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2600985A - 图像形成装置 - Google Patents

图像形成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2600985A
CN112600985A CN202010933932.7A CN202010933932A CN112600985A CN 112600985 A CN112600985 A CN 112600985A CN 202010933932 A CN202010933932 A CN 202010933932A CN 112600985 A CN112600985 A CN 112600985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image forming
forming apparatus
display panel
operator
portable termina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10933932.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福士研司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anon Inc
Original Assignee
Canon In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anon Inc filed Critical Canon Inc
Publication of CN11260098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600985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1/00Scanning, transmission or reproduction of documents or the like, e.g. facsimile transmission; Details thereof
    • H04N1/00127Connection or combination of a still picture apparatus with another apparatus, e.g. for storage, processing or transmission of still picture signals or of information associated with a still picture
    • H04N1/00281Connection or combination of a still picture apparatus with another apparatus, e.g. for storage, processing or transmission of still picture signals or of information associated with a still picture with a telecommunication apparatus, e.g. a switched network of teleprinters for the distribution of text-based information, a selective call terminal
    • H04N1/00315Connection or combination of a still picture apparatus with another apparatus, e.g. for storage, processing or transmission of still picture signals or of information associated with a still picture with a telecommunication apparatus, e.g. a switched network of teleprinters for the distribution of text-based information, a selective call terminal with a radio transmission apparatu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1/00Scanning, transmission or reproduction of documents or the like, e.g. facsimile transmission; Details thereof
    • H04N1/00127Connection or combination of a still picture apparatus with another apparatus, e.g. for storage, processing or transmission of still picture signals or of information associated with a still picture
    • H04N1/00281Connection or combination of a still picture apparatus with another apparatus, e.g. for storage, processing or transmission of still picture signals or of information associated with a still picture with a telecommunication apparatus, e.g. a switched network of teleprinters for the distribution of text-based information, a selective call terminal
    • H04N1/00307Connection or combination of a still picture apparatus with another apparatus, e.g. for storage, processing or transmission of still picture signals or of information associated with a still picture with a telecommunication apparatus, e.g. a switched network of teleprinters for the distribution of text-based information, a selective call terminal with a mobile telephone apparatu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50Machine control of 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e.g. regulating differents parts of the machine, multimode copiers, microprocessor control
    • G03G15/5016User-machine interface; Display panels; Control console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1/00Scanning, transmission or reproduction of documents or the like, e.g. facsimile transmission; Details thereof
    • H04N1/0035User-machine interface; Control console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1/00Scanning, transmission or reproduction of documents or the like, e.g. facsimile transmission; Details thereof
    • H04N1/0035User-machine interface; Control console
    • H04N1/00352Input means
    • H04N1/00384Key input means, e.g. buttons or keypad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1/00Scanning, transmission or reproduction of documents or the like, e.g. facsimile transmission; Details thereof
    • H04N1/0035User-machine interface; Control console
    • H04N1/00405Output means
    • H04N1/00408Display of information to the user, e.g. menu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1/00Scanning, transmission or reproduction of documents or the like, e.g. facsimile transmission; Details thereof
    • H04N1/0035User-machine interface; Control console
    • H04N1/00405Output means
    • H04N1/00408Display of information to the user, e.g. menus
    • H04N1/00411Display of information to the user, e.g. menus the display also being used for user input, e.g. touch screen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1/00Scanning, transmission or reproduction of documents or the like, e.g. facsimile transmission; Details thereof
    • H04N1/0035User-machine interface; Control console
    • H04N1/00405Output means
    • H04N1/00408Display of information to the user, e.g. menus
    • H04N1/00413Display of information to the user, e.g. menus using menus, i.e. presenting the user with a plurality of selectable op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1/00Scanning, transmission or reproduction of documents or the like, e.g. facsimile transmission; Details thereof
