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2654821A - 液体微细化装置以及使用该液体微细化装置的热交换换气装置 - Google Patents

液体微细化装置以及使用该液体微细化装置的热交换换气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2654821A
CN112654821A CN201980057935.4A CN201980057935A CN112654821A CN 112654821 A CN112654821 A CN 112654821A CN 201980057935 A CN201980057935 A CN 201980057935A CN 112654821 A CN112654821 A CN 112654821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water
air
liquid atomizing
liquid
flow contro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80057935.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2654821B (zh
Inventor
近藤广幸
福本将秀
重信刚也
末广善文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Management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Management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8174328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7170195B2/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8244419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7241257B2/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9026204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2020133972A/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9039369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7369903B2/ja
Application filed by 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Management Co Ltd filed Critical 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Management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1265482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65482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2654821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654821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6/00Air-humidification, e.g. cooling by humidification
    • F24F6/12Air-humidification, e.g. cooling by humidification by forming water dispersions in the air
    • F24F6/16Air-humidification, e.g. cooling by humidification by forming water dispersions in the air using rotating elements

Abstract

液体微细化装置(101)使由液体微细化室(107)微细化了的水包含在从吸入口(102)吸入的空气中,并将包含水的空气从吹出口(103)吹出。液体微细化室具备:筒状的扬水管(109),其通过旋转而进行扬水,并将扬起的水向离心方向放出;贮水部(114),其设置于扬水管的铅垂方向下方,并贮存供扬水管扬起的水;以及圆板状的水流控制板(120),其以覆盖贮水部的上方的方式设置。水流控制板在中央部具有供扬水管贯通的第一开口部(121),并在上表面从水流控制板的外缘到第一开口部具有规定的角度的倾斜。水流控制板在扬水管的旋转时,将由扬水管从第一开口部向水流控制板的上表面扬起的水从水流控制板的外缘向径向放出。

Description

液体微细化装置以及使用该液体微细化装置的热交换换气 装置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液体微细化装置以及使用该液体微细化装置的热交换换气装置。
背景技术
以往,存在将水微细化、且使吸入的空气包含该微细化了的水而吹出的液体微细化装置(例如,专利文献1)。
以下,参照图7、图8对以往的液体微细化装置进行说明。
图7是示出以往的液体微细化装置的内部结构的概要剖视图。图8是示出以往的液体微细化装置的水流阻止部的形状的概要立体图。
如图7所示,以往的液体微细化装置901在吸入空气的吸入口902与吹出该吸入的空气的吹出口903之间的风路904内设置有将水微细化的液体微细化室(由送风筒905、多孔部906、飞散口907等构成的液体微细化室)。液体微细化室具备固定于旋转马达908的旋转轴的扬水管909。通过利用旋转马达908使扬水管909旋转,从而贮存于贮水部910的水被扬水管909扬起,且被扬起的水向离心方向放射。该放射出的水与成为碰撞壁的送风筒905以及多孔部906发生碰撞,从而水被微细化。
另外,以往的液体微细化装置901还具备将贮水部910的上表面覆盖的碟状(碗状)的水流阻止部911。如图8所示,水流阻止部911具有:贯通孔912,其供扬水管909在中央部贯通;以及多个支承片913,它们在上表面部从贯通孔912朝向外周呈放射状延伸。在以往的液体微细化装置901中,支承片913的前端部913a没于水面而成为阻力,阻止由于扬水管909的旋转而欲旋转的水流,从而能够利用由扬水管909的旋转产生的离心力容易地使水流在扬水管909的内外周上升。另外,通过利用该水流阻止部911来承接与上方的送风筒905以及多孔部906碰撞而未被微细化的较大粒的水滴,从而阻止由于该水滴向贮水部910的水面直接落下而产生的啪嗒、啪嗒的落下声。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2-002391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09-279514号公报
专利文献3:日本特开平11-351649号公报
专利文献4:日本特开2011-089676号公报
发明内容
在以往的液体微细化装置901中,在比贮水部910的水面靠上方的位置设置有具备呈放射状延伸的多个支承片913的水流阻止部911。此时,当扬水管909旋转时,附着于扬水管909的外壁面的水从贮水部910被扬起,且被朝向水流阻止部911的上表面扬起。被扬起的水一边旋转一边向水流阻止部911的外周方向移动。外周方向是沿着径向朝向外侧的方向。一边旋转一边向外周方向移动的水与水流阻止部911的外缘壁以及支承片913发生碰撞从而改变流动的朝向,成为朝向水流阻止部911的中央流动的返回水流915。返回水流915与由于扬水管909的旋转而扬起的水发生碰撞,形成混合有空气和水的复杂地紊乱的水流。由于与空气混合,在水中产生气泡,该气泡破裂时会产生咕嘟咕嘟的声音。特别是,当扬水管909的转速上升时会产生较多的气泡,因此存在噪音明显变大这样的课题。
本公开是为了解决上述课题而完成的,提供能够防止由在扬水管的外周侧产生的水流引起的噪音的液体微细化装置以及使用该液体微细化装置的热交换换气装置。
为了达成该目的,本公开的液体微细化装置具备:吸入口,其将空气吸入;吹出口,其将从吸入口吸入的空气吹出;以及液体微细化室,其设置于吸入口与吹出口之间的风路,并将水微细化。液体微细化装置使由液体微细化室微细化了的水包含在从吸入口吸入的空气中,并将包含该水的空气从吹出口吹出。液体微细化室具备:筒状的扬水管,其通过旋转而进行扬水,并将扬起的该水向离心方向放出;贮水部,其设置于扬水管的铅垂方向下方,并贮存供扬水管扬起的水;以及圆板状的水流控制板,其以覆盖贮水部的上方的方式设置。水流控制板在中央部具有供扬水管贯通的开口部,并且在上表面从水流控制板的外缘到开口部具有规定的角度的倾斜。其特征在于,水流控制板在扬水管的旋转时,将由扬水管从开口部向水流控制板的上表面扬起的水从水流控制板的外缘向水流控制板的径向放出。
另外,本公开的热交换换气装置具备:上述的液体微细化装置;以及送风装置,其对于通过的空气的流动而言设置于液体微细化装置的上游侧,并具有对通过的空气的水分进行回收的湿度回收部。
根据本公开的液体微细化装置以及使用该液体微细化装置的热交换换气装置,能够提供能够防止由在扬水管的外周侧产生的水流引起的噪音的液体微细化装置以及使用该液体微细化装置的热交换换气装置。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公开的实施方式1的液体微细化装置的概要立体图。
图2是示出该液体微细化装置的内部结构的概要剖视图。
图3是从斜上方观察该液体微细化装置的水流控制板而得到的概要立体图。
图4是从斜下方观察该液体微细化装置的水流控制板而得到的概要立体图。
图5是示出该液体微细化装置的水流控制板的作用的概要剖视图。
图6是具备该液体微细化装置的热交换换气装置的概要立体图。
图7是示出以往的液体微细化装置的内部结构的概要剖视图。
图8是示出以往的液体微细化装置的水流阻止部的形状的概要立体图。
图9是示出本公开的实施方式2的液体微细化装置的正面侧的立体图。
图10是示出该液体微细化装置的背面侧的立体图。
图11是示出该液体微细化装置的内部结构的概要剖视图。
图12是示出该液体微细化装置的排水管连接部的结构的放大剖视图。
图13是示出具备该液体微细化装置的热交换换气装置的概要立体图。
图14是示出本公开的实施方式3的液体微细化装置的正面侧的立体图。
图15是示出该液体微细化装置的内部结构的概要剖视图。
图16是示出该液体微细化装置已与送风装置连接的状态的概要立体图。
图17是示出该液体微细化装置中的加湿控制部的结构的框图。
图18是示出由该液体微细化装置进行的处理步骤的流程图。
图19是示出由该液体微细化装置进行的另一处理步骤的流程图。
图20是示出本公开的实施方式4的液体微细化装置的正面侧的立体图。
图21是示出该液体微细化装置的内部结构的概要剖视图。
图22是示出该液体微细化装置已与送风装置连接的状态的概要立体图。
图23是示出该液体微细化装置中的加湿控制部的结构的框图。
图24是示出由该液体微细化装置进行的处理步骤(干燥模式)的流程图。
图25是示出由该液体微细化装置进行的处理步骤(清洗模式)的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方式1)
本公开的液体微细化装置具备:吸入口,其将空气吸入;吹出口,其将从吸入口吸入的空气吹出;以及液体微细化室,其设置于吸入口与吹出口之间的风路,并将水微细化。液体微细化装置使由液体微细化室微细化了的水包含在从吸入口吸入的空气中,并将包含该水的空气从吹出口吹出。液体微细化室具备:筒状的扬水管,其通过旋转而进行扬水,并将扬起的该水向离心方向放出;贮水部,其设置于扬水管的铅垂方向下方,并贮存供扬水管扬起的水;以及圆板状的水流控制板,其以覆盖贮水部的上方的方式设置。水流控制板在中央部具有供扬水管贯通的开口部,并且在上表面从水流控制板的外缘到开口部具有规定的角度的倾斜。其特征在于,水流控制板在扬水管的旋转时,将由扬水管从开口部向水流控制板的上表面扬起的水从水流控制板的外缘向水流控制板的径向放出。
根据这样的结构,能够使由于扬水管的旋转而顺着扬水管的外壁面扬起的水所形成的水流仅向朝向圆板状的水流控制板的外缘的一个方向。即,不会产生由水的碰撞引起的复杂地紊乱的水流,能够抑制气泡的产生,从而能够提供防止噪音的产生的液体微细化装置。
另外,也可以设为以下的结构:贮水部包括内壁面,该内壁面具有比水流控制板的外径大的内径,在贮水部的内壁面与水流控制板的外周部之间,在水流控制板的径向上设置有间隙。
根据这样的结构,能够使由于扬水管的旋转而扬起并在水流控制板的上表面朝向水流控制板的外缘被放出的水通过间隙返回到贮水部。即,能够形成按贮水部、扬水管的外壁面、水流控制板的上表面、间隙、贮水部的顺序进行循环的路径,因此能够形成不产生紊乱的水流的、稳定的水的流动。其结果是,能够提高防止噪音的产生的效果。
另外,还具备:碰撞壁,其供由扬水管放出的水碰撞,从而将该水微细化;圆筒状的分离器,其设置于碰撞壁的下方,并对微细化了的水滴的一部分进行捕集;以及分离器保持件,其对分离器进行保持。也可以设为以下的结构:水流控制板设置于在分离器保持件的下端被分离器包围的内侧空间。
根据这样的结构,能够使由分离器捕集到的水不会向水流控制板的上表面直接落下。即,能够防止分离器处的捕集水向由扬水管扬起且朝向水流控制板的外缘流动的水落下从而水流紊乱的情况,因此能够提高防止噪音的产生的效果。
另外,也可以设为以下的结构:贮存于贮水部的水的满水时的水位设定为到达水流控制板的上表面侧的位置。
根据这样的结构,在水流控制板的开口部的周围,在水流控制板的下表面侧没有空气积存,因此伴随扬水管的旋转而产生的水向水流控制板的下表面侧的碰撞得到抑制。由此,能够进一步减少噪音的产生。
另外,也可以设为以下的结构:水流控制板的上表面成为从外缘朝向开口部下降的倾斜面。
根据这样的结构,在使扬水管的旋转停止时,能够使残留在水流控制板的上表面水迅速地返回到贮水部,从而能够防止由剩余水的干燥引起的水流控制板的上表面的污垢附着,从而防止由污垢引起的水流的紊乱。由此,能够防止由紊乱的水流引起的噪音产生。
另外,也可以设为以下的结构:在水流控制板的下表面设置有将开口部包围的筒状的突出部。
根据这样的结构,能够增加在贮水部中流动的水与水流控制板的摩擦,能够使贮水部的水难以流动而抑制与扬水管的旋转相伴的扬水量的降低。
另外,本公开的液体微细化装置的特征在于,具备:上述的液体微细化装置;以及送风装置,其对于通过的空气的流动而言设置于液体微细化装置的上游侧,并具有对通过的空气的水分进行回收的湿度回收部。
根据这样的结构,在将换气时向屋外排出的水分回收到向室内供给的空气、并且用湿度回收部无法完全回收水分的情况下,能够在通过液体微细化装置时进行填补或进一步进行追加,因此能够对室内进行加湿,并且将室内维持在舒适的湿度范围内。
以下,参照附图对用于实施本公开的方式进行说明。需要说明的是,以下说明的实施方式均表示本公开的优选的一具体例。因此,以下的实施方式所示出的数值、形状、材料、构成要素、构成要素的配置位置以及连接方式等是一例,并不旨在对本公开进行限定。因此,在以下的实施方式的构成要素中,对于未在表示本发明的最上位概念的独立技术方案中记载的构成要素,将其作为任意的构成要素进行说明。另外,在各附图中,对实质上相同的结构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并省略或简化重复的说明。
