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7248310A - 纺纱机 - Google Patents
纺纱机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7248310A CN117248310A CN202310555211.0A CN202310555211A CN117248310A CN 117248310 A CN117248310 A CN 117248310A CN 202310555211 A CN202310555211 A CN 202310555211A CN 117248310 A CN117248310 A CN 117248310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yarn
- roller
- contact roller
- traverse
- spinning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Pending
Links
- 238000009987 spinning Method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96
- 238000004804 winding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54
- 238000009825 accumula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4
- 238000001514 detec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6
- 239000000835 fiber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3
- 238000007383 open-end spinning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1
- 238000010042 air jet spinn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2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5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5
- 230000002093 peripher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4
- 238000005304 join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0
- 238000012806 monitoring device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8
- 230000007547 de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7
- 238000011144 upstream manufactur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7
- 230000005540 biological transmiss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5
- 230000008859 chang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5
- 238000012423 maintenance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4904 shorten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3860 storage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2159 abnorm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6073 displacement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3287 optic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4018 wax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5856 abnormality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853 adhesiv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1070 adhesiv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15556 catabolic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4140 clean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520 cutt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6731 degradation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6872 improvemen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2535 impurity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9434 instal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7246 mechanism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2245 particl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8569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545 process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5855 radi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0926 separa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Classifications
