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2154291A - 换气系统、空气调节系统以及空气调节系统的设置方法 - Google Patents

换气系统、空气调节系统以及空气调节系统的设置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2154291A
CN112154291A CN201980028562.8A CN201980028562A CN112154291A CN 112154291 A CN112154291 A CN 112154291A CN 201980028562 A CN201980028562 A CN 201980028562A CN 112154291 A CN112154291 A CN 112154291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ir
port
supply port
partition
exhaus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80028562.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2154291B (zh
Inventor
滨田守
玉木章吾
野本宗
四十宫正人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Original Assignee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filed Critical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Publication of CN11215429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15429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2154291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154291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1/00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 F24F11/30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for purposes related to the operation of the system, e.g. for safety or monitoring
    • F24F11/46Improving electric energy efficiency or saving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1/00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 F24F11/70Control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utputs; Constructional details thereof
    • F24F11/72Control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utputs; Constructional details thereof for controlling the supply of treated air, e.g. its pressure
    • F24F11/74Control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utputs; Constructional details thereof for controlling the supply of treated air, e.g. its pressure for controlling air flow rate or air velocity
    • F24F11/77Control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utputs; Constructional details thereof for controlling the supply of treated air, e.g. its pressure for controlling air flow rate or air velocity by controlling the speed of ventilator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7/00Ventilation
    • F24F7/007Ventilation with forced flow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9/00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e.g. air curtains
    • F24F2009/002Room divider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2110/00Control inputs relating to air properties
    • F24F2110/10Temperature
    • F24F2110/12Temperature of the outside air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2120/00Control inputs relating to users or occupants
    • F24F2120/10Occupancy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7/00Ventilation
    • F24F7/04Ventilation with ducting systems, e.g. by double walls; with natural circulation
    • F24F7/06Ventilation with ducting systems, e.g. by double walls; with natural circulation with forced air circulation, e.g. by fan positioning of a ventilator in or against a conduit
    • F24F7/08Ventilation with ducting systems, e.g. by double walls; with natural circulation with forced air circulation, e.g. by fan positioning of a ventilator in or against a conduit with separate ducts for supplied and exhausted air with provisions for reversal of the input and output system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7/00Ventilation
    • F24F7/04Ventilation with ducting systems, e.g. by double walls; with natural circulation
    • F24F7/06Ventilation with ducting systems, e.g. by double walls; with natural circulation with forced air circulation, e.g. by fan positioning of a ventilator in or against a conduit
    • F24F7/10Ventilation with ducting systems, e.g. by double walls; with natural circulation with forced air circulation, e.g. by fan positioning of a ventilator in or against a conduit with air supply, or exhaust, through perforated wall, floor or ceiling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B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BUILDINGS, e.g. HOUSING, HOUSE APPLIANCES OR RELATED END-USER APPLICATIONS
