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2958976A - 一种承载式、非承载式白车身下车体混流工装及方法 - Google Patents

一种承载式、非承载式白车身下车体混流工装及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2958976A
CN112958976A CN202011563903.2A CN202011563903A CN112958976A CN 112958976 A CN112958976 A CN 112958976A CN 202011563903 A CN202011563903 A CN 202011563903A CN 112958976 A CN112958976 A CN 112958976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bearing type
positioning
rear wall
translation
sliding tabl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11563903.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2958976B (zh
Inventor
余平
杜邦迪
姬延龙
康琪
赵臣忠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Dongfeng Off Road Vehicle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Dongfeng Off Road Vehicle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Dongfeng Off Road Vehicle Co Ltd filed Critical Dongfeng Off Road Vehicle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11563903.2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2958976B/zh
Publication of CN11295897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958976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2958976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958976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3MACHINE TOOLS; METAL-WORKING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23KSOLDERING OR UNSOLDERING; WELDING; CLADDING OR PLATING BY SOLDERING OR WELDING; CUTTING BY APPLYING HEAT LOCALLY, e.g. FLAME CUTTING; WORKING BY LASER BEAM
    • B23K37/00Auxiliary devices or processes, not specially adapted to a procedure covered by only one of the preceding main groups
    • B23K37/04Auxiliary devices or processes, not specially adapted to a procedure covered by only one of the preceding main groups for holding or positioning work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3MACHINE TOOLS; METAL-WORKING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23KSOLDERING OR UNSOLDERING; WELDING; CLADDING OR PLATING BY SOLDERING OR WELDING; CUTTING BY APPLYING HEAT LOCALLY, e.g. FLAME CUTTING; WORKING BY LASER BEAM
    • B23K37/00Auxiliary devices or processes, not specially adapted to a procedure covered by only one of the preceding main groups
    • B23K37/04Auxiliary devices or processes, not specially adapted to a procedure covered by only one of the preceding main groups for holding or positioning work
    • B23K37/0426Fixtures for other work
    • B23K37/0435Clamps
    • B23K37/0443Jig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3MACHINE TOOLS; METAL-WORKING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23PMETAL-WORKING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COMBINED OPERATIONS; UNIVERSAL MACHINE TOOLS
    • B23P19/00Machines for simply fitting together or separating metal parts or objects, or metal and non-metal parts, whether or not involving some deformation; Tools or devices therefor so far as not provided for in other class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5HAND TOOLS; PORTABLE POWER-DRIVEN TOOLS; MANIPULATORS
    • B25BTOOLS OR BENCH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FOR FASTENING, CONNECTING, DISENGAGING OR HOLDING
    • B25B11/00Work holders not covered by any preceding group in the subclass, e.g. magnetic work holders, vacuum work holders
    • B25B11/02Assembly jig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10/00Road transport of goods or passengers
    • Y02T10/10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 [ICE] based vehicles
    • Y02T10/40Engine management system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Automatic Assembly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承载式、非承载式白车身下车体混流工装及方法,所述混流工装包括:分体式夹具安装板、前纵梁定位单元、前围总成定位单元、非承载式后围平移山墙、后轮罩滑台定位单元、承载式后围平移山墙和控制系统;根据承载式、非承载式白车身下车体的车体类型,控制系统控制前纵梁定位单元、前围总成定位单元、后轮罩滑台定位单元、承载式后围平移山墙对承载式白车身下车体分别进行定位并将其组装;或前围总成定位单元、非承载式后围平移山墙对非承载式白车身下车体分别进行定位并将其组装。本发明思路新颖,结构巧妙、自动化程度高、能够满足多品种的承载式、非承载式军用越野车白车身下车体混流生产需要。

Description

一种承载式、非承载式白车身下车体混流工装及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军用越野车白车身下车体制造技术领域,更具体地,涉及一种承载式、非承载式白车身下车体混流工装及方法。
