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2189034B - 树脂组合物 - Google Patents

树脂组合物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2189034B
CN112189034B CN201980034555.9A CN201980034555A CN112189034B CN 112189034 B CN112189034 B CN 112189034B CN 201980034555 A CN201980034555 A CN 201980034555A CN 112189034 B CN112189034 B CN 112189034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ass
resin composition
copolymer
fluorocopolymer
polymerized unit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80034555.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2189034A (zh
Inventor
三枝善博
迎弘文
新井佳奈子
石原唯美
松本春菜
河野英树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Daikin Industries Ltd
Original Assignee
Daikin Industries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Daikin Industries Ltd filed Critical Daikin Industries Ltd
Publication of CN11218903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18903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218903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189034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LCOMPOSITIONS OF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 C08L81/00Compositions of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obtained by reactions forming in the main chain of the macromolecule a linkage containing sulfur with or without nitrogen, oxygen or carbon only; Compositions of polysulfones; Compositions of derivatives of such polymers
    • C08L81/02Polythioethers; Polythioether-ether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LCOMPOSITIONS OF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 C08L23/00Compositions of homopolymers or copolymers of unsaturated aliphatic hydrocarbons having only one carbon-to-carbon double bond; Compositions of derivatives of such polymers
    • C08L23/02Compositions of homopolymers or copolymers of unsaturated aliphatic hydrocarbons having only one carbon-to-carbon double bond; Compositions of derivatives of such polymers not modified by chemical after-treatment
    • C08L23/04Homopolymers or copolymers of ethene
    • C08L23/08Copolymers of ethene
    • C08L23/0846Copolymers of ethene with unsaturated hydrocarbons containing other atoms than carbon or hydrogen atoms
    • C08L23/0869Acids or derivatives thereof
    • C08L23/0884Epoxide containing ester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LCOMPOSITIONS OF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 C08L27/00Compositions of homopolymers or copolymers of compounds having one or more unsaturated aliphatic radicals, each having only one carbon-to-carbon double bond, and at least one being terminated by a halogen; Compositions of derivatives of such polymers
    • C08L27/02Compositions of homopolymers or copolymers of compounds having one or more unsaturated aliphatic radicals, each having only one carbon-to-carbon double bond, and at least one being terminated by a halogen; Compositions of derivatives of such polymers not modified by chemical after-treatment
    • C08L27/12Compositions of homopolymers or copolymers of compounds having one or more unsaturated aliphatic radicals, each having only one carbon-to-carbon double bond, and at least one being terminated by a halogen; Compositions of derivatives of such polymers not modified by chemical after-treatment containing fluorine atoms
    • C08L27/18Homopolymers or copolymers or tetrafluoroethene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LCOMPOSITIONS OF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 C08L2205/00Polymer mixtures characterised by other features
    • C08L2205/03Polymer mixtures characterised by other features containing three or more polymers in a blend

Landscapes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Medicinal Chemistry (AREA)
