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2874482B - 除霜器结构 - Google Patents

除霜器结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2874482B
CN112874482B CN202011301083.XA CN202011301083A CN112874482B CN 112874482 B CN112874482 B CN 112874482B CN 202011301083 A CN202011301083 A CN 202011301083A CN 112874482 B CN112874482 B CN 112874482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vehicle
guide member
width direction
vehicle width
partition wall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11301083.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2874482A (zh
Inventor
饭田敬子
平野元实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oyota Motor Corp
Original Assignee
Toyota Motor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oyota Motor Corp filed Critical Toyota Motor Corp
Publication of CN11287448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874482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2874482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874482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SSERVICING, CLEANING, REPAIRING, SUPPORTING, LIFTING, OR MANOEUVRING OF VEHICL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S1/00Cleaning of vehicles
    • B60S1/02Cleaning windscreens, windows or optical devices
    • B60S1/023Cleaning windscreens, windows or optical devices including defroster or demisting mea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HARRANGEMENTS OF HEATING, COOLING, VENTILATING OR OTHER AIR-TREAT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ASSENGER OR GOODS SPACES OF VEHICLES
    • B60H1/00Heating, cooling or ventilating [HVAC] devices
    • B60H1/34Nozzles; Air-diffusers
    • B60H1/3407Nozzles; Air-diffusers providing an air stream in a fixed direction, e.g. using a grid or porous panel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SSERVICING, CLEANING, REPAIRING, SUPPORTING, LIFTING, OR MANOEUVRING OF VEHICL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S1/00Cleaning of vehicles
    • B60S1/02Cleaning windscreens, windows or optical devices
    • B60S1/54Cleaning windscreens, windows or optical devices using gas, e.g. hot air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HARRANGEMENTS OF HEATING, COOLING, VENTILATING OR OTHER AIR-TREAT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ASSENGER OR GOODS SPACES OF VEHICLES
    • B60H1/00Heating, cooling or ventilating [HVAC] devices
    • B60H1/24Devices purely for ventilating or where the heating or cooling is irrelevant
    • B60H1/241Devices purely for ventilating or where the heating or cooling is irrelevant characterised by the location of ventilation devices in the vehicle
    • B60H1/242Devices purely for ventilating or where the heating or cooling is irrelevant characterised by the location of ventilation devices in the vehicle located in the front area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HARRANGEMENTS OF HEATING, COOLING, VENTILATING OR OTHER AIR-TREAT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ASSENGER OR GOODS SPACES OF VEHICLES
    • B60H1/00Heating, cooling or ventilating [HVAC] devices
    • B60H1/34Nozzles; Air-diffusers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除霜器结构。在该除霜器结构中,第一引导部件被设置在吹出口的内部中的与前后分隔壁相比靠车辆前方侧且车辆宽度方向外侧处。第二引导部件被设置在吹出口的内部中的与前后分隔壁相比靠车辆后方侧且车辆宽度方向外侧处。并且,第一引导部件和第二引导部件各自随着从车辆下方侧趋向于车辆上方侧而向车辆宽度方向外侧延伸设置。

Description

除霜器结构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一种除霜器结构。
背景技术
在日本特开2015-3605号公报中,公开了一种与前除霜器喷嘴装置有关的发明。在该前除霜器喷嘴装置中,为了将来自空调装置的空调风朝向挡风玻璃吹出,而具有被设置于仪表面板(以下,仅称为“仪表板”)的上表面上的车辆前方侧的前侧吹出口、和被设置于前侧吹出口的车辆后方侧的后侧吹出口。前侧吹出口和后侧吹出口向不同的朝向进行送风。由此,即使在由于在仪表板的上表面上配置有平视显示器装置等其他装置而使除霜器喷嘴的车辆宽度方向上的尺寸被限制的情况下,也确保了去除挡风玻璃的霜雾的去除性能。
然而,在日本特开2015-3605号公报所公开的结构的情况下,由于前侧吹出口与后侧吹出口在车辆前后方向上邻接,因此存在有从各自的吹出口以不同的朝向送出的空调风相接触的部分发生摩擦损耗从而产生压力损耗的可能性。在这种情况下,与所产生的压力损耗的量相对应地(即,由于产生了压力损耗),空调风难以吹到较远处,从而有可能无法高效地去除处于远离前侧吹出口和后侧吹出口的位置上的挡风玻璃的车辆宽度方向外侧部附近的霜雾。因此,上述现有技术(即,上述公报中所记载的技术)在这一点上仍存在改良的余地。
发明内容
本公开考虑到上述事实,其目的在于,获得一种能够高效地去除挡风玻璃的霜雾的除霜器结构。
第一方式所涉及的除霜器结构具有:吹出口,其被设置在位于车厢的前部的仪表面板的车辆宽度方向大致中央部且与挡风玻璃大致对置的位置处,并使来自空调装置的空调风吹出;前后分隔壁,其被设置在所述吹出口的内部且在车辆宽度方向上延伸设置,并且在车辆前后方向上对所述吹出口的内部的至少一部分进行划分;第一引导部件,其被设置在所述吹出口的内部中的与所述前后分隔壁相比靠车辆前方侧且车辆宽度方向外侧处,并且随着从车辆下方侧趋向于车辆上方侧而向车辆宽度方向外侧倾斜;第二引导部件,其被设置在所述吹出口的内部中的与所述前后分隔壁相比靠车辆后方侧且车辆宽度方向外侧处,并且随着从车辆下方侧趋向于车辆上方侧而向车辆宽度方向外侧倾斜,且相对于垂直方向的倾斜角度被设为与所述第一引导部件相同。
根据第一方式所涉及的除霜器结构,在位于车厢的前部的仪表板的车辆宽度方向大致中央部且与挡风玻璃大致对置的位置处形成有吹出口。该吹出口使来自空调装置的空调风吹出。此外,在吹出口的内部设置有前后分隔壁、第一引导部件和第二引导部件,其中,前后分隔壁被设置在吹出口的内部且在车辆宽度方向上延伸设置,并且在车辆前后方向上对吹出口的内部的至少一部分进行划分。因此,能够通过前后分隔壁而实施在吹出口的内部流动的空调风的整流。
此外,第一引导部件被设置在吹出口的内部中的与前后分隔壁相比靠车辆前方侧且车辆宽度方向外侧处。另一方面,第二引导部件被设置在吹出口的内部中的与前后分隔壁相比靠车辆后方侧且车辆宽度方向外侧处。并且,第一引导部件和第二引导部件各自随着从车辆下方侧趋向于车辆上方侧而向车辆宽度方向外侧倾斜,并且相对于垂直方向的倾斜角度被设为相同。因此,被吹出口的第一引导部件整流的空调风以及被第二引导部件整流的空调风均从吹出口以朝向车辆宽度方向外侧的方式而向相同的方向吹出。因此,能够对在被第一引导部件整流的空调风和被第二引导部件整流的空调风相接触的部分处因吹出方向不同而产生的摩擦损耗进行抑制。也就是说,由于减少了空调风的压力损耗,因此能够高效地向处于离吹出口较远的位置处的挡风玻璃的车辆宽度方向外侧部附近吹送空调风。
第二方式所涉及的除霜器结构为,在第一方式所记载的除霜器结构中,所述第二引导部件被设置在与所述第一引导部件相比靠车辆后方侧处。
第三方式所涉及的除霜器结构为,在第二方式所记载的除霜器结构中,所述第二引导部件夹着所述前后分隔壁而被设置在与所述第一引导部件相比靠车辆后方侧处。
第四方式所涉及的除霜器结构为,在第二方式所记载的除霜器结构中,所述第二引导部件与所述第一引导部件在车辆前后方向上相连。
第五方式所涉及的除霜器结构为,在第一方式至第四方式中的任意一个方式所记载的除霜器结构中,所述第一引导部件分别被设置在所述吹出口的内部中的与所述前后分隔壁相比靠车辆前方侧且车辆宽度方向两外侧处,所述第二引导部件分别被设置在所述吹出口的内部中的与所述前后分隔壁相比靠车辆后方侧且车辆宽度方向两外侧处。
第六方式所涉及的除霜器结构为,在第一方式至第四方式中的任意一个方式所记载的除霜器结构中,在所述吹出口的内部设置有左右分隔壁,该左右分隔壁相对于所述吹出口的车辆宽度方向外侧边缘部而被设置在车辆宽度方向内侧处,并且在所述吹出口的车辆前后方向边缘部之间跨及车辆前后方向而延伸设置,所述前后分隔壁被设置在所述左右分隔壁的车辆宽度方向内侧处,并且所述前后分隔壁的车辆宽度方向的端部与所述左右分隔壁相连接,所述第一引导部件以及所述第二引导部件相对于所述左右分隔壁而被配置在车辆宽度方向外侧处。
第七方式所涉及的除霜器结构为,在第五方式所记载的除霜器结构中,在所述吹出口的内部设置有左右分隔壁,该左右分隔壁相对于所述吹出口的一对车辆宽度方向外侧边缘部而在车辆宽度方向内侧处被设置有一对,并且在所述吹出口的一对车辆前后方向边缘部之间跨及车辆前后方向而延伸设置,所述前后分隔壁被设置在所述一对左右分隔壁之间,并且所述前后分隔壁的车辆宽度方向的两端部分别与所述左右分隔壁相连接,所述第一引导部件以及所述第二引导部件相对于所述左右分隔壁而被配置在车辆宽度方向外侧处。
第八方式所涉及的除霜器结构为,在第一方式至第七方式中的任意一个方式所记载的除霜器结构中,在所述吹出口的室内侧的开口处,设置有沿着大致车辆前后方向而被形成为长条状且在大致车辆宽度方向上隔开间隔而排列的多个栈条部,所述栈条部的与长边方向正交的截面形状被设为大致矩形,并且位于所述第一引导部件以及所述第二引导部件的附近的所述栈条部以在车辆正面观察时截面形状中的长边的相对于垂直方向的角度成为与附近的所述第一引导部件以及所述第二引导部件的相对于垂直方向的倾斜角度大致相同的方式而倾斜。
第九方式所涉及的除霜器结构为,在第一方式至第七方式中的任意一个方式所记载的除霜器结构中,在所述吹出口的室内侧的开口处,设置有沿着大致车辆前后方向而被形成为长条状且在大致车辆宽度方向上隔开间隔而排列的多个栈条部,至少位于所述第一引导部件以及所述第二引导部件的附近的所述栈条部的与长边方向正交的截面形状被设为至少车辆下方侧具有弯曲部的形状。
而且,本公开所涉及的除霜器结构能够高效地去除挡风玻璃的霜雾。
附图说明
图1为从车辆后方侧对具有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除霜器结构的仪表板进行观察时的概要立体图。
图2为表示将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除霜器结构中的吹出口的装饰物去除了的状态的概要立体图。
图3为表示沿着图1中的A-A线而剖切且将装饰物去除了的状态的放大剖视图。
图4为表示沿着图1中的B-B线而剖切且将装饰物去除了的状态的放大剖视图。
图5为表示沿着图1中的C-C线而剖切且将装饰物去除了的状态的放大剖视图。
图6为以放大的方式来表示图4中的Z部的放大剖视图。
图7为表示将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除霜器结构中的吹出口的装饰物去除了的状态的概要立体图。
图8为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除霜器结构的对应于图6的放大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第一实施方式)
以下,基于图1~图6来对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除霜器结构10进行说明。另外,在各个附图中适当记载的箭头标记FR、箭头标记UP、箭头标记OUT分别表示车辆的前方向(例如,行进方向)、上方向、车辆宽度方向的外侧。以下,在仅使用前后、左右、上下的方向来进行说明的情况下,只要没有特别记载,则设为表示车辆前后方向的前后、车辆左右方向(车辆宽度方向)的左右、车辆上下方向的上下。
(整体结构)
如图1所示那样,在车辆12的车厢14内的前部处设置有仪表板16。仪表板16被配置于,将车厢14和车辆前部隔开(即,分隔开来)的前围板(省略图示)的车辆后方侧的上部侧处。前围板(dash panel)的下端部与未图示的地板面板的前端部相连接,且地板面板构成了车厢14的下表面。此外,在前围板的上端部上连接有未图示的前罩板(cowl),前罩板对挡风玻璃18的下端部进行支承。挡风玻璃18构成了车厢14的上部侧的前表面,并且挡风玻璃18的下端部侧被配置于仪表板16的前端部16A侧。
在仪表板16的车辆后方侧处,设置有车辆用的前部座位即车辆用座椅20。对于车辆用座椅20而言,在第一实施方式中,车厢14的前部左侧被设为副驾驶员座,车厢14的前部右侧被设为驾驶员座。
(仪表板)
仪表板16作为沿着车辆宽度方向而延伸的树脂制的内饰面板材料而被构成。在仪表板16的内部(例如,车辆前方侧)上部处,设置有沿着车辆宽度方向而被设为长条状的仪表板加强件(省略图示),仪表板16在多个部位处被该仪表板加强件所支承。另外,所述仪表板加强件作为一个示例而为金属制的管材料,且其长边方向的两端部被固定在直立设置于左右车身侧部上的一对前柱22(例如,省略了左右框架部件、图1中的左侧的图示)的车辆下方侧处。
(平视显示器装置)
在仪表板16中的驾驶员座侧的内部设置有平视显示器装置28。具体而言,平视显示器装置28被设置在,形成于仪表板16的驾驶员座侧的上表面16C中的前端部16A上的开口部16B的内部处。开口部16B朝向车辆上方侧而开口。在平视显示器装置28的内部具备显示器和反射镜(均省略图示),所述显示器以可通信的方式与显示控制装置相连接并射出作为信息显示用的射出光的发光图像,所述反射镜反射来自显示器的发光图像。显示器被配置在平视显示器装置28内的车辆前后方向的后部侧处,且朝向车辆前方侧射出发光图像。显示器具备由发光二极管等构成的光源。
反射镜被配置在平视显示器装置28内的与显示器相对置的车辆前后方向上的前部侧处,且作为一个示例而被设为以相对于显示器而凹陷的方式被配置的凹面镜。在车辆侧面观察时,反射镜以上部成为车辆前方侧且下部成为车辆后方侧的方式被倾斜配置。由此,成为如下方式,即,通过反射镜而朝向车辆上方斜后方侧反射来自显示器的发光图像,从而使发光图像放大。
被设为如下结构,即,被反射镜所反射的发光图像经过被安装在形成于仪表板16的上表面16C上的开口部16B中的透明盖部件28A而被投影到挡风玻璃18上的结构。由此,成为如下方式,即,来自显示器的发光图像被反射镜引导,并且通过反射镜被反射并放大后的发光图像被投影到挡风玻璃18的图1所示的由双点划线所划分出的显示信息的投影区域S内。另外,平视显示器装置28在挡风玻璃18的投影区域S内,作为一个示例而显示有车辆12的行驶速度、去往目的地的导向显示、以及道路的限制速度等中的任意一个以上。
(除霜器)
在仪表板16上的车辆宽度方向大致中央部处设置有除霜器32。该除霜器32具有吹出口34和导管36(参照图3)。吹出口34以在仪表板16的车辆宽度方向大致中央部的上表面16C中的前端部16A处朝向车辆上方侧开口的方式被形成。在吹出口34处,从车辆上方侧起安装有装饰物38,所述装饰物38在后述的室内侧的开口处具有多个栈条部38A。
如图3所示那样,导管36从吹出口34向车辆下方侧延伸设置,并且被形成为中空状、且被形成为车辆上下方向大致中央部在车辆侧面观察时朝向车辆前方侧而弯曲的形状。具体而言,导管36具备在车辆前后方向上以对置的方式而被配置的前壁部36A以及后壁部36B。而且,还设置有将前壁部36A和后壁部36B的车辆宽度方向端部彼此连在一起并且相互对置的一对侧壁部36C、36D(参照图4)。一对侧壁部36C、36D随着趋向于车辆上方侧而向相互远离的方向倾斜(即,处于倾斜状态)。并且,通过上述的侧壁部36C、36D和前壁部36A以及后壁部36B,从而构成了导管36的送风通道。由此,对于导管36的前壁部36A和后壁部36B而言,从车辆上下方向大致中央部起车辆上方侧的部位随着趋向于车辆上方侧而向车辆后方侧倾斜,并且从车辆上下方向大致中央部起车辆下方侧的部位随着趋向于车辆下方侧而向车辆后方侧倾斜。
此外,在导管36中的车辆前后方向大致中央部处设置有前后分隔壁36E。前后分隔壁36E以大致车辆前后方向作为板厚方向,并且沿着车辆宽度方向而延伸设置。即,前后分隔壁36E被设为,将导管36的车辆前后方向前后分隔开来的结构。前后分隔壁36E中的车辆宽度方向的未图示的端部分别与侧壁部36C或者侧壁部36D相连接。前后分隔壁36E在车辆侧面观察时被形成为与前壁部36A以及后壁部36B相同的形状。即,前后分隔壁36E被设为车辆上下方向大致中央部在车辆侧面观察时朝向车辆前方侧而弯曲的形状,并且以与前壁部36A以及后壁部36B平行的方式被配置。由此,导管36内被设为,被分割成车辆前方侧的前侧流道37和车辆后方侧的后侧流道39的结构。
导管36与图1所示的空调装置40相连接。空调装置40作为一个示例而被配置在车辆12的仪表板16的车辆前方侧且下方侧处。空调装置40具备未图示的鼓风机,并且通过使鼓风机进行工作,从而形成空气流。例如,相对于鼓风机而在气流的下游侧处,设置有蒸发器、以及暖气风箱等(均省略图示),从而成为气流的温度、湿度等被调节后的调和空气。该空气流穿过图3所示的与空调装置40的除霜器模式用出口40A相连接的导管36的内部而从吹出口34向外部作为空调风而被送风。另外,来自空调装置40的空调风分别流向导管36内的前侧流道37和后侧流道39。此外,除了吹出口34以外,空调装置40还连接有与被设置在车厢14内的各个位置处的未图示的吹出口相连的空调导管。而且,空调装置40以可通信的方式而与未图示的控制装置相连接,并且被设为能够根据来自控制装置的指示而针对每个吹出口34或其他的吹出口而送出不同的温度或风量的空调风。
(第一引导部件)
如图2以及图4所示那样,在吹出口34的内部的车辆上方侧处,设置有左右一对的第一引导部件42。第一引导部件42被设置在吹出口34的内部中的与前后分隔壁36E相比靠车辆前方侧且吹出口34的内部中的车辆宽度方向外侧处(参照图2)。第一引导部件42作为一个示例而由左右各自一个第一引导翅片42A构成。
第一引导翅片42A由以车辆前后方向为长边方向且以大致车辆宽度方向为板厚方向的板状部件构成,并且随着从车辆下方侧趋向于车辆上方侧而向车辆宽度方向外侧倾斜。此外,对于第一引导翅片42A而言,虽然未进行图示,但在车辆前后方向上其前端部与导管36的前壁部36A相连接(即,处于相连状态),并且后端部与前后分隔壁36E相连接(即,处于相连状态)。
(第二引导部件)
如图2以及图5所示那样,在吹出口34的内部的车辆上方侧处,设置有左右一对的第二引导部件44。第二引导部件44被设置在吹出口34的内部中的与前后分隔壁36E相比靠车辆后方侧且吹出口34的内部中的车辆宽度方向外侧处(参照图2)。第二引导部件44作为一个示例而由左右各自一个第二引导翅片44A构成。
与上述的第一引导翅片42A同样地,第二引导翅片44A由以车辆前后方向为长边方向且以大致车辆宽度方向为板厚方向的板状部件构成,并且随着从车辆下方侧趋向于车辆上方侧而向车辆宽度方向外侧倾斜。此外,对于第二引导翅片44A而言,虽然未进行图示,但其车辆前后方向上的前端部与导管36的前后分隔壁36E相连接(即,处于相连状态),并且后端部与导管36的后壁部36B相连接(即,处于相连状态)。而且,如图2所示那样,第二引导翅片44A被设为,相对于垂直方向的倾斜角度在车辆正面观察时与第一引导翅片42A相同。在此,虽然“相同”显然包括完全相同的含义,但也以在范围内包括存在有制造上或加工上的偏差的情况的意思来使用。第二引导翅片44A夹着前后分隔壁36E而被设置在与第一引导翅片42A相比靠车辆后方侧处。换而言之,第一引导翅片42A和第二引导翅片44A夹着前后分隔壁36E而被连续配置。
在左右一对的第二引导部件44之间设置有多个风向调节翅片46。与第二引导翅片44A同样地,风向调节翅片46由以车辆前后方向为长边方向且以大致车辆宽度方向为板厚方向的板状部件构成。风向调节翅片46分别以相对于垂直方向的倾斜角度不同于第二引导部件44的第二引导翅片44A的角度而倾斜。风向调节翅片46的倾斜角度是针对每台车辆而被适当调节并设定的。作为一个示例,在第一实施方式中,吹出口34的车辆宽度方向中央处的风向调节翅片46被设为大致垂直,且被设定为,风向调节翅片46的相对于垂直方向的倾斜角度随着趋向于车辆宽度方向外侧而变大。同样地,即使在左右一对的第一引导部件42彼此之间也设置有各自相对于垂直方向的倾斜角度被设定为不同的角度的多个风向调节翅片46。
(装饰物)
如图1所示那样,装饰物38被形成为具有多个栈条部38A的大致矩形框状,所述多个栈条部38A以预定的间隔而在车辆宽度方向上排列配置。栈条部38A在车辆前后方向上被形成为长条状,并且,如图6所示的那样,与长边方向正交的截面形状被形成为大致矩形形状。此外,位于第一引导部件42以及第二引导部件44的附近、也就是车辆宽度方向外侧处的栈条部38A相对于车辆宽度方向的其他部位的栈条部38A而倾斜成不同的角度(参照图6)。具体而言,位于车辆宽度方向外侧的栈条部38A(作为一个示例,为左右各三个)以在剖视观察时相当于长边的长边面38AA、38AB的相对于垂直方向的角度与第一引导翅片42A以及第二引导翅片44A的相对于垂直方向的角度成为大致相同的方式而倾斜。也就是说,位于车辆宽度方向外侧的栈条部38A中的、在剖视观察时相当于短边的短边面38AC、38AD成为与沿着第一引导翅片42A以及第二引导翅片44A而流动的空调风正交的朝向。在此,虽然“相同”显然包括完全相同的含义,但也以在范围内包括存在有制造上或加工上的偏差的情况的意思来使用。此外,在“大致相同”中,也包括与上述“相同”稍有偏差的情况。例如,在“大致相同”中,也可以包括长边面38AA、38AB相对于垂直方向的角度与第一引导翅片42A以及第二引导翅片44A相对于垂直方向的角度之差在5度以内的情况。此外,位于车辆宽度方向外侧的栈条部38A以外的栈条部38A(即,车辆宽度方向的中央部侧的栈条部38A)以各自的长边面38AA、38AB平行于垂直方向的朝向而被配置。
(第一实施方式的作用与效果)
接下来,对第一实施方式的作用以及效果进行说明。
在第一实施方式中,如图1所示那样,在位于车厢14的前部的仪表板16上的车辆宽度方向大致中央部且与前挡风玻璃18大致对置的位置上形成有吹出口34。该吹出口34吹出来自空调装置40的空调风。此外,在吹出口34的内部设置有前后分隔壁36E、第一引导部件42和第二引导部件44。这些部件中的前后分隔壁36E被设置在吹出口34的内部的车辆前后方向大致中央部处、且在车辆宽度方向上延伸设置。因此,通过前后分隔壁36E,从而很容易实现在吹出口34的车辆前后方向大致中央部中流动的空调风的整流。
此外,如图2所示那样,第一引导部件42分别被设置在吹出口34的内部的与前后分隔壁36E相比靠车辆前方侧且车辆宽度方向两外侧处。另一方面,第二引导部件44分别被设置在吹出口34的内部的与前后分隔壁36E相比靠车辆后方侧且车辆宽度方向两外侧处。而且,第一引导部件42和第二引导部件44各自随着从车辆下方侧趋向于车辆上方侧而向车辆宽度方向外侧倾斜,并且相对于垂直方向的倾斜角度被设为相同。因此,被吹出口34的第一引导部件42整流的空调风以及被第二引导部件44整流的空调风均以从吹出口34朝向车辆宽度方向外侧的方式向相同的方向被吹出。因此,在被第一引导部件42整流的空调风和被第二引导部件44整流的空调风相接触的部分处,能够抑制因吹出方向不同而产生的摩擦损耗。也就是说,由于空调风的压力损耗被减小,因此能够高效地向处于离吹出口34较远的位置的挡风玻璃18的车辆宽度方向外侧部附近吹送空调风。由此,能够高效地去除挡风玻璃18的霜雾。
而且,吹出口34在室内侧的开口处具有多个栈条部38A。栈条部38A在车辆前后方向上被形成为长条状且在大致车辆宽度方向上被排列有多个。因此,能够抑制异物从外部进入到吹出口34的内部的情况。此外,对于栈条部38A而言,如图6所示那样,其与长边方向正交的截面形状被设为大致矩形形状。而且,位于第一引导部件42以及第二引导部件44附近处的栈条部38A以在车辆正面观察时截面形状中的长边的相对于垂直方向的角度成为与附近的第一引导部件42以及第二引导部件44的相对于垂直方向的倾斜角度大致相同的方式而倾斜。换而言之,位于第一引导部件42以及第二引导部件44附近的栈条部38A以在车辆正面观察时截面形状中的长边与附近的第一引导部件42以及第二引导部件44的延伸设置方向大致平行的方式而倾斜。也就是说,由于栈条部38A的截面形状中的长边相对于沿着第一引导部件42以及第二引导部件44而被吹出的空调风的流动方向而大致平行,因此能够抑制栈条部38A阻碍空调风的流动的情况。由此,能够同时实现挡风玻璃18的霜雾的有效去除、和异物的向吹出口34的落下的抑制。
(第二实施方式)
接下来,使用图7、图8来对本公开的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除霜器结构进行说明。另外,对于与上文所述的第一实施方式等相同的结构部分,将标记相同的符号并省略其说明。
对于该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除霜器结构而言,基本结构被设为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并在于吹出口34的内部除了设置有前后分隔壁62之外还设置有左右分隔壁60这一点上具有特征。
(左右分隔壁)
即,如图7所示那样,在导管36的内部的车辆宽度方向外侧处设置有左右一对的左右分隔壁60。左右分隔壁60以车辆宽度方向为板厚方向,并且沿着大致车辆前后方向而延伸设置。即,左右分隔壁60被设为,将导管36的车辆宽度方向分隔为左右的结构。左右分隔壁60的车辆前后方向的未图示的端部分别与前壁部36A或者后壁部36B(参照图3)相连接(即,处于相连状态)。左右分隔壁60分别相对于吹出口34的车辆宽度方向外侧边缘部34A而被配置在车辆宽度方向内侧处。而且,虽然未进行图示,但左右分隔壁60在车辆正面观察时以与导管36的侧壁部36C或者侧壁部36D(参照图4以及图5)大致平行的方式而延伸设置。
(前后分隔壁)
此外,在导管36中的车辆前后方向大致中央部处设置有前后分隔壁62。前后分隔壁62以大致车辆前后方向为板厚方向,并且沿着车辆宽度方向而延伸设置。即,前后分隔壁62被设为,将导管36的车辆前后方向分隔为前后的结构。前后分隔壁62的车辆宽度方向的未图示的端部分别与左右分隔壁60相连接(即,处于相连状态)。前后分隔壁62被形成为,在车辆侧面观察时与前壁部36A以及后壁部36B相同的形状。即,前后分隔壁62被设为,车辆上下方向大致中央部在车辆侧面观察时朝向车辆前方侧弯曲的形状,并且以在车辆侧面观察时与前壁部36A以及后壁部36B平行的方式被配置。根据以上的结构,前后分隔壁62和左右分隔壁60被一体构成,并且其形状在车辆平面观察时被设为大致H字型。因此,导管36内被设为如下结构,即,被分割成设置于车辆宽度方向外侧的左右一对侧面侧流道64、设置于一对侧面侧流道64之间且配置于车辆前方侧的前侧流道66、和设置于一对侧面侧流道64之间且配置于车辆后方侧的后侧流道68的结构。换而言之,成为在侧面侧流道64中没有前后分隔壁62的结构。
(第一引导部件以及第二引导部件)
在吹出口34的内部的车辆上方侧处,设置有被设置成左右一对的第一引导部件70以及第二引导部件72。在第二实施方式中,作为一个示例,在图7中与用双点划线来表示的假想线B相比靠车辆前方侧的部位被设为第一引导部件70,并且与假想线B相比靠车辆后方侧的部位被设为第二引导部件72。换而言之,第二引导部件72被设置在与第一引导部件70相比靠车辆后方侧处,并且第二引导部件72和第一引导部件70以连续的方式被构成。此外,第一引导部件70以及第二引导部件72被设为,基本的结构与第一实施方式的第一引导部件42以及第二引导部件44相同的结构,并且第一引导部件70以及第二引导部件72分别被设置在导管36内的左右一对的侧面侧流道64内。此外,第一引导部件70以及第二引导部件72被设为,在车辆前后方向上被连在一起的结构。另外,第一引导部件70以及第二引导部件72也可以由一体的部件构成。
另外,在左右一对的第一引导部件70以及第二引导部件72彼此之间的前侧流道66以及后侧流道68中,分别设置有多个风向调节翅片46。
(装饰物)
与第一实施方式的装饰物38同样地,装饰物74被形成为具有多个栈条部74A的大致矩形框状,所述多个栈条部74A以预定的间隔而在车辆宽度方向上排列配置(参照图1)。栈条部74A在车辆前后方向上被形成为长条状,并且,如图8所示的那样,与长边方向正交的截面形状被形成为大致矩形形状。此外,栈条部74A在剖视观察时于车辆下方侧的部位处被形成有弯曲部74AA。例如,在车辆宽度方向外侧的栈条部74A中,例如,弯曲部74AA朝向车辆宽度方向内侧弯曲。虽然省略了图示,但例如在被配置于车辆宽度方向外侧以外(即,车辆宽度方向中央部侧)的栈条部74A中,弯曲部74AA虽然也可以朝向车辆宽度方向内侧弯曲,但是也可以采用朝向车辆后方侧弯曲的方式。
(第二实施方式的作用与效果)
接下来,对第二实施方式的作用以及效果进行说明。
由于即使根据上述结构,除了在吹出口34的内部设置有左右分隔壁60的这一点以外,其余也均被构成为与第一实施方式的除霜器结构10相同,因此可获得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效果。此外,在吹出口34的内部设置有左右一对的左右分隔壁60。左右分隔壁60分别被设置在相对于吹出口34的车辆宽度方向外侧边缘部34A而靠车辆宽度方向内侧处,并且在吹出口34所对置的车辆前后方向的边缘部之间以跨及车辆前后方向的方式而延伸设置。在左右一对的左右分隔壁60之间设置有前后分隔壁62,且前后分隔壁62的车辆宽度方向两端部分别与左右分隔壁60相连接。并且,第一引导部件70以及第二引导部件72被配置在相对于左右分隔壁60而靠车辆宽度方向外侧处。也就是说,成为在吹出口34的车辆宽度方向外侧边缘部34A与左右分隔壁60之间没有前后分隔壁62的结构。因此,能够防止因从吹出口34的车辆宽度方向外侧边缘部34A与左右分隔壁60之间吹出的空调风与前后分隔壁62接触从而增加压力损耗的情况。由此,能够高效地去除挡风玻璃18的、尤其是车辆宽度方向外侧部的霜雾。
而且,吹出口34在室内侧的开口处具有多个栈条部74A,栈条部74A在车辆前后方向上被形成为长条状,并且在大致车辆宽度方向上排列有多个。因此,能够抑制异物从外部进入到吹出口34的内部的情况。此外,栈条部74A的与长边方向正交的截面形状被设为,至少车辆下方侧具有弯曲部74AA的形状。因此,由于沿着第一引导部件70以及第二引导部件72而吹出的空调风会沿着弯曲部74AA而流动,因此能够抑制栈条部74A阻碍空调风的流动的情况。由此,能够同时实现挡风玻璃18的霜雾的有效去除、和异物向吹出口的落下的抑制。
另外,虽然在第二实施方式中被设为在装饰物74的所有栈条部74A中的车辆下方侧设置有弯曲部74AA的结构,但本公开并未限定于此。例如,也可以设为如下结构,即,仅在被配置于第一引导部件70以及第二引导部件72的附近的栈条部74A上设置有弯曲部74AA的结构。此外,虽然被设为在栈条部74A的车辆下方侧处设置有弯曲部74AA的结构,但并不限于此,也可以设为在栈条部的车辆下方侧以外的部位上设置有弯曲部74AA的结构。此外,虽然在第二实施方式中,在车辆宽度方向外侧的两侧(即,左右两侧)处设置有左右分隔壁60,但本公开并未限定于此。例如,也可以为在车辆宽度方向外侧的任意一方上设置有左右分隔壁的结构。
此外,虽然在上文所述的第一实施方式、第二实施方式中被设为第一引导部件42、70以及第二引导部件44、72左右分别各设置一个的结构,但本公开并未限定于此。例如,也可以为如下结构,即,在车辆宽度方向外侧的任意一方上设置一个第一引导部件并且设置一个第二引导部件的结构。此外,例如,还可以设为如下结构,即,第一引导部件42、70以及第二引导部件44、72在车辆宽度方向外侧的左右处分别设置有多个的结构。
而且,虽然被设为在吹出口34处设置有装饰物38、74的结构,但本公开并未被限定于此。例如,也可以设为如下结构,即,没有装饰物38、74,而是通过第一引导部件42、70、第二引导部件44、72以及风向调节翅片46来抑制异物向吹出口34内落下的结构。此外,在第一实施方式的结构中,也可以代替多个栈条部38A而设置多个栈条部74A。此外,在第二实施方式的结构中,也可以代替多个栈条部74A而设置多个栈条部38A。
虽然上文对本公开的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本公开并未被限定于上述方式,在不脱离其主旨的范围内,能够在上述以外的方式中进行各种各样的变形来实施,这是不言而喻的。
于2019年11月29日申请的日本专利申请2019-217327的公开的全部内容通过参照而被援引至本说明书中。
对于本说明书中所记载的所有文献、专利申请以及技术标准而言,各个文献、专利申请以及技术标准通过参照而被援引的情况以与其具体且独立记载的情况相同的程度而通过参照被援引至本说明书中。
符号说明
14…车厢;
16…仪表板(仪表面板);
18…挡风玻璃;
34…吹出口;
36E…前后分隔壁;
38A…栈条部;
40…空调装置;
42…第一引导部件;
44…第二引导部件;
60…左右分隔壁;
62…前后分隔壁;
70…第一引导部件;
72…第二引导部件;
74A…栈条部;
74AA…弯曲部。

Claims (6)

1.一种除霜器结构,具有:
吹出口,其被设置在位于车厢的前部的仪表面板的车辆宽度方向大致中央部且与挡风玻璃大致对置的位置处,并使来自空调装置的空调风吹出;
前后分隔壁,其被设置在所述吹出口的内部且在车辆宽度方向上延伸设置,并且在车辆前后方向上对所述吹出口的内部的至少一部分进行划分;
第一引导部件,其被设置在所述吹出口的内部中的与所述前后分隔壁相比靠车辆前方侧且车辆宽度方向外侧处,并且随着从车辆下方侧趋向于车辆上方侧而向车辆宽度方向外侧倾斜;
第二引导部件,其被设置在所述吹出口的内部中的与所述前后分隔壁相比靠车辆后方侧且车辆宽度方向外侧处,并且随着从车辆下方侧趋向于车辆上方侧而向车辆宽度方向外侧倾斜,且相对于垂直方向的倾斜角度被设为与所述第一引导部件相同;
导管,其与空调装置相连接,
在所述导管中的车辆前后方向大致中央部处设置有所述前后分隔壁,
在所述吹出口的内部设置有左右分隔壁,
该左右分隔壁相对于所述吹出口的车辆宽度方向外侧边缘部而被设置在车辆宽度方向内侧处,并且在所述吹出口的车辆前后方向边缘部之间跨及车辆前后方向而延伸设置,
所述前后分隔壁被设置在所述左右分隔壁的车辆宽度方向内侧处,并且所述前后分隔壁的车辆宽度方向的端部与所述左右分隔壁相连接,
所述第一引导部件以及所述第二引导部件相对于所述左右分隔壁而被配置在车辆宽度方向外侧处。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除霜器结构,其中,
所述第二引导部件被设置在与所述第一引导部件相比靠车辆后方侧处。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除霜器结构,其中,
所述第二引导部件与所述第一引导部件在车辆前后方向上相连。
4.如权利要求1至权利要求3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除霜器结构,其中,
在所述吹出口的室内侧的开口处,设置有沿着大致车辆前后方向而被形成为长条状且在大致车辆宽度方向上隔开间隔而排列的多个栈条部,
所述栈条部的与长边方向正交的截面形状被设为大致矩形,并且位于所述第一引导部件以及所述第二引导部件的附近的所述栈条部以在车辆正面观察时截面形状中的长边的相对于垂直方向的角度成为与附近的所述第一引导部件以及所述第二引导部件的相对于垂直方向的倾斜角度大致相同的方式而倾斜。
5.如权利要求1至权利要求3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除霜器结构,其中,
在所述吹出口的室内侧的开口处,设置有沿着大致车辆前后方向而被形成为长条状且在大致车辆宽度方向上隔开间隔而排列的多个栈条部,
至少位于所述第一引导部件以及所述第二引导部件的附近的所述栈条部的与长边方向正交的截面形状被设为至少车辆下方侧具有弯曲部的形状。
6.一种除霜器结构,具有:
吹出口,其被设置在位于车厢的前部的仪表面板的车辆宽度方向大致中央部且与挡风玻璃大致对置的位置处,并使来自空调装置的空调风吹出;
前后分隔壁,其被设置在所述吹出口的内部且在车辆宽度方向上延伸设置,并且在车辆前后方向上对所述吹出口的内部的至少一部分进行划分;
第一引导部件,其分别被设置在所述吹出口的内部中的与所述前后分隔壁相比靠车辆前方侧且车辆宽度方向两外侧处,并且随着从车辆下方侧趋向于车辆上方侧而向车辆宽度方向外侧倾斜;
第二引导部件,其分别被设置在所述吹出口的内部中的与所述前后分隔壁相比靠车辆后方侧且车辆宽度方向两外侧处,并且随着从车辆下方侧趋向于车辆上方侧而向车辆宽度方向外侧倾斜,且相对于垂直方向的倾斜角度被设为与所述第一引导部件相同;
导管,其与空调装置相连接,
在所述导管中的车辆前后方向大致中央部处设置有所述前后分隔壁,
在所述吹出口的内部设置有左右分隔壁,
该左右分隔壁相对于所述吹出口的一对车辆宽度方向外侧边缘部而在车辆宽度方向内侧处被设置有一对,并且在所述吹出口的一对车辆前后方向边缘部之间跨及车辆前后方向而延伸设置,
所述前后分隔壁被设置在所述一对左右分隔壁之间,并且所述前后分隔壁的车辆宽度方向的两端部分别与所述左右分隔壁相连接,
所述第一引导部件以及所述第二引导部件相对于所述左右分隔壁而被配置在车辆宽度方向外侧处。
CN202011301083.XA 2019-11-29 2020-11-19 除霜器结构 Active CN112874482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9-217327 2019-11-29
JP2019217327A JP7268587B2 (ja) 2019-11-29 2019-11-29 デフロスタ構造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874482A CN112874482A (zh) 2021-06-01
CN112874482B true CN112874482B (zh) 2024-04-05

Family

ID=7359783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1301083.XA Active CN112874482B (zh) 2019-11-29 2020-11-19 除霜器结构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11766994B2 (zh)
EP (1) EP3828021B1 (zh)
JP (1) JP7268587B2 (zh)
CN (1) CN112874482B (zh)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102008011138A1 (de) * 2008-02-26 2009-08-27 Bayerische Motoren Werke Aktiengesellschaft Fahrzeug mit einer Fahrzeugklimaanlage mit zweiteiligem Luftkanal
JP2016088195A (ja) * 2014-10-31 2016-05-23 ダイキョーニシカワ株式会社 車両のデフロスタ構造
CN106457987A (zh) * 2014-06-27 2017-02-22 爱信精机株式会社 车辆用导流板装置
JP2018002075A (ja) * 2016-07-07 2018-01-11 しげる工業株式会社 車両用デフロスタ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1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900000518B1 (ko) * 1986-01-17 1990-01-31 마쯔다 가부시기가이샤 방풍유리 서리제거장치의 구조
FR2690110B1 (fr) * 1992-04-16 1994-06-03 Valeo Thermique Habitacle Dispositif de chauffage-ventilation et/ou de climatisation de l'habitacle d'un vehicule automobile.
FR2746695B1 (fr) * 1996-03-29 1998-05-15 Valeo Climatisation Procede de fabrication d'une planche de bord de vehicule automobile, avec conduits d'air integres, et planche de bord ainsi obtenue
KR100220623B1 (ko) * 1996-10-31 1999-09-15 양재신 버스용 루프 사이드의 환기덕트
DE29706506U1 (de) * 1997-04-11 1997-05-28 Behr Gmbh & Co Schutzgitter für eine Luftkanalöffnung einer Klimaanlage eines Kraftfahrzeuges
JPH11170859A (ja) * 1997-12-13 1999-06-29 Daihatsu Motor Co Ltd 自動車のデフロスタ装置
FR2909935B1 (fr) * 2006-12-19 2015-04-24 Renault Sas Dispositif de climatisation d'un vehicule comportant un reseau de canalisations de degivrage
JP2010195301A (ja) 2009-02-26 2010-09-09 Daihatsu Motor Co Ltd 車両におけるデフロスタ装置
JP5706928B2 (ja) 2013-06-20 2015-04-22 豊田合成株式会社 フロントデフロスタノズル装置
US10201346B2 (en) 2013-08-02 2019-02-12 Covidien Lp Devices,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providing surgical access and facilitating closure of surgical access openings
DE102014102533A1 (de) * 2013-11-21 2015-05-21 Dr. Schneider Kunststoffwerke Gmbh Lamelle und Luftausströmer mit mindestens einer Lamelle
CN204340977U (zh) * 2014-10-22 2015-05-20 北汽福田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汽车除霜口装置及汽车
JP6402003B2 (ja) 2014-10-31 2018-10-10 ダイキョーニシカワ株式会社 車両のデフロスタ構造
JP2017056832A (ja) * 2015-09-16 2017-03-23 カルソニックカンセイ株式会社 車両用デフダクト構造
JP6706548B2 (ja) 2016-06-15 2020-06-10 株式会社イノアックコーポレーション デフロスタノズル
JP2018024308A (ja) * 2016-08-09 2018-02-15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空気吹出装置
JP2019099096A (ja) * 2017-12-07 2019-06-24 豊田合成株式会社 デフロスタノズル装置及びその組立方法
CN207875587U (zh) * 2018-02-08 2018-09-18 北京汽车研究总院有限公司 一种除霜风道组件及汽车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102008011138A1 (de) * 2008-02-26 2009-08-27 Bayerische Motoren Werke Aktiengesellschaft Fahrzeug mit einer Fahrzeugklimaanlage mit zweiteiligem Luftkanal
CN106457987A (zh) * 2014-06-27 2017-02-22 爱信精机株式会社 车辆用导流板装置
JP2016088195A (ja) * 2014-10-31 2016-05-23 ダイキョーニシカワ株式会社 車両のデフロスタ構造
JP2018002075A (ja) * 2016-07-07 2018-01-11 しげる工業株式会社 車両用デフロスタ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3828021A1 (en) 2021-06-02
US11766994B2 (en) 2023-09-26
US20210162951A1 (en) 2021-06-03
CN112874482A (zh) 2021-06-01
JP7268587B2 (ja) 2023-05-08
EP3828021B1 (en) 2023-05-10
JP2021084613A (ja) 2021-06-0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5564193B (zh) 车辆的除霜构造
US8641489B2 (en) Air conditioning device for a vehicle comprising a network of de-icing ducts
JP6402003B2 (ja) 車両のデフロスタ構造
CN112874482B (zh) 除霜器结构
JP2008126973A (ja) 車両用ヘッドアップディスプレイ部構造
CN111516466B (zh) 车辆用仪表板结构
JP2007331743A (ja) デフロスタ用送風ダクト
JP6232330B2 (ja) インストルメントパネル
CN111516492B (zh) 车辆用仪表板结构
CN115520142A (zh) 侧除霜器的排气口结构
JP2016016852A (ja) インストルメントパネル構造
JP7342783B2 (ja) フロントデフロスタノズル
JP7293920B2 (ja) サイドデフロスタ吹出口構造
JP2019031270A5 (zh)
JP6115385B2 (ja) デフロスターノズル構造
JP6414342B2 (ja) 空気吹出装置
JP2023102363A (ja) 車両のデフロスタ装置
JP2003276474A (ja) 車両のコックピット構造
JP2014113936A (ja) デフロスト用デフレクター装置
JP2020117127A (ja) 車両のデフロスタ構造
JP2022102617A (ja) デフロスタダクト
JP2022054528A (ja) 車体構造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