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2433370B - 驱动装置及平视显示装置 - Google Patents

驱动装置及平视显示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2433370B
CN112433370B CN202010855973.9A CN202010855973A CN112433370B CN 112433370 B CN112433370 B CN 112433370B CN 202010855973 A CN202010855973 A CN 202010855973A CN 112433370 B CN112433370 B CN 112433370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ead
leads
driving device
frame
moto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10855973.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2433370A (zh
Inventor
古林一美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idec Sankyo Corp
Original Assignee
Nidec Sankyo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idec Sankyo Corp filed Critical Nidec Sankyo Corp
Publication of CN11243337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43337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243337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433370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27/00Optical systems or apparatus not provided for by any of the groups G02B1/00 - G02B26/00, G02B30/00
    • G02B27/01Head-up displays
    • G02B27/0179Display position adjusting means not related to the information to be displayed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27/00Optical systems or apparatus not provided for by any of the groups G02B1/00 - G02B26/00, G02B30/00
    • G02B27/01Head-up displays
    • G02B27/0179Display position adjusting means not related to the information to be displayed
    • G02B2027/0181Adaptation to the pilot/driver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Instrument Panels (AREA)
  • Devices For Indicating Variable Information By Combining Individual Elements (AREA)
  • Motor Or Generator Frames (AREA)
  • Connection Of Motors, Electrical Generators, Mechanical Devices, And The Like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提高连接有多根引线的驱动装置的组装的操作性的驱动装置及平视显示装置。该驱动装置具备可动部件(5)、驱动可动部件(5)的驱动部(2)、安装驱动部(2)的框架(53)、固定于框架(53)且连接有多根引线(4A)的基板(6)以及保持多根引线(4)的引线保持部(8),引线保持部(8)具备由框架(53)的一部分和基板(6)的一部分构成的引线穿过部(15),以穿过引线穿过部(15)的状态保持作为所述保持对象的引线(4)的一部分(4A),通过穿过引线穿过部(15)而保持的引线(4A)限制作为所述保持对象的其他引线(4B)朝向变为非保持状态的方向的移动。

Description

