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2751297B - 覆盖部件以及线束 - Google Patents

覆盖部件以及线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2751297B
CN112751297B CN202011183677.5A CN202011183677A CN112751297B CN 112751297 B CN112751297 B CN 112751297B CN 202011183677 A CN202011183677 A CN 202011183677A CN 112751297 B CN112751297 B CN 112751297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ain body
region
axial direction
overlapping
flang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11183677.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2751297A (zh
Inventor
田坂佳郎
坂本健
加藤充洋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oyota Motor Corp
Yazaki Corp
Original Assignee
Toyota Motor Corp
Yazaki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oyota Motor Corp, Yazaki Corp filed Critical Toyota Motor Corp
Publication of CN11275129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751297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2751297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751297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16/00Electric or fluid circui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nd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rrangement of elements of electric or fluid circui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nd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16/02Electric or fluid circui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nd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rrangement of elements of electric or fluid circui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nd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electric constitutive elements
    • B60R16/0207Wire harness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16/00Electric or fluid circui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nd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rrangement of elements of electric or fluid circui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nd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16/02Electric or fluid circui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nd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rrangement of elements of electric or fluid circui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nd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electric constitutive elements
    • B60R16/0207Wire harnesses
    • B60R16/0215Protecting, fastening and routing means therefor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BCABLES; CONDUCTORS; INSULATO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CONDUCTIVE, INSULATING OR DIELECTRIC PROPERTIES
    • H01B17/00Insulators or insulating bodie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form
    • H01B17/56Insulating bodies
    • H01B17/58Tubes, sleeves, beads, or bobbins through which the conductor passe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GINSTALLATION OF ELECTRIC CABLES OR LINES, OR OF COMBINED OPTICAL AND ELECTRIC CABLES OR LINES