-
- D—TEXTILES; PAPER
- D01—NATURAL OR MAN-MADE THREADS OR FIBRES; SPINNING
- D01H—SPINNING OR TWISTING
- D01H4/00—Open-end spinning machines or arrangements for imparting twist to independently moving fibres separated from slivers; Piecing arrangements therefor; Covering endless core threads with fibres by open-end spinning techniques
- D01H4/40—Removing running yarn from the yarn forming region, e.g. using tubes
-
- D—TEXTILES; PAPER
- D01—NATURAL OR MAN-MADE THREADS OR FIBRES; SPINNING
- D01H—SPINNING OR TWISTING
- D01H4/00—Open-end spinning machines or arrangements for imparting twist to independently moving fibres separated from slivers; Piecing arrangements therefor; Covering endless core threads with fibres by open-end spinning techniques
- D01H4/04—Open-end spinning machines or arrangements for imparting twist to independently moving fibres separated from slivers; Piecing arrangements therefor; Covering endless core threads with fibres by open-end spinning techniques imparting twist by contact of fibres with a running surface
- D01H4/08—Rotor spinning, i.e. the running surface being provided by a rotor
-
- D—TEXTILES; PAPER
- D01—NATURAL OR MAN-MADE THREADS OR FIBRES; SPINNING
- D01H—SPINNING OR TWISTING
- D01H4/00—Open-end spinning machines or arrangements for imparting twist to independently moving fibres separated from slivers; Piecing arrangements therefor; Covering endless core threads with fibres by open-end spinning techniques
- D01H4/42—Control of driving or stopping
- D01H4/44—Control of driving or stopping in rotor spinning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Textile Engineering (AREA)
- Spinning Or Twisting Of Yarn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纺纱机,具备卷取细纱而形成卷装的卷取装置。卷取装置具备带式横动装置(73)、接触辊(72)、以及辊驱动马达(77)。横动装置(73)具备横动导纱器(67)、伺服马达(61)、带(64)、可动部件(66)、导轨(65)、以及支承板(60)。在沿着接触辊(72)的轴向观察时,从接触辊(72)与卷装的接触点到横动导纱器(67)的距离为10mm以上、15mm以下。在从沿着纱线通道的方向观察时,接触辊(72)的投影面积的50%以上、95%以下与支承板(60)重叠。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主要涉及旋转驱动接触辊而将纱线卷取为卷装的纺纱机。
背景技术
专利文献1:日本实开平3-55954号公报。
专利文献1公开了具备摩擦辊(接触辊)的纺纱机。摩擦辊在与卷装接触的状态下由马达旋转驱动。由此,纺纱机能够使卷装旋转而将纱线卷取为卷装。摩擦辊具备固定轴、以及经由轴承安装于固定轴的旋转部。另外,在摩擦辊的内部配置有马达的定子。另外,摩擦辊的旋转部被用作为马达的转子。
在专利文献1的构成中,摩擦辊与马达为一体构成,因此例如即使在仅摩擦辊破损了的情况或者仅马达破损了的情况下,也需要更换摩擦辊和马达这两者。作为其结果,有时维护成本会变高。另外,在专利文献1中,在摩擦辊的内部配置有马达的一部分,马达的热量难以被排出,因此从排热的观点出发存在改善的余地。
另外,纺纱机具备在将纱线卷取为卷装时使纱线横动的横动装置。作为横动装置,已知有驱动带而使横动导纱器往复运动的带式横动装置。专利文献1未公开带式横动装置的优选构成。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鉴于以上情况而进行的,其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纺纱机,能够降低接触辊以及对其进行驱动的马达的维护成本,马达的排热性优异,并且具备适当构成的带式横动装置。
本发明要解决的课题如上所述,接着对用于解决该课题的手段与其效果进行说明。
