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2301473A - 纺纱机 - Google Patents

纺纱机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2301473A
CN112301473A CN202010540869.0A CN202010540869A CN112301473A CN 112301473 A CN112301473 A CN 112301473A CN 202010540869 A CN202010540869 A CN 202010540869A CN 112301473 A CN112301473 A CN 112301473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re yarn
spinning
yarn
package
cor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10540869.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八木宏幸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urata Machinery Ltd
Original Assignee
Murata Machinery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urata Machinery Ltd filed Critical Murata Machinery Ltd
Publication of CN11230147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301473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DTEXTILES; PAPER
    • D01NATURAL OR MAN-MADE THREADS OR FIBRES; SPINNING
    • D01HSPINNING OR TWISTING
    • D01H1/00Spinning or twisting machines in which the product is wound-up continuously
    • D01H1/14Details
    • D01H1/36Package-shaping arrangements, e.g. building motions, e.g. control for the traversing stroke of ring rails; Stopping ring rails in a predetermined position
    • DTEXTILES; PAPER
    • D01NATURAL OR MAN-MADE THREADS OR FIBRES; SPINNING
    • D01HSPINNING OR TWISTING
    • D01H1/00Spinning or twisting machines in which the product is wound-up continuously
    • D01H1/14Details
    • D01H1/18Supports for supply packages
    • DTEXTILES; PAPER
    • D01NATURAL OR MAN-MADE THREADS OR FIBRES; SPINNING
    • D01HSPINNING OR TWISTING
    • D01H13/00Other common constructional features, details or accessories
    • D01H13/04Guides for slivers, rovings, or yarns; Smoothing di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Textile Engineering (AREA)
  • Structural Engineering (AREA)
  • Spinning Or Twisting Of Yarn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的纺纱机(1)具备纺纱单元(2)、芯纱供给装置(13)和落纱台车(3)。芯纱供给装置(13)将芯纱(26)提供给纺纱单元(2)。落纱台车(3)在纺纱单元(2)的上部或上方行进,对纺纱单元(2)进行作业。纺纱单元(2)具备牵伸装置(12)、气流纺纱装置(14)和卷取装置(18)。气流纺纱装置(14)由从芯纱供给装置(13)提供的芯纱(26)和纤维束(22)生成纺纱(23)。卷取装置(18)配置在比气流纺纱装置(14)靠上方位置。芯纱供给装置(13)以芯纱(26)在与前辊对(35)中的配置在高的位置上的前顶辊(35a)的旋转中心相同的高度或低的位置上与纤维束(22)汇合的方式引导该芯纱(26)。

Description

纺纱机
技术领域
本发明主要涉及具备芯纱供给装置的纺纱机。
背景技术
日本特开2002-227052号公报(专利文献1)公开了这样一种装置:该装置提供作为芯纱使用的连续纱、将纤维卷绕到该连续纱的周围而作成纱线。连续纱被卷绕到筒管S上。连续纱被从筒管S拉出、被变向辊改变方向、被引导到纤维通过的纤维导引通道。
发明的概要
发明想要解决的课题
但是,专利文献1中对于引导芯纱(连续纱)的路径并没有详细公开。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主要目的就是要提供在卷取装置配置在比纺纱装置靠上方位置的纺纱机中,能够以恰当的路径引导芯纱的结构。
