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2105826A - 树脂部件 - Google Patents

树脂部件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2105826A
CN112105826A CN201980030522.7A CN201980030522A CN112105826A CN 112105826 A CN112105826 A CN 112105826A CN 201980030522 A CN201980030522 A CN 201980030522A CN 112105826 A CN112105826 A CN 112105826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female screw
engaging
nut
insert nut
main bod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80030522.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吉田研一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oyoda Iron Work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Toyoda Iron Work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8093094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2019199886A/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8155437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6871205B2/ja
Application filed by Toyoda Iron Works Co Ltd filed Critical Toyoda Iron Works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1210582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105826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BDEVICES FOR FASTENING OR SECURING CONSTRUCTIONAL ELEMENTS OR MACHINE PARTS TOGETHER, e.g. NAILS, BOLTS, CIRCLIPS, CLAMPS, CLIPS OR WEDGES; JOINTS OR JOINTING
    • F16B37/00Nuts or like thread-engaging members
    • F16B37/04Devices for fastening nuts to surfaces, e.g. sheets, plates
    • F16B37/041Releasable devices
    • F16B37/042Releasable devices locking by rotation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BDEVICES FOR FASTENING OR SECURING CONSTRUCTIONAL ELEMENTS OR MACHINE PARTS TOGETHER, e.g. NAILS, BOLTS, CIRCLIPS, CLAMPS, CLIPS OR WEDGES; JOINTS OR JOINTING
    • F16B37/00Nuts or like thread-engaging members
    • F16B37/04Devices for fastening nuts to surfaces, e.g. sheets, plates
    • F16B37/041Releasable devices
    • F16B37/043Releasable devices with snap action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BDEVICES FOR FASTENING OR SECURING CONSTRUCTIONAL ELEMENTS OR MACHINE PARTS TOGETHER, e.g. NAILS, BOLTS, CIRCLIPS, CLAMPS, CLIPS OR WEDGES; JOINTS OR JOINTING
    • F16B5/00Joining sheets or plates, e.g. panels, to one another or to strips or bars parallel to them
    • F16B5/06Joining sheets or plates, e.g. panels, to one another or to strips or bars parallel to them by means of clamps or clips
    • F16B5/0607Joining sheets or plates, e.g. panels, to one another or to strips or bars parallel to them by means of clamps or clips joining sheets or plates to each other
    • F16B5/0621Joining sheets or plates, e.g. panels, to one another or to strips or bars parallel to them by means of clamps or clips joining sheets or plates to each other in parallel relationship
    • F16B5/0657Joining sheets or plates, e.g. panels, to one another or to strips or bars parallel to them by means of clamps or clips joining sheets or plates to each other in parallel relationship at least one of the plates providing a raised structure, e.g. of the doghouse type, for connection with the clamps or clips of the other plate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Connection Of Plates (AREA)

Abstract

树脂部件(20)的阴螺纹构件(30)用于通过金属材料形成的紧固固定构件(21)的紧固固定。在通过合成树脂材料形成的部件主体(50)安装阴螺纹构件(30)。阴螺纹构件(30)具有通过合成树脂材料形成的螺纹主体部(33)和通过金属材料形成的螺母部(32)。在螺母部(32)的阴螺纹(31)的紧固方向上的一方的螺母部(32)的端面(32A)露出的状态下,螺纹主体部(33)与螺母部(32)一体形成。在螺母部(32)的端面(32A)从部件主体(50)的外表面突出的突出量为“0”(零)以上的状态下,螺母部(32)的端面露出到外部。

Description

树脂部件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树脂部件,树脂部件具备用于紧固固定构件的固定的阴螺纹构件。
背景技术
以往,提出一种将紧固固定用的阴螺纹构件安装于被固定构件的安装结构(例如专利文献1)。紧固固定构件通过紧固固定用的螺栓等固定于被固定构件。专利文献1记载的安装结构具有利用合成树脂材料形成的收纳构件。在所述收纳构件的内部收纳有螺母。并且,以紧固固定构件(扬声器)和螺母不接触的方式,将收纳构件安装于被固定构件(例如汽车用门板)的背面。在专利文献1中,螺栓以在上述收纳构件与紧固固定用的螺栓(详细为该螺栓的头部)之间夹着扬声器的外缘部分的状态螺合于螺母。通过这样,在汽车用门板(被固定构件)紧固固定有扬声器(紧固固定构件)。
另外,专利文献1的阴螺纹构件具备合成树脂制的收纳构件和收纳于所述收纳构件的内部的金属制的螺母。该阴螺纹构件安装于汽车用门板的背面。并且,以在阴螺纹构件与紧固固定用的螺栓(详细为螺栓的头部)之间夹着门板和扬声器的外缘部分的状态将螺栓螺合于螺母。通过这样,扬声器通过紧固而固定于门板。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2-52599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在此,在利用阴螺纹构件(螺母等)的紧固固定中,为了实现牢固的固定结构,期望被紧固固定的部分彼此成为金属接触状态(金属彼此接触的状态)。
在将紧固固定构件固定于树脂部件的情况、且所述树脂部件由合成树脂材料形成的情况下,难以将紧固固定的部分设为金属接触状态。另外,假设考虑到如下情况:采用专利文献1的安装结构将螺母安装于树脂部件。在这样的情况下的安装结构中,在螺母与紧固固定构件之间夹着通过合成树脂材料形成的收纳构件。因此,紧固固定的部分彼此不成为金属接触状态。
另外,在将上述阴螺纹构件适用于树脂部件的情况下,假设当进行树脂部件的修补时更换阴螺纹构件、或者在进行树脂部件的回收时将包括金属部件(螺母)的阴螺纹构件从被固定构件拆卸。上述阴螺纹构件固定于作为该阴螺纹构件的固定对象的被固定构件(门板)的背面。因此,在被固定构件的结构、其周边的结构较复杂的情况下,有可能阴螺纹构件相对于被固定构件的装卸变得困难。
本公开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实现金属接触状态下的紧固固定构件的紧固固定的树脂部件。
另外,本公开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容易地进行阴螺纹构件的装卸的树脂部件。
用于解决课题的方案
根据本公开的一方面,提供一种树脂部件,其中,具备:阴螺纹构件,其用于紧固固定构件的紧固固定,紧固固定构件由金属材料形成的;和部件主体,其由合成树脂材料形成,在所述部件主体安装有所述阴螺纹构件。所述阴螺纹构件具备:螺纹主体部,其由合成树脂材料形成;和螺母部,其由金属材料形成,所述螺母部具有阴螺纹,以在所述阴螺纹的紧固方向上的一方的所述螺母部的端面露出的状态一体地形成于所述螺纹主体部,所述螺母部的所述端面以所述螺母部的所述端面从所述部件主体的外表面突出的突出量为“0”(零)以上的状态露出到外部。