驱动装置及平视显示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通过驱动部的驱动力使可动部件移动的驱动装置及具备该驱动装置的平视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已知有一种平视显示器装置,其通过反射部件(凹面镜)反射来自显示装置的显示光并将其投影到车辆的挡风玻璃上,供车辆驾驶员目视确认所投影的显示像(虚像)(专利文献1)。
在这样的平视显示器装置中,通常为了调节由反射部件反射的显示光的反射角度,使用使保持凹面镜的镜架以规定旋转轴为中心转动的驱动装置(专利文献2)。
在专利文献2中记载了一种驱动装置,其通过向从镜架朝向旋转轴的径向外侧局部突出的突出片传递驱动力而使镜架转动。
该驱动装置具有:步进电动机;由步进电动机驱动旋转的丝杠(进给丝杠);与丝杠平行配置的导向轴;支承丝杠及导向轴的框架;以及滑块(可动部件),该滑块具备与丝杠螺合的螺母,且形成有供导向轴贯通的导向孔,伴随丝杠的旋转沿着丝杠的轴线方向往复移动,可动部件具备支承作为被支承部件的镜架的突出片的支承部。
这样,通过支承镜架的突出片的可动部件往复移动,可以使镜架转动。
为了控制所述可动部件的移动,需要掌握所述可动部件的原点位置,因此,通常设置有用于检测所述原点位置的开关。有一种结构,其中,该开关设置于所述电动机侧,通过所述可动部件移动而将所述开关接通,掌握其原点位置。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5-102700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18-54063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在所述电动机或开关上连接有多根引线。通常,该多根引线分别通过软钎焊连接到电动机用基板、开关用基板。在将该驱动装置组装到平视显示装置时,所述引线由作业者朝向连接部位穿绕。在该穿绕时,如果较大的力施加到通过软钎焊连接到所述基板的部分,则有可能断线。
为了降低该断线的可能性,以往在所述框架等上打孔使所述引线穿过该孔,由该孔保持所述引线。这是因为,由此,在由作业者进行所述穿绕时施加到该引线的力在该孔部分被截断,不易到达所述软钎焊部分。或者,出于同样的理由,在所述框架等上设置钩并将所述引线挂在该钩上。
通常,所述引线的数量仅是所述电动机就有三根以上。如果还安装有所述开关,则该引线的数量更多。将这样的引线全部穿过所述孔的作业较费事,导致组装的操作性降低的问题。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高连接有多根引线的驱动装置的组装的操作性。
解决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的驱动装置的特征在于,具备:可动部件;驱动部,所述驱动部驱动所述可动部件;框架,所述框架安装所述驱动部;基板,所述基板固定于所述框架上,且连接有多根引线;以及引线保持部,所述引线保持部保持多根引线,所述引线保持部具备由所述框架的一部分和所述基板的一部分构成的引线穿过部,以穿过所述引线穿过部的状态保持作为所述保持对象的引线的一部分,通过穿过所述引线穿过部而保持的引线限制作为所述保持对象的其他引线朝向变为非保持状态的方向的移动。
根据本实施方式,所述引线保持部具备由所述框架的一部分和所述基板的一部分这两个部件构成的引线穿过部。由此,通过将所述基板安装在所述框架上,可以形成相当于现有孔的引线穿过部。因此,将所述基板安装在所述框架上而一体化时,通过在预先使所述引线位于与所述引线穿过部对应的部分的状态下进行所述一体化,能够简单地使所述引线位于该引线穿过部内,而无需像现有技术那样使所述引线穿过孔的作业。
另外,根据本实施方式,以穿过所述引线穿过部的状态保持作为所述引线保持部的保持对象的引线的一部分,由穿过所述引线穿过部而保持的引线限制作为所述保持对象的引线的其余部分朝向变为非保持状态的方向的移动。由此,因为仅使引线的一部分位于所述引线穿过部内,其余的引线不位于所述引线穿过部内,即无需使全部引线位于所述引线穿过部内,所以能够以小尺寸构成该引线穿过部本身,进而组装的操作性良好。
另外,在本发明中,理想的是,在上述驱动装置中,在所述基板上配置有检测所述可动部件的位置的位置检测部件。
在本实施方式中,因为在所述基板上配置有检测所述可动部件的位置的位置检测部件,所以引线的数量多于仅有驱动部的结构的数量。因此,可以说应用本发明的效果明显。
另外,在本发明中,理想的是,在上述驱动装置中,来自所述位置检测部件的引线穿过所述引线穿过部。
在本实施方式中,因为来自所述位置检测部件的引线穿过所述引线穿过部,所以在已组装的状态下容易识别引线。
另外,在本发明中,理想的是,在上述驱动装置中,所述驱动部具备电动机作为驱动源,来自所述电动机的引线在该电动机和所述框架之间通过并由所述引线保持部保持。
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驱动部具备电动机作为驱动源,因为来自所述电动机的引线在该电动机和所述框架之间通过并由所述引线保持部保持,所以能够有效地利用所述电动机和所述框架之间的区域配置来自电动机的引线。
另外,在本发明中,理想的是,在上述驱动装置中,来自所述电动机的引线位于穿过了所述引线穿过部的引线和所述框架之间。