背景技术
汽车领域中,车身可分为承载式车身和非承载式车身两大系列,每个系列根据轴距的长短可分为单排车、一排半车、双排车、6人型、10人型等多个品种。
军用越野车白车身下车体与普通乘用车或卡车有较大的区别,由于车身结构的功能设计及生产制造工艺的需要,白车身下车体由前围总成(包括机舱、前地板、中地板)、后轮罩总成(包含后地板,但仅承载式车身具有)、后围总成构成,而普通乘用车或卡车下车体主要由机舱、前地板、后地板构成;由于承载式、非承载式白车身下车体结构上区别较大,目前乘用车或卡车车身制造领域通常是建立相互独立的生产线,不共线生产;且由于军用越野车白车身下车体与普通乘用车或卡车有较大的区别,普通乘用车或卡车的生产线也不适用于军用越野车白车身下车体。
因此,本领域技术人员急需提供一种适用于军用越野车且实现承载式车身和非承载式车身混流共线生产的技术方案。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的以上缺陷或改进需求,本发明提供一种承载式、非承载式白车身下车体混流工装及方法。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承载式、非承载式白车身下车体混流工装,包括:
分体式夹具安装板、前纵梁定位单元、前围总成定位单元、非承载式后围平移山墙、后轮罩滑台定位单元、承载式后围平移山墙和控制系统;
所述分体式夹具地板包括沿车身左右方向相对设置的两个安装板,每一所述安装板设有所述前纵梁定位单元、所述前围总成定位单元、所述非承载式后围平移山墙、所述后轮罩滑台定位单元和所述承载式后围平移山墙;
根据承载式、非承载式白车身下车体的车体类型,所述控制系统控制所述前纵梁定位单元、所述前围总成定位单元、所述后轮罩滑台定位单元、所述承载式后围平移山墙对承载式白车身下车体的纵梁总成、承载式前围总成、后轮罩总成、承载式后围总成分别进行定位并将纵梁总成、承载式前围总成、后轮罩总成、承载式后围总成进行组装;所述控制系统控制所述前围总成定位单元、所述非承载式后围平移山墙对非承载式白车身下车体的非承载式前围总成、非承载式后围总成分别进行定位并将非承载式前围总成、非承载式后围总成进行组装。
可选地,所述前纵梁定位单元包括伸缩销定位单元和第一夹紧单元;所述伸缩销定位单元包括第一定位销和第一伸缩机构,所述第一伸缩机构带动所述第一定位销沿车身左右方向靠近或远离纵梁以实现纵梁的定位;所述第一夹紧单元包括第一支座、第一压紧机构、沿车身高度方向相对设置于所述第一支座的第一定位块和第一压块,所述第一定位块设于所述第一压块的下方,纵梁承托于所述第一定位块,所述第一压紧机构带动所述第一压块由上而下将纵梁压向所述第一定位块,使得纵梁夹设于所述第一定位块和所述第一压块之间;所述第一伸缩机构和所述第一压紧机构均与所述控制系统连接;和/或,两个所述安装板之间的空间设有用于输送承载式、非承载式白车身下车体的车体运输装置;和/或,所述安装板承托于调整地脚,所述调整地脚用以调整所述安装板沿车身高度方向的高度;和/或,所述安装板设有检测基准孔。
可选地,所述前围总成定位单元包括鼓包夹紧单元和地板夹紧单元和地板定位单元;所述鼓包夹紧单元包括第二支座、第二压紧机构、沿鼓包厚度方向相对设置于所述第二支座的第二定位块和第二压块,鼓包承托于所述第二定位块,所述第二压紧机构带动所述第二压块沿鼓包的厚度方向将鼓包压向所述第二定块,使得鼓包夹设于所述第二定块和所述第二压块之间;所述地板夹紧单元包括第三支座、第三压紧机构、沿车身高度方向相对设置于所述第三支座的第三定位块和第三压块,地板承托于所述第三定位块,所述第三压紧机构带动所述第三压块由上而下将地板压向所述第三定块,使得地板夹设于所述第三定块和所述第三压块之间;所述地板定位单元包括第二定位销和第二伸缩机构,所述第二伸缩机构带动所述第二定位销沿车身上下方向靠近或远离地板以实现地板的定位;所述第二压紧机构、所述第三压紧机构和所述第二伸缩机构均与所述控制系统连接。
可选地,所述前围总成定位单元还包括地板支撑单元,所述地板支撑单元包括第四支座和第四定位块,所述第四定位块设于所述第四支座,使得地板承托于所述第四定位块;和/或,多个所述地板定位单元沿车身长度方向依次间隔布置,根据承载式、非承载式白车身下车体的车体类型,所述控制系统选择性地控制一个以上所述地板定位单元对地板进行定位。
可选地,所述非承载式后围平移山墙包括非承载式后围定位底座以及安装其的非承载式二级翻转夹紧机构、非承载式后围夹紧机构和非承载式后围定位机构;所述非承载式二级翻转夹紧机构包括第一翻转机构和第二夹紧单元;所述第一翻转机构带动所述第二夹紧单元转动,以实现所述第二夹紧单元沿非承载式后围总成的厚度方向夹紧非承载式后围总成;所述非承载式后围夹紧机构包括第五定位块、第四压块和第四压紧机构;所述第五定位块安装于所述非承载式后围定位底座,所述第四压紧机构带动所述第四压块沿非承载式后围总成的厚度方向将非承载式后围总成压向所述第五定位块,使得非承载式后围总成夹设于所述第五定位块和所述第四压块之间;所述非承载式后围定位机构包括第三定位销和第三伸缩机构,所述第三伸缩机构带动所述第三定位销沿非承载式后围总成的厚度方向靠近或远离非承载式后围总成以实现非承载式后围总成的定位。
可选地,所述非承载式后围平移山墙还包括非承载式后围支撑机构,所述非承载式后围支撑机构包括沿车身长度方向右后向前支撑非承载式后围总成的第一支撑块,所述第一支撑块安装于所述非承载式后围定位底座;和/或,所述非承载式后围定位底座还设有用于检测非承载式后围总成的非承载式后围检测开关;和/或,所述非承载式后围平移山墙还包括第一非承载式平移滑台、第一非承载式后围平移导轨、第一非承载式平移机构、非承载式限位机构、第二非承载式平移滑台、第二非承载式后围平移导轨、第二非承载式平移机构、第一车型限位机构;所述非承载式后围定位底座安装于所述第二非承载式平移滑台;所述第二非承载式平移滑台与所述第二非承载式后围平移导轨凹凸配合;所述第二非承载式后围平移导轨安装于所述第一非承载式平移滑台;所述第二非承载式平移机构与所述第二非承载式平移滑台连接,以实现所述第二非承载式平移滑台沿车身长度方向做往复运动;所述第一车型限位机构设置于所述第二非承载式平移滑台的滑移路径,限制所述第二非承载式平移滑台的滑移距离以匹配对应的非承载式白车身下车体的车体类型;所述第一非承载式平移滑台与所述第一非承载式后围平移导轨凹凸配合;所述第一非承载式后围平移导轨安装于所述安装板;所述第一非承载式平移机构与所述第一非承载式平移滑台连接,以实现所述第一非承载式平移滑台沿车身左右方向做往复运动;所述非承载式限位机构设置于所述第一非承载式平移滑台的滑移路径,限制所述第一非承载式平移滑台的滑移距离以匹配对应的非承载式白车身下车体的车体类型;所述第一非承载式平移机构、所述第二非承载式平移机构均与所述控制系统连接。
可选地,所述后轮罩滑台定位单元包括后段滑台、后段支撑机构、后段夹紧机构、前段滑台、前段夹紧机构和检测销机构;所述后段支撑机构和所述后段夹紧机构均安装于所述后段滑台;所述前段夹紧机构和所述检测销机构均安装于所述前段滑台;所述后段滑台和所述前段滑台沿车身长度方向相对设置;所述后段支撑机构包括第六定位块,所述第六定位块承托后轮罩总成的后段;所述后段夹紧机构包括第七定位块、第五压块和第五压紧机构;所述第七定位块安装于所述后段滑台,所述第五压紧机构带动所述第五压块沿车身高度方向由上而下将后轮罩总成的后段压向所述第七定位块,使得后轮罩总成的后段夹设于所述第七定位块和所述第五压块之间;所述前段夹紧机构包括第八定位块、第六压块和第六压紧机构;所述第八定位块安装于所述前段滑台,所述第六压紧机构带动所述第六压块沿车身高度方向由上而下将后轮罩总成的前段压向所述第八定位块,使得后轮罩总成的前段夹设于所述第八定位块和所述第六压块之间;所述检测销机构包括第四定位销和第四伸缩机构,所述第四伸缩机构带动所述第四定位销沿车身左右方向靠近或远离后轮罩总成以实现后轮罩总成的定位;所述第五压紧机构、所述第六压紧机构和所述第四伸缩机构均与所述控制系统连接。
可选地,所述后轮罩滑台定位单元还包括后段定位机构和前段定位机构;所述后段定位机构安装于所述后段滑台,所述前段定位机构安装于所述前段滑台;所述后段定位机构包括第五定位销和第五伸缩机构,所述第五伸缩机构带动所述第五定位销沿车身高度方向靠近或远离后轮罩总成的后段以实现后轮罩总成的后段的定位;所述前段定位机构包括第六定位销和第六伸缩机构,所述第六伸缩机构带动所述第六定位销沿车身高度方向靠近或远离后轮罩总成的前段以实现后轮罩总成的前段的定位;所述第五伸缩机构、所述第六伸缩机构均与所述控制系统连接;和/或,所述后轮罩滑台定位单元还包括手动检测销机构,所述手动检测销机构包括第七定位销和旋转件,所述第七定位销螺接于所述后段滑台,所述旋转件设于所述第七定位销远离后轮罩总成一侧的端部;和/或,所述后轮罩滑台定位单元还包括后段导轨、前后段连接杆、前段导轨、第二车型限位机构和第一平移机构;所述后段导轨与所述后段滑台凹凸配合;所述前段导轨与所述前段滑台凹凸配合;所述前后段连接杆的一端连接所述后段滑台,所述前后段连接杆的另一端连接所述前段滑台,所述第一平移机构与所述后段滑台或所述前段滑台连接,以实现所述后段滑台和所述前段滑台同步沿车身长度方向滑移;所述第二车型限位机构设置于所述后段滑台和所述前段滑台的滑移路径,限制所述后段滑台和所述前段滑台的滑移距离以匹配对应的承载式白车身下车体的车体类型;所述第一平移机构和所述第二车型限位机构均与所述控制系统连接。