    • H04N1/0035User-machine interface; Control console
    • H04N1/00405Output means
    • H04N1/00408Display of information to the user, e.g. menus
    • H04N1/00413Display of information to the user, e.g. menus using menus, i.e. presenting the user with a plurality of selectable options
    • H04N1/00416Multi-level menus
    • H04N1/00419Arrangements for navigating between pages or parts of the menu
    • H04N1/00424Arrangements for navigating between pages or parts of the menu using a list of graphical elements, e.g. icons or icon bar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1/00Scanning, transmission or reproduction of documents or the like, e.g. facsimile transmission; Details thereof
    • H04N1/0035User-machine interface; Control console
    • H04N1/00405Output means
    • H04N1/00482Output means outputting a plurality of job set-up options, e.g. number of copies, paper size or resolution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1/00Scanning, transmission or reproduction of documents or the like, e.g. facsimile transmission; Details thereof
    • H04N1/0035User-machine interface; Control console
    • H04N1/00405Output means
    • H04N1/0049Output means providing a visual indication to the user, e.g. using a lamp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1/00Scanning, transmission or reproduction of documents or the like, e.g. facsimile transmission; Details thereof
    • H04N1/44Secrecy systems
    • H04N1/4406Restricting access, e.g. according to user identity
    • H04N1/4413Restricting access, e.g. according to user identity involving the use of passwords, ID codes or the like, e.g. PIN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1/00Scanning, transmission or reproduction of documents or the like, e.g. facsimile transmission; Details thereof
    • H04N1/44Secrecy systems
    • H04N1/4406Restricting access, e.g. according to user identity
    • H04N1/4433Restricting access, e.g. according to user identity to an apparatus, part of an apparatus or an apparatus function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12/00Security arrangements; Authentication; Protecting privacy or anonymity
    • H04W12/06Authentication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4/00Ser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Facilities therefor
    • H04W4/80Services using short range communication, e.g. near-field communication [NFC], radio-frequency identification [RFID] or low energy communication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6/00Connection management
    • H04W76/10Connection setup
    • H04W76/14Direct-mode setup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2201/00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scanning, transmission or reproduction of documents or the like, and to details thereof
    • H04N2201/0008Connection or combination of a still picture apparatus with another apparatus
    • H04N2201/0034Details of the connection, e.g. connector, interface
    • H04N2201/0048Type of connection
    • H04N2201/006Using near field communication, e.g. an inductive loop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2201/00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scanning, transmission or reproduction of documents or the like, and to details thereof
    • H04N2201/0008Connection or combination of a still picture apparatus with another apparatus
    • H04N2201/0074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a still picture apparatus by the connected apparatus
    • H04N2201/0075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a still picture apparatus by the connected apparatus by a user operated remote control device, e.g. receiving instructions from a user via a computer terminal or mobile telephone handset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2201/00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scanning, transmission or reproduction of documents or the like, and to details thereof
    • H04N2201/0077Types of the still picture apparatus
    • H04N2201/0094Multifunctional device, i.e. a device capable of all of reading, reproducing, copying, facsimile transception, file transception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12/00Security arrangements; Authentication; Protecting privacy or anonymity
    • H04W12/40Security arrangements using identity modules
    • H04W12/47Security arrangements using identity modules using near field communication [NFC] or 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 [RFID] modul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Multimedia (AREA)
  • Human Computer Interaction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 Computer Security & Cryptography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Facsimiles In General (AREA)
  • Accessory Devices And Overall Control Thereof (AREA)
  • Electrophotography Configuration And Component (AREA)
  • Control Or Security For Electrophotography (AREA)

Abstract

公开了图像形成装置。一种用于通过与便携式终端的近场无线通信来认证便携式终端的图像形成装置包括:图像形成部,被配置成在片材上形成图像;以及操作部,被配置成接收操作者的操作。操作部包括能够响应于便携式终端的认证而显示关于图像形成的信息的显示面板,并且在其中包括用于与便携式终端建立近场无线通信的天线。显示面板能够显示用于引导操作者以便将便携式终端保持在显示面板上方的引导画面。

Description