    • Y02B30/00Energy efficient heating, ventilation or air conditioning [HVAC]
    • Y02B30/70Efficient control or regulation technologies, e.g. for control of refrigerant flow, motor or heating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Fluid Mechanics (AREA)
  • Air Conditioning Control Device (AREA)
  • Ventilation (AREA)

Abstract

具备:第1供气口及第1排气口,配置于第1分区,用于该第1分区的换气;以及第2供气口及第2排气口,配置于与第1分区相邻的第2分区,用于该第2分区的换气,第1供气口、第1排气口、第2供气口以及第2排气口配置于同一平面上,第1供气口、第1排气口、第2供气口以及第2排气口在一个方向上按照第1排气口、第1供气口、第2供气口、第2排气口的顺序配置,或者在一个方向上按照第1供气口、第1排气口、第2排气口、第2供气口的顺序配置。

Description

换气系统、空气调节系统以及空气调节系统的设置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换气系统、空气调节系统以及空气调节系统的设置方法,详细地说,涉及对每个分区进行换气及空气调节的换气系统、空气调节系统及其设置方法。
背景技术
以往,作为对办公室等存在多个人的空间进行空气调节的方法,已知有将空间分割成多个分区并对每个分区进行空气调节来削减消耗电力的方法。例如,在专利文献1中提出了如下方案:检测空调对象分区的人的存在以及空调对象分区的附近分区的人的存在,在空调对象分区中检测到人的存在的情况和在附近分区中检测到人的存在的情况下,实施不同的空调运转。
另外,还已知有工位空调,所述工位空调将室内存在人的工作区域和除此以外的区域分别分割为任务区域和背景区域,高效地对任务区域进行空气调节。例如,在专利文献2中,提出了一种空气调节系统,其由背景空调区域和任务空调区域构成,所述背景空调区域在每个分区设置有辐射制冷面板和进行外部空气导入及辅助制冷的吹出口,所述任务空调区域按每个办公人员设置有小型空调装置。在专利文献2的背景空调区域中,根据每个分区中办公人员的在或不在来控制在辐射面板中流动的制冷剂流动状态和吹出口的风量。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5-114085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13-195047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课题
在此,在如专利文献1及专利文献2所记载的那样对每个分区控制空气调节或外部空气导入的情况下,由于空气在分区间进行对流,从而消耗电力的削减效果也会减少。例如,在制冷时,为了使存在人的分区的温度达到26℃而进行空气调节且停止了人不在的分区的空气调节的情况下,由于存在人的分区与人不在的分区的空气的对流,使得存在人的分区中的26℃的空气会流入人不在的分区。由此,人不在的分区也被空气调节,空调负荷不削减,无法有效地削减消耗电力。
本发明是为了解决上述那样的课题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换气系统、空气调节系统以及空气调节系统的设置方法,能够抑制分区间的空气的对流,提高消耗电力的削减效果。
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本发明的换气系统具备:第1供气口及第1排气口,配置于第1分区并用于该第1分区的换气;以及第2供气口及第2排气口,配置于与第1分区相邻的第2分区并用于该第2分区的换气,第1供气口、第1排气口、第2供气口以及第2排气口配置于同一平面上,第1供气口、第1排气口、第2供气口以及第2排气口在一个方向上按照第1排气口、第1供气口、第2供气口、第2排气口的顺序配置,或者在一个方向上按照第1供气口、第1排气口、第2排气口、第2供气口的顺序配置。
本发明的空气调节系统具备:上述换气系统;第1室内机,配置于第1分区并对第1分区进行空气调节;以及第2室内机,配置于第2分区并对第2分区进行空气调节。
本发明的空气调节系统的设置方法将第1室内机配置于第1分区,将第2室内机配置于与所述第1分区相邻的第2分区,将第1供气口及第1排气口配置于第1分区,将第2供气口及第2排气口配置于第2分区,将第1供气口、第1排气口、第2供气口以及第2排气口配置于同一平面上,将第1供气口、第1排气口、第2供气口以及第2排气口在一个方向上按照第1排气口、第1供气口、第2供气口、第2排气口的顺序配置,或者在一个方向上按照第1供气口、第1排气口、第2排气口、第2供气口的顺序配置。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在一个方向上,按照第1排气口、第1供气口、第2供气口、第2排气口的顺序配置,或者在一个方向上,按照第1供气口、第1排气口、第2排气口、第2供气口的顺序配置,从而能够抑制分区间的空气的对流。由此,能够抑制不必要的空气调节,对每个分区高效地进行空气调节,因此能够提高空气调节系统中的消耗电力的削减效果。
附图说明
图1是实施方式1中的空气调节系统的概略结构图。
图2是实施方式1中的第1室内机的概略结构图。
图3是表示实施方式1中的空气调节系统的换气结构的图。
图4是实施方式1中的控制装置的功能框图。
图5是实施方式1中的空气调节系统的动作流程。
图6是表示实施方式1中的空气调节系统的各构成要素的平面配置的图。
图7是表示实施方式1的空气调节系统中的空气的流动的示意图。
图8是表示实施方式1的空气调节系统中的换气气流的示意图。
图9是表示实施方式2中的空气调节系统的换气结构的图。
图10是实施方式2中的控制装置的功能框图。
图11是实施方式2中的空气调节系统的动作流程。
图12是表示实施方式2的空气调节系统中的空气的流动的示意图。
图13是实施方式3中的空气调节系统的概略结构图。
图14是实施方式3中的控制装置的功能框图。
图15是实施方式3中的空气调节系统的动作流程。
图16是表示实施方式3的空气调节系统中的空气的流动的示意图。
图17是实施方式4中的空气调节系统的动作流程。
图18是表示变形例1中的空气调节系统的各构成要素的平面配置的图。
图19是表示变形例2中的空气调节系统的各构成要素的平面配置的图。
图20是表示变形例3中的空气调节系统的各构成要素的平面配置的图。
图21是表示变形例3的空气调节系统中的空气的流动的示意图。
图22是变形例4中的空气调节系统的动作流程。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基于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此外,包括图1在内,在以下的附图中,有时各构成构件的大小的关系与实际不同。另外,包括图1在内,在以下的附图中,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的部分相同或与其相当,这在说明书的全文中是共通的。并且,说明书全文所表示的构成要素的方式只不过是例示,并不限定于这些记载。
实施方式1
图1是实施方式1中的空气调节系统100的概略结构图。图1是从侧方观察由空气调节系统100进行空气调节的空调对象空间R的示意图。本实施方式的空气调节系统100将办公楼的房间等空调对象空间R分割为第1分区Z1和与第1分区Z1相邻的第2分区Z2来进行空气调节。第1分区Z1是由第1室内机11进行空气调节的空间,第2分区Z2是由第2室内机21进行空气调节的空间。将第1分区Z1与第2分区Z2的交界设为分区交界B12
如图1所示,空气调节系统100具备:第1室内机11,配置于第1分区Z1,对第1分区Z1进行空气调节;第1供气口12及第1排气口13,配置于第1分区Z1,用于第1分区Z1的换气;以及第1检测部14。另外,空气调节系统100具备:第2室内机21,配置于第2分区Z2,对第2分区Z2进行空气调节;第2供气口22及第2排气口23,配置于第2分区Z2,用于第2分区Z2的换气;以及第2检测部24。在本实施方式中,第1供气口12和第1排气口13、以及第2供气口22和第2排气口23例如配置于天花板面等同一面上。
并且,空气调节系统100具备换气装置200,该换气装置200配置于空调对象空间R之外,与第1供气口12、第1排气口13、第2供气口22以及第2排气口23连通。另外,空气调节系统100具备设置于大楼的管理室等的控制装置50。控制装置50经由受理使用者的输入的操作部150,接收对空气调节系统100的运转指示,基于经由操作部150指示的运转信息来统一控制空气调节系统100。
