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2955819B - 投影透镜及投影装置 - Google Patents

投影透镜及投影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2955819B
CN112955819B CN201980072301.6A CN201980072301A CN112955819B CN 112955819 B CN112955819 B CN 112955819B CN 201980072301 A CN201980072301 A CN 201980072301A CN 112955819 B CN112955819 B CN 112955819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optical axis
incident
lens
cylinder
press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80072301.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2955819A (zh
Inventor
神垣哲生
清水仁
黑田泰斗
茅野宏信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Fujifilm Corp
Original Assignee
Fujifilm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Fujifilm Corp filed Critical Fujifilm Corp
Publication of CN11295581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955819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2955819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955819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B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FOR TAKING PHOTOGRAPHS OR FOR PROJECTING OR VIEWING THEM; 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EMPLOYING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3B21/00Projectors or projection-type viewer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3B21/14Details
    • G03B21/145Housing details, e.g. position adjustments thereof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B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FOR TAKING PHOTOGRAPHS OR FOR PROJECTING OR VIEWING THEM; 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EMPLOYING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3B21/00Projectors or projection-type viewer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3B21/14Details
    • G03B21/142Adjusting of projection optic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B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FOR TAKING PHOTOGRAPHS OR FOR PROJECTING OR VIEWING THEM; 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EMPLOYING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3B21/00Projectors or projection-type viewer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3B21/14Details
    • G03B21/20Lamp housings
    • G03B21/2006Lamp housings characterised by the light source
    • G03B21/2033LED or laser light sources
    • G03B21/204LED or laser light sources using secondary light emission, e.g. luminescence or fluorescence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B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FOR TAKING PHOTOGRAPHS OR FOR PROJECTING OR VIEWING THEM; 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EMPLOYING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3B21/00Projectors or projection-type viewer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3B21/14Details
    • G03B21/28Reflectors in projection beam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B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FOR TAKING PHOTOGRAPHS OR FOR PROJECTING OR VIEWING THEM; 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EMPLOYING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3B21/00Projectors or projection-type viewer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3B21/14Details
    • G03B21/30Details adapted to collapse or fold, e.g. for portability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5/00Details of television systems
    • H04N5/74Projection arrangements for image reproduction, e.g. using eidophor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B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FOR TAKING PHOTOGRAPHS OR FOR PROJECTING OR VIEWING THEM; 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EMPLOYING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3B21/00Projectors or projection-type viewer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3B21/14Details
    • G03B21/147Optical correction of image distortions, e.g. keystone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ultimedia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Projection Apparatus (AREA)
  • Structure And Mechanism Of Cameras (AREA)
  • Transforming Electric Information Into Light Information (AREA)