根据本发明的观点,提供一种以下构成的纺纱机。即,纺纱机具备牵伸装置、气流纺纱装置、卷取装置、以及纱线存积辊。上述牵伸装置对纤维束进行牵伸。上述气流纺纱装置利用捻回气流对从上述牵伸装置供给的纤维束进行纺纱而生成纱线。上述卷取装置卷取纱线而形成卷装。上述纱线存积辊在纱线行进方向上配置在上述气流纺纱装置与上述卷取装置之间,暂时存积纱线。上述卷取装置具备带式横动装置、接触辊、以及辊驱动马达。上述接触辊与上述卷装接触而旋转。上述辊驱动马达配置在与上述接触辊同轴上、且是上述接触辊的外侧,旋转驱动上述接触辊。上述横动装置具备横动导纱器、伺服马达、带、可动部件、导轨、以及支承板。上述横动导纱器与纱线接触而使纱线横动。上述带由上述伺服马达驱动。上述可动部件在前端固定有上述横动导纱器,在与上述前端不同的位置固定有上述带,上述带以及上述横动导纱器一体地移动。上述导轨沿着上述带的长边方向设置,引导上述可动部件。上述支承板至少安装有上述导轨。在沿着上述接触辊的轴向观察时,从上述接触辊与上述卷装的接触点到上述横动导纱器的前端为止的距离为10mm以上、15mm以下。在沿着与在横动区域的中央引导纱线时的上述横动导纱器接触的纱线的纱线通道的方向观察时,上述接触辊的投影面积的50%以上、95%以下与上述支承板重叠。
由此,在接触辊的外侧配置辊驱动马达,因此即使仅接触辊与辊驱动马达中的任一方破损,也能够仅简单地更换破损的任一方。因此,能够降低维护成本。而且,与在接触辊的内部配置辊驱动马达的构成相比较,辊驱动马达的热量容易向外部释放。另外,从接触辊与卷装的接触点到横动导纱器的前端的距离较短,因此能够缩短纱线的自由长度,能够提高所形成的卷装的品质。另外,接触辊的较大范围与支承板重叠,因此能够使用支承板充分地保护接触辊远离飞花等。
在上述纺纱机中优选为,上述辊驱动马达从轴位置向上述支承板侧的突出长度短于上述接触辊从轴位置向上述支承板侧的突出长度。
由此,能够缩短辊驱动马达的支承板侧的突出长度,因此容易将支承板配置在接触辊附近。作为其结果,从接触辊与卷装的接触点到横动导纱器的前端的距离变短,因此能够缩短纱线的自由长度。作为其结果,能够提高所形成的卷装的品质。
在上述纺纱机中优选称为以下构成。即,在将上述横动导纱器中的与上述可动部件连接的一侧设为基端侧,将其相反侧设为前端侧时,在沿着上述接触辊的轴向观察时,上述横动导纱器包括随着接近前端侧而尺寸变小的部分。
由此,即使将横动导纱器配置在接触辊与卷装的接触点附近,横动导纱器也难以与接触辊以及卷装产生干涉。因此,能够缩短纱线的自由长度。作为其结果,能够提高所形成的卷装的品质。
在上述纺纱机中优选成为以下构成。即,纺纱机具备至少对上述横动装置的上述伺服马达进行控制的控制装置。上述控制装置基于上述纱线存积辊的存积量、上述伺服马达的旋转的检测结果、以及上述接触辊的旋转的检测结果,对上述伺服马达进行控制。
由此,能够使横动速度与卷取速度对应,或者根据存积量使横动速度以及卷取速度变化。作为其结果,能够提高纺纱机形成的卷装的品质。
在上述纺纱机中优选成为以下构成。即,上述可动部件以及上述导轨中的一方具备第一突出部、以及突出方向与上述第一突出部不同的第二突出部。上述可动部件以及上述导轨中的另一方具备承接上述第一突出部的第一槽、以及承接上述第二突出部的第二槽。
由此,难以产生导轨与可动部件之间的位置偏移,因此能够减轻横动导纱器的位置偏移。作为其结果,能够通过横动导纱器使纱线准确地横动,能够提高卷装的品质。
在上述纺纱机中优选为,在沿着上述接触辊的轴向观察时,上述第一突出部的突出方向与上述第二突出部的突出方向交叉。
由此,在多个方向上能够避免导轨与可动部件的位置偏移。作为其结果,能够通过横动导纱器使纱线准确地横动,能够提高卷装的品质。
在上述纺纱机中优选为,上述可动部件通过夹入上述带来固定。
由此,难以产生可动部件与带之间的位置偏移,因此能够减轻横动导纱器的位置偏移。作为其结果,能够通过横动导纱器使纱线准确地横动,能够提高卷装的品质。另外,通过夹入的构成能够使可动部件轻量化,能够降低纺纱机中的功耗。而且,通过可动部件的轻量化,能够实现横动导纱器的横动端部处的高速转向,防止掉纱,提高卷装端面的品质。
在上述纺纱机中优选为,在高度方向上,上述卷取装置配置在比上述气流纺纱装置靠下方的位置。
由此,在卷取装置配置在比气流纺纱装置靠下方的位置的纺纱机中,能够发挥本发明的效果。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纺纱机的整体构成的主视图。
图2是表示纺纱机中的纺纱单元的侧视图。
图3是接触辊以及横动装置的立体图。
图4是接触辊以及横动装置的侧视图。
图5是接触辊以及辊驱动马达的截面立体图。
图6是从沿着纱线通道的方向观察接触辊以及横动装置的图。
图7是第一变形例的接触辊以及辊驱动马达的截面立体图。
图8是第二变形例的接触辊以及辊驱动马达的截面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纺纱机(纱线卷取机)1进行说明。在以下的说明中,“上游侧”以及“下游侧”分别是指卷取细纱(纱线)5时的该细纱5、纱条4a或者纤维束4b的行进方向(纱线行进方向)的上游侧以及下游侧。另外,在以下的说明中,所谓“方向”不具有位置或者长度的概念。因此,即使在使用某个部件来确定方向的情况下,其方向也不被该部件的长度限制,而是存在于比该部件大的范围内的概念。例如,所谓“某个部件的长边方向”,不仅存在于与该部件重叠的范围内,还存在于将与该部件重叠的范围延长后的范围内。
如图1所示那样,纺纱机1具备鼓风箱111、控制箱112、多个纺纱单元2、以及接头台车90。多个纺纱单元2沿着规定的方向排列配置。各纺纱单元2使用后述的气流纺纱装置22等来进行纺纱。在本实施方式中,纺纱机1为气流纺纱机。
在鼓风箱111内配置有作为负压源起作用的鼓风机113等。
在控制箱112中配置有中央控制装置115、显示部116、以及操作部117。
中央控制装置115对纺纱机1的各部集中地进行管理以及控制。如图2所示那样,各纺纱单元2具备单元控制部(控制装置)15。中央控制装置115经由省略图示的信号线与单元控制部15连接。在本实施方式中,各个纺纱单元2具备单元控制部15,但也可以是规定量(例如两个或者4个)纺纱单元2共用一个单元控制部15。
显示部116能够显示对于纺纱单元2的设定内容以及/或者与各纺纱单元2的状态相关的信息等。操作人员为了进行纺纱机1的设定以及/或者对显示部116所显示的信息进行选择而操作操作部117。显示部116与操作部117也可以由触摸面板显示器构成。
如图2所示那样,各纺纱单元2具备牵伸装置21、气流纺纱装置22、纱线存积装置23、以及卷取装置25。这些装置在细纱5等的行进方向上从上游侧朝向下游侧依次配置。如图2所示那样,在本实施方式中,在高度方向上,卷取装置25配置于比气流纺纱装置22靠下方的位置。所谓“高度方向”例如是铅垂方向、纺纱机1或者纺纱单元2所立设的方向、或者相对于设置面垂直的方向。另外,本实施方式的布局为一个例子,卷取装置25也可以配置于与气流纺纱装置22相同的高度、或者比气流纺纱装置22靠上方的位置。
接头台车90设置为能够相对于各纺纱单元2移动。针对多个纺纱单元2装备1个接头台车90。在图1中,虽然图示了1台接头台车90,但纺纱机1也可以具备多台接头台车90。
