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脖戴调温装置,以解决现有技术中脖戴调温装置无法给用户藏于衣服里面的皮肤进行调温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通过下述技术方案实现: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脖戴调温装置,包括调温主体、设置于所述调温主体内的调温片以及与所述调温片导热连接的导温片,所述调温主体围设有脖戴空间,所述导温片向下凸出于所述脖戴空间外。
进一步地,所述调温主体设有用于安装所述导温片的安装孔,所述导温片的一端通过所述安装孔伸入所述调温主体内并与所述调温片导热连接,所述导温片的另一端向下凸出于所述脖戴空间外。
进一步地,所述安装孔设于所述调温主体中部的下侧。
进一步地,所述导温片远离所述脖戴空间的侧边为弧形结构。
进一步地,所述导温片为软胶片,且所述导温片的另一端为自由端。
进一步地,所述脖戴调温装置还包括设置于所述调温主体内的散热器和散热风扇,所述散热器与所述调温片远离所述导温片的一侧导热连接,所述调温主体上还设有散热进风口和散热出风口。
进一步地,所述调温片设于所述调温主体靠近所述脖戴空间的一侧,所述散热进风口和所述散热出风口设于所述调温主体远离所述脖戴空间的一侧。
进一步地,所述调温主体包括颈戴部以及设于所述颈戴部两端的两个出风部,所述调温片设于所述颈戴部内,所述出风部设有第一收容腔及与所述第一收容腔连通的第一风道,所述第一收容腔内设有第一扇轮,所述出风部的侧壁上设有第一进风口和第一出风口,所述第一进风口与所述第一收容腔相连通,所述第一出风口与所述第一风道相连通。
进一步地,所述出风部与所述颈戴部可枢转连接或可弯折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颈戴部设有第二收容腔及与所述第二收容腔连通的第二风道,所述第二收容腔内设有第二扇轮,所述颈戴部的侧壁上设有第二进风口和第二出风口,所述第二进风口与所述第二收容腔相连通,所述第二出风口与所述第二风道相连通。
本实用新型有益效果在于:通过设置导温片向下凸出于脖戴空间外,从而使得导温片可以伸入用户衣服里并对脖颈部下侧的皮肤进行调温,调温的效果更好。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中脖戴调温装置的俯视结构示意图之一;
图2是本实用新型中脖戴调温装置的俯视结构示意图之二;
图3是本实用新型中脖戴调温装置的横截面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中脖戴调温装置的纵截面结构示意图;
图5是图4中A处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中脖戴调温装置的拆分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更进一步阐述本实用新型为达成预定实用新型目的所采取的技术手段及功效,以下结合附图及较佳实施例,对依据本实用新型提出的脖戴调温装置的具体实施方式、结构、特征及其功效,详细说明如下: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中脖戴调温装置的俯视结构示意图之一。图2是本实用新型中脖戴调温装置的俯视结构示意图之二。图3是本实用新型中脖戴调温装置的横截面结构示意图。图4是本实用新型中脖戴调温装置的纵截面结构示意图。图5是图4中A处的放大结构示意图。图6是本实用新型中脖戴调温装置的拆分结构示意图。
如图1至图6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脖戴调温装置,包括调温主体100、设置于调温主体100内的调温片30以及与调温片30导热连接的导温片40,调温主体100围设有脖戴空间120,导温片40的一端伸入调温主体100内并与调温片30导热连接,导温片40的另一端朝向远离调温主体100的下侧凸出,且凸出于脖戴空间120,其中,调温主体100朝向人体背部的一侧为下侧。具体地,调温主体100整体呈U形结构并围设形成脖戴空间120,脖戴空间与人体的颈部相匹配。调温片30可以是半导体制冷片,并且可以通过改变电流方向进行制冷或制热切换,从而可以给用户降温或取暖。
本实用新型通过将导温片40的一端伸入调温主体100内并与调温片30导热连接,导温片40的另一端朝向调温主体100的下侧凸出,且凸出于脖戴空间120外,从而使得导温片40可以伸入用户衣服里并对脖颈部下侧的皮肤进行调温,调温的效果更好。
优选地,导温片40与调温主体100可拆卸连接,以便于更换不同长度的导温片40,而且拆卸后还便于脖戴调温装的携带。具体地,调温主体100的下侧设有用于安装导温片40的安装孔101(图6),导温片40的一端通过安装孔101伸入调温主体100内并与调温片30导热连接。安装孔101优选设于调温主体100中部的下侧,以对应人体颈椎位置设置,从而调温缓解疲累。
进一步地,导温片40为长条形结构,导温片40向下侧凸出于调温主体100的最底部,优选地,导温片40朝向调温主体100下侧凸出的长度为3-10cm,例如为7cm,从而便于导温片40伸入用户衣服里并与脖颈部以及脖颈部和背部之间的皮肤导热连接,调温效果更好。
