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2744167A - 护线套 - Google Patents

护线套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2744167A
CN112744167A CN202011109384.2A CN202011109384A CN112744167A CN 112744167 A CN112744167 A CN 112744167A CN 202011109384 A CN202011109384 A CN 202011109384A CN 112744167 A CN112744167 A CN 112744167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grommet
enlarged diameter
assembly hole
cylindrical portion
cylindrica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11109384.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安东雄介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umitomo Wiring Systems Ltd
Original Assignee
Sumitomo Wiring Systems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umitomo Wiring Systems Ltd filed Critical Sumitomo Wiring Systems Ltd
Publication of CN11274416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744167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16/00Electric or fluid circui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nd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rrangement of elements of electric or fluid circui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nd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16/02Electric or fluid circui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nd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rrangement of elements of electric or fluid circui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nd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electric constitutive elements
    • B60R16/0207Wire harnesses
    • B60R16/0215Protecting, fastening and routing means therefor
    • B60R16/0222Grommet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16/00Electric or fluid circui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nd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rrangement of elements of electric or fluid circui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nd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16/02Electric or fluid circui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nd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rrangement of elements of electric or fluid circui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nd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electric constitutive elements
    • B60R16/0207Wire harnesses
    • B60R16/0215Protecting, fastening and routing means therefor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GINSTALLATION OF ELECTRIC CABLES OR LINES, OR OF COMBINED OPTICAL AND ELECTRIC CABLES OR LINES
