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6114463U - 便携穿戴式空调 - Google Patents

便携穿戴式空调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6114463U
CN216114463U CN202220048771.8U CN202220048771U CN216114463U CN 216114463 U CN216114463 U CN 216114463U CN 202220048771 U CN202220048771 U CN 202220048771U CN 216114463 U CN216114463 U CN 216114463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ousing
groove
air
casing
side wal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0048771.8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罗瑞
刘刚
陈海东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enzhen Ranvoo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enzhen Ranvoo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enzhen Ranvoo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enzhen Ranvoo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0048771.8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6114463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6114463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6114463U/zh
Priority to PCT/CN2022/115579 priority patent/WO2023030268A1/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Professional, Industrial, Or Sporting Protective Garment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便携穿戴式空调,包括壳体和设置于所述壳体内的风机,所述壳体的外侧壁在对应所述风机的位置处设置有进风口,所述壳体的外侧壁上内凹形成有凹槽,所述进风口形成于所述凹槽的槽底,所述壳体的外侧壁上还连接有盖板,所述盖板呈长条状且包括第一端部和第二端部,所述第一端部与所述壳体的外侧壁固定连接,所述第二端部与所述凹槽的槽底在对应所述进风口位置处相间隔以形成进风间隙,从而使得所述进风口与外部连通,本实用新型设置盖板对进风口形成遮挡,进风口形成隐藏效果,不仅使得整体外形更为美观,更主要的是可以有效避免进风口附近的物体,如头发等由于风机的负压作用被吸入至壳体内,整体结构简单、安全可靠。

Description

便携穿戴式空调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调温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便携穿戴式空调。
背景技术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空调被广泛地应用于居家或者办公环境中,调节室内温度以提高人们的舒适性。然而,在户外等开放式环境中,现有居家台式空调并不适用,因此逐渐发展出各种各样的便携穿戴式空调,如手腕空调、挂脖空调、挂腰空调等。
现有的便携穿戴式空调都包括风机送风,这就不可避免地需要在其外壳上设置进风口,但是由于风机的负压作用,进风口附近的物体,如头发等容易被卷入至进风口中,严重影响使用安全。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提供一种结构简单、安全可靠的便携穿戴式空调。