图2是实施方式1中的第1室内机11的概略结构图。此外,第2室内机21具有与第1室内机11相同的结构,在此,作为代表,对第1室内机11进行说明。如图2所示,第1室内机11具备框体110、配置于框体110内的热交换器111、以及风扇112。另外,在框体110的下方设置有吹出通过了热交换器111的空调空气的空调吹出口113和吸入室内空气的空调吸入口114。另外,在空调吹出口113设置有调节空调空气的吹出方向的风向板115。第1室内机11通过风扇112从空调吸入口114吸入室内空气,通过热交换器111将其冷却或加热,从空调吹出口113向室内吹出,从而进行第1分区Z1的制冷或制热。
图3是表示实施方式1中的空气调节系统100的换气结构的图。如图3所示,第1供气口12及第2供气口22经由供气风路201与换气装置200连接。第1排气口13及第2排气口23经由排气风路202与换气装置200连接。在换气装置200中,供气风路201和排气风路202相互独立地形成,在供气风路201设置有供气风扇203,在排气风路202设置有排气风扇204。此外,虽然未图示,但换气装置200也可以设置进行在排气风路202中流动的室内空气与在供气风路201中流动的室外空气的热交换的全热热交换器或显热热交换器。另外,第1供气口12及第1排气口13和第2供气口22及第2排气口23也可以构成为与不同的换气装置200连接。
由供气风扇203吸入的外部空气(OA)通过供气风路201从第1供气口12向第1分区Z1供气(SA),从第2供气口22向第2分区Z2供气(SA)。另外,由排气风扇204从第1排气口13及第2排气口23吸入的室内空气(RA)通过排气风路202排气(EA)到室外。
第1检测部14包括检测第1分区Z1内的人的人检测传感器和检测第1分区Z1的室内温度的室内温度传感器。第2检测部24包括检测第2分区Z2内的人的人检测传感器和检测第2分区Z2的室内温度的室内温度传感器。第1检测部14及第2检测部24的检测结果向控制装置50输出。人检测传感器例如是红外线传感器或相机等,基于各分区中的温度分布或图像,检测各分区中的人的有无。室内温度传感器例如是红外线传感器。
此外,第1检测部14及第2检测部24也可以内置于第1室内机11及第2室内机21。另外,也可以将人检测传感器和室内温度传感器由1个红外线传感器构成,也可以设为不同的传感器。另外,也可以不在第1分区Z1和第2分区Z2分别设置检测部,而是通过1个检测部来检测第1分区Z1及第2分区Z2的人及温度。
操作部150受理空气调节系统100中的运转模式、温度设定、湿度设定、风量设定以及风向设定等运转信息的指示。空气调节系统100的运转模式包括制冷运转、制热运转、送风运转以及换气运转等。操作部150是附属于空气调节系统100的遥控器。除此之外,也可以将智能手机、移动电话、PDA(Personal Digital Assistant)、个人计算机或平板电脑作为操作部150。
图4是实施方式1中的控制装置50的功能框图。如图4所示,控制装置50具有存储部51、判定部52、空调控制部53以及换气控制部54作为功能部。控制装置50由专用的硬件、或者执行存储于存储器(未图示)的程序的CPU(Central Processing Unit,又称中央处理装置、处理装置、运算装置、微处理器、微型计算机、处理器)构成。在控制装置50是专用的硬件的情况下,控制装置50例如相当于单一电路、复合电路、ASIC(Application SpecificIntegrated Circuit:专用集成电路)、FPGA(Field-Programmable Gate Array:现场可编程门阵列)或者将它们组合而成的装置。可以将控制装置50实现的各功能部分别通过单独的硬件来实现,也可以将各功能部通过一个硬件来实现。
在控制装置50为CPU的情况下,控制装置50执行的各功能通过软件、固件或者软件与固件的组合来实现。软件或固件被记述为程序,存储在存储器中。CPU通过读取并执行存储在存储器中的程序来实现控制装置50的各功能。在此,存储器例如是RAM、ROM、闪存、EPROM、EEPROM等非易失性或易失性的半导体存储器。此外,也可以将控制装置50的功能的一部分通过专用的硬件来实现,一部分通过软件或者固件来实现。
存储部51存储经由操作部150由使用者输入的指示内容。具体而言,存储部51存储空气调节系统100的运转模式、温度设定、湿度设定、风量设定以及风向设定等。此外,存储部51不限定于包含在控制装置50中,也可以由与控制装置50分开设置的存储器构成。
判定部52基于第1检测部14及第2检测部24的检测结果,向空调控制部53进行指示,以便进行检测到人的分区的空调运转,停止未检测到人的分区的空调运转并进行送风运转。具体而言,向空调控制部53进行指示,以便在由第1检测部14在第1分区Z1中检测到人的情况下,将第1室内机11设为空调运转,在未检测到人的情况下,将第1室内机11设为送风运转。同样地,向空调控制部53进行指示,以便在由第2检测部24在第2分区Z2中检测到人的情况下,将第2室内机21设为空调运转,在未检测到人的情况下,将第2室内机21设为送风运转。此外,空调运转是指制冷运转或制热运转。
空调控制部53基于来自判定部52的指示内容及存储于存储部51的指示内容,控制第1室内机11及第2室内机21。具体而言,空调控制部53在由判定部52指示了将第1室内机11设为空调运转的情况下,控制第1室内机11,以使由第1检测部14检测出的室内温度达到存储于存储部51的设定温度。在此,控制第1室内机11的风扇112的风量以及与第1室内机11连接的室外机(未图示)的压缩机的运转频率及膨胀阀的开度等。
另外,空调控制部53在由判定部52指示了将第1室内机11设为送风运转的情况下,使制冷剂向第1室内机11的热交换器111的流入停止,使风扇112的驱动继续。空调控制部53在由判定部52指示了第2室内机21的空调运转及送风运转的情况下,也进行与第1室内机11的控制同样的控制。
换气控制部54基于存储于存储部51的指示内容来控制换气装置200。具体而言,控制换气装置200的供气风扇203及排气风扇204的风量等。
图5是实施方式1中的空气调节系统100的动作流程。本动作流程由控制装置50对各分区执行。首先,判断是否在分区内检测到人(S1)。然后,在检测到人的情况下(S1:是),进行基于存储于存储部51的指示内容的空调运转(S2)。在此,在已经正在进行空调运转的情况下继续运转,在处于停止的情况下再次开始运转。另一方面,在未检测到人的情况下(S1:否),进行送风运转(S3)。
然后,判断是否结束空气调节系统100的运转(S4)。在此,在结束运转的情况下(S4:是),停止空气调节系统100的动作,结束本处理。另一方面,在不结束运转的情况下(S4:否),返回到步骤S1,重复以后的处理。
如上所述,在本实施方式中,仅在分区内有人的情况下进行空调运转,在没有人的情况下进行送风运转,从而能够在不损害舒适性的情况下削减消耗电力。在此,即使在对每个分区进行空调控制的情况下,若产生分区间的空气的对流,则消耗电力的削减效果也会减少。因此,本实施方式的空气调节系统100具备抑制分区间的空气的对流的结构,提高了消耗电力削减的效果。
对本实施方式的空气调节系统100中的抑制分区间的空气的对流的结构进行说明。图6是表示实施方式1中的空气调节系统100的各构成要素的平面配置的图。如图6所示,第1室内机11配置于第1分区Z1的中央,第2室内机21配置于第2分区Z2的中央。第1供气口12及第2供气口22分别配置于分区交界B12的附近。另外,第1供气口12和第2供气口22相互相邻地配置。第1排气口13隔着第1室内机11配置于第1供气口12的相反侧,第2排气口23隔着第2室内机21配置于第2供气口22的相反侧。
另外,如图6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第1分区Z1中的第1供气口12的位置与第2分区Z2中的第2供气口22的位置相对于作为第1分区Z1与第2分区Z2的交界的分区交界B12对称。另外,第1分区Z1中的第1排气口13的位置与第2分区Z2中的第2排气口23的位置相对于分区交界B12对称。此外,这里所说的“对称”不仅包括完全对称的情况,还包括大致对称的情况。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第1供气口12、第1排气口13、第2供气口22以及第2排气口23在一个方向上按照第1排气口13、第1供气口12、第2供气口22、第2排气口23的顺序配置。另外,配置成第1供气口12与第1排气口13的距离比第1供气口12与第2排气口23的距离短,第2供气口22与第2排气口23的距离比第2供气口22与第1排气口13的距离短。
图7是表示实施方式1的空气调节系统100中的空气的流动的示意图。如图7所示,从第1供气口12吹出的空气被吸入第1排气口13,从第2供气口22吹出的空气被吸入第2排气口23。这样,通过在各分区配置供气口及排气口这双方,与仅在第1分区Z1配置供气口并仅在第2分区Z2配置排气口的情况等相比,能够抑制分区间的空气的对流,能够在每个分区封闭空气的流动。
另外,即使在各分区配置有供气口及排气口这双方的情况下,例如若在分区交界B12的附近配置第1供气口12和第2排气口23,则从第1供气口12吹出的空气被吸入到配置于附近的第2排气口23。由此,在分区内空气的流动不封闭,会产生分区间的对流。与此相对,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使各分区内的供气口与排气口的距离比与相邻的分区的排气口或供气口的距离短,能够在分区内进行供气及排气,封闭空气的流动。
