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2154055B - 层叠剥离容器的制造方法 - Google Patents

层叠剥离容器的制造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2154055B
CN112154055B CN201980027352.7A CN201980027352A CN112154055B CN 112154055 B CN112154055 B CN 112154055B CN 201980027352 A CN201980027352 A CN 201980027352A CN 112154055 B CN112154055 B CN 112154055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ntainer
container body
manufacturing
pressing
body por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80027352.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2154055A (zh
Inventor
江口铁明
樽野真辅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Kyoraku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Kyoraku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8132449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7100252B2/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8132462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7037058B2/ja
Application filed by Kyoraku Co Ltd filed Critical Kyoraku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1215405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15405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215405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154055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9WORKING OF PLASTICS; WORKING OF SUBSTANCES IN A PLASTIC STATE IN GENERAL
    • B29CSHAPING OR JOINING OF PLASTICS; SHAPING OF MATERIAL IN A PLASTIC STAT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FTER-TREATMENT OF THE SHAPED PRODUCTS, e.g. REPAIRING
    • B29C49/00Blow-moulding, i.e. blowing a preform or parison to a desired shape within a mould; Apparatus therefor
    • B29C49/22Blow-moulding, i.e. blowing a preform or parison to a desired shape within a mould; Apparatus therefor using multilayered preforms or paris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DCONTAINERS FOR STORAGE OR TRANSPORT OF ARTICLES OR MATERIALS, e.g. BAGS, BARRELS, BOTTLES, BOXES, CANS, CARTONS, CRATES, DRUMS, JARS, TANKS, HOPPERS, FORWARDING CONTAINERS; ACCESSORIES, CLOSURES, OR FITTINGS THEREFOR; PACKAGING ELEMENTS; PACKAGES
    • B65D1/00Containers having bodies formed in one piece, e.g. by casting metallic material, by moulding plastics, by blowing vitreous material, by throwing ceramic material, by moulding pulped fibrous material, by deep-drawing operations performed on sheet material