一种便携穿戴式空调,包括壳体和设置于所述壳体内的风机,所述壳体的外侧壁在对应所述风机的位置处设置有进风口,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的外侧壁上内凹形成有凹槽,所述进风口形成于所述凹槽的槽底,所述壳体的外侧壁上还连接有盖板,所述盖板呈长条状且包括第一端部和第二端部,所述第一端部与所述壳体的外侧壁固定连接,所述第二端部与所述凹槽的槽底在对应所述进风口位置处相间隔以形成进风间隙,从而使得所述进风口与外部连通。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端部靠近所述壳体的末端设置、所述第二端部靠近所述壳体的中部并对应所述进风口设置,所述第二端部翘起并使得所述第二端部的末端与所述壳体的外侧壁相间隔。
进一步地,所述凹槽包括靠近所述壳体中部的主槽及自所述主槽远离所述壳体中部的一端向所述壳体末端延伸形成的两条副槽,所述进风口位于所述主槽内,两条所述副槽之间形成有凸起部,所述盖板的第一端部与所述凸起部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凹槽的上下侧面由所述凹槽的槽底向外倾斜延伸,所述凹槽的宽度由所述凹槽的槽底向外逐渐增大。
进一步地,所述凹槽延伸至所述壳体的末端的端面上,所述第一端部呈弯形并至少部分覆盖所述壳体的末端的端面。
进一步地,所述壳体的外侧壁包括内外相叠的第一层和第二层,所述第二层叠置在所述第一层的外侧,所述进风口贯穿所述第一层和所述第二层,所述凹槽形成于所述第二层的外侧。
进一步地,所述壳体呈弯形并且内部间隔设置有两个所述风机,对应每一所述风机形成一风道,所述壳体的上侧壁或内侧壁在对应每一所述风道的位置处形成有出风口,所述壳体的外侧壁凹设形成有两个所述凹槽,每一所述凹槽的槽底形成对应所述风机的一所述进风口,每一所述凹槽对应设置一所述盖板遮挡所述进风口。
进一步地,两个所述风机位于两个所述风道之间,所述壳体内还包括位于两个所述风机之间的副风道,所述壳体的侧壁上对应所述副风道的位置处形成有副出风口,两个所述风机还可分别朝所述副风道内吹风并从所述副出风口吹出。
进一步地,还包括设置于所述壳体内并位于两个所述风机之间的调温片,所述调温片的内外两侧分别导热连接有导温片和散热件,所述导温片位于所述壳体的内侧壁上。
进一步地,所述导温片包括内外相叠的内层和外层,所述内层与所述调温片贴设并且所述内层的两端分别伸入至两个所述风道内,所述外层贴设于所述壳体的内侧壁上并与所述内层导热连接;和/或,所述导温片的上下两侧分别延伸至所述壳体的上侧壁和下侧壁。
进一步地,每一所述凹槽的槽底在其靠近所述壳体的中部的一端形成对应所述散热件的一散热口,每一所述凹槽内设置一分隔部,所述分隔部位于所述散热口与进风口之间并分别与所述凹槽的槽底和所述盖板的内侧面连接,所述第二端部越过所述分隔部并遮挡所述散热口;和/或,
还包括嵌设于所述散热件的中部的散热风扇,所述壳体的外侧壁在对应所述散热风扇的位置处形成第一通风孔;每一所述凹槽的槽底靠近所述壳体的中部的一端与所述壳体的外侧壁之间形成倾斜的过渡面,所述过渡面上形成有第二通风孔。
相较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便携穿戴式空调设置盖板对进风口形成遮挡,进风口形成隐藏效果,不仅使得整体外形更为美观,更主要的是可以有效避免进风口附近的物体,如头发等由于风机的负压作用被吸入至壳体内,整体结构简单、安全可靠,且盖板呈长条状并且第一端部与壳体外侧壁固定连接,第二端部与凹槽的槽底在对应进风口位置处相间隔以形成进风间隙,保证进风口与外部连通确保进风量的同时,又能使得盖板与壳体稳固连接。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便携穿戴式空调一实施例的示意图。
图2为图1所示便携穿戴式空调拆开其中一盖板的示意图。
图3为图1所示便携穿戴式空调拆开其外壳的示意图。
图4为图1所示便携穿戴式空调的爆炸图。
图5为图1所示便携穿戴式空调的剖视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便携穿戴式空调拆开其中一盖板的示意图。
图7为图6所示便携穿戴式空调的爆炸图。
图8为图6所示便携穿戴式空调的另一示意图。
图9为图6所示便携穿戴式空调的剖视图。
附图标记说明:
壳体10、内壳10a、外壳10b、浅槽101、第一层102、第二层103、缺口1031、围板105、通孔107、隔板11、风道12、副风道121、分隔片123、穿孔13、进风口14、进风间隙141、第一通风孔15、出风口16、第二通风孔17、副出风口161、凹槽18、槽底181、主槽182、上侧面183、副槽184、下侧面185、凸起部186、过渡面187、散热口189、分隔部19、风机20、电池22、电路板23、按键24、显示装置25、盖板30、第一端部31、第二端部32、调温组件40、调温片42、导温片44、内层441、外层443、开口445、导温介质447、散热件46、散热座461、散热片463、通道465、容置槽467、散热风扇48、导温件49 。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便于理解本实用新型,下面将参照相关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行更全面的描述。附图中示例性地给出了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以使得本实用新型所公开的技术方案的理解更为准确、透彻。但是,应当理解的是,本实用新型可以以多种不同的形式来实现,并不限于以下所描述的实施例。
本实用新型所使用的措辞及术语仅仅用作描述用途,不应作限定性解释。如,本实用新型所使用的“包括”、“包含”、“具有”等类似措辞意为包含其后所列出之事项、其等同物及其它附加事项。特别是,当描述“一个某元件”时,本实用新型并不限定该元件的数量为一个,也可以包括多个。
本实用新型附图中相同或相似的标号对应相同或相似的部件;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若有术语“上”、“下”、“左”、“右”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附图中描述位置关系的用语仅用于示例性说明,不能理解为对本专利的限制,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的具体含义。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便携穿戴式空调,可以穿戴于人体脖颈上对人体送风。图1至图5所示为本实用新型一具体实施例,所示便携穿戴式空调整体呈C形,即呈弯形,包括壳体10和设置于壳体10内的风机20,壳体10内形成有对应风机20的风道12,风道12沿壳体10的长度方向(即使用时环绕人体的方向)延伸一定长度。风机20优选地为离心风机,壳体10的外侧壁在对应风机20的位置处形成进风口14、壳体10的上侧壁在对应风道12的位置处形成出风口16。风机20启动时,外部气流由进风口14流入壳体10,经过风机20加速加压后顺沿风道12流动并最终由出风口16向人体吹送。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出风口16也可以是设置在壳体10的内侧壁上。
壳体10的外侧壁上内凹一定深度形成有凹槽18,凹槽18呈长条状,沿壳体10的长度方向由其末端朝向中部(即壳体10的中间位置)延伸。凹槽18内设置有盖板30,盖板30同样呈长条状,包括相对的第一端部31和第二端部32,其中第一端部31靠近壳体10的末端设置、第二端部32则靠近壳体10的中部。进风口14位于盖板30的遮挡范围内,优选地正对盖板30的第二端部32设置。盖板30的第一端部31固定在凹槽18内,第二端部32与凹槽18的槽底181在对应进风口14位置处相间隔以形成进风间隙141,使得进风口14与外部保持连通。较佳地,如图5所示,盖板30的第二端部32翘起并使得第二端部32的末端与所述壳体10的外侧壁相间隔,使得盖板30与凹槽18的槽底181在对应进风口14位置处具有更大的间隔宽度,以保证进风口14可以有足够的进风量。
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盖板30对进风口14形成遮挡,进风口14形成隐藏效果,不仅使得整体外形更为美观,更主要的是可以有效避免进风口14附近的物体,如头发等由于风机20的负压作用被吸入至壳体10内,既避免对用户造成伤害,也避免风机20受损,且本实施例中,盖板30的第一端部31固定在凹槽18内,第二端部32与凹槽18的槽底181在对应进风口14位置处相间隔以形成进风间隙141,保证进风口14与外部连通确保进风量的同时,又能尽可能地减小盖板30与凹槽18之间形成间隙的长度,从而减小外部头发等物体落入盖板30与凹槽18之间的几率,同时还能使得盖板30与壳体10稳固连接。壳体10外侧壁内凹形成凹槽18来容纳盖板30,使得盖板30在长度方向上大部分相对于壳体10的外壁面可以基本持平,不影响整体外形与尺寸。较佳地,凹槽18相对于壳体10的外侧壁内凹的深度由壳体10的末端向中部逐渐增大,盖板30的外表面与壳体10的外壁面大致处于同一弧面上,如此在不影响整体外形的前提下,盖板30与凹槽18的槽底181的间隔宽度在进风口14处可以更大,确保有足够的进风量。