图像形成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能够与便携式终端进行近场无线通信的诸如复印机或打印机之类的图像形成装置。
背景技术
存在能够将由NFC(近场通信)表示的近场无线通信作为通信类型的图像形成装置。近年来,存在设置有用于近场无线通信的读取器/写入器的诸如智能电话和平板电脑之类的便携式终端,并且能够从这些便携式终端执行各种认证并且能够从便携式终端执行图像形成装置的操作输出操作的技术已经被散布。
在日本公开专利申请(JP-A)2017-196747中公开的图像形成装置中,用于NFC的检测部设置在用于接收诸如操作人员或服务人员之类的操作者的操作的触摸面板(显示面板)外部。在检测部中,设置用于执行NFC通信的天线线圈。另外,在检测部中,作为用于将便携式终端保持在检测部上方的目标的十字标记被打印在检测部上。响应于由操作者利用十字标记作为标志(目标)将便携式终端保持在检测部上方,图像形成装置执行操作者的认证。
因此,在采用将检测部部署在显示面板的外部的构造的情况下,操作者利用打印在检测部上的十字标记作为标志将便携式终端保持在显示面板上方。另一方面,在采用天线线圈和显示面板被部署为彼此重叠的构造的情况下,操作者在其上方保持便携式终端的位置是显示面板,但是显示面板是显示诸如打印条件之类的关于图像形成的信息的地方,因此,操作者无法识别操作者在其上方保持便携式终端的位置。
发明内容
根据本发明的一方面,提供了一种用于通过与便携式终端的近场无线通信来认证便携式终端的图像形成装置,该图像形成装置包括:图像形成部,被配置成在片材上形成图像;以及操作部,被配置成接收操作者的操作,其中,操作部包括能够响应于便携式终端的认证而显示关于图像形成的信息的显示面板,并且在其中包括被配置成与便携式终端建立近场无线通信的天线,并且其中,显示面板能够显示用于引导操作者以便将便携式终端保持在显示面板上方的引导画面。
通过以下参考附图对示例性实施例的描述,本发明的更多特征将变得清楚。
附图说明
图1是图像形成装置的示意图。
图2是右侧的图像形成装置的示意图。
图3是用于示出图像形成装置的硬件构造的框图。
图4是用于示出NFC标签部的硬件构造的框图。
图5是用于示出便携式终端的硬件构造的框图。
图6是用于示出NFC_R/W部的硬件构造的框图。
图7是用于示出当图像形成装置与便携式终端建立NFC和WiFi通信时的机制的示意图。
图8的部分(a)至(d)是用于示出在便携式终端中用于执行NFC的应用的示意图。
图9是显示在显示面板上的关于图像形成的信息的示例。
图10是用于示出操作部的结构的示意图。
图11的部分(a)和(b)是用于示出显示在显示面板上的画面的示意图。
图12是用于示出从目标标记被显示之后的Wi-Fi通信的开始到Wi-Fi通信的结束的Wi-Fi通信的控制流程的流程图。
图13是用于示出当目标标记变为不显示时的定时的流程图。
图14的部分(a)和(b)是分别用于示出主选单画面和设定画面的示例的示意图。
图15的部分(a)至(c)是用于示出显示面板和环形线圈之间的位置关系的示意图。
图16的部分(a)至(c)是用于示出目标标记和环形线圈之间位置关系的示意图。
图17是用于示出显示在显示面板上的登录图标的示意图。
图18是用于示出个人信息输入画面的示意图。
图19是用于示出目标标记和登录图标之间的位置关系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在下文中,将参考附图描述用于执行本发明的实施例。在下面的描述中,关于构成元件的尺寸、材料、形状和相对布置,除非另有说明,否则本发明的范围不旨在限于以下描述的这些。另外,在下面的实施例中,“操作部2”将被描述为包含环形线圈26(261、262、263、264)的部分。
<实施例1>
(图像形成装置)
图1是示出实施例1中的图像形成装置1的总体结构的示意图。图像形成装置1例如是具有诸如复印功能、读取功能和打印功能之类的各种功能的多功能机器。但是,用于执行本发明的图像形成装置不限于复印机,例如,图像形成装置也可以是不包括图像读取装置152的打印机。
在图1中,图像形成装置1包括图像形成单元并且包括图像读取装置152,该图像形成单元用于在诸如作为要被记录的对象的记录片材之类的片材上形成图像,该图像读取装置152相对于竖直方向设置在图像形成单元上方,用于读取诸如要被读取的原稿之类的片材上的图像。图像形成装置1还包括操作部2,诸如操作人员或服务人员之类的操作者通过该操作部2输入信息。操作部2包括显示面板73(稍后描述)和硬件键部72(稍后描述)。
在此,在这个实施例中,操作部2包括显示面板73和硬件键部72,但是也可以采用不设置硬件键部72的所谓无键构造。在这种构造的情况下,操作部2仅包括显示面板73。显示面板73是触摸面板,并且操作者通过诸如触摸或轻击之类的操作来输入信息。另外,显示面板73能够向操作者显示关于图像形成的信息。例如,当操作者在片材上打印图像时,在显示面板73上显示关于其大小、(打印的)片材的数量等的信息。另外,在显示面板73上,显示面板73还显示表示图像形成装置在图像形成期间的消息。例如,诸如“在打印期间”之类的消息与这个消息对应。这些与图像形成操作有关的信息将被统称为“关于图像形成的信息”。
虽然稍后具体描述,但是响应于操作者通过将便携式终端6保持在显示面板73上方而执行的认证,显示面板73显示关于图像形成的信息。例如,假设操作者在便携式终端6中选择要被打印的图像文件。在这种状态下,当操作者将便携式终端6保持在显示面板73上方时,在显示面板73上显示用于设定打印片材的数量的画面。这个画面与要在其上显示关于图像形成的信息的画面对应。当操作者输入打印片材的数量并按下开始按钮时,在便携式终端6中选择的图像被打印在所选择的(输入的)数量的打印片材中。
在图像形成装置1的图像形成操作中,首先,图像通过图像读取装置152或连接到图像形成装置1的诸如个人计算机之类的未示出的图像输入部件被输入到图像形成装置1。然后,从设置在图像形成装置1的下部处的容纳部150一张一张地馈送要被记录的片材,并且输入的图像通过图像形成部158被转印到片材上,然后被输出到机身(in-body)片材(纸张)排出空间153。图像形成部158是诸如感光鼓156、显影设备、充电器和中间转印带之类的用于形成图像的部分的通用术语。
对于图像形成,诸如输出的片材数量和图像大小之类的各种输出条件被从操作部2输入,并且基于这样的信息,执行图像形成装置1的控制。从操作者容易操作的观点来看,在许多情况下,操作部2设置在图像形成装置1的前(表面)侧的图像形成装置1的上部处。顺便提及,当操作者面对图像形成装置1以便操作图像形成装置1时,从图像形成装置1看时操作者站立的一侧被定义为前侧。相对于竖直方向,操作部2设置在容纳部150的上方。在容纳部150和机身片材排出部153之间,设置了构成图像形成装置1的前侧外壳的前盖151。在执行包括感光鼓156的鼓盒(鼓单元)157的更换或调色剂盒的更换的情况下,操作者通过打开这个前盖151来执行更换操作。鼓盒157或调色剂盒通过被从图像形成装置1的前侧从图像形成装置1抽出并插入图像形成装置1中而被更换。即,前盖151在前盖151关闭用于允许这些盒通过的开口155的关闭位置和前盖151打开开口155的打开位置之间是可旋转的,并且当前盖151处于打开位置时,这些盒被更换。当前盖151处于打开位置时,鼓盒157和调色剂盒能够通过开口155被从图像形成装置1中抽出并插入图像形成装置1中。当前盖151被移动到打开位置时,图像形成部158的一部分被暴露。操作部2相对于竖直方向被设置在前盖151的上方。在此,设置有操作部2的一侧是图像形成装置1的前(表面)侧,并且与前(表面)侧相对的一侧被称为图像形成装置1的后(表面)侧。另外,当从图像形成装置1的前侧看时,相对于与图像形成装置1的前后方向垂直的宽度方向,一侧被称为右(手)侧,并且另一侧被称为左(手)侧。
另外,如图1中所示,这个实施例中的图像形成装置1包括人传感器160。人传感器160是用于检测存在于图像形成装置1的周边的物体的传感器。人传感器160被用于检测接近图像形成装置1的人(诸如操作人员或服务人员之类的操作者)。从人传感器160输出的信号被输入到控制器3(图3)的CPU 7并由CPU 7处理。人传感器160在图像形成装置1的前部处包括弧形检测区域。人传感器160在这个检测区域中检测人。
人传感器160是超声传感器,该超声传感器输出非可听范围内的40kHz的脉冲波,并接收由物体(人)反射的脉冲波的反射波。顺便提及,如果传感器能够检测物体(包括人),那么人传感器160也可以是除了超声传感器以外的传感器。例如,也可以使用与超声传感器的情况类似的能够每隔一定时间确认传感器与物体之间的距离变化的红外传输/接收模块或者用于接收从人辐射的红外辐射的红外光接收传感器。或者,也可以使用用于基于传感器和物体之间的静电电容来测量传感器和物体之间的距离的静电电容传感器。另外,也可以使用红外接收部被布置成线或矩阵的红外阵列传感器,或者相机。顺便提及,这些传感器也可以被部署为面朝上,以便在不受诸如放置在桌上的个人计算机之类的障碍物的影响的情况下检测人。
图2是从图像形成装置1的右侧看时图像形成装置1的示意图。操作部2设置在图像形成装置2的前侧。另外,操作部2被设置成相对于图像形成装置1的主组件倾斜。为此,诸如操作人员或服务人员之类的操作者能够容易地操作操作部2。
图像形成装置1能够与便携式终端6执行近场无线通信。近场无线通信被称为NFC(近场通信),并且特别符合由ISO/IEC 18092、ISO/IEC 21481等表示的并且通信距离为10cm或更小的短程(距离)无线(无线电)通信标准,并且包括Felica(注册商标)和Mifare(注册商标)。另外,在本文中,蓝牙(注册商标)也被视为一种近场无线通信。在这个实施例中,作为近场无线通信的示例,将描述用于执行NFC的形式。
另外,这个实施例中的图像形成装置1和便携式终端6还能够在它们之间执行正常的无线通信。本文所指的无线通信是由Wi-Fi通信表示的无线通信。与诸如NFC之类的近场无线通信相比较,诸如Wi-Fi通信之类的无线通信的可通信区域的范围宽。另外,还有关于能够一次传输和接收的数据的容量,与诸如NFC之类的近场无线通信相比较,诸如Wi-Fi通信之类的无线通信也大。在这个实施例中,作为与近场无线通信相比可通信范围较广且通信速度较高的普通无线通信的示例,将描述用于执行Wi-Fi通信的形式。
为了在便携式终端6和图像形成装置1之间建立NFC,图像形成装置1的操作部2设置有NFC标签部4,并且无线LAN通信部5设置在图像形成装置1的主组件内部。NFC标签部4和无线LAN通信部5通过接口连接到用于控制图像形成装置1的操作的控制器3。便携式终端6例如是操作者拥有的台式终端或智能电话。通过使用便携式终端6,可以与图像形成装置1执行近场无线通信和正常无线通信。
(硬件构造)
图3是示出这个实施例中的图像形成装置1的硬件构造的框图。如图3中所示,图像形成装置1包括操作部2、控制器3、无线LAN通信部5、读取部10、打印处理部11和存储部13。
操作部2设置有用于向操作者显示信息的构造以及用于从操作者接收操作的构造。操作部2包括由例如液晶面板构成的用于显示各种信息的显示部2a(显示面板的示例)。另外,操作部2包括操作输入部2b,该操作输入部2b用于检测通过设置在显示部2a上的触摸面板等的操作,并且用于允许根据其检测结果输入操作者的操作指令。另外,操作部2包括操作面板微计算机2d,该操作面板微计算机2d用于控制显示部2a和操作输入部2b并用于与控制器3通信。另外,操作部2包括用于生成伴随操作的各种操作声音的操作声音生成部2c。
显示部2a能够通过经由用于图像数据的传送线(未示出)从控制器3接收图像数据来在液晶面板上显示图像。NFC标签部4基于NFC标准与外部设备执行NFC。通过NFC,在外部设备和控制器3之间执行数据的输入和输出。NFC标签部4由用于RFID(射频识别)的IC构成,并且作为NFC标签来操作。
控制器3包括CPU 7、存储器8和定时器9,并且控制各个部的操作。CPU 7读取并执行存储在存储设备13中的程序14。程序14是用于使控制器3执行各种处理的程序。存储器8存储伴随CPU 7执行各种处理的临时数据。定时器9用于在控制器3执行各种处理时执行定时。