根据上述结构,阴螺纹构件的螺母部(金属材料)的端面露出到树脂部件的外部。因此,在进行紧固固定构件向树脂部件的紧固固定时,通过将紧固固定构件配置于正规的位置,从而能够设为使紧固固定构件和螺母部的端面相互接触的状态。因此,通过以该接触状态利用阴螺纹构件(详细为阴螺纹构件的阴螺纹)进行紧固固定构件向树脂部件的紧固固定,从而能够以紧固固定构件和螺母部的端面相互抵接的状态(金属接触状态)将紧固固定构件紧固固定于树脂部件。
根据本公开的另一方面,提供一种树脂部件,其中,具备:阴螺纹构件,其具有用于紧固固定构件的固定的阴螺纹;和部件主体,其由合成树脂材料形成,并且具有供所述阴螺纹构件插入的安装孔。在所述安装孔的内周面及所述阴螺纹构件的外周面中的一方凹设有卡合槽而在另一方突出设置有卡合凸部,所述卡合槽在所述阴螺纹构件的周围方向延伸,所述卡合槽和所述卡合凸部相互卡合,所述部件主体具有供所述紧固固定构件固定的一侧的第1固定面,在所述第1固定面突出设置有引导凸部并且凹设有嵌合凹部,所述阴螺纹构件具有悬臂结构的卡合臂,所述卡合臂在所述周围方向延伸,并且所述卡合臂能够以所述卡合臂的自由端摇动的方式弹性变形,所述卡合臂具有嵌合凸部,所述嵌合凸部突出设置于所述卡合臂中的所述自由端侧的部分中的、所述部件主体侧的面,所述部件主体的所述引导凸部和所述卡合臂的所述嵌合凸部以在所述周围方向上排列的方式设置,所述卡合臂的所述嵌合凸部和所述部件主体的所述嵌合凹部在所述阴螺纹的紧固方向上对置,所述阴螺纹构件在供所述紧固固定构件固定的一侧具有第2固定面,所述卡合臂的一部分比所述第1固定面及所述第2固定面突出。
根据上述结构,阴螺纹构件朝向部件主体中的、供紧固固定构件固定的一侧的面(第1固定面)插入到所述部件主体的安装孔。与此同时,部件主体和阴螺纹构件以如下方式相对旋转:在部件主体及阴螺纹构件的一方形成并在周围方向(周向)延伸的卡合槽中被嵌入在部件主体及阴螺纹构件的另一方形成的卡合凸部。通过这样的操作,能够设为对阴螺纹构件相对于部件主体向紧固方向的相对移动进行限制的状态。而且,在进行那样的部件主体和阴螺纹构件的相对旋转之际,当卡合臂的嵌合凸部与部件主体的引导凸部碰撞时,通过卡合臂弹性变形而使所述卡合臂的嵌合凸部以避开部件主体的引导凸部的配设部分的方式通过,从而能够设为嵌合凸部和引导凸部在周围方向上排列的状态。由此,通过卡合臂的嵌合凸部和部件主体的引导凸部向彼此的卡合,能够设为对将阴螺纹构件安装于部件主体情况下的、阴螺纹构件向与阴螺纹构件的旋转方向(安装方向)相反的方向(拆卸方向)的旋转进行限制的状态。这样,根据上述结构,能够从朝向第1固定面的一侧、即从为了将紧固固定构件固定而确保有空间的部分容易地进行阴螺纹构件向部件主体的安装。
而且,在从部件主体拆卸阴螺纹构件时,使所述卡合臂弹性变形成为卡合臂的嵌合凸部和部件主体的引导凸部不在周围方向上排列的状态。通过这样的容易操作,能够设为能使阴螺纹构件向拆卸方向旋转的状态。并且,通过这样以卡合凸部和引导凸部不在周围方向排列的状态使阴螺纹构件向拆卸方向旋转,从而能够进行阴螺纹构件从部件主体的拆卸。
进一步地,在上述结构中,在利用阴螺纹构件的阴螺纹将紧固固定构件固定于树脂部件时,阴螺纹构件的卡合臂被所述紧固固定构件向部件主体的第1固定面侧压入。因此,卡合臂的嵌合凸部嵌入到部件主体的嵌合凹部。由此,通过这些嵌合凸部及嵌合凹部的嵌合,能够适当地限制阴螺纹构件相对于部件主体向拆卸方向的相对旋转。因此,能够设为阴螺纹构件难以脱离的结构。
发明效果
根据本公开,能够实现金属接触状态下的紧固固定构件的紧固固定。
另外,根据本公开,能够容易地进行阴螺纹构件的装卸。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公开的第1实施方式的散热器支架中的、嵌入螺母周边的立体图。
图2是图1的散热器支架中的、嵌入螺母周边的分解立体图。
图3是散热器支架的沿着图1的3-3线的剖视图。
图4是嵌入螺母的俯视图。
图5是从图4的箭头5方向观看嵌入螺母的侧视图。
图6是从图5的箭头6方向观看嵌入螺母的仰视图。
图7是部件主体中的安装孔周边的俯视图。
图8是部件主体的沿着图7的8-8线的剖视图。
图9是从图8的箭头9方向观看部件主体的仰视图。
图10是将嵌入螺母插入前的散热器支架的局部剖视图。
图11是将嵌入螺母插入后的散热器支架的局部剖视图。
图12是嵌入螺母插入时的散热器支架的俯视图。
图13A是散热器支架的局部剖视图。
图13B是沿着图13A的13B-13B线的剖视图。
图14A是散热器支架的局部剖视图。
图14B是沿着图14A的14B-14B线的剖视图。
图15是示出棘爪机构的动作方式的一例的剖视图。
图16是框架构件已固定的状态下的散热器支架的剖视图。
图17是示出框架构件已固定的状态下的棘爪机构的动作方式的一例的剖视图。
图18是示出拆卸工具的一例的剖视图。
图19是本公开的第2实施方式中的、散热器支架中的嵌入螺母周边的分解立体图。
图20是图19的散热器支架中的、嵌入螺母周边的立体图。
图21是散热器支架的沿着图20的21-21线的剖视图。
图22是嵌入螺母的俯视图。
图23是从图22的箭头23方向观看嵌入螺母的侧视图。
图24是从图23的箭头24方向观看嵌入螺母的仰视图。
图25是部件主体中的安装孔周边的俯视图。
图26是部件主体的沿着图25的26-26线的剖视图。
图27是从图26的箭头27方向观看部件主体的仰视图。
图28是将嵌入螺母插入前的散热器支架的局部剖视图。
图29是将嵌入螺母插入后的散热器支架的局部剖视图。
图30是嵌入螺母插入时的散热器支架的俯视图。
图31A是散热器支架的局部剖视图。
图31B是沿着图31A的31B-31B线的剖视图。
图32是示出旋转前的嵌入螺母的卡合臂周边的局部剖视图。
图33是示出旋转中途的嵌入螺母的卡合臂周边的局部剖视图。
图34是示出旋转后的嵌入螺母的卡合臂周边的局部剖视图。
图35是拆卸状态的嵌入螺母的俯视图。
图36是示出旋转后的嵌入螺母的卡合臂周边的局部剖视图。
图37是将框架构件固定的状态的散热器支架的局部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对将本公开具体化的第1实施方式的树脂部件进行说明。
如图1~图3所示,散热器支架20具有多个(在本实施方式中为10个)嵌入螺母30,嵌入螺母30用于车辆的框架构件21(图16、图17所示。在图1~图3中省略图示)的紧固固定。另外,图1~图3中将嵌入螺母30仅图示一个。在本实施方式中,散热器支架20相当于树脂部件,框架构件21相当于紧固固定构件,嵌入螺母30相当于阴螺纹构件。
嵌入螺母30具有:螺母部32,利用金属材料形成,并且在中心具有阴螺纹31;和螺纹主体部33,利用合成树脂材料形成,并且将上述螺母部32的周围全周覆盖。螺母部32是通用品的螺母,详细地讲,是在阴螺纹31的紧固方向上的一方的端部32A(图3中的上端)设置有凸缘、并且在所述凸缘的外表面被实施滚花加工的所谓的滚花螺母。嵌入螺母30通过所谓的嵌件成型而形成,即:通过在将上述螺母部32插入到模具内部的状态下注入合成树脂材料,从而所述螺母部32和螺纹主体部33一体成形。这样,在本实施方式中,嵌入螺母30可使用通用品的滚花螺母而便宜地被制造。
在嵌入螺母30中,成为螺母部32的端部32A相对于螺纹主体部33的外表面(图3中的上表面)稍微突出的状态,且成为所述螺母部32的端部32A露出到外部的状态。具体地讲,螺母部32的端部32A的外表面和螺纹主体部33的外表面均形成为平面状,螺母部32的端部32A的外表面配置于比螺纹主体部33的外表面稍微靠(例如数百μm)外方侧。在图3中,螺母部32的端部32A的外表面相对于螺纹主体部33的外表面的突出量显示得易于理解。另外,在图2中,有时将嵌入螺母30相对于部件主体50的接近方向记载为内方侧(图2的下方侧),并将嵌入螺母30相对于部件主体50的脱离方向记载为外方侧(图2的上方侧)。即,有时将沿着中心线L的阴螺纹的紧固方向中、嵌入螺母30插入到安装孔51的方向记载为内方侧,并将嵌入螺母30从安装孔51拆卸的方向记载为外方侧。
散热器支架20的部件主体50通过合成树脂材料形成为具有右壁、上壁以及左壁的门型(盖型)。部件主体50具有多个(在本实施方式中为10个)贯穿孔(安装孔51)。并且,在安装孔51中分别将嵌入螺母30以插入的状态安装。详细地讲,如图2及图3所示,通过在嵌入螺母30的外周面形成的卡合凹部35(详细为卡合凹部35的划定面)和在部件主体50的安装孔51的内周面形成的卡合凸部52的卡合,嵌入螺母30卡止于部件主体50的安装孔51内。
在嵌入螺母30卡止于部件主体50的状态(图3所示的状态)下,嵌入螺母30的螺母部32的端部32A的外表面(图3中的上表面)相对于部件主体50的外表面(图3中的上表面)稍微突出。另外,在该状态下,螺母部32的端部32A露出到外部。具体地讲,螺母部32的端部32A的外表面和部件主体50的外表面中的安装孔51的周边部分均形成为平面状。并且,螺母部32的端部32A的外表面配置于比部件主体50的外表面中的安装孔51的周边部分稍微靠(例如数百μm)外方侧。
以下对嵌入螺母30的结构详细地进行说明。
如图4~图6所示,构成嵌入螺母30的轴部分的中央筒部36呈大致圆筒状。中央筒部36的内周部分通过上述螺母部32构成,在中央筒部36的中心形成有阴螺纹31。另外,阴螺纹31是右旋螺纹。
在中央筒部36中的外方侧(图5的上方侧)的端部设置有向外周侧(径向外侧)突出的四个叶片部37。这些叶片部37以在上述中央筒部36的周围方向上等间隔排列的方式配置。各叶片部37在上述中央筒部36的周围方向上以一定厚度的圆弧状延伸。
在四个叶片部37中的、中间夹着上述阴螺纹31的两个叶片部37各自上一体设置有棘爪臂38。棘爪臂38以呈将中央筒部36的中心线L作为中心的圆弧状延伸的方式,从叶片部37的外周侧的端部向顺时针方向突出,在从中央筒部36的外周面隔开间隔的位置上沿着所述外周面延伸。棘爪臂38成为该棘爪臂38的第1端部(基端部38A)被叶片部37的外周侧的端部支承、并且第2端部(顶端部38B)不被叶片部37支承的自由状态的结构(所谓的悬臂结构)。并且,棘爪臂38能够以基端部38A为支点向中心线L方向、阴螺纹31的径向摇动。另外,棘爪臂38中的基端部38A侧的部分与顶端部38B比较减薄。由此,棘爪臂38成为容易弹性变形(摇动)的结构。
棘爪臂38的顶端部38B中的外方侧(图5的上方侧)的面与螺纹主体部33的外方侧的面在大致同一平面上延伸。另一方面,在棘爪臂38的顶端部38B中的内方侧(图5的下方侧)的面设置有棘爪齿39,棘爪齿39具有截面为锯齿状的三个齿。另一方面,在棘爪臂38的顶端部38B中的外周面以向外周侧突出的方式设置有在俯视(参照图4)时为大致三角形的卡合突起40。该卡合突起40的外周侧的面以随着从棘爪臂38的顶端朝向基端而成为外周侧的位置的方式倾斜。所述卡合突起40的基端部38A侧的面(基端面40A)在阴螺纹31的径向延伸。
如图5所示,在中央筒部36的外周面,以在上述中央筒部36的周围方向上等间隔排列的方式设置有呈槽状的两个所述卡合凹部35。这些卡合凹部35通过在周向延伸的卡合槽41和在中心线L方向延伸的引导槽43构成。引导槽43从上述卡合槽41的第1端部(详细为使嵌入螺母30在俯视时向顺时针方向旋转的情况下的旋转方向前侧的端部)延伸到中央筒部36的内方侧的端部。上述卡合槽41的第2端部(详细为上述旋转方向后侧的端部)成为被中央筒部36的外周壁中、没有形成卡合凹部35的部分(图5所示的隔壁部44)封闭的形状。另外,卡合槽41的内表面中的配置于内方侧的面(以下为接触面35A)沿着将在安装孔51的深度方向延伸的直线(具体为中央筒部36的中心线L)作为螺旋轴的、向右旋转的假想螺旋面延伸。上述引导槽43的底面的、俯视时的截面形状成为将上述中央筒部36的中心线L作为中心的圆弧状。另外,中央筒部36的内方侧的端部(图5中的下端)成为尖细的锥形。