并且,通过在分区交界B12附近配置第1供气口12及第2供气口22来进行供气,能够像气帘那样降低从其他分区的空气流入。结果,在本实施方式的空气调节系统100中,能够抑制在第1分区Z1与第2分区Z2之间产生空气的对流,能够提高消耗电力的削减效果。
图8是表示实施方式1的空气调节系统100中的换气气流的示意图。通过将第1供气口12和第1排气口13、以及第2供气口22和第2排气口23配置于水平的同一面上,在分区内产生图8的粗箭头所示的水平方向的气流。由此,能够高效地对整个分区进行换气。此外,也可以将第1供气口12、第1排气口13、第2供气口22以及第2排气口23配置成与天花板面同一平面。由此,抑制向空间的突出,能够有效利用空间,并且外观性也提高。
实施方式2
对实施方式2中的空气调节系统100A进行说明。在实施方式2中,在根据各分区中的人的有无来调节第1供气口12、第1排气口13、第2供气口22以及第2排气口23的供气风量或者排气风量这一点上,与实施方式1不同。
图9是表示实施方式2中的空气调节系统100A的换气结构的图。如图9所示,在供气风路201中,在第1供气口12的上游设置有第1供气风量调节部120,在第2供气口22的上游设置有第2供气风量调节部220。另外,在排气风路202中,在第1排气口13的下游设置有第1排气风量调节部130,在第2排气口23的下游设置有第2排气风量调节部230。
从第1供气口12向第1分区Z1供给的风量由第1供气风量调节部120调节,从第2供气口22向第2分区Z2供给的风量由第2供气风量调节部220调节。另外,从第1排气口13排出的风量由第1排气风量调节部130调节,从第2排气口23排出的风量由第2排气风量调节部230调节。第1供气风量调节部120、第2供气风量调节部220、第1排气风量调节部130以及第2排气风量调节部230例如是由电动机等驱动的挡板,通过由控制装置50控制挡板的叶片的开度,调节供气风量及排气风量。
图10是实施方式2中的控制装置50的功能框图。本实施方式的判定部52基于第1检测部14及第2检测部24的检测结果,向空调控制部53进行指示,以便进行检测到人的分区的空气调节,停止未检测到人的分区的空气调节及送风。具体而言,向空调控制部53进行指示,以便在由第1检测部14在第1分区Z1中检测到人的情况下,将第1室内机11设为空调运转,在未检测到人的情况下,停止第1室内机11。同样地,向空调控制部53进行指示,以便在由第2检测部24在第2分区Z2中检测到人的情况下,将第2室内机21设为空调运转,在未检测到人的情况下,停止第2室内机21。
另外,判定部52基于第1检测部14及第2检测部24的检测结果,向换气控制部54进行指示,以便进行检测到人的分区的换气,停止未检测到人的分区的换气。具体而言,向换气控制部54进行指示,以便在由第1检测部14在第1分区Z1中检测到人的情况下,进行第1分区Z1中的换气,在未检测到人的情况下,停止第1分区Z1中的换气。同样地,向换气控制部54进行指示,以便在第2分区Z2中检测到人的情况下,进行第2分区Z2中的换气,在未检测到人的情况下,停止第2分区Z2中的换气。
空调控制部53基于来自判定部52的指示内容及存储于存储部51的指示内容,控制第1室内机11及第2室内机21。具体而言,空调控制部53在由判定部52指示了将第1室内机11设为空调运转的情况下,与实施方式1同样地控制第1室内机11。另外,空调控制部53在由判定部52指示了停止第1室内机11的情况下,停止制冷剂向第1室内机11的热交换器111的流入,停止风扇112。空调控制部53在由判定部52指示了第2室内机21的空调运转及第2室内机21的停止的情况下,也进行与第1室内机11的控制同样的控制。
换气控制部54基于存储于存储部51的指示内容来控制换气装置200。另外,换气控制部54基于来自判定部52的指示内容,控制第1供气风量调节部120、第1排气风量调节部130、第2供气风量调节部220以及第2排气风量调节部230。具体而言,换气控制部54在由判定部52指示了进行第1分区Z1中的换气的情况下,控制第1供气风量调节部120及第1排气风量调节部130的开度,以使第1供气口12的供气风量及第1排气口13的排气风量达到规定的风量。此时,换气控制部54控制第1供气风量调节部120及第1排气风量调节部130,以使第1供气口12的供气风量与第1排气口13的排气风量成为相同的风量。
另外,换气控制部54在由判定部52指示了停止第1分区Z1的换气的情况下,控制第1供气风量调节部120及第1排气风量调节部130的开度,以使第1供气口12的供气风量及第1排气口13的排气风量为0。另外,换气控制部54在由判定部52指示了第2分区Z2的换气及停止的情况下,与第1供气风量调节部120及第1排气风量调节部130的控制同样地进行第2供气风量调节部220及第2排气风量调节部230的控制。
图11是实施方式2中的空气调节系统100A的动作流程。本动作流程由控制装置50对各分区执行。首先,判断是否在分区内检测到人(S1)。然后,在检测到人的情况下(S1:是),进行基于存储于存储部51的指示内容的空调运转及换气运转(S11)。在此,在已经正在进行空调运转及换气运转的情况下继续运转,在处于停止的情况下再次开始运转。
另一方面,在未检测到人的情况下(S1:否),室内机及换气运转停止(S12)。然后,判断是否结束空气调节系统100A的运转(S4),在结束运转的情况下(S4:是),停止空气调节系统100A的动作,结束本处理。另一方面,在不结束运转的情况下(S4:否),返回到步骤S1,重复以后的处理。
图12是表示实施方式2的空气调节系统100A中的空气的流动的示意图。在图12中,示出了在第2分区Z2中未检测到人的情况下的空气的流动。在本实施方式中,也仅在分区内有人的情况下进行空调运转,在没有人的情况下停止空调及送风,从而能够在不损害舒适性的情况下削减消耗电力。另外,与实施方式1同样地,能够封闭各分区内的空气的流动,能够提高消耗电力的削减效果。
并且,在进行换气时,将各分区内的供气风量和排气风量设为相同的风量,从而能够抑制分区间的空气的对流。另外,通过停止未检测到人的第2分区Z2的换气,在制冷运转时,能够防止高温的外部空气流入第2分区Z2,能够抑制第2分区Z2的室温的上升。另外,在制热运转时,能够防止低温的外部空气流入第2分区Z2,能够抑制第2分区Z2的室温的下降。这样,通过抑制人不在的分区的室温上升或室温下降,即使在从人不在的分区流入了空气的情况下也能够抑制空调负荷的增加。结果,能够进一步提高消耗电力的削减效果。
实施方式3
对实施方式3的空气调节系统100B进行说明。在实施方式3中,在根据室外温度进行换气的运转或停止这一点上,与实施方式2不同。
图13是实施方式3中的空气调节系统100B的概略结构图。本实施方式的空气调节系统100B还具备检测空调对象空间R之外的室外温度的室外温度传感器60。室外温度传感器60可以内置于与第1室内机11或第2室内机21连接的室外机,或者也可以配置于换气装置200的供气风路201。由室外温度传感器60检测出的室外温度输出到控制装置50。
图14是实施方式3中的控制装置50的功能框图。本实施方式的判定部52在第1室内机11及第2室内机21进行制冷运转的情况下,向换气控制部54进行指示,以便根据由室外温度传感器60检测出的室外温度进行换气的运转或停止。具体而言,判定部52与实施方式2同样地在第1分区Z1中检测到人的情况下,向空调控制部53及换气控制部54进行指示,以便将第1室内运转设为空调运转,进行第1分区Z1中的换气。
另外,判定部52在第1分区Z1中未检测到人的情况下,向空调控制部53进行指示,以便停止第1室内机11。另外,在停止的第1室内机11停止前正在进行制冷运转的情况下且室外温度比室内温度低的情况下,向换气控制部54进行指示,以便进行第1分区Z1中的换气。并且,判定部52在停止的第1室内机11停止前未进行制冷运转的情况(例如正在进行制热运转的情况)下或者室外温度为室内温度以上的情况下,向换气控制部54进行指示,以便停止第1分区Z1中的换气。判定部52对于第2分区Z2也进行与第1分区Z1同样的控制。
空调控制部53与实施方式2同样地基于来自判定部52的指示内容及存储于存储部51的指示内容,控制第1室内机11及第2室内机21。另外,换气控制部54也与实施方式2同样地基于来自判定部52的指示内容,控制第1供气风量调节部120、第1排气风量调节部130、第2供气风量调节部220以及第2排气风量调节部230。
图15是实施方式3中的空气调节系统100的动作流程。本动作流程由控制装置50对各分区执行。首先,判断是否在分区内检测到人(S1)。然后,在检测到人的情况下(S1:是),进行基于存储于存储部51的指示内容的空调运转及换气运转(S11)。在此,在已经正在进行空调运转及换气运转的情况下继续运转,在处于停止的情况下再次开始运转。
另一方面,在分区内未检测到人的情况下(S1:否),停止室内机(S21)。在室内机停止后,判断停止前的室内机的动作模式是否为制冷运转(S22)。然后,在是制冷运转的情况下(S22:是),判断室外温度是否比室内温度低(S23)。在室外温度比室内温度低的情况下(S23:是),进行换气运转(S24)。
另一方面,在停止前的室内机的运转模式不是制冷运转的情况下(S22:否),或者在室外温度为室内温度以上的情况下(S23:否),停止换气(S25)。然后,判断是否结束空气调节系统100B的运转(S4),在结束运转的情况下(S4:是),停止空气调节系统100的动作,结束本处理。另一方面,在不结束运转的情况下(S4:否),返回到步骤S1,重复以后的处理。
