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2645126A - 输送装置以及处理装置 - Google Patents

输送装置以及处理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2645126A
CN112645126A CN202011048470.7A CN202011048470A CN112645126A CN 112645126 A CN112645126 A CN 112645126A CN 202011048470 A CN202011048470 A CN 202011048470A CN 112645126 A CN112645126 A CN 112645126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edium
guide portion
conveyance
path
convey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11048470.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2645126B (zh
Inventor
儿玉秀俊
足立裕尚
桥口波辉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eiko Epson Corp
Original Assignee
Seiko Epson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eiko Epson Corp filed Critical Seiko Epson Corp
Publication of CN11264512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645126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2645126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645126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1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of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e.g. ink-jet printers or thermal printers, for supporting or handling copy material in sheet or web form
    • B41J11/0045Guides for printing material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9/00Registering, e.g. orientating, articles; Devices therefor
    • B65H9/004Deskewing sheet by abutting against a stop, i.e. producing a buckling of the sheet
    • B65H9/006Deskewing sheet by abutting against a stop, i.e. producing a buckling of the sheet the stop being formed by forwarding means in stand-by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29/00Delivering or advancing articles from machines; Advancing articles to or into piles
    • B65H29/52Stationary guides or smoother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5/00Feeding articles separated from piles; Feeding articles to machines
    • B65H5/36Article guides or smoothers, e.g. movable in operation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2404/00Parts for transporting or guiding the handled material
    • B65H2404/60Other elements in face contact with handled material
    • B65H2404/61Longitudinally-extending strips, tubes, plates, or wires
    • B65H2404/611Longitudinally-extending strips, tubes, plates, or wires arranged to form a channel
    • B65H2404/6111Longitudinally-extending strips, tubes, plates, or wires arranged to form a channel and shaped for curvilinear transport path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2404/00Parts for transporting or guiding the handled material
    • B65H2404/60Other elements in face contact with handled material
    • B65H2404/61Longitudinally-extending strips, tubes, plates, or wires
    • B65H2404/611Longitudinally-extending strips, tubes, plates, or wires arranged to form a channel
    • B65H2404/6112Longitudinally-extending strips, tubes, plates, or wires arranged to form a channel and displaceable for changing direction of transport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2404/00Parts for transporting or guiding the handled material
    • B65H2404/60Other elements in face contact with handled material
    • B65H2404/63Oscillating, pivoting around an axis parallel to face of material, e.g. diverting mea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2404/00Parts for transporting or guiding the handled material
    • B65H2404/60Other elements in face contact with handled material
    • B65H2404/64Other elements in face contact with handled material reciprocating perpendicularly to face of material, e.g. pushing mea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2515/00Physical entities not provided for in groups B65H2511/00 or B65H2513/00
    • B65H2515/10Mass, e.g. mass flow rate; Weight; Inertia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Registering Or Overturning Sheets (AREA)
  • Folding Of Thin Sheet-Like Materials, Special Discharging Devices, And Others (AREA)
  • Feeding Of Articles By Means Other Than Belts Or Roller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输送装置以及处理装置,不受介质的种类影响,能够良好地矫正记录后的介质的偏斜。该输送装置具备向输送方向输送通过记录部进行记录后的介质(12)的输送路(17)以及与输送路(17)中输送的介质(12)的前端接触来调整介质的输送状态的接触部(41)。输送路(17)具有将输送的介质(12)向接触部(41)引导的引导部(47),引导部(47)具有能够摆动的第一引导部(43)以及与第一引导部(43)对置且能够摆动的第二引导部(44),第一引导部(43)和第二引导部(44)被设置成在输送路(17)中未输送介质(12)时配置于待机位置,且能够从待机位置向彼此远离对方侧的方向移动。

Description

输送装置以及处理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输送介质的输送装置以及对介质进行处理的处理装置。
背景技术
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一种输送装置,其具备作为接触部的一例的定位辊对以及引导路,其中,该接触部与作为被输送的介质的一例的片材的前端接触,并调整该介质的输送状态,该引导路引导在具备凹部的第一引导部件与具备与该凹部相对的凸部的第二引导部件之间输送的片材。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7-116748号公报
发明内容
在印刷装置的记录部中,针对各种材料或基重的介质进行记录,有时会根据记录方式而在介质上产生卷曲。例如,在作为印刷装置的记录部的一例的液体喷出方式中,通过向作为被印刷的介质的一例的纸张喷出液体,由于纸张的含水量的增加以及印刷于纸张上的印刷图案所引起的水分不均匀,使得纸张容易卷曲。
在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输送装置中,通过引导部件而使介质前端与定位辊对抵接,从而调整输送状态并进行输送。但是,由于基重大的介质难以弯曲,因此,为了使介质形成在介质前端与定位辊对抵接时用于矫正介质的偏斜的适当的弯曲形状,需要引导部件间的间隔较宽的一定长度距离的引导路。在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输送装置中,由于在输送路中没有那种间隔较宽的部分,因此,矫正基重大的介质的偏斜的能力可能较低。
在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输送装置中,基重小的介质能够在位于定位辊对前的引导路敞开的小空间中形成用于矫正介质的偏斜的适当的弯曲形状,从而使介质前端的对准度被矫正。但是,在以上述液体喷出方式印刷基重小的介质的情况下,被引导路的狭窄间隔的部分抑制了卷曲的介质在引导路大幅敞开的空间中卷曲,该卷曲部分有可能卡在引导路的输送面等上而产生卡纸。
解决上述问题的输送装置具备向输送方向输送通过记录部进行记录后的介质的输送路以及与所述输送路中输送的所述介质的前端接触而调整所述介质的输送状态的接触部,所述输送路具有将输送的介质向所述接触部引导的引导部,所述引导部具有能够摆动的第一引导部以及与该第一引导部对置且能够摆动的第二引导部,所述第一引导部和所述第二引导部被设置成在所述输送路中未输送所述介质时配置于待机位置,且能够从所述待机位置向彼此远离对方侧的方向移动。