以下对散热器支架20的部件主体50的结构详细地说明。
如图7~图9所示,设置于部件主体50的所述安装孔51是嵌入螺母30的插入方向中的外方侧形成内径较大的大径部53、并且插入方向的内方侧形成内径较细的小径部54的阶梯贯穿孔。另外,图7~图9中仅将设置于部件主体50的多个安装孔51中的一个进行图示。
部件主体50中的安装孔51的周缘部分中的内方侧(图8的右侧)的端部成为以安装孔51的内周壁向插入方向的内方侧延伸的方式突出的筒状部55。在该安装孔51中被插入安装嵌入螺母30。在嵌入螺母30向安装孔51安装的安装状态(图3所示的状态)下,在部件主体50中安装孔51的周缘部分中的、将上述嵌入螺母30插入的方向的前侧的端部(上述的筒状部55)成为沿着所述嵌入螺母30的外表面延伸的筒状。
安装孔51的小径部54的内径比嵌入螺母30的中央筒部36的外径稍大。在小径部54的内周面突出设置有两个所述卡合凸部52。这些卡合凸部52在俯视(参照图7)时为圆弧状,以在安装孔51的周围方向上等间隔排列的方式配置。在本实施方式中,卡合凸部52的平面形状(圆弧状)中的圆弧的长度比嵌入螺母30的引导槽43的底面的、俯视时的截面形状(圆弧状)的圆弧的长度小。
如图10~图12所示,嵌入螺母30插入到部件主体50的安装孔51。此时,嵌入螺母30以在俯视时嵌入螺母30的卡合凹部35的引导槽43和部件主体50的安装孔51的卡合凸部52重叠的方式配置于部件主体50的外方侧。并且,在该状态(图10所示的状态)下,嵌入螺母30被向内方侧按压。由此,部件主体50的安装孔51内表面的卡合凸部52在嵌入螺母30外表面的引导槽43的内部通过,所以成为嵌入螺母30插入到所述安装孔51的状态(图11所示的状态)。
如图7~图9所示,各卡合凸部52的外表面中的内方侧(图8的右侧)的面(以下为接触面52A)沿着将插入到安装孔51的状态的中央筒部36(参照图1)的中心线L作为螺旋轴的向右旋转的假想螺旋面延伸。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3所示,部件主体50的卡合凸部52的外表面中的内方侧(图3的下方侧)的接触面52A和所述嵌入螺母30的卡合槽41的内表面中的内方侧(图3的下方侧)的接触面35A形成为大致相同形状。
如图7及图8所示,在安装孔51中的大径部53与小径部54之间的台阶部56设置有截面为锯齿状的两个棘爪齿57,棘爪齿57具有九个齿。在各棘爪齿57中,九个齿以在将中心线L作为中心的周围方向(周向)呈圆弧状排列的方式设置。两个棘爪齿39以在安装孔51的周围方向上等间隔排列的方式配置。棘爪齿57在将嵌入螺母30插入到安装孔51而还没有使嵌入螺母30旋转的状态(图12所示的状态)下设置于不与棘爪臂38(棘爪齿39)卡合的位置。另外,棘爪齿57在将嵌入螺母30插入到安装孔51后使嵌入螺母30向顺时针方向旋转90度左右的状态(图1所示的状态)下,设置于与棘爪臂38卡合的位置。在本实施方式中,安装孔51的台阶部56中的设置有棘爪齿57的部分划定棘爪凹部58。
在本实施方式中,嵌入螺母30的棘爪臂38(棘爪齿39)和部件主体50的棘爪凹部58(具体为棘爪齿57)构成棘爪机构。通过该棘爪机构,在棘爪齿39、57彼此卡合的状态下,容许嵌入螺母30相对于部件主体50的俯视时的顺时针方向的旋转,并且限制嵌入螺母30的所述逆时针方向的旋转。
另外,如图12所示,安装孔51的大径部53的内周面在比使插入到安装孔51的状态的嵌入螺母30绕中心线L旋转的情况下的上述叶片部37的移动轨迹稍微靠外周侧沿着周向延伸。在该大径部53的内周面设置有向外周侧凹陷的形状的两个退避凹部59。这些退避凹部59以在周向上等间隔排列的方式配置。各退避凹部59中的俯视时为顺时针方向的前侧的端部具有以外周方向上的深度(径向尺寸)越朝向前侧越变浅的方式倾斜的倾斜面59A。另外,在大径部53的内周面设置有向外周侧凹陷的形状的两个收纳凹部60。关于这些收纳凹部60,其俯视截面形状为圆弧状,以在周向上收纳凹部60彼此等间隔排列的方式配置在与上述退避凹部59不同的位置上。
上述退避凹部59在嵌入螺母30插入到安装孔51但是为旋转前的状态(图12所示的状态)下,设置于可收纳棘爪臂38的卡合突起40的位置。另一方面,上述收纳凹部60在将嵌入螺母30插入到安装孔51后使嵌入螺母30在俯视时向顺时针方向旋转90度左右的状态(图1所示的状态)下,设置于棘爪臂38的卡合突起40收纳于收纳凹部60的位置。
以下,关于将嵌入螺母30安装于部件主体50的操作,与本实施方式的散热器支架20的作用效果一起说明。
嵌入螺母30向部件主体50的安装通过如下方式进行:使所述嵌入螺母30相对于门型(盖型)的部件主体50具有的至少一个壁分别从外方侧向内方侧移动。具体地讲,在嵌入螺母30向部件主体50的右壁安装时,以使嵌入螺母30向左侧移动的方式,在向部件主体50的上壁安装时,以使嵌入螺母30向下方移动的方式进行所述嵌入螺母30的安装。另外,在嵌入螺母30向部件主体50的左壁安装时,以使嵌入螺母30向右侧移动的方式进行所述嵌入螺母30的安装。这样的嵌入螺母30的安装操作通过使用机器人手臂的自动装置来进行。
在该嵌入螺母30的安装操作中,首先由机器人手臂抓住嵌入螺母30的外方侧(图2的上方侧)的端部中、没有配置叶片部37及棘爪臂38的部分、即向中心线L侧凹陷的部分,从而嵌入螺母30被机器人手臂把持。由此,能够将所述嵌入螺母30与把持嵌入螺母30的机器人手臂的顶端一起插入到部件主体50的安装孔51内。
并且,如图10及图12所示,所述嵌入螺母30移动到部件主体50的卡合凸部52和嵌入螺母30的卡合凹部35的引导槽43在俯视时重叠的位置。然后,如图11及图12所示,嵌入螺母30压入到部件主体50的安装孔51内。由此,部件主体50的卡合凸部52在嵌入螺母30的卡合凹部35(详细为引导槽43)的内部通过,所以所述嵌入螺母30向部件主体50的内方侧移动,嵌入螺母30插入到部件主体50的安装孔51。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嵌入螺母30的中央筒部36的内方侧的端部成为尖细的锥形。因此,在将中央筒部36插入到部件主体50的安装孔51时,可避免所述中央筒部36与安装孔51的内缘碰撞,所以可抑制中央筒部36的插入被妨碍。因此,能够容易地进行将嵌入螺母30安装到部件主体50的操作。
然后,嵌入螺母30在俯视时向顺时针方向旋转。此时,嵌入螺母30通过外周面的卡合凹部35(详细为卡合槽41)和部件主体50的安装孔51的内表面的卡合凸部52的卡合而被引导。在本实施方式中,卡合凸部52的表面中的插入方向的内方侧的面(接触面52A)和卡合凹部35的划定面中的内方侧的面(接触面35A)均沿着以中心线L为螺旋轴的假想螺旋面延伸。因此,通过在卡合凸部52和卡合凹部35相互卡合的状态下使嵌入螺母30在俯视时向顺时针方向旋转,从而如图13A及图13B中示出一例那样,卡合凸部52及卡合凹部35的接触面52A、35A彼此接触。并且,当使嵌入螺母30进一步旋转时,那些接触面52A、35A的面压力变高。在本实施方式中,当接触面52A、35A的面压力变为预定值以上时,嵌入螺母30(具体为机器人手臂)的旋转停止。
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这样将卡合凸部52及卡合凹部35的接触面52A、35A的面压力提高,从而嵌入螺母30卡止于部件主体50的安装孔51的内部。并且,在该卡止的情况下,通过作用于卡合凸部52及卡合凹部35的接触面52A、35A彼此的较高的面压力,可抑制嵌入螺母30的松动。
并且,在该情况下,有时卡合凸部52的接触面52a和卡合凹部35的接触面35a的接触面压力难以升高。因此,在卡合凸部52和卡合凹部35卡合的状态下使嵌入螺母30在俯视时向顺时针方向旋转时,有可能接触面52a、35a彼此的面压力不成为预定值以上。
在这方面,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14A及图14B所示,当嵌入螺母30旋转一定量时,部件主体50的卡合凸部52会碰撞嵌入螺母30的隔壁部44。因此,可抑制嵌入螺母30过于旋转。而且,此时除了卡合凸部52的接触面52A和卡合凹部35的接触面35A的接触面压力(其中,面压力<预定值)升高以外,成为卡合凸部52的旋转方向前侧的端部和嵌入螺母30的隔壁部44接触(抵接)的状态。因此,可抑制嵌入螺母30的松动。
这样,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将嵌入螺母30插入到部件主体50的安装孔51并向周向旋转,从而能够使安装孔51的内周面的卡合凸部52和嵌入螺母30的外周面的卡合凹部35卡合。由此,能够将嵌入螺母30安装到部件主体50。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3所示,以在嵌入螺母30的插入方向(图3的上下方向)上对置的卡合凸部52的接触面52A和卡合凹部35的接触面35A接触的状态将所述嵌入螺母30安装于部件主体50。因此,能够按相对于以将嵌入螺母30从部件主体50的安装孔51向外方侧拔出的方式作用的力(拔出负荷)得到高强度的方式将嵌入螺母30安装于部件主体50。
另外,本实施方式具有棘爪机构,棘爪机构具有嵌入螺母30的棘爪臂38和部件主体50的棘爪凹部58。该棘爪机构成为容许嵌入螺母30相对于部件主体50的俯视时为顺时针方向的旋转的结构。因此,如图15所示,在使嵌入螺母30在俯视时向顺时针方向(图15中箭头R所示的方向)旋转的情况下,嵌入螺母30的棘爪臂38和部件主体50的棘爪凹部58卡合。
该棘爪机构成为如下结构:在嵌入螺母30的棘爪臂38和部件主体50的棘爪凹部58卡合的状态下,对嵌入螺母30相对于部件主体50的俯视时为逆时针方向的旋转进行限制。因此,在将嵌入螺母30安装于部件主体50时,在棘爪机构成为卡合状态后,可抑制嵌入螺母30不必要地向逆时针方向旋转而松弛。
而且,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12所示,在嵌入螺母30向部件主体50安装时,在使所述嵌入螺母30在俯视时向顺时针方向旋转前,棘爪臂38的卡合突起40成为收纳于部件主体50的大径部53的退避凹部59内的状态。并且,当使嵌入螺母30在俯视时向顺时针方向旋转时,棘爪臂38被退避凹部59的倾斜面59A引导而向中心线L侧弹性变形,从而所述棘爪臂38的卡合突起40成为从退避凹部59的内部脱出的状态。当进一步使嵌入螺母30旋转时,棘爪臂38的卡合突起40变为部件主体50的大径部53的收纳凹部60的中心线L侧的位置。而且,棘爪臂38复原为弹性变形前的形状,棘爪臂38的卡合突起40成为收纳于收纳凹部60内的状态(图1所示的状态)。因此,一旦嵌入螺母30安装于部件主体50后,即使是嵌入螺母30松弛的情况(俯视是逆时针旋转的情况),卡合突起40的基端面40A和收纳凹部60的端面60A也会碰撞。因此,可抑制嵌入螺母30的进一步的旋转,由此也可抑制嵌入螺母30松弛。
在此,作为第1比较例,在利用金属材料形成的散热器支架中,能够将框架构件的固定使用的金属螺母直接固定(焊接)于散热器支架。另外,在这样的散热器支架中,在废弃时不必将金属螺母拆卸,因此能够容易地进行回收。