牵伸装置21具备多个牵伸辊对。各个牵伸辊对由两个牵伸辊构成。
具体地说,牵伸装置21具备4个牵伸辊对。4个牵伸辊对为从上游侧朝向下游侧依次配置的后辊对41、第三辊对42、中间辊对43、以及前辊对44。在中间辊对43的各牵伸辊上设置有龙带45。
4个牵伸辊对分别具有相互对置的驱动辊以及从动辊。对于4个牵伸辊对,在各自的驱动辊上设置有省略图示的马达等驱动源。各个驱动辊由驱动源以该驱动辊的轴线为中心旋转驱动。各牵伸辊对的从动辊经由省略图示的轴承等设置为能够以该从动辊的轴线为中心旋转。在本实施方式中,针对每个纺纱单元2设置有驱动辊的驱动部。因此,某个纺纱单元2的牵伸辊对能够相对于其他纺纱单元2的牵伸辊对而独立地动作。另外,多个纺纱单元2的牵伸辊对也可以由共用的驱动部驱动。或者,也可以为,在一个纺纱单元2中,例如后辊对41的驱动辊以及第三辊对42的驱动辊由一个马达驱动。
牵伸装置21将从纱条供给部20供给的纱条4a由各牵伸辊对的牵伸辊彼此之间(驱动辊与从动辊之间)夹入而输送。在该过程中,纱条4a被拉伸而成为纤维束4b。牵伸装置21在拉伸到纤维束4b成为规定的纤维量之后,将纤维束4b向气流纺纱装置22供给。
纱条供给部20配置于比牵伸装置21靠上游侧的位置。在纱条供给部20配置有收纳纱条4a的容器即条筒。
气流纺纱装置22通过对由牵伸装置21生成的纤维束4b(牵伸后的纱条4a)作用捻回气流,由此加捻而生成细纱5。气流纺纱装置22配置于比牵伸装置21靠下游的位置。
在纺纱单元2(纺纱机1)中,由气流纺纱装置22构成的供纱装置供给细纱5。由供纱装置供给的细纱5从供纱装置朝向卷取装置25行进,并由卷取装置25卷取。在供纱装置与卷取装置25之间形成有供细纱5行进的纱线通道。
纱线存积装置23将由气流纺纱装置22生成的细纱5从气流纺纱装置22拉出,并暂时地存积所拉出的细纱5。纱线存积装置23配置于在供纱装置与卷取装置25之间形成的纱线通道的中途。具体地说,纱线存积装置23配置于比气流纺纱装置22靠下游的位置。
纱线存积装置23具备纱线存积辊51、电动马达52、挂纱部件53、导纱器54、以及存积量传感器56。
纱线存积辊51由电动马达52旋转驱动。纱线存积辊51在其外周面上卷绕细纱5而暂时地存积。纱线存积辊51在外周面卷绕了细纱5的状态下以规定的旋转速度旋转,由此能够以规定的速度从气流纺纱装置22拉出细纱5。
挂纱部件53能够钩挂细纱5。挂纱部件53通过在钩挂了细纱5的状态下与纱线存积辊51一体地旋转,由此将细纱5引导至该纱线存积辊51的外周面。
导纱器54配置于比纱线存积辊51靠下游的位置。导纱器54对由于旋转的挂纱部件53而舞动的细纱5的轨道进行限制,使细纱5行进的纱线通道中的比该导纱器54靠下游(接近卷取装置25)的纱线通道稳定地引导细纱5。
存积量传感器56能够检测纱线存积辊51的纱线存积量。存积量传感器56被配置为与纱线存积辊51的外周面的适当位置对置。存积量传感器56检测在该位置处有无细纱5。存积量传感器56将检测到的检测信号向单元控制部15发送。单元控制部15基于该检测信号,能够检测出纱线存积量是否为规定量以上。另外,也可以不使用存积量传感器56来确定纱线存积量。例如,能够基于向纱线存积辊51卷取的细纱5的速度、从纱线存积辊51退绕的细纱5的速度,来计算出纱线存积辊51的纱线存积量的变化。因此,通过从开始向纱线存积辊51存积细纱5紧后起计算纱线存积量的变化,由此能够确定纱线存积量。
纱线存积装置23能够在纱线存积辊51的外周面上暂时存积细纱5,因此作为细纱5的一种缓存器而起作用。由此,能够消除由于气流纺纱装置22中的纺纱速度与卷取速度(向后述的卷装7卷取的细纱5的行进速度)因某些理由不一致而导致的不良情况(例如,细纱5的松弛等)。
在气流纺纱装置22与纱线存积装置23之间设置有纱线监视装置47。纱线监视装置47在比纱线存积装置23靠上游(供纱装置附近)的位置处检测细纱5的状态。由气流纺纱装置22生成的细纱5在由纱线存积装置23存积之前通过纱线监视装置47。
纱线监视装置47通过光传感器对行进的细纱5的品质进行监视,并检测细纱5所包含的纱疵。作为纱疵,例如包括细纱5的粗细异常以及/或者细纱5所包含的杂质等。纱线监视装置47在检测到细纱5的纱疵的情况下,向单元控制部15发送纱疵检测信号。纱线监视装置47也可以代替光传感器而例如使用静电电容式的传感器来监视细纱5的品质。纱线监视装置47也可以构成为,代替检测这些纱疵或者在检测这些纱疵的基础上检测细纱5的张力异常。
为了维持纱线品质,优选将纱疵以及异常部位去除。单元控制部15基于纱线监视装置47的检测结果来判断是否将细纱5切断。通过单元控制部15以使气流纺纱装置22的纺纱停止的方式进行控制,能够实现细纱5的切断。也可以通过使牵伸装置21的牵伸(例如,后辊对41的旋转)停止来实现细纱5的切断。在从牵伸装置21向气流纺纱装置22的纤维束4b的供给停止的情况下,气流纺纱装置22的纺纱实质上也会被中断。也可以在纺纱单元2中设置切断器,单元控制部15通过切断器来进行细纱5的切断。在通过切断器切断细纱5的情况下,单元控制部15也以气流纺纱装置22的纺纱实质上中断的方式进行控制。
卷取装置25对通过了纱线存积装置23的细纱5进行卷取而形成卷装7。卷取装置25配置于比纱线存积装置23靠下游的位置。卷取装置25具备摇架71、接触辊72、横动装置73、以及摇架臂74。
摇架71具备一对摇架臂74。摇架71能够将用于卷取细纱5的筒管7a(进而为卷装7)在一对摇架臂74之间支承为能够旋转。
接触辊72与筒管7a或者卷装7的外周面接触。接触辊72由后述的驱动部(辊驱动马达77)旋转驱动。横动装置73能够对卷取于卷装7的细纱5进行作用,而使细纱5在卷装7的卷绕宽度方向(卷装7的轴向)上在横动区域的范围内往复运动。由此,卷取装置25能够一边使细纱5横动一边将细纱5卷取为卷装7。
如图1所示那样,在纺纱机1中设置有轨道101。轨道101被配置为沿着多个纺纱单元2所排列的方向延伸。接头台车90构成为能够在轨道101上行进。由此,接头台车90能够相对于多个纺纱单元2移动。接头台车90行进到与产生了细纱5的断开的纺纱单元2对应的作业位置,并在该纺纱单元2中进行接头处理。
接头台车90具备行进车轮91、接头装置92、吸管93、以及吸嘴94。
行进车轮91构成为,能够由省略图示的驱动机构(例如马达)旋转驱动。通过行进车轮91被驱动,由此接头台车90能够相对于多个纺纱单元2分别行进。
吸管93是具有管状部分的部件。在吸管93的前端形成有开口。吸管93能够使其前端产生吸引气流。在细纱5产生断开之后,吸管93能够在接近气流纺纱装置22的位置处,通过将气流纺纱装置22侧的细纱5吸入来进行捕捉,并将细纱5引导至接头装置92。
吸嘴94是具有管状部分的部件。在吸嘴94的前端形成有开口。吸嘴94能够使其前端产生吸引气流。在细纱5产生断开之后,吸嘴94能够在接近卷取装置25的位置处,通过将卷取装置25侧(卷装7侧)的细纱5从前端吸入来进行捕捉,并将细纱5引导至接头装置92。