  • Polymers & Plastics (AREA)
  • Organic Chemistry (AREA)
  • Compositions Of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AREA)
  • Macromonomer-Based Addition Polymer (AREA)
  • Graft Or Block Polymer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耐冲击性、拉伸特性、弯曲特性等机械物性优异的树脂组合物。一种树脂组合物,其是包含聚芳硫醚(a)、含氟共聚物(b)以及具有反应性官能团的化合物(c)的树脂组合物,其特征在于,上述聚芳硫醚(а)与上述含氟共聚物(b)的质量比(a):(b)为99:1~40:60,相对于聚芳硫醚(a)和含氟共聚物(b)的合计100质量份,以0.1~35质量份包含上述化合物(c),利用依据ASTM D 638的方法测定的拉伸断裂伸长率为15%以上。

Description

树脂组合物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树脂组合物。
背景技术
专利文献1中记载了一种组合物,其是包含聚芳硫醚(I)和作为四氟乙烯/六氟丙烯共聚物的氟树脂(II)的组合物,其特征在于,上述组合物中的氟树脂(II)的平均分散粒径为0.1μm以上且小于2.5μm。
专利文献2中记载了一种树脂组合物,其是由聚合物合金形成的树脂组合物,其特征在于,上述聚合物合金具有海岛结构,上述海岛结构的海成分为聚苯硫醚(树脂A),上述海岛结构的岛成分为具有10μm以下的等效圆平均径的氟树脂(树脂B),上述树脂A与上述树脂B的混合比以质量份比计为“60/40≦(树脂A)/(树脂B)≦80/20”。
专利文献3中记载了一种聚苯硫醚树脂组合物,其是设(a)成分和(b)成分合计为100体积%,含有(a)聚苯硫醚树脂99~51体积%、(b)具有反应性官能团的氟树脂1~49体积%的树脂组合物,其特征在于,在利用电子显微镜观察的形态中,(a)成分形成连续相(海相)、(b)成分形成分散相(岛相),并且由(b)成分形成的分散相的数均分散粒径r1与在320℃熔融滞留30分钟后的由(b)成分形成的分散相的数均分散粒径r2之比r2/r1为1.5以下。
专利文献4中记载了一种聚苯硫醚组合物,其特征在于,其含有聚苯硫醚(A)以及含氟共聚物(B),该含氟共聚物(B)能够进行熔融成型,具有选自由含羰基的基团、羟基、环氧基和异氰酸酯基组成的组中的至少一种反应性官能团,上述反应性官能团来自选自由上述含氟共聚物(B)的主链的制造中使用的单体、链转移剂、聚合引发剂组成的组中的至少一种。
专利文献5中记载了一种树脂组合物,其以在下述(a)和下述(b)的合量中(a)50~99.5重量%、(b)0.5~50重量%的比例含有下述(a)和下述(b),进而以相对于(a)和(b)的合量100重量份以合量计大于0重量份且为250重量份以下的比例含有下述(c)。
(a)聚苯硫醚。
(b)作为下述共聚物的氟树脂:在330℃的氮气气氛下熔融后以10℃/分钟的冷却速度冷却时的凝固温度(Tmc)为237℃以上、并且在330℃、负荷5kg、孔直径2.095mm、长度8mm的测定条件下显示出的熔融指数为0.1以上的四氟乙烯/烷基的碳原子数为1~6的全氟(烷基乙烯基醚)共聚物且基于后者的聚合单元为1~5摩尔%的共聚物或者四氟乙烯/六氟丙烯共聚物且基于后者的聚合单元为1~20摩尔%的共聚物。
(c)选自由有机增强材、无机增强材和填充材料组成的组中的1种以上。
专利文献6中记载了一种聚合物混合物,其是硫聚合物与能够进行热塑性加工的含氟聚合物的聚合物混合物,其中,该聚合物混合物中的上述硫聚合物成分的量以重量计为0.1%至20%。
专利文献7中记载了一种树脂组合物,其含有(A)含氟聚合物和(B)燃料透过性为5g·mm/m2·天以下的非氟热塑性树脂。
专利文献8中记载了一种聚苯硫醚(全)氟聚合物材料,其由通过熔融改性而制造的材料形成,该通过熔融改性而制造的材料由聚苯硫醚聚合物基质(PPS聚合物基质)、以及(多)分散性地分散在该基质中的经改性的(全)氟聚合物形成,其中,(全)氟聚合物的改性通过官能团进行,并且经改性的(全)氟聚合物颗粒通过化学偶联与PPS聚合物基质键合而存在,其中通过在熔融改性期间与(全)氟聚合物的已经存在的官能性反应性基团来进行化学偶联,和/或通过与在熔融改性期间生成的、由(全)氟聚合物的持续性(长寿命)的全氟碳(过氧化)自由基形成的官能性基团来进行化学偶联,和/或通过与在熔融改性期间生成的(全)氟聚合物的官能性反应性基团或活性基团的反应来进行化学偶联。
专利文献9中记载了一种聚苯硫醚树脂组合物,其是相对于(a)聚苯硫醚树脂100重量份包含80~250重量份的(b)选自由四氟乙烯-六氟丙烯共聚物、乙烯-四氟乙烯共聚物、四氟乙烯-全氟烷基乙烯基醚共聚物中的一种以上的共聚物的聚苯硫醚树脂组合物,其中,对于由树脂组合物形成的成型品的利用电子显微镜观察而得到的树脂相分离结构中,(a)聚苯硫醚树脂形成连续相,(b)选自四氟乙烯-六氟丙烯共聚物、乙烯-四氟乙烯共聚物、四氟乙烯-全氟烷基乙烯基醚共聚物中的一种共聚物形成1次分散相,并且在树脂组合物中的1次分散相内包含与1次分散相的成分不同的成分所形成的2次分散相。
专利文献10中记载了一种含氟聚合物合金,其由能够熔融加工的超高分子量氟化乙烯-丙烯、以及聚四氟乙烯、聚三氟氯乙烯、聚偏二氟乙烯、四氟乙烯-乙烯共聚物、聚砜、聚乙烯、聚丙烯、聚酰亚胺、聚碳酸酯、聚苯醚或聚苯硫醚等中的一者或其以上的其他聚合物形成。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国际公开第2015/008583号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14-105258号公报
专利文献3:日本特开2015-110732号公报
专利文献4:日本特开2016-27147号公报
专利文献5:日本专利第4223089号公报
专利文献6:日本特开2002-322334号公报
专利文献7:日本特开2006-328195号公报
专利文献8:国际公开第2009/021922号
专利文献9:日本专利第5733470号公报
专利文献10:日本特开昭61-281146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课题
本发明提供耐冲击性、拉伸特性、弯曲特性等机械物性优异的树脂组合物。
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本发明涉及一种树脂组合物,其是包含聚芳硫醚(a)、含氟共聚物(b)以及具有反应性官能团的化合物(c)的树脂组合物,其特征在于,上述聚芳硫醚(а)与上述含氟共聚物(b)的质量比(a):(b)为99:1~40:60,相对于聚芳硫醚(a)和含氟共聚物(b)的合计100质量份,以0.1质量份~35质量份包含上述化合物(c),利用依据ASTM D 638的方法测定的拉伸断裂伸长率为15%以上。
本发明的树脂组合物利用依据ASTM D 6110的方法测定的却贝冲击强度优选为5.5kJ/m2以上。
本发明的树脂组合物利用依据JIS B 0601-1994的方法测定的表面粗糙度Ra优选为0.10μm以下。
优选上述含氟共聚物(b)为相对于全部聚合单元包含75质量%以上的基于四氟乙烯的聚合单元、以及1质量%以上的基于选自由六氟丙烯和全氟(烷基乙烯基醚)组成的组中的至少一种的聚合单元的共聚物,相对于1×106个碳原子数具有5~500个羰基。
优选上述含氟共聚物(b)为选自由下述共聚物(b1)、共聚物(b2)以及共聚物(b3)组成的组中的至少一种,该共聚物(b1)为相对于全部聚合单元包含98质量%~80质量%的基于四氟乙烯的聚合单元、以及2质量%~20质量%的基于六氟丙烯的聚合单元的共聚物,该共聚物(b2)为相对于全部聚合单元包含98质量%~85质量%的基于四氟乙烯的聚合单元、以及2质量%~15质量%的基于全氟(烷基乙烯基醚)的聚合单元的共聚物,该共聚物(b3)为相对于全部聚合单元包含95质量%~77质量%的基于四氟乙烯的聚合单元、5质量%~18质量%的基于六氟丙烯的聚合单元、以及大于0质量%且为5质量%以下的基于全氟(烷基乙烯基醚)的聚合单元的共聚物。
优选上述化合物(c)是甲基丙烯酸缩水甘油酯含量为1质量%~20质量%的乙烯/甲基丙烯酸缩水甘油酯共聚物。
优选上述含氟共聚物(b)在300℃的熔体流动速率为0.1~100g/10分钟。
另外,优选上述含氟共聚物(b)在372℃的熔体流动速率为0.1~100g/10分钟。
本发明的树脂组合物中,优选上述聚芳硫醚(a)形成连续相,上述含氟共聚物(b)形成分散相。
上述含氟共聚物(b)的平均分散粒径优选为0.01~5μm。