首先,参照图1、图2,对本公开的实施方式1的液体微细化装置101的概要结构进行说明。图1是示出本公开的实施方式1的液体微细化装置101的概要立体图。图2是示出该液体微细化装置的内部结构的概要剖视图。
如图1所示,液体微细化装置101具备吸入口102,其将空气吸入;以及吹出口103,其将从吸入口102吸入的空气吹出。吸入口102设置于液体微细化装置101的侧面。吹出口103设置于液体微细化装置101的上方。
如图2所示,液体微细化装置101在内部具有从吸入口102到吹出口103的风路104~106。另外,液体微细化装置101具备设置于风路104~106内的液体微细化室107,且吸入口102、液体微细化室107以及吹出口103连通。
液体微细化室107是液体微细化装置101的主要部分,且是进行水的微细化的场所。在液体微细化装置101中,由吸入口102取入的空气经由风路104而被送向液体微细化室107。并且,液体微细化装置101构成为:使由液体微细化室107微细化了的水包含在通过风路104的空气中,并将包含该水的空气依次经由风路105、风路106而从吹出口103吹出。在此,风路105构成为:将包含水的空气从向液体微细化室107的铅垂方向下方流动的朝向变更为在其外周向铅垂方向上方流动的朝向。风路106构成为:供经由风路105的空气直接向铅垂方向上方流动,并将其从吹出口103吹出。
液体微细化室107具备上方以及下方开口的筒状的碰撞壁108。碰撞壁108设置于液体微细化室107内。另外,在液体微细化室107,在被碰撞壁108包围的内侧配备有一边旋转一边汲取水(扬水)的筒状的扬水管109。扬水管109成为倒圆锥形的中空结构,且在倒圆锥形的顶面中心固定有朝向铅垂方向配置的旋转轴110。旋转轴110与在液体微细化室107的外表面配备的旋转马达111连接,由此,旋转马达111的旋转运动通过旋转轴110而传导至扬水管109,扬水管109旋转。
扬水管109具备多个以从扬水管109的外表面向外侧突出的方式形成的旋转板112。多个旋转板112形成为:在与上下相邻的旋转板112之间,沿旋转轴110的轴向设置有规定间隔,且从扬水管109的外表面向外侧突出。旋转板112由于与扬水管109一起旋转,因此优选为与旋转轴110同轴的水平的圆盘形状。需要说明的是,旋转板112的个数根据目标的性能、扬水管109的尺寸来适当设定。
另外,在扬水管109的壁面具备多个贯通扬水管109的壁面的开口113。扬水管109的开口113分别设置于将扬水管109的内部与以从扬水管109的外壁向外侧突出的方式形成的旋转板112的上表面连通的位置。
在液体微细化室107的下部,在扬水管109的铅垂方向下方设置有贮存供扬水管109扬起的水的贮水部114。贮水部114以使扬水管109的下部的一部分、例如扬水管109的圆锥高度的三分之一至百分之一程度的长度浸入的方式采取到贮水部114的底部的深度。
水向贮水部114的供给由供水部115进行。在供水部115连接有供水管115a,例如从自来水管通过水压调整阀而由供水管115a直接供水。需要说明的是,供水部115也可以构成为:预先利用虹吸原理从在液体微细化室107外配备的水罐中仅汲取所需的水量,并将水向贮水部114供给。该供水部115设置于比贮水部114的底面靠铅垂方向上方的位置。需要说明的是,优选的是,供水部115不仅设置于贮水部114的底面,还设置于比贮水部114的上表面(贮水部114所能够贮存的最大水位的面)靠铅垂方向上方的位置。
在贮水部114的底面连接有排水管116。在连接排水管116的位置设置的贮水部114的排水口设置于贮水部114的最低位置。在使水的微细化的运转停止了的情况下,通过打开设置于排水管116的阀(未图示),从而将贮存于贮水部114的水从排水管116排出。
在碰撞壁108的下方设置有圆筒状的分离器(eliminator)117,该分离器117以将液体微细化室107的内外隔开的方式配置,并对微细化了的水滴的一部分进行捕集。该分离器117以被与碰撞壁108的下部连接的分离器保持件119内包的方式固定。具体而言,分离器保持件119具有:第一保持部119a,其从顶面板119c向铅垂方向下方延伸;以及第二保持部119b,其在比第一保持部119a靠内侧的位置从顶面板119c向铅垂方向下方延伸。分离器117以被分离器保持件119的第一保持部119a与第二保持部119b夹持的方式固定(参照后述的图4)。需要说明的是,在分离器保持件119的第二保持部119b连接有后述的水流控制板120的支承部122。
分离器117配置于风路105内,并对在液体微细化室107被微细化了的包含于空气的水中的水滴进行捕集。由此,流过风路105的空气仅包含气化后的水。
在贮水部114的上方,以覆盖贮水部114的方式设置有水流控制板120。具体而言,水流控制板120的外径形成为小于贮水部114的内壁面126的内径。并且,水流控制板120在被分离器117包围的空间内的下方,以覆盖贮水部114的上方的方式设置。即,水流控制板120以能够在贮水部114的内壁面126与水流控制板120的外缘124之间产生规定的间隙127的方式设置(参照后述的图5)。
参照图3、图4对水流控制板120进行说明。图3是从斜上方观察液体微细化装置101的水流控制板120而得到的概要立体图。图4是从斜下方观察液体微细化装置101的水流控制板120而得到的概要立体图。需要说明的是,在图3中,构成液体微细化装置101的分离器保持件119等为水平方向的截面。
如图3所示,水流控制板120呈大致圆板状的形状,且在中央部形成有以能够供扬水管109贯通水流控制板120的直径开口的第一开口部121。水流控制板120以具有从外缘124朝向第一开口部121下降的平缓的倾斜面的方式形成(参照后述的图5)。平缓的倾斜面以相对于水平方向的平面具有约5度以下(在实施方式1中为3度)的角度的方式形成。另外,水流控制板120在外周部(外缘124)的上表面侧具有多个支承部122,且经由该支承部122而与分离器保持件119的第二保持部119b固定。在此,水流控制板120配置于由于供水而第一开口部121浸入贮存于贮水部114的水中的位置、即贮水部114的满水时的水位到达水流控制板120的第一开口部121附近的上表面侧的位置。
另外,如图4所示,水流控制板120在下表面侧设置有以包围第一开口部121的方式朝向铅垂方向下方呈筒状突出的突出部123。突出部123以直径不同的两个圆筒形状突出的方式形成。
如图3、图4所示,在液体微细化装置101形成有由水流控制板120的外缘124、分离器117以及分离器保持件119的第二保持部119b构成的第二开口部125。详细内容在后叙述,但通过第二开口部125,由于扬水管109的旋转而顺着扬水管109的外壁被扬起至水流控制板120的上表面侧的水从水流控制板120的外缘124向水流控制板120的外周侧(水流控制板120的径向)被放出。
接着,对液体微细化装置101的水的微细化的动作原理进行说明。当旋转轴110通过旋转马达111而旋转,从而扬水管109与之配合地旋转时,在由该旋转产生的离心力的作用下,贮存于贮水部114的水被扬水管109汲取。扬水管109的转速被设定在1000-5000rpm之间。扬水管109成为倒圆锥形的中空结构,因此通过旋转而汲取到的水顺着扬水管109的内壁而被向上部扬起。然后,扬起的水从扬水管109的开口113顺着旋转板112向离心方向被放出,并作为水滴飞散。
从旋转板112飞散出的水滴在被碰撞壁108包围的空间内飞行,与碰撞壁108发生碰撞而被微细化。另一方面,通过液体微细化室107的空气从碰撞壁108的上方向碰撞壁108内部移动,并一边包含被碰撞壁108破碎(微细化)的水滴一边从下方向碰撞壁108外部移动。由此,能够对从液体微细化装置101的吸入口102吸入的空气进行加湿,并从吹出口103将加湿后的空气吹出。
需要说明的是,被微细化的液体也可以是水以外的液体,例如也可以是具备杀菌性/除臭性的次氯酸水等水溶液。通过使被微细化了的次氯酸水包含在从液体微细化装置101的吸入口102吸入的空气中,并将该空气从吹出口103吹出,从而能够进行放置有液体微细化装置101的空间的杀菌/除臭。即,在本公开中,“水”并不限定于纯水,也包括含有水以外的物质的水、例如,水溶液、胶体(Colloid)溶液、乳液(Emulsion)。
在此,当扬水管109旋转时,贮水部114的水由于也与扬水管109的外壁面接触,因此顺着扬水管109的外壁面而向上方被汲取。
在图7、图8所示的以往的液体微细化装置901中,水在随着扬水管909的旋转而形成旋转水流的同时,顺着扬水管909的外壁面而被向水流阻止部911的上表面扬起。被扬起至水流阻止部911的上表面的水的一部分与支承片913发生碰撞,从而形成朝向水流阻止部911的中央流动的返回水流915。该返回水流915与上述的由扬水管909扬起至水流阻止部911的上表面的水发生碰撞,形成复杂地紊乱的水流且将空气卷入水中而产生气泡,在该气泡破裂时产生咕嘟咕嘟这样的较大的噪音。
然而,在实施方式1的液体微细化装置101中,由扬水管109从第一开口部121向水流控制板120的上表面侧扬起的水向水流控制板120的外周侧放出。由此,防止由与扬水管109的旋转相伴的气泡产生引起的噪音上升。以下,对其详细内容进行说明。
图5是示出液体微细化装置101的水流控制板120的作用的概要剖视图。需要说明的是,图5中的实线141表示该状态下的水位,箭头142表示贮水部114中的水的流动方向。
如图5所示,由于扬水管109的旋转,贮水部114的水通过在水流控制板120开口的第一开口部121,被向水流控制板120的上表面侧扬起。被扬起至水流控制板120的上表面侧的水由于离心力而向外周方向移动,到达水流控制板120的外缘124。到达外缘124的水通过第二开口部125而从水流控制板120(水流控制板120的外缘124)放出。需要说明的是,水流控制板120具有从外缘124朝向第一开口部121下降的平缓的倾斜面,但由于倾斜的角度为5度以下,因此被扬起至上表面侧的水不会由于扬水的势头而直接向外周方向移动。需要说明的是,水流控制板120的倾斜面也可以设为从第一开口部121朝向外缘124平缓地下降的结构。
在水流控制板120的外缘124与贮水部114的内壁面126之间,在水流控制板120的径向上设置有间隙127,因此被放出的水通过该间隙127向贮水部114移动,并直接向贮水部114的底面侧移动。然后,该水通过水流控制板120的下方,返回到扬水管109。这样,附着于扬水管109的外壁面而被扬起的水按第一开口部121、水流控制板120的上表面、第二开口部125、间隙127、水流控制板120的下方、扬水管109的顺序形成一个方向的流动。由于能够形成按这样的顺序进行循环的路径,因此能够形成不产生紊乱的水流的、稳定的水的流动。其结果是,能够提高防止噪音的产生的效果。
如以上那样,根据本公开的实施方式1的液体微细化装置101,能够使由于扬水管109的旋转而顺着扬水管109的外壁面扬起的水所形成的水流仅向朝向圆板状的水流控制板120的外缘124的一个方向。由此,不会产生由水的碰撞引起的复杂地紊乱的水流,能够抑制气泡的产生,因此能够防止由在扬水管109的外周侧产生的水流引起的噪音的产生。
另外,水流控制板120配置于在贮存于贮水部114的水的满水时第一开口部121浸入贮存于贮水部114的水中的位置。因此,在水流控制板120的第一开口部121的周围,在水流控制板120的下表面侧没有空气积存,因此伴随扬水管109的旋转而产生的水向水流控制板120的下表面侧的碰撞被抑制。由此,能够进一步减少噪音的产生。
另外,如图5所示,水流控制板120的上表面构成为具有从外周侧(外缘124)朝向第一开口部121以规定的角度下降的倾斜面。由此,在使扬水管109的旋转停止时,能够使残留在水流控制板120的上表面的水迅速地返回到贮水部114中。因此,能够防止由剩余水的干燥引起的水流控制板120的上表面的污垢附着,从而防止由污垢引起的水流的紊乱,进而能够防止由紊乱的水流引起的噪音产生。
另外,如图5所示,通过在水流控制板120的下表面设置将第一开口部121包围的圆筒状的突出部123,从而在贮水部114中流动的水与水流控制板120的摩擦增加。由此,使贮水部114的水难以流动,从而增强对伴随扬水管109的旋转而在扬水管109的外周产生的旋转流动的阻力。因此,能够抑制与扬水管109的转速上升相伴的扬水量的降低。
接着,参照图6对具备实施方式1的液体微细化装置的热交换换气装置进行说明。图6是具备实施方式1的液体微细化装置的热交换换气装置160的概要立体图。
如图6所示,热交换换气装置160具备液体微细化装置150、设置于建筑物的室内的室内吸入口161及供气口164、设置于建筑物的屋外的排气口162及外部气体吸入口163、以及设置于主体内的热交换元件165。需要说明的是,液体微细化装置150相当于实施方式1的液体微细化装置101。
室内吸入口161将室内的空气吸入,并将吸入的空气从排气口162向屋外排出。另外,外部气体吸入口163将屋外的外部气体吸入,并将吸入的外部气体从供气口164向室内供给。此时,在从室内吸入口161送向排气口162的空气与从外部气体吸入口163送至供气口164的外部气体之间,利用热交换元件165进行热交换。
作为热交换换气装置的功能之一,组装有加湿目的的水气化装置、或者基于杀菌/除臭目的的次氯酸气化装置这样的使液体气化的装置。作为该使液体气化的装置,热交换换气装置160组装有液体微细化装置150。具体而言,在热交换换气装置160的供气口164侧,经由连接管道166而设置有液体微细化装置150。需要说明的是,水向液体微细化装置150的供给以及排出由供排水配管151进行。
对于进行了基于热交换元件165的热交换的外部气体,具备液体微细化装置150的热交换换气装置160使其包含由液体微细化装置150进行了微细化的水或次氯酸,并将其从供气口164向室内供给。通过将液体微细化装置150用作使这些液体气化的机构,能够得到更小型且能量效率良好的热交换换气装置160。
另外,在将换气时向屋外排出的水分回收到向室内供给的空气、并且用热交换元件165(相当于湿度回收部)无法完全回收水分的情况下,能够在通过液体微细化装置150时进行填补或进一步进行追加,因此能够对室内进行加湿,并且将室内维持在舒适的湿度范围内。
在此,液体微细化装置150也可以代替配备于热交换换气装置160而配备于空气净化器或空气调节器。作为空气净化器或空气调节器的功能之一,组装有加湿目的的水气化装置、或基于杀菌/除臭目的的次氯酸气化装置这样的使液体气化的装置。通过将液体微细化装置150用作该装置,能够得到更小型且能量效率良好的空气净化器或者空气调节器。
以上,基于实施方式对本公开进行了说明,但容易推测的是,本公开丝毫不被上述实施方式所限定,而能够在不脱离本公开的主旨的范围内进行各种改良变形。例如,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列举出的数值是一例,当然能够采用其他数值。
(实施方式2)
作为以往的液体微细化装置,例如,已知一种纳米雾产生装置,该纳米雾产生装置具备在产生来自装置的漏水的情况下,通过设置于装置的底部的排液盘(接水部)来保持漏出的水的结构(例如,专利文献2)。然而,在这样的纳米雾产生装置中,在产生能够被排液盘保持的水量以上的漏水的情况下,存在水从排液盘溢出的担忧。
另一方面,已知一种加湿单元(例如,专利文献3),该加湿单元作为对上述那样的排液盘设置排液排水口(以及与其连接的排液配管)的结构,包含加湿动作时的来自供水罐(贮水部)的通常的排水在内地暂时流入排液盘,然后,从排液排水口向装置的外部排出。
因此,我们进行了具有对设置于液体微细化装置的底部的排液盘(接水部)设置有排液排水口(以及与其连接的排液配管)的排水机构的液体微细化装置的研究。
然而,得知在所研究的液体微细化装置中,当包含通常的排水在内地流入排液盘并长时间持续使用时,暂时积存于排液盘的水与空气的接触面积较大,因此空气中的污染物质溶入水中,在水中产生污泥或霉菌。即,在长时间持续使用装置的情况下,存在以下的担忧:排液排水口(或排液配管)由于污泥或霉菌而堵塞,其结果是,产生水从排液盘溢出这样的新课题。