较佳地,如图2和图4所示,凹槽18延伸至壳体10的末端的端面上。相对应地,盖板30的第一端部31折弯成弯形并覆盖壳体10的末端的端面,较佳地,盖板30的第一端部31的末端贴合于壳体10末端端面上的凹槽18中、与壳体10的内侧壁平滑过度;盖板30的第二端部32靠近壳体10的中部,相对于壳体10的外侧壁向外翘起一定的高度,所翘起的高度与凹槽18的深度相当,从而确保进风口14有足够的进风量。
较佳地,如图3和图4所示,凹槽18的上侧面183、下侧面185分别由凹槽18的槽底181的上下侧边向外倾斜延伸,使得上侧面183、下侧面185之间的间隔宽度,或者说凹槽18在上下方向上的宽度由凹槽18的槽底181向外逐渐增大,如此凹槽18的上侧面183、下侧面185与盖板30的上、下边缘之间可以有更大的间隙,进一步加大进风量。
本实施例中,壳体10内间隔地设置有两个风机20,两个风机20靠近壳体10的中部设置并分别朝向壳体10的两端送风。壳体10对应每一风机20设置有一风道12、一进风口14以及一出风口16。在壳体10的长度方向上,出风口16相对于进风口14更靠近壳体10的末端,两个风机20位于两个风道12之间。相应地,每一进风口14的外侧遮挡一盖板30,盖板30为长条状,沿壳体10的长度方向延伸,壳体10的外侧壁在对应每一盖板30的位置形成一凹槽18。较佳地,盖板30为透明或半透明的塑料等制成,有效提升美观性。较佳地,壳体10内还包括位于两个风机20之间的副风道121,壳体10的侧壁上对应副风道121的位置处形成有副出风口161,两个风机20分别位于出风口16和副出风口161之间,每个风机20还可分别朝所述副风道121内吹风并从所述副出风口161吹出;本实施例中,副风道121靠近壳体10的上侧壁设置,壳体10上侧壁的中部处设有所述副出风口161,风机20的部分气流可以直接由副出风口161吹出,吹向用户的后颈或后脑处,进一步增加吹风范围,在其他实施例中,当副风道121靠近壳体10的下侧壁设置时,壳体10下侧壁的中部处设有所述副出风口161,风机20的部分气流可以直接由副出风口161吹出,吹向用户的后肩或后背处。
如图4和图5所示,壳体10内设置有隔板11,隔板11将每一风机20与壳体10相应一端之间的空间分隔为第一腔室和第二腔室,其中第一腔室连通风机20和出风口16,作为风机20的风道12。较佳地,隔板11在壳体10内倾斜延伸,隔板11的两端分别连接壳体10的上侧壁和下侧壁,使得风道12的宽度沿远离风机20的方向逐渐减小,对气流形成节流加速效果。第二腔室内设置有电子器件,如电池22、电路板23等,电池22作为整个便携穿戴式空调的电源,通过电路板23与风机20电性连接。壳体10上还设置有按键24,用户可以通过按键24控制风机20的运行,较佳地,按键24设有两个,其中一个用于控制整个便携穿戴式空调的开关机,另一个用于在便携穿戴式空调开机后,控制风机20和/或调温片42的工作档位。
较佳地,本实用新型便携穿戴式空调还包括调温组件40,调温组件40设置于壳体10内并位于两个风机20之间,包括调温片42、分别贴设于调温片42的内外两侧的导温片44和散热件46、以及对应散热件46设置的散热风扇48。
调温片42优选地为半导体器件,通电时其相对两侧分别构成冷端和热端,根据电流的方向,冷端和热端可以相互切换。在需要制冷时,将调温片42与导温片44相贴的一端设置为冷端;反之,需要制热时,将调温片42与导温片44相贴的一端设置为热端。较佳地,壳体10的内侧壁在其中部位置处形成有穿孔13,调温片42嵌设于穿孔13中。导温片44整体上为弯曲的薄片结构,贴设于壳体10的内壁面上并与调温片42导热连接,取代壳体10与人体相接触。导温片44由高导热性的材料制成,尺寸远大于调温片42的尺寸,可以将调温片42的冷量或者热量快速均匀地传导至其整个表面,与人体形成快有有效的热传导,提升佩戴的舒适性。本实施例中,导温片44为导温硅胶,导温片44不仅包覆壳体10的内侧壁,还延伸至壳体10的上侧壁和下侧壁,对壳体10与人体的接触部位形成全面遮挡,从而使得在使用时与人体相贴合的是导温片44,贴合面积更大,可以与人体更为快速有效地进行热交换,且导温片44采用导温硅胶,佩戴接触时更柔软舒适。
散热件46呈弯形,可以是铜、铝等高导热性材料制成,包括与调温片42相贴的散热座461和由散热座461向外延伸的若干散热片463,相邻的散热片463之间形成气流通道465,图示实施例中气流通道465顺沿壳体10的长度方向延伸。较佳地,散热片463的中部凹陷形成有容置槽467,散热风扇48设置于容置槽467中,有效减小调温组件40在壳体10内外方向上的整体厚度。壳体10在对应散热风扇48的位置上形成第一通风孔15、在第一通风孔15的两侧分别形成第二通风孔17。在散热风扇48的作用下,外部空气由第二通风孔17流入壳体10并顺沿散热件46的气流通道465流动,与散热片463形成热交换后由第一通风孔15向外流出。