解决上述问题的处理装置具备向输送方向输送通过记录部进行记录后的介质的输送路以及与所述输送路中输送的所述介质的前端接触而调整所述介质的输送状态的接触部,所述输送路具有将输送的介质向所述接触部引导的引导部,所述引导部具有能够摆动的第一引导部以及与该第一引导部对置且能够摆动的第二引导部,所述第一引导部和所述第二引导部被设置成在所述输送路中未输送所述介质时配置于待机位置,且能够从所述待机位置向彼此远离对方侧的方向移动。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具备一实施方式中的输送装置的介质处理系统的侧视示意图。
图2是示出输送装置未输送介质时的状态的剖面示意图。
图3是示出第一介质的前端与第一引导部接触且第一引导部摆动时的状态的剖面示意图。
图4是示出第一介质的前端与接触部接触时的状态的剖面示意图。
图5是示出介质供给部将第一介质从图4所示的状态进一步供给后的状态的剖面示意图。
图6是示出介质供给部将第一介质从图5所示的状态进一步供给后的状态的剖面示意图。
图7是示出介质供给部将第一介质从图6所示的状态进一步供给后的状态的剖面示意图。
图8是示出第二介质的前端与第一引导部接触时的状态的剖面示意图。
图9是示出第二介质的前端与接触部接触时的状态的剖面示意图。
图10是示出介质供给部将第二介质从图9所示的状态进一步供给后的状态的剖面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1…介质处理系统;12…介质;12a…第一介质;12b…第二介质;12c…小屈曲部;13…印刷装置;14…后处理装置;14a…输送装置;14b…处理装置;17…输送路;18…输送电机;19…输送辊对;20…盒;21…搓纸辊;22…分离辊;23…支承部;24…喷嘴;25…记录头;26…记录部;28…第二介质处理装置;30…控制部;31…检测部;32…中间堆叠部;33…后处理机构;34…排出堆叠部;35…中间排出辊;36…排出辊;40…第一介质处理装置;41…接触部;41P…输送辊对;41a…驱动辊;41b…从动辊;42…介质供给部;42P…输送辊对;42a…驱动辊;42b…从动辊;43…第一引导部;43a…引导面;44:第二引导部;44a…引导面;45…第一输送面;46…第二输送面;47…引导部;48…第一弯曲路;49…第二弯曲路;50…打孔处理部;51…弯曲输送路;51a…中间路;52…上游输送路;52a…第一输送面;52b…第二输送面;53…接触部驱动电机;54…第一施力部件;55…第二施力部件;56…摆动中心;57…传感器;58…搬入口;59…接缝;60…打孔机构;62…打孔屑盒;63…引入部件;101…排出路径;102…折返路径;103…翻转路径;104…排出部;A…垂线;B…垂线;X…宽度方向;Y…输送方向;Y1…输送方向;Z…铅垂方向;D1…第一方向;D2…第二方向;D3…第三方向;D4…第四方向。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具备一实施方式中的输送装置的介质处理系统进行说明。介质处理系统例如进行印刷处理、偏斜矫正处理、以及对该偏斜被矫正的介质进行作为处理的一例的规定的后处理,其中,印刷处理是向纸张等介质喷出作为液体的一例的墨而在介质上记录文字、图像的处理,偏斜矫正处理是在记录后的介质的输送过程中对介质的偏斜进行矫正的处理。
<介质处理系统的概要>
如图1所示,介质处理系统11具备在介质12上进行记录的印刷装置13以及对记录后的介质12实施后处理的后处理装置14。印刷装置13例如是向介质12喷出墨来记录文字、图像的喷墨式的打印机。后处理装置14进行在每张介质12上开孔的打孔处理、将多张介质12装订的装订处理等来作为对记录后的介质12实施的后处理。
在介质处理系统11中设置有从印刷装置13延续至后处理装置14的图1中双点划线所示的输送路17。介质处理系统11具备通过输送电机18的驱动而沿输送路17输送介质12的一个或多个输送辊对19。此外,印刷装置13和后处理装置14也可以在各装置分别具备驱动输送辊对19的输送电机18。进而,印刷装置13和后处理装置14也可以在各装置具备多个输送电机18。
在附图中,假设介质处理系统11放置于水平面上,用Z轴表示重力的方向、用X轴和Y轴表示沿向与Z轴交叉的面的方向。X轴、Y轴以及Z轴优选彼此正交,X轴和Y轴沿向水平面。在以下的说明中,也将X轴方向称为宽度方向X,将Z轴方向称为铅垂方向Z。将与宽度方向X正交并沿向输送路17的方向称为输送方向Y1。输送方向Y1是介质沿着输送路17被输送的方向,根据输送路17上的位置而变化。此外,输送方向Y1中在介质12上进行记录的部分的输送方向与Y轴平行,将其也称为输送方向Y。
<介质处理系统的整体构成和介质处理的流程>
首先,对印刷装置13的构成和介质处理的流程进行说明。
在印刷装置13可拆装地设置有能够以层叠状态收纳介质12的盒20。也可以在印刷装置13可拆装地设置多个盒20。印刷装置13具备将收纳于盒20的介质12中的最上面的介质12输出的搓纸辊21以及将由搓纸辊21输出的介质12逐张地分离的分离辊22。
印刷装置13具备记录部26。记录部26具有设置于沿输送路17的位置并支承介质12的支承部23以及从喷嘴24向通过支承部23支承的介质12喷出液体而进行记录的记录头25。记录头25设置于夹着输送路17与支承部23对置的位置。记录头25既可以是能够在整个宽度方向X上同时喷出液体的行式头,也可以是沿宽度方向X移动的同时喷出液体的串行头。
作为输送路17的一部分,印刷装置13具备排出介质12的排出路径101、使介质12折返输送的折返路径102以及使介质12的姿态翻转的翻转路径103。通过记录头25记录后的介质12经过排出路径101被排出至排出部104。
在执行双面印刷时,单面记录后的介质12被送向折返路径102之后,向反方向输送,从折返路径102向翻转路径103输送。在翻转路径103中翻转后的介质12再次被供给至记录头25,并通过记录头25在已记录的面的相反侧的面上进行记录。这样,印刷装置13对介质12进行双面印刷。印刷装置13将记录后的介质12朝向排出部104或后处理装置14输送。即,在未指示后处理的情况下,印刷装置13将记录后的介质12向排出部104排出,在指示了后处理的情况下,印刷装置13将记录后的介质12朝向后处理装置14输送。此外,在本实施方式的后处理中,除了打孔处理、装订处理等对介质12实施加工的处理之外,还包括使介质12逐份左右错开的偏移处理等不对介质12实施加工的处理。
接着,对后处理装置14的构成和介质处理的流程进行说明。
如图1所示,后处理装置14具备对每张从印刷装置13搬入的介质12实施第一处理的第一介质处理装置40以及对通过了第一介质处理装置40的介质12实施第二处理的第二介质处理装置28。后处理装置14具备通过输送电机18的驱动沿输送路17输送介质12的多个输送辊对19。第一介质处理装置40具备在进行偏斜矫正处理时沿着输送路17供给记录后的介质12的介质供给部42以及与从介质供给部42供给的介质12的前端触碰而接触的接触部41。如图2所示,介质供给部42由输送辊对42P构成。另外,接触部41由输送辊对41P构成。输送辊对42P与位于其输送方向Y1的上游的输送辊对19一同被输送电机18驱动。输送辊对41P在介质12的前端的对准度矫正处理时停止旋转,作为使介质12的前端与停止中的输送辊对41P的夹持部触碰的接触部41发挥功能。输送辊对41P被作为与输送辊对42P的驱动源即输送电机18不同的驱动源的接触部驱动电机53驱动。另外,后处理装置14具备驱动控制第一介质处理装置40和第二介质处理装置28的控制部30。
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介质处理装置40的输送路17向输送方向Y1输送通过记录部26进行记录后的介质12。第一介质处理装置40具备将从印刷装置13排出的记录后的介质12搬入后处理装置14内的上游输送路52、矫正从上游输送路52输送来的介质12的偏斜的输送装置14a、以及作为对从输送装置14a送出的偏斜矫正后的介质12进行处理的处理部的一例的打孔处理部50。输送装置14a的输送路17具备上述介质供给部42、弯曲输送路51以及接触部41。弯曲输送路51在从介质供给部42沿输送路17输送的介质12的前端触碰到接触部41时允许介质12弯曲。利用在弯曲输送路51弯曲的介质12欲向原来的姿态复原的复原力,使介质12的前端沿输送辊对41P的夹持部在宽度方向X上对齐。即,通过介质12的前端与输送辊对41P的夹持部抵接,从而对介质12的前端的对准度进行矫正。以下,将介质12的前端与输送辊对41P的夹持部接触而沿夹持部在宽度方向X上对齐的状态记载为“抵接”。打孔处理部50在输送路17中设置于比输送装置14a所具备的接触部41更靠输送方向下游的位置,对通过了接触部41的介质12进行开孔的处理,该孔是在装订到纸夹等时所使用的孔。打孔处理部50配置于后处理装置14的下部,使得打孔屑以及打孔处理时产生的纸尘不会落入输送路17。
如图1所示,第一介质处理装置40通过输送装置14a的弯曲输送路51矫正从印刷装置13搬入的介质12的偏斜,并通过打孔处理部50在偏斜被矫正后的介质12的后端开孔。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输送装置14a和打孔处理部50构成处理装置14b。
在本实施方式的后处理装置14的输送路17中,以能够输送输送方向Y1上的长度最小的介质12的距离间隔配置输送辊对19、介质供给部42、接触部41、中间排出辊35以及其他未图示的介质输送要素。在本实施方式中,输送路17以比输送方向Y1上的长度最小的介质12的长度稍短的间距配置介质输送要素。例如,在最小的介质12为A5尺寸(148mm×210mm)的情况下,输送路17以120~135mm之间的间距配置介质输送要素。
如图1所示,在本实施方式的在输送路17中,上游输送路52的输送辊对19、介质供给部42以及接触部41配置于沿输送方向Y1的路径。即便介质12只有一部分位于从搬入口58附近的输送辊对19至介质供给部42为止的范围内的输送路17中,上游输送路52也输送该介质12。即便介质12只有一部分位于输送路17中处于介质供给部42至接触部41为止的范围内的弯曲输送路51中,输送装置14a也输送该介质12。在本实施方式中,位于介质供给部42的上游且以介质供给部42为起点与弯曲输送路51相同长度的输送路17的部分成为上游输送路52。即,上游输送路52和弯曲输送路51的沿输送路17的长度为相同长度。
如图1所示,输送路17在从位于打孔处理部50下游的输送辊对19至中间排出辊35之间延续,并在其中途配置有第二介质处理装置28。也可以在第一介质处理装置40与第二介质处理装置28之间的输送路17的中途配置一个或多个其他的介质处理装置。在该情况下,通过其他的介质处理装置对介质12进行打孔处理和装订处理以外的其他的后处理。
如图1所示,第二介质处理装置28具备将介质12排出至中间堆叠部32的中间排出辊35、积载通过中间排出辊35输送的介质12的中间堆叠部32、以及检测介质12的后端的检测部31。
检测部31配置于比中间排出辊35稍靠输送方向Y的上游的位置。控制部30在检测部31检测到介质12的后端,且介质12的后端通过了中间排出辊35之后,驱动配置于中间堆叠部32的上方的介质落下机构(省略图示)而使介质12落至中间堆叠部32上。介质落下机构例如是具备在介质12的后端刚从中间排出辊35排出后立刻打落飞行中的介质12的转动式挡板的挡板机构。
第二介质处理装置28具备对堆叠于中间堆叠部32的介质12实施后处理的后处理机构33、将后处理后的介质12的摞从中间堆叠部32向后处理装置14外部排出的排出辊36、以及堆叠通过排出辊36从中间堆叠部32排出的介质12的摞的排出堆叠部34。
如图1所示,当从第一介质处理装置40输送来的介质12的后端通过中间排出辊35时,第二介质处理装置28通过未图示的介质落下机构的驱动而使介质12向中间堆叠部32落下。中间堆叠部32被配置成以与输送方向Y1的下游端相比上游端位于铅垂方向Z的下方的朝向倾斜的倾斜姿态,因此,落到中间堆叠部32上的介质12在重力的作用下在中间堆叠部32的上表面朝向输送方向Y1的上游滑落。滑落的介质12的后端与从中间堆叠部32的输送方向Y1的上游端部延伸并呈直角弯曲的形状的对齐部接触,从而使介质12的后端齐平。例如,有时也在中间堆叠部32的上方设置有辅助介质12向输送方向Y1的上游移动的桨叶等拢入部件。
通过了中间排出辊35的介质12依次被积载于中间堆叠部32上。当用户指定的张数的介质12被积载到中间堆叠部32上时,后处理机构33对所积载的介质12的摞进行后处理。例如,对所积载的介质12的摞在用户指定的装订位置实施装订处理。进行了后处理的介质12的摞通过排出辊36从中间堆叠部32上排出至沿着后处理装置14的外表面可升降地配置的排出堆叠部34上。被后处理后的介质12的摞依次堆叠于排出堆叠部34上。此外,第二介质处理装置28也可以进行偏移处理等而取代装订处理或者在装订处理基础上进行偏移处理等,该偏移处理是指:驱动未图示的偏移机构而使堆叠在中间堆叠部32上的介质12的摞偏移至与上次排出的介质12的摞在宽度方向X上不同的位置,将介质12的摞以每份在宽度方向上错开的方式排出至排出堆叠部34上。
<第一介质处理装置的构成>
接着,参照图2对输送装置14a的详细构成进行说明。