在本实施方式中,因为来自所述电动机的引线位于穿过了所述引线穿过部的引线和所述框架之间,所以不必使来自所述电动机的引线位于所述引线穿过部内,通过穿过了所述引线穿过部的引线就能够保持于其位置。
另外,在本发明中,理想的是,在上述驱动装置中,所述电动机是步进电动机,连接有三根以上的引线。
在本实施方式中,因为所述电动机是步进电动机,连接有三根以上的引线,即所述引线的数量较多,所以可以说应用本发明的效果明显。
另外,在本发明中,理想的是,在上述驱动装置中,基板安装在所述步进电动机的端子部,所述引线沿与所述端子部的突出方向相同的方向连接到所述基板。
在本实施方式中,因为基板安装在所述步进电动机的端子部,所述引线沿与所述端子部的突出方向相同的方向连接到所述基板,所以容易进行该引线的穿绕,并且无用的力不会施加到该引线向所述基板的连接部分,能够减小断线的可能性。
另外,在本发明中,理想的是,在上述驱动装置中,所述引线穿过部由形成于所述框架的槽部和所述基板的突出部构成。
在本实施方式中,因为所述引线穿过部由形成于所述框架的槽部和所述基板的突出部构成,所以其形成较容易。
另外,在本发明中,理想的是,在上述驱动装置中,在所述框架的形成所述槽部的部分和所述突出部之间设置有互相不接触的间隙。
为所述框架的形成所述槽部的部分和所述突出部的对置部接触的结构时,由于所述电动机等动力源的振动,且由于其接触部反复接触和分离,有时会产生震颤声。但是,在本实施方式中,因为在所述框架的形成所述槽部的部分和所述突出部之间设置有互相不接触的间隙,所以产生所述震颤声的可能性较小。
另外,在本发明中,理想的是,在上述驱动装置中,所述框架的形成所述槽部的部分和所述突出部的构成所述间隙的部分至少一部分重叠。
在本实施方式中,因为所述框架的形成所述槽部的部分和所述突出部的构成所述间隙的部分至少一部分重叠,所以位于所述引线穿过部内的所述引线不易脱出到外部。另外,即使将所述间隙形成得较大,所述引线不易脱出到外部的状态也没有太大变化。
另外,在本发明中,理想的是,在上述驱动装置中,所述多根引线连接于一个连接器。尤其理想的是,来自所述位置检测部的引线和来自所述驱动部的电动机的引线连接于一个连接器。
在本实施方式中,因为所述多根引线连接于一个连接器,即多根引线通过该一个连接器结成一束,所以全部引线中的一部分位于所述引线穿过部内,由此,简单地提高了引线保持部对全部引线的保持的可靠性。
另外,本发明的平视显示装置的特征在于,具备:显示光射出部,所述显示光射出部射出要显示的信息;反射器,所述反射器能够以旋转轴为中心摆动,反射所述射出的信息并将其投影到被投影对象上;以及驱动装置,所述驱动装置是上述实施方式中任一项所述的驱动装置,形成于所述反射器上的突出片被所述可动部件保持,通过使该可动部件沿着丝杠的轴线方向移动,使所述反射器摆动以调节所述信息的投影方向。
根据本实施方式,能够获得与上述的各实施方式中的任一方式相同的作用效果。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能够提高连接有多根引线的驱动装置的组装的操作性。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具有装载有本发明实施方式的驱动装置的显示装置的平视显示装置的概要的说明图。
图2是表示装载有同一实施方式的驱动装置的显示装置的侧视剖视图。
图3是表示同一实施方式的驱动装置的立体图。
图4是从与图3不同的方向观察同一实施方式的驱动装置的立体图。
图5是在卸下了可动部件的状态下从与图3及图4不同的方向观察同一实施方式的驱动装置的立体图。
图6是同一实施方式的驱动装置的仅框架和基板的分解立体图。
附图标记说明
2…驱动部;3…内螺纹部;5…可动部件;6…基板;7…外螺纹部;8…引线保持部;9…丝杠;10…驱动装置;11…贯通孔;12…平视显示装置;13…固定用孔;14…车辆;15…引线穿过部;16…仪表板;17…位置检测部件;18…显示装置;19…固定用孔;20…挡风玻璃;21…电动机;22…驾驶员;23…固定用孔;24…显示光射出部;25a、25b…螺丝;26…第一反射器;26a、26b…螺丝孔;27…平坦面;28…第二反射器;29…卡入部;30…外壳;31…延伸片;32…光源;33…端子部;34…液晶显示元件;35…基板;36…冷镜;36a…玻璃基板;36b…第一反射层;37…连接端部;38…安装部件;39…焊接用连接孔;40…凹面镜;40a…第二反射层;41…焊接用连接孔;42…透光性罩;43…按压部;44…镜架;44a…突出片;45a、45b…贯通孔;46…上侧壳体;46a…开口部;47…被卡入部;48…下侧壳体;49…突出部;50…内部空间;51…导向轴;52…槽部;53…框架;54…前端面;56…间隙;57…夹持部;58a、58b…滑动部;60…非突出部分;64…连接器;69…轴承部;73…螺旋弹簧;124…安装部;531…第一板部;532…第二板部;533…第三板部。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基于图1~图5详细地说明本发明的驱动装置及平视显示装置的实施方式。
在以下的说明中,首先,基于图1及图2对具有装载有本发明实施方式的驱动装置的显示装置的平视显示装置的概要进行说明。其次,基于图3~图5对本发明实施方式的驱动装置的具体结构进行说明。
在以下的说明中,如各图所示,将互相正交的三个轴分别设为X轴、Y轴以及Z轴。在这种情况下,图3的上方与沿着Z轴的方向一致。X轴和Y轴与Z轴正交。