本实施例中,凹槽18延伸至散热件46的位置,凹槽18的槽底181靠近散热风扇48的一端(也即靠近壳体10中部的一端)与壳体10的外侧壁之间形成倾斜的过渡面187,第二通风孔17形成于过渡面187上,过渡面187倾斜设置从而方便散热风扇48从第二通风孔17进风。另外,凹槽18的槽底181靠近散热风扇48的一端还形成有散热口189,散热口189与进风口14相邻并正对散热件46(即散热口189的投影与散热件46重叠),倾斜的过渡面187的设置,也方便散热口189散热。凹槽18的槽底181于散热口189与进风口14之间一体向外延伸形成有分隔部19,分隔部19将相邻的散热口189和进风口14隔开,避免由散热口189流出的热气流流向进风口14。较佳地,盖板30的第二端部32越过分隔部19延伸至散热口189的外侧对散热口189形成遮挡,分隔部19的外端与盖板30的第二端部32相抵顶,对盖板30起到支撑作用,同时确保分隔部19与散热口189、进风口14间隔开。本实施例中,散热件46与副风道121相邻设置,两者之间可通过分隔片(本实施例图中未示出)隔开,分隔片沿壳体10的长度方向延伸位于副风道121和散热件46之间,从而防止散热件46的热量进入至副风道121内;风机20产生的气流还可吹向散热件46,吹向散热件46的气流一部分带走散热件46的热量后及时从散热口189吹出,另一部分顺延气流通道465吹至散热风扇48的底部后被散热风扇48抽吸从第一通风孔15吹出,从而带走散热件46的热量,如此设计,从而使得风机20也可给散热件46散热,提高散热效率。本实施例中,散热件46既可以通过风机20散热,又可以通过散热风扇48散热,双重散热方式从而有效确保散热件46的散热效率,以保证调温片42制冷工作时的制冷效率。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以是只通过散热风扇48散热或不设置散热风扇48只通过风机20散热。
如图1和图4所示,壳体10由相互可拆卸连接地内壳10a和外壳10b构成,其中内壳10a的截面呈C形,内壳10a的主体部分构成壳体10的内侧壁、内壳10a的上边缘构成壳体10的上侧壁、内壳10a的下边缘构成壳体10的下侧壁、外壳10b构成壳体10的外侧壁。较佳地,导温片44为双层结构,包括内外相叠的内层441和外层443,其中内层441的两端分别伸入至两个风机20的风道12中,风道12内设置有导温件49,导温件49与导温片44的内层441的末端导热连接。调温片42制冷时,导温片44的内层441可以将冷量向风道12内的导温件49传送,使得由出风口16吹出的气流更为凉爽,同时内层441还可以将冷量向外层443传送,从而使得外层443跟人体接触进行热传导降温;反之,调温片42制热时,内层441可以将热量向风道12内的导温件49传送,使得由出风口16吹出的气流更为温暖,使得外层443跟人体接触进行热传导取暖。优选地,导温片44的内层441为均温板或铝板,导温片44的外层443为导温硅胶,使得人体接触更舒适,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外层443也可以是金属,例如铝板,可以是一整块或多块并分别与内层441的中部和两端导温连接。图示实施例中,在壳体10的长度方向上,导温片44的外层443至少延伸至出风口16所在的位置,外层443在其两端分别形成有正对出风口16的开口445,从而供风机20产生的气流吹出。较佳地,内壳10a的表面凹陷形成有浅槽101,导温片44的外层443嵌设于浅槽101内使得导温片44的外层443相对于内壳10a不会外凸,不影响整体外观。在其他实施例中,当导温片44为单层结构时,导温片44嵌设于浅槽101内使得导温片44相对于内壳10a不会外凸。
本实用新型便携穿戴式空调是以脖戴空调为例,可以穿戴至人体脖颈上进行温度调节,如穿戴至脖颈上对人体面部或颈部送风,还可通过调温片42和导温片44进行接触调温,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本申请便携穿戴式空调还可以是内部只设有风机20,通过风机20实现给人体面部或颈部送风调温,本实施例便携穿戴式空调通过同时设置风机20送风调温和调温组件40进行接触调温,使得调温方式更广、效率更高。具体地,在外界温度高、人体需要散热时,可以启动风机20对人体送风,为加强散热效果,可以同时启动调温组件40使其调温片42制冷并将冷量通过导温片44传导至位于风道12内的导温件49,如此气流在通过风道12流向出风口16的过程中被降温,使得最终吹向用户的气流温度更低,感觉更舒适,同时还可以通过导温片44跟人体脖颈接触制冷降温,散热效率高;反之,当外界温度较低可以启动调温组件40使其调温片42制热并将热量通过导温片44传导至位于风道12内的导温件49,如此气流在通过风道12流向出风口16的过程中被加热,使得最终吹向用户的气流温暖舒适,同时也可以通过导温片跟人体脖颈接触制热取暖,制热效率高,本实用新型便携穿戴式空调冷热两用,更能满足用户需求,方便用户使用。在其他实施例中,还可以将便携穿戴式空调实施为手腕或腰带空调,即将壳体10制成可佩戴在用户手腕或腰部的形状。