本发明的树脂组合物在300℃的熔体流动速率优选为1~200g/10分钟。
另外,本发明的树脂组合物还优选在372℃的熔体流动速率为1~200g/10分钟。
发明的效果
本发明的树脂组合物由于具有上述构成,因此耐冲击性、拉伸特性、弯曲特性等机械物性优异。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的树脂组合物是包含聚芳硫醚(a)(下文中称为“PAS(a)”)、含氟共聚物(b)以及具有反应性官能团的化合物(c)的树脂组合物,其中,上述聚芳硫醚(а)与上述含氟共聚物(b)的质量比(a):(b)为99:1~40:60,相对于聚芳硫醚(a)和含氟共聚物(b)的合计100质量份,以0.1~35质量份包含上述化合物(c),利用依据ASTM D 638的方法测定的拉伸断裂伸长率为15%以上。
以往,含氟共聚物在聚芳硫醚(a)中的分散由于彼此的相容性低而难以进行。因此,以往只能获得耐冲击性、拉伸特性、弯曲特性等机械物性不充分的树脂组合物。例如,专利文献1中记载了平均分散粒径良好的特性,但由于未添加增容剂,因此聚苯硫醚与含氟聚合物的相容性差,从而认为不能充分提高耐冲击性、拉伸特性等机械物性。专利文献2中具体记载了作为增容剂使用马来酸酐改性的聚乙烯,但马来酸酐改性聚乙烯在耐冲击性和拉伸断裂伸长率的提高方面不充分。专利文献3和9中使用了硅烷偶联剂作为增容剂,但未得到机械物性和表面粗糙度良好的成型品。专利文献4中,尽管得到了良好的机械物性,但需要使用反应性官能团含量多的含氟共聚物(B)。专利文献5中,以有机增强材、无机增强材或填充材料作为必要成分,但认为利用这些填充剂不能提高拉伸断裂伸长率。专利文献6中,硫聚合物的含量少,因此不能保持硫聚合物本来具有的机械强度。专利文献7中,举出了聚苯硫醚作为非氟热塑性树脂的示例,但不包含增容剂的专利文献7的树脂组合物中,由于聚苯硫醚与含氟聚合物的相容性差,因此认为得不到良好的机械物性。专利文献8中,并未具体示出PTFE以外的(全)氟聚合物与聚苯硫醚聚合物进行化学偶联的情况,由于反应性官能团少的(全)氟聚合物与聚苯硫醚聚合物的相容性差,因此需要利用化学方法进行改性,从成本方面出发不利。专利文献10中具体使用了超高分子量四氟乙烯-六氟丙烯共聚物,但其与本发明中的含氟共聚物的熔体流动指数差异很大、与作为连续相的树脂的熔融粘度的差异大,因此推测分散状态差。本发明人对于含氟共聚物在聚芳硫醚(a)中的分散进行了深入研究,结果发现,通过使用具有反应性官能团的化合物(c),即使在使用反应性官能团少的含氟共聚物的情况下,也可使含氟共聚物微细地分散在聚芳硫醚(a)中,能够得到合金化的树脂组合物。本发明的树脂组合物通过以特定的比例含有聚芳硫醚(a)、含氟共聚物(b)以及具有反应性官能团的化合物(c),能够形成耐冲击性、拉伸特性、弯曲特性等机械物性优异的成型品。
本发明的树脂组合物利用依据ASTM D 638的方法测定的拉伸断裂伸长率为15%以上。拉伸断裂伸长率优选为16%以上、更优选为17%以上。
本发明的树脂组合物利用依据ASTM D 6110的方法测定的却贝冲击强度优选为5.5kJ/m2以上、更优选为6.0kJ/m2以上、进一步优选为6.5kJ/m2以上。另外,优选的上限为50kJ/m2以下、更优选的上限为30kJ/m2以下、进一步优选为10kJ/m2以下。
本发明的树脂组合物利用依据JIS B 0601-1994的方法测定的表面粗糙度Ra(算术平均粗糙度)优选为0.10μm以下、更优选为0.08μm以下。关于上述表面粗糙度Ra,例如使用表面粗糙度测定机(Mitutoyo公司制造SURFTEST SV-600),依据JIS B 0601-1994,反复进行3次测定部位为5处的测定,将所得到的测定值平均,所计算出的值为该表面粗糙度Ra。
本发明的树脂组合物在300℃、2.16kg负荷的条件下测定的熔体流动速率(MFR)优选为1~200g/10分钟、更优选为5~100g/10分钟。通过使MFR为上述范围,本发明的树脂组合物能够抑制毛刺的产生,加工特性提高。MFR的更优选的下限为10g/10分钟、特别优选的下限为15g/10分钟。出于进一步提高加工特性的原因,MFR更优选的上限为70g/10分钟、特别优选的上限为50g/10分钟。上述树脂组合物的MFR依据ASTM D 1238使用熔体流动指数测定仪进行测定。
本发明的树脂组合物在372℃、5.0kg负荷的条件下测定的熔体流动速率(MFR)优选为1~200g/10分钟、更优选为5~100g/10分钟。通过使MFR为上述范围,本发明的树脂组合物能够抑制毛刺的产生,加工特性提高。MFR更优选的下限为10g/10分钟、特别优选的下限为15g/10分钟。出于加工特性进一步提高的原因,MFR更优选的上限为70g/10分钟、特别优选的上限为50g/10分钟。上述树脂组合物的MFR依据ASTM D 1238使用熔体流动指数测定仪进行测定。
上述含氟共聚物(b)优选为选自由四氟乙烯(TFE)、六氟丙烯(HFP)和全氟(烷基乙烯基醚)(PAVE)组成的组中的至少一种共聚物。作为PAVE,可以举出全氟(甲基乙烯基醚)、全氟(乙基乙烯基醚)、全氟(丙基乙烯基醚)等。通过使用上述含氟共聚物(b),含氟共聚物(b)在PAS(a)中高效地分散,能够得到机械物性更优异的树脂组合物。
含氟共聚物(b)优选在主链末端或侧链具有羰基(-C(=O)-)。本发明的树脂组合物通过在主链末端或侧链具有羰基,能够使含氟共聚物(b)微细地分散在PAS(a)中。
本发明中,羰基可以为具有-C(=O)-的官能团的一部分。
作为具有羰基的官能团,例如可以举出下述官能团作为优选的官能团:
碳酸酯基[-O-C(=O)-OR3(式中,R3为碳原子数1~20的烷基或者包含醚键性氧原子的碳原子数2~20的烷基)]、
酰卤基[-C(=O)X1、X1为卤原子]、
甲酰基[-C(=O)H]、
式:-R4-C(=O)-R5(式中,R4为碳原子数1~20的2价有机基团,R5为碳原子数1~20的1价有机基团)所表示的基团、
式:-O-C(=O)-R6(式中,R6为碳原子数1~20的烷基或包含醚键性氧原子的碳原子数2~20的烷基)所表示的基团、
羧基[-C(=O)OH]、
烷氧羰基[-C(=O)OR7(式中,R7为碳原子数1~20的1价有机基团)]、氨基甲酰基[-C(=O)NR8R9(式中,R8和R9相同或不同,为氢原子或碳原子数1~20的1价有机基团)]、
酸酐键[-C(=O)-O-C(=O)-]、
异氰酸酯基[-N=C=O]等。
作为上述R3的具体例,可以举出甲基、乙基、丙基、异丙基、丁基等。作为上述R4的具体例,可以举出亚甲基、-CF2-基、-C6H4-基等,作为R5的具体例,可以举出甲基、乙基、丙基、异丙基、丁基等。作为R7的具体例,可以举出甲基、乙基、丙基、异丙基、丁基等。另外,作为R8和R9的具体例,可以举出氢原子、甲基、乙基、丙基、异丙基、丁基、苯基等。
羰基中,从向含氟共聚物(b)中导入的容易性以及与PAS(a)的反应性的方面出发,优选为下述有机基团的一部分,所述有机为选自由碳酸酯基、卤代甲酰基、甲酰基、下述式:
-R4-C(=O)-R5
(式中,R4为碳原子数1~20的2价有机基团,R5是碳原子数1~20的1价有机基团)所表示的基团、下述式:
-O-C(=O)-R6
(式中,R6为碳原子数1~20的烷基或包含醚键性氧原子的碳原子数2~20的烷基)所表示的基团、羧基、烷氧羰基、氨基甲酰基、酸酐键以及异氰酸酯基组成的组中的至少一种。
上述含氟共聚物(b)优选相对于1×106个碳原子数具有5~500个羰基。羰基更优选为10个以上、进一步优选为50个以上。羰基数根据由羰基的吸光度(该羰基的吸光度由红外分光器(IR分光器)得到)求出的官能团量(含有羰基的官能团数)计算出。更具体地说,将含氟共聚物(b)的白色粉末或含氟共聚物(b)的熔融挤出粒料的切割片在室温下压塑成型,制作厚度50~200μm的膜,通过该膜的红外吸收光谱分析来测定来自含有羰基的官能团的峰的吸光度,由下述式计算出相对于每106个形成含氟共聚物(b)的聚合物的主链碳原子数的含有羰基的官能团的个数N。
N=500AW/εdf
A:来自含有羰基的官能团的峰的吸光度
ε:来自含有羰基的官能团的峰的摩尔吸光系数
W:由含氟共聚物(b)的组成计算出的单体的平均分子量
d:膜的密度(g/cm3)
f:膜的厚度(mm)
上述含氟共聚物(b)优选为相对于全部聚合单元包含75质量%以上的基于TFE的聚合单元、以及1质量%以上的基于选自由HFP和PAVE组成的组中的至少一种的聚合单元的共聚物。基于TFE的聚合单元相对于全部聚合单元更优选为77质量%以上,优选为99质量%以下,更优选为98.5质量%以下。基于选自由HFP和PAVE组成的组中的至少一种的聚合单元相对于全部聚合单元更优选为1.5质量%以上,优选为25质量%以下、更优选为23质量%以下。
