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5933278A - 执行无线近场通信的通信系统 - Google Patents
执行无线近场通信的通信系统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5933278A CN105933278A CN201610112083.2A CN201610112083A CN105933278A CN 105933278 A CN105933278 A CN 105933278A CN 201610112083 A CN201610112083 A CN 201610112083A CN 105933278 A CN105933278 A CN 105933278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information
- communication interface
- server
- interface
- near field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Granted
Links
Classification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67/00—Network arrangements or protocols for supporting network services or applications
- H04L67/50—Network services
- H04L67/60—Scheduling or organising the servicing of application requests, e.g. requests for application data transmissions using the analysis and optimisation of the required network resource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1/00—Scanning, transmission or reproduction of documents or the like, e.g. facsimile transmission; Details thereof
- H04N1/32—Circuits or arrangements for control or supervision between transmitter and receiver or between image input and image output device, e.g. between a still-image camera and its memory or between a still-image camera and a printer device
- H04N1/327—Initiating, continuing or ending a single-mode communication; Handshaking therefor
- H04N1/32704—Establishing a communication with one of a facsimile and another telecommunication apparatus sharing a single line
- H04N1/32747—Controlling the connection of the apparatu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63/00—Network architectures or network communication protocols for network security
- H04L63/08—Network architectures or network communication protocols for network security for authentication of entitie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1/00—Scanning, transmission or reproduction of documents or the like, e.g. facsimile transmission; Details thereof
- H04N1/00127—Connection or combination of a still picture apparatus with another apparatus, e.g. for storage, processing or transmission of still picture signals or of information associated with a still picture
- H04N1/00204—Connection or combination of a still picture apparatus with another apparatus, e.g. for storage, processing or transmission of still picture signals or of information associated with a still picture with a digital computer or a digital computer system, e.g. an internet server
- H04N1/00244—Connection or combination of a still picture apparatus with another apparatus, e.g. for storage, processing or transmission of still picture signals or of information associated with a still picture with a digital computer or a digital computer system, e.g. an internet server with a server, e.g. an internet server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1/00—Scanning, transmission or reproduction of documents or the like, e.g. facsimile transmission; Details thereof
- H04N1/00127—Connection or combination of a still picture apparatus with another apparatus, e.g. for storage, processing or transmission of still picture signals or of information associated with a still picture
- H04N1/00281—Connection or combination of a still picture apparatus with another apparatus, e.g. for storage, processing or transmission of still picture signals or of information associated with a still picture with a telecommunication apparatus, e.g. a switched network of teleprinters for the distribution of text-based information, a selective call terminal
- H04N1/00307—Connection or combination of a still picture apparatus with another apparatus, e.g. for storage, processing or transmission of still picture signals or of information associated with a still picture with a telecommunication apparatus, e.g. a switched network of teleprinters for the distribution of text-based information, a selective call terminal with a mobile telephone apparatu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1/00—Scanning, transmission or reproduction of documents or the like, e.g. facsimile transmission; Details thereof
- H04N1/32—Circuits or arrangements for control or supervision between transmitter and receiver or between image input and image output device, e.g. between a still-image camera and its memory or between a still-image camera and a printer device
- H04N1/327—Initiating, continuing or ending a single-mode communication; Handshaking therefor
- H04N1/32765—Initiating a communication
- H04N1/32771—Initiating a communication in response to a request, e.g. for a particular document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1/00—Scanning, transmission or reproduction of documents or the like, e.g. facsimile transmission; Details thereof
- H04N1/44—Secrecy systems
- H04N1/4406—Restricting access, e.g. according to user identity
- H04N1/4433—Restricting access, e.g. according to user identity to an apparatus, part of an apparatus or an apparatus function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4/00—Ser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Facilities therefor
- H04W4/80—Services using short range communication, e.g. near-field communication [NFC], radio-frequency identification [RFID] or low energy communication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48/00—Access restriction; Network selection; Access point selection
- H04W48/16—Discovering, processing access restriction or access information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2201/00—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scanning, transmission or reproduction of documents or the like, and to details thereof
- H04N2201/0008—Connection or combination of a still picture apparatus with another apparatus
- H04N2201/0034—Details of the connection, e.g. connector, interface
- H04N2201/0037—Topological details of the connection
- H04N2201/0039—Connection via a network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2201/00—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scanning, transmission or reproduction of documents or the like, and to details thereof
- H04N2201/0008—Connection or combination of a still picture apparatus with another apparatus
- H04N2201/0034—Details of the connection, e.g. connector, interface
- H04N2201/0048—Type of connection
- H04N2201/006—Using near field communication, e.g. an inductive loop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2201/00—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scanning, transmission or reproduction of documents or the like, and to details thereof
- H04N2201/0077—Types of the still picture apparatus
- H04N2201/0094—Multifunctional device, i.e. a device capable of all of reading, reproducing, copying, facsimile transception, file transception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Multimedia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Computing Systems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Human Computer Interaction (AREA)
- Computer Security & Cryptography (AREA)
- Computer Hardware Design (AREA)
- Facsimiles In General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 Telephone Function (AREA)
- Telephonic Communication Services (AREA)
- Information Transfer Between Computer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执行无线近场通信的通信系统。该通信系统包括便携式终端、图像处理装置和服务器。图像处理装置包括被配置为形成图像的图像处理器、被配置为经由因特网与所述服务器进行通信的第一通信接口、被配置为根据规定协议执行与所述便携式终端的无线近场通信的第一近场通信接口和第一控制器。第一控制器被配置为经由所述第一通信接口从所述服务器接收发送指令信息,所述发送指令信息包括用于经由所述无线近场通信发送连接目的地信息的指令,所述连接目的地信息用于指定连接目的地。响应于在所述第一近场通信接口和所述便携式终端之间的无线近场通信的建立,经由所述第一近场通信接口来将所述连接目的地信息发送到所述便携式终端。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用于使服务提供装置向图像处理装置提供服务的通信系统。