    • H02G3/00Installations of electric cables or lines or protective tubing therefor in or on buildings, equivalent structures or vehicles
    • H02G3/02Details
    • H02G3/04Protective tubing or conduits, e.g. cable ladders or cable troughs
    • H02G3/0462Tubings, i.e. having a closed section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GINSTALLATION OF ELECTRIC CABLES OR LINES, OR OF COMBINED OPTICAL AND ELECTRIC CABLES OR LINES
    • H02G3/00Installations of electric cables or lines or protective tubing therefor in or on buildings, equivalent structures or vehicles
    • H02G3/22Installations of cables or lines through walls, floors or ceilings, e.g. into building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GINSTALLATION OF ELECTRIC CABLES OR LINES, OR OF COMBINED OPTICAL AND ELECTRIC CABLES OR LINES
    • H02G15/00Cable fittings
    • H02G15/08Cable junctions
    • H02G15/10Cable junctions protected by boxes, e.g. by distribution, connection or junction box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Architecture (AREA)
  • Civil Engineering (AREA)
  • Structural Engineering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Details Of Indoor Wiring (AREA)
  • Insulated Conductors (AREA)
  • Insulating Bodies (AREA)

Abstract

提供一种不需要根据布线材料的形状而单独设计的具有通用性的覆盖部件。覆盖部件(3)具有:在从轴线方向(X)观察时在周向的两端具有主体两端部(3a、3b)且将布线材料(W)的一部分覆盖的主体部(3A);以及将布线材料固定于主体部的捆扎部件(3B)。主体部在从轴线方向观察时具有:基底区域(30)、隔着基底区域而位于一侧的第1重叠区域(31)以及位于另一侧的第2重叠区域(32)。第1重叠区域包括主体两端部中的第1端部。第2重叠区域包括主体两端部中的第2端部。基底区域被形成为能够变更将第1重叠区域与第2重叠区域重叠的重叠量。主体两端部从将内部空间与外部连通的一对开口部中的一个开口部形成到另一个开口部。

Description

覆盖部件以及线束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覆盖部件以及线束。
背景技术
现有的线束中,存在一种具有在轴线方向延伸的布线材料和将布线材料覆盖的索环等覆盖部件的线束(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覆盖部件中的一个开口部被形成为与通过捆扎部件即捆扎带安装的屏蔽罩的筒状部的形状对应。换言之,对某特定的屏蔽罩的筒状部设置具有某特定大小的开口部的覆盖部件,对另一屏蔽罩的筒状部设置具有另一大小的开口部的覆盖部件,分别设置具有与屏蔽罩的筒状部的形状相应的开口部的覆盖部件。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6-185008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欲解决的技术问题
然而,上述覆盖部件需要根据作为布线材料的屏蔽罩的筒状部的形状来改变一个开口部的设计。其结果,覆盖部件的种类增加,导致成本增加等。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情况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不需要根据布线材料的形状而单独设计的具有通用性的覆盖部件。
用于解决问题的技术手段
为了解决上述课题,本发明涉及的覆盖部件的特征在于,具有:主体部,所述主体部在从轴线方向观察时,在周向的两端具有主体两端部,并且将布线材料的一部分覆盖;以及捆扎部件,所述捆扎部件在所述布线材料的一部分存在于所述主体部的内部空间中的状态下,将所述布线材料固定于所述主体部,在从所述轴线方向观察时,所述主体部具有:基底区域;第1重叠区域,所述第1重叠区域隔着所述基底区域而位于一侧;和第2重叠区域,所述第2重叠区域隔着所述基底区域而位于另一侧,所述第1重叠区域包括所述主体两端部中的第1端部,所述第2重叠区域包括所述主体两端部中的第2端部,所述基底区域被形成为能够变更将所述第1重叠区域与所述第2重叠区域重叠的重叠量,所述主体两端部从将所述内部空间与外部连通的一对开口部中的一个开口部形成到另一个开口部。
另外,在上述覆盖部件中,优选地,所述主体部在与所述一个开口部对应的位置具有向径向的外侧突出而形成的凸缘部,在从所述轴线方向观察时,所述凸缘部在所述周向的两端具有凸缘两端部,所述凸缘两端部中的一个端部位于所述基底区域与所述第1重叠区域的边界,所述凸缘两端部中的另一个端部位于所述主体两端部中的所述第2端部。
另外,在上述覆盖部件中,优选地,在从所述轴线方向观察时,所述主体部通过将所述第1重叠区域中的径向的外侧切削从而使所述第1重叠区域的厚度比所述基底区域的厚度更薄,并且,通过将所述第2重叠区域中的径向的内侧切削从而使所述第2重叠区域的厚度比所述基底区域的厚度更薄。