上述含氟共聚物(b)可以为包含相对于全部聚合单元为75质量%以上的基于TFE的聚合单元、以及1质量%以上的基于选自由HFP和PAVE组成的组中的至少一种的聚合单元的共聚物,相对于1×106个碳原子数具有5~500个羰基。基于TFE的聚合单元相对于全部聚合单元更优选为77质量%以上,优选为99质量%以下,更优选为98.5质量%以下。基于选自由HFP和PAVE组成的组中的至少一种的聚合单元相对于全部聚合单元更优选为1.5质量%以上,优选为25质量%以下,更优选为23质量%以下。羰基数更优选为30个以上。
上述含氟共聚物(b)优选为选自由下述共聚物(b1)、共聚物(b2)以及共聚物(b3)组成的组中的至少一种,
共聚物(b1)为相对于全部聚合单元包含98~80质量%的基于TFE的聚合单元、以及2~20质量%的基于HFP的聚合单元的共聚物,
共聚物(b2)为相对于全部聚合单元包含98~85质量%的基于TFE的聚合单元、以及2~15质量%的基于PAVE的聚合单元的共聚物,
共聚物(b3)为相对于全部聚合单元包含95~77质量%的基于TFE的聚合单元、5~18质量%的基于HFP的聚合单元、以及大于0质量%且为5质量%以下的基于PAVE的聚合单元的共聚物。
共聚物(b1)中,基于TFE的聚合单元相对于全部聚合单元更优选为84质量%以上,更优选为95质量%以下。基于HFP的聚合单元相对于全部聚合单元更优选为5质量%以上,进一步优选为8质量%以上,更优选为16质量%以下。
共聚物(b2)中,基于TFE的聚合单元相对于全部聚合单元更优选为90质量%以上,更优选为97质量%以下。基于PAVE的聚合单元相对于全部聚合单元更优选为3质量%以上,更优选为10质量%以下。
共聚物(b3)中,基于TFE的聚合单元相对于全部聚合单元更优选为79质量%以上,更优选为94.5质量%以下。基于HFP的聚合单元相对于全部聚合单元更优选为16质量%以下。基于PAVE的聚合单元相对于全部聚合单元更优选为0.5质量%以上。
本说明书中,上述质量比通过分别使用NMR分析装置或红外吸收装置测定TFE单元、HFP单元和PAVE单元的含有率而得到。
上述含氟共聚物(b)在300℃、2.16kg负荷的条件下测定的熔体流动速率(MFR)优选为0.1~100g/10分钟、更优选为0.5~40g/10分钟。通过使MFR为上述范围,本发明的树脂组合物的加工特性提高。
MFR更优选的下限为1g/10分钟,特别优选的下限为2g/10分钟。从加工特性进一步提高的方面出发,MFR更优选的上限为30g/10分钟、特别优选的上限为20g/10分钟。
关于上述含氟共聚物(b)的MFR,依据ASTM D 1238,使用熔体流动指数测定仪,在300℃、在预热时间5分钟后,在2.16kg负荷下求出每10分钟从内径2.09mm、长度8mm的喷嘴流出的聚合物的质量(g/10min)。
上述含氟共聚物(b)在372℃、5.0kg负荷的条件下测定的熔体流动速率(MFR)优选为0.1~100g/10分钟、更优选为1~60g/10分钟。通过使MFR为上述范围,本发明的树脂组合物的加工特性提高。
MFR更优选的下限为5g/10分钟,特别优选的下限为10g/10分钟。从加工特性进一步提高的方面出发,MFR更优选的上限为50g/10分钟,特别优选的上限为40g/10分钟。
关于上述含氟共聚物(b)的MFR,依据ASTM D 1238,使用熔体流动指数测定仪,在372℃、在预热时间5分钟后,在5.0kg负荷下求出每10分钟从内径2.09mm、长度8mm的喷嘴流出的聚合物的质量(g/10min)。
上述含氟共聚物(b)的熔点没有特别限定,在成型中优选在成型时使用的PAS(a)熔融的温度下含氟共聚物(b)已经熔融,因此上述含氟共聚物(b)的熔点优选为上述PAS(a)的熔点以下的温度。例如,含氟共聚物(b)的熔点优选为230~350℃,从耐热性、耐磨耗性、成型加工性更优异的方面出发,更优选为240~340℃、进一步优选为250~320℃。含氟共聚物(b)的熔点是作为使用差示扫描量热测定(DSC)装置以10℃/分钟的速度进行升温时的熔解热曲线中的极大值所对应的温度而求出的。
本发明的树脂组合物包含PAS(a)。通过包含上述PAS(a),所得到的成型品的连续使用温度高、耐热性优异。另外,耐磨耗性和成型加工性优异。
作为PAS(a),例如可以举出具有下述式:
-(Ar-S)-
(式中,Ar表示亚芳基、S表示硫)所表示的重复单元的物质,树脂中的上述重复单元的含有比例优选为70摩尔%以上。
作为亚芳基,可以举出对亚苯基、间亚苯基、邻亚苯基、烷基取代亚苯基、苯基取代亚苯基、卤素取代亚苯基、氨基取代亚苯基、酰胺取代亚苯基、p,p’-二亚苯基砜、p,p’-亚联苯基、p,p’-亚联苯基醚等。
需要说明的是,聚芳硫醚(a)可以大致分为具有交联或支链结构的树脂(交联型)、实质上不具有交联或支链结构的树脂(线性型),本发明中,交联型、线性型均可以没有问题地使用。
作为PAS(a),例如优选例示出聚苯硫醚。
PAS(a)的玻璃化转变温度优选为70℃以上。更优选为80℃以上、进一步优选为85℃以上。通过使玻璃化转变温度为上述范围,能够提高树脂组合物的耐热性。另外,PAS(a)的玻璃化转变温度优选为300℃以下、更优选为250℃以下。上述玻璃化转变温度通过差示扫描量热测定(DSC)装置进行测定。
PAS(a)的熔点优选为180℃以上。更优选为190℃以上。通过使熔点为上述范围,能够提高树脂组合物的耐热性。另外,PAS(a)的熔点优选为380℃以下、更优选为350℃以下。上述熔点通过差示扫描量热测定(DSC)装置进行测定。
本发明的树脂组合物中,PAS(a)与含氟共聚物(b)的质量比(a):(b)优选为99:1~40:60。通过设定为上述范围,树脂组合物具有优异的拉伸断裂伸长率,显示出高冲击强度。另外,出于优选PAS(a)形成连续相、含氟共聚物(b)形成分散相的原因,含氟树脂共聚物(b)的质量比优选相对于PAS(a)少,质量比(a):(b)的更优选的范围为98:2~50:50,进一步优选的范围为95:5~70:30,特别优选的范围为90:10~75:25。另外,PAS(a)与含氟共聚物(b)的质量比(a):(b)为99:1~40:60的情况下,树脂组合物的基质倾向于变成PAS(a),含氟共聚物(b)的含量相对于PAS(a)进一步增多的情况下,树脂组合物的基质倾向于变成含氟共聚物(b)。
本发明的树脂组合物中,优选PAS(a)形成连续相、含氟共聚物(b)形成分散相。含氟共聚物(b)的平均分散粒径优选为0.01~5μm。通过使平均分散粒径为上述范围,本发明的树脂组合物成为PAS(a)与含氟共聚物(b)的亲和性提高、能够形成耐冲击性、拉伸特性、弯曲特性等机械物性优异的成型品的树脂组合物。上述平均分散粒径优选为4.8μm以下、更优选为4.5μm以下。上述平均分散粒径的下限例如可以为1.0μm。
关于上述平均分散粒径,将从本发明的树脂组合物的线料切出的切片的截面利用共聚焦激光显微镜进行显微镜观察,使用图像分析软件(Image J)对所得到的图像进行分析。选择分散相,求出等效圆直径。计算出20个分散相的等效圆直径,将其平均,作为平均分散粒径(MFR前)和平均分散粒径(MFR后)。
本发明的树脂组合物包含具有反应性官能团的化合物(c)。通过包含上述化合物(c),成为PAS(a)与含氟共聚物(b)的亲和性提高、能够形成耐冲击性、拉伸特性、弯曲特性等机械物性优异的成型品的树脂组合物。
作为上述反应性官能团,可以举出环氧基、氨基、羟基、羧基、巯基、异氰酸酯基等,优选环氧基。上述化合物(c)优选为含有来自乙烯的单体单元、以及来自含有上述反应性官能团的单体的单量单元的共聚物。该共聚物也可以进一步含有来自不包含反应性官能团的α-烯烃的单体单元、不包含反应性官能团的乙烯基系单体单元。另外,从与含氟共聚物(b)的相容性的方面出发,作为反应性官能团,优选不是酸酐基。
作为含有反应性官能团的单体,例如可以举出甲基丙烯酸缩水甘油酯、丙烯酸缩水甘油酯等α,β-不饱和缩水甘油酯、烯丙基缩水甘油醚、2-甲基烯丙基缩水甘油醚等α,β-不饱和缩水甘油醚,优选为甲基丙烯酸缩水甘油酯。
作为不包含反应性官能团的乙烯基系单体,可以举出例如丙烯酸甲酯、丙烯酸乙酯、甲基丙烯酸甲酯、丙烯酸丁酯等不饱和羧酸酯;乙酸乙烯酯、丙酸乙烯酯等不饱和乙烯酯;苯乙烯;丙烯腈;共轭二烯等。
作为上述化合物(c),例如可以举出乙烯/甲基丙烯酸缩水甘油酯共聚物、乙烯/甲基丙烯酸缩水甘油酯/丙烯酸甲酯共聚物、乙烯/甲基丙烯酸缩水甘油酯/乙酸乙烯酯共聚物、乙烯/甲基丙烯酸缩水甘油酯/丙烯/丁烯共聚物、乙烯/甲基丙烯酸缩水甘油酯/苯乙烯共聚物、乙烯/甲基丙烯酸缩水甘油酯/丙烯腈/苯乙烯共聚物等。
另外,上述化合物(c)也可以为在聚乙烯、乙烯/α-烯烃共聚物、氢化或非氢化的苯乙烯/共轭二烯系共聚物等接枝聚合上述的含有反应性官能团的单体而得到的接枝聚合物。上述化合物(c)优选为选自由乙烯/甲基丙烯酸缩水甘油酯共聚物、乙烯/甲基丙烯酸缩水甘油酯/丙烯酸甲酯共聚物和乙烯/甲基丙烯酸缩水甘油酯/乙酸乙烯酯共聚物组成的组中的至少一种。