  • Camera Bodies And Camera Details Or Accessori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投影透镜及投影装置,所述投影透镜具备:第一旋转筒;第一固定筒,其可旋转地安装第一旋转筒;第一卡合部,其具有设置于第一旋转筒且从第一旋转筒突出的第一突出部、和设置于第一固定筒且与第一突出部抵接的第一抵接面,第一突出部与第一抵接面在第一入射侧光轴方向上相对配置;以及第一按压部,其将第一突出部压抵于第一抵接面。

Description

投影透镜及投影装置
技术领域
本公开的技术涉及一种投影透镜及投影装置。
背景技术
作为将图像投影到屏幕上的投影装置的投影仪广泛普及。投影仪例如具备液晶显示元件(LCD:Liquid Crystal Display)或DMD(Digital Micromirror Device:注册商标)等图像形成面板、以及将由图像形成面板形成的图像投影到屏幕上的投影透镜。
在这样的投影仪中,开发有具备可变更图像的投影方向的投影透镜的投影仪(参照国际公开第2018/055964号)。在国际公开第2018/055964号记载的投影仪中,在主体部收容图像形成面板,在主体部的外周面上安装投影透镜。
在国际公开第2018/055964号记载的投影仪中,表示由图像形成面板形成的图像的光束从主体部入射到投影透镜。投影透镜具备从入射侧依次具有第一光轴、第二光轴及第三光轴这三个光轴的弯曲光学系统。第一光轴是与从主体部入射的光束对应的光轴,第二光轴相对于第一光轴弯曲90°。第三光轴相对于第二光轴弯曲90°,是朝向屏幕出射光束的出射光轴。
投影透镜具有入射侧端部、中间部和出射侧端部。入射侧端部与第一光轴对应。中间部与第二光轴对应。出射侧端部与第三光轴对应。入射侧端部相对于主体部安装成不能旋转,中间部相对于入射侧端部绕第一光轴旋转。出射侧端部与中间部连结,当中间部旋转时,出射侧端部也绕第一光轴旋转。另外,出射侧端部相对于中间部绕第二光轴旋转。这样,通过出射侧端部绕第一光轴及第二光轴旋转,可变更投影方向。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技术课题
在这样的投影透镜中,收容弯曲光学系统的透镜镜筒例如为了使出射侧端部相对于中间部旋转而具有绕通过中间部的光轴旋转的旋转筒、和可旋转地安装旋转筒的固定筒。在有这样的旋转筒和固定筒的情况下,担心伴随旋转筒的旋转的光轴抖动。
本公开的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投影透镜及投影装置,在具备具有弯曲的至少两个光轴的弯曲光学系统和绕光轴旋转的旋转筒的投影透镜中,能够抑制伴随旋转筒的旋转的光轴抖动。
用于解决技术课题的手段
本公开的投影透镜是一种安装在具有电光学元件的投影装置的壳体上的投影透镜,其中,所述投影透镜具备:弯曲光学系统,其具备出射侧光轴和第一入射侧光轴至少这两个光轴,出射侧光轴出射从壳体入射的光,第一入射侧光轴配置在比出射侧光轴更靠入射侧,且相对于出射侧光轴弯曲;出射侧镜筒部,其收容具有出射侧光轴的出射侧光学系统,并绕第一入射侧光轴旋转;第一入射侧镜筒部,其配置在比出射侧镜筒部更靠入射侧,供第一入射侧光轴通过,并且具有随着出射侧镜筒部的旋转而绕第一入射侧光轴旋转的第一旋转筒、和可旋转地安装第一旋转筒的第一固定筒;第一突出部,其设置于第一旋转筒及第一固定筒中的一方,且从第一旋转筒及第一固定筒中的一方突出;第一抵接面,其设置于第一旋转筒及第一固定筒中的另一方,且与第一突出部相对及供其抵接;以及第一按压部,其通过沿第一入射侧光轴方向按压第一旋转筒及第一固定筒中的至少一方,将第一突出部压抵于第一抵接面。
优选第一旋转筒及第一固定筒中的一方为外筒,另一方为插入外筒的内部的内筒,第一突出部设置在内筒的外周面上,并且朝向外筒的内周面突出,在外筒的内周面上,沿第一入射侧光轴的周向形成有能够收容第一突出部的至少一部分的收容槽,在收容槽的内部的一面上形成有第一抵接面。
优选第一按压部设置于第一旋转筒及第一固定筒中的一方,投影透镜具备:第一被按压面,其设置于第一旋转筒及第一固定筒中的另一方,并且,在第一入射侧光轴方向上与第一按压部相对配置,且接受来自第一按压部的按压;以及至少一个第一嵌合孔,其在第一被按压面上与第一按压部嵌合,第一按压部在出射侧镜筒部绕第一入射侧光轴旋转时,切换第一按压部嵌合于第一嵌合孔的嵌合状态、和第一按压部从第一嵌合孔脱离的脱离状态。
优选在第一入射侧光轴的方向为与重力方向正交的水平方向的情况下,在将由于重力的作用而使出射侧镜筒部绕第一入射侧光轴旋转的旋转力设为T1,并将限制出射侧镜筒部绕第一入射侧光轴旋转的旋转限制力、即基于第一按压部的按压力而产生的旋转限制力设为F1的情况下,满足下述式(1)。
F1>T1····式(1)
优选弯曲光学系统具备第二入射侧光轴,第二入射侧光轴配置于比第一入射侧光轴更靠入射侧,且相对于第一入射侧光轴弯曲,投影透镜还具备:第二入射侧镜筒部,第二入射侧镜筒部配置于比第一入射侧镜筒部更靠入射侧,且供第二入射侧光轴通过,并且第二入射侧镜筒部具有随着第一入射侧镜筒部的旋转而绕第二入射侧光轴旋转的第二旋转筒、和可旋转地安装第二旋转筒的第二固定筒;第二突出部,其设置于第二旋转筒及第二固定筒中的一方,且从第二旋转筒及第二固定筒中的一方突出;第二抵接面,其设置于第二旋转筒及第二固定筒中的另一方,与第二突出部相对及供其抵接;以及第二按压部,其通过沿第二入射侧光轴方向按压第二旋转筒及第二固定筒中的至少一方,将第二突出部压抵于第二抵接面。
优选在第二入射侧光轴的方向为与重力方向正交的水平方向的情况下,在将由于重力的作用而使出射侧镜筒部及第一入射侧镜筒部绕第二入射侧光轴旋转的旋转力设为T2,并将限制出射侧镜筒部及第一入射侧镜筒部绕第二入射侧光轴旋转的旋转限制力、即基于第二按压部的按压力而产生的旋转限制力设为F2的情况下,满足下述式(2)。
F2>T2····式(2)
优选旋转限制力F1及旋转限制力F2进一步满足下述式(3)。
F1<F2····式(3)
优选第一突出部是滚珠轴承。
优选第一嵌合孔至少有四个,四个第一嵌合孔绕第一入射侧光轴以90°的间隔配置。
优选第一按压部设置有多个。
优选第一按压部至少设置有三个。
优选多个第一按压部包括按压力不同的两种以上的第一按压部。
优选具备连接出射侧镜筒部和第一入射侧镜筒部的第一连接架。
优选第一按压部安装在第一连接架的外周面上。
优选第一按压部是球塞。
本公开的另一投影透镜是安装在具有电光学元件的投影装置的壳体上的投影透镜,其中,投影透镜具备:弯曲光学系统,其具备出射侧光轴和第一入射侧光轴至少这两个光轴,出射侧光轴出射从壳体入射的光,第一入射侧光轴配置在比出射侧光轴更靠入射侧,且相对于出射侧光轴弯曲;出射侧镜筒部,其收容具有出射侧光轴的出射侧光学系统,并绕第一入射侧光轴旋转;第一入射侧镜筒部,其配置在比出射侧镜筒部更靠入射侧,供第一入射侧光轴通过,并且具有随着出射侧镜筒部的旋转而绕第一入射侧光轴旋转的第一旋转筒、和可旋转地安装第一旋转筒的第一固定筒;第一按压部,其设置于第一旋转筒及第一固定筒中的一方,且按压另一方;第一被按压面,其设置于第一旋转筒及第一固定筒中的另一方,且接受来自第一按压部的按压;以及至少一个第一嵌合孔,其在第一被按压面上与第一按压部嵌合,在出射侧镜筒部绕第一入射侧光轴旋转时,切换第一按压部嵌合于第一嵌合孔的嵌合状态、和第一按压部从第一嵌合孔脱离的脱离状态。
本公开的另一投影透镜具备多个第一按压部,第一嵌合孔的数量为至少一个以上,第一嵌合孔的数量比第一按压部的数量少。
本公开的投影装置具备上述投影透镜。
发明效果
根据本公开,在具备具有弯曲的至少两个光轴的弯曲光学系统和绕光轴旋转的旋转筒的投影透镜中,能够抑制伴随旋转筒的旋转的光轴抖动。
附图说明
图1是投影仪的俯视图。
图2是设为横向放置状态的投影仪的立体图。
图3是设为纵向放置状态的投影仪的立体图。
图4是表示使用投影仪将图像投影到屏幕上的状态的图。
图5是投影透镜的侧视图。
图6是投影透镜的纵剖视图。
图7是投影透镜的外观立体图。
图8是与图7不同的投影透镜的外观立体图。
图9是投影透镜的分解立体图。
图10是第一按压部及第一导通部的说明图。
图11是球塞的说明图。图11A表示嵌合状态,图11B表示脱离状态。
图12是第二按压部的说明图。
图13是第一导通部和第二导通部的说明图。
图14是固定电极及旋转电极的说明图。
图15是第二镜筒部的纵剖视图。
图16是第一卡合部的说明图。图16A是第一卡合部的俯视图,图16B是第一卡合部的剖视图。
图17是表示第一卡合部及第一按压部的关系的说明图。图17A是表示第一按压部的俯视图,图17B是第一卡合部的剖视图。
图18是第一卡合部的示意图。
图19是第二光轴的方向为水平方向的姿势的投影透镜的立体图。
图20是旋转力T1和旋转限制力F1的说明图。
图21是旋转力T2和旋转限制力F2的说明图。
图22是旋转位置检测机构的说明图。
图23是图案形成部的说明图。
图24是第一旋转筒的旋转位置的转移图。图24A表示初始位置。图24C表示从初始位置旋转了90°的位置。图24B表示中间位置。
图25是第二光轴的方向为重力方向时的投影透镜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将参照附图对本公开的技术的实施方式的一例进行说明。
此外,在本说明书中使用的“第一”、“第二”、及“第三”等用语是为了避免构成要素的混淆而附加的,并不限定投影仪或透镜内存在的构成要素的数量。
如图1所示,本实施方式的投影仪10相当于投影装置,具备投影透镜11和主体部12。主体部12相当于壳体。投影透镜11的一端部安装在主体部12上。图1表示在不使用投影仪10的情况下收纳了投影透镜11的收纳状态。
主体部12具备基座部12A、突出部12B和收纳部12C。基座部12A收容图像形成单元26(参照图4)及控制基板(未图示)等主要部件。
基座部12A相当于中央部。基座部12A在图1所示的俯视时为横长的大致矩形状。突出部12B从基座部12A的一边突出。突出部12B为大致矩形状,突出部12B的宽度是基座部12A的一边的长度的大致一半程度。因此,主体部12作为将基座部12A和突出部12B合起来的整体,在俯视时为大致L字形状。
