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2020816A - 马达单元 - Google Patents

马达单元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2020816A
CN112020816A CN201980027761.7A CN201980027761A CN112020816A CN 112020816 A CN112020816 A CN 112020816A CN 201980027761 A CN201980027761 A CN 201980027761A CN 112020816 A CN112020816 A CN 112020816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oil
motor
reservoir
bearing
hous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Withdrawn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80027761.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中松修平
石川勇树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idec Corp
Original Assignee
Nidec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idec Corp filed Critical Nidec Corp
Publication of CN11202081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020816A/zh
Withdrawn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5/00Casings; Enclosures; Supports
    • H02K5/04Casings or enclosures characterised by the shape, form or construction thereof
    • H02K5/20Casings or enclosures characterised by the shape, form or construction thereof with channels or ducts for flow of cooling medium
    • H02K5/203Casings or enclosures characterised by the shape, form or construction thereof with channels or ducts for flow of cooling medium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quids, e.g. cooling jacket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9/00Arrangements for cooling or ventilating
    • H02K9/19Arrangements for cooling or ventilating for machines with closed casing and closed-circuit cooling using a liquid cooling medium, e.g. oil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Motor Or Generator Cooling System (AREA)

Abstract

本发明的马达单元的一个方式具有马达、收纳马达的外壳、收纳在外壳内的油。马达的轴由保持在外壳上的轴承支承为可旋转。在外壳上设置有使油循环并将油从马达的上侧向马达供给的油路。在油路设置有位于马达的上侧并且贮存油的贮存器。贮存器具有:主流槽,其沿轴向延伸,接受从油路的上游侧供给的油;以及侧流槽,其从主流槽的轴向一方的端部朝向周向一侧延伸。在侧流槽设置有:流出口,其将贮存器内的油供给到马达的线圈端;以及轴承供给孔,其将贮存器内的油供给到轴承。

Description

马达单元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马达单元。
本申请基于2018年4月25日在日本申请的日本特愿2018-84483主张优先权,其内容在此援引。
背景技术
由于马达在驱动时发热,因此在产生高扭矩的马达上设置有冷却结构。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从位于马达的上侧的制冷剂流入口向马达供给制冷剂来冷却马达的结构。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6-73163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以往,在使用油作为制冷剂的情况下,油也用于对支承马达的轴的轴承进行润滑。利用油对轴承进行润滑是在马达冷却时作为次要的效果而进行的。因此,在现有结构中,存在向轴承的供给量不足、或不能在必要的时刻进行供给的问题。
本发明的一个方式的目的之一在于提供能够利用油冷却马达并有效地提高轴承的润滑性的马达单元。
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本发明的马达单元的一个方式具有:马达,其具有以沿水平方向延伸的马达轴线为中心旋转的转子和位于所述转子的径向外侧的定子;外壳,其收纳所述马达;以及油,其收纳于所述外壳内。所述转子具有以所述马达轴线为中心沿轴向延伸的轴。所述轴由保持在所述外壳上的轴承支承为可旋转。所述定子具有:定子铁芯;以及线圈,其卷绕在所述定子铁芯上。所述线圈具有从所述定子铁芯沿轴向突出的线圈端。在所述外壳设置有使所述油循环并且将所述油从所述马达的上侧向所述马达供给的油路。在所述油路设置有位于所述马达的上侧并且贮存所述油的贮存器。所述贮存器具有:主流槽,其沿轴向延伸,接受从所述油路的上游侧供给的所述油;以及侧流槽,其从所述主流槽的轴向一方的端部朝向周向一侧延伸。在所述侧流槽设置有:流出口,其将所述贮存器内的所述油供给到所述线圈端;以及轴承供给孔,其将所述贮存器内的所述油供给到所述轴承。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式,提供能够利用油冷却马达并有效地提高轴承的润滑性的马达单元。
附图说明
图1是一个实施方式的马达单元的概念图。
图2是马达单元的剖视图,是从上侧观察马达和第2贮存器的图。
图3是第2贮存器的立体图。
图4是侧流槽底部的剖面示意图。
图5是沿与轴向垂直的平面观察到的马达单元的局部剖视图。
图6是沿着沿轴向的平面观察到的马达单元的局部剖视图。
图7是第3轴承和隔壁的立体图。
图8是变形例的凹部和第1排出孔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马达单元进行说明。另外,本发明的范围不限定于以下的实施方式,能够在本发明的技术思想的范围内任意变更。