可选地,所述承载式后围平移山墙包括承载式后围定位底座以及安装其的承载式后围定位机构和承载式后围夹紧机构;所述承载式后围定位机构包括沿车身长度方向由后向前定位承载式后围总成的第八定位销;所述承载式后围夹紧机构包括第九定位块、第七压块和第七压紧机构;所述第七定位块安装于所述承载式后围定位底座,所述第七压紧机构带动所述第七压块沿承载式后围总成的厚度方向将承载式后围总成压向所述第九定位块,使得所述承载式后围总成夹设于所述第七压块和所述第九定位块之间。
可选地,所述承载式后围平移山墙还包括承载式二级翻转夹紧机构;所述承载式二级翻转夹紧机构包括第二翻转机构和第三夹紧单元;所述第二翻转机构带动所述第三夹紧单元转动,以实现所述第三夹紧单元沿承载式后围总成的厚度方向夹紧承载式后围总成;和/或,所述承载式后围平移山墙还包括承载式后围支撑机构,所述承载式后围支撑机构包括沿车身长度方向右后向前支撑承载式后围总成的第十定位块,所述第十定位块安装于承载式后围定位底座;和/或,所述承载式后围定位底座还设有用于检测承载式后围总成的承载式后围检测开关;和/或,所述承载式后围平移山墙还包括第一承载式平移滑台、第一承载式后围平移导轨、第一承载式平移机构、承载式限位机构、第二承载式平移滑台、第二承载式后围平移导轨和第二承载式平移机构;承载式后围定位底座安装于所述第二承载式平移滑台,所述第二承载式平移滑台与所述第二承载式后围平移导轨凹凸配合;所述第二承载式后围平移导轨安装于所述第一承载式平移滑台;所述第二承载式平移机构与所述第二承载式平移滑台连接,以实现所述第二承载式平移滑台沿车身左右方向做往复运动;所述第一承载式平移滑台与所述第一承载式后围平移导轨凹凸配合,所述第一承载式平移机构与所述第一承载式平移滑台连接,以实现所述第一承载式平移滑台沿车身长度方向做往复运动;所述承载式限位机构设置于所述第一承载式平移滑台和/或所述第二承载式平移滑台的滑移路径,限制所述第一承载式平移滑台和/或所述第二承载式平移滑台的滑移距离以匹配对应的承载式白车身下车体的车体类型;所述第一承载式平移机构和所述第二承载式平移机构均与所述控制系统连接。
本发明还公开了一种承载式、非承载式白车身下车体混流方法,包括步骤:
根据承载式、非承载式白车身下车体的车体类型;控制系统控制前纵梁定位单元、前围总成定位单元、后轮罩滑台定位单元、承载式后围平移山墙对承载式白车身下车体的纵梁总成、承载式前围总成、后轮罩总成、承载式后围总成分别进行定位并将纵梁总成、承载式前围总成、后轮罩总成、承载式后围总成进行组装;或,控制系统控制前围总成定位单元、非承载式后围平移山墙对非承载式白车身下车体的非承载式前围总成、非承载式后围总成分别进行定位并将非承载式前围总成、非承载式后围总成进行组装。
总体而言,通过本发明所构思的以上技术方案与现有技术相比,能够取得下列有益效果:
1.本发明中,本混流工装思路新颖,结构巧妙、自动化程度高、能够满足多品种(不同轴距、不同人数)的承载式、非承载式军用越野车白车身下车体混流生产的需要;同时减少了承载式、非承载式军用越野车白车身下车体生产的场地面积,提高了本工装的利用率,降低了本工装的投入及生产成本;同时,自动化定位和组装使得承载式、非承载式军用越野车白车身下车体生产效率更为高效且精准,有效避免了人为组装所带来的人为误差,保证了白车身下车体的高组装质量,确保军用越野车的结构性能。
2.本发明中,通过对承载式和非承载式军用越野车白车身下车体的不同总成(承载式军用越野车白车身下车体的纵梁总成、承载式前围总成、后轮罩总成、承载式后围总成以及非承载式军用越野车白车身下车体的非承载式前围总成、非承载式后围总成)分别进行定位和夹紧,从而保证各个总成于对应的夹具(前纵梁定位单元、前围总成定位单元、非承载式后围平移山墙、后轮罩滑台定位单元、承载式后围平移山墙)的稳固性,便于各个总成的组装和集成,然后再通过对应的夹具将各个总成进行组装,形成完整的白车身下车体,通过将各个总成进行焊接、拼装即可完成整个白车身下车体的制造,各个总成的定位、夹紧以及组合在一起均为自动化,工作效率高且精准,有效避免了人为组装所带来的人为误差;更优的,各个夹具的于安装板上组装还可进一步通过设置于安装板上的检测基准孔进行安装,保证了各个夹具的安装精度,进而保证了白车身下车体的定位、夹紧和组装精度,保证了白车身下车体高质量生产以及军用越野车的结构性能;更优的,安装板的水平高度的一致性可通过安装其的调整地脚实现,保证了安装板作为安装基准的精度保证。
3.本发明中,各个夹具通过水平夹紧或定位、竖向夹紧定位以及斜向夹紧从而实现了本工装适应于各种类型的白车身下车体的结构特征进行定位和夹紧,保证其于对应的夹具的稳定性和牢靠性,提高本工装与车体类型的相适配性,保证本工装的加工精度,进而保证白车身下车体的组装质量和结构强度,提高其生产效率的同时保证质量和成品率。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承载式、非承载式白车身下车体混流工装的一种实施例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的主视图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1的左视图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1的俯视图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应用于承载式、非承载式白车身下车体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的分体式夹具安装板的一种实施例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发明的前纵梁定位单元的一种实施例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发明的前纵梁定位单元应用于纵梁总成式的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9为本发明的前围总成定位单元的一种实施例结构示意图;
图10为本发明的前围总成定位单元应用于前围总成的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11为本发明的非承载式后围平移山墙的一种实施例结构示意图;
图12为本发明的非承载式后围平移山墙应用于非承载式后围总成的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13为本发明的后轮罩滑台定位单元的一种实施例结构示意图;
图14为本发明的后轮罩滑台定位单元应用于后轮罩总成的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15为本发明的承载式后围平移山墙的一种实施例结构示意图。
在所有附图中,同样的附图标记表示相同的技术特征,具体为:
1.分体式夹具安装板、1-1.安装板、1-2.调整地脚;
2.前纵梁定位单元、2-1.伸缩销定位单元、2-11.第一定位销、2-12.第一伸缩机构、2-13.第五支座、2-2.第一夹紧单元、2-21.第一支座、2-22.第一压紧机构、2-23.第一定位块、2-24.第一压块、2-25.第一压臂、2-26.第一转轴、2-27-侧壁定位块;
3.前围总成定位单元、3-1.鼓包夹紧单元、3-2.地板夹紧单元、3-3.地板支撑单元、3-4.地板定位单元一、3-5.地板定位单元二;
4.非承载式后围平移山墙、4-1.第一非承载式平移滑台、4-2.第一非承载式后围平移导轨、4-3.第一非承载式平移机构、4-4.非承载式限位机构、4-5.第一平移坦克链、4-6.第二非承载式平移滑台、4-7.第二非承载式后围平移导轨、4-8.第二非承载式平移机构、4-9.第二平移坦克链、4-10.车型切换翻起限位机构、4-11.车型切换限位机构、4-12.非承载式后围定位底座、4-13.非承载式二级翻转夹紧机构、4-14.非承载式后围夹紧机构、4-15.非承载式后围定位机构、4-16.非承载式后围检测开关、4-17.非承载式后围支撑机构;
5.后轮罩滑台定位单元、5-1.后段导轨、5-2.后段滑台、5-3.后段支撑机构、5-4.后段夹紧机构、5-5.手动检测销机构、5-6.后段定位机构、5-7.前后段连接杆、5-8.前段导轨、5-9.前段滑台、5-10.第二车型限位机构、5-11.第一平移机构、5-12.前段夹紧机构、5-13.前段定位机构、5-14.检测销机构;
6.承载式后围平移山墙、6-1.第一承载式平移滑台、6-2.第一承载式平移机构、6-3.第三平移坦克链、6-4.第二承载式平移滑台、6-5.第二承载式后围平移导轨、6-6.第二承载式平移机构、6-7.承载式限位机构、6-8.承载式后围定位底座、6-9.承载式后围定位机构、6-10.承载式后围夹紧机构、6-11.承载式后围支撑机构、6-12.承载式二级翻转夹紧机构;
A1.非承载式白车身下车体的车体类型一、A2.非承载式白车身下车体的车体类型二、A3.非承载式白车身下车体的车体类型三、B1.承载式白车身下车体的车体类型一、B2.承载式白车身下车体的车体类型二、B3.承载式白车身下车体的车体类型三、C.纵梁总成、C-1.前纵梁、D.前围总成、D-1.鼓包、D-2.地板、E.后轮罩总成、E-1.后地板、F.承载式后围总成、G.非承载式后围总成。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用以解释本发明,并不用于限定本发明。此外,下面所描述的本发明各个实施方式中所涉及到的技术特征只要彼此之间未构成冲突就可以相互组合。