无线LAN通信部5与外部设备执行无线LAN通信处理,并执行在外部设备与控制器3之间执行的数据输入和输出。这个实施例中的无线LAN通信部5基于无线LAN标准执行无线LAN通信的处理。具体而言,根据无线LAN标准,无线LAN通信部5执行数据包的发送(传输)和接收处理。
顺便提及,无线LAN通信部5与无线LAN直接模式对应,并且无线LAN通信部5作为无线LAN接入点(软件接入点)来操作。由此,可以在不通过外部无线LAN接入点的情况下与外部设备执行无线LAN通信。
读取部10是用于读取原稿图像并用于生成图像数据的处理部。例如,读取部10包括用于从最顶部的原稿起一张一张地馈送堆叠在原稿堆叠台上的多张原稿的原稿馈送部,并且包括用于将读取的原稿图像转换成图像数据并用于输出图像数据的图像数据输出部。
打印处理部11是用于通过基于图像数据执行打印处理来输出打印物的处理部。例如,打印处理部11包括用于基于图像数据形成图像的图像形成部158、用于将由图像形成部158形成的调色剂图像(图像)转印到片材上的转印部以及用于将转印的调色剂图像定影在片材上的定影部。另外,打印处理部11还包括用于排出打印有调色剂图像的打印物的打印物输送部及类似的部。
存储部13是用于存储各种信息的存储设备。存储部13存储上述程序14。
虽然稍后具体描述,但是当人传感器160检测到人时,人传感器160向CPU 7发送信号,以便使图像形成装置1从省电模式恢复到正常模式。
图4是具体示出NFC标签部4的硬件构造的示例的框图。NFC标签控制器21执行NFC标签部14的各个部的控制,并且通过接口相对于控制器3执行数据输入和输出。
标签读取中断生成部21a被构成在NFC标签控制器21内部,并且通过与外部设备的NFC通信,当执行从NFC标签数据读取标签数据并且将标签数据写入到NFC标签数据中时,标签读取中断生成部21a生成中断信号。标签读取中断生成部21a包括连接到控制器3的中断信号输出。
存储器22存储从控制器3或便携式终端6作为NFC标签数据写入的数据,并且由非易失性存储器构成。另外,写入到存储器22中的数据能够被控制器3读取。
当与外部设备的NFC被建立时,RF控制器23执行用于RF通信的电磁辐射的调制和解调处理。
当执行与外部设备的NFC时,RF接口部24通过经受电磁辐射而执行电磁耦合,并且执行电磁辐射(电磁波)的接收和发送处理。
RF场检测部25在与外部设备的NFC中在RF接口部24经受电磁辐射的时段中检测电磁场(RF场)。具体而言,RF场检测部25检测电磁辐射的电功率(能量)。RF场检测部25的检测输出连接到控制器3。
环形线圈26是用于建立NFC的线圈。在这个实施例中,环形线圈26以环状形成,用于通过经受来自外部设备的电磁辐射来执行电磁耦合并且然后用于通过电磁辐射来建立通信。虽然稍后具体描述,但是环形线圈26电连接到未示出的基板,并且本文中所称的环形线圈26是排除基板的环形线圈部(天线的示例)。在这个实施例中,NFC标签部4通过经受来自外部设备的电磁辐射来执行电磁耦合,并且通过接收由于由这个电磁耦合生成的电动势而供应的电力来操作。
图5是示出便携式终端6的硬件构造的示例的框图。控制器31控制便携式终端6,并且由CPU 32和存储器33构成。CPU 32读取并执行存储在存储设备(部)35中的各种程序。存储器33存储伴随CPU 32执行程序的临时数据等。
操作部34设置有用于向操作者显示信息的构造以及用于从操作者接收操作的构造。操作部34由例如液晶面板构成,并且包括用于显示各种信息的显示部34a(显示面板的示例)。另外,操作部34检测对设置在显示部34a上的触摸面板等的操作,并且包括用于根据其检测结果通过接触来输入操作指令的操作输入部34b。另外,操作部34包括用于通过控制显示部34a或操作输入部34b来与控制器31通信的操作面板微计算机34d。另外,操作部34包括用于生成伴随操作的各种操作声音的操作声音生成部34c。
NFR_R/W部分36基于NFC标准执行NFC,并且因此执行在外部设备和控制器3之间执行的数据输入和输出。
无线LAN通信部37基于无线LAN标准与外部设备执行通信处理,因此执行在外部设备和控制器31之间执行的数据输入和输出。在这个实施例中,无线LAN通信部37基于无线LAN标准执行无线LAN通信的处理。具体而言,根据无线LAN通信过程,无线LAN通信部37执行数据包的发送和接收处理。
相机38是用于图像拾取的相机。QR码(注册商标)分析部39分析读取的QR码并获取QR码数据。
另外,虽然在图5中未示出,但是便携式终端6设置有便携式终端设备所需的诸如电池或电压控制器之类的电压(电力)供应构造。
图6是具体示出NFC_R/W部36的硬件构造的示例的框图。NFR_R/W控制器41通过接口相对于控制器31执行数据输入和输出。
当执行与外部设备的NFC时,RF控制器42执行用于RF通信的电磁辐射的调制和解调。
当执行与外部设备的NFC时,RF接口部43通过电磁辐射(或通过经受电磁辐射)来执行电磁耦合,并因此执行电磁辐射的接收和发送处理。
环形线圈44是用于与外部设备建立NFC的线圈。在这个实施例中,通过使外部设备经受电磁辐射来执行电磁耦合,以使得通过一个或多个完整圆周形成环,以便通过电磁辐射来执行通信。
(图像形成装置和便携式终端之间的NFC和Wi-Fi通信)
图7是用于示出这个实施例中的图像形成装置1与便携式终端6建立诸如NFC和Wi-Fi之类的无线通信(Wi-Fi通信)的机制的示意图。便携式终端6的NFC_R/W部36与图像形成装置1的NFC标签部4执行电磁耦合,并且通过NFC来读取NFC标签部4的NFC标签数据。NFC标签数据包括执行Wi-Fi通信所必需的SSID、加密密钥和IP地址。即,操作者能够通过执行将便携式终端6保持在图像形成装置1上方的操作来获取用于与图像形成装置1建立Wi-Fi通信的SSID、加密密钥和IP地址,因此能够开始便携式终端6和图像形成装置1之间的Wi-Fi通信。
图像形成装置1通过NFC来执行便携式终端6的认证(即,对操作便携式终端6的操作者的认证),并通过Wi-Fi通信来执行数据传送。
首先,将描述从便携式终端6到图像形成装置1执行的由图7中的S1000指示的操作。NFC_R/W部36执行用于读取NFC标签部4的NFC标签数据的轮询操作。轮询是多个设备和多个软件彼此平滑地关联的控制类型之一。通过执行轮询操作,可以防止由于旨在与主系统(这个实施例中的图像形成装置1)建立通信的某个系统(这个实施例中的便携式终端6)与另一系统的竞争而引起的不便的发生。
响应于从便携式终端6执行的轮询,图像形成装置1致动NFC标签部4。便携式终端6的NFC_R/W部36的NFC_R/W控制器41控制RF控制器42,并因此基于NFC标准来修改电磁辐射。这个修改的波(辐射)被传输到RF接口部43。另外,从RF接口部43通过环形线圈44辐射传输的修改的波作为电磁辐射。通过这个(辐射的)电磁辐射,在NFC_R/W部36和NFC标签部4的附近形成RF场,使得NFC_R/W部36和NFC标签部4彼此电磁耦合。即,开始NFC。
接下来,将描述在开始NFC之后从图像形成装置1到便携式终端6执行的由图7中的S1001指示的操作。
在S1000中,环形线圈26接收从环形线圈44辐射的电磁辐射。接收到的电磁辐射被传输到RF接口部24,并且RF接口部24生成由于电磁耦合而引起的电动势。通过这个电动势,NFC标签部4被供应电力,并因此操作。同时,由RF接口部24接收的电磁辐射被传输到RF控制器23。
NFC标签控制器21控制RF控制器23,并且通过对传输到RF控制器23并由RF控制器23调制的电磁辐射进行解调来获取解调数据。NFC标签控制器21获取解调数据并且检测从便携式终端6进行了NFC标签数据的读取要求。由此,NFC标签控制器21读取作为NFC标签数据写入到存储器22中的数据(SSID,加密密钥和IP地址),然后将该数据作为响应数据传送到RF控制器23。
NFC标签控制器21通过控制RF控制器23来调制响应数据。NFC标签控制器21通过控制RF控制器23基于NFC标准来调制响应数据。经调制的数据通过RF接口部24和环形线圈26作为电磁辐射被辐射。响应于响应数据的发送的结束,NFC标签控制器21通过标签读取中断生成部21a来生成中断信号。
然后,便携式终端6的环形线圈44接收具有从图像形成装置1的环形线圈26辐射的响应数据的电磁辐射。接收到的电磁辐射通过RF接口部43被传输到RF控制器42。NFC_R/W控制器41控制RF控制器42,并因此解调被传输到RF控制器42的电磁辐射,使得NFC_R/W控制器41获取解调数据。
此后,NFC_R/W控制器41向控制器31通知NFC标签部4的NFC标签数据的读取的完成。同时,NFC_R/W控制器41将读取的NFC标签数据传送到控制器31。
当便携式终端6从NFC_R/W部36的NFC_R/W控制器41接收到表示NFC标签数据的读取完成的通知时,控制器31使操作面板34的操作声音生成部34c生成操作完成声音。
由此,操作者能够通过便携式终端(设备)6的NFC_R/W部36知道图像形成装置中的NFC标签部4的NFC标签数据的读取完成。
另一方面,除了数据输出侧和数据读取侧之间的关系反转之外,图像形成装置1的NFC标签部4获取便携式终端6的NFC标签部36的数据的情况与上述情况类似。
接下来,通过使用由便携式终端6通过NFC获取的NFC标签数据(SSID、加密密钥和IP地址),将描述Wi-Fi通信的连接要求被从便携式终端6输出到图像形成装置1的步骤S1002。
一般而言,在诸如Wi-Fi之类的无线通信中,通过将Wi-Fi就绪终端连接到执行中继点的功能的接入点来形成网络。在这个实施例的示例中,接入点与图像形成装置1对应,并且Wi-Fi就绪终端与便携式终端6对应。在此,例如,在存在各自执行接入点的功能的多个图像形成装置的情况下,便携式终端6必须选择便携式终端6应当连接到哪个接入点。操作者被要求辨别便携式终端6应当连接到哪个接入点,并且这时用作辨别指标的手段是SSID。在操作者在不使用NFC的情况下执行便携式终端6到图像形成装置1的无线通信的情况下,需要从多个SSID中选择与图像形成装置1对应的SSID,然后将便携式终端6连接到图像形成装置1。通过经由NFC自动地获取SSID,可以节省时间和精力,使得操作者手动选择与图像形成装置1对应的SSID。该SSID被包括在NFC标签数据中。
在可以通过SSID辨别(识别)图像形成装置的情况下,执行Wi-Fi通信的建立,但是这时需要加密密钥。加密密钥被要求以加密通信内容。当操作者手动选择SSID时,操作者还手动输入加密密钥。NFC标签数据包括SSID,因此,响应于操作者进行的便携式终端6对NFC标签部4的触摸,除了SSID之外,加密密钥也被发送到便携式终端6。
另外,NFC标签数据还包括关于图像形成装置1的IP地址的信息。为此,获取了NFC标签数据的便携式终端6能够知道网络上的图像形成装置的地址。
因此,图像形成装置1对便携式终端6的认证结束。便携式终端6和图像形成装置1通过由图像形成装置1执行的便携式终端6的认证来准备用于传送数据的无线通信连接(通过Wi-Fi通信的连接)。
首先,获取了NFC标签数据的便携式终端6通过使用这个数据向图像形成装置1发送用于与图像形成装置1建立Wi-Fi通信的“连接要求”。然后,接收到“连接要求”的图像形成装置向便携式终端6发送表示图像形成装置1接收到该要求的消息作为“连接响应”,使得建立Wi-Fi通信的状态。
如上所述,响应于操作者进行的便携式终端6对NFC标签部4的触摸,开始NFC。由操作者执行的操作仅仅是便携式终端6对NFC标签部4的触摸,并且所有的SSID的选择和加密密钥的输入都是自动执行的。为此,对于操作者,响应于便携式终端6对NFC标签部4的触摸而开始Wi-Fi通信,因此操作者实际上可以感觉到良好的可用性。
图8的部分(a)至(d)是各自示出了在启动专用应用的状态下便携式终端6的画面的示意图。图8的部分(a)示出了当启动专用应用时在便携式终端6上显示的画面。此时,便携式终端6辐射用于执行轮询的电磁辐射。在这个实施例中,设置了“取消”项。当操作者触摸这个项时,便携式终端6停止用于执行轮询的电磁辐射,并且应用结束。另外,在从图8的部分(a)中所示的“搜索多功能机器”(进行中)的画面的显示起经过了预定时间的情况下,应用自动结束。
图8的部分(b)是响应于便携式终端6和图像形成装置1之间的Wi-Fi通信的建立而临时显示的画面。通过显示这个画面,操作者能够确认便携式终端6与图像形成装置1之间的Wi-Fi通信的建立。