请参阅图6至图9,为本实用新型便携穿戴式空调的另一实施例,本实施例与上述实施例基本相同,相同部分在此不再赘述,主要区别点在于壳体10和导温片44的结构,具体地,本实施例中,所述壳体10外侧壁上的凹槽18包括靠近壳体中部的主槽182及自主槽182远离壳体中部的一端向壳体末端延伸形成的两条副槽184,进风口位于主槽182内,壳体10的外侧壁于两条副槽184之间形成有凸起部186,凸起部186与壳体外侧壁的外表面基本齐平,凸起部186是因为壳体10的外侧壁对应该部分未进行内凹或内凹的比较浅,而在该部分的两侧分别内凹比较深形成与主槽182连通的副槽184,从而形成相对凸起的凸起部186,盖板30的第一端部31与凸起部186连接,例如,盖板的第一端部31的内侧面与凸起部186的外侧面粘连或卡接,通过在两条副槽184之间形成凸起部186,使得壳体10内部的空间在对应凸起部186的位置部分可以更大,从而更好地容纳内部电子元件,如电池22和电路板23。本实施例中,凹槽18的上侧面183、下侧面185也是分别由凹槽18的槽底181的上下侧边向外倾斜延伸,使得上侧面183、下侧面185之间的间隔宽度,或者说凹槽18在上下方向上的宽度由凹槽18的槽底181向外逐渐增大,如此凹槽18的上侧面183、下侧面185与盖板30的上、下边缘之间可以有更大的间隙,进一步加大进风量。
本实施例中,外壳体10b(即外侧壁)包括内外相叠的第一层102和第二层103,所述第一层102采用塑胶材料制成,所述第二层103采用金属材料制成并叠置在所述第一层102的外侧,第二层103与第一层可以采用卡扣方式连接,所述进风口14贯穿所述第一层102和所述第二层103,所述凹槽18形成于所述第二层103的外侧,通过将外壳体10b设计为两层,使得外壳体10b可以采用两种不同的材料或颜色制成,例如内侧的第一层102为塑胶材料,外侧的第二层103为金属材料,能够有效增加壳体10的结构强度,且也能使得壳体10做得更薄。具体地,凸起部186形成于第一层102上,第二层103对应凸起部形成有缺口1031,以供凸起部186穿过。
本实施例中,调温组件40的散热件46只通过散热风扇48散热,风机20与散热件46之间被隔开,风机20只给风道12和副风道121送风,散热件46与副风道121之间通过分隔片123隔开,散热风扇48运转时,从第一通风孔15吸入空气带走散热件46的热量后从第二通风孔17和散热口189吹出,从而带走散热件46的热量,也即本实施例中,第一通风孔15是进风孔,第二通风孔17和散热口189是出风孔;具体地,散热片463的中部凹陷形成有容置槽467,散热风扇48设置于容置槽467中,有效减小调温组件40在壳体10内外方向上的整体厚度,壳体10外侧壁上对应散热风扇48的部分凸申形成有围板105,围板105的末端与散热件46的外侧面抵接,容置槽467与围板105及壳体10的外侧壁之间共同形成收纳散热风扇48的收容腔。散热口189与进风口14之间通过分隔部19隔开,本实施例中,分隔部19形成于盖板30的内侧面上,分隔部19大致呈U形,围挡在散热口189的周缘,从而有效分隔开散热口189和进风口14,防止散热口189的热气串入进风口14。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分隔部19也可以是由盖板30和壳体10的外侧壁共同形成,即分隔部19的一部分形成在壳体10的外侧壁上,一部分形成在盖板30的内侧面上,或者分隔部19形成在壳体的外侧壁上。
导温片44为双层结构,包括内外相叠的内层441和外层443,其中内层441固定在壳体10内并且两端分别伸入至两个风机20的风道12中,外层443固定在壳体10内侧壁的外部用于跟人体接触,风道12内设置有导温件49,导温件49与导温片44的内层441的末端导热连接。导温片44的内层441为均温板,导温片44的外层443为铝板,均温板为空心结构,内部有均温介质,使得均温板的导温效率大于铝板,从而可以更好地传导调温片42的热量,导温片44的外层443包括多块并分别与内层441的中部和两端通过导温介质447连接,导温介质447可以是导热膏或导温硅胶。壳体10内侧壁的表面凹陷形成有多个浅槽101和通孔107,通孔107与导温片的内层441位置对应并分别位于浅槽101内,导温片44的外层443嵌设于浅槽101内,每个通孔107内设有导温介质447,将内层441和每块外层443导温连接,浅槽101的设置,可使得导温片44的外层443相对于内壳10a不会外凸,不影响整体外观。外层443的上下两侧分别延伸至壳体10的上侧壁和下侧壁,从而有效增大导温片44与人体接触的接触面积,提高导温效率。