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及效果
根据本发明的方案,提供以下结构的纺纱机。即,该纺纱机具备纺纱单元、芯纱供给装置和行进作业机。所述芯纱供给装置引导芯纱并将该芯纱提供给所述纺纱单元。所述行进作业机在所述纺纱单元的上部或上方行进,对所述纺纱单元进行作业。所述纺纱单元具备收容部、牵伸装置、纺纱装置和卷取装置。所述收容部具有收容纱条的空间。所述牵伸装置牵伸所述纱条使其成为纤维束。所述纺纱装置由从所述芯纱供给装置提供来的芯纱和所述纤维束生成纺纱。所述卷取装置配置在比所述纺纱装置靠上方位置,卷取所述纺纱而形成卷装。所述牵伸装置具备配置在所述纱条的牵伸方向上的最下游的前辊对。所述芯纱供给装置构成为,以所述芯纱在与所述前辊对中的配置在高的位置上的前顶辊的旋转中心相同的高度或比该前顶辊的旋转中心低的位置与所述纤维束汇合的方式引导该芯纱。所述收容部和所述芯纱供给装置能够从操作人员通道访问地设置。
这样,在卷取装置配置在比纺纱装置靠上方位置、并且行进作业机在纺纱单元的上部或上方行进的布局中,配置芯纱供给装置的空间受限制。但是,通过像上述那样配置芯纱供给装置,芯纱不易缠绕到前顶辊上。因此,即使是上述那样的布局的纺纱机,也能够生成恰当地配置了纤维束和芯纱的纺纱。
在所述纺纱机中,优选采用以下的结构。即,在从所述前辊对的轴向观察时,利用所述牵伸装置输送的所述纤维束的行进路径与利用所述芯纱供给装置输送的所述芯纱的行进路径形成的角度,在20°以上、80°以下。
由此,芯纱更不易缠绕到前顶辊上,并且能够生成容易更恰当地配置纤维束和芯纱的纺纱。
在所述纺纱机中,优选采用以下的结构。即,所述芯纱供给装置具备:芯纱卷装保持部、退绕支点部、以及支承部,所述芯纱卷装保持部保持芯纱卷装,所述退绕支点部成为从所述芯纱卷装退绕后的所述芯纱的退绕支点,所述支承部在沿水平方向离开所述纺纱单元的位置被支承在地板上或悬挂在顶棚上,支承所述芯纱卷装保持部和所述退绕支点部。
由此,通过离开纺纱单元地配置芯纱供给装置的支承部等,能够在纺纱单元的周围形成空间。为此,能够确保操作人员的作业空间宽阔,能够配置大型的芯纱卷装。并且,对于没有芯纱供给装置的纺纱机能够容易地追加芯纱供给装置。
在所述纺纱机中,优选至少在芯纱的从所述芯纱卷装保持部到所述纺纱单元的行进路径的至少一部分上,具备覆盖该芯纱的径向外侧的至少一部分的保护部件。
由此,能够保护芯纱。结果,能够回避行进作业机和/或操作人员与芯纱干涉。
在所述纺纱机中,所述保护部件配置在比所述行进作业机的下端靠下方。
由此,由于行进作业机即使行进也不与保护部件接触,因此能够使行进作业机顺畅地移动。
在所述纺纱机中,所述保护部件离所述芯纱卷装保持部近的一侧高、离所述纺纱单元近的一侧低地倾斜配置。
由此,在芯纱供给装置的周围能够确保空间。
在所述纺纱机中,优选采用以下的结构。即,所述芯纱供给装置具备芯纱卷装保持部、退绕支点部和支承部。所述芯纱卷装保持部以芯纱卷装的退绕一侧朝上方、并且该芯纱卷装的退绕一侧的端部位于比所述前顶辊的旋转中心低的位置的方式保持该芯纱卷装,所述退绕支点部成为从所述芯纱卷装退绕后的所述芯纱的退绕支点,所述支承部支承所述芯纱卷装保持部和所述退绕支点部。
由此,能够在使芯纱成为沿着与纤维束汇合的路径的方向的状态下利用芯纱卷装保持部保持芯纱卷装。
在所述纺纱机中,所述支承部优选安装在所述纺纱单元上。
由此,能够缩小包含了支承部的芯纱供给装置的尺寸。
在所述纺纱机中,优选所述芯纱卷装保持部具备与所述芯纱卷装的下端接触的接触面,从地板到所述接触面的高度为55cm以上、85cm以下。
由此,能够使操作人员以合理的姿势进行芯纱卷装的更换作业和确认作业等。
在所述纺纱机中,优选采用以下的结构。即,所述行进作业机作为可动部件而具备下述装置中的至少某个:将所述卷取装置所形成的所述卷装落纱的落纱装置、捕捉所述纺纱单元的所述纺纱的纱线捕捉装置以及将所述纺纱单元的所述纺纱彼此接头的接头装置,所述芯纱供给装置配置在不与所述行进作业机的所述可动部件及该可动部件的动作轨迹干涉的位置上。
由此,由于行进作业机即使进行作业也不与芯纱供给装置接触,因此能够使行进作业机顺畅地进行作业。
在所述纺纱机中,优选采用以下的结构。即,所述纺纱单元排列配置有多个,所述芯纱供给装置具备将所述芯纱提供给所述纺纱单元的供给部,排列配置的2个所述纺纱单元具备能够开闭的1个牵伸摇架,所述供给部能够移动到不与所述牵伸摇架的开闭轨迹干涉的位置。
由此,能够防止牵伸摇架与芯纱供给装置的干涉。
附图说明
图1为表示本发明一个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纺纱机的整体结构的主视图。
图2为排列配置的多台纺纱机的侧视图。
图3为纺纱单元的侧视图。
图4为牵伸装置周围的侧视图。
图5为牵伸装置周围的主视图。
图6为第1变形例的牵伸装置周围的侧视图。
图7为第2变形例的纺纱机的主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对本发明一个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纺纱机1进行说明。图1所示的纺纱机1具备并设的多个纺纱单元2、落纱台车(行进作业机)3、动力箱4和机体控制装置5。
纺纱单元2具备收容纱条21的收容部。纺纱单元2由被收容在收容部内的纱条21生成纺纱23。在本实施方式中,纱条21被存积在纱条存积部(条筒)11中,纱条存积部11被收容于收容部。但是,纱条21也可以通过另外的方式收容在收容部内。无论在哪种情况下,收容部都为能够收容纱条21的空间,以能够放入纱条21的方式使正面一侧开放。并且,例如收容部的下方也可以是设置纺纱机1的纤维工厂的地板。纺纱单元2卷取纺纱23形成卷装24。
落纱台车3能够沿着纺纱单元2的排列方向行进。落纱台车3将纺纱单元2已形成的卷装24从纺纱单元2取下,进行用来形成新的卷装24的准备(后述卷取管24a的供给等)。