背景技术
传统通信系统使用户能够通过在图像形成装置上进行操作来接入服务提供装置,使得经由图像形成装置,用户可接入服务提供装置提供的服务。这些服务可包括:下载服务提供装置上存储的数据并且将数据打印到图像形成装置上;将图像形成装置扫描的数据上传至服务提供装置;转换服务提供装置上的被上传至服务提供装置的数据的格式;以及将图像形成装置收集的数据上传至服务提供装置。
在传统系统中,用户使用个人计算机将图像形成装置登记在服务提供装置上,此时,服务提供装置向个人计算机发布认证信息。通过将该认证信息输入到图像形成装置中,用户可通过图像形成装置接入服务提供装置上的服务。
然而,在传统系统中,用户可通过操作图像形成装置来使用服务提供装置提供的服务。然而,用户不可使用除了图像形成装置外的装置处的服务。
发明内容
鉴于以上内容,本公开的目的是提供一种通信系统,在该通信系统中,用户可使用服务提供装置提供的服务并且可通过使用便携式终端来使用服务的部分。
为了实现以上和其它目的,本公开提供了一种包括便携式终端、图像处理装置和服务器的通信系统。所述图像处理装置包括图像处理器、第一通信接口、第一近场通信接口和第一控制器。所所述图像处理器被配置为形成图像。所述第一通信接口被配置为经由因特网与所述服务器进行通信。所述第一近场通信接口被配置为根据规定协议执行与所述便携式终端的无线近场通信。所述第一控制器被配置为:经由所述第一通信接口将服务请求信息发送到所述服务器,所述服务请求信息包括对由服务提供装置提供的服务的请求;经由所述第一通信接口从所述服务器接收发送指令信息,所述发送指令信息包括用于经由所述无线近场通信发送连接目的地信息的指令,所述连接目的地信息用于指定连接目的地;响应于在所述第一近场通信接口和所述便携式终端之间的无线近场通信的建立,经由所述第一近场通信接口来将所述连接目的地信息发送到所述便携式终端。所述便携式终端包括第二近场通信接口和第二控制装置。所述第二近场通信接口被配置为根据所述规定协议执行与所述第一近场通信接口的无线近场通信。所述第二控制器被配置为经由所述第二近场通信接口从所述图像处理装置接收所述连接目的地信息。所述服务器包括第二通信接口和第三控制器。所述第二通信接口被配置为被配置为经由因特网与所述第一通信接口进行通信。第三控制装置被配置为:经由所述第二通信接口从所述图像处理装置接收所述服务请求信息;以及响应于从所述图像处理装置接收所述服务请求信息,经由所述第二通信接口将所述发送指令信息发送到所述图像处理装置。
优选地,所述连接目的地信息指定通过转换原始数据的文件格式而生成的转换后数据的位置,所述原始数据是由所述图像处理器生成的。所述发送指令信息包括所述连接目的地信息。所述第一控制装置被进一步配置为:从所述发送指令信息中提取所述连接目的地信息;以及经由所述第一近场通信接口将所述连接目的地信息发送到所述便携式终端。所述便携式终端还包括第三通信接口,所述第三通信接口被配置为经由因特网与所述服务提供装置通信。所述第二控制装置被进一步配置为经由所述第三通信接口从所述服务提供装置接收通过所述连接目的地信息指定的所述转换后数据。
优选地,所述便携式终端还包括第三通信接口,所述第三通信接口被配置为不经由中间通信设备与所述图像处理器执行无线直接通信。所述第一通信接口能够执行:经由中间通信设备的与所述第三通信接口的无线直接通信;以及经由中间通信设备的与所述服务器或所述服务提供装置的间接通信。在所述第一通信接口建立与所述第三通信接口的所述无线直接连接时,使用所述连接目的地信息。所述第一控制装置被进一步配置为响应于在所述第一通信接口和所述第三通信接口之间的无线直接通信的建立,经由所述第一通信接口将转换的数据发送到所述便携式终端,所述转换的数据是通过转换原始数据的文件格式来生成的,所述原始数据是由所述图像处理器来生成的。所述第二控制装置被进一步配置为:以直接通信使能状态设置所述第三通信接口,在所述直接通信使能状态下,所述第三通信接口能够执行与所述图像处理装置的无线直接通信;以及经由所述第三通信接口从所述图像处理装置接收所述转换的数据。
优选地,所述服务请求信息包括对用于转换所述原始数据的文件格式的转换服务的请求。所述第一控制装置被进一步配置为:经由所述第一通信接口从所述服务器接收地址信息,所述地址信息用于指定地址;经由所述第一通信接口将所述原始数据发送到通过所述地址信息所指定的所述地址。所述第三控制器进一步被配置为,响应于从所述图像处理装置接收所述服务请求信息,将所述地址信息发送到所述图像处理装置。
优选地,所述服务请求信息包括对用于转换所述原始数据的文件格式的转换服务的请求。所述第一控制装置被进一步配置为:经由所述第一通信接口从所述服务器接收地址信息,所述地址信息用于指定地址;以及经由所述第一通信接口将所述原始数据发送到通过所述地址信息所指定的所述地址。所述第三控制器进一步被配置为,响应于从所述图像处理装置接收所述服务请求信息,将所述地址信息发送到所述图像处理装置。
优选地,所述连接目的地信息用于指定目的地,在所述目的地处发布认证信息,所述认证信息用于指定所述服务的接收被授权。所述便携式终端进一步包括第三通信接口,所述第三通信接口被配置为经由因特网与所述服务器进行通信。所述第二控制装置被进一步配置为:接入所述目的地,接入所述目的地是所述目的地发布所述认证信息的诱因,响应于所述认证信息的发布,所述服务器被配置为发布与发布的所述认证信息相关的账户标识信息;以及经由所述第三通信接口从所述服务器接收所述账户标识信息。
优选地,所述便携式终端还包括存储标识信息的终端存储器。所述标识信息用于接收所述服务提供装置被构造用于提供的服务。所述第二控制装置被进一步配置为经由所述第二近场通信接口将所述终端存储器中存储的所述标识信息发送到所述图像处理装置。所述图像形成装置还包括操作接口。所述服务器还包括服务器存储器。所述第三控制装置被进一步配置为经由所述第二通信接口将获取指令信息发送到所述图像处理装置,所述获取指令信息包括下述指令:该指令用于指示经由所述操作接口接收所述账户标识信息并且经由所述第一近场通信接口接收所述标识信息;经由所述第二通信接口从所述图像处理装置接收所述账户标识信息和所述标识信息;以及将所接收的标识信息与所述认证信息相关联地存储在所述服务器存储器中,所述认证信息与所述服务器存储器中的所述账户标识信息相关联;以及经由所述第二通信接口将所述认证信息发送到所述图像处理装置。所述第一控制装置被进一步配置为:经由所述第一通信接口从所述服务器接收所述获取指令信息;将所述图像处理装置设置为第一接收使能状态以经由所述操作接口接收所述账户标识信息的用户的输入,并且将所述图像处理装置设置为第二接收使能状态,其中,所述第一控制器能够识别经由所述第一近场通信接口从所述便携式终端接收的所述标识信息;经由所述第一通信接口向所述服务器发送经由所述操作接口接收的所述账户标识信息和经由所述第一近场通信接口接收的所述标识信息;经由所述第一通信接口从所述服务器接收所述认证信息;以及通过使用所接收的认证信息来接收所述服务。
优选地,所述图像形成装置还包括操作接口。所所述第一控制器进一步被配置为接收通过所述操作接口的用户的操作从多个服务当中选择的服务。所述服务请求信息包括对所选择的所述服务的请求。
优选地,所述第一控制器被配置为将所述第一近场通信接口选择性地设置为发送使能状态和发送禁用状态中的一个,在所述发送使能状态下,所述第一近场通信接口能够接收信息,在所述发送禁用状态下,所述第一近场通信接口不能无线地发送信息。所述第一控制器被配置为,响应于从所述服务器接收所述发送指令信息,将所述第一近场通信接口从所述发送禁用状态设置为所述发送使能状态。所述第一控制器被配置为,响应于将所述连接目的地信息发送到所述便携式终端,将所述第一近场通信接口从所述发送使能状态设置为所述发送禁用状态。
优选地,所述发送使能状态是第一状态和第二状态中的任何一个,在所述第一状态下,所述第一近场通信接口周期性发送发起近场通信的轮询信号,在所述第二状态下,所述第一近场通信接口监视从外部装置输出的轮询信号。其中,所述发送禁用状态是第三状态和第四状态中的任何一个,在所述第三状态下,所述第一近场通信接口不发送轮询信号,在所述第四状态下,所述第一近场通信接口不监视从所述外部装置发送的轮询信号。
优选地,在所述发送使能状态下,所述第一近场通信接口能够执行无线直接发送和无线直接接收。在所述发送禁用状态下,所述第一近场通信接口能够执行所述无线直接接收,而不能执行所述无线直接发送。
优选地,所述第一控制器被配置为,响应于从所述服务器接收所述发送指令信息,将所述图像处理装置设置为发送使能状态,在所述发送使能状态下,所述第一控制器能够经由所述第一近场通信接口将所述连接目的地信息发送到所述便携式终端。所述发送指令信息包括用于提示用户将所述便携式终端移动到所述图像处理装置附近的接收画面。所述图像形成装置还包括显示器。所述第一控制器进一步被配置为,在响应于从所述服务器接收所述发送指令信息而将所述第一近场通信接口设置为所述发送使能状态时,在所述显示器上显示所述接收画面。
优选地,所述第一控制器进一步被配置为,响应于从所述服务器接收所述发送指令信息,将所述图像处理装置设置为发送使能状态,在所述发送使能状态中,所述第一控制器能够经由所述第一近场通信接口向所述便携式终端发送所述连接目的地信息。
根据其它方面,本公开提供了一种图像处理装置。所述图像处理装置包括图像处理器、近场通信接口和控制装置。所述图像处理器被配置为形成图像。所述通信接口被配置为经由因特网与服务器通信。所述近场通信接口被配置为根据预定协议与便携式终端执行无线近场通信。所述控制装置被配置为:经由所述通信接口将服务请求信息发送到所述服务器,所述服务请求信息包括对服务提供装置所提供的服务的请求;经由所述通信接口从所述服务器接收发送指令信息,所述发送指令信息包括用于经由所述近场通信接口发送连接目的地信息的指令,所述连接目的地信息用于指定连接目的地;以及响应于在所述近场通信接口和所述便携式终端之间的无线近场通信的建立,经由所述近场通信接口将所述连接目的地信息发送到所述便携式终端。
根据其它方面,本公开提供了一种服务器。所述服务器包括通信接口和控制装置。所述控制装置被配置为:经由所述通信接口从所述图像处理装置接收服务请求信息,所述服务请求信息包括对由服务提供装置提供的服务的请求;以及响应于从所述图像处理装置接收所述服务请求信息,经由所述通信接口将发送指令信息发送到所述图像处理装置,所述发送指令信息包括下述指令:该指令用于指示所述图像处理装置经由近场通信将连接目的地信息发送到所述便携式终端,所述连接目的地信息用于指定连接目的地。
附图说明
根据下面结合附图进行的描述,本公开的特定特征和优点以及其它目的将变得清楚,其中:
图1是示出根据第一实施例的通信系统的示意图;
图2(A)是示出根据第一实施例的多功能外围装置的电子构造的框图;
图2(B)是示出根据第一实施例的便携式终端的电子构造的框图;
图3(A)是示出根据第一实施例的卡的电子构造的框图;
图3(B)是示出根据第一实施例的服务器的电子构造的框图;
图4(A)是示出程序存储区中存储的数据的说明性示图;
图4(B)是示出服务提供装置中存储的数据的说明性示图;
图5是示出根据第一实施例的将卡ID和PIN登记到服务器中的过程的流程图;
图6是示出根据第一实施例的允许多功能外围装置使用服务提供装置提供的服务的过程的流程图;
图7(A)是示出显示器上显示的服务列表画面的说明性示图;
图7(B)是示出显示器上显示的接收画面的说明性示图;
图8(A)和图8(B)是示出数据存储区中存储的表的说明性示图;
图9是示出根据第二实施例的允许多功能外围装置使用服务提供装置提供的服务的过程的流程图;
图10是示出根据第二实施例的新账户登记过程的流程图;
图11是示出根据第二实施例的发布新账户的过程的流程图;
图12(A)是示出显示器上显示的账户选择画面的说明性示图;
图12(B)是示出显示器上显示的ID接收画面的说明性示图;
图13(A)是示出显示器上显示的输入待机画面的说明性示图;
图13(B)是示出显示器上显示的应用列表画面的说明性示图;
图14(A)是示出扫描-上传过程的流程图;
图14(B)是示出下载-打印过程的流程图;以及
图15是示出根据第三实施例的允许多功能外围装置和移动装置使用服务提供装置中提供的服务的过程的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将在参照附图时描述根据实施例的通信系统,其中,用相同的参考标号指定相似的部件和组件,以避免重复描述。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将清楚,可在不脱离本公开的范围的情况下,在其中进行各种改变和修改。另外,可任意地组合下面的第一实施例至第三实施例中描述的任何组件和过程。
图1是示出根据第一实施例的通信系统100的示意图。图1中示出的通信系统100包括多功能外围装置10、便携式终端50、卡70和服务器80。通信系统100可不包括多功能外围装置10、便携式终端50、卡70和服务器80中的至少一个。多功能外围装置10、便携式终端50、服务器80和服务提供装置110可通过通信网络彼此通信。虽然没有对通信网络的结构进行特别限制,但通信网络可以是因特网、有线局域网(LAN)、无线LAN、或这些的组合。
多功能外围装置10与无线LAN 102关联。无线LAN 102经由路由器等(未示出)进一步连接到因特网101。便携式终端50经由基站(未示出)连接到因特网101。服务器80和服务提供装置110也连接到因特网101。注意的是,措词“与无线LAN 102关联”指示装置被构造为无线LAN 102的部分并且能够与也作为无线LAN 102部分的其它装置通信。更具体地讲,多功能外围装置10的服务集标识符(SSID)被设置成与无线LAN 102的接入点102A相同的SSID并且被赋予分派给无线LAN 102的网络地址。
多功能外围装置10可经由源自接入点102A的因特网101和路由器(未示出)与服务器80和服务提供装置110通信。便携式终端50可经由源自基站(未示出)的因特网101与服务器80和服务提供装置110无线通信。经由因特网101进行的通信是间接通信的示例,指代经由通信设备与外部装置的通信。多功能外围装置10和便携式终端50可在不通过因特网101的情况下彼此无线通信。没有通过因特网101的通信是直接通信的示例,即,与没有通过通信设备的外部装置的无线通信。路由器(未示出)和基站(未示出)是这个通信设备的示例。
注意的是,无线通信不限于整个通信段中无线通信的动作。例如,措词“多功能外围装置10经由接入点102A无线发送或无线接收信息或数据”仅仅需要在多功能外围装置10和接入点102A之间的任何通信段中实现无线通信。对于便携式终端50,同样也如此。
多功能外围装置
如图2(A)中所示,多功能外围装置10主要包括都经由通信总线33互连的打印机11、扫描仪12、显示器23、操作接口24、Wi-Fi(Wi-Fi联盟的登记商标)通信接口25、NFC(近场通信)接口26、CPU 31和存储32。多功能外围装置10是图像处理装置的示例。打印机11和扫描仪12是在打印介质上形成图像的图像处理器的示例。Wi-Fi通信接口25是通信接口的示例。NFC接口26是近场通信接口的示例。
打印机、扫描仪和传真单元
打印机11执行将图像数据所指明的图像记录在作为纸张示例的记录纸上的记录过程。打印机11采用的记录方法可以是任何熟知的方法,包括喷墨方法和电子照相方法。扫描仪12执行扫描过程,以读取记录纸上记录的图像并且生成图像数据。多功能外围装置10可包括用于发送和接收传真数据的传真功能和用于读取记录纸上记录的图像并且将这个图像记录在另一张记录纸上的复印功能。
显示器
显示器23包括用于显示各种信息的显示屏。显示器23可由例如液晶显示器(LCD)或有机电致发光显示器(有机EL显示器)构成。
操作接口
当用户选择显示器23的显示屏上显示的对象时,操作接口24从用户接收操作。更具体地讲,操作接口24具有按钮并且将各种操作信号输出到对应于已被按压的按钮的CPU 31。操作接口24还可包括覆在显示器23的显示屏上方的膜状触摸传感器。换句话讲,显示器23可被构造为触摸屏显示器。
注意的是,本说明书中使用的术语“对象”指代用户可通过操作操作接口24而选择的图像。对象的示例是显示器23上显示的字符串。用户可通过按下操作接口24上的方向键来突出对象并且可通过按压操作接口24的“选择”按钮来选择被突出对象。当操作接口24被构造为触摸屏时对象的其它示例是显示器23上显示的图标、按钮和链路。用户可选择通过在显示对象位置触摸触摸屏而显示的对象。
该实施例中的操作接口24被实现为以用户触摸显示器23的显示屏的形式来接收操作的触摸屏。操作接口24输出指示用户触摸的显示屏上的位置的位置信息。该位置信息可被表达为xy平面上的坐标(x,y),其中,显示屏的左上角用作原点,正X轴从原点向右延伸,正Y轴从原点向下延伸。使用任何熟知方法(包括静电电容方法或电阻膜方法)来构造操作接口24的触摸传感器。
注意的是,总体下面描述中的术语“触摸”包括用输入介质接触显示屏的任何操作。触摸的示例包括:轻击操作,其中,触摸输入介质在预定时间段内与显示屏分开;长触摸操作,其中,触摸输入介质在显示屏上保持静态;滑动操作,其中,输入介质在显示屏上方滑动;翻动操作,其中,输入介质以超过阈值的加速度在显示屏上方滑动;缩小操作,其中,触摸显示屏上的不同位置的两个输入介质彼此更靠近地滑动;放大操作,其中,触摸显示屏上的不同位置的两个输入介质背离彼此滑动。
另外,在不触摸显示屏的同时将输入介质带到只与显示屏略微分开的位置的动作还可落入上述“触摸”的概念内。另外,输入介质可以是用户的手指、铁笔等。
Wi-Fi通信接口
Wi-Fi通信接口25是用于实现与外部装置的无线通信的接口。更具体地讲,Wi-Fi通信接口25可与便携式终端50、服务器80和服务提供装置110间接通信并且可与便携式终端50直接通信。Wi-Fi通信接口25使用遵从例如IEEE 802.11标准的通信方法。在这种情况下,间接通信指代使用基础架构模式的通信,而直接通信指代使用ad-hoc模式或Wi-Fi Direct的通信。