在以下的说明中,根据马达单元搭载于位于水平的路面上的车辆的情况的位置关系来规定重力方向并进行说明。另外,在附图中,适当示出XYZ坐标系来作为三维直角坐标系。在XYZ坐标系中,Z轴方向示出铅直方向(即,上下方向),+Z方向是上侧(重力方向的相反侧),-Z方向是下侧(重力方向)。另外,X轴方向是与Z轴方向垂直的方向,示出搭载有马达单元1的车辆的前后方向。Y轴方向是与X轴方向和Z轴方向双方垂直的方向,表示车辆的宽度方向(左右方向)。
在以下的说明中,只要没有特别说明,将与马达2的马达轴线J2平行的方向(Z轴方向)简称为“轴向”,将以马达轴线J2为中心的径向简称为“径向”,将以马达轴线J2为中心的周向(即,绕马达轴线J2的方向)简称为“周向”。
另外,在本说明书中,所谓“沿规定的方向(或平面)延伸”,除了严格地沿规定的方向延伸的情况以外,还包含沿相对于严格的方向以小于45°的范围倾斜的方向延伸的情况。
以下,对本发明一个例示的实施方式的马达单元1进行说明。本实施方式的马达单元1搭载在混合动力汽车(HEV)、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PHV)、电动汽车(EV)等以马达为动力源的车辆上,作为其动力源使用。
图1是马达单元1的概念图。马达单元1具有马达(主马达)2、包含减速装置4以及差动装置5的齿轮部3、外壳6、收纳在外壳6内的油O、逆变器单元8。
<外壳>
外壳6的内部设置有收纳马达2以及齿轮部3的收纳空间80。外壳6在收纳空间80中保持马达2以及齿轮部3。收纳空间80被划分为收纳马达2的马达室81和收纳齿轮部3的齿轮室82。外壳6例如是铝压铸制。
外壳6具有隔壁61c。收纳空间80由隔壁61c划分为马达室81和齿轮室82。另外,外壳6具有包围马达室81并与隔壁61c对置的封闭部63。封闭部63能够从外壳6拆下。在组装工序中,作业者在拆下封闭部63的状态下将马达2收纳在马达室81中。
在收纳空间80内的下部区域设置有积存油O的油积存部P。在本实施方式中,马达室81的底部81a位于比齿轮室82的底部82a靠上侧的位置。另外,在划分马达室81和齿轮室82的隔壁61c上设置有隔壁开口68。隔壁开口68使马达室81与齿轮室82连通。隔壁开口68使积存在马达室81内的下部区域的油O向齿轮室82移动。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油积存部P位于齿轮室82的下部区域。
<马达>
马达2收纳在外壳6的马达室81中。马达2具有:转子20,其以沿水平方向延伸的马达轴线J2为中心旋转;定子30,其位于转子20的径向外侧;以及一对轴承26、27,它们将转子20支承为可旋转。本实施方式的马达2是内转子型马达。
转子20通过从省略图示的电池经由逆变器单元8向定子30供给交流电流而旋转。转子20具有轴21、转子铁芯24和转子磁铁(省略图示)。转子20(即,轴21、转子铁芯24和转子磁铁)以沿水平方向且车辆的宽度方向延伸的马达轴线J2为中心旋转。转子20的扭矩被传递到齿轮部3。
轴21以马达轴线J2为中心沿轴向延伸。轴21以马达轴线J2为中心旋转。轴21是在内部设置有中空部22的中空轴。在轴21上设置有连通孔23。连通孔23沿径向延伸,使中空部22与轴21的外部连通。
轴21跨越外壳6的马达室81和齿轮室82延伸。轴21的一个端部向齿轮室82侧突出。在向齿轮室82突出的轴21的端部固定有齿轮部3的第1齿轮41。
轴21由多个轴承(第1轴承26、第2轴承27和第3轴承)支承为可旋转。第1轴承26和第2轴承27位于马达室81。另外,第1轴承26以及第2轴承27隔着转子铁芯24分别位于轴21的轴向两侧。另一方面,第3轴承28位于齿轮室82内。第1轴承26、第2轴承27和第3轴承28保持在外壳6中。更具体而言,第1轴承26保持于封闭部63,第2轴承27保持于隔壁61c的朝向马达室81侧的面,第3轴承28保持于隔壁61c的朝向齿轮室82侧的面。
层叠硅钢板而构成转子铁芯24。转子铁芯24是沿轴向延伸的圆柱体。在转子铁芯24固定有省略图示的多个转子磁铁。多个转子磁铁以使磁极交替的方式沿周向排列。
定子30具有定子铁芯32、线圈31以及介于定子铁芯32与线圈31之间的绝缘件(省略图示)。定子30被外壳6保持。定子铁芯32具有从圆环状的轭的内周面向径向内侧延伸的多个磁极齿(省略图示)。线圈线卷绕于磁极齿之间。卷绕于磁极齿的线圈线构成线圈31。即,线圈31隔着绝缘件卷绕在定子铁芯32上。从线圈31延伸的线圈线经由省略图示的汇流条与逆变器单元8连接。
线圈31具有第1线圈端31a和第2线圈端31b。第1线圈端向定子铁芯32的轴向一侧突出。第2线圈端31b向定子铁芯32的轴向另一侧突出。即,线圈31具有分别向定子铁芯32的轴向两侧突出的一对线圈端31a、31b。
<齿轮部>
齿轮部3被收纳于外壳6的齿轮室82。齿轮部3在马达轴线J2的轴向一侧与轴21连接。齿轮部3具有减速装置4和差动装置5。从马达2输出的扭矩经由减速装置4而传递至差动装置5。
<减速装置>
减速装置4与马达2的转子20连接。减速装置4使马达2的旋转速度减速,具有根据减速比增大从马达2输出的扭矩的功能。减速装置4将从马达2输出的扭矩向差动装置5传递。
减速装置4具有第1齿轮(中间驱动齿轮)41、第2齿轮(中间齿轮)42、第3齿轮(最终驱动齿轮)43以及中间轴45。从马达2输出的扭矩经由马达2轴21、第1齿轮41、第2齿轮42、中间轴45以及第3齿轮43而向差动装置5的齿圈51(齿轮)传递。能够根据必要的减速比来各种变更各齿轮的齿轮比和齿轮的个数等。减速装置4是各齿轮的轴芯平行配置的平行轴齿轮型的减速器。
第1齿轮41设置在马达2的轴21的外周面上。第1齿轮41与轴21一起以马达轴线J2为中心旋转。中间轴45沿着平行于马达轴线J2的中间轴线J4延伸。中间轴45以中间轴线J4为中心旋转。第2齿轮42和第3齿轮43设置在中间轴45的外周面上。第2齿轮42和第3齿轮43经由中间轴45连接。第2齿轮42和第3齿轮43绕中间轴线J4旋转。第2齿轮42与第1齿轮41啮合。第3齿轮43与差动装置5的齿圈51啮合。
<差动装置>
差动装置5经由减速装置4与马达2连接。差动装置5是用于将从马达2输出的扭矩传递至车辆的车轮的装置。差动装置5具有在车辆转弯时吸收左右车轮的速度差并且向左右两轮的车轴55传递相同扭矩的功能。差动装置5具有齿圈51、齿轮外壳(未图示)、一对小齿轮(未图示)、小齿轮轴(未图示)以及一对侧齿轮(未图示)。
齿圈51以与马达轴线J2平行的差动轴线J5为中心旋转。从马达2输出的扭矩经由减速装置4传递到齿圈51。即,齿圈51经由其他齿轮与马达2连接。
<油>
油O在设置于外壳6的油路90内循环。油O用于减速装置4和差动装置5的润滑。另外,油O用于马达2的冷却。油O积存于齿轮室82内的下部区域(即,油积存部P)。作为油O,优选使用与粘度比较低的自动变速器用润滑油(ATF:Automatic Transmission Fluid)同等的油,以实现润滑油和冷却油的功能。
<油路>
油路90设置在外壳6上。油路90跨越收纳空间80的马达室81和齿轮室82而构成。油路90是从油积存部P向马达2供给油O并再次引导至油积存部P的油O的路径。
另外,在本说明书中,“油路”是指在收纳空间80中循环的油O的路径。因此,“油路”是如下概念:不仅是形成使油总是朝向一个方向稳定地流动的“流路”,还包含使油临时滞留的路径(例如贮存器)以及使油滴落的路径。
油路90具有通过马达2的内部的第1油路91和通过马达2的外部的第2油路(油路)92。第1油路91以及第2油路92分别使油O在外壳6的内部循环。油O在第1油路91以及第2油路92中从内部以及外部冷却马达2。