本公开是为了解决上述课题而完成的,提供具备即使在长时间持续使用装置的情况下也能够防止水从接水部溢出的排水机构的液体微细化装置。
为了达成该目的,本公开的液体微细化装置具备:吸入口,其将空气吸入;吹出口,其将从吸入口吸入的空气吹出;以及液体微细化部,其设置于吸入口与吹出口之间的风路,并将水微细化。液体微细化装置使由液体微细化部微细化了的水包含在从吸入口吸入的空气中,并将包含该水的空气从吹出口吹出。并且,液体微细化装置具备筒状的扬水管、贮水部、接水部、第一排水口、第二排水口以及排水用配管。扬水管通过旋转而进行扬水,并将扬起的该水向离心方向放出。贮水部包括第一底面以及与第一底面相连的第一壁面,且设置于扬水管的铅垂方向下方,并贮存供扬水管扬起的水。接水部包括第二底面以及与第二底面相连的第二壁面,且设置于贮水部的铅垂方向下方。第一排水口设置于贮水部的第一底面。第二排水口设置于接水部的第二壁面。排水用配管具有:第一开口端部,其以连通的方式与第一排水口连接;以及第二开口端部,其从接水部的内部朝向外部以在与第二排水口之间隔开间隙的方式贯穿第二排水口,并具有比第二排水口的内径小的外径。其特征在于,贮水部的水从贯穿第二排水口的排水用配管向装置外排出,流入接水部的水从第二排水口与排水用配管之间的间隙向装置外排出。
根据本公开,能够提供具备即使在长时间持续使用装置的情况下也能够防止水从接水部溢出的排水机构的液体微细化装置。
更详细而言,根据这样的结构,在液体微细化装置的动作时,来自贮水部的水从贯穿第二排水口的排水用配管的第二开口端部向装置外排出,而非流入接水部中。另一方面,在装置中产生异常而发生漏水时,流入接水部的水从第二排水口的排水用配管以外的区域向装置外排出。因此,在本公开的液体微细化装置中,能够抑制在接水部内来自贮水部的水暴露于空气中的情况。另外,即使在异常时产生接水部所能够保持的水量以上的漏水的情况下,也能够连续地将流入接水部的水排出。即,能够成为具备即使在长时间持续使用装置的情况下也能够防止水从接水部溢出的排水机构的液体微细化装置。
另外,本公开的液体微细化装置还具备排水管连接部,该排水管连接部设置于接水部的第二壁面的外侧,并具有与第二排水口连通的排水管连接口。优选的是,第二开口端部位于第二排水口与排水管连接口之间。通过设为这样的结构,能够抑制从第二开口端部排出的来自贮水部的水经由第二排水口而向接水部内逆流的情况。因此,能够进一步抑制在接水部内来自贮水部的水暴露于空气中的情况。
另外,优选的是,在本公开的液体微细化装置中,在接水部,朝向第二排水口而形成有下降坡度。通过设为这样的结构,能够可靠地将在异常时流入接水部的水从第二排水口的排水用配管以外的区域排出。因此,能够可靠地抑制在接水部内来自贮水部的水暴露于空气中的情况。
以下,参照附图对用于实施本公开的方式进行说明。需要说明的是,以下的实施方式是将本公开具体化的一例,而并不对本公开的技术范围进行限定。另外,在所有附图中,对相同的部位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并省略说明。而且,对于并不直接与本公开相关的各部分的详细情况,为了避免重复而省略了每个附图的说明。
首先,使用图9~图12对本公开的实施方式2的液体微细化装置201的结构进行说明。图9是示出本公开的实施方式2的液体微细化装置的正面侧的立体图。图10是示出液体微细化装置的背面侧的立体图。图11是示出液体微细化装置的内部结构的概要剖视图。图12是示出液体微细化装置的排水管连接部的结构的放大剖视图。
如图9、图10所示,液体微细化装置201构成为圆柱状的容器。另外,液体微细化装置201具备吸入口202、吹出口203、内筒204、外筒208以及接水部211。
吸入口202是用于向液体微细化装置201的内部吸入空气的开口,且设置于液体微细化装置201的侧面。另外,吸入口202是能够连接管道的形状(例如,圆筒形状)。
吹出口203是用于将通过了液体微细化装置201的内部的空气吹出的开口,且设置于液体微细化装置201的上表面。另外,吹出口203形成于由内筒204和外筒208分隔出的区域(内筒204与外筒208之间的区域)。并且,吹出口203设置于液体微细化装置201的上表面部中的内筒204的周围。并且,吹出口203设置为位于比吸入口202靠上方的位置。另外,吹出口203是能够连接筒状的管道的形状。
并且,如图11所示,从吸入口202吸入的空气通过后述的液体微细化部217而成为加湿后的空气,并从吹出口203吹出。
内筒204配置于液体微细化装置201的内部的中央附近。另外,内筒204具有朝向大致铅垂方向下方开口的通风口207,且形成为中空圆筒形状。
外筒208形成为圆筒形状,且以将内筒204内包的方式配置。另外,在外筒208的侧壁208a设置有用于向后述的贮水部210供给水的第一供水口212。需要说明的是,第一供水口212设置于比贮水部210的上表面(贮水部210所能够贮存的最大水位的面:水面240)靠铅垂方向上方的位置。
如图9、图10所示,接水部211在液体微细化装置201的底部整面的范围内设置。例如,在装置中产生异常而发生漏水时,接水部211能够暂时积存从装置漏出的水。另外,在接水部211的侧壁211a设置有用于与外部的供水管(未图示)连接的供水管连接部222以及用于与外部的排水管(未图示)连接的排水管连接部233。需要说明的是,关于液体微细化装置201中的供水机构以及排水机构在后叙述。
接着,对液体微细化装置201的内部结构进行说明。
如图11所示,液体微细化装置201在内部具有吸入连通风路205、内筒风路206、外筒风路209、贮水部210、液体微细化部217以及接水部211。
吸入连通风路205是将吸入口202与内筒204(内筒风路206)连通的管道形状的风路,且成为使从吸入口202吸入的空气经由吸入连通风路205而到达内筒204的内部的结构。
内筒风路206是设置于内筒204的内侧的风路,且经由设置于内筒204的下端的开口(通风口207)而与设置于内筒204的外侧的外筒风路209(以图11的虚线箭头表示的风路)连通。在内筒风路206,在风路内配置有液体微细化部217。
外筒风路209是形成于内筒204与外筒208之间的风路,且与吹出口203连通。
贮水部210设置于液体微细化装置201的下部(内筒204的下部),且对水进行贮存。贮水部210形成为大致研钵形状,贮水部210的侧壁210a与外筒208的下端连接并一体化。大致研钵形状具体而言包括圆形的底面210b(第一底面)以及与底面210b相连的倒圆锥形的侧壁210a(第一侧面)。并且,贮水部210成为以下结构:从在外筒208的侧壁208a设置的第一供水口212供给水,从在贮水部210的底面210b设置的第一排水口213排出水。需要说明的是,第一排水口213优选设置于贮水部210的底面210b的最低位置。
液体微细化部217是液体微细化装置201的主要部分,且是进行水的微细化的场所。具体而言,液体微细化部217具有扬水管(汲取管)214、旋转板215以及马达216。另外,液体微细化部217设置于内筒204的内侧即被内筒204覆盖的位置。
扬水管214通过旋转而从贮水部210汲取水。另外,扬水管214形成为中空的圆锥台形状,且设置为直径较小的一侧的前端位于贮存于贮水部210的水的水面240以下。
旋转板215形成为中央开口的面包圈状的圆板形状,且配置于扬水管214的直径较大的一侧、换言之扬水管214的上部的周围。在扬水管214的直径较大的一侧,在该侧面设置有多个开口(未图示),使得汲取到的水通过开口而被供给至旋转板215。并且,旋转板215将由扬水管214汲取到的水向旋转面方向放出。
马达216使扬水管214以及旋转板215旋转。
接水部211在贮水部210的铅垂方向下方的液体微细化装置201的底部整面的范围内设置。接水部211包括底面211c(第二底面)以及与底面211c相连的侧壁211a(第二侧面)。另外,在接水部211的侧壁211a设置有与供水管连接部222连通的第二供水口221以及与排水管连接部233连通的第二排水口231。在此,第二排水口231设置于比贮水部210的第一排水口213的位置靠铅垂方向下方的位置。并且,在接水部211的内部形成有朝向在接水部211的侧壁211a设置的第二排水口231(排水管连接部233)而成为下降坡度的倾斜面211b。
接着,使用图11对液体微细化装置的动作进行说明。
首先,利用未图示的供水设备从第一供水口212向贮水部210供给水,并将水贮存于贮水部210。然后,从吸入口202吸入到液体微细化装置201的内部的空气依次通过吸入连通风路205、内筒风路206、液体微细化部217、外筒风路209,并从吹出口203朝向外部(例如,室内)吹出。此时,由液体微细化部217产生的水滴与通过内筒风路206的空气接触,从而能够通过水滴气化来对空气进行加湿。另外,贮存于贮水部210的水在经过了规定时间后,从第一排水口213通过后述的内部排水管230被排出至装置外。
对其详细动作进行说明。
从吸入口202通过吸入连通风路205而被取入到内筒风路206的内筒的空气通过液体微细化部217。当扬水管214以及旋转板215通过马达216的动作而旋转时,通过旋转而使贮存于贮水部210的水顺着扬水管214的内壁面上升。上升后的水顺着旋转板215的表面被牵拉,并从旋转板215的外周端朝向旋转面方向作为微细的水滴被放出。放出的水滴与内筒204的内壁面发生碰撞而破碎,从而成为更微细的水滴。从旋转板215放出的水滴以及同内筒204的内壁面发生碰撞而破碎的水滴与通过内筒204的空气接触,从而水滴气化而进行空气的加湿。需要说明的是,虽然产生的水滴的一部分未气化,但由于以被内筒204覆盖的方式配置液体微细化部217,因此未气化的水滴附着于内筒204的内侧表面并向贮水部210落下。
然后,包含水滴的空气(加湿后的空气)被从设置于内筒204的下端的通风口207朝向设置于下方的贮水部210吹出。然后,朝向形成于内筒204与外筒208之间的外筒风路209流动。在此,通过外筒风路209内的空气被朝向铅垂方向上方输送,因此在内筒风路206内向下方流动的空气与送风方向变成对置的朝向。
此时,从通风口207与空气一起吹出的水滴由于其惯性而不能追随空气的流动,而是附着于贮水部210的水面240或外筒208的内侧壁面。对于该作用,由于水滴的重量越大则作用越大、即难以气化的直径越大的水滴则作用越大,由此,能够将大粒的水滴从流动的空气中分离。
然后,从内筒风路206经由通风口207而流入外筒风路209的空气通过外筒风路209而向上流动。然后,从吹出口203向外部吹出。此时,水滴的一部分由于重力而向贮水部210落下,或者附着于内筒204的外壁或外筒208的内壁。然后,附着于内筒204的外壁、外筒208的内壁的水滴顺着内筒204的外侧壁面、外筒208的内侧壁面向贮水部210落下。
如以上所述,本公开的液体微细化装置201能够通过液体微细化部217对空气进行加湿。
接着,对液体微细化装置201的供水结构进行说明。
如图11所示,液体微细化装置201的供水结构由第一供水口212、内部供水管220、第二供水口221以及供水管连接部222构成。
第一供水口212是将外筒208的侧壁208a贯通的开口。在第一供水口212,在侧壁208a的外侧连接内部供水管220的一端。
第二供水口221是将接水部211的侧壁211a贯通的开口。在第二供水口221,在侧壁211a的内侧连接内部供水管220的另一端。另外,在第二供水口221,在侧壁211a的外侧连接供水管连接部222。即,内部供水管220与供水管连接部222经由第二供水口221以连通的方式连接。
内部供水管220的一端与第一供水口212连接,且另一端与第二供水口221连接。即,内部供水管220是将外筒208的第一供水口212与接水部211的第二供水口221连通的内部配管。
供水管连接部222设置于与第二供水口221对应的侧壁211a的外侧。并且,供水管连接部222通过外部的供水管而与例如住宅或设施的上水道或供水泵等供水设备连接。
通过以上的供水结构,在使水的微细化的运转开始的情况下,通过打开设置于内部供水管220的电磁阀(未图示),从而来自外部的水在供水管连接部222、第二供水口221、内部供水管220、第一供水口212流通,并连续地向液体微细化装置201的贮水部210自动供给。
接着,对液体微细化装置201的排水结构进行说明。
如图11所示,液体微细化装置201的排水结构由第一排水口213、内部排水管230、第二排水口231以及排水管连接部233构成。
第一排水口213是设置于贮水部210的底面的开口。在第一排水口213,以连通的方式连接内部排水管230的一端(第一开口端部230a)。
第二排水口231是将接水部211的侧壁211a贯通的开口。第二排水口231设置于第二供水口221的铅垂方向下方的位置。另外,第二排水口231设置于比第一排水口213的位置低的位置。另外,第二排水口231在侧壁211a设置于供来自接水部211的倾斜面211b的水流入的位置。并且,在第二排水口231,在侧壁211a的外侧连接排水管连接部233。另外,在第二排水口231,内部排水管230的另一端(第二开口端部230b)从接水部211的内部朝向外部贯穿。第二开口端部230b具有比第二排水口231小的外径。即,第二排水口231具有供内部排水管230贯穿的区域、以及该区域以外的开口区域(间隙)。
如图11所示,内部排水管230构成为具有:第一开口端部230a,其以连通的方式与第一排水口213连接;以及第二开口端部230b,其贯穿第二排水口231。第一开口端部230a是用于将来自贮水部210的排水向内部排水管230的内部导入的开口。第二开口端部230b是用于将导入到内部排水管230的内部的排水向内部排水管230外导出的开口。另外,如图12所示,内部排水管230(特别是第二开口端部230b侧)的外径形成为至少比第二排水口231的开口直径小。并且,内部排水管230在贯穿第二排水口231时,以偏向第二排水口231的上端侧的方式配置。另外,内部排水管230的第二开口端部230b经由第二排水口231而贯穿至排水管连接部233的内部。
排水管连接部233设置于与第二排水口231对应的侧壁211a的外侧。并且,排水管连接部233通过外部的排水管而与例如设置于住宅或设施的排水口等排水设备连接。另外,如图12所示,在排水管连接部233的内部形成有:排水管连接口233a,其具有与第二排水口231同等的内径;以及排水管路233b,其连通排水管连接口233a与第二排水口231。并且,贯穿第二排水口231的内部排水管230的第二开口端部230b位于排水管连接部233的内部。具体而言,内部排水管230的第二开口端部230b位于接水部211的第二排水口231与排水管连接部233的排水管连接口233a之间的排水管连接口233a侧。
通过以上的排水结构,在水的微细化的运转停止了的情况下,通过打开设置于内部排水管230的热动阀(未图示),从而来自贮水部210的水在第一排水口213、内部排水管230、排水管连接部233(排水管路233b、排水管连接口233a)流通,并向液体微细化装置201的外部自动排出。即,如图12的箭头241所示,贮水部210的水不流入接水部211,而从贯穿第二排水口231的内部排水管230向装置外排出。
另一方面,如图12的箭头242所示,在异常时流入接水部211的水从第二排水口231的内部排水管230以外的区域向装置外排出。
以上,根据实施方式2的液体微细化装置201,能够享有以下的效果。
(1)在液体微细化装置201的动作时,来自贮水部210的水从贯穿第二排水口231的内部排水管230的第二开口端部230b向装置外排出,而非流入接水部211。另一方面,在装置中产生异常而发生漏水时,流入接水部211的水从第二排水口231的内部排水管230以外的区域向装置外排出。因此,在本公开的液体微细化装置201中,能够抑制在接水部211内,来自贮水部210的水暴露于空气中的情况。另外,即使在异常时产生接水部211所能够保持的水量以上的漏水的情况下,也能够连续地将流入接水部211的水排出。即,能够成为具备即使在长时间持续使用装置的情况下也能够防止水从接水部211溢出的排水机构的液体微细化装置201。