另外,在上述覆盖部件中,优选地,所述主体部包括一对弯曲部、第1直线状部、第2直线状部以及第3直线状部,所述一对弯曲部在与所述轴线方向正交的第1正交方向上互相对置,所述第1直线状部将所述一对弯曲部的与所述轴线方向和所述第1正交方向正交的第2正交方向的一侧的端部之间连结,所述第2直线状部从所述一对弯曲部中的第1弯曲部的所述第2正交方向的另一侧的端部沿着第1正交方向延伸,并且与所述第1直线状部对置,所述第3直线状部从所述一对弯曲部中的第2弯曲部的所述第2正交方向的另一侧的端部沿着第1正交方向延伸,并且与所述第1直线状部对置,所述基底区域是所述第1直线状部、所述第1弯曲部和所述第2弯曲部,所述第1重叠区域是所述第2直线状部,所述第2重叠区域是所述第3直线状部。
另外,在上述覆盖部件中,优选地,所述主体部具有膨出部,所述膨出部位于在所述轴线方向上与所述凸缘部分开的位置并且向径向的外侧膨出,所述捆扎部件被配置在位于所述凸缘部与所述膨出部之间的凹部。
另外,在上述覆盖部件中,优选地,所述布线材料具有:电线,所述电线具有导电性且在所述轴线方向延伸;编织导体,所述编织导体将所述电线的外周面覆盖并且由导电性材料形成;以及屏蔽罩,所述屏蔽罩与所述编织导体电连接,并且将电线的所述轴线方向上的一端部的外周面覆盖,所述主体部被所述捆扎部件固定在所述屏蔽罩。
为了解决上述课题,本发明涉及的线束的特征在于,具有:在轴线方向延伸的布线材料;以及覆盖部件,所述覆盖部件具有:主体部,所述主体部在从轴线方向观察时,在周向的两端具有主体两端部,并且将布线材料的一部分覆盖;以及捆扎部件,所述捆扎部件在所述布线材料的一部分存在于所述主体部的内部空间中的状态下,将所述布线材料固定于所述主体部,在从所述轴线方向观察时,所述主体部具有:基底区域;第1重叠区域,所述第1重叠区域隔着所述基底区域而位于一侧;和第2重叠区域,所述第2重叠区域隔着所述基底区域而位于另一侧,所述第1重叠区域包括所述主体两端部中的第1端部,所述第2重叠区域包括所述主体两端部中的第2端部,所述基底区域被形成为能够变更将所述第1重叠区域与所述第2重叠区域重叠的重叠量,所述主体两端部从将所述内部空间与外部连通的一对开口部中的一个开口部形成到另一个开口部。
发明效果
本发明涉及的覆盖部件以及线束的基底区域形成为能够变更第1重叠区域与第2重叠区域重叠的重叠量。其结果,本发明涉及的覆盖部件能够安装于不同形状的布线材料,因此不需要根据布线材料的形状而单独设计,具有通用性。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具有实施方式涉及的覆盖部件的线束的立体图。
图2是线束的剖视图。
图3是示出从轴线方向观察覆盖部件时的基底区域、第1重叠区域和第2重叠区域的剖视图。
图4是线束的分解立体图。
图5是在相对于布线材料的非安装状态下的覆盖部件的立体图。
图6是在相对于布线材料的非安装状态下的与轴线方向正交的平面上的覆盖部件的剖视图。
图7是示出在将一个开口部安装于罩筒状部的大小不同的另一屏蔽罩的状态下从轴线方向观察覆盖部件时的基底区域、第1重叠区域和第2重叠区域的剖视图。
符号说明
2、2c 屏蔽罩
3 覆盖部件
3s 内部空间
3A 主体部
3B 捆扎部件
3a、3b 主体两端部
3a 第1端部
3b 第2端部
30 基底区域
31 第1重叠区域
32 第2重叠区域
33a、33b 一对弯曲部
33a 第1弯曲部
33b 第2弯曲部
34 第1直线状部
35 第2直线状部
36 第3直线状部
37a、37b 一对开口部
37a 第1开口部(一个开口部)
37b 第2开口部(另一个开口部)
37c 第1凸缘部(凸缘部)
37c1、37c2 凸缘两端部
37c1 一方端部
37c2 另一个端部
38a 膨出部
39 凹部
W 布线材料
Wa1 第1电线(电线)
Wh 编织导体
X 轴线方向
Y 第1正交方向
Z 第2正交方向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根据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需要说明的是,本发明不限于该实施方式。另外,在下述实施方式的构成要素中包含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且容易替换或者实质上相同的要素。
[实施方式]
对实施方式涉及的线束WH1以及覆盖部件3进行详细说明。另外,在以下的说明中,在互相正交的第1方向、第2方向以及第3方向中,将第1方向称为“轴线方向X”,将第2方向称为“第1正交方向Y”,将第3方向称为“第2正交方向Z”。轴线方向X是构成布线材料W的第1电线Wa1在覆盖部件3的主体部3A的内部空间3s中延伸的方向。第1正交方向Y是构成主体部3A的一对弯曲部33a、33b互相对置的方向。第2正交方向Z是构成主体部3A的第1直线状部34与第2直线状部35互相对置的方向,并且是第1直线状部34与第3直线状部36互相对置的方向。
图1所示的本实施方式涉及的覆盖部件3被组装于在汽车等车辆中搭载的线束WH1,将在轴线方向X延伸的布线材料W的一部分覆盖,对该布线材料W的一部分进行保护。线束WH1例如为了搭载于车辆的各设备间的连接而将电源供给、信号通信所使用的多个布线材料W捆扎并作为集合部件,利用连接器1等将多个布线材料W与各设备连接。线束WH1例如具有布线材料W和覆盖部件3。布线材料W例如具有第1电线Wa1、编织导体Wh、连接器1和屏蔽罩2。第1电线Wa1具有导电性并且在轴线方向X延伸。这样的第1电线Wa1例如利用具有绝缘性的覆皮部来覆盖由多个具有导电性的金属裸线构成的导体部(芯线)的外侧而成。第1电线Wa1在末端设置有金属端子Wb1。金属端子Wb1利用具有导电性的金属材料形成为具有贯通孔的圆环状。编织导体Wh将2根第1电线Wa1的外周面覆盖并且由导电性材料形成,抑制从第1电线Wa1产生的噪声向外部侵入。编织导体Wh将多个编织线编织成网眼状并形成为筒状。需要说明的是,为了便于图示,图1、图2、图4所示的编织导体Wh省略了编织导体Wh中的网眼形状。编织导体Wh的轴线方向X上的一端部与屏蔽罩2电连接,经由屏蔽罩2以及配对侧连接器100的接地部件而接地。连接器1对在第1电线Wa1的末端设置的金属端子Wb1以及在配对侧电线Wa2的末端设置的配对侧金属端子Wb2进行容纳(参照图2)。屏蔽罩2与编织导体Wh电连接,将第1电线Wa1的轴线方向X上的一端部的外周面覆盖。需要说明的是,线束WH1也可以构成为除此之外还含有电连接箱、索环等。以下,参照各图,对连接器1的结构进行详细说明。
图1、图2、图4所示的连接器1安装于配对侧连接器100,由绝缘性的合成树脂一体形成。本实施方式的连接器1将在第1电线Wa1的末端设置的金属端子Wb1容纳于容纳空间10s。连接器1具有:底壁部11、一对侧壁部12、13和连结壁部14。而且,连接器1包括:由底壁部11、一对侧壁部12、13和连结壁部14形成的容纳空间10s、罩插通开口部15以及配对侧连接器开口部16。
底壁部11是用于划分容纳空间10s的壁体。底壁部11例如形成为平板矩形状。
一对侧壁部12、13是用于划分容纳空间10s的壁体,在第1正交方向Y上互相对置。本实施方式中的一对侧壁部12、13相对于第1正交方向Y隔着底壁部11而设置在底壁部11的两侧,从底壁部11向第2正交方向Z突出地形成。