另外,上述化合物(c)中,来自含有反应性官能团的单体的单体单元的含量优选为0.01~30质量%、更优选为0.1~25质量%、进一步优选为1~20质量%。其中,设含有反应性官能团的乙烯系聚合物中的全部单体单元的含量为100质量%。需要说明的是,来自含有反应性官能团的单体的单体单元的含量通过红外法测定。
作为上述化合物(c),优选为甲基丙烯酸缩水甘油酯含量为1~20质量%的乙烯/甲基丙烯酸缩水甘油酯共聚物。甲基丙烯酸缩水甘油酯含量更优选为3~15质量%、进一步优选为5~13质量%。
作为上述化合物(c)的市售品,例如可以举出住友化学株式会社制造的BF-E、BF-7M、BF-7B等。相对于PAS(a)和含氟共聚物(b)的合计100质量份,上述化合物(c)的含量为0.1~35质量份。化合物(c)的含量若小于0.1质量份,则耐冲击性、拉伸特性、弯曲特性等机械物性差;若大于35质量份,则熔融粘度上升、加工性降低。相对于PAS(a)和含氟共聚物(b)的合计100质量份,化合物(c)的含量优选为0.5~20质量份、更优选为1~15质量份、进一步优选为1~10质量份、进而更优选为3~10质量份、特别优选为3~7质量份。
从提高拉伸断裂伸长率的方面出发,上述化合物(c)的玻璃化转变温度优选为0℃以下、更优选为-10℃以下、进一步优选为-20℃以下,关于下限,优选为-50℃以上、更优选为-40℃以上。
本发明的树脂组合物中,优选相对于树脂组合物整体包含合计90质量%以上的PAS(a)、含氟共聚物(b)和化合物(c),PAS(a)、含氟共聚物(b)和化合物(c)更优选包含95质量%以上、进一步优选包含99质量%以上。另外,本发明的树脂组合物还优选实质上仅由PAS(a)、含氟共聚物(b)和化合物(c)构成。
本发明的树脂组合物包含PAS(a)、含氟共聚物(b)和化合物(c),但也可以根据需要包含其他成分。作为上述其他成分没有特别限定,例如可例示出玻璃纤维、碳纤维、磨碎碳纤维、碳纳米管、碳纳米突、金属纤维、石棉、岩棉、陶瓷纤维、矿渣纤维、钛酸钾晶须、硼晶须、硼酸铝晶须、碳酸钙晶须、氧化钛晶须、硅灰石、坡缕石、海泡石、芳族聚酰胺纤维、氧化铝纤维、碳化硅纤维、陶瓷纤维、石棉纤维、石膏纤维、金属纤维、聚酰亚胺纤维和聚苯并噻唑纤维等纤维状填充剂、或者富勒烯、滑石、硅灰石、沸石、云母、粘土、叶蜡石、二氧化硅、膨润土、石棉、铝硅酸盐等硅酸盐、氧化硅、氧化镁、氧化钙、氧化铝、氧化锆、氧化钛、氧化铁等金属化合物、碳酸钙、碳酸镁、白云岩等碳酸盐、硫酸钙、硫酸钡等硫酸盐、氢氧化钙、氢氧化铝等氢氧化物、玻璃珠、玻璃鳞片、玻璃粉、氮化硼、碳化硅、炭黑、石墨等非纤维状填充剂、填料、密合赋予剂、抗氧化剂、润滑剂、加工助剂、着色剂、热稳定剂、磷系稳定剂、抗静电剂、滑剂、脱模剂、滑动材料、紫外线吸收剂、染/颜料、增强材料、抗滴落剂、填充材料、阻燃剂等。
本发明的树脂组合物的制造例如可以使用通常用于将成型用树脂组合物等树脂组合物进行混合的混合磨机、班伯里混炼机、加压捏合机、挤出机等混合机并通过常规条件来进行。从能够减小含氟共聚物(b)的平均分散粒径的方面出发,作为混合机优选双轴挤出机,双轴挤出机的螺杆构成优选为L/D=35以上,进一步优选为L/D=40以上,特别优选为L/D=45以上。需要说明的是,L/D为螺杆的有效长度(L)/螺杆直径(D)。从上述方面出发,本发明的树脂组合物优选通过将聚芳硫醚(a)和含氟共聚物(b)利用L/D为35以上的螺杆构成的双轴挤出机进行混合来得到。
作为本发明的树脂组合物的制造方法,例如优选将PAS(a)、含氟共聚物(b)和化合物(c)以熔融状态进行混合的方法。通过将PAS(a)、含氟共聚物(b)和化合物(c)充分混炼,能够得到具有所期望的分散状态的本发明的树脂组合物。分散状态会对成型品的局部放电起始电压以及成型性(被覆材料的形成、薄膜的形成)带来影响,因此应当适当地进行混炼方法的选择,以使得由树脂组合物得到的成型品中可获得所期望的分散状态。
本发明的树脂组合物的制造方法例如优选为下述方法:将PAS(a)、含氟共聚物(b)和化合物(c)以适当的比例投入到混合机中,根据希望添加上述其他成分,在PAS(a)和含氟共聚物(b)的熔点以上进行熔融混炼,由此进行制造。作为熔融混炼时的温度,根据所使用的PAS(a)、含氟共聚物(b)的种类等适宜地设定即可,例如优选为280~360℃。作为混炼时间,通常为1分钟~1小时。上述其他成分可以预先添加至PAS(a)、含氟共聚物(b)和化合物(c)中进行混合,也可以在混配PAS(a)、含氟共聚物(b)和化合物(c)时进行添加。
本发明的树脂组合物含有PAS(a)、含氟共聚物(b)和化合物(c),进一步含有或不含有包含碱金属元素和/或碱土金属元素的金属残留物。上述树脂组合物中,在碱金属元素或碱土金属元素的存在下进行熔融混炼的情况下、或者在聚合过程中使用过硫酸钾等具有碱金属元素的聚合引发剂的情况下等,可能会含有微量的金属残留物,但出于不稳定末端基团的稳定化的目的,不必主动添加上述碱金属元素和/或碱土金属元素。本说明书中,上述“金属残留物”是指碱金属元素和/或碱土金属元素、或者具有这些金属元素的金属化合物。
本发明的树脂组合物中,上述碱金属元素和/或碱土金属元素的质量相对于上述树脂组合物优选为0.3%以下。上述碱金属元素和/或碱土金属元素的浓度的优选上限为0.25%,更优选的上限为0.20%,进一步优选的上限为0.15%,特别优选的上限为0.13%。在使用碱金属元素和碱土金属元素这两者的情况下,上述碱金属元素和/或碱土金属元素的质量为两者的合计质量。
上述碱金属元素和/或碱土金属元素的含量为利用ICP发光分光分析法测定得到的值。
本发明的树脂组合物的形状没有特别限定,例如可以制成片状;膜状;条状;管状等各种形状。本发明的树脂组合物的拉伸强度优异,因而特别适合于片状、膜状的成型体。片状、膜状的成型体例如适合于电线、导线罩、洗手间用品、用水部件等用途中。
将本发明的树脂组合物成型得到的成型体的耐冲击性、拉伸特性、弯曲特性等机械物性和防水性优异,并且耐热性、耐化学药品性、耐溶剂性、强度、刚性、化学药品低透过性、尺寸稳定性、阻燃性、电学特性和耐久性也优异。因此,能够用于要求上述特性的各种用途中。
例如,在电气电子·半导体领域中可用于CMP承托环、蚀刻环、硅晶片载体、IC晶片托盘等半导体·液晶制造装置部件、绝缘膜、小型纽扣电池、电缆连接器、铝电解电容器主体外壳;在汽车领域中可用于推力垫圈、滤油器、自动空调控制单元的齿轮、节流阀体的齿轮、ABS零件、AT密封圈、MT换挡拨叉垫、轴承、密封件、离合器环;在产业领域中可用于压缩器部件、集中运输系统的电缆、传送带链、油田开发机械用连接器、水压驱动系统的泵部件(轴承、配流盘、活塞的球形接头);在航空航天领域中可用于航空器的机舱内装部件、燃料管保护材料;以及可用于食品·饮料制造设备部件、医疗器具部件(灭菌器具、气相·液相色谱)等。另外,上述成型体由于强度优异,因此还适合作为太阳能电池用背板。另外,还能够用作防水性的膜。
实施例
接着举出实施例对本发明的树脂组合物进行说明,但本发明的树脂组合物并不仅限于该实施例。
<具有羰基的官能团数>
将含氟共聚物(b)的白色粉末或含氟共聚物(b)的熔融挤出粒料的切割片在室温下压塑成型,制作厚度50~200μm的膜,通过该膜的红外吸收光谱分析来测定来自含有羰基的官能团的峰的吸光度,由下述式计算出相对于每106个形成含氟共聚物(b)的聚合物的主链碳原子数的含有羰基的官能团的个数N。
N=500AW/εdf
A:来自含有羰基的官能团的峰的吸光度
ε:来自含有羰基的官能团的峰的摩尔吸光系数
W:由含氟共聚物(b)的组成计算出的单体的平均分子量
d:膜的密度(g/cm3)
f:膜的厚度(mm)
需要说明的是,红外吸收光谱分析使用Perkin-Elmer FTIR光谱仪(Perkin Elmer公司制造)。膜的厚度利用千分尺进行测定。
<熔体流动速率(MFR)>
依据ASTM D 1238,对于通过以表1所述的比例进行混合而得到的粒料,使用熔体流动指数测定仪,求出在300℃、在预热时间5分钟后,在2.16kg负荷下每10分钟从内径2.09mm、长度8mm的喷嘴流出的聚合物的质量(g/10min)。
<平均分散粒径的计算>
将经熔融混炼得到的树脂组合物的线料固定于Microtome(Leica制)的试样样品架,切出切片。使用激光显微镜(KEYENCE社制造)对于所得到的切片的截面进行观察。对于所得到的图像使用图像分析软件(Image J)选择分散相,求出平均分散粒径。另外,对于MFR测定后的树脂组合物的线料也利用相同的方法求出分散相的平均分散粒径。计算出20个分散相的分散粒径,将其平均,作为平均分散粒径(MFR前)和平均分散粒径(MFR后)。
<却贝冲击强度>
对于使用注射成型机在料筒温度320℃、模具温度130℃的条件下制作的试验片(127mm×12.7mm×3.2mm)实施2.5mm的缺口加工,利用依据ASTM D 6110的方法由冲击试验机测定却贝冲击强度。在各水平下分别进行5次测定,通过将所得到的数值平均作为却贝冲击强度的值。