如图2所示,上游输送路52由将记录后的介质12搬入后处理装置14内的输送辊对19以及从介质12的搬入口58(参照图1)至介质供给部42为止的输送路17构成。控制部30在从印刷装置13侧的控制部(省略图示)接收到对于向后处理装置14排出的介质12的记录已开始的通知时,通过使输送电机18驱动而使输送辊对19旋转。在后处理装置14内的输送路17中,通过记录部26进行记录后的介质12向输送方向Y1输送。
在后处理装置14的输送路17中,在上游输送路52的下游配置有弯曲输送路51。弯曲输送路51具有与输送路17中输送的介质12的前端接触而调整介质12的输送状态的接触部41、将被输送的介质12向接触部41引导的引导部47以及传感器57。引导部47具有能够摆动的第一引导部43以及与第一引导部43对置且能够摆动的第二引导部44。第一引导部43和第二引导部44被设置成:在输送路17中未输送介质12时配置于待机位置,且能够从该待机位置向彼此远离对方侧的方向移动。传感器57检测被搬入后处理装置14内的介质12的前端,并且也检测通过了传感器57的介质12的后端以便进行打孔处理。
在本实施方式中,接触部41由具有能够夹持并输送介质12的驱动辊41a和从动辊41b的输送辊对41P构成。在引导部47中,在接触部41之前具有引入部件63。引入部件63由塑料或树脂薄膜等形成,并形成为在介质12的前端碰到引入部件63时将介质12的前端诱导至输送辊对41P的夹持部的形状。
如图2所示,介质供给部42使沿着输送辊对42P供给的介质12的前端触碰停止旋转的输送辊对41P的夹持部。通过该触碰而弯曲的介质12通过欲返回到原来的状态的复原力,使介质12的前端的对准度沿着输送辊对41P的夹持部被矫正。前端对准度和后端对准度的由扭曲引起的歪斜被介质12的弯曲形状部分吸收。控制部30通过接触部驱动电机53而使输送辊对41P旋转,从而使介质12的前端以对准度被矫正的状态通过输送辊对41P,然后,使介质12的后端以对准度被矫正的状态通过输送辊对41P。这样,使得介质12的偏斜被矫正。偏斜被矫正后的介质12从输送装置14a向打孔处理部50输送。
在基重大的介质12的情况下,在介质供给部42使介质12的前端触碰到接触部41的输送辊对41P的夹持部时,有时输送辊对41P的夹持力小于由介质12的弯曲部分产生的按压力,从而导致介质12的前端部侵入输送辊对41P的辊隙间。在该情况下,难以在介质12上形成适于矫正偏斜的弯曲形状。因此,接触部41和介质供给部42的夹持力被设定为其他输送辊的好几倍。输送辊对41P被设定为介质12的前端部触碰时不会侵入输送辊对41P的辊隙间的夹持力,输送辊对42P被设定为介质12的表面和背面不会在输送辊对42P的辊隙间滑动的夹持力。
作为输送辊对41P以外的接触部41的例子,例如有如下方式等,即,介质供给部42使介质12的前端与壁触碰,在使介质12的前端的对准度与该壁的对准度一致之后输送介质12,从而矫正偏斜。
如图2所示,输送装置14a具备设置于比引导部47更靠输送方向Y的上游侧的介质供给部42。弯曲输送路51是输送路17中从介质供给部42至接触部41的部分。弯曲输送路51具有第一弯曲路48和第二弯曲路49,其中,第一弯曲路48朝向使介质12向第一方向D1侧弯曲的方向弯曲,第二弯曲路49位于比第一弯曲路48更靠输送方向Y1的下游的位置,并朝向使介质12向与第一方向D1相反的方向即第二方向D2侧弯曲的方向弯曲。第一弯曲路48位于比第二弯曲路49更靠近介质供给部42的位置。第一引导部43设置于第一弯曲路48的第一方向D1侧。
介质供给部42只要能够输出介质12即可,例如也可以是输送带等旋转体。但是,介质供给部42承受介质12的前端与接触部41触碰时形成的弯曲部分的按压力。介质供给部42需要相对于该按压力不会打滑的输送力,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介质供给部42由输送辊对形成。
如图2所示,弯曲输送路51和上游输送路52具有在输送路17中输送的介质12接近第一方向D1侧时接触的第一输送面45以及在输送路17中输送的介质12接近第二方向D2侧时接触的第二输送面46。弯曲输送路51的引导部47具有第一输送面45的一部分和第二输送面46的一部分。即,在一对引导部43、44位于待机位置的状态下,弯曲输送路51在从介质供给部42至接触部41的范围内,从上游朝向下游依次具有第一弯曲路48、夹在一对引导部43、44之间的直线状的中间路51a以及第二弯曲路49。
如图2所示,第一弯曲路48以从输送辊对42P的夹持位置向输送方向Y1的下游大致水平地延伸,且在其下游端与一对引导部43、44的上游端相连的方式向第一方向D1侧呈凸起形状地弯曲。中间路51a是夹在一对引导部43、44之间且相对于水平以规定角度倾斜的直线状的输送路。第二弯曲路49以从输送辊对41P的夹持位置向输送方向Y1的上游大致水平地延伸,且在其上游端与一对引导部43、44的下游端相连的方式向第二方向D2侧呈凸起形状地弯曲。并且,如图2所示在侧视中,弯曲输送路51通过第一弯曲路48、中间路51a以及第二弯曲路49而成为S字状的输送路。
另外,上游输送路52在比输送辊对42P的夹持位置更靠输送方向Y1的上游侧的位置具有构成第一输送面45的一部分的第一输送面52a和构成第二输送面46的一部分的第二输送面52b。
如图2所示,第一引导部43被第一施力部件54向接近第二引导部44的方向施力。第一引导部43具有构成第一输送面45的一部分的引导面43a。第一引导部43的摆动中心56设置于第一引导部43的相比输送方向Y1的下游端更靠近上游端的位置且相对于引导面43a与第二引导部44所处侧相反的一侧的位置。在此,优选的是,第一引导部43的摆动中心56设置于比垂线A更靠第三方向D3侧的位置,以使介质12与第一引导部43接触时,第一引导部43仅向第一方向D1侧摆动,其中,垂线A穿过位于待机位置的第一引导部43中的与被输送的介质12最先接触的引导面43a的接触位置。
第二引导部44被第二施力部件55向接近第一引导部43的方向施力。第二引导部44具有构成第二输送面46的一部分的引导面44a。第二引导部44的摆动中心56设置于第二引导部44的相比输送方向Y1的下游端更靠近上游端的位置且第一引导部43所处的一侧。进而,优选的是,第二引导部44的摆动中心56位于摆动的第二引导部44的引导面44a不会比位于待机位置的第二引导部44的引导面44a向第一方向D1侧超出的位置,在本实施方式中,优选的是,比垂线B更靠第四方向D4侧,其中,垂线B穿过第一弯曲路48中输送路切换为第二引导部44的引导面44a的位置。此外,中间路51a形成于第一引导部43所具有的引导面43a与第二引导部44所具有的引导面44a之间。
如图2所示,弯曲输送路51的第一引导部43和第二引导部44都位于待机位置时的第一输送面45与第二输送面46之间的距离的平均值被设定为上游输送路52的第一输送面45与第二输送面46之间的距离的平均值以下。
在弯曲输送路51中,第一输送面45的一部分由第一引导部43构成,第二输送面46的一部分由第二引导部44构成,因此,第一输送面45与第二输送面46之间的距离并非严格一致,但距离大致相同。例如,距离的最小值和最大值相对于距离的平均值的差收敛于±10%以内。这样,弯曲输送路51被设定为:当第一引导部43和第二引导部44位于待机位置时,第一输送面45与第二输送面46之间的距离和其他的输送路17相同、或者比其他的输送路17小。另一方面,上游输送路52不是对介质12进行处理的输送路17,而是仅输送介质12的输送路17。
本实施方式的印刷装置13是基于印刷数据向具有根据种类、尺寸、基重而决定的弯曲刚性的记录前的介质12喷出墨从而记录文字、图像的喷墨式的打印机。当印刷装置13在介质12上进行记录时,由于墨的附着而使介质12的含水量发生变化。进而,记录后的介质12能够在介质12的面内形成含水量的分布。因此,记录后的介质12的卷曲的形状和弯曲刚性会因为含水量和水分不均匀而发生变化。此处所说的卷曲的形状包括卷曲的方向、将介质12放在水平面上时的卷曲的高度、卷曲的曲率半径等。
本实施方式的后处理装置14支持纸张的基重为60gsm至300gsm的纸张。在后处理装置14的输送路17中输送的纸张因为墨使含水量增加以及印刷于纸张上的印刷图案使水分不均匀而使纸张容易变形。60gsm~90gsm的纸张是一般广泛使用的纸张,但与激光方式等其他记录方式相比,容易在纸张前端部产生曲率半径小的卷曲。300gsm的纸张具有厚度,相对于墨附着于纸张上的容量而言纸张的体积大,因此,在喷墨式的打印机中记录的程度的含水量的增加几乎不会产生卷曲。
在介质为纸张的情况下,当纸张纹路与输送方向平行时,与输送方向正交的方向上的刚性变小,从而容易在侧端产生卷曲。当纸张纹路与输送方向正交时,输送方向上的刚性变小,容易在前端产生卷曲。即,在纸张的基重小且纸张纹路与输送方向正交的纸张中,当仅在纸张前端的单面上进行了记录时,纸张前端部的卷曲变得非常大。
如图2所示,第一引导部43和第二引导部44位于待机位置时的弯曲输送路51的第一输送面45与第二输送面46之间的距离在5mm以内。弯曲输送路51的第一输送面45的一部分由第一引导部43构成,第二输送面46的一部分由第二引导部44构成。因此,在弯曲输送路51中,在一对引导部43、44的输送方向Y1的两端部存在与输送面45、46的接缝59。
例如,在靠近第一引导部43的下游侧的一侧的与第一输送面45的接缝59处,与周围相比输送面45、46之间的距离稍大。为了在抑制卷曲的同时输送介质12,需要将输送面45、46之间的距离设定得较小,但在接缝59处,输送面45、46之间的距离与周围相比较宽。在输送具有一定程度的卷曲且基重大的介质12时,具有卷曲的介质12的前端部分与输送面45、46的阻力变大,有可能发生介质12偏斜或卡纸。当与输送面45、46的阻力较大时,输送介质12所需的扭矩也变大。因此,为了抑制介质12的前端部分的卷曲而将前端部分与输送面45、46的阻力抑制得较小,一对引导部43、44的输送方向Y1上的两端部成为在接缝59处也将输送面45、46之间的距离抑制为最小限度的形状。
例如,基重为300gsm的纸张中,考虑到前端部的卷曲、纸张整体的起伏,最好使第一输送面45与第二输送面46之间的距离收敛在3mm~4mm范围,以防输送阻力变大和产生卡纸。但是,即使设计人员将该距离最大设计为4mm,由于各部件的尺寸的偏差、安装的误差等,有时实际装置也会稍微超过4mm。
如图2所示,为了支持大范围的介质12的基重,将使位于待机位置的第一引导部43向远离第二引导部44的方向摆动的载荷设定为大于使位于待机位置的第二引导部44向远离第一引导部43的方向摆动的载荷。即,设定为在基重小的介质12下仅第二引导部44摆动,在基重大的介质12下第一引导部43和第二引导部44两者摆动。例如,第一施力部件54和第二施力部件55是压缩弹簧,对第一引导部43施力的第一施力部件54的按压力被设定为大于对第二引导部44施力的第二施力部件55的按压力。
为了支持因为墨使含水量增加以及印刷在介质12上的印刷图案使水分不均匀而产生的卷曲大的介质12,在基重小的介质12下,在介质12的前端到达接触部41之前,第一输送面45与第二输送面46之间的距离不会变宽。即,在基重小的介质12下,设定为不发生卡纸。
对于未产生卷曲的基重大的介质12而言,即使第一输送面45与第二输送面46之间的距离变宽,也不会发生卡纸。设定为通过使第一输送面45与第二输送面46之间的距离变宽,从而能够在接触部41与介质供给部42之间确保介质12形成用于矫正偏斜的弯曲部分的空间。
如图3所示,在介质供给部42向接触部41供给第一介质12a时,在第一介质12a的前端到达接触部41之前,当第一介质12a与第一引导部43接触时,第一引导部43被施加向远离第二引导部44的方向摆动的载荷。而且,在向接触部41供给基重比第一介质12a小的第二介质12b时,在第二介质12b的前端到达接触部41之前,当第二介质12b与第一引导部43接触时,第一引导部43被施加不使第一引导部43摆动的载荷(参照图8)。
在此,第一引导部43的载荷例如以如下方式设定。在输送刚性强而难以挠曲的厚纸等第一介质12a时,在第一介质12a的前端到达接触部41的输送辊对41P的夹持部为止的期间,第一介质12a将第一引导部43顶起的载荷中最大的载荷被设为最大载荷。另外,在输送刚性弱而容易挠曲的薄纸等第二介质12b时,在第二介质12b的前端到达接触部41的输送辊对41P的夹持部为止的期间,不能将第一引导部43顶起的最小的载荷被设为最小载荷。将第一引导部43的摆动载荷设定于该最小载荷~最大载荷之间。以能够得到该摆动载荷的方式设定第一施力部件54的按压力。
另外,第二引导部44的载荷例如以如下方式设定。设定为在后处理装置14中能够输送的介质12中刚性最低的薄纸等第二介质12b的前端到达构成接触部41的输送辊对41P的夹持部之后进一步推入第二介质12b时通过第二介质12b稳定地将第二引导部44压低的载荷。
第一介质12a是不产生卷曲的基重大的介质,第二介质12b是产生曲率半径小的卷曲的基重小的介质。例如,第一介质12a的基重为100gsm~300gsm,第二介质12b的基重为60gsm~100gsm。市售的纸张中也有55gsm或450gsm的纸张,基重并不限定于该数值。
如图10所示,对于基重小的介质12,为了矫正偏斜,需要在接触部41与介质供给部42之间确保介质12形成用于矫正偏斜的弯曲部分的空间。因此,在第二介质12b的前端到达接触部41之后,当第二介质12b与第二引导部44接触时,第二引导部44被施加向远离第一引导部43的方向摆动的载荷。