连结壁部14是用于划分容纳空间10s的壁体,将一对侧壁部12、13的轴线方向X上的一侧的端部12a、13a之间连结,沿着第1正交方向Y延伸。本实施方式中的连结壁部14被连结在底壁部11的轴线方向X上的一侧的端部11a。
容纳空间10s是连接器1的内部中的对在第1电线Wa1的末端设置的金属端子Wb1以及在配对侧连接器100的配对侧电线Wa2的末端设置的配对侧金属端子Wb2进行容纳的空间部。容纳空间10s由底壁部11、一对侧壁部12、13以及连结壁部14包围而成。
罩插通开口部15是使第1电线Wa1以及屏蔽罩2插通于容纳空间10s的开口部。罩插通开口部15由底壁部11的在轴线方向X上的另一个端部11b以及一对侧壁部12、13各自的在轴线方向X上的另一个端部12b、13b形成(参照图4)。这样的罩插通开口部15沿着第1正交方向Y以及第2正交方向Z开口。
配对侧连接器开口部16是将容纳空间10s和配对侧连接器100的配对侧容纳空间连通的开口部。配对侧连接器开口部16利用一对侧壁部12、13中的在第2正交方向Z上的与底壁部11相反侧的端部12c、13c以及连结部中的在第2正交方向Z上的与底壁部11相反侧的端部14c形成。配对侧连接器开口部16沿着轴线方向X以及第1正交方向Y开口。
底壁部11具有在连接器1的内部(容纳空间10s)沿第2正交方向Z突出的圆筒部11d。圆筒部11d例如在底壁部11形成2个。圆筒部11d在内周面具有螺纹孔。螺纹孔能够与第1螺栓Bo1(参照图2)的螺纹部紧固。而且,连接器1在使第1螺栓Bo1的螺纹部插通于金属端子Wb1的贯通孔以及配对侧金属端子Wb2的贯通孔的状态下将第1螺栓Bo1的螺纹部和螺纹孔紧固,从而将金属端子Wb1和配对侧金属端子Wb2同时紧固,并且安装于连接器1。在该状态下,连接器1将金属端子Wb1以及配对侧金属端子Wb2容纳于容纳空间10s。另外,第1电线Wa1与配对侧电线Wa2电连接。
一对侧壁部12、13分别具有位于连接器1外部的外侧块体12d、13d。外侧块体12d、13d被设置在一对侧壁部12、13的外周面,具有在第2正交方向Z延伸的贯通孔12dh、13dh。而且,连接器1通过在使第2螺栓Bo2的螺纹部插通于外侧块体12d、13d的贯通孔12dh、13dh并且插通于配对侧连接器100所具有的贯通孔的状态下将第2螺栓Bo2的螺纹部与螺母的螺纹孔紧固,从而安装于配对侧连接器100。
一对侧壁部12、13分别具有位于连接器1内部(容纳空间10s)的内侧块体。需要说明的是,虽然一对侧壁部12、13各自的内侧块体的结构相同,但是,为了便于说明,针对另一个侧壁部13的内侧块体13e进行说明,并省略对一个侧壁部12的内侧块体的说明。内侧块体13e被设置在一对侧壁部12、13的内周面,并且在具有第2正交方向Z延伸的螺纹孔13eh。而且,连接器1通过在使第3螺栓Bo3的螺纹部插通于后述的屏蔽罩2的贯通孔形成部24d、24e中的贯通孔24dh、24eh的状态下将第3螺栓Bo3的螺纹部与内侧块体13e的螺纹孔13eh紧固,从而将屏蔽罩2安装于连接器1。
在连结壁部14形成插通开口部14d,该插通开口部14d使配对侧电线Wa2插通于容纳空间10s。在本实施方式的连结壁部14形成有2个插通开口部14d,并且将配对侧电线Wa插通在各个插通开口部14d。接着,针对插通于连接器1的罩插通开口部15的屏蔽罩2进行说明。
屏蔽罩2具有:罩主体部2A和环部件2B(参照图2)。罩主体部2A由金属等导电性材料形成,抑制由第1电线Wa1产生的噪声向外部侵入,并且具有:罩筒状部22、罩凸缘部23、罩固定部24和罩连接部25。
罩筒状部22被形成为沿着轴线方向X延伸的长圆筒状,在轴线方向X的两端具有一对罩开口部22a、22b。一对罩开口部包括:位于轴线方向X一端侧(前端侧)的第1罩开口部22a;以及位于轴线方向X另一端侧(基端侧)的第2罩开口部22b(参照图4)。将第1电线Wa1插通于第1罩开口部22a以及第2罩开口部22b。
罩凸缘部23在与罩筒状部22的位于轴线方向X一端侧的第1罩开口部22a对应的位置向径向的外侧突出而形成。罩凸缘部23与连接器1中的侧壁部12、13的内侧块体13e接触,确定屏蔽罩2相对于连接器1的在轴线方向X上的位置(参照图2)。
罩固定部24用于将屏蔽罩2固定于连接器1,该罩固定部具有:板状部24a、一对对置壁部24b、24c以及一对贯通孔形成部24d、24e。板状部24a从罩凸缘部23的第2正交方向Z上的前端侧以向轴线方向X的一端侧(前端侧)突出的方式形成。一对对置壁部24b、24c从板状部24a的第1正交方向Y上的两端以向第2正交方向Z的另一侧突出的方式形成。贯通孔形成部24d、24e从一对对置壁部24b、24c的第1正交方向Y上的前端部以在第1正交方向Y上互相分开的方式形成。贯通孔形成部24d、24e具有贯通孔24dh、24eh。贯通孔24dh、24eh以将贯通孔形成部24d、24e沿第2正交方向Z贯通的方式形成。在使第3螺栓Bo3的螺纹部如上所述地插通于该贯通孔24dh、24eh的状态下,将第3螺栓Bo3的螺纹部和内侧块体13e的螺纹孔13eh紧固,从而将屏蔽罩2安装于连接器1。
罩连接部25与配对侧连接器100的已接地(接地)的接地部件电连接,在第2正交方向Z上以与板状部24a对置的方式配置。
环部件2B利用金属等导电性材料形成为沿着轴线方向X延伸的大致长圆筒状,该环部件具有:环主体27a、环突出部27b以及一对环抵靠部27c,如后所述地安装于罩筒状部22的外周面。
环主体27a在轴线方向X的两端具有一对环开口部27a1、27a2。一对环开口部27a1、27a2用于使罩筒状部22插通。一对环开口部27a1、27a2具有:位于轴线方向X一端侧(前端侧)的第1环开口部27a1;以及位于轴线方向X一端侧(前端侧)的第2环开口部27a2。
环突出部27b配置在环主体27a的轴线方向X的中央,以相对于环主体27a的内周面而向径向内侧突出的方式形成。
一对环抵靠部27c配置在环主体27a的轴线方向X上的一端侧(前端侧),在与第1环开口部27a1对应的位置向径向外侧突出而形成。这样的一对环抵靠部27c在后述的组装时与覆盖部件3的形成膨出部38a及凹部39的壁部接触,确定环部件2B相对于覆盖部件3在轴线方向X上的位置。罩筒状部22的外周面以及环部件2B的外周面被以下说明的覆盖部件3覆盖。
覆盖部件3具有:主体部3A和捆扎部件3B。主体部3A例如利用具有绝缘性的合成树脂材料可弹性形变地形成,如图1所示,沿着轴线方向X延伸。覆盖部件3包含索环以及保护罩,并且将环部件2B等覆盖。
如图5、图6所示,主体部3A在从轴线方向X观察时,在周向的两端具有主体两端部3a、3b。主体部3A在从轴线方向X观察时,具有:基底区域30、隔着基底区域30而位于一侧的第1重叠区域31以及位于另一侧的第2重叠区域32。
第1重叠区域31包括主体两端部3a、3b中的一个第1端部3a。第2重叠区域32包括主体两端部3a、3b中的另一个第2端部3b。