<弯曲模量和弯曲强度>
利用使用注射成型机在料筒温度320℃、模具温度130℃的条件下制作的试验片(127mm×12.7mm×3.2mm),依据ASTM D 790由万能材料试验机进行测定。关于测定条件,以试验速度2mm/min进行。在各水平下分别进行5次测定,通过将所得到的数值平均作为弯曲模量和弯曲强度的值。
<拉伸断裂强度和拉伸断裂伸长率>
利用使用注射成型机在料筒温度320℃、模具温度130℃的条件下制作的哑铃形试验片(ASTM型V型),利用依据ASTM D 638的方法,使试验速度为10mm/min、初期的夹头间距离为25.4mm,测定拉伸断裂强度和拉伸断裂伸长率。需要说明的是,拉伸断裂伸长率由(从初期的夹头间距离起的移动距离)/25.4(初期的夹头间距离)计算出。在各水平下分别进行5次测定,通过将所得到的数值平均作为拉伸断裂强度和拉伸断裂伸长率的值。
<表面粗糙度Ra>
利用使用注射成型机在料筒温度320℃、模具温度130℃的条件下制作的试验片(127mm×12.7mm×3.2mm),使用表面粗糙度测定机(Mitutoyo公司制SURFTEST SV-600),依据JIS B 0601-1994,反复进行3次测定部位为5处的测定,将所得到的测定值平均,计算出表面粗糙度Ra。需要说明的是,测定部为试验片的浇口相反侧的形成127mm×12.7mm的面,距浇口部的距离为100mm,对其中央部进行测定。
实施例及比较例中使用下述材料。
聚芳硫醚(1):聚苯硫醚(DIC株式会社制造的“MA-520”、MFR:66g/10分钟(300℃、2.16kg))
含氟共聚物(1):四氟乙烯/六氟丙烯共聚物(组成质量比:四氟乙烯/六氟丙烯=87.5/12.5、MFR:3.7g/10分钟(300℃、2.16kg)、MFR:23g/10分钟(372℃、5.0kg)、具有羰基的官能团数:羧基相对于1×106个碳原子数为34个、卤代甲酰基为28个)
含氟共聚物(2):四氟乙烯/六氟丙烯/全氟(丙基乙烯基醚)共聚物(组成质量比:四氟乙烯/六氟丙烯/全氟(丙基乙烯基醚)=87.3/11.5/1.2、MFR:5.6g/10分钟(300℃、2.16kg)、MFR:37g/10分钟(372℃、5.0kg)、具有羰基的官能团数:羧基相对于1×106个碳原子数为398个、卤代甲酰基为0个)
含氟共聚物(3):四氟乙烯/全氟(丙基乙烯基醚)共聚物(组成质量比:四氟乙烯/全氟(丙基乙烯基醚)=95.5/4.5、MFR:15g/10分钟(372℃、5.0kg)、具有羰基的官能团数:羧基相对于1×106个碳原子数为10个、卤代甲酰基为19个、烷氧羰基为58个)
增容剂(A-1):乙烯/甲基丙烯酸缩水甘油酯共聚物(住友化学株式会社制造的“BF-E”、甲基丙烯酸缩水甘油酯含量12质量%)、玻璃化转变温度-26℃
增容剂(A-2):乙烯/甲基丙烯酸缩水甘油酯/丙烯酸甲酯共聚物(住友化学株式会社制造的“BF-7M”、甲基丙烯酸缩水甘油酯含量6质量%、丙烯酸甲酯含量27质量%)、玻璃化转变温度-33℃
增容剂(A-3):乙烯/甲基丙烯酸缩水甘油酯/乙酸乙烯酯共聚物(住友化学株式会社制造的“BF-7B”、甲基丙烯酸缩水甘油酯含量12质量%、乙酸乙烯酯含量5质量%)、玻璃化转变温度-28℃
增容剂(B-1):异氰酸酯基硅烷(信越化学工业株式会社制造的“KBE-9007”)
增容剂(B-2):环氧硅烷(信越化学工业株式会社制造的“KBM-403”)
增容剂(B-3):氨基硅烷(信越化学工业株式会社制造的“KBE-903”)
增容剂(C):TAFMER(三井化学株式会社制造的“MH-7020”)
<实施例1>
将聚芳硫醚(1)、含氟共聚物(2)和增容剂(A-1)以表1所示的比例(质量份)进行预混合,使用双轴挤出机(L/D=60)在料筒温度300℃、螺杆转速300rpm的条件下进行熔融混炼,制造树脂组合物的粒料(和线料)。
对于所得到的树脂组合物的粒料(和线料),利用上述方法测定MFR、树脂组合物中的分散相的平均分散粒径、却贝冲击强度、弯曲模量、弯曲强度、拉伸断裂强度、拉伸断裂伸长率、表面粗糙度。将结果示于表1。
<实施例2~3>
使用增容剂(A-2)或(A-3)来代替增容剂(A-1),如表1所示变更聚芳硫醚(1)、含氟共聚物(2)以及增容剂(A-2)或(A-3)的比例(质量份),除此以外利用与实施例1相同的方法制造树脂组合物的粒料(和线料)。
对于所得到的树脂组合物的粒料(和线料),利用上述方法测定MFR、树脂组合物中的分散相的平均分散粒径、却贝冲击强度、弯曲模量、弯曲强度、拉伸断裂强度、拉伸断裂伸长率、表面粗糙度。将结果示于表1。
<实施例4和6>
使用含氟共聚物(1)来代替含氟共聚物(2),如表1所示变更聚芳硫醚(1)、含氟共聚物(1)以及增容剂(A-1)的比例(质量份),除此以外利用与实施例1相同的方法制造树脂组合物的粒料(和线料)。
对于所得到的树脂组合物的粒料(和线料),利用上述方法测定MFR、树脂组合物中的分散相的平均分散粒径、却贝冲击强度、弯曲模量、弯曲强度、拉伸断裂强度、拉伸断裂伸长率、表面粗糙度。将结果示于表1。
<实施例5>
使用含氟共聚物(3)来代替含氟共聚物(2),如表1所示变更聚芳硫醚(1)、含氟共聚物(3)以及增容剂(A-1)的比例(质量份),除此以外利用与实施例1相同的方法制造树脂组合物的粒料(和线料)。
对于所得到的树脂组合物的粒料(和线料),利用上述方法测定MFR、树脂组合物中的分散相的平均分散粒径、却贝冲击强度、弯曲模量、弯曲强度、拉伸断裂强度、拉伸断裂伸长率、表面粗糙度。将结果示于表1。
<比较例1>
对于聚芳硫醚(1),利用上述方法测定MFR、却贝冲击强度、弯曲模量、弯曲强度、拉伸断裂强度、拉伸断裂伸长率、表面粗糙度。将结果示于表1。
<比较例2>
不使用增容剂,使用含氟共聚物(1)来代替含氟共聚物(2),如表1所示变更聚芳硫醚(1)以及含氟共聚物(1)的比例(质量份),除此以外利用与实施例1相同的方法制造树脂组合物的粒料(和线料)。
对于所得到的树脂组合物的粒料(和线料),利用上述方法测定MFR、树脂组合物中的分散相的平均分散粒径、却贝冲击强度、弯曲模量、弯曲强度、拉伸断裂强度、拉伸断裂伸长率、表面粗糙度。将结果示于表1。
<比较例3>
不使用增容剂,如表1所示变更聚芳硫醚(1)和含氟共聚物(2)的比例(质量份),除此以外利用与实施例1相同的方法制造树脂组合物的粒料(和线料)。
对于所得到的树脂组合物的粒料(和线料),利用上述方法测定MFR、树脂组合物中的分散相的平均分散粒径、却贝冲击强度、弯曲模量、弯曲强度、拉伸断裂强度、拉伸断裂伸长率、表面粗糙度。将结果示于表1。
<比较例4~7>
使用含氟共聚物(1)来代替含氟共聚物(2),使用增容剂(B-1)、(B-2)、(B-3)或(C)来代替增容剂(A-1),如表1所示变更聚芳硫醚(1)、含氟共聚物(1)以及各增容剂的比例(质量份),除此以外利用与实施例1相同的方法制造树脂组合物的粒料(和线料)。
对于所得到的树脂组合物的粒料(和线料),利用上述方法测定MFR、树脂组合物中的分散相的平均分散粒径、却贝冲击强度、弯曲模量、弯曲强度、拉伸断裂强度、拉伸断裂伸长率、表面粗糙度。将结果示于表1。
/>

Claims (12)

1.一种树脂组合物,其是包含聚芳硫醚(a)、含氟共聚物(b)以及具有反应性官能团的化合物(c)的树脂组合物,其特征在于,
所述聚芳硫醚(а)与所述含氟共聚物(b)的质量比(a):(b)为99:1~40:60,
相对于聚芳硫醚(a)和含氟共聚物(b)的合计100质量份,以0.1质量份~35质量份包含所述化合物(c),
利用依据ASTM D 638的方法测定的拉伸断裂伸长率为15%以上,
所述化合物(c)为选自由乙烯/甲基丙烯酸缩水甘油酯共聚物、乙烯/甲基丙烯酸缩水甘油酯/丙烯酸甲酯共聚物、乙烯/甲基丙烯酸缩水甘油酯/乙酸乙烯酯共聚物、乙烯/甲基丙烯酸缩水甘油酯/丙烯/丁烯共聚物、乙烯/甲基丙烯酸缩水甘油酯/苯乙烯共聚物及乙烯/甲基丙烯酸缩水甘油酯/丙烯腈/苯乙烯共聚物组成的组中的至少一种,
所述聚芳硫醚(а)的亚芳基是对亚苯基,
所述含氟共聚物(b)为相对于全部聚合单元包含75质量%以上的基于四氟乙烯的聚合单元、以及1质量%以上的基于选自由六氟丙烯和全氟(烷基乙烯基醚)组成的组中的至少一种的聚合单元的共聚物。
2.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树脂组合物,其中,利用依据ASTM D 6110的方法测定的却贝冲击强度为5.5kJ/m2以上。
3. 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树脂组合物,其中,利用依据JIS B 0601-1994的方法测定的表面粗糙度Ra为0.10μm以下。
4.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树脂组合物,其中,