另一方面,作为第2比较例,在利用合成树脂材料形成的散热器支架中,不能焊接金属螺母。在这样的散热器支架中,能够利用敛紧加工将阴螺纹构件(例如拉铆螺母)固定。但是,在该散热器支架中,成为如下结构:不仅需要敛紧加工用的昂贵的工具,而且在进行回收、修补时将阴螺纹构件拆卸的操作非常费事。
另外,作为第2比较例,通过在利用合成树脂材料形成的散热器支架的背面配置螺母,从而能够以在螺母与螺栓之间夹持散热器支架及框架构件的方式将散热器支架和框架构件固定。因此,能够将散热器支架形成为能够承受高拔出负荷的结构。但是,在该散热器支架中,在由自动装置进行螺母的安装的情况下,需要使机器人手臂侵入到发动机室内部中的散热器支架内方的狭窄空间,因此所述螺母的安装操作变为困难的操作。
相对于这些比较例,在本实施方式的散热器支架20中,能够使用自动装置的机器人手臂容易地将嵌入螺母30从散热器支架20(部件主体50)的外方侧以能够承受高拔出负荷的方式安装。而且,通过使那样的嵌入螺母30在俯视时逆时针旋转,从而能够从部件主体50拆卸,因此能够容易地进行散热器支架20的回收、修补。
如图16所示,框架构件21向散热器支架20的固定利用上述嵌入螺母30的阴螺纹31和紧固固定用的螺栓22进行。具体地讲,框架构件21以上述螺栓22插通于框架构件21的插通孔21A的状态螺合于嵌入螺母30的阴螺纹31。
在本实施方式中,成为嵌入螺母30的螺母部32的端部32A的外表面(图16中的上表面)相对于部件主体50的外表面(图16中的上表面)稍微突出的状态。另外,成为螺母部32的端部32A露出到散热器支架20的外部的状态。因此,在框架构件21向散热器支架20固定时,通过将所述框架构件21配置于正规的位置(图16所示的位置),从而成为框架构件21和螺母部32的端部32A接触的状态。在该状态下,通过利用嵌入螺母30的阴螺纹31和螺栓22进行紧固固定,从而能够以框架构件21和螺母部32的端部32A抵接的状态(金属接触状态)将框架构件21紧固固定于散热器支架20。因此,能够实现牢固的固定结构。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嵌入螺母30的阴螺纹31成为右旋螺纹,卡合凸部52的接触面52A及卡合凹部35的接触面35A成为沿着向右旋转的螺旋面的形状。因此,在将螺栓22螺合于嵌入螺母30的阴螺纹31时作用于所述嵌入螺母30的旋转力作用于使所述嵌入螺母30向将卡合凸部52的接触面52A和卡合凹部35的接触面35A的面压力提高的方向旋转的方向。因此,成为所述嵌入螺母30在将螺栓22螺合于嵌入螺母30的阴螺纹31时不松弛的结构。
在此,当相对于固定于散热器支架20的状态的框架构件21作用使其离开所述散热器支架20的力、具体为从部件主体50的安装孔51将嵌入螺母30拔出的力时,有可能部件主体50变形为如下。即,上述的力(拔出负荷)以利用嵌入螺母30的卡合凹部35的接触面35A将部件主体50的卡合凸部52的接触面52A向外方侧(图16的上方侧)按压而使所述卡合凸部52倒向外方侧的方式作用。因此,可考虑到如下可能性:由于拔出负荷,部件主体50以将安装孔51的外方侧(框架构件21侧)的开口打开的方式变形。为了得到相对于这样的拔出负荷的高强度,期望抑制上述部件主体50的安装孔51的周缘部分的变形。
在这方面,在本实施方式中,部件主体50的安装孔51的周缘部分中的将嵌入螺母30插入的方向的前侧(图16中的下方侧)的端部(筒状部55)成为沿着所述嵌入螺母30的外表面延伸的筒状。因此,在拔出负荷作用于散热器支架20从而卡合凸部52被向外方侧按压而以倒下的方式变形时,在与上述卡合凸部52邻接的位置构成筒状的上述的筒状部55与嵌入螺母30的中央筒部36的外表面碰撞。由此,可抑制卡合凸部52向外方侧的变形,因此可抑制部件主体50以上述的安装孔51的外方侧的开口打开的方式的变形。根据本实施方式,能够如此抑制由拔出负荷导致的部件主体50的变形,因此能够将散热器支架20设为能够承受高拔出负荷的结构。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如上所述,棘爪臂38的顶端部38B的外方侧(图17的上方侧)的面与部件主体50的外表面在大致同一平面上延伸。因此,如图17所示,当在散热器支架20紧固固定框架构件21时,成为所述框架构件21沿着棘爪臂38的外表面延伸的状态。因此,通过棘爪臂38的顶端部38B的外表面与框架构件21碰撞,从而可抑制所述棘爪臂38以离开棘爪凹部58的方式朝向外方弹性变形。由此,可抑制棘爪臂38和棘爪凹部58的卡合不必要地解除,因此能够抑制嵌入螺母30不必要地旋转而松弛。
如图18所示,通过使用拆卸工具23,嵌入螺母30能够容易地拆卸。在该拆卸工具23的顶端设置有侧视时为三角形的凸部23A。在拆卸嵌入螺母30时,将拆卸工具23的凸部23A的顶端放入到棘爪臂38的顶端与棘爪凹部58的间隙。由此,能够使棘爪臂38以离开棘爪凹部58的方式(图18所示的方式)弹性变形。并且,在该状态下,能够使嵌入螺母30与拆卸工具23一起在俯视时向逆时针方向旋转。由此,能够在将棘爪机构的限制解除的状态下使嵌入螺母30旋转而将所述嵌入螺母30从部件主体50的安装孔51拆卸。
如上所述,根据本实施方式,可得到以下记载的效果。
(1)成为嵌入螺母30的螺母部32的端部32A的外表面相对于部件主体50的外表面稍微突出的状态,且成为所述螺母部32的端部32A露出到外部的状态。因此,能够在框架构件21和螺母部32的端部32A抵接的金属接触状态下将框架构件21紧固固定于散热器支架20。
(2)在嵌入螺母30向部件主体50安装时,将嵌入螺母30插入到部件主体50的安装孔51,并且使所述嵌入螺母30向周向旋转。由此,能够使安装孔51的内周面的卡合凸部52和嵌入螺母30的外周面的卡合凹部35卡合,能够将嵌入螺母30卡止于部件主体50。
(3)将卡合凸部52的接触面52A和卡合凹部35的接触面35A设为沿着以中心线L为螺旋轴的假想螺旋面延伸的形状。并且,当嵌入螺母30向部件主体50安装时,以卡合凸部52和卡合凹部35卡合的状态使所述嵌入螺母30向周向旋转。由此,能够提高卡合凸部52及卡合凹部35的接触面52A、35A彼此的面压力而抑制嵌入螺母30的松动。
(4)卡合凹部35的卡合槽41的周向上的一方的端部成为将所述卡合凹部35封闭的形状的隔壁部44。因此,通过部件主体50的卡合凸部52抵接于该隔壁部44,从而能够抑制嵌入螺母30过于旋转。而且,在成为部件主体50的卡合凸部52与嵌入螺母30的隔壁部44碰撞的状态时,通过该抵接可抑制嵌入螺母30的松动。
(5)散热器支架20具有棘爪机构,棘爪机构具有与嵌入螺母30为一体的棘爪臂38和设置于部件主体50的棘爪凹部58。因此,在将嵌入螺母30安装于部件主体50时,能够使所述嵌入螺母30相对于部件主体50在俯视时向顺时针方向旋转。而且,在将嵌入螺母30安装于部件主体50后,能够利用棘爪机构的功能来抑制嵌入螺母30不必要地在俯视时向逆时针方向旋转而松弛緩。
(6)棘爪臂38的顶端部38B的外方侧的面与部件主体50的外表面在大致同一平面上延伸。因此,在框架构件21紧固固定于散热器支架20的状态下,棘爪臂38的顶端部38B的外表面与框架构件21碰撞。此时,可抑制棘爪臂38以离开棘爪凹部58的方式朝向外方弹性变形。由此,可抑制棘爪臂38和棘爪凹部58的卡合不必要地解除,因此能够抑制嵌入螺母30不必要地旋转而松弛。
(7)将部件主体50中的安装孔51的周缘部分中的内方侧的端部(筒状部55)形成为以安装孔51的内周壁向内方侧延伸的方式突出的筒状。由此,能够抑制由拔出负荷导致的部件主体50的变形,能够将散热器支架20形成为能够承受高拔出负荷的结构。
另外,上述实施方式也可以按如下变更而实施。也可以使上述实施方式及下述的各变更例在不矛盾的范围内相互组合。
·也可以将嵌入螺母30形成为螺纹主体部33的外方侧的面和螺母部32的端部32A的外方侧的面在同一平面上延伸的结构。
·将散热器支架20形成为螺母部32的端部32A的外方侧的面和部件主体50的安装孔51的周缘部分中的外方侧的面在同一平面上延伸的结构。
·在嵌入螺母30的结构中,棘爪臂38的顶端部38B的外方侧的面处于比螺纹主体部33(详细为中央筒部36、叶片部37)的外方侧的面稍微靠外方侧的位置。另外,在嵌入螺母30的结构中,使得棘爪臂38的顶端部38B的外方侧的面处于比螺纹主体部33(详细为中央筒部36、叶片部37)的外方侧的面稍微靠内方侧的位置。
·也可以将棘爪臂38的卡合突起40、部件主体50的退避凹部59以及收纳凹部60省略。
·也可以将棘爪臂38和棘爪凹部58(棘爪齿57)省略。
·也可以取代在部件主体50中的安装孔51的周缘部分中的内方侧的部分设置呈筒状的筒状部55,而将沿着中心线L延伸的多个壁部以绕所述中心线L以等间隔排列的方式配置。另外,也能够将部件主体50的筒状部55省略等。
·也可以将嵌入螺母30形成为两个卡合凹部35连通的结构。在这样的结构中,优选形成为将卡合凹部35的宽度缩窄或者将卡合凸部52加厚而使卡合凸部52的接触面52A和卡合凹部35的接触面35A的面压力升高的结构。由此,能够形成为在使嵌入螺母30仅旋转一定量的情况下所述嵌入螺母30的旋转停止的结构。
·不限于将卡合凸部52的接触面52A、卡合凹部35的接触面35A形成为沿着螺旋面延伸的形状,也可以形成为与中心线L正交的平面状。即使在这样的结构中,通过以卡合凸部52的外表面和卡合凹部35的内表面的接触面压力充分升高的方式确定那些卡合凸部52、卡合凹部35的形状,也能够将嵌入螺母30卡止于部件主体50。
·作为螺母部32,也可以使用滚花螺母以外的通用品的螺母、或者使用独自设计的专用品。
·不限于通过嵌件成型来制造嵌入螺母30,也可以通过分别准备螺纹主体部和螺母部,并且在所述螺纹主体部将螺母部通过粘贴等固定,从而制造嵌入螺母。
·上述实施方式的树脂部件不限于可安装嵌入螺母30的合成树脂制的散热器支架20,只要是可安装具有通过金属材料形成的螺母部的阴螺纹构件的树脂部件就能够适用。
以下,对本公开的第2实施方式的树脂部件进行说明。
如图19~图21所示,散热器支架120具有多个(在本实施方式中为10个)嵌入螺母130,嵌入螺母130用于车辆的框架构件121(图37所示。在图19~图21中省略图示)的紧固固定。另外,在图19~图21中仅图示一个嵌入螺母130。在本实施方式中,散热器支架120相当于树脂部件,框架构件121相当于紧固固定构件,嵌入螺母130相当于阴螺纹构件。
嵌入螺母130具有:螺母部132,通过金属材料形成,并且在中心具有阴螺纹131;和螺纹主体部133,通过合成树脂材料形成,并且将上述螺母部132的周围全周覆盖。螺母部132是通用品的螺母,详细地讲,是在阴螺纹131的紧固方向(沿着阳螺纹131的螺旋轴的)上的一方的端部132A(图21中的上端)设置有凸缘、并且在所述凸缘的外表面实施滚花加工的所谓的滚花螺母。嵌入螺母130通过如下所谓的嵌件成型形成:通过在模具的内部以插入有上述螺母部132的状态注入合成树脂材料,从而将所述螺母部132和螺纹主体部133一体成形。这样,在本实施方式中,可使用通用品的滚花螺母便宜地制造嵌入螺母130。
嵌入螺母130成为螺母部132的端部132A相对于螺纹主体部133的外表面(图21中的上表面)稍微突出的状态,且成为所述螺母部132的端部132A露出到外部的状态。具体地讲,螺母部132的端部132A的外表面和螺纹主体部133的外表面(详细为除后述的卡合臂138之外的部分)均形成为平面状。并且,那样的螺母部132的端部132A的外表面配置于比螺纹主体部133的外表面稍微靠(例如数百μm)外方侧。图3中为了容易理解而示出螺母部132的端部132A的外表面相对于螺纹主体部133的外表面突出的突出量。