接头装置92在细纱5产生断开之后,将由吸管93捕捉的气流纺纱装置22侧的细纱5与由吸嘴94捕捉的卷装7侧的细纱5进行接头。在本实施方式中,接头装置92是通过捻回气流使纱端彼此捻合的捻接装置。接头装置92不限定于上述捻接装置,例如也能够是机械式的打结器等。
接下来,参照图3至图6对卷取装置25的详细情况、特别是横动装置73以及接触辊72进行详细说明。
如图3所示那样,横动装置73具备支承板60。支承板60支承于纺纱单元2的框架等。支承板60是用于构成横动装置73的各部件的支承以及安装的板状部件。
在支承板60上安装有伺服马达61。伺服马达61配置在支承板60的下侧(第一侧、纱线通道的下游侧)的面上。伺服马达61的输出轴贯通支承板60。伺服马达61的输出轴的方向与支承板60的厚度方向平行,且与接触辊72的轴向垂直。在伺服马达61的输出轴上固定有驱动带轮62。驱动带轮62由伺服马达61旋转驱动。在伺服马达61的输出轴或者其他旋转部分安装有省略图示的编码器。编码器将伺服马达61的旋转的检测结果向单元控制部15输出。
在支承板60的上侧的面上,除了驱动带轮62以外还配置有两个从动带轮63。两个从动带轮63在接触辊72的轴向上排列地配置。在驱动带轮62以及两个从动带轮63上卷挂有带64。带64中的位于两个从动带轮63之间的部分与接触辊72的轴向平行。通过使伺服马达61驱动而使驱动带轮62旋转,由此能够输送带64。
在支承板60上还配置有导轨65以及可动部件66。导轨65配置在两个从动带轮63之间。导轨65以沿着带64的长边方向的方式、且至少遍及横动范围地形成。导轨65是用于在使可动部件66的姿势稳定的状态下使可动部件66滑动的部件。如图4所示那样,在导轨65上形成有第一槽65a、以及第二槽65b。第一槽65a的深度方向是沿着支承板60的表面的方向,如果从其他观点出发则是接近伺服马达61的方向。第二槽65b的深度方向是与支承板60的表面(上侧的面)正交的方向,更详细地说是接近支承板60的方向。第一槽65a的深度方向与第二槽65b的深度方向正交。
可动部件66通过粘合剂或者固定器具等固定于带64。由此,通过输送带64,能够使可动部件66沿着带64的路径移动。如图4所示那样,可动部件66具备第一突出部66a、第二突出部66b、夹持部66c、以及臂部66d。
第一突出部66a向与第一槽65a的深度方向相同的方向突出。第二突出部66b向与第二槽65b的深度方向相同的方向突出。第一突出部66a进入第一槽65a,第二突出部66b进入第二槽65b。因此,在沿着接触辊72的轴向观察时,第一突出部66a的突出方向与第二突出部66b的突出方向正交。通过该构成,可动部件66难以相对于导轨65产生位置偏移。在沿着接触辊72的轴向观察时,第一突出部66a的突出方向与第二突出部66b的突出方向也可以不正交,例如只要在规定的角度范围内交叉即可。
在沿着接触辊72的轴向观察的情况下,夹持部66c是可动部件66中的大致U字状(在图4中为倒U字状)的部分。夹持部66c的大致U字状部分的支承板60侧开放。夹持部66c在厚度方向上夹入带64,由此保持带64。由此,在作为与可动部件66的前端不同的位置的夹持部66c上固定有带64。夹持部66c只要能够保持带64,则也可以是与大致U字状不同的形状。例如,夹持部66c也可以是通过进一步对带64的支承板60侧进行覆盖来覆盖带64的整周的形状。
臂部66d是从安装于导轨65的部分朝向接触辊72以及卷装7的接触点P1延伸的部分。
此处说明的导轨65以及可动部件66为一个例子,能够变更。例如,也可以在导轨65上形成突出部,在可动部件66上形成有槽。另外,第一槽65a与第二槽65b也可以不正交。另外,也可以省略第一槽65a与第一突出部66a中的一方。也可以代替夹持部66c,而在可动部件66上设置不加入带64地保持带64的部分。
在可动部件66的前端(详细地说是臂部66d的前端)安装固定有横动导纱器67。所谓“前端”是指可动部件66的位于与支承侧相反侧的端部,且是接近纱线通道的一侧。可动部件66与带64一起移动,由此横动导纱器67在卷绕宽度方向(横动方向)上往复运动。横动导纱器67具有对细纱5的卷绕宽度方向上的位置进行限制的壁部。根据以上,通过横动导纱器67在卷绕宽度方向上往复运动,由此能够使细纱5横动。
以下,主要参照图3以及图5对接触辊72进行说明。本实施方式的接触辊72具备辊主体部72a、以及橡胶圈72b。
在辊主体部72a的外周面上未形成阶差,而是平坦形状。所谓“阶差”例如是沿着辊主体部72a的周向形成的槽等。由于辊主体部72a为平坦形状,因此在辊主体部72a的轴向上,辊主体部72a中的与卷装7接触的部分均为直径相等的圆形。由此,能够避免由于槽等的边缘与卷装7接触而导致的卷装7的品质降低。而且,还能够避免在槽等中堆积飞花。另外,也可以如后述那样,在辊主体部72a形成有槽。
在辊主体部72a的外周面上安装有橡胶圈72b。由于辊主体部72a的外周面为平坦形状,因此安装有橡胶圈72b的部分的直径比其他部分的直径大。因此,接触辊72与卷装7在安装有橡胶圈72b的部位处相互产生较强的摩擦力。由此,能够将接触辊72的旋转驱动力适当地传递到卷装7。而且,能够减轻对卷装7的外周面中的与橡胶圈72b以外接触的部分的损伤。
在与接触辊72同轴上、且接触辊72外侧的位置,设置有辊驱动马达77。辊驱动马达77旋转驱动接触辊72。在辊驱动马达77的输出轴或者其他旋转部分安装有省略图示的编码器。编码器将辊驱动马达77(接触辊72)的旋转的检测结果向单元控制部15输出。在沿着轴向观察辊驱动马达77时的辊驱动马达77的形状为圆形,但也可以是其他形状(例如正方形)。如图5所示那样,辊驱动马达77具备马达壳体81、线圈82、磁铁83、以及马达转轴84。
马达壳体81是收纳辊驱动马达77所具备的各部的箱或者罩。线圈82以及磁铁83中的一方为定子、另一方为转子。在本实施方式中,在线圈82的径向外侧配置有磁铁83。对线圈82供给朝向以及大小发生变化的电流。由此,能够使转子相对于定子旋转。另外,转子固定于马达转轴84。根据该构成,通过向辊驱动马达77供给电流,能够使马达转轴84旋转。
通过向马达转轴84传递驱动力,由此接触辊72被旋转驱动。具体地说,在接触辊72的内部配置有旋转轴86、动力传递部87、轴承88、以及固定部件89。
旋转轴86设置于接触辊72的轴位置。旋转轴86固定于马达转轴84。马达转轴84与旋转轴86一体地旋转。动力传递部87在接触辊72的轴向上配置在位于与辊驱动马达77相反侧的端部。动力传递部87固定于旋转轴86以及接触辊72。旋转轴86、动力传递部87、以及接触辊72一体地旋转。如以上那样,辊驱动马达77旋转驱动接触辊72。
另外,在马达壳体81以及接触辊72的内部,配置有以相对于马达转轴84等能够相对旋转的方式构成的固定部件89。即,即使马达转轴84等旋转,固定部件89也不旋转。在辊驱动马达77与接触辊72之间,固定部件89安装于辊支承部78。辊支承部78支承于纺纱机1的框架等。通过该构成对接触辊72以及辊驱动马达77进行支承。另外,辊支承部78仅配置在接触辊72的轴向的一端。换言之,接触辊72被悬臂支承。