实施方式
<平视显示装置的概要>(参照图1和图2)
如图1所示,平视显示器装置12在车辆14的仪表板16的内部具有显示装置18。显示装置18射出与要显示的信息对应的显示光L,碰到作为被投射部件的挡风玻璃20后向车辆14的驾驶员22的方向反射,进行虚像(显示像)V的显示。换句话说,平视显示装置12为如下装置:将从显示装置18的后文中描述的显示光射出部24射出的显示光L投射到挡风玻璃20,使驾驶员22目视确认通过该投射而获得的虚像V。由此,驾驶员22能够将虚像V与风景重叠来观察虚像V。
即,如图2所示,本实施方式的平视显示装置12具备下述部件作为显示装置18:显示光射出部24,其射出与要显示的信息对应的显示光L;反射器28,其能够以旋转轴O为中心摆动,反射所述射出的显示光L并使其碰到作为被投射部件的挡风玻璃20;以及后述的驱动装置10,其中,设置于反射器28的突出片44a被后述的可动部件5保持,通过使可动部件5沿着后述的丝杠9的轴线方向Y移动而使反射器28摆动以调节显示光L的方向。
下面,对各构成部件具体地进行说明。
<显示装置的结构>(参照图2)
如图2所示,显示装置18通过在外壳30的内部具备显示光射出部24、作为一例不摆动的第一反射器26以及摆动的第二反射器28而构成。
《显示光射出部》
在本实施方式中,显示光射出部24通过具备光源32和液晶显示元件34而构成。其中,光源32由安装于引线基板R上的发光二极管构成。另一方面,液晶显示元件34是使来自光源32的照射光透过而形成显示光L的薄膜晶体管(TFT)型显示元件,并设置于光源32的前方(图2中为正上方)。
而且,液晶显示元件34基于来自未图示的控制部的驱动信号,通过从配置于背后(图2中为正下方)的光源32发出的光并通过数值显示等射出要显示的信息例如车辆14的速度和发动机转速。
需要说明的是,要显示的信息不限于车辆14的速度和发动机转速。另外,显示形式也不限于数值显示,可以采用图表显示等各种显示形式。
另外,显示光射出部24输出由可见光波长范围内的光构成的显示光L,作为一例,可以使用利用了主要发出发光波长范围为610nm~640nm的红色光的光源32的显示光射出部。
《反射器》
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反射器26具备冷镜36和用于将冷镜36固定于箱形状外壳30内的安装部件38。其中,冷镜36与液晶显示元件34的射出显示光L的一侧的面对置,并根据与显示光L的光轴相交的位置和方向而固定。而且,冷镜36具有朝向第二反射器28的凹面镜40反射从显示光射出部24发出的显示光L的作用。
冷镜36具备大致矩形状的玻璃基板36a和通过蒸镀等形成于玻璃基板36a的表面即与第二反射器28的凹面镜40对置的面的第一反射层36b。
而且,第一反射层36b由膜厚不同的多层干涉膜构成。另一方面,安装部件38例如由黑色的合成树脂材料构成,且以被固定的状态安装于外壳30上。
另外,冷镜36应用以高反射率反射包括显示光射出部24的发光波长范围在内的450nm~750nm的可见光波长范围的光的冷镜。即,冷镜36使用以例如15%以下的低反射率反射可见光波长范围以外的光特别是红外波长范围的光即红外线或阳光的热射线的冷镜。
需要说明的是,未被第一反射层36b反射的光透过冷镜36。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冷镜36与显示光射出部24一样配置于直接从外壳30的后述的透光性罩42看不到的位置,不直接接触阳光等来自外部的光。
第二反射器28具备凹面镜40和保持凹面镜40的镜架44。凹面镜40作为一例具有蒸镀于由聚碳酸酯形成的树脂基板的凹面的第二反射层40a。凹面镜40具有以下作用:将从液晶显示元件34射出并由冷镜36反射的显示光L放大,并且通过外壳30的透光性罩42朝向挡风玻璃20反射显示光L。
而且,凹面镜40配置为第二反射层40a与冷镜36和外壳30的透光性罩42对置。另外,凹面镜40配置于从透光性罩42能看见的位置。
镜架44作为一例由复合树脂材料形成,具有摆动轴O,该摆动轴O由设置于外壳30侧的未图示的轴承部轴支承,沿与显示光L的光轴正交的方向(图2中的纸面的前后方向)延伸。由此,镜架44和由镜架44保持的凹面镜40构成为能够以摆动轴O为中心摆动,可以改变镜架44的角度位置以调节显示光L的投射方向。
而且,在该镜架44上一体地形成有朝向摆动轴O的径向外侧突出的棒状的突出片44a,该突出片44a构成为通过接收来自后述的驱动装置10的驱动力而移动,能够使镜架44摆动。
《外壳》
外壳30作为一例为铝压铸制成,具有以下结构:通过覆盖盖状的上侧壳体46来封闭上表面开放的容器状的下侧壳体48的开放的上表面。而且,在上侧壳体46和下侧壳体48的内部空间50收纳有显示光射出部24、第一反射器26、第二反射器28以及驱动装置10。
另外,在上侧壳体46上,在与第二反射器28中的凹面镜40对置的位置形成有开口部46a,透光性罩42以封闭该开口部46a的方式配置。
而且,透光性罩42例如由丙烯酸树脂等透光性优良的合成树脂材料形成,具有作为供由凹面镜40反射的显示光L透过(通过)的透光性部件的作用。由此,构成为由凹面镜40反射的显示光L通过设置于外壳30的上侧壳体46上的透光性罩42投射到挡风玻璃20,由此能够目视确认虚像V的显示。
<驱动装置>(参照图3~图6)