    • B65D1/02Bottles or similar containers with necks or like restricted apertures, designed for pouring content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Ceramic Engineering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Containers Having Bodies Formed In One Piece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层叠剥离容器的制造方法,其目的在于,可以从外壳彻底剥离内袋。一种层叠剥离容器的制造方法,其具备容器主体成型工序和预剥离工序,所述层叠剥离容器具备容器主体,其具有外壳以及内袋,所述外壳具有口部和躯干部,所述容器主体成型工序中,通过成型树脂形成所述容器主体,所述预剥离工序中,通过多次重复所述躯干部的压缩及复原使所述内袋从所述外壳剥离。

Description

层叠剥离容器的制造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层叠剥离容器的制造方法以及层叠剥离容器。
【背景技术】
(第1观点)
层叠剥离容器的容器主体提出了各种具备有底圆筒状的躯干部、连接于躯干部的圆筒状的口部的物品。层叠剥离容器的容器主体通过以型坯为模具成型为筒状而制造,容器主体形成有外壳和设于外壳内侧的内袋。此内袋内收容内置物,用户压缩层叠剥离容器使内袋的内置物流出,则空气进入外壳和内袋内部,内袋从外壳的内表面剥离。
内袋不限于从外壳的内表面向圆周方向均匀地被剥离,在制造容器主体的过程中,存在从外壳的内表面预先剥离内袋的情况(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专利文献1的容器主体的制造方法中,通过用两件带形构件夹住躯干部的状态下旋转容器主体,躯干部的周面被两件带形构件按压,其结果为,躯干部被压缩。
(第2观点)
层叠剥离容器的容器主体提出了各种具备有底圆筒状的躯干部、连接于躯干部的圆筒状的口部的物品。层叠剥离容器的容器主体通过以型坯为模具成型为筒状而制造,容器主体形成有外壳和设于外壳内侧的内袋。此内袋内收容内置物,用户压缩层叠剥离容器使内袋的内置物流出,则空气进入外壳和内袋内部,内袋从外壳的内表面剥离。
内袋不限于从外壳的内表面向圆周方向均匀地被剥离,在制造容器主体的过程中,存在从外壳的内表面预先剥离内袋的情况(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专利文献1的容器主体的制造方法中,使容器主体旋转的同时按压外壳,从而从外壳的内表面将内袋以圆周方向均匀地剥离。如专利文献1容器主体的躯干部为圆筒状的情况下,使容器主体旋转时,可保持按压机构与躯干部的被按压面的位置关系。因此,外壳以圆周方向均匀地被按压,其结果为,内袋从外壳的内表面以圆周方向均匀地被剥离。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特开2016-078417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第1观点)
专利文献1的制造方法中,由于两件带形构件的对向间隔恒定,专利文献1的制造方法会有躯干部被压缩的状态不易持续、内袋不易从外壳的内表面剥离的情况。
本发明是鉴于这种情况作出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层叠剥离容器的制造方法,内袋可以从外壳彻底剥离。
(第2观点)
存在容器主体具有扁平的躯干部的情况,即,容器主体的躯干部具有圆度小的部分的情况。在此,圆度定义为,在正交于口部的中心轴的面的截面观察躯干部时,躯干部的最小直径除以躯干部的最大直径的值。在具有扁平的躯干部的容器主体适用专利文献1的制造方法的情况下,若按照躯干部的最大直径部分决定按压机构的配置,躯干部的最大直径部分被按压机构确实按压,然而相比于此,躯干部的最小直径部分被按压机构的按压将不充分。其结果为,在具有扁平的躯干部的容器主体适用专利文献1的制造方法,内袋无法从外壳的内表面向圆周方向均匀地剥离的可能性将变高。
发明是鉴于这种情况作出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层叠剥离容器的制造方法以及层叠剥离容器,即使容器主体具有扁平的躯干部,内袋也可以从外壳更均匀得剥离。
【用于解决问题的方案】
(第1观点)
根据本发明,可提供一种层叠剥离容器的制造方法,其具备容器主体成型工序和预剥离工序,所述层叠剥离容器具备容器主体,其具有外壳以及内袋,所述外壳具有口部和躯干部,所述容器主体成型工序中,通过成型树脂形成所述容器主体,所述预剥离工序中,通过多次重复所述躯干部的压缩及复原使所述内袋从所述外壳剥离。
根据本发明所涉及的层叠剥离容器的制造方法,通过多次重复所述躯干部的压缩及复原使所述内袋从所述外壳剥离,从而确保内袋从外壳彻底剥离。
以下,例示本发明的各种实施方式。以下示出的实施方式可相互组合。
优选所述预剥离工序中,输送所述容器主体的同时进行所述剥离,所述容器主体的输送方向设有多个排列的窄幅间隙,其宽度比所述躯干部窄,所述容器主体通过所述窄幅间隙时,所述躯干部被压缩。
优选所述窄幅间隙由一对夹持部构成,所述一对夹持部的至少一方具有向所述窄幅间隙呈现凸状的弯曲面。
优选所述弯曲面是辊的外周面。
优选所述容器主体由输送机构输送,所述输送机构具有第1以及第2输送部,第1以及第2输送部可移动地配置为,向所述窄幅间隙输送所述容器主体,且第1输送部和第2输送部呈现为上下方向对向,所述容器主体的底部放置于第1输送部上,所述口部的正上方放置第2输送部。
优选所述外壳具有扁平的所述躯干部,所述预剥离工序中,使所述躯干部的长轴对齐于所述躯干部进入所述窄幅间隙的方向的状态下,使所述躯干部通过所述窄幅间隙。
优选所述预剥离工序是在所述容器主体内收容内置物之前实施的。
优选所述预剥离工序是以所述容器主体的轴为中心,使所述容器主体不旋转的情况下,多次重复所述躯干部的压缩及复原。
(第2观点)
根据本发明提供一种层叠剥离容器的制造方法,其具备容器主体成型工序和预剥离工序,所述层叠剥离容器具备容器主体,其具有外壳以及内袋,所述外壳具有口部和躯干部,所述躯干部构成为,以正交于所述口部中心轴的面为截面时,所述躯干部的最小直径除以最大直径的值作为所述躯干部的圆度时,所述圆度可变,所述容器主体成型工序中,通过成型树脂形成所述容器主体,所述预剥离工序中,所述躯干部中被按压面偏离于所述圆度成为最小的位置,从所述躯干部的外侧用按压机构按压所述被按压面的同时,使所述躯干部旋转或沿着所述被按压面的外周使所述按压机构移动。