    • H02G15/00Cable fittings
    • H02G15/013Sealing means for cable inlet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GINSTALLATION OF ELECTRIC CABLES OR LINES, OR OF COMBINED OPTICAL AND ELECTRIC CABLES OR LINES
    • H02G3/00Installations of electric cables or lines or protective tubing therefor in or on buildings, equivalent structures or vehicles
    • H02G3/22Installations of cables or lines through walls, floors or ceilings, e.g. into building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Architecture (AREA)
  • Civil Engineering (AREA)
  • Structural Engineering (AREA)
  • Installation Of Indoor Wiring (AREA)
  • Insulating Bodi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护线套,能够提高向组装孔的插入性。包括护线套主体部的第1护线套(11)具备:第1筒状部(13),将线束的外周包覆;和扩径筒部(11a),从第1筒状部(13)扩径地延伸,在扩径侧的端部具有密封部(15),组装孔(Pa)的周缘与密封部(15)嵌合。包覆部(16)以向第1筒状部(13)的轴方向的扩径筒部(11a)侧倾斜的方式从第1筒状部(13)的外周面延伸出。并且,在包覆部(16)与扩径筒部(11a)之间形成有第1突部(27),第1突部(27)从第1筒状部(13)的外周面向径向外侧突出,并且与包覆部(16)中的轴方向的扩径筒部(11a)侧的侧面相连。

Description

护线套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护线套。
背景技术
以往,具有如下护线套:例如专利文献1公开的那样,安装于贯穿将车内和车外隔开的车身面板的组装孔,对插通于该组装孔的线束进行保护。在专利文献1记载的结构中,在车身面板的一方侧面粘贴有隔音构件。在隔音构件的与车身面板的组装孔对应的位置形成有供线束插通的插通孔。并且,在安装于车身面板的组装孔中的护线套形成有将隔音构件的插通孔包覆的伞状的包覆部。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2-239321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本发明人进行了如下研究:通过设为在将如上述的护线套从隔音构件反侧插入到车身面板的组装孔时所述伞状的包覆部不易卷进组装孔与护线套主体部之间的结构,从而使护线套的插入性提高。
因此,以提供能够提高向组装孔的插入性的护线套为目的。
用于解决课题的方案】
本公开的护线套,具备:护线套主体部,夹在设置于车身面板的组装孔与通过所述组装孔的线束之间;和包覆部,用于将在所述车身面板的一侧面设置的隔音构件的插通孔封住,在所述护线套中,所述护线套主体部具备:筒状部,将所述线束的外周包覆;和扩径筒部,从所述筒状部扩径地延伸,在扩径侧的端部具有密封部,所述组装孔的周缘与所述密封部嵌合,所述包覆部以向所述筒状部的轴方向的所述扩径筒部侧倾斜的方式从所述筒状部的外周面延伸出,在所述包覆部与所述扩径筒部之间形成有突部,所述突部从所述筒状部的外周面向径向外侧突出,并且与所述包覆部中的所述轴方向的所述扩径筒部侧的侧面相连。
发明效果
根据本公开,能够提供一种能将向组装孔的插入性提高的护线套。
附图说明
图1是实施方式的护线套的立体图。
图2是相同方式的护线套的分解立体图。
图3是相同方式的护线套的剖视图。
图4是相同方式的护线套中的主要部分的放大剖视图。
图5是图3中的5-5线剖视图。
图6是示出相同方式中的组装时的护线套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公开的实施方式的说明]
首先,列举本公开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本公开的护线套,
[1]具备:护线套主体部,夹在设置于车身面板的组装孔与通过所述组装孔的线束之间;和包覆部,用于将在所述车身面板的一侧面设置的隔音构件的插通孔封住,在所述护线套中,所述护线套主体部具备:筒状部,将所述线束的外周包覆;和扩径筒部,从所述筒状部扩径地延伸,在扩径侧的端部具有密封部,所述组装孔的周缘与所述密封部嵌合,所述包覆部以向所述筒状部的轴方向的所述扩径筒部侧倾斜的方式从所述筒状部的外周面延伸出,在所述包覆部与所述扩径筒部之间形成有突部,所述突部从所述筒状部的外周面向径向外侧突出,并且与所述包覆部中的所述轴方向的所述扩径筒部侧的侧面相连。
根据该结构,从筒状部的外周面突出的突部的径向外侧端部和包覆部连接的连接部位在护线套组装时成为包覆部与组装孔的周缘碰触而倾倒时的变形的支点。因此,通过形成突部,能够将包覆部的径向外侧端部的轴方向的移位量抑制得少。其结果是,能够设为在将护线套从隔音构件反侧插入到车身面板的组装孔时包覆部不易卷进到组装孔与护线套主体部之间的结构,能够使护线套向组装孔的插入性提高。