(第1油路和第2油路共同部分)
首先,对第1油路91和第2油路92的共同部分进行说明。
第1油路91和第2油路92都是将油O从油积存部P向马达2提供,并再次回收于油积存部P的路径。在第1油路91和第2油路92中,油O从马达2滴落,积存于马达室81内的下部区域。积存于马达室81内的下部区域的油O经由隔壁开口68向齿轮室82内的下部区域(即,油积存部P)移动。即,第1油路91和第2油路92包含使油O从马达室81内的下部区域向齿轮室82内的下部区域移动的路径。
(第1油路)
在第1油路91中,油O被差动装置5从油积存部P抬起,被向转子20的内部引导。在转子20的内部,向油O施加基于转子20的旋转的离心力。由此,油O朝向从径向外侧包围转子20的定子30均等地扩散,对定子30进行冷却。
第1油路91具有抬起路径91a、轴提供路径91b、轴内路径91c以及转子内路径91d。另外,在第1油路91的路径中设置有第1贮存器93。第1贮存器93设置于齿轮室82。
抬起路径91a是利用差动装置5的齿圈51的旋转将油O从油积存部P抬起,并利用第1贮存器93接受油O的路径。第1贮存器93向上侧开口。第1贮存器93接受齿圈51所抬起的油O。另外,在刚驱动马达2之后等油积存部P的液面较高的情况下等,第1贮存器93除了接受被齿圈51抬起的油之外,还接受被第2齿轮42和第3齿轮43抬起的油O。
轴提供路径91b将油O从第1贮存器93引导至轴21的中空部22。轴内路径91c是油O通过轴21的中空部22内的路径。转子内路径91d是使油O从轴21的连通孔23通过转子铁芯24的内部,而向定子30飞溅的路径。
在轴内路径91c中,向转子20的内部的油O施加基于转子20的旋转的离心力。由此,油O从转子20向径向外侧连续飞溅。另外,随着油O的飞溅,转子20内部的路径成为负压,积存于第1贮存器93的油O被向转子20的内部吸引,使油O充满转子20内部的路径。
到达定子30后的油O从定子30夺取热。对定子30进行冷却后的油O向下侧滴落,积存于马达室81内的下部区域。积存于马达室81内的下部区域的油O经由设置于隔壁61c的隔壁开口68向齿轮室82移动。
(第2油路)
在第2油路92中,油O从油积存部P被提起到马达2的上侧而被供给到马达2。即,第2油路92将油O从马达2的上侧向马达2供给。供给到马达2的油O在沿着定子30的外周面传递的同时,从定子30夺取热量,冷却马达2。沿着定子30的外周面流动的油O向下方滴下而积存在马达室81内的下部区域。第2油路92油O与第1油路91的油O在马达室81内的下部区域合流。积存在马达室81内的下部区域的油O经由隔壁开口68向齿轮室82内的下部区域(即,油积存部P)移动。
在第2油路92设置有油泵96、冷却器97和第2贮存器(贮存器)98。另外,第2油路92具有第1流路92a、第2流路92b和第3流路92c。第1流路92a、第2流路92b以及第3流路92c通过包围收纳空间80的外壳6的壁部。
在第2油路92中,油O按照第1流路92a、油泵96、第2流路92b、冷却器97、第3流路92c、第2贮存器10的顺序通过各部,供给到马达2。第1流路92a连接收纳空间80的下部区域的油积存部P和油泵96。第2流路92b连接油泵96和冷却器97。第3流路92c从冷却器97向上侧延伸,在马达室81的上部开口。
油泵96是由电驱动的电动泵。油泵96经由第1流路92a从油积存部P吸取油O,并经由第2流路92b、冷却器97、第3流路92c以及第2贮存器10向马达2供给。即,油泵96是为了使油O在第2油路92中循环而设置的。
冷却器97对通过第2油路92的油O进行冷却。第2流路92b和第3流路92c与冷却器97连接。第1流路92a和第2流路92b经由冷却器97的内部流路相连。在冷却器97连接有供被散热器(省略图示)冷却后的冷却水通过的冷却水用配管97j。在通过冷却器97的内部的油O与通过冷却水用配管97j的冷却水之间进行热交换,而进行冷却。另外,在冷却水用配管97j的路径中设置有逆变器单元8。通过冷却水用配管97j的冷却水对逆变器单元8进行冷却。
第2贮存器10位于马达室81。第2贮存器10位于马达2的上侧。第2贮存器10贮存经由第3流路92c向马达室81供给的油O。另外,在第2贮存器10上设置有多个流出口(流出口10a、第1排出孔19)。积存在第2贮存器10内的油O从各流出口向马达2供给。从第2贮存器10的流出口流出的油O从上侧向下侧沿着马达2的外周面流动而夺取马达2的热量。由此,能够冷却马达2整体。冷却了线圈31的油O向下侧滴下,积存在马达室81内的下部区域。积存在马达室81内的下部区域的油O经由设置在隔壁61c上的隔壁开口68向齿轮室82移动。
<第2贮存器>
对第2贮存器10进行更详细的说明。图2是马达单元1的剖视图,是从上侧观察马达2和第2贮存器10的图。图3是第2贮存器10的立体图。另外,在使用图2的第2贮存器10的说明中,周向一侧是-X方向。
如图2所示,第2贮存器10具有沿着水平平面延伸的底部(主流槽底部12a、侧流槽底部11a)和从底部向上侧延伸的壁部(主流槽壁部12b、12c、侧流槽壁部11b、11c)。第2贮存器10将从第3流路92c向马达室81供给的油O贮存在由底部以及壁部包围的空间中。
在第2贮存器10上设置有使油O流出的多个流出口(流出口10a、第1排出孔19、第2排出孔17)。各流出口使积存在第2贮存器10内的油O流出,并从上侧向马达2供给。即,第2贮存器10经由流出口将贮存的油O从上侧供给到马达2的各部。
第2贮存器10具有主流槽12和一对侧流槽11A、11B。主流槽12以及一对侧流槽11A、11B分别为向上侧开口的横截面大致U字状的流槽状。即,第2贮存器10为流槽状。第2贮存器10由树脂材料构成。
(主流槽)
主流槽12位于定子铁芯32的正上方。主流槽12位于第3流路92c的向马达室81供给的供给口92ca的正下方。因此,主流槽12接受从第2油路92的上游侧供给的油O。
另外,在本说明书中,“位于正上方”是指位于对象物的上侧,从上下方向观察时与对象物重叠。同样,在本说明书中,“位于正下方”是指位于对象物的下侧,从上下方向观察时重叠。
主流槽12沿轴向延伸。从上下方向观察,第3流路92c的供给口92ca位于主流槽12的长度方向中间。因此,从第3流路92c供给到主流槽12的油O向主流槽12的长度方向两侧分支流动。
主流槽12具有主流槽底部(底部)12a和一对主流槽壁部(壁部)12b、12c。即,第2贮存器10具有主流槽底部12a以及主流槽壁部12b、12c。
(主流槽底部)
主流槽底部12a沿着水平平面延伸。在本实施方式中,主流槽底部12a与水平平面大致平行。另外,主流槽底部12a是以轴向为长度方向的大致矩形状。即,主流槽底部12a沿着主流槽12的长度方向延伸。
(主流槽壁部)
一对主流槽壁部12b、12c分别从主流槽底部12a向上侧突出。一对主流槽壁部12b、12c位于主流槽底部12a的宽度方向两侧。一对主流槽壁部12b、12c在周向上相互对置。另外,在本说明书中,所谓底部(主流槽底部12a以及侧流槽底部11a)的宽度方向,是指在底部延伸的平面内与各流槽部(主流槽12以及一对侧流槽11A、11B)的长度方向垂直的方向。另外,底部的宽度尺寸是指宽度方向的尺寸。
一对主流槽壁部12b、12c被分类为第1主流槽壁部12b和第2主流槽壁部12c。第1主流槽壁部12b位于主流槽底部12a的周向一侧的端部。第2主流槽壁部12c位于主流槽底部12a的周向另一侧的端部。
积存于主流槽12的油O通过一对主流槽壁部12b、12c限制朝向周向的流动。主流槽12在轴向的两侧开放,在轴向的两侧分别与侧流槽11A、11B连接。因此,积存在主流槽12中的油O向轴向两侧流动而流入侧流槽11A、11B。