收纳部12C收纳投影透镜11。在图1中,收纳部12C是在突出部12B的左侧产生的空间,与突出部12B同样地在俯视时呈大致矩形状。即,在图1中,假定主体部12的外周面中的上侧的侧面12D及左侧的侧面12E沿侧面12D与侧面12E交叉的方向延长。将该延长的各侧面12D及侧面12E作为外缘而划定的空间是收纳部12C。因此,主体部12在单体中为大致L字形状,但若作为包含收纳部12C的整体来看,则在俯视时为大致矩形状。收纳部12C相对于将投影仪10纵向放置时的突出部12B的高度,也可视为在基座部12A侧凹陷的部分,所以相当于凹陷部。
投影透镜11在不使用投影仪10的情况下,以不从矩形状的收纳部12C突出的方式变形后,收纳于收纳部12C。因此,如图1所示,在收纳状态下,投影仪10作为组合了L字状的主体部12和投影透镜11的整体,成为大致长方体形状,外周面的凹凸变少。由此,在收纳状态下,容易搬运及收纳投影仪10。
表示由图像形成单元26形成的图像的光束从主体部12入射到投影透镜11。投影透镜11利用光学系统对基于入射的光束的图像光进行放大成像。由此,投影透镜11将由图像形成单元26形成的图像的放大像投影到屏幕36(参照图4)上。
作为一例,投影透镜11具有使光轴弯曲两次的弯曲光学系统(参照图2及图3),在图1所示的收纳状态下,投影透镜11整体呈向上方凸出的大致U字形状。投影透镜11具备入射侧端部14A、中间部14B及出射侧端部14C。在中间部14B的两端中的一端连接入射侧端部14A,在中间部14B的两端中的另一端连接出射侧端部14C。来自主体部12的光入射到入射侧端部14A。在出射侧端部14C设置有出射透镜16。从主体部12入射到入射侧端部14A的光经由中间部14B被导向出射侧端部14C。出射侧端部14C将从主体部12经由入射侧端部14A及中间部14B引导的光从出射透镜16朝向屏幕36出射。
入射侧端部14A安装于主体部12。入射侧端部14A的安装位置是在图1的左右方向上与突出部12B相邻的位置,位于基座部12A的中央附近。在投影透镜11的收纳状态下,中间部14B从基座部12A的中央附近向与突出部12B相反的端部侧、即图1中的左侧延伸。出射侧端部14C的角部14D和突出部12B的角部12F配置在图1中的左右方向上大致对称的位置。
出射侧端部14C的外形以与突出部12B的外形大致相同的形状形成,使投影透镜11的外形和主体部12的外形具有统一感。因此,在收纳状态下,投影透镜11的外形成为宛如构成主体部12的外形的一部分的设计。
如图2及图3所示,投影透镜11具备弯曲光学系统。弯曲光学系统具有第一光轴A1、第二光轴A2和第三光轴A3。第二光轴A2是相对于第一光轴A1弯曲90°的光轴。第三光轴A3是相对于第二光轴A2弯曲90°的光轴。
入射侧端部14A相对于主体部12不能旋转地安装。中间部14B可相对于入射侧端部14A绕第一光轴A1旋转。由于出射侧端部14C与中间部14B连结,因此当中间部14B相对于入射侧端部14A旋转时,出射侧端部14C也绕第一光轴A1旋转。绕第一光轴A1的可旋转范围小于360°,在本例中为180°。将绕第一光轴A1的可旋转范围限制为小于360°是为了在突出部12B与入射侧端部14A相邻的状态下防止突出部12B与投影透镜11的干涉。
另外,出射侧端部14C可相对于中间部14B绕第二光轴A2旋转。与中间部14B不同,对出射侧端部14C绕第二光轴A2的旋转没有限制。例如,也可以使出射侧端部14C旋转360°以上。
总之,出射侧端部14C能够以第一光轴A1和第二光轴A2这两个轴为旋转轴进行旋转。由此,用户不用移动主体部12就能够改变投影透镜11的投影方向。
图2表示相对于设置面18横向放置投影仪10的状态,图3表示相对于设置面18纵向放置投影仪10的状态。这样,投影仪10能够以横向放置的姿势和纵向放置的姿势使用。
如图3所示,在突出部12B的侧面12D设置有操作面板22。操作面板22具有多个操作开关。操作开关例如是电源开关及调整用开关等。调整用开关是用于进行各种调整的开关。调整用开关例如包括用于进行投影到屏幕36上的图像的画质调整和梯形校正的开关。
在中间部14B的一面设置有第一解锁开关24A及第二解锁开关24B。在投影透镜11上设置有第一旋转锁定机构和第二旋转锁定机构。第一旋转锁定机构锁定中间部14B相对于入射侧端部14A绕第一光轴A1的旋转。第二旋转锁定机构锁定出射侧端部14C相对于中间部14B绕第二光轴A2的旋转。第一解锁开关24A是对第一旋转锁定机构输入解除中间部14B的旋转锁定的指示的操作开关。第二解锁开关24B是对第二旋转锁定机构输入解除出射侧端部14C的旋转锁定的指示的操作开关。
如图4所示,在主体部12上设置有图像形成单元26。图像形成单元26形成投影的图像。图像形成单元26具备图像形成面板32、光源34和导光部件(未图示)等。图像形成面板32是电光学元件的一例。
光源34向图像形成面板32照射光。导光部件将来自光源34的光导向图像形成面板32。图像形成单元26例如是使用DMD作为图像形成面板32的反射型图像形成单元。众所周知,DMD是具有能够使从光源34照射的光的反射方向变化的多个微镜、以像素单位二维排列各微镜的图像显示元件。DMD通过根据图像改变各微镜的朝向,切换来自光源34的光的反射光的通断,从而进行与图像对应的光调制。
作为光源34的一例,可举出白色光源。白光源发出白色光。白色光源例如是通过组合激光光源和荧光体而实现的光源。激光光源对荧光体发出蓝色光作为激励光。荧光体通过被从激光光源发出的蓝色光激发而发出黄色光。白色光源通过组合从激光光源发出的蓝色光和从荧光体发出的黄色光而发出白色光。在图像形成单元26中还设置有旋转滤色器,该旋转滤色器将光源34发出的白色光分时选择性地转换为蓝色光B(Blue)、绿色光G(Green)以及红色光R(Red)的各色光。通过将B、G和R各色光选择性地照射到图像形成面板32上,可获得承载有B、G和R各色图像信息的图像光。这样得到的各色图像光通过选择性地入射到投影透镜11,向屏幕36投影。各色的图像光在屏幕36上被合并,在屏幕36上显示全彩色的图像P。
如图5及图6所示,投影透镜11具备透镜镜筒40。透镜镜筒40收容弯曲光学系统。透镜镜筒40具备第一镜筒部41、第二镜筒部42、以及第三镜筒部43。第一镜筒部41、第二镜筒部42和第三镜筒部43分别收容有透镜。收容在第一镜筒部41中的透镜配置在第一光轴A1上。收容在第二镜筒部42中的透镜配置在第二光轴A2上。收容在第三镜筒部43中的透镜配置在第三光轴A3上。第一镜筒部41的中心轴与第一光轴A1大致一致。第二镜筒部42的中心轴与第二光轴A2大致一致。第三镜筒部43的中心轴与第三光轴A3大致一致。此外,图5和图6表示图2和图4所示状态下的透镜镜筒40。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为了简化说明,省略各个透镜的详细结构而表现为一个透镜,但各个透镜也可以是多片透镜。
第一镜筒部41是位于最靠近入射侧的镜筒部,第三镜筒部43是位于最靠近出射侧的镜筒部,第二镜筒部42是位于第一镜筒部41与第三镜筒部43之间的镜筒部。
而且,透镜镜筒40具备第一反射镜保持部44和第二反射镜保持部46。第一反射镜保持部44保持第一反射镜48,第二反射镜保持部46保持第二反射镜49。第一反射镜48和第二反射镜49分别是构成弯曲光学系统的光学元件之一,是使光轴弯曲的反射部。第一反射镜48通过使第一光轴A1弯曲而形成第二光轴A2。第二反射镜49通过使第二光轴A2弯曲而形成第三光轴A3。第一反射镜保持部44配置在第一镜筒部41与第二镜筒部42之间。第二反射镜保持部46配置在第二镜筒部42与第三镜筒部43之间。
第二镜筒部42的内筒42B的前端部和保持于该前端部的透镜L22进入到第二反射镜保持部46的内部。由此,透镜L22与第二反射镜49的距离变小,即使使第二反射镜49小型化,也能够反射来自透镜L22的光。另外,能够使第二反射镜49小型化,并且使第二反射镜保持部46也小型化。
透镜镜筒40除了出射透镜16等一部分以外,被外装罩50覆盖。外装罩50具有第一外装罩50A、第二外装罩50B、以及第三外装罩50C。第一外装罩50A是与入射侧端部14A对应的外装罩,第二外装罩50B是与中间部14B对应的外装罩,第三外装罩50C是与出射侧端部14C对应的外装罩。
第一外装罩50A覆盖第一镜筒部41,构成入射侧端部14A的外周面。第二外装罩50B主要覆盖第一反射镜保持部44和第二镜筒部42,构成中间部14B的外周面。第三外装罩50C主要覆盖第二反射镜保持部46和第三镜筒部43,构成出射侧端部14C的外周面。
另外,也如图7和图8所示,在透镜镜筒40的外周面上配置有各种致动器。具体而言,在第一镜筒部41的外周面上设置有变焦用马达51,在第二反射镜保持部46的外周面上设置有聚焦用马达52。另外,在第一反射镜保持部44的外周面上设置有螺线管53(也参照图6),在第二镜筒部42的外周面上设置有螺线管54(也参照图6)。螺线管53构成第一旋转锁定机构。螺线管54构成第二旋转锁定机构。变焦用马达51、聚焦用马达52、螺线管53和螺线管54是电驱动部的一例。
在图6中,第一镜筒部41具备内筒41A、外筒41B、变焦透镜镜筒41C、凸轮筒41D、以及调焦筒41E。在内筒41A的在第一光轴A1上的入射侧的端部,设置有朝向内筒41A的径向外侧突出的凸缘56。凸缘56将内筒41A以不可旋转的方式固定到主体部12。外筒41B配置于内筒41A的出射侧,覆盖内筒41A的外周面的一部分。外筒41B以能够绕第一光轴A1旋转的方式安装到内筒41A。
第一镜筒部41保持第一光学系统L1。第一光学系统L1例如由透镜FA、透镜组Z1和透镜Z2构成,且配置在第一光轴A1上。透镜组Z1由透镜Z11和透镜Z12构成。凸轮筒41D和变焦透镜镜筒41C收容在内筒41A内。变焦透镜镜筒41C具有两组变焦透镜。两组变焦透镜由透镜组Z1和透镜Z2构成。
在凸轮筒41D上形成有第一凸轮槽(未图示)和第二凸轮槽(未图示)。第一凸轮槽是用于使透镜组Z1移动的凸轮槽。第二凸轮槽是用于使透镜Z2移动的凸轮槽。在透镜组Z1的透镜保持框上设置有第一凸轮销(未图示)。在透镜Z2的透镜保持框上设置有第二凸轮销(未图示)。第一凸轮销插入到第一凸轮槽中,第二凸轮销插入到第二凸轮槽中。
当凸轮筒41D绕第一光轴A1旋转时,透镜组Z1沿着第一凸轮槽沿第一光轴A1移动,透镜Z2沿着第二凸轮槽沿第一光轴A1移动。这样,当透镜组Z1和透镜Z2沿第一光轴A1移动时,透镜组Z1在第一光轴上的位置发生变化,透镜Z2在第一光轴A1上的位置发生变化,透镜组Z1与透镜Z2之间的间隔发生变化。由此,进行变焦。