本实施方式的驱动装置10具备可动部件5、驱动可动部件5的驱动部2、安装驱动部2的框架53、固定于框架53且连接有多根引线4的基板6以及保持多根引线4的引线保持部8。而且,引线保持部8构成为,具备由框架53的一部分和基板6的一部分构成的引线穿过部15,以穿过引线穿过部15的状态保持作为所述保持对象的引线4的一部分4A,通过穿过引线穿过部15而保持的引线4A限制作为所述保持对象的引线4的其余部分4B朝向变为非保持状态的方向的移动。
下面,对驱动装置10的结构具体地进行说明。
《驱动部》
驱动部2具备:具有内螺纹部3的可动部件5;具有供内螺纹部3以螺合状态安装的外螺纹部7的丝杠9;以及作为使丝杠9绕轴旋转的驱动源的电动机21。
可动部件5是丝杠9及外螺纹部7通过电动机21而旋转,从而其动力传递到内螺纹部3沿轴向X移动的结构。可动部件5的成对的夹持部57、57是夹持设置于反射器28上的突出片44a的结构。
在本实施方式中,丝杠9为与电动机21的旋转轴一体形成的直动式。
在本实施方式中,电动机21是步进电动机,如图4所示,连接有四根引线4B。引线4B的数量有时也为三根或五根以上。步进电动机21的端子部33以插入连接到基板35的焊接用连接孔39中的状态安装于该基板35上。四根引线4B沿与端子部33的突出方向相同的方向(Y轴方向)连接于基板35。即,引线4B的连接端部37插入连接到基板35的焊接用连接孔41中,该焊接用连接孔41形成为在与端子部33的突出方向相同的方向上贯通。
驱动部2除了所述结构以外还具备沿着丝杠9设置的导向轴51。导向轴51是引导可动部件5朝向轴向X的移动的轴。在导向轴51的周围即可动部件5和框架53的后述的第三板部533之间压缩设置有螺旋弹簧73。螺旋弹簧73设置为总是朝向电动机21侧对可动部件5赋予因所述压缩设置而形成的压缩状态的排斥力。
《框架》
框架53具备:固定电动机21的第一板部531;与第一板部531分离并对置的第二板部532;以及一体地连接第一板部531和第二板部532的第三板部533。第一板部531和第二板部532形成为彼此的板面平行,在第三板部533的轴向X上的两端位置立起。框架53通过将一块金属板弯曲加工而制作第一板部531、第二板部532及第三板部533。
如图5及图6所示,在第一板部531形成有贯通孔11,在安装了电动机21的状态下,贯通孔11使丝杠9的基端部穿过。在第一板部531还形成有固定导向轴51的基端的固定用孔13。
在第二板部532形成有固定用孔19,贯通孔11用于固定将丝杠9的前端部轴支承为能够绕轴旋转的轴承部69。在第二板部532还形成有固定导向轴51的另一端部的固定用孔23。
第三板部533构成为,与可动部件5对置的面形成为平坦面27,可动部件5的两个滑动部58a(图3)和58b(图4)在平坦面27上滑动。
如图6所示,在第一板部531的前端形成有安装基板6的安装部124。安装部124也通过所述金属板的弯曲加工一体地形成于第一板部531的前端部分。在安装部124形成有两个螺丝孔26a、26b,两个螺丝25a、25b分别紧固在该螺丝孔26a、26b中。
在安装部124中,用于构成引线穿过部15的延伸片31设置于靠近第一板部531的位置,该延伸片31弯曲成与引线穿过部15对应的形状。
另外,在安装部124的前端的两个部位设置有卡入部29、29。
《基板》
基板6配置有检测可动部件5的X轴方向上的位置的位置检测部件17。
位置检测部件17是具有按压部43的开关。构成为通过可动部件5按压按压部43而感测可动部件5位于原点位置的情况。该基板6连接有用于开关工作的多根引线4A。在本实施方式中,引线4A为两根,但有时也为三根以上。
如图6所示,在基板6上,在与安装部124的两个螺丝孔26a、26b对应的位置形成有两个贯通孔45a、45b。另外,在基板6上,在与安装部124的两个卡入部29对应的位置形成有两个被卡入部47。
另外,在基板6上形成有用于构成引线穿过部15的突出部49。
对将基板6固定到安装部124的工序进行说明。
首先,将基板6以安装部124的两个卡入部29卡入该基板6的两个被卡入部47的方式载置于安装部124。由此,使得该基板6的两个贯通孔45a、45b和安装部124的两个螺丝孔26a、26b各自的位置吻合。在该状态下,通过将两个螺丝25a、25b紧固到两个螺丝孔26a、26b中,如图3~图5所示,基板6被固定于框架53的安装部124。
《引线穿过部》
如上所述,引线保持部8的引线穿过部15由框架53的一部分和基板6的一部分构成。在本实施方式中,引线穿过部15是在基板6通过螺丝25a、25b的紧固而安装于框架53的安装部124的状态下由槽部52和基板6的突出部49构成的区域,该槽部52由安装部124的延伸片31形成。
如图6所示,突出片31弯曲成大致U字形状而构成槽部52。在本实施方式中,与基板6的突出部49连接的非突出部分60也形成引线穿过部15。
在框架53的形成槽部52的部分即突出片31和基板6的突出部49之间设置有互相不接触的间隙56。换句话说,框架53侧的突出片31的前端面54和基板6侧的突出部49处于最接近的相对位置但彼此不接触。
而且,在本实施方式中,框架53的形成槽部52的部分和突出部49的构成间隙56的部分至少一部分重叠。具体地说,框架53侧的突出片31的前端面54和基板6侧的突出部49彼此的对置面构成为至少一部分重叠。
《连接器》