在动力箱4内配置有各纺纱单元2共用的驱动源。机体控制装置5为集中管理纺纱机1所装备的各结构的装置。机体控制装置5具备输入部5a和显示部5b。通过操作人员使用输入部5a进行适当的操作,能够进行特定的纺纱单元2或所有的纺纱单元2的设定,或者将特定的纺纱单元2或所有的纺纱单元2的设定以及状态等显示于显示部5b。
在例如将设有后述的后辊对31的一侧称为装置正面一侧的情况下,如图2所示,2台纺纱机1使装置的背面一侧面对面地贴近配置。在将这2台纺纱机1称为1组纺纱机1的情况下,2组纺纱机以在中间形成操作人员通道6的方式隔开间隔地配置。即,纺纱机1使装置正面一侧朝向操作人员通道6一侧地配置。操作人员沿着操作人员通道6移动,确认纺纱单元2的状态或显示部5b的显示等。
如图2和图3所示,各纺纱单元2具备纱条存积部11、牵伸装置12、芯纱供给装置13、气流纺纱装置14、纱线监视装置15、纱线存积装置16、接头装置17和卷取装置18。另外,在本说明书中,所谓“上游”和“下游”意思为纺纱时纱条21、纤维束22、纺纱23或芯纱26的行进方向的上游和下游。
牵伸装置12配置在纺纱单元2的高度方向的比中央靠下方,通过图示省略的安装部件被安装在纺纱单元2的框架10上。如图3所示,牵伸装置12从上游侧起依次具备:后辊对31、第三辊对32、装架有龙带33的中间辊对34和前辊对35这4个辊对。牵伸装置12随着靠近下游一侧向上侧和装置的背面一侧靠近地倾斜配置。牵伸装置12将从纱条存积部11提供的纱条21牵伸到变成规定的粗细。在本实施方式中,包含通过牵伸装置12过程中的纤维和通过牵伸装置12后的纤维而统称为纤维束22。通过牵伸装置12后的纤维束22被提供给气流纺纱装置14。
以下将前辊对35中的配置在上侧的辊称为前顶辊35a、将配置在下侧的辊称为前底辊35b。多个辊对中,将配置在上侧的辊统称为顶辊、将配置在下侧的辊统称为底辊。如图4和图5所示,顶辊能够旋转地安装在牵伸摇架37上。如图1所示,排列配置的2个纺纱单元2的顶辊被安装在1个牵伸摇架37上。并且,如图4所示,牵伸摇架37以与前辊对35的旋转中心平行的直线为旋转中心能够开闭(能够旋转)地构成。由此,能够进行牵伸装置12的维护保养(例如操作人员进行的保养作业)。并且,底辊能够旋转地安装在牵伸座38上。
牵伸装置12所具备的所有辊对的旋转中心为与纺纱单元2的排列方向相同的方向(平行)。从而,“从前辊对35的轴向看的图”相当于侧视图。
芯纱供给装置13具备支柱41、支承部42、芯纱卷装保持部43、退绕支点部44、保护部件45、供给部46和角度调整部47。
支柱41安装在设置纺纱机1的纤维工厂的地板上。支柱41为例如金属制的棒。支柱41从地板延伸到上方,在高的位置处支承芯纱供给装置13的各部分。在本实施方式中,装置正面侧相向地配置的纺纱机1彼此共有1根支柱41。换言之,支柱41统一支承2个芯纱供给装置13的各部分。并且,支柱41并不局限于安装在地板上的结构,既可以是安装在另外的构造体上的结构,也可以是从顶棚或悬挂在顶棚上的支承部件(金属制的棒等)悬挂的结构。支柱41为芯纱供给装置13所具备的部件,但也可以由预先设立在纤维工厂内的构造体代用。即,可以从芯纱供给装置13中省略支柱41。
支承部42被安装在支柱41上。支承部42经由支柱41或另外的构造体而被支承在地板上。支承部42从支柱41上的安装位置起、向纺纱单元2一侧靠近地延伸。支承部42支承芯纱卷装保持部43、退绕支点部44和保护部件45。支承部42为例如金属制的棒。
芯纱卷装保持部43保持卷有芯纱26的芯纱卷装25。芯纱26的原料既可以与纱条21的原料相同,也可以不同。芯纱卷装保持部43保持芯纱卷装25的没有退绕一侧的端部、并以芯纱卷装25的轴向比上下方向更接近水平方向的方式(换言之,以轴向与水平方向形成的角小于45°的方式)保持芯纱卷装25。并且,如图2所示,芯纱卷装保持部43配置在支承部42的上方或下方。详细为,在纺纱单元2的排列方向上相邻的2个芯纱卷装保持部43中的一个配置在支承部42的上方,另一个配置在支承部42的下方。由此,能够防止芯纱卷装25彼此干涉、能够提高芯纱卷装25的更换作业的可操作性。由于防止了芯纱卷装25彼此的干涉,因此也能够使直径大的芯纱卷装25保持在芯纱卷装保持部43上。
退绕支点部44为成为从芯纱卷装25上退绕了的芯纱26的退绕支点的部件。所谓退绕支点与芯纱卷装25的退绕位置(芯纱26从芯纱卷装25上剥离的位置)无关,为芯纱26始终通过的位置。退绕支点部44为例如在板状部件上形成的圆孔或筒状部件,通过使芯纱26穿过退绕支点部44的内侧,退绕支点部44成为退绕支点。退绕支点部44配置在例如芯纱卷装25的轴的延长线上。
保护部件45配置在退绕支点部44的下游一侧。保护部件45为筒状(纱线管),芯纱26穿过保护部件45的内侧。保护部件45为轴向长的形状的部件,使长度方向与芯纱26的行进方向一致地配置。通过芯纱26被保护部件45所覆盖,能够保护芯纱26不与外部接触。在本实施方式中,保护部件45将芯纱26的径向的周围360°覆盖,但只要能够充分地保护芯纱26,也可以仅覆盖例如芯纱26的一部分(例如下侧的180°)。
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3所示,由于退绕支点部44配置在比供给部46高的位置上,因此保护部件45随着靠近下游一侧,靠近纺纱单元2及下方地倾斜。换言之,保护部件45离芯纱卷装保持部43近的一侧高、离纺纱单元2近的一侧低地倾斜配置着。通过使保护部件45倾斜,能够使芯纱26的行进路径的高度逐渐降低。从而,由于不会使芯纱26太弯曲,因此能够将芯纱26合理地朝向供给部46引导。并且,保护部件45的长度方向的方向也可以与本实施方式不同。在退绕支点部44与供给部46接近配置着的情况下,或者芯纱26与另外的部件或操作人员干涉的可能性不存在或者低的情况下,也可以能略保护部件45。