在本发明的一种实施例中,如图1-15所示,一种承载式、非承载式白车身下车体混流工装,包括:分体式夹具安装板1、前纵梁定位单元2、前围总成定位单元3、非承载式后围平移山墙4、后轮罩滑台定位单元5、承载式后围平移山墙6和控制系统;分体式夹具地板包括沿车身左右方向相对设置的两个安装板1-1,每一安装板1-1设有前纵梁定位单元2、前围总成定位单元3、非承载式后围平移山墙4、后轮罩滑台定位单元5和承载式后围平移山墙6;根据承载式、非承载式白车身下车体的车体类型,控制系统控制前纵梁定位单元2、前围总成定位单元3、后轮罩滑台定位单元5、承载式后围平移山墙6对承载式白车身下车体的纵梁总成C、承载式前围总成、后轮罩总成E、承载式后围总成F分别进行定位并将纵梁总成C、承载式前围总成、后轮罩总成E、承载式后围总成F进行组装;控制系统控制前围总成定位单元3、非承载式后围平移山墙4对非承载式白车身下车体的非承载式前围总成、非承载式后围总成G分别进行定位并将非承载式前围总成、非承载式后围总成G进行组装。
在实际应用中,前围总成定位单元3既适用于承载式前围总成也适用于非承载式前围总成,因此,承载式前围总成和非承载式前围总成统可称为前围总成D。当本发明需生产制造承载式白车身下车体时,先将纵梁总成C定位于前纵梁定位单元2、将承载式前围总成定位于前围总成定位单元3、将后轮罩总成E定位于后轮罩滑台定位单元5、将承载式后围总成F定位于承载式后围平移山墙6(各个总成定位先后顺序可根据实际生产需求进行设置),然后将每一总成各自需要焊接或组装的部件进行集成以使每一总成集成完成,后续控制系统根据承载式白车身下车体的具体车体类型(如轴距或者人数型等)按照该车体类型将纵梁总成C、承载式前围总成、后轮罩总成E、承载式后围总成F进行组装以初步形成一个整体的非承载式白车身下车体,后续人工或机械对相邻总成间需要进行焊接或者组装的部件进行焊接或组装,便可完成白车身下车体的整体安装制造,非常快速且便捷。
同样的,对于非承载式白车身下车体而言,由于其仅具有非承载式前围总成、非承载式后围总成G,因此,需要先将非承载式前围总成定位于前围总成定位单元3、将非承载式后围总成G定位于非承载式后围平移山墙4(各个总成定位先后顺序可根据实际生产需求进行设置),然后将非承载式前围总成、非承载式后围总成G各自需要焊接或组装的部件进行集成以使每一总成集成完成,后续控制系统根据非承载式白车身下车体的具体车体类型(如轴距或者人数型等)按照该车体类型将非承载式前围总成和非承载式后围总成G进行组装以初步形成一个整体的非承载式白车身下车体,后续人工或机械对相邻总成间需要进行焊接或者组装的部件进行焊接或组装,便可完成非承载式白车身下车体的整体安装制造。
值得说明的是,各个总成的运输可为人工或机械实现,且控制系统对车体类型的获取可通过人工输入获取、控制系统自动识别或者上位机进行下发等等均可,应用场景颇多,可根据白车身下车体具体的生产线的智能化程度进行设置,满足不同厂家的生产需求。
可选地,两个安装板1-1之间的空间设有用于输送承载式、非承载式白车身下车体的车体运输装置。通过车体运输装置可将焊接或组装好的承载式、非承载式白车身下车体运输至下一个工位,从而实现军用越野车白车身下车体流水生产,提高其生产智能化和高效率。在实际应用中,车体运输装置可为地面行走式或者空中吊装式,具体可应用现有的用于运输白车身下车体的设备,这里不再赘述了。值得说明的是,车体运输装置可与控制系统连接,或者通过人工、或者通过上位机控制均可,当白车身下车体组装好后,可控制车体运输装置将其运输走,便于下一个白车身下车体的组装;当然,当白车身下车体未组装好时,车体运输装置则无动作。
可选地,如图6所示,安装板1-1承托于调整地脚1-2,调整地脚1-2用以调整安装板1-1)沿车身高度方向的高度。通过调整地脚1-2调整安装板1-1的高度,从而保证两个安装板1-1的水平度和高度的一致性,确保所有的夹具(前纵梁定位单元2、前围总成定位单元3、非承载式后围平移山墙4、后轮罩滑台定位单元5、承载式后围平移山墙6)均安装在同一基准面,从而保证各个夹具的安装精度,进而保证了白车身下车体的定位、夹紧和组装精度。在实际应用中,安装板1-1的下方设有多个调整地脚1-2。调整地脚1-2升降安装板1-1的实现方式可通过螺栓和螺母的配合、丝杠副、直线电机、气缸或液压驱动装置等能够做线性运行的线性机构均可,当线性机构为自动机构时,其优选与控制系统连接,当然,也可通过手动对线性机构进行控制。
可选地,安装板1-1设有检测基准孔。为了保证各个夹具的安装精度,可根据检测基准孔的坐标值通过三坐标测量各个夹具的安装精度,从而保证本发明生产制造白车身下车体的加工精度。当然,安装板1-1对应每一夹具还设有安装孔或安装空间,便于各个夹具能够互不干涉的安装于其上方。当然,在本发明的另一实施例中,各个夹具还可直接安装在地面上,只要地面为同一水平高度的平面即可,但也应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可选地,如图7和8所示,前纵梁定位单元2包括伸缩销定位单元2-1和第一夹紧单元2-2;伸缩销定位单元2-1包括第一定位销2-11和第一伸缩机构2-12,第一伸缩机构2-12带动第一定位销2-11沿车身左右方向靠近或远离纵梁(即前纵梁C-1)以实现纵梁的定位;第一夹紧单元2-2包括第一支座2-21、第一压紧机构2-22、沿车身高度方向相对设置于第一支座2-21的第一定位块2-23和第一压块2-24,第一定位块2-23设于第一压块2-24的下方,纵梁承托于第一定位块2-23,第一压紧机构2-22带动第一压块2-24由上而下将纵梁压向第一定位块2-23,使得纵梁夹设于第一定位块2-23和第一压块2-24之间;第一伸缩机构2-12和第一压紧机构2-22均与控制系统连接。可选地,伸缩销定位单元2-1还包括用于安装第一伸缩机构2-12的第五支座2-13。
可选地,第一夹紧单元2-2还包括第一压臂2-25和第一转轴2-26,且第一压紧机构2-22为沿车身高度方向做往复运动的线性运动机构,第一压臂2-25的一端安装有第一压块2-24,第一压臂2-25的另一端通过第一转轴2-26轴接于第一支座2-21,且第一压臂2-25远离第一压块2-24的端部与第一压紧机构2-22连接,从而使得第一压块2-24可做转动平面与车身高度方向平行的转动运动,通过第一压块2-24的转动运动,使得第一压块2-24可在纵梁承托于第一定位块2-23之前,第一压块2-24与第一定位块2-23垂直设置,当纵梁由上而下承托到第一定位块2-23时,第一伸缩机构2-12带动第一压块2-24转动从上而下将纵梁压紧,此时,第一压块2-24与第一定位块2-23沿车身高度方向相对设置。可选地,第一夹紧单元2-2还包括侧壁定位块2-27,侧壁定位块2-27与第一定位块2-23垂直设置,使得侧壁定位块2-27与纵梁的外侧壁贴合,从而使得侧壁定位块2-27、第一定位块2-23和第一压块2-24实现对纵梁的三向定位和限位。当然,当白车身下车体组装好后,第一压块2-24复位,则此时,纵梁可于前纵梁定位单元2取下。
在实际应用中,第一夹紧单元2-2、伸缩销定位单元2-1沿车身左右方向布置于纵梁的外侧,第一夹紧单元2-2、伸缩销定位单元2-1可沿车身长度方向依次布置或者沿车身高度方向依次布置,具体以纵梁对应第一夹紧单元2-2设置的夹紧位置、对应伸缩销定位单元2-1设置的定位孔进行布置。第一夹紧单元2-2、伸缩销定位单元2-1可为相互独立的夹具或者共用同一支座均可。
可选地,如图9和10所示,前围总成定位单元3包括鼓包夹紧单元3-1和地板夹紧单元3-2和地板定位单元;鼓包夹紧单元3-1包括第二支座、第二压紧机构、沿鼓包D-1厚度方向相对设置于第二支座的第二定位块和第二压块,鼓包D-1承托于第二定位块,第二压紧机构带动第二压块沿鼓包D-1的厚度方向将鼓包D-1压向第二定块,使得鼓包D-1夹设于第二定块和第二压块之间;地板夹紧单元3-2包括第三支座、第三压紧机构、沿车身高度方向相对设置于第三支座的第三定位块和第三压块,地板D-2承托于第三定位块,第三压紧机构带动第三压块由上而下将地板D-2压向第三定块,使得地板D-2夹设于第三定块和第三压块之间;地板定位单元包括第二定位销和第二伸缩机构,第二伸缩机构带动第二定位销沿车身上下方向靠近或远离地板D-2以实现地板D-2的定位;第二压紧机构、第三压紧机构和第二伸缩机构均与控制系统连接。
在实际应用中,由于鼓包D-1为斜面结构,而地板D-2为板面机构,因此,鼓包夹紧单元3-1和地板夹紧单元3-2的夹紧方向呈角度设置,由于地板夹紧单元3-2的设置可根据地板D-2沿车身长度方向的长度尺寸适应性的设置一个或两个以上并沿车身长度方向依次布置。可选地,地板夹紧单元3-2设置于鼓包夹紧单元3-1和地板定位单元之间,斜向设置的地板夹紧单元3-2和地板定位单元可实现地板D-2的首尾端的定位和限位,从而保证地板D-2定位过程中的平面度。值得说明的是,鼓包夹紧单元3-1和地板夹紧单元3-2与第一夹紧单元2-2的结构类似,但会根据其各自所夹紧的部件或位置适应性的调整定位块、压块的数量或设置的方向而已。同样的,地板定位单元的结构与伸缩销定位单元2-1的结构类似,不同的是,定位销做往复运动的方向不同以及安装的位置不同而已。
