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2930496B - 投影透镜 - Google Patents

投影透镜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2930496B
CN112930496B CN201980071387.0A CN201980071387A CN112930496B CN 112930496 B CN112930496 B CN 112930496B CN 201980071387 A CN201980071387 A CN 201980071387A CN 112930496 B CN112930496 B CN 112930496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ens
projection lens
optical axis
optical system
zoom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80071387.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2930496A (zh
Inventor
永利由纪子
笠原奖骑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Fujifilm Corp
Original Assignee
Fujifilm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Fujifilm Corp filed Critical Fujifilm Corp
Publication of CN11293049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930496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2930496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930496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B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FOR TAKING PHOTOGRAPHS OR FOR PROJECTING OR VIEWING THEM; 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EMPLOYING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3B21/00Projectors or projection-type viewer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3B21/14Details
    • G03B21/142Adjusting of projection optic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13/00Optical objective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the purposes specified below
    • G02B13/16Optical objective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the purposes specified below for use in conjunction with image converters or intensifiers, or for use with projectors, e.g. objectives for projection TV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7/00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 G02B7/02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for lenses
    • G02B7/023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for lenses permitting adjustment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7/00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 G02B7/02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for lenses
    • G02B7/04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for lenses with mechanism for focusing or varying magnification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B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FOR TAKING PHOTOGRAPHS OR FOR PROJECTING OR VIEWING THEM; 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EMPLOYING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3B21/00Projectors or projection-type viewer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3B21/14Details
    • G03B21/145Housing details, e.g. position adjustments thereof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B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FOR TAKING PHOTOGRAPHS OR FOR PROJECTING OR VIEWING THEM; 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EMPLOYING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3B21/00Projectors or projection-type viewer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3B21/14Details
    • G03B21/28Reflectors in projection beam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安装在具有电光学元件的投影装置主体上的投影透镜,所述投影透镜具备:包括多个透镜的变焦光学系统;与投影装置主体连接、并且供第一光轴的光通过的第一保持部;以及供第一光轴弯折而得到的第二光轴的光通过、并且可相对于第一保持部旋转的第二保持部,变焦光学系统被第一保持部保持。

Description

投影透镜
技术领域
本公开的技术涉及一种投影透镜。
背景技术
作为将图像投影到屏幕上的投影装置的投影仪广泛普及。投影仪例如具备液晶显示元件(LCD:Liquid Crystal Display)或DMD(Digital Micromirror Device:注册商标)等图像形成面板(以下,也称为“电光学元件”)、以及将由图像形成面板形成的图像投影到屏幕上的投影透镜。
在这样的投影仪中,开发有具备可变更图像的投影方向的投影透镜的投影仪(参照国际公开第2018/055964号)。在国际公开第2018/055964号记载的投影仪中,在主体部收容图像形成面板,在主体部的外周面上安装投影透镜。
在国际公开第2018/055964号记载的投影仪中,表示由图像形成面板形成的图像的光束从主体部入射到投影透镜。投影透镜具备从入射侧依次具有第一光轴、第二光轴及第三光轴这三个光轴的弯曲光学系统。第一光轴是与从主体部入射的光束对应的光轴,第二光轴相对于第一光轴弯曲90°。第三光轴相对于第二光轴弯曲90°,是朝向屏幕出射光束的出射光轴。
投影透镜具有入射侧端部、中间部和出射侧端部。入射侧端部与第一光轴对应。中间部与第二光轴对应。出射侧端部与第三光轴对应。入射侧端部相对于主体部安装成不能旋转,中间部相对于入射侧端部绕第一光轴旋转。出射侧端部与中间部连结,当中间部旋转时,出射侧端部也绕第一光轴旋转。另外,出射侧端部相对于中间部绕第二光轴旋转。这样,通过出射侧端部绕第一光轴及第二光轴旋转,可变更投影方向。
以往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WO2018/055964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技术课题
可是,包括多个透镜的变焦光学系统设置在投影透镜的入射侧。已知一般来说变焦光学系统比聚焦光学系统重。在变焦光学系统中包括的多个透镜沿铅垂方向配置的情况下,变焦光学系统中包括的透镜的片数越增加,保持变焦光学系统的保持部从变焦光学系统受到的重量的影响越大。
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提供一种投影透镜,该投影透镜与变焦光学系统中包括的多个透镜的配置方向总是固定于铅垂方向的情况相比,能够减少从变焦光学系统受到的重量的影响。
用于解决技术课题的手段
本公开的技术的第一方面所涉及的投影透镜是一种安装在具有电光学元件的投影装置主体上的投影透镜,其中,所述投影透镜具备:包括多个透镜的变焦光学系统;与投影装置主体连接、并且供第一光轴的光通过的第一保持部;以及供第一光轴弯折而得到的第二光轴的光通过、并且可相对于第一保持部旋转的第二保持部,变焦光学系统被第一保持部保持。
因此,本公开的技术的第一方面所涉及的投影透镜与变焦光学系统中包括的多个透镜的配置方向总是固定于铅垂方向的情况相比,能够减少从变焦光学系统受到的重量的影响。
在本公开的技术的第二方面所涉及的投影透镜中,投影透镜在投影透镜内使中间图像成像,并出射所成像的中间图像,变焦光学系统在光路中位于比中间图像的成像位置更靠上游侧。
因此,本公开的技术的第二方面所涉及的投影透镜与不在投影透镜内使中间图像成像而从投影透镜出射光的情况相比,能够使变焦光学系统小型化。
本公开的技术的第三方面所涉及的投影透镜具备:聚焦光学系统;以及供第二光轴弯折而得到的第三光轴的光通过、并且可相对于第二保持部旋转的第三保持部,聚焦光学系统被第三保持部保持。
因此,本公开的技术的第三方面所涉及的投影透镜与聚焦光学系统的光轴总是沿铅垂方向配置的情况相比,能够减少从聚焦光学系统受到的重量的影响。
在本公开的技术的第四方面所涉及的投影透镜中,第二保持部具有中间光学系统,构成变焦光学系统的透镜的直径小于构成中间光学系统的透镜的直径。
因此,本公开的技术的第四方面所涉及的投影透镜与构成变焦光学系统的透镜的直径为构成中间光学系统的透镜的直径以上的情况相比,能够减少从变焦光学系统受到的重量的影响。
本公开的技术的第五方面所涉及的投影透镜具备变焦机构,该变焦机构与马达连接,通过被赋予马达的动力,变更变焦光学系统的变焦倍率。
因此,本公开的技术的第五方面所涉及的投影透镜与不使用马达的驱动力而变更变焦光学系统的变焦倍率的情况相比,通过在马达的驱动被停止时马达所产生的旋转抑制力,能够减少从变焦光学系统受到的重量的影响。
本公开的技术的第六方面所涉及的投影透镜具备:设置在第一保持部内的光圈部;以及配置在比光圈部更靠光路上游侧的第一透镜,投影透镜能够在与投影装置主体的安装面的面内方向上移动,光圈部的内径小于第一透镜的直径。
因此,本公开的技术的第六方面所涉及的投影透镜即使投影透镜在与投影装置主体的安装面的面内方向上发生了移动,也能够透射具有远心性的光。
在本公开的技术的第七方面所涉及的投影透镜中,光圈部是光圈透镜,变焦光学系统包括光圈透镜。
因此,本公开的技术的第七方面所涉及的投影透镜与光圈透镜存在于变焦光学系统的外侧的情况相比,能够有助于投影透镜小型化。
本公开的技术的第八方面所涉及的投影透镜具备保持第一透镜的调整架,调整架能够相对于第一保持部沿第一光轴的延伸方向移动。
因此,本公开的技术的第八方面所涉及的投影透镜能够调节投影透镜的缩小侧的对焦位置。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与变焦光学系统中包括的多个透镜的配置方向总是固定于铅垂方向的情况相比,能够减少从变焦光学系统受到的重量的影响。
附图说明
图1是投影仪的俯视图。
图2是设为横置状态的投影仪的立体图。
图3是设为纵置状态的投影仪的立体图。
图4是表示使用投影仪将图像投影到屏幕上的状态的图。
图5是投影透镜的侧视图。
图6是投影透镜的纵剖视图。
图7是带垫圈(washer)的螺栓、长孔、及长孔周边的放大图。
图8是带垫圈螺栓位于长孔的长度方向的一端侧的状态的投影透镜的立体图。
图9是带垫圈螺栓位于长孔的长度方向的另一端侧的状态的投影透镜的立体图。
图10是将带垫圈螺栓从螺纹座及长孔卸下的状态的投影透镜的纵剖视图。
图11是将调焦筒从第一镜筒部卸下的状态的投影透镜的纵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将参照附图对本公开的技术的实施方式的一例进行说明。
此外,在本说明书中使用的“第一”、“第二”、及“第三”等用语是为了避免构成要素的混淆而附加的,并不限定投影仪或透镜内存在的构成要素的数量。
如图1所示,本实施方式的投影仪10是本公开的技术所涉及的“投影装置”的一例,具备投影透镜11和主体部12。主体部12是本公开的技术所涉及的“投影装置主体”的一例。投影透镜11的一端部安装在主体部12上。图1表示在不使用投影仪10的情况下收纳了投影透镜11的收纳状态。
主体部12具备基座部12A、突出部12B和收纳部12C。基座部12A收容图像形成单元26(参照图4)及控制基板(未图示)等主要部件。此外,图像形成单元26是本公开的技术所涉及的“电光学元件”的一例。
基座部12A在图1所示的俯视时为横长的大致矩形状。在基座部12A上形成有插入口12A1(参照图6、图10及图11),在基座部12A上,经由插入口12A1插入后述的调焦筒41E(参照图6及图8~图11)。
突出部12B从基座部12A的一边突出。突出部12B为大致矩形状,突出部12B的宽度是基座部12A的一边的长度的大致一半程度。因此,主体部12作为将基座部12A和突出部12B合起来的整体,在俯视时为大致L字形状。
收纳部12C收纳投影透镜11。在图1中,收纳部12C是在突出部12B的左侧产生的空间,与突出部12B同样地在俯视时呈大致矩形状。即,在图1中,假定主体部12的外周面中的上侧的侧面12D及左侧的侧面12E沿侧面12D与侧面12E交叉的方向延长。将该延长的各侧面12D及侧面12E作为外缘而划定的空间是收纳部12C。因此,主体部12在单体中为大致L字形状,但若作为包含收纳部12C的整体来看,则在俯视时为大致矩形状。收纳部12C相对于将投影仪10纵置时的突出部12B的高度,也可视为在基座部12A侧凹陷的部分,所以相当于凹陷部。
投影透镜11在不使用投影仪10的情况下,以不从矩形状的收纳部12C突出的方式变形后,收纳于收纳部12C。因此,如图1所示,在收纳状态下,投影仪10作为组合了L字状的主体部12和投影透镜11的整体,成为大致长方体形状,外周面的凹凸变少。由此,在收纳状态下,容易搬运及收纳投影仪10。
表示由图像形成单元26形成的图像的光束从主体部12入射到投影透镜11。投影透镜11利用光学系统对基于入射的光束的图像光进行放大成像。由此,投影透镜11将由图像形成单元26形成的图像的放大像投影到屏幕36(参照图4)上。此外,以下为了便于说明,在投影透镜11的光轴上,将图像形成单元26侧也称为“缩小侧”,将屏幕侧也称为“放大侧”。
作为一例,投影透镜11具有使光轴弯曲两次的弯曲光学系统(参照图2及图3),在图1所示的收纳状态下,投影透镜11整体呈向上方凸出的大致U字形状。投影透镜11具备入射侧端部14A、中间部14B及出射侧端部14C。在中间部14B的两端中的一端连接入射侧端部14A,在中间部14B的两端中的另一端连接出射侧端部14C。来自主体部12的光入射到入射侧端部14A。在出射侧端部14C设置有出射透镜16。从主体部12入射到入射侧端部14A的光经由中间部14B被导向出射侧端部14C。出射侧端部14C将从主体部12经由入射侧端部14A及中间部14B引导的光从出射透镜16朝向屏幕36出射。
入射侧端部14A安装于主体部12,在内部具有后述的第一保持部。入射侧端部14A的安装位置是在图1的左右方向上与突出部12B相邻的位置,位于基座部12A的中央附近。在投影透镜11的收纳状态下,中间部14B从基座部12A的中央附近向与突出部12B相反的端部侧、即图1中的左侧延伸。另外,中间部14B在内部具有后述的第二保持部。出射侧端部14C的角部14D和突出部12B的角部12F配置在图1中的左右方向上大致对称的位置。此外,出射侧端部14C在内部具有后述的第三保持部。
出射侧端部14C的外形以与突出部12B的外形大致相同的形状形成,使投影透镜11的外形和主体部12的外形具有统一感。因此,在收纳状态下,投影透镜11的外形成为宛如构成主体部12的外形的一部分的设计。
如图2及图3所示,投影透镜11具备弯曲光学系统。弯曲光学系统具有第一光轴A1、第二光轴A2和第三光轴A3。第二光轴A2是相对于第一光轴A1弯曲90°的光轴。第三光轴A3是相对于第二光轴A2弯曲90°的光轴。
入射侧端部14A相对于主体部12不能旋转地安装。中间部14B可相对于入射侧端部14A绕第一光轴A1旋转。由于出射侧端部14C与中间部14B连结,因此当中间部14B相对于入射侧端部14A旋转时,出射侧端部14C也绕第一光轴A1旋转。绕第一光轴A1的可旋转范围小于360°,在本例中为180°。将绕第一光轴A1的可旋转范围限制为小于360°是为了在突出部12B与入射侧端部14A相邻的状态下防止突出部12B与投影透镜11的干涉。
另外,出射侧端部14C可相对于中间部14B绕第二光轴A2旋转。与中间部14B不同,对出射侧端部14C绕第二光轴A2的旋转没有限制。例如,也可以使出射侧端部14C旋转360°以上。
总之,出射侧端部14C能够以第一光轴A1和第二光轴A2这两个轴为旋转轴进行旋转。由此,使用者不用移动主体部12就能够改变投影透镜11的投影方向。
图2表示相对于设置面18横置投影仪10的状态,图3表示相对于设置面18纵置投影仪10的状态。这样,投影仪10能够以横置的姿势和纵置的姿势使用。
如图3所示,在突出部12B的侧面12D设置有操作面板22。操作面板22具有多个操作开关。操作开关例如是电源开关及调整用开关等。调整用开关是用于进行各种调整的开关。调整用开关例如包括用于进行投影到屏幕36上的图像的画质调整和梯形校正的开关。
在中间部14B的一面设置有第一解锁开关24A及第二解锁开关24B。如后所述,在投影透镜11上设置有第一旋转锁定机构(未图示)和第二旋转锁定机构(未图示)。第一旋转锁定机构锁定中间部14B相对于入射侧端部14A绕第一光轴A1的旋转。第二旋转锁定机构锁定出射侧端部14C相对于中间部14B绕第二光轴A2的旋转。第一解锁开关24A是对第一旋转锁定机构输入解除中间部14B的旋转锁定的指示的操作开关。第二解锁开关24B是对第二旋转锁定机构输入解除出射侧端部14C的旋转锁定的指示的操作开关。
如图4所示,在主体部12上设置有图像形成单元26。图像形成单元26形成投影的图像。图像形成单元26具备图像形成面板32、光源34和导光部件(未图示)等。光源34向图像形成面板32照射光。导光部件将来自光源34的光导向图像形成面板32。图像形成单元26例如是使用DMD作为图像形成面板32的反射型图像形成单元。众所周知,DMD是具有能够使从光源34照射的光的反射方向变化的多个微镜、以像素单位二维排列各微镜的图像显示元件。DMD通过根据图像改变各微镜的朝向,切换来自光源34的光的反射光的通断,从而进行与图像对应的光调制。
作为光源34的一例,可举出白色光源。白光源发出白色光。白色光源例如是通过组合激光光源和荧光体而实现的光源。激光光源对荧光体发出蓝色光作为激励光。荧光体通过被从激光光源发出的蓝色光激发而发出黄色光。白色光源通过组合从激光光源发出的蓝色光和从荧光体发出的黄色光而发出白色光。在图像形成单元26中还设置有旋转滤色器,该旋转滤色器将光源34发出的白色光分时选择性地转换为蓝色光B(Blue)、绿色光G(Green)以及红色光R(Red)的各色光。通过将B、G和R各色光选择性地照射到图像形成面板32上,可获得承载有B、G和R各色图像信息的图像光。这样得到的各色图像光通过选择性地入射到投影透镜11,向屏幕36投影。各色的图像光在屏幕36上被合并,在屏幕36上显示全彩色的图像P。
如图5及图6所示,投影透镜11具备透镜镜筒40。透镜镜筒40收容弯曲光学系统。透镜镜筒40具备第一镜筒部41、第二镜筒部42、第三镜筒部43、以及调焦筒41E。在此,第一镜筒部41是本公开的技术所涉及的“第一保持部”的一例。另外,第一反射镜保持部44和第二镜筒部42的一部分是本公开的技术所涉及的“第二保持部”的一例。另外,第二反射镜保持部46和第三镜筒部43是本公开的技术所涉及的“第三保持部”的一例。而且,调焦筒41E是本公开的技术所涉及的“调整架”的一例。并且,第一保持部、第二保持部及第三保持部保持投影透镜11的各种构成部件。在此,作为各种构成部件,例如可举出各种光学系统、反射部以及电驱动部等中的至少一个以上。另外,包括第二镜筒部42的一部分的第二保持部相对于包括第一镜筒部41的第一保持部旋转,包括第三镜筒部43的第三保持部相对于第二保持部旋转。
第一镜筒部41、第二镜筒部42和第三镜筒部43分别收容有透镜。收容在第一镜筒部41中的透镜配置在第一光轴A1上。收容在第二镜筒体42中的透镜配置在第二光轴A2上。收容在第三镜筒部43中的透镜配置在第三光轴A3上。第一镜筒部41的中心轴与第一光轴A1大致一致。第二镜筒部42的中心轴与第二光轴A2大致一致。第三镜筒部43的中心轴与第三光轴A3大致一致。此外,图5和图6表示图2和图4所示状态下的透镜镜筒40。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为了简化说明,省略各个透镜的详细结构而表现为一个透镜,但本公开的技术不限于此,各个透镜也可以是多片透镜。
第一镜筒部41是位于最靠近入射侧的镜筒部,第三镜筒部43是位于最靠近出射侧的镜筒部,第一镜筒部41与主体部12连接,并且供第一光轴A1的光通过。第二镜筒部42是位于第一镜筒部41与第三镜筒部43之间的镜筒部。另外,第二镜筒部42的一部分供第二光轴A2的光通过,并且可相对于第一镜筒部41旋转。
而且,透镜镜筒40具备第一反射镜保持部44和第二反射镜保持部46。第一反射镜保持部44保持第一反射镜48,第二反射镜保持部46保持第二反射镜49。第一反射镜48和第二反射镜49分别是构成弯曲光学系统的光学元件之一,是使光轴弯曲的反射部。第一反射镜48通过使第一光轴A1弯曲而形成第二光轴A2。第二反射镜49通过使第二光轴A2弯曲而形成第三光轴A3。第一反射镜保持部44配置在第一镜筒部41与第二镜筒部42之间。第二反射镜保持部46配置在第二镜筒部42与第三镜筒部43之间。
第二镜筒部42的内筒42B的前端部和保持于该前端部的透镜L22进入到第二反射镜保持部46的内部。由此,透镜L22与第二反射镜49的距离变小,即使使第二反射镜49小型化,也能够反射来自透镜L22的光。另外,能够使第二反射镜49小型化,并且使第二反射镜保持部46也小型化。
透镜镜筒40除了出射透镜16等一部分以外,被外装罩50覆盖。外装罩50具有第一外装罩50A、第二外装罩50B、以及第三外装罩50C。第一外装罩50A是与入射侧端部14A对应的外装罩,第二外装罩50B是与中间部14B对应的外装罩,第三外装罩50C是与出射侧端部14C对应的外装罩。
第一外装罩50A覆盖第一镜筒部41,构成入射侧端部14A的外周面。第二外装罩50B主要覆盖第一反射镜保持部44和第二镜筒部42,构成中间部14B的外周面。第三外装罩50C主要覆盖第二反射镜保持部46和第三镜筒部43,构成出射侧端部14C的外周面。
另外,在透镜镜筒40的外周面上配置有各种致动器。具体而言,在第一镜筒部41的外周面上设置有变焦用马达51,在第二反射镜保持部46的外周面上设置有聚焦用马达52。另外,在第一反射镜保持部44的外周面上设置有螺线管53(参照图6),在第二镜筒部42的外周面上设置有螺线管54。变焦用马达51、聚焦用马达52、螺线管53和螺线管54是电驱动部的一例。
在图6中,第一镜筒部41具备内筒41A、外筒41B、变焦透镜镜筒41C、以及凸轮筒41D。调焦筒41E可拆卸自如地安装在第一镜筒部41上。
在第一镜筒部41中,在内筒41A的在第一光轴A1上的入射侧的端部,设置有朝向内筒41A的径向外侧突出的凸缘56。凸缘56是用于将第一镜筒部41连接至主体部12。即,通过将凸缘56经由后述的二维移位机构100安装到主体部12,将第一镜筒部41连结到主体部12。外筒41B配置于内筒41A的出射侧,覆盖内筒41A的外周面的一部分。外筒41B以能够绕第一光轴A1旋转的方式安装到内筒41A。
在主体部12的基座部12A上设置有二维移位机构100。二维移位机构100是能够使凸缘56在安装面的面内方向上移动的移位机构。在此所说的“安装面”是指相对于二维移位机构100安装凸缘56的面,即,凸缘56与二维移位机构100接触的面。此外,二维移位机构100的结构是公知的,例如,公开于日本特开2009-186527号公报及日本特开2011-158658号公报中。此外,使投影透镜11二维移位的二维移位机构100是使入射光从投影透镜11的主体部12的入射位置变化的机构的一例。
第一镜筒部41保持第一光学系统L1。第一光学系统L1例如由透镜FA、透镜组Z1和透镜Z2构成,且配置在第一光轴A1上。透镜组Z1由透镜Z11和透镜Z12构成。凸轮筒41D和变焦透镜镜筒41C收容在内筒41A内。变焦透镜镜筒41C保持两组变焦透镜。两组变焦透镜在光路中位于调焦筒41E与后述的透镜L32之间。两组变焦透镜是本公开的技术所涉及的“变焦光学系统”的一例,由透镜组Z1和透镜Z2构成。
凸轮筒41D是本公开的技术所涉及的“变焦机构”的一例,通过被赋予变焦用马达51的动力,变更透镜组Z1和透镜Z2的变焦倍率。在凸轮筒41D上形成有第一凸轮槽(未图示)和第二凸轮槽(未图示)。第一凸轮槽是用于使透镜组Z1移动的凸轮槽。第二凸轮槽是用于使透镜Z2移动的凸轮槽。在透镜组Z1的透镜保持框上设置有第一凸轮销(未图示)。在透镜Z2的透镜保持框上设置有第二凸轮销(未图示)。第一凸轮销插入到第一凸轮槽中,第二凸轮销插入到第二凸轮槽中。
当凸轮筒41D绕第一光轴A1旋转时,透镜组Z1沿着第一凸轮槽沿第一光轴A1移动,透镜Z2沿着第二凸轮槽沿第一光轴A1移动。这样,当透镜组Z1和透镜Z2沿第一光轴A1移动时,透镜组Z1在第一光轴上的位置发生变化,透镜Z2在第一光轴A1上的位置发生变化,透镜组Z1与透镜Z2之间的间隔发生变化。由此,进行变焦,变更透镜组Z1和透镜Z2的变焦倍率。
凸轮筒41D上连接有变焦用马达51,凸轮筒41D通过变焦用马达51的驱动而旋转。在内筒41A的外侧设置有圆筒状的齿轮58。齿轮58通过变焦用马达51的驱动而在内筒41A的周围旋转。在齿轮58上设置有用于使凸轮筒41D旋转的驱动销(未图示)。当齿轮58旋转时,驱动销也沿内筒41A的周向旋转,凸轮筒41D随着该旋转而旋转。为了防止与驱动销的干涉,在内筒41A上沿周向形成有供驱动销插通的插通槽(未图示)。
另外,在变焦透镜镜筒41C的内部,在透镜Z11与透镜Z12之间设置有固定光圈St。固定光圈St是本公开的技术所涉及的“光圈部”的一例,对从主体部12入射的光束进行缩小。通过将固定光圈St设置在变焦透镜镜筒41C内,可将比透镜FA更靠缩小侧设为远心。因此,能够通过二维移位机构100等来对应针对投影透镜11的入射光束变化。在此所说的“远心”是指在比透镜FA更靠缩小侧将光轴与主光线视为平行的光学特性。此外,在此,采用开口作为固定光圈St,但本公开的技术不限于此,作为固定光圈St,也可以不是应用开口而是应用光圈透镜。另外,也可以代替固定光圈St而应用可动式光圈。无论如何,只要是实现远心光学系统的光圈,就可以是任何光圈。
在凸缘56的中央部形成有开口56A。开口56A的形状从第一光轴A1侧观察为圆形状(参照图8及图9)。调焦筒41E经由开口56A安装于内筒41A的入射侧的端部,可相对于内筒41A绕第一光轴A1旋转。
调焦筒41E配置在凸缘56与变焦透镜镜筒41C之间。另外,调焦筒41E保持用于调整投影透镜11的缩小侧的对焦位置和与图像形成面板32的相对位置的调焦用的透镜FA。透镜FA是本公开的技术所涉及的“第一透镜”的一例,是对光学图像进行聚焦的光学元件。
在将投影透镜11安装到主体部12上时,在投影透镜11相对于图像形成面板32的安装位置上产生个体差异。调焦筒41E是为了吸收这样的制造时的个体差异,使投影透镜11的缩小侧的对焦位置和与图像形成面板32的相对位置大致相同而设置的。
如图7所示,在调焦筒41E的出射侧的端部的外周面上形成有螺纹槽41E1。在内筒41A的内周面上也形成有螺纹槽41A1。螺纹槽41E1和螺纹槽41A1相互啮合。由于内筒41A相对于主体部12固定,因此当调焦筒41E相对于内筒41A旋转时,通过螺纹槽41A1与螺纹槽41E1产生的螺纹的作用,调焦筒41E沿着第一光轴A1移动。
在内筒41A的周壁上形成有多个长孔41A2。多个长孔41A2沿内筒41A的周向隔开间隔配置。俯视观察长孔41A2时的长孔41A2的长度方向是相当于内筒41A的周向的方向(图8及图9)。另外,俯视长孔41A2时的长孔41A2的宽度方向是相当于内筒41A的旋转轴的方向的方向(参照图8及图9)。当调焦筒41E经由开口56A安装于内筒41A的入射侧的端部时,调焦筒41E的外周面中的与长孔41A2的位置对应的位置的周面41E4从长孔41A2露出。
调焦筒41E具备调整部80。调整部80用于使调焦筒41E相对于第一镜筒部41沿第一光轴A1方向(参照图8及图9)移动。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调整部80的一例,举出了周面41E4和多个螺纹座41E2。周面41E4和多个螺纹座41E2位于比凸缘56更靠投影透镜11的放大侧的位置。
多个螺纹座41E2形成在周面41E4上。多个螺纹座41E2沿调焦筒41E的周向隔开间隔配置。螺纹座41E2形成为有底圆筒状,在螺纹座41E2的内周面上形成有螺纹槽41E3。当调焦筒41E经由开口56A安装于内筒41A的入射侧的端部时,螺纹座41E2从长孔41A2与周面41E4一起露出。
投影透镜11具备带垫圈螺栓70。带垫圈螺栓70是本公开的技术所涉及的“固定部件”的一例。调焦筒41E利用带垫圈螺栓70固定于内筒41A。这意味着调焦筒41E利用带垫圈螺栓70固定于第一镜筒部41。而且,通过带垫圈螺栓70的固定力减弱,调焦筒41E可相对于内筒41A移动。这意味着调焦筒41E可相对于第一镜筒部41移动。
带垫圈螺栓70具备螺栓72及垫圈74。螺栓72具备头部72A和螺纹部72B。螺纹部72B插入到垫圈74中。
螺纹部72B插入螺纹座41E2。螺纹部72B的螺纹槽72B1与螺纹座41E2的螺纹槽41E3啮合。垫圈74的外径比长孔41A2的短边方向的长度长。首先,螺纹部72B经由长孔41A2插入螺纹座41E2,螺纹部72B相对于螺纹座41E2旋转。利用该旋转,通过螺纹部72B的螺纹槽72B1与螺纹座41E2的螺纹槽41E3产生的螺纹的作用,螺栓72向螺纹座41E2的底方向移动。当螺栓72向螺纹座41E2的底部方向移动时,不久,垫圈74与内筒41A的外周面41A3中的长孔41A2的外缘部接触。
然后,在垫圈74与长孔41A2的外缘部接触的状态下,当螺栓72进一步向螺纹座41E2的底方向移动时,内筒41A的周壁被垫圈74和调焦筒41E的周壁夹入。随着螺纹部72B相对于螺纹座41E2的拧入量变多,垫圈74和调焦筒41E的周壁夹入内筒41A的周壁的力变强。这样,通过垫圈74和调焦筒41E的周壁夹入内筒41A的周壁,调焦筒41E及内筒41A被一体化。此外,以下为了便于说明,将垫圈74和调焦筒41E的周壁夹入内筒41A的周壁的力称为“夹入力”。在此所说的“夹入力”是本公开的技术所涉及的“固定力”的一例。
夹入力随着使螺纹部72B向与将螺纹部72B拧入螺纹座41E2时的螺纹部72B的旋转方向相反的旋转方向旋转而变弱。当夹入力逐渐变弱时,不久,带垫圈螺栓70能够沿着长孔41A2的长度方向移动。在此,在螺纹部72B插入螺纹座41E2的状态下,通过带垫圈螺栓70受到朝向长孔41A2的长度方向的外力,调焦筒41E相对于内筒41A旋转。由此,通过螺纹槽41A1和螺纹槽41E1产生的螺纹的作用,调焦筒41E沿着第一光轴A1移动。
例如,在带垫圈螺栓70位于长孔41A2的长度方向的一端侧的状态下,如图8所示,带垫圈螺栓70通过受到向箭头B方向的外力,调焦筒41E相对于内筒41A旋转。由此,调焦筒41E沿着第一光轴A1向主体部12侧移动。
当带垫圈螺栓70沿长孔41A2的长度方向从长孔41A2的长度方向的一端向另一端移动时,如图9所示,另一螺纹座41E2从长孔41A2的长度方向的一端侧露出。
在图9所示的状态、即带垫圈螺栓70位于长孔41A2的长度方向的另一端侧的状态下,当带垫圈螺栓70受到向箭头B方向(参照图8)的反方向的外力时,调焦筒41E相对于内筒41A旋转。由此,调焦筒41E沿着第一光轴A1向与主体部12侧相反的一侧移动。
在从图9所示的状态使调焦筒41E沿着第一光轴A1向主体部12侧移动的情况下,首先,如图10所示,使用者将带垫圈螺栓70从长孔41A2拔出。接着,使用者例如将带垫圈螺栓70的螺栓72插入从长孔41A2的长度方向的一端侧露出的螺纹座41E2。然后,使用者通过对带垫圈螺栓70施加向图8所示的箭头B方向的外力,调焦筒41E相对于内筒41A旋转,调焦筒41E沿着第一光轴A1向主体部12侧移动。
当重复同样的动作时,调焦筒41E沿着第一光轴A1进一步向主体部12侧移动,不久,螺纹槽41E3从螺纹槽41A1脱离。这样,当螺纹槽41E3从螺纹槽41A1脱离时,能够经由凸缘56的开口56A从投影透镜11卸下调焦筒41E。在图11所示的例子中,示出已将调焦筒41E从投影透镜11卸下的状态。
另一方面,在从图9所示的状态使调焦筒41E沿着第一光轴A1向与主体部12侧相反的一侧移动的情况下,首先,如图10所示,使用者将带垫圈螺栓70从长孔41A2拔出。接着,使用者例如将带垫圈螺栓70的螺栓72插入从长孔41A2的长度方向的另一端侧露出的螺纹座41E2。然后,使用者通过对带垫圈螺栓70施加向与图8所示的箭头B方向相反方向的外力,调焦筒41E相对于内筒41A旋转,调焦筒41E沿着第一光轴A1向与主体部12侧相反的一侧移动。
另外,调焦筒41E用的螺纹座41E2、周面41E4以及带垫圈螺栓70(固定部件)位于比凸缘56更靠主体部12的外侧的位置。当如此构成的投影透镜11经由凸缘56安装于主体部12时,使用者能够从第一镜筒部41侧经由长孔41A2访问螺纹座41E2及周面41E4中的至少一方。然后,使用者通过对螺纹座41E2及周面41E4中的至少一方赋予外力,使调焦筒41E沿着第一光轴A1移动。因此,与使使用者从主体部12卸下投影透镜11后再调整透镜FA在第一光轴A1上的位置的情况相比,投影透镜11使使用者能够容易地调整透镜FA在第一光轴A1上的位置。
此外,在此举出了将带垫圈螺栓70的螺栓72插入到螺纹座41E2中的方式例,但本公开的技术不限于此。例如,也可以将棒状部件插入螺纹座41E2,以同样的方法使调焦筒41E相对于内筒41A旋转。另外,例如,使用者也可以将自己的手指插入长孔41A2中,用自己的手指的力使周面41E4沿着长孔41A2的长度方向移动,从而使调焦筒41E相对于内筒41A旋转。
在外筒41B的外周面上,设置有第一旋转位置检测传感器59。第一旋转位置检测传感器59检测外筒41B相对于内筒41A的旋转位置。
第一反射镜保持部44一体地安装在外筒41B的出射侧的端部。因此,第一反射镜保持部44随着外筒41B相对于内筒41A绕第一光轴A1的旋转而绕第一光轴A1旋转。第一反射镜保持部44以第一反射镜48的反射面相对于第一光轴A1和第二光轴A2分别成45°的角度的姿势保持第一反射镜48。第一反射镜48是在玻璃等透明部件上涂敷了反射膜的镜面反射型反射镜。
第二镜筒部42具备外筒42A和内筒42B。外筒42A的入射侧的端部一体地安装于第一反射镜保持部44。内筒42B相对于外筒42A可绕第二光轴A2旋转地安装。
第二镜筒部42保持第二光学系统L2。第二光学系统L2是本公开的技术所涉及的“中间光学系统”的一例,例如由透镜L21和透镜L22构成,配置在第二光轴A2上。外筒42A保持透镜L21。内筒42B保持透镜L22。此外,透镜组Z1中包含的多个透镜及构成透镜Z2的透镜的直径小于透镜L21、L22的直径。
在本例中,第二光学系统L2作为中继透镜发挥功能。更具体而言,第一镜筒部41的第一光学系统L1在第一反射镜保持部44中形成中间图像。第二光学系统L2将该中间图像作为被摄体,将表示中间图像的光束中继到第二反射镜保持部46和第三镜筒部43。
在第二镜筒部42中,第二反射镜保持部46一体地安装于内筒42B的出射侧的端部。因此,随着内筒42B相对于外筒42A绕第二光轴A2的旋转,第二反射镜保持部46绕第二光轴A2旋转。
在外筒42A的外周面上设置有第二旋转位置检测传感器60。第二旋转位置检测传感器60检测内筒42B相对于外筒42A的旋转位置。
第二反射镜保持部46以第二反射镜49的反射面相对于第二光轴A2和第三光轴A3分别成45°的角度的姿势保持第二反射镜49。第二反射镜49是与第一反射镜48同样的镜面反射型反射镜。
第二反射镜保持部46的出射侧的端部46A构成第三镜筒部43。除了端部46A之外,第三镜筒部43还具备固定筒43A、出射透镜保持框43B和聚焦透镜镜筒43C。
第三镜筒部43保持第三光学系统L3。第三光学系统L3例如由透镜L31、透镜L32以及出射透镜16构成,配置在第三光轴A3上。端部46A是中心轴与第三光轴A3大致一致的筒状部,作为保持透镜L31的透镜保持框发挥功能。
在端部46A的出射侧一体地安装有固定筒43A。在固定筒43A的出射侧的端部一体地安装有出射透镜保持框43B。固定筒43A在内周侧将聚焦透镜镜筒43C保持为能够沿第三光轴A3方向移动。聚焦透镜镜筒43C保持聚焦用的透镜L32。透镜L32是本公开的技术所涉及的“聚焦光学系统”的一例,是聚焦光学图像的光学元件。
在固定筒43A的外周上设置有齿轮62。齿轮62通过聚焦用马达52的驱动而沿固定筒43A的周向旋转。在齿轮62的内周面上形成有螺纹槽。在固定筒43A的外周面上也形成有螺纹槽。齿轮62的内周面的螺纹槽与固定筒43A的外周面的螺纹槽相互啮合。因此,当齿轮62旋转时,齿轮62相对于固定筒43A沿第三光轴A3方向移动。齿轮62上设置有驱动销62A,驱动销62A插入聚焦透镜镜筒43C中。因此,随着齿轮62的移动,聚焦透镜镜筒43C也沿着第三光轴A3移动。通过该聚焦透镜镜筒43C的移动,作为投影透镜11的缩小侧的对焦位置,调节与屏幕36和投影透镜11之间的距离对应的对焦位置。
接着,对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投影装置10(投影仪)的作用进行说明。
首先,在调焦筒41E经由开口56A安装于内筒41A的入射侧的端部的状态下,如图6所示,使用者将投影透镜11的调焦筒41E插入主体部12的插入口12A1。然后,在投影透镜11插入插入口12A1的状态下,使用者用螺钉等固定部件(省略图示)将凸缘56固定在主体部12的二维移位机构100上。
接着,如图4所示,使用者将出射透镜16朝向屏幕36,通过操作操作面板22,使主体部12动作。由此,表示由图像形成单元26形成的图像的光束从主体部12入射到投影透镜11,基于图像光的图像的放大图像被投影到屏幕36,该图像光是基于入射到投影透镜11的光束的图像光。
在图4所示的状态下,即,在将投影仪10设为横置的姿势的情况下,如图6所示,透镜组Z1和透镜Z2在内筒41A内成为沿水平方向配置的状态。在该情况下,与透镜组Z1和透镜Z2沿铅垂方向配置的状态、即如图3所示将投影仪10设为纵置的姿势的状态相比,可减少透镜组Z1和透镜Z2对第一镜筒部41赋予的重量的影响。
另一方面,如图3所示,即使在将投影仪10设为纵置的姿势的状态下,在变焦用马达51的驱动被停止的情况下,变焦用马达51的旋转的抑制力也对内筒41A起作用。由此,与内筒41A未与变焦用马达51连接的情况相比,可减少变焦用透镜组Z1和透镜Z2对第一镜筒部41赋予的重量的影响。
如以上说明的那样,在图6中,投影透镜11具备透镜组Z1和透镜Z2、以及与主体部12连接并且供第一光轴A1的光通过的第一镜筒部41。另外,投影透镜11具备供第二光轴A2的光通过、并且可相对于第一镜筒部41旋转的第二镜筒部42。而且,透镜组Z1和透镜Z2被第一镜筒部41保持。
搭载了如此构成的投影透镜11的投影仪10的姿势以横置的姿势(参照图2)或纵置的姿势(参照图3)使用。在投影仪10处于横置的姿势的情况下,第一镜筒部41以第一光轴A1沿水平方向倾倒的状态使用。与此相对,在投影仪10处于纵置的姿势的情况下,第一镜筒部41以第一光轴A1沿着铅垂方向直立的状态使用。即,透镜组Z1和透镜Z2能够以配置在铅垂方向上的状态和配置在水平方向上的状态这两种状态使用。
因此,投影透镜11与透镜组Z1和透镜Z2的配置方向总是固定于铅垂方向的情况相比,能够减少从透镜组Z1和透镜Z2受到的重量的影响。
另外,在图10中,投影透镜11在投影透镜11内使中间图像成像,并出射所成像的中间图像,透镜组Z1和透镜Z2在光路中位于比中间图像的成像位置更靠上游侧。
在如此构成的投影透镜11中,在比中间图像的成像位置更靠投影透镜11的缩小侧,光束变小。因此,投影透镜11与在投影透镜11内不使中间图像成像而使光从投影透镜11出射的情况相比,能够使透镜组Z1和透镜Z2小型化。
另外,投影透镜11具备聚焦用的透镜L32、以及供第三光轴A3的光通过并且可相对于第二镜筒部42旋转的第三镜筒部43。而且,聚焦用的透镜L32被第三镜筒部43保持。因此,如此构成的投影透镜11与透镜L32的第三光轴A3总是沿铅垂方向配置的情况相比,能够减少从透镜L32受到的重量的影响。
另外,在投影透镜11中,第二镜筒部42具有第二光学系统L2。而且,透镜组Z1中包含的多个透镜及构成透镜Z2的透镜的直径小于构成第二光学系统L2的透镜L21、L22的直径。因此,投影透镜11与透镜组Z1中包含的多个透镜和透镜Z2的直径为透镜L21、L22的直径以上的情况相比,能够减少从透镜组Z1和透镜Z2受到的重量的影响。
另外,投影透镜11具备凸轮筒41D,凸轮筒41D与变焦用马达51连接,通过被赋予变焦用马达51的动力,变更透镜组Z1和透镜Z2的变焦倍率。因此,投影透镜11与不使用变焦用马达51而变更透镜组Z1和透镜Z2的变焦倍率的情况相比,能够通过变焦用马达51的驱动被停止时的变焦用马达51的旋转的抑制力,减少从透镜组Z1和透镜Z2受到的重量的影响。另一方面,由于透镜L21、L22是固定在第二镜筒部42上的透镜,所以不必担心重量的影响。
另外,投影透镜11具备固定光圈St和配置在比固定光圈St更靠光路上游侧的透镜FA。而且,由于固定光圈St的内径小于透镜FA的直径,所以能够使二维移位机构100和/或其安装面小型化,并在维持投影透镜11内的光学特性的同时,能够使投影透镜11在安装面的面内方向上移动。
另外,在投影透镜11中,也可以代替作为固定光圈St的开口而应用光圈透镜,在该情况下,光圈透镜包含在位于变焦透镜镜筒41C内的透镜组Z1中。因此,投影透镜11与光圈透镜存在于透镜组Z1的外侧的情况相比,能够有助于投影透镜11的小型化。
另外,投影透镜11具备保持透镜FA的调焦筒41E。调焦筒41E设为能够相对于第一镜筒部41沿第一光轴A1的延伸方向移动。因此,投影透镜11能够调节投影透镜11的缩小侧的对焦位置。
再者,投影透镜11具备聚焦用的透镜L32和透镜组Z1。而且,透镜组Z1在投影透镜11的光路中位于透镜FA与透镜L32之间。因此,与透镜L32及透镜FA中的一方位于另一方与透镜组Z1之间的情况相比,能够使使用者容易地从外部确认透镜L32及透镜FA的状态。
此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对使用者一边确认屏幕36上的放大图像,一边调整投影透镜11的缩小侧的对焦位置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本公开的技术不限于此。例如,也可以在将图像投影到屏幕36上之前,调整投影透镜11的缩小侧的对焦位置。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例示了凸缘56,但本公开的技术不限于此。代替凸缘56,也可以是用于将投影透镜11安装到主体部12的其他安装部。作为其他安装部,例如可举出螺纹槽。即,也可以在投影透镜11侧和主体部12侧分别设置螺纹槽,通过使投影透镜11侧的螺纹槽与主体部12侧的螺纹槽啮合,将投影透镜11安装在主体部12上。另外,作为其他安装部,例如可举出弹性部件。即,也可以在投影透镜11侧设置衬垫等弹性部件,在主体部12侧设置压入槽,通过将投影透镜11侧的弹性部件压入主体部12侧的压入槽,将投影透镜11安装在主体部12上。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例示了聚焦光学系统的透镜FA,但本公开的技术不限于此,例如,也可以代替透镜FA而使用具有多个透镜的聚焦用的透镜组。同样地,构成其他光学系统的透镜可以是一片,也可以是多片。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例示了长孔41A2,但本公开的技术不限于此。例如,代替长孔41A2,也可以是圆形状或梯形状的开口,只要是使周面41E4露出的开口即可。
作为相当于电光学元件的图像形成面板32,也可以使用代替DMD而使用了LCD的透射型图像形成面板。另外,也可以使用代替DMD而采用了LED(Light emitting diode)和/或有机EL(Electro luminescence)那样的自发光型元件的面板。作为反射部,也可以代替镜面反射型而使用全反射型的反射镜。
在上述例子中,说明了使用激光光源作为光源34的例子,但不限于此,也可以使用水银灯和/或LED作为光源34。另外,在上述例子中使用了蓝色激光光源和黄色荧光体,但不限于此,也可以代替黄色荧光体而使用绿色荧光体和红色荧光体。另外,也可以代替黄色荧光体而使用绿色激光光源和红色激光光源。
在本说明书中,“A和/或B”与“A和B中的至少一个”是同义。即,“A和/或B”意为可以仅是A,也可以仅是B,还可以是A和B的组合。另外,在本说明书中,在将三个以上的事项用“和/或”结合来表现的情况下,也适用与“A和/或B”同样的考虑方法。
本说明书中记载的所有文献、专利申请和技术标准与具体地且单独地记述单个文献、专利申请和技术标准通过引用结合的情况同等程度地,通过引用结合到本说明书中。
关于以上的实施方式,进一步公开以下的附记。
(附记1)
一种安装在具有电光学元件的投影装置主体上的投影透镜,其中,
所述投影透镜具备:
包括多个透镜、且上述多个透镜中的至少一部分进行移动而变更变焦倍率的变焦光学系统;
与上述投影装置主体连接、并且供第一光轴的光通过的第一保持部;
供上述第一光轴弯折而得到的第二光轴的光通过、并且可相对于上述第一保持部旋转的第二保持部;以及
包括透镜、且上述透镜被固定于上述第二保持部的光学系统,
上述光学系统能够利用上述第二保持部的旋转而沿着铅垂方向,
上述变焦光学系统沿着上述第一光轴配置在比上述第二保持部更靠上述电光学元件侧,并且被上述第一保持部保持。
(附记2)
根据附记1所述的投影透镜,其中,
上述投影透镜在上述投影透镜内使中间图像成像,并出射所成像的上述中间图像,
上述变焦光学系统在光路中位于比上述中间图像的成像位置更靠上游侧。
(附记3)
根据附记1或附记2所述的投影透镜,其中,
具备:
聚焦光学系统;以及
供上述第二光轴弯折而得到的第三光轴的光通过、并且可相对于上述第二保持部旋转的第三保持部,
上述聚焦光学系统被上述第三保持部保持。
(附记4)
根据附记1至附记3中任一项所述的投影透镜,其中,
上述光学系统是中间光学系统,
构成上述变焦光学系统的透镜的直径小于构成上述中间光学系统的透镜的直径。
(附记5)
根据附记1至附记4中任一项所述的投影透镜,其中,
具备变焦机构,上述变焦机构与马达连接,通过被赋予上述马达的动力,变更上述变焦光学系统的变焦倍率。
(附记6)
根据附记5所述的投影透镜,其中,
上述变焦机构配置在比上述第二保持部更靠上述电光学元件侧。
(附记7)
根据附记1至附记6中任一项所述的投影透镜,其中,
具备:
设置在上述第一保持部内的光圈部;以及
配置在比上述光圈部更靠光路上游侧的第一透镜,
上述投影透镜能够在与上述投影装置主体的安装面的面内方向上移动,
上述光圈部的内径小于上述第一透镜的直径。
(附记8)
根据附记7所述的投影透镜,其中,
上述光圈部是光圈透镜,
上述变焦光学系统包括上述光圈透镜。
(附记9)
根据附记7或附记8所述的投影透镜,其中,
具备保持上述第一透镜的调整架,
上述调整架能够相对于上述第一保持部沿上述第一光轴的延伸方向移动。
(附记10)
根据附记7至附记9中任一项所述的投影透镜,其中,
上述第一保持部具有与上述投影装置主体连接的凸缘,
上述变焦光学系统在上述第一保持部内从上述凸缘起到上述第一透镜侧从上述投影装置主体突出。
(附记11)
根据附记10所述的投影透镜,其中,
上述变焦光学系统在上述第一保持部内从比上述凸缘更靠上述第一透镜侧延伸到比上述凸缘更靠上述第二保持部侧。
(附记12)
根据附记1至附记11中任一项所述的投影透镜,其中,
上述多个透镜的整体被上述第一保持部保持。
(附记13)
一种投影装置,其中,
具备根据附记1至附记12中任一项所述的投影透镜和上述投影装置主体。
(附记14)
根据附记13所述的投影装置,其中,
具备:
马达;以及
变焦机构,该变焦机构与上述马达连接,通过利用上述马达的动力使齿轮旋转,变更上述变焦光学系统的变焦倍率,
上述投影装置与上述第一光轴的延伸方向沿着水平方向的第一配置状态和上述第一光轴的延伸方向沿着铅垂方向的第二配置状态对应,
上述马达在停止时对上述齿轮赋予旋转抑制力。
符号说明
10 投影仪
11 投影透镜
12 主体部
12A 基座部
12B 突出部
12C 收纳部
12D 侧面
12E 侧面
12F 角部
14A 入射侧端部
14B 中间部
14C 出射侧端部
14D 角部
16 出射透镜
18 设置面
22 操作面板
24A 第一解锁开关
24B 第二解锁开关
26 图像形成单元
32 图像形成面板
34 光源
36 屏幕
40 透镜镜筒
41 第一透镜镜筒
41A 内筒
41A1 螺纹槽
41A2 长孔
41B 外筒
41C 变焦透镜镜筒
41D 凸轮筒
41E 调焦筒
41E1 螺纹槽
41E2 螺纹座
41E3 螺纹槽
41E4 周面
42 第二透镜镜筒
42A 外筒
42B 内筒
43 第三透镜镜筒
43A 固定筒
43B 出射透镜保持框
43C 聚焦透镜镜筒
44 第一反射镜保持部
46 第二反射镜保持部
48 第一反射镜
49 第二反射镜
50 外装罩
50A 第一外装罩
50B 第二外装罩
50C 第三外装罩
51 变焦用马达
52 聚焦用马达
53 螺线管
54 螺线管
56 凸缘
56A 开口
58 齿轮
59 第一旋转位置检测传感器
60 第二旋转位置检测传感器
62 齿轮
62A 驱动销
70 带垫圈螺栓
72 螺栓
72A 头部
72B 螺纹部
74 垫圈
80 调整部
100 二位移位机构
A1 第一光轴
A2 第二光轴
A3 第三光轴
Z11 透镜
Z12 透镜
FA 透镜
L1 第一光学系统
L2 第二光学系统
L21 透镜
L22 透镜
Z1 透镜组
Z2 透镜
L31 透镜
L32 透镜
St 固定光圈

Claims (8)

1.一种安装在具有电光学元件的投影装置主体上的投影透镜,其中,
所述投影透镜具备:
包括多个透镜、且所述多个透镜中的至少一部分进行移动而变更变焦倍率的变焦光学系统;
与所述投影装置主体连接、并且供第一光轴的光通过的第一保持部;
供所述第一光轴弯折而得到的第二光轴的光通过、并且可相对于所述第一保持部旋转的第二保持部;以及
光学系统,所述光学系统包括透镜、且所述透镜被固定于所述第二保持部,
所述光学系统能够利用所述第二保持部的旋转而沿着铅垂方向,
所述变焦光学系统沿所述第一光轴配置在比所述第二保持部更靠所述电光学元件侧,并且被所述第一保持部保持。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投影透镜,其中,
所述投影透镜在所述投影透镜内使中间图像成像,并出射所成像的所述中间图像,
所述变焦光学系统在光路中位于比所述中间图像的成像位置更靠上游侧。
3.根据权利要求1或权利要求2所述的投影透镜,其中,
具备:
聚焦光学系统;以及
供所述第二光轴弯折而得到的第三光轴的光通过、并且可相对于所述第二保持部旋转的第三保持部,
所述聚焦光学系统被所述第三保持部保持。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投影透镜,其中,
所述第二保持部具有中间光学系统,
构成所述变焦光学系统的透镜的直径小于构成所述中间光学系统的透镜的直径。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投影透镜,其中,
具备变焦机构,所述变焦机构与马达连接,通过被赋予所述马达的动力,变更所述变焦光学系统的变焦倍率。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投影透镜,其中,
具备:
设置在所述第一保持部内的光圈部;以及
配置在比所述光圈部更靠光路上游侧的第一透镜,
所述投影透镜能够在与所述投影装置主体的安装面的面内方向上移动,
所述光圈部的内径小于所述第一透镜的直径。
7.根据权利要求6中所述的投影透镜,其中,
所述光圈部是光圈透镜,
所述变焦光学系统包括所述光圈透镜。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投影透镜,其中,
具备保持所述第一透镜的调整架,
所述调整架能够相对于所述第一保持部在所述第一光轴的延伸方向移动。
CN201980071387.0A 2018-11-02 2019-11-05 投影透镜 Active CN112930496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8207733A JP6683791B1 (ja) 2018-11-02 2018-11-02 投射レンズ及び投射装置
JP2018-207733 2018-11-02
PCT/JP2019/043326 WO2020091078A1 (ja) 2018-11-02 2019-11-05 投射レンズ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930496A CN112930496A (zh) 2021-06-08
CN112930496B true CN112930496B (zh) 2022-05-31

Family

ID=7028682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80071387.0A Active CN112930496B (zh) 2018-11-02 2019-11-05 投影透镜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20210247672A1 (zh)
JP (1) JP6683791B1 (zh)
CN (1) CN112930496B (zh)
WO (1) WO2020091078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7476643B2 (ja) * 2020-04-22 2024-05-01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投写光学装置およびプロジェクター
JP1681042S (zh) 2020-07-03 2021-03-15
JP1681043S (zh) * 2020-07-03 2021-03-15
JP2022072253A (ja) * 2020-10-29 2022-05-17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投射装置
USD997235S1 (en) * 2021-08-12 2023-08-29 Xiaoli Yang LED projector lens
USD992633S1 (en) * 2021-08-13 2023-07-18 Xiaoli Yang LED projector lens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894974A (zh) * 2003-12-16 2007-01-10 皇家飞利浦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用于背面投影应用的可旋转投影透镜
JP2007088679A (ja) * 2005-09-21 2007-04-05 Fujifilm Corp 撮影装置
WO2015170507A1 (ja) * 2014-05-07 2015-11-12 ソニー株式会社 表示処理装置及び投射型画像表示装置
WO2018055964A1 (ja) * 2016-09-23 2018-03-29 富士フイルム株式会社 投射レンズ及びプロジェクタ

Family Cites Familie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7316519A (ja) * 2006-05-29 2007-12-06 Tamron Co Ltd プロジェクション型映写装置
JP4923853B2 (ja) * 2006-08-22 2012-04-25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プロジェクタ
JP2014102416A (ja) * 2012-11-21 2014-06-05 Canon Electronics Inc レンズ装置、レンズ装置の製造方法および撮像装置
WO2018016309A1 (ja) * 2016-07-21 2018-01-25 富士フイルム株式会社 投写レンズ及びプロジェクタ
JP2018160803A (ja) * 2017-03-23 2018-10-11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プロジェクターおよびプロジェクターの制御方法
JP2019066590A (ja) * 2017-09-29 2019-04-25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プロジェクター及び制御方法
US11835696B2 (en) * 2018-04-09 2023-12-05 Sony Corporation Optical system and projector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894974A (zh) * 2003-12-16 2007-01-10 皇家飞利浦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用于背面投影应用的可旋转投影透镜
JP2007088679A (ja) * 2005-09-21 2007-04-05 Fujifilm Corp 撮影装置
WO2015170507A1 (ja) * 2014-05-07 2015-11-12 ソニー株式会社 表示処理装置及び投射型画像表示装置
WO2018055964A1 (ja) * 2016-09-23 2018-03-29 富士フイルム株式会社 投射レンズ及びプロジェクタ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20091078A1 (ja) 2020-05-07
JP6683791B1 (ja) 2020-04-22
US20210247672A1 (en) 2021-08-12
CN112930496A (zh) 2021-06-08
JP2020071459A (ja) 2020-05-0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2930496B (zh) 投影透镜
CN112930497B (zh) 投影透镜
CN112969961B (zh) 投影透镜及投影装置
US11480856B2 (en) Projection lens
CN112955819B (zh) 投影透镜及投影装置
US11392015B2 (en) Projection lens and projection device
JP6659803B1 (ja) 投射レンズ及び投射装置
WO2020235252A1 (ja) 投射レンズおよび投射装置
US20220057705A1 (en) Projection lens and projection device
JP6914388B2 (ja) 投射レンズ及び投射装置
JP7026710B2 (ja) 投射レンズ及び投射装置
WO2021020308A1 (ja) 投射レンズ及び投射装置
JP6435543B2 (ja) レンズユニット、画像投影装置及び撮像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