为了不容易成为通过操作人员通道6的操作人员的障碍,支承部42、芯纱卷装保持部43、退绕支点部44和保护部件45被配置在比较高的位置上。具体为,这些部件配置在比牵伸装置12的下端高的位置上。并且,为了不容易成为通过操作人员通道6的操作人员的障碍,这些部件优选配置在离开操作人员通道6例如150cm以上的高度上,而为了配置在通过操作人员通道6的操作人员的头顶上,则配置在离开操作人员通道6例如200cm以上的高度上更好。但是,如果这些部件的位置过高,则操作人员设置或更换芯纱卷装25的作业变得费事,或者保护部件45与落纱台车3干涉。从而,这些部件优选配置在比落纱台车3(详细为进行中的状态下的落纱台车3)的下端低的位置上。例如,也可以与图2的结构相比采用长度长的支柱41,将芯纱卷装保持部43、退绕支点部44和保护部件45配置在更高的位置(例如这些部件与接头装置17相同的高度或比接头装置17高的位置)上。
落纱台车3所具备的落纱装置(可动部件)像上述那样从卷取装置18上取下卷装24,或者将新的卷取管24a提供给卷取装置18。这些作业都是对卷取装置18所进行的,另一方面,芯纱供给装置13配置在比卷取装置18的下端低的位置上。从而,落纱台车3的落纱装置及其动作轨迹不与芯纱供给装置13干涉。
供给部46配置在保护部件45的下游一侧。如图4所示,供给部46经由中继部件48被支承在牵伸座38上。并且,供给部46在正面看的情况下配置在不与牵伸装置12的各辊对和牵伸摇架37重合的位置上。利用该结构,牵伸摇架37的开闭轨迹与供给部46不干涉。供给部46经由牵伸装置12给气流纺纱装置14提供芯纱26。具体为,供给部46具备引导芯纱26的引导部和喷射压缩空气等送出芯纱26的送出部。
虽然图示省略了,但供给部46还可以具备给芯纱26赋予张力的张力赋予装置、检测有无芯纱26的检测装置,以及在利用送出部送出芯纱26之前使芯纱26临时松弛的松弛赋予部中的至少任一个。
角度调整部47具有随着靠近下游一侧而内径变小的锥形形状。供给部46提供的芯纱26在借助通过筒状的角度调整部47而将行进方向调整到规定的角度后,汇合到纤维束22的行进路径,详细为汇合到比龙带33靠下游、比前辊对35靠上游的位置处。
下面对汇合到纤维束22的行进路径的芯纱26的行进路径详细地进行说明。所谓纤维束22的行进路径是指在使纺纱机1运转了的情况下纤维束22实际行进的路径。但是,纤维束22的行进路径与连接牵伸装置12的各辊的夹持点(顶辊与底辊的接触位置或最贴近位置)的直线几乎一致。为此,不用使纺纱机1运转也能够算出纤维束22的行进路径。并且,芯纱26的行进路径是指在使纺纱机1运转了的情况下芯纱26实际行进的路径。但是,由于角度调整部47配置在前辊对35的附近,因此芯纱26的行进路径与角度调整部47的轴线(及其延长线)几乎一致。为此,不用使纺纱机1运转也能够算出芯纱26的行进路径。
图4中描述了表示前顶辊35a的旋转中心的高度的直线L1。如从图4能够明白的那样,芯纱26与纤维束22的汇合处(行进路径的交叉处)比直线L1靠下方。再进一步说,在汇合处附近(例如角度调整部47的上游端),芯纱26位于比直线L1靠下方。从而,与芯纱26从直线L1的上方汇合的路径相比,芯纱26不易缠绕到前顶辊35a上。
假设在纤维束22与芯纱26的汇合处,纤维束22的行进路径与芯纱26的行进路径形成的角为角度a1。更详细为,从汇合处延伸到上游侧的2条行进路径形成的角中、小的一方的角度(小于180°)为角度a1。为了更确实地防止上述缠绕,角度a1优选例如20°以上、80°以下,40°以上、60°以下更好。芯纱26的行进方向比上下方向更靠近水平方向(换言之,芯纱26的行进方向与水平方向形成的角小于45°)。
如图5所示,假设在正面看的情况下,从纤维束22与芯纱26的汇合处与前辊对35的旋转中心平行地引出的直线为直线L2。将直线L2与芯纱26的行进路径形成的角称为角度a2。更详细为,从汇合处延伸到上游侧的芯纱26的行进路径与从汇合处延长到配置供给部46的一侧的直线L2形成的角中、小的一方的角度(小于180°)为角度a2。为了使牵伸装置12和芯纱供给装置13成为不易干涉的布局、并且恰当地提供芯纱26,角度a2优选例如20°以上、80°以下,40°以上、60°以下更好。
气流纺纱装置14将从芯纱供给装置13提供的芯纱26作为芯、将从牵伸装置12提供来的纤维束22的纤维作为鞘进行纺纱,生成纺纱23。具体为,气流纺纱装置14通过使捻回空气流作用于纤维束22,使纤维束22的纤维卷绕到芯纱26的周围并加捻,生成纺纱23。
纱线监视装置15利用图示省略的光学传感器监视气流纺纱装置14生成了的纺纱23的粗细。纱线监视装置15在检测到纺纱23的纱疵(在纺纱23的粗细等上存在异常的地方)的情况下,向图示省略的单元控制器发送纱疵检测信号。纱线监视装置15并不局限于光学式传感器,例如也可以是利用电容式传感器监视纺纱23的粗细的结构。并且,纱线监视装置15也可以将纺纱23中包含的异物作为纱疵检测。在由纱线监视装置15检测到纺纱23不满足标准的情况下,纺纱单元2使图示省略的切断器动作、或者使气流纺纱装置14停止等,将纺纱23切断。另外,纱线监视装置15也可以取代配置在纱线存积装置16的上游侧或者除了其以外,还配置在纱线存积装置16的下游侧。
纱线存积装置16为在电动机的驱动下能够旋转的辊。能够将一定量的纺纱23卷绕到纱线存积装置16上临时存积。在将纺纱23卷绕到纱线存积装置16上的状态下,通过使纱线存积装置16以规定的旋转速度旋转,能够从气流纺纱装置14以规定的速度拉出纺纱23并输送到下游一侧。并且,由于能够将纺纱23临时存积到纱线存积装置16上,因此纱线存积装置16起一种缓存器的作用。由此,能够消除气流纺纱装置14中的纺纱速度与卷取速度(纺纱23被向卷装24卷取的速度)由于某种原因而不一致的不良状况(例如纺纱23松弛等)。
当气流纺纱装置14与卷装24之间的纺纱23变成了断开状态时,接头装置17将来自气流纺纱装置14的纺纱23(第1纱线)与来自卷装24的纺纱23(第2纱线)进行接头。在本实施方式中,接头装置17为利用压缩空气产生的捻回空气流将纱端彼此捻合的捻接装置。接头装置17并不局限于捻接装置,也可以采用例如机械式的打结器等。