主体部3A由一对弯曲部33a、33b、第1直线状部34、第2直线状部35以及第3直线状部36形成。一对弯曲部33a、33b在第1正交方向Y上互相对置,并且具有第1弯曲部33a和第2弯曲部33b。第1直线状部34将一对弯曲部33a、33b中的第2正交方向Z上的一侧的端部之间连结。第2直线状部35从第1弯曲部33a中的第2正交方向Z的另一侧的端部沿着第1正交方向Y延伸而与第1直线状部34对置。第3直线状部36从第2弯曲部33b中的第2正交方向Z的另一侧的端部沿着第1正交方向Y延伸而与第1直线状部34对置。
主体部3A包括由一对弯曲部33a、33b、第1直线状部34、第2直线状部35以及第3直线状部36包围而形成的内部空间3s。基底区域30是第1直线状部34、第1弯曲部33a和第2弯曲部33b。第1重叠区域31是第2直线状部35。第2重叠区域32是第3直线状部36。基底区域30被形成为能够变更第1重叠区域31与第2重叠区域32重叠的重叠量。
另外,主体部3A在从轴线方向X观察时,第1重叠区域31中的径向的外侧被切削,从而第1重叠区域31的厚度T2比基底区域30的厚度T1薄。此外,主体部3A在从轴线方向X观察时,第2重叠区域32中的径向的内侧被切削,从而第2重叠区域32的厚度T3比基底区域30的厚度T1薄。
在本实施方式中,第1重叠区域31的厚度T2是基底区域30的厚度T1的一半(1/2),并且,第2重叠区域32的厚度T3是基底区域30的厚度T1的一半(1/2)。因此,第1重叠区域31与第2重叠区域32重叠的层叠区域的厚度与基底区域30的厚度相同。其结果,覆盖部件3能够抑制在外周面产生凹凸,因此能够更加美观。
如图5所示,主体部3A在轴线方向X的两端部具有将内部空间3s和外部连通的一对开口部37a、37b。一对开口部37a、37b包括:位于轴线方向X一端侧(前端侧)的第1开口部(一个开口部)37a;以及位于轴线方向X另一端侧(基端侧)的第2开口部(另一个开口部)37b。第1开口部37a的内径比第2开口部37b的内径大。主体两端部3a、3b从第1开口部37a形成到第2开口部37b。
主体部3A在与第1开口部37a对应的位置具有向径向的外侧突出而形成的第1凸缘部(凸缘部)37c。第1凸缘部37c在从轴线方向X观察时,在周向的两端具有第1凸缘两端部37c1、37c2,第1凸缘两端部37c1、37c2中一个端部37c1位于基底区域30与第1重叠区域31的边界,第1凸缘两端部37c1、37c2中的另一个端部37c2位于主体两端部3a、3b中的第2端部3b。
主体部3A在与第2开口部37b对应的位置具有向径向的外侧突出而形成的第2凸缘部37d。第2凸缘部37d在从轴线方向X观察时,在周向的两端具有第2凸缘两端部37d1、37d2,第2凸缘两端部37d1、37d2中的一个端部37d1位于基底区域30与第1重叠区域31的边界,第2凸缘两端部37d1、37d2中的另一个端部37d2位于主体两端部3a、3b中的第2端部3b。
主体部3A具有膨出部38a,该膨出部38a位于在轴线方向X上与第1凸缘部37c分开的位置,并且向径向的外侧膨出。主体部3A将凹部39配置在第1凸缘部37c与膨出部38a之间,并且在凹部39配置有捆扎部件3B。换言之,主体部3A在位于第1凸缘部37c与膨出部38a之间的凹部39配置有捆扎部件3B。
捆扎部件3B例如是捆扎带,利用绝缘性的合成树脂一体地形成,如图1所示,具有:带部3b1和卡定部3b2。带部3b1以从卡定部3b2向一个方向延伸的方式形成。卡定部3b2具有能够将带部3b1的前端部插入的卡定孔。这样的捆扎部件3B在将屏蔽罩2的一部分配置于内部空间3s的状态下将带部3b1卷绕在凹部39的外周面并且将带部3b1的前端插入到卡定部3b2,将呈圆环状的带部3b1紧固,从而将布线材料W固定在主体部3A。换言之,捆扎部件3B在布线材料W的一部分存在于主体部3A的内部空间3s中的状态下将布线材料W固定于主体部3A。
主体部3A具有在轴线方向X上位于与第2凸缘部37d相邻的位置的相邻部38b。
主体部3A在轴线方向X上在相邻部38b与膨出部38a之间具有宽幅部38c。宽幅部38c是随着在轴线方向X上从相邻部38b向膨出部38a靠近而第1正交方向Y上的宽度逐渐变大且第2正交方向Z上的高度逐渐变大的部分。
接着,使用图4对如上所述地构成的线束WH1的组装进行说明。首先,作业人员将第1电线Wa1的金属端子Wb1插通在编织导体Wh中,将第1电线Wa1的金属端子Wb1插通在环部件2B中,并且将第1电线Wa1的金属端子Wb1插通在屏蔽罩2的罩筒状部22中。
接着,作业人员使金属端子Wb1的贯通孔与配对侧金属端子Wb2的贯通孔一致。接着,作业人员在使第1螺栓Bo1的螺纹部插通于金属端子Wb1的贯通孔以及配对侧金属端子Wb2的贯通孔的状态下将第1螺栓Bo1的螺纹部和螺纹孔紧固,从而将金属端子Wb1和配对侧金属端子Wb2紧固并且安装于连接器1。基于此,作业人员将金属端子Wb1以及配对侧金属端子Wb2容纳于连接器1的内部的容纳空间10s,并且将第1电线Wa1和配对侧电线Wa2电连接。
接着,作业人员将编织导体Wh的轴线方向X上的前端部配置在屏蔽罩2的罩筒状部22的外周面。然后,作业人员将环部件2B配置在编织导体Wh的轴线方向X上的前端部的外周面。而且,作业人员利用环突出部27b和罩筒状部22来夹持编织导体Wh,将编织导体Wh和屏蔽罩2电连接。然后,作业人员如图2所示地,使环部件2B的环抵靠部27c与罩主体部2A的罩凸缘部23接触,来确定环部件2B相对于罩主体部2A在轴线方向X上的位置。
接着,作业人员使罩主体部2A的罩凸缘部23在轴线方向X上与连接器1的内侧块体13e接触,来确定屏蔽罩2相对于连接器1在轴线方向X上的位置。
接着,作业人员在使第3螺栓Bo3的螺纹部插通于贯通孔形成部24d、24e的贯通孔24dh、24eh的状态下将第3螺栓Bo3的螺纹部和内侧块体13e的螺纹孔13eh紧固,从而将屏蔽罩2安装于连接器1。
接着,作业人员通过在使第2螺栓Bo2的螺纹部插通于外侧块体12d、13d的贯通孔12dh、13dh并且插通于配对侧连接器100所具有的贯通孔的状态下将第2螺栓Bo2的螺纹部和螺母的螺纹孔紧固,从而将连接器1安装于配对侧连接器100。
在该状态下,第1电线Wa1和配对侧电线Wa2被电连接,因此现有的被形成为筒状的索环以及被形成为筒状的连接器1无法外装于布线材料W。但是,本实施方式涉及的覆盖部件3的主体两端部3a、3b在轴线方向X上从第1开口部37a形成到第2开口部37b,因此如果使基底区域30以主体两端部3a、3b分开的方式变形,就能够使内部空间3s在主体两端部3a、3b之间露出。在该状态下即在第1电线Wa1和配对侧电线Wa2被电连接的状态下,作业人员将罩筒状部22以及环部件2B配置在主体部3A的内部空间3s。