在临时显示图8的部分(b)的画面之后,画面转移到图8的部分(c)的画面。图8的部分(c)的画面是用于选择要被执行的作业的作业选择画面。在这个实施例中,在这个作业选择画面中,显示三个项“捕获”、“打印”和“结束应用”。顺便提及,在这个画面中显示的项的数量不限于三个项。可以使用可以选择除了“捕获”和“打印”的作业以外的作业的这样的指定,也可以使用除了这些作业以外还可以选择其它作业的这样的指定。
在此,将简要描述能够通过使用这个实施例中的应用而被执行的“捕获”和“打印”的两个作业的功能。
“捕获”是将由图像形成装置1读取(扫描)的原稿的数据作为图像捕获到便携式终端6中的功能。当通过图像形成装置1读取原稿时,例如,可以使用图像读取装置152。在图8的部分(b)的画面被显示并且便携式终端6和图像形成装置1之间的Wi-Fi通信被建立的情况下,操作者在图像读取装置152中设定旨在要在便携式终端6中被捕获的原稿。之后,当操作者在图8的部分(c)的画面上触摸“捕获”项时,开始将原稿读取到图像读取装置152中。
当原稿的读取结束时,图像形成装置1通过Wi-Fi通信向便携式终端6发送读取的原稿的图像数据。因此,完成了将原稿捕获到便携式终端6中。
另外,“打印”是通过图像形成装置1打印存储在便携式终端6中的图像和文档文件或在浏览期间的WEB页面的功能。在图8的部分(c)的画面中,当操作者触摸“打印”项时,画面转移到图8的部分(d)的画面。图8的部分(d)的画面是示出能够通过使用图像形成装置1被打印的文件的列表画面的示例。在这个画面中,操作者选择旨在由操作者打印的文件。当选择文件时,与文件有关的图像数据被发送到图像形成装置1。图像形成装置1基于从便携式终端6发送的图像数据来形成图像,并在片材上打印该图像。因此,操作者能够打印存储在便携式终端6中的图像和文档文件以及在浏览期间的WEB页面。与诸如NFC之类的近场无线通信相比较,在诸如Wi-Fi通信之类的无线通信中,每单位时间可通信数据的容量大,因此,甚至包括诸如摄影之类的图像或文档文件的数据都能够被平稳地传送。
在此,应用的形式不限于这个实施例中的形式。例如,首先,图8的部分(c)中所示的画面被显示,并且还可以选择要被执行的操作。在这种情况下,例如,当操作者选择“打印”时,操作者选择要被打印的图像文件(图8的部分(d)),然后将便携式终端保持在显示面板73上方。然后,响应于将便携式终端6保持在显示面板73上方来执行认证,并且之后开始Wi-Fi通信,使得期望的图像被打印。操作者首先选择期望要被打印的图像,然后将便携式终端6保持在显示面板73上方,使得从图像形成装置1打印相关联的图像,因此,操作者能够通过简单的操作来打印图像。
图9是当通过NFC执行认证并且启用Wi-Fi通信时显示在显示面板73上的画面的示例。可以通过参考图8描述的设置在便携式终端6侧的应用来选择诸如打印片材的数量、片材大小等条件,但是如图10的示例中所示,也可以通过使用如图10中所示的示例中的显示面板73来选择这种条件。这个画面也是“显示与图像形成有关的信息的画面”的示例。响应于通过NFC执行的便携式终端6的认证来显示这个画面。
具体而言,首先,操作者在便携式终端6中选择旨在要被打印的图像文件、文档文件等(图8的部分(d))。之后,操作者在显示面板73上设定各种打印设定,在该显示面板73上显示“颜色信息73a”、“打印片材数量信息73b”、“打印面信息73c”和“片材大小信息73d”作为与图像形成有关的信息。在完成设定之后,当操作者按下所示的开始按钮时,打印期望的图像。
(操作部的结构)
图10是用于示出图像形成装置1的操作部2的结构的示意图。图10中所示的操作部200是所谓的无键类型。参考图1描述的操作部2在显示面板73外部设置有用于允许操作者输入信息的硬件键部72。另一方面,图10中所示的操作部200不设置硬件键部72,并且其整个表面由显示面板73构成。即,在这个实施例中,操作部200也可以被称为显示面板73。即使在如操作部2那样设置有键的构造中,形成显示面板73的部分的构造以及环形线圈26的构造也与图10中所示的无键类型的操作部200的构造相同。
操作部200具有由显示部2a、操作输入部2b和环形线圈26构成的三层结构。所有这些层被构成为一体的构件,但是也可以是彼此分离的构件。从操作部200的表面侧起,环形线圈26、操作输入部2b和显示部2a以指定的次序部署。在此,显示部2a也可以被称为显示面板73。环形线圈26设置在比显示部2a靠近操作部200的表面的一侧。本文所称的“显示表面”是指操作者看到显示部2a的表面。在显示部2a中,由操作者所看到的一侧的表面被称为显示表面。另外,如图10中所示,环形线圈26、操作输入部2b和显示部2a被部署为相对于与显示面板73垂直的方向(垂直方向)彼此重叠。“垂直方向”是由图10中的箭头指示的方向。
显示部2a例如是液晶面板。显示部2a和未在图10中示出的操作面板微计算机2d彼此电连接。为了连接,使用未示出的柔性扁平线缆(FFC)。
在显示部2a上方,即,在比显示部2a靠近操作部200的表面的一侧,部署了诸如触摸面板之类的操作输入部2b。作为这个实施例中的触摸面板的操作输入部2b由用于接收物体的接触的触摸表面和用于检测指示体与触摸表面之间的接触以及指示体的输入位置的触摸传感器构成。可以仅要求触摸传感器检测指示体与触摸表面之间的接触/非接触,并且传感器的种类不重要。例如,触摸传感器由电阻传感器、压力传感器、静电电容传感器、光电传感器等实现。在这个实施例中,触摸传感器将被描述为四线电阻型的触摸传感器。另外,操作输入部2b也可以将物体不与操作输入部2b接触并且其间的距离在预定距离(例如,5mm)以内的状态检测为接触。
在操作输入部2b的触摸面板的四个侧设置有电极,并且每个电极通过诸如柔性印刷电路(FPC)之类的连接器连接到操作面板微计算机2d。在操作输入部2b上方,部署了用于NFC的环形线圈26。操作输入部2b和用于NFC的环形线圈26是透明的(透光的)膜,使得显示在显示部2a上的图像从环形线圈26的上方可见。层260被称为电极层260并且由透明基底材料形成,并且包括环形线圈260。基底材料具备透光性质,因此不会阻挡显示部2a的显示。顺便提及,这个电极层260也可以与操作输入部2b的层一体地形成,并且也可以由单层形成。在这个实施例中,部署了单个环形线圈26,但是也可以部署多个环形线圈26。环形线圈26和基底材料被构造为充分地透射光(特别是可见光),因此,可以通过这些环形线圈26和基底材料视觉上识别由显示部2a显示的信息。在这个实施例中,环形线圈26和基底材料能够透射大约90%的可见光。但是,作为透光性质,不一定必须要透射90%的可见光,并且作为指标,大约60%或更多是优选的。环形线圈26还连接到RF接口部24。环形线圈26被部署以便覆盖操作输入部2b,因此,与便携式终端6的通信的灵敏度在操作输入部2b上方最高。为此,需要促使操作者将便携式终端(设备)6保持在操作输入部2b上方。
另外,在这个实施例中,环形线圈26是透明或半透明的膜,但不限于此。例如,细线状的电极也可以被部署以便在操作输入部2b上方延伸。这个电极以细线状形成,因此,当操作者观看显示部2a时,该电极不会干扰可视性。通过这种构造,也可以实现相对于与显示部2a的表面垂直的方向重叠地部署显示部2a和环形线圈26的结构。在这个实施例的示例中,从操作部200的表面侧起,环形线圈26、操作输入部2b和显示部2a以指定的次序部署,但是无需以指定的次序部署这些构件(部)。例如,环形线圈26也可以部署在操作输入部2b和显示部2a的背面。但是,在采用环形线圈26部署在操作输入部2b和显示部2a的背面的构造的情况下,环形线圈26与操作者触摸输入部2b的手指之间的距离增大,因此,触摸操作的灵敏度降低。为此,可以优选地采用环形线圈26部署在操作输入部2b和显示部2a的前侧的构造。
(显示面板上的图像的显示)
图11的部分(a)和(b)是各自用于示出当便携式终端6和图像形成装置1建立NFC和Wi-Fi通信时显示在显示面板73上的画面的示意图。图11的部分(a)是引导画面的示例,该引导画面用于通过显示作为用于将便携式终端6保持在目标标记75上方的标志的标记(目标标记75)来为操作者引导操作者在其上方保持便携式终端6的位置。这个引导画面被显示在显示面板73上,由此操作者知道需要将便携式终端6保持在显示面板73上方,以便使图像形成装置1执行便携式终端6的认证。因此,在这个实施例中,切换显示在显示面板73上的整个画面,使得显示在其上显示目标标记75的画面。但是,本发明不限于这个实施例,而是例如,也可以采用在显示面板73的整个画面当中仅显示面板73的中心附近的画面部分被切换的构造。具体而言,也可以采用仅在显示目标标记75的部分处切换画面并且不切换与背景对应的画面的构造。而且,在这种构造中,在这个实施例中,该构造中的切换被视为“引导画面的切换”。
另一方面,图11的部分(b)示出了当便携式终端6和图像形成装置1之间的Wi-Fi通信被建立时的显示面板73的画面。在此,图11的操作部2设置有显示面板73、硬件键部72和LED显示部71。除了显示面板73之外,这个操作部2包括用于允许操作者输入信息的硬件键部72,因此不是所谓的无键类型的操作部。LED显示部71包括多个照明部。取决于照明位置(地点)和照明的组合,例如,辨别图像形成装置1进行的操作是省电模式还是正常模式。另外,诸如发生堵塞的情况之类的图像形成装置1的异常也被通知给操作者。
显示面板73由显示部2a、操作输入部2b和环形线圈26构成。操作部2包括设置有诸如开始按钮、停止按钮和用于将操作模式变换到省电模式的省电按钮之类的硬件键的硬件键部72,并且包括用于向操作者通知致动状态和错误发生或未发生的LED显示部71。但是,硬件键部72的键的数量和键的布置不限于图11中所示的这些。
另外,如图11中所示,在硬件键部72下方的位置处,设置了用于将图像形成装置1的操作模式从省电模式恢复到正常模式的变换(切换)按钮721。当图像形成装置1处于省电模式时,操作者按下变换按钮721,使得图像形成装置1的操作状态恢复到正常模式。这个变换按钮721也是硬件键的一种。另外,变换按钮721是不仅在图像形成装置1的操作模式从省电模式切换到正常模式的情况下而且还在图像形成装置1的操作模式从正常模式切换到省电模式的情况下使用的按钮。具体而言,在图像形成装置1处于正常模式的情况下,当操作者按下变换按钮721时,图像形成装置1的操作模式切换到省电模式。因而,在不设置有人传感器的图像形成装置1的情况下,操作者按下变换按钮721,使得图像形成装置1的操作模式在省电模式和正常模式之间切换。即使在设置有人传感器的图像形成装置1的情况下,一些操作者也期望关闭人传感器。这个实施例中的图像形成装置1能够通过关闭人传感器并且然后通过按下变换按钮721来切换图像形成装置1的操作模式。
如图11的部分(a)中所示,在这个实施例中,当图像形成装置1要求操作者通过NFC执行认证时,作为用于使操作者将便携式终端6保持在目标标记75上方的目标的目标标记75(标记的示例)被显示在显示面板73上。这个画面是用于引导用于使操作者将便携式终端6保持在目标标记75上方的位置的引导画面。作为目标(标志)的标记被显示在显示面板73上,从而操作者一眼就知道操作者应当将便携式终端6保持在其上的位置。控制器3向诸如液晶面板之类的显示部2a发送用于目标标记75的图像信号,使得目标标记75被显示在显示部2a上。在图11的部分(a)的示例中,目标标记75被显示在显示面板73的中心附近,但是也可以被显示在除了中心以外的位置处。另外,目标标记75的形状不限于这个实施例中的目标标记的形状,而是也可以是能够被操作者识别为标记的任何形状、图形或图案。另外,在这个实施例中,仅目标标记75被显示在显示面板73上作为用于使操作者将便携式终端6保持在目标标记75上方的引导画面,但是也可以显示除了目标标记75以外的图标。另外,引导画面也可以是用于通过显示诸如“将终端保持在显示器上方”或“将终端保持在这里”之类的消息或通过显示指示图像形成装置的状态的消息来向操作者通知操作者能够将便携式终端6保持在目标标记75上方的引导画面。总之,引导画面可以仅被要求以使得操作者应当将便携式终端6保持在其上方的位置作为显示面板73被操作者已知。