NFC接口
NFC接口26是根据遵从NFC Forum Device Requirements(NFC论坛装置请求)的无线近场协议来实现无线通信的接口。通过NFC接口26与外部装置的无线通信是直接通信或无线近场通信的示例。NFC接口26配备芯片(集成电路),该芯片具有用于存储将发送到外部装置或将从外部装置接收的信息的存储。NFC Forum Device Requirements是无线近场通信协议的示例。在该实施例中,NFC接口26根据遵从NFC Forum Device Requirements的无线近场协议来执行无线近场通信(或近场无线电通信)。然而,可根据其它无线近场协议来执行无线近场通信。也就是说,NFC接口26(56和73)可根据除了NFC ForumDevice Requirements外的无线近场协议来执行无线近场通信。无线近场协议的另一个示例是TransferJet(TransferJet联盟的登记商标)。
在下面的描述中,能够使用遵从NFC Forum Device Requirements的方法进行通信的装置将被称为“NFC兼容装置”,而根据遵从NFCForum Device Requirements的方法进行通信将被称为“NFC”。因此,多功能外围装置10、便携式终端50和卡70是NFC兼容装置的示例。多功能外围装置10和便携式终端50在以下操作模式中的一种下进行操作:点对点(P2P)模式、读取器模式、写入器模式和卡模拟(CE)模式。在该实施例中,读取器模式和写入器模式将被一起表达为“R/W模式”。
P2P模式用于实现一对NFC兼容装置之间的双向通信。NFCForum创建的ISO/IEC 1443下定义的A型NFC兼容装置和ISO/IEC18092下定义的F型NFC兼容装置都可在P2P模式下操作。然而,在ISO/IEC 1443下定义的B型NFC兼容装置不能在P2P模式下操作。
R/W模式和CE模式用于实现一对NFC兼容装置之间的单向通信。在CE模式下,NFC兼容装置根据FC Forum创建的格式模拟布置在装置附近的卡。注意的是,卡70像遵从NFC Forum DeviceRequirements的卡一样操作。在这个实施例中,为了方便起见,在CE模式下操作或者像遵从NFC Forum Device Requirements的卡一样操作的NFC兼容装置将被当作是在CE模式下操作的。A型、F型和B型NFC兼容装置全都可在CE模式下操作。读取器模式允许从在CE模式下操作的NFC兼容装置读取信息等。写入器模式允许各种信息被写入在CE模式下操作的NFC兼容装置。
第一实施例中的描述的重点将放在以下情况:多功能外围装置10在R/W模式下操作并且卡70在CE模式下操作。因此,在R/W模式下操作的多功能外围装置10可从在CE模式下操作的卡70读取信息等,并且可将信息等写入卡70。然而,本公开不限于这种构造。例如,多功能外围装置10可在CE模式下操作,而卡70在R/W模式下操作,或者多功能外围装置10和卡70都可在P2P模式下操作。当多功能外围装置10和便携式终端50执行NFC通信时,同样如此。
在第一实施例中,多功能外围装置10的NFC接口26执行轮询操作。该轮询操作是在监测轮询信号的同时以响应信号形式按预定间隔周期性输出轮询信号的动作。同时,根据第一实施例的卡70上的NFC接口73(随后描述的)执行收听操作。收听操作是监测轮询信号并且当接收到轮询信号时输出响应信号的动作。
通过将卡70布置在靠近多功能外围装置10的地方,卡70的NFC接口73可接收从多功能外围装置10中的NFC接口26输出的轮询信号,从而致使NFC接口73输出响应信号。当NFC接口26从NFC接口73接收到响应信号时,通过遵从NFC标准的预定程序,在多功能外围装置10和卡70之间创建根据NFC方法的通信链路(下文中被称为“NFC链路”)。此后,多功能外围装置10和卡70可经由这个NFC链路发送和接收信息等。
然而,多功能外围装置10和卡70之间的关系不限于以上示例。多功能外围装置10的NFC接口26可替代地执行收听操作,而卡70的NFC接口73实现轮询操作。在这种情况下,当保持卡70靠近多功能外围装置10的位置时,多功能外围装置10的NFC接口26接收从卡70的NFC接口73输出的轮询信号,从而致使NFC接口26输出响应信号。当NFC接口73接收到这个响应信号时,在多功能外围装置10和卡70之间创建NFC链路。
CPU
CPU(中央处理单元)31用于控制多功能外围装置10的所有操作。CPU 31从存储32获取随后描述的各种程序并且基于从操作接口24输出的各种信息和经由通信接口25从外部装置获取的各种信息等执行程序。CPU 31和存储32构成控制器的示例。
存储
存储32具有程序存储区32A和数据存储区32B。程序存储区32A存储操作系统(OS)34和控制程序35。OS 34和控制程序35是用二进制格式构建的程序。控制程序35可以是单个程序或程序的集合体。数据存储区32B存储执行控制程序35所需的数据或信息。存储32是装置存储的示例。
注意的是,下面描述中使用的术语“数据”和“信息”共享计算机可操纵的位或位串的一些方面。计算机在没有考虑到其各个位的显著性的情况下对待“数据”。就“信息”而言,另一方面,计算机的操纵基于各个位的显著性进行分支。另外,“指令”是提示目的地装置执行下一个操作的控制信号。指令可包括信息并且可自身拥有信息的属性。
另外,即使当针对不同的计算机修改格式(诸如,文本格式、二进制格式或标志格式)时,也将数据和信息当作相同的数据和信息对待,前提是这些计算机可识别相同的内容。例如,指明数字“2”的信息可被作为本文格式的信息存储在一个计算机中(对于ASCII代码“0x32”而言),并且可被作为二进制格式的信息存储在不同计算机中(对于二进制计数“10”而言)。
然而,并没有严格强行实施数据和信息之间的区分;可允许有例外。例如,数据可被暂时当作信息对待,而信息可被暂时当作数据对待。另外,某些位或位串可在一个装置上被当作数据对待而在另一个装置上被当作信息对待。另外,可从数据中提取信息,可从信息中提取数据。
例如,存储32由随机存取存储器(RAM)、只读存储器(ROM)、电可擦除可编程只读存储器(EEPROM)、硬盘驱动器(HDD)、CPU31中设置的缓冲器、或这些的组合构成。
注意的是,存储32可以是可由计算机读取的任何存储介质。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是非暂态介质。除了以上示例之外,非暂态介质包括CD-ROM和DVD-ROM。非暂态介质也是有形介质。另一方面,在因特网上传送从服务器等下载的程序的电信号是计算机可读信号介质,即一种类型的计算机可读介质,但没有被视为非暂态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CPU 31执行程序存储区32A中存储的程序。然而,在下面的描述中,当描述程序的操作时,可省去CPU 31。换句话讲,在下面的描述中可使用短语“程序A执行过程A”表示“CPU 31执行程序A中描述的过程A”的意思。对于随后描述的在服务器80和便携式终端50上执行的程序,同样如此。
OS 34是提供应用程序接口的底层软件,用于控制构成多功能外围装置10的硬件,包括打印机11、扫描仪12、显示器23、操作接口24、Wi-Fi通信接口25和NFC接口26。上述程序通过调用OS 34中设置的API来控制多功能外围装置10的硬件。然而,在下面对操作这些程序的描述中,将不包括OS 34的作用。因此,可使用下面描述中的短语“程序B控制硬件C”来表示“程序B经由OS 34的API控制硬件C”的意思。下面描述中的这个使用还将应用于随后描述的服务器80和便携式终端50。
便携式终端
如图2(B)中所示,便携式终端50主要包括全都经由通信总线63互连的显示器53、操作接口54、移动通信接口55、NFC接口56、CPU 61和存储62。如同多功能外围装置10的存储32,存储62还包括程序存储区62A和数据存储区62B,而程序存储区62A存储OS 64和控制程序65。移动通信接口55是通信接口的示例。NFC接口56是近场通信接口的示例。CPU 61和存储62构成终端控制器的示例。存储62是终端存储的示例。便携式终端50中的显示器53、操作接口54、NFC接口56、CPU 61、存储62和通信总线63等同于多功能外围装置10中的显示器23、操作接口24、NFC接口26、CPU 31、存储32和通信总线33,因此,将不重复对这些组件的详细描述。
移动通信接口55是用于连接到电信载体提供的移动通信网络(未示出)的接口。移动通信网络(未示出)连接到因特网101。移动通信接口55实现遵从例如W-CDMA(宽带码分多址)、CDMA 2000、或LTE(长期演进)通信标准的无线通信。便携式终端50可设置有Wi-Fi通信接口,作为移动通信接口55的补充或替代。便携式终端50中设置的Wi-Fi通信接口的功能等同于多功能外围装置10中设置的Wi-Fi通信接口25的功能。
卡
如图3(A)中所示,卡70包括CPU 71、存储72和NFC接口73。存储72存储分派给卡70的卡ID。卡ID是标识信息的示例。使用标识信息接收服务。由于卡70中的CPU 71、存储72和NFC接口73分别等同于多功能外围装置10中的CPU 31、存储32和NFC接口26,因此将不重复对这些组件的详细描述。例如,CPU 71、存储72和NFC接口73被安装在集成电路中。卡70是便携式终端的另一个示例。
服务器
如图3(B)中所示,服务器80主要包括通信接口85、CPU 91和存储92,这些组件都经由通信总线93互连。存储92还包括程序存储区92A和数据存储区92B,而程序存储区92A存储OS 94和控制程序95。CPU 91和存储92构成服务器控制器的示例。存储92是服务器存储的示例。服务器80中的通信接口85、CPU 91、存储92和通信总线93分别等同于多功能外围装置10中的Wi-Fi通信接口25、CPU 31、存储32和通信总线33,因此,将不重复对这些组件的描述。
如图4(A)中所示,数据存储区92B可存储卡ID和与这些卡ID关联的个人身份号码(PIN)。PIN是指示是否授权卡的用户接入服务提供装置110提供的服务的认证信息的示例。下文中,彼此关联地存储在数据存储区92B中的卡ID和PIN将被称为“卡ID信息”。
服务提供装置
服务提供装置110是向多功能外围装置10提供服务的装置。根据第一实施例的服务提供装置110提供用于管理多功能外围装置10的状态的状态管理服务。通过状态管理服务,服务提供装置110从多功能外围装置10接收指示多功能外围装置10的状态的信息(例如,指定页计数的信息和指定剩余墨水量的信息),管理这个信息,并且向多功能外围装置10发送与该信息所指示的多功能外围装置10的状态相关的各种通知。服务提供装置110还可提供例如用于存储上传数据的服务、用于下载存储数据的服务和用于转换数据格式的服务。
如图4(B)中所示,服务提供装置110可将用户信息与PIN、机器信息和收集的数据关联并且存储这个关联的信息。这里,用户信息是识别拥有卡70的用户的信息。机器信息可以是例如唯一识别多功能外围装置10的序列号。机器信息是识别多功能外围装置10的装置标识信息的示例。收集的数据是多功能外围装置10收集的数据。收集的数据可以是指定多功能外围装置10中消耗的墨水或调色剂的量的数据或者指示在多功能外围装置10执行的记录过程中上面已经记录有图像的记录纸的张数的信息。也就是说,收集的数据可以是关于多功能外围装置10,或者可指示多功能外围装置10的状态。从多功能外围装置10收集收集的数据。
与服务器的协作操作
多功能外围装置10可与服务器80执行协作操作,即,通过与服务器80协作而实现的操作。当多功能外围装置10经由操作接口24从用户接收到协作操作的开始指令时,开始协作操作。在开始这个协作操作时,控制程序35将指示正在进行协作操作的协作信息存储在数据存储区32B中。在下面的描述中,为了方便起见,协作信息被存储在数据存储区32B中的状态(也就是说,多功能外围装置10正在与服务器80执行协作操作的状态)将被称为协作操作状态。协作信息没有被存储在数据存储区32B中的状态(也就是说,多功能外围装置10当没有处于协作操作状态时的状态)将被称为非协作操作状态。
注意的是,当多功能外围装置10通电时,协作信息没有被存储在数据存储区32B中。换句话讲,在通电之后,多功能外围装置10立即处于非协作操作状态。当多功能外围装置10通电时,控制程序35在显示器23上显示待机画面。用于显示待机画面的信息不是通过协作操作从服务器80接收的信息。为了从用户接收启动协作操作的开始指令,在待机画面中显示协作操作图标。当控制程序35在对应于协作操作图标的位置经由操作接口24接收到采用轻击显示器23的形式的用户操作时,控制程序35将协作信息存储在数据存储区32B中并且将协作开始信息作为HTTP请求经由Wi-Fi通信接口25发送到服务器80。
当从多功能外围装置10接收到协作开始信息时,服务器80在进行HTTP通信的过程中经由通信接口85将指令信息作为响应发送到多功能外围装置10。该指令信息包括:至少处理信息,其指定将在多功能外围装置10上执行的过程;返回统一资源定位符(返回URL),即,将作为过程结果的返回目的地的服务器80的URL。
当从服务器80接收到指令信息时,多功能外围装置10翻译指令信息并且基于翻译结果执行过程。多功能外围装置10接着发送返回信息和标识信息,返回信息包括通过执行该过程而获取的结果信息,标识信息被包括作为HTTP请求的在从服务器80接收至返回地址的指令信息中,该返回地址是由指令信息中包括的返回URL指定的。
当从多功能外围装置10接收到返回信息时,服务器80翻译该返回信息。服务器80识别使用什么返回URL来发送返回信息。接下来,服务器80选择多个模板中的一个用于与识别的返回URL对应的指令信息。服务器80还执行基于返回信息中包括的结果信息来获取下一个指令信息中将包括的内容信息的过程。服务器80接着通过编辑所选择的模板来形成包括所获取内容信息的指令信息。接下来,服务器80将这个指令信息作为HTTP响应发送到多功能外围装置10。
当从服务器80接收到这个新指令信息时,多功能外围装置10基于指令信息中包括的过程信息来执行过程。接着,多功能外围装置10将新返回信息作为HTTP请求发送到服务器80。服务器80基于新返回信息执行构成并且再次将新指令信息发送到多功能外围装置10。以这种方式,用多功能外围装置10实现协作操作,首先向服务器80发送协作开始信息,并且服务器80和多功能外围装置10重复地彼此发送指令信息和返回信息。
当多功能外围装置10处于协作操作状态时,控制程序35确定多功能外围装置10是否已经连续闲置达预定时间间隔,在该时间间隔内没有经由操作接口24进行的输入。如果多功能外围装置10已经连续闲置达这个预定时间间隔,控制程序35就从数据存储区32B中删除协作信息并且再次在显示器23上显示待机画面。换句话讲,多功能外围装置10返回非协作操作状态。另外,当多功能外围装置10处于协作操作状态时,控制程序35确定操作接口24上的特定键(例如,指示多功能外围装置10返回待机画面的键)是否被按压。如果控制程序35确定已经按压了特定键,则控制程序35从数据存储区32B中删除协作信息并且在显示器23上显示待机画面。换句话讲,多功能外围装置10返回非协作操作状态。
指令信息可以是XML(可扩展标记语言)文件,包括指定显示器23上将显示的画面内容(例如,将显示的文本和图标)的显示信息;获取指定用于获取(或接收)操作或信息的部件(例如,操作接口24、Wi-Fi通信接口25、或NFC接口26)的部件信息;指定用于形成图像的部件(例如,打印机11或扫描仪12)的图像形成部件信息;以及指示通过HTTP通信来发送信息的发送指令信息。显示信息、获取部件信息、图像形成部件信息和发送指令信息全都是过程信息的示例。
当接收到指令信息时,多功能外围装置10的控制程序35翻译指令信息中包括的信息。控制程序35基于指令信息中包括的显示信息,在多功能外围装置10的显示器23上显示画面。控制程序35启用指令信息中包括的获取部件信息所指定的信息获取部件。例如,控制程序35可将NFC接口26设置成能够经由NFC链路进行通信的状态。替代地,控制程序35可在显示器23上显示用于接受轻击操作的图标。以这种方式,控制程序35可经由启用的信息获取部件来接受操作或者获取信息。控制程序35在将根据指令信息获取的信息发送到服务器80之后与指令信息中的定义一致地禁用信息获取部件。替代地,控制程序35在获取这个指令信息中定义的信息之后,根据指令信息中的定义禁用信息获取部件。
控制程序35控制指令信息中包括的图像形成部件信息中指定的图像形成部件来执行图像形成过程。发送指令信息包括指定返回信息目的地的返回URL和指定正在发送什么信息的信息指定信息。控制程序35根据HTTP通信将信息指定信息所指定的信息发送到返回URL所指定的返回目的地。另外,除了显示信息之外,指令信息还可包括显示信息的序列号。在这种情况下,控制程序35可确定指令信息中包括什么序列号并且可识别与这个序列号关联的信息获取部件。控制程序35经由识别的信息获取部件接受操作或者获取信息。
注意的是,在单个指令信息集中可包括多个返回URL。单个指令信息集还可包括多个过程信息集和分别对应于这多个过程信息集的多个返回URL。多功能外围装置10还可通过协作操作接入服务提供装置110提供的服务。随后,将参照图14(A)至图15对此进行更详细的描述。
注意的是,在下面的描述中,为了方便起见,措词“通过显示信息指定画面内容”可被重新表述为“显示信息定义画面内容”。类似地,措词“通过获取部件信息指定信息获取部件”可被重新表述为“获取部件信息定义信息获取部件”。类似地,措词“通过图像形成部件信息指定图像形成部件”可被重新表述为“图像处理装置信息定义图像处理装置”。类似地,措词“通过发送指令信息指定信息的发送”可被重新表述为“发送指令信息定义信息的发送”。
在协作操作中控制NFC接口