散热器支架120的部件主体150通过合成树脂材料形成为具有右壁、上壁以及左壁的门型(盖型)。部件主体150具有多个(在本实施方式中为10个)贯穿孔(安装孔151)。并且,以在安装孔151中分别插入有嵌入螺母130的状态将该嵌入螺母130安装于部件主体150。详细地讲,如图19及图21所示,通过在嵌入螺母130的外周面凹设的卡合凹部135(详细为卡合凹部135的划定面)和从部件主体150的安装孔151的内周面突出设置的卡合凸部152的卡合,嵌入螺母130卡止于部件主体150的安装孔151内。
在嵌入螺母130卡止于部件主体150的状态(图21所示的状态)下,成为嵌入螺母130的螺母部132的端部132A的外表面(图21的上表面)相对于部件主体150的外表面(图21的上表面)突出的状态。另外,在该状态下,螺母部132的端部132A露出到外部。在本实施方式中,部件主体150的外表面中的安装孔151的周边部分相当于所述部件主体150中的供上述框架构件121固定的一侧的第1固定面150A。另外,螺母部132的端部132A的外表面相当于嵌入螺母130中的供上述框架构件121固定的一侧的第2固定面130A。
以下,对嵌入螺母130的结构详细地进行说明。
如图21、图23所示,构成嵌入螺母130的轴部分的中央筒部136呈大致圆筒状。中央筒部136的内周部分通过上述螺母部132构成,在中央筒部136的中心形成有阴螺纹131。另外,阴螺纹131是右旋螺纹。
在中央筒部136中的外方侧(图23的上方侧)的端部设置有向外周侧(径向外方)突出的两个叶片部137。这些叶片部137以在上述中央筒部136的周围方向(周向)上以大致一定厚度延伸、并且以等间隔排列的方式配置。各叶片部137以从上述紧固方向上的外方侧观看的状态(以下为俯视[参照图22])下的径向外方的突出端(六边形中的一个角部)由以120度交叉的两个平面划定的方式延设。在各叶片部137的外表面中的上述突出端呈120度的部分附近凹设有大致三角形的标记凹部139(图22)。
在各叶片部137一体设置有卡合臂138。各卡合臂138以呈将中央筒部136的中心线L作为中心的圆弧状延伸的方式,从叶片部137的外周侧的端部向逆时针方向突出,在相对于中央筒部136的外周面向径向外方隔开间隔的位置上沿着所述外周面延伸。卡合臂138成为第1端部(基端部138A)被叶片部137的外周侧的端部支承、并且第2端部(顶端部138B)不被叶片部137支承的自由状态的结构(所谓的悬臂结构)。并且,卡合臂138能够按顶端部138B(自由端)以基端部138A为支点向中心线L方向(与中心线L平行的方向)、阴螺纹131的径向摇动的方式弹性变形。
嵌入螺母130的外方侧(图23的上方侧)的端部中的外周部分通过两个叶片部137和两个卡合臂138构成。并且,那样的嵌入螺母130的外方侧的端部中的相当于所述嵌入螺母130的外周面的部分在俯视(参照图22)时成为大致六边形。另外,各卡合臂138中的构成上述嵌入螺母130的外周面的部分具有倾斜面138C,倾斜面138C以随着远离所述嵌入螺母130的第2固定面130A而成为外周侧的位置的方式倾斜。
在本实施方式中,嵌入螺母130的外方侧的部分呈嵌入到六角套筒扳手的六边形凹部的内侧的形状。详细地讲,当从外方侧将六角套筒扳手嵌入到嵌入螺母130时,卡合臂138的倾斜面138C被所述六角套筒扳手的内表面按压。由此,卡合臂138向六角螺母的内方侧弹性变形,直至嵌入螺母130的外方侧的端部收纳于六角套筒扳手的内部。
卡合臂138的顶端部138B呈构成所述六边形中的一个角的形状。在该顶端部138B的内方侧(图23的下方侧)的面突出设置有嵌合凸部145。有时将嵌入螺母130相对于部件主体150的接近方向记载为内方侧(图23的下方侧),将嵌入螺母130相对于部件主体150的脱离方向记载为外方侧(图23的上方侧)。即,有时将沿着中心线L的阴螺纹的紧固方向中、嵌入螺母130向安装孔151插入的方向记载为内方侧,并将嵌入螺母130从安装孔151拆卸的方向记载为外方侧。该嵌合凸部145在中央筒部136的周围方向(周向)上以大致圆弧状延伸。另外,在顶端部138B的外方侧(图23的上方侧)的面突出设置有按压凸部146。该按压凸部146在卡合臂138没有弹性变形的状态下呈比所述第2固定面130A向外方突出的形状。
在中央筒部136的外周面,以在上述中央筒部136的周围方向上等间隔排列的方式设置有呈槽状的两个所述卡合凹部135。如图23所示,这些卡合凹部135通过在周向(周围方向)延伸的卡合槽141和在中心线L方向延伸的引导槽143构成。引导槽143从上述卡合槽141的第1端部(详细地讲,使嵌入螺母130在俯视时向顺时针方向[安装方向]旋转的情况下的旋转方向前侧的端部)延伸到中央筒部136的内方侧的端部(图23的下端)。上述卡合槽141的第2端部(详细为上述旋转方向后侧的端部)成为由中央筒部136的外周壁中的、作为没有形成卡合凹部135的部分的隔壁部144(图23所示)封闭的形状。另外,卡合槽141的内表面中的配置于内方侧的面(以下为接触面135A)沿着将在安装孔151的深度方向延伸的直线(具体为中央筒部136的中心线L)作为螺旋轴的向右旋转的假想螺旋面延伸。上述引导槽143的底面的俯视时的截面形状成为将上述中央筒部136的中心线L作为中心的圆弧状。中央筒部136的内方侧的端部147按如图24所示端部147的截面的外形呈大致正方形的方式沿着中心线L延伸。
以下对散热器支架120的部件主体150的结构详细地说明。
如图25~图27所示,设置于部件主体150的所述安装孔151是具有截面为圆形的周面的贯穿孔。另外,在图25~图27仅图示设置于部件主体150的多个安装孔151中的一个。
在安装孔151的内周面突出设置有两个所述卡合凸部152。这些卡合凸部152的顶端面在俯视(参照图25)时为圆弧状,以在安装孔151的周围方向上等间隔排列的方式配置。在本实施方式中,卡合凸部152的平面形状(圆弧状)的圆弧的长度小于嵌入螺母130的引导槽143的底面的俯视时的截面形状(圆弧状)的圆弧的长度。
如图28~图30所示,嵌入螺母130插入到部件主体150的安装孔151。此时,以俯视时嵌入螺母130的卡合凹部135的引导槽143和部件主体150的安装孔151的卡合凸部152在中心线L方向重叠的方式将嵌入螺母130配置于部件主体150的外方侧(沿着中心线L的方向)。并且,在该状态(图28所示的状态)下,嵌入螺母130向内方侧(沿着中心线L的方向)按压。由此,从部件主体150的安装孔151的内周面突出的卡合凸部152在嵌入螺母130的外表面的引导槽143的内部通过,所以成为嵌入螺母130插入到所述安装孔151的状态(图29所示的状态)。
如图25~图27所示,部件主体150的外表面中的安装孔151的内缘部分151A以遍及全周升高一级的方式朝向外方突出。在该内缘部分151A,以在所述周围方向上等间隔排列的方式突出设置有在安装孔151的周围方向延伸的两个底座导向凸部153。各底座导向凸部153按从俯视时向顺时针方向旋转的情况下的旋转方向后侧依次排列的方式具有宽幅部153A、窄幅部153B以及引导凸部153C。宽幅部153A以具有遍及内缘部分151A的大致整体的宽度(径向尺寸)的圆弧状在周向上延伸。窄幅部153B在上述内缘部分151A的外周侧的端部以具有比上述宽幅部153A窄的(径向尺寸)的圆弧状延伸。引导凸部153C以宽度比宽幅部153A窄、且比窄幅部153B宽的圆弧形状在内缘部分151A的外周侧的端部延伸。引导凸部153C中、详细地讲在俯视时向顺时针方向旋转的情况下的旋转方向的后侧的部分呈以随着朝向所述旋转方向的前侧而向安装孔151的中心线L侧接近的方式倾斜的形状。另外,上述引导凸部153C中、在俯视时向顺时针方向旋转的情况下的旋转方向的前侧的部分以一定的宽度(径向尺寸)向周向延伸。
在部件主体150的内缘部分151A以在上述中央筒部136的周围方向上等间隔排列的方式凹设有两个嵌合凹部154。各嵌合凹部154以将安装孔151的中心线L作为中心的圆弧状延伸。嵌合凹部154分别设置于与引导凸部153C邻接的位置、详细地讲在俯视时向顺时针方向旋转的情况下的旋转方向上相对于引导凸部153C为前侧的位置。这样,在本实施方式中,引导凸部153C和嵌合凹部154在安装孔151的周围方向上排列。
如图30所示,在嵌入螺母130插入到部件主体150的安装孔151的状态下,卡合臂138的嵌合凸部145(参照图29)的周围方向的位置成为部件主体150的底座导向凸部153中的窄幅部153B的内周侧(径向内方)的位置。另外,在嵌入螺母130安装于部件主体150的状态(图20所示的状态)下,卡合臂138的嵌合凸部145的周向的位置成为在阴螺纹131的紧固方向(图20的上下方向)上与部件主体150的嵌合凹部154对置的位置。另外,嵌入螺母130安装于部件主体150的状态是在将嵌入螺母130插入到安装孔151后向顺时针方向旋转90度左右的状态。
在部件主体150的外表面中的上述内缘部分151A的周缘、且在嵌入螺母130插入到部件主体150的安装孔151但为旋转前的状态(图30所示的状态)下与所述嵌入螺母130的外表面的标记凹部139的外周侧相当的部分突出设置有解锁标记凸部155。该解锁标记凸部155通过半球状的凸部和呈解锁状态的荷包锁的形状的凸部构成。另外,在部件主体150的外表面中的上述内缘部分151A的周缘、且在嵌入螺母130安装于所述部件主体150的状态(图20所示的状态)下与所述嵌入螺母130的外表面的标记凹部139的外周侧相当的部分突出设置有上锁标记凸部156。上锁标记凸部156通过半球状的凸部和呈上锁状态的荷包锁的形状的凸部构成。
以下,对将嵌入螺母130安装于部件主体150的操作与本实施方式的散热器支架120的作用效果一起进行说明。
在此,首先对将嵌入螺母130安装于部件主体150的操作进行说明。
嵌入螺母130向部件主体150的安装以使所述嵌入螺母130相对于门型(盖型)的部件主体150从外方侧向内方侧移动的方式进行。具体地讲,在嵌入螺母130向部件主体150的右壁安装时以使嵌入螺母130向左侧移动的方式,另外在向部件主体150的上壁安装时以使嵌入螺母130向下方移的方式进行所述嵌入螺母130的安装。另外,在进行向部件主体150的左壁安装时以使嵌入螺母130向右侧移动的方式进行所述嵌入螺母130的安装。这样的嵌入螺母130的安装操作通过使用机器人手臂的自动装置进行。
在该操作中,首先,在安装于机器人手臂的通用的六角套筒扳手中嵌入嵌入螺母130的外方侧的部分。
并且,如图28及图30所示,所述嵌入螺母130移动到部件主体150的卡合凸部152和嵌入螺母130的卡合凹部135的引导槽143在俯视时重叠的位置。其结果是,嵌入螺母130的标记凹部139与部件主体150的解锁标记凸部155在周向位置上对位。然后,如图29及图30所示,嵌入螺母130压入到部件主体150的安装孔151内。由此,通过部件主体150的卡合凸部152在嵌入螺母130的卡合凹部135(详细为引导槽143)的内部通过,从而所述嵌入螺母130向内方侧移动。因此,嵌入螺母130插入到部件主体150的安装孔151。