当操作者将便携式终端6保持在NFC标签部4上方并且因此通过NFC认证操作者的便携式终端6时,Wi-Fi通信开始。当Wi-Fi通信开始时,图像形成装置1的显示面板73的画面被切换到如图11的部分(b)中所示的“在通信期间”的画面。通过产生这个显示,操作者能够知道在便携式终端6和图像形成装置1之间的Wi-Fi通信已经被建立。
(目标标记的显示定时和不显示定时)
接下来,将描述当显示面板73显示目标标记75的定时。
这个实施例中的图像形成装置1在作为电力模式(操作模式)的正常模式和省电模式下可操作,并且电力(操作)模式能够变换到正常模式和省电模式中的每个。CPU 7设定图像形成装置1的电力模式并且执行图像形成装置1的电力控制。正常模式是这样的模式,其中图像形成装置1在启用通过(图像)读取部进行的图像读取操作和通过图像形成部158进行的图像形成操作的状态下操作。省电模式是这样的模式,其中图像形成装置1在电力消耗小于正常模式的状态的省电状态下操作。在省电模式下的操作期间的图像形成装置1中,电力仅被供应到作为从省电模式恢复到正常模式所必需的设备的人传感器160或CPU 7。
当不使用图像形成装置1的状态持续预定时间时,CPU 7使图像形成装置1的电力(操作)模式从正常模式变换到省电模式。
作为当显示面板73显示目标标记75时的定时,例如,存在当电力模式被从省电模式恢复到正常模式时的定时。人传感器160基于人的检测来输出检测信号。控制器3基于从人传感器160输出的检测来生成恢复信号。然后,基于这个恢复信号,控制器3将图像形成装置1的模式从省电模式切换到正常模式。例如,基于恢复信号,显示部2a显示目标标记75。这样,当操作者接近图像形成装置1时,目标标记75被显示在显示面板73上,因此,操作者可以容易地知道操作者应当将便携式终端6保持在其上的位置。顺便提及,显示面板73还可以响应于图像形成装置1的模式从省电模式到正常模式的变换(恢复)或响应于人传感器160进行的人的检测来显示目标标记75。
自然,图像形成装置1能够将电力(操作)模式从省电模式恢复到正常模式。对于不设置有人传感器160的图像形成装置,这是真的。操作部2设置有例如“睡眠按钮”。这个“睡眠按钮”是用于将图像形成装置1的模式从正常模式变换到省电模式的按钮。在操作者结束图像形成装置1的使用之后,操作者按下这个“睡眠按钮”,使得图像形成装置1的模式立即变换到省电模式。另外,在图像形成装置1处于省电模式的情况下,当操作者按下睡眠按钮时,图像形成装置1的模式从省电模式恢复到正常模式。此时,显示面板73显示目标标记75。即,显示面板73响应于图像形成装置1的模式从省电模式恢复到正常模式而显示目标标记75。
当显示面板73显示目标标记75时的定时不限于上述定时。例如,定时也可以是当片材被放置在图像读取装置152上时的定时、当人触摸显示面板73时的定时或类似的定时。另外,图像形成装置1能够被设定为使得显示面板73不显示引导画面。这是因为还存在一些操作者不需要由便携式终端通过近场无线通信进行的认证功能的情况。
图12是用于示出在这个实施例中响应于图像形成装置1的模式从省电模式恢复到正常模式而显示目标标记75的这样的流程的流程图。作为前提,图像形成装置1处于省电模式的状态。顺便提及,在图12的流程图中,当CPU 7识别出由人传感器160进行的人的检测的开始时的时间被定义为“开始”。另外,当CPU 7识别出图像形成装置1与便携式终端6之间的Wi-Fi通信的释放时的时间被定义为“结束”。即,这个流程图(图12)示出了从CPU 7识别出由人传感器160进行的人的检测的开始直到CPU 7识别出图像形成装置1与便携式终端6之间的Wi-Fi通信的释放为止的控制流程。
即使在省电模式的状态下,电力也被供应到CPU 7和人传感器160。为此,人传感器160能够检测人。在S1010中,CPU 7辨别人传感器160是否连续地检测人达到预定时间。换句话说,CPU 7测量人传感器160连续地检测人的时间。当该时间达到5秒时,步骤进行到作为S1010的后续步骤的S1011。在这个实施例中,预定时间例如是5秒。因而,当人仅仅穿过图像形成装置1的前侧时,人传感器160不响应。只要CPU 7没有辨别出由人传感器160进行的人的检测时间经过了5秒,图像形成装置1就连续保持在省电模式。
在人传感器160连续地检测人达到预定时间的情况下,步骤从S1010进行到S1011。在S1011中,CPU 7执行控制,使得图像形成装置1的模式从省电模式变换到正常模式。在这个实施例中,在省电模式下,电力仅被供应到CPU 7和人传感器160。另一方面,在正常模式下,电力还被供应到操作部2、读取部10、无线LAN通信部5等,使得电力消耗大于省电模式下的电力消耗。
响应于图像形成装置1的模式从省电模式恢复到正常模式,步骤从S1011进行到S1012。在S1012中,CPU 7控制显示面板73以便显示目标标记75。即,响应于辨别出图像形成装置1的模式从省电模式到正常模式,显示面板73显示目标标记75。
操作者以显示在显示面板73上的目标标记75作为目标将便携式终端6保持在显示面板75上方。然后,在S1013中,由CPU 7辨别便携式终端6与图像形成装置1之间的Wi-Fi通信是否被建立。在CPU 7未辨别出便携式终端6与图像形成装置1之间的Wi-Fi通信未被建立的情况下,步骤进入S1014。CPU 7测量从在显示面板73上显示目标标记75起的时间,并且在从该时间起经过了预定时间的情况下,这个流程结束,使得图像形成装置1的模式再次变换到省电模式。
另一方面,在S1014中,在CPU 7辨别出从在显示面板73上显示目标标记75起还没有经过预定时间的情况下,步骤再次返回到S1013。即,只要在S1013中,CPU 7辨别出在图像形成装置1与便携式终端6之间未建立Wi-Fi通信并且未辨别出从在显示面板73上显示目标标记75起经过了预定时间,CPU 7提供继续在显示面板73上显示目标标记75的指令。在此,在这个实施例中,预定时间为10秒。即,在显示面板73显示目标标记75之后的情况下,从CPU7开始测量时间起经过了10秒,除非建立了图像形成装置1与便携式终端6之间的Wi-Fi通信,否则CPU 7使图像形成装置1的电力模式变换到省电模式并且关闭显示面板73。
在S1013中,在CPU 7辨别出建立了便携式终端6与图像形成装置1之间的Wi-Fi通信的情况下,在S1015中,CPU 7将显示面板73的画面切换为“在通信期间”的画面。之后,如S1016中所示,CPU 7始终监视Wi-Fi通信的状态是否被释放。在CPU 7辨别出Wi-Fi通信的状态被释放的情况下,图12的流程结束。换句话说,在Wi-Fi通信被建立之后,显示面板73的画面为“在通信期间”,直到Wi-Fi通信被释放为止。这样,操作者观看显示面板73,并且因此可以容易地知道便携式终端6和图像形成装置1当前是否在Wi-Fi通信期间。
图13是用于示出当显示在显示面板73上的目标标记75变为不显示(消失)时的定时的流程图。从S2001到S2003的步骤与参考图12描述的从S1010到S1012的步骤类似,因此,将省略其描述。在操作者将便携式终端保持在显示面板73上方并且操作者的认证完成的情况下,控制器3使显示面板73显示主选单画面(S2004、S2006)。主选单画面将稍后描述。
另外,虽然显示了目标标记75,但是在一定时间内未执行认证的情况下,控制器3关闭显示面板73的画面(S2004、S2005)。S2005的步骤也与参考图12描述的步骤S1014类似,因此,将省略其描述。
图14的部分(a)是示出显示在显示面板73上的主选单画面的示例的示意图。如图14的部分(a)中所示,在主选单画面上,例如,诸如“复印”、“扫描”、“传真”和“设定”之类的软件键(图标)。当操作者触摸“复印”按钮时,画面被切换到操作者选择用于使用复印功能的复印条件的画面。在此,操作者选择复印条件的画面是例如上面参考图9所描述的画面。
“扫描”按钮是用于开始由图像读取装置152读取打印在片材上的图像的按钮。在片材被放置在图像读取装置上的状态下,当操作者触摸“扫描”按钮时,图像读取装置开始读取片材上的图像。
“传真”按钮是当使用传真功能时触摸的按钮。例如,当触摸这个按钮时,控制器3使显示面板73在显示面板73上显示数字(值)键。操作者通过触摸显示在显示面板73上的数字键来输入传真(电话)号码。
“设定”按钮是用于提供图像形成装置1的各种设定的按钮。操作者按下设定按钮,并且步骤前进到设定选单,使得操作者能够设定人传感器160的打开和关闭之间的切换以及当图像形成装置1的模式从省电模式恢复到正常模式时的目标标记75的显示或不显示。
图14的部分(b)示出了操作者设定目标标记75的显示或不显示的画面,这是一种设定选单。这个实施例中的图像形成装置1还能够在图像形成装置1的模式从省电模式恢复到正常模式时的定时处使显示面板73不显示用于显示目标标记75的引导画面。例如,在不使用认证功能的操作者使用便携式终端的情况下,当每次图像形成装置1的模式从省电模式切换为正常模式在显示面板73上显示引导画面时,一些操作者认为这是麻烦的。为此,在图像形成装置1中,操作者能够提供设定,使得不产生引导画面的显示。在图14的部分(b)的画面中,当操作者触摸“打开”时,引导画面被设定为显示,并且当操作者触摸“关闭”时,引导画面被设定为不显示。
(显示面板与环形线圈之间的位置关系)
图15的部分(a)至(c)是各自示出显示面板73与环形线圈26(261、262)之间的位置关系的示意图。图15的部分(a)和(b)是当在与显示面板73的表面垂直的方向(垂直方向)上从操作部2的前侧看操作部2时的示意图。为了简单说明,环形线圈261的线圈部261C(天线线圈的示例)和环形线圈262的线圈部262C(天线线圈的示例)由虚线示出。
图15的部分(a)示出了操作部2,在该操作部2中环形线圈261的一部分相对于与显示面板73的表面垂直的方向与显示面板73重叠。在此,如图15的部分(a)中所示,环形线圈261包括线圈部261C、端子261A和端子261B。端子261A和261B电连接到未示出的基板。线圈部261C包括与显示面板73重叠的区域和与显示面板73不重叠的部分。操作者将便携式终端6保持在朝着目标标记75的上方,因此,线圈部261C可以仅被要求其一部分被设置成与显示面板73重叠。
图15的部分(b)是操作部2的示例,在该操作部2中环形线圈262的线圈部262c的整个区域相对于与显示面板73的表面垂直的方向与显示面板73重叠。在此,如图15的部分(b)中所示,环形线圈262包括线圈部262C、端子262A和端子262B。端子262A和262B电连接到未示出的基板。因此,环形线圈262也可以被设置为使得线圈部262C的整个区域与显示面板73重叠。
图15的部分(c)是用于示出环形线圈262与显示面板73之间的位置关系的示意图。图15的部分(c)的示例是环形线圈262以螺旋形状布线的示例。在图15的部分(c)中,在以螺旋形状布线的线圈当中,假想线L沿着最左侧延伸,假想线M沿着最右侧延伸,假想线P沿着最上侧延伸,并且假想线Q沿着最下侧延伸。换句话说,沿着以螺旋形状布线的线圈的最外侧,假想线L、M、P和Q延伸并且因此被定义。另外,假想线L和P之间的交点被定义为A,假想线M和P之间的交点被定义为B,假想线L和Q之间的交点被定义为C,并且假想线M和Q之间的交点被定义为D。另外,连接交点A和D的线与连接交点B和C的线之间的交点被定义为O。当这个交点O被定义为环形线圈262的中心点时,中心点O与显示面板73重叠。即,环状线圈262被布线为使得中心点相对于与显示面板73的表面垂直的方向与显示面板73重叠。环形线圈262与显示面板73之间的优选位置关系的示例如上所述。环形线圈262如这个示例中那样被布线,使得当操作者将便携式终端6保持在显示面板73上方时,由NFC标签部4接收从NFC_R/W部36辐射的电磁辐射以及由NFC_R/W部36接收从NFC标签部4辐射的电磁辐射以良好的灵敏度被执行。
如上所述,环形线圈262与显示面板73之间的位置关系可以期望是这样的:当各自由以螺旋形状布线的线圈的最外相邻侧构成的拐角A、B、C和D被定义时,对角线AD与对角线BC之间的交点O与显示面板73重叠。另外,当考虑环形线圈262的优选的缠绕时,存在这样的思考方式,该思考方式是由环形线圈262围住的区域和显示面板73彼此重叠的区域尽可能地增大。例如,在图15的部分(c)的示例中,由环形线圈262围住的区域由被拐角A、B、C和D围住的区域(区域ABCD)定义。在这种情况下,环形线圈262可以被优选地设置为使得区域ABCD在区域ABCD的面积的1/2或更大的面积中与显示面板73重叠。