(侧流槽)
一对侧流槽11A、11B分别与主流槽12的轴向两侧的端部连接。一对侧流槽11A、11B分别从主流槽12的轴向两侧的端部分别朝向周向一侧以流槽状延伸。
一对侧流槽11A、11B位于定子铁芯32的轴向一侧以及另一侧。一对侧流槽11A、11B中的位于轴向一侧的侧流槽11A位于第1线圈端31a的正上方。另一方面,一对侧流槽11A、11B中的位于轴向另一侧的侧流槽11B位于第2线圈端31b的正上方。在以下说明中,有时将一对侧流槽11A、11B中的位于轴向一侧的一方称为第1侧流槽11A,将位于轴向另一侧的另一方称为第2侧流槽11B。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除了第1侧流槽11A和第2侧流槽11B相对于定子铁芯32相互配置在轴向的相反侧这一点以外,具有相互大致相同的结构。
一对侧流槽11A、11B分别具有侧流槽底部(底部)11a、一对侧流槽壁部(壁部)11b、11c和封闭壁部11d。即,第2贮存器10具有侧流槽底部11a、侧流槽壁部11b、11c以及封闭壁部11d。另外,在一对侧流槽11A、11B上设置有流出口10a、多个(在本实施方式中为2个)凹部18、多个(在本实施方式中为2个)第1排出孔(排出孔)19、凹槽部(凹部)16、第2排出孔(轴承供给孔)17。即,在第2贮存器10上设置有流出口10a、凹部18、第1排出孔19、凹槽部16以及第2排出孔17。
(侧流槽底部)
侧流槽底部11a沿着水平平面延伸。侧流槽底部11a是以与轴向垂直的方向为长度方向的大致矩形状。即,侧流槽底部11a沿着侧流槽11A、11B的长度方向延伸。
如图3所示,侧流槽底部11a具有第1区域11aa和第2区域11ab。第1区域11aa是在侧流槽底部11a中与主流槽底部12a连续的区域。第1区域11aa与水平平面大致平行。第1区域11aa相对于第2区域11ab位于油O的流动方向上游侧。
第2区域11ab相对于第1区域11aa位于周向一侧。第2区域11ab随着朝向周向一侧而向上侧倾斜。第2区域11ab沿着定子铁芯32的外周面弯曲。第2区域11ab的宽度尺寸随着朝向周向一侧而变小。在第2区域11ab的周向一侧的前端设置有流出口10a。流出口10a使积存在第2贮存器10内的油O流出,并向马达2供给。
根据本实施方式,在第2区域11ab的周向一侧设置有流出口10a。第2区域11ab随着朝向流出口10a而向上侧倾斜。因此,流出口10a位于比主流槽底部12a以及第1区域11aa靠上侧的位置。第2贮存器10内的油O在液位达到流出口10a的高度后,从流出口10a流出。
本实施方式的第2贮存器10兼具作为构成油O的流路的流槽的功能和作为贮存油O的贮存部的功能。在来自第2油路92的上游侧的油O的供给量足够多的情况下,第2贮存器10作为流槽发挥作用,使油O流动而使油O从流出口10a流出。另一方面,在从第2油路92的上游侧供给的油O的供给量少、油O的液位比流出口10a靠下侧的情况下,第2贮存器10贮存油O。即,第2贮存器10内的油O不向一个方向流动。另外,即使在第2贮存器10贮存油O的情况下,每单位时间也有一定量的油O从后段说明的第1排出孔19以及第2排出孔17流出。
(侧流槽壁部)
如图2所示,一对侧流槽壁部11b、11c分别从侧流槽底部11a向上侧突出。一对侧流槽壁部11b、11c位于侧流槽底部11a的宽度方向两侧。一对侧流槽壁部11b、11c在轴向上相互对置。
一对侧流槽壁部11b、11c被分类为第1侧流槽壁部11b和第2侧流槽壁部11c。
第1侧流槽壁部11b位于侧流槽底部11a的定子铁芯32侧的端部。另一方面,第2侧流槽壁部11c位于侧流槽底部11a的与定子铁芯32相反侧的端部。即,一对侧流槽壁部11b、11c中的第2侧流槽壁部11c是位于主流槽12的相反侧的一方,第1侧流槽壁部11b是位于主流槽12侧的另一方。
第1侧流槽壁部11b与主流槽12的第1主流槽壁部12b相连。另一方面,第2侧流槽壁部11c与主流槽12的第2主流槽壁部12c连接。第2侧流槽壁部11c具有朝向第2主流槽壁部12c弯曲并平滑地与第2主流槽壁部12c连接的弯曲部11ca。在本实施方式中,弯曲部11ca从上下方向观察时以相同的曲率半径弯曲。
在本实施方式中,从轴向观察时,主流槽12的整个宽度与弯曲部11ca重叠。因此,无论在主流槽12的宽度方向的哪个位置流动的油O,都流入侧流槽11A、11B而与弯曲部11ca接触。由此,油O沿着弯曲部11ca的弯曲而向周向一侧顺畅地改变流动。即,根据本实施方式,通过在第2侧流槽壁部11c上设置比主流槽12的整个宽度的尺寸大的弯曲部11ca,能够将从主流槽12流入侧流槽11A、11B的油O的流动从轴向向周向顺畅地改变。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弯曲部11ca的曲率半径相同。但是,如果弯曲部11ca与第2主流槽壁部12c平滑地连接且弯曲方向相同,则弯曲部11ca的曲率半径也可以不一定相同。
封闭壁部11d设置在侧流槽底部11a的周向一侧的端部中的主流槽12的相反侧的一部分区域。封闭壁部11d从侧流槽底部11a向上侧突出。封闭壁部11d封闭侧流槽11A、11B的周向一侧的开口的一部分。封闭壁部11d封闭设置在侧流槽11A、11B上的凹槽部16的周向一侧的端部。在侧流槽11A、11B的周向一侧的端部中的未被封闭壁部11d封闭的区域构成流出口10a。
(流出口)
流出口10a位于侧流槽11A、11B周向一侧的端部。流出口10a从上下方向观察时与一对线圈端31a、31b中的任意一方重叠。在本实施方式中,第2侧流槽11A的流出口10a位于第1线圈端31a的正上方。另外,第2侧流槽11B的流出口10a位于第2线圈端31b的正上方。
流出口10a将第2贮存器10内的油O向马达2供给。更具体而言,第1侧流槽11A的流出口10a向一对线圈端31a、31b中的一方(第1线圈端31a)供给油O。另外,第2侧流槽11B的流出口10a向一对线圈端31a、31b中的另一方(第2线圈端31b)供给油O。
在本实施方式的第2贮存器10中设置有:侧流槽11A,其具有向第1线圈端31a供给油O的流出口10a;侧流槽11B,其具有向第2线圈端31b供给油O的流出口10a。因此,根据本实施方式,能够分别单独冷却定子30的一对线圈端31a、31b,能够提高定子30的冷却效率。
本实施方式的流出口10a向周向一侧开口。若第2贮存器10内的油O的油量增加,则从流出口10a流出的油O的流量增加。因此,根据本实施方式,通过使用油泵96来调整向第2贮存器10供给的油O的供给量,能够控制向马达2供给的油O的供给量。因此,根据本实施方式,通过控制油泵96,能够根据马达2的负荷进行马达2的冷却。另外,在测定马达2的温度的情况下,能够进行与马达2的温度对应的冷却。
(凹部以及第1排出孔)
如图2所示,在侧流槽底部11a的第1区域11aa设置有2个凹部18和2个第1排出孔19。凹部18从上侧观察时为大致矩形。2个凹部18沿着侧流槽底部11a的长度方向(周向)排列配置。第1排出孔19贯通侧流槽底部11a。第1排出孔19从上侧观察时为圆形。从上侧观察时,2个第1排出孔19分别位于不同的凹部18的内侧。
图4是侧流槽底部11a的剖面示意图。
凹部18在侧流槽底部11a的上表面向下侧凹陷。凹部18的上表面18a沿着水平平面延伸。
第1排出孔19沿上下方向贯通侧流槽底部11a。第1排出孔19在上侧在凹部18的上表面18a开口。第1排出孔19在下侧在一对线圈端31a、31b中的任意一方的正上方开口。在本实施方式中,第1侧流槽11A的第1排出孔19位于第1线圈端31a的正上方。另外,第2侧流槽11B的第1排出孔19位于第2线圈端31b的正上方。