控制程序35可将NFC接口26设置成:接收使能状态,此时,NFC接口26可通过无线NFC接收信息(下文中被称为“无线直接接收”);接收使能状态,此时,NFC接口26不可执行无线直接接收;发送使能状态,此时,NFC接口26可根据无线NFC发送信息(下文中被称为“无线直接发送”);发送禁用状态,此时,NFC接口26不可执行无线直接发送。
在接收使能状态下,NFC接口26创建NFC链路并且能够接收经由这个NFC链路发送的信息。换言之,CPU 31将多功能外围装置10设置为接收使能状态,并且在该接收使能状态下,CPU 31可以经由NFC接口26从便携式终端识别信息。在接收禁用状态下,NFC接口26要么不创建NFC链路,要么创建NFC链路,但不经由创建的这个链路接收信息。换言之,CPU 31将多功能外围装置10设置为接收禁用状态,并且在该接收禁用状态下,CPU 31无法经由NFC接口26从便携式终端识别信息。在发送使能状态下,NFC接口26创建NFC链路并且能够经由NFC链路发送信息。换言之,CPU 31将多功能外围装置10设置为发送使能状态,并且在该发送使能状态下,CPU 31可以经由NFC接口26向便携式终端发送信息。在发送禁用状态下,NFC接口26要么不创建NFC链路,要么创建NFC链路,但不经由创建的这个链路发送信息。换言之,CPU 31将多功能外围装置10设置为发送禁用状态,并且在该发送禁用状态下,CPU 31无法经由NFC接口26向便携式终端发送信息。
控制程序35可通过将指示允许NFC接口26创建NFC链路的参数输入NFC接口26中,将NFC接口26设置成接收使能状态。控制程序35可通过将NFC接口26通电并且将指示允许NFC接口26创建NFC链路并且指示允许NFC接口26接收经由NFC链路发送的信息的参数输入NFC接口26中,将NFC接口26设置成接收使能状态。在第一实施例中,当将指示允许NFC接口26创建NFC链路的参数输入NFC接口26中时,NFC接口26执行轮询操作。
注意的是,如果参数中的至少一个已经被存储在NFC接口26中,则控制程序35可省去在将NFC接口26通电之后输入该参数的操作。另外,如果NFC接口26已经通电或者如果NFC接口26被配置为在创建NFC链路时自动通电,则控制程序35可省去将NFC接口26通电的操作。
控制程序35可通过将NFC接口26通电并且将指示允许NFC接口26创建NFC链路并且指示允许NFC接口26经由NFC链路发送信息的参数输入NFC接口26中,将NFC接口26设置成发送使能状态。注意的是,如果参数中的至少一个已经被存储在NFC接口26中,则控制程序35可省去在将NFC接口26通电之后输入该参数的操作。另外,如果NFC接口26已经通电或者如果NFC接口26被配置为在创建NFC链路时自动通电,则CPU 31可省去将NFC接口26通电的操作。
控制程序35可通过将NFC接口26断电,将NFC接口26设置成接收禁用状态和发送禁用状态。控制程序35可通过将指示不允许NFC接口26创建NFC链路的参数输入NFC接口26中,将NFC接口26设置成接收禁用状态和发送禁用状态。在第一实施例中,控制NFC接口26,使其停止轮询操作,从而没有创建NFC链路。另外,控制程序35可通过将指示不允许NFC接口26接收经由NFC链路发送的信息的参数输入NFC接口26中,将NFC接口26设置成接收禁用状态。控制程序35还可通过将指示不允许NFC接口26通过NFC链路发送信息的参数输入NFC接口26中,将NFC接口26设置成发送禁用状态。
如果当用于启用多功能外围装置10的固定打印功能的参数已经被存储在数据存储区32B中时控制程序35经由Wi-Fi通信接口25接收ID信息和打印数据,则控制程序35不对打印数据执行打印过程。在这种情况下,控制程序35将接收到的ID信息与打印数据相关联并且将相关联的ID信息和打印数据存储在数据存储区32B中。另外,如果控制程序35经由NFC接口26接收到ID信息,则控制程序35确定在数据存储区32B中是否存储了ID信息。如果在数据存储区32B中存储了这个ID信息,则控制程序35从数据存储区32B中读取与ID信息关联的打印数据并且对这个打印数据执行打印过程。
另外,如果当启用多功能外围装置10的移动打印功能的参数被存储在数据存储区32B中时控制程序35经由NFC接口26接收SSID和针对打印数据的打印指令,则控制程序35基于SSID创建Wi-Fi连接。接着来,控制程序35通过Wi-Fi发送接收打印指令所指定的打印数据并且对这个打印数据执行打印过程。
另外,如果当多功能外围装置10处于协作操作状态时控制程序35从服务器80接收到包括指定NFC接口26的获取部件信息的指令信息,则控制程序35将经由NFC接口26从NFC装置获取的信息发送到服务器80。因此,当控制程序35在从服务器80接收到包括指定NFC接口26的获取部件信息的指令信息之后经由NFC接口26从NFC装置获取信息时,控制程序35不能够确定对所获取信息是使用固定打印功能还是移动打印功能以及是否将所获取信息发送到服务器80以在协作操作中使用。
因此,根据实施例的控制程序35确定数据存储区32B中是否存储了协作信息。当数据存储区32B中没有存储协作信息时,控制程序35将NFC接口26设置成接收使能状态。接下来,如果在数据存储区32B中已经存储启用固定打印功能或移动打印功能的参数,则控制程序35对经由NFC接口从NFC装置获取的数据执行对应的固定打印功能或移动打印功能。当数据存储区32B中没有存储协作信息时,控制程序35没有将从NFC装置获取的信息发送到服务器80。
另一方面,当确定数据存储区32B中存储了协作信息时,控制程序35将NFC接口26设置成接收禁用状态。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控制程序35从服务器80接收到包括指示NFC接口26的获取部件信息的指令信息,则控制程序35将NFC接口26设置成接收使能状态。接下来,控制程序35将经由NFC接口26从NFC装置获取的信息发送到服务器80,以用于协作操作。更具体地讲,控制程序35将经由NFC接口26从NFC装置获取的信息作为返回信息发送到服务器80(即,指令信息中的返回URL所指定的返回目的地),以用于协作操作。
由于控制程序35已在发送返回信息之后完成了由指令信息定义的过程,因此控制程序35接着将NFC接口26设置成接收禁用状态。控制程序35可在与指令信息一致地从NFC装置获取信息时,将NFC接口26设置成接收禁用状态。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控制程序35确定在数据存储区32B中存储了协作信息,则控制程序35不使用经由NFC接口26从NFC装置获取的信息执行固定打印功能或移动打印功能。
注意的是,控制程序35在多功能外围装置10处于非协作操作状态时不可将返回信息发送到服务器80,因为控制程序35并没有从服务器80接收返回URL。另外,即使多功能外围装置10处于协作操作状态,在没有从服务器80接收到指令信息的同时控制程序35也不可将返回信息发送到服务器80,因为并没有保存返回URL。然而,如果从服务器80接收到指令信息,则控制程序35可将返回信息发送到服务器80,因为保存了返回URL。为了方便描述,当多功能外围装置10从服务器80接收到返回URL并且能够将返回信息发送到服务器80时,多功能外围装置10将被称为处于第一模式。当多功能外围装置10没有从服务器80接收到返回URL并因此不能够将返回信息发送到服务器80时,多功能外围装置10将被称为处于第二模式。
通信系统的操作
接下来,将参照图5至图7(B)描述根据第一实施例的通信系统100的操作。执行图5中示出的过程,以通过信息处理终端200将登记卡70的卡ID和拥有卡70的用户的用户ID登记到服务提供装置110中。在图6中的过程之前,执行图5中示出的构成。图5中的过程可由向用户发行卡70的卡发行方执行,或者可由获取卡70的用户执行。信息处理终端200能够例如经由因特网与服务器80和服务提供装置110通信。
在图5的S11中,信息处理终端200从卡发行方接受用户登记指令。在S12中,信息处理终端200将从卡发行方获取的用户信息发送到服务提供装置110。在S12中,服务提供装置110从信息处理终端200接收用户信息。在接收到用户信息时,在S13中,服务提供装置110发布分派给卡70的用户的PIN。另外,在S13中,服务提供装置110将在S12中接收的用户信息和与用户信息关联的PIN存储在服务提供装置110的存储(未示出)中。在S14中,服务提供装置110将PIN发送到信息处理终端200。
在S14中,信息处理终端200从服务提供装置110接收PIN。在S15中,信息处理终端200获取卡70的卡ID。响应于从服务提供装置110接收到PIN,例如,信息处理终端200可在显示器上显示消息,提示用户保持卡70靠近信息处理终端200的位置,这样信息处理终端200可通过无线近场通信获取卡70上存储的卡ID。在S16中,信息处理终端200将从卡70获取的卡ID和从服务提供装置110接收的PIN发送到服务器80。另外,信息处理终端200可在显示器(未示出)上显示从服务提供装置110接收的PIN或者可通过无线近场通信将PIN发送到卡70。
在S16中,服务器80通过通信接口85从信息处理终端200接收卡ID和PIN。在S17中,服务器80将S16中接收的卡ID和与卡ID关联的PIN存储在数据存储区92B中。在S18中,服务器80经由通信接口85发送指示卡ID已被登记于信息处理终端200的登记成功信息。接下来,在S18中,信息处理终端200从服务器80接收登记成功信息。响应于接收到这个登记成功信息,信息处理终端200在显示器上显示指示已登记卡70的卡ID的消息。
卡发行方将登记到服务提供装置110上的卡70发放给用户。卡发行方还可将信息处理终端200的显示器(未示出)上显示的PIN通知给卡70的用户。获取卡70的用户接着可在参照图6描述的过程中使用卡70。
在图6的过程中,多功能外围装置10可使用从服务器80接收的PIN,接入服务提供装置110提供的服务。注意的是,控制程序35在执行图6中示出的过程之前(即,当处于非协作操作状态时)将NFC接口26设置成接收使能状态。另外,多功能外围装置10处于第二模式。
在图6的S20中,服务器80的控制程序95首先例如响应于多功能外围装置10的接入,经由通信接口85向多功能外围装置10发送选择指令信息。选择指令信息是指示操作接口24接受选择服务提供装置110提供的服务的操作的信息。例如,选择指令信息包括定义服务列表画面的XML标签和指示经由操作接口24接受选择操作的XML标签。然而,选择指令信息并不包括指示经由NFC接口26接受信息的XML标签。选择指令信息中的XML标签之间包括的信息是内容信息的示例。服务器80发送选择指令信息的过程是选择指令发送过程的示例。
在S20中,多功能外围装置10的控制程序35经由Wi-Fi通信接口25从服务器80接收选择指令信息。在S21中,控制程序35在显示器23上显示在S20中接收的选择指令信息中定义的服务列表画面。控制程序35还将NFC接口26设置成接收禁用状态。多功能外围装置10接收选择指令信息的过程是选择指令接收过程的示例。
图7(A)是服务列表画面的示例。服务列表画面包括代表状态管理服务的“MPS”图标、代表服务A的“A”图标和代表服务B的“B”图标。接下来,控制程序35将操作接口24设置成能够接收用于在服务列表画面中选择图标的选择操作。S21中的过程是经由操作接口24接受从服务提供装置110供应的多个服务中选择一个的操作的选择接收过程的示例。
在S22中,控制程序35以用户在对应于“MPS”图标的位置轻击显示器23的形式,经由操作接口24接收选择操作。在接收到选择操作之后,在S23中,控制程序35经由Wi-Fi通信接口25将服务请求信息发送到服务器80。服务请求信息是请求提供通过选择操作而选择的服务的信息。轻击“MPS”图标是选择状态管理服务的选择操作的示例。多功能外围装置10发送服务请求信息的过程是服务请求过程的示例。
在S23中,服务器80的控制程序95经由通信接口85从多功能外围装置10接收服务请求信息。响应于接收到服务请求信息,在S24中,控制程序95经由通信接口85将PIN获取指令信息发送到多功能外围装置10。PIN获取指令信息是指示多功能外围装置10通过无线近场通信从卡70接受卡ID并且经由操作接口24获取PIN的信息。PIN获取指令信息可包括定义接收画面的XML标签、指示经由NFC接口26接收卡ID的XML标签、指示接受经由操作接口24输入的PIN的XML标签。PIN获取指令信息中的XML标签之间包括的信息是内容信息的示例。服务器80接收服务请求信息的过程是请求接收过程的示例。服务器80发送PIN获取指令信息的过程是获取指令过程的示例。
在S24中,多功能外围装置10的控制程序35经由Wi-Fi通信接口25从服务器80接收PIN获取指令信息。在S25中,控制程序35在显示器23上显示PIN获取指令信息中定义的接收画面。图7(B)示出提示用户移动卡70靠近多功能外围装置10的接收画面的示例。图7(B)中示出的接收画面包括消息“请保持你的卡靠近MFP或者输入你的PIN”、其中用户经由操作接口24输入IN的靠近文本“PIN”的文本框、“OK”图标。也就是说,接收画面提示用户移动卡70靠近多功能外围装置10。多功能外围装置10执行的接收PIN获取指令信息的过程是获取指令接收过程的示例。
在S25中,控制程序35将NFC接口26设置成接收使能状态。多控制程序35还将多功能外围装置10设置为能够通过操作接口24的用户的操作来接受PIN的状态。功能外围装置10此时也处于第一模式。换句话讲,控制程序35将NFC接口26设置成能够接收卡70上存储的卡ID的状态并且将操作接口24设置成能够接受用户输入的PIN的状态。步骤S25中的过程是状态更改过程的示例。
在S26中,响应于在卡70和NFC接口26之间创建了NFC链路,即,响应于被带到能与多功能外围装置10执行NFC通信的足够靠近的范围内,控制程序35经由NFC接口26接收卡70发送的卡ID。创建NFC链路是无线近场通信的连接示例。卡70执行的发送卡ID的过程是近场发送过程、直接发送过程和第二发送过程的示例。多功能外围装置10执行的接收卡ID的过程是直接接收过程和近场接收过程的示例。
在S27中,控制程序35确定是否从卡70接收到卡ID。当接收到卡ID时,控制程序35经由Wi-Fi通信接口25将从卡70接收的卡ID发送到服务器80。控制程序35还将NFC接口26设置成接收禁用状态。多功能外围装置10执行的发送卡ID的过程是标识信息发送过程的示例。注意的是,随后将描述当经由操作接口24输入PIN时在S26中执行的过程。
在S27中,服务器80的控制程序95经由通信接口85从多功能外围装置10接收卡ID。在S28中,控制程序95确定在数据存储区92B中是否存储了包括与接收到的卡ID(下文中,被称为相关卡ID)匹配的卡ID的卡ID信息。服务器80执行的接收卡ID的过程是标识信息接收过程的示例。步骤S28的过程是确定过程的示例。
当控制程序95在S28中确定在数据存储区92B中没有存储相关卡ID信息时(S28:否),在S29中,控制程序95经由通信接口85向多功能外围装置10发送错误信息。错误信息是指示不可基于卡ID信息来提供服务的信息。换句话讲,错误信息指示没有授权接收服务。服务器80发送错误信息的过程是错误过程的示例。在S29中,多功能外围装置10的控制程序35经由Wi-Fi通信接口25从服务器80接收错误信息。控制程序35在显示器23上显示这个错误信息的内容。在多功能外围装置10随后转变至非协作操作状态之后,控制程序35将NFC接口26设置成接收使能状态。多功能外围装置10此时进入第二模式。
然而,当服务器80的控制程序95在S28中确定相关卡ID信息被存储在数据存储区92B中时(S28:是),在S30中,控制程序95将与卡ID关联的数据存储区92B中存储的PIN和发送指令信息经由通信接口85发送到多功能外围装置10。发送指令信息包括指定PIN目的地的URL(即,在这种情况下,服务提供装置110的URL)和指定PIN的信息指定信息。服务器80发送PIN和发送指令信息的过程是通信指令构成的示例。多功能外围装置10接收PIN的过程是认证信息接收过程的示例。
在S30中,多功能外围装置10的控制程序35经由Wi-Fi通信接口25从服务器80接收PIN和发送指令信息。在S31中,控制程序35经由Wi-Fi通信接口25将从服务器80接收的PIN和多功能外围装置10的机器信息发送到发送指令信息中的ULR所指定的目的地。在这种情况下,发送指令信息中的ULR所指定的目的地是服务提供装置110。随后,多功能外围装置10切换到非协作操作状态,然后控制程序35将NFC接口26设置成接收使能状态,多功能外围装置10进入第二模式。步骤S31的过程是登记过程的示例。
在S31中,服务提供装置110从多功能外围装置10接收PIN和机器信息。接下来,服务提供装置110将机器信息和与机器信息关联的PIN存储在服务提供装置110的存储(未示出)中。服务提供装置110还发布与这个PIN和机器信息关联的凭证。在S32中,服务提供装置110向多功能外围装置10发送收集指令信息。收集指令信息包括发布的凭证;指示待收集数据的类型、发送时序等的信息。收集指令信息可指定周期发送时序。
在S32中,多功能外围装置10的控制程序35经由Wi-Fi通信接口25从服务提供装置110接收收集指令信息。控制程序35将这个收集指令信息存储在数据存储区32B中。在S33中,控制程序35按收集指令信息中指定的发送时序,经由Wi-Fi通信接口25将收集的数据和凭证发送到服务提供装置110。因此,控制程序35基于收集指令信息中包括的数据的类型来收集所收集数据。步骤S32是凭证接收过程的示例,而步骤S33是收集过程的示例。
在S33中,服务提供装置110从多功能外围装置10接收所收集数据。在S34中,服务提供装置110获取基于从多功能外围装置10接收的所收集数据而生成的通知数据。在S35中,服务提供装置110将通知数据发送到多功能外围装置10。另外,在S35中,控制程序35经由Wi-Fi通信接口25从服务提供装置110接收通知数据。控制程序35还可控制打印机11将在S35中接收的通知数据所指示的图像记录在记录纸上和/或可在显示器23上显示图像。步骤S31至S33中的过程是用于接入服务提供装置110提供的服务的示例。