根据本发明所涉及的层叠剥离容器的制造方法,被按压面偏离于所述圆度成为最小的位置,从所述躯干部的外侧用按压机构按压所述被按压面。因此,即使容器主体具有扁平的躯干部,外壳也会向圆周方向均匀按压,其结果为,即使容器主体具有扁平的躯干部,内袋也可以从外壳更均匀得剥离。
以下,例示本发明的各种实施方式。以下示出的实施方式可相互组合。
优选在该方法中,所述躯干部形成为从所述圆度成为最小的位置侧向所述口部侧逐渐变细。
优选在该方法中,所述按压机构具备各具有带部的第1以及第2按压体,所述预剥离工序中,第1按压体的带部和第2按压体的带部之间夹着所述被按压面并按压所述被按压面的同时,通过使第1按压体的带部相对于第2按压体的带部移动,使所述容器主体旋转。
优选一种层叠剥离容器,其具备具有外壳以及内袋的容器主体,所述外壳具有口部和躯干部,所述内袋从所述外壳的内表面剥离,所述躯干部构成为,以正交于所述口部中心轴的面为截面时,所述躯干部的最小直径除以最大直径的值作为所述躯干部的圆度时,所述躯干部中,所述圆度从所述圆度成为最小的位置向所述口部侧呈现逐渐变高。
优选在该层叠剥离容器中,所述躯干部形成为从所述圆度成为最小的位置侧向所述口部侧逐渐变细。
【附图说明】
图1中,图1A是以第1观点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制造方法制造的层叠剥离容器1的主视图,图1B是图1A所示的层叠剥离容器1的立体图,图1C是图1A所示的AA端视图。
图2表示图1所示的层叠剥离容器1的垂直截面。
图3表示第1观点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制造方法所使用的输送机构30以及按压机构40的立体图。
图4中,图4A是按压机构40的俯视图,图4B是按压机构40的右视图,图4C是按压机构40的主视图。
图5表示实施预剥离工序时的立体图。
图6中,图6A是表示实施预剥离工序时的右视图,图6B是表示实施预剥离工序时的俯视图且省略图示输送机构30。
图7中,图7A是图1所示的A1-A1端视图,图7B是图1所示的B-B端视图,图7C是图1所示的C-C端视图。
图8中,图8A是表示实施预剥离工序时的立体图,图8B是表示实施预剥离工序时的主视图。
图9表示预剥离工序所使用的制造装置的变形例1的立体图。
图10表示预剥离工序所使用的制造装置的变形例2的俯视图。
图11表示预剥离工序所使用的制造装置的变形例3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1.第1观点的实施方式
1-1.层叠剥离容器1的结构说明
如图1A、图1B以及图2所示,层叠剥离容器1具备容器主体3和阀部件4。容器主体3具备收容内置物的躯干部7、从躯干部7吐出内置物的口部9。口部9安装有帽(省略图示)。
容器主体3在躯干部7以及口部9中具备外壳12和内袋14。伴随内置物的减少内袋14从外壳12的内表面剥离,从而内袋14离开外壳12的内表面而收缩。
如图1A以及图1B所示,躯干部7是有底筒形构件,躯干部7具备锥形部7A、扁平状部7B、底部7C。躯干部7的周面从扁平状部7B侧至锥形部7A侧呈现光滑下摆的曲面。锥形部7A从扁平状部7B侧至口部9侧形成为逐渐变细。锥形部7A是筒形构件,锥形部7A的周面的截面形状呈现圆形状或椭圆形状。图1C所示的端面为锥形部7A的周面的端面,该端面在后述的预剥离工序中被按压机构按压。扁平状部7B也是筒形构件,扁平状部7B的周面的截面形状呈现略椭圆形状。锥形部7A和扁平状部7B相连接,锥形部7A形成在扁平状部7B的上侧。并且,扁平状部7B和底部7C相连接,扁平状部7B形成在底部7C的上侧。口部9连接于躯干部7的上部。口部9是圆筒形构件。
为提高复原性,外壳12形成为比内袋14壁厚。外壳12例如由低密度聚乙烯、直链状低密度聚乙烯、高密度聚乙烯、聚丙烯、乙烯-丙烯共聚物和它们的混合物等构成。外壳12可以为多层构成。内袋14优选为多层构成。例如,与外壳12接触的层可使用乙烯-乙烯醇共聚物(EVOH)树脂构成的EVOH层,与内置物接触的层,可使用内表面层,其由以下构成:例如由低密度聚乙烯、直链状低密度聚乙烯、高密度聚乙烯、聚丙烯、乙烯-丙烯共聚物及其混合物等聚烯烃。并且,在上述EVOH层和内表面层之间,优选使用黏接层。
如图2所示,阀部件4安装于形成在躯干部7的外气导入孔15,调节外壳12和内袋14之间的中间空间21与外部空间S之间的空气的进出。外气导入孔15是仅设置于外壳12的贯通孔,未到达内袋14。阀部件4具备构成为连通中间空间21和外部空间S的筒体5、可移动得收容于筒体5内的移动体6。筒体5以及移动体6由射出成型等形成。移动体6优选为球状。
1-2.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制造方法所使用的结构说明
如后述,本实施方式的制造方法具备容器主体成型工序和预剥离工序。预剥离工序所使用的制造装置具备输送机构30和按压机构40。
<输送机构30>
输送机构30具有强制输送容器主体3的功能。图5、图6A以及图6B所示的箭头A对应输送机构30的输送方向(容器主体3的前进方向)。如图3所示,输送机构30具有第1输送部31和第2输送部32。第1输送部31以及第2输送部32是带输送机,第1输送部31和第2输送部32以上下方向对向配置。第1输送部31具有带31A和驱动部31B,第2输送部32具有带32A和驱动部32B。驱动部31B旋转而使带31A移动,驱动部32B旋转而使带32A移动。带31A的移动方向以及带32A的移动方向相同,并且,带31A的移动速度以及带32A的移动速度相同。第1输送部31的带31A上方放置容器主体3的底部7C,第2输送部32的带32A的正下方放置容器主体3的口部9。也就是说,容器主体3的上下夹在第1输送部31的带31A和第2输送部32的带32A之间。由此,防止容器主体3在通过按压机构40的过程中的倾倒。