图16是表示实施方式3的空气调节系统100B中的空气的流动的示意图。在图16中,示出了在第2分区Z2中未检测到人、第2室内机21进行制冷运转的情况下、且室外温度比室内温度低的情况下的空气的流动。在本实施方式中,也与实施方式2同样地根据分区内的人的有无来进行空调运转,从而能够在不损害舒适性的情况下削减消耗电力,并且能够抑制分区间的空气的对流,提高消耗电力的削减效果。
另外,在第1室内机11及第2室内机21进行制冷运转的情况下,在室外温度比室内温度低时,进行换气更能够得到外部空气制冷效果,更能够得到消耗电力的削减效果。在此,外部空气制冷效果是指通过向室内供给温度低的外部空气来得到制冷效果。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室外温度比室内温度低的制冷运转时,通过进行换气运转,能够得到外部空气制冷效果,能够全年提高消耗电力的削减效果。
实施方式4
对实施方式4的空气调节系统100进行说明。在实施方式4中,在根据各分区内的人的数量来控制换气风量这一点上,与实施方式3不同。
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第1检测部14及第2检测部24来检测人的有无,并且还检测人的数量。此外,也可以另外设置基于各分区的CO2浓度来检测人的数量的人数检测传感器。判定部52向换气控制部54进行指示,以便根据检测出的人数来变更换气风量。换气风量是第1供气口12的供气风量及第1排气口13的排气风量、或者第2供气口22的供气风量及第2排气口23的排气风量。
具体而言,判定部52与实施方式2同样地在第1分区Z1中检测到人的情况下,向空调控制部53进行指示,以便将第1室内运转设为空调运转。另外,在运转中的第1室内机11正在进行制冷运转的情况下且室外温度比室内温度低的情况下,向换气控制部54进行指示,以便以最大风量进行第1分区Z1中的换气。另外,判定部52在运转中的第1室内机11未进行制冷运转的情况(例如正在进行制热运转的情况)下,或者室外温度为室内温度以上的情况下,向换气控制部54进行指示,以便以与检测出的人数相应的风量进行第1分区Z1中的换气。
另外,判定部52在第1分区Z1中未检测到人的情况下,向空调控制部53进行指示,以便停止第1室内机11。另外,在停止的第1室内机11停止前正在进行制冷运转的情况下且室外温度比室内温度低的情况下,向换气控制部54进行指示,以便以最大风量进行第1分区Z1中的换气。并且,判定部52在停止的第1室内机11停止前未进行制冷运转的情况(例如正在进行制热运转的情况)下、或者室外温度为室内温度以上的情况下,向换气控制部54进行指示,以便停止第1分区Z1中的换气。判定部52对于第2分区Z2也进行与第1分区Z1同样的控制。
空调控制部53与实施方式2同样地基于来自判定部52的指示内容及存储于存储部51的指示内容,控制第1室内机11及第2室内机21。
换气控制部54基于来自判定部52的指示内容,控制第1供气风量调节部120、第1排气风量调节部130、第2供气风量调节部220以及第2排气风量调节部230。具体而言,换气控制部54在由判定部52指示了以最大风量进行第1分区Z1中的换气的情况下,控制第1供气风量调节部120及第1排气风量调节部130的开度,以使第1供气口12的供气风量及第1排气口13的排气风量达到最大。
另外,换气控制部54在由判定部52指示了以与检测出的人数相应的风量进行第1分区Z1中的换气的情况下,控制第1供气风量调节部120及第1排气风量调节部130的开度,以使第1供气口12的供气风量及第1排气口13的排气风量与人数成比例。具体而言,控制第1供气风量调节部120及第1排气风量调节部130的开度,以使第1供气口12的供气风量及第1排气口13的排气风量随着人数越多则越大,人数越少则越小。此时,换气控制部54控制第1供气风量调节部120及第1排气风量调节部130,以使第1供气口12的供气风量与第1排气口13的排气风量相同。或者,换气控制部54也可以控制第1供气风量调节部120及第1排气风量调节部130的开度,以使供气风量及排气风量根据人的数量而阶段性地增减。对第2供气风量调节部220及第2排气风量调节部230也进行与第1供气风量调节部120及第1排气风量调节部130同样的控制。
图17是实施方式4中的空气调节系统100的动作流程。本动作流程由控制装置50对各分区执行。首先,判断是否在分区内检测到人(S1)。然后,在检测到人的情况下(S1:是),进行基于存储于存储部51的指示内容的空调运转(S2)。在此,在已经正在进行空调运转的情况下继续运转,在处于停止的情况下再次开始运转。
之后,判断空调运转是否为制冷运转(S31)。然后,在是制冷运转的情况下(S31:是),判断室外温度是否比室内温度低(S32)。在此,在室外温度比室内温度低的情况下(S32:是),进行最大风量下的换气运转(S33)。另外,在不是制冷运转的情况下(S31:否),或者在室外温度为室内温度以上的情况下(S32:否),进行根据分区内的人数而调节的风量下的换气运转(S34)。
另一方面,在分区内未检测到人的情况下(S1:否),停止室内机(S21)。在室内机停止后,判断停止前的室内机的动作模式是否为制冷运转(S22)。然后,在是制冷运转的情况下(S22:是),判断室外温度是否比室内温度低(S23)。在室外温度比室内温度低的情况下(S23:是),进行最大风量下的换气运转(S35)。
另一方面,在停止前的室内机的运转模式不是制冷运转的情况下(S22:否),或者在室外温度为室内温度以上的情况下(S23:否),停止换气(S25)。然后,判断是否结束空气调节系统100的运转(S4),在结束运转的情况下(S4:是),停止空气调节系统100的动作,结束本处理。另一方面,在不结束运转的情况下(S4:否),返回到步骤S1,重复以后的处理。
在本实施方式中,也与实施方式3同样地,能够抑制分区间的空气的对流,提高消耗电力的削减效果,并且在未检测到人的分区中能够得到外部空气制冷效果。另外,在检测到人的分区中,在制冷运转时,也能够得到外部空气制冷效果,空调负荷降低而削减消耗电力。并且,在制冷运转时以外,通过将检测到人的分区中的换气风量设为与人数相应的所需最低的风量,也能够降低换气负荷,进一步削减消耗电力。
以上,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的具体的结构不限于此,能够在不脱离发明的主旨的范围内进行变更。例如,第1供气口12、第1排气口13、第2供气口22、第2排气口23的配置并不限定于图6的例子。图18是表示变形例1中的空气调节系统100C的各构成要素的平面配置的图。如图18所示,第1供气口12、第1排气口13、第2供气口22以及第2排气口23也可以分别配置于各分区的角部。在该情况下,第1供气口12的位置和第2供气口22的位置也相对于分区交界B12对称,第1排气口13的位置和第2排气口23的位置也相对于分区交界B12对称。另外,在图18所示的配置中,第1供气口12与第1排气口13的距离比第1供气口12与第2排气口23的距离短,第2供气口22与第2排气口23的距离比第2供气口22与第1排气口13的距离短,因此能够实现在分区内的封闭的气流。
另外,在图6及图18中,在分区交界B12的附近配置有第1供气口12及第2供气口22,但也可以在分区交界B12的附近配置第1排气口13及第2排气口23。详细而言,在图6中,在一个方向上,按照第1排气口13、第1供气口12、第2供气口22、第2排气口23的顺序配置,但也可以在一个方向上,按照第1供气口12、第1排气口13、第2排气口23、第2供气口22的顺序配置。即,通过在分区交界B12的附近配置供气口或排气口中的任一方,能够实现在分区内的封闭的气流。
另外,也可以将第1供气口12、第1排气口13、第2供气口22以及第2排气口23配置于远离分区交界B12的位置。图19是表示变形例2中的空气调节系统100D的各构成要素的平面配置的图。如图19所示,本变形例中的第1供气口12及第1排气口13配置于第1分区Z1的与分区交界B12相反的一侧的端部。另外,第2供气口22及第2排气口23配置于第2分区Z2的与分区交界B12相反的一侧的端部。另外,第1供气口12的位置和第2供气口22的位置相对于分区交界B12对称,第1排气口13的位置和第2排气口23的位置相对于分区交界B12对称。
并且,在图19所示的配置中,第1供气口12与第1排气口13的距离也比第1供气口12与第2排气口23的距离短,第2供气口22与第2排气口23的距离也比第2供气口22与第1排气口13的距离短。由此,从第1供气口12吹出的空气被吸入第1排气口13,从第2供气口22吹出的空气被吸入第2排气口23,因此能够在各分区内封闭空气的流动。结果,能够抑制在第1分区Z1与第2分区Z2之间产生空气的对流,能够提高消耗电力的削减效果。
另外,分割空调对象空间R的分区的数量并不限定于2个,也可以分割成3个以上的分区。图20是表示变形例3中的空气调节系统100E的各构成要素的平面配置的图。如图20所示,在本变形例中,将空调对象空间R分割成3个分区,对每个分区进行空气调节及换气。本变形例的空气调节系统100E还具备:第3室内机31,配置于与第2分区Z2相邻的第3分区Z3,对第3分区Z3进行空气调节;以及第3供气口32及第3排气口33,配置于第3分区Z3,用于第3分区Z3的换气。
第1分区Z1及第2分区Z2中的各构成要素的配置与图6所示的实施方式1相同。另外,如图20所示,第3室内机31配置于第3区Z3的中央。而且,在第2分区Z2与第3分区Z3的分区交界B23的附近,第2排气口23与第3排气口33相邻地配置。另外,第3供气口32隔着第3室内机31配置于第3排气口33的相反侧。