优选地,导温片40采用柔性导温材料制成,优选为软胶片,例如硅胶,以增加与颈部的贴合性以及提高佩戴舒适性。导温片40远离调温主体100的一端为自由端,即导温片40的另一端为自由端,以方便变形从而与人体背部的皮肤贴合。自由端的侧边为弧形结构,优选地为圆弧形结构,例如半圆形结构,以便于更好的伸入用户衣服里,同时避免损伤皮肤。
本实施例中,脖戴调温装置还包括散热器50和散热风扇60,散热器50与调温片30远离导温片40的一侧导热连接,散热风扇60设于散热器50远离调温片30的一侧并用于给散热器50进行散热,调温主体100上设有与散热器50对应的散热进风口102以及与散热风扇60对应的散热出风口103。气流从散热进风口102进入调温主体100内,并带走散热器50上的热量,然后从散热出风口103吹出。其中,散热器50采用导热性较好的铝或铜制成,散热器50上设有多个散热翅片,以增加散热性能。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散热风扇60也可设于散热器50的两侧,从而给散热器50进行散热;或者散热进风口102也可以是对应散热风扇60,而散热出风口103对应散热器50。在其他实施例中,调温主体100也可以设置有一部分向下凸出于脖戴空间120外,并且调温片30、导温片40、散热器50和散热风扇60均设于向下凸出于脖戴空间120外的该一部分调温主体100中,即调温片30、导温片40、散热器50和散热风扇60均位于脖戴空间120外,同样也能够使得导温片40可以伸入用户衣服里并对脖颈部下侧的皮肤进行调温,调温的效果更好。
进一步地,调温片30设于调温主体100靠近脖戴空间的一侧,散热进风口102和散热出风口103设于调温主体100远离脖戴空间的一侧,从而便于散热风扇60将风吹向调温主体100的外侧,避免影响用户的使用体验。
本实施例中,调温主体100包括颈戴部10以及设于颈戴部10两端的两个出风部20。其中,调温片30、散热器50以及散热风扇60均设于颈戴部10内。优选地,出风部20与颈戴部10枢转连接,出风部20能够相对颈戴部10左右转动,从而便于调节出风方向以及便于折叠携带。当然,出风部20也可以相对颈戴部10上下转动。在其他实施例中,出风部20与颈戴部10也可弯折连接,例如采用硅胶套和金属定型鹅颈管进行连接,通过弯折金属定型鹅颈管来调节出风部20的出风方向。
进一步地,如图6所示,出风部20设有第一收容腔201及与第一收容腔201连通的第一风道202,第一收容腔201内设有第一扇轮21,出风部20的侧壁上设有第一进风口203和第一出风口204,第一进风口203与第一收容腔201相连通,第一出风口204与第一风道202相连通。
出风部20内还设有第一导风板22,第一导风板22将出风部20内的空腔分隔成第一风道202和第一容置腔205;优选地,每个出风部20内均设有第一导风板22,将每个出风部20内的空腔分隔成第一风道202和第一容置腔205,通过第一导风板22可以将第一风道202限定成所需形状,例如分隔成朝远离第一扇轮21的方向逐渐减小的形状,使得第一风道202具有挤风效果,第一出风口204出风更强劲。
进一步地,出风部20包括第一内壳体20a和第一外壳体20b,第一内壳体20a和第一外壳体20b相互卡接,以便于在组装时安装第一扇轮21。本实施例中,导温片40夹设于第一内壳体20a和调温片30之间。
进一步地,第一进风口203分别设置于出风部20靠近人体颈部的一侧以及远离人体颈部的一侧,即第一内壳体20a和第一外壳体20b上均设有第一进风口203,从而增加进风量。第一出风口204设置于出风部20的上侧,即出风部20为单侧出风,使得用户可以在佩戴时,可以向上出风并吹向用户的头部,出风样式多样。在其他实施方式中,第一出风口204还可以同时设置于出风部20的上下两侧。
本实施例中,颈戴部10设有第二收容腔104及与第二收容腔104连通的第二风道105,第二收容腔104内设有第二扇轮11,颈戴部10的侧壁上设有第二进风口106和第二出风口107,第二进风口106与第二收容腔104相连通,第二出风口107与第二风道105相连通。其中,第二扇轮11的数量为两个并分别设于颈戴部10的两端。
进一步地,颈戴部10包括第二内壳体10a、第二外壳体10b以及设于第二内壳体10a和第二外壳体10b之间的安装板10c,第二扇轮11安装于安装板10c上,第二收容腔104和第二风道105均通过安装板10c与第二外壳体10b组装形成,设置安装板10c可以在加工时便于第二收容腔104和第二风道105的成型。
安装板10c上还设有第二导风板12,第二导风板12将出风部20内的空腔分隔成第二风道105和第二容置腔108(图5),调温片30、散热器50以及散热风扇60均设于第二容置腔108内,通过第二导风板12可以将第二风道105限定成所需形状,例如分隔成朝远离第二扇轮11的方向逐渐减小的形状,使得第二风道105具有挤风效果,第二出风口107出风更强劲。
在本实施例中,脖戴调温装置还包括第一控制部70、第二控制部90(图1)和电路板(图未示),电路板设置于其中一个出风部20的第一容置腔205内,第一扇轮21和第二扇轮11均与电路板电连接,使得电路板可以控制第一扇轮21和第二扇轮11。第一控制部70和第二控制部90均与电路板连接,第一控制部70用于控制第一扇轮21和第二扇轮11的运行,第二控制部90用于控制调温片30进行制冷或制热切换。在本实施例,第一控制部70和第二控制部90均为按键,显露于第一外壳体20b的外侧,便于用户操作。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一控制部70和第二控制部90还可以显露于第二外壳体110b外侧,满足能够控制第一扇轮21和第二扇轮11的运行以及控制调温片30进行制冷或制热切换即可。在另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一控制部70和第二控制部90还可以是触控面板,触控面板可以设置于第一外壳体20b或者第二外壳体110b上。