(2)设为使内部排水管230的第二开口端部230b位于接水部211的第二排水口231与排水管连接部233的排水管连接口233a之间的结构。由此,能够抑制从第二开口端部230b排出的来自贮水部210的水经由第二排水口231而向接水部211内逆流的情况。因此,能够进一步抑制在接水部211内来自贮水部210的水暴露于空气中的情况。
(3)通过在接水部211设置朝向第二排水口231而具有下降坡度的倾斜面211b,能够可靠地将在异常时流入接水部211的水从第二排水口231的内部排水管230以外的区域排出。因此,能够可靠地抑制在接水部211内来自贮水部210的水暴露于空气中的情况。
(4)设为使内部排水管230的第二开口端部230b贯穿第二排水口231的结构。由此,与将用于排出来自贮水部210的水的外部的排水管、以及用于排出在装置中产生异常而发生漏水时流入接水部211的水的外部的排水管分别设置的情况相比,能够削减与外部的排水管的连接部,而实现与之相应的低成本化或省空间化。
接着,参照图13对具备实施方式2的液体微细化装置的热交换换气装置进行说明。图13是具备实施方式2的液体微细化装置的热交换换气装置260的概要立体图。
如图13所示,热交换换气装置260具备液体微细化装置250、设置于建筑物的室内的室内吸入口261及供气口264、设置于建筑物的屋外的排气口262及外部气体吸入口263以及设置于主体内的热交换元件265。需要说明的是,液体微细化装置250相当于实施方式2的液体微细化装置201。
室内吸入口261将室内的空气吸入,并将吸入的空气从排气口262向屋外排出。另外,外部气体吸入口263将屋外的外部气体吸入,并将吸入的外部气体从供气口264向室内供给。此时,在从室内吸入口261送向排气口262的空气与从外部气体吸入口263送向供气口264的外部气体之间,利用热交换元件265来进行热交换。
作为热交换换气装置的功能之一,组装有加湿目的的水气化装置、或者基于杀菌/除臭目的的次氯酸气化装置这样的使液体气化的装置。作为该使液体气化的装置,热交换换气装置260组装有液体微细化装置250。具体而言,在热交换换气装置260的供气口264侧,经由连接管道266而设置有液体微细化装置250。需要说明的是,水向液体微细化装置250的供给以及排出由供排水配管251进行。
对于进行了基于热交换元件265的热交换的外部气体,具备液体微细化装置250的热交换换气装置260使其包含由液体微细化装置250进行了微细化的水或次氯酸,并将其从供气口264向室内供给。通过将液体微细化装置250用作使这些液体气化的机构,能够得到更小型且能量效率良好的热交换换气装置260。
另外,在将换气时向屋外排出的水分回收到向室内供给的空气中,并且用热交换元件265(相当于湿度回收部)无法完全回收水分的情况下,能够在通过液体微细化装置250时进行填补或进一步进行追加,因此能够对室内进行加湿,并且将室内维持在舒适的湿度范围内。
在此,液体微细化装置250也可以代替配备于热交换换气装置260而配备于空气净化器或空气调节器。作为空气净化器或空气调节器中的功能之一,组装有加湿目的的水气化装置、或基于杀菌/除臭目的的次氯酸气化装置这样的使液体气化的装置。通过将液体微细化装置250用作该装置,能够得到更小型且能量效率良好的空气净化器或者空气调节器。
以上,基于实施方式对本公开进行了说明,但容易推测的是,本公开丝毫不被上述实施方式所限定,而能够在不脱离本公开的主旨的范围内进行各种改良变形。例如,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列举出的数值是一例,当然能够采用其他数值。
在本实施方式的液体微细化装置201中,也可以设为设置有用于对接水部211内的水的有无进行检测的水位检测部的结构。这样一来,即使在装置中产生异常而发生漏水时(例如,用于对贮水部210的最大水量进行检测的水位检测部发生故障的情况下),也能够尽早使向贮水部210的供水停止。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液体微细化装置201中,也可以设为在内部排水管230连接溢流管的结构。在此,溢流管是在贮水部210的水位由于某种原因而成为满水位以上时,为了保护液体微细化装置201主体而强制性地进行排水的机构。
(实施方式3)
以往,存在将水微细化、且使吸入的空气包含该微细化了的水而吹出的液体微细化装置(例如,专利文献4)。这样的液体微细化装置在将空气吸入的吸入口与将吸入的空气吹出的吹出口之间的风路内设置有将水微细化的液体微细化室。液体微细化室具备固定于旋转马达的旋转轴的扬水管,通过利用旋转马达使扬水管旋转,从而贮存于贮水部的水被扬水管扬起,且扬起的水向离心方向放射。放射出的水通过多孔部,从而水被微细化。并且,在以往的液体微细化装置中,通过在运转停止后,将去除附着于多孔部等的水滴的清扫运转(干燥运转)进行一定时间,从而抑制霉菌或杂菌的产生。
然而,当在以往的液体微细化装置中进行干燥运转时,有时附着于多孔部内的水滴中所含的水锈成分(水垢)会在多孔部内析出,因此存在以下的担忧:当长时间反复进行干燥运转时,会产生多孔部堵塞这样的课题。
本公开是为了解决上述课题而完成的,提供即使在长时间持续使用装置的情况下也能够抑制多孔部处的堵塞的产生的液体微细化装置。
为了达成该目的,本公开的液体微细化装置是使微细化了的水包含在从吸入口吸入的空气中而从吹出口吹出的液体微细化装置。液体微细化装置具备:筒状的扬水管,其将通过旋转而扬起的水向离心方向放出;多孔部,其供由扬水管放出的水通过,从而将该水微细化;贮水部,其贮存供扬水管扬起的水;药液供给部,其向贮水部供给用于清洗多孔部的药液;以及控制部,其控制多孔部的清洗动作。吸入口与具有湿度回收部的送风装置连通。其特征在于,作为多孔部的清洗动作,控制部使来自送风装置的送风停止,使药液从药液供给部向贮水部供给,之后,执行使用包含药液的水的第一微细化动作。
根据本公开,能够提供即使在长时间持续使用装置的情况下也能够抑制多孔部处的堵塞的产生的液体微细化装置。
更详细而言,根据这样的结构,在作为多孔部的清洗动作而进行的第一微细化动作中,利用包含药液的水来清洗多孔部,从而能够去除在多孔部析出的水锈成分(水垢)。因此,能够成为即使在长时间持续使用装置的情况下也能够抑制多孔部处的堵塞的产生的液体微细化装置。
另外,在本公开的液体微细化装置中,优选的是,控制部在第一微细化动作的结束后,进行贮水部内的包含药液的水的排出以及新的水向贮水部的供给,之后,执行使用所供给的水的第二微细化动作。这样一来,在包括多孔部的装置内,能够可靠地去除由药液产生的残渣成分。
另外,在本公开的液体微细化装置中,优选的是,控制部在第二微细化动作的结束后,进行贮水部内的水的排出,之后,使来自送风装置的送风开始,并且在贮水部中没有水的状态下执行第三微细化动作。这样一来,在长时间使液体微细化装置停止的情况下,能够抑制装置内的霉菌或杂菌等的繁殖。
以下,参照附图对用于实施本公开的方式进行说明。需要说明的是,以下的实施方式是将本公开具体化的一例,而并不对本公开的技术范围进行限定。另外,在所有附图中,对相同的部位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并省略说明。而且,对于并不直接与本公开相关的各部分的详细情况,为了避免重复而省略了每个附图的说明。
首先,使用图14、图15对本公开的实施方式3的液体微细化装置301的结构进行说明。图14是示出本公开的实施方式3的液体微细化装置的正面侧的立体图。图15是示出本公开的实施方式3的液体微细化装置的内部结构的概要剖视图。
如图14所示,液体微细化装置301构成为圆柱状的容器。另外,液体微细化装置301具备吸入口302、吹出口303、内筒304、外筒308、接水部311以及药液供给部320。
吸入口302是用于向液体微细化装置301的内部吸入空气的开口,且设置于液体微细化装置301的侧面。另外,吸入口302是能够连接管道的形状(例如,圆筒形状)。
吹出口303是用于将通过了液体微细化装置301的内部的空气吹出的开口,并设置于液体微细化装置301的上表面。另外,吹出口303形成于由内筒304和外筒308分隔出的区域(内筒304与外筒308之间的区域)。并且,吹出口303设置于液体微细化装置301的上表面部中的内筒304的周围。并且,吹出口303设置为位于比吸入口302靠上方的位置。另外,吹出口303是能够连接筒状的管道的形状。
并且,如图15所示,从吸入口302吸入的空气通过后述的液体微细化部317而成为加湿后的空气,并从吹出口303吹出。
如图15所示,内筒304配置于液体微细化装置301的内部的中央附近。另外,内筒304具有朝向大致铅垂方向下方开口的通风口307,且形成为中空圆筒形状。
外筒308形成为圆筒形状,且以将内筒304内包的方式配置。另外,在外筒308的侧壁设置有用于向后述的贮水部310供给水的供水口312。需要说明的是,供水口312设置于比贮水部310的上表面(贮水部310所能够贮存的最大水位的面:水面340)靠铅垂方向上方的位置。
如图14、图15所示,接水部311在液体微细化装置301的底部整面的范围内设置。由此,即使在过度地进行了供水、或在排水口313等产生了不良状况的情况下,也能够抑制水向住宅或后述的送风装置330等溢出的情况。需要说明的是,接水部311的形状只要是能够积存从贮水部310溢出的水的形状即可,并不限定于图14等所图示的形状。另外,液体微细化装置301也可以不具备接水部311。
关于药液供给部320在后叙述。
接着,对液体微细化装置301的内部结构进行说明。
如图15所示,液体微细化装置301在内部具有吸入连通风路305、内筒风路306、外筒风路309、贮水部310、液体微细化部317、接水部311以及药液供给部320。
吸入连通风路305是将吸入口302与内筒304(内筒风路306)连通的管道形状的风路,且成为使从吸入口302吸入的空气经由吸入连通风路305而到达内筒304的内部的结构。
内筒风路306是设置于内筒304的内侧的风路,且经由设置于内筒304的下端的开口(通风口307)而与设置于内筒304的外侧的外筒风路309(以图15的虚线箭头表示的风路)连通。在内筒风路306,在风路内配置有液体微细化部317。
外筒风路309是形成于内筒304与外筒308之间的风路,且与吹出口303连通。
贮水部310设置于液体微细化装置301的下部(内筒304的下部),且对水进行贮存。贮水部310形成为大致研钵形状,贮水部310的侧壁与外筒308的下端连接并一体化。大致研钵形状具体而言包括圆形的底面以及与底面相连的倒圆锥形的侧壁。并且,贮水部310成为以下结构:从在外筒308的侧壁设置的供水口312供给水,从在贮水部310的底面设置的排水口313排出水。
供水口312设置于外筒308的侧壁,且经由供水管318而与外部供水配管(未图示)连接。并且,在供水管318,在供水管318的中途设置有电磁阀等开闭部(供水阀318a(参照图17))。供水管318经由供水阀318a而与例如住宅或设施的上水道或供水泵等供水设备连接。
排水口313设置于贮水部310的底面的最低位置,且经由排水管319而与外部排水配管(未图示)连接。并且,在排水管319,在排水管319的中途设置有电磁阀等开闭部(排水阀319a(参照图17))。排水管319经由排水阀319a而与例如设置于住宅或设施的外部排水口等排水设备连接。
液体微细化部317是液体微细化装置301的主要部分,且是进行水的微细化的场所。具体而言,液体微细化部317具有扬水管(汲取管)314、多孔部315以及马达316。另外,液体微细化部317设置于内筒304的内侧即被内筒304覆盖的位置。
扬水管314形成为中空的圆锥台形状,且在铅垂方向下方具有圆锥台的直径较小的一侧的前端(扬水口314a)。并且,扬水管314以使扬水口314a位于贮存于贮水部310的水的水面340以下的方式设置,且配合与马达316连动的旋转轴的旋转而通过扬水口314a从贮水部310汲取水。另一方面,扬水管314在圆锥台的直径较大的一侧的侧壁设置有多个开口(未图示),使得汲取到的水通过开口而向离心方向放出。即,扬水管314构成为将从贮水部310扬起的水向多孔部315供给。
多孔部315在扬水管314的直径较大的一侧位于与扬水管314的外周保持规定间隔的位置,且构成为具有与扬水管314一起旋转的圆筒状的多孔体以及配置于多孔体的整周的金属网。并且,多孔部315将由扬水管314汲取到的水向旋转面方向放出。此时,在多孔部315中,在水在多孔部315的内部流通的过程中将水微细化。
马达316使扬水管314以及多孔部315以旋转轴为中心旋转。
接水部311在贮水部310的铅垂方向下方的液体微细化装置301的底部整面的范围内设置。如上所述,在装置产生异常而发生漏水时,接水部311能够暂时积存从装置漏出的水。
药液供给部320向贮水部310供给用于清洗多孔部315的药液。作为药液,优选例如酸性洗涤剂或柠檬酸溶液。通过使用这样的药液,能够溶解并去除析出的水锈成分(水垢)。药液供给部320位于外筒308的侧壁,且构成为接收来自后述的加湿控制部321的信号,而向贮水部310供给规定量的药液。具体而言,药液供给部320构成为在形成药液供给部320的外轮廓的壳体的内部具有收纳药液的容器(未图示)、从容器向壳体的外部放出药液的导出管(未图示)以及位于导出管的中途的电磁阀等开闭部(导出阀320a(参照图17))。并且,药液供给部320通过导出阀320a的开闭来控制药液向贮水部310的供给量。
并且,液体微细化装置301在液体微细化装置301的侧面具备加湿控制部321(参照图16)。加湿控制部321对液体微细化装置301、特别是液体微细化部317的运转动作进行控制,从而对加湿模式下的加湿动作(例如,加湿量)进行控制。另外,在满足了规定的条件的情况下,加湿控制部321也进行液体微细化装置301的药液清洗模式下的清洗动作的控制。在此,加湿模式是使吸入的空气包含微细化了的水的模式。另外,药液清洗模式是将装置(特别是多孔部315)内的水锈成分去除的模式。需要说明的是,液体微细化装置301也可以构成为不具备加湿控制部321,而通过对送风装置330进行控制的控制部330a(参照图17)来控制加湿动作以及清洗动作。
接着,使用图16对与液体微细化装置301连接的送风装置330进行说明。图16是示出本公开的实施方式3的液体微细化装置已与送风装置连接的状态的概要立体图。
如图16所示,送风装置330设置为位于液体微细化装置301的上游侧,且是将从外部气体吸入口333吸入的外部气体(通过湿度回收部332而被回收了湿度的空气)经由管道338而向液体微细化装置301的吸入口302输送的装置。
具体而言,送风装置330具有箱形的主体外壳331,且例如以放置在地板上的状态使用。在主体外壳331的顶面(搭载液体微细化装置301的面)设置有外部气体吸入口333、供气口334、室内空气吸入口335以及排气口(未图示)。并且,在主体外壳331的内部具有湿度回收部332、送风机336以及供气风路337。
外部气体吸入口333是将建筑物外的空气(外部气体)吸入到送风装置330的内部的吸入口。具体而言,外部气体吸入口333经由延伸至建筑物外壁面的管道(未图示)而以连通的方式与吸入外部气体的室外供气口连接。
供气口334是将外部气体从送风装置330向液体微细化装置301的吸入口302输送的喷出口。具体而言,供气口334经由管道338而以连通的方式与液体微细化装置301的吸入口302连接。需要说明的是,在管道338设置有逆流防止挡板(未图示),该逆流防止挡板防止在后述的药液清洗模式下的清洗动作中包含微细化了的水的空气从液体微细化装置301经由吸入口302而向送风装置330侧逆流的情况。
室内空气吸入口335是将建筑物内的空气(内部气体)吸入到送风装置330的内部的吸入口。具体而言,室内空气吸入口335经由延伸至建筑物内的各空间的顶面或壁面的管道(未图示)而以连通的方式与吸入内部气体的室内排气口连接。
排气口是将内部气体从送风装置330向屋外输送的喷出口。具体而言,排气口经由延伸至建筑物外壁面的管道(未图示)而以连通的方式与吹出内部气体的室外排气口连接。