关于由环形线圈262围住的区域,在上述中,该区域被定义为区域ABCD,但是由环形线圈262的最外面的线圈部,即,由线圈的外周围住的区域也可以被定义为“由环形线圈262围住的区域”。环形线圈262被部署为使得这个区域的1/2或更多与显示面板73重叠的示例是优选示例之一。
图16的部分(a)至(c)是各自用于示出目标标记75与环形线圈(线圈部)263(264、265)之间的位置关系的示意图。
图16的部分(a)示出了目标标记75与线圈部63之间的位置关系。如图16的部分(a)中所示,显示面板73显示目标标记75,以便使其被定位在以环状部署的线圈部263的环内部。在这种情况下,相对于与显示面板73的表面垂直的方向,目标标记75和线圈部263彼此不重叠。
图16的部分(b)示出了一个示例,在该示例中目标标记75被部署在目标标记75不与线圈部263重叠的位置处,并且被显示在以环状布线的线圈部263的环内部。另一方面,图16的部分(b)是目标标记75被显示为与线圈部264重叠的示例。如在这个修改的示例中那样,目标标记75的一部分也可以相对于与显示面板73的表面垂直的方向与线圈部264重叠。
图16的部分(c)示出了一个示例,在该示例中目标标记75被部署在目标标记75不与线圈部265重叠的位置处,并且被显示在以环状布线的线圈部265的环外部。如在这个修改的示例中那样,显示面板73也可以显示目标标记。
<实施例2>
图17是用于示出由实施例2中的显示面板73显示的画面的示例的示意图。如图17中所示,实施例2与实施例1不同,显示面板73将登录图标76与目标标记75一起显示。登录图标76是用于允许操作者手动登录的手动登录的图标。目标标记75和登录图标76被显示在同一表面上。在这个实施例中,目标标记75和登录图标76在与和显示面板73的表面垂直的方向(垂直方向)以及竖直方向都垂直的方向上并排布置的同时被显示。
登录图标76是用于当通过NFC对图像形成装置1进行认证,诸如未携带便携式终端6的操作者使用NFC登录图像形成装置1的情况或者环形线圈26断裂等的情况并且因此NFC被禁用等时允许操作者登录图像形成装置1的图标。当操作者按下登录图标76时,控制器3通过操作面板微计算机2d根据登录图标76的坐标检测到按下了登录图标76。然后,控制器3将显示在显示面板73上的画面改变为“个人信息输入(录入)画面”。
图18是显示“个人信息输入画面”的画面。“个人信息输入画面”包括ID输入(录入)栏77和密码输入(录入)栏78,并且当操作者触摸这些输入栏时,未示出的软件数字键画面被显示在显示面板73上。操作者能够通过使用这个软件数字键画面来输入用于登录的ID和密码。控制器3根据输入的ID和密码来辨别是否允许操作者登录图像形成装置1。
另外,在操作者错误地触摸了登录图标76的情况下,用于恢复的图标79被显示以便允许操作者返回到认证画面(目标标记75被显示的画面)。顺便提及,图18和图19中的每个示出了这个实施例的示例,并且具有其它功能的图标也可以被设置在同一表面上,并且显示形式也可以不是如这个示例中的显示形式。
当操作者将便携式终端6保持在目标标记75上方时,存在这样的可能性:便携式终端6接触登录图标76或者操作者的指尖等触摸登录图标76。然后,在通过NFC执行认证之前,显示面板73的显示画面变换到“个人信息输入画面”。在这种情况下,要求操作者按下用于恢复的图标79,以通过NFC执行认证,因此花费时间和精力。因此,这个实施例中的图像形成装置1使显示面板73以大约40mm的距离显示目标标记75和登录图标76。
可以认为在被假设为用作便携式终端6的设备当中,最常使用智能电话。智能电话的宽度一般大约为80mm。操作者打算在便携式终端6的中心位置处将便携式终端6保持在目标标记上方,因此,为了减小便携式终端6与登录图标76接触的可能性,从目标标记75的中心位置到登录图标76的距离可以仅被要求为40mm或更大。因此,在这个实例中,如图19中所示,相对于与和显示面板73的表面垂直的方向和竖直方向都垂直的方向(左右方向),从目标标记75的中心到登录图标76的距离被设定为40mm。
通过以这种方式显示目标标记75和登录图标76,当操作者将便携式终端6保持在目标标记75上方时,可以减小操作者错误地触摸登录图标76的可能性。
虽然已经参考示例性实施例描述了本发明,但是应该理解的是,本发明不限于所公开的示例性实施例。所附权利要求的范围应被赋予最宽泛的解释,以涵盖所有这样的修改以及等同的结构和功能。

Claims (20)

1.一种用于通过与便携式终端的近场无线通信来认证便携式终端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图像形成装置包括:
图像形成部,被配置成在片材上形成图像;以及
操作部,被配置成接收操作者的操作,
其中,所述操作部包括能够响应于便携式终端的认证而显示关于图像形成的信息的显示面板,并且在其中包括被配置成与便携式终端建立近场无线通信的天线,以及
其中,所述显示面板能够显示用于引导操作者以便将便携式终端保持在所述显示面板上方的引导画面。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中,所述天线设置在所述显示面板的显示表面侧。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还包括在所述显示面板的显示表面侧的电极层,
其中,所述电极层包括具有透光性质并且形成有所述天线的基底材料。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中,所述显示面板和所述电极层彼此一体地形成。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中,当沿着与所述显示面板垂直的垂直方向看所述显示面板时,所述天线被布线以便通过一个完整圆周或多个完整圆周形成环。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中,所述天线被布线以使得相对于与所述显示面板垂直的垂直方向的其整个区域相对于所述垂直方向与所述显示面板重叠。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中,所述显示面板在所述引导画面中显示作为所述操作者将所述便携式终端保持在其上方的标志的标记。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中,所述操作部包括硬件键,所述硬件键被配置成允许由所述操作者向所述图像形成装置输入信息。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中,所述操作部被控制为显示登录图标,所述登录图标用于在不使用近场无线通信的情况下提供所述操作者的手动登录。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中,所述图像形成装置能够在正常模式和电力消耗比正常模式小的省电模式之间操作,
其中,所述图像形成装置还包括:
人传感器,所述人传感器是用于检测人的传感器并且被配置成输出指示人的检测的检测信号;以及
信号输出单元,被配置成输出用于将所述图像形成装置的操作模式从所述省电模式转换到所述正常模式的转换信号,以及
其中,所述显示面板根据来自所述信号输出单元的所述转换信号的输出来显示所述引导画面。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中,所述图像形成装置能够在正常模式和电力消耗比正常模式小的省电模式之间操作,
其中,所述操作部包括用于将所述图像形成装置的操作模式从所述省电模式转换到所述正常模式的转换键,所述转换键是要由所述操作者按下的硬件键,以及
其中,所述显示面板根据所述转换键的按下来显示所述引导画面。
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中,所述显示面板根据认证显示主选单画面,所述主选单画面包括要由所述操作者按下的用于设定复印功能的复印条件的图标。
13.一种用于通过与便携式终端的近场无线通信来认证便携式终端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图像形成装置包括:
图像形成部,被配置成在片材上形成图像;以及
操作部,被配置成接收操作者的操作,
其中,所述操作部包括能够响应于便携式终端的认证而显示关于图像形成的信息的显示面板,并且在其中包括被配置成与便携式终端建立近场无线通信的天线,所述便携式终端被所述操作者保持在所述显示面板上方,所述天线被布线以便相对于与所述显示面板垂直的垂直方向与所述显示面板重叠,以及
其中,所述显示面板能够显示用于引导操作者以便将便携式终端保持在所述显示面板上方的引导画面。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中,所述天线设置在所述显示面板的显示表面侧。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还包括在所述显示面板的显示表面侧的电极层,
其中,所述电极层包括具有透光性质并且形成有所述天线的基底材料。
16.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中,所述显示面板在所述引导画面中显示作为所述操作者将所述便携式终端保持在其上方的标志的标记。
17.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中,所述操作部被控制为显示登录图标,所述登录图标用于在不使用近场无线通信的情况下提供所述操作者的手动登录。
18.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中,所述图像形成装置能够在正常模式和电力消耗比正常模式小的省电模式之间操作,
其中,所述图像形成装置还包括:
人传感器,所述人传感器是用于检测人的传感器并且被配置成输出指示人的检测的检测信号;以及
信号输出单元,被配置成输出用于将所述图像形成装置的操作模式从所述省电模式转换到所述正常模式的转换信号,以及
其中,所述显示面板根据来自所述信号输出单元的所述转换信号的输出来显示所述引导画面。
19.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中,所述图像形成装置能够在正常模式和电力消耗比正常模式小的省电模式之间操作,
其中,所述操作部包括用于将所述图像形成装置的操作模式从所述省电模式转换到所述正常模式的转换键,所述转换键是要由所述操作者按下的硬件键,以及
其中,所述显示面板根据所述转换键的按下来显示所述引导画面。
20.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中,所述显示面板根据认证显示主选单画面,所述主选单画面包括要由所述操作者按下的用于设定复印功能的复印条件的图标。
CN202010933932.7A 2019-09-13 2020-09-08 图像形成装置 Pending CN112600985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9167789A JP2021043423A (ja) 2019-09-13 2019-09-13 画像形成装置
JP2019-167789 2019-09-13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600985A true CN112600985A (zh) 2021-04-02

Family

ID=7199582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0933932.7A Pending CN112600985A (zh) 2019-09-13 2020-09-08 图像形成装置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11196877B2 (zh)