纺纱单元2具备将纺纱23引导到接头装置17的引导装置。引导装置由将第1纱线引导到接头装置17的第1引导装置61和将第2纱线引导到接头装置17的第2引导装置62构成。
第1引导装置61能够以根部为转动中心而沿上下方向转动。第1引导装置61构成为中空状,同时与图示省略的鼓风机连接,能够产生吸引空气流。在进行接头的情况下,第1引导装置61通过转动到下方捕捉第1纱线的纱端。第1引导装置61在捕捉到第1纱线后,通过转动到上方将第1纱线向接头装置17引导。
第2引导装置62能够以根部为转动中心沿上下方向转动。第2引导装置62也构成为中空状,同时与图示省略的鼓风机连接,能够产生吸引空气流。在进行接头的情况下,第2引导装置62通过转动到上方捕捉第2纱线的纱端。第2引导装置62在捕捉到第2纱线后,通过转动到下方将第2纱线向接头装置17引导。
在第1纱线和第2纱线被引导到接头装置17的状态下,通过驱动接头装置17,将第1纱线和第2纱线进行接头,使气流纺纱装置14与卷装24之间纺纱23变成连续状态。由此,能够重新开始纺纱23向卷装24的卷取。
卷取装置18配置在比牵伸装置12的上端高的位置,并且配置在比气流纺纱装置14的上端高的位置。卷取装置18具备摇架臂51和卷取滚筒52。
摇架臂51可以能旋转地支承用来卷绕纺纱23的卷取管24a。摇架臂51能够以其根部为转动中心来转动。由此,即使将纺纱23卷绕到卷取管24a上、卷装24的直径变大,也能够恰当地继续进行纺纱23的卷取。
卷取滚筒52通过传递图示省略的卷取滚筒驱动电机的驱动力,在与卷取管24a或卷装24的外周面接触的状态下旋转。在卷取滚筒52的外周面上形成有图1所示的横动槽,利用该横动槽能够使纺纱23在规定的宽度内横动。由此,卷取装置18能够边使纺纱23横动边卷绕到卷取管24a上而形成卷装24。另外,也可以取代通过卷取滚筒52的横动槽进行横动的结构,而通过与卷取滚筒52分开另外设置的横动装置使纺纱23横动。
如上所述,即使在卷取装置18配置在比气流纺纱装置14靠上方位置、并且落纱台车3在纺纱单元2的上部(比纺纱单元2的中央高的部分)或者纺纱单元2的上方行进的布局中,也能够将芯纱供给装置13配置在恰当的位置来形成卷装24。
下面参照图6说明上述实施方式的第1变形例。图6为第1变形例的牵伸装置12周围的侧视图。另外,在第1变形例及后述的第2变形例的说明中,对于与如前所述的实施方式相同或者类似的部件,有时在附图中添加相同的标记,并省略其说明。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芯纱卷装25配置在水平方向上离开纺纱单元2的位置上。相比之下,在第1变形例中,芯纱卷装25配置在纺纱单元2的附近。具体为,第1变形例的支承部42安装在牵伸装置12的牵伸座38上。支承部42构成为,包含为了使芯纱卷装保持部43位于比牵伸装置12的下端(后辊对31的下端)靠下方而延伸到下方的部分。由此,能够以芯纱卷装25的退绕一侧的端部比前顶辊35a的旋转中心的高度(直线L1)低的方式保持该芯纱卷装25。通过将芯纱卷装保持部43配置在低的位置上,能够以芯纱卷装25的退绕一侧朝上方(包括略上方)的方式配置芯纱卷装25。从而,能够缩小纺纱机1的水平方向的尺寸。
本变形例的芯纱卷装保持部43配置在操作人员容易更换芯纱卷装25的高度上。具体为,如图6所示,将芯纱卷装保持部43中的芯纱卷装25的下表面接触的面称为接触面43a。将从接触面43a到地板表面的高度称为高度H。高度H优选55cm以上、85cm以下。
与上述实施方式同样,退绕支点部44被支承在支承部42上,配置在芯纱卷装25的轴向的延长线上。对于供给部46的结构、位置、支承构造,与上述实施方式相同。支承部42、芯纱卷装保持部43和退绕支点部44与上述实施方式的供给部46同样,在正面看的情况下配置在不与牵伸装置12的各辊对及牵伸摇架37重合的位置上。根据该结构,牵伸摇架37的开闭轨迹与芯纱供给装置13的各部分不干涉。
在第1变形例中,支承部42被安装在牵伸装置12上而被支承着,但也可以安装在纺纱单元2的另外的部分(例如框架10)上而被支承。
下面参照图7说明上述实施方式的第2变形例。图7为第2变形例的纺纱机1的主视图。
像上述那样,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供给部46在正面看的情况下配置在不与牵伸装置12的各辊对和牵伸摇架37重合的位置上。换言之,供给部46配置在从牵伸摇架37离开的方向上。
在本变形例中,所有的供给部46位于纺纱单元2的排列方向的相同一侧(图7的左侧)。为此,一部分供给部46(1组中的右侧的供给部46)在正面看的情况下配置在与牵伸装置12的各辊对和牵伸摇架37中的至少某个重合的位置上。由此,能够使所有的纺纱单元2中供给部46相对于纤维束22的行进路径的位置共通。
但是,在本变形例的结构中,由于牵伸摇架37与一部分供给部46干涉,因此不能够使牵伸摇架37开闭。为此,在本变形例中,设立有用来使供给部46沿着纺纱单元2的排列方向移动的轨道49。由此,供给部46能够从与牵伸摇架37的开闭轨迹干涉的纺纱位置移动到不会与牵伸摇架37的开闭轨迹干涉的退避位置。为此,操作人员通过在使供给部46沿着轨道49移动到退避位置后,使牵伸摇架37开放,能够进行牵伸装置12的各辊对等的维护保养。
上述实施方式、第1变形例和第2变形例所具有的特征能够适当组合。例如,可以将在高的位置上配置芯纱卷装保持部43等这种上述实施方式的特征,与使供给部46能够移动的第2变形例的特征相组合。并且,也可以将使支承部42支承在纺纱单元2上这种第1变形例的特征,与使供给部46能够移动的第2变形例的特征相组合。