接触部41的输送辊对41P被接触部驱动电机53驱动。接触部驱动电机53是与驱动介质供给部42的输送辊对42P的输送电机18不同的电机,能够单独地驱动接触部41的输送辊对41P旋转以及使旋转停止。
在介质12的前端与接触部41抵接之前,接触部41的输送辊对41P停止旋转。位于接触部41的上游的传感器57检测介质12的前端,因此,控制部30根据输送电机18的旋转量来掌握介质12的前端位置。控制部30在传感器57检测到介质12的前端之后,在从介质12的前端与接触部41抵接起经过了规定时间时,驱动接触部驱动电机53而使接触部41的输送辊对41P旋转。因此,控制部30在接触部41与介质供给部42之间的引导部47调整介质12为了矫正偏斜所需的介质12的弯曲量。
如图1所示,处理装置14b具备作为对通过了接触部41的介质12进行处理的处理部的一例的打孔处理部50。打孔处理部50设置于输送路17中比接触部41更靠输送方向Y1的下游侧的位置。打孔处理部50包括对介质12进行打孔处理的打孔机构60。
打孔处理部50由进行在介质12上开孔的打孔处理的打孔机构60、从打孔处理部50排出介质的输送辊对19以及从接触部41至输送辊对19为止的输送路17构成。另外,构成弯曲输送路51的传感器57也检测介质12的后端以便打孔处理部50进行打孔处理,因而也可以说是打孔处理部50的一部分。
对本实施方式的作用进行说明。
首先,对相对于第一介质12a的作用进行说明。
如图2所示,当基重大的第一介质12a从印刷装置13被搬入后处理装置14时,通过搬入口58(参照图1)附近的输送辊对19向输送方向Y1输送。后处理装置14的控制部30(参照图1)掌握第一介质12a的搬入和第一介质12a的输送位置。
如图3所示,第一介质12a通过输送辊对19向输送方向Y1输送,并通过位于输送辊对19的下游的介质供给部42的输送辊对42P进一步向前输送。第一介质12a在记录后卷曲非常小。例如,由于第一介质12a具有厚度且体积大,因此,在利用作为喷墨式打印机的印刷装置13进行记录的程度的含水量下,表示第一介质12a的单位体积的含水量的比率的含水率小,因而几乎不会产生卷曲。因此,第一介质12a的前端碰到设置于第一弯曲路48的第一方向D1侧的第一引导部43的引导面43a中靠近其摆动中心56的端部。
第一引导部43的第一施力部件54的按压力大,而且介质12的前端触碰的位置为摆动中心56附近,因此,为了使第一引导部43摆动,需要第一介质12a的前端强力按压引导面43a。然而,由于基重大的第一介质12a的厚度大且刚性高,因此,在第一介质12a的前端的按压下,第一引导部43向远离第二引导部的方向摆动。因此,第一介质12a使第一输送面45与第二输送面46之间的距离增大,并在引导部47中向下游的接触部41输送。
如图4所示,通过第一引导部43向远离第二引导部的方向摆动,使第一输送面45向上方移动,因此,第一介质12a在接近于从介质供给部42至接触部41的最短路径的路径中以接近于笔直的平面的状态而被输送。即,第一介质12a通过自身的刚性将第一引导部43向远离第二引导部44的第一方向D1推压,并且沿着第一输送面45在接近于最短路径的路径中输送,直到其前端到达接触部41。
接触部41的输送辊对41P在此时仍停止旋转。在第一介质12a的前端到达接触部41时,第一引导部43保持摆动后的状态。由于第一输送面45与第二输送面46之间的距离增大,因此,在接触部41与介质供给部42之间,供第一介质12a弯曲的空间向第二方向D2侧扩展。第一介质12a几乎不弯曲。第一介质12a沿着作为引导部47的上表面的第一输送面45而配置,接近于笔直的平面,但呈向上稍微凸起的形状的状态。
在第一介质12a偏斜的情况下,第一介质12a的宽度方向-X侧的前端角部或宽度方向+X侧的前端角部中的任意一个最先与输送辊对41P的夹持部接触。在第一介质12a的前端角部中的任意一个最先与输送辊对41P的夹持部接触时,在第一介质12a的相当于该第一介质12a开始触碰第一引导部43的部位的部分形成引起第一介质12a向下侧屈曲的小屈曲部12c。第一介质12a的前端开始向下侧挠曲。
例如,在宽度方向-X侧的前端角部最先与输送辊对41P的夹持部接触的情况下,若介质供给部42继续输送第一介质12a,则第一介质12a的宽度方向-X侧的部分朝向引导部47的第二方向D2侧即第二输送面46弯曲。然后,第一介质12a的宽度方向+X侧的前端角部与输送辊对41P的夹持部接触,第一介质12a的宽度方向+X侧的部分也朝向引导部47的第二方向D2侧即第二输送面46弯曲。因此,第一介质12a的弯曲部分的弯曲量在宽度方向-X侧多,而在宽度方向+X侧少。即,当第一介质12a的前端的对准度与输送辊对41P的夹持部的对准度一致时,第一介质12a以在宽度方向X上非对称地歪斜的弯曲形状弯曲。
如图5所示,第一介质12a开始向成为向下侧凸起的形状的方向挠曲。第一介质12a对第一引导部43的按压力取决于第一施力部件54的施加力和第一引导部43的摆动中心56的位置。第一引导部43是否向返回待机位置的方向移动取决于第一施力部件54的施加力和第一介质12a对第一引导部43的按压力。在第一施力部件54的施加力大于第一介质12a的按压力的情况下,第一引导部43随着第一介质12a向下侧挠曲而向返回待机位置的方向移动(双点划线位置)。在第一施力部件54的施加力小于第一介质12a的按压力的情况下,第一引导部43不会随着第一介质12a向下侧挠曲而向返回待机位置的方向移动(参照图5)。
由于第一介质12a的刚性比第二介质12b高,因此,若第一介质12a的表面完全沿第二输送面46而紧贴的面积增加,则滑动阻力变大,从而第一介质12a难以移动。但是,在第一介质12a的宽度方向-X侧开始沿着引导部47的第二方向D2侧即第二输送面46形成弯曲部分之后,在第一介质12a的宽度方向-X侧完全沿第二输送面46之前,第一介质12a的宽度方向+X侧的前端角部与输送辊对41P的夹持部接触。因此,第一介质12a不从第二输送面46受到按压力、或者仅受到非常小的按压力。第一介质12a沿着第一输送面45在接近于最短路径的路径中输送,直到其前端到达接触部41,在该输送过程中利用下侧形成的空间而使第一介质12a开始向成为向下侧凸起的形状的方向挠曲。因此,呈向下侧凸起的形状的弯曲部分不从第二输送面46受到按压力、或者仅承受非常小的按压力。因此,在第一介质12a的弯曲部分复原时,第一介质12a的前端容易与输送辊对41P的夹持部抵接。
在此时,在第一介质12a的前端与输送辊对41P的夹持部抵接,且能够矫正设想的最大的偏斜的情况下,介质供给部42将第一介质12a朝向接触部41输送的量被设定为能够形成图5、图6所示的弯曲部的值。在经过了第一介质12a为了矫正偏斜而弯曲成所需的适当的形状的时间之后,控制部30使接触部41的输送辊对41P旋转。在第一介质12a的前端的边与接触部41的夹持部的切线平行的对准状态下,第一介质12a通过接触部41的输送辊对41P向下游输送。
第一介质12a从图4所示的接近于平面的状态起,如图5、图6所示朝向第二输送面46仅向第二方向D2侧弯曲,弯曲部分成为单纯的向下凸起的形状。第一介质12a成为接近于S字形状的二次压曲模式的形状,形成弯曲部分的负荷变小,介质供给部42供给第一介质12a的力以及介质供给部42把持第一介质12a的夹持力小亦可。
如图6所示,第一介质12a向第二方向D2弯曲而将第二引导部44压低。因此,从第二输送面46至第一输送面45的待机位置的距离变大,第二弯曲路49处于在靠近第一介质12a前端的一侧的上方即第一方向D1侧确保了用于使第一介质12a弯曲的进一步的空间的状态。
在图5、图6所示的第一介质12a的弯曲量下无法充分矫正偏斜的情况下,可以将第一介质12a的前端与接触部41接触之后的介质供给部42输送第一介质12a的量设定得较多。即,控制部30(参照图1)通过增长从传感器57检测到介质12的前端至驱动接触部驱动电机53(参照图1)而使接触部41的输送辊对41P旋转为止的时间,从而在接触部41与介质供给部42之间的引导部47中使介质12为了矫正偏斜所需的介质12的弯曲量变长。
如图7所示,第一介质12a的前端部分形成向上凸起的形状的弯曲部分。因此,第一介质12a弯曲成包括向下凸起的形状的弯曲部分和向上凸起的形状的弯曲部分的倒W字状。第一介质12a的偏斜通过利用第一介质12a的弯曲部分欲返回到原来状态的复原力而将第一介质12a的前端推到输送辊对41P的夹持部从而被矫正。因此,即使在第一介质12a的偏斜非常大的情况下,也能够矫正第一介质12a的偏斜。但是,弯曲部分成为接近于W字形状的三次压曲模式的形状,在短距离间形成两处弯曲部分,因而形成弯曲部分的负荷变大。因此,供给第一介质12a的输送辊对42P所需的输送力以及与第一介质12a的前端抵接的输送辊对41P使纸张的前端静止所需的保持力变大。输送辊对41P、42P构成为:将输送辊对41P、42P的夹持力设定得较大,在第一介质12a的表面和背面与输送辊41a、41b、42a、42b之间不会发生打滑。
在经过了第一介质12a为了矫正偏斜而弯曲成适当的形状所需的时间之后,控制部30使接触部41的输送辊对41P旋转。在第一介质12a的前端的边与接触部41的夹持部的切线平行的对准状态下,第一介质12a通过接触部41的输送辊对41P向下游输送。
如图1所示,传感器57检测第一介质12a的后端通过了传感器57的情况。第一介质12a的前端通过打孔机构60,并通过位于打孔机构60的下游的输送辊对19。在第一介质12a的后端通过接触部41时,以第一介质12a的后端对准度也与输送辊对41P的夹持部的对准度一致的状态向下游输送。然后,输送辊对41P停止旋转,以为下一个介质12的偏斜矫正处理做准备。
后处理装置14的控制部30在传感器57检测到第一介质12a的后端之后,根据输送电机18的旋转量来掌握介质12的后端位置。控制部30在第一介质12a的所希望位置到达打孔机构60的正下方时,使输送电机18停止而使打孔机构60动作。打孔机构60能够对偏斜被矫正后的第一介质12a的后端部开孔。打孔机构60对介质12开孔而产生的打孔屑被收纳在输送路17下方的打孔屑盒62中。
接着,对相对于第二介质12b的作用进行说明。
如图8所示,第二介质12b通过输送辊对19向输送方向Y1输送,并通过位于输送辊对19的下游的介质供给部42的输送辊对42P进一步向前输送。与第一介质12a时同样地,第二介质12b的前端碰到设置于第一弯曲路48的第一方向D1侧的第一引导部43的引导面43a中靠近其摆动中心56的端部。
第一引导部43的第一施力部件54的按压力大,进而由于第二介质12b的前端触碰的位置是摆动中心56附近的第一输送面45,因此,为了使第一引导部43摆动需要较大的力。基重小的第二介质12b的厚度小且容易挠曲,因此,用于使前端触碰到引导面43a的第二介质12b挠曲的力小于使第一施力部件54收缩的力。因此,第二介质12b不会使处于待机位置的第一引导部43摆动而沿着其引导面43a缓缓地弯曲,并在引导部47中向下游的接触部41输送。
如图9所示,接触部41的输送辊对41P在此时仍停止旋转。由于第一输送面45与第二输送面46之间的距离小,因此,即使在第二介质12b的前端部作用有使其产生向上的卷曲或向下的卷曲的力,也能够抑制卷曲,因此,第二介质12b的前端不会卡在引导部47或接缝59上而到达接触部41。从介质供给部42的下游附近至第一引导部43的引导面43a的上游侧部分为止,第二介质12b沿着作为引导部47的上表面的第一输送面45而配置。在接触部41的上游附近,第二介质12b沿着作为引导部47的下表面的第二输送面46而配置。即,如图9所示在侧视中,第二介质12b成为S字型的状态。这样,在弯曲输送路51的部分中,夹持第二介质12b的上游端的输送辊对42P的夹持位置和与第二介质12b的下游端接触的输送辊对41P的夹持位置呈铅垂方向Z上的高度位置不同的位置关系,第二介质12b将在两个夹持位置之间以倾斜的姿态对置的一对引导部43、44的间隙作为输送路。第二介质12b在其前端到达接触部41之前沿着S字状的输送路输送。
如图10所示,由于即使在偏斜的第二介质12b的前端角部的单侧到达接触部41之后,介质供给部42也继续进一步输送第二介质12b,因此,该前端角部到达接触部41的一侧的第二介质12b的表面在接触部41与介质供给部42之间挠曲,从而第二介质12b弯曲。第二介质12b无法顶起按压力大的第一引导部43,但能够将按压力小的第二引导部44压低。
由于第二引导部44的摆动中心56相对于输送路17设置于第一引导部43所处的一侧,因此,当第二介质12b触碰到第二引导部44时,能够增大使第二引导部44摆动的方向的矢量成分。进而,第二引导部44的摆动中心56位于第二引导部44的相比下游端更靠近上游端的位置。因此,第二介质12b向下挠曲而形成的弯曲部按压第二引导部44的远离其摆动中心56的下游端部分。因此,第二引导部44即使在微小的力的作用下也容易摆动,第二介质12b以不压曲的方式弯曲。通过第二介质12b的弯曲的部分将第二引导部44压低。
当第二引导部44的表面与第一介质12a的表面紧贴时,滑动阻力变大,第一介质12a难以移动,但第二介质12b的刚性比第一介质12a低,因此,第二介质12b的表面与第二引导部44的表面之间的滑动阻力低,容易变形。