另外,不同于在S26中保持卡70靠近MFP,用户可替代地仅仅经由操作接口24输入PIN。在这种情况下,控制程序35接收经由操作接口24进行的输入PIN的用户操作和轻击显示器23上的与接收画面上显示的“OK”按钮对应的位置的用户操作。接着,控制程序35使用经由操作接口24从用户接收的PIN(即,文本框中显示的PIN)执行从步骤S31起的过程。换句话讲,当用户手动输入从卡发行方接收的PIN时,可省去步骤S27至S30中的过程。因此,即使当用户没有卡70时,用户可接收服务提供装置110提供的服务。替代地,卡70的存储72可存储PIN并且控制程序35可经由NFC接口26从卡70接收PIN并且使用PIN执行从S31起的过程。在这种情况下,可省去步骤S27至S30中的过程。
第一实施例的操作优点
在上述第一实施例中,为了接入服务提供装置110提供的服务,多功能外围装置10可通过NFC从卡70接收卡ID,从而不需要用户执行输入卡ID的麻烦动作。换句话讲,第一实施例简化了通过多功能外围装置10接入服务提供装置110提供的服务所需的用户操作。另外,第一实施例既可实现使用NFC接口26获取的信息的多功能外围装置10的功能(诸如,固定打印功能和移动打印功能)又可实现通过与服务器80的协作操作而实现的功能,在该协作操作中,多功能外围装置10将经由NFC接口26获取的信息发送到服务器80。
根据第一实施例,允许拥有存储已经登记到服务器80上的卡ID的卡70的用户接入服务提供装置110提供的范围。注意的是,存储在卡70上的信息不限于卡ID,而是可以是例如PIN。因此,在图5的过程中,登记到服务器80上的PIN可被存储在卡70中。因此,在S25中,控制程序35可将NFC接口26设置成能够从卡70接收卡ID和PIN中的至少一个。
注意的是,第一实施例提供了以下示例:通过图6所示过程的过程,NFC接口26的状态和多功能外围装置10的模式二者进行切换。然而,NFC接口26可保持恒定的接收使能状态,而只有多功能外围装置10的模式被切换。例如,处于第二模式的多功能外围装置10可在从服务器80接收到ID获取指令信息时被切换成第一模式,并且可在S25中将卡ID发送到服务器80之后切换回第二模式。在这种情况下,在S24中从服务器80发送ID获取指令信息而非PIN获取指令信息。
另外,控制程序35可控制NFC接口26,使其在P2P模式下操作。在这种情况下,接收使能状态是既允许无线直接发送又允许无线直接接收的状态。另一方面,接收禁用状态是允许无线直接发送而限制无线直接接收的状态。替代地,控制程序35可控制NFC接口26,使其在CE模式下操作。当在CE模式下操作时,NFC接口26的接收使能状态是例如当执行收听操作时NFC接口26的状态。另外,当在CE模式下操作时NFC接口26的接收禁用状态是例如当停止收听操作时NFC接口26的状态。
另外,虽然用多功能外围装置10、卡70和服务器80实现了根据第一实施例的过程,但可使用便携式终端50取代卡70。在这种情况下,从便携式终端50向多功能外围装置10发送标识信息的方法不限于无线近场通信。例如,多功能外围装置10和便携式终端50可交换通过NFC创建直接Wi-Fi连接所必需的信息(例如,SSID),便携式终端50可随后使用这个信息与多功能外围装置10创建直接Wi-Fi连接并且使用Wi-Fi Direct向多功能外围装置10发送标识信息。以这种方式,可使用NFC进行在多功能外围装置10和便携式终端50之间交换标识信息的过程的部分。
第二实施例
接下来,参照图8(A)至图14(B),将描述根据第二实施例的通信系统100,其中,用相同的参考标号指定相似的部件和组件,以避免重复描述。根据第二实施例的卡70可以是任何类型的卡(诸如,能够经由NFC接口73发送存储72中存储的卡ID的公共交通智能卡或员工ID卡)。
例如,根据第二实施例的服务器80中的数据存储区92B还存储图8(A)中示出的表TB1和图8(B)中示出的表TB2。表TB1将服务ID、临时ID和账户信息彼此关联地存储。表TB2存储将服务ID、账户ID、卡ID、账户信息、用户名和机器信息彼此关联地存储。表TB2还可包括与PIN而非卡ID关联的记录。表TB2中包括的各记录是卡ID信息的另一个示例。
服务ID是识别服务提供装置110提供的服务的服务标识信息示例。临时ID是服务器80与账户信息关联发布的特有信息。账户ID是服务器80发布的用于识别账户信息的特有信息。账户信息是服务提供装置110与便携式终端50的用户关联地发布的认证信息的示例。用户名是由与临时ID关联的用户指定的用户名称。PIN是用户通过多功能外围装置10的操作接口24指定的。
例如,根据第二实施例的服务提供装置110提供存储上传的图像数据的范围或将图像数据下载到多功能外围装置10的服务,图像数据指定打印机11记录在记录纸上的图像。在该实施例中,服务A的服务ID将是“001”,而服务B的服务ID将是“002”。
在图9中示出的过程中,多功能外围装置10使用从服务器80接收的账户信息,接收服务提供装置110提供的服务。注意的是,在执行图9中的过程之前,即,当多功能外围装置10处于非协作操作状态时,控制程序35将NFC接口26设置成接收使能状态和发送使能状态。另外,在执行图9的过程之前,多功能外围装置10处于第二模式。
在图9的S41中,多功能外围装置10的控制程序35在显示器23上显示图7(A)中示出的服务列表画面。控制程序35还将NFC接口26设置成接收禁用状态和发送禁用状态。可在执行步骤S41之前执行第一实施例中描述的步骤S20,接收选择指令信息,因而可基于选择指令信息来显示服务列表画面。在S42中,控制程序35接受经由操作接口24进行的例如“B”图标位置处的轻击形式的选择操作。响应于接收到这个选择操作,在S43中,控制程序35经由Wi-Fi通信接口25将列表请求信息发送到服务器80。在这种情况下,列表请求信息包括多功能外围装置10的机器信息和服务B的服务ID“002”。列表请求信息是服务请求信息的另一个示例。
在S43中,控制程序95经由通信接口85从多功能外围装置10接收列表请求信息。控制程序95将列表请求信息中包括的服务ID临时存储在数据存储区92B中。控制程序95还识别与服务ID关联的表TB2中存储的用户名和列表请求信息中包括的机器信息。在S44中,控制程序95经由通信接口85将选择指令信息发送到多功能外围装置10。服务器80发送选择指令信息的构成是选择指令过程的示例。
在这种情况下,使用选择指令信息提示用户选择所识别的用户名中的一个。例如,选择指令信息可包括定义账户选择画面的XML标签和指示操作接口24接受选择操作的XML标签。然而,选择指令信息并不包括指示NFC接口26接收信息的XML标签。选择指令信息还包括与服务ID“002”关联地存储在数据存储区92B中的账户ID和用户名和多功能外围装置10的机器信息。选择指令信息中包括的XML标签、XML标签之间设置的信息、服务ID、账户ID和用户名是内容信息的示例。
在S44中,多功能外围装置10的控制程序35经由Wi-Fi通信接口25从服务器80接收选择指令信息。在S45中,控制程序35在显示器23上显示在选择指令信息中定义的账户选择画面。图12(A)示出账户选择画面的示例。图12(A)中示出的账户选择画面包括显示选择指令信息中包括的用户名的图标和“添加”图标。控制程序35将操作接口24设置成能够接受选择账户选择画面中的图标之一的选择操作的状态。选择操作指定账户。
在S46中,控制程序35接受经由操作接口24进行的例如“用户A”图标位置处的轻击形式的选择操作。响应于接收到选择操作,在S47中,控制程序35经由Wi-Fi通信接口25将服务请求信息发送到服务器80。服务请求信息包括与选择操作中选择的用户A关联的账户ID。操作接口24接收选择账户的选择操作的过程是选择接收过程的示例。
在S47中,服务器80的控制程序95经由通信接口85从多功能外围装置10接收服务请求信息。控制程序95参考表TB2确定卡ID信息中是否包括卡ID或PIN,卡ID信息包括与S47中接收的服务请求信息中的账户ID匹配的账户ID。如果控制程序95确定卡ID信息中包括卡ID或PIN,则在S48中,控制程序95将卡ID获取指令信息经由通信接口85发送到多功能外围装置10。例如,卡ID获取指令信息可包括定义卡ID接收画面的XML标签和指示NFC接口26接受卡ID的XML标签。卡ID获取指令信息可中包括的XML标签和XML标签之间包括的信息是内容信息的示例。
在S48中,多功能外围装置10的控制程序35经由Wi-Fi通信接口25从服务器80接收卡ID获取指令信息。在S49中,控制程序35在显示器23上显示卡ID获取指令信息中定义的卡ID接收画面。显示卡ID接收画面以提示卡70的用户保持卡70靠近多功能外围装置10。例如,卡ID接收画面可类似于图7(B)中示出的接收画面,不带与输入PIN相关的部分。另外,控制程序35将NFC接口26设置成接收使能状态。多功能外围装置10此时处于第一模式。因此,NFC接口26现在处于接收卡70上存储的卡ID的状态。
在S50中,一旦在卡70和NFC接口26之间已创建NFC链路,控制程序35就经由NFC接口26接收卡70中存储的卡ID。在S51中,多功能外围装置10经由Wi-Fi通信接口25将这个卡ID发送到服务器80。控制程序35还将NFC接口26设置成接收禁用状态。另外,控制程序35可将NFC接口26设置成发送禁用状态。
另外,在S51中,服务器80的控制程序95经由通信接口85接收多功能外围装置10的卡ID。在S52中,控制程序95确定数据存储区92B中的表TB2是否存储了包括相互关联的与S43中接收的服务ID匹配的服务ID、与S47中接收的账户ID匹配的账户ID和与S51中接收的卡ID匹配的卡ID全部三个的卡ID信息。也就是说,控制程序95确定表TB2是否存储了与服务ID和账户ID关联的卡ID。换句话讲,控制程序95确定存储92是否存储了与账户信息和账户ID关联的卡ID。
如果控制程序95确定在数据存储区92B的表TB2中没有存储此卡ID信息(S52:否),则在S53中,控制程序95经由通信接口85将错误信息发送到多功能外围装置10。另外,在S53中,多功能外围装置10的控制程序35经由Wi-Fi通信接口25从服务器80接收错误信息。控制程序35在显示器23上显示这个错误信息的内容。在多功能外围装置10随后被设置成非协作操作状态之后,控制程序35将NFC接口26设置成接收使能状态和发送使能状态。此时,多功能外围装置10处于第二模式。
另一方面,如果服务器80的控制程序95确定数据存储区92B的表TB2中存储了此卡ID信息(S52:是),则在S54中,控制程序95经由通信接口85将卡ID信息中包括的账户信息和发送指令信息发送到多功能外围装置10。发送指令信息包括指示发送账户信息的目的地的URL(即,在这种情况下,服务提供装置110的URL)和指示账户信息的信息指定信息。服务器80发送账户信息的过程是通信指定过程的另一个示例。
在S54中,多功能外围装置10的控制程序35经由Wi-Fi通信接口25从服务器80接收账户信息。控制程序35将这个账户信息存储在数据存储区32B中。在S55中,控制程序35使用数据存储区32B中存储的账户信息来接入服务提供装置110提供的服务。随后,在扫描-上传过程和下载-打印过程中将描述接入服务的方法。在多功能外围装置10随后转变至非协作操作状态之后,控制程序35将NFC接口26设置成接收使能状态和发送使能状态。此时,多功能外围装置10处于第二模式。多功能外围装置10接收账户信息的过程是认证信息接收过程的示例。S55中的过程是服务执行过程的示例。扫描-上传过程和下载-打印过程是服务执行过程中实现的过程的具体示例并且随后将参照图14(A)进行描述。
另一方面,在表TB2中的卡ID信息包括PIN的情况下,当服务器80的控制程序95确定具有与服务请求信息中的账户ID匹配的账户ID的卡ID信息包括PIN时,在S48中,控制程序95经由通信接口85将PIN获取指令信息作为卡ID获取指令信息的替代发送到多功能外围装置10。例如,PIN获取指令信息包括定义PIN接收画面的XML标签和指示经由操作接口24接受PIN输入的XML标签。例如,PIN获取指令信息不包括指示经由NFC接口26接收信息的XML标签。PIN获取指令信息中的XML标签之间设置的信息是内容信息的示例。
在S48中,多功能外围装置10的控制程序35经由Wi-Fi通信接口25从服务器80接收PIN获取指令信息。在S49中,控制程序35在显示器23上显示在PIN获取指令信息中定义的PIN接收画面。显示PIN接收画面,以提示用户经由操作接口24接收PIN。PIN接收画面的示例是图7(B)中示出的接收画面,没有与卡70相关的部分。
接下来,控制程序35将操作接口24设置成接受输入PIN的用户操作的状态。然而,控制程序35没有将NFC接口26设置成接收使能状态,尽管接收了PIN获取指令信息。在S50中,控制程序35接受经由操作接口24输入PIN的用户操作。在S51中,控制程序35经由Wi-Fi通信接口25将经由操作接口24接收的PIN发送到服务器80。
另外,在S51中,服务器80的控制程序95经由通信接口85从多功能外围装置10接收PIN。在S52中,控制程序95确定数据存储区92B中的表TB2是否存储了包括相互关联的与S43中接收的服务ID匹配的服务ID、与S47中接收的账户ID匹配的账户ID和与S51中接收的PIN匹配的PIN全部三个的卡ID信息。
如果控制程序95确定在表TB2中没有存储此卡ID信息(S52:否),则在S53中,控制程序95经由通信接口85将错误信息发送到多功能外围装置10。另外,在S54中,控制程序35经由Wi-Fi通信接口25从服务器80接收错误信息。控制程序35在显示器23上显示这个错误信息的内容。
另一方面,如果在S52中控制程序95确定表TB2中存储了此卡ID信息(S52:是),则在S54中,控制程序95经由通信接口85将卡ID信息中包括的账户信息发送到多功能外围装置10。响应于接收到账户信息,多功能外围装置10的控制程序35执行S55中的过程。
新账户登记过程
接下来,将参照图10描述用户在S45(参见图9)中显示的账户选择画面中选择“添加”图标时执行的过程。执行图10中示出的新账户登记过程,以将多功能外围装置10的机器信息与服务器80的表TB2中存储的账户信息关联。
在图10的S61中,多功能外围装置10的控制程序35接受经由操作接口24进行的在对应于“添加”图标的位置处的轻击形式的选择操作。在接收到选择操作之后,在S62中,控制程序35经由Wi-Fi通信接口25将登记请求信息发送到服务器80。登记请求信息是请求将机器信息和卡ID登记到服务器80上的服务请求信息的另一个示例。多功能外围装置10发送登记请求信息的过程是服务请求过程的另一个示例。
另外,在S62中,服务器80的控制程序95经由通信接口85从多功能外围装置10接收登记请求信息。响应于接收到这个登记请求信息,在S63中,控制程序95经由通信接口85将ID获取指令信息发送到多功能外围装置10。服务器80接收登记请求信息的过程是请求接收过程的另一个示例。后面描述的服务器80发送ID获取指令信息和PIN获取指令信息的过程是获取指令过程的另一个示例。
ID获取指令信息用于指示经由操作接口24接受临时ID的输入。例如,ID获取指令信息包括定义ID接收画面的XML标签和指示操作接口24接收临时ID的XML标签。然而,ID获取指令信息不包括指示经由NFC接口26接受信息的XML标签。ID获取指令信息中的XML标签之间包括的信息是内容信息的示例。
在S63中,多功能外围装置10的控制程序35经由Wi-Fi通信接口25从服务器80接收ID获取指令信息。在S64中,控制程序35在显示器23上显示在这个ID获取指令信息中定义的ID接收画面。后面描述的多功能外围装置10接收ID获取指令信息和PIN获取指令信息的过程是获取指令接收过程的示例。
图12(B)是ID接收画面的示例。图12(B)中示出的ID接收画面包括消息“请输入你的临时ID”、靠近经由操作接口24输入临时ID的文本“临时ID”显示的本文框、“OK”图标和“新账户”图标。接下来,控制程序35将操作接口24设置成接受输入临时ID的用户操作的状态。换言之,在S64中,控制程序35将多功能外围装置10设置为用于经由操作接口24接收临时ID的用户输入的状态。后面描述的S64和S68中的过程是状态更改过程的其它示例。
在S65中,控制程序35接收经由操作接口24进行的输入临时ID的用户操作和轻击对应于“OK”按钮的位置的用户操作。在S66中,控制程序35经由Wi-Fi通信接口25将经由操作接口24从用户接收的临时ID(即,文本框中显示的临时ID)和多功能外围装置10的机器信息发送到服务器80。后面描述的多功能外围装置10发送临时ID、机器信息和卡ID的过程是标识信息发送过程和第三发送过程的示例。
注意的是,在步骤S65中,控制程序35可经由操作接口24接受与临时ID关联的用户名的输入。然后,在S66中,控制程序35可经由Wi-Fi通信接口25将输入的用户名发送到服务器80。类似地,控制程序35可接受后面描述的步骤S69中的用户名的输入。
另外,在S66中,服务器80的控制程序95经由通信接口85从多功能外围装置10接收临时ID和机器信息。控制程序95将临时ID和机器信息临时存储在数据存储区92B中。在S67中,控制程序95经由通信接口85将PIN获取指令信息发送到多功能外围装置10。例如,PIN获取指令信息可类似于图6中描述的步骤S24中的PIN获取指令信息。后面描述的服务器80接收临时ID、机器信息和卡ID的过程是标识信息接收过程的另一个示例。