<按压机构40>
如图4A~图4C所示,按压机构40构成为按压躯干部7的周面。按压机构40具备第1以及第2夹持部42A、42B、旋转轴43、主体部44、保持部45。第1以及第2夹持部42A、42B对应于一对夹持部。第1以及第2夹持部42A、42B的至少一方具有向窄幅间隙41呈现凸状的弯曲面Sf。如图4A所示,实施方式中,第1以及第2夹持部42A、42B构成为圆柱状的辊,弯曲面Sf形成于各个第1以及第2夹持部42A、42B。也就是说,弯曲面Sf是辊的外周面。通过使弯曲面Sf抵接躯干部7而按压躯干部7,其结果为,躯干部7被压缩。另外,第1以及第2夹持部42A、42B由树脂构成为优选。这是因为第1以及第2夹持部42A、42B按压躯干部7时,抑制躯干部7受损。
在容器主体3的前进方向观察时,第1夹持部42A位于右侧,第2夹持部42B位于左侧。按压机构40具备7对第1以及第2夹持部42A、42B,但不限于7对。多个窄幅间隙41配置于按压机构40。具体而言,第1夹持部42A和第2夹持部42B之间形成有窄幅间隙41。多个窄幅间隙41以直线状排列在容器主体3的前进方向(输送方向),在实施方式中,容器主体3依次通过7个窄幅间隙41。窄幅间隙41的宽度比躯干部7的周面中被按压部分的直径窄。因此,容器主体3通过窄幅间隙41时,由第1以及第2夹持部42A、42B按压容器主体3从而被压缩,其结果为,内袋14从外壳12的内表面剥离。第1以及第2夹持部42A、42B固定于旋转轴43。旋转轴43可旋转得保持在保持部45。保持部45的一端侧固定在主体部44,保持部45的另一端侧保持着旋转轴43。
1-3.层叠剥离容器的制造方法
本实施方式的制造方法具备容器主体成型工序和预剥离工序。以下对这些工序进行说明。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制造方法也适用于不具有扁平的躯干部的层叠剥离容器,即,以具有圆筒状的躯干部的层叠剥离容器为首的各种形状的层叠剥离容器,但本实施方式中将该制造方法适用于具有扁平的躯干部7的层叠剥离容器1。
1-3-1.容器主体成型工序
容器主体成型工序中,通过成型树脂从而形成容器主体3。在此省略了容器主体成型工序的图示,容器主体成型工序中,从挤出装置挤出具备与所要制造的容器主体3对应的层叠结构的熔融状态的层叠型坯,将该熔融状态的层叠型坯安装在吹塑成型用的组合模具中并将组合模具闭合。向容器主体3的口部9侧的开口部插入吹塑喷嘴,在关闭组合模具的状态下向组合模具的腔室内吹入空气。此后,打开组合模具,取出吹塑成型品(对应于容器主体3)。
1-3-2.预剥离工序
如图5、图6A以及图6B所示,预剥离工序中,多次重复躯干部7的压缩及复原使容器主体3的内袋14从外壳12的内表面剥离。并且,预剥离工序在容器主体3内收容内置物之前实施。也就是说,预剥离工序中,通过在容器主体3内收容内置物之前多次重复躯干部7的压缩及复原,在容器主体3内收容内置物之前使容器主体3的内袋14从外壳12的内表面剥离。由此,用户使用层叠剥离容器,在空气流入内袋14和外壳12之间时,内袋14将从外壳12的内表面以外壳12的圆周方向均匀的剥离。
预剥离工序中,通过使用按压机构40按压躯干部7的周面,从而压缩躯干部7。实施方式的制造方法中,将容器主体3形成外气导入孔15之后外气导入孔15安装阀部件4之前实施预剥离工序的情况作为一个例子进行说明。
如图5所示,预剥离工序中,将容器主体3放置于输送机构30上,向按压机构40强制移动容器主体3。如此,通过向按压机构40强制移动容器主体3,使多个容器主体3被连续剥离处理,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制造方法适合整合到生产在线。容器主体3进入到按压机构40的窄幅间隙时,躯干部7将被第1以及第2夹持部42A、42B按压。容器主体3通过窄幅间隙41时,躯干部7将被第1以及第2夹持部42A、42B按压而被压缩,躯干部7从第1以及第2夹持部42A、42B分离时,躯干部7将从被压缩的状态复原。因按压机构40设有多个窄幅间隙41,容器主体3通过按压机构40时,躯干部7将多次重复压缩和从压缩的状态复原。由此,内袋14从外壳12的内表面有效地剥离。
如图4A以及图5所示,因第1以及第2夹持部42A、42B形成有弯曲面Sf,躯干部7通过窄幅间隙41时,可避免第1以及第2夹持部42A、42B伤害躯干部7。另外,因第1以及第2夹持部42A、42B由圆柱状的辊构成,躯干部7通过窄幅间隙41时,第1以及第2夹持部42A、42B将轴旋转。由此,第1以及第2夹持部42A、42B和躯干部7的摩擦被抑制,更可靠地避免第1以及第2夹持部42A、42B伤害躯干部7。
并且,如图6A所示,预剥离工序中,容器主体3的上下被夹在第1输送部31的带31A和第2输送部32的带32A之间。因此,通过第1以及第2夹持部42A、42B按压容器主体3,从而防止容器主体3的跌倒。
并且,如图6B所示,预剥离工序中,躯干部7的四面被第1以及第2夹持部42A、42B包围的状态下,由第1以及第2夹持部42A、42B按压躯干部7。也就是说,躯干部7将同时从四个方向收到按压,因此,躯干部7的广范围将被同时按压。因此,抑制躯干部7中被压缩的部分发生偏离的同时,躯干部7的压缩程度将变大。因而,实施方式的预剥离工序中,内袋14从外壳12的内表面剥离的效率将被提高。
如图1C以及图6B所示,预剥离工序中优选将躯干部7的长轴bx对齐于躯干部7向窄幅间隙41进入的方向(参照箭头A)的状态下,使躯干部7通过窄幅间隙41。由此,除了上流侧的一对第1以及第2夹持部42A、42B,躯干部7也易于同时抵接下流侧的一对第1以及第2夹持部42A、42B。其结果为,躯干部7将同时从四个方向更可靠地被按压,更可靠地提高从外壳12的内表面剥离内袋14的效率。并且,窄幅间隙41的宽度的设定基于躯干部7的短轴直径,因此,即使躯干部7的短轴ax对齐于躯干部7向窄幅间隙41进入的方向(参照箭头A),躯干部7也将不易进入窄幅间隙41。因此,通过将躯干部7的长轴bx对齐于躯干部7向窄幅间隙41进入的方向(参照箭头A)的状态下,使躯干部7通过窄幅间隙41,躯干部7将顺利进入窄幅间隙41,抑制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制造方法所使用的生产线停滞的情况。