通过第二介质12b的弯曲部分欲返回到原来的状态的复原力,将先与输送辊对41P的夹持部接触的一侧的相反侧的前端角部推到输送辊对41P的夹持部。因此,第二介质12b的前端的对准度沿着输送辊对41P的夹持部而被矫正。第二介质12b的前端和后端的对准度的偏差通过弯曲部分的形状在宽度方向X上非对称地歪斜而被弯曲部分吸收,从而使第二介质12b的偏斜被矫正。
如图10所示,在经过了第二介质12b为了矫正偏斜而弯曲成所需的适当的形状的时间之后,控制部30使接触部41的输送辊对41P旋转。在第二介质12b的前端的边与接触部41的夹持部的切线平行的对准状态下,第二介质12b通过接触部41的输送辊对41P向下游输送。
传感器57(参照图1)检测第二介质12b的后端通过了传感器57的情况。第二介质12b的前端通过打孔机构60,并通过位于打孔机构60的下游的输送辊对19。在第二介质12b的后端通过接触部41时,以第二介质12b的后端对准度也与接触部41的输送辊对41P的对准度一致的状态向下游输送。然后,输送辊对41P停止旋转,以为下一个介质12的偏斜矫正处理做准备。
后处理装置14能够在传感器57检测到第二介质12b的后端之后,根据输送电机18的旋转量来掌握介质12的后端位置。后处理装置14在第二介质12b的所希望位置到达打孔机构60的正下方时,使输送电机18停止而使打孔机构60动作。打孔机构60能够以正确对准度在第二介质12b的后端开孔。通过打孔机构60在介质上开孔而产生的打孔屑被收纳在输送路17下方的打孔屑盒62中。由于输送路17位于后处理装置14的下部,因此,打孔处理中产生的纸尘不会落到输送路17上,能够避免纸尘附着于输送路17中输送的介质12上。
对本实施方式的效果进行说明。
(1)第一引导部43和第二引导部44被设置成在输送路17中未输送介质12时配置于待机位置,且能够从待机位置向彼此远离对方侧的方向移动。在矫正偏斜时,使介质12的前端与接触部41的输送辊对41P的夹持部接触,在介质12上形成弯曲部分,根据基于介质12的种类的记录后的挠曲容易度的倾向,通过第一引导部43和第二引导部44中的一方或双方的摆动来调整介质12的输送状态。即,本装置可以根据基于介质12的种类的记录后的挠曲倾向,变更第一引导部43和第二引导部44中的一方或双方的摆动状态,从而能够矫正多个种类的介质的偏斜。
(2)输送路17具备弯曲输送路51,该弯曲输送路51在介质供给部42至接触部41之间具有第一弯曲路48和第二弯曲路49。在从介质供给部42供给并在弯曲输送路51中输送的介质12的前端到达输送辊对41P之前,介质12的前端按压第一引导部43。并且,在介质12的前端与输送辊对41P接触之后,介质12能够按压第二引导部44或者第一引导部43而弯曲。介质12按压第一引导部43和第二引导部44的力根据记录后的基于介质的种类的挠曲容易度的倾向而不同。第一介质12a利用前端强力按压第一引导部43而使其从待机位置摆动,从而扩大输送路17。通过扩大输送路17,用于弯曲的空间向第二方向D2侧大幅扩大。偏斜的第一介质12a的前端的单侧与输送辊对41P接触,在比第一弯曲路48更靠输送方向Y1的下游侧的第二弯曲路49中,第一介质12a的前端部分形成向第二方向D2侧凸起的形状的弯曲部分。此时,通过减小第一介质12a的弯曲部分与第二引导部44接触时的压力,能够容易地使第一介质12a的弯曲部分以在宽度方向X上非对称地歪斜的状态大幅弯曲。因此,第一介质12a的前端与接触部41抵接之后,能够利用大的弯曲部分的复原力矫正偏斜。此外,在第一介质12a的前端部分形成向第二方向D2侧凸起的形状的弯曲部分时,也存在第一介质12a的弯曲部分与第二引导部44不接触的弯曲模式,但在该情况下,第一介质12a也能够通过第一引导部43的摆动而大幅弯曲。
另一方面,第二介质12b按压第一引导部43的力弱,不能使第一引导部43从待机位置摆动,或者与第一介质12a相比,仅能够以较少的摆动量使第一引导部43摆动。由此,在第二介质12b的前端到达输送辊对41P的过程中,输送路17不会扩展,或者,即使扩展,其扩展量也比输送第一介质12a的介质时少。因此,第二介质12b在窄的输送路17中输送,例如通过抑制前端部的卷曲来抑制卡纸。
因此,能够在抑制第二介质12b的卡纸的同时,良好地矫正多种介质的偏斜。
(3)弯曲输送路51的第一引导部43和第二引导部44位于待机位置时的第一输送面45与第二输送面46之间的距离的平均值在上游输送路52的第一输送面45与第二输送面46之间的距离的平均值以下。能够抑制第二介质12b在第二介质12b的前端到达接触部41为止的输送期间卷曲。因此,能够抑制输送期间在第一输送面45与第二输送面46之间的距离扩大了的空间内卷曲的第二介质12b的前端卡在第一输送面45或第二输送面46上而使前端变圆,从而能够抑制因为该原因而导致第二介质12b卡纸。
(4)第一引导部43和第二引导部44位于待机位置时的弯曲输送路51的第一输送面45与第二输送面46之间的距离在5mm以内。在第二介质12b的前端在弯曲输送路51中输送的期间,即使第二介质12b的前端部的卷曲进入第一输送面与第二输送面之间的距离最大的部位也不会卡住,从而能够以不发生卡纸的方式输送第二介质12b。
(5)使位于待机位置的第一引导部43向远离第二引导部44的方向摆动的载荷被设定为大于使位于待机位置的第二引导部44向远离第一引导部43的方向摆动的载荷。由介质供给部42供给的介质12的前端必定先与摆动的载荷大的第一引导部43接触。第一介质12a在第一介质12a的前端到达接触部41的输送辊对41P的夹持部之前触碰第一引导部43而使第一引导部43从待机位置摆动,从而能够扩大第一输送面45与第二输送面46之间的距离。另一方面,第二介质12b在第二介质12b的前端到达输送辊对41P的夹持部之前无法使第一引导部43摆动。由此,第二介质12b通过狭窄的输送路17,因此,能够抑制在输送期间第二介质12b卷曲。因此,能够在抑制第二介质12b的卡纸的同时,不受介质12的种类影响而良好地矫正介质12的偏斜。
另外,在第二介质12b的前端与接触部41接触之后,第二介质12b挠曲,该挠曲的弯曲部分使第二引导部44从待机位置摆动。因此,由于第二介质12b能够弯曲,从而能够矫正第二介质12b的偏斜。
(6)第一引导部43的摆动中心56设置于第一引导部43的相比输送方向的下游端更靠近上游端的位置,第二引导部44的摆动中心56设置于第二引导部44的相比输送方向的下游端更靠近上游端的位置。在介质12的前端在向接触部41引导的引导部47的比中央附近更靠上游侧的部分与第一引导部43触碰时,不易使第一引导部43摆动,在前端与接触部41接触之后,介质12的弯曲部分在引导部47的比中央附近更靠下游侧的部分与引导部43、44触碰时,容易使引导部43、44摆动。因此,能够在抑制第二介质12b的卡纸的同时,良好地矫正第一介质12a及第二介质12b的偏斜。
由于介质12的弯曲部分按压第二引导部44的相比输送方向Y1的上游端更靠近下游端的部分即远离摆动中心56的部分,因此,根据旋转力矩的关系,第二介质12b容易使第二引导部44摆动。
(7)由于第二引导部44的摆动中心56设置于夹着输送路17的两侧中的第一引导部43所处的一侧,因此,即便是微小的力也容易使第二引导部44大幅摆动。在将介质供给部42送入第一介质12a的量设定得较大的情况下,第一介质12a形成向下凸起的形状的弯曲部分,从而根据旋转力矩的关系而将第二引导部44大幅压低(参照图5)。通过使输送路17扩展,从而能够形成供第一介质12a向上弯曲的空间。第一介质12a形成向上凸起的形状的弯曲部分,从而能够确保矫正偏斜所需的弯曲量(参照图6)。因此,即使在第一介质12a的偏斜较大的情况下,也能够防止因为弯曲量不足而导致偏斜的矫正不足。因此,即使在第一介质12a的偏斜较大的情况下,也能够通过相比调整介质的输送状态的现有的输送路节省空间的弯曲输送路51可靠地矫正第一介质12a的较大的偏斜。
由于相对于旋转方向的力的矢量方向的关系,即使是微小的力也容易使第二引导部44摆动。此外,在第二介质12b使第二引导部44摆动而弯曲时,其弯曲部分对第二引导部44的按压力小。即使第二介质12b与第二引导部44紧贴的面积增加,滑动阻力也不会变大,第二介质12b不会像第一介质12a那样变得难以移动。因此,即使在刚性低的种类的介质中,也能够可靠地矫正介质前端的偏斜。
进而,由于即便是微小的力也容易使第二引导部44摆动,因此,在第二介质12b的前端与接触部41接触之后,第二介质12b将第二引导部44压低时第二介质12b压曲的可能性小。
(8)在第一介质12a的前端到达接触部41之前,当第一介质12a与第一引导部43接触时,第一引导部43被施加向远离第二引导部44的方向摆动的载荷。第一介质12a按压第一引导部43,使输送路17扩展,从而在第一介质12a的下方形成大的空间。因此,第一介质12a利用该大的空间形成向下凸起的形状的弯曲部分,因此,能够减小该弯曲部分与引导部47接触时的接触压力。因此,能够将第一介质12a的表面在引导部47中滑动时的滑动阻力抑制得较小,能够使第一介质12a在宽度方向X上非对称地歪斜的同时弯曲。因此,能够矫正第一介质12a的偏斜。
另一方面,在基重比第一介质12a小的第二介质12b的前端到达接触部41之前,当第二介质12b与第一引导部43接触时,第一引导部43被施加不使第一引导部43摆动的载荷。由此,第二介质12b在前端到达接触部41的过程中,沿着输送路17保持狭窄状态的弯曲输送路51输送,能够抑制前端部卷曲,因而能够防止因为第二介质12b的卷曲而引起的卡纸。
(9)在第二介质12b的前端到达接触部41之后,当第二介质12b与第二引导部44接触时,第二引导部44被施加向远离第一引导部43的方向摆动的载荷。因此,能够使第二介质12b以矫正偏斜所需的弯曲量弯曲,因而能够可靠地矫正第二介质12b的偏斜。
(10)根据具备上述输送装置14a和打孔处理部50的处理装置14b,能够同样得到上述(1)~(9)的效果,其中,打孔处理部50设置于输送路17中比接触部41更靠输送方向Y1的下游侧,且作为对通过了接触部41的介质12进行处理的处理部的一例。
(11)处理装置14b能够在抑制了第一介质12a或第二介质12b的偏斜之后,由打孔机构60对第一介质12a或者第二介质12b进行打孔处理,因此,能够抑制第一介质12a或者第二介质12b的打孔位置错位。
本实施方式能够像如下方式那样变更并实施。本实施方式及以下的变更例能够在技术上不矛盾的范围内相互组合实施。
·也可以不在印刷装置13上连接后处理装置14,而是在印刷装置13中具有输送装置14a、处理装置14b。
·也可以像本实施方式那样将印刷装置13与输送装置14a或者处理装置14b组合而作为介质处理系统11,印刷装置13也可以不与输送装置14a或者处理装置14b连接而进行离线处理。即,也可以由操作人员将通过印刷装置13印刷后的介质12搬入输送装置14a或者处理装置14b。
·在像上述实施方式那样将印刷装置13与输送装置14a或者处理装置14b组合而作为介质处理系统11的情况下,也可以具备多个处理装置14b。
·在像上述实施方式那样将印刷装置13与输送装置14a或者处理装置14b组合而作为介质处理系统11的情况下,也可以在印刷装置13与处理装置14b之间设置具有从印刷装置13向处理装置14b交接介质的功能的中间装置。
·后处理装置14也可以不具备上游输送路52,而将弯曲输送路51连接至印刷装置13侧的输送路。在该情况下,也可以将印刷装置13的输送辊用作介质供给部42。
·弯曲输送路51并非必须呈平缓的曲线,也可以弯曲且具有拐角。即,也可以是在中途具有呈钝角屈曲的屈曲部的弯曲输送路51。
·弯曲输送路51并非必须呈平缓的曲线,也可以是仅由呈钝角屈曲的屈曲部构成的弯曲输送路51。
·弯曲输送路51的第一弯曲路48和第二弯曲路49也可以不是具有相互对称的弯曲部或屈曲部的弯曲路48、49。在弯曲的情况下,弯曲路48、49的弯曲的曲率也可以不同,在屈曲的情况下,弯曲路48、49的屈曲的角度也可以不同。也可以是其中一个弯曲路弯曲,另一个弯曲路屈曲。
·第一引导部43也可以通过摆动中心56的位置来调整第一介质12a的前端触碰时第一引导部43摆动的载荷。在第一介质12a的前端触碰时,若第一介质12a的前端触碰到摆动中心56的附近,则第一引导部43难以摆动,若第一介质12a的前端触碰到远离摆动中心56的下游侧,则第一引导部43容易摆动。
·在第一介质12a的前端与第一引导部43触碰时使第一引导部43摆动的第一介质12a的刚性的大小也可以根据第一介质12a的前端所触碰的第一引导部43的表面的角度来调整。若介质12的前端所触碰的第一引导部43的表面的角度在水平方向上倾斜,则第一介质12a中也仅有刚性非常高的第一介质12a才使第一引导部43摆动。若介质12的前端所触碰的第一引导部43的表面的角度在垂直方向上倾斜,则第二介质12b中刚性稍高的第二介质12b也使第一引导部43摆动。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弯曲输送路51的第一弯曲路48是向上凸起的形状的弯曲路,第二弯曲路49是向下凸起的形状的弯曲路,但也可以将弯曲输送路51的第一弯曲路48设为向下凸起的形状的弯曲路,将第二弯曲路49设为向上凸起的形状的弯曲路。即,也可以是,第一弯曲路48和第二弯曲路49中位于输送方向上游侧的第一弯曲路48使介质12弯曲的方向为第二方向D2,第二弯曲路49使介质12弯曲的方向为第一方向D1。