可选地,多个地板定位单元沿车身长度方向依次间隔布置,根据承载式、非承载式白车身下车体的车体类型,控制系统选择性地控制一个以上地板定位单元对地板D-2进行定位。地板定位单元的数量和安装位置可根据前围总成定位单元的地板D-2的长度(即按照白车身下车体的车体类型进行设置),且控制系统根据车体类型控制与该车体类型的对应的地板定位单元对其进行定位即可。示例性的,如图9所示,地板定位单元沿车身长度方向依次布置有两个,分别为地板定位单元一3-4和地板定位单元二3-5,其中,地板定位单元一3-4靠近鼓包夹紧单元3-1一侧设置,而地板定位单元二3-5远离鼓包夹紧单元3-1一侧设置;当白车身下车体的地板D-2较短时,则控制系统控制地板定位单元一3-4对地板D-2进行定位(此时,地板定位单元二3-5无动作);如图10所示,当白车身下车体的地板D-2较长时,则控制系统控制地板定位单元二3-5对地板D-2进行定位(此时,地板定位单元一3-4无动作)。
可选地,前围总成定位单元3还包括地板支撑单元3-3,地板支撑单元3-3包括第四支座和第四定位块,第四定位块设于第四支座,使得地板D-2承托于第四定位块。在实际应用中,地板支撑单元3-3可根据需要设置一个以上,且地板定位单元可安装于地板支撑单元3-3的第四支座。可选地,地板支撑单元3-3靠近鼓包夹紧单元3-1一侧设置。可选地,鼓包夹紧单元3-1对应于靠近鼓包D-1一侧的地板D-2的端部的下方设有定位块,使得地板D-2承托于该定位块的上方。
可选地,如图11和12所示,非承载式后围平移山墙4包括非承载式后围定位底座4-12以及安装其的非承载式二级翻转夹紧机构4-13、非承载式后围夹紧机构4-14和非承载式后围定位机构4-15;非承载式二级翻转夹紧机构4-13包括第一翻转机构和第二夹紧单元;第一翻转机构带动第二夹紧单元转动,以实现第二夹紧单元沿非承载式后围总成G的厚度方向夹紧非承载式后围总成G;非承载式后围夹紧机构4-14包括第五定位块、第四压块和第四压紧机构;第五定位块安装于非承载式后围定位底座4-12,第四压紧机构带动第四压块沿非承载式后围总成G的厚度方向将非承载式后围总成G压向第五定位块,使得非承载式后围总成G夹设于第五定位块和第四压块之间;非承载式后围定位机构4-15包括第三定位销和第三伸缩机构,第三伸缩机构带动第三定位销沿非承载式后围总成G的厚度方向靠近或远离非承载式后围总成G以实现非承载式后围总成G的定位。
可选地,第一翻转机构包括第一翻转驱动机构、第一安装架和第一连接板,第一翻转驱动机构安装于非承载式后围定位底座4-12的上端,第一安装架转动安装于非承载式后围定位底座4-12,且第一安装架通过第一连接板与第一翻转驱动机构连接,第二夹紧单元安装于第一安装架,第一翻转驱动机构带动第一安装架做转动所在平面与水平面平行的转动,从而使得第二夹紧单元可通过转动运动沿车身左右方向靠近或远离非承载式后围总成G,第二夹紧单元沿车身长度方向(即非承载式后围总成G的厚度方向)夹紧非承载式后围总成G;第一翻转驱动机构的往复运动方向为沿车身左右方向;且第一翻转驱动机构与控制系统连接。第二夹紧单元、非承载式后围夹紧机构4-14与第一夹紧单元2-2的结构类似;非承载式后围定位机构4-15与伸缩销定位单元2-1的结构类似。
可选地,非承载式后围平移山墙4还包括非承载式后围支撑机构4-17,非承载式后围支撑机构4-17包括沿车身长度方向右后向前支撑非承载式后围总成G的第一支撑块,第一支撑块安装于非承载式后围定位底座4-12。
可选地,非承载式后围定位底座4-12还设有用于检测非承载式后围总成G的非承载式后围检测开关4-16。通过非承载式后围检测开关4-16可检测非承载式后围总成G是否存在,从而便于控制系统根据非承载式后围总成G的存在与否而作为控制非承载式二级翻转夹紧机构4-13和非承载式后围夹紧机构4-14动作的依据。可选地,非承载式后围检测开关4-16安装于第一安装架的下端。非承载式后围夹紧机构4-14可根据需要沿车身高度方向依次布置一个以上,以保证非承载式后围总成G夹持的平稳性和牢固性。非承载式后围支撑机构4-17优选设置于非承载式后围夹紧机构4-14之间。
可选地,非承载式后围平移山墙4还包括第一非承载式平移滑台4-1、第一非承载式后围平移导轨4-2、第一非承载式平移机构4-3、非承载式限位机构4-4、第二非承载式平移滑台4-6、第二非承载式后围平移导轨4-7、第二非承载式平移机构4-8、第一车型限位机构;非承载式后围定位底座4-12安装于第二非承载式平移滑台4-6;第二非承载式平移滑台4-6与第二非承载式后围平移导轨4-7凹凸配合;第二非承载式后围平移导轨4-7安装于第一非承载式平移滑台4-1;第二非承载式平移机构4-8与第二非承载式平移滑台4-6连接,以实现第二非承载式平移滑台4-6沿车身长度方向做往复运动;第一车型限位机构设置于第二非承载式平移滑台4-6的滑移路径,限制第二非承载式平移滑台4-6的滑移距离以匹配对应的非承载式白车身下车体的车体类型;第一非承载式平移滑台4-1与第一非承载式后围平移导轨4-2凹凸配合;第一非承载式后围平移导轨4-2安装于安装板1-1;第一非承载式平移机构4-3与第一非承载式平移滑台4-1连接,以实现第一非承载式平移滑台4-1沿车身左右方向做往复运动;非承载式限位机构4-4设置于第一非承载式平移滑台4-1的滑移路径,限制第一非承载式平移滑台4-1的滑移距离以匹配对应的非承载式白车身下车体的车体类型;第一非承载式平移机构4-3、第二非承载式平移机构4-8均与控制系统连接。
本实施例中,通过非承载式限位机构4-4的设置可根据非承载式白车身下车体的不同宽度限制第一非承载式平移滑台4-1的滑移距离,保证非承载式后围平移山墙4对对应的车体类型的定位、夹紧和组装;同样的,通过第一车型限位机构的设置可根据非承载式白车身下车体的不同长度限制第二非承载式平移滑台4-6的滑移距离,保证非承载式后围平移山墙4对对应的车体类型的定位、夹紧和组装。在实际应用中,非承载式限位机构4-4和第一车型限位机构可为车型切换翻起限位机构4-10和/或车型切换限位机构4-11,具体地,车型切换限位机构4-11为无法翻转的限位部,其优选设置于第一非承载式平移滑台4-1和第二非承载式平移滑台4-6的滑移最末端,对最宽、最窄、最长、最短的非承载式白车身下车体进行限位,当然,值得说明的是,还可利用第一非承载式平移机构4-3、第二非承载式平移机构4-8的初始位置或最远位置来实现对应的车体类型的限制;车型切换翻起限位机构4-10为可翻转的限位部,其优选设置于位于最宽和最窄之间的车体类型、最长和最短之间的车体类型,当为此类车体类型时,通过车型切换翻起限位机构4-10的翻转动作以限制第一非承载式平移滑台4-1、第二非承载式平移滑台4-6的滑移距离,从而确保非承载式后围平移山墙4对对应的车体类型的定位、夹紧和组装。更具体地,车型切换翻起限位机构4-10优选为旋转气缸限位装置。
可选地,如图13和14所示,后轮罩滑台定位单元5包括后段滑台5-2、后段支撑机构5-3、后段夹紧机构5-4、前段滑台5-9、前段夹紧机构5-12和检测销机构5-14;后段支撑机构5-3和后段夹紧机构5-4均安装于后段滑台5-2;前段夹紧机构5-12和检测销机构5-14均安装于前段滑台5-9;后段滑台5-2和前段滑台5-9沿车身长度方向相对设置;后段支撑机构5-3包括第六定位块,第六定位块承托后轮罩总成E的后段(即后地板E-1的后段);后段夹紧机构5-4包括第七定位块、第五压块和第五压紧机构;第七定位块安装于后段滑台5-2,第五压紧机构带动第五压块沿车身高度方向由上而下将后轮罩总成E的后段压向第七定位块,使得后轮罩总成E的后段夹设于第七定位块和第五压块之间;前段夹紧机构5-12包括第八定位块、第六压块和第六压紧机构;第八定位块安装于前段滑台5-9,第六压紧机构带动第六压块沿车身高度方向由上而下将后轮罩总成E的前段(即后地板E-1的前段)压向第八定位块,使得后轮罩总成E的前段夹设于第八定位块和第六压块之间;检测销机构5-14包括第四定位销和第四伸缩机构,第四伸缩机构带动第四定位销沿车身左右方向靠近或远离后轮罩总成E以实现后轮罩总成E的定位;第五压紧机构、第六压紧机构和第四伸缩机构均与控制系统连接。
可选地,后轮罩滑台定位单元5还包括后段定位机构5-6和前段定位机构5-13;后段定位机构5-6安装于后段滑台5-2,前段定位机构5-13安装于前段滑台5-9;后段定位机构5-6包括第五定位销和第五伸缩机构,第五伸缩机构带动第五定位销沿车身高度方向靠近或远离后轮罩总成E的后段以实现后轮罩总成E的后段的定位;前段定位机构5-13包括第六定位销和第六伸缩机构,第六伸缩机构带动第六定位销沿车身高度方向靠近或远离后轮罩总成E的前段以实现后轮罩总成E的前段的定位;第五伸缩机构、第六伸缩机构均与控制系统连接。通过后段定位机构5-6和前段定位机构5-13对后轮罩总成E进行辅助定位,从而使得后轮罩总成E具有两个方向的定位,提高了后轮罩总成E的定位精度。
可选地,后轮罩滑台定位单元5还包括手动检测销机构5-5,手动检测销机构5-5包括第七定位销和旋转件,第七定位销螺接于后段滑台5-2,旋转件设于第七定位销远离后轮罩总成E一侧的端部。在实际应用中,当上述关于后轮罩总成E的定位机构(检测销机构5-14、后段定位机构5-6和前段定位机构5-13)自动定位失效时,可通过手动检测销机构5-5对后轮罩总成E进行定位,保证后轮罩总成E定位成功。值得说明的是,在本发明的另一实施例中,检测销机构5-14安装于后段滑台5-2,而手动检测销机构5-5安装于前段滑台5-9。当然,在本发明的其他实施例中,检测销机构5-14和手动检测销机构5-5可一起安装于后段滑台5-2或前段滑台5-9。