1-3-3.层叠剥离容器的制造方法的其他事项
预剥离工序可在任意时间点实施。例如,预剥离工序可实施于形成外气导入孔15的工序之前,也可实施于之后。形成外气导入孔15之后实施预剥离工序,则外部空间S的外部空气将从外气导入孔15流入外壳12和内袋14之间,因此,内袋14将更可靠地从外壳12的内表面剥离。并且,预剥离工序可实施于形成阀部件4的工序之前,也可实施于之后。
1-4.第1观点的实施方式的效果
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制造方法的预剥离工序中,多次重复躯干部7的压缩及复原。在此,在躯干部7复原时,因外壳12的弹性力(复原力)和内袋14的弹性力(复原力)不同,外壳12以及内袋14将发生相互分离的作用。也就是说,通过多次重复躯干部7的压缩及复原,此作用被多次重复,其结果为,内袋14从外壳12的内表面更可靠地剥离。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制造方法的使用不限于具有扁平的躯干部7的层叠剥离容器1。也就是说,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制造方法,无论层叠剥离容器的躯干部的形状均可适用。而且,在适用于上述情况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制造方法所达到的效果,与适用于具有扁平的躯干部7的层叠剥离容器1所达到的效果相同。
在此探讨将专利文献1的制造方法适用于具有扁平的躯干部的容器主体的情况。躯干部的短径部被带形构件夹住时与躯干部的长径部被带形构件夹住时相比,躯干部被带形构件按压的力将减弱。因此,将专利文献1的制造方法适用于具有扁平的躯干部的容器主体时,会有躯干部将无法保持于带形构件,容器主体跌倒的情况。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制造方法中,容器主体3的上下夹在第1输送部31的带31A和第2输送部32的带32A之间的状态下,由按压机构40按压躯干部7。因此,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制造方法在实施预剥离工序时,防止因容器主体3的形状而导致的容器主体3的倾倒。
并且,专利文献1的制造方法中为了旋转容器主体,需要微调一对带形构件的对向间隔等事项。相对于此,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制造方法的预剥离工序中,不以容器主体3的轴为中心旋转容器主体3,多次重复躯干部7的压缩及复原。因此,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制造方法中可减少调节制造装置的麻烦。
2.第2观点的实施方式
2-1.层叠剥离容器1的结构说明
因与第1观点的1-1.层叠剥离容器1的结构说明相同,省略第2观点的实施方式的层叠剥离容器1的说明。
2-2.躯干部7的圆度的说明
躯干部7的形状根据接下来说明的圆度定义。在正交于口部9的中心轴的面的截面观察躯干部7时,圆度为躯干部7的最小直径R1除以躯干部7的最大直径R2的值。任意的筒形构件的圆度越高,筒形构件的截面形状接近圆形状,任意的筒形构件的圆度越低,筒形构件的扁平程度变大。
如图7A~图7C所示,躯干部7构成为圆度可变。锥形部7A的圆度大于扁平状部7B的圆度。具体而言,图7A所示的锥形部7A的端面中,锥形部7A为圆形状。因此,图7A所示的锥形部7A的端面中,锥形部7A的圆度为1。
并且,图7B所示的锥形部7A的端面中,锥形部7A形成为椭圆状,锥形部7A的圆度小于1。
而且,图7C所示的扁平状部7B的端面中,扁平状部7B形成为大致椭圆状,图7C所示的扁平状部7B端面中扁平状部7B的圆度更小于图7B所示的锥形部7A端面中锥形部7A的圆度。
如上所述,锥形部7A的圆度根据锥形部7A的部位不同时,即,锥形部7A的圆度并非恒定,存在锥形部7A的圆度具有最小值和最大值的情况。并且,扁平状部7B的圆度根据扁平状部7B的部位不同时,即,扁平状部7B的圆度并非恒定,存在扁平状部7B的圆度具有最小值和最大值的情况。锥形部7A的圆度的最小值为扁平状部7B的圆度的最大值以上。在锥形部7A与扁平状部7B连接的部分,锥形部7A的圆度和扁平状部7B的圆度相同。
并且,实施方式中躯干部7的圆度成为最小的位置配置于扁平状部7B。而且,躯干部7形成为从躯干部7的圆度成为最小的位置侧至锥形部7A侧呈现逐渐变细。也就是说,躯干部7形成为躯干部7的圆度成为最小的位置侧至后述的被按压面fc侧(参照图8B)呈现逐渐变细。
2-3.层叠剥离容器的制造方法
本实施方式的制造方法具备容器主体成型工序和预剥离工序。以下说明这些工序。
2-3-1.容器主体成型工序
容器主体成型工序中,通过成型树脂从而形成容器主体3。在此省略了容器主体成型工序的图示,容器主体成型工序中,从挤出装置挤出对具备与所要制造的容器主体3对应的层叠结构的熔融状态的层叠型坯,将该熔融状态的层叠型坯放置在吹塑成型用的组合模具中并将组合模具闭合。向容器主体3的口部9侧的开口部插入吹塑喷嘴,在关闭组合模具的状态下向组合模具的腔室内吹入空气。此后,打开组合模具,取出吹塑成型品(对应于容器主体3)。
3-2.预剥离工序
预剥离工序中,通过使用按压机构40按压躯干部7,从容器主体3的外壳12的内表面剥离内袋14。如图8A所示,预剥离工序的制造装置具备输送机构30和按压机构40。实施方式的制造方法中,将容器主体3形成外气导入孔15之后外气导入孔15安装阀部件4之前实施预剥离工序的情况作为一个例子进行说明。
输送机构30为带输送机,具有将容器主体3向箭头A方向输送的功能。按压机构40具备具有带部48c、49c的第1以及第2按压体48、49。带部48c由一对支承柱48e支承,带部49c由一对支承柱49e支承。例如,旋转驱动一对支承柱48e的至少一方、或另设咬合于带部48c的驱动轴而旋转驱动该驱动轴。由此,带部48c向箭头A方向移动。