在本实施方式的纺纱机1中,与专利文献1不同,接触辊72与辊驱动马达77分体。因此,在接触辊72与辊驱动马达77中的某一方破损的情况下,能够仅更换破损的一方。另外,辊驱动马达77在接触辊72的外部露出,因此与辊驱动马达77配置在接触辊72内部的构成相比较,能够提高辊驱动马达77的散热性。
单元控制部15基于存积量传感器56对纱线存积辊51的存积量的检测结果、上述伺服马达61的编码器对旋转的检测结果、以及辊驱动马达77的编码器对旋转的检测结果,来控制伺服马达61。单元控制部15例如向省略图示的马达驱动器发送指令,由此控制伺服马达61。
单元控制部15例如以下那样控制伺服马达61。即,优选使卷取细纱5的速度(卷取速度)与横动速度(使横动导纱器67往复运动的速度)同步。因此,单元控制部15在卷取速度发生变化的情况下,以使横动速度与该变化相匹配地变化的方式控制伺服马达61。另外,在纱线存积辊51的存积量较少的情况下,需要使卷取速度变慢而增加存积量。因此,例如,在由存积量传感器56未检测到细纱5的情况下,使卷取速度降低,并且使伺服马达61的旋转速度降低。另外,作为该控制为一个例子,也可以根据各种设定、传感器的检测结果等来进行不同的控制。
接下来,主要参照图4以及图7对用于缩短自由长度L1的构成、以及用于缩短可动部件66的臂部66d的构成进行说明。
如图4(沿着接触辊72的轴向观察的图)所示那样,所谓“自由长度L1”是指从横动导纱器67的前端到接触辊72以及卷装7的接触点P1的长度。通过缩短自由长度L1,能够使被卷取到卷装7的细纱5的行动稳定。
首先,对由于横动导纱器67的形状的原因而自由长度L1变短的情况进行说明。在以下的说明中,将横动导纱器67中的与可动部件66连接的一侧称为基端侧,将其相反侧称为前端侧。如图4所示那样,横动导纱器67包括随着接近前端侧而尺寸变小的部分。所谓尺寸是指与长边方向(将基端与前端连结的方向)垂直的方向的长度。即,横动导纱器67为前端变细形状。
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横动导纱器67为前端变细形状,因此即使在将横动导纱器67配置在接触点P1附近的情况下,横动导纱器67也难以与接触辊72或者卷装7干涉。作为其结果,能够缩短图4所示的自由长度L1。
接下来,对由于辊驱动马达77的大小的原因而自由长度L1变短的情况进行说明。本实施方式的辊驱动马达77的外径(即,马达壳体81的外径)小于接触辊72的外径。即,辊驱动马达77从轴位置向支承板60侧的突出长度比接触辊72从轴位置向支承板60侧的突出长度要短。假设,在辊驱动马达77从轴位置向支承板60侧的突出长度比接触辊72从轴位置向支承板60侧的突出长度长的情况下,为了避免辊驱动马达77与支承板60的干涉,有时不得不将支承板60配置于远离接触辊72的位置。
在本构成中,即使将支承板60配置在接触辊72附近,支承板60与接触辊72也难以产生干涉。作为其结果,从接触辊72与卷装7的接触点P1到横动导纱器67的前端的距离变短,因此能够缩短细纱5的自由长度L1。
而且,将支承板60配置在接触辊72附近的结果,能够缩短可动部件66的臂部66d的长度。因此,能够减轻使横动导纱器67往复运动时的横动导纱器67的惯性力,因此容易使横动导纱器67高速地运动。
接下来,说明由于针对每个纺纱单元2设置卷取装置25的驱动部而使自由长度L1变短的情况。
一直以来,已知有对多个纺纱单元2的卷取装置25设置共用的驱动部的构成。在至少一个纺纱单元2中进行卷取的情况下,需要使共用的驱动部持续旋转。因此,在不需要使卷装7旋转的情况下,需要使卷装7从接触辊72分离。例如,通过使摇架臂74以支点为中心旋转,由此能够使卷装7从接触辊72分离。但是,为了稳定地进行该分离的动作,需要使卷装7与横动导纱器67之间的距离变长。作为其结果,自由长度L1容易变长。
另一方面,在本实施方式中,针对每个纺纱单元2设置有辊驱动马达77。因此,在不需要使卷装7旋转的情况下,只要使辊驱动马达77的旋转停止即可。因此,无需使接触辊72从卷装7分离、或者其频度较低。因此,不需要使卷装7与横动导纱器67之间的距离变长。作为其结果,在本实施方式中,能够缩短自由长度L1。
通过以上,在本实施方式中,能够缩短自由长度L1。具体地说,本实施方式的自由长度L1为10mm以上、15mm以下。
接下来,参照图6地支承板60与接触辊72的位置关系进行说明。在该说明中,“纱线通道”表示与在横动区域的中央引导细纱5时的横动导纱器67接触的细纱5的纱线通道。
如图6所示那样,在沿着纱线通道的方向观察时,支承板60覆盖接触辊72的大部分。详细地说,在沿着纱线通道的方向观察时,优选接触辊72的投影面积的50%以上、95%以下由支承板60覆盖,更优选接触辊72的投影面积的60%以上、80%以下由支承板60覆盖。
接触辊72的大部分由支承板60覆盖,由此处于接触辊72以及横动装置73附近的飞花不会附着于接触辊72而容易堆积在支承板60上。而且,在本实施方式的接触辊72上未形成槽等,因此即使飞花与接触辊72接触飞花也难以堆积。通过以上构成,飞花难以堆积于接触辊72,因此能够降低接触辊72的清扫频度。另外,在比接触辊72靠上方的位置配置有上蜡装置等的情况下,从上蜡装置落下的蜡不由接触辊72而由支承板60承接的可能性较高。因此,还能够保护接触辊72远离蜡。
接下来,参照图7对第一变形例进行说明。另外,在以后的说明中,有时对于与上述实施方式相同或者类似的部件在附图中赋予相同的附图标记而省略说明。
第一变形例与上述实施方式的不同点在于旋转轴86与接触辊72的固定方法。在第一变形例中,不经由动力传递部87,而通过固定器具将旋转轴86与接触辊72直接固定。作为固定器具,能够使用没有头部的类型的螺钉。另外,在第一变形例中,旋转轴86与接触辊72固定在旋转轴86的包括轴向中央的位置。
而且,在第一变形例中,接触辊72被两端支承。具体地说,与上述实施方式同样,接触辊72的端部中的接近辊驱动马达77的端部由固定部件89以及辊支承部78支承。在接触辊72的端部中的与辊驱动马达77相反侧的端部,在旋转轴86设置有轴承88。轴承88由辊支承部78支承。通过以上,在第一变形例中,接触辊72被两端支承。
接下来,参照图8对第二变形例进行说明。
在第二变形例中,代替马达转轴84,对于辊驱动马达77设置有旋转部件122。旋转部件122为具有筒状部分的构成。旋转部件122经由连结部件123固定于接触辊72。通过该构成,辊驱动马达77旋转驱动接触辊72。
另外,沿着辊驱动马达77以及接触辊72各自的轴中心设置有固定轴121。固定轴121例如无法旋转地固定于辊支承部78。在固定轴121上经由轴承88安装有旋转部件122。而且,在固定轴121上经由另外的轴承88安装有接触辊72。因此,即使旋转部件122以及接触辊72旋转,固定轴121也不旋转。接触辊72以及辊驱动马达77经由固定轴121而由辊支承部78两端支承。
上述的实施方式、第一变形例以及第二变形例还能够适当组合。例如,在第一变形例以及第二变形例中,也可以悬臂支承接触辊72。