第1排出孔19使第2贮存器10内的油O通过,进一步向下侧滴下而向马达2供给。更具体而言,第1排出孔19将第2贮存器10内的油O向线圈端31a、31b供给。供给到线圈31的油O从构成线圈31的导线之间的间隙浸入。浸在线圈31中的油O通过作用在导线间的毛细管力和重力,一边浸透线圈31的整体一边从线圈夺取热量。进而,油O积存在定子铁芯32的内周面的最下部,从线圈31的轴向两端滴落。
侧流槽11A、11B内的油O沿着侧流槽11A、11B的长度方向流动。当油O向第2贮存器10的供给量增加时,在侧流槽11A、11B内流动的油O的流速提高。通常,若在第1排油孔19的上侧流动的油O的流速提高,则油O难以从第1排油孔19流出。根据本实施方式,第1排出孔19在设置于侧流槽底部11a的凹部18的上表面18a开口。在侧流槽11A、11B中流动的油O到达凹部18时,从凹部18的台阶向凹部18内注入。注入到凹部18内的油O不上升台阶地暂时滞留在凹部18内。另外,滞留在凹部18内的油O只能从第1排出孔19流出。因此,油O容易从第1排出孔19流出。其结果是,与向第2贮存器10供给的油O的供给量的增减无关,能够使油O稳定地从第1排出孔19流出,线圈31的冷却效率提高。
根据本实施方式,2个凹部18沿着侧流槽11A、11B的长度方向排列配置。即,多个凹部18沿着第2贮存器10内的油O的流动方向排列。在2个凹部18内分别注入油O。
另外,在本说明书中,油O的流动方向是指第2贮存器10的各流槽(主流槽12以及侧流槽11A、11B)的长度方向。
在本实施方式中,第2贮存器10在流出口10a和第1排出孔19向马达2供给油O。从上下方向观察,流出口10a和第1排出孔19隔着马达轴线J2分别向一侧的区域和另一侧的区域供给油。由此,通过沿着马达2的表面向下侧流动的油O,能够冷却马达2整体。
(凹槽部和第2排出孔)
如图2所示,在侧流槽底部11a设置有凹槽部16和第2排出孔17。
凹槽部16是向上侧开口的槽。凹槽部16沿着周向以直线状延伸。凹槽部16位于倾斜的第2区域11ab的轴向一侧,但不倾斜地沿水平方向延伸。
凹槽部16位于侧流槽底部11a的与主流槽12相反侧的端部。即,凹槽部16沿着一对侧流槽壁部11b、11c中的与主流槽12相反侧的侧流槽壁部11b延伸。
设置在第1侧流槽11A上的凹槽部16位于第1轴承26的正上方。另外,设置在第2侧流槽11B上的凹槽部16位于第2轴承27的正上方。
凹槽部16的周向一侧的端部被封闭壁部11d封闭。因此,积存在凹槽部16中的油O不会从侧流槽11A、11B的周向一侧的开口流出。
第2排出孔17在上下方向上贯通侧流槽底部11a。第2排出孔17设置在凹槽部16中。即,第2排出孔17在上侧向凹槽部16开口。另外,第2排出孔17在下侧,在一对轴承26、27中的任意一方的正上方开口。第1侧流槽11A的第2排出孔17在第1轴承26的正上方开口,将第2贮存器10内的油O向第1轴承26供给。另一方面,第2侧流槽11B的第2排出孔17在第2轴承27的正上方开口,将第2贮存器10内的油O向第2轴承27供给。即,设置在一方的侧流槽(第1侧流槽11A)上的第2排出孔17将油O供给到一方的轴承(第1轴承26),设置在另一方的侧流槽(第2侧流槽11B)上的第2排出孔17将油O供给到另一方的轴承(第2轴承27)。
图5是沿与轴向垂直的平面观察的马达单元1的局部剖视图。图6是沿通过马达轴线J2的平面观察的马达单元1的局部剖视图。在此,基于图5以及图6,对从第2侧流槽11B的第2排出孔17向第2轴承27供给的油的路径进行说明。从第1侧流槽11A的第2排出孔17向第1轴承26供给的油的路径与此相同,因此省略说明。
如图5所示,第2轴承27具有内圈27a、外圈27b、在径向上配置在内圈27a与外圈27b之间的多个钢球27c。第2轴承27在内圈27a中保持轴21。另外,第2轴承27在外圈27b中保持在外壳6上。
外壳6具有沿轴向呈筒状延伸的轴承保持部69。轴承保持部69设置在外壳6的隔壁61c上。轴承保持部69从径向外侧包围第2轴承27。轴承保持部69保持第2轴承27的外圈27b。
在轴承保持部69上设置有贯通孔69a。贯通孔69a沿径向贯通轴承保持部69。另外,贯通孔69a上下开口。贯通孔69a使第2轴承27的外圈27b的外周面的一部分向上侧露出。
如图6所示,本实施方式的贯通孔69a是在轴承保持部69的轴向端部69b开口的切口。即,贯通孔69a为从轴承保持部69的轴向端部69b向轴向一侧(+Y侧)延伸的切口状。通过将贯通孔69a设为沿轴向延伸的切口,能够以廉价的加工方法容易地形成贯通孔69a。
如图5所示,第2贮存器10的第2排出孔17位于贯通孔69a的上侧。通过第2排出孔17的油O到达贯通孔69a。即,第2排出孔17向贯通孔69a供给油O。到达贯通孔69a的油O沿着轴承的外圈27b的表面到达钢球27c以及内圈27a,提高第2轴承27的润滑性。即,根据本实施方式,能够从第2贮存器10向第2轴承27供给油O,提高第2轴承27的旋转效率。
如图6所示,将贯通孔69a内侧面中的最靠轴向一侧(+Y侧)的部分称为底部69aa。本实施方式的底部69aa是贯通孔69a的朝向轴向的开口侧(-Y侧)的平面。底部69aa位于比第2轴承27的外圈27b的朝向轴向一侧(+Y侧)的端面27ba靠轴向一侧(+Y侧)的位置。因此,通过贯通孔69a的油被供给到第2轴承27的轴向整个宽度,能够有效地提高第2轴承27的润滑性。
根据本实施方式,从贯通第2贮存器10的侧壁底部的第2排出孔17向第1轴承26以及第2轴承27供给油O。第2排出孔17是沿上下方向贯通的贯通孔。因此,与沿周向开口的流出口10a相比,第2排出孔17使油O以大致恒定的流量流出,而与第2贮存器10内的油O的液位无关。因此,根据本实施方式,能够从第2贮存器10向第1轴承26以及第2轴承27每单位时间供给大致一定量的油O。
另外,本实施方式的第2排出孔17位于贯通孔69a的正上方,将油O滴下到贯通孔69a而直接供给。但是,第2排出孔17也可以使滴下的油O传递到外壳6的内壁面,向贯通孔69a供给油O。
本实施方式的第2排出孔17设置在凹槽部16上。凹槽部16从第2贮存器10的底部向下侧凹陷而形成,因此在向第2贮存器10供给油O的情况下,油O容易积存。根据本实施方式,由于第2排出孔17设置于凹槽部16,因此比第2贮存器10的其他流出口(例如流出口10a)先排出油O。由此,在马达单元1启动时,能够提高第1轴承26以及第2轴承27的润滑性。
根据本实施方式,凹槽部16的周向一侧的端部被封闭壁部11d封闭。因此,油O滞留在凹槽部16中。因此,关于第2排出孔17,即使在积存于第2贮存器10的油O的量减少,油O停止从其他流出口(例如流出口10a)流出之后,也能够向第1轴承26以及第2轴承27供给。
本实施方式的第2排出孔17位于封闭壁部11d的附近。在凹槽部16内沿侧流槽11A、11B的长度方向流动的油O被封闭壁部11d阻挡。因此,油O的流速在封闭壁部11d的附近降低。根据本实施方式,通过使第2排出孔17位于封闭壁部11d的附近,能够在第2排出孔17的上侧降低油O的流速,使油O稳定地从第2排出孔17滴下。
根据本实施方式,凹槽部16位于侧流槽11A、11B的与主流槽12相反侧的端部并沿着第2侧流槽壁部11c延伸。从主流槽12流入侧流槽11A、11B的油与第2侧流槽壁部11c抵接而使流动方向向周向一侧变化,并沿着第2侧流槽壁部11c流动。因此,即使在向第2贮存器10的油O的供给量少的情况下,油O也容易积存在凹槽部16中。即,在油O遍及第2贮存器10的其他区域之前,油O积存在凹槽部16中。根据本实施方式,能够使油O从第2排出孔17比其他流出口(流出口10a以及第1排出孔19)先排出。