[2]优选的是,所述突部在周向上相互隔开间隔地设置有多个。
根据该结构,能够利用多个突部更适当地抑制包覆部向组装孔卷进。另外,与将突部形成于筒状部的全周的情况比较,能够将护线套的材料抑制得少。
[3]优选的是,所述突部沿着所述轴方向从所述包覆部形成到所述扩径筒部。
根据该结构,通过突部也与扩径筒部相连,可抑制突部的挠曲,其结果是,能够利用突部更适当地抑制包覆部的径向外侧端部的轴方向的移位量。
[4]优选的是,将所述突部作为第1突部,在所述扩径筒部的外周面形成有从所述轴方向观看在径向延伸的第2突部,所述第2突部与所述第1突部的所述轴方向的端部相连。
根据该结构,能够利用第2突部使扩径筒部的刚性提高。
[本公开的实施方式的详情]
以下一边参照附图一边说明本公开的护线套的具体例。另外,本发明并不限定于这些例示而由权利要求书示出,意图包括与权利要求书等同的意思及范围内的所有变更。在各附图中,说明便利起见,有时将结构的一部分夸张或者简化示出。另外,关于各部分的尺寸比率也有时与实际不同。
图1所示的护线套10安装于组装孔Pa,组装孔Pa贯穿形成于将汽车的车内和车外隔开的车身面板P,护线套10对通过该组装孔Pa的线束W进行保护。另外,护线套10也起到确保车身面板P的组装孔Pa的止水性的作用。另外,线束W包括至少一条电线而构成。另外,护线套10的轴线L方向与线束W在护线套10内插通的插通方向一致。
护线套10在沿着护线套10的轴线L的插入方向D插入到车身面板P的组装孔Pa。在以下说明中,有时将护线套10的插入方向D上的前方及后方分别仅记载为前方及后方,或者记载为轴线L方向的前方及轴线L方向的后方。另外,在以下说明中,有时将以轴线L为中心的周向及以轴线L为中心的径向分别仅记载为周向及径向。
另外,对车身面板P的组装孔Pa实施使其周缘向车身面板P的厚度方向弯折的所谓的翻边加工。在本实施方式中,在组装孔Pa的周缘形成有突出部Pd,突出部Pd向车身面板P的面向车外侧的侧面Pb侧突出。突出部Pd相对于车身面板P的侧面Pb弯折成大致直角。
护线套10具备第1护线套11和组装于第1护线套11的第2护线套12。第1护线套11及第2护线套12相互形成分体。第1护线套11及第2护线套12用橡胶等弹性材料形成。另外,作为第1护线套11及第2护线套12所使用的弹性材料,可举出例如EPDM乙烯丙烯二烯橡胶)等。第1护线套11使用的弹性材料和第2护线套12使用的弹性材料可以是相同材料,另外,也可以是不同的材料,但是优选均使用具有可挠性的橡胶等弹性材料。
(第1护线套11)
如图2及图3所示,第1护线套11具备:筒状的第1筒状部13,将线束W的外周包覆;扩径筒部11a,从第1筒状部13向后方侧扩径地延伸;以及伞状的包覆部16,形成于扩径筒部11a的前方侧。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包括第1筒状部13和扩径筒部11a的部位相当于护线套主体部。
第1筒状部13的、与护线套10的轴线L正交的截面形状呈以轴线L为中心的圆环状。线束W以确保止水性的状态插通在第1筒状部13。
扩径筒部11a具有:扩径部14,从第1筒状部13的外周面一边扩径一边延伸;和密封部15,形成于扩径部14的后端侧。扩径部14从轴线L方向观看呈以轴线L方向为中心的圆形。扩径部14呈随着朝向轴线L方向的后端侧而扩径的锥形。扩径部14的外周缘呈沿着组装孔Pa的周缘的环形。
密封部15形成于扩径筒部11a的扩径侧的端部。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谓扩径筒部11a的扩径侧的端部是扩径筒部11a的轴线L方向的后方侧的端部。密封部15以从扩径部14的外周缘、即扩径部14的后端部向后方侧延伸出的方式形成。密封部15呈以轴线L为中心的大致圆筒状。
如图4所示,在密封部15的外周面形成有外周槽17,组装孔Pa的周缘进入到外周槽17。外周槽17以形成以轴线L为中心的环形的方式遍及密封部15的全周而形成。另外,密封部15具备:凸缘部21,相对于外周槽17形成于轴线L方向的前方侧;和唇部22,相对于外周槽17形成于轴线L方向的后方侧。凸缘部21及唇部22呈以轴线L为中心的圆环状。
在护线套10组装于组装孔Pa的状态下,成为组装孔Pa的周缘进入到外周槽17的状态。在该状态下,唇部22延伸到组装孔Pa的突出部Pd的外周侧的位置并与车身面板P的侧面Pb接触,凸缘部21与和侧面Pb相反的一侧的侧面Pc接触。
扩径筒部11a具有从密封部15的内周面向径向内侧延伸出的连结片23。连结片23以呈以轴线L为中心的环形的方式遍及密封部15的全周而形成。连结片23中的与密封部15相连的基端部(径向外侧端部)在轴线L方向上设定于比凸缘部21靠后方侧的位置、即与唇部22的根部相同的位置。即,连结片23从唇部22的径向内侧的位置延伸出。在连结片23的内周缘形成有向轴线L方向的前方侧突出的凸部24。凸部24遍及连结片23的全周而形成。
另外,扩径筒部11a具有从密封部15的后端部向径向内侧延伸出的保持片25。保持片25以呈以轴线L为中心的环形的方式遍及密封部15的全周而形成。
如图2及图3所示,设置有粘贴到车身面板P的侧面Pc上的隔音构件40。另外,隔音构件40能够使用无纺布、橡胶板、发泡层等。在隔音构件40中的与组装孔Pa对应的位置形成有供线束插通的插通孔41。包覆部16构成为将隔音构件40的插通孔41封住。
包覆部16从第1筒状部13向径向外侧延伸出。包覆部16呈随着朝向轴线L方向的后端侧而扩径的锥形。包覆部16从轴线L方向观看呈以轴线L方向为中心的圆形。并且,在护线套10组装到车身面板P的状态下,包覆部16的外周缘与隔音构件40弹性地抵接。
在包覆部16的轴线L方向的前方侧的面,在周向上等间隔地形成有向前方侧突出的多个导向部26。当将护线套10插入到组装孔Pa时,首先,一边使各导向部26抵接于组装孔Pa的周缘,一边将护线套10在插入方向D插入。