·引导部43、44无需为直线状,既可以使上游侧的端部向与第一弯曲路48相同的方向弯曲,也可以使下游侧的端部向与第二弯曲路49相同的方向弯曲。即,也可以没有直线状的中间路51a。这样,弯曲输送路51也可以是不具有直线状的中间路51a的S字状的输送路。
·接触部41的输送辊对41P和介质供给部42的输送辊对42P水平地输送纸张,但输送方向并不限定于水平。输送方向可以相对于水平稍微朝向上方,也可以相对于水平稍微朝向下方,也可以朝向正上方,还可以朝向正下方。只要弯曲输送路51具有朝向使介质向与介质供给部42的介质供给方向交叉的第一方向D1侧弯曲的方向弯曲的第一弯曲路48以及朝向使介质向与第一方向D1相反的方向即第二方向D2侧弯曲的方向弯曲的第二弯曲路49,则介质供给部42的介质供给方向能够适当地变更。另外,接触部41的输送辊与介质供给部42的输送辊的输送方向也可以不同。
·接触部41的输送辊对41P与介质供给部42的输送辊对42P的直径也可以不同。既可以是接触部41的直径较大,也可以是介质供给部42的直径较大。另外,输送辊对41P、42P也可以由直径不同的辊夹持。
·接触部41也可以是利用壁与纸张的前端抵接且该壁从输送路17退避的结构。另外,在接触部41为输送辊对41P的情况下,构成输送辊对41P的辊既可以是圆柱状,也可以是筒状。偏斜的矫正性能取决于接触部41的对准度,因此,接触部41也可以由金属辊构成。
·介质供给部42只要能够供给介质,也可以不是辊对。也可以是使用弹了性部件的皮带或吸引空气的吸附带。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根据第一引导部43的自重和第一施力部件54的施加力设定使第一引导部43向远离第二引导部44的方向摆动所需的载荷,但也可以通过适当地调整第一引导部43的重量而利用自重施力,从而设定使第一引导部43摆动所需的载荷。
·同样地,在上述实施方式中,根据第二引导部44的自重和第二施力部件55的施加力设定使第二引导部44向远离第一引导部43的方向摆动所需的载荷,但也可以如下构成。也可以是,在第二引导部44的形成摆动中心56的部分中,增大摆动中心56的输送方向上游侧的部分的体积,并利用自重以在图2中使第二引导部44以摆动中心56为中心顺时针旋转的方式施力。例如,可以通过使第二引导部44的摆动中心56的前方的部分沿顺时针绕过输送辊对42P的周围而从摆动中心56大幅向输送方向Y1的上游方向延伸,使第二引导部44利用自重向远离第一引导部43的方向施力。这样,也可以省略第一施力部件54和第二施力部件55。
·引导部47也可以与输送路17分开设置。例如,也可以是第一输送面45和第一引导部43两者在宽度方向X上被分割为多个,第一输送面45和第一引导部43交替排列,各第一引导部43成为一体。也可以是第二输送面46和第二引导部44两者在宽度方向X上被分割为多个,第二输送面46和第二引导部44交替排列,各第二引导部44成为一体。
·也可以是第一引导部43在宽度方向X上被分割为多个,第一引导部43分别具有第一施力部件54。同样地,也可以是第二引导部44在宽度方向X上被分割为多个,第二引导部44分别具有第二施力部件55。
·第一引导部43也可以具有多个第一施力部件54,而且,第二引导部44也可以具有多个第二施力部件55。只要能够通过多个第一施力部件54将对第一引导部43的施加力设定为所希望的施加力即可,而且,只要能够通过多个第二施力部件55将对第二引导部44的施加力设定为所希望的施加力即可。
·也可以将第一施力部件54的施加力设定为第一介质12a和第二介质12b前端触碰时均能使第一引导部43摆动的值。在该情况下,在第二介质12b的前端触碰时使第一引导部43从待机位置摆动,但摆动量比第一介质12a的前端触碰时第一引导部43从待机位置摆动时的摆动量少,因此,能够抑制第二介质12b的前端部引起卡纸程度的卷曲。
·也可以根据第一介质12a的刚性来调整第一引导部43摆动的量。第一引导部43开始摆动的力取决于安装在第一引导部43上的第一施力部件54的初始挠曲量和弹簧常数。可以构成为:若将使第一引导部43开始摆动的力设为相同的状态下,调整第一施力部件54的弹簧常数将弹簧常数设定得较大,则仅在第一介质12a的刚性非常大的情况下,第一介质12a才将第一引导部43完全顶起。若在将第一引导部43开始摆动的力设为相同的状态下,调整第一施力部件54的弹簧常数将弹簧常数设定得较小,则只要是第一介质12a,与其刚性的大小无关,第一介质12a都能够将第一施力部件54完全顶起。例如,对于第一介质12a与第二介质12b之间的中间刚性的介质,也能够通过第一施力部件54的弹簧常数来调整第一输送面45与第二输送面46的距离。
·第一引导部43的摆动中心56也可以设置于夹着输送路17的两侧中的第二引导部44所处的一侧。即使第一引导部43的摆动中心56位于第二引导部44所处的一侧,由于介质12的前端最先触碰的部分位于摆动中心56的附近,因此,第二介质12b不会使第一引导部43摆动。
·第一施力部件54和第二施力部件55并不限于螺旋弹簧,既可以是扭簧、板簧,也可以是橡胶等弹性体。
·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处理部的一例仅具备打孔处理部50,但也可以具备纸张的折叠部、在纸张上形成折痕的折痕形成部、将纸张切割成所希望的宽度的切纸部等。
以下,记载能够从上述实施方式及变更例掌握的技术思想及其作用效果。
(A)输送装置具备:输送路,向输送方向输送通过记录部进行记录后的介质;以及接触部,与所述输送路中输送的所述介质的前端接触,从而调整所述介质的输送状态,所述输送路具有将输送的介质向所述接触部引导的引导部,所述引导部具有能够摆动的第一引导部和与该第一引导部对置且能够摆动的第二引导部,所述第一引导部和所述第二引导部被设置成在所述输送路中未输送所述介质时配置于待机位置,且能够从所述待机位置向彼此远离对方侧的方向移动。
(B)输送装置也可以是,还具备在所述输送路中设置于比所述引导部更靠所述输送方向的上游侧的介质供给部,所述输送路具有从所述介质供给部至所述接触部的弯曲输送路,所述弯曲输送路具有:朝向使所述介质向第一方向侧弯曲的方向弯曲的第一弯曲路;以及位于比所述第一弯曲路更靠所述输送方向的下游的位置,并朝向使所述介质向与所述第一方向相反的方向即第二方向侧弯曲的方向弯曲的第二弯曲路。
根据该构成,在从介质供给部供给并在弯曲输送路中输送的介质的前端到达接触部之前,介质的前端按压第一引导部或第二引导部。并且,在介质的前端与接触部接触之后,介质能够按压第二引导部或第一引导部而弯曲。介质按压第一引导部和第二引导部的力根据记录后的基于介质的种类的挠曲容易度的倾向而不同。厚纸等难以挠曲的种类的介质强力按压第一引导部或第二引导部而使其从待机位置摆动,从而使第一输送面与第二输送面的距离扩大。通过扩大第一输送面与第二输送面的距离,弯曲用的空间向与介质的第一方向相反的方向即第二方向侧大幅扩展。当偏斜的介质的前端单侧与接触部接触,且在比第一弯曲部更靠输送方向下游侧的第二弯曲路中介质的前端形成向第二方向侧凸起的形状的弯曲部分时,通过使介质的弯曲部分不与引导部的表面不接触、或者减小接触时的压力,使得介质的弯曲部分能够容易地在宽度方向X上非对称地歪斜。由此,介质的前端与接触部抵接,从而能够矫正偏斜。
另一方面,容易挠曲的种类的介质按压第一引导部或第二引导部的力小,不能使第一引导部或第二引导部从待机位置摆动,或者只能以比第一介质少的摆动量使第一引导部或第二引导部摆动。由此,在容易挠曲的种类的介质的前端到达接触部的过程中,输送路不扩展,或者即便是扩展,其扩展量也比输送难以挠曲的种类的介质时少。因此,容易挠曲的种类的介质在狭窄的输送路中输送,卷曲得到抑制,从而能够抑制卡纸。
因此,能够良好地矫正多种介质的偏斜,能够抑制容易挠曲的种类的介质的卡纸。
(C)输送装置也可以是,在将位于所述介质供给部的上游且以所述介质供给部为起点的输送路设为上游输送路时,所述弯曲输送路和所述上游输送路具有在所述输送路中输送的所述介质接近第一方向侧时接触的第一输送面以及在所述输送路中输送的所述介质接近第二方向侧时接触的第二输送面,所述第一引导部构成所述第一输送面的一部分,所述第二引导部构成所述第二输送面的一部分,所述弯曲输送路的所述第一引导部和所述第二引导部位于待机位置时的所述第一输送面与所述第二输送面之间的距离的平均值在所述上游输送路的所述第一输送面与所述第二输送面之间的距离的平均值以下。
根据该构成,刚性高而难以挠曲的种类的介质通过在介质的前端到达接触部之前与第一引导部或第二引导部触碰而使第一引导部或第二引导部从待机位置摆动,从而能够扩大第一输送面与第二输送面之间的距离。无法使第一引导部或第二引导部摆动的刚性低而容易挠曲的种类的介质在介质的前端到达接触部之前无法扩大第一输送面与第二输送面之间的距离。容易挠曲的种类的介质在记录后容易卷曲,但在前端到达接触部之前,与刚性高的种类的介质相比,第一输送面与第二输送面之间的距离和上游输送路的第一输送面与第二输送面之间的距离相同或第一输送面与第二输送面之间的距离比上游输送路的第一输送面与第二输送面之间的距离窄。即,在容易挠曲的种类的介质在弯曲输送路中输送的期间,与仅输送介质的输送路的第一输送面与第二输送面之间的距离相同或比其窄,因而能够抑制在输送中卷曲。因此,能够抑制输送期间在第一输送面与第二输送面之间的距离扩大了的空间卷曲的介质卡在第一输送面或者第二输送面上而产生的介质的卡纸。
(D)输送装置也可以是,所述弯曲输送路具有在所述输送路中输送的所述介质接近第一方向侧时接触的第一输送面以及在所述输送路中输送的所述介质接近第二方向侧时接触的第二输送面,所述第一引导部和所述第二引导部位于待机位置时的所述弯曲输送路的所述第一输送面与所述第二输送面之间的距离在5mm以内。
根据该构成,第一引导部和第二引导部不摆动时的弯曲输送路中的第一输送面与第二输送面的距离在5mm以内。因此,在容易挠曲的种类的介质在弯曲输送路中输送的期间,即使介质的卷曲进入到第一输送面与第二输送面之间的距离最大的部位也不会卡住,从而能够以不发生卡纸的方式输送介质。
(E)输送装置也可以是,所述第一弯曲路位于比所述第二弯曲路更靠近所述介质供给部的位置,所述第一引导部设置于所述第一弯曲路的第一方向侧,该输送装置还具备:第一施力部件,将所述第一引导部向接近所述第二引导部的方向施力;以及第二施力部件,将所述第二引导部向接近所述第一引导部的方向施力,并且,使所述第一引导部从待机位置向远离所述第二引导部的方向摆动的载荷大于使所述第二引导部从待机位置向远离所述第一引导部的方向摆动的载荷。
根据该构成,由介质供给部供给的介质的前端必然先触碰摆动的载荷大的第一引导部。刚性高而难以挠曲的种类的介质通过在介质的前端到达接触部之前与第一引导部触碰而使第一引导部从待机位置摆动,从而能够扩大第一输送面与第二输送面之间的距离。
无法使第一引导部摆动的刚性低而容易挠曲的种类的介质在介质的前端到达接触部之前无法扩大第一输送面与第二输送面之间的距离。容易挠曲的种类的介质在记录后容易卷曲,但在前端到达接触部之前,与刚性高的种类的介质相比,第一输送面与第二输送面之间的距离窄,因而能够抑制在输送期间卷曲。因此,能够抑制输送期间在第一输送面与第二输送面之间的距离扩大了的空间卷曲的介质卡在第一输送面或者第二输送面上而产生的介质的卡纸。
另外,在介质的前端与接触部接触之后,若介质通过介质供给部被进一步推入时,则介质挠曲,该挠曲的弯曲部分与第二引导部触碰而使第二引导部从待机位置摆动。因此,对于在介质的前端到达接触部之前无法扩大第一输送面与第二输送面之间的距离的介质而言,在介质的前端与接触部接触之后使第一输送面与第二输送面之间的距离扩大,使得供介质挠曲的空间扩大,从而能够使介质弯曲,因此,能够使介质的前端与接触部抵接,从而矫正介质的偏斜。
(F)输送装置也可以是,所述第一引导部的摆动中心设置于所述第一引导部的相比所述输送方向的下游端更靠近上游端的位置,所述第二引导部的摆动中心设置于所述第二引导部的相比所述输送方向的下游端更靠近上游端的位置。
根据该构成,在被输送的介质的前端到达向接触部引导的引导部的中央附近之前介质的前端与第一引导部或者第二引导部接触时,不易使第一引导部或者第二引导部从待机位置摆动。
在介质的前端与摆动中心的附近且摆动中心的下游侧触碰时,为了使第一引导部或第二引导部摆动,需要介质的前端强力按压第一引导部或第二引导部。对于刚性高的种类的介质而言,在前端到达接触部之前,强力按压第一引导部或第二引导部而使其从待机位置摆动,从而能够扩大第一输送面与第二输送面之间的距离。对于刚性低的种类的介质而言,若在前端到达接触部之前前端触碰到第一引导部或第二引导部,则介质整体沿着引导部的表面弯曲,因此,以未使第一输送面与第二输送面之间的距离扩大的状态输送,从而能够抑制发生卡纸。
当被输送的介质的前端超过向接触部引导的引导部的中央而接近接触部时,由于介质的前端位置远离摆动中心,因此,用于使第一引导部及第二引导部从待机位置摆动的力变小,从而容易使第一引导部及第二引导部摆动。当被输送的介质的前端单侧与接触部接触后介质弯曲时,在靠近用于使第一引导部或第二引导部摆动的力小的接触部的部分使第一引导部或第二引导部摆动,因此,能够确保较大的介质的弯曲量,从而使得介质的复原力容易发挥作用。由此,能够有效地矫正被输送的介质的偏斜。
(G)输送装置也可以是,所述第二引导部的摆动中心设置于夹着所述输送路的两侧中的所述第一引导部所处的一侧。