在本实施方式中,当驾驶员启动搭载马达单元1的车辆时,马达单元1在驱动马达2之前驱动油泵96。即,油泵96在马达2的转子20开始旋转之前向第2贮存器10供给油O。另外,如上所述,第2排出孔17比其他流出口10a先排出油O。根据本实施方式,在利用油O提高第1轴承26以及第2轴承27的润滑性之后,能够驱动马达2。
若长时间不使用马达单元1,则油O不循环,因此支承轴21的第1轴承26以及第2轴承27的油O脱落,第1轴承26以及第2轴承27的润滑性有可能降低。根据本实施方式,即使在马达单元1长时间未启动后的最初的驱动中,也能够在向第1轴承26以及第2轴承27供给油O后使转子20旋转。
(从齿轮室侧向轴承供给油)
图7是从齿轮室82侧观察第3轴承28以及隔壁61c的立体图。
在隔壁61c上设置有沿轴向贯通的贯穿插入孔64。在贯穿插入孔64中贯穿插入有轴21。另外,在隔壁61c的朝向齿轮室82侧的面上设置有筒状部65、第1贮存器93的一部分和多个肋66。
筒状部65从贯穿插入孔64的缘部沿轴向突出。在筒状部65的径向内侧配置有第3轴承28。筒状部65保持第3轴承28的外圈28b。另外,筒状部65经由第3轴承28将轴21支承为可旋转。
第1贮存器93设置在第1油路91(参照图1)的路径中,接受由齿圈51抬起的油O。另外,设置在隔壁61c上的第1贮存器93是整体的一部分。第1贮存器93具有从隔壁61c沿轴向延伸的一部分93A、和从与隔壁61c在轴向上对置的罩部件(省略图示)的一面延伸的另一部分93B。一部分93A和另一部分93B从轴向观察为大致相同形状,在轴向连结而构成第1贮存器93。
第1贮存器93具有底部93a、第1壁部93b和第2壁部93c。第1贮存器93在由底部93a、第1壁部93b和第2壁部93c包围的区域暂时贮存油O。第1壁部93b和第2壁部93c分别从底部93a向上侧延伸。第1壁部93b和第2壁部93c在车辆前后方向(即X轴方向)上排列。第2壁部93c相对于第1壁部93b配置在轴21侧。
第2壁部93c沿着马达轴线J2的周向向斜上方延伸。更具体而言,第2壁部93c随着朝向上侧而朝向车辆前方侧(即+X方向)倾斜。由此,第2壁部93c能够在较宽的范围内接受被齿圈51抬起的油O。第2壁部93c沿着筒状部65的外周面弯曲。在本实施方式中,第2壁部93c与筒状部65的外周面一体地连接。
多个肋66从筒状部65朝向径向外侧呈放射状延伸。多个肋66加强筒状部65。多个肋66中的一个肋66位于第2壁部93c的正上方。在此,将第2壁部93c的正上方的肋66称为正上方肋66A。正上方肋66A随着朝向上侧而向车辆后方侧(即-X方向)倾斜。正上方肋66A的下端和第2壁部93c的上端经由筒状部65的外周面相互连接。
在筒状部65上设置有沿径向延伸的贯通孔67。贯通孔67沿径向贯通筒状部65。贯通孔67将在齿轮室82内抬起的油O向第3轴承28供给。
如图6所示,贯通孔67具有位于筒状部65的外周面的外侧开口67a和位于贯穿插入孔64的内周面的内侧开口67b。贯通孔67在外侧开口67a与内侧开口67b之间直线地延伸。
外侧开口67a在筒状部65的外周面位于上侧且朝向齿圈51侧的区域。更具体而言,外侧开口67a在筒状部65的外周面位于第2壁部93c的上端与正上方肋66A之间。
内侧开口67b位于比外侧开口67a靠下侧的位置。另外,内侧开口67b相对于外侧开口67a位于马达室81侧。因此,贯通孔67随着朝向下侧而向接近马达室81的方向倾斜。如图2所示,第2轴承27和第3轴承28在轴向上相互分离配置。因此,在贯穿插入孔64的内部,在第2轴承27和第3轴承28之间设置间隙A。内侧开口67b位于贯穿插入孔64的内周面且第2轴承27和第3轴承28之间。即,贯通孔67在径向内侧向间隙A开口。
根据本实施方式,由齿圈51抬起的油O在齿圈51的上侧从齿圈51侧向轴21侧飞散。该油O的一部分直接被第1贮存器93接受。另外,该油O的另一部分碰到正上方肋66A,在正上方肋66A的表面向下侧传递。该油O从正上方肋66A的下端沿着筒状部65的外周面被引导至第1贮存器93。另外,从正上方肋66A的下端向筒状部65的外周面传递的油O的一部分到达位于筒状部65的外周面的外侧开口67a。到达外侧开口67a的油O通过贯通孔67向间隙A供给。进而,油O从间隙A内向轴向两侧移动而被供给到第2轴承27以及第3轴承28。因此,根据本实施方式,通过设置贯通孔67,能够提高第2轴承27以及第3轴承28的润滑性。
(第2贮存器10的保持结构)
接着,对将第2贮存器10保持在外壳6的内部的结构进行说明。本实施方式的第2贮存器10保持在定子铁芯32上。
如图2所示,侧流槽11A、11B的第1侧流槽壁部11b具有朝向定子铁芯32侧的对置面11ba。对置面11ba与定子铁芯32的朝向轴向的端面对置。第1侧流槽11A的对置面11ba与定子铁芯32的朝向轴向一侧的端面32a对置。另外,第2侧流槽11B的对置面11ba与定子铁芯32的朝向轴向另一侧的端面32b对置。即,一对侧流槽11A、11B具有与定子铁芯32的朝向轴向一侧以及另一侧的端面32a、32b分别对置的对置面11ba。
在一对侧流槽11A、11B各自的对置面11ba上设置有向定子铁芯32侧突出的突起部(第1突出部)15。各个突起部15在前端面与定子铁芯32接触。
根据本实施方式,第1侧流槽11A在突起部15处与定子铁芯32的朝向轴向一侧的端面32a接触。同样地,第2侧流槽11B在突起部15中与定子铁芯32的朝向轴向另一侧的端面32b接触。即,一对侧流槽11A、11B分别与定子铁芯32的朝向轴向一侧的端面32a以及朝向另一侧的端面32b接触。由此,第2贮存器10能够通过侧流槽11A、11B从轴向两侧夹入定子铁芯32,并保持在定子铁芯32上。
根据本实施方式,侧流槽11A、11B分别在突起部15与定子铁芯32接触。通过在侧流槽11A、11B上设置突起部15,能够将侧流槽11A、11B与定子铁芯32的接触位置限制在突起部15的前端。因此,在第2贮存器10的成型中,通过管理突起部15的前端面的尺寸精度,能够使侧流槽11A、11B与定子铁芯32可靠地接触。
如图3所示,主流槽12的主流槽底部12a具有向下侧突出的多个支承肋(第2突出部)14。即,第2贮存器10具有向下侧突出的支承肋14。支承肋14沿着周向以肋状延伸。支承肋14具有朝向下侧的支承面14a。支承面14a沿着周向弯曲。支承肋14在支承面14a上与定子铁芯32的外周面接触。
根据本实施方式,第2贮存器10在支承肋14与定子铁芯32的外周面接触。因此,能够抑制第2贮存器10相对于定子铁芯32以突起部15为中心旋转。即,根据本实施方式,能够利用定子铁芯32沿周向保持第2贮存器10。
根据本实施方式,支承肋14沿着周向以肋状延伸。另外,与定子铁芯32的外周面接触的支承肋14的支承面14a沿着定子铁芯32的外周面弯曲。因此,根据本实施方式,能够确保支承肋14与定子铁芯32的外周面的接触面在周向上较长,能够提高基于定子铁芯32的第2贮存器10的保持的稳定性。
如图2所示,在设置于侧流槽11A、11B的第2侧流槽壁部11c的弯曲部11ca上设置有接触肋(第3突出部)13。即,第2贮存器10具有接触肋13。接触肋13相对于弯曲部11ca向周向另一侧突出。接触肋13沿轴向以肋状延伸。
设置在第2侧流槽11B的弯曲部11ca上的接触肋13在周向另一侧的前端与外壳6的内壁面6a接触。如上所述,第2贮存器10在支承肋14处与定子铁芯32的外周面接触。因此,第2贮存器10被夹在定子铁芯32的外周面与外壳6的内壁面6a之间,由定子铁芯32以及外壳6保持。根据本实施方式,能够将第2贮存器10稳定地保持在外壳6内。