如图2、图3及图5所示,第1护线套11在包覆部16与扩径部14之间具有从第1筒状部13的外周面向径向外侧突出的多个第1突部27。多个第1突部27在周向上等间隔地形成。本实施方式的第1突部27以90度间隔设置有四个。各第1突部27从包覆部16到扩径部14沿着轴线L方向形成。即,各第1突部27的轴线L方向的前端部与包覆部16连续地相连,各第1突部27的轴线L方向的后端部与扩径部14连续地相连。第1筒状部13在形成有各第1突部27的部位上径向的厚度加厚。
另外,在扩径部14的外周面(轴线L方向的前方侧的面)形成有与各第1突部27连续地相连的第2突部28。在本实施方式的护线套10中,第2突部28与第1突部27数量相同,即设置有四个。各第2突部28从轴线L方向观看形成为以轴线L为中心的放射状。第1突部27的轴线L方向的后端部和第2突部28的径向内侧端部连续地相连。扩径部14在形成有各第2突部28的部位上轴线L方向的厚度加厚。
(第2护线套12)
如图2及图3所示,第2护线套12构成为将第1护线套11的轴线L方向的后端侧的开口封住。第2护线套12具有:筒状的第2筒状部31,将线束W的外周包覆;和封闭部31a,从第2筒状部31向外周侧延伸出。封闭部31a以将第1护线套11中的扩径筒部11a的扩径侧封闭的方式组装到扩径筒部11a。另外,在护线套10组装于组装孔Pa的状态下,封闭部31a位于组装孔Pa的内周侧。
第2筒状部31的、与护线套10的轴线L正交的截面形状呈以轴线L为中心的圆环状。线束W以确保止水性的状态插通在第2筒状部31。第2筒状部31形成为与第1护线套11的第1筒状部13大致相同直径。
封闭部31a具备从第2筒状部31的外周面向外周侧延伸的中间部32和设置于中间部32的外周端的保持部33。
将第2筒状部31和保持部33连结的中间部32从第2筒状部31的前端部向径向外侧延伸出。中间部32绕第2筒状部31形成为环形。中间部32的轴线L方向的厚度被设定成与第2筒状部31的径向的壁厚大致相等。另外,中间部32具有可挠性,通过该中间部32的可挠性,第2筒状部31相对于保持部33能够在轴线L方向移动。
保持部33保持第1护线套11的连结片23。由此,保持部33和连结片23连结,第2护线套12相对于第1护线套11固定。
如图2及图4所示,保持部33具有:第1凸缘部34,位于连结片23的轴线L方向的前方侧;和第2凸缘部35,位于连结片23的轴线L方向的后方侧。第1凸缘部34及第2凸缘部35形成为向径向外侧突出的圆环状。在第1凸缘部34的外周缘形成有向轴线L方向的后方侧突出的凸部36。凸部36遍及第1凸缘部34的全周而形成。保持部33的轴线L方向的厚度、即从第1凸缘部34的前端面到第2凸缘部35的后端面的尺寸形成得比中间部32的轴线L方向的厚度厚。
在第1凸缘部34及第2凸缘部35之间嵌合第1护线套11的连结片23。即,保持部33以由第1凸缘部34和第2凸缘部35在轴线L方向夹着连结片23的方式保持。另外,第1凸缘部34的凸部36位于连结片23的凸部24的径向外侧。由此,第1凸缘部34向径向内侧的移动被连结片23的凸部24抑制,因此可抑制保持部33从连结片23脱离。
另外,第2凸缘部35的外周缘部嵌合于连结片23与保持片25之间。即,第1护线套11的保持片25保持第2凸缘部35的轴线L方向的后方侧。由此也可抑制保持部33从连结片23脱离。
如图3及图4所示,在第1护线套11和第2护线套12已组装的状态下,在扩径筒部11a的内周面与封闭部31a之间形成有隔音空间S。隔音空间S在包括扩径部14及密封部15的扩径筒部11a、与包括中间部32及保持部33的封闭部31a之间展开。具体地讲,扩径部14和保持部33的第1凸缘部34隔着隔音空间S在轴线L方向对置。另外,扩径部14和中间部32隔着隔音空间S在轴线L方向对置。另外,隔音空间S的端部展开到径向上的、保持部33的第1凸缘部34与密封部15的内周面之间。另外,隔着隔音空间S与保持部33的第1凸缘部34在径向对置的密封部15在径向上减薄。
接着,对护线套10向组装孔Pa组装的方式进行说明。
首先,使第1护线套11的连结片23与第2护线套12的保持部33嵌合,将第1护线套11和第2护线套12形成为一体部件,将该一体部件插入到组装孔Pa。此时,将护线套10从第1护线套11侧插入。另外,从车身面板P的侧面Pb侧将护线套10组装到组装孔Pa。
在护线套10插入时,首先,包覆部16的各导向部26与组装孔Pa的周缘接触。然后,当将护线套10向前推进时,如图6所示,包括各导向部26的包覆部16通过与组装孔Pa的周缘接触,以将第1突部27的径向外侧端部和包覆部16的连接部位Z作为支点向插入方向D的后方侧倾倒的方式变形。当进一步将护线套10向前推进时,包覆部16的外周缘从组装孔Pa向侧面Pc侧穿过。并且,扩径部14的外周缘及凸缘部21通过与组装孔Pa的周缘接触而向内径侧变形,然后,组装孔Pa的周缘与外周槽17嵌合。
对本实施方式的作用进行说明。
如图3及图4所示,隔音空间S在包括扩径部14及密封部15的扩径筒部11a与包括中间部32及保持部33的封闭部31a之间展开。由此,包括扩径部14及密封部15的扩径筒部11a的柔软性提高,因此将护线套10在插入方向D插入到组装孔Pa时的插入阻力减小。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将第1护线套11及第2护线套12作为不同部件,在第1护线套11与第2护线套12之间形成有隔音空间S。因此,能够在第1护线套11的扩径筒部11a的内侧形成隔音空间S,并且将第2护线套12的封闭部31a的轴线L方向的厚度设定得厚,能够使护线套10的隔音性提高。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与第2护线套12的保持部33连结的第1护线套11的连结片23形成于唇部22的径向内侧,从而可抑制护线套10从组装孔Pa脱离。