如以上说明的那样,本实施方式的纺纱机1具备牵伸装置21、气流纺纱装置22、卷取装置25、以及纱线存积辊51。牵伸装置21对纤维束4b进行牵伸。气流纺纱装置22通过捻回气流对从牵伸装置21供给的纤维束4b进行纺纱而生成细纱5。卷取装置25将细纱5进行卷取而形成卷装7。纱线存积辊51在纱线行进方向上配置在气流纺纱装置22与卷取装置25之间,暂时存积细纱5。卷取装置25具备带式横动装置73、接触辊72、以及辊驱动马达77。接触辊72与卷装7接触而旋转。辊驱动马达77配置在与接触辊72处于同轴上、且是接触辊72的外侧的位置,旋转驱动接触辊72。横动装置73具备横动导纱器67、伺服马达61、带64、可动部件66、导轨65、以及支承板60。横动导纱器67与细纱5接触而使细纱5横动。带64由伺服马达61驱动。可动部件66在前端固定有横动导纱器67,在与前端不同的位置(夹持部66c)固定有带64,带64以及横动导纱器67一体地移动。导轨65沿着带64的长边方向设置,对可动部件66进行引导。在支承板60上至少安装有导轨65。在沿着接触辊72的轴向观察时,从接触辊72与卷装7的接触点P1到横动导纱器67的前端的距离为10mm以上、15mm以下。在沿着与在横动区域的中央引导细纱5时的横动导纱器67接触的细纱5的纱线通道的方向观察时,接触辊72的投影面积的50%以上、95%以下与支承板60重叠。
由此,辊驱动马达77配置在接触辊72的外侧,因此即使仅接触辊72与辊驱动马达77中的任一方破损,也能够仅简单地更换破损的任一方。因此,能够降低维护成本。而且,与辊驱动马达77配置在接触辊72的内部的构成相比较,辊驱动马达77的热量容易向外部释放。另外,从接触辊72与卷装7的接触点P1到横动导纱器67的前端的距离较短,因此能够缩短细纱5的自由长度L1,能够提高形成的卷装7的品质。另外,接触辊72的较大范围与支承板60重叠,因此使用支承板60能够充分地保护接触辊72远离飞花等。
在本实施方式的纺纱机1中,辊驱动马达77从轴位置向支承板60侧的突出长度比接触辊72从轴位置向支承板60侧的突出长度短。
由此,能够缩短辊驱动马达77向支承板60侧的突出长度,因此容易将支承板60配置在接触辊72的附近。作为其结果,从接触辊72与卷装7的接触点P1到横动导纱器67的前端的距离变短,因此能够缩短细纱5的自由长度L1。作为其结果,能够提高形成的卷装7的品质。
在本实施方式的纺纱机1中,在将横动导纱器67中的与可动部件66连接的一侧设为基端侧,将其相反侧设为前端侧时,在沿着接触辊72的轴向观察时,横动导纱器67包括随着接近前端侧而尺寸变小的部分。
由此,即使将横动导纱器67配置在接触辊72与卷装7的接触点P1附近,横动导纱器67也难以与接触辊72以及卷装7干涉。因此,能够缩短细纱5的自由长度L1。作为其结果,能够提高形成的卷装7的品质。
本实施方式的纺纱机1具备至少对横动装置73的伺服马达61进行控制的单元控制部15。单元控制部15基于纱线存积辊51的存积量、伺服马达61的旋转的检测结果、以及接触辊72的旋转的检测结果来控制伺服马达61。
由此,能够使横动速度与卷取速度对应,或者根据存积量使横动速度以及卷取速度变化。作为其结果,能够提高纺纱机1形成的卷装7的品质。
在本实施方式的纺纱机1中,可动部件66以及导轨65中的一方具备第一突出部66a、以及突出方向与第一突出部66a不同的第二突出部66b。可动部件66以及导轨65中的另一方具备承接第一突出部66a的第一槽65a以及承接第二突出部66b的第二槽65b。
由此,难以产生导轨65与可动部件66的位置偏移,因此能够减少横动导纱器67的位置偏移。作为其结果,能够通过横动导纱器67使细纱5准确地横动,能够提高卷装7的品质。
在本实施方式的纺纱机1中,在沿着接触辊72的轴向观察时,第一突出部66a的突出方向与第二突出部66b的突出方向交叉。
由此,能够在多个方向上避免导轨65与可动部件66的位置偏移。作为其结果,能够通过横动导纱器67使细纱5准确地横动,能够提高卷装7的品质。
在本实施方式的纺纱机1中,可动部件66通过夹入带64而固定。
由此,难以产生可动部件66与带64的位置偏移,因此能够减少横动导纱器67的位置偏移。作为其结果,能够通过横动导纱器67使细纱5准确地横动,能够提高卷装7的品质。另外,通过夹入的构成能够使可动部件66轻量化,能够降低纺纱机1中的功耗。而且,通过可动部件66的轻量化,能够实现横动导纱器67的横动端部处的高速转向,防止掉纱,提高卷装7的端面的品质。
在本实施方式的纺纱机1中,在高度方向上,卷取装置25配置于比气流纺纱装置22靠下方的位置。
由此,在卷取装置25配置于比气流纺纱装置22靠下方的位置的纺纱机中,能够发挥本实施方式的效果。
以上,对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以及变形例进行说明,但上述构成例如能够如以下那样变更。
纺纱机1具备吸嘴94,但也可以代替吸嘴94或者在其基础上设置配置在纱线通道附近的固定型的吸引捕捉装置。吸引捕捉装置例如配置在比纱线存积装置23靠下游且比卷取装置25靠上游的位置。
也可以使上述实施方式中由单元控制部15进行的控制的一部分,由中央控制装置115或者其他控制装置进行。
也可以代替纱线存积辊51而通过输送辊对将细纱5从气流纺纱装置22拉出。在该情况下,也可以在比输送辊对靠下游的位置设置纱线存积装置23、松管、机械式补偿器中的至少任一个。
也可以省略接头台车90,而各纺纱单元2具备接头所需的装置。
也可以省略两个从动带轮63中的一个从动带轮63,并在其位置上配置驱动带轮62。
也可以设置罩部件,以便覆盖配置在支承板60的上侧的面上的各部件。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构成为,通过在辊主体部72a安装橡胶圈72b,由此使接触辊72的轴向中央部的外周面的摩擦系数比其他部分高。但是,橡胶圈72b不是必须的构成要素而能够省略。在该情况下,例如也可以仅通过改变接触辊72的轴向中央部的外周面的表面状态,由此提高摩擦系数。具体地说,接触辊72的轴向中央部的外周面也可以构成为粗糙的表面。或者,接触辊72也可以不具备高摩擦部分,而遍及外周面整体均匀地构成。例如,接触辊72也可以作为整体而构成为具有平坦的表面。
Claims (8)
1.一种以下构成的纺纱机,其特征在于,具备:
牵伸装置,对纤维束进行牵伸;
气流纺纱装置,利用捻回气流对从上述牵伸装置供给的纤维束进行纺纱而生成纱线;
卷取装置,卷取纱线而形成卷装;以及
纱线存积辊,在纱线行进方向上配置在上述气流纺纱装置与上述卷取装置之间,暂时存积纱线,
上述卷取装置具备:
带式横动装置;
接触辊,与上述卷装接触而旋转;以及
辊驱动马达,配置在与上述接触辊同轴上、且是上述接触辊的外侧的位置,旋转驱动上述接触辊,
上述横动装置具备:
横动导纱器,与纱线接触而使纱线横动;
伺服马达;
带,由上述伺服马达驱动;
可动部件,在前端固定有上述横动导纱器,在与上述前端不同的位置固定有上述带,上述带以及上述横动导纱器一体地移动;