另外,如图20所示,第2分区Z2中的第2供气口22的位置和第3分区Z3中的第3供气口32的位置相对于分区交界B23对称。另外,第2分区Z2中的第2排气口23的位置和第3分区Z3中的第3排气口33的位置相对于分区交界B23对称。此外,这里所说的“对称”不仅包括完全对称的情况,还包括大致对称的情况。并且,配置成第2供气口22与第2排气口23的距离比第2供气口22与第3排气口33的距离短,第3供气口32与第3排气口33的距离比第3供气口32与第2排气口23的距离短。结果,能够抑制在第1分区Z1与第2分区Z2之间产生空气的对流,能够提高消耗电力的削减效果。
图21是表示变形例3的空气调节系统100E中的空气的流动的示意图。第1分区Z1及第2分区Z2中的空气的流动与图7所示的实施方式1相同。另外,如图21所示,从第3供气口32吹出的空气被吸入第3排气口33。这样,在区域的数量增加的情况下,通过在各分区配置供气口及排气口这双方,也能够抑制分区间的空气的对流,能够在每个分区封闭空气的流动。另外,通过使各分区内的供气口与排气口的距离比与相邻的分区排气口或供气口的距离短,能够在分区内进行供气及排气,封闭空气的流动,能够提高消耗电力的削减效果。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采用了将第1室内机11、第1供气口12以及第1排气口13配置于空调对象空间R的天花板的结构,但并不限定于此,也可以根据房间的环境等而配置于空调对象空间R的地面或者壁面。对于第2室内机21、第2供气口22以及第2排气口23也是同样的。在该情况下,也配置成第1供气口12与第1排气口13的距离比第1供气口12与第2排气口23的距离短、第2供气口22与第2排气口23的距离比第2供气口22与第1排气口13的距离短即可。
并且,作为空气调节系统100中的、抑制分区间的空气的对流的结构,也可以调节从各室内机吹出的空调空气的风向、或者各供气口的供气风向或各排气口的排气风向。具体而言,空调控制部53也可以控制第1室内机11的风向板115,使得在第2分区Z2没有人的情况下,空调空气不流入第2分区Z2
另外,也可以在第1供气口12及第1排气口13中的至少任一方设置第1风向调节部,在第2供气口22及第2排气口23中的至少任一方设置第2风向调节部。第1风向调节部及第2风向调节部例如是风向板。而且,第1风向调节部进行调节,以使第1供气口12的供气风向及第1排气口13的排气风向中的至少任一方不朝向第2分区Z2。另外,第2风向调节部进行调节,以使第2供气口22的供气风向及第2排气口23的排气方向中的至少任一方不朝向第1分区Z1。第1风向调节部及第2风向调节部可以在配置时通过手动调节并固定,也可以通过控制装置50根据相邻的分区的人的有无来控制。
图22是变形例4中的空气调节系统100的动作流程。本动作流程由控制装置50对各分区执行。首先,判断是否在分区内检测到人(S1)。然后,在检测到人的情况下(S1:是),判断在相邻的分区中是否检测到人(S41)。然后,在相邻的分区中未检测到人的情况下(S41:否),控制室内机及换气的风向(S42)。
具体而言,控制装置50在第1分区Z1中检测到人的情况下且在第2分区Z2中未检测到人的情况下,控制风向板115,以使第1室内机11的吹出风向不朝向第2分区Z2。另外,控制装置50在第1分区Z1中检测到人的情况且在第2分区Z2中未检测到人的情况下,控制第1风向调节部,以使第1供气口12的供气风向及第1排气口13的排气风向不朝向第2分区Z2。对于第2分区Z2也同样地进行控制。
之后,进行基于存储于存储部51的指示内容的空调运转及换气运转(S11)。在此,在相邻分区中未检测到人的情况下,以调节后的风向进行空调运转及换气运转,在相邻区域检测到人的情况下,以规定的风向(例如朝下)的风向进行空调运转及换气运转。
另一方面,在未检测到人的情况下(S1:否),停止室内机及换气运转(S12)。然后,判断是否结束空气调节系统100的运转(S4),在结束运转的情况下(S4:是),停止空气调节系统100A的动作,结束本处理。另一方面,在不结束运转的情况下(S4:否),返回到步骤S1,重复以后的处理。
通过这样构成,能够进一步抑制空气向未检测到人的分区的流入。结果,能够抑制在第1分区Z1与第2分区Z2之间产生空气的对流,能够提高消耗电力的削减效果。
并且,也可以在分区交界B12另外设置抑制分区间的空气的对流的气帘。由此,能够进一步抑制分区间的空气的对流。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采用了具备第1供气风量调节部120及第1排气风量调节部130的结构,但并不限定于此,也可以采用在第1供气口12及第1排气口13中的至少任一方设置第1风量调节部的结构。同样地,也可以采用在第2供气口22及第2排气口23中的至少任一方设置第2风量调节部的结构。另外,在采用了第1供气口12及第1排气口13和第2供气口22及第2排气口23连接于不同的换气装置200的结构的情况下,也可以将各换气装置200中的供气风扇203及排气风扇204设为第1供气风量调节部120及第1排气风量调节部130、以及第2供气风量调节部220及第2排气风量调节部230。在该情况下,通过控制供气风扇203及排气风扇204的转速,控制来自各供气口及各排气口的供气风量及排气风量。
另外,在实施方式1中,在分区内未检测到人的情况下,将室内机设为送风运转(图5的S3),但也可以停止送风。在实施方式2~4中,在分区内未检测到人的情况下,停止了分区内的室内机(图11的S12、图15、图17的S21),但也可以不是停止室内机而是设为送风运转。另外,在实施方式2~4中,在分区内未检测到人的情况下,停止换气,将换气风量设为0(图11的S12、图15、图17的S25),但也可以不将换气风量设为0,而是减少换气风量以使换气风量接近0。在这些情况下,在各分区内空气的流动也封闭,能够削减消耗电力。
另外,上述实施方式中的空气调节系统100的动作流程(图5、图11、图15、图17)按每个分区执行,但也可以对多个分区中的至少一个分区执行。另外,在空气调节系统100中,第1室内机11及第2室内机21不是必需的,可以具备其他的空调设备,也可以是具备第1供气口12、第1排气口13、第2供气口22以及第2排气口23的换气系统。
附图标记说明
11第1室内机;12第1供气口;13第1排气口;14第1检测部;21第2室内机;22第2供气口;23第2排气口;24第2检测部;31第3室内机;32第3供气口;33第3排气口;50控制装置;51存储部;52判定部;53空调控制部;54换气控制部;60室外温度传感器;100、100A、100B、100C、100D、100E空气调节系统;110框体;111热交换器;112风扇;113空调吹出口;114空调吸入口;115风向板;120第1供气风量调节部;130第1排气风量调节部;150操作部;200换气装置;201供气风路;202排气风路;203供气风扇;204排气风扇;220第2供气风量调节部;230第2排气风量调节部;B12分区交界;B23分区交界;R空调对象空间;Z1第1分区;Z2第2分区;Z3第3分区。

Claims (14)

1.一种换气系统,其中,具备:
第1供气口及第1排气口,配置于第1分区并用于该第1分区的换气;以及
第2供气口及第2排气口,配置于与所述第1分区相邻的第2分区并用于该第2分区的换气,
所述第1供气口、所述第1排气口、所述第2供气口以及所述第2排气口配置于同一平面上,
所述第1供气口、所述第1排气口、所述第2供气口以及所述第2排气口在一个方向上按照所述第1排气口、所述第1供气口、所述第2供气口、所述第2排气口的顺序配置,或者
所述第1供气口、所述第1排气口、所述第2供气口以及所述第2排气口在一个方向上按照所述第1供气口、所述第1排气口、所述第2排气口、所述第2供气口的顺序配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换气系统,其中,
所述第1供气口与所述第1排气口的距离比所述第1供气口与所述第2排气口的距离短,
所述第2供气口与所述第2排气口的距离比所述第2供气口与所述第1排气口的距离短。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换气系统,其中,
所述第1分区中的所述第1供气口的位置与所述第2分区中的所述第2供气口的位置相对于所述第1分区与所述第2分区的交界对称,
所述第1分区中的所述第1排气口的位置与所述第2分区中的所述第2排气口的位置相对于所述交界对称。
4.一种空气调节系统,其中,具备:
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换气系统;
第1室内机,配置于所述第1分区并对该第1分区进行空气调节;以及
第2室内机,配置于所述第2分区并对该第2分区进行空气调节。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空气调节系统,其中,
具备检测所述第1分区中的人的检测部,
在所述第1分区中未检测到人的情况下,所述第1室内机停止运转或进行送风运转。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空气调节系统,其中,
具备风量调节部,所述风量调节部在所述第1分区中未检测到人的情况下,将所述第1供气口的供气风量及所述第1排气口的排气风量设为0或使其减少。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空气调节系统,其中,具备:
室外温度传感器;以及
室内温度传感器,
所述风量调节部在所述第1分区中未检测到人的情况下、且所述第1室内机进行制冷运转且由所述室外温度传感器检测出的室外温度比由所述室内温度传感器检测出的室内温度低的情况下,不使所述供气风量及所述排气风量减少,
所述风量调节部在所述第1分区中未检测到人的情况下、且所述第1室内机不是进行制冷运转的情况下,或者,在所述第1分区中未检测到人的情况下、且所述室外温度为所述室内温度以上的情况下,将所述供气风量及所述排气风量设为0或使其减少。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空气调节系统,其中,
所述风量调节部在所述第1分区中检测到人的情况下、且所述第1室内机进行制冷运转且所述室外温度比所述室内温度低的情况下,将所述供气风量及所述排气风量设为最大风量。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空气调节系统,其中,
所述检测部对所述第1分区中的人的数量进行检测,
所述风量调节部在所述第1分区中检测到人的情况下、且所述第1室内机不是进行制冷运转的情况下,或者,在所述第1分区中检测到人的情况下、且所述室外温度为所述室内温度以上的情况下,将所述供气风量及所述排气风量设为与所述人的数量相应的风量。
10.根据权利要求6至9中任一项所述的空气调节系统,其中,
所述风量调节部将所述供气风量和所述排气风量设为相同的风量。
11.根据权利要求4至10中任一项所述的空气调节系统,其中,
具备风向调节部,所述风向调节部进行调节,以使所述第1供气口的供气风向及所述第1排气口的排气风向中的至少任一方不朝向所述第2分区。
12.根据权利要求5至10中任一项所述的空气调节系统,其中,
所述检测部对所述第2分区中的人进行检测,
所述空气调节系统具备风向调节部,
所述风向调节部在所述第1分区中检测到人的情况下、且在所述第2分区中未检测到人的情况下,使所述第1供气口的供气风向及所述第1排气口的排气风向不朝向所述第2分区,
所述风向调节部在所述第1分区及所述第2分区双方检测到人的情况下,使所述第1供气口的供气风向及所述第1排气口的排气风向朝下。
13.根据权利要求4至12中任一项所述的空气调节系统,其中,
所述第1供气口和所述第1排气口在与所述第1分区和所述第2分区的交界正交的方向上分别配置于隔着所述第1室内机的两侧,
所述第2供气口和所述第2排气口在与所述交界正交的方向上分别配置于隔着所述第2室内机的两侧。
14.一种空气调节系统的设置方法,其中,
将第1室内机配置于第1分区,
将第2室内机配置于与所述第1分区相邻的第2分区,
将第1供气口及第1排气口配置于所述第1分区,
将第2供气口及第2排气口配置于所述第2分区,
将所述第1供气口、所述第1排气口、所述第2供气口以及所述第2排气口配置于同一平面上,
将所述第1供气口、所述第1排气口、所述第2供气口以及所述第2排气口在一个方向上按照所述第1排气口、所述第1供气口、所述第2供气口、所述第2排气口的顺序配置,或者
将所述第1供气口、所述第1排气口、所述第2供气口以及所述第2排气口在一个方向上按照所述第1供气口、所述第1排气口、所述第2排气口、所述第2供气口的顺序配置。
CN201980028562.8A 2018-05-30 2019-04-09 换气系统、空气调节系统以及空气调节系统的设置方法 Active CN112154291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PCT/JP2018/020765 WO2019229878A1 (ja) 2018-05-30 2018-05-30 空気調和システムおよび空気調和システムの設置方法
JPPCT/JP2018/020765 2018-05-30
PCT/JP2019/015472 WO2019230201A1 (ja) 2018-05-30 2019-04-09 換気システム、空気調和システムおよび空気調和システムの設置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154291A true CN112154291A (zh) 2020-12-29
CN112154291B CN112154291B (zh) 2022-01-11

Family

ID=6869795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80028562.8A Active CN112154291B (zh) 2018-05-30 2019-04-09 换气系统、空气调节系统以及空气调节系统的设置方法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11976839B2 (zh)
EP (1) EP3805653B1 (zh)
JP (1) JP6964771B2 (zh)
CN (1) CN112154291B (zh)
WO (2) WO2019229878A1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6221936A (zh) * 2023-03-07 2023-06-06 北京科技大学 一种适应变化热需求的分区多模式送风方法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11859845B1 (en) * 2019-01-04 2024-01-02 Renu, Inc. Networked HVAC system having local and networked control
US11859856B1 (en) 2019-01-04 2024-01-02 Renu, Inc. HVAC system with single piece body
US11692750B1 (en) 2020-09-15 2023-07-04 Renu, Inc. Electronic expansion valve and superheat control in an HVAC system
JP2023003126A (ja) * 2021-06-23 2023-01-11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排気装置を有する空気調和装置
WO2023112137A1 (ja) * 2021-12-14 2023-06-22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空調システムおよび空調管理システム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7233982A (ja) * 1994-02-22 1995-09-05 Fujita Corp 室内空気清浄維持システム
US5695396A (en) * 1995-03-17 1997-12-09 Daimler-Benz Aerospace Airbus Gmbh Ventilating system for reducing contaminations in the air of an aircraft
CN1472481A (zh) * 2003-05-22 2004-02-04 上海交通大学 基于室内人数检测的新风控制器
JP2007327702A (ja) * 2006-06-08 2007-12-20 Daikin Ind Ltd 空調ゾーニングシステム
CN101495817A (zh) * 2006-07-31 2009-07-29 大金工业株式会社 空调控制装置以及空调控制方法
CN102639942A (zh) * 2009-09-11 2012-08-15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空调控制系统
JP2013195047A (ja) * 2012-03-23 2013-09-30 Sanki Eng Co Ltd タスク・アンビエント空調システム
JP2018013327A (ja) * 2017-08-30 2018-01-25 高砂熱学工業株式会社 空調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2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1679534B2 (de) * 1967-03-11 1972-09-07 Fa H Krantz, 5100 Aachen Verfahren zum klimatisieren von grossraumbueros od.dgl. und anordnung zur durchfuehrung des verfahrens
AU542354B2 (en) * 1981-10-21 1985-02-21 Mitsubishi Denki Kabushiki Kaisha Ceiling mounted air conditioner
US4711394A (en) * 1987-02-26 1987-12-08 Samuel Glenn W Multiple-unit HVAC energy management system