在本实施方式中,外壳6通过压铸等铸造而成型。因此,与接触肋13接触的外壳6的内壁面6a成为随着从轴向一侧(封闭部63侧)朝向另一侧(隔壁61c侧)而向径向内侧倾斜的锥面。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马达单元1的制造工序中,第2贮存器10在组装并保持于马达2的状态下,与马达2一起沿轴向移动而收纳于外壳6的马达室81内。因此,在将第2贮存器10收纳到马达室81内的工序中,第2侧流槽11B的接触肋13受到从内壁面6a朝向轴向一侧的应力。
根据本实施方式,接触肋13沿着轴向以肋状延伸。因此,接触肋13的沿轴向的刚性高。接触肋13在将第2贮存器10收纳到马达室81内的工序中,即使从内壁面6a受到轴向的应力,也能够抑制损伤。另外,接触肋13通过沿轴向以肋状延伸,在与内壁面6a接触时在径向上适度地变形。由此,能够抑制主流槽12以及侧流槽11A、11B在接触肋13与内壁面6a接触的状态下变形。
(凹部以及第1排出孔的变形例)
图8是能够在上述第2贮存器10中采用的变形例的凹部118以及第1排出孔119的剖视图。另外,对于与上述实施方式相同方式的结构要素,标注相同标号,并省略其说明。
与上述实施方式同样,本变形例的凹部118和第1排出孔119设置在侧流槽底部11a。凹部118在侧流槽底部11a的上表面向下侧凹陷。在本变形例中,凹部118的上表面118a具有水平面部118aa和锥面部118ab。
水平面部118aa沿着水平平面延伸。锥面部118ab随着朝向上侧而向周向一侧倾斜。锥面部118ab与周向一侧对置地倾斜。油O以周向一侧为流动方向而在侧流槽11A、11B中流动。因此,锥面部118ab与第2贮存器10内的油O的流动方向的上游侧对置地倾斜。
第1排出孔119贯通侧流槽底部11a。在本变形例中,第1排出孔119沿锥面部118ab的板厚方向延伸。第1排出孔119在上侧在凹部118的锥面部118ab开口。第1排出孔119在下侧在一对线圈端31a、31b中的任意一方的正上方开口。第1排出孔119使第2贮存器10内的油O通过并向下侧滴下,向一对线圈端31a、31b中的任意一方供给。
根据本变形例,第1排出孔119在设置于侧流槽底部11a的凹部118的上表面118a开口。当在侧流槽11A、11B中流动的油O到达凹部118时,从凹部118的台阶向凹部118内注入。注入到凹部118内的油O不上升台阶地暂时滞留在凹部118内。另外,滞留在凹部18内的油O只能从第1排出孔19流出。因此,油O容易从第1排出孔119流出。结果为,无论向第2贮存器10的油O的供给量的增减如何,都能够使油O稳定地从第1排出孔119流出,线圈31的冷却效率提高。
另外,本变形例的第1排出孔119在锥面部118ab开口。锥面部118ab与油O的流动方向上游侧对置。因此,根据本变形例,在油O的流速提高的情况下,能够利用油O的流速使油O从第1排出孔119顺畅地流出。由此,在从第2油路92的上游侧向第2贮存器10的油O的供给量增加的情况下,能够有效地冷却马达2。
以上,说明了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以及其变形例,但实施方式中的各结构以及其组合等只是一个例子,在不脱离本发明的主旨的范围内,能够进行结构的附加、省略、置换以及其他变更。另外,本发明并不受实施方式的限定。
例如,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对第2贮存器10具有一对侧流槽11A、11B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是,第2贮存器只要具有相对于主流槽位于轴向一侧或另一侧的任一侧的侧流槽即可。在该情况下,第2贮存器从上下方向观察时构成为L字状。
标号说明
1:马达单元;2:马达;6:外壳;6a:内壁面;10a:流出口;11A、11B:侧流槽;11a:侧流槽底部(底部);11b、11c:侧流槽壁部(壁部);11d:封闭壁部;12:主流槽;12a:主流槽底部(底部);12b、12c:主流槽壁部(壁部);13:接触肋(第3突出部);14:支承肋(第2突出部);14a:支承面;15:突起部(第1突出部);16:凹槽部(凹部);17:第2排出孔(轴承供给孔);18、118:凹部;18a、118a:上表面;19:第1排出孔(排出孔);20:转子;21:轴;26、27:轴承;27b:外圈;30:定子;31:线圈;31a、31b:线圈端;32:定子铁芯;32a、32b:端面;69:轴承保持部;69a:贯通孔;92:第2油路(油路);98:第2贮存器(贮存器);11ba:对置面;11ca:弯曲部;118ab:锥面部;J2:马达轴线;O:油。

Claims (8)

1.一种马达单元,其具有:
马达,其具有以沿水平方向延伸的马达轴线为中心旋转的转子和位于所述转子的径向外侧的定子;
外壳,其收纳所述马达;以及
油,其收纳于所述外壳内,
所述转子具有以所述马达轴线为中心沿轴向延伸的轴,
所述轴由保持在所述外壳上的轴承支承为可旋转,
所述定子具有:
定子铁芯;以及
线圈,其卷绕在所述定子铁芯上,
所述线圈具有从所述定子铁芯沿轴向突出的线圈端,
在所述外壳设置有使所述油循环并且将所述油从所述马达的上侧向所述马达供给的油路,
在所述油路设置有位于所述马达的上侧并且贮存所述油的贮存器,
所述贮存器具有:
主流槽,其沿轴向延伸,接受从所述油路的上游侧供给的所述油;以及
侧流槽,其从所述主流槽的轴向一方的端部朝向周向一侧延伸,
在所述侧流槽设置有:
流出口,其将所述贮存器内的所述油供给到所述线圈端;以及
轴承供给孔,其将所述贮存器内的所述油供给到所述轴承。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马达单元,其中,
在所述侧流槽设置有向上侧开口的凹部,
所述轴承供给孔设置于所述凹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马达单元,其中,
所述凹部是位于所述侧流槽的与所述主流槽相反侧的端部并且沿周向延伸的凹槽。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马达单元,其中,
所述贮存器具有封闭壁部,该封闭壁部封闭沿着周向延伸的所述凹部的周向一侧的端部。
5.根据权利要求1~4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马达单元,其中,
所述外壳具有沿轴向呈筒状延伸并且保持所述轴承的外圈的轴承保持部,
所述轴承保持部设置有沿径向贯通并且上下开口的贯通孔,
所述轴承供给孔向所述贯通孔供给所述油。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马达单元,其中,
所述贯通孔呈从所述轴承保持部的轴向端部向轴向一侧延伸的切口状,
所述贯通孔的内侧面中的最靠轴向一侧的底部位于比所述轴承的外圈的朝向轴向一侧的端面靠轴向一侧的位置。
7.根据权利要求1~6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马达单元,其中,
所述主流槽和所述侧流槽分别具有沿着各自的长度方向延伸的底部和位于所述底部的宽度方向两侧的一对壁部,
所述侧流槽的一对所述壁部中的位于所述主流槽的相反侧的一方具有弯曲部,该弯曲部朝向所述主流槽的一对所述壁部中的位于周向另一侧的一方弯曲并与所述主流槽的一对所述壁部中的位于周向另一侧的一方平滑地连接,
从轴向观察时,所述主流槽的整个宽度与所述弯曲部重叠。