湿度回收部332设置为位于送风机336的下游侧。湿度回收部332具有对被送风机336吸入并通过送风装置330内部(特别是供气风路337)的空气的湿度进行回收(交换)的湿度回收(湿度交换)的功能。湿度回收部332例如为干燥剂式或热泵式的热交换器等。
供气风路337是将新鲜的室外的空气(外部气体)从外部气体吸入口333吸入,并通过湿度回收部332而从供气口334经由液体微细化装置301向室内供给的风路。
送风机336是用于从外部气体吸入口333向供气口334输送外部气体的装置。作为送风机336,例如可以举出横流式风机(cross flow fan)或鼓风机(blower fan)。
并且,送风装置330具有进行送风装置330的送风动作的控制的控制部330a(参照图17)。作为送风动作的控制,控制部330a控制送风机336的运转或湿度回收部332的运转。另外,送风装置330的控制部330a与液体微细化装置301的加湿控制部321电连接,从而能够接收来自加湿控制部321的控制信号,控制送风装置330与液体微细化装置301连动地动作。
在以上那样构成的送风装置330的顶面,经由支承台339而设置有液体微细化装置301。另外,在液体微细化装置301的供水管318(参照图14)与排水管319(参照图14)分别连接有来自外部的供排水配管(未图示)。由此,构成由送风装置330和液体微细化装置301构成的带加湿功能的换气装置。
接着,使用图17对液体微细化装置301的加湿控制部321进行说明。图17是示出本公开的实施方式3的液体微细化装置的加湿控制部的结构的框图。
如图17所示,加湿控制部321具备输入部321a、存储部321b、计时部321c、处理部321d以及输出部321e。
输入部321a接受来自操作面板322的与运转开始指示或运转停止指示相关的第一信息、来自温湿度传感器323的与室内空气的温度和湿度相关的第二信息以及来自温度传感器324的与室外空气的温度相关的第三信息。输入部321a将接受到的第一信息~第三信息向处理部321d输出。
在此,操作面板322是供用户输入与液体微细化装置301以及送风装置330相关的用户设定信息(例如,风量、加湿量、吹出温度等)的终端,且通过无线或有线而以能够通信的方式与加湿控制部321连接。另外,温湿度传感器323是对刚从室内空气吸入口335取入的室内空气的温度和湿度进行感知的传感器。另外,温度传感器324是对刚从外部气体吸入口333取入的室外空气的温度进行感知的传感器。
存储部321b存储与加湿模式下的加湿设定相关的第四信息、与药液清洗模式下的药液清洗设定相关的第五信息以及用户设定信息等第六信息。存储部321b将所存储的第四信息~第六信息向处理部321d输出。
计时部321c将与当前时刻相关的第七信息向处理部321d输出。
处理部321d接受来自输入部321a的第一信息~第三信息、来自存储部321b的第四信息~第六信息以及来自计时部321c的第七信息。处理部321d使用接受到的第一信息~第七信息,确定与加湿模式下的加湿动作以及药液清洗模式下的药液清洗动作相关的控制信息。处理部321d将所确定的设定信息向输出部321e输出。
输出部321e接受来自处理部321d的控制信息。输出部321e与送风装置330(控制部330a)、药液供给部320(导出阀320a)、液体微细化部317、供水管318的供水阀318a以及排水管319的排水阀319a电连接。然后,输出部321e基于接受到的控制信息,而输出对送风装置330的送风动作、液体微细化部317的微细化动作(后述的第一微细化动作~第三微细化动作)、供水阀318a的开闭动作、排水阀319a的开闭动作以及药液供给部320的导出动作进行控制的信号(控制信号)。
然后,各装置(送风装置330、药液供给部320、液体微细化部317、供水阀318a、排水阀319a、导出阀320a)接受来自输出部321e的信号,并基于接受到的信号执行控制。
如以上那样,加湿控制部321进行加湿模式下的加湿动作的控制以及药液清洗模式下的药液清洗动作的控制。
接着,使用图15对液体微细化装置301的加湿模式下的加湿动作进行说明。需要说明的是,液体微细化装置301在被输入来自加湿控制部321的与加湿动作相关的控制信号时执行以下的处理,但作为送风装置330根据来自加湿控制部321的该控制信号执行送风动作的情况来说明。
在液体微细化装置301中,首先,通过供水设备(未图示)从供水口312向贮水部310供给水,并将水贮存于贮水部310。然后,从吸入口302吸入到液体微细化装置301的内部的空气(从送风装置330输送的空气)依次通过吸入连通风路305、内筒风路306、液体微细化部317、外筒风路309,并从吹出口303朝向外部(例如,室内)吹出。此时,由液体微细化部317产生的水滴与通过内筒风路306的空气接触,从而能够通过水滴气化来对空气进行加湿。另外,贮存于贮水部310的水在经过了规定时间后,从排水口313通过排水管319被排出至装置外。
更详细地进行说明。
如图15所示,从吸入口302通过吸入连通风路305而被取入到内筒风路306的内筒的空气通过液体微细化部317。当扬水管314以及多孔部315通过马达316的动作而旋转时,通过旋转而使贮存于贮水部310的水顺着扬水管314的内壁面上升。上升后的水通过多孔部315的内部而被微细化,并从多孔部315的外周面朝向旋转面方向作为微细的水滴被放出。另外,放出的水滴与内筒304的内壁面发生碰撞而破碎,从而成为更微细的水滴。该从多孔部315放出的水滴以及同内筒304的内壁面发生碰撞而破碎的水滴与通过内筒304的空气接触,从而水滴气化而进行空气的加湿。需要说明的是,虽然产生的水滴的一部分未气化,但由于以被内筒304覆盖的方式配置液体微细化部317,因此未气化的水滴附着于内筒304的内侧表面并向贮水部310落下。
然后,包含水滴的空气(加湿后的空气)被从设置于内筒304的下端的通风口307朝向设置于下方的贮水部310吹出。然后,朝向形成于内筒304与外筒308之间的外筒风路309流动。在此,通过外筒风路309内的空气被朝向铅垂方向上方输送,因此在内筒风路306内向下方流动的空气与送风方向变成对置的朝向。
此时,从通风口307与空气一起吹出的水滴由于其惯性而不能追随空气的流动,而是附着于贮水部310的水面340或外筒308的内侧壁面。对于该作用,由于水滴的重量越大则作用越大、即难以气化的直径越大的水滴则作用越大,由此,能够将大粒的水滴从流动的空气中分离。
然后,从内筒风路306经由通风口307而流入外筒风路309的空气通过外筒风路309而向上流动。然后,从吹出口303向外部吹出。此时,水滴的一部分由于重力而向贮水部310落下,或者附着于内筒304的外壁或外筒308的内壁。然后,附着于内筒304的外壁、外筒308的内壁的水滴顺着内筒304的外侧壁面、外筒308的内侧壁面向贮水部310落下。
如以上那样,液体微细化装置301能够利用液体微细化部317对吸入的空气进行加湿。并且,液体微细化装置301基于来自加湿控制部321的与加湿动作相关的控制信号,在规定期间连续地执行由液体微细化部317进行的加湿动作(水的微细化动作)。
另一方面,本实施方式的液体微细化装置301为了去除在液体微细化部317的多孔部315内析出的水锈成分,在药液清洗模式下执行清洗动作。具体而言,作为多孔部315的清洗动作,液体微细化装置301使来自送风装置330的送风停止,从药液供给部320向贮水部310供给药液,之后,对包含药液的水执行微细化动作。需要说明的是,伴随着来自送风装置330的送风停止,逆流防止挡板从打开状态(吸入口302与供气口334连通的状态)被切换为关闭状态(吸入口302与供气口334被阻隔的状态)。
使用图18更详细地对液体微细化装置301的药液清洗模式下的清洗动作进行说明。图18是示出由本公开的实施方式3的液体微细化装置进行的处理步骤的流程图。
在此,药液清洗模式在满足了规定的条件的情况下执行。具体而言,药液清洗模式在以下的情况下执行:(a)作为第一信息而输入了与液体微细化装置301的运转开始相关的指示信息,或(b)满足了第五信息所包含的向液体微细化装置301的药液清洗模式的切换条件。需要说明的是,作为(b)中的向药液清洗模式的切换条件,例如设为定期的时机(例如,24小时执行一次)。另外,在加湿控制部321与对人的存在进行检测的传感器连接的情况下,也可以是,不在规定期间(例如,24时间以上)执行药液清洗模式,且将向药液清洗模式的切换条件设为屋内没有人的时机。
如图18所示,当药液清洗模式开始时,加湿控制部321使来自送风装置330的送风停止,执行向贮水部310的供水停止和从贮水部310的排水停止(步骤S311)。在此,来自送风装置330的送风停止通过使送风机336的动作停止来完成。另外,供水停止通过供水阀318a的闭阀来完成,排水停止通过排水阀319a的闭阀来完成。接着,加湿控制部321使药液供给部320的导出阀320a开阀,从药液供给部320对贮水部310投入规定量的药液(步骤S312)。由此,贮水部310的水成为添加了药液的状态。
接着,加湿控制部321使液体微细化部317工作,从而开始药液清洗(步骤S313)。然后,在开始药液清洗起经过了规定时间T1的情况下(步骤S314的是),加湿控制部321使液体微细化部317停止,结束药液清洗(步骤S315)。在开始药液清洗起未经过规定时间T1的情况下(步骤S314的否),继续进行药液清洗(返回到步骤S314)。在此,将步骤S313~步骤S315的一系列的动作设为由液体微细化部317进行的第一微细化动作。在第一微细化动作中,包含药液的水在装置内流通,从而完成装置(特别是液体微细化部317的多孔部315)内的清洗(析出的水锈成分的去除)。
接着,当药液清洗结束时,加湿控制部321使排水阀319a开阀,将贮水部310内的水(包含药液的水)从排水口313向外部排出(步骤S316)。然后,当排水完成时,加湿控制部321使排水阀319a闭阀,并且使供水阀318a开阀,向贮水部310供给新的水(步骤S317)。
接着,当向贮水部310的供水完成时,加湿控制部321使液体微细化部317工作,从而开始水清洗(步骤S318)。然后,在从开始水清洗起经过了规定时间T2的情况下(步骤S319的是),加湿控制部321使液体微细化部317停止,结束水清洗(步骤S320)。在从开始水清洗起未经过规定时间T2的情况下(步骤S319的否),继续进行水清洗(返回到步骤S319)。在此,将步骤S318~步骤S320的一系列的动作设为由液体微细化部317进行的第二微细化动作。在第二微细化动作中,新的水在装置内流通,从而完成包括液体微细化部317的装置内的清洗(由于药液而产生的残渣成分的去除)。
接着,当水清洗结束时,加湿控制部321使排水阀319a开阀,将贮水部310内的水(水清洗后的水)从排水口313向外部排出(步骤S321)。然后,当排水完成时,加湿控制部321使排水阀319a闭阀,并且使供水阀318a开阀,向贮水部310供给新的水(步骤S322)。
经过以上的处理步骤,药液清洗模式结束,加湿控制部321返回到加湿模式下的加湿动作。
以上,根据实施方式3的液体微细化装置301,能够享有以下的效果。
(1)作为多孔部315的清洗动作,加湿控制部321使来自送风装置330的送风停止,使药液从药液供给部320向贮水部310供给,之后,执行对液体微细化部317使用包含药液的水的第一微细化动作(由液体微细化部317进行的步骤S313~步骤S315的一系列的动作)。这样一来,在作为多孔部315的清洗动作而进行的第一微细化动作中,利用包含药液的水来清洗多孔部315,从而能够去除在多孔部315析出的水锈成分(水垢)。因此,能够成为即使在长时间持续使用装置的情况下也能够抑制多孔部处的堵塞的产生的液体微细化装置301。
(2)加湿控制部321在使用包含药液的水的第一微细化动作的结束后,进行贮水部310内的包含药液的水的排出以及新的水向贮水部310的供给,之后,执行对液体微细化部317使用所供给的新的水的第二微细化动作(由液体微细化部317进行的步骤S318~步骤S320的一系列的动作)。这样一来,在包括多孔部315的装置内,能够可靠地去除由药液产生的残渣成分。
(3)对于通过液体微细化装置301以及送风装置330的空气的流动而言,送风装置330设置于比液体微细化装置301靠上游侧的位置。换言之,液体微细化装置301设置于送风装置330的下游侧。此时,由湿度回收部332进行了湿度回收后的空气流入液体微细化装置301,因此能够更适当地进行湿度控制。另外,通过在湿度回收部332和液体微细化装置301这两个部位进行湿度控制,从而即使在未在湿度回收部332或液体微细化装置301设置加热器等的情况下,也能够确保足够的加湿量。另外,由于无需用于确保加湿量的加热器,而能够实现节能。
(变形例)
对于实施方式3的变形例中的药液清洗模式下的处理步骤,在步骤S321的贮水部310的排水后执行干燥模式(与干燥运转相关的处理)这一点上与实施方式3中的药液清洗模式的处理步骤不同。在药液清洗模式下,到步骤S321为止的处理步骤与实施方式3中的处理步骤相同。以下,适当省略对实施方式3中说明过的内容的再度说明,主要对与实施方式3不同的点进行说明。
使用图19对实施方式3的变形例中的药液清洗模式下的追加的处理步骤进行说明。图19是示出由本公开的实施方式3的变形例中的液体微细化装置进行的另一处理步骤的流程图。
在此,变形例中的药液清洗模式在以下的情况下执行:(c)作为第一信息而向加湿控制部321输入了与液体微细化装置301的运转停止相关的指示信息。
当药液清洗模式开始时,如图18所示,加湿控制部321执行到步骤S321为止的处理(贮水部310的排水处理)。然后,加湿控制部321执行干燥模式(与干燥运转相关的处理)。
具体而言,在贮水部310的排水结束后,使送风机336工作,开始来自送风装置330的送风(步骤S323)。由此,使空气在液体微细化装置301(液体微细化部317)内流通。
接着,加湿控制部321使液体微细化部317工作,从而开始干燥运转(贮水部310中没有水的状态下的微细化动作)(步骤S324)。然后,在从开始干燥运转起经过了规定时间T3的情况下(步骤S325的是),加湿控制部321使液体微细化部317停止,结束干燥运转(步骤S326)。在从开始干燥运转起未经过规定时间T3的情况下(步骤S325的否),继续进行干燥运转(返回到步骤S325)。在此,将步骤S324~步骤S326的一系列的动作设为由液体微细化部317进行的第三微细化动作。在第三微细化动作中,完成包括液体微细化部317的装置内的干燥(湿气的去除)。
经过以上的处理步骤,药液清洗模式结束,加湿控制部321使液体微细化装置301的运转停止。由此,液体微细化装置301成为等待来自操作面板322的运转开始指示的状态。
以上,根据实施方式3的变形例的液体微细化装置301,能够享有以下的效果。
(4)加湿控制部321在第二微细化动作的结束后,进行贮水部310内的水的排出,之后,在贮水部310中没有水的状态下执行第三微细化动作(由液体微细化部317进行的步骤S324~步骤S326的一系列的动作),并且开始来自送风装置330的送风。这样,在长时间使液体微细化装置301停止的情况下,能够抑制装置内的霉菌或杂菌等的繁殖。
以上,基于实施方式对本公开进行了说明,但容易推测的是,本公开丝毫不被上述实施方式所限定,而能够在不脱离本公开的主旨的范围内进行各种改良变形。例如,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列举出的数值是一例,当然能够采用其他数值。
在与本实施方式的液体微细化装置301连接的送风装置330中,湿度回收部332也可以构成为具有不仅对湿度、还对温度进行回收(交换)的功能。具体而言,将湿度回收部332设为全热交换元件,并且在主体外壳331的内部设置排气送风机,从而构成排气风路。排气风路是利用排气送风机从室内空气吸入口335吸入室内空气,并通过湿度回收部332从排气口向外部排出的风路。此时,湿度回收部332配置于排气风路与供气风路337相交的位置。并且,湿度回收部332在通过排气风路的空气与通过供气风路337的空气之间进行热交换并且进行湿度交换。由此,能够向室内供给更舒适的空气。