EP (1) EP3793182B1 (zh)
JP (2) JP2021043423A (zh)
CN (1) CN112600985A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20126652A (ja) 2019-02-05 2020-08-20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入力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7414476B2 (ja) * 2019-11-08 2024-01-16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2022127761A (ja) * 2021-02-22 2022-09-01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及び画像形成システム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130128298A1 (en) * 2011-11-21 2013-05-23 Konica Minolta Business Technologies, Inc.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capable of changing operating state
US20130257659A1 (en) * 2012-03-30 2013-10-03 Dean F. Darnell Antenna Having Flexible Feed Structure with Components
CN105933278A (zh) * 2015-02-27 2016-09-07 兄弟工业株式会社 执行无线近场通信的通信系统
CN106371620A (zh) * 2015-07-22 2017-02-01 佳能株式会社 操作单元和图像形成装置
JP2018114622A (ja) * 2017-01-16 2018-07-26 コニカミノルタ株式会社 情報処理装置、操作位置表示方法および操作位置表示プログラム
CN108574786A (zh) * 2017-03-08 2018-09-25 柯尼卡美能达株式会社 图像处理装置、设定值设定方法以及记录有设定值设定程序的计算机可读取的记录介质
CN108604140A (zh) * 2016-01-29 2018-09-28 夏普株式会社 天线内置触摸面板

Family Cites Families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084640B2 (ja) * 2008-06-30 2012-11-28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データ受信装置、データ送信装置、それらの制御方法及びプログラム。
CN102819346B (zh) 2012-04-06 2016-01-13 信利工业(汕尾)有限公司 一种集成nfc天线的触摸屏
JP2015005952A (ja) * 2013-06-24 2015-01-08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情報端末装置、情報端末装置の制御方法、及びプログラム
WO2016052717A1 (ja) * 2014-10-02 2016-04-07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制御装置、ディスプレイ装置、通信端末、媒体、表示制御システム、制御装置の制御方法、制御プログラム
US9591175B2 (en) * 2014-11-02 2017-03-07 Clover Network, Inc. Connecting a printer and a mobile device using identification information printed by the printer
JP6478574B2 (ja) * 2014-11-13 2019-03-06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人感センサに連動した誘導表示を行う装置、該装置の制御方法、及びプログラム
JP6413838B2 (ja) * 2015-02-27 2018-10-31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サーバ装置、通信システム、及びプログラム
JP6477224B2 (ja) * 2015-05-14 2019-03-06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画像形成システム、及びプログラム
JP6453455B2 (ja) * 2015-05-21 2019-01-16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情報処理装置、制御プログラム、および記録媒体
JP6685820B2 (ja) 2016-04-25 2020-04-22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入力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18092044A (ja) * 2016-12-05 2018-06-14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6950627B2 (ja) * 2018-06-19 2021-10-13 沖電気工業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システム

Patent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130128298A1 (en) * 2011-11-21 2013-05-23 Konica Minolta Business Technologies, Inc.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capable of changing operating state
US20130257659A1 (en) * 2012-03-30 2013-10-03 Dean F. Darnell Antenna Having Flexible Feed Structure with Components
CN105933278A (zh) * 2015-02-27 2016-09-07 兄弟工业株式会社 执行无线近场通信的通信系统
CN106371620A (zh) * 2015-07-22 2017-02-01 佳能株式会社 操作单元和图像形成装置
CN108604140A (zh) * 2016-01-29 2018-09-28 夏普株式会社 天线内置触摸面板
JP2018114622A (ja) * 2017-01-16 2018-07-26 コニカミノルタ株式会社 情報処理装置、操作位置表示方法および操作位置表示プログラム
CN108574786A (zh) * 2017-03-08 2018-09-25 柯尼卡美能达株式会社 图像处理装置、设定值设定方法以及记录有设定值设定程序的计算机可读取的记录介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3793182B1 (en) 2024-01-03
JP2021043423A (ja) 2021-03-18
JP2024036433A (ja) 2024-03-15
US20210084177A1 (en) 2021-03-18
US11196877B2 (en) 2021-12-07
EP3793182A1 (en) 2021-03-1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EP3793182B1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JP5049875B2 (ja) 画像形成装置及び画像形成システム
KR102088549B1 (ko) 화상 형성 장치
CN103327211A (zh) 图像形成装置、图像印刷方法和通信系统以及外部装置
JP6463162B2 (ja) 記録制御装置、記録制御方法、及びプログラム
JP6016824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CN105376440B (zh) 通信装置及控制方法
US7980478B2 (en) Document reading apparatus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having wireless IC tag reader
US11375068B2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having multiple antennas
JP2010023467A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2017167911A (ja) 情報処理装置、その制御方法及びプログラム
JP2016150505A (ja) 画像処理装置及びその制御方法、プログラム
US20210160384A1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capable of wireless communication with portable terminal
US11611684B2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with user authentication by near field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nd registering identification information of mobile terminal in association with prestored user information
JP6948870B2 (ja) 携帯通信端末、電子機器および携帯通信端末を用いた電子機器制御方法
US11765286B2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capable of wireless communication with portable terminal and having a light emitting portion to indicate the wireless communication is enabled
JP2017072879A (ja) メンテナンスシステム
JP7374706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CN108076216B (zh) 移动通信终端、电子设备以及使用移动通信终端的电子设备控制方法
JP2018136665A (ja) メニュー装置、入力装置、メニュー提供方法及びメニュープログラム
JP2020202561A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2014068185A (ja) 給電制御システム、icカード、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