凸轮筒41D通过变焦用马达51的驱动而旋转。在内筒41A的外侧设置有圆筒状的齿轮58。齿轮58通过变焦用马达51的驱动而在内筒41A的周围旋转。在齿轮58上设置有用于使凸轮筒41D旋转的驱动销(未图示)。当齿轮58旋转时,驱动销也沿内筒41A的周向旋转,凸轮筒41D随着该旋转而旋转。为了防止与驱动销的干涉,在内筒41A上沿周向形成有供驱动销插通的插通槽(未图示)。
另外,在变焦透镜镜筒41C的内部,在透镜Z11与透镜Z12之间设置有固定光圈St。固定光圈St对从主体部12入射的光束进行缩小。通过将固定光圈St设置在变焦透镜镜筒41C内,可实现与光束的入射高度无关地、成像面的中心和周边的图像的大小不变化的远心光学系统。
调焦筒41E安装于内筒41A的入射侧的端部,可相对于内筒41A绕第一光轴A1旋转。在调焦筒41E的出射侧的端部的外周面和内筒41A的内周面上,分别形成有螺纹槽,各螺纹槽相互啮合。由于内筒41A相对于主体部12固定,因此当调焦筒41E相对于内筒41A旋转时,通过螺纹的作用,调焦筒41E沿着第一光轴A1移动。
调焦筒41E保持调焦用的透镜FA。透镜FA通过沿着第一光轴A1移动,调整投影透镜11的整个系统的对焦位置与图像形成面板32的相对位置。在将投影透镜11安装到主体部12上时,在投影透镜11相对于图像形成面板32的安装位置上产生个体差异。调焦筒41E是为了吸收这样制造时的个体差异,使投影透镜11的整个系统的对焦位置和与图像形成面板32的相对位置大致相同而设置的。
在外筒41B的外周面上,设置有第一旋转位置检测传感器59。第一旋转位置检测传感器59检测外筒41B相对于内筒41A的旋转位置。
第一反射镜保持部44安装在外筒41B的出射侧的端部。因此,第一反射镜保持部44随着外筒41B相对于内筒41A绕第一光轴A1的旋转而绕第一光轴A1旋转。第一反射镜保持部44以第一反射镜48的反射面相对于第一光轴A1和第二光轴A2分别成45°的角度的姿势保持第一反射镜48。第一反射镜48是在玻璃等透明部件上涂敷了反射膜的镜面反射型反射镜。
第二镜筒部42具备外筒42A和内筒42B。外筒42A的入射侧的端部安装于第一反射镜保持部44。内筒42B相对于外筒42A可绕第二光轴A2旋转地安装。
第二镜筒部42保持第二光学系统L2。第二光学系统L2例如由透镜L21和透镜L22构成,配置在第二光轴A2上。外筒42A保持透镜L21。内筒42B保持透镜L22。
在本例中,第二光学系统L2作为中继透镜发挥功能。更具体而言,第一镜筒部41的第一光学系统L1在第一反射镜保持部44中形成中间图像。第二光学系统L2将该中间图像作为被摄体,将表示中间图像的光束中继到第二反射镜保持部46和第三镜筒部43。
在第二镜筒部42中,第二反射镜保持部46安装于内筒42B的出射侧的端部。因此,随着内筒42B相对于外筒42A绕第二光轴A2的旋转,第二反射镜保持部46绕第二光轴A2旋转。
在外筒42A的外周面上设置有第二旋转位置检测传感器60。第二旋转位置检测传感器60检测内筒42B相对于外筒42A的旋转位置。
第二反射镜保持部46以第二反射镜49的反射面相对于第二光轴A2和第三光轴A3分别成45°的角度的姿势保持第二反射镜49。第二反射镜49是与第一反射镜48同样的镜面反射型反射镜。
第二反射镜保持部46的出射侧的端部46A构成第三镜筒部43。除了端部46A之外,第三镜筒部43还具备固定筒43A、出射透镜保持框43B和聚焦透镜镜筒43C。
第三镜筒部43保持第三光学系统L3。第三光学系统L3例如由透镜L31、透镜L32以及出射透镜16构成,配置在第三光轴A3上。端部46A是中心轴与第三光轴A3大致一致的筒状部,作为保持透镜L31的透镜保持框发挥功能。
在端部46A的出射侧安装有固定筒43A。在固定筒43A的出射侧的端部安装有出射透镜保持框43B。固定筒43A在内周侧将聚焦透镜镜筒43C保持为能够沿第三光轴A3方向移动。聚焦透镜镜筒43C保持聚焦用的透镜L32。
在固定筒43A的外周上设置有齿轮62。齿轮62通过聚焦用马达52的驱动而沿固定筒43A的周向旋转。在齿轮62的内周面上形成有螺纹槽。在固定筒43A的外周面上也形成有螺纹槽。齿轮62的内周面的螺纹槽与固定筒43A的外周面的螺纹槽相互啮合。因此,当齿轮62旋转时,齿轮62相对于固定筒43A沿第三光轴A3方向移动。齿轮62上设置有驱动销62A,驱动销62A插入聚焦透镜镜筒43C中。因此,随着齿轮62的移动,聚焦透镜镜筒43C也沿着第三光轴A3移动。通过该聚焦透镜镜筒43C的移动,作为投影透镜11的对焦位置,调节与屏幕36和投影透镜11之间的距离对应的对焦位置。
在此,在本例中,第三光轴A3是出射从主体部12入射到投射透镜11的光的出射侧光轴的一例,第二光轴A2是配置在比第三光轴A3更靠入射侧、且相对于第三光轴A3弯曲的第一入射侧光轴的一例,第一光轴A1是配置在比第二光轴A2更靠入射侧、且相对于第二光轴A2弯曲的第二入射侧光轴的一例。
另外,第三镜筒部43是供出射侧光轴通过的出射侧镜筒部的一例。第二镜筒部42是配置于比出射侧镜筒部更靠入射侧、且供第一入射侧光轴通过的第一入射侧镜筒部的一例。第一镜筒部41是配置于比第一入射侧镜筒部更靠入射侧、且供第二入射侧光轴通过的第二入射侧镜筒部的一例。
另外,在第二镜筒部42中,内筒42B是随着第三镜筒部43的旋转而绕第一入射侧光轴(第二光轴A2)旋转的第一旋转筒的一例。外筒42A是安装有第一旋转筒的第一固定筒的一例。在第一镜筒部41中,外筒41B是绕第二入射侧光轴(第一光轴A1)旋转的第二旋转筒的一例,内筒41A是第二固定筒的一例。
如图7至图9所示,在第二反射镜保持部46的入射侧的端部,设置有与第二镜筒部42的内筒42B的一端连结的旋转部64。通过将内筒42B与旋转部64连结,内筒42B随着第三镜筒部43及第二反射镜保持部46绕第二光轴A2的旋转而旋转。旋转部64形成为比内筒42B的直径大、且比内筒42B更向径向扩展的凸缘形状。
在外筒42A的出射侧的端部,设有直径大于入射侧的端部的宽幅部66。如图6所示,旋转部64的入射侧的面64A与宽幅部66的出射侧的端面66A在第二光轴A2方向上相对配置。
在旋转部64的出射侧的面64B上,安装有四个球塞68。球塞68如后所述,是沿第二光轴A2方向按压作为第一固定筒的外筒42A的第一按压部的一例。第二反射镜保持部46是连接第三镜筒部43和第二镜筒部42的第一连接架的一例。作为第一按压部的一例的球塞68安装在作为第一连接架的外周面的一例的旋转部64的面64B上。
在旋转部64的面64B上,形成有用于安装球塞68的安装孔69。安装孔69与球塞68的数量对应地形成有四个。在球塞68的绕轴的外周面上形成有螺纹,通过螺纹与安装孔69卡合,利用螺纹的作用将球塞68固定在旋转部64上。另外,球塞68能够利用螺纹的作用调整第二光轴A2方向的安装位置。
作为一例,在绕第二光轴A2的周向上,以90°的间隔配置四个安装孔69。四个球塞68通过安装在各安装孔69中,在绕第二光轴A2的周向上隔开90°的间隔配置。
宽幅部66的面66A(也参照图10和图11)在第二光轴A2方向上与球塞68相对配置。宽幅部66的面66A是接受来自球塞68的按压的第一被按压面的一例。球塞68随着第三镜筒部43绕第二光轴A2的旋转而旋转。无论第三镜筒部43的旋转位置如何,宽幅部66的面66A都接受来自球塞68的按压。
如图10所示,在面66A上,形成有四个嵌合孔70,该四个嵌合孔70供四个球塞68各自的端部嵌合。嵌合孔70是第一嵌合孔的一例。四个嵌合孔70与四个球塞68对应,在绕第二光轴A2的周向上隔开90°的间隔配置。
如图11所示,球塞68如众所周知,具有设置于主体内部的弹簧68B和设置于主体的一端部的球68A。球68A被弹簧68B的按压力向从主体的一端部突出的方向按压。在第三镜筒部43绕第二光轴A2旋转时,球塞68切换图11A所示的球塞68与嵌合孔70嵌合的嵌合状态、和图11B所示的球塞68从嵌合孔70脱离的脱离状态。
另外,在图10中,在内筒42B(参照图9等)的外周面上,形成有安装滚珠轴承72的安装孔73。滚珠轴承72是沿内筒42B的径向突出的第一突出部的一例。如后所述,滚珠轴承72构成使内筒42B相对于外筒42A(参照图9等)可旋转地卡合的第一卡合部。滚珠轴承72具有轴部和头部,头部是作为滚珠轴承发挥功能的带轴的滚珠轴承。通过滚珠轴承72的轴部嵌合在安装孔73中,将滚珠轴承72固定在内筒42B上。在滚珠轴承72固定于内筒42B的状态下,滚珠轴承72向内筒42B的径向突出。
滚珠轴承72设置有三个。三个滚珠轴承72在内筒42B中在绕第二光轴A2的周向上隔开120°的间隔配置(也参照图14)。在宽幅部66中,在绕第二光轴A2的周向的外周面上,形成有能够插入三个滚珠轴承72的插入孔66B。插入孔66B是为了在将内筒42B插入外筒42A的内部的状态下使滚珠轴承72从外筒42A的外部进入外筒42A的内部而设置的。
另外,如图9加之图12所示,在第一镜筒部41中,在作为第二旋转筒的外筒41B上也设置有四个球塞74。球塞74如后所述,是沿第一光轴A1方向按压作为第二固定筒的内筒41A的第二按压部的一例。第一反射镜保持部44是连接第二镜筒部42和第一镜筒部41的第二连接架的一例。球塞74安装于第一反射镜保持部44,并配置在第一反射镜保持部44的内部。第一反射镜保持部44是保持第二按压部的按压部保持部件的一例。第一反射镜保持部44能够与外筒41B分离。
在第一反射镜保持部44上,与安装孔69同样地形成有用于安装球塞74的安装孔44A。安装孔44A与球塞74的数量对应地形成有四个。与球塞68同样地,在球塞74的绕轴的外周面上形成有螺纹,通过螺纹与安装孔44A卡合,利用螺纹的作用将球塞74固定在第一反射镜保持部44上。另外,球塞74能够利用螺纹的作用调整第一光轴A1方向的安装位置。
作为一例,与球塞68的安装孔69同样地,在绕第一光轴A1的周向上以90°的间隔配置四个安装孔44A。四个球塞74通过安装在各安装孔44A中,在绕第一光轴A1的周向上隔开90°的间隔配置。
内筒41A的出射侧的端面41A1在第一光轴A1方向上与球塞74相对配置。端面41A1是接受来自球塞74的按压的第二被按压面的一例。球塞74随着第二镜筒部42绕第一光轴A1的旋转而旋转。无论第二镜筒部42的旋转位置如何,内筒41A的端面41A1都接受来自球塞74的按压。