本实施例中,脖戴调温装置还包括电池80,电池80设于出风部20的第一容置腔205,使得电池80产生的热量能够与第一风道202隔开,避免从第一出风口204吹出热风,提升了挂脖戴调温装置的降温性能。优选地,电池80与第一扇轮21、第二扇轮11、调温片30以及散热风扇60电连接,电池80可以给第一扇轮21、第二扇轮11、调温片30以及散热风扇60供电。
在本文中,所涉及的上、下、左、右、前、后等方位词是以附图中的结构位于图中的位置以及结构相互之间的位置来定义的,只是为了表达技术方案的清楚及方便。应当理解,所述方位词的使用不应限制本申请请求保护的范围。还应当理解,本文中使用的术语“第一”和“第二”等,仅用于名称上的区分,并不用于限制数量和顺序。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对本实用新型做任何形式上的限定,虽然本实用新型已以较佳实施例揭露如上,然而并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任何熟悉本专业的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范围内,当可利用上述揭示的技术内容作出些许更动或修饰,为等同变化的等效实施例,但凡是未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内容,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与修饰,均仍属于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脖戴调温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调温主体(100)、设置于所述调温主体(100)内的调温片(30)以及与所述调温片(30)导热连接的导温片(40),所述调温主体(100)围设有脖戴空间(120),所述导温片(40)向下凸出于所述脖戴空间(120)外。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脖戴调温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调温主体(100)设有用于安装所述导温片(40)的安装孔(101),所述导温片(40)的一端通过所述安装孔(101)伸入所述调温主体(100)内并与所述调温片(30)导热连接,所述导温片(40)的另一端向下凸出于所述脖戴空间(120)外。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脖戴调温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孔(101)设于所述调温主体(100)中部的下侧。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脖戴调温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导温片(40)远离所述脖戴空间(120)的侧边为弧形结构。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脖戴调温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导温片(40)为软胶片,且所述导温片(40)的另一端为自由端。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脖戴调温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脖戴调温装置还包括设置于所述调温主体(100)内的散热器(50)和散热风扇(60),所述散热器(50)与所述调温片(30)远离所述导温片(40)的一侧导热连接,所述调温主体(100)上还设有散热进风口(102)和散热出风口(103)。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脖戴调温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调温片(30)设于所述调温主体(100)靠近所述脖戴空间(120)的一侧,所述散热进风口(102)和所述散热出风口(103)设于所述调温主体(100)远离所述脖戴空间(120)的一侧。