如图4所示,例如当线束W被向轴线L方向的后方侧拉拽时,伴随于此,第2筒状部31被向轴线L方向的后方侧(箭头X方向)拉拽。此时,施加于第2筒状部31的向箭头X方向的力通过中间部32及保持部33传递到第1护线套11侧的连结片23。于是,连结片23以与组装孔Pa的周缘卡止的密封部15为支点向轴线L方向的后方侧(箭头A1方向)转动。伴随于此,唇部22向按压到车身面板P的侧面Pb的方向(箭头A2方向)移位。由此,唇部22将组装孔Pa的周缘抓住的抓持力提高,其结果是,在第2筒状部31被向轴线L方向的后方侧拉拽时,护线套10不易从组装孔Pa脱离。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保持部33与凸缘部21的径向之间形成有空隙(隔音空间S的一部分)。因此,能够将凸缘部21的径向内侧部位、详细为凸缘部21和外周槽17的径向内侧部位连接的连接部、及外周槽17的径向内侧部位的径向的壁厚形成得薄。由此,在第2筒状部31被向轴线L方向的后方侧拉拽时,该减薄的部位容易变形,其结果是,更进一步容易使唇部22向车身面板P的侧面Pb侧变形。
另外,如图3所示,在包覆部16与扩径筒部11a之间形成有第1突部27,第1突部27从第1筒状部13的外周面向径向外侧突出,并且与包覆部16中的轴方向的扩径筒部11a侧的侧面(轴线L方向的后方侧的侧面)相连。在该结构中,第1突部27的径向外侧端部和包覆部16连接的连接部位Z在护线套10组装时成为包覆部16与组装孔Pa的周缘碰触而倾倒时的变形的支点。因此,与在第1筒状部13不形成各第1突部27的情况相比,能够将包覆部16的径向外侧端部的、向轴线L方向的后方侧移位的移位量(即包覆部16的倾倒量)抑制得少。其结果是,在将护线套10插入到组装孔Pa时,包覆部16不易卷进到组装孔Pa与扩径筒部11a之间。
对本实施方式的效果进行说明。
(1)在包覆部16与扩径筒部11a之间形成有第1突部27,第1突部27从第1筒状部13的外周面向径向外侧突出,并且与包覆部16中的轴方向的扩径筒部11a侧的侧面相连。根据该结构,从第1筒状部13的外周面突出的第1突部27的径向外侧端部和包覆部16连接的连接部位Z在护线套10组装时成为包覆部16与组装孔Pa的周缘碰触而倾倒时的变形的支点。即,通过形成各第1突部27,与在第1筒状部13不形成各第1突部27的情况相比,能够将成为向插入方向D的后方侧倾倒时的支点的连接部位Z形成于更靠径向外侧。因此,通过形成第1突部27,能够将包覆部16的径向外侧端部的轴方向的移位量(即包覆部16的倾倒量)抑制得少。其结果是,能够设为在将护线套10插入到组装孔Pa时包覆部16不易卷进到组装孔Pa与扩径筒部11a之间的结构,能够提高护线套10向组装孔Pa的插入性。
(2)第1突部27在周向上相互隔开间隔地设置有多个。根据该结构,能够利用多个第1突部27更适当地抑制包覆部16向组装孔Pa卷进。另外,与将第1突部27形成于第1筒状部13的全周的情况比较,能够将护线套10的材料抑制得少。
(3)第1突部27沿着轴方向从包覆部16形成到扩径筒部11a。根据该结构,通过第1突部27也与扩径筒部11a相连,从而可抑制第1突部27的挠曲,其结果是,能够利用第1突部27更适当地抑制包覆部16的径向外侧端部的轴方向的移位量。
(4)在扩径筒部11a的外周面形成有从轴方向观看在径向延伸的第2突部28,第2突部28与第1突部27的轴方向的端部相连。根据该结构,能够利用第2突部28使扩径筒部11a的刚性提高。
(5)与第2护线套12的保持部33连结的第1护线套11的连结片23形成于唇部22的径向内侧。根据该结构,在线束W被向第2筒状部31侧拉拽时,施加于第2筒状部31的向轴方向外侧的力通过保持部33传递到第1护线套11侧的连结片23。在此,因为连结片23位于密封部15的唇部22的径向内侧,所以能够使传递到连结片23的拉拽力以将唇部22按压到车身面板P的第2侧面的方式作用。由此,在线束W被向第2筒状部31侧拉拽时,护线套10相对于组装孔Pa的保持力提高,护线套10不易从组装孔Pa脱离。
(6)在保持部33与凸缘部21的径向之间形成有空隙(隔音空间S的一部分)。根据该结构,可减薄凸缘部21的径向内侧部位处的径向的壁厚,其结果是,在线束W被向第2筒状部31侧拉拽时,唇部22更进一步容易向按压到车身面板P的第2侧面的一侧变形。因此,能够使护线套10相对于组装孔Pa的保持力更进一步提高。
(7)连结片23从密封部15的内周面向径向内侧延伸出,保持部33以在轴方向夹着连结片23的方式保持。根据该结构,在线束W被向第2筒状部31侧拉拽时,能够从连结片23向唇部22适当地传递力。
(8)组装孔Pa具有从组装孔Pa的周缘向第2侧面侧突出的突出部Pd,唇部22延伸到突出部Pd的径向外侧。根据该结构,在线束W被向第1筒状部13侧拉拽时,唇部22钩挂于组装孔Pa的周缘的突出部Pd。因此,在线束W被向第1筒状部13侧拉拽时,护线套10不易从组装孔Pa脱离。
(9)保持部33形成于将第1护线套11的密封部15侧的开口在轴方向上封闭的封闭部31a的外周缘。根据该结构,因为第2护线套12的封闭部31a将第1护线套11中的密封部15侧的开口封闭,所以能够使护线套10的隔音性提高。另外,因为保持部33形成于封闭部31a的外周缘,所以成为保持部33兼作封闭部31a的一部分的适当结构。
(10)在第1护线套11的扩径筒部11a的内周面与第2护线套12的封闭部31a之间形成有隔音空间S。由此,能够将第1护线套11中的扩径筒部11a的内侧的隔音空间S残留以确保扩径筒部11a的柔软性,并且能够将第2护线套12的封闭部31a加厚以提高隔音性。因此,能够利用第1护线套11的扩径筒部11a的柔软性将相对于组装孔Pa的插入阻力抑制得小,并且能够利用第2护线套12的封闭部31a提高护线套10的隔音性。进一步地,在扩径筒部11a的内周面与封闭部31a之间形成的隔音空间S也有助于护线套10的隔音性的提高。
另外,通过第1护线套11和第2护线套12设为分体,从而在护线套10的内部形成有隔音空间S。由此,关于在将具有隔音空间S的护线套用一个部件形成的情况下在注射成型上需要的孔,通过将第1护线套11和第2护线套12设为不同部件而变得不需要。因此,能够更适当地将组装孔Pa密闭。