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3所示,多根引线4A、4B连接于一个连接器64。即,像位置检测部17那样从基板6引出的两根引线4A和从电动机21的基板35引出的四根引线4B共六根引线4A、4B排成一列地连接于一个连接器64。
具体地说,位置检测部17即开关用引线4A配置在连接器64的X轴方向上的一端侧即突出片31的前端面54所在的一侧,电动机21用的引线4B配置在连接器64的X轴方向上的另一端侧。
《引线保持部和引线穿过部》
在本实施方式中,来自位置检测部件17的两根引线4A穿过引线穿过部15。电动机21用的四根引线4B未穿过引线穿过部15。
来自电动机21的四根引线4B通过电动机21和框架53的第一板部531的安装部124之间。另外,来自电动机21的引线4B被引线保持部8保持在位于穿过了引线穿过部15的引线4A和框架53的第一板部531之间的状态。
即,引线保持部8构成为,将作为所述保持对象的引线4A、4B的一部分引线4A保持在穿过了引线穿过部15的状态,对于作为所述保持对象的引线4A、4B中的其余引线4B,由穿过了引线穿过部15而保持的引线4A限制其向变为非保持状态的方向的移动。
<实施方式的作用效果的说明>
(1)根据本实施方式,引线保持部8具备由框架53的一部分和基板6的一部分这两个部件构成的引线穿过部15。由此,通过将基板6安装在框架53上,可以形成相当于现有孔的引线穿过部15。因此,当将基板6安装在框架53上而一体化时,通过在预先使引线4A位于与引线穿过部15对应的部分的状态下进行所述一体化,可以简单地使引线4A位于引线穿过部15内,而无需像现有技术那样进行使引线4A穿过孔的作业。
另外,根据本实施方式,将作为引线保持部15的保持对象的引线4中的一部分引线4A保持在穿过了引线穿过部15的状态,通过穿过引线穿过部15而保持的引线4A限制作为所述保持对象的引线4中的其余引线4B向变为非保持状态的方向的移动。由此,因为仅使引线4中的一部分引线4A位于引线穿过部15内,其余引线4B不位于引线穿过部15内,即无需使全部引线4A、4B位于引线穿过部15内,所以能够以小尺寸构成该引线穿过部15本身,进而组装的操作性良好。
(2)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因为在基板6配置有检测可动部件5的位置的开关即位置检测部件17,所以引线4的数量多于仅有电动机21的结构的数量。因此,可以说采用本发明的引线穿过部15的效果明显。
另外,因为来自位置检测部件17的引线4A穿过引线穿过部15,所以在已组装的状态下容易识别引线4A和引线4B。
(3)另外,因为驱动部2具备电动机21作为驱动源,来自电动机21的引线4B在该电动机21和框架53之间穿过并由引线保持部8保持,所以能够有效地利用电动机21和框架53之间的区域配置来自电动机21的引线4B。
(4)另外,因为来自电动机21的引线4B位于穿过了引线穿过部15的引线4A和框架53之间,所以不必使来自电动机21的引线4B位于引线穿过部15内,通过穿过了引线穿过部15的引线4A就能够保持于其位置。
另外,因为电动机21是步进电动机,连接有三根以上的引线4B,即引线4的数量较多,所以可以说采用本发明的引线穿过部15的效果明显。
(5)另外,因为基板35安装在步进电动机的端子部33,引线4B沿与端子部33的突出方向相同的方向连接到基板35,所以容易进行引线4B的穿绕,并且无用的力不会施加到该引线4B向基板35的连接部分,能够减小断线的可能性。
(6)另外,因为引线穿过部15由形成于框架53的槽部52和基板6的突出部49构成,所以其形成较容易。
(7)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框架53的形成槽部52的部分和突出部49之间设置有互相不接触的间隙56。
为框架53的形成槽部52的部分和突出部49的对置部接触的结构时,由于电动机21等动力源的振动,有时由于其接触部的反复接触和分离而产生震颤声。但是,在本实施方式中,因为在框架53的形成槽部52的部分和突出部49之间设置有互相不接触的间隙56,所以产生所述震颤声的可能性较小。
(8)另外,因为框架53的形成槽部52的部分和构成与突出部49之间的间隙56的部分至少一部分重叠,所以位于引线穿过部15内的引线4A不易向外部脱出。另外,即使将间隙56形成得较大,引线4A不易向外部脱出的状态也不会有太大变化。
(9)另外,因为多根引线4A、4B连接于一个连接器64,即多根引线4A、4B通过该一个连接器64结成一束,所以全部引线4A、4B中的一部分引线4A位于引线穿过部15内,从而简单地提高引线保持部8对全部引线4A、4B的保持的可靠性。
[其他实施方式]
本发明的驱动装置10和平视显示装置12基本上具有如上所述的结构,当然也可以在不脱离本申请发明的宗旨的范围内进行局部结构的变更、省略等。
在上述说明中,为使开关用的引线4A位于引线穿过部15内的结构,当然并不限于该结构。也可以使电动机21用的引线4B位于引线穿过部15内,也可以是仅使四根引线4B中的一部分例如两根引线4B位于引线穿过部15内的结构。
作为位置检测部件17,也可以使用接触式开关、霍尔元件以及光断续器等。
另外,本发明的驱动装置10不限于平视显示装置12,可以应用于需要将电动机55的旋转转换为规定行程的直线运动的机构的各种装置。

Claims (12)