另外,在S67中,多功能外围装置10的控制程序35经由Wi-Fi通信接口25从服务器80接收PIN获取指令信息。在S68中,控制程序35按照PIN获取指令信息在显示器23上显示图7(B)中示出的接收画面,以提示用户移动卡70靠近多功能外围装置10并且提示用户输入PIN。控制程序35还将NFC接口26设置成接收使能状态。此时,多功能外围装置10被设置成第一模式。换句话讲,控制程序35将NFC接口26设置成能够接收卡70上存储的卡ID的状态。
在S69中,因在卡70和NFC接口26之间创建了NFC链路,控制程序35经由NFC接口26从卡70接收卡ID。在S70中,控制程序35经由Wi-Fi通信接口25将这个ID发送到服务器80。在S69中,控制程序35可接受操作接口24输入PIN的用户操作。在这种情况下,在S70中,控制程序35经由Wi-Fi通信接口25将经由操作接口24接收的PIN发送到服务器80。另外,在将卡ID或PIN发送到服务器80之后,控制程序35将NFC接口26设置成接收禁用状态和发送禁用状态。
另外,在S70中,服务器80的控制程序95经由通信接口85从多功能外围装置10接收卡ID。在S71中,控制程序95从数据存储区92B中的表TB1中,识别与S43和S66中接收的服务ID和临时ID关联的账户信息。换句话讲,控制程序95确定表TB1是否存储与临时ID关联的接收到的卡ID并且识别与接收到的卡ID关联的账户信息。控制程序95还发布与识别的账户信息关联的账户ID。账户ID是唯一识别账户信息的ID。例如,账户ID可以是顺序号。控制程序95将识别的账户信息、发布的账户ID、S65中接收的机器信息和S70中接收的卡ID相关联并且将这个关联信息存储在数据存储区92B中的表TB2中。如果在S66或S70中接收到与这个关联信息关联的用户名,则控制程序95可将该用户名存储在表TB2中。
然而,在S70中,服务器80的控制程序95可经由通信接口85从多功能外围装置10接收PIN,而非卡ID。在这种情况下,控制程序95将识别的账户信息、发布的账户ID、S65中接收的机器信息、S70中接收的PIN和S43中接收的服务ID相关联并且将这个关联信息存储在数据存储区92B的表TB2中。另外,在S72中,控制程序95经由通信接口85将与S71中的卡ID或PIN关联的账户信息发送到多功能外围装置10。步骤S71中的过程是存储控制过程的示例。服务器80发送账户信息的过程是认证信息发送过程的示例。
另外,在S72中,多功能外围装置10的控制程序35经由Wi-Fi通信接口25从服务器80接收账户信息。多功能外围装置10接收账户信息的过程是认证信息接收过程的另一个示例。控制程序35将这个账户信息存储在数据存储区32B中。在S73中,控制程序35使用数据存储区32B中存储的账户信息来接入和接收服务提供装置110提供的服务。在多功能外围装置10随后转变至非协作操作状态之后,控制程序35将NFC接口26设置成接收使能状态和发送使能装填。此时,多功能外围装置10处于第二模式。
发布新账户的过程
接下来,将参照图11描述当从S64(参见图10)中显示的ID接收画面(图12(B))中选择“新账户”图标时执行的过程。执行发布新账户的过程,以将服务提供装置110发布的账户信息和服务器80与这个账户信息关联地发布的临时ID存储在服务器80上。
在图11的S81中,多功能外围装置10的控制程序35在ID接收画面中接受经由操作接口24进行的在对应于“新账户”图标的位置处的轻击形式的选择操作。响应于接收到选择操作,在S82中,控制程序35经由Wi-Fi通信接口25将发布目的地请求信息发送到服务器80。发布目的地请求信息请求发送指示发布新账户信息的目的地的URL。多功能外围装置10发送这个发布目的地请求信息的过程是服务请求过程的另一个示例。
另外,在S82中,服务器80的控制程序95经由通信接口85从多功能外围装置10接收发布目的地请求信息。在接收到发布目的地请求信息之后,在S83中,控制程序95经由通信接口85将发送指令信息发送到多功能外围装置10。服务器80发送发送指令信息的过程是发送指令过程的示例。
发送指令信息指示多功能外围装置10经由NFC接口26将发布目的地的URL发送到便携式终端50。例如,发送指令信息包括发布目的地的URL、定义输入待机画面的XML标签和指示经由NFC接口26发送发布目的地的URL的XML标签。发布目的地的URL是指定便携式终端50为了接收服务提供装置110提供的服务而将与之连接的连接目的地的连接目的地信息的示例。发送指令信息中的XML标签之间包括的信息是内容信息的示例。
在S83中,多功能外围装置10的控制程序35经由Wi-Fi通信接口25从服务器80接收发送指令信息。在S84中,控制程序35在显示器23上显示在发送指令信息中定义的输入待机画面。图13(A)示出输入待机画面的示例。图13(A)中的输入待机画面包括消息“请保持你的智能手机靠近MFP”。多功能外围装置10接收发送指令信息的过程是发送指令接收过程的示例。
控制程序35还将NFC接口26设置成发送使能状态。另外,控制程序35将用于发布发送指令信息中包括的目的地的URL存储在数据存储区62B的NFC接口26可参照的区域中。当设置成发送使能状态时,一旦在便携式终端50和NFC接口26之间创建了NFC链路,NFC接口26就通过NFC链路发送通过参照数据存储区62B而获取的信息。换句话讲,控制程序35将NFC接口26设置成NFC接口26可将从发送指令信息中提取的发布目的地的URL发送到便携式终端50的状态。
当在便携式终端50和NFC接口26之间创建了NFC链路时,在S85中,控制程序35经由NFC接口26将发布目的地的URL发送到便携式终端50。控制程序35还将NFC接口26设置成发送禁用状态。步骤S84的过程是发送待机过程的示例。多功能外围装置10发送发布目的地的URL的过程是第一发送过程的示例。在该实施例中,发布目的地的URL指定服务提供装置110。当多功能外围装置10随后转变至非协作操作状态时,控制程序35将NFC接口26设置成接收使能状态和发送使能状态。此时,多功能外围装置10处于第二模式。
在S85中,便携式终端50的控制程序65经由NFC接口26从多功能外围装置10接收发布目的地的URL。在S86中,控制程序65经由移动通信接口55将发布请求信息发送到URL所指示的发布目的地。便携式终端50接入发布目的地请求信息所指定的URL的这个过程是服务提供装置110发布账户信息的诱因。发布请求信息是请求发布新账户信息的信息。便携式终端50接收发布目的地的URL的过程是近场接收过程的示例。
另外,在S86中,服务提供装置110从便携式终端50接收发布请求信息。响应于接收到这个发布请求信息,在S87中,服务提供装置110发布新账户信息。S87中服务提供装置110发布的账户信息唯一地识别服务提供装置110的用户。在S88中,服务提供装置110向便携式终端50发送重新引导URL。重新引导URL是指定服务器80的位置的信息,服务器80将发布与账户信息关联的临时ID。
另外,在S88中,便携式终端50的控制程序65经由移动通信接口55从服务提供装置110接收重新引导URL。在S89中,控制程序65经由移动通信接口55将ID请求信息发送到发重新引导URL中指示的发布源。ID请求信息是请求发布源(即,服务器80)发布新临时ID的信息。
在S89中,服务器80的控制程序95经由通信接口85从便携式终端50接收ID请求信息。响应于接收到ID请求信息,在S90中,控制程序95经由通信接口85将账户请求信息发送到服务提供装置110。账户请求信息是请求服务提供装置110发送S87中发布的账户信息的信息。接下来,在S90中,服务提供装置110从服务器80接收账户请求信息。响应于接收到账户请求信息,在S91中,服务提供装置110将S87中发布的账户信息发送到服务器80。
在S91中,服务器80的控制程序95经由通信接口85从服务提供装置110接收账户信息。响应于接收到这个账户信息,在S92中,控制程序95发布临时ID。临时ID是为了将账户信息与多功能外围装置10关联服务器80发布的信息。临时ID是账户认证信息的示例。例如,临时ID具有一天的有效期。服务器80此时发布的临时ID不同于有效期内的任何其它临时ID。另外,在S92中,控制程序95将新发布的临时ID与S43中从多功能外围装置10接收的服务ID和S91中从服务提供装置110接收的账户关联,并且将相互关联的服务ID、账户信息和临时ID存储在数据存储区92B的表TB1中。在S93中,控制程序95经由通信接口85将与账户信息关联的临时ID发送到便携式终端50。
在S93中,便携式终端50的控制程序95经由移动通信接口55从服务器80接收临时ID。控制程序95在显示器53上显示这个临时ID。步骤S86至S93中的过程是通过接入连接目的地信息所指定的请求目的地从服务器80接收临时ID的数据接收过程的示例。在观察显示器53上的临时ID时,用户可在步骤S64至S73的过程中使用这个临时ID。类似于图10中示出的过程,在多功能外围装置10随后转变至非协作操作状态之后,控制程序35将NFC接口26设置成接收使能状态和发送使能状态。此时,多功能外围装置10处于第二模式。
扫描和上传过程
接下来,将把扫描-上传过程作为服务执行过程的示例进行描述。例如,可在图9中示出的S55中执行扫描-上传过程。在图14(A)的S101中,多功能外围装置10的控制程序35经由Wi-Fi通信接口25向服务器80发送地址请求信息和账户信息。地址请求信息是请求指定图像数据上传目的地的地址信息的信息。例如,地址信息可以是URL的格式。
接下来,在S101中,服务器80的控制程序95经由通信接口85从多功能外围装置10接收地址请求信息和账户信息。在S102中,服务器80的控制程序95经由通信接口85将S101中接收的地址请求信息和账户信息发送到服务提供装置110。在该实施例中,服务提供装置110是上传目的地。
在S102中,服务提供装置110接收地址请求信息和账户信息并且认证账户信息。如果认证成功,则在S103中,服务提供装置110向服务器80发送地址信息。地址信息包括指定服务提供装置110本身的位置的URL。注意的是,例如,当在服务提供装置110的存储中存储了与接收到的账户信息匹配的账户信息时,服务提供装置110可确定账户信息的认证成功,而当在存储中没有存储与接收到的账户信息匹配的账户信息时,服务提供装置110可确定认证失败。在其它情形下可使用相同的认证方法。
在S103中,控制程序95经由通信接口85从服务提供装置110接收地址信息。在S104中,控制程序95经由通信接口85将这个地址信息发送到多功能外围装置10。服务提供装置110发送地址信息的过程是地址指定过程的示例。注意的是,服务器80接收的地址请求信息和服务器80发送的地址请求信息可以是相同格式或不同格式。对于地址信息,同样如此。
在S104中,控制程序35经由Wi-Fi通信接口25从服务器80接收地址信息。控制程序35将这个地址信息临时存储在数据存储区32B中。在S105中,控制程序35控制扫描仪12,以执行通过读取原始记录的图像生成图像数据的扫描过程。S104中的过程是地址信息接收过程的示例,而S105中的构成是生成过程的示例。
在S106中,控制程序35经由Wi-Fi通信接口25将例如扫描仪12生成的图像数据和S54中接收的账户信息发送到地址信息所指定的服务提供装置110。步骤S106中的过程是上传过程的示例。在S106中,服务提供装置110从多功能外围装置10接收图像数据和账户信息。在成功认证账户信息之后,服务提供装置110将接收到的图像数据存储在存储中。在S107中,服务提供装置110向多功能外围装置10发送完成信息。
在S107中,控制程序35经由Wi-Fi通信接口25从服务提供装置110接收指示图像数据被存储在服务提供装置110上的完成信息。在S108中,控制程序35经由Wi-Fi通信接口25将这个完成信息发送到服务器80。
在S108中,服务器80的控制程序95经由通信接口85从多功能外围装置10接收完成信息。在S109中,控制程序95经由通信接口85将完成确认信息(包括翻译这个完成信息的结果)发送到多功能外围装置10。在S109中,多功能外围装置10的控制程序35经由Wi-Fi通信接口25从服务器80接收完成确认信息。此时,控制程序35基于完成确认信息认识到正常完成了扫描-上传过程,随后结束扫描-上传过程。
下载和打印过程
接下来,将把下载-打印过程作为服务执行过程的另一个示例进行描述。例如,可在图9中示出的S55中执行下载-打印过程。在图14(B)的S111中,多功能外围装置10的控制程序35经由Wi-Fi通信接口25向服务器80发送位置请求信息和账户信息。位置请求信息是请求传递指示所需图像数据的下载源的位置信息的信息。例如,位置信息可以是包括用于识别图像数据的数据标识信息的URL的格式。
在S111中,服务器80的控制程序95经由通信接口85从多功能外围装置10接收位置请求信息和账户信息。在S112中,控制程序95经由通信接口85将S111中接收的位置请求信息和账户信息发送到服务提供装置110。在该实施例中,服务提供装置110是下载源。
在S112中,服务提供装置110从服务器80接收位置请求信息和账户信息。在成功认证了账户信息时,在S113中,服务提供装置110向服务器80发送位置信息。位置信息包括指定服务提供装置110本身的位置的URL。接下来,在S113中,服务器80的控制程序95经由通信接口85从服务提供装置110接收位置信息。在S114中,控制程序95经由通信接口85将位置信息发送到多功能外围装置10。
在S114中,多功能外围装置10的控制程序35经由Wi-Fi通信接口25从服务器80接收位置信息。接下来,在S114A中,控制程序35将请求S114中接收的位置信息中指定的位置处的图像数据发送的请求信息与S54中接收的账户信息一起发送到位置信息中指定的服务提供装置110。在S114A中,服务提供装置110接收请求信息和账户信息。服务提供装置110接着认证账户信息,并且响应于成功的认证,在S115中,将所请求图像数据发送到多功能外围装置10。
在S115中,多功能外围装置10的控制程序35经由Wi-Fi通信接口25从服务提供装置110接收图像数据。在S116中,控制程序35控制打印机11,将图像数据所指定的图像记录在记录纸上。S115中的过程是数据接收过程的示例,而S116中的过程是记录过程的示例。
第二实施例的操作优点
在上述的第二实施例中,类似于第一实施例,为了接入服务提供装置110提供的服务,多功能外围装置10可通过NFC从卡70接收卡ID,从而不需要用户执行输入卡ID的麻烦动作。换句话讲,第二实施例简化了通过多功能外围装置10接入服务提供装置110提供的服务所需的用户操作。另外,在S85中,便携式终端50经由NFC接口56从多功能外围装置10接收发布目的地的URL。便携式终端50可基于接收到的URL来接入服务提供装置110。也就是说,便携式终端50可接收服务提供装置110发送的信息。
注意的是,在第二实施例中,假若登记到服务器80中的账户ID和卡ID的组合是唯一的,服务器80上记录的卡ID不一定是唯一的。作为替代,可以提供服务器80中记录的服务ID和卡ID的唯一组合或者服务器80中记录的服务ID、账户ID和卡ID的唯一组合。
换句话讲,第二实施例中的卡不需要是像第一实施例中一样的由卡发行方发行的卡70,而是可以是诸如公共交通智能卡或员工ID卡的任何智能卡。另外,根据第二实施例的多功能外围装置10可从便携式终端50而非卡70接收标识信息。在这种情况下,例如,标识信息可以是便携式终端50的移动通信接口55上设置的MAC(媒体接入控制)地址或便携式终端50中设置的电话号码。
虽然第二实施例提供了对在步骤S65中获取临时ID并且在步骤S69中获取卡ID或PIN的多功能外围装置10的描述,但本公开不限于获取信息的该次序。例如,在步骤S69中,多功能外围装置10可接受经由操作接口24输入临时ID的操作并且可经由NFC接口26接收卡ID。
另外,根据第二实施例的多功能外围装置10可经由NFC接口26将发布目的地的URL发送到便携式终端50。以这种方式,多功能外围装置10可容易地将临时ID和首次试图接入服务提供装置110提供的服务的用户的账户信息登记到服务器80中。换句话讲,通过多功能外围装置10接入服务提供装置110提供的服务并且容易用便携式终端50接入这些服务中的一些。
注意的是,控制程序35可用图10中示出的过程在P2P模式下操作NFC接口26。在这种情况下,发送使能状态是既允许无线直接发送又允许无线直接接收的状态。另一方面,发送禁用状态是允许无线直接接收而限制无线直接发送的状态。另外,控制程序35可在CE模式下操作操作NFC接口26。当在CE模式下操作时,NFC接口26的发送使能状态是NFC接口26可执行收听操作的状态,而发送禁用状态是在NFC接口26中停止收听操作的状态。
第三实施例
接下来,参照图15,将描述根据第三实施例的通信系统100,其中,用相同的参考标号指定相似的部件和组件,以避免重复描述。根据第三实施例的服务提供装置110提供转换上传图像数据的格式的转换服务。根据第三实施例的通信系统100执行允许便携式终端50接收格式已被服务提供装置110转换的数据(下文中,被称为“转换数据”)的过程。注意的是,在执行图15中示出的过程之前,即,在多功能外围装置10处于非协作操作状态时,控制程序35将NFC接口26设置成其发送使能状态。
在图15的S121中,多功能外围装置10的控制程序35在显示器23上显示应用列表画面。图13(B)示出应用列表画面的示例。图13(B)中的应用列表画面包括“S→W”图标、“S→PP”图标和“S→PDF”图标,“S→W”图标指示将数据格式从图像格式转换成文档格式的服务,“S→PP”图标指示将数据格式从图像格式转换成呈现格式的服务,“S→PDF”图标指示将数据格式从图像格式转换成PDF格式的服务。
在S122中,控制程序35接收经由操作接口24进行的对应于“S→W”图标的位置处的轻击形式的用户操作。在接收到“S→W”图标的选择时,在S123中,控制程序35经由Wi-Fi通信接口25将请求提供转换服务的服务请求信息发送到服务器80。在这个示例中,所请求的转换服务是将数据格式从图像格式转换成文档格式的服务。另外,在S123中,服务器80的控制程序95经由通信接口85从多功能外围装置10接收服务请求信息。在接收到服务请求信息时,在S124中,控制程序95经由通信接口85将扫描指令信息发送到多功能外围装置10。