(11)因为封闭部31a设置于密封部15的径向内侧,密封部15位于扩径筒部11a的后方侧端部,所以能够确保扩径筒部11a的内侧的隔音空间S更宽广。因此,能够使护线套10的隔音性更加提高。
(12)隔音空间S的一部分夹在径向上的密封部15与封闭部31a之间。根据该结构,能够利用夹在径向上的密封部15与封闭部31a之间的间隙(隔音空间S的一部分)使密封部15的柔软性提高。因此,能够更适当地抑制护线套10相对于组装孔Pa的插入阻力。
(13)第1护线套11的扩径筒部11a具备从该扩径筒部11a的内周面延伸的连结片23。另一方面,第2护线套12的封闭部31a具备以夹着连结片23的方式保持的保持部33。根据该结构,能够实现如下第1护线套11和第2护线套12的连结结构:将扩径筒部11a的体积抑制得小,并且在夹着连结片23的保持部33中将封闭部31a的厚度加厚。因此,成为使插入阻力的抑制及隔音性的提高并存的更适当的结构。
本实施方式能够按如下进行变更而实施。本实施方式及以下变更例能够在技术上不矛盾的范围内相互组合而实施。
·也可以设为在保持部33与凸缘部21的径向之间不设定空隙的结构。即,也可以是保持部33和凸缘部21的径向内侧面没有间隙地接触的结构。
·也可以设为将连结片23和保持部33在结构上替换的连结结构。即,也可以设为第1护线套11侧的连结部在轴线L方向上将第2护线套12侧的连结部夹着的连结结构。
·也可以将连结片23以位于外周槽17的径向内侧、或凸缘部21的径向内侧的方式形成。
·也可以是包括第2突部28的扩径筒部11a和第1突部27没有直接相连的分离结构。
·第1突部27及第2突部28的数量、形状等的结构并不限定于上述实施方式,能够根据护线套10的结构适当变更。
·包覆部16不一定需要,也可以根据车身面板P侧的结构将包覆部16省略。
·也可以设为将第2护线套12省略的结构。
·从轴线L方向观看的包覆部16的形状并不限定于圆形,例如也可以设为多边形。
·从轴线L方向观看的密封部15的形状并不限定于圆形,也能够根据组装孔Pa的形状适当变更为例如椭圆形等。
·护线套10使用的弹性材料并不限定于EPDM,除此之外,例如能够使用NBR(丙烯腈-丁二烯橡胶)等。
·在本实施方式中,组装孔Pa的周缘的突出部Pd向车外侧突出,但是不限于此,也可以设为使突出部Pd向车内侧突出的结构。另外,也可以设为护线套10从车内侧插入到组装孔Pa的结构。
·也可以设为组装孔Pa的周缘的突出部Pd相对于轴线L倾斜的结构。另外,也可以设为从组装孔Pa将突出部Pd省略的结构(即,不对组装孔Pa实施翻边加工的结构)。
对能够从上述实施方式及变更例掌握的技术思想进行记载。
(一)一种护线套,夹在设置于车身面板的组装孔与通过所述组装孔的线束之间,其中,所述护线套具备相互形成分体的第1护线套及第2护线套,所述第1护线套具备:第1筒状部,将所述线束的外周包覆;和扩径筒部,从所述第1筒状部向扩径地延伸,在扩径侧的端部具有密封部,所述组装孔的周缘与所述密封部嵌合,所述第2护线套具备:第2筒状部,将所述线束的外周包覆;和封闭部,从所述第2筒状部向外周侧延伸出,以将所述扩径筒部的扩径侧封闭的方式组装于所述扩径筒部,在所述扩径筒部的内周面与所述封闭部之间形成有隔音空间。
根据该结构,能够将第1护线套中的扩径筒部的内侧的隔音空间保留以确保扩径筒部的柔软性,并且能够将第2护线套的封闭部加厚以提高隔音性。因此,能够利用第1护线套的扩径筒部的柔软性将相对于组装孔的插入阻力抑制得小,并且能够利用第2护线套的封闭部提高护线套的隔音性。进一步地,在上述结构中,在扩径筒部的内周面与封闭部之间形成的隔音空间也有助于护线套的隔音性的提高。
(二)所述封闭部设置于所述密封部的径向内侧。
根据该结构,能够更适当地确保扩径筒部的内侧的隔音空间。
(三)所述隔音空间的一部分夹在径向上的所述密封部与所述封闭部之间。
根据该结构,通过在径向上的密封部与封闭部之间夹着隔音空间的一部分,能够使密封部的柔软性提高。因此,能够更适当地抑制护线套相对于组装孔的插入阻力。
(四)所述扩径筒部具备从该扩径筒部的内周面延伸的连结片,所述封闭部具备以夹着所述连结片的方式保持的保持部。
根据该结构,能够实现如下第1护线套和第2护线套的连结结构:将扩径筒部的体积抑制得小,在夹着连结片的保持部将封闭部的厚度加厚。因此,能够成为使插入阻力的抑制及隔音性的提高并存的更适当的结构。
(五)一种护线套,夹在设置于车身面板的组装孔与通过所述组装孔的线束之间,其中,所述护线套具备相互形成分体的第1护线套及第2护线套,所述第1护线套具备:第1筒状部,将所述线束的外周包覆;环形的密封部,供所述组装孔的周缘嵌合;以及第1连结部,所述第2护线套具备:第2筒状部,将所述线束的外周包覆;和第2连结部,与所述第1连结部连结,所述第1筒状部比所述车身面板靠所述车身面板的第1侧面侧,所述第2筒状部比所述车身面板靠所述车身面板的第2侧面侧,所述密封部具备:第1凸缘部,与所述第1侧面卡止;和第2凸缘部,与所述车身面板的所述第2侧面卡止,所述第1连结部形成于所述第2凸缘部的径向内侧。
根据该结构,在线束被向第2筒状部侧拉拽时,施加于第2筒状部的力通过第2连结部传递到第1护线套侧的第1连结部。在此,因为第1连结部位于密封部的第2凸缘部的径向内侧,所以能够使传递到第1连结部的拉拽力以将第2凸缘部向车身面板的第2侧面按压的方式作用。由此,在线束被向第2筒状部侧拉拽时,护线套相对于组装孔的保持力提高,护线套不易从组装孔脱离。
(六)在所述第2连结部与所述第1凸缘部的径向之间形成有空隙。
根据该结构,将第1凸缘部的径向内侧部位处的径向的壁厚减薄,其结果是,在线束被向第2筒状部侧拉拽时,更进一步容易向第2凸缘部按压到车身面板的第2侧面的一侧变形。因此,能够将护线套相对于组装孔的保持力更进一步提高。
(七)所述第1连结部从所述密封部的内周面向径向内侧延伸出,所述第2连结部以在轴方向夹着所述第1连结部的方式保持。