另外,在与本实施方式的液体微细化装置301连接的送风装置330中,也可以构成为,使由湿度回收部332进行了湿度回收后的空气绕过液体微细化装置301向室内供给,以不在液体微细化装置301中流通。由此,在液体微细化装置301不运转而仅送风装置330运转那样的情况下,能够效率良好地将进行了湿度回收后的空气向室内供给。另外,由液体微细化装置301引起的压力损失的上升得到抑制,因此也能够实现全年的节能下的运转。
另外,在实施方式3中,通过停止送风机336的运转而进行来自送风装置330的送风停止,但并不限定于此。例如,也可以通过向上述的旁路的切换而不进行向液体微细化装置301的送风。由此,能够执行向室内的供气,并且在独立的状态下执行药液清洗模式下的药液清洗动作。
另外,在实施方式3的变形例中,也可以是,在供气风路337内设置对从送风装置330输送的空气进行加热的加热器,在干燥模式(与干燥运转相关的处理)下,输送加热后的空气。由此,能够可靠地消除装置内的湿气而进行干燥。因此,能够明显享有上述(4)的效果。
(实施方式4)
以往,存在将水微细化、且使吸入的空气包含微细化了的水而吹出的液体微细化装置(例如,专利文献4)。这样的液体微细化装置在将空气吸入的吸入口与将吸入的空气吹出的吹出口之间的风路内设置有将水微细化的液体微细化室。液体微细化室具备固定于旋转马达的旋转轴的扬水管,通过利用旋转马达使扬水管旋转,从而贮存于贮水部的水被扬水管扬起,且扬起的水向离心方向放射。该放射出的水通过多孔部,从而水被微细化。并且,在以往的液体微细化装置中,通过在运转停止后,将去除附着于多孔部等的水滴的清扫运转(干燥运转)进行一定时间,从而抑制霉菌或杂菌的产生。
然而,在以往的液体微细化装置中,若在运转停止后进行长时间放置,则在装置内的风路堆积灰尘等,因此若直接开始水的微细化运转,则存在以下的担忧:堆积于风路内的灰尘等由于扬水而进入多孔部,从而产生多孔部堵塞这样的课题。
本公开是为了解决上述课题而完成的,提供能够在开始装置的运转的情况下抑制多孔部处的堵塞的产生的液体微细化装置。
为了达成该目的,本公开的液体微细化装置是使微细化了的水包含在从吸入口吸入的空气中而从吹出口吹出的液体微细化装置。液体微细化装置具备:筒状的扬水管,其在铅垂方向下方具有扬水口,并配合旋转轴的旋转而将从扬水口扬起的水向离心方向放出;多孔部,其供由扬水管放出的水通过,从而将该水微细化;贮水部,其设置于扬水管的铅垂方向下方,并贮存供扬水口扬起的水;以及控制部,其控制包括使所述扬水管旋转的动作在内的水的微细化动作。另外,吸入口与具有湿度回收部的送风装置连通。并且,控制部执行如下第一处理:在贮水部的水被排出了的状态持续了第一期间的情况下,向贮水部贮存水,在使来自送风装置的送风停止了的状态下进行微细化动作,之后,排出贮水部的水。
根据本公开,能够提供能够在开始装置的运转的情况下抑制多孔部处的堵塞的产生的液体微细化装置。
更详细而言,根据这样的结构,在贮水部的水被排出了的状态持续了第一期间的情况下,通过第一处理的执行,能够使附着于装置内的灰尘包含在贮水部的水中而将其去除。因此,在开始水的微细化动作时,能够减少附着于装置内的灰尘经由扬水管而进入多孔部内的情况。即,能够成为能够在开始装置的运转的情况下抑制多孔部处的堵塞的产生的液体微细化装置。
另外,在本公开的液体微细化装置中,优选的是,控制部在第一处理前执行如下第二处理:向贮水部贮存水,在使微细化动作停止了的状态下进行来自送风装置的送风,之后,排出贮水部的水。这样一来,在向液体微细化装置(特别是多孔部)的通水前,能够将装置内的灰尘吹送到贮水部的水中而将其去除。因此,灰尘在之后执行的第一处理时进入多孔部内的情况得到抑制,从而能够在开始水的微细化动作时更可靠地减少灰尘进入多孔部内而引起的堵塞的情况。
另外,在本公开的液体微细化装置中,也可以是,控制部在第一处理的结束后执行如下第三处理:进行来自送风装置的送风,并且在贮水部中没有水的状态下进行微细化动作。这样一来,在第一处理的结束后直接长时间维持液体微细化装置的停止状态的情况下,能够抑制装置内的霉菌或杂菌等的繁殖。
另外,在本公开的液体微细化装置中,也可以是,控制部执行如下加湿处理:向贮水部贮存水,进行来自送风装置的送风,并且在贮水部中贮存有水的状态下进行微细化动作,控制部在加湿处理持续了第二期间的情况下进行贮水部的水的更换。这样一来,能够通过贮水部的水的更换,来去除由于将加湿处理持续进行第二期间而积存于贮水部的水中的灰尘等。因此,能够进一步减少灰尘等进入多孔部内而引起堵塞的情况。
以下,参照附图对用于实施本公开的方式进行说明。需要说明的是,以下的实施方式是将本公开具体化的一例,而并不对本公开的技术范围进行限定。另外,在所有附图中,对相同的部位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并省略说明。而且,对于并不直接与本公开相关的各部分的详细情况,为了避免重复而省略了每个附图的说明。
首先,使用图20、图21对本公开的实施方式4的液体微细化装置401的结构进行说明。图20是示出本公开的实施方式4的液体微细化装置的正面侧的立体图。图21是示出本公开的实施方式4的液体微细化装置的内部结构的概要剖视图。
如图20所示,液体微细化装置401构成为圆柱状的容器。另外,液体微细化装置401具备吸入口402、吹出口403、内筒404、外筒408以及接水部411。
吸入口402是用于向液体微细化装置401的内部吸入空气的开口,且设置于液体微细化装置401的侧面。另外,吸入口402是能够连接管道的形状(例如,圆筒形状)。
吹出口403是用于将通过了液体微细化装置401的内部的空气吹出的开口,且设置于液体微细化装置401的上表面。另外,吹出口403形成于由内筒404和外筒408分隔出的区域(内筒404与外筒408之间的区域)。并且,吹出口403设置于液体微细化装置401的上表面部中的内筒404的周围。并且,吹出口403设置为位于比吸入口402靠上方的位置。另外,吹出口403是能够连接筒状的管道的形状。
并且,如图21所示,从吸入口402吸入的空气通过后述的液体微细化部417而成为加湿后的空气,并从吹出口403吹出。
如图21所示,内筒404配置于液体微细化装置401的内部的中央附近。另外,内筒404具有朝向大致铅垂方向下方开口的通风口407,且形成为中空圆筒形状。
外筒408形成为圆筒形状,且以将内筒404内包的方式配置。另外,在外筒408的侧壁设置有用于向后述的贮水部410供给水的供水口412。需要说明的是,供水口412设置于比贮水部410的上表面(贮水部410所能够贮存的最大水位的面:水面440)靠铅垂方向上方的位置。
如图20、图21所示,接水部411在液体微细化装置401的底部整面的范围内设置。由此,即使在过度地进行了供水、或在排水口413等产生了不良状况的情况下,也能够抑制水向住宅或后述的送风装置430等溢出的情况。需要说明的是,接水部411的形状只要是能够积存从贮水部410溢出的水的形状即可,并不限定于图20等所图示的形状。另外,液体微细化装置401也可以不具备接水部411。
接着,对液体微细化装置401的内部结构进行说明。
如图21所示,液体微细化装置401在内部具有吸入连通风路405、内筒风路406、外筒风路409、贮水部410、液体微细化部417以及接水部411。
吸入连通风路405是将吸入口402与内筒404(内筒风路406)连通的管道形状的风路,且成为使从吸入口402吸入的空气经由吸入连通风路405而到达内筒404的内部的结构。
内筒风路406是设置于内筒404的内侧的风路,且经由设置于内筒404的下端的开口(通风口407)而与设置于内筒404的外侧的外筒风路409(以图21的虚线箭头表示的风路)连通。在内筒风路406,在风路内配置有液体微细化部417。
外筒风路409是形成于内筒404与外筒408之间的风路,且与吹出口403连通。
贮水部410设置于液体微细化装置401的下部(内筒404的下部),且对水进行贮存。贮水部410形成为大致研钵形状,贮水部410的侧壁与外筒408的下端连接并一体化。大致研钵形状具体而言包括圆形的底面以及与底面相连的倒圆锥形的侧壁。并且,贮水部410成为以下结构:从在外筒408的侧壁设置的供水口412供给水,从在贮水部410的底面设置的排水口413排出水。
供水口412设置于外筒408的侧壁,且经由供水管418而与外部供水配管(未图示)连接。并且,在供水管418,在供水管418的中途设置有电磁阀等开闭部(供水阀418a(参照图23))。供水管418经由供水阀418a而与例如住宅或设施的上水道或供水泵等供水设备连接。
排水口413设置于贮水部410底面的最低位置,且经由排水管419而与外部排水配管(未图示)连接。并且,在排水管419,在排水管419的中途设置有电磁阀等开闭部(排水阀419a(参照图23))。排水管419经由排水阀419a而与例如设置于住宅或设施的外部排水口等排水设备连接。
液体微细化部417是液体微细化装置401的主要部分,是进行水的微细化的场所。具体而言,液体微细化部417具有扬水管(汲取管)414、多孔部415以及马达416。另外,液体微细化部417设置于内筒404的内侧即被内筒404覆盖的位置。水的微细化动作至少包括使扬水管414旋转的动作。
扬水管414形成为中空的圆锥台形状,且在铅垂方向下方具有圆锥台的直径较小的一侧的前端(扬水口414a)。并且,扬水管414以使扬水口414a位于贮存于贮水部410的水的水面440以下的方式设置,且配合与马达416连动的旋转轴的旋转而通过扬水口414a从贮水部410汲取水。另一方面,扬水管414在圆锥台的直径较大的一侧的侧壁设置有多个开口(未图示),使得汲取到的水通过开口而向离心方向放出。即,扬水管414构成为将从贮水部410扬起的水向多孔部415供给。
多孔部415在扬水管414的直径较大的一侧位于与扬水管414的外周保持规定间隔的位置,且构成为具有与扬水管414一起旋转的圆筒状的多孔体以及配置于多孔体的整周的金属网。并且,多孔部415将由扬水管414汲取到的水向旋转面方向放出。此时,在多孔部415中,在水在多孔部415的内部流通的过程中将水微细化。
马达416使扬水管414以及多孔部415以旋转轴为中心旋转。
接水部411在贮水部410的铅垂方向下方的液体微细化装置401的底部整面的范围内设置。如上所述,在装置中产生异常而发生漏水时,接水部411能够暂时积存从装置漏出的水。
并且,液体微细化装置401在液体微细化装置401的侧面具备加湿控制部421(参照图22)。加湿控制部421对液体微细化装置401、特别是液体微细化部417的运转动作进行控制,从而对加湿处理(加湿模式)中的加湿动作(例如,加湿量)进行控制。另外,加湿控制部421对将液体微细化部417的运转动作停止时所进行的干燥处理(干燥模式)中的干燥动作进行控制。并且,加湿控制部421对贮水部410的水被排出了的状态持续了规定的期间(第一期间)的情况下所进行的清洗处理(清洗模式)中的清洗动作进行控制。需要说明的是,液体微细化装置401也可以构成为不具备加湿控制部421,而通过对送风装置430进行控制的控制部430a(参照图23)来控制加湿动作、干燥动作以及清洗动作。
接着,使用图22对与液体微细化装置401连接的送风装置430进行说明。图22是示出本公开的实施方式4的液体微细化装置已与送风装置连接的状态的概要立体图。
如图22所示,送风装置430设置为位于液体微细化装置401的上游侧,且是将从外部气体吸入口433吸入的外部气体(通过湿度回收部432而被回收了湿度的空气)经由管道438向液体微细化装置401的吸入口402输送的装置。
具体而言,送风装置430具有箱形的主体外壳431,且例如以放置在地板上的状态使用。在主体外壳431的顶面(搭载液体微细化装置401的面)设置有外部气体吸入口433、供气口434、室内空气吸入口435以及排气口(未图示)。并且,在主体外壳431的内部具有湿度回收部432、送风机436以及供气风路437。
外部气体吸入口433是将建筑物外的空气(外部气体)吸入到送风装置430的内部的吸入口。具体而言,外部气体吸入口433经由延伸至建筑物外壁面的管道(未图示)而以连通的方式与吸入外部气体的室外供气口连接。
供气口434是将外部气体从送风装置430向液体微细化装置401的吸入口402输送的喷出口。具体而言,供气口434经由管道438而以连通的方式与液体微细化装置401的吸入口402连接。
室内空气吸入口435是将建筑物内的空气(内部气体)吸入到送风装置430的内部的吸入口。具体而言,室内空气吸入口435经由延伸至建筑物内的各空间的顶面或壁面的管道(未图示)而以连通的方式与吸入内部气体的室内排气口连接。
排气口是将内部气体从送风装置430向屋外输送的喷出口。具体而言,排气口经由延伸至建筑物外壁面的管道(未图示)而以连通的方式与吹出内部气体的室外排气口连接。
湿度回收部432设置为位于送风机436的上游侧。湿度回收部432具有对被送风机436吸入并通过送风装置430内部(特别是供气风路437)的空气的湿度进行回收(交换)的湿度回收(湿度交换)的功能。湿度回收部432例如为干燥剂式或热泵式的热交换器等。
供气风路437是将新鲜的室外的空气(外部气体)从外部气体吸入口433吸入,并通过湿度回收部432而从供气口434经由液体微细化装置401向室内供给的风路。
送风机436是用于从外部气体吸入口433向供气口434输送外部气体的装置。作为送风机436,例如可以举出横流式风机(cross flow fan)或鼓风机(blower fan)。
并且,送风装置430具有进行送风装置430的送风动作的控制的控制部430a(参照图23)。作为送风动作的控制,控制部430a控制送风机436的运转或湿度回收部432的运转。另外,送风装置430的控制部430a与液体微细化装置401的加湿控制部421电连接,从而能够接收来自加湿控制部421的控制信号,控制送风装置430与液体微细化装置401连动地动作。
在以上那样构成的送风装置430的顶面,经由支承台439而设置有液体微细化装置401。另外,在液体微细化装置401的供水管418(参照图20)与排水管419(参照图20)分别连接有来自外部的供排水配管(未图示)。由此,构成由送风装置430和液体微细化装置401构成的带加湿功能的换气装置。
接着,使用图23对液体微细化装置401的加湿控制部421进行说明。图23是示出本公开的实施方式4的液体微细化装置中的加湿控制部的结构的框图。
如图23所示,加湿控制部421具备输入部421a、存储部421b、计时部421c、处理部421d以及输出部421e。
输入部421a接受来自操作面板422的与运转开始指示或运转停止指示相关的第一信息、来自温湿度传感器423的与室内空气的温度和湿度相关的第二信息以及来自温度传感器424的与室外空气的温度相关的第三信息。输入部421a将接受到的第一信息~第三信息向处理部421d输出。
在此,操作面板422是供用户输入与液体微细化装置401以及送风装置430相关的用户输入信息(例如,风量、加湿量、吹出温度等)的终端,且通过无线或有线而以能够通信的方式与加湿控制部421连接。另外,温湿度传感器423是对刚从室内空气吸入口435取入的室内空气的温度和湿度进行感知的传感器。另外,温度传感器424是对刚从外部气体吸入口433取入的室外空气的温度进行感知的传感器。
存储部421b存储与加湿模式下的加湿设定相关的第四信息、与干燥模式下的干燥设定相关的第五信息、与清洗模式下的清洗设定相关的第六信息以及与对应于用户输入信息的设定信息相关的第七信息。存储部421b将所存储的第四信息~第七信息向处理部421d输出。
计时部421c将与当前时刻相关的第八信息向处理部421d输出。
处理部421d接受来自输入部421a的第一信息~第三信息、来自存储部421b的第四信息~第七信息以及来自计时部421c的第八信息。处理部421d使用接受到的第一信息~第八信息,确定与加湿模式下的加湿动作、干燥模式下的干燥动作以及清洗模式下的清洗动作相关的控制信息。处理部421d将所确定的控制信息向输出部421e输出。