本实施例中,电路板23上还设有显示装置25,外壳体10b的凸起部186上对应设有供显示装置25露出的开孔,盖板30上对应形成有显示区域,使得显示装置25通过开孔和缺口1031后与盖板30的显示区域对应,以显示便携穿戴式空调的工作模式、电量、温度、工作档位等信息,显示装置25可以为数码管。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用新型并不局限于上述实施方式,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创造精神,本领域技术人员还可以做出其他变化,这些依据本实用新型的创造精神所做的变化,都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所要求保护的范围之内。

Claims (11)

1.一种便携穿戴式空调,包括壳体和设置于所述壳体内的风机,所述壳体的外侧壁在对应所述风机的位置处设置有进风口,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的外侧壁上内凹形成有凹槽,所述进风口形成于所述凹槽的槽底,所述壳体的外侧壁上还连接有盖板,所述盖板呈长条状且包括第一端部和第二端部,所述第一端部与所述壳体的外侧壁固定连接,所述第二端部与所述凹槽的槽底在对应所述进风口位置处相间隔以形成进风间隙,从而使得所述进风口与外部连通。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便携穿戴式空调,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端部靠近所述壳体的末端设置、所述第二端部靠近所述壳体的中部并对应所述进风口设置,所述第二端部翘起并使得所述第二端部的末端与所述壳体的外侧壁相间隔。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便携穿戴式空调,其特征在于,所述凹槽包括靠近所述壳体中部的主槽及自所述主槽远离所述壳体中部的一端向所述壳体末端延伸形成的两条副槽,所述进风口位于所述主槽内,所述壳体的外侧壁于两条所述副槽之间形成有凸起部,所述第一端部与所述凸起部连接。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便携穿戴式空调,其特征在于,所述凹槽的上下侧面由所述凹槽的槽底向外倾斜延伸,所述凹槽的宽度由所述凹槽的槽底向外逐渐增大。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便携穿戴式空调,其特征在于,所述凹槽延伸至所述壳体的末端的端面上,所述第一端部呈弯形并至少部分覆盖所述壳体的末端的端面。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便携穿戴式空调,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的外侧壁包括内外相叠的第一层和第二层,所述第二层叠置在所述第一层的外侧,所述进风口贯穿所述第一层和所述第二层,所述凹槽形成于所述第二层的外侧。
7.如权利要求1-6任一项所述的便携穿戴式空调,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呈弯形并且内部间隔设置有两个所述风机,对应每一所述风机形成一风道,所述壳体的上侧壁或内侧壁在对应每一所述风道的位置处形成有出风口,所述壳体的外侧壁凹设形成有两个所述凹槽,每一所述凹槽的槽底形成对应所述风机的一所述进风口,每一所述凹槽对应设置一所述盖板遮挡所述进风口。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便携穿戴式空调,其特征在于,两个所述风机位于两个所述风道之间,所述壳体内还包括位于两个所述风机之间的副风道,所述壳体的侧壁上对应所述副风道的位置处形成有副出风口,两个所述风机还可分别朝所述副风道内吹风并从所述副出风口吹出。
9.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便携穿戴式空调,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设置于所述壳体内并位于两个所述风机之间的调温片,所述调温片的内外两侧分别导热连接有导温片和散热件,所述导温片位于所述壳体的内侧壁上。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便携穿戴式空调,其特征在于,所述导温片包括内外相叠的内层和外层,所述内层与所述调温片贴设并且所述内层的两端分别伸入至两个所述风道内,所述外层贴设于所述壳体的内侧壁上并与所述内层导热连接;和/或,所述导温片的上下两侧分别延伸至所述壳体的上侧壁和下侧壁。