根据该结构,在线束被向第2筒状部侧拉拽时,能够从第1连结部向第2凸缘部适当地传递力。
(八)所述组装孔具有从所述组装孔的周缘向所述第2侧面侧突出的突出部,所述第2凸缘部延伸到所述突出部的径向外侧。
根据该结构,在线束被向第1筒状部侧拉拽时,第2凸缘部钩挂于组装孔的周缘的突出部。因此,在线束被向第1筒状部侧拉拽时,护线套不易从组装孔脱离。
(九)所述第2护线套具备从所述第2筒状部向外周侧延伸出的封闭部,所述封闭部将所述第1护线套中的所述密封部侧的开口在轴方向封闭,所述第2连结部形成于所述封闭部的外周缘。
根据该结构,因为第2护线套的封闭部将第1护线套中的密封部侧的开口封闭,所以能够使护线套的隔音性提高。另外,因为第2连结部形成于封闭部的外周缘,所以成为第2连结部兼作封闭部的一部分的适当结构。
附图标记说明
10 护线套
11 第1护线套
11a 扩径筒部
12 第2护线套
13 第1筒状部
14 扩径部
15 密封部
16 包覆部
17 外周槽
21 凸缘部(第1凸缘部)
22 唇部(第2凸缘部)
23 连结片(第1连结部)
24 凸部
25 保持片
26 导向部
27 第1突部
28 第2突部
31 第2筒状部
31a 封闭部
32 中间部
33 保持部(第2连结部)
34 第1凸缘部
35 第2凸缘部
36 凸部
40 隔音构件
41 插通孔
D 插入方向
L 轴线
P 车身面板
Pa 组装孔
Pb 侧面(第2侧面)
Pc 侧面(第1侧面)
Pd 突出部
S 隔音空间
W 线束
X 箭头方向
Z 连接部位

Claims (4)

1.一种护线套,
具备:护线套主体部,夹在设置于车身面板的组装孔与通过所述组装孔的线束之间;和
包覆部,用于将在所述车身面板的一侧面设置的隔音构件的插通孔封住,
在所述护线套中,
所述护线套主体部具备:筒状部,将所述线束的外周包覆;和扩径筒部,从所述筒状部扩径地延伸,在扩径侧的端部具有密封部,所述组装孔的周缘与所述密封部嵌合,
所述包覆部以向所述筒状部的轴方向的所述扩径筒部侧倾斜的方式从所述筒状部的外周面延伸出,
在所述包覆部与所述扩径筒部之间形成有突部,所述突部从所述筒状部的外周面向径向外侧突出,并且与所述包覆部中的所述轴方向的所述扩径筒部侧的侧面相连。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护线套,其中,
所述突部在周向上相互隔开间隔地设置有多个。
3.根据权利要求1或权利要求2所述的护线套,其中,
所述突部沿着所述轴方向从所述包覆部形成到所述扩径筒部。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护线套,其中,
将所述突部作为第1突部,
在所述扩径筒部的外周面形成有从所述轴方向观看在径向延伸的第2突部,
所述第2突部与所述第1突部的所述轴方向的端部相连。
CN202011109384.2A 2019-10-30 2020-10-16 护线套 Pending CN112744167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9-197306 2019-10-30
JP2019197306A JP7268576B2 (ja) 2019-10-30 2019-10-30 グロメット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744167A true CN112744167A (zh) 2021-05-04

Family

ID=7564775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1109384.2A Pending CN112744167A (zh) 2019-10-30 2020-10-16 护线套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11186240B2 (zh)
JP (1) JP7268576B2 (zh)
CN (1) CN112744167A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7117337B2 (ja) * 2020-02-03 2022-08-12 矢崎総業株式会社 グロメット、及び、ワイヤハーネス
JP2021129478A (ja) * 2020-02-17 2021-09-02 矢崎総業株式会社 グロメット及びワイヤハーネス

Citations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10255573A (ja) * 1997-03-06 1998-09-25 Sumitomo Wiring Syst Ltd ワイヤハーネス用グロメット
JP2001231135A (ja) * 2000-02-16 2001-08-24 Sumitomo Wiring Syst Ltd グロメット、該グロメットのパネル取付方法および取付構造
US20020036097A1 (en) * 2000-09-22 2002-03-28 Sumitomo Wiring Systems, Ltd. Grommet
US20020038492A1 (en) * 2000-09-29 2002-04-04 Takeshi Hashimoto Grommet
US20040154819A1 (en) * 2002-11-29 2004-08-12 Sumitomo Wiring Systems, Ltd. Grommet for a wire harness
JP2009296742A (ja) * 2008-06-03 2009-12-17 Sumitomo Wiring Syst Ltd グロメット