在内筒41A的端面41A1上,形成有四个嵌合孔76(参照图9),该四个嵌合孔76供四个球塞74各自的端部嵌合。嵌合孔76是第二嵌合孔的一例。四个嵌合孔76与四个球塞74对应,在绕第一光轴A1的周向上隔开90°的间隔配置。
在第二镜筒部42绕第一光轴A1旋转时,四个球塞74切换球塞74与嵌合孔76嵌合的嵌合状态、和球塞74从嵌合孔76脱离的脱离状态。这样的球塞74的动作与图11中所示的球塞68的动作相同。
另外,如图9所示,在内筒41A的外周面上,形成有用于安装与滚珠轴承72同样的滚珠轴承78的安装孔41A2。滚珠轴承78是从内筒41A突出的第二突出部的一例。如后所述,作为第二突出部发挥功能的滚珠轴承构成使外筒41B相对于内筒41A可旋转地卡合的第二卡合部。
滚珠轴承78与滚珠轴承72同样地设置有三个。三个滚珠轴承78在内筒41A中在绕第一光轴A1的周向上隔开120°的间隔配置。在外筒41B中,在绕第二光轴A2的周向的外周面上,形成有可插入三个滚珠轴承78的插入孔41B1。插入孔41B1是为了在将内筒41A插入外筒41B的内部的状态下使滚珠轴承78从外筒41B的外部进入外筒41B的内部而设置的。
另外,在内筒42B的外周面上,在内筒42B安装于外筒42A的状态下,在与外筒42A的内周面相对的部分设置有图案形成部80(参照图9及图10)。如后所述,图案形成部80和第二旋转位置检测传感器60构成第二旋转位置检测机构。
如图10所示,在外筒42A的宽幅部66的端面66A与旋转部64的面64A之间设有第一导通部82。第一导通部82在外筒42A侧与内筒42B侧之间进行电导通。例如,在光轴方向上,在内筒42B侧,在第二反射镜保持部46的外周面上配置有聚焦用马达52。另一方面,在外筒42A侧,例如在主体部12内设有向聚焦用马达52供给电力的电源及发送控制信号的控制基板。第一导通部82用于将来自电源的电力和来自控制基板的控制信号发送到聚焦用马达52。第一导通部82由无电缆方式的导通部构成。
如图13所示,连接器83A例如经由金属切片(未图示)等与第一导通部82电连接。连接器83A随着内筒42B绕第二光轴A2的旋转而旋转。另外,连接器83A经由电缆86A与聚焦用马达52电连接。
如图10所示,在第二反射镜保持部46的旋转部64和外筒42A的宽幅部66中,旋转电极82B和固定电极82A配置在比球塞68更靠外侧的位置。其结果是,由于能够从旋转部64的外侧拉出电缆86A,因此能够减少其他部件的干涉,容易进行聚焦用马达52与电缆86A的电连接。
另外,连接器83B设置在外筒42A上(也参照图9)。连接器83B例如经由金属切片(未图示)等与第一导通部82电连接。另外,连接器83B经由电缆86B与主体部12的电源及控制基板电连接。
在图10中,第一导通部82由设置在外筒42A上的固定电极82A和设置在内筒42B上的旋转电极82B这一组电极构成。旋转电极82B安装在与内筒42B连结的旋转部64上,并且相对于内筒42B间接地设置。因此,旋转电极82B随着内筒42B的旋转而旋转。固定电极82A安装在外筒42A的宽幅部66的面66A上,并且相对于外筒42A直接设置。由于外筒42A不绕第二光轴A2旋转,因此固定电极82A也不绕第二光轴A2旋转。
固定电极82A是在绕第二光轴A2的周向上延伸的平面电极。更具体而言,平面电极是环状的电极。旋转电极82B是与固定电极82A局部接触的局部接触电极。旋转电极82B设置有四个,并且四个旋转电极82B在环状的固定电极82A的周向上隔开间隔配置。
四个旋转电极82B安装在环状的安装板84上。安装板84安装在旋转部64上。由此,四个旋转电极82B间接地设置于内筒42B,且随着内筒42B的旋转而旋转。连接器83A也安装在安装板84上。固定电极82A和旋转电极82B在保持接触状态的同时相对旋转。即,固定电极82A和旋转电极82B在始终接触的状态下相对旋转。
在外筒42A及内筒42B的径向上,第一导通部82配置在比球塞68更靠外侧的位置。
如图10加之图14所示,旋转电极82B由具有弹性且导电性的切片82B1形成。切片82B1呈带状。切片82B1在长度方向的中间部,切片82B1的两端向朝向固定电极82A的方向弯曲。切片82B1在长度方向的两端与固定电极82A接触。
安装切片82B1的安装板84与固定电极82A之间的间隔D1比未对切片82B1施加外力的状态的厚度窄。因此,切片82B1在弹性变形的状态下与固定电极82A接触。切片82B1利用弹性力的作用,将切片82B1的两端向固定电极82A按压。因此,旋转电极82B被压接在固定电极82A上。
另外,如图10所示,旋转电极82B具有输入互不相同的电信号的两个一组的切片82B1。固定电极82A也设置有两个,两个固定电极82A分别与各切片82B1接触。它们作为电力供给用和控制信号发送用的各个电极来使用。
如图13所示,在第二镜筒部42中,用于在作为第一旋转筒的内筒42B侧与作为第一固定筒的外筒42A侧之间进行电导通的第一导通部82是无电缆方式的导通部。与此相对,在第一镜筒部41中,用于在作为第二旋转筒的外筒41B侧与作为第二固定筒的内筒41A侧之间进行电导通的第二导通部是利用电缆86B的电缆方式的导通部。
如图15和图17所示,在第二镜筒部42中,在外筒42A的内周面上形成有收容槽88。如图16A所示,在外筒42A的内周面上,收容槽88形成在绕第二光轴A2的周向的整周。收容槽88能够收容滚珠轴承72的至少一部分。内筒42B在将从内筒42B突出的滚珠轴承72收容于收容槽88的状态下,相对于外筒42A旋转。
如图16B所示,在收容槽88的内部,在第二光轴A2方向上,在出射侧的一面上形成有与滚珠轴承72抵接的抵接面88A。球轴承72和抵接面88A在第二光轴A2方向上相对配置。抵接面88A是第一抵接面的一例。由滚珠轴承72和抵接面88A构成第一卡合部。
在图17中,如图17A所示,球塞68设置在旋转部64上。如图17B所示,球塞68沿第二光轴A2方向按压外筒42A的面66A。通过该按压,设置于内筒42B的滚珠轴承72被按压在形成于外筒42A的收容槽88的抵接面88A上。通过滚珠轴承72与抵接面88A抵接,可抑制滚珠轴承72与收容槽88的松动。
图18是表示忽略多个滚珠轴承72与多个球塞68的实际的相对位置关系而使滚珠轴承72和球塞68的功能明确的示意图。
如图18所示,球塞68具有顶部68C。顶部66C是球塞68的外周部中离端面66A最远的部分。安装有球塞68的旋转部64与滚珠轴承72之间的间隔D2被固定。球塞68相对于旋转部64的安装位置能够通过球塞68的螺纹的作用进行调整。因此,若增加球塞68相对于旋转部64的插入量,则球塞68的顶部68C与滚珠轴承72之间的间隔D3变窄,相反若减少插入量,则间隔D3变宽。
将间隔D3设为越窄,滚珠轴承72对抵接面88A的按压力越强。按压力越强,越能够抑制内筒42B相对于外筒42A的松动。
另外,按压力越强,滚珠轴承72与抵接面88A的摩擦力以及球塞68与面66A的摩擦力变得越大。由于这些摩擦力,产生限制内筒42B的旋转的旋转限制力,即,限制出射侧端部14C绕第二光轴A2旋转的旋转限制力。当旋转限制力大时,用于使出射侧端部14C旋转的操作力也变大。另一方面,当旋转限制力小时,有可能出射侧端部14C会不经意地旋转。考虑到这些情况,设定基于球塞68的按压力而产生的旋转限制力。
在本例中,如下进行设定。首先,如图19和图20所示,在第二光轴A2的方向为与重力方向G正交的水平方向H的情况下,将由于重力的作用而使出射侧端部14C绕第二光轴A2旋转的旋转力设为T1。旋转力T1是作用于出射侧端部14C的重心O1位置的旋转力。旋转力T1相当于使第三镜筒部43绕第二光轴A2旋转的旋转力。
另外,在第二光轴A2的方向为水平方向H的情况下,将限制出射侧端部14C绕第二光轴A2旋转的旋转限制力、即基于作为第一按压部的球塞68的按压力而产生的旋转限制力设为F1。旋转限制力F1相当于限制第三镜筒部43绕第二光轴A2旋转的旋转限制力。
这些旋转力T1与旋转限制力F1的关系被设定为满足下式(1)。
F1>T1····式(1)
当旋转力T1与旋转限制力F1的关系满足式(1)时,即使在将投影透镜11的姿势设为图19及图20所示的姿势的情况下,出射侧端部14C的光的出射方向也不会因重力的作用而旋转。
另外,在第一镜筒部41中也设置有与第二镜筒部42中的第一卡合部同样的第二卡合部。第二卡合部由相当于第二突出部的滚珠轴承78(参照图9)和在第一光轴A1方向上与滚珠轴承78相对配置的第二抵接面(未图示)构成。第二抵接面形成于外筒41B的内周面,且形成于收容滚珠轴承78的收容槽的内部的一面。收容槽和第二抵接面是与第二镜筒部42的收容槽88和第一抵接面88A同样的结构,因此省略其图示和说明。
与第二镜筒部42同样地,在第一镜筒部41中,也是作为第二按压部的球塞74的按压力越强,越可抑制外筒41B相对于内筒41A的松动。
另外,球塞74的按压力越强,滚珠轴承78与抵接面(未图示)的摩擦力以及球塞74与端面41A1(参照图12)的摩擦力变得越大。由于这些摩擦力,产生限制外筒41B的旋转的旋转限制力、即限制中间部14B及出射侧端部14C绕第一光轴A1旋转的旋转限制力。当旋转限制力大时,用于使中间部14B及出射侧端部14C旋转的操作力也变大。另一方面,当旋转限制力小时,中间部14B及出射侧端部14C有可能会不经意地旋转。考虑到这些情况,设定基于球塞74的按压力而产生的旋转限制力。
在本例中,如下进行设定。如图21所示,首先,在第一光轴A1的方向为与重力方向G正交的水平方向H的情况下,将由于重力的作用而使中间部14B及出射侧端部14C绕第一光轴A1旋转的旋转力设为T2。旋转力T2是作用于中间部14B及出射侧端部14C的重心O2位置的旋转力。旋转力T2相当于使第二镜筒部42和第三镜筒部43绕第一光轴A1旋转的旋转力。
另外,在第一光轴A1的方向为水平方向H的情况下,将限制中间部14B及出射侧端部14C绕第一光轴A1旋转的旋转限制力、即基于作为第二按压部的球塞74的按压力而产生的旋转限制力设为F2。旋转限制力F2相当于限制第二镜筒部42和第三镜筒部43绕第一光轴A1旋转的旋转限制力。
这些旋转力T2与旋转限制力F2的关系被设定为满足下式(2)。
F2>T2····式(2)
当旋转力T2与旋转限制力F2的关系满足式(2)时,即使在将投影透镜11的姿势设为图21所示的姿势的情况下,中间部14B及出射侧端部14C的光的出射方向也不会因重力的作用而旋转。
另外,由于旋转力T2比旋转力T1大中间部14B的重量所影响的量,因此旋转限制力F1与旋转限制力F2的关系被设定为满足下式(3)。
F1<F2····式(3)
另外,如图22至图24所示,由图案形成部80及第二旋转位置检测传感器60构成的第二旋转位置检测机构在第二镜筒部42中检测内筒42B相对于外筒42A绕第二光轴A2的旋转位置。当内筒42B旋转时,供第三光轴A3通过的第三镜筒部43绕第二光轴A2旋转。在如投影透镜11那样具备多个光轴相互旋转的弯曲光学系统的情况下,投影到屏幕36上的图像P的显示姿势根据光轴的旋转而变化。第二旋转位置检测机构检测内筒42B的旋转位置,并将检测到的旋转位置发送到主体部12的控制基板。
如图23所示,在图案形成部80上形成有例如根据内筒42B的每个旋转位置而不同的多个图案。第二旋转位置检测传感器60例如是光学读取多个图案的光电传感器。
在图案形成部80中,除了例如表示以90°间隔设定的四个旋转位置P1至P4的四个图案之外,还形成有两两表示各旋转位置P1至P4的各个之间的旋转位置的图案。即,图案形成部80共计形成有十二个不同的图案。第二旋转位置检测传感器60以光学方式读取十二个不同的图案,并将表示与各图案对应的旋转位置的检测信号发送到主体部12的控制基板。在旋转位置P1与旋转位置P2之间有两个图案,利用这些图案,第二旋转位置检测传感器60能够以45°单位检测当前的旋转位置。
图24表示与第二反射镜保持部46一体旋转的内筒42B(参照图22)的旋转位置。在图24中,图24A所示的内筒42B的旋转位置为初始的旋转位置P1,图24C所示的旋转位置为从旋转位置P1向逆时针方向旋转了90°的旋转位置P4。在图24A所示的状态下,第二旋转位置检测机构向主体部12发送表示旋转位置P1的检测信号。然后,如图24B所示,当内筒42B从旋转位置P1开始逆时针方向的旋转时,第二旋转位置检测机构发送与旋转位置P1和旋转位置P4之间的旋转位置相对应的检测信号。然后,当内筒42B沿逆时针方向旋转90°时,第二旋转位置检测机构发送表示旋转位置P4的检测信号。在本实施方式中,从旋转位置P1到旋转位置P4与球塞68被插入嵌合孔70的位置对应。因此,在该旋转位置P1至P4中,投影透镜11能够稳定地投影图像。换言之,本实施方式的第二旋转位置检测机构能够同时检测球塞68被插入嵌合孔70的位置和未被插入嵌合孔70的位置。
控制基板根据接收到的旋转位置,控制图像形成单元26。由此,将图像P的显示姿势切换为适当的姿势。
此外,在第一镜筒部41上,设置有检测外筒41B相对于内筒41A的旋转位置的第一旋转位置检测机构。第一位置检测机构由设置在外筒41B上的第一位置检测传感器59和与图案形成部80同样的设置在内筒41A上的图案形成部构成。
第二镜筒部42的旋转位置及第三镜筒部43的旋转位置利用第一旋转位置检测机构和第二旋转位置检测机构检测。准确地说,主体部12的控制基板根据这两个旋转位置的组合来切换图像P的显示姿势。
以下,对上述结构的作用进行说明。首先,在投影透镜11的收纳状态下,投影透镜11收纳于收纳部(凹陷部)12C,因此如图1所示,在俯视时,投影仪10整体为大致长方体形状。因此,在收纳状态下容易搬运及收纳投影仪10。
在使用投影仪10的情况下,根据使用场景,将投影仪10以图2所示的横置姿势或图3所示的纵置姿势设置在使用场所。然后,在投影透镜11中,通过使出射侧端部14C及中间部14B绕第一光轴A1旋转,使出射透镜16露出到外部。进而,通过使出射侧端部14C绕第二光轴A2旋转,变更出射透镜16的投影方向。
当使出射侧端部14C绕第二光轴A2旋转时,出射侧端部14C内的第三镜筒部43绕第二光轴A2旋转。内筒42B随着第三镜筒部43的旋转而绕第二光轴A2旋转。在第二镜筒部42中,内筒42B和外筒42A具备作为第一突出部的一例的滚珠轴承72和作为第一抵接面的一例的抵接面88A(参照图16)。然后,作为第一按压部的一例的球塞68在第二光轴A2方向上按压外筒42A,将滚珠轴承72压抵于抵接面88A。因此,内筒42B在抑制了松动的状态下相对于外筒42A旋转。
因此,能够抑制伴随作为第一旋转筒的内筒42B绕第二光轴A2的旋转的光轴抖动。
另外,作为第一突出部的一例,由于使用滚珠轴承72,因此可减小第一突出部与第一抵接面之间的摩擦力。因此,与不使用滚珠轴承72的情况相比,能够在抑制光轴抖动的同时,使作为第一旋转筒的一例的内筒42B顺畅地旋转。
另外,当第三镜筒部43绕第二光轴A2旋转时,球塞68切换图11A所示的球塞68与嵌合孔70嵌合的嵌合状态、和图11B所示的球塞68从嵌合孔70脱离的脱离状态。
通过切换球塞68的嵌合状态和脱离状态,在球塞68从脱离状态变化为嵌合状态的情况下,用户能够通过触觉和/或声音感觉到点击感,因此能够检测由嵌合孔70规定的旋转位置。嵌合孔70以90°的间隔配置。因此,用户能够检测与预先设定的图像P的四个显示姿势对应的四个旋转位置。
另外,由于作为与嵌合孔70嵌合的第一按压部的一例使用了球塞68,因此利用弹簧68B的弹性变形,能够顺畅地进行嵌合状态和脱离状态的切换。
另外,由于球塞68设置在第二反射镜保持部46的外周面上,因此维护时的装卸方便。
另外,设置有多个作为第一按压部的一例的球塞68。因此,能够使作为第一旋转筒的一例的内筒42B以稳定的状态旋转。另外,球塞68至少设置有三个。另外,如上所述,设置有三个作为第一按压部的一例的滚珠轴承72,它们在绕第二光轴A2的周向上隔开120°的间隔等间隔地配置(参照图16)。通过三个滚珠轴承72,外筒42A及内筒42B由三点支承,因此能够以更稳定的状态旋转。另外,作为第二按压部的一例的滚珠轴承78也与滚珠轴承72同样地设置有三个,它们在绕第一光轴A1的周向上隔开120°的间隔等间隔地配置。因此,能够得到与滚珠轴承72同样的效果。
另外,如图19和图20所示,在第二光轴A2为水平方向H的情况下,与作为出射侧镜筒部的一例的第三镜筒部43由于重力的作用而绕第二光轴A2旋转的旋转力T1相比,限制第三镜筒部43的旋转的旋转限制力F1更大。因此,即使在图19所示的状态下,也可抑制第二镜筒部42不经意地旋转。
另外,在第一镜筒部41中,作为第二旋转筒的一例的外筒41B相对于作为第二固定筒的一例的内筒41A绕第一光轴A1旋转。在第一镜筒部41中,也具备滚珠轴承78。
因此,能够抑制伴随作为第二旋转筒的一例的外筒41B绕第一光轴A1的旋转的光轴抖动。
另外,如图21所示,在第二光轴A2为水平方向H的情况下,与作为出射侧镜筒部的一例的第三镜筒部43和第二镜筒部42由于重力的作用而绕第一光轴A1旋转的旋转力T2相比,限制第三镜筒部43和第二镜筒部42的旋转的旋转限制力F2更大。因此,即使在图21所示的状态下,也可抑制第三镜筒部43和第二镜筒部42不经意地旋转。
再者,旋转限制力F1小于旋转限制力F2。旋转限制力F1和旋转限制力F2的大小关系根据旋转力T1和旋转力T2来设定。因此,第三镜筒部43的旋转限制力F1不必过大。
另外,作为第一突出部的一例的滚珠轴承72设置在作为第一旋转筒的一例的内筒42B上。在形成于作为第一固定筒的一例的外筒42A的内周面的收容槽88的一面上形成有抵接面88A。因此,与将滚珠轴承72设置在外筒42A的内周面上且在内筒42B的外周面上形成收容槽88的情况相比,容易组装。
这是因为,当将滚珠轴承72设置在外筒42A的内周面上时,滚珠轴承72的头部会在外筒42A的径向上朝内。此外,也可以将滚珠轴承72设置在外筒42A上。
另外,在图24中,球塞68和嵌合孔70的数量相同。但是,嵌合孔70的数量也可以比球塞68的数量少。作为具体例,也可以将球塞68设为四个,将嵌合孔70的数量设为两个。在该情况下,至少两个球塞68成为未嵌入嵌合孔70中的状态(图11B中的状态)。在图11B那样的球塞68未嵌入嵌合孔70的情况下,与图11A那样的球塞68嵌入嵌合孔70的情况相比,弹簧68B强力地按压球68A,因此旋转限制力变强。换言之,投影透镜11具备至少一个以上的嵌合孔70和多个球塞68,通过使嵌合孔的数量比球塞68的数量少,与两者的数量相同的情况相比,旋转限制力变强。
另外,多个球塞也可以包括按压力不同的两种以上的球塞。
例如,如图25所示,在设置于第一镜筒部41的多个球塞74中,也可以设置按压力相对较大的第一球塞74A和按压力相对较小的第二球塞74B。在将第二光轴A2的方向设为重力方向G的情况下,第一球塞74A配置在出射侧。第二球塞74B配置在入射侧。
图25所示的投影透镜11的姿势是图4所示的姿势。在设为这种结构的情况下,能够增大基于按压力产生的旋转限制力F3。当旋转限制力F3较大时,即使在对投影透镜11施加了绕第一光轴A1旋转的旋转力T3的情况下,也能够进一步抑制投影透镜11不经意地侧面倒下。这样,通过使多个球塞的按压力不同,有时能够得到有利的效果。这是因为,在该情况下,当第二球塞74B的按压力也一起增大时,使中间部14B相对于入射侧端部14A旋转时的旋转限制力有时会变得过强。
另外,在本例中,作为第一按压部,以按压在第二光轴A2方向上相对的第一被按压面为例进行了说明。在第一按压部的主要目的不是抑制第一旋转筒及第一固定筒的松动,而是使用户感到点击感的情况下,第一按压部的按压方向也可以不与第二光轴A2平行。例如,也可以将第一旋转筒及第一固定筒的绕第二光轴A2的周向的侧面作为第一被按压面,设置从与第二光轴A2正交的方向按压第一被按压面的第一按压部。
另外,本例的投影透镜11具备第一导通部82,该第一导通部82具有设置在作为第一固定筒的一例的外筒42A上的固定电极82A、和设置在作为第一旋转筒的一例的内筒42B上的旋转电极82B。因此,在需要在第一旋转筒侧和第一固定筒侧电导通的投影透镜中,即使在第一旋转筒的可旋转范围为360°以上的情况下,也不用担心电缆的扭曲。
另外,如图10所示,固定电极82A是环状电极,旋转电极82B是与环状电极局部接触的局部接触电极,它们在保持接触状态的同时相对旋转。这样,在平面电极为不具有切断部的环状的情况下,固定电极82A与旋转电极82B始终接触,因此与反复进行接触和分离的情况相比,接触状态稳定。但是,固定电极82A也可以不是设置成环状的电极,而是局部形成的电极。
另外,如图14所示,作为局部接触电极的一例的旋转电极82B在弹性变形的状态下与作为环状电极的一例的固定电极82A接触,因此接触状态更加稳定。另外,作为局部接触电极的一例的旋转电极82B是带状的切片82B1,在切片82B1的中间部中,切片82B1的两端向朝向环状电极的方向弯曲,两端与环状电极接触。因此,接触状态更加稳定。
另外,有多个局部接触电极,多个局部接触电极在环状电极的周向上隔开间隔配置。因此,接触状态更加稳定。
另外,在外筒42A及内筒42B的径向上,第一导通部82配置在比球塞68更靠外侧的位置。因此,电缆容易布线。
另外,球塞74安装在第一反射镜保持部44上,并且配置在第一反射镜保持部44的内部。而且,第一反射镜保持部44能够与外筒41B分离。由此,通过将第一反射镜保持部44与外筒41B分离而使球塞74露出,因此球塞74的更换及修理变得容易。
另外,在第一镜筒部41中,作为用于进行作为第二旋转筒的一例的外筒41B侧和作为第二固定筒的一例的内筒41A侧的电导通的第二导通部,设置有利用了电缆86B的电缆方式的导通部。
在第一镜筒部41中,作为第二旋转筒的外筒41B的可旋转范围为180°、小于360°。另一方面,在第二镜筒部42中,作为第一旋转筒的内筒42B的可旋转范围为360°以上。与可旋转范围为360°以上的情况相比,在旋转筒的可旋转范围小于360°的情况下,不用担心电缆的扭曲。
如第一导通部82那样由固定电极82A和旋转电极82B构成的无电缆方式的导通部的成本比电缆方式的第二导通部高。因此,在不担心电缆扭曲的第一镜筒部41中,通过采用电缆方式,能够确保可靠性高的导通并抑制成本。
此外,作为无电缆方式的导通部,以具有固定电极82A和旋转电极82B的导通部为例进行了说明,但作为无电缆方式的导通部,也可以采用非接触供电方式。作为非接触供电方式,有利用电磁感应的方式和利用磁共振的方式等,也可以是这些方式中的任意一种。
另外,固定电极82A和旋转电极82B中的一个也可以是日本特开2001-203022号公报中所公开的那样的弹性变形的弹性导电部(例如弹簧连接器)。另一个设为在筒部设置突起、且在该突起的表面上带有导电膜的导电突起部即可。由此,通过第二旋转筒的旋转,导电突起部在特定的旋转位置按压弹性导电部。然后,通过该按压力和弹性导电部的弹性部件(例如弹簧)的反作用力,两部件紧密接触,进行电导通。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以具有光轴弯曲了两次而得到的三个光轴的投影透镜为例进行了说明,但也可以将本公开的技术应用于具有光轴弯曲了一次而得到的两个光轴的投影透镜。另外,本公开的技术也可以应用于具有四个以上光轴的投影透镜。在具有四个以上光轴的投影透镜的情况下,四个以上光轴中相对位于出射侧的光轴是出射侧光轴,比出射侧光轴更靠近入射侧的正前的光轴是第一入射侧光轴。
此外,在上述例子中,作为各电驱动部51~54,举出了马达和螺线管,但只要是通过电驱动的部件,也包括其他机构。例如,如日本特开2017-142726号中所述,作为投影装置的投影仪10有时也具备能够在投影面上书写文字等的电子笔。在该情况下,电驱动部也可以是对伴随电子笔的书写的发光进行摄像的摄像元件的驱动部。
作为相当于电光学元件的图像形成面板32,也可以使用代替DMD而使用了LCD的透射型图像形成面板。另外,也可以使用代替DMD而采用了LED(Light emitting diode)和/或有机EL(Electro luminescence)那样的自发光型元件的面板。作为反射部,也可以代替镜面反射型而使用全反射型的反射镜。
在上述例子中,说明了使用激光光源作为光源34的例子,但不限于此,也可以使用水银灯和/或LED作为光源34。另外,在上述例子中使用了蓝色激光光源和黄色荧光体,但不限于此,也可以代替黄色荧光体而使用绿色荧光体和红色荧光体。另外,也可以代替黄色荧光体而使用绿色激光光源和红色激光光源。
在本说明书中,“A和/或B”与“A和B中的至少一个”是同义。即,“A和/或B”意为可以仅是A,也可以仅是B,还可以是A和B的组合。另外,在本说明书中,在将三个以上的事项用“和/或”结合来表现的情况下,也适用与“A和/或B”同样的考虑方法。
本说明书中记载的所有文献、专利申请和技术标准与具体地且单独地记述单个文献、专利申请和技术标准通过引用结合的情况同等程度地,通过引用结合到本说明书中。
另外,根据上述记载,能够掌握以下的附记项记载的投影透镜。
[附记项1]
一种投影透镜,其安装在具有电光学元件的投影装置的壳体上,其中,所述投影透镜具备:
弯曲光学系统,其具备出射侧光轴和第一入射侧光轴至少这两个光轴,出射侧光轴出射从壳体入射的光,第一入射侧光轴配置在比出射侧光轴更靠入射侧,且相对于出射侧光轴弯曲;
出射侧镜筒部,其收容具有出射侧光轴的出射侧光学系统,并绕第一入射侧光轴旋转;
第一入射侧镜筒部,其配置在比出射侧镜筒部更靠入射侧,供第一入射侧光轴通过,并且具有随着出射侧镜筒部的旋转而绕第一入射侧光轴旋转的第一旋转筒、和可旋转地安装第一旋转筒的第一固定筒;
第一突出部,其设置于第一旋转筒及第一固定筒中的一方,且从第一旋转筒及第一固定筒中的一方突出;
第一抵接面,其设置于第一旋转筒及第一固定筒中的另一方,在第一入射侧光轴方向上与第一突出部相对、并且供第一突出部抵接;以及
第一按压部,其通过沿第一入射侧光轴方向按压第一旋转筒及第一固定筒中的另一方,将第一突出部压抵于第一抵接面,
第一按压部和第一突出部在第一入射侧光轴方向上隔着第一抵接面相对。

Claims (14)

1.一种投影透镜,其安装在具有电光学元件的投影装置的壳体上,其中,所述投影透镜具备:
弯曲光学系统,其至少具备出射侧光轴和第一入射侧光轴这两个光轴,所述出射侧光轴出射从所述壳体入射的光,所述第一入射侧光轴配置在比所述出射侧光轴更靠入射侧,且相对于所述出射侧光轴弯曲;
出射侧镜筒部,其收容具有所述出射侧光轴的出射侧光学系统,并绕所述第一入射侧光轴旋转;
第一入射侧镜筒部,其配置在比所述出射侧镜筒部更靠入射侧,供所述第一入射侧光轴通过,并且具有随着所述出射侧镜筒部的旋转而绕所述第一入射侧光轴旋转的第一旋转筒、和可旋转地安装所述第一旋转筒的第一固定筒;
第一突出部,其设置于所述第一旋转筒及所述第一固定筒中的一方,且从所述第一旋转筒及所述第一固定筒中的一方突出;
第一抵接面,其设置于所述第一旋转筒及所述第一固定筒中的另一方,且与所述第一突出部相对并供其抵接;以及
第一按压部,其通过沿所述第一入射侧光轴方向按压所述第一旋转筒及所述第一固定筒中的至少一方,将所述第一突出部压抵于所述第一抵接面,
所述第一按压部设置于所述第一旋转筒及所述第一固定筒中的一方,
所述投影透镜具备:
第一被按压面,其设置于所述第一旋转筒及所述第一固定筒中的另一方,并且,在所述第一入射侧光轴方向上与所述第一按压部相对配置,且接受来自所述第一按压部的按压;以及
至少一个第一嵌合孔,其在所述第一被按压面上与所述第一按压部嵌合,
所述第一按压部在所述出射侧镜筒部绕所述第一入射侧光轴旋转时,切换所述第一按压部嵌合于所述第一嵌合孔的嵌合状态、和所述第一按压部从所述第一嵌合孔脱离的脱离状态。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投影透镜,其中,
所述第一旋转筒及所述第一固定筒中的一方为外筒,另一方为插入所述外筒的内部的内筒,
所述第一突出部设置在所述内筒的外周面上,并且朝向所述外筒的内周面突出,
在所述外筒的内周面上,沿所述第一入射侧光轴的周向形成有能够收容所述第一突出部的至少一部分的收容槽,
在所述收容槽的内部的一面上形成有所述第一抵接面。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投影透镜,其中,
在所述第一入射侧光轴的方向为与重力方向正交的水平方向的情况下,在将由于重力的作用而使所述出射侧镜筒部绕所述第一入射侧光轴旋转的旋转力设为T1,并将限制所述出射侧镜筒部绕所述第一入射侧光轴旋转的旋转限制力、即基于所述第一按压部的按压力而产生的旋转限制力设为F1的情况下,满足下述式(1):
F1>T1····式 (1) 。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投影透镜,其中,
所述弯曲光学系统具备第二入射侧光轴,所述第二入射侧光轴配置于比所述第一入射侧光轴更靠入射侧,且相对于所述第一入射侧光轴弯曲,
所述投影透镜还具备:
第二入射侧镜筒部,所述第二入射侧镜筒部配置于比所述第一入射侧镜筒部更靠入射侧,且供所述第二入射侧光轴通过,并且所述第二入射侧镜筒部具有随着所述第一入射侧镜筒部的旋转而绕所述第二入射侧光轴旋转的第二旋转筒、和可旋转地安装所述第二旋转筒的第二固定筒;
第二突出部,其设置于所述第二旋转筒及所述第二固定筒中的一方,从所述第二旋转筒及所述第二固定筒中的一方突出;
第二抵接面,其设置于所述第二旋转筒及所述第二固定筒中的另一方,与所述第二突出部相对及供其抵接;以及
第二按压部,其通过沿所述第二入射侧光轴方向按压所述第二旋转筒及所述第二固定筒中的至少一方,将所述第二突出部压抵于所述第二抵接面。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投影透镜,其中,
在所述第二入射侧光轴的方向为与重力方向正交的水平方向的情况下,在将由于重力的作用而使所述出射侧镜筒部及所述第一入射侧镜筒部绕所述第二入射侧光轴旋转的旋转力设为T2,并将限制所述出射侧镜筒部及所述第一入射侧镜筒部绕所述第二入射侧光轴旋转的旋转限制力、即基于所述第二按压部的按压力而产生的旋转限制力设为F2的情况下,满足下述式(2):
F2>T2····式 (2) 。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投影透镜,其中,
所述旋转限制力F1及所述旋转限制力F2进一步满足下述式(3):
F1<F2····式 (3) 。
7.根据权利要求4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投影透镜,其中,
所述第一突出部是滚珠轴承。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投影透镜,其中,
所述第一嵌合孔至少有四个,
四个所述第一嵌合孔绕所述第一入射侧光轴以90°的间隔配置。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投影透镜,其中,
所述第一按压部设置有多个。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投影透镜,其中,
所述第一按压部至少设置有三个。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投影透镜,其中,
多个所述第一按压部包括按压力不同的两种以上的所述第一按压部。
12.根据权利要求10或11所述的投影透镜,其中,
具备连接所述出射侧镜筒部和所述第一入射侧镜筒部的第一连接架。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投影透镜,其中,
所述第一按压部安装在所述第一连接架的外周面上。
1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投影透镜,其中,
所述第一按压部是球塞。
CN201980072301.6A 2018-11-02 2019-11-05 投影透镜及投影装置 Active CN112955819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8-207737 2018-11-02
JP2018207737A JP6653745B1 (ja) 2018-11-02 2018-11-02 投射レンズ及び投射装置
PCT/JP2019/043266 WO2020091074A1 (ja) 2018-11-02 2019-11-05 投射レンズ及び投射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955819A CN112955819A (zh) 2021-06-11
CN112955819B true CN112955819B (zh) 2022-09-13

Family

ID=6962452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80072301.6A Active CN112955819B (zh) 2018-11-02 2019-11-05 投影透镜及投影装置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11592731B2 (zh)
JP (1) JP6653745B1 (zh)
CN (1) CN112955819B (zh)
WO (1) WO2020091074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639616B1 (ja) * 2018-11-02 2020-02-05 富士フイルム株式会社 投射レンズ及び投射装置
JP7476643B2 (ja) * 2020-04-22 2024-05-01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投写光学装置およびプロジェクター
JP1681042S (zh) 2020-07-03 2021-03-15
JP1681043S (zh) * 2020-07-03 2021-03-15
JP2022072253A (ja) * 2020-10-29 2022-05-17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投射装置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025465A (zh) * 2006-02-20 2007-08-29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投影机
WO2016129280A1 (ja) * 2015-02-13 2016-08-18 日本電気株式会社 インターフェース装置
CN106094157A (zh) * 2016-08-09 2016-11-09 成都市极米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变焦调节机构及投影仪
WO2017169903A1 (ja) * 2016-03-30 2017-10-05 富士フイルム株式会社 プロジェクタ
WO2018055963A1 (ja) * 2016-09-23 2018-03-29 富士フイルム株式会社 投射レンズ及びプロジェクタ

Family Cites Families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1203022A (ja) 2000-01-19 2001-07-27 Yokowo Co Ltd スプリングコネクタおよびその連結体
JP2007041410A (ja) * 2005-08-04 2007-02-15 Tamron Co Ltd トルク調整機構およびこれを用いたレンズ装置
CN101676793A (zh) * 2008-09-17 2010-03-24 台达电子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用于一投影系统的成像组件
JP6378448B2 (ja) * 2015-09-29 2018-08-22 富士フイルム株式会社 投射レンズ及びプロジェクタ
JP2017142726A (ja) 2016-02-12 2017-08-17 Necディスプレイソリューションズ株式会社 電子黒板システム、表示装置及び表示方法
CN109416501B (zh) * 2016-09-23 2021-10-22 富士胶片株式会社 投射镜头及投影仪
WO2019107483A1 (ja) * 2017-11-30 2019-06-06 富士フイルム株式会社 投写用光学系及びプロジェクタ
EP3719570A4 (en) * 2017-11-30 2021-04-21 FUJIFILM Corporation PROJECTOR
WO2019107482A1 (ja) * 2017-11-30 2019-06-06 富士フイルム株式会社 プロジェクタ
WO2020021849A1 (ja) * 2018-07-27 2020-01-30 富士フイルム株式会社 投影装置
JP6659803B1 (ja) * 2018-11-02 2020-03-04 富士フイルム株式会社 投射レンズ及び投射装置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025465A (zh) * 2006-02-20 2007-08-29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投影机
WO2016129280A1 (ja) * 2015-02-13 2016-08-18 日本電気株式会社 インターフェース装置
WO2017169903A1 (ja) * 2016-03-30 2017-10-05 富士フイルム株式会社 プロジェクタ
CN106094157A (zh) * 2016-08-09 2016-11-09 成都市极米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变焦调节机构及投影仪
WO2018055963A1 (ja) * 2016-09-23 2018-03-29 富士フイルム株式会社 投射レンズ及びプロジェクタ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11592731B2 (en) 2023-02-28
WO2020091074A1 (ja) 2020-05-07
JP6653745B1 (ja) 2020-02-26
US20210247673A1 (en) 2021-08-12
CN112955819A (zh) 2021-06-11
JP2020071463A (ja) 2020-05-0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2955819B (zh) 投影透镜及投影装置
CN113167985B (zh) 投影透镜及投影装置
JP6634524B2 (ja) 投射レンズ及びプロジェクタ
US20190219802A1 (en) Projection lens and projector
CN112930496B (zh) 投影透镜
CN112930497B (zh) 投影透镜
CN112969961B (zh) 投影透镜及投影装置
JP2013038626A (ja) 撮像装置およびプロジェクター
US11392015B2 (en) Projection lens and projection device
US20220050368A1 (en) Projection lens and projection device
JP7026710B2 (ja) 投射レンズ及び投射装置
JP2014052612A (ja) 画像投射装置
US20220057705A1 (en) Projection lens and projection device
JP2016045262A (ja) 投射型表示装置
JP2016133703A (ja) 投写レンズおよびプロジェクター
JP2020112818A (ja) 投射レンズ及び投射装置
JP2023094241A (ja) 投射レンズおよび投射装置
JP2022078527A (ja) 取付部材及び投射光学装置
JPH06289454A (ja) 振れ補正装置
JPH11109480A (ja) 表示装置及び光学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