然后,嵌入螺母130在俯视时向顺时针方向旋转。此时,嵌入螺母130通过外周面的卡合凹部135(详细为卡合槽141)和部件主体150的安装孔151内表面的卡合凸部152的卡合而被引导。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29所示,卡合凹部135的内表面中的内方侧的面(接触面135A)沿着以中心线L为螺旋轴的假想螺旋面延伸。因此,此时如图31A及图31B中示出一例,卡合凸部152的外表面中的内方侧(图31A的下方侧)的面(接触面152A)和卡合凹部135的接触面135A相互接触。并且,当使嵌入螺母130进一步旋转时,那些接触面152A、135A的接触压力升高。在本实施方式中,当该接触压力成为预定值以上时,嵌入螺母130(具体为机器人手臂)的旋转停止。
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这样将卡合凸部152及卡合凹部135的接触面152A、135A彼此的接触压力提高,从而嵌入螺母130卡止于部件主体150的安装孔151的内部。由此,成为嵌入螺母130相对于部件主体150向上述紧固方向的相对移动被限制的状态,并且可抑制嵌入螺母130的松动。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虽说在制造公差的范围内,但是部件主体150的卡合凸部152可能变薄,或者嵌入螺母130的卡合凹部135的宽度可能变宽。并且,在该情况下,有时卡合凸部152的接触面152A和卡合凹部135的接触面135A的接触面压力难以升高。因此,在卡合凸部152和卡合凹部135卡合的状态下使嵌入螺母130在俯视时向顺时针方向旋转时,有可能接触面152A、135A的面压力不成为预定值以上。
在这方面,在本实施方式中,当嵌入螺母130旋转一定量时,部件主体150的卡合凸部152会碰撞嵌入螺母130的隔壁部144。因此,可抑制嵌入螺母130过于旋转。而且,此时除了卡合凸部152的接触面152A和卡合凹部135的接触面135A的接触压力(其中,接触压力<预定值)升高以外,成为卡合凸部152的旋转方向前侧的端部和嵌入螺母130的隔壁部144接触(抵接)的状态。因此,可抑制嵌入螺母130的松动。另外,嵌入螺母130的标记凹部139与部件主体150的上锁标记凸部156在周向位置上对位。
这样,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将嵌入螺母130插入到部件主体150的安装孔151并向周向旋转,从而能够使安装孔151的内周面的卡合凸部152和嵌入螺母130的外周面的卡合凹部135的划定面卡合。由此,能够将嵌入螺母130安装于部件主体150。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21所示,以在嵌入螺母130的插入方向(图21的上下方向)上对置的卡合凸部152的接触面152A和卡合凹部135的接触面135A接触的状态将所述嵌入螺母130安装于部件主体150。因此,能够按相对于以将嵌入螺母130从部件主体150的安装孔151向外方侧拔出的方式作用的力(拔出负荷)得到高强度的方式将嵌入螺母130安装于部件主体150。
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30所示,在进行嵌入螺母130向部件主体150的安装时,在使所述嵌入螺母130在俯视时向顺时针方向旋转前,卡合臂138的嵌合凸部145成为图25所示的部件主体150的底座导向凸部153中的窄幅部153B的内周侧的位置。
并且,如图32及图33所示,当使嵌入螺母130在俯视时向顺时针方向旋转时,卡合臂138的嵌合凸部145与底座导向凸部153的引导凸部153C接触。此时,卡合臂138的嵌合凸部145被底座导向凸部153的引导凸部153C的内周侧的面向接近中心线L的方向引导,从而成为所述卡合臂138向中心线L侧弹性变形的状态(图33所示的状态)。这样,卡合臂138的嵌合凸部145以避开部件主体150的引导凸部153C的方式通过。
如图34所示,当进一步使嵌入螺母130旋转时,卡合臂138的嵌合凸部145在部件主体150的引导凸部153C的配设部分通过。此时卡合臂138复原成弹性变形前的形状,所以成为所述卡合臂138的嵌合凸部145和部件主体150的引导凸部153C在周围方向上排列的状态。
因此,一旦嵌入螺母130安装于部件主体150后,即使是嵌入螺母130在俯视时向逆时针方向(拆卸方向)旋转的情况,卡合臂138的嵌合凸部145和部件主体150的引导凸部153C也会相互碰撞。由此,可限制嵌入螺母130的进一步的旋转,因此可抑制嵌入螺母130松弛。
在本实施方式中,引导凸部153C的内周侧的面的一部分呈如下形状:以随着朝向在俯视时使嵌入螺母130向顺时针方向旋转的情况下的旋转方向的前侧而接近中心线L的方式倾斜。因此,能够用使嵌入螺母130相对于部件主体150相对旋转的简单步骤顺利地进行如下操作:通过以避开引导凸部153C的方式使嵌合凸部145通过,从而设为将所述引导凸部153C和嵌合凸部145在周围方向上排列的状态。
接着,对将嵌入螺母130从部件主体150拆卸的操作进行说明。
在将嵌入螺母130从部件主体150拆卸时,首先在嵌入螺母130的外方侧(第2固定面130A侧)的部分嵌入六角套筒扳手。
如图22所示,在卡合臂138没有弹性变形的状态下,嵌入螺母130的外方侧的部分的外形成为不收纳于六角螺母的形状。在该状态下,如图20及图34所示,卡合臂138的嵌合凸部145和部件主体150的引导凸部153C在周围方向上排列。因此,通过那些嵌合凸部145及引导凸部153C碰撞,从而成为嵌入螺母130向拆卸方向的旋转被限制的状态。
但是,如图20及图22所示,在卡合臂138没有弹性变形的状态下,也因为嵌入螺母130的外方侧的端部的外形呈大致六边形,所以成为部分地收纳于六角套筒扳手的形状。另外,卡合臂138中的构成嵌入螺母130的外周面的部分成为倾斜面138C,所述卡合臂138能够以在接近中心线L侧的方向和远离中心线L的方向上摇动的方式弹性变形。因此,通过相对于嵌入螺母130以从外方侧压入的方式将六角套筒扳手嵌入,从而卡合臂138的倾斜面138C被六角套筒扳手的内表面按压,所以所述卡合臂138以向中心线L侧倒下的方式弹性变形。其结果是,如图35所示,嵌入螺母130的外方侧的部分嵌入到六角套筒扳手的内部。
在该状态、具体地讲嵌入螺母130从部件主体150拆卸的拆卸操作状态下,与卡合臂138向中心线L侧弹性变形相应地,与所述卡合臂138的顶端部138B一体的嵌合凸部145(参照图20)也成为中心线L侧的位置。由此,成为卡合臂138的嵌合凸部145和部件主体150的引导凸部153C在周围方向上没有排列的状态、即嵌合凸部145及引导凸部153C的在阴螺纹131的径向上的位置彼此错开的状态。因此,在该状态下,即使是使嵌入螺母130向拆卸方向(俯视时为逆时针方向)旋转的情况,卡合臂138的嵌合凸部145和部件主体150的引导凸部153C也不碰撞,所以能够使所述嵌入螺母130旋转。这样,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以使嵌合凸部145和引导凸部153C的周围方向上的位置错开的方式使所述卡合臂138弹性变形的简易操作,能够设为使嵌入螺母130能够向拆卸方向旋转的拆卸操作状态。
并且,在该拆卸操作状态下,通过使嵌入螺母130与六角套筒扳手一起向拆卸方向旋转,从而能够将所述嵌入螺母130从部件主体150的安装孔151拆卸。
这样,通过一边以使卡合臂138向中心线L侧倒下的方式弹性变形一边将嵌入螺母130的外方侧的部分嵌入到六角套筒扳手,从而能够设为使嵌入螺母130能向拆卸方向旋转的状态(图35所示的状态)。因此,不进行用于将卡合臂138的嵌合凸部145和部件主体150的引导凸部153C的卡合解除的另外的操作,通过将六角套筒扳手与嵌入螺母130嵌合并转动的操作,就能够将嵌入螺母130从部件主体150拆卸。
在此,作为第1比较例,在通过金属材料形成的散热器支架中,能够将使用于框架构件121的固定的金属螺母直接固定(焊接)于散热器支架。另外,在这样的散热器支架中,在废弃时不必将金属螺母拆卸,因此能够容易进行回收。
另一方面,作为第2比较例,在通过合成树脂材料形成的散热器支架中,不能焊接金属螺母。在这样的散热器支架中,通过敛紧加工将阴螺纹构件(例如帽型螺母)固定。但是,在该散热器支架中,成为如下结构:不仅需要敛紧加工用的昂贵的工具,而且在回收、修补时将阴螺纹构件拆卸的操作非常费事。
另外,在通过第2比较例的合成树脂材料形成的散热器支架中,通过在其背面配置螺母,能够以在螺母与螺栓之间夹持散热器支架及框架构件121的方式将这些散热器支架及框架构件121固定。因此,能够将散热器支架形成为能够承受高拔出负荷的结构。但是,在该散热器支架中,在由自动装置进行螺母的安装的情况下,需要使机器人手臂侵入到散热器支架内方的狭窄空间,因此所述螺母的安装操作变为困难的操作。
在本实施方式的散热器支架120中,能够使用自动装置的机器人手臂,将嵌入螺母130从散热器支架120(部件主体150)的外方侧以能够承受高拔出负荷的方式容易地安装于散热器支架120的部件主体150。而且,通过对那样的嵌入螺母130从外方侧嵌合六角套筒扳手并使嵌入螺母130旋转,从而能够将所述嵌入螺母130从部件主体150拆卸,因此能够容易地进行散热器支架120的回收、修补。这样,根据本实施方式,能够从嵌入螺母130的外方侧(第1固定面150A侧)、即为了将紧固固定构件固定而确保有空间的部分(场所)容易地进行嵌入螺母130向部件主体150的装卸。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散热器支架120中,能够使用能容易到手的通用工具进行上述的方式的嵌入螺母130的装卸。作为那样的通用工具,除了六角套筒扳手之外,还能够举出十二角套筒扳手、双头梅花扳手、螺丝钳、活动扳手等。因此,不限于设置有专用的组装装置的制造厂,例如在进行汽车保养的修配厂、进行汽车拆卸的拆卸厂等也能够由操作员、自动装置进行嵌入螺母130的装卸。
以下,对将框架构件121(图37所示)安装于散热器支架120的操作进行说明。
框架构件121向散热器支架120的固定利用上述嵌入螺母130的阴螺纹131和紧固固定用的螺栓(省略图示)进行。具体地讲,在上述螺栓插通于框架构件121的插通孔的状态下,进一步螺合到嵌入螺母130的阴螺纹131。
如图36所示,在框架构件121没有固定于散热器支架120时,在阴螺纹131的紧固方向(图36的上下方向。沿着阴螺纹131的螺旋轴的方向)上,卡合臂138的嵌合凸部145和部件主体150的嵌合凹部154对置。但是,此时卡合臂138的嵌合凸部145没有与部件主体150的嵌合凹部154嵌合。另外,此时卡合臂138的外方侧的按压凸部146突出到比嵌入螺母130的第2固定面130A靠外方侧(图36的上方)。即,按压凸部146成为卡合臂138中、比部件主体150的第1固定面150A及嵌入螺母130的第2固定面130A突出的一部分。
并且,如图37所示,当框架构件121固定于散热器支架120时,卡合臂138被框架构件121的内方侧(图37的下方侧)的面按压,所以卡合臂138向内方侧压入。由此,卡合臂138的嵌合凸部145与部件主体150的嵌合凹部154嵌合。
在这样将框架构件121固定于散热器支架120后,通过卡合臂138的嵌合凸部145和部件主体150的嵌合凹部154的嵌合,嵌入螺母130相对于部件主体150向拆卸方向的相对旋转被限制。由此,能够设为嵌入螺母130难以脱离的结构。