输出部421e接受来自处理部421d的控制信息。输出部421e与送风装置430(控制部430a)、液体微细化部417、供水管418的供水阀418a以及排水管419的排水阀419a电连接。然后,输出部421e基于接受到的控制信息,而输出对送风装置430的送风动作、液体微细化部417的微细化动作、供水阀418a的开闭动作以及排水阀419a的开闭动作进行控制的信号(控制信号)。
然后,各装置(送风装置430、液体微细化部417、供水阀418a、排水阀419a)接受来自输出部421e的信号,并基于接受到的信号执行控制。
如以上那样,加湿控制部421进行加湿模式下的加湿动作的控制、干燥模式下的干燥动作的控制以及清洗模式下的清洗动作的控制。
接着,使用图21对液体微细化装置401的加湿模式下的加湿动作进行说明。需要说明的是,液体微细化装置401在被输入来自加湿控制部421的与加湿动作相关的控制信号时执行以下的处理。但是,作为送风装置430通过来自加湿控制部421的该控制信号执行送风动作的情况来说明。
在液体微细化装置401中,首先,通过供水设备(未图示)从供水口412向贮水部410供给水,并将水贮存于贮水部410。然后,从吸入口402吸入到液体微细化装置401的内部的空气(从送风装置430输送的空气)依次通过吸入连通风路405、内筒风路406、液体微细化部417、外筒风路409,并从吹出口403朝向外部(例如,室内)吹出。此时,由液体微细化部417产生的水滴与通过内筒风路406的空气接触,从而能够通过水滴气化来对空气进行加湿。另外,贮存于贮水部410的水在经过了规定时间后,从排水口413通过排水管419被排出至装置外。
更详细地进行说明。
如图21所示,从吸入口402通过吸入连通风路405而被取入到内筒风路406的内筒的空气通过液体微细化部417。当扬水管414以及多孔部415通过马达416的动作而旋转时,通过旋转而使贮存于贮水部410的水顺着扬水管414的内壁面上升。上升后的水通过多孔部415的内部而被微细化,并从多孔部415的外周面朝向旋转面方向作为微细的水滴被放出。另外,放出的水滴与内筒404的内壁面发生碰撞而破碎,从而成为更微细的水滴。该从多孔部415放出的水滴以及同内筒404的内壁面发生碰撞而破碎的水滴与通过内筒404的空气接触,从而水滴气化而进行空气的加湿。需要说明的是,虽然产生的水滴的一部分未气化,但由于以被内筒404覆盖的方式配置液体微细化部417,因此未气化的水滴附着于内筒404的内侧表面并向贮水部410落下。
然后,包含水滴的空气(加湿后的空气)被从设置于内筒404的下端的通风口407朝向设置于下方的贮水部410吹出。然后,朝向形成于内筒404与外筒408之间的外筒风路409流动。在此,通过外筒风路409内的空气被朝向铅垂方向上方输送,因此在内筒风路406内向下方流动的空气与送风方向变成对置的朝向。
此时,从通风口407与空气一起吹出的水滴由于其惯性而不能追随空气的流动,而是附着于贮水部410的水面440或外筒408的内侧壁面。对于该作用,由于水滴的重量越大则作用越大、即难以气化的直径越大的水滴则作用越大,由此,能够将大粒的水滴从流动的空气中分离。
然后,从内筒风路406经由通风口407而流入外筒风路409的空气通过外筒风路409而向上流动。然后,从吹出口403向外部吹出。此时,水滴的一部分由于重力而向贮水部410落下,或者附着于内筒404的外壁或外筒408的内壁。然后,附着于内筒404的外壁、外筒408的内壁的水滴顺着内筒404的外侧壁面、外筒408的内侧壁面向贮水部410落下。
如以上那样,液体微细化装置401能够通过液体微细化部417对吸入的空气进行加湿。并且,液体微细化装置401基于来自加湿控制部421的与加湿动作相关的控制信号,而执行由液体微细化部417进行的加湿动作(水的微细化动作)。并且,液体微细化装置401在由液体微细化部417进行的加湿动作持续了规定的期间(第二期间)的情况下,被加湿控制部421控制为:暂时停止由液体微细化部417进行的加湿动作,进行贮水部410的水的更换,之后,再次开始加湿动作。作为该情况下的第二期间,例如为24小时。
另一方面,本实施方式的液体微细化装置401在停止液体微细化部417的加湿动作的情况下执行干燥模式下的干燥动作。使用图24对液体微细化装置401的干燥模式下的干燥动作进行说明。图24是示出由本公开的实施方式4的液体微细化装置进行的处理步骤(干燥模式)的流程图。在此,干燥模式在作为第一信息而向加湿控制部421输入了与液体微细化装置401的运转停止相关的指示信息的情况下执行。
如图24所示,当向加湿控制部421输入与液体微细化装置401的运转停止相关的控制信号时(步骤S401),加湿控制部421使来自送风装置430的送风停止,使向贮水部410的供水停止,并且执行贮水部410的排水(步骤S402)。在此,来自送风装置430的送风停止通过使送风机436的动作停止来完成。另外,供水停止通过供水阀418a的闭阀来完成,排水执行通过排水阀419a的开阀来完成。由此,加湿模式停止,然后,加湿控制部421执行干燥模式(与干燥运转相关的处理)。
具体而言,加湿控制部421在贮水部410的排水结束后,开始来自送风装置430的送风(步骤S411)。由此,空气在液体微细化装置401(液体微细化部417)内流通。
接着,加湿控制部421使液体微细化部417工作,从而开始干燥运转(贮水部410中没有水的状态下的微细化动作)(步骤S412)。然后,在从开始干燥运转起经过了规定时间T1的情况下(步骤S413的是),加湿控制部421使液体微细化部417停止(步骤S414)。然后,使来自送风装置430的送风停止,从而结束干燥运转(步骤S415)。另一方面,在从开始干燥运转起未经过规定时间T1的情况下(步骤S413的否),继续进行干燥运转(返回到步骤S413)。在此,将步骤S411~步骤S415的一系列的动作或仅干燥运转的动作设为由液体微细化部417进行的第三处理。在第三处理中,完成包括液体微细化部417的装置内的干燥(湿气的去除)。需要说明的是,关于第一处理以及第二处理在后叙述。
经过以上的处理步骤,干燥模式下的干燥动作结束,加湿控制部421使液体微细化装置401的运转停止。由此,液体微细化装置401成为等待来自操作面板422的运转开始指示的状态。
接着,本实施方式的液体微细化装置401在液体微细化装置401的运转停止的状态(贮水部410的水被排出了的状态)持续了规定的期间(第一期间)的情况下执行清洗模式下的清洗动作。使用图25对液体微细化装置401的清洗模式下的清洗动作进行说明。图25是示出由本公开的实施方式4的液体微细化装置进行的处理步骤(清洗模式)的流程图。在此,清洗模式在运转停止的状态持续了第一期间的情况下执行。作为该情况下的第一期间,例如为24小时。
如图25所示,当加湿控制部421开始清洗模式时,加湿控制部421使贮水部410的排水成为停止状态(排水阀419a的闭阀),执行向贮水部410的供水(步骤S421)。然后,在向贮水部410的供水结束后,开始来自送风装置430的送风(步骤S422)。由此,在使由液体微细化部417进行的微细化动作停止了的状态下,空气在装置内流通,装置内的灰尘被吹送到贮水部410的水中。然后,在从送风装置430开始送风运转起经过了规定时间T2的情况下(步骤S423的是),加湿控制部421使来自送风装置430的送风停止(步骤S424)。然后,加湿控制部421使向贮水部410的供水停止,并且执行贮水部410的排水(步骤S425)。由此,包含被吹送到贮水部410的灰尘的水被排出。另一方面,在从送风装置430开始送风运转起未经过规定时间T2的情况下(步骤S423的否),送风装置430继续进行送风运转(返回到步骤S423)。在此,将步骤S421~步骤S425的一系列的动作或仪送风运转的动作设为第二处理。在第二处理中,在使由液体微细化部417进行的微细化动作停止了的状态下,完成包括液体微细化部417的装置内的送风清洗(基于通风的灰尘等的去除)。
接着,加湿控制部421使贮水部410的排水成为停止状态,执行向贮水部410的供水(步骤S431)。由此,向贮水部410供给新的水。然后,在向贮水部410的供水结束后,使液体微细化部417工作,从而开始装置内的水清洗(步骤S432)。然后,在从开始水清洗起经过了规定时间T3的情况下(步骤S433的是),加湿控制部421使液体微细化部417停止,结束水清洗(步骤S434)。然后,加湿控制部421使向贮水部410的供水停止,并且执行贮水部410的排水(步骤S435)。由此,通过水清洗而排出包含灰尘的水。另一方面,在从开始水清洗起未经过规定时间T3的情况下(步骤S433的否),继续进行水清洗(返回到步骤S433)。在此,将步骤S431~步骤S435的一系列的动作或仅水清洗的动作设为第一处理。在第一处理中,在使来自送风装置430的送风停止了的状态下,完成包括液体微细化部417的装置内的水清洗(基于通水的灰尘等的去除)。
经过以上的处理步骤,清洗模式下的清洗动作结束。
然后,在液体微细化装置401成为等待微细化动作的运转开始指示的状态的情况下,加湿控制部421执行图24所示的干燥模式下的干燥动作(第三处理)。然后,液体微细化装置401每经过规定的期间(第一期间)就反复执行清洗模式下的清洗动作(第一处理、第二处理)和干燥模式下的干燥动作(第三处理)。
另一方面,在液体微细化装置401被输入了与微细化动作的运转开始相关的指示信息的情况下,加湿控制部421与经过时间无关地在执行一次清洗模式下的清洗动作后,执行加湿模式下的加湿动作。由此,去除了装置内的灰尘,在此基础上,液体微细化装置401开始对从送风装置430输送的空气的加湿。
以上,根据实施方式4的液体微细化装置401,能够享有以下的效果。
(1)加湿控制部421在贮水部410的水被排出了的状态持续了第一期间的情况下,执行如下第一处理(步骤S431~步骤S435的一系列的动作):向贮水部410贮存水,在使来自送风装置430的送风停止了的状态下进行由液体微细化部417进行的水的微细化动作(水清洗动作),之后,排出贮水部410的水。这样一来,在液体微细化装置401的运转停止的状态(贮水部410的水被排出了的状态)持续了第一期间的情况下,通过第一处理的执行,能够使附着于装置内的灰尘包含在贮水部410的水中而将其去除。因此,在开始由液体微细化部417进行的水的微细化动作时,能够减少附着于装置内的灰尘经由扬水管414而进入多孔部415内的情况。即,能够成为能够在开始装置的运转的情况下抑制多孔部415处的堵塞的产生的液体微细化装置401。
(2)加湿控制部421在第一处理前执行如下第二处理(步骤S421~步骤4S25的一系列的动作):向贮水部410贮存水,在使由液体微细化部417进行的水的微细化动作停止的状态下进行来自送风装置430的送风,之后,排出贮水部410的水。这样一来,在向液体微细化装置401(特别是液体微细化部417的多孔部415)的通水前,能够将装置内的灰尘吹送到贮水部410的水中从而将其去除。因此,灰尘在之后执行的第一处理时进入多孔部415内的情况得到抑制,从而能够在开始由液体微细化部417进行的水的微细化动作时,更可靠地减少灰尘进入多孔部415内而引起堵塞的情况。
(3)加湿控制部421在第一处理结束后,执行如下第三处理(步骤S411~步骤S415的一系列的动作):进行来自送风装置430的送风,并且在贮水部410中没有水的状态下进行由液体微细化部417进行的水的微细化动作(干燥运转)。这样一来,附着于装置内的水滴等被去除,因此即使在第一处理结束后直接长时间维持液体微细化装置401的停止状态的情况下,也能够抑制装置内的霉菌或杂菌等的繁殖。
(4)加湿控制部421执行如下加湿处理:将水贮存于贮水部410,进行来自送风装置430的送风,并且在贮水部410中贮存有水的状态下进行由液体微细化部417进行的水的微细化动作,加湿控制部421在加湿处理持续了第二期间的情况下执行贮水部的水的更换。这样一来,能够通过贮水部410的水的更换,来去除由于将加湿处理持续进行第二期间而积存于贮水部410的水中的灰尘或霉菌。因此,能够进一步减少灰尘或霉菌进入多孔部415内而引起堵塞的情况。
(5)对于通过液体微细化装置401以及送风装置430的空气的流动而言,送风装置430设置于比液体微细化装置401靠上游侧的位置。换言之,液体微细化装置401设置于送风装置430的下游侧。此时,由湿度回收部432进行了湿度回收后的空气流入液体微细化装置401,因此能够更适当地进行湿度控制。另外,通过在湿度回收部432和液体微细化装置401这两个部位进行湿度控制,从而即使在未在湿度回收部432或液体微细化装置401设置加热器等的情况下,也能够确保足够的加湿量。另外,由于无需用于确保加湿量的加热器,而能够实现节能。
以上,基于实施方式对本公开进行了说明,但容易推测的是,本公开丝毫不被上述实施方式所限定,而能够在不脱离本公开的主旨的范围内进行各种改良变形。例如,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列举出的数值是一例,当然能够采用其他数值。
在本实施方式的液体微细化装置401中,作为清洗模式下的清洗动作,加湿控制部421在进行了第一处理后进行第二处理,但并不限定于此。例如,也可以作为清洗模式下的清洗动作而仅进行第一处理。由此,能够缩短清洗模式下的清洗动作的处理时间。
另外,加湿控制部421也可以在第二处理前,执行在使来自送风装置430的送风停止了的状态下由液体微细化部417进行的水的微细化动作(与步骤S412~步骤S414的动作相同)。由此,液体微细化装置401能够将附着于装置内(特别是内筒404、外筒408、液体微细化部417)的灰尘抖落并使其向贮水部410内落下。并且,液体微细化装置401能够在之后执行的第二处理中的向贮水部410的供水(步骤S421)时,可靠地使灰尘包含在水中。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也可以在供气风路437内设置对从送风装置430输送的空气进行加热的加热器,从而在干燥模式(与干燥运转相关的处理)下,输送加热后的空气。由此,液体微细化装置401能够可靠地消除装置内的湿气而进行干燥。因此,能够明显享有上述(3)的效果。
另外,在与本实施方式的液体微细化装置401连接的送风装置430中,湿度回收部432也可以构成为具有不仅对湿度、还对温度进行回收(交换)的功能。具体而言,将湿度回收部432设为全热交换元件,并且在主体外壳431的内部设置排气送风机,从而构成排气风路。排气风路是利用排气送风机从室内空气吸入口435吸入室内空气,并通过湿度回收部432从排气口向外部排出的风路。此时,湿度回收部432配置于排气风路与供气风路437相交的位置。并且,湿度回收部432在通过排气风路的空气与通过供气风路437的空气之间进行热交换并且进行湿度交换。由此,能够向室内供给更舒适的空气。
另外,在与本实施方式的液体微细化装置401连接的送风装置430中,也可以构成为,使由湿度回收部432进行了湿度回收后的空气绕过液体微细化装置401向室内供给,以不在液体微细化装置401中流通。由此,在液体微细化装置401不运转而仅送风装置430运转那样的情况下,能够效率良好地将进行了湿度回收后的空气向室内供给。另外,由液体微细化装置401引起的压力损失的上升得到抑制,因此也能够实现全年的节能下的运转。
另外,在实施方式4中,通过停止送风机436的运转而进行来自送风装置430的送风停止,但并不限定于此。例如,也可以通过向上述的旁路的切换而不进行向液体微细化装置401的送风。由此,能够执行向室内的供气,并且在独立的状态下执行干燥模式下的干燥动作以及清洗模式下的清洗动作。
工业实用性
本公开的液体微细化装置能够应用于基于加湿目的的水气化装置、或基于杀菌/除臭目的的次氯酸气化装置这样的使液体气化的装置。另外,本公开的液体微细化装置能够应用于在热交换换气装置、空气净化器或空气调节器中作为其功能之一而组装的水气化装置或次氯酸气化装置等。
附图标记说明
101、201、301、401、901 液体微细化装置
102、202、302、402、902 吸入口
103、203、303、403、903 吹出口
104、904 风路
105 风路
106 风路
107 液体微细化室
108 碰撞壁
109、214、314、414 扬水管
110 旋转轴