根据该构成,由于第二引导部的摆动中心设置于输送路的第一引导部所处的一侧,因此,即便是微小的力也容易使第二引导部摆动。对于刚性高的种类的介质而言,在前端的单侧与接触部接触之后,向第二方向侧凸起的形状的弯曲部分大力按压第二引导部,从而能够在第一方向侧形成空间。利用该空间,介质进一步形成向第一方向侧凸起的形状的弯曲部分,从而能够确保矫正偏斜所需的弯曲量。因此,即使在刚性高的种类的介质的偏斜大的情况下,也能够可靠地矫正偏斜。
另一方面,在刚性低的种类的介质使第二引导部摆动而形成弯曲部分时,对第二引导部的按压力小。即使介质与引导部的表面紧贴的面积增加,滑动阻力也不会变大。因此,即使在刚性低的种类的介质中,也能够可靠地矫正介质前端的偏斜。
在偏斜的介质的前端与接触部接触时,刚性低的种类的介质弯曲,其弯曲部分将第二引导部压低。刚性低的种类的介质能够以较小的力压低第二引导部。因此,被输送的刚性低的种类的介质在将第二引导部压低时压曲的可能性小。
(H)输送装置也可以是,在第一介质的前端到达所述接触部之前,当所述第一介质与所述第一引导部接触时,所述第一引导部被施加向远离所述第二引导部的方向摆动的载荷,并且,在基重比所述第一介质小的第二介质的前端到达所述接触部之前,当所述第二介质与所述第一引导部接触时,所述第一引导部被施加不使所述第一引导部摆动的载荷。
根据该构成,刚性高的种类的介质能够在前端到达接触部之前扩大输送路而矫正偏斜。基重比刚性高的种类的介质小的刚性低的种类的介质在前端到达接触部之前,不会使第一输送面与第二输送面之间的距离扩大,从而能够抑制卡纸。因此,能够良好地矫正刚性高的种类的介质以及刚性低的种类的介质的偏斜。
(I)输送装置也可以是,在所述第二介质的前端到达所述接触部之后,当所述第二介质与所述第二引导部接触时,所述第二引导部被施加向远离所述第一引导部的方向摆动的载荷。
根据该构成,在介质的前端到达接触部之前无法使第一引导部摆动的刚性低的种类的介质的前端到达接触部之后与第二引导部接触时,第二引导部向远离第一引导部的方向摆动。因此,能够使刚性低的种类的介质弯曲,从而能够矫正刚性低的种类的介质的偏斜。
(J)处理装置具备:输送路,向输送方向输送通过记录部进行记录后的介质;接触部,与所述输送路中输送的所述介质的前端接触,从而调整所述介质的输送状态;以及处理部,在所述输送路中设置于比所述接触部更靠所述输送方向的下游侧,并对通过了所述接触部的介质进行处理,所述输送路具有将输送的介质向所述接触部引导的引导部,所述引导部具有能够摆动的第一引导部以及与该第一引导部对置且能够摆动的第二引导部,所述第一引导部和所述第二引导部被设置成在所述输送路中未输送所述介质时配置于待机位置,且能够从所述待机位置向彼此远离对方侧的方向移动。
根据该构成,能够良好地矫正多种介质的偏斜,能够抑制容易挠曲的种类的介质的卡纸。
(K)处理装置也可以是,所述处理装置还具备在所述输送路中设置于比所述引导部更靠所述输送方向的上游侧的介质供给部,所述输送路具有从所述介质供给部至所述接触部的弯曲输送路,所述弯曲输送路具有:第一弯曲路,朝向使所述介质向第一方向侧弯曲的方向弯曲;以及第二弯曲路,朝向使所述介质向与所述第一方向相反的方向即第二方向侧弯曲的方向弯曲。
根据该构成,能够在抑制容易挠曲的种类的介质的卡纸的同时,良好地矫正多种介质的偏斜。
(L)处理装置也可以是,在将位于所述介质供给部的上游且以所述介质供给部为起点的长度与所述弯曲输送路相同的输送路设为上游输送路时,所述弯曲输送路和所述上游输送路具有在所述输送路中输送的所述介质接近第一方向侧时接触的第一输送面以及在所述输送路中输送的所述介质接近第二方向侧时接触的第二输送面,所述第一引导部构成所述第一输送面的一部分,所述第二引导部构成所述第二输送面的一部分,所述弯曲输送路的所述第一引导部和所述第二引导部位于待机位置时的所述第一输送面与所述第二输送面之间的距离的平均值在所述上游输送路的所述第一输送面与所述第二输送面之间的距离的平均值以下。
根据该构成,能够抑制输送期间在第一输送面与第二输送面之间的距离扩大了的空间卷曲的介质卡在第一输送面或者第二输送面上而产生的卡纸。
(M)处理装置也可以是,所述弯曲输送路具有在所述输送路中输送的所述介质接近第一方向侧时接触的第一输送面以及在所述输送路中输送的所述介质接近第二方向侧时接触的第二输送面,所述第一引导部和所述第二引导部位于待机位置时的所述弯曲输送路的所述第一输送面与所述第二输送面之间的距离在5mm以内。
根据该构成,即使介质的卷曲进入到第一输送面与第二输送面之间的距离最大的部位也不会卡住,从而能够以不发生卡纸的方式输送介质。
(N)处理装置也可以是,所述第一弯曲路位于比所述第二弯曲路更靠近所述介质供给部的位置,所述第一引导部设置于所述第一弯曲路的第一方向侧,该处理装置还具备:第一施力部件,将所述第一引导部向接近所述第二引导部的方向施力;以及第二施力部件,将所述第二引导部向接近所述第一引导部的方向施力,使所述第一引导部从待机位置向远离所述第二引导部的方向摆动的载荷大于使所述第二引导部从待机位置向远离所述第一引导部的方向摆动的载荷。
根据该构成,刚性高而难以挠曲的种类的介质能够通过扩大第一输送面与第二输送面之间的距离来矫正介质的偏斜。刚性低而容易挠曲的种类的介质能够抑制介质的卡纸,进而能够矫正介质的偏斜。
(O)处理装置也可以是,所述第一引导部的摆动中心设置于所述第一引导部的相比所述输送方向的下游端更靠近上游端的位置,所述第二引导部的摆动中心设置于所述第二引导部的相比所述输送方向的下游端更靠近上游端的位置。
根据该构成,在被输送的介质的前端到达向接触部引导的引导部的中央附近之前介质的前端与第一引导部或者第二引导部接触时,不易使第一引导部或者第二引导部从待机位置摆动。
(P)处理装置也可以是,所述第二引导部的摆动中心设置于夹着所述输送路的两侧中的所述第一引导部所处的一侧。
根据该构成,由于第二引导部的摆动中心设置于输送路的第一引导部所处的一侧,因此,基于相对于旋转方向的力的矢量方向的关系,即便是微小的力也容易使第二引导部摆动。
(Q)处理装置也可以是,在第一介质的前端到达所述接触部之前,当所述第一介质与所述第一引导部接触时,所述第一引导部被施加向远离所述第二引导部的方向摆动的载荷,并且,在基重比所述第一介质小的第二介质的前端到达所述接触部之前,当所述第二介质与所述第一引导部接触时,所述第一引导部被施加不使所述第一引导部摆动的载荷。
根据该构成,刚性高的种类的介质能够在前端到达接触部之前使第一引导部摆动而使输送路扩大,从而矫正偏斜,而基重比刚性高的种类的介质小的刚性低的种类的介质,由于不会使第一引导部摆动,因此,在前端到达接触部之前,不使第一输送面与第二输送面之间的距离扩大,从而能够抑制卡纸。
(R)处理装置也可以是,在所述第二介质的前端到达所述接触部之后,当所述第二介质与所述第二引导部接触时,所述第二引导部被施加向远离所述第一引导部的方向摆动的载荷。
根据该构成,刚性低的种类的介质使第二引导部摆动,从而能够使刚性低的种类的介质弯曲,因而能够矫正刚性低的种类的介质的偏斜。
(S)处理装置也可以是,所述处理部包括对所述介质进行打孔处理的打孔处理部。
根据该构成,处理装置能够在抑制了从容易挠曲的种类的介质至难以挠曲的种类的介质的各种介质的偏斜之后,对该介质进行打孔处理,因而能够抑制各种介质的打孔位置错位。

Claims (19)

1.一种输送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
输送路,向输送方向输送通过记录部进行记录后的介质;以及
接触部,与所述输送路中输送的所述介质的前端接触,从而调整所述介质的输送状态,
所述输送路具有将输送的介质向所述接触部引导的引导部,
所述引导部具有能够摆动的第一引导部以及与所述第一引导部对置且能够摆动的第二引导部,
所述第一引导部和所述第二引导部被设置成在所述输送路中未输送所述介质时配置于待机位置,且能够从所述待机位置向彼此远离对方侧的方向移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输送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输送装置还具备在所述输送路中设置于比所述引导部更靠所述输送方向的上游侧的介质供给部,
所述输送路具有从所述介质供给部至所述接触部的弯曲输送路,
所述弯曲输送路具有:
第一弯曲路,朝向使所述介质向第一方向侧弯曲的方向弯曲;以及
第二弯曲路,位于比所述第一弯曲路更靠所述输送方向的下游的位置,并朝向使所述介质向与所述第一方向相反的方向即第二方向侧弯曲的方向弯曲。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输送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将位于所述介质供给部的上游且以所述介质供给部为起点的输送路设为上游输送路时,
所述弯曲输送路和所述上游输送路具有在所述输送路中输送的所述介质接近第一方向侧时接触的第一输送面以及在所述输送路中输送的所述介质接近第二方向侧时接触的第二输送面,
所述第一引导部构成所述第一输送面的一部分,
所述第二引导部构成所述第二输送面的一部分,
所述弯曲输送路的所述第一引导部和所述第二引导部位于待机位置时的所述第一输送面与所述第二输送面之间的距离的平均值在所述上游输送路的所述第一输送面与所述第二输送面之间的距离的平均值以下。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输送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弯曲输送路具有在所述输送路中输送的所述介质接近第一方向侧时接触的第一输送面以及在所述输送路中输送的所述介质接近第二方向侧时接触的第二输送面,
所述第一引导部和所述第二引导部位于待机位置时的所述弯曲输送路的所述第一输送面与所述第二输送面之间的距离在5mm以内。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输送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弯曲路位于比所述第二弯曲路更靠近所述介质供给部的位置,
所述第一引导部设置于所述第一弯曲路的第一方向侧,
所述输送装置还具备:
第一施力部件,将所述第一引导部向接近所述第二引导部的方向施力;以及
第二施力部件,将所述第二引导部向接近所述第一引导部的方向施力,
使所述第一引导部从待机位置向远离所述第二引导部的方向摆动的载荷大于使所述第二引导部从待机位置向远离所述第一引导部的方向摆动的载荷。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输送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引导部的摆动中心设置于所述第一引导部的相比所述输送方向的下游端更靠近上游端的位置,
所述第二引导部的摆动中心设置于所述第二引导部的相比所述输送方向的下游端更靠近上游端的位置。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输送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引导部的摆动中心设置于夹着所述输送路的两侧中的所述第一引导部所处的一侧。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输送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第一介质的前端到达所述接触部之前,当所述第一介质与所述第一引导部接触时,所述第一引导部被施加向远离所述第二引导部的方向摆动的载荷,并且,
在基重比所述第一介质小的第二介质的前端到达所述接触部之前,当所述第二介质与所述第一引导部接触时,所述第一引导部被施加不使所述第一引导部摆动的载荷。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输送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第二介质的前端到达所述接触部之后,当所述第二介质与所述第二引导部接触时,所述第二引导部被施加向远离所述第一引导部的方向摆动的载荷。
10.一种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
输送路,向输送方向输送通过记录部进行记录后的介质;
接触部,与所述输送路中输送的所述介质的前端接触,从而调整所述介质的输送状态;以及
处理部,在所述输送路中设置于比所述接触部更靠所述输送方向的下游侧,并对通过了所述接触部的介质进行处理,
所述输送路具有将输送的介质向所述接触部引导的引导部,
所述引导部具有能够摆动的第一引导部以及与所述第一引导部对置且能够摆动的第二引导部,
所述第一引导部和所述第二引导部被设置成在所述输送路中未输送所述介质时配置于待机位置,且能够从所述待机位置向彼此远离对方侧的方向移动。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处理装置还具备在所述输送路中设置于比所述引导部更靠所述输送方向的上游侧的介质供给部,