1.一种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
可动部件;
驱动部,所述驱动部驱动所述可动部件;
框架,所述框架安装所述驱动部;
基板,所述基板固定于所述框架,且连接有多根引线;以及
引线保持部,所述引线保持部保持多根引线,
所述引线保持部具备由所述框架的一部分和所述基板的一部分构成的引线穿过部,
所述引线保持部以穿过所述引线穿过部的状态保持作为保持对象的引线中的一部分引线,
所述引线保持部通过穿过所述引线穿过部而保持的引线限制作为所述保持对象的引线中的其余引线朝向变为非保持状态的方向的移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基板上配置有检测所述可动部件的位置的位置检测部件。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
来自所述位置检测部件的引线穿过所述引线穿过部。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引线穿过部由形成于所述框架的槽部和所述基板的突出部构成。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框架的形成所述槽部的部分和所述突出部之间设置有互相不接触的间隙。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框架的形成所述槽部的部分和所述突出部的构成所述间隙的部分至少一部分重叠。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多根引线连接于一个连接器。
8.根据权利要求1~7中任一项所述的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驱动部具备电动机作为驱动源,
来自所述电动机的引线在该电动机和所述框架之间通过并由所述引线保持部保持。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
来自所述电动机的引线位于穿过了所述引线穿过部的引线和所述框架之间。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电动机是步进电动机,连接有三根以上的引线。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步进电动机的端子部安装有电动机基板,
所述引线沿与所述端子部的突出方向相同的方向连接到所述电动机基板。
12.一种平视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
显示光射出部,所述显示光射出部射出与要显示的信息对应的显示光;
反射器,所述反射器能够以旋转轴为中心摆动,反射所述射出的所述显示光并将其投到被投射部件;以及
驱动装置,所述驱动装置是权利要求1~11中任一项所述的驱动装置,设置于所述反射器上的突出片被可动部件保持,通过使该可动部件沿着丝杠的轴线方向移动,使所述反射器摆动以调节所述显示光的方向。
CN202010855973.9A 2019-08-26 2020-08-24 驱动装置及平视显示装置 Active CN112433370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9-154080 2019-08-26
JP2019154080A JP2021035194A (ja) 2019-08-26 2019-08-26 駆動装置及びヘッドアップディスプレイ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433370A CN112433370A (zh) 2021-03-02
CN112433370B true CN112433370B (zh) 2023-06-16

Family

ID=74528044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21786309.5U Withdrawn - After Issue CN212540907U (zh) 2019-08-26 2020-08-24 驱动装置及平视显示装置
CN202010855973.9A Active CN112433370B (zh) 2019-08-26 2020-08-24 驱动装置及平视显示装置

Family Applications Before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21786309.5U Withdrawn - After Issue CN212540907U (zh) 2019-08-26 2020-08-24 驱动装置及平视显示装置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2021035194A (zh)