111 旋转马达
112、215 旋转板
113 开口
114、210、310、410 贮水部
115 供水部
116、319、419 排水管
117 分离器
119 分离器保持件
119a 第一保持部
119b 第二保持部
119c 顶面板
120 水流控制板
121 第一开口部
122 支承部
123 突出部
124 外缘
125 第二开口部
126 内壁面
127 间隙
150、250 液体微细化装置
151、251 供排水配管
160、260 热交换换气装置
161、261 室内吸入口
162、262 排气口
163、263、333、433 外部气体吸入口
164、264、334、434 供气口
165、265 热交换元件
166、266 连接管道
908 旋转马达
909 扬水管
910 贮水部。

Claims (7)

1.一种液体微细化装置,其具备:
吸入口,其将空气吸入;
吹出口,其将从所述吸入口吸入的空气吹出;以及
液体微细化室,其设置于所述吸入口与所述吹出口之间的风路,并将水微细化,
所述液体微细化装置使由所述液体微细化室微细化了的水包含在从所述吸入口吸入的空气中,并将包含所述水的空气从所述吹出口吹出,
所述液体微细化装置的特征在于,
所述液体微细化室具备:
筒状的扬水管,其通过旋转而进行扬水,并将扬起的所述水向离心方向放出;
贮水部,其设置于所述扬水管的铅垂方向下方,并贮存供所述扬水管扬起的水;以及
圆板状的水流控制板,其以覆盖所述贮水部的上方的方式设置,
所述水流控制板在中央部具有供所述扬水管贯通的开口部,并且在上表面从所述水流控制板的外缘到所述开口部具有规定的角度的倾斜,
所述水流控制板在所述扬水管的旋转时,将由所述扬水管从所述开口部向该水流控制板的上表面扬起的水从所述水流控制板的所述外缘向所述水流控制板的径向放出。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体微细化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贮水部包括内壁面,所述内壁面具有比所述水流控制板的外径大的内径,在所述贮水部的所述内壁面与所述外缘之间,在所述水流控制板的径向上设置有间隙。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液体微细化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液体微细化装置还具备:
碰撞壁,其供由所述扬水管放出的水碰撞,从而将所述水微细化;
圆筒状的分离器,其设置于所述碰撞壁的下方,并对微细化了的水滴的一部分进行捕集;以及
分离器保持件,其对所述分离器进行保持,
所述水流控制板设置于在所述分离器保持件的下端被所述分离器包围的内侧空间。
4.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液体微细化装置,其特征在于,
贮存于所述贮水部的水的满水时的水位设定为到达所述水流控制板的上表面侧的位置。
5.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液体微细化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水流控制板的上表面成为从所述外缘朝向所述开口部下降的倾斜面。
6.根据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述的液体微细化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水流控制板的下表面设置有将所述开口部包围的筒状的突出部。
7.一种热交换换气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热交换换气装置具备:
权利要求1~6中任一项所述的液体微细化装置;以及
送风装置,其对于通过的空气的流动而言设置于所述液体微细化装置的上游侧,并具有对通过的空气的水分进行回收的湿度回收部。
CN201980057935.4A 2018-09-19 2019-08-21 液体微细化装置以及使用该液体微细化装置的热交换换气装置 Active CN112654821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9)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8174328A JP7170195B2 (ja) 2018-09-19 2018-09-19 液体微細化装置及びそれを用いた熱交換気装置
JP2018-174328 2018-09-19
JP2018-244419 2018-12-27
JP2018244419A JP7241257B2 (ja) 2018-12-27 2018-12-27 液体微細化装置
JP2019026204A JP2020133972A (ja) 2019-02-18 2019-02-18 液体微細化装置
JP2019-026204 2019-02-18
JP2019039369A JP7369903B2 (ja) 2019-03-05 2019-03-05 液体微細化装置
JP2019-039369 2019-03-05
PCT/JP2019/032518 WO2020059393A1 (ja) 2018-09-19 2019-08-21 液体微細化装置及びそれを用いた熱交換気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654821A true CN112654821A (zh) 2021-04-13
CN112654821B CN112654821B (zh) 2022-07-26

Family

ID=6988718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80057935.4A Active CN112654821B (zh) 2018-09-19 2019-08-21 液体微细化装置以及使用该液体微细化装置的热交换换气装置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CN (1) CN112654821B (zh)
WO (1) WO2020059393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22011220A (ja) * 2020-06-30 2022-01-17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空気浄化機能付き熱交換形換気装置

Citations (1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11351649A (ja) * 1998-06-12 1999-12-24 Daikin Ind Ltd 加湿ユニット及び加湿機能を備えた換気装置
JP2003010301A (ja) * 2001-07-03 2003-01-14 Nippon Cerapure Kk 空中浮遊菌殺菌カプセル
JP2005016811A (ja) * 2003-06-25 2005-01-20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加湿機
JP2005305100A (ja) * 2004-03-26 2005-11-04 Sanyo Electric Co Ltd 空気調和機および電解水噴霧装置
CN101072619A (zh) * 2004-11-08 2007-11-14 株式会社大宇电子 湿式空气清洁器
JP2008518776A (ja) * 2004-11-08 2008-06-05 デーウー・エレクトロニクス・コーポレイション 湿式空気清浄機
JP2009279514A (ja) * 2008-05-22 2009-12-03 Corona Corp マイナスイオン及びナノミスト発生装置
JP2011089676A (ja) * 2009-10-21 2011-05-06 Corona Corp ナノミストとマイナスイオン発生装置
CN102144133A (zh) * 2008-09-09 2011-08-03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液体微细化装置及使用该液体微细化装置的加湿装置
CN201988468U (zh) * 2011-03-23 2011-09-28 汤炳生 分控涡旋离心甩射喷嘴
JP2012002391A (ja) * 2010-06-15 2012-01-05 Corona Corp 加湿装置
JP2012007792A (ja) * 2010-06-24 2012-01-12 Corona Corp 加湿装置
CN102353105A (zh) * 2011-08-12 2012-02-15 涂前文 一种高效超细直径雾滴的雾化轮
CN102517865A (zh) * 2011-12-22 2012-06-27 宁波凯波集团有限公司 可大角度倾斜拖拉移动的蒸汽挂烫机
CN103828758A (zh) * 2012-11-25 2014-06-04 孙克勇 推水加氧机
CN105003989A (zh) * 2015-07-01 2015-10-28 中山市瑞驰泰克电子有限公司 一种空气调节装置
CN204787003U (zh) * 2015-07-01 2015-11-18 中山市瑞驰泰克电子有限公司 一种空气加湿器
JP2015229134A (ja) * 2014-06-04 2015-12-21 フルタ電機株式会社 超微粒子拡散装置
CN106604783A (zh) * 2014-09-11 2017-04-26 歌路那公司 纳米薄雾产生装置的旋转体构造

Family Cites Familie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3838349A (en) * 1973-06-01 1974-09-24 Motorola Inc Band limited fm detector
JPS62135038U (zh) * 1986-02-19 1987-08-25

Patent Citations (1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11351649A (ja) * 1998-06-12 1999-12-24 Daikin Ind Ltd 加湿ユニット及び加湿機能を備えた換気装置
JP2003010301A (ja) * 2001-07-03 2003-01-14 Nippon Cerapure Kk 空中浮遊菌殺菌カプセル
JP2005016811A (ja) * 2003-06-25 2005-01-20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加湿機
JP2005305100A (ja) * 2004-03-26 2005-11-04 Sanyo Electric Co Ltd 空気調和機および電解水噴霧装置
CN101072619A (zh) * 2004-11-08 2007-11-14 株式会社大宇电子 湿式空气清洁器
JP2008518776A (ja) * 2004-11-08 2008-06-05 デーウー・エレクトロニクス・コーポレイション 湿式空気清浄機
JP2009279514A (ja) * 2008-05-22 2009-12-03 Corona Corp マイナスイオン及びナノミスト発生装置
CN102144133A (zh) * 2008-09-09 2011-08-03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液体微细化装置及使用该液体微细化装置的加湿装置
JP2011089676A (ja) * 2009-10-21 2011-05-06 Corona Corp ナノミストとマイナスイオン発生装置
JP2012002391A (ja) * 2010-06-15 2012-01-05 Corona Corp 加湿装置
JP2012007792A (ja) * 2010-06-24 2012-01-12 Corona Corp 加湿装置
CN201988468U (zh) * 2011-03-23 2011-09-28 汤炳生 分控涡旋离心甩射喷嘴
CN102353105A (zh) * 2011-08-12 2012-02-15 涂前文 一种高效超细直径雾滴的雾化轮
CN102517865A (zh) * 2011-12-22 2012-06-27 宁波凯波集团有限公司 可大角度倾斜拖拉移动的蒸汽挂烫机
CN103828758A (zh) * 2012-11-25 2014-06-04 孙克勇 推水加氧机
JP2015229134A (ja) * 2014-06-04 2015-12-21 フルタ電機株式会社 超微粒子拡散装置
CN106604783A (zh) * 2014-09-11 2017-04-26 歌路那公司 纳米薄雾产生装置的旋转体构造
CN105003989A (zh) * 2015-07-01 2015-10-28 中山市瑞驰泰克电子有限公司 一种空气调节装置
CN204787003U (zh) * 2015-07-01 2015-11-18 中山市瑞驰泰克电子有限公司 一种空气加湿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654821B (zh) 2022-07-26
WO2020059393A1 (ja) 2020-03-2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2022115918A (ja) 液体微細化装置
CN112654821B (zh) 液体微细化装置以及使用该液体微细化装置的热交换换气装置
JP7241257B2 (ja) 液体微細化装置
CN111417466B (zh) 液体微细化装置及换气装置、空气净化器、空气调节器
JP7308383B2 (ja) 加湿装置
JP2015043851A (ja) 液体微細化装置
JP2004028412A (ja) マイナスイオン発生装置用ミスト生成機構
JP2020180777A (ja) 次亜塩素酸発生装置およびそれを用いた空気清浄機
JP2021046976A (ja) 液体微細化装置
JP7170195B2 (ja) 液体微細化装置及びそれを用いた熱交換気装置
CN111902218B (zh) 液体微细化装置
JP2014188023A (ja) 液体微細化装置及びサウナ装置
JP2018146123A (ja) ミスト発生装置
CN113613793B (zh) 液体微细化装置
JP2021135010A (ja) 液体微細化装置
JP2004028411A (ja) マイナスイオン発生装置
JP2016148463A (ja) ミスト発生装置
JP7291877B2 (ja) 液体微細化装置
JP2020176770A (ja) 液体微細化装置
WO2023238526A1 (ja) 液体微細化装置及びそれを用いた熱交換気装置
JP6998426B2 (ja) ミスト発生装置
JP2020133972A (ja) 液体微細化装置
JP2019215148A (ja) 液体微細化装置
JP6732642B2 (ja) ミスト発生装置
JP2018124032A (ja) ミスト発生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