在本实施方式中,成为螺母部132的端部132A的外表面(第2固定面130A、即图21的上表面)相对于嵌入螺母130的螺纹主体部133的外表面(图21的上表面)稍微突出的状态。另外,成为螺母部132的端部132A露出到散热器支架120的外部的状态。因此,通过利用嵌入螺母130的阴螺纹131和所述螺栓进行框架构件121的紧固固定,从而成为框架构件121的内方侧的面和螺母部132的端部132A抵接的状态(金属接触状态)。由此,作为用于将框架构件121固定于散热器支架120的结构,能够实现牢固的固定结构。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嵌入螺母130的阴螺纹131(图21)成为右旋螺纹,所述嵌入螺母130的卡合凹部135的接触面135A成为沿着向右旋转的螺旋面的形状。因此,在将螺栓螺合于嵌入螺母130的阴螺纹131时作用于所述嵌入螺母130的旋转力作用于使所述嵌入螺母130向将卡合凸部152的内方侧的面和卡合凹部135的接触面135A的面压力提高的方向旋转的方向。因此,成为所述嵌入螺母130在将螺栓螺合于嵌入螺母130的阴螺纹131时不松弛的结构。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23及图24所示,嵌入螺母130的中央筒部136的内方侧(图23的下方侧)的端部147以截面的外形呈大致正方形的方式延伸。因此,通过在嵌入螺母130的内方侧的端部147将通用工具(螺丝钳、活动扳手)嵌入,从而能够设为对嵌入螺母130相对于部件主体150的相对旋转进行限制的状态。在本实施方式中,在由于与嵌入螺母130的阴螺纹131嵌合的螺栓生锈等而使螺栓粘着于嵌入螺母130的情况下,能够以在嵌入螺母130的内方侧的端部147将通用工具嵌入的状态拆卸螺栓。由此,能够避免嵌入螺母130与螺栓旋转,并且能够使螺栓向拆卸方向旋转。因此,能够容易地将螺栓从嵌入螺母130拆卸,进而能够容易地将框架构件121从散热器支架120拆卸。
如上所述,根据本实施方式,得到以下记载的效果。
(1)能够从外方侧、即从为了固定框架构件121而确保有空间的部分(场所)容易地进行嵌入螺母130向部件主体150的安装。
(2)通过以使卡合臂138弹性变形成为嵌合凸部145和引导凸部153C不在周围方向上排列的状态的容易操作,能够设为能使嵌入螺母130向拆卸方向旋转的状态。并且,通过以该状态使嵌入螺母130向拆卸方向旋转,能够进行嵌入螺母130从部件主体150的拆卸。
(3)在框架构件121固定于散热器支架120后,通过卡合臂138的嵌合凸部145和部件主体150的嵌合凹部154的嵌合,能够限制嵌入螺母130相对于部件主体150向拆卸方向的相对旋转。由此,能够设为嵌入螺母130难以脱离的结构。
(4)不进行用于将卡合臂138的嵌合凸部145和部件主体150的引导凸部153C的卡合解除的另外的操作,通过将六角套筒扳手嵌入到嵌入螺母130上并转动的操作,就能够将嵌入螺母130从部件主体150拆卸。
(5)通过从嵌入螺母130的外方侧将六角套筒扳手以压入的方式嵌入,从而卡合臂138的倾斜面138C被六角套筒扳手的内表面按压。由此,能够使卡合臂138弹性变形到嵌入螺母130的外方侧的部分嵌入到六角套筒扳手的内部。
(6)引导凸部153C的内周侧的侧面的一部分呈如下形状:以随着朝向在俯视时向顺时针方向旋转的情况下的旋转方向的前侧而接近中心线L的方式倾斜。因此,能够用使嵌入螺母130相对于部件主体150相对旋转的简单步骤顺利地进行如下操作:通过以避开引导凸部153C的方式使嵌合凸部145通过,从而设为将所述引导凸部153C和嵌合凸部145在周围方向上排列的状态。
(7)通过利用嵌入螺母130的阴螺纹131和所述螺栓进行框架构件121的紧固固定,从而成为框架构件121的内方侧的面和螺母部132的端部132A抵接的状态(金属接触状态)。因此,作为用于将框架构件121固定于散热器支架120的结构,能够实现牢固的固定结构。
另外,上述实施方式也可以按如下变更而实施。上述实施方式及下述的各变更例也可以在不矛盾的范围内相互组合。
·嵌入螺母130的外方侧的端部的相当于所述嵌入螺母130的外周面的部分的形状不限于设为大致六边形,能够变更为正方形、圆形、椭圆形状等任意的形状。另外,通过将嵌入螺母130的外方侧的端部的上述形状设为具有将阴螺纹131的中心线L夹在中间而平行延伸的一对外表面的形状,从而能够使用通用工具(螺丝钳、活动扳手等)进行嵌入螺母的装卸。
·也可以使得以卡合臂138的外表面不构成嵌入螺母130的外周面的一部分的方式设置所述卡合臂138。
·也可以使得嵌入螺母130的螺纹主体部133中的外方侧的面成为比螺母部132中的外方侧的面稍微靠外方侧的位置。另外,也能够使得部件主体150中的供框架构件121固定的一侧的面(第1固定面150A)成为比嵌入螺母130中的供框架构件121固定的面(第2固定面130A)稍微靠外方侧的位置等。
·也可以将部件主体150的卡合凸部152的外表面中的内方侧的面(接触面152A)设为沿着以插入到部件主体150的安装孔151中的状态的中央筒部136的中心线L为螺旋轴的向右旋转的假想螺旋面延伸的面。在该情况下,优选部件主体150的接触面152A和嵌入螺母130的卡合凹部135的接触面135A形成为相同形状。根据这样的结构,通过在卡合凸部152和卡合凹部135卡合的状态下使嵌入螺母130在俯视时向顺时针方向旋转,从而能够使卡合凸部152的接触面152A和卡合凹部135的接触面135A进行面接触。并且,通过使嵌入螺母130进一步旋转,能够将那些接触面152A、135A的面压力提高。通过这样将卡合凸部152及卡合凹部135的接触面152A、135A彼此的面压力提高,从而嵌入螺母130卡止于部件主体150的安装孔151的内部。并且,在该情况下,通过作用于卡合凸部152及卡合凹部135的接触面152A、135A的较高的面压力能够适当地抑制嵌入螺母130的松动。
·也可以将嵌入螺母130的卡合凹部135的接触面135A和部件主体150的卡合凸部152的接触面152A均形成为与中心线L正交的平面状。在这样的结构中,通过以卡合凸部152的外表面和卡合凹部135的内表面的接触面压力充分升高的方式决定那些卡合凸部152、卡合凹部135的形状,从而能够将嵌入螺母130卡止于部件主体150。
·作为用于限制嵌入螺母130相对于部件主体150向紧固方向的相对移动的结构,也可以采用使在部件主体150的安装孔151内表面凹设的卡合凹部和在嵌入螺母130的外表面突出设置的卡合凸部卡合的结构。
·作为用于限制嵌入螺母130相对于部件主体150向紧固方向的相对移动的结构,也可以采用使在嵌入螺母130外表面形成的阳螺纹和在部件主体150的安装孔151内表面形成的阴螺纹卡合(螺合)的结构。
·作为螺母部132,也可以使用滚花螺母以外的通用品的螺母、或者使用独自设计的专用品。
·不限于通过嵌件成型来制造嵌入螺母130,也可以分别准备螺纹主体部133和螺母部132,并且通过在所述螺纹主体部133利用粘贴等将螺母部132固定而制造嵌入螺母130。
·上述实施方式的树脂部件不限于供嵌入螺母130安装的合成树脂制的散热器支架120,只要是供具有阴螺纹的阴螺纹构件安装的树脂部件就能够适用。

Claims (13)

1.一种树脂部件,其中,具备:
阴螺纹构件,其用于紧固固定构件的紧固固定,所述紧固固定件由金属材料形成;和
部件主体,其由合成树脂材料形成,在所述部件主体安装有所述阴螺纹构件,
所述阴螺纹构件具备:
螺纹主体部,其由合成树脂材料形成;和
螺母部,其由金属材料形成,所述螺母部具有阴螺纹,以在所述阴螺纹的紧固方向上的一方的所述螺母部的端面露出的状态一体形成于所述螺纹主体部,
所述螺母部的所述端面以所述螺母部的所述端面从所述部件主体的外表面突出的突出量为“0”以上的状态露出到外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树脂部件,其中,
所述部件主体具有:
安装孔,所述阴螺纹构件插入到所述安装孔;和
卡合凸部,其在所述安装孔的内周面中突出,
所述阴螺纹构件具有槽状的卡合凹部,所述卡合凹部在所述阴螺纹构件的外周面中在周向延伸,
通过所述卡合凸部和所述卡合凹部向彼此的卡合,从而所述阴螺纹构件卡止于所述部件主体。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树脂部件,其中,
所述卡合凸部和所述卡合凹部的接触面彼此沿着将在所述安装孔的深度方向延伸的直线作为螺旋轴的假想螺旋面延伸。
4.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树脂部件,其中,
所述卡合凹部的所述周向上的一方的端部成为将所述卡合凹部封闭的形状的壁部。
5.根据权利要求2~4中的任一项所述的树脂部件,其中,
所述树脂部件是在将所述阴螺纹构件插入到所述安装孔的状态下的所述阴螺纹构件和所述部件主体能够在所述周向上相对旋转的结构,
所述树脂部件具有棘爪机构,所述棘爪机构容许所述周向上的相对旋转中的向一方的旋转并且限制向另一方的旋转。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树脂部件,其中,
所述棘爪机构具备:
棘爪臂,其与所述螺纹主体部设置成一体,能够向所述紧固方向弹性变形;和
棘爪凹部,其设置于所述部件主体,
所述棘爪臂的外表面的至少一部分与所述部件主体的外表面在同一平面上延伸。
7.根据权利要求1~6中的任一项所述的树脂部件,其中,
所述部件主体具有供所述阴螺纹构件插入的安装孔,
在所述部件主体中,所述安装孔的周缘部分中的、所述阴螺纹构件插入的方向上的前侧的端部呈沿着所述阴螺纹构件的外表面延伸的筒状。
8.根据权利要求1~7中的任一项所述的树脂部件,其中,
所述阴螺纹用于固定所述紧固固定构件,
所述部件主体具有供所述阴螺纹构件插入的安装孔,
在所述安装孔的内周面及所述阴螺纹构件的外周面的一方凹设有卡合槽而在另一方突出设置有卡合凸部,所述卡合槽在所述阴螺纹构件的周围方向延伸,所述卡合槽和所述卡合凸部相互卡合,
所述部件主体具有供所述紧固固定构件固定的一侧的第1固定面,在所述第1固定面突出设置有引导凸部并且凹设有嵌合凹部,
所述阴螺纹构件具有悬臂结构的卡合臂,所述卡合臂在所述周围方向延伸,并且所述卡合臂能够以所述卡合臂的自由端摇动的方式弹性变形,
所述卡合臂具有嵌合凸部,所述嵌合凸部突出设置于所述卡合臂中的所述自由端侧的部分中的、所述部件主体侧的面,
所述部件主体的所述引导凸部和所述卡合臂的所述嵌合凸部以在所述周围方向上排列的方式设置,所述卡合臂的所述嵌合凸部和所述部件主体的所述嵌合凹部在所述阴螺纹的紧固方向上对置,
所述阴螺纹构件在供所述紧固固定构件固定的一侧具有第2固定面,所述卡合臂的一部分比所述第1固定面及所述第2固定面突出。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树脂部件,其中,
所述卡合臂构成所述阴螺纹构件中的所述第2固定面侧的部分的外周面的一部分,所述阴螺纹构件中的所述第2固定面侧的部分呈嵌入到六角套筒扳手的形状,
在所述引导凸部和所述嵌合凸部在所述周围方向上排列的状态时,成为所述卡合臂的一部分不收纳于所述六角套筒扳手的内部的状态,
在以所述卡合臂收纳于所述六角套筒扳手的内部的方式使所述卡合臂弹性变形的状态时,成为所述引导凸部和所述嵌合凸部不在所述周围方向上排列的状态。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树脂部件,其中,
所述卡合臂中构成所述阴螺纹构件的外周面的部分具有倾斜面,所述倾斜面以随着远离所述第2固定面而成为外周侧的位置的方式倾斜。
11.根据权利要求8~10中的任一项所述的树脂部件,其中,