带部48c、49c按压躯干部7的周面。如图8B所示,由带部48c、49c按压的躯干部7的周面称为被按压面fc。躯干部7的被按压面fc为锥形部7A的周面的局部或全部,躯干部7的被按压面fc偏离躯干部7中圆度成为最小的位置。也就是说,带部48c、49c抵接于锥形部7A的周面而按压锥形部7A,带部48c、49c并不抵接于躯干部7中圆度成为最小的位置。如上所述。躯干部7中圆度成为最小的位置配置于扁平状部7B。
应予说明,带部48c、49c也可抵接于扁平状部7B的周面。也就是说,若带部48c、49c不抵接于躯干部7中圆度成为最小的位置,带部48c、49c也可抵接于扁平状部7B。这种情况下,躯干部7的被按压面fc为锥形部7A的周面的局部或全部和扁平状部7B的周面的局部。
如图8A以及图8B所示,在预剥离工序中,带部48c和带部49c之间夹着容器主体3的躯干部7按压躯干部7的被按压面fc的同时,沿着躯干部7的外周使按压机构40移动。具体而言,带部48c和带部49c之间夹着容器主体3的躯干部7按压躯干部7的被按压面fc的同时,使带部48c对于带部49c相对移动。实施方式中带部48c移动而带部49c停止。通过使带部48c对于带部49c相对移动,容器主体3将旋转。因躯干部7的被按压面fc形成在偏离躯干部7中圆度成为最小的位置的范围,从而抑制躯干部7的被按压面fc的截面形状成为偏离圆形状的形状。因此,使带部48c对于带部49c相对移动时,可维持带部48c、49c与躯干部7的被按压面fc的位置关系。因此,由带部48c、49c向圆周方向均匀地按压被按压面fc,其结果为,内袋14从外壳12的内表面向圆周方向均匀地被剥离。
如图8A所示,按压机构40沿着躯干部7的外周移动时,输送机构30将容器主体3向一个方向(箭头A方向)输送。因此,预剥离工序中,容器主体3旋转的同时向一个方向(箭头A方向)移动。因此,多个容器主体3被连续剥离处理,适合整合到生产在线。
3-2-1.预剥离工序的变形例1:支承板48f、49f
如图9所示,按压机构40也可具备支承板48f、49f。支承板48f、49f附设于带部48c、49c。按压机构40按压躯干部7的状态下,带部48c、49c配置于躯干部7和支承板48f,49f之间。支承板48f、49f固定于未图示的基板构成为不易弯曲。远离支承柱48e、49e的部位中由于带部48c、49c的弯曲而存在引起躯干部7不易被按压的情况,但通过使按压机构40具备支承板48f、49f,带部48c、49c的弯曲被抑制而更可靠地按压躯干部7。
3-2-2.预剥离工序的变形例2:带部48c、49c的间隔
如图10所示,带部48c和带部49c之间的间隔可以构成为逐渐变窄。也就是说,带部48c和带部49c之间的间隔在容器主体3送入侧的区域r1以及容器主体3送出侧的区域r2中变宽,但在送入侧的区域r1和送出侧的区域r2之间的区域r3中也可变窄。由此,使容器主体3易送入带部48c和带部49c之间的同时,使容器主体3易送出自带部48c和带部49c之间。
3-2-3.预剥离工序的变形例3:按压辊70
实施方式的预剥离工序中,按压机构40是具有旋转躯干部7的功能,但不限于此。如图11所示,按压机构40也可以代替带部48c、49c具备按压辊70和旋转机构71。旋转机构71具有轴71A。按压辊70可自由旋转(自由自转)地设于旋转机构71的轴71A,旋转机构71的轴71A构成为可以层叠剥离容器1为中心公转。轴71A通过以层叠剥离容器1为中心公转,按压辊70按压被按压面fc的同时沿着被按压面fc的外周移动。按压辊70沿着被按压面fc的外周移动时,按压辊70将自转。由此,按压辊70与被按压面fc的摩擦被抑制,躯干部7的受损的情况将被抑制。按压辊70按压被按压面fc的同时沿着被按压面fc的外周(outercircumference)移动,从而使被按压面fc的全周(entire circumference)被均匀地按压,其结果为,内袋14从外壳12的内表面向圆周方向被均匀地剥离。
2-3-3.层叠剥离容器的制造方法的其他事项
预剥离工序的制造装置具备输送机构30。由此,预剥离工序的制造装置可缩短预剥离工序所需的时间、可调节容器主体3的躯干部7的按压时间。预剥离工序的制造装置也可不具备输送机构30。带部48c与带部49c之间夹着容器主体3的躯干部7按压躯干部7的被按压面fc的同时,沿着躯干部7的外周移动按压机构40,按压机构40不仅产生旋转容器主体3的作用,还产生将容器主体3向一个方向(箭头A方向)移动的作用。
实施方式中,带部49c即可停止也可移动。例如,带部49c可以构成为比带部48c低速地向箭头A方向移动,带部49c也可以构成为比带部48c以更慢的速度向箭头A方向的反方向移动。
预剥离工序可在任意时间点实施。例如,预剥离工序可实施于形成外气导入孔15的工序之前,也可实施于之后。形成外气导入孔15之后实施预剥离工序,则外部空间S的外部空气将从外气导入孔15流入外壳12和内袋14之间,因此,内袋14将更可靠地从外壳12的内表面剥离。并且,预剥离工序可实施于形成阀部件4的工序之前,也可以在之后实施。
2-4.第2观点的实施方式的效果
从躯干部7的外侧用按压机构40按压被按压面fc,被按压面fc偏离于圆度成为最小的位置。因此,即使容器主体3具有扁平的躯干部7,外壳12也向圆周方向均匀地被按压,其结果为,即使容器主体3具有扁平的躯干部7,也可从外壳12更均匀地剥离内袋14。
躯干部7形成为从圆度成为最小的位置侧至被按压面fc侧逐渐变细的形状。因此,按压机构40的按压力不仅作用于水平方向,也作用于向下方向,其结果为,抑制容器主体3从输送机构30翘起。通过抑制容器主体3自输送机构30翘起,从而抑制容器主体3由带部48c、49c按压的部分偏离的情况。
【符号说明】
1:层叠剥离容器、3:容器主体、4:阀部件、5:筒体、6:移动体、7:躯干部、7A:锥形部、7B:扁平状部、7C:底部、9:口部、12:外壳、14:内袋、15:外气导入孔、21:中间空间、30:输送机构、31:第1输送部、31A:带、31B:驱动部、32:第2输送部、32A:带、32B:驱动部、40:按压机构、41:窄幅间隙、42A:第1夹持部、42B:第2夹持部、43:旋转轴、44:主体部、45:保持部、48:第1按压体、48c:带部、48e:支承柱、48f:支承板、49:第2按压体、49c:带部、49e:支承柱、49f:支承板、70:按压辊、71:旋转机构、71A:轴、R1:最小直径、R2:最大直径、S:外部空间、Sf:弯曲面、ax:短轴、bx:长轴、fc:被按压面、r1:区域、r2:区域、r3:区域。