8.根据权利要求1~7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马达单元,其中,
所述轴由一对所述轴承支承,
所述贮存器具有从所述主流槽的轴向两侧的端部延伸的一对所述侧流槽,
设置在一方的所述侧流槽上的所述轴承供给孔将所述油供给到一方的所述轴承,设置在另一方的所述侧流槽上的所述轴承供给孔将所述油供给到另一方的所述轴承。
CN201980027761.7A 2018-04-25 2019-04-19 马达单元 Withdrawn CN112020816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8084483 2018-04-25
JP2018-084483 2018-04-25
PCT/JP2019/016777 WO2019208421A1 (ja) 2018-04-25 2019-04-19 モータユニット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020816A true CN112020816A (zh) 2020-12-01

Family

ID=6829388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80027761.7A Withdrawn CN112020816A (zh) 2018-04-25 2019-04-19 马达单元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CN (1) CN112020816A (zh)
WO (1) WO2019208421A1 (zh)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696516A (zh) * 2020-12-28 2022-07-01 日本电产株式会社 驱动装置
CN114696508A (zh) * 2020-12-25 2022-07-01 日本电产株式会社 驱动装置
CN116888868A (zh) * 2021-02-25 2023-10-13 株式会社明电舍 旋转机
CN116888868B (zh) * 2021-02-25 2024-05-28 株式会社明电舍 旋转机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7415617B2 (ja) 2020-01-31 2024-01-17 ニデック株式会社 駆動装置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11259644A (ja) * 2010-06-11 2011-12-22 Toyota Motor Corp 冷却装置
JP2014107905A (ja) * 2012-11-26 2014-06-09 Mitsubishi Motors Corp 回転電機
JP2014107887A (ja) * 2012-11-26 2014-06-09 Meidensha Corp 軸受潤滑油路構造
CN103874871A (zh) * 2011-09-27 2014-06-18 Ntn株式会社 轮内马达驱动装置
WO2018030325A1 (ja) * 2016-08-09 2018-02-15 日本電産株式会社 駆動装置
JP2018027003A (ja) * 2016-08-09 2018-02-15 日本電産株式会社 モータユニット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11259644A (ja) * 2010-06-11 2011-12-22 Toyota Motor Corp 冷却装置
CN103874871A (zh) * 2011-09-27 2014-06-18 Ntn株式会社 轮内马达驱动装置
JP2014107905A (ja) * 2012-11-26 2014-06-09 Mitsubishi Motors Corp 回転電機
JP2014107887A (ja) * 2012-11-26 2014-06-09 Meidensha Corp 軸受潤滑油路構造
WO2018030325A1 (ja) * 2016-08-09 2018-02-15 日本電産株式会社 駆動装置
JP2018027003A (ja) * 2016-08-09 2018-02-15 日本電産株式会社 モータユニット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696508A (zh) * 2020-12-25 2022-07-01 日本电产株式会社 驱动装置
CN114696516A (zh) * 2020-12-28 2022-07-01 日本电产株式会社 驱动装置
CN116888868A (zh) * 2021-02-25 2023-10-13 株式会社明电舍 旋转机
CN116888868B (zh) * 2021-02-25 2024-05-28 株式会社明电舍 旋转机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19208421A1 (ja) 2019-10-3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13817494U (zh) 马达单元
CN112020816A (zh) 马达单元
CN111512526B (zh) 马达单元
US11828358B2 (en) Transmission mechanism device and drive device including oil catch tank
US11578798B2 (en) Drive device
JPWO2018030343A1 (ja) モータユニット
US11837940B2 (en) Transmission mechanism device and drive device
JPWO2018030371A1 (ja) モータユニット
CN111566910A (zh) 马达单元
CN112145657B (zh) 马达单元
CN115276315A (zh) 马达单元
JP7424106B2 (ja) 駆動装置
CN112152384B (zh) 马达单元
CN114552844A (zh) 电动机、驱动装置
CN213817493U (zh) 马达单元
CN116073588A (zh) 驱动装置
CN211456844U (zh) 马达和驱动装置
CN115720027A (zh) 驱动装置
JP7400291B2 (ja) モータユニット
JP2022127301A (ja) モータ
CN112865392A (zh) 马达单元
CN217502543U (zh) 齿轮箱和动力装置
TWI810661B (zh) 馬達單元以及電動汽車
WO2024004434A1 (ja) 駆動装置、および駆動装置の製造方法
CN116073590A (zh) 驱动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WW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WW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201201