在S124中,多功能外围装置10的控制程序35经由Wi-Fi通信接口25从服务器80接收扫描指令信息。在S125中,控制程序35根据S124中接收的扫描指令信息来执行扫描-上传过程。控制程序35还将NFC接口26设置成发送禁用状态。由于已经参照图14(A)描述了扫描-上传过程,因此这里将不重复对这个过程的描述。可与图9中示出的过程类似地,得到扫描-上传过程中使用的账户信息。例如,通过执行图9中示出的过程S50至S54来得到账户信息。多功能外围装置10发送图像数据的步骤S125的过程是转换请求过程的示例。
然而,根据第三实施例的扫描-上传过程中的完成确认信息(参见图14(A)中的S109)包括将后面描述的获取请求信息发送到多功能外围装置10的指令。因此,在控制程序35经由Wi-Fi通信接口25从服务器80接收完成确认信息之后,在S129中,控制程序35经由Wi-Fi通信接口25将获取源请求信息发送到服务器80。获取源请求信息是请求服务器80发送后面描述的发送指令信息的信息。控制程序35反复地发送获取源请求信息,直到从服务器80接收到发送指令信息。
如上所述,服务器80的控制程序95经由通信接口85将完成确认信息发送到多功能外围装置10。在S126中,控制程序95经由通信接口85将转换请求信息发送到服务提供装置110。转换请求信息是请求服务提供装置110将扫描-上传过程中上传至服务提供装置110的图像数据的格式转换成S123中的多功能外围装置10所指定的文档格式的信息。
在S126中,服务提供装置110从服务器80接收转换请求信息。在S127中,服务提供装置110将从多功能外围装置10接收的图像数据转换成文档数据。步骤S127中的转换过程基本上是将数据格式转换成文档格式的过程,并没有转换图像数据中指定的图像的内容。举例来说,经预先转换的数据的数据格式可以是JPEG(联合图像专家组)格式、PNG(便携式网络图像)格式、或位图格式,而转换后数据的格式可以是诸如Mircosoft Word(Microsoft公司的登记商标)格式或PDF(便携式文档格式)格式的文档格式。
响应于完成转换过程,在S128中,服务提供装置110向服务器80发送转换完成信息。转换完成信息包括指示转换过程完成的信息和指示转换后数据的获取源的获取源URL。在这个实施例中,获取源URL指定服务提供装置110。获取源URL是指定转换后数据的位置的连接目的地信息的示例并且是下载转换后数据所需的下载信息的示例。
接下来,服务器80的控制程序95从服务提供装置110接收转换完成信息。一旦在接收到转换完成信息之后控制程序95从多功能外围装置10接收到获取源请求信息(S129),在S130中,控制程序95经由通信接口85将发送指令信息发送到多功能外围装置10。发送指令信息是指示多功能外围装置10经由NFC接口26将从转换完成信息中提取的获取源URL发送到便携式终端50的信息。发送指令信息包括定义输入待机画面的XML标签和指示经由NFC接口26发送获取源URL的XML标签。发送指令信息中的XML标签之间包括的信息是内容信息的示例。
在S130中,多功能外围装置10的控制程序35经由Wi-Fi通信接口25从服务器80接收发送指令信息。控制程序35从发送指令信息中提取获取源URL。在S131中,控制程序35基于发送指令信息,在显示器23上显示图13(A)中示出的输入待机画面。控制程序35还将NFC接口26设置成发送使能状态。换句话讲,控制程序35将NFC接口26设置成能够将从发送指令信息中提取的获取源URL发送到便携式终端50的状态。
在S132中,一旦便携式终端50和NFC接口26之间已创建NFC链路,控制程序35就经由NFC接口26将获取源URL发送到便携式终端50。控制程序35还将NFC接口26设置成发送禁用状态。多功能外围装置10发送获取源URL的过程是第一发送过程和下载信息发送过程的示例。步骤S125至S132中多功能外围装置10执行的过程是服务执行过程的另一个示例。在多功能外围装置10随后转变成非协作操作状态之后,控制程序35将NFC接口26设置成发送使能状态。
接下来,在S132中,一旦多功能外围装置10和NFC接口56之间已创建NFC链路,便携式终端50的控制程序65就经由NFC接口56从多功能外围装置10接收获取源URL。在S133中,控制程序65经由移动通信接口55将获取请求信息发送到S132中接收的获取源URL所指定的获取源。获取请求信息是请求发送被服务提供装置110转换的转换后数据的信息。在S134中,控制程序65经由移动通信接口55从多功能外围装置10接收转换后数据。便携式终端50执行的接收获取源URL的过程是近场接收过程的另一个示例。便携式终端50接收转换后数据的过程是数据接收过程的示例。在多功能外围装置10随后转变至非协作操作状态时,控制程序35将NFC接口26设置成发送使能状态。
第三实施例的操作优点
根据第三实施例的多功能外围装置10可经由NFC接口26将获取源URL发送到便携式终端50。以这种方式,多功能外围装置10使便携式终端50能够容易地接收已被服务提供装置110转换的转换后数据。换句话讲,如同上述的第二实施例一样,第三实施例使得能够通过多功能外围装置10接入服务提供装置110提供的服务并且使得能够通过便携式终端50容易地接入这些服务中的一些。
注意的是,根据第三实施例的便携式终端50经由NFC接口56从多功能外围装置10接收获取源URL并且经由移动通信接口55从服务提供装置110接收转换后数据。然而,便携式终端50接收转换后数据的方法不限于以上示例。例如,还可采用下面的方法。
首先,多功能外围装置10的控制程序35可经由Wi-Fi通信接口25从S130中接收的获取源URL中指定的获取源接收转换后数据。接下来,在S132中,控制程序35可经由NFC接口26将创建Wi-Fi Direct连接所需的信息(例如,SSID)发送到便携式终端50。便携式终端50基于从控制程序35(多功能外围装置10)发送的信息将移动通信接口55设置成Wi-Fi Direct使能状态。在Wi-Fi Direct使能状态下,移动通信接口55能够与多功能外围装置10通信。接下来,一旦多功能外围装置10和便携式终端50之间已创建Wi-Fi Direct连接,控制程序35就可根据Wi-Fi Direct将转换后数据发送到便携式终端50。通过Wi-FiDirect连接多功能外围装置10和便携式终端50的过程是连接过程的示例。多功能外围装置10发送转换后数据的过程是数据发送过程的示例。便携式终端50接收转换后数据的过程是数据接收过程的示例。
在图9中示出的S55的过程中,执行图15中示出的过程的至少一部分,以执行图9中示出的过程中的转换服务。
在上述实施例中用硬件实现的构造的部分可被软件取代,相反地,用软件实现的本发明的构造的部分可被硬件取代。
本公开的控制器执行的过程是通过多功能外围装置10、便携式终端50和服务器80中相应的CPU 31、61和91执行程序存储区32A、62A和92A中存储的对应程序来实现的。控制器的构造不限于此。也就是说,可用诸如集成电路(IC)的硬件实现各控制器的至少部分。具体地讲,可用CPU、多个CPU、专用集成电路(ASIC)、多个ASIC或这些装置的任何组合来实现各控制器的至少部分。
当用多功能外围装置10、便携式终端50和服务器80执行的计算机程序来实现本公开中的全部或部分功能时,程序可被存储在非暂态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上。这些程序可由它们所处的同一存储介质(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的示例)使用,或者可首先被加载到不同存储介质(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的示例)上。“非暂态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可以是诸如存储卡、CD-ROM或DVD-ROM的便携式介质;多功能外围装置10、便携式终端50和服务器80可接入的服务器中安装的存储、或者外部存储装置。服务器的存储中存储的程序可被设置为指示经由诸如因特网的网络的程序的信息或信号。
Claims (15)
1.一种通信系统,所述通信系统包括便携式终端、图像处理装置和服务器,
其中,所述图像处理装置包括:
图像处理器,所述图像处理器被配置为形成图像;
第一通信接口,所述第一通信接口被配置为经由因特网与所述服务器进行通信;
第一近场通信接口,所述第一近场通信接口被配置为根据规定协议执行与所述便携式终端的无线近场通信;以及
第一控制器,所述第一控制器被配置为:
经由所述第一通信接口将服务请求信息发送到所述服务器,所述服务请求信息包括对由服务提供装置提供的服务的请求;
经由所述第一通信接口从所述服务器接收发送指令信息,所述发送指令信息包括用于经由所述无线近场通信发送连接目的地信息的指令,所述连接目的地信息用于指定连接目的地;以及
响应于在所述第一近场通信接口和所述便携式终端之间的无线近场通信的建立,经由所述第一近场通信接口来将所述连接目的地信息发送到所述便携式终端,
其中,所述便携式终端包括:
第二近场通信接口,所述第二近场通信接口被配置为根据所述规定协议执行与所述第一近场通信接口的无线近场通信;以及
第二控制器,所述第二控制器被配置为经由所述第二近场通信接口从所述图像处理装置接收所述连接目的地信息,
其中,所述服务器包括:
第二通信接口,所述第二通信接口被配置为经由因特网与所述第一通信接口进行通信;以及
第三控制器,所述第三控制器被配置为:
经由所述第二通信接口从所述图像处理装置接收所述服务请求信息;以及
响应于从所述图像处理装置接收所述服务请求信息,经由所述第二通信接口将所述发送指令信息发送到所述图像处理装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通信系统,其中,所述连接目的地信息用于指定通过转换原始数据的文件格式所生成的转换的数据的位置,所述原始数据是由所述图像处理器生成的,
其中,所述发送指令信息包括所述连接目的地信息,
其中,所述第一控制器进一步被配置为:
从所述发送指令信息中提取所述连接目的地信息;以及
经由所述第一近场通信接口将所述连接目的地信息发送到所述便携式终端,
其中,所述便携式终端进一步包括第三通信接口,所述第三通信接口被配置为经由因特网与所述服务提供装置进行通信,
其中,所述第二控制器进一步被配置为,经由所述第三通信接口从所述服务提供装置接收通过所述连接目的地信息指定的所转换的数据。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通信系统,其中,所述便携式终端进一步包括第三通信接口,所述第三通信接口被配置为,不经由中间通信设备执行与所述图像处理器的无线直接通信,
其中,所述第一通信接口能够执行:不经由中间通信设备的与所述第三通信接口的无线直接通信;以及经由中间通信设备的与所述服务器或所述服务提供装置的间接通信,
其中,在所述第一通信接口建立与所述第三通信接口的所述无线直接连接时,使用所述连接目的地信息,
其中,所述第一控制器进一步被配置为,响应于在所述第一通信接口和所述第三通信接口之间的无线直接通信的建立,经由所述第一通信接口将转换的数据发送到所述便携式终端,所述转换的数据是通过转换原始数据的文件格式来生成的,所述原始数据是由所述图像处理器来生成的,
其中,所述第二控制器进一步被配置为:
以直接通信使能状态设置所述第三通信接口,在所述直接通信使能状态下,所述第三通信接口能够执行与所述图像处理装置的无线直接通信;以及
经由所述第三通信接口从所述图像处理装置接收所述转换的数据。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通信系统,其中,所述服务请求信息包括对用于转换所述原始数据的文件格式的转换服务的请求,
其中,所述第一控制器进一步被配置为:
经由所述第一通信接口从所述服务器接收地址信息,所述地址信息用于指定地址;以及
经由所述第一通信接口将所述原始数据发送到通过所述地址信息所指定的所述地址,
其中,所述第三控制器进一步被配置为,响应于从所述图像处理装置接收所述服务请求信息,将所述地址信息发送到所述图像处理装置。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通信系统,其中,所述服务请求信息包括对用于转换所述原始数据的文件格式的转换服务的请求,
其中,所述第一控制器进一步被配置为:
经由所述第一通信接口从所述服务器接收地址信息,所述地址信息用于指定地址;以及
经由所述第一通信接口将所述原始数据发送到通过所述地址信息所指定的所述地址,
其中,所述第三控制器进一步被配置为,响应于从所述图像处理装置接收所述服务请求信息,将所述地址信息发送到所述图像处理装置。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通信系统,其中,所述连接目的地信息用于指定目的地,在所述目的地处发布认证信息,所述认证信息用于指定所述服务的接收被授权,
其中,所述便携式终端进一步包括第三通信接口,所述第三通信接口被配置为经由因特网与所述服务器进行通信,
其中,所述第二控制器进一步被配置为:
接入所述目的地,接入所述目的地是在所述目的地处发布所述认证信息的触发,响应于所述认证信息的发布,所述服务器被配置为发布与所发布的认证信息相关联的账户标识信息;以及
经由所述第三通信接口从所述服务器接收所述账户标识信息。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通信系统,其中,所述便携式终端进一步包括存储标识信息的终端存储器,所述标识信息用于接收由所述服务提供装置提供的服务,
其中,所述第二控制器进一步被配置为,经由所述第二近场通信接口将所述终端存储器中存储的所述标识信息发送到所述图像处理装置,
其中,所述图像处理装置进一步包括操作接口,
其中,所述服务器进一步包括服务器存储器,
其中,所述第三控制器进一步被配置为:
经由所述第二通信接口将获取指令信息发送到所述图像处理装置,所述获取指令信息包括下述指令:该指令用于指示经由所述操作接口接收所述账户标识信息并且经由所述第一近场通信接口接收所述标识信息;
经由所述第二通信接口从所述图像处理装置接收所述账户标识信息和所述标识信息;以及
将所接收的标识信息与所述认证信息相关联地存储在所述服务器存储器中,所述认证信息与所述服务器存储器中的所述账户标识信息相关联;以及
经由所述第二通信接口将所述认证信息发送到所述图像处理装置,
其中,所述第一控制器进一步被配置为:
经由所述第一通信接口从所述服务器接收所述获取指令信息;
将所述图像处理装置设置为第一接收使能状态以经由所述操作接口接收所述账户标识信息的用户的输入,并且将所述图像处理装置设置为第二接收使能状态,其中,所述第一控制器能够识别经由所述第一近场通信接口从所述便携式终端接收的所述标识信息;
经由所述第一通信接口向所述服务器发送经由所述操作接口接收的所述账户标识信息和经由所述第一近场通信接口接收的所述标识信息;
经由所述第一通信接口从所述服务器接收所述认证信息;以及
通过使用所接收的认证信息来接收所述服务。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通信系统,其中,所述图像处理装置进一步包括操作接口,
其中,所述第一控制器进一步被配置为接收通过所述操作接口的用户的操作从多个服务当中选择的服务,
其中,所述服务请求信息包括对所选择的服务的请求。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通信系统,其中,所述第一控制器被配置为将所述第一近场通信接口选择性地设置为发送使能状态和发送禁用状态中的一个,在所述发送使能状态下,所述第一近场通信接口能够接收信息,在所述发送禁用状态下,所述第一近场通信接口不能无线地发送信息,
其中,所述第一控制器被配置为,响应于从所述服务器接收所述发送指令信息,将所述第一近场通信接口从所述发送禁用状态设置为所述发送使能状态,
其中,所述第一控制器被配置为,响应于将所述连接目的地信息发送到所述便携式终端,将所述第一近场通信接口从所述发送使能状态设置为所述发送禁用状态。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通信系统,其中,所述发送使能状态是第一状态和第二状态中的任何一个,在所述第一状态下,所述第一近场通信接口周期性发送发起近场通信的轮询信号,在所述第二状态下,所述第一近场通信接口监视从外部装置输出的轮询信号,
其中,所述发送禁用状态是第三状态和第四状态中的任何一个,在所述第三状态下,所述第一近场通信接口不发送轮询信号,在所述第四状态下,所述第一近场通信接口不监视从所述外部装置发送的轮询信号。
11.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通信系统,其中,在所述发送使能状态下,所述第一近场通信接口能够执行无线直接发送和无线直接接收,
其中,在所述发送禁用状态下,所述第一近场通信接口能够执行所述无线直接接收,而不能执行所述无线直接发送。
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通信系统,其中,所述第一控制器被配置为,响应于从所述服务器接收所述发送指令信息,将所述图像处理装置设置为发送使能状态,在所述发送使能状态下,所述第一控制器能够经由所述第一近场通信接口将所述连接目的地信息发送到所述便携式终端,
其中,所述发送指令信息包括用于提示用户将所述便携式终端移动到所述图像处理装置附近的接收画面,
其中,所述图像处理装置进一步包括显示器,