Claims (9)

1.一种层叠剥离容器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层叠剥离容器具备具有外壳以及内袋的容器主体,
所述外壳具有口部和躯干部,
所述层叠剥离容器的制造方法包括容器主体成型工序和预剥离工序,
在所述容器主体成型工序中,通过使树脂成型而形成所述容器主体,
在所述预剥离工序中,通过多次重复进行所述躯干部的压缩及复原使所述内袋从所述外壳剥离,
在所述预剥离工序中,输送所述容器主体的同时进行所述剥离,
以在所述容器主体的输送方向上排列的方式设有多个窄幅间隙,所述窄幅间隙的宽度比所述躯干部窄,
在所述容器主体通过所述窄幅间隙时,所述躯干部被压缩。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层叠剥离容器的制造方法,其中,
所述窄幅间隙由一对夹持部构成,
所述一对夹持部的至少一方具有向所述窄幅间隙呈现凸状的弯曲面。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层叠剥离容器的制造方法,其中,
所述弯曲面是辊的外周面。
4.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层叠剥离容器的制造方法,其中,
所述容器主体由输送机构输送,所述输送机构具有第1输送部以及第2输送部,
第1输送部以及第2输送部可移动地构成为向所述窄幅间隙输送所述容器主体,且第1输送部和所述第2输送部在上下方向对置配置,
所述容器主体的底部载置于第1输送部上,所述口部的正上方配置有第2输送部。
5.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层叠剥离容器的制造方法,其中,
所述外壳具有扁平的所述躯干部,
在所述预剥离工序中,使所述躯干部的长轴对齐于所述躯干部进入所述窄幅间隙的方向的状态下,使所述躯干部通过所述窄幅间隙。
6.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层叠剥离容器的制造方法,其中,
所述预剥离工序是在所述容器主体内收容内置物之前实施的。
7.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层叠剥离容器的制造方法,其中,
所述预剥离工序在不以所述容器主体的轴为中心使所述容器主体旋转的情况下,多次重复进行所述躯干部的压缩及复原。
8.一种层叠剥离容器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层叠剥离容器具备具有外壳以及内袋的容器主体,
所述外壳具有口部和躯干部,
所述层叠剥离容器构成为,在以正交于所述口部的中心轴的面为截面观察所述躯干部时,将所述躯干部的最小直径除以最大直径所得的值作为所述躯干部的圆度时,所述圆度发生变化,
所述层叠剥离容器的制造方法包括容器主体成型工序和预剥离工序,
在所述容器主体成型工序中,通过使树脂成型而形成所述容器主体,
在所述预剥离工序中,从所述躯干部的外侧用按压机构按压被按压面的同时,使所述躯干部旋转或沿着所述被按压面的外周使所述按压机构移动,所述被按压面偏离于所述躯干部中的所述圆度最小的位置,
所述按压机构具备分别具有带部的第1按压体以及第2按压体,
在所述预剥离工序中,在第1按压体的带部和第2按压体的带部之间夹着所述被按压面按压所述被按压面的同时,使第1按压体的带部相对于第2按压体的带部移动,从而使所述容器主体旋转,
所述第1按压体的带部和所述第2按压体的带部之间的间隔构成为逐渐变窄。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层叠剥离容器的制造方法,其中,
所述躯干部形成为从所述圆度最小的位置侧向所述口部侧逐渐变细。
CN201980027352.7A 2018-07-12 2019-07-10 层叠剥离容器的制造方法 Active CN112154055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5)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8-132462 2018-07-12
JP2018132449A JP7100252B2 (ja) 2018-07-12 2018-07-12 積層剥離容器の製造方法
JP2018-132449 2018-07-12
JP2018132462A JP7037058B2 (ja) 2018-07-12 2018-07-12 積層剥離容器の製造方法
PCT/JP2019/027322 WO2020013222A1 (ja) 2018-07-12 2019-07-10 積層剥離容器の製造方法及び積層剥離容器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154055A CN112154055A (zh) 2020-12-29
CN112154055B true CN112154055B (zh) 2023-01-24

Family

ID=6914206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80027352.7A Active CN112154055B (zh) 2018-07-12 2019-07-10 层叠剥离容器的制造方法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CN (1) CN112154055B (zh)
TW (1) TWI793348B (zh)