CN (2) CN212540907U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21035194A (ja) * 2019-08-26 2021-03-01 日本電産サンキョー株式会社 駆動装置及びヘッドアップディスプレイ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1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11215773A (ja) * 1998-01-26 1999-08-06 Mitsuba Corp 回転検知装置付きの電動モータ
JP2002112482A (ja) * 2000-09-29 2002-04-12 Japan Servo Co Ltd 電気機器のリード線引き出し構造
JP2004140920A (ja) * 2002-10-17 2004-05-13 Japan Servo Co Ltd 電動機のリード線引出し構造
JP5186180B2 (ja) * 2007-11-05 2013-04-17 株式会社ミツバ ブラシレスモータ
JP2009273217A (ja) * 2008-05-07 2009-11-19 Panasonic Corp ブラシレスモータ
CN201438658U (zh) * 2009-05-24 2010-04-14 中山大洋电机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引线护套
WO2012131754A1 (ja) * 2011-03-28 2012-10-04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スナバ装置
JP5864911B2 (ja) * 2011-06-27 2016-02-17 日本電産サンキョー株式会社 モータ
JP6004641B2 (ja) * 2011-12-20 2016-10-12 日本電産サンキョー株式会社 モータ
JP2015102700A (ja) * 2013-11-26 2015-06-04 日本精機株式会社 表示装置
WO2016006077A1 (ja) * 2014-07-10 2016-01-14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電動機の固定子、電動機および空気調和機
JP2018006691A (ja) * 2016-07-08 2018-01-11 マブチモーター株式会社 リード線引き出し部の構造
JP2018057099A (ja) * 2016-09-27 2018-04-05 日本電産サンキョー株式会社 モータ
JP6704827B2 (ja) * 2016-09-30 2020-06-03 日本電産サンキョー株式会社 直線駆動装置
JP2021035194A (ja) * 2019-08-26 2021-03-01 日本電産サンキョー株式会社 駆動装置及びヘッドアップディスプレイ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433370A (zh) 2021-03-02
JP2021035194A (ja) 2021-03-01
CN212540907U (zh) 2021-02-1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8864325B2 (en) Power transmission device
JP4973961B2 (ja) 車両用ヘッドアップディスプレイ装置に用いられる動力伝達装置
JP5088683B2 (ja) ヘッドアップディスプレイ装置
WO2014163128A1 (ja) ヘッドアップディスプレイ装置
JP6836718B2 (ja) ヘッドアップディスプレイ装置
EP3276394A1 (en) Head-up display device
WO2020070971A1 (ja) 虚像表示装置
CN112433370B (zh) 驱动装置及平视显示装置
JP5115784B2 (ja) ヘッドアップディスプレイ装置
EP3677948A1 (en) Head-up display apparatus
JP7126075B2 (ja) ヘッドアップディスプレイ装置
JP2009067352A (ja) ヘッドアップディスプレイ装置
CN109507781B (zh) 驱动装置
JP6244314B2 (ja) 計器盤のための改善された裏面搭載型計器モジュール
JP7400733B2 (ja) 凹面鏡支持装置及び表示装置
JP7238891B2 (ja) ヘッドアップディスプレイ装置
JP5257159B2 (ja) ヘッドアップディスプレイ装置
US20190086663A1 (en) Drive device
JP7053201B2 (ja) 駆動装置
JP7377443B2 (ja) 動力伝達装置
JP2021041888A (ja) 駆動装置及びヘッドアップディスプレイ装置
JP2020147236A (ja) 駆動装置、ヘッドアップディスプレイ装置及び可動部材の原点位置の検出方法
JP7240617B2 (ja) ヘッドアップディスプレイ装置
JP6960331B2 (ja) 送りネジ装置
JP2024051199A (ja) ヘッドアップディスプレイ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