然后,作业人员将第2重叠区域32重叠于第1重叠区域31之后,通过使主体部3A的基底区域30变形,从而变更第1重叠区域31与第2重叠区域32重叠的重叠量,将覆盖部件3外装于布线材料W。更具体而言,该状态的主体部3A如图3所示,具有:第1重叠区域31与第2重叠区域32重叠的层叠区域S1;第1重叠区域31的第1区域S2;和仅有第2重叠区域32的第2区域S3。而且,覆盖部件3中,如果使第1重叠区域31和第2重叠区域32重叠的重叠量增大,则第1开口部37a和第2开口部37b的内径变小,另一方面,如果使重叠量减少,则第1开口部37a和第2开口部37b的内径变大。此时,覆盖部件3由于在第1重叠区域31不存在第1凸缘部37c,因此在将第1重叠区域31和第2重叠区域32重叠时,不会有多余的凸缘部成为障碍。进一步地,在将第1重叠区域31与第2重叠区域32重叠时,如果作业人员将凸缘两端部37c1、37c2中的位于基底区域30的一端部37c1以及凸缘两端部37c1、37c2中的位于主体两端部3a、3b的第2端部3b的另一个端部37c2捏住,则能够容易地改变重叠量。主体部3A在使第1重叠区域31与第2重叠区域32重合的状态下从轴线方向X观察时,是大致长圆筒状。这样,通过将覆盖部件3卷绕在屏蔽罩2的外周面,从而将覆盖部件3外装于屏蔽罩2。另外,在覆盖部件3的主体部3A的内部空间3s中配置有屏蔽罩2的状态下,罩筒状部22的外周面与凹部39的内周面接触,环部件2B的外周面的外周面与膨出部38a的内周面接触。
接着,作业人员通过将捆扎部件3B的带部3b1卷绕在凹部39的外周面并且将带部3b1的前端插入到卡定部3b2,从而将布线材料W固定在主体部3A。
最后,作业人员通过将带部件TA卷绕在第2凸缘部37d的外周面以及位于与第2凸缘部37d相邻的位置并且从第2开口露出的第1电线Wa1的外周面,从而将主体部3A固定在第1电线Wa1,结束线束WH1的组装。
这样的覆盖部件3能够外装于形状与上述屏蔽罩2不同的屏蔽罩2c。如图7所示,主体部3A具有:第1重叠区域31与第2重叠区域32重叠的层叠区域S1、第1重叠区域31的第1区域S2以及仅有第2重叠区域32的第2区域S3。层叠区域S1的宽度与屏蔽罩2C的形状匹配,与图3相比变窄,第1开口部37a的内径变小。
本实施方式涉及的覆盖部件3以及线束WH1具有以下的结构。本发明涉及的覆盖部件3以及线束WH1的基底区域被形成为能够变更第1重叠区域31与第2重叠区域32重叠的重叠量。其结果,本发明涉及的覆盖部件3能够安装于不同形状的布线材料W,因此不需要根据布线材料W的形状而单独设计,具有通用性。
本实施方式涉及的覆盖部件3以及线束WH1具有以下的结构。在从轴线方向X观察的情况下,凸缘两端部中的一端部位于基底区域30与第1重叠区域31的边界,凸缘两端部中的另一端部位于主体两端部3a、3b中的另一个端部。因此,本实施方式涉及的覆盖部件3由于在第1重叠区域31不存在凸缘部,因此在将第1重叠区域31与第2重叠区域32重叠时,不会有多余的凸缘部成为障碍。其结果,本实施方式涉及的覆盖部件3能够提高组装时的作业性。此外,实施方式涉及的覆盖部件3在将第1重叠区域31与第2重叠区域32重叠时,如果作业人员将凸缘两端部中的位于基底区域30的一端部以及凸缘两端部中的位于主体两端部3a、3b中的第2端部3b的另一端部捏住,则能够容易地变更重叠量。其结果,覆盖部件3能够容易地进行重叠量的变更作业。
本实施方式涉及的覆盖部件3以及线束WH1具有以下的结构。主体部3A在从轴线方向X观察时,通过将第1重叠区域31中的径向的外侧削除而形成,从而第1重叠区域31的厚度比基底区域30的厚度薄。另外,主体部3A通过将第2重叠区域32中的径向的内侧切削而形成,从而第2重叠区域32的厚度比基底区域30的厚度薄。因此,能够抑制基底区域30的厚度与使第1重叠区域31和第2重叠区域32重叠的区域的厚度的差异变大。其结果,本实施方式的覆盖部件3能够抑制美观的下降。
本实施方式涉及的覆盖部件3以及线束WH1具有以下的结构。主体部3A由一对弯曲部33a、33b、第1直线状部34、第2直线状部35以及第3直线状部36形成。一对弯曲部33a、33b在第1正交方向Y上互相对置,具有第1弯曲部33a和第2弯曲部33b。第1直线状部34将一对弯曲部33a、33b的第2正交方向Z上的一侧的端部之间连结。第2直线状部35从第1弯曲部33a中的第2正交方向Z的另一侧的端部沿着第1正交方向Y延伸而与第1直线状部34对置。第3直线状部36从第2弯曲部33b的第2正交方向Z的另一侧的端部沿着第1正交方向Y延伸而与第1直线状部34对置。基底区域30是第1直线状部34、第1弯曲部33a以及第2弯曲部33b。第1重叠区域31是第2直线状部35。第2重叠区域32是第3直线状部36。因此,本实施方式涉及的覆盖部件3在将第1重叠区域31和第2重叠区域32重叠时,只要将利用直线状部分形成的一个重叠区域31、32与另一个重叠区域31、32相互重叠即可。因此,本实施方式涉及的覆盖部件3能够容易地进行将一个重叠区域31、32重叠到另一个重叠区域31、32的作业。
本实施方式涉及的覆盖部件3以及线束WH1具有以下的结构。主体部3A具有膨出部38a,该膨出部38a位于在轴线方向X上与凸缘部分开的位置,并且向径向的外侧膨出。在位于凸缘部与膨出部38a之间的凹部39配置有捆扎部件3B。因此,本实施方式涉及的覆盖部件3能够利用凸缘部和膨出部38a来限制捆扎部件3B在轴线方向X上的移动,因此能够容易进行利用捆扎部件3B将主体部3A固定于布线材料W的固定作业。
本实施方式涉及的覆盖部件3以及线束WH1具有以下的结构。布线材料W具有:电线,其具有导电性且在轴线方向X延伸;编织导体Wh,其将电线的外周面覆盖且由导电性材料形成;以及屏蔽罩2,其与编织导体Wh电连接,并且将第1电线Wa1的轴线方向X上的一端部的外周面覆盖,主体部3A被捆扎部件3B固定在屏蔽罩2。其结果,本实施方式涉及的覆盖部件3能够利用覆盖部件3将屏蔽罩2的一部分以及编织导体Wh的轴线方向X上的一端部的外周面覆盖。因此,能够提高线束WH1的美观。
本实施方式涉及的覆盖部件3以及线束WH1具有以下的结构。主体两端部3a、3b从一对开口部37a、37b中的第1开口部37a形成到第2开口部37b。因此,本实施方式涉及的覆盖部件3在第1电线Wa1和配对侧电线Wa2被电连接的状态下,能够使主体两端部3a、3b的第1端部3a和第2端部3b分开而将布线材料W配置在内部空间3s,将主体部3A外装于布线材料W。因此,本实施方式涉及的覆盖部件3能够提高安装作业的作业性。
需要说明的是,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说明了布线材料W使用第1电线Wa1的情况。但是,本发明不限于此,作为布线材料W,也可以使用金属棒、电线束、电缆等。金属棒是将具有导电性的棒状部件的外侧用具有绝缘性的覆皮部覆盖而成的。电线束是将多个第1电线Wa1捆扎而构成。电缆是将第1电线Wa1的覆皮部的外侧用具有绝缘性的外皮覆盖而成。
另外,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说明了通过在第2凸缘部37d的外周面以及位于与第2凸缘部37d相邻的位置且从第2开口部37b露出的第1电线Wa1的外周面卷绕带部件,从而将主体部3A固定于第1电线Wa1的情况。但是,本发明不限于此,也可以通过在主体部3A的与第2凸缘部37d相邻的部分的外周面卷绕捆扎部件3B,从而将主体部3A固定在第1电线Wa1。