所述输送路具有从所述介质供给部至所述接触部的弯曲输送路,
所述弯曲输送路具有:
第一弯曲路,朝向使所述介质向第一方向侧弯曲的方向弯曲;以及
第二弯曲路,朝向使所述介质向与所述第一方向相反的方向即第二方向侧弯曲的方向弯曲。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将位于所述介质供给部的上游且以所述介质供给部为起点的输送路设为上游输送路时,
所述弯曲输送路和所述上游输送路具有在所述输送路中输送的所述介质接近第一方向侧时接触的第一输送面以及在所述输送路中输送的所述介质接近第二方向侧时接触的第二输送面,
所述第一引导部构成所述第一输送面的一部分,
所述第二引导部构成所述第二输送面的一部分,
所述弯曲输送路的所述第一引导部和所述第二引导部位于待机位置时的所述第一输送面与所述第二输送面之间的距离的平均值在所述上游输送路的所述第一输送面与所述第二输送面之间的距离的平均值以下。
13.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弯曲输送路具有在所述输送路中输送的所述介质接近第一方向侧时接触的第一输送面以及在所述输送路中输送的所述介质接近第二方向侧时接触的第二输送面,
所述第一引导部和所述第二引导部位于待机位置时的所述弯曲输送路的所述第一输送面与所述第二输送面之间的距离在5mm以内。
14.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弯曲路位于比所述第二弯曲路更靠近所述介质供给部的位置,
所述第一引导部设置于所述第一弯曲路的第一方向侧,
所述处理装置还具备:
第一施力部件,将所述第一引导部向接近所述第二引导部的方向施力;以及
第二施力部件,将所述第二引导部向接近所述第一引导部的方向施力,
使所述第一引导部从待机位置向远离所述第二引导部的方向摆动的载荷大于使所述第二引导部从待机位置向远离所述第一引导部的方向摆动的载荷。
15.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引导部的摆动中心设置于所述第一引导部的相比所述输送方向的下游端更靠近上游端的位置,
所述第二引导部的摆动中心设置于所述第二引导部的相比所述输送方向的下游端更靠近上游端的位置。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引导部的摆动中心设置于夹着所述输送路的两侧中的所述第一引导部所处的一侧。
17.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第一介质的前端到达所述接触部之前,当所述第一介质与所述第一引导部接触时,所述第一引导部被施加向远离所述第二引导部的方向摆动的载荷,并且,
在基重比所述第一介质小的第二介质的前端到达所述接触部之前,当所述第二介质与所述第一引导部接触时,所述第一引导部被施加不使所述第一引导部摆动的载荷。
18.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第二介质的前端到达所述接触部之后,当所述第二介质与所述第二引导部接触时,所述第二引导部被施加向远离所述第一引导部的方向摆动的载荷。
19.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处理部包括对所述介质进行打孔处理的打孔处理部。
CN202011048470.7A 2019-10-09 2020-09-29 输送装置以及处理装置 Active CN112645126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9-185948 2019-10-09
JP2019185948A JP7342594B2 (ja) 2019-10-09 2019-10-09 搬送装置および処理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645126A true CN112645126A (zh) 2021-04-13
CN112645126B CN112645126B (zh) 2023-03-21

Family

ID=7534653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1048470.7A Active CN112645126B (zh) 2019-10-09 2020-09-29 输送装置以及处理装置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11161356B2 (zh)
JP (1) JP7342594B2 (zh)
CN (1) CN112645126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7454940B2 (ja) * 2019-12-19 2024-03-25 株式会社Pfu 媒体搬送装置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7271123A (ja) * 1994-03-28 1995-10-20 Canon Inc 画像記録装置
JPH08157107A (ja) * 1994-11-30 1996-06-18 Toshiba Corp 給紙装置
JP2009040539A (ja) * 2007-08-08 2009-02-26 Konica Minolta Business Technologies Inc 画像形成装置の記録紙搬送装置
CN102424293A (zh) * 2010-08-10 2012-04-25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输送装置及记录装置
JP2012098543A (ja) * 2010-11-02 2012-05-24 Konica Minolta Business Technologies Inc 画像形成装置
CN102602719A (zh) * 2011-01-24 2012-07-25 株式会社东芝 薄片输送装置、消去装置以及图像形成装置
US20130134661A1 (en) * 2011-11-30 2013-05-30 Kyocera Document Solutions Inc. Sheet transport device haging guide member,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including the same

Family Cites Familie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8113389A (ja) 1994-10-18 1996-05-07 Fuji Xerox Co Ltd 自動原稿搬送装置の原稿整合装置
JP3943861B2 (ja) 2000-09-12 2007-07-11 株式会社リコー 用紙処理装置
JP2013001547A (ja) 2011-06-20 2013-01-07 Konica Minolta Business Technologies Inc 画像形成装置
JP6723700B2 (ja) 2014-08-29 2020-07-15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シート搬送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17116748A (ja) 2015-12-24 2017-06-29 キヤノンファインテック株式会社 シート搬送装置と画像形成装置
JP7003440B2 (ja) 2016-07-13 2022-01-20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中間ユニット、後処理装置、及び印刷装置
US10245860B2 (en) 2016-07-13 2019-04-02 Seiko Epson Corporation Intermediate unit, post processing device, and printing apparatus

Patent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7271123A (ja) * 1994-03-28 1995-10-20 Canon Inc 画像記録装置
JPH08157107A (ja) * 1994-11-30 1996-06-18 Toshiba Corp 給紙装置
JP2009040539A (ja) * 2007-08-08 2009-02-26 Konica Minolta Business Technologies Inc 画像形成装置の記録紙搬送装置
CN102424293A (zh) * 2010-08-10 2012-04-25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输送装置及记录装置
JP2012098543A (ja) * 2010-11-02 2012-05-24 Konica Minolta Business Technologies Inc 画像形成装置
CN102602719A (zh) * 2011-01-24 2012-07-25 株式会社东芝 薄片输送装置、消去装置以及图像形成装置
US20130134661A1 (en) * 2011-11-30 2013-05-30 Kyocera Document Solutions Inc. Sheet transport device haging guide member,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including the same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7342594B2 (ja) 2023-09-12
JP2021059449A (ja) 2021-04-15
US11161356B2 (en) 2021-11-02
CN112645126B (zh) 2023-03-21
US20210107302A1 (en) 2021-04-1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8899742B2 (en) Image recording apparatus
EP2784013B1 (en) Recording apparatus
US8899575B2 (en) Sheet feeding device and recording apparatus
JP7208583B2 (ja) 媒体搬送装置、及び媒体処理装置
CN112645126B (zh) 输送装置以及处理装置
US9315046B2 (en) Recording apparatus
JP7283061B2 (ja) 媒体搬送装置、媒体処理装置、制御方法
JP6388386B2 (ja) 記録装置およびシート給送装置
US9199484B2 (en) Recording apparatus
JP4969375B2 (ja) 用紙搬送装置
JP2002332123A (ja) シート給送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US20080210760A1 (en) Media Storage Apparatus And Media Processing Apparatus
US11565902B2 (en) Medium reversing and discharging device
JP2007031134A (ja) シート部材整合装置、シート部材処理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6369339B2 (ja) 画像記録装置
JP2013040037A (ja) 搬送装置、および記録装置
CN111302133B (zh) 骑马订处理装置、骑马订处理装置的控制方法
JP2018118469A (ja) 製本装置
JPH11227978A (ja) シート処理装置及び記録装置
JP2013075736A (ja) 用紙束積載装置及びそれを備えた用紙後処理装置
JP2023041275A (ja) 画像形成装置
WO2022071937A1 (en) Sheet inlet and outlet
JP2014065608A (ja) 給紙機構および該給紙機構を具備した記録装置
JP2003118911A (ja) シート排出機構
JPH0633859U (ja) 用紙排出機構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