可选地,后轮罩滑台定位单元5还包括后段导轨5-1、前后段连接杆5-7、前段导轨5-8、第二车型限位机构5-10和第一平移机构5-11;后段导轨5-1与后段滑台5-2凹凸配合;前段导轨5-8与前段滑台5-9凹凸配合;前后段连接杆5-7的一端连接后段滑台5-2,前后段连接杆5-7的另一端连接前段滑台5-9,第一平移机构5-11与后段滑台5-2或前段滑台5-9连接,以实现后段滑台5-2和前段滑台5-9同步沿车身长度方向滑移;第二车型限位机构5-10设置于后段滑台5-2和前段滑台5-9的滑移路径,限制后段滑台5-2和前段滑台5-9的滑移距离以匹配对应的承载式白车身下车体的车体类型;第一平移机构和第二车型限位机构5-10均与控制系统连接。同样的,第二车型限位机构5-10为无法翻转的限位部,其优选设置于后段滑台5-2和前段滑台5-9的滑移最末端,对最宽、最窄、最长、最短的承载式白车身下车体进行限位,当然,值得说明的是,还可利用第一平移机构5-11的初始位置或最远位置来实现对应的车体类型的限制;第二车型限位机构5-10为可翻转的限位部,其优选设置于位于最宽和最窄之间的车体类型、最长和最短之间的车体类型,当为此类车体类型时,通过第二车型限位机构5-10的翻转动作以限制后段滑台5-2和前段滑台5-9的滑移距离,从而确保后轮罩滑台定位单元5对对应的车体类型的定位、夹紧和组装。更具体地,第二车型限位机构5-10优选为旋转气缸限位装置。第二车型限位机构5-10的类型选择以及安装位置具体可参考实际生产需要。
可选地,如图15所示,承载式后围平移山墙6包括承载式后围定位底座6-8以及安装其的承载式后围定位机构6-9和承载式后围夹紧机构6-10;承载式后围定位机构6-9包括沿车身长度方向由后向前定位承载式后围总成F的第八定位销;承载式后围夹紧机构6-10包括第九定位块、第七压块和第七压紧机构;第七定位块安装于承载式后围定位底座6-8,第七压紧机构带动第七压块沿承载式后围总成F的厚度方向将承载式后围总成F压向第九定位块,使得承载式后围总成F夹设于第七压块和第九定位块之间。
可选地,承载式后围平移山墙6还包括承载式二级翻转夹紧机构6-12;承载式二级翻转夹紧机构6-12包括第二翻转机构和第三夹紧单元;第二翻转机构带动第三夹紧单元转动,以实现第三夹紧单元沿承载式后围总成F的厚度方向夹紧承载式后围总成F。
可选地,承载式后围平移山墙6还包括承载式后围支撑机构6-11,承载式后围支撑机构6-11包括沿车身长度方向右后向前支撑承载式后围总成F的第十定位块,第十定位块安装于承载式后围定位底座6-8。
可选地,承载式后围定位底座6-8还设有用于检测承载式后围总成F的承载式后围检测开关。同非承载式后围检测开关的功能类似,通过承载式后围检测开关可检测承载式后围总成F是否存在,从而便于控制系统根据承载式后围总成F的存在与否而作为承载式后围夹紧机构6-10和承载式二级翻转夹紧机构6-12动作的依据。在实际应用中,承载式后围定位机构6-9、承载式后围夹紧机构6-10和承载式二级翻转夹紧机构6-12、承载式后围支撑机构6-11可根据承载式后围总成F的结构特性进行设置,为了保证承载式后围总成F定位和夹紧,承载式后围夹紧机构6-10和承载式二级翻转夹紧机构6-12优选绕着承载式后围总成F的外周侧布置,且承载式二级翻转夹紧机构6-12还可通过承载式后围总成F的车窗口对承载式后围总成F进行夹紧,确保承载式后围总成F于承载式后围平移山墙6定位的精准性和稳固性。
可选地,承载式后围平移山墙6还包括第一承载式平移滑台6-1、第一承载式后围平移导轨、第一承载式平移机构6-2、承载式限位机构6-7、第二承载式平移滑台6-4、第二承载式后围平移导轨6-5和第二承载式平移机构6-6;承载式后围定位底座6-8安装于第二承载式平移滑台6-4,第二承载式平移滑台6-4与第二承载式后围平移导轨6-5凹凸配合;第二承载式后围平移导轨6-5安装于第一承载式平移滑台6-1;第二承载式平移机构6-6与第二承载式平移滑台6-4连接,以实现第二承载式平移滑台6-4沿车身左右方向做往复运动;第一承载式平移滑台6-1与第一承载式后围平移导轨凹凸配合,第一承载式平移机构6-2与第一承载式平移滑台6-1连接,以实现第一承载式平移滑台6-1沿车身长度方向做往复运动;承载式限位机构6-7设置于第一承载式平移滑台6-1和/或第二承载式平移滑台6-4的滑移路径,限制第一承载式平移滑台6-1和/或第二承载式平移滑台6-4的滑移距离以匹配对应的承载式白车身下车体的车体类型;第一承载式平移机构6-2和第二承载式平移机构6-6均与控制系统连接。在实际应用中,第一承载式平移滑台6-1与后段导轨5-1凹凸配合,即第一承载式后围平移导轨与后段导轨5-1为同一导轨。从而提高本发明的结构紧凑性。优选地,为了便于走线,承载式后围平移山墙6对应第一承载式平移机构6-2设有第三平移坦克链6-3;非承载式后围平移山墙4对应第一非承载式平移机构4-3设有第一平移坦克链4-5;非承载式后围平移山墙4对应第二非承载式平移机构4-8设有第二平移坦克链4-9。
值得说明的是,上述的压紧机构(第一压紧机构2-22、地板夹紧单元3-2、鼓包夹紧单元3-1、非承载式后围夹紧机构4-14、后段夹紧机构5-4、前段夹紧机构5-12、承载式后围夹紧机构6-10)的结构类似,可相互参照。
定位机构(伸缩销定位单元2-1、地板定位单元、非承载式后围定位机构4-15、后段定位机构5-6、前段定位机构5-13、检测销机构5-14、承载式后围定位机构6-9)的结构类似,可相互参照。非承载式二级翻转夹紧机构4-13和承载式二级翻转夹紧机构6-12的结构类似,可相互参照。支撑机构(地板支撑单元3-3、非承载式后围支撑机构4-17、后段支撑机构5-3、承载式后围支撑机构6-11)的结构类似,可相互参照。本发明的驱动机构均为线性驱动机构,可相互参照,但本发明优选为气缸驱动,以提高动作响应效率,同时节约成本。
如图4所示,本发明应用于6中车体类型,其中非承载式白车身下车体3种(不同轴距的非承载式白车身下车体的车体类型一A1、非承载式白车身下车体的车体类型二A2、非承载式白车身下车体的车体类型三A3)、承载式白车身下车体3种(不同轴距的承载式白车身下车体的车体类型一B1、承载式白车身下车体的车体类型二B2、承载式白车身下车体的车体类型三B3),当然,本发明还可应用于不同宽度尺寸的白车身下车体,这里就不再描述了。
在本发明的另一实施例中,一种承载式、非承载式白车身下车体混流方法,包括步骤:
根据承载式、非承载式白车身下车体的车体类型;控制系统控制前纵梁定位单元2、前围总成定位单元3、后轮罩滑台定位单元5、承载式后围平移山墙6对承载式白车身下车体的纵梁总成C、承载式前围总成、后轮罩总成E、承载式后围总成F分别进行定位并将纵梁总成C、承载式前围总成、后轮罩总成E、承载式后围总成F进行组装;或,控制系统控制前围总成定位单元3、非承载式后围平移山墙4对非承载式白车身下车体的非承载式前围总成、非承载式后围总成G分别进行定位并将非承载式前围总成、非承载式后围总成G进行组装。
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容易理解,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发明,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1)

1.一种承载式、非承载式白车身下车体混流工装,其特征在于,包括:
分体式夹具安装板(1)、前纵梁定位单元(2)、前围总成定位单元(3)、非承载式后围平移山墙(4)、后轮罩滑台定位单元(5)、承载式后围平移山墙(6)和控制系统;
所述分体式夹具地板包括沿车身左右方向相对设置的两个安装板(1-1),每一所述安装板(1-1)设有所述前纵梁定位单元(2)、所述前围总成定位单元(3)、所述非承载式后围平移山墙(4)、所述后轮罩滑台定位单元(5)和所述承载式后围平移山墙(6);
根据承载式、非承载式白车身下车体的车体类型,所述控制系统控制所述前纵梁定位单元(2)、所述前围总成定位单元(3)、所述后轮罩滑台定位单元(5)、所述承载式后围平移山墙(6)对承载式白车身下车体的纵梁总成、承载式前围总成、后轮罩总成、承载式后围总成分别进行定位并将纵梁总成、承载式前围总成、后轮罩总成、承载式后围总成进行组装;所述控制系统控制所述前围总成定位单元(3)、所述非承载式后围平移山墙(4)对非承载式白车身下车体的非承载式前围总成、非承载式后围总成分别进行定位并将非承载式前围总成、非承载式后围总成进行组装。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承载式、非承载式白车身下车体混流工装,其特征在于:
所述前纵梁定位单元(2)包括伸缩销定位单元(2-1)和第一夹紧单元(2-2);所述伸缩销定位单元(2-1)包括第一定位销和第一伸缩机构,所述第一伸缩机构带动所述第一定位销沿车身左右方向靠近或远离纵梁以实现纵梁的定位;所述第一夹紧单元(2-2)包括第一支座、第一压紧机构、沿车身高度方向相对设置于所述第一支座的第一定位块和第一压块,所述第一定位块设于所述第一压块的下方,纵梁承托于所述第一定位块,所述第一压紧机构带动所述第一压块由上而下将纵梁压向所述第一定位块,使得纵梁夹设于所述第一定位块和所述第一压块之间;所述第一伸缩机构和所述第一压紧机构均与所述控制系统连接;和/或,
两个所述安装板(1-1)之间的空间设有用于输送承载式、非承载式白车身下车体的车体运输装置;和/或,
所述安装板(1-1)承托于调整地脚(1-2),所述调整地脚(1-2)用以调整所述安装板(1-1)沿车身高度方向的高度;和/或,
所述安装板(1-1)设有检测基准孔。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承载式、非承载式白车身下车体混流工装,其特征在于:
所述前围总成定位单元(3)包括鼓包夹紧单元(3-1)和地板夹紧单元(3-2)和地板定位单元;
所述鼓包夹紧单元(3-1)包括第二支座、第二压紧机构、沿鼓包厚度方向相对设置于所述第二支座的第二定位块和第二压块,鼓包承托于所述第二定位块,所述第二压紧机构带动所述第二压块沿鼓包的厚度方向将鼓包压向所述第二定块,使得鼓包夹设于所述第二定块和所述第二压块之间;