上述实施方式中的覆盖部件3的主体部3A说明了在使第1重叠区域31与第2重叠区域32重合的状态下从轴线方向X观察时为大致长圆筒状的情况。但是,本发明不限于此,也可以是在第1重叠区域31与第2重叠区域32重合的状态下从轴线方向X观察时为大致方筒状。
另外,上述实施方式中的屏蔽罩2的罩筒状部22说明了为大致长圆筒状的情况。但是,本发明不限于此,罩筒状部22也可以是大致方筒状。
进一步地,上述实施方式中的屏蔽罩2的环部件2B说明了为大致长圆筒状的情况。但是,本发明不限于此,环部件2B也可以为大致方筒状。
另外,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说明了第1重叠区域31是第2直线状部35、第2重叠区域32为第3直线状部36的情况。但是,本发明不限于此,也可以是第1重叠区域31为一对弯曲部33a、33b中的一个,第2重叠区域32为一对弯曲部33a、33b中的另一个。
另外,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说明了第1重叠区域31中的主体部3A被形成为平坦的板状的情况。但是,本发明不限于此,第1重叠区域31中的主体部3A也可以是厚度从位于基底区域30侧的基端侧朝向第1端部3a而缓慢变薄的锥形状。
进一步地,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说明了第2重叠区域32中的主体部3A形成为平坦的板状的情况。但是,本发明不限于此,第2重叠区域32中的主体部3A也可以是厚度从位于基底区域30侧的基端侧朝向第2端部3b而缓慢变薄的锥形状。

Claims (8)

1.一种覆盖部件,其特征在于,具有:
主体部,所述主体部在从轴线方向观察时,在周向的两端具有主体两端部,并且将布线材料的一部分覆盖;以及
捆扎部件,所述捆扎部件在所述布线材料的一部分存在于所述主体部的内部空间中的状态下,将所述布线材料固定于所述主体部,
在从所述轴线方向观察时,所述主体部具有:基底区域;第1重叠区域,所述第1重叠区域隔着所述基底区域而位于一侧;和第2重叠区域,所述第2重叠区域隔着所述基底区域而位于另一侧,
所述第1重叠区域包括所述主体两端部中的第1端部,
所述第2重叠区域包括所述主体两端部中的第2端部,
所述基底区域被形成为能够变更将所述第1重叠区域与所述第2重叠区域重叠的重叠量,
所述主体两端部从将所述内部空间与外部连通的一对开口部中的一个开口部形成到另一个开口部,
其中,所述主体部在与所述一个开口部对应的位置具有向径向的外侧突出而形成的凸缘部,
在从所述轴线方向观察时,所述凸缘部在所述周向的两端具有凸缘两端部,
所述凸缘两端部中的一个端部位于所述基底区域与所述第1重叠区域的边界,所述凸缘两端部中的另一个端部位于所述主体两端部中的所述第2端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覆盖部件,其中,
在从所述轴线方向观察时,所述主体部通过将所述第1重叠区域中的径向的外侧切削从而使所述第1重叠区域的厚度比所述基底区域的厚度更薄,并且,通过将所述第2重叠区域中的径向的内侧切削从而使所述第2重叠区域的厚度比所述基底区域的厚度更薄。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覆盖部件,其中,
所述主体部包括一对弯曲部、第1直线状部、第2直线状部以及第3直线状部,
所述一对弯曲部在与所述轴线方向正交的第1正交方向上互相对置,
所述第1直线状部将所述一对弯曲部的与所述轴线方向和所述第1正交方向正交的第2正交方向的一侧的端部之间连结,
所述第2直线状部从所述一对弯曲部中的第1弯曲部的所述第2正交方向的另一侧的端部沿着第1正交方向延伸,并且与所述第1直线状部对置,
所述第3直线状部从所述一对弯曲部中的第2弯曲部的所述第2正交方向的另一侧的端部沿着第1正交方向延伸,并且与所述第1直线状部对置,
所述基底区域是所述第1直线状部、所述第1弯曲部和所述第2弯曲部,
所述第1重叠区域是所述第2直线状部,
所述第2重叠区域是所述第3直线状部。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覆盖部件,其中,
所述主体部具有膨出部,所述膨出部位于在所述轴线方向上与所述凸缘部分开的位置并且向径向的外侧膨出,
所述捆扎部件被配置在位于所述凸缘部与所述膨出部之间的凹部。
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覆盖部件,其中,
所述布线材料具有:
电线,所述电线具有导电性且在所述轴线方向延伸;
编织导体,所述编织导体将所述电线的外周面覆盖并且由导电性材料形成;以及
屏蔽罩,所述屏蔽罩与所述编织导体电连接,并且将电线的所述轴线方向上的一端部的外周面覆盖,
所述主体部被所述捆扎部件固定在所述屏蔽罩。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覆盖部件,其中,
所述布线材料具有:
电线,所述电线具有导电性且在所述轴线方向延伸;
编织导体,所述编织导体将所述电线的外周面覆盖并且由导电性材料形成;以及
屏蔽罩,所述屏蔽罩与所述编织导体电连接,并且将电线的所述轴线方向上的一端部的外周面覆盖,
所述主体部被所述捆扎部件固定在所述屏蔽罩。
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覆盖部件,其中,
所述布线材料具有:
电线,所述电线具有导电性且在所述轴线方向延伸;
编织导体,所述编织导体将所述电线的外周面覆盖并且由导电性材料形成;以及
屏蔽罩,所述屏蔽罩与所述编织导体电连接,并且将电线的所述轴线方向上的一端部的外周面覆盖,
所述主体部被所述捆扎部件固定在所述屏蔽罩。
8.一种线束,其特征在于,具有:
在轴线方向延伸的布线材料;以及
覆盖部件,
所述覆盖部件具有:
主体部,所述主体部在从轴线方向观察时,在周向的两端具有主体两端部,并且将布线材料的一部分覆盖;以及
捆扎部件,所述捆扎部件在所述布线材料的一部分存在于所述主体部的内部空间中的状态下,将所述布线材料固定于所述主体部,
在从所述轴线方向观察时,所述主体部具有:基底区域;第1重叠区域,所述第1重叠区域隔着所述基底区域而位于一侧;和第2重叠区域,所述第2重叠区域隔着所述基底区域而位于另一侧,
所述第1重叠区域包括所述主体两端部中的第1端部,
所述第2重叠区域包括所述主体两端部中的第2端部,
所述基底区域被形成为能够变更将所述第1重叠区域与所述第2重叠区域重叠的重叠量,
所述主体两端部从将所述内部空间与外部连通的一对开口部中的一个开口部形成到另一个开口部,
其中,所述主体部在与所述一个开口部对应的位置具有向径向的外侧突出而形成的凸缘部,