所述树脂部件的结构成为:通过使所述阴螺纹构件相对于所述部件主体相对旋转,从而所述阴螺纹构件安装于所述部件主体,
所述引导凸部在所述周围方向延伸设置,
所述引导凸部中的相对旋转的中心侧的外表面呈随着朝向关于所述相对旋转的旋转方向的前侧而接近所述中心的形状。
12.一种树脂部件,其中,具备:
阴螺纹构件,其具有用于紧固固定构件的固定的阴螺纹;和
部件主体,其由合成树脂材料形成,并且具有供所述阴螺纹构件插入的安装孔,
在所述安装孔的内周面及所述阴螺纹构件的外周面中的一方凹设有卡合槽而在另一方突出设置有卡合凸部,所述卡合槽在所述阴螺纹构件的周围方向延伸,所述卡合槽和所述卡合凸部相互卡合,
所述部件主体具有供所述紧固固定构件固定的一侧的第1固定面,在所述第1固定面突出设置有引导凸部并且凹设有嵌合凹部,
所述阴螺纹构件具有悬臂结构的卡合臂,所述卡合臂在所述周围方向延伸,并且所述卡合臂能够以所述卡合臂的自由端摇动的方式弹性变形,
所述卡合臂具有嵌合凸部,所述嵌合凸部突出设置于所述卡合臂中的所述自由端侧的部分中的、所述部件主体侧的面,
所述部件主体的所述引导凸部和所述卡合臂的所述嵌合凸部以在所述周围方向上排列的方式设置,所述卡合臂的所述嵌合凸部和所述部件主体的所述嵌合凹部在所述阴螺纹的紧固方向上对置,
所述阴螺纹构件在供所述紧固固定构件固定的一侧具有第2固定面,所述卡合臂的一部分比所述第1固定面及所述第2固定面突出。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树脂部件,其中,
所述阴螺纹构件具备:
螺纹主体部,其由合成树脂材料形成;和
螺母部,其由金属材料形成,所述螺母部具有所述阴螺纹,以在所述阴螺纹的紧固方向上的所述螺母部的一方的端面露出的状态与所述螺纹主体部一体形成,
所述螺母部的所述端面以所述螺母部的所述端面从所述部件主体的所述第1固定面突出的突出量为“0”以上的状态露出到外部。
CN201980030522.7A 2018-05-14 2019-04-08 树脂部件 Pending CN112105826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5)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8093094A JP2019199886A (ja) 2018-05-14 2018-05-14 樹脂部品
JP2018-093094 2018-05-14
JP2018-155437 2018-08-22
JP2018155437A JP6871205B2 (ja) 2018-08-22 2018-08-22 樹脂部品
PCT/JP2019/015276 WO2019220812A1 (ja) 2018-05-14 2019-04-08 樹脂部品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105826A true CN112105826A (zh) 2020-12-18

Family

ID=6854021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80030522.7A Pending CN112105826A (zh) 2018-05-14 2019-04-08 树脂部件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20210231158A1 (zh)
EP (1) EP3805580A4 (zh)
CN (1) CN112105826A (zh)
WO (1) WO2019220812A1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5030944A (zh) * 2022-07-25 2022-09-09 郴州谷丰智能家居科技开发有限公司 旋转式锁紧联接结构和免工具安装型家具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919315U (ja) * 1982-07-29 1984-02-06 橋本フオ−ミング工業株式会社 車両用樹脂成形品の取付装置
JPS5949012U (ja) * 1982-09-27 1984-03-31 橋本フオ−ミング工業株式会社 車両用合成樹脂成形品の取付装置
JPH06185517A (ja) * 1992-12-16 1994-07-05 Nifco Inc 部材結合要素
JPH1193238A (ja) * 1997-09-19 1999-04-06 Inax Corp 衛生陶器への物品取付構造
JP2003120620A (ja) * 2001-10-09 2003-04-23 Toshiba Tec Corp 交換ボス部材を有する成形部材
JP2003156024A (ja) * 2001-11-19 2003-05-30 Aoyama Seisakusho Co Ltd 締結部品
CN2594518Y (zh) * 2002-12-30 2003-12-24 魏均铭 卡爪螺母
CN102345654A (zh) * 2010-06-01 2012-02-08 泰科电子瑞侃有限公司 带紧固销的接合构件和使两个部件互连的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3513641A1 (de) * 1985-04-16 1986-10-16 Bosch-Siemens Hausgeräte GmbH, 8000 München Anordnung einer stellfussmutter an einem moebel- oder hausgeraeterahmen zur aufnahme eines verstellfusses
DE102004049886B4 (de) * 2004-10-13 2016-01-21 Bayerische Motoren Werke Aktiengesellschaft Einrichtung zum Verbinden eines Anbauteils mit einem Blechträger, insbesondere einem Längsträger eines Kraftfahrzeugs
JP5690530B2 (ja) 2010-09-01 2015-03-25 株式会社ニフコ クリップ
EP2941575B1 (en) * 2013-01-02 2018-05-16 Illinois Tool Works Inc. Twist-in-place grommet connection assembly
DE102014104597A1 (de) * 2014-04-01 2015-10-01 Audi Ag Befestigungselement
US10197089B2 (en) * 2016-09-01 2019-02-05 Nifco America Corp. Clip and clip attaching structure

Patent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919315U (ja) * 1982-07-29 1984-02-06 橋本フオ−ミング工業株式会社 車両用樹脂成形品の取付装置
JPS5949012U (ja) * 1982-09-27 1984-03-31 橋本フオ−ミング工業株式会社 車両用合成樹脂成形品の取付装置
JPH06185517A (ja) * 1992-12-16 1994-07-05 Nifco Inc 部材結合要素
JPH1193238A (ja) * 1997-09-19 1999-04-06 Inax Corp 衛生陶器への物品取付構造
JP2003120620A (ja) * 2001-10-09 2003-04-23 Toshiba Tec Corp 交換ボス部材を有する成形部材
JP2003156024A (ja) * 2001-11-19 2003-05-30 Aoyama Seisakusho Co Ltd 締結部品
CN2594518Y (zh) * 2002-12-30 2003-12-24 魏均铭 卡爪螺母
CN102345654A (zh) * 2010-06-01 2012-02-08 泰科电子瑞侃有限公司 带紧固销的接合构件和使两个部件互连的方法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5030944A (zh) * 2022-07-25 2022-09-09 郴州谷丰智能家居科技开发有限公司 旋转式锁紧联接结构和免工具安装型家具
CN115030944B (zh) * 2022-07-25 2024-05-24 郴州谷丰智能家居科技开发有限公司 旋转式锁紧联接结构和免工具安装型家具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19220812A1 (ja) 2019-11-21
EP3805580A1 (en) 2021-04-14
US20210231158A1 (en) 2021-07-29
EP3805580A4 (en) 2022-01-2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6836932B2 (en) Assist grip
JP6032164B2 (ja) 機器用コネクタ
US8662545B2 (en) Vehicle door latch apparatus
WO2014045933A1 (ja) 乗物用ラッチ装置
JP2002516962A (ja) 自動車用デッキリッドバンパー
JP5437916B2 (ja) タイヤバルブユニット
CN112105826A (zh) 树脂部件
US7967360B2 (en) Removable visor
CN107934185B (zh) 扭矩元件及盖总成
US6930248B1 (en) Automotive electrical connection box
JP6871205B2 (ja) 樹脂部品
JP2019019835A (ja) グロメット
US20090001735A1 (en) Mechanism for Securing the Handle of a Door or Window
JP2019199886A (ja) 樹脂部品
WO2020110670A1 (ja) 車両用コネクタ
JP2011245911A (ja) リアワイパ装置の取付構造
JPH0742034U (ja) シールコネクタ
JP4171199B2 (ja) 車両用シフトレバー装置
JP4956475B2 (ja) シリンダ錠
WO2018070068A1 (ja) パーキングブレーキレバー装置
JP2014019391A (ja) 車両用アウタミラー装置
JP2016030921A (ja) 車両用ドアハンドル装置
JP6675424B2 (ja) 蓋体の着脱構造
JP2560399Y2 (ja) キーシリンダの仮止め構造
JPH0346252Y2 (zh)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201218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