所述含氟共聚物(b)中,相对于1×106个碳原子数具有5~500个羰基。
5.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树脂组合物,其中,
所述含氟共聚物(b)为选自由下述共聚物(b1)、共聚物(b2)以及共聚物(b3)组成的组中的至少一种,
该共聚物(b1)为相对于全部聚合单元包含98质量%~80质量%的基于四氟乙烯的聚合单元、以及2质量%~20质量%的基于六氟丙烯的聚合单元的共聚物,
该共聚物(b2)为相对于全部聚合单元包含98质量%~85质量%的基于四氟乙烯的聚合单元、以及2质量%~15质量%的基于全氟(烷基乙烯基醚)的聚合单元的共聚物,
该共聚物(b3)为相对于全部聚合单元包含95质量%~77质量%的基于四氟乙烯的聚合单元、5质量%~18质量%的基于六氟丙烯的聚合单元、以及大于0质量%且为5质量%以下的基于全氟(烷基乙烯基醚)的聚合单元的共聚物。
6.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树脂组合物,其中,所述化合物(c)是甲基丙烯酸缩水甘油酯含量为1质量%~20质量%的乙烯/甲基丙烯酸缩水甘油酯共聚物。
7.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树脂组合物,其中,所述含氟共聚物(b)在300℃的熔体流动速率为0.1g/10分钟~100g/10分钟。
8.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树脂组合物,其中,所述含氟共聚物(b)在372℃的熔体流动速率为0.1g/10分钟~100g/10分钟。
9.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树脂组合物,其中,所述聚芳硫醚(a)形成连续相,所述含氟共聚物(b)形成分散相。
10.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树脂组合物,其中,所述含氟共聚物(b)的平均分散粒径为0.01μm~5μm。
11.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树脂组合物,其中,该树脂组合物在300℃的熔体流动速率为1g/10分钟~200g/10分钟。
12.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树脂组合物,其中,该树脂组合物在372℃的熔体流动速率为1g/10分钟~200g/10分钟。
CN201980034555.9A 2018-05-25 2019-05-23 树脂组合物 Active CN112189034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8100751 2018-05-25
JP2018-100751 2018-05-25
PCT/JP2019/020432 WO2019225694A1 (ja) 2018-05-25 2019-05-23 樹脂組成物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189034A CN112189034A (zh) 2021-01-05
CN112189034B true CN112189034B (zh) 2023-08-25

Family

ID=6861705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80034555.9A Active CN112189034B (zh) 2018-05-25 2019-05-23 树脂组合物

Country Status (7)

Country Link
US (1) US20210206970A1 (zh)
EP (1) EP3789458A4 (zh)
JP (1) JP7082303B2 (zh)
KR (1) KR102442843B1 (zh)
CN (1) CN112189034B (zh)
TW (1) TW202003699A (zh)
WO (1) WO2019225694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4108723A4 (en) * 2020-03-10 2024-03-20 Daikin Ind Ltd RESIN COMPOSITION, MOLDED BODY AND METHOD FOR PRODUCING A MOLDED BODY
JP2021160148A (ja) * 2020-03-31 2021-10-11 日鉄ケミカル&マテリアル株式会社 樹脂フィルム、金属張積層板及び回路基板
CN116367999A (zh) * 2020-10-29 2023-06-30 Dic株式会社 聚亚芳基硫醚树脂组合物、以及使用其的双轴拉伸膜和层叠体
CN116669954A (zh) * 2021-01-07 2023-08-29 Dic株式会社 聚芳硫醚树脂组合物、以及使用其的双轴拉伸膜和层叠体
CN116848151A (zh) * 2021-02-26 2023-10-03 大金工业株式会社 含氟共聚物
WO2022181849A1 (ja) * 2021-02-26 2022-09-01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含フッ素共重合体
US20230018202A1 (en) * 2021-07-16 2023-01-19 GM Global Technology Operations LLC Polyphenylene sulfide or polyphenylene sulfide alloy impact-resistant fuel quick connector
CN114479462A (zh) * 2021-12-30 2022-05-13 昆山科运新型工程材料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玻纤/聚酰亚胺纤维复合增强高分子合金的制备方法及其产品

Citations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8337720A (ja) * 1995-04-12 1996-12-24 Japan Synthetic Rubber Co Ltd 熱可塑性耐熱樹脂組成物
JPH11201304A (ja) * 1998-01-12 1999-07-30 Ntn Corp 切換弁および樹脂製部品
KR20050049129A (ko) * 2003-11-21 2005-05-25 제일모직주식회사 폴리페닐렌 설파이드 열가소성 수지 조성물
CN101784611A (zh) * 2007-08-13 2010-07-21 德累斯顿协会莱布尼茨聚合物研究所 聚苯硫醚全氟聚合物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JP2014105258A (ja) * 2012-11-27 2014-06-09 Hitachi Ltd 押出成形用樹脂組成物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ならびに該樹脂組成物を用いた絶縁電線
WO2015008583A1 (ja) * 2013-07-19 2015-01-22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組成物及び絶縁電線
JP2015110732A (ja) * 2013-10-31 2015-06-18 東レ株式会社 ポリフェニレンスルフィド樹脂組成物
CN104919004A (zh) * 2013-01-23 2015-09-16 东丽株式会社 聚苯硫醚树脂组合物、其制造方法及成型品
CN104927355A (zh) * 2015-05-19 2015-09-23 赵国平 一种聚苯硫醚、聚四氟乙烯和玻璃纤维布膜状三元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
JP2015183154A (ja) * 2014-03-26 2015-10-22 東ソー株式会社 ポリアリーレンスルフィド組成物
JP2016027147A (ja) * 2014-07-07 2016-02-18 旭硝子株式会社 ポリフェニレンスルフィド組成物および成形品