导轨,沿着上述带的长边方向设置,引导上述可动部件;以及
支承板,至少安装有上述导轨,
在沿着上述接触辊的轴向观察时,从上述接触辊与上述卷装的接触点到上述横动导纱器的前端为止的距离为10mm以上、15mm以下,
在沿着与在横动区域的中央引导纱线时的上述横动导纱器接触的纱线的纱线通道的方向观察时,上述接触辊的投影面积的50%以上、95%以下与上述支承板重叠。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纺纱机,其特征在于,
上述辊驱动马达从轴位置向上述支承板侧的突出长度,短于上述接触辊从轴位置向上述支承板侧的突出长度。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纺纱机,其特征在于,
在将上述横动导纱器中的与上述可动部件连接的一侧设为基端侧,将其相反侧设为前端侧时,
在沿着上述接触辊的轴向观察时,上述横动导纱器包括随着接近前端侧而尺寸变小的部分。
4.如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纺纱机,其特征在于,
具备至少对上述横动装置的上述伺服马达进行控制的控制装置,
上述控制装置基于上述纱线存积辊的存积量、上述伺服马达的旋转的检测结果、以及上述接触辊的旋转的检测结果,对上述伺服马达进行控制。
5.如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纺纱机,其特征在于,
上述可动部件以及上述导轨中的一方具备第一突出部、以及突出方向与上述第一突出部不同的第二突出部,
上述可动部件以及上述导轨中的另一方具备承接上述第一突出部的第一槽、以及承接上述第二突出部的第二槽。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纺纱机,其特征在于,
在沿着上述接触辊的轴向观察时,上述第一突出部的突出方向与上述第二突出部的突出方向交叉。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纺纱机,其特征在于,
上述可动部件通过夹入上述带来固定。
8.如权利要求1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纺纱机,其特征在于,
在高度方向上,上述卷取装置配置在比上述气流纺纱装置靠下方的位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22-097139 | 2022-06-16 | ||
JP2022097139A JP2023183564A (ja) | 2022-06-16 | 2022-06-16 | 紡績機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7248310A true CN117248310A (zh) | 2023-12-19 |
Family
ID=8912827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310555211.0A Pending CN117248310A (zh) | 2022-06-16 | 2023-05-17 | 纺纱机 |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 Link |
---|---|
JP (1) | JP2023183564A (zh) |
CN (1) | CN117248310A (zh) |
-
2022
- 2022-06-16 JP JP2022097139A patent/JP2023183564A/ja active Pending
-
2023
- 2023-05-17 CN CN202310555211.0A patent/CN117248310A/zh active Pending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JP2023183564A (ja) | 2023-12-28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EP2441720B1 (en) | Method of operating a yarn winding apparatus | |
EP2573217B1 (en) | Spinning unit, spinning machine and yarn processing method | |
JP2013063839A (ja) | 糸巻取機及び糸巻取ユニット | |
EP2671982A1 (en) | Spinning machine | |
EP3269851B1 (en) | Spinning machine | |
EP2573225B1 (en) | Spinning unit and spinning machine | |
EP3103750B1 (en) | Yarn winding machine and spinning machine | |
EP2573019B1 (en) | Spinning unit with a yarn pooling device, and spinning machine | |
JP2015148035A (ja) | 糸捕捉装置、及び、糸巻取機 | |
JP2014125349A (ja) | 糸貯留装置及び紡績ユニット | |
JP2014125714A (ja) | 紡績機 | |
JP2016194173A (ja) | ドラフト装置及び紡績機 | |
CN117248310A (zh) | 纺纱机 | |
JP2014009052A (ja) | 繊維機械 | |
CN104828646A (zh) | 落纱装置以及具备该落纱装置的纱线卷取机 | |
EP3037374B1 (en) | Textile machine | |
EP2853510B1 (en) | Service vehicle of textile machine | |
CN108977945B (zh) | 辊单元、牵伸装置以及纺纱机械 | |
CN108286093B (zh) | 一种纺纱机 | |
CN218478842U (zh) | 一种棉混纺纱机 | |
JP2013253353A (ja) | 紡績機 | |
JP2013067890A (ja) | 紡績ユニット及び紡績機 | |
CN110699796A (zh) | 一种纱线的纺纱机构 | |
EP3360830A1 (en) | Yarn winding machine | |
JP2013057152A (ja) | 糸巻取機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