如上所述,上述实施方式的纺纱机1具备纺纱单元2、芯纱供给装置13和落纱台车3。芯纱供给装置13引导芯纱26并将该芯纱26提供给纺纱单元2。落纱台车3在纺纱单元2的上部或上方行进,对纺纱单元2进行作业。纺纱单元2具备收容部、牵伸装置12、气流纺纱装置14和卷取装置18。收容部收容纱条21。牵伸装置12牵伸纱条21使其成为纤维束22。气流纺纱装置14由从芯纱供给装置13提供的芯纱26和纤维束22生成纺纱23。卷取装置18配置在比气流纺纱装置14靠上方位置,卷取纺纱23形成卷装24。牵伸装置12具备配置在纱条21的牵伸方向上最下游的前辊对35。芯纱供给装置13以芯纱26在与前辊对35中的配置在高的位置上的前顶辊35a的旋转中心相同的高度或者低的位置与纤维束22汇合的方式引导该芯纱26。收容部和芯纱供给装置13能够从操作人员通道访问地设置。
如此,在卷取装置18配置在比气流纺纱装置14靠上方位置、并且落纱台车3在纺纱单元2的上部或上方行进的布局中,配置有芯纱供给装置13的空间受限制。但是,通过像上述那样配置芯纱供给装置13,芯纱26不容易缠绕到前顶辊35a上。为此,即使是上述那样布局的纺纱机1,也能够生成恰当地配置了纤维束22和芯纱26的纺纱23。
在上述实施方式的纺纱机1中,从前辊对35的轴向观察时,由牵伸装置12输送的纤维束22的行进路径与芯纱供给装置13输送的芯纱26的行进路径之间形成的角度a1为20°以上、80°以下。
由此,芯纱26更加难以缠绕到前顶辊35a上,并且能够生成容易更恰当地配置纤维束22和芯纱26的纺纱23。
在上述实施方式的纺纱机1中,芯纱供给装置13具备芯纱卷装保持部43、退绕支点部44和支承部42。芯纱卷装保持部43保持芯纱卷装25。退绕支点部44成为从芯纱卷装25退绕的芯纱26的退绕支点。支承部42在沿水平方向离开纺纱单元2的位置上被支承在地板上或悬挂在顶棚上,支承芯纱卷装保持部43和退绕支点部44。
由此,通过离开纺纱单元2地配置芯纱供给装置13的支承部42等,能够在纺纱单元2的周围形成空间。为此,能够例如确保操作人员的作业空间(例如操作人员通道6)宽阔,能够配置大型的芯纱卷装25。并且,对没有芯纱供给装置13的纺纱机1,能够容易地追加芯纱供给装置13。
在上述实施方式的纺纱机1中,在芯纱26的从芯纱卷装25(芯纱卷装保持部43)到纺纱单元2的行进路径的至少一部上,具备覆盖该芯纱26的径向外侧的至少一部分的保护部件45。
由此,能够保护芯纱26。结果,能够回避落纱台车3和/或操作人员与芯纱26干涉。
在上述实施方式的纺纱机1中,保护部件45配置在比落纱台车3的下端靠下方。
由此,由于即使落纱台车3行进也不与保护部件45接触,因此能够使落纱台车3顺畅地移动。
在上述实施方式的纺纱机1中,保护部件45离芯纱卷装保持部43近的一侧高、离纺纱单元2近的一侧低地倾斜配置。
由此,在芯纱供给装置13的周围能够确保空间。
在第1变形例的纺纱机1中,芯纱供给装置13具备芯纱卷装保持部43、退绕支点部44和支承部42。芯纱卷装保持部43以芯纱卷装25的退绕一侧朝上方、并且芯纱卷装25的退绕一侧的端部成为比前顶辊35a的旋转中心低的位置的方式保持该芯纱卷装25。退绕支点部44成为从芯纱卷装25退绕的芯纱26的退绕支点。支承部42支承芯纱卷装保持部43和退绕支点部44。
由此,能够利用芯纱卷装保持部43以使芯纱26成为沿着与纤维束22汇合的路径的方向的状态保持芯纱卷装25。
在第1变形例的纺纱机1中,支承部42安装在纺纱单元2中。
由此,能够缩小包含了支承部42的芯纱供给装置13的尺寸。
在第1变形例的纺纱机1中,芯纱卷装保持部43具备与芯纱卷装25的下端接触的接触面43a,从地板到接触面43a的高度为55cm以上、85cm以下。
由此,能够使操作人员以合理的姿势进行芯纱卷装25的更换作业和确认作业等。
在上述实施方式的纺纱机1中,落纱台车3具备将卷取部所形成的卷装落纱的落纱装置。芯纱供给装置13配置在不与落纱台车3的落纱装置(可动部件)及落纱装置的动作轨迹干涉的位置上。
由此,由于即使落纱台车3进行作业也不与芯纱供给装置13接触,因此能够使落纱台车3顺畅地进行作业。
在第2变形例的纺纱机1中,纺纱单元2排列配置有多个。芯纱供给装置13具备将芯纱26提供给纺纱单元2的供给部46。排列配置的2个纺纱单元2具备能够开闭的1个牵伸摇架37。供给部46能够移动到不与牵伸摇架37的开闭轨迹干涉的位置。
由此,能够防止牵伸摇架37与芯纱供给装置13的干涉。
以上说明了本发明的较佳实施方式及变形例,但上述结构能够例如如下地变更。上述实施方式及以下的变形例能够适当组合。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作为行进作业机以具备进行落纱作业的落纱装置的落纱台车3为例进行了说明,但行进作业机也可以是取代落纱装置或除了落纱装置外还具备作为可动部件的纱线捕捉装置和接头装置中的至少某个的结构。所谓纱线捕捉装置为相当于上述引导装置中的至少某个的装置。接头装置为相当于上述接头装置17的装置。并且,在行进作业机具备纱线捕捉装置的情况下,能够从纺纱单元2中省略引导装置。在行进作业机具备接头装置的情况下,能够从纺纱单元2中省略接头装置17。即使在具备这种可动部件的情况,也优选可动部件及动作轨迹不与芯纱供给装置13干涉。
可以以芯纱卷装25配置在图3所示的位置与图6所示的位置之间的方式设立芯纱供给装置13。并且,例如在第1变形例中,芯纱卷装保持部43也可以构成为,以芯纱卷装25的轴向不与地板面垂直而是倾斜的方式保持芯纱卷装25。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排列配置的2个纺纱单元2的牵伸装置12的顶辊被安装在1个牵伸摇架37上。取而代之,也可以按每个纺纱单元2而设立牵伸摇架37、在每个纺纱单元2中顶辊独立。
纺纱装置并不局限于气流纺纱装置14。从而,纺纱机1能够变更为具备其他种类纺纱装置的纺纱机(例如环锭纺纱机、自由端细纱机)。
纺纱机1也可以构成为,不具备接头装置17,通过使卷装24的纺纱23向气流纺纱装置14内逆行、使牵伸装置12进行的牵伸动作和气流纺纱装置14进行的纺纱动作重新开始,来重新开始卷装24的卷取。即,纺纱机1也可以通过拼接使断开的纺纱23变成连续状态。这种情况,行进作业机也可以具备用来进行与该拼接有关的动作的至少一部分的装置。