WO (1) WO2020013222A1 (zh)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9143588A (ja) * 2007-12-12 2009-07-02 Kureha Corp 容器
JP2010058808A (ja) * 2008-09-03 2010-03-18 Q P Corp ボトル入りマヨネーズ様食品
JP2011230817A (ja) * 2010-04-30 2011-11-17 Yoshino Kogyosho Co Ltd ブロー成形容器
JP2016102657A (ja) * 2014-11-27 2016-06-02 キョーラク株式会社 積層剥離容器のエアリーク検査方法
WO2017073721A1 (ja) * 2015-10-30 2017-05-04 キョーラク株式会社 積層剥離容器
JP2017193345A (ja) * 2016-04-19 2017-10-26 キョーラク株式会社 二重容器

Family Cites Familie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3205591B1 (en) * 2014-10-07 2019-11-27 Kyoraku CO., LTD Delaminatable container manufacturing method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9143588A (ja) * 2007-12-12 2009-07-02 Kureha Corp 容器
JP2010058808A (ja) * 2008-09-03 2010-03-18 Q P Corp ボトル入りマヨネーズ様食品
JP2011230817A (ja) * 2010-04-30 2011-11-17 Yoshino Kogyosho Co Ltd ブロー成形容器
JP2016102657A (ja) * 2014-11-27 2016-06-02 キョーラク株式会社 積層剥離容器のエアリーク検査方法
WO2017073721A1 (ja) * 2015-10-30 2017-05-04 キョーラク株式会社 積層剥離容器
JP2017193345A (ja) * 2016-04-19 2017-10-26 キョーラク株式会社 二重容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154055A (zh) 2020-12-29
TW202005786A (zh) 2020-02-01
WO2020013222A1 (ja) 2020-01-16
TWI793348B (zh) 2023-02-2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6976836B2 (en) Biaxial stretch blow molding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wide-mouthed containers
US9352507B2 (en) Separator device for preforms
WO2005007378A1 (ja) 圧縮成形機にドロップを強制挿入する方法及び装置並びに成形金型追従式ドロップ供給方法及び装置
US20190232539A1 (en) Method for producing roller member, roller-member mold, roller shaft, and roller member
TW201625470A (zh) 積層剝離容器的製造方法、積層剝離容器的漏氣 檢查方法
US20080290558A1 (en) Method for Compression Molding Plastic Articles
CN112154055B (zh) 层叠剥离容器的制造方法
JP2014000813A (ja) 装置及び方法
US20060286192A1 (en) Compression molding machine
JP7037058B2 (ja) 積層剥離容器の製造方法
KR910005194B1 (ko) 열가소성수지의 원통형 몸체로부터 원통형 기부몸체 형성방법
EP3357669B1 (en) Manufacturing device for multiple-chamber container and method therefor
US20090035407A1 (en) Apparatus for placing mold charges into a compression molding machine
JP7100252B2 (ja) 積層剥離容器の製造方法
US7628601B2 (en) Machine for compression molding plastic articles
KR20170141727A (ko) 물품을 컬링하는 방법 및 장치
US9493266B1 (en) Molded plastic container
JP2004167954A (ja) Ptpシートの製造装置
JP2017013252A (ja) 予備成形体の加熱方法、底付き筒状容器の製造方法および予備成形体
CN103167858B (zh) 通过粘合使至少两个药用胶囊相接合的装置和设备
EP2207657B1 (en) Apparatus for placing mold charges into a compression molding machine
CN112888546B (zh) 热塑性膜的生成方法及生成装置
CN112839792B (zh) 层叠体的制造方法及制造装置
WO2018020865A1 (ja) 液体収容容器の製造方法
JPH037454B2 (zh)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