DE10301335A1 (de) * 2003-01-15 2004-07-29 LGB Lufttechnische Anlagen und Gerätebau GmbH Luftschleiergerät mit Wärmestrahler
KR100531300B1 (ko) * 2003-09-08 2005-11-29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환기시스템의 급/배기 풍량 제어방법
KR100596244B1 (ko) * 2004-04-29 2006-07-03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공조기
KR100577252B1 (ko) * 2004-06-24 2006-05-10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공기청정 겸용 환기시스템
US8033479B2 (en) * 2004-10-06 2011-10-11 Lawrence Kates Electronically-controlled register vent for zone heating and cooling
US9677777B2 (en) * 2005-05-06 2017-06-13 HVAC MFG, Inc. HVAC system and zone control unit
US20080277486A1 (en) * 2007-05-09 2008-11-13 Johnson Controls Technology Company HVAC control system and method
JP5312055B2 (ja) * 2009-01-07 2013-10-09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空気調和システム
JP5528833B2 (ja) * 2010-01-29 2014-06-25 三洋電機株式会社 換気制御装置
DE102010044590B4 (de) * 2010-09-07 2022-04-21 H. Lüdi + Co. Ag Anordnung zur Belüftung eines Raums, insbesondere eines Laborraums und Verwendung eines Zuluftkanals
KR20130120604A (ko) * 2012-04-26 2013-11-05 에스케이텔레콤 주식회사 외기 도입을 위한 건물 에너지 관리 방법 및 이를 위한 장치
JP6091655B2 (ja) * 2013-11-29 2017-03-08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空調システム
JP6336269B2 (ja) * 2013-12-13 2018-06-06 株式会社竹中工務店 空調システム
US20150204551A1 (en) * 2013-12-30 2015-07-23 Degree Controls, Inc. Energy saving method for room level heating and cooling system
JP6246238B2 (ja) * 2014-02-03 2017-12-13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電力制御システム、健康管理機器、運動計測機器及び電力指令装置
JP6150742B2 (ja) 2014-02-24 2017-06-21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熱交換換気装置
US9557070B2 (en) * 2015-05-07 2017-01-31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Air conditioner and method for controlling the same

Patent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7233982A (ja) * 1994-02-22 1995-09-05 Fujita Corp 室内空気清浄維持システム
US5695396A (en) * 1995-03-17 1997-12-09 Daimler-Benz Aerospace Airbus Gmbh Ventilating system for reducing contaminations in the air of an aircraft
CN1472481A (zh) * 2003-05-22 2004-02-04 上海交通大学 基于室内人数检测的新风控制器
JP2007327702A (ja) * 2006-06-08 2007-12-20 Daikin Ind Ltd 空調ゾーニングシステム
CN101495817A (zh) * 2006-07-31 2009-07-29 大金工业株式会社 空调控制装置以及空调控制方法
CN102639942A (zh) * 2009-09-11 2012-08-15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空调控制系统
JP2013195047A (ja) * 2012-03-23 2013-09-30 Sanki Eng Co Ltd タスク・アンビエント空調システム
JP2018013327A (ja) * 2017-08-30 2018-01-25 高砂熱学工業株式会社 空調装置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6221936A (zh) * 2023-03-07 2023-06-06 北京科技大学 一种适应变化热需求的分区多模式送风方法
CN116221936B (zh) * 2023-03-07 2023-09-05 北京科技大学 一种适应变化热需求的分区多模式送风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6964771B2 (ja) 2021-11-10
EP3805653A4 (en) 2021-07-21
WO2019230201A1 (ja) 2019-12-05
CN112154291B (zh) 2022-01-11
EP3805653A1 (en) 2021-04-14
US11976839B2 (en) 2024-05-07
WO2019229878A1 (ja) 2019-12-05
EP3805653B1 (en) 2023-10-25
US20210025617A1 (en) 2021-01-28
JPWO2019230201A1 (ja) 2020-12-1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2154291B (zh) 换气系统、空气调节系统以及空气调节系统的设置方法
US20190203971A1 (en) Heat exchange-type ventilation device
CN111630324A (zh) 空调系统及换气装置
JP7330298B2 (ja) 空気調和システム
KR101542430B1 (ko) 에너지절감형 바닥공조시스템
JP7097962B2 (ja) 空調制御システム
JP2014173826A (ja) 全熱交換型の換気装置
US20210048199A1 (en) Air-conditioning system
JP2021001699A (ja) 排気グリルおよび換気システム
US11859837B2 (en) Heating, ventilation, and air conditioning system economizers having sliding doors
KR101203999B1 (ko) 혼합 공기조화 시스템 및 그 제어 방법
US20240003580A1 (en) Air-conditioning system, controller for air-conditioning apparatus, and control method for air-conditioning apparatus
KR20180035291A (ko) 공기조화 시스템
JP4425695B2 (ja) 換気空調装置
JP2020165606A (ja) 空調システム
JP7357511B2 (ja) 空調システム
JP3144884B2 (ja) 空気調和機
JP7132526B2 (ja) 追加換気装置および空気調和装置の選定方法、および、空調換気システム
JP7437552B2 (ja) 換気システムおよび換気方法
JP7262666B2 (ja) 換気空気調和システム
KR101527609B1 (ko) 공기 조화 시스템 및 그의 제어방법
KR20180035290A (ko) 공기조화 시스템
JP4346295B2 (ja) 空調機の風量制御装置
JP3100181B2 (ja) 可変風量型空気調和機の換気量制御装置
JP3015551B2 (ja) 空気調和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