11.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便携穿戴式空调,其特征在于,每一所述凹槽的槽底在其靠近所述壳体的中部的一端形成对应所述散热件的一散热口,每一所述凹槽内设置一分隔部,所述分隔部位于所述散热口与进风口之间并分别与所述凹槽的槽底和所述盖板的内侧面连接,所述第二端部越过所述分隔部并遮挡所述散热口;和/或,
还包括设于所述散热件的中部的散热风扇,所述壳体的外侧壁在对应所述散热风扇的位置处形成第一通风孔,每一所述凹槽的槽底靠近所述壳体的中部的一端与所述壳体的外侧壁之间形成倾斜的过渡面,所述过渡面上形成有第二通风孔。
CN202220048771.8U 2021-09-03 2022-01-10 便携穿戴式空调 Active CN216114463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0048771.8U CN216114463U (zh) 2022-01-10 2022-01-10 便携穿戴式空调
PCT/CN2022/115579 WO2023030268A1 (zh) 2021-09-03 2022-08-29 便携式挂脖空调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0048771.8U CN216114463U (zh) 2022-01-10 2022-01-10 便携穿戴式空调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6114463U true CN216114463U (zh) 2022-03-22

Family

ID=8071924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0048771.8U Active CN216114463U (zh) 2021-09-03 2022-01-10 便携穿戴式空调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6114463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3030268A1 (zh) * 2021-09-03 2023-03-09 深圳市蓝禾技术有限公司 便携式挂脖空调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3030268A1 (zh) * 2021-09-03 2023-03-09 深圳市蓝禾技术有限公司 便携式挂脖空调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0932415B (zh) 一种无线充电器
CN214198974U (zh) 挂脖风扇
CN216114463U (zh) 便携穿戴式空调
CN113932320B (zh) 便携穿戴式空调
CN215860873U (zh) 挂脖风扇
CN215860912U (zh) 便携式调温装置
CN213450915U (zh) 挂脖式风扇
CN216114462U (zh) 便携穿戴式空调
CN219012919U (zh) 可背部吹风的穿戴调温装置
CN216744678U (zh) 便携式挂脖空调
CN216922579U (zh) 脖戴调温装置
CN219679037U (zh) 一种散热装置及脱毛仪
CN213209309U (zh) 挂脖式调温装置
CN214742175U (zh) 可穿戴调温装置
CN213931256U (zh) 一种脖戴调温装置
WO2023030268A1 (zh) 便携式挂脖空调
CN221220883U (zh) 便携式风扇
CN218269378U (zh) 出风调温效果好的便携式空调
CN221724467U (zh) 穿戴式调温装置
CN213901307U (zh) 手持风扇
CN218033471U (zh) 调温机构外置的便携式挂脖空调
CN221450918U (zh) 便携式调温装置
CN210832372U (zh) 自冷却半导体风扇
CN218269381U (zh) 多功能便携调温装置
CN217999934U (zh) 具有快速调温效果的腰带风扇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