纺纱单元2也可以构成为,取代纱线存积装置16或者除纱线存积装置16还具备输送辊和夹持辊,利用该辊对从气流纺纱装置14拉出纺纱23。在纺纱单元2具备该辊对的情况下,可以在该辊对的下游设立松弛消除管和/或机械式补偿装置。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落纱台车3构成为,实施将满卷的卷装24从卷取装置18落纱的作业和将空的卷取管24a提供给卷取装置18的作业。行进作业机也可以构成为仅进行某一个作业。

Claims (11)

1.一种纺纱机,其特征在于,具备:
纺纱单元,
引导芯纱并将该芯纱提供给所述纺纱单元的芯纱供给装置,以及
在所述纺纱单元的上部或上方行进、对所述纺纱单元进行作业的行进作业机;
所述纺纱单元具备:
具有收容纱条的空间的收容部,
牵伸所述纱条使其成为纤维束的牵伸装置,
由从所述芯纱供给装置提供的芯纱和所述纤维束生成纺纱的纺纱装置,以及
配置在比所述纺纱装置靠上方位置、卷取所述纺纱形成卷装的卷取装置;
所述牵伸装置具备配置在所述纱条的牵伸方向上最下游的前辊对;
所述芯纱供给装置被这样引导该芯纱地构成:所述芯纱在与所述前辊对中的配置在高的位置上的前顶辊的旋转中心相同的高度或比该前顶辊的旋转中心低的位置与所述纤维束汇合;
所述收容部和所述芯纱供给装置能够从操作人员通道访问地设置。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纺纱机,其特征在于:
在从所述前辊对的轴向观察时,利用所述牵伸装置输送的所述纤维束的行进路径与利用所述芯纱供给装置输送的所述芯纱的行进路径形成的角度,在20°以上、80°以下。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纺纱机,其特征在于,所述芯纱供给装置具备:
保持芯纱卷装的芯纱卷装保持部,
成为从所述芯纱卷装退绕后的所述芯纱的退绕支点的退绕支点部,以及
支承部,该支承部在沿水平方向离开所述纺纱单元的位置被支承在地板上或悬挂在顶棚上,支承所述芯纱卷装保持部和所述退绕支点部。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纺纱机,其特征在于,
在芯纱的从所述芯纱卷装保持部到所述纺纱单元的行进路径的至少一部分上,具备覆盖该芯纱的径向外侧的至少一部分的保护部件。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纺纱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保护部件配置在比所述行进作业机的下端靠下方。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纺纱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保护部件离所述芯纱卷装保持部近的一侧高、离所述纺纱单元近的一侧低地倾斜配置。
7.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纺纱机,其特征在于,所述芯纱供给装置具备:
芯纱卷装保持部,该芯纱卷装保持部以芯纱卷装的退绕一侧朝上方、并且该芯纱卷装的退绕一侧的端部位于比所述前顶辊的旋转中心低的位置的方式保持该芯纱卷装,
成为从所述芯纱卷装退绕后的所述芯纱的退绕支点的退绕支点部,以及
支承所述芯纱卷装保持部和所述退绕支点部的支承部。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纺纱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承部被安装在所述纺纱单元。
9.如权利要求7或8所述的纺纱机,其特征在于,所述芯纱卷装保持部具备与所述芯纱卷装的下端接触的接触面,从地板到所述接触面的高度为55cm以上、85cm以下。
10.如权利要求1至9中的任一项所述的纺纱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行进作业机作为可动部件而具备下述装置中的至少某个:将所述卷取装置所形成的所述卷装落纱的落纱装置、捕捉所述纺纱单元的所述纺纱的纱线捕捉装置以及将所述纺纱单元的所述纺纱彼此接头的接头装置,
所述芯纱供给装置配置在不与所述行进作业机的所述可动部件及该可动部件的动作轨迹干涉的位置上。
11.如权利要求1至10中的任一项所述的纺纱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纺纱单元排列配置有多个,
所述芯纱供给装置具备将所述芯纱提供给所述纺纱单元的供给部,
排列配置的2个所述纺纱单元具备能够开闭的1个牵伸摇架,
所述供给部能够移动到不与所述牵伸摇架的开闭轨迹干涉的位置。
CN202010540869.0A 2019-08-01 2020-06-15 纺纱机 Pending CN112301473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9142089A JP2021025141A (ja) 2019-08-01 2019-08-01 紡績機
JP2019-142089 2019-08-01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301473A true CN112301473A (zh) 2021-02-02

Family

ID=7433658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0540869.0A Pending CN112301473A (zh) 2019-08-01 2020-06-15 纺纱机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2021025141A (zh)