JP2010075031A (ja) * 2008-09-22 2010-04-02 Sumitomo Wiring Syst Ltd グロメット
JP2011259643A (ja) * 2010-06-10 2011-12-22 Sumitomo Wiring Syst Ltd ワイヤハーネス用のグロメット
JP2012019581A (ja) * 2010-07-06 2012-01-26 Sumitomo Wiring Syst Ltd グロメット装着部の遮音構造
JP2012239321A (ja) * 2011-05-12 2012-12-06 Sumitomo Wiring Syst Ltd グロメット
CN105144522A (zh) * 2013-04-22 2015-12-09 住友电装株式会社 护线套

Family Cites Familie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1231134A (ja) * 2000-02-16 2001-08-24 Sumitomo Wiring Syst Ltd グロメット
JP3757106B2 (ja) * 2000-10-27 2006-03-22 矢崎総業株式会社 グロメット
JP5157513B2 (ja) * 2008-02-20 2013-03-06 住友電装株式会社 グロメット
CN103299497B (zh) * 2011-01-14 2016-08-10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护环及其安装方法

Patent Citations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10255573A (ja) * 1997-03-06 1998-09-25 Sumitomo Wiring Syst Ltd ワイヤハーネス用グロメット
JP2001231135A (ja) * 2000-02-16 2001-08-24 Sumitomo Wiring Syst Ltd グロメット、該グロメットのパネル取付方法および取付構造
US20020036097A1 (en) * 2000-09-22 2002-03-28 Sumitomo Wiring Systems, Ltd. Grommet
US20020038492A1 (en) * 2000-09-29 2002-04-04 Takeshi Hashimoto Grommet
US20040154819A1 (en) * 2002-11-29 2004-08-12 Sumitomo Wiring Systems, Ltd. Grommet for a wire harness
JP2009296742A (ja) * 2008-06-03 2009-12-17 Sumitomo Wiring Syst Ltd グロメット
JP2010075031A (ja) * 2008-09-22 2010-04-02 Sumitomo Wiring Syst Ltd グロメット
JP2011259643A (ja) * 2010-06-10 2011-12-22 Sumitomo Wiring Syst Ltd ワイヤハーネス用のグロメット
JP2012019581A (ja) * 2010-07-06 2012-01-26 Sumitomo Wiring Syst Ltd グロメット装着部の遮音構造
JP2012239321A (ja) * 2011-05-12 2012-12-06 Sumitomo Wiring Syst Ltd グロメット
CN105144522A (zh) * 2013-04-22 2015-12-09 住友电装株式会社 护线套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210129774A1 (en) 2021-05-06
US11186240B2 (en) 2021-11-30
JP7268576B2 (ja) 2023-05-08
JP2021072693A (ja) 2021-05-0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2751296B (zh) 护线套
JP5098827B2 (ja) グロメット
CN112744167A (zh) 护线套
CN113346430B (zh) 索环和线束
WO2009147760A1 (ja) グロメット
CN112751295B (zh) 护线套
JP4483767B2 (ja) グロメット
JP3596407B2 (ja) グロメット、該グロメットのパネル取付方法および取付構造
JP3442198B2 (ja) グロメット
JP3985670B2 (ja) グロメット
JPH09129064A (ja) グロメット
US20230135801A1 (en) Grommet
JPH09161579A (ja) グロメット
WO2022181362A1 (ja) グロメット
JPH0992060A (ja) グロメット
WO2017163801A1 (ja) グロメット
JP2009296742A (ja) グロメット
CN117378110A (zh) 护线套
JP5724740B2 (ja) グロメット
JP2004187354A (ja) グロメット
JPH09289724A (ja) グロメット
JP2023084065A (ja) グロメット及びワイヤーハーネス
JP2022135605A (ja) グロメットユニット及びワイヤハーネス
CN117378109A (zh) 护线套
CN117356004A (zh) 护线套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