8.根据权利要求1-7任一项所述的脖戴调温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调温主体(100)包括颈戴部(10)以及设于所述颈戴部(10)两端的两个出风部(20),所述调温片(30)设于所述颈戴部(10)内,所述出风部(20)设有第一收容腔(201)及与所述第一收容腔(201)连通的第一风道(202),所述第一收容腔(201)内设有第一扇轮(21),所述出风部(20)的侧壁上设有第一进风口(203)和第一出风口(204),所述第一进风口(203)与所述第一收容腔(201)相连通,所述第一出风口(204)与所述第一风道(202)相连通。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脖戴调温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出风部(20)与所述颈戴部(10)可枢转连接或可弯折连接。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脖戴调温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颈戴部(10)设有第二收容腔(104)及与所述第二收容腔(104)连通的第二风道(105),所述第二收容腔(104)内设有第二扇轮(11),所述颈戴部(10)的侧壁上设有第二进风口(106)和第二出风口(107),所述第二进风口(106)与所述第二收容腔(104)相连通,所述第二出风口(107)与所述第二风道(105)相连通。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220401028.6U CN216922579U (zh) | 2022-02-24 | 2022-02-24 | 脖戴调温装置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220401028.6U CN216922579U (zh) | 2022-02-24 | 2022-02-24 | 脖戴调温装置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16922579U true CN216922579U (zh) | 2022-07-08 |
Family
ID=8226624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220401028.6U Active CN216922579U (zh) | 2022-02-24 | 2022-02-24 | 脖戴调温装置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16922579U (zh) |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WO2024032685A1 (zh) * | 2022-08-12 | 2024-02-15 | 深圳市蓝禾技术有限公司 | 便携式调温装置 |
-
2022
- 2022-02-24 CN CN202220401028.6U patent/CN216922579U/zh active Active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WO2024032685A1 (zh) * | 2022-08-12 | 2024-02-15 | 深圳市蓝禾技术有限公司 | 便携式调温装置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208837135U (zh) | 空气可调式设备及空气可调式服装 | |
CN212536132U (zh) | 一种脖戴风扇 | |
CN212899063U (zh) | 挂脖风扇 | |
CN214198974U (zh) | 挂脖风扇 | |
CN216922579U (zh) | 脖戴调温装置 | |
CN113932320B (zh) | 便携穿戴式空调 | |
CN215860873U (zh) | 挂脖风扇 | |
CN213931251U (zh) | 一种可穿戴风扇装置 | |
CN218993561U (zh) | 温度传导式的穿戴调温装置 | |
CN219012919U (zh) | 可背部吹风的穿戴调温装置 | |
CN216114463U (zh) | 便携穿戴式空调 | |
CN216114462U (zh) | 便携穿戴式空调 | |
CN214371062U (zh) | 一种挂脖冷暖仪 | |
CN216281821U (zh) | 便携式挂脖空调 | |
CN214742175U (zh) | 可穿戴调温装置 | |
CN221724467U (zh) | 穿戴式调温装置 | |
CN218439830U (zh) | 挂脖调温装置 | |
CN220118362U (zh) | 一种挂脖调温装置 | |
CN216077644U (zh) | 一种挂脖调温装置 | |
CN218033471U (zh) | 调温机构外置的便携式挂脖空调 | |
CN213931256U (zh) | 一种脖戴调温装置 | |
CN217152341U (zh) | 挂脖调温装置 | |
CN221220883U (zh) | 便携式风扇 | |
CN218269381U (zh) | 多功能便携调温装置 | |
CN219774384U (zh) | 一种挂脖风扇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