Family Cites Families (1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4151757A (en) 1978-05-19 1979-11-29 Hitachi Ltd Sealing device for high temperature and high pressure
CN85100490B (zh) 1985-04-01 1985-10-10 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 氟塑料合金、制造及应用
US5710205A (en) * 1992-09-10 1998-01-20 Imperial Chemical Industries Plc Composition of fluoropolymers
JP3887024B2 (ja) * 1996-11-14 2007-02-28 旭硝子株式会社 エチレン―テトラフルオロエチレン系共重合体のポリマーアロイ
JP3829885B2 (ja) * 1997-06-18 2006-10-04 旭硝子株式会社 有機オニウム化合物含有樹脂組成物
JP4223089B2 (ja) 1998-03-19 2009-02-12 Agcマテックス株式会社 樹脂組成物
DE10108347A1 (de) 2001-02-21 2002-08-29 Nexans France S A Polymermischung
DE602004019250D1 (de) * 2003-11-21 2009-03-12 Cheil Ind Inc Thermoplastische polyphenylensulfidharzzusammensetzung
JP2006328195A (ja) 2005-05-25 2006-12-07 Daikin Ind Ltd 樹脂組成物およびそれからなる燃料容器
JP5279294B2 (ja) * 2007-02-21 2013-09-04 旭化成イーマテリアルズ株式会社 高耐久性を有する高分子電解質組成物
CN103370527B (zh) * 2010-12-22 2017-07-14 提克纳有限责任公司 具有复杂三维构造的高温导管
US9765219B2 (en) * 2012-04-13 2017-09-19 Ticona Llc Polyarylene sulfide components for heavy duty trucks
CN106103919B (zh) * 2014-03-25 2019-04-30 Ntn株式会社 密封圈
US10889714B2 (en) * 2016-01-26 2021-01-12 Toray Industries, Inc. Polyphenylene sulfide resin composition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of the same
CN107892813A (zh) * 2017-12-26 2018-04-10 广西金邦泰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除尘布袋的制备材料

Patent Citations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8337720A (ja) * 1995-04-12 1996-12-24 Japan Synthetic Rubber Co Ltd 熱可塑性耐熱樹脂組成物
JPH11201304A (ja) * 1998-01-12 1999-07-30 Ntn Corp 切換弁および樹脂製部品
KR20050049129A (ko) * 2003-11-21 2005-05-25 제일모직주식회사 폴리페닐렌 설파이드 열가소성 수지 조성물
CN101784611A (zh) * 2007-08-13 2010-07-21 德累斯顿协会莱布尼茨聚合物研究所 聚苯硫醚全氟聚合物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JP2014105258A (ja) * 2012-11-27 2014-06-09 Hitachi Ltd 押出成形用樹脂組成物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ならびに該樹脂組成物を用いた絶縁電線
CN104919004A (zh) * 2013-01-23 2015-09-16 东丽株式会社 聚苯硫醚树脂组合物、其制造方法及成型品
WO2015008583A1 (ja) * 2013-07-19 2015-01-22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組成物及び絶縁電線
JP2015110732A (ja) * 2013-10-31 2015-06-18 東レ株式会社 ポリフェニレンスルフィド樹脂組成物
JP2015183154A (ja) * 2014-03-26 2015-10-22 東ソー株式会社 ポリアリーレンスルフィド組成物
JP2016027147A (ja) * 2014-07-07 2016-02-18 旭硝子株式会社 ポリフェニレンスルフィド組成物および成形品
CN104927355A (zh) * 2015-05-19 2015-09-23 赵国平 一种聚苯硫醚、聚四氟乙烯和玻璃纤维布膜状三元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

Non-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聚苯硫醚/聚四氟乙烯复合材料的研究;何志敏等;《塑料》;20051231;第34卷(第2期);第59-62页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KR102442843B1 (ko) 2022-09-14
EP3789458A1 (en) 2021-03-10
JP7082303B2 (ja) 2022-06-08
WO2019225694A1 (ja) 2019-11-28
EP3789458A4 (en) 2022-03-09
KR20210010558A (ko) 2021-01-27
JPWO2019225694A1 (ja) 2021-05-27
TW202003699A (zh) 2020-01-16
CN112189034A (zh) 2021-01-05
US20210206970A1 (en) 2021-07-0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2189034B (zh) 树脂组合物
US10611909B2 (en) Resin composition and molded article
EP2778199B1 (en) Resin composition and molded article
US10294362B2 (en) Resin composition and molded article
KR100244882B1 (ko) 폴리카보네이트/폴리올레핀계 수지 조성물,그의 제조방법 및 용도
EP2818516B1 (en) Fluorine-containing copolymer composition, molded article, and electric wire
EP1454963A1 (en) Resin composition and process for producing molding
EP3988300A1 (en) Resin composition for circuit board, molded body for circuit board, layered body for circuit board, and circuit board
JP3887024B2 (ja) エチレン―テトラフルオロエチレン系共重合体のポリマーアロイ
JP2005248170A (ja) ポリフェニレンスルフィド樹脂組成物
US20230016062A1 (en) Resin composition, molded article, and method for producing molded article
JPH09263676A (ja) 耐衝撃性ポリフェニレンスルフィド組成物とその製造方法
JP2014129465A (ja) 組成物、成形体及び繊維
WO2023286801A1 (ja) 樹脂組成物、樹脂組成物の製造方法および成形体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