CN (1) CN112301473A (zh)

Citation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75290A (zh) * 1994-12-12 1998-03-04 C·W·普罗克特 包芯纱及其生产方法
JP2011226031A (ja) * 2010-04-22 2011-11-10 Murata Mach Ltd 紡績機
CN103866439A (zh) * 2012-12-07 2014-06-18 索若德国两合股份有限公司 气流纺纱装置
CN105177787A (zh) * 2014-06-13 2015-12-23 村田机械株式会社 芯纱供给单元及纺纱机
CN105274664A (zh) * 2014-06-13 2016-01-27 村田机械株式会社 芯纱供给单元、芯纱供给装置、纺纱机及芯纱供给方法
CN105274677A (zh) * 2014-06-13 2016-01-27 村田机械株式会社 芯纱供给单元、芯纱供给装置及纺纱机
CN105316811A (zh) * 2014-07-29 2016-02-10 索若德国两合股份有限公司 制造气流纺纱纱线的方法
CN107059186A (zh) * 2017-05-11 2017-08-18 武汉纺织大学 一种型膜丝化的涡流复合纺纱方法
CN109385703A (zh) * 2017-08-02 2019-02-26 村田机械株式会社 气流纺纱机

Patent Citation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75290A (zh) * 1994-12-12 1998-03-04 C·W·普罗克特 包芯纱及其生产方法
JP2011226031A (ja) * 2010-04-22 2011-11-10 Murata Mach Ltd 紡績機
CN103866439A (zh) * 2012-12-07 2014-06-18 索若德国两合股份有限公司 气流纺纱装置
CN109972246A (zh) * 2012-12-07 2019-07-05 索若德国两合股份有限公司 气流纺纱装置
CN105177787A (zh) * 2014-06-13 2015-12-23 村田机械株式会社 芯纱供给单元及纺纱机
CN105274664A (zh) * 2014-06-13 2016-01-27 村田机械株式会社 芯纱供给单元、芯纱供给装置、纺纱机及芯纱供给方法
CN105274677A (zh) * 2014-06-13 2016-01-27 村田机械株式会社 芯纱供给单元、芯纱供给装置及纺纱机
CN105316811A (zh) * 2014-07-29 2016-02-10 索若德国两合股份有限公司 制造气流纺纱纱线的方法
CN107059186A (zh) * 2017-05-11 2017-08-18 武汉纺织大学 一种型膜丝化的涡流复合纺纱方法
CN109385703A (zh) * 2017-08-02 2019-02-26 村田机械株式会社 气流纺纱机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21025141A (ja) 2021-02-2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5787719B2 (ja) 綾巻きパッケージを製作する繊維機械の作業部
EP2441720B1 (en) Method of operating a yarn winding apparatus
JP2013067475A (ja) 糸巻取機及び糸巻取ユニット
CN103010816A (zh) 纱线卷取机
EP3269851B1 (en) Spinning machine
JP2013067882A (ja) 糸巻取機、及び紡績糸の製造方法
JP2013067474A (ja) 糸巻取機及び糸巻取ユニット
JP2017082370A (ja) ボビン方向転換機構、ボビン収容装置及び紡績機
EP3103750B1 (en) Yarn winding machine and spinning machine
EP3040458B1 (en) Core yarn supplying device, spinning machine, and method of supplying core yarn
JP2014125714A (ja) 紡績機
CN112301473A (zh) 纺纱机
JP2012057273A (ja) 紡績機
EP2975164B1 (en) Spinning machine comprising a core yarn supplying unit.
CN108977945B (zh) 辊单元、牵伸装置以及纺纱机械
EP3095742A1 (en) Yarn winding machine
EP2573230B1 (en) Draft device and spinning machine
EP2865795A1 (en) Drafting device and spinning machine
CN111847101B (zh) 纱线卷取机及挂纱方法
JP2013057152A (ja) 糸巻取機
CN218478842U (zh) 一种棉混纺纱机
JP2019007102A (ja) 空気紡績装置モジュール、空気紡績ユニット及び空気紡績機
CN117248310A (zh) 纺纱机
JP2019052387A (ja) 紡績機
JP2024000038A (ja) 繊維束処理アッセンブリ、繊維束処理装置、及び紡績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