其中,所述第一控制器进一步被配置为,在响应于从所述服务器接收所述发送指令信息而将所述第一近场通信接口设置为所述发送使能状态时,在所述显示器上显示所述接收画面。
1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通信系统,其中,所述第一控制器进一步被配置为,响应于从所述服务器接收所述发送指令信息,将所述图像处理装置设置为发送使能状态,在所述发送使能状态中,所述第一控制器能够经由所述第一近场通信接口向所述便携式终端发送所述连接目的地信息。
14.一种图像处理装置,包括:
图像处理器,所述图像处理器被配置为形成图像;
通信接口,所述通信接口被配置为经由因特网与服务器进行通信;
近场通信接口,所述近场通信接口被配置为根据规定协议执行与便携式终端的无线近场通信;以及
控制器,所述控制器被配置为:
经由所述通信接口将服务请求信息发送到所述服务器,所述服务请求信息包括对服务提供装置所提供的服务的请求;
经由所述通信接口从所述服务器接收发送指令信息,所述发送指令信息包括用于经由所述近场通信接口发送连接目的地信息的指令,所述连接目的地信息用于指定连接目的地;以及
响应于在所述近场通信接口和所述便携式终端之间的无线近场通信的建立,经由所述近场通信接口将所述连接目的地信息发送到所述便携式终端。
15.一种服务器,包括:
通信接口,所述通信接口被配置为经由因特网与图像处理装置进行通信;以及
控制器,所述控制器被配置为:
经由所述通信接口从所述图像处理装置接收服务请求信息,所述服务请求信息包括对由服务提供装置提供的服务的请求;以及
响应于从所述图像处理装置接收所述服务请求信息,经由所述通信接口将发送指令信息发送到所述图像处理装置,所述发送指令信息包括下述指令:该指令用于指示所述图像处理装置经由近场通信将连接目的地信息发送到所述便携式终端,所述连接目的地信息用于指定连接目的地。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15038041A JP6421644B2 (ja) | 2015-02-27 | 2015-02-27 | 画像形成装置、サーバ装置、及び通信システム |
JP2015-038041 | 2015-02-27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5933278A true CN105933278A (zh) | 2016-09-07 |
CN105933278B CN105933278B (zh) | 2020-12-08 |
Family
ID=5679980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610112083.2A Active CN105933278B (zh) | 2015-02-27 | 2016-02-29 | 执行无线近场通信的通信系统 |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10498922B2 (zh) |
JP (1) | JP6421644B2 (zh) |
CN (1) | CN105933278B (zh) |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2600985A (zh) * | 2019-09-13 | 2021-04-02 | 佳能株式会社 | 图像形成装置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6779680B2 (ja) * | 2016-07-05 | 2020-11-04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情報処理装置、情報処理装置の制御方法、及びプログラム |
US9913143B1 (en) * | 2016-11-28 | 2018-03-06 | Amazon Technologies, Inc. | Auto-provisioning device |
JP7081159B2 (ja) * | 2018-01-12 | 2022-06-07 |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 通信装置 |
JP2020004049A (ja) * | 2018-06-27 | 2020-01-09 | 富士ゼロックス株式会社 | 情報処理装置、及び情報処理プログラム |
JP7135635B2 (ja) * | 2018-09-14 | 2022-09-13 |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 プリンタ、及び、端末装置のためのコンピュータプログラム |
JP7322909B2 (ja) * | 2021-02-19 | 2023-08-08 |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 通信システム、通信システムの制御方法、情報処理装置、及び無線通信機器 |
Citations (7)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0424682C (zh) * | 2004-11-05 | 2008-10-08 | 兄弟工业株式会社 | 服务登记系统 |
US20120050806A1 (en) * | 2010-09-01 | 2012-03-01 | Canon Kabushiki Kaisha | Document management system |
CN102957956A (zh) * | 2011-08-19 | 2013-03-06 | Lg电子株式会社 | 图像显示装置及其操作方法 |
CN103813046A (zh) * | 2012-11-14 | 2014-05-21 | 兄弟工业株式会社 | 控制服务器、数据处理设备和用于数据处理设备的控制设备 |
US20140240747A1 (en) * | 2013-02-22 | 2014-08-28 | Canon Kabushiki Kaisha |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that performs user authentication by wireless communication, method of controlling the same, and storage medium |
CN104052889A (zh) * | 2013-03-12 | 2014-09-17 | 京瓷办公信息系统株式会社 | 设备管理系统、电子设备以及设备管理方法 |
CN104243765A (zh) * | 2013-06-21 | 2014-12-24 | 夏普株式会社 | 图像发送系统及方法、图像读取通信设备和便携终端 |
Family Cites Families (17)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4177704B2 (ja) | 2003-05-07 | 2008-11-05 | 富士フイルム株式会社 | プリント・システムおよびこのシステムに用いられるプリント装置 |
JP4881915B2 (ja) * | 2008-06-11 | 2012-02-22 | キヤノンソフトウェア株式会社 | 印刷システム、印刷管理サーバおよびその制御方法およびプログラム |
JP4915460B2 (ja) | 2010-03-12 | 2012-04-11 | コニカミノルタビジネステクノロジーズ株式会社 | プルプリントシステム、サーバ装置及び印刷ジョブ管理方法 |
EP2548109A2 (en) | 2010-03-16 | 2013-01-23 | Google, Inc. | Cloud-based print service |
US8477350B2 (en) | 2010-03-16 | 2013-07-02 | Google Inc. | Cloud-based print service |
CN102547031B (zh) | 2010-12-08 | 2014-12-03 | 京瓷办公信息系统株式会社 | 移动印刷系统 |
JP5772353B2 (ja) * | 2011-07-29 | 2015-09-02 | 株式会社リコー | 画像処理システム及び画像処理方法 |
JP5231620B2 (ja) * | 2011-11-22 | 2013-07-10 |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 サーバ装置 |
JP2013190864A (ja) * | 2012-03-12 | 2013-09-26 | Sharp Corp | 情報処理システム及び情報処理装置 |
US10136030B2 (en) | 2012-07-04 | 2018-11-20 | S-Printing Solution Co., Ltd. | Method and system for managing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through network |
JP6085924B2 (ja) * | 2012-09-18 | 2017-03-01 | 株式会社リコー | 出力システム、携帯端末、情報処理方法及びプログラム |
US9454715B2 (en) | 2013-02-13 | 2016-09-27 | Xerox Corporation | Methods and systems for transparently extending a multifunction device to a mobile communications device |
JP6257147B2 (ja) | 2013-02-18 | 2018-01-10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印刷システム、印刷システムの制御方法およびコンピュータプログラム |
JP6083297B2 (ja) | 2013-03-29 | 2017-02-22 |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 スキャナ及び通信システム |
JP6098396B2 (ja) | 2013-06-28 | 2017-03-22 |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 端末装置とプリンタ |
KR20160027803A (ko) * | 2014-09-02 | 2016-03-10 |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 근거리 무선 통신(nfc) 기능을 지원하는 화상형성장치 및 화상형성장치에서 스캔된 데이터를 모바일 단말에서 프리뷰하는 방법 |
JP6624792B2 (ja) * | 2015-02-26 | 2019-12-25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情報処理装置、情報処理装置の制御方法及びプログラム |
-
2015
- 2015-02-27 JP JP2015038041A patent/JP6421644B2/ja active Active
-
2016
- 2016-02-25 US US15/052,924 patent/US10498922B2/en active Active
- 2016-02-29 CN CN201610112083.2A patent/CN105933278B/zh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7)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0424682C (zh) * | 2004-11-05 | 2008-10-08 | 兄弟工业株式会社 | 服务登记系统 |
US20120050806A1 (en) * | 2010-09-01 | 2012-03-01 | Canon Kabushiki Kaisha | Document management system |
CN102957956A (zh) * | 2011-08-19 | 2013-03-06 | Lg电子株式会社 | 图像显示装置及其操作方法 |
CN103813046A (zh) * | 2012-11-14 | 2014-05-21 | 兄弟工业株式会社 | 控制服务器、数据处理设备和用于数据处理设备的控制设备 |
US20140240747A1 (en) * | 2013-02-22 | 2014-08-28 | Canon Kabushiki Kaisha |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that performs user authentication by wireless communication, method of controlling the same, and storage medium |
CN104052889A (zh) * | 2013-03-12 | 2014-09-17 | 京瓷办公信息系统株式会社 | 设备管理系统、电子设备以及设备管理方法 |
CN104243765A (zh) * | 2013-06-21 | 2014-12-24 | 夏普株式会社 | 图像发送系统及方法、图像读取通信设备和便携终端 |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2600985A (zh) * | 2019-09-13 | 2021-04-02 | 佳能株式会社 | 图像形成装置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JP2016162045A (ja) | 2016-09-05 |
JP6421644B2 (ja) | 2018-11-14 |
CN105933278B (zh) | 2020-12-08 |
US10498922B2 (en) | 2019-12-03 |
US20160255238A1 (en) | 2016-09-01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5933571A (zh) | 执行无线近场通信的通信系统 | |
CN105933278A (zh) | 执行无线近场通信的通信系统 | |
CN104580798B (zh) | 图像形成装置 | |
CN100579166C (zh) | 数据通信设备、数据通信系统和数据通信方法 | |
JP4641466B2 (ja) | 制御装置、制御方法及び制御プログラム | |
CN104735277B (zh) | 执行指示设备和执行指示方法 | |
CN103186734A (zh) | 图像形成装置和方法 | |
CN106559598A (zh) | 信息处理设备和信息处理方法 | |
US9807262B2 (en) | Relaying apparatus communicating with information processing terminal, image processing apparatus, and service-providing apparatus | |
JP2007268785A (ja) | 画像形成装置 | |
JP2010272137A (ja) | 印刷システム、印刷方法、印刷データ蓄積装置、制御装置、印刷データ蓄積プログラム及び制御プログラム | |
JP5692150B2 (ja) | データ管理装置、データ管理プログラム及び出力方法 | |
JP6015802B2 (ja) | 出力管理システム、出力装置、認証制御装置及び出力管理方法 | |
JP6361765B2 (ja) | 認証システム、認証方法、画像形成装置、制御端末及び認証プログラム | |
JP6439821B2 (ja) | 印刷制御システム、情報処理装置及び情報処理プログラム | |
JP6627924B2 (ja) | 画像形成装置、画像形成方法及びプログラム | |
JP6822511B2 (ja) | 通信システム、画像形成装置、サーバ、及びプログラム | |
JP5962801B2 (ja) | 印刷システム、印刷方法及び情報処理装置 | |
JP6590039B2 (ja) | 管理システム、情報処理装置、情報処理プログラム、管理方法及び情報処理方法 | |
JP6156547B2 (ja) | 認証装置、認証方法、認証プログラム及び認証システム | |
JP6164350B2 (ja) | 出力管理システム及び出力管理方法 | |
JP2020038682A (ja) | 印刷制御システム、情報処理装置及び情報処理プログラム | |
JP2021036685A (ja) | 印刷制御システム、情報処理装置及び情報処理プログラム | |
JP6401932B2 (ja) | ユーザ管理システム、管理装置、ユーザ管理方法、管理プログラム及び記録媒体 | |
JP2013200880A (ja) | 印刷システム、出力システム、機器、装置、印刷方法、出力方法及びプログラム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