所述地板夹紧单元(3-2)包括第三支座、第三压紧机构、沿车身高度方向相对设置于所述第三支座的第三定位块和第三压块,地板承托于所述第三定位块,所述第三压紧机构带动所述第三压块由上而下将地板压向所述第三定块,使得地板夹设于所述第三定块和所述第三压块之间;
所述地板定位单元包括第二定位销和第二伸缩机构,所述第二伸缩机构带动所述第二定位销沿车身上下方向靠近或远离地板以实现地板的定位;
所述第二压紧机构、所述第三压紧机构和所述第二伸缩机构均与所述控制系统连接。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承载式、非承载式白车身下车体混流工装,其特征在于:
所述前围总成定位单元(3)还包括地板支撑单元(3-3),所述地板支撑单元(3-3)包括第四支座和第四定位块,所述第四定位块设于所述第四支座,使得地板承托于所述第四定位块;和/或,
多个所述地板定位单元沿车身长度方向依次间隔布置,根据承载式、非承载式白车身下车体的车体类型,所述控制系统选择性地控制一个以上所述地板定位单元对地板进行定位。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承载式、非承载式白车身下车体混流工装,其特征在于:
所述非承载式后围平移山墙(4)包括非承载式后围定位底座(4-12)以及安装其的非承载式二级翻转夹紧机构(4-13)、非承载式后围夹紧机构(4-14)和非承载式后围定位机构(4-15);
所述非承载式二级翻转夹紧机构(4-13)包括第一翻转机构和第二夹紧单元;所述第一翻转机构带动所述第二夹紧单元转动,以实现所述第二夹紧单元沿非承载式后围总成的厚度方向夹紧非承载式后围总成;
所述非承载式后围夹紧机构(4-14)包括第五定位块、第四压块和第四压紧机构;所述第五定位块安装于所述非承载式后围定位底座(4-12),所述第四压紧机构带动所述第四压块沿非承载式后围总成的厚度方向将非承载式后围总成压向所述第五定位块,使得非承载式后围总成夹设于所述第五定位块和所述第四压块之间;
所述非承载式后围定位机构(4-15)包括第三定位销和第三伸缩机构,所述第三伸缩机构带动所述第三定位销沿非承载式后围总成的厚度方向靠近或远离非承载式后围总成以实现非承载式后围总成的定位。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承载式、非承载式白车身下车体混流工装,其特征在于:
所述非承载式后围平移山墙(4)还包括非承载式后围支撑机构(4-17),所述非承载式后围支撑机构(4-17)包括沿车身长度方向右后向前支撑非承载式后围总成的第一支撑块,所述第一支撑块安装于所述非承载式后围定位底座(4-12);和/或,
所述非承载式后围定位底座(4-12)还设有用于检测非承载式后围总成的非承载式后围检测开关(4-16);和/或,
所述非承载式后围平移山墙(4)还包括第一非承载式平移滑台(4-1)、第一非承载式后围平移导轨(4-2)、第一非承载式平移机构(4-3)、非承载式限位机构(4-4)、第二非承载式平移滑台(4-6)、第二非承载式后围平移导轨(4-7)、第二非承载式平移机构(4-8)、第一车型限位机构;所述非承载式后围定位底座(4-12)安装于所述第二非承载式平移滑台(4-6);所述第二非承载式平移滑台(4-6)与所述第二非承载式后围平移导轨(4-7)凹凸配合;所述第二非承载式后围平移导轨(4-7)安装于所述第一非承载式平移滑台(4-1);所述第二非承载式平移机构(4-8)与所述第二非承载式平移滑台(4-6)连接,以实现所述第二非承载式平移滑台(4-6)沿车身长度方向做往复运动;所述第一车型限位机构设置于所述第二非承载式平移滑台(4-6)的滑移路径,限制所述第二非承载式平移滑台(4-6)的滑移距离以匹配对应的非承载式白车身下车体的车体类型;所述第一非承载式平移滑台(4-1)与所述第一非承载式后围平移导轨(4-2)凹凸配合;所述第一非承载式后围平移导轨(4-2)安装于所述安装板(1-1);所述第一非承载式平移机构(4-3)与所述第一非承载式平移滑台(4-1)连接,以实现所述第一非承载式平移滑台(4-1)沿车身左右方向做往复运动;所述非承载式限位机构(4-4)设置于所述第一非承载式平移滑台(4-1)的滑移路径,限制所述第一非承载式平移滑台(4-1)的滑移距离以匹配对应的非承载式白车身下车体的车体类型;所述第一非承载式平移机构(4-3)、所述第二非承载式平移机构(4-8)均与所述控制系统连接。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承载式、非承载式白车身下车体混流工装,其特征在于:
所述后轮罩滑台定位单元(5)包括后段滑台(5-2)、后段支撑机构(5-3)、后段夹紧机构(5-4)、前段滑台(5-9)、前段夹紧机构(5-12)和检测销机构(5-14);所述后段支撑机构(5-3)和所述后段夹紧机构(5-4)均安装于所述后段滑台(5-2);所述前段夹紧机构(5-12)和所述检测销机构(5-14)均安装于所述前段滑台(5-9);所述后段滑台(5-2)和所述前段滑台(5-9)沿车身长度方向相对设置;
所述后段支撑机构(5-3)包括第六定位块,所述第六定位块承托后轮罩总成的后段;
所述后段夹紧机构(5-4)包括第七定位块、第五压块和第五压紧机构;所述第七定位块安装于所述后段滑台(5-2),所述第五压紧机构带动所述第五压块沿车身高度方向由上而下将后轮罩总成的后段压向所述第七定位块,使得后轮罩总成的后段夹设于所述第七定位块和所述第五压块之间;
所述前段夹紧机构(5-12)包括第八定位块、第六压块和第六压紧机构;所述第八定位块安装于所述前段滑台(5-9),所述第六压紧机构带动所述第六压块沿车身高度方向由上而下将后轮罩总成的前段压向所述第八定位块,使得后轮罩总成的前段夹设于所述第八定位块和所述第六压块之间;
所述检测销机构(5-14)包括第四定位销和第四伸缩机构,所述第四伸缩机构带动所述第四定位销沿车身左右方向靠近或远离后轮罩总成以实现后轮罩总成的定位;
所述第五压紧机构、所述第六压紧机构和所述第四伸缩机构均与所述控制系统连接。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承载式、非承载式白车身下车体混流工装,其特征在于:
所述后轮罩滑台定位单元(5)还包括后段定位机构(5-6)和前段定位机构(5-13);所述后段定位机构(5-6)安装于所述后段滑台(5-2),所述前段定位机构(5-13)安装于所述前段滑台(5-9);所述后段定位机构(5-6)包括第五定位销和第五伸缩机构,所述第五伸缩机构带动所述第五定位销沿车身高度方向靠近或远离后轮罩总成的后段以实现后轮罩总成的后段的定位;所述前段定位机构(5-13)包括第六定位销和第六伸缩机构,所述第六伸缩机构带动所述第六定位销沿车身高度方向靠近或远离后轮罩总成的前段以实现后轮罩总成的前段的定位;所述第五伸缩机构、所述第六伸缩机构均与所述控制系统连接;和/或,
所述后轮罩滑台定位单元(5)还包括手动检测销机构(5-5),所述手动检测销机构(5-5)包括第七定位销和旋转件,所述第七定位销螺接于所述后段滑台(5-2),所述旋转件设于所述第七定位销远离后轮罩总成一侧的端部;和/或,
所述后轮罩滑台定位单元(5)还包括后段导轨(5-1)、前后段连接杆(5-7)、前段导轨(5-8)、第二车型限位机构(5-10)和第一平移机构(5-11);
所述后段导轨(5-1)与所述后段滑台(5-2)凹凸配合;所述前段导轨(5-8)与所述前段滑台(5-9)凹凸配合;所述前后段连接杆(5-7)的一端连接所述后段滑台(5-2),所述前后段连接杆(5-7)的另一端连接所述前段滑台(5-9),所述第一平移机构(5-11)与所述后段滑台(5-2)或所述前段滑台(5-9)连接,以实现所述后段滑台(5-2)和所述前段滑台(5-9)同步沿车身长度方向滑移;所述第二车型限位机构(5-10)设置于所述后段滑台(5-2)和所述前段滑台(5-9)的滑移路径,限制所述后段滑台(5-2)和所述前段滑台(5-9)的滑移距离以匹配对应的承载式白车身下车体的车体类型;所述第一平移机构和所述第二车型限位机构(5-10)均与所述控制系统连接。
9.如权利要求1-8任意一项所述的承载式、非承载式白车身下车体混流工装,其特征在于:
所述承载式后围平移山墙(6)包括承载式后围定位底座(6-8)以及安装其的承载式后围定位机构(6-9)和承载式后围夹紧机构(6-10);
所述承载式后围定位机构(6-9)包括沿车身长度方向由后向前定位承载式后围总成的第八定位销;
所述承载式后围夹紧机构(6-10)包括第九定位块、第七压块和第七压紧机构;所述第七定位块安装于所述承载式后围定位底座(6-8),所述第七压紧机构带动所述第七压块沿承载式后围总成的厚度方向将承载式后围总成压向所述第九定位块,使得所述承载式后围总成夹设于所述第七压块和所述第九定位块之间。
10.如权利要求9任意一项所述的承载式、非承载式白车身下车体混流工装,其特征在于:
所述承载式后围平移山墙(6)还包括承载式二级翻转夹紧机构(6-12);所述承载式二级翻转夹紧机构(6-12)包括第二翻转机构和第三夹紧单元;所述第二翻转机构带动所述第三夹紧单元转动,以实现所述第三夹紧单元沿承载式后围总成的厚度方向夹紧承载式后围总成;和/或,
所述承载式后围平移山墙(6)还包括承载式后围支撑机构(6-11),所述承载式后围支撑机构(6-11)包括沿车身长度方向右后向前支撑承载式后围总成的第十定位块,所述第十定位块安装于承载式后围定位底座(6-8);和/或,
所述承载式后围定位底座(6-8)还设有用于检测承载式后围总成的承载式后围检测开关;和/或,
所述承载式后围平移山墙(6)还包括第一承载式平移滑台(6-1)、第一承载式后围平移导轨、第一承载式平移机构(6-2)、承载式限位机构(6-7)、第二承载式平移滑台(6-4)、第二承载式后围平移导轨(6-5)和第二承载式平移机构(6-6);承载式后围定位底座(6-8)安装于所述第二承载式平移滑台(6-4),所述第二承载式平移滑台(6-4)与所述第二承载式后围平移导轨(6-5)凹凸配合;所述第二承载式后围平移导轨(6-5)安装于所述第一承载式平移滑台(6-1);所述第二承载式平移机构(6-6)与所述第二承载式平移滑台(6-4)连接,以实现所述第二承载式平移滑台(6-4)沿车身左右方向做往复运动;所述第一承载式平移滑台(6-1)与所述第一承载式后围平移导轨凹凸配合,所述第一承载式平移机构(6-2)与所述第一承载式平移滑台(6-1)连接,以实现所述第一承载式平移滑台(6-1)沿车身长度方向做往复运动;所述承载式限位机构(6-7)设置于所述第一承载式平移滑台(6-1)和/或所述第二承载式平移滑台(6-4)的滑移路径,限制所述第一承载式平移滑台(6-1)和/或所述第二承载式平移滑台(6-4)的滑移距离以匹配对应的承载式白车身下车体的车体类型;所述第一承载式平移机构(6-2)和所述第二承载式平移机构(6-6)均与所述控制系统连接。
11.一种适用于如权利要求1-10任意一项所述的承载式、非承载式白车身下车体混流工装的承载式、非承载式白车身下车体混流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步骤:
根据承载式、非承载式白车身下车体的车体类型;控制系统控制前纵梁定位单元(2)、前围总成定位单元(3)、后轮罩滑台定位单元(5)、承载式后围平移山墙(6)对承载式白车身下车体的纵梁总成、承载式前围总成、后轮罩总成、承载式后围总成分别进行定位并将纵梁总成、承载式前围总成、后轮罩总成、承载式后围总成进行组装;或,控制系统控制前围总成定位单元(3)、非承载式后围平移山墙(4)对非承载式白车身下车体的非承载式前围总成、非承载式后围总成分别进行定位并将非承载式前围总成、非承载式后围总成进行组装。
CN202011563903.2A 2020-12-25 2020-12-25 一种承载式、非承载式白车身下车体混流工装及方法 Active CN112958976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1563903.2A CN112958976B (zh) 2020-12-25 2020-12-25 一种承载式、非承载式白车身下车体混流工装及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1563903.2A CN112958976B (zh) 2020-12-25 2020-12-25 一种承载式、非承载式白车身下车体混流工装及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958976A true CN112958976A (zh) 2021-06-15
CN112958976B CN112958976B (zh) 2023-03-07

Family

ID=7627126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1563903.2A Active CN112958976B (zh) 2020-12-25 2020-12-25 一种承载式、非承载式白车身下车体混流工装及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2958976B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378515A (zh) * 2021-12-31 2022-04-22 东风越野车有限公司 一种承载式军用越野车后轮罩焊接夹具系统及方法
CN115092687A (zh) * 2022-06-16 2022-09-23 广州明珞装备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多车型柔性抓手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8290171A (ja) * 2007-05-23 2008-12-04 Koganei Corp ワーククランプ装置
CN105414823A (zh) * 2016-01-27 2016-03-23 上海晓奥享荣汽车工业装备有限公司 汽车白车身焊装线多车型共线生产柔性切换总拼
CN108453767A (zh) * 2018-03-09 2018-08-28 东风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一种多车型混流生产方法即一体化抓手夹具装置
CN108942188A (zh) * 2018-07-10 2018-12-07 神龙汽车有限公司 一种后桥总成混流生产线的拧紧输送系统
CN208811351U (zh) * 2018-09-12 2019-05-03 上海祈德机电设备有限公司 车身夹具t型库柔性切换装置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8290171A (ja) * 2007-05-23 2008-12-04 Koganei Corp ワーククランプ装置
CN105414823A (zh) * 2016-01-27 2016-03-23 上海晓奥享荣汽车工业装备有限公司 汽车白车身焊装线多车型共线生产柔性切换总拼
CN108453767A (zh) * 2018-03-09 2018-08-28 东风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一种多车型混流生产方法即一体化抓手夹具装置
CN108942188A (zh) * 2018-07-10 2018-12-07 神龙汽车有限公司 一种后桥总成混流生产线的拧紧输送系统
CN208811351U (zh) * 2018-09-12 2019-05-03 上海祈德机电设备有限公司 车身夹具t型库柔性切换装置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378515A (zh) * 2021-12-31 2022-04-22 东风越野车有限公司 一种承载式军用越野车后轮罩焊接夹具系统及方法
CN114378515B (zh) * 2021-12-31 2023-06-16 东风越野车有限公司 一种承载式军用越野车后轮罩焊接夹具系统及方法
CN115092687A (zh) * 2022-06-16 2022-09-23 广州明珞装备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多车型柔性抓手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958976B (zh) 2023-03-0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2958976B (zh) 一种承载式、非承载式白车身下车体混流工装及方法
CN102689125B (zh) 轻型汽车下车身补焊夹具
CN106002011A (zh) 一种智能柔性焊接系统
CN110900481A (zh) 一种柔性阵列式飞机蒙皮吸附工装
CN206643549U (zh) 一种试制用车身地板补焊翻转工作台车
CN205817151U (zh) 轻量化机器人柔性定位抓具
CN205614247U (zh) 下车体试制工装
CN203459844U (zh) 用于白车身焊接生产线的定位装置及输送系统
CN113601081B (zh) 跨平台柔性组装装置
CN105711680A (zh) 一种自动变速器与发动机合装工装
CN204639585U (zh) 一种陶瓷抛光机磨头底座装配设备
CN206982530U (zh) 一种新型后机身胶接装配夹具
CN203141017U (zh) 一种客车底架用焊接夹具
JP2671605B2 (ja) 汎用ボディサイド組立治具
CN214721778U (zh) 一种承载式车身后轮罩总成定位工装及系统
CN215146099U (zh) 一种承载式车身后围总成定位工装及系统
CN114454149A (zh) 一种电子机器人用五轴机械手及其工作方法
CN210704812U (zh) 一种用于agv机器人的模块化拼装式车架
CN107139142A (zh) 一种重型汽车的分装工作台
CN109048947B (zh) 一种双滑台机器人涂胶系统
CN214721779U (zh) 一种非承载式车身后围总成定位工装及系统
CN110142538A (zh) 一种无线精密耦合式双层库位循环系统
CN204527396U (zh) 多车型共用的前悬上装搭载装置
CN205798846U (zh) 多平台车型混线生产的汽车仪表板分装台车
CN205254404U (zh) 车用后轴总成焊接夹具支撑座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