在从所述轴线方向观察时,所述凸缘部在所述周向的两端具有凸缘两端部,
所述凸缘两端部中的一个端部位于所述基底区域与所述第1重叠区域的边界,所述凸缘两端部中的另一个端部位于所述主体两端部中的所述第2端部。
CN202011183677.5A 2019-10-29 2020-10-29 覆盖部件以及线束 Active CN112751297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9195860A JP7049303B2 (ja) 2019-10-29 2019-10-29 被覆部材、及び、ワイヤハーネス
JP2019-195860 2019-10-29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751297A CN112751297A (zh) 2021-05-04
CN112751297B true CN112751297B (zh) 2022-10-21

Family

ID=7537897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1183677.5A Active CN112751297B (zh) 2019-10-29 2020-10-29 覆盖部件以及线束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11377047B2 (zh)
JP (1) JP7049303B2 (zh)
CN (1) CN112751297B (zh)
DE (1) DE102020128324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792801B2 (ja) * 2017-07-04 2020-12-02 住友電装株式会社 細長部材の保持構造
JP2023141870A (ja) * 2022-03-24 2023-10-05 住友電装株式会社 ワイヤハーネス

Family Cites Families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3016562A (en) * 1958-09-08 1962-01-16 William P Reid Grommet
JP2571503Y2 (ja) * 1992-05-14 1998-05-18 矢崎総業株式会社 電線保護具
JP2002324627A (ja) * 2001-04-25 2002-11-08 Yazaki Corp 電磁波シールド構造
JP4261310B2 (ja) * 2003-10-21 2009-04-30 矢崎総業株式会社 ワイヤハーネスの製造方法
FI119040B (fi) * 2006-05-15 2008-06-30 Ensto Control Oy Läpiviennillinen kotelo ja läpivientitiiviste
US9365170B2 (en) * 2012-08-23 2016-06-14 Yazaki North America, Inc. Grommet assembly
JP2016025666A (ja) * 2014-07-16 2016-02-08 住友電装株式会社 グロメット、グロメット付ワイヤーハーネス及びコルゲートチューブ固定部品
WO2016153045A1 (ja) * 2015-03-26 2016-09-29 古河電気工業株式会社 グロメット及びグロメット付ワイヤーハーネス
JP6479524B2 (ja) 2015-03-26 2019-03-06 古河電気工業株式会社 グロメット、及びグロメット付取付部材
JP6357448B2 (ja) * 2015-07-09 2018-07-11 矢崎総業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付き電線、及び、コネクタ付き電線の製造方法
JP2018082522A (ja) * 2016-11-14 2018-05-24 住友電装株式会社 グロメット及びワイヤハーネス
JP6907900B2 (ja) * 2017-11-22 2021-07-21 住友電装株式会社 機器用コネクタ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751297A (zh) 2021-05-04
DE102020128324A1 (de) 2021-04-29
US11377047B2 (en) 2022-07-05
JP7049303B2 (ja) 2022-04-06
JP2021072154A (ja) 2021-05-06
US20210122305A1 (en) 2021-04-2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6781059B2 (en) Shielded wire
EP2298608B1 (en) Device comprising a vehicle and a wire harness
CN102859802B (zh) 连接器
JP5622307B2 (ja) シールドコネクタ
EP2295295B1 (en) Wire Harness and Method of Installation Thereof
JP5399800B2 (ja) 防水構造
EP2728678B1 (en) Shielded wire fixing structure
CN112751297B (zh) 覆盖部件以及线束
CN109314374B (zh) 保护器以及线束
CN110506375B (zh) 线束
JP6180141B2 (ja) 電線のシールド構造
US20210036439A1 (en) Wire harness
WO2012140802A1 (ja) シールドパイプ端末における電線保護構造
KR100800789B1 (ko) 실드 커넥터
JP2019175932A (ja) ワイヤハーネス
EP3974261B1 (en) Grommet and wire harness
JP6159218B2 (ja) シールドシェル
JP2013123019A (ja) 電線のシールド構造
JP2022066652A (ja) コネクタ、及び、該コネクタを備えた電線付コネクタ
US20240047917A1 (en) Shield Wire Assembly
WO2023214517A1 (ja) コネクタ、及びワイヤハーネス
WO2023214498A1 (ja) ワイヤハーネス
JP7353119B2 (ja) ワイヤハーネスの端末構造
JP2024047976A (ja) コネクタ
